莊子讀后感(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6 00:12:12
莊子讀后感(模板17篇)
時間:2023-11-06 00:12:12     小編:紙韻

讀后感是對書中觸動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部分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的一種方式。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首先,我們可以先回憶整個閱讀過程中的感受和思考,再選擇一兩個重要的觀點進行深入剖析。接下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和表達,盡量避免簡單的摘抄和復述。同時,讀后感也需要注意邏輯性和連貫性,可以通過合理的段落安排和過渡詞語來使文章結(jié)構(gòu)更清晰。此外,讀后感不必追求華麗的辭藻和復雜的句式,簡潔明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即可。最后,我們可以通過與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讀后感,來獲取更多的啟發(fā)和觀點。寫讀后感是一個鍛煉思維和表達能力的過程,只要我們用心去思考和寫作,就能寫出一篇完美的讀后感。以下是一些具有獨特觀點和深度思考的讀后感范文,推薦大家一起來欣賞和學習。

莊子讀后感篇一

莊子,名周,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對他的了解,始于中學的語文課本,我所知道的關(guān)于莊子的一切都源于語文課堂,來源于各個老師的口中。因此,我對他的認識,只是各個老師心中莊子印象的總和。

在深入接觸他之前,我對他的印象還僅僅停留在"莊周夢蝶""濠梁之辯"中那個思想奇詭而能言善辯的主人公,"逍遙游"中那個遺世獨立,孑然一身行于世間的老翁。所有的老師都告訴我,莊子的追求是出世,是放蕩不羈,正如道家所講的無為一般。但老師所給我的莊子是如此的片面,灑脫到近乎消極的一個人,又怎會成為一代思想大家。于是我想要自己去了解莊子,找尋一個更加豐富的,屬于我的莊子,而不是別人口中的莊子。

認識莊子的第一步,我決定從"知其文"開始,一個人的氣質(zhì)總會不經(jīng)意的透露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間。《莊子》被金圣嘆稱為是"天下第一才子書",莊子文章寫得好,也是大多數(shù)人的共識,可以說是千古之下無出其右者。好在哪呢?好在莊子的語言更有魔力。用我的話來說,莊子的文章更好看,更讓人看得懂,也更讓人想看。而這,大概就是源于莊子采取了一種寓言式的"言說方式"和"敘事策略".這也正是莊子與孔子不同的地方??鬃映30炎约簠⑽虻牡览碇苯痈嬖V弟子,因此才有了《論語》,而莊子則更喜歡講故事,把自己所要說的道理,藏在故事里,讓后人去參透。因此讀莊子文章的過程實則是一個探求真理的過程,更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過程。要不怎么說莊子是哲學家,寓理于事看似復雜且多此一舉,不如孔子來的直截了當。

相對于孔子灌輸式的說理,莊子多了些趣味,與其生硬的接受,不如自己去探尋,這樣反而更易于接受,體會的更透徹。因此我覺得莊子比孔子多了幾分人文情懷,對于孔子的學生來說,孔子說什么就是什么,少了自己思考和探求的過程,莊子的學生則不然,你自己參透了什么就是什么,所得的道理更有現(xiàn)實意義。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讀莊子的文章,可能都會得到不同的啟迪。而孔子說的話,過了幾千年還是講的那個道理,雖說深刻,不免少了幾分靈活。

除了敘事手法的高明之外,莊子的文字和語言汪洋恣肆卻又不失優(yōu)雅。用鄭開先生在書中的話來說,莊子的語言介于"固著性"和"魔幻力"之間。語言的固著性,即語言所能傳達給人的只是很有限地以抽象的形式傳達事物的一部分內(nèi)容,因為活生生的精神經(jīng)驗是難以表達的,語言的局限性也正在于此。即使是像"火樹銀花不夜天"這樣的詩句也無法傳達出賞煙花之人當時那種新鮮而興奮的心境。

長期以來,一切的物似乎只是成了代名詞,提到長江,大家想到的無非是一條很長的河,但這卻不是長江,他少了長江的奔騰萬里的氣勢,提到泰山,人們只是腦補出眼前有一座很高的山,但這座山磅礴的氣勢卻無法體現(xiàn),說到底,用文字體現(xiàn)出來的事物畢竟是死的,少了幾分生命力。

"莊子對于語言有著極其深刻的洞見:一方面對于語言的局限性他有著很深的體察,另一方面又充分意識到哲學思維實際上離不開語言,盡管任何語言都絕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道的真理’。"莊子是個哲學家,如何將他的哲學思想訴諸于文章是他所要研究的,語言要表達一個既是又不是的東西時,他會非常拙劣、不靈活。而我們的經(jīng)驗往往正是這種既是又不是的東西,因此我們每次想要把經(jīng)驗化成語言時,就會覺得特別困難,只會把這些語句弄得拐彎抹角,搞得很別扭。老子洞見了這一點,所以他才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無名".

在某些地方,莊子像極了李白,這么說可能不太貼切,但李白被人譽為"詩仙",而莊子則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李白的詩浪漫飄逸,莊子的文灑脫優(yōu)雅??赡苓@也是鄭開先生說的"魔幻性".讀莊子的文章,有種讀詩的感覺。詩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詩的本質(zhì)是要去建立一個純粹的,玲瓏剔透的,金剛不壞的世界,使我們進入這樣一個空間。這就是詩的本質(zhì),不管它是以怎樣的一種形式?!肚f子》則有了詩的特質(zhì)。莊子把聲音分為三種"天籟"、"地籟"和"人籟"."無心之言"發(fā)乎天機則為"天籟";風聲、雨聲、萬物自然之聲稱之"地籟";人之聲就是"人籟".莊子想告訴我們的,卻難以直接明了的表達出來的,我想應該就是這天籟,而莊子以人籟和地籟這些人們習以為常聽得懂的聲音為契機和媒介,向我們傳達一種天籟之音。所謂大音希聲,天籟不只是用耳朵去聆聽,而是用心去感悟。

說莊子的文章寫得像詩,還有就在于要把內(nèi)心的那個激情,那個感動,要充分有力的`表達出來,其他東西也都不在話下。莊子想要表達的最深刻的東西,是無法用世俗的人類語言來表達的,因此他只能以"天籟"予以我們一些提示和啟發(fā),其目的就是要召喚大家進入他的那樣一個世界,主動地進入而非被動的關(guān)照。

莊子確實是個詩人,他的文風似李白般清逸灑脫,所寫之物卻是白樂天的樸實無華之物。他所寫的物,比如蝴蝶,烏龜,溪水,皆是自然之中尋常到不能再尋常之物,由此可見,莊子實在是個熱愛生活,充滿生活情趣的一個人,這可能也是現(xiàn)代人讀不懂莊子的原因之一吧,越來越遠離自然,當然不能理解當時莊子的心境。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莊子果然是個智者,同樣的花鳥魚蟲,他卻洞見的物背后的本質(zhì)。莊子就是能在幽微處發(fā)現(xiàn)人生的奧妙。禪宗的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莊子大概是已經(jīng)明了了此種真意。上面說別人寫物只是物,而莊子卻能把物寫活,寫成人,這也是莊子的高明之處。莊子在他的文章中經(jīng)常提及的就是大與小,物與道的辯證關(guān)系,可能我的認識還過于淺薄,在我看來物則是小,道則是大,物中參道便是小中見大。

《莊子》中的"大小"可能更為復雜些,《逍遙游》開篇提出"大小"的問題,有較強的辯論意味。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為大;蜩與雪鳩"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莊子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難道只是說鯤鵬為大所以能夠遨游于世間而不受拘束嗎?仔細想來當然不是,莊子的眼界自然更為寬闊,他所求的逍遙并不是此逍遙。常人眼里看來,小與大是對立的兩個面,而莊子則不然,在他眼里"大小雖殊,其性一也",郭象認為,"大鵬"也好,"麻雀"也好,不管體型是大是小,只要有飛的姿態(tài),動作沒什么障礙,就可以適性逍遙,就可以盡他自己的性。在這點上,我的想法倒與郭象特別貼合,但后世流傳的《莊子》皆為郭象所著,他有沒有對其進行調(diào)整我們也不得而知,眾人對莊子的小大之辯眾說紛紜,我想這也正是莊《莊子》才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這才是千百年來幫助士大夫們"解毒"的《莊子》。

"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莊子》。

人們讀莊子常常陷入一個怪圈或者誤區(qū),前段時間我也陷入過這樣的迷茫,大家都認為莊子講求的遺世獨立,是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不需要在乎別人的想法意見。如果把這種想法無限放大,則勢必會導致一個極端,就是人們盲目的桀驁甚至演變成了囂張。這難道就是莊子給世人的開導嗎?我想顯然不是。后來我在了解了莊子之后才發(fā)現(xiàn),他講的遺世獨立,是指一個人可以活于世間,而不影響他人。人與人之間應是一種"少害關(guān)系",人與世間則是一種承載關(guān)系,這與一般人認為的隨心所欲、肆無忌憚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甚至可以說是南轅北轍的。莊子所追求的并不是出世,而是豁達和剛健,初讀《莊子》只知莊子逍遙快活,不拘于物,再讀《莊子》才發(fā)現(xiàn)他才是更有溫情和責任感的那個人,他教導世人應該更溫和地剛健起來。是他在那些一流人物陷入困境時,與他們對話,給他們安慰,幫他們回歸正途。

現(xiàn)在我眼中的莊子多少終于是豐富了些,但這也終是鄭開先生眼中的莊子。這本書我還只是初讀,只是大概了解了莊子的文和名,對于其中深意還知之甚少。我會繼續(xù)閱讀下去,弄明白莊子想要傳達的究竟是什么。也希望在課堂之中,見到一個更不同的莊子,讓我腦海中的莊子更立體更鮮活。

莊子讀后感篇二

子列子問關(guān)尹曰(1):“至人潛行不窒(2),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3)。請問何以至于此?”

關(guān)尹曰:“是純氣之守也(4),非知巧果敢之列(5)。居(6),予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7)?夫奚足以至乎先(8)?是色而已(9)。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10),夫得是而窮之者(11),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12),而藏乎無端之紀(13),游乎萬物之所終始(14),一其性(15),養(yǎng)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16)。夫若是者,其天守全(17),其神無郤(18),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jié)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迕物而不慴(19)。彼得全于酒而猶若是(20),而況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傷也。復仇者不折鏌干(21),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22),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zhàn)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不開人之天(23),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24)。不厭其天,不忽于人(25),民幾乎以其真!”

記得小時候,面對可怕的事物時,我經(jīng)常有種恐懼感??傁胱兊酶佑赂?,但又沒有很好的辦法。這里正好有篇文章為人們克服恐懼感給出了一個奇妙的答案。道德修養(yǎng)完善的至人潛于水中不會感到阻塞,跳入火中卻不會感到灼熱,行走于萬物之上也不會感到恐懼。他提出了一個觀點,大概是保全精神,把自己藏于自然,獲得完整的心態(tài)而忘卻外物,這樣就沒有什么外物能夠侵襲自身了。莊子用了醉酒之人不會感到死、生、驚、懼為例,說明了人從醉酒中保全心態(tài),而忘卻了外物。進而談到,如果從自然中保全心態(tài)忘卻外物就更棒了。

看了文章,我突然對自然突然有種既敬畏又親近的'感覺,感覺自然也是活的,自然———不言不語卻總向我們傳達著某些信息。我們向往著,好奇著,痛苦著,無聊著,無奈著,勞累著,愁苦著,尋找著。然而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糊涂,迷失著看不清方向。原來心智的通透和心靈的純凈也是一種智慧。寧靜貌似很簡單,但寧靜又非常難。人,你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要把自己權(quán)威化,看扁自然;人,你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低下,灑脫便是自然,自然才能灑脫;自然才是真實,真實便是自然;真實也可以浪漫,浪漫也是真實。

莊子讀后感篇三

如果沒有學這篇文章之前,我也就知道俞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好朋友,或許還會以為只有興趣相投的朋友,但我的想法有點錯誤。

如果說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鐘子期是令我們所期望的,那么我們不如說莊子與惠子更是一對好朋友。老師說莊子經(jīng)常黑惠子,從網(wǎng)上查資料,我得知莊子與惠子其實本不是一對好朋友,因為他們倆愛辯論,從而以辯論展開話題,繼而越聊越熟了。

總體來說,知音之間過招有趣,朋友之間常?;灰彩峭τ腥さ摹?/p>

莊子讀后感篇四

讀他,如涓涓春水融化萬丈玄冰;望他,似凌霄仙翁誤入人世歧途;念他,像萍水相逢卻似曾相識;品他,卻是獨倚高樓道不盡萬古的悲涼。

《莊子》——千百年來落寞文人的心靈港灣。他用他的逍遙拂去塵世的傷痛,用他的達觀換來心靈的皈依。他用他的烏托邦俘獲了我的靈魂,而踏入他的世界,我卻讀出了那瀟灑的外表下一顆飽含無盡痛楚的心靈。

世人說他逍遙,我卻說那是一種無奈。

楚人請他為相治國,它卻持桿不顧,以烏龜之典故婉言相拒。人都贊他淡泊名利,參透凡塵,我卻看到他的矛盾。為何為相就定會如廟堂龜殼?他所向往的是既能保得一方百姓平安,又能像泥塘中的烏龜一樣逍遙。難道出世就非要等同于受難嗎?他所希望的是沒有冰冷的殺戮,沒有生靈的涂炭,沒有道德的悲哀。世界再無出入之分,處處逍遙才是真正的逍遙。如果這樣,縱使居于廟堂之高也享得一世逍遙??墒牵澜鐓s被巨大的利益所劃分,出世與逍遙成為了永不相容的對立面。這恰恰是他所不愿看到的,但他無法改變,他剩下的只有抉擇和抉擇后深深地無奈。面對曾經(jīng)的逍遙世界,他只能無奈地說聲抱歉,轉(zhuǎn)身離去,留下悲涼。

世人說他達觀,我卻說那是一種逼迫。

莊周妻死,他卻鼓盆而歌。世人問他為何不哭,他卻笑道妻子已經(jīng)超脫塵世,回到快樂的故鄉(xiāng)。人都說他對情達觀,我卻看到這是人世的逼迫。人活著的時候是痛苦,只有死后才能回到快樂的世界,這是多么的悲涼!為什么活著就注定是痛苦?他所希望的是:生也是快樂,任何生命快樂的生,快樂的死。這樣的生死無差別,這才能真正的超脫生死??墒?,當世界充滿無盡的殺戮,人們用自己的腳碾死同等的生命,在一個漠視生命價值的時代,他只有向往死后的快樂,因為,生就意味著無望。與其說他是達觀,倒不如說是他被逼的不得不達觀,這是一種無情的逼迫。

世人說他浪漫,我卻說那是一種反抗。

列子御風而行,而凡人為何不能御風而行呢?是因為列子能夠與天地融為一體。而是什么讓我等凡人和天地分開呢?是一種對塵世的欲望。而正是這種欲望的累加,才有了殺人盈野,尸骨遍城的慘象。

莊生夢蝶,卻不知孰是莊生孰是蝶。為何蝶是那么的愜意快樂?因為莊周不快樂,他向往快樂,所以向往化蝶。

每一筆浪漫的色彩下,總會有悲涼的陰影。而這陰影便是他無聲的反抗。

胡文英曾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當這個世界荒唐到滅絕人倫時,莊子則要寫出更荒唐的故事。因為他要反抗,看看他與世界究竟誰荒唐。當這個世界的生命已經(jīng)沒有價值可言,他便要超脫生死。他要告訴你:面對生命,我早已經(jīng)超脫,我比你更看輕生命。當這個世界已然到處充斥著腐臭,他也會抬起高貴的下巴,告訴他們,寧肯餓死也不踐踏生命。

他用他的禿筆與諸侯的劍比試,他想用熱心去感化世界。而世界所給他的,卻是執(zhí)迷不悟與無盡的冷眼。他只有借逍遙的軀殼,寫下自己的無限悲涼。

莊子讀后感篇五

莊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將老子的思想推向了另一個巔峰,是諸子百家中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要談莊子,必先說說老子。有人說老子的成就在于讀懂了《易經(jīng)》,其言行與思想被其后人篆記成書《老子》,是一本《易經(jīng)》。老子政治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他向往結(jié)繩計事的原始社會,“甘其食,美其服,居其所”這是一種復古倒退的思想。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張自然。有曰“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可見老子尊天,信天命,以“自然為大”。

現(xiàn)在言歸正轉(zhuǎn),說說將道學推向高潮,與老子并稱“老莊”的莊子。說莊子,必先淡其文。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三十三篇,其中七篇內(nèi)篇便是莊子所著,于丹說其文;氣勢磅礴、縱橫恣肆;而所表達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善用寓言故事,風格嘻笑怒罵,了無拘囿。但何為道呢!他又是如何追道?莊子在他的《知北游》篇中,托一個叫“知”的去追問何為道?道又在哪里?此時,或許有人問,莊子為何要托“知”,而遇高人“無為謂”,知追問,無為謂卻聽而不答。其中又有何寓意。知者,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無為謂,是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道在心中,為苦尋道,莊子一語點破。儒家講積極出仕,必要大為,造福天下,是始奏,至漢獨尊儒術(shù),再到今,一代又一代儒生走向未路的精神堡壘。而莊子主張“無為而冶”修身、冶國、平天下,應當順于自然,合于人心。這是一種崇高的境界,更是一種心態(tài)。這就是莊子的道法合于心。也就是“心為大”。

《秋水》篇中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日,莊子逍遙于濮水之上,閑垂釣。楚王派兩個士大夫去請莊子,出山為相,博取名份。而莊子一口回絕:寧余生而曳尾于涂中,也不去添吸楚王的瘡。這就是莊子對名的態(tài)度。人心是自由的,因為有的人意不在此,追求的也是常人無法理解及做到的。還有這樣一個故事,莊子的結(jié)發(fā)之妻先他而去了,惠子前來吊唁,見莊子是“鼓盆而歌”?;葑永Щ蟛灰眩銌?,你好沒良心,你妻子為你所累,現(xiàn)已亡故。你不哭也罷了,反而鼓盆而歌,何為?這時莊子說了:人之生死,合于自然,對待生死,全由人心,追本溯源,觀察人最初的開始,不就是一道自然之氣嗎?此時,她安靜而去,回歸自然,不好嗎?這就是生命的真諦,莊子已經(jīng)參透了生命。如果此事放在現(xiàn)在,是常人無法接受的,更是無法去體會莊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境。

莊子乘物游心,獨往于精神之間。他曉夢迷蝴蝶,不知蝴蝶幻化成自己,還是自己變成蝴蝶。

后言:每一個人的生命無異于一只小鳥,是困于樊籠,還是追求自由,全在于自己。生命可生可死,它取決于我們的天地之心。

莊子讀后感篇六

20xx年,我認真參加中心組學習,重視自身理論研習;認真閱讀區(qū)委宣傳部下發(fā)的書籍,不斷拓寬知識面。因為今年是我工作崗位的轉(zhuǎn)換之年,所以我特別注重在讀書中領(lǐng)悟和掌握更多有助于科學思考的規(guī)律。今年除了閱讀推薦書籍外,我還自己選讀了一些書,其中一本是《莊子》。結(jié)合工作中的思考,有了些粗淺的心得,并立志在明年自身修養(yǎng)的磨礪和具體工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以下匯報其中兩條心得:

莊子提出“齊物”,意思是物不分大小長短久暫高低貴賤,必須一視同仁。他用鯤鵬與斑鳩作比喻,認為雖然鯤鵬嘲笑斑鳩鼠目寸光、胸無大志,斑鳩嘲笑鯤鵬沽名釣譽、迂闊空疏,但是大知大年與小知小年都有偉大而值得尊敬之處,同時他們都存在只有對方才能彌補的不足。大鵬扶搖而上九萬里,是不了解那些燕雀的艱辛生活的;而燕雀站的枝頭很低,也不會理解大鵬為什么要飛那么遠。世界不能只有大鵬,也不能只有燕雀,所以必須“齊物”;世界不能只有君王圣賢,也不能只有平頭百姓,所以必須“齊人”。

**的發(fā)展即將迎來人才匯聚的時刻,伴隨而來的將是思想的碰撞、方法的矛盾和習慣的沖突。這是一個有利于轉(zhuǎn)型的過程,但是對機關(guān)文化發(fā)展來說卻是一個充滿風險的過程。**機關(guān)文化向來平和,但隨著這幾年青年干部的增多,這種平和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經(jīng)過一年中大量的溝通談話有所察覺),未來幾年量變會加劇,新老思想、新老方法、新老習慣的交鋒頻率和強度可能會提高。如果處理得好,機關(guān)文化會在平和的基礎(chǔ)上體現(xiàn)一些諸如高效、進取的元素;如果處理得不好,則可能會使沖突破壞了最寶貴的平和。所以**機關(guān)的文化建設應該及時被提上議事日程。我主張從三方面著手開展這項工作:一是在機關(guān)內(nèi)部廣泛挖掘先進事跡,尤其是要大力宣傳中層以下干部的點滴閃光點,鼓勵每一位機關(guān)干部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xiàn)精彩的人生,逐步構(gòu)建一個機關(guān)干部共同的精神家園;二是對青年干部的培養(yǎng)施行導師制,一方面切實幫助青年干部加快提高業(yè)務水平,另一方面也促使青年干部更多地接觸、了解老同志,有助于相互理解和寬容;三是加強機關(guān)黨總支和機關(guān)工會的工作,以黨員學習為平臺,經(jīng)常教育黨員干部帶頭求大同存小異、團結(jié)奮進,以工會為紐帶,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職工活動,提供快樂合作的體驗機會,不斷營造“齊物”、“齊人”氛圍。

莊子描述了一個殘疾圣人王駘的故事,說明一個人的德行是否充實,是否夠得上一個美德的標志(符號),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內(nèi)容。王駘的圣明偉大,在于他把一切凡俗的喜怒哀樂全部淘汰,建立了超穩(wěn)定的心里架構(gòu)。莊子認為修養(yǎng)境界的核心是心功,心如止水,無私無惑,無驕無贅,清可鑒人,明潔永遠。有了或者過于注意自身的好惡,就會帶來傷害,這種傷害不僅是給予自己的,也會是給予他人的。所以他認為有德之人必須“自我守持”。

對于自我守持,不止莊子提出過,孔子也有中庸化、適度化、非極端化的要求,比如他說要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等,以防干擾心智。老子也曾不遺余力地提倡虛靜心態(tài)。這些年,我把莊子、孔子、老子等圣人們的守持說當成座右銘,不斷提醒自己做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懂得自我守持的人才可能成為真正強大的人。習慣于自我守持的黨員領(lǐng)導干部才可能成為強大黨的真正基石。歸根結(jié)底,領(lǐng)導干部做事的“度”在于“愛自己”還是“愛群眾”,“愛享受”還是“愛真理”。守持住了,把握好這個度,才能不卑不亢、顧全大局;才能說話有理、交往有節(jié);才能做成事、做好事。守持不住,把握不好這個度,就可能出現(xiàn)不該定的事擅自定;不該管的事亂插手;不該辦的事胡亂辦;不該講的話到處講。黨員領(lǐng)導干部只有時刻注意自我守持,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到不攬權(quán)、多攬事;不干擾,多支持;不武斷,多協(xié)調(diào),才能在工作中毫不猶豫地按政策規(guī)定辦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按組織原則辦事,按老百姓的愿望辦事。

《莊子》的內(nèi)涵豐富,以上兩點只是我今年閱讀它時得到啟發(fā)的一部分,不全面也不夠深入。但是我在讀《莊子》時,已經(jīng)深深感受到了讀書對于機關(guān)干部的益處——讀書確實能夠給到自己很多思想的指導和實踐的啟發(fā),有助于自身修養(yǎng)的提高和思辨能力的增強,我將堅持下去,多讀書、讀好書,指導實際工作不斷出成效。

莊子讀后感篇七

世俗名利和青山綠水之間,你選擇了淡泊明志,持竿垂釣碧泉綠潭;權(quán)力富貴和草舍茅廬之間,你選擇了寧靜致遠,曉夢翩躚姹紫嫣紅。

陰暗朝廷是鳶飛戾天者的翅膀,但卻是束縛你靈魂的鎖鏈;計謀社會是追名逐利者的天堂,但卻是折磨你身心的地獄。為了恪守那一份淡雅,你毅然決定步入山林,感受鳥語花香的自然氣息;為了保護那一份清靜,你決絕離開官場,遠離爾虞我詐的官場煩擾。你放棄了楚王的盛情相邀,寧曳尾于涂中,不展翅于仕途;你原諒了惠子擔心威脅的陷害,寬容了這唯一的一份友情。

一間草舍,一幽清夢,將你帶到五彩斑斕的花間,化身為淡藍的蝴蝶,飛舞、翩躚、悠然,忘卻世俗煩憂,只是一直簡簡單單的蝴蝶,與同伴一起,快快樂樂地徜徉天空,可以永遠不受精神和身心的束縛,自由自在、恣情率性。

在最貼近自然心靈的山中,在最能體會到蟲鳴鳥叫、高山流水的世外,你成為了真正只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你也真正成為了那個時代最最成功的人,你恪守了最純真、最無欲無求的本質(zhì),而那些被名譽金錢所蒙蔽了雙眼的人,才是那個時代最可悲、最最讓你不屑一顧、也最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他們最終得到的所謂的在你看來只不過是身外之物而他們卻拼命向往的虛華,而他們失去的,遠比得到的重要和有價值得多。

繁華如三千東流水,你只在乎閑云野鶴般的采菊東籬、身心自由,置身置靈魂于曠野,高聲吟唱著屬于自己的歌,悠悠然永遠地成為一個真真正正的淡泊名利、鄙棄功名利祿的隱者。

迷蝶,在午夜夢境之時;灑脫,在淡然無悔之刻。

躑躅,在綠水佳林之間;化仙,在靈魂升華之日。

只戀你化身的蝶,淡藍,不失信仰……

只尋你走過的路,堅決,不變方向……

永遠的藍蝶,永遠的莊子!

莊子讀后感篇八

如今的我,最喜歡在深夜,燃一盞孤燈,品一杯香茗,握一卷《莊子》,反復揣摩“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那么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那么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對心靈進展著一次次洗禮。

不是嗎?莊周化為蝴蝶,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是莊周的大幸;而蝴蝶夢為莊周,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但是莊周夢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選擇,并不是每個人都向往逍遙之境。蝴蝶夢莊周,這是蝴蝶的選擇,蝴蝶的向往,不能一概而論。

莊子一直在譏諷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功名利祿,蠅營狗茍之徒,挖苦那些為眼前蠅頭小利,毀壞天人和諧的小人。莊子一生貧而不窮,科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回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莊子的飄逸和灑脫,正是他卓爾不群、傲慢不羈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蔼毰c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萬物?!鼻f子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已經(jīng)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

然而,看過之后也有幾分惆悵,也許我很向往這種生活,也許我能淡泊名利,但放棄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何況,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身上的`擔子很重。每天勤奮地工作,可憐的一點薪水要孝順父母、養(yǎng)孩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養(yǎng)房子,還務必要養(yǎng)好身子,病了,昂貴的醫(yī)藥費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然而,過多的奢求和索取,會讓我們的心像無底的深淵,以至于都忘了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樂,心靈的快樂,心靈的閑適放松。這些離我們太遙遠!

莊子說過,一個人能不能到達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當年夢中化蝶的莊周墓上也已是秋草凋零。

莊子讀后感篇九

讀《莊子》有感莊子是我國古代以為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今天能有幸讀到他的作品《莊子》,心中感到異常興奮。在讀完之后心中有幾分感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吐為快。但終究是學習有限,故不能精確的明白,但也深的幾分味道。莊子,原名莊周,是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縣人。莊子的主要思想是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梁,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梁;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轱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

《逍遙游》的想象奇特怪誕,洋溢著浪漫色彩,追求順其自然無所依,最終獲得無窮的自在自由。其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边@句被普遍認為《逍遙游》一篇主旨,同時也是《莊子》一書的主旨。這是一種心與“道”合一的境界?!板羞b”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yōu)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贊嘆不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

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shù)數(shù)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是這篇文章的主體表達了莊子的思想,以及他對當官的見解。反應了莊子不追求功名的消極的態(tài)度。

總體來說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筆變化多端,富于浪漫主義色彩,莊子所宣揚的主張是清靜無為、以養(yǎng)天年。他對于世間的大小、貴賤、壽夭、是非、得失、榮辱等的解釋是相對主義的。他對待社會和人生的思想態(tài)度,無論是消極的還是富有啟發(fā)性的,對后世均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厭惡那個“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社會,拒絕與統(tǒng)治者合作,鄙視富貴利祿,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種妄想逃避現(xiàn)實,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這種思想無論在當時或現(xiàn)在,都是—種消極的、不可能實現(xiàn)的絕對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侯殘暴。“衛(wèi)君,其年壯,其行獨,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莊子生活在宋國,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無道,不得人心。莊子看到這些世間的苦難,不自覺的產(chǎn)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們還可以從莊子本人來看。莊子屬于“士人”,這是新產(chǎn)生的階級,本身無田產(chǎn),卻又并不直接參加生產(chǎn)勞動。這一類人大概分兩類,一類作諸侯貴人的大臣門客,為其出謀劃策,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而另一類則是不愿與世俗同流的隱者,他們看到社會的黑暗,不愿自身為人利用作爭權(quán)奪利的工具,他們大多生活貧困,莊子就是屬于這一類人。史記上記載了一個小故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這些話就說明了這個道理,當然就理解了莊子的出世觀。從“大知閑閑”到“故寓之無競”,莊子在其中主要論述了各種主觀世界的爭論與糾結(jié),是迷失自我的表現(xiàn),是主觀成見所致。莊子認為想要停止爭論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認識方法,排除成見,開放心靈,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縱觀《齊物論》,我認為莊子的思想就是烏托邦。他在肯定客觀規(guī)律性,同時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莊子讓人消極適應自然,不為名利仁禮所動以求解脫,給在黑暗中的中國人民一條自我解脫逃避的道路。但是,這種完全忽視人的智慧與努力的方法是消極的,是永遠難以為主流社會所認可的。理想終歸是超越現(xiàn)實的,莊子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莊子的世界里,萬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諧的,沒有戰(zhàn)爭,沒有殺戮與破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那里,人們是忘我是的,沒有成見,開放心靈。即使不能實現(xiàn),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撐著他活下去,也讓我們感觸頗深。

莊子讀后感篇十

《秋水》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截然相對的藝術(shù)形象:見識淺陋、自以為是的河伯與博學深邃、視野廣闊的北海若。

河伯是黃河之神,到了漲水的季節(jié)。百川灌河,他看到徑流如此寬大,分不清兩岸邊牛馬的形狀,自以為天下之美盡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無邊,無有窮盡,河流所謂的漲水干旱,于他來講,動靜實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當河伯一路趾高氣揚走來,遇到大海,才突然發(fā)現(xiàn)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滿毫無意義,徒然貽笑大方。隨后的一系列問答,相對于北海若氣定神閑滔滔不絕地闡明“大小之辨”,河伯的無知更是只有陪襯的份兒。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學說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從萬物本身的規(guī)律,不勉力強求。而往往,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都已心如明鏡,對世間萬物的屬性了然于心。北海若就是這么一個大智者,他所展現(xiàn)出來的是大家風范。

這樣的藝術(shù)形象和情節(jié)無獨有偶,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也有著與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經(jīng)閣的一位掃地僧,頭發(fā)花白,衣著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絕的蕭遠山和慕容博口噴鮮血昏死過去,武功推為天下第一,當無異議??蛇@位掃地僧叮嚀告誡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細微末節(jié),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強,反而傷及自身。與之相比,頂著“天下第一惡人”名頭的段延慶,強練易筋經(jīng)以求天下第一的鳩摩智,無一不成為小丑,在塵埃中湮滅。

道家和佛家的哲學思想自然有諸多的差異,不可混為一談;把《秋水》和《天龍八部》舉出來,不是要讀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風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論,更不是鼓勵學習內(nèi)功心法。我們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聯(lián)系,中國古代哲學一脈相承的一種東西,那就是道。

道與術(shù)相對立。術(shù)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數(shù)人憑著指導、借著經(jīng)驗就能輕易習得,并且付與實踐能迅速生效的法門。道,是需要經(jīng)過長年積累、感悟的,從心底生出的原則。大多數(shù)人本著急功近利的思想,極易偏重于術(shù),而不重道。這樣的人,或許能一時逞盛,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蘊,素養(yǎng)不高,終歸要見笑于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與《天龍八部》里鳩摩智一類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講究清靜無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掃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鏡,在習術(shù)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夠有所大成,而免于恥辱。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哲學,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與現(xiàn)實來講,不能不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趨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大多數(shù)人暈頭轉(zhuǎn)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于術(shù)——投機專營。希望可以抽離出來,問一問道,找到人生正途該遵循的原則,不求成為哲學家,但要不貽笑大方。

莊子讀后感篇十一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論點。我認為莊子想解釋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tǒng)一關(guān)系。不要總是從一邊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榮也是一種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也應該和諧。

所謂“堅白論”,山人認為討論的兩派不再討論同一個問題:討論某物的屬性是什么〖即白與堅〗,另一派是關(guān)于某一特征的〖即白與堅〗無論是物體的獨特個性還是許多物質(zhì)都有一些共性。

事實上,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看,儒家、道家和法家都是非?,F(xiàn)實的?;乇堋叭f物起源”、“誰創(chuàng)造人”等不清道不白的問題。對自然采取接受和兼容的態(tài)度。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追求中庸。山人認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是受西方影響的?,F(xiàn)代西方科技的發(fā)展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中醫(yī)、氣功、養(yǎng)生等都是順其自然、接受自然、融入自然的例子,典型的說法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和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認為儒家注重社會和社會體系;老子強調(diào)人與自然;墨家注重對象及其自然屬性;另一方面,莊子就是這些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少了一點。儒家和老子過多地相容。強調(diào)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和諧共存的,沒有主次之分。這也是儒家最大的區(qū)別。儒家要有等級,要有自我克制(這和“無我”差不多)。

自然,從政治家的角度來看,儒家思想有利于朝廷。但莊子的思想也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因此,儒家思想已成為封建社會的主要思想,并得到了政治家的大力提倡。但與此同時,莊子的思想作為主要的分支存在,沒有受到異常的抑制。法家沒有地方生存,因為它強調(diào)對象,鄙視主要由人類主觀形成的社會制度和結(jié)構(gòu)。

莊子讀后感篇十二

《莊子》是討論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論著。我覺得莊子想說明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不要老從一面看問題。自以為是也是一種極端,以一技之長為耀也是極端。世界是和諧的。人與人也應是和諧的。

“堅白論”,山人以為,討論的兩派其實已經(jīng)不是在討論同一問題了:一個論述某物有何種屬性〖即白與堅〗,另一派那么是論某特性〖即白與堅〗是該物特有的個性還是許多物質(zhì)都可以有的共性。

其實,綜觀中國的哲學,不管是儒家、道家還是法家,都非常現(xiàn)實。對于那種“萬物起源”、“誰創(chuàng)造人”等等之類扯不清道不白的問題采用回避的態(tài)度。對于大自然那么采用承受它、并與之相容的態(tài)度。不追求絕對、不走極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認為是受西方影響而來的。現(xiàn)代西方科技的開展,就是試圖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個例子。而中國的醫(yī)學、氣功、養(yǎng)生之道等等那么是順其自然、承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說法是“天人合一”。

許多人把莊子與道家放在一起,與儒家相對。山人以為,儒家側(cè)重與社會及社會體系;老子強調(diào)人與自然;而墨家那么重客體與其自然屬性;反觀莊子,那么是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論點采用的較少一點。而過多地將儒家、老子相容。強調(diào)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是一種和諧的共存,無主次之別。這也是與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級之分,要有對自我的克制(這一點又與“無我”相近)。

自然了,從當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莊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的。因此,儒家成為封建社會中的主體思想而被當政者大力提倡??墒峭瑫r,莊子的思想又作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沒有收到異常的壓制。而法家因為是強調(diào)客體、鄙棄主要因人的主觀而形成的社會體系、構(gòu)造,從而無生存之地。

莊子讀后感篇十三

暑假里,我讀了《童話莊子》這本書,這本書是由一個個有趣又包含著深刻道理的寓言小故事組成。而故事的編寫者是一位瀟灑又悠閑自得的莊子,他才華橫溢、智慧過人。雖然生活貧苦,卻逍遙自在。即使遭遇挫折,也打擾不了他內(nèi)心的平靜和快樂。這本書里富有科幻和想象的色彩。有神話般的河神和海神,有童話般的大鵬鳥和大蟒蛇,也有各種各樣、妙趣橫生的物種。讀來令我仿佛身臨其境,情景再現(xiàn)。我在書中追隨著莊子,一起在紛紛擾擾的世界中開啟快樂的密碼。

最令我喜歡的小故事是《蝸牛角上的'國家》。故事講述了戰(zhàn)國時期,魏王為點小事要出兵征討齊國,卻被一位名叫“戴晉人”的老者勸住,講了“蝸牛角”的寓言,讓原本攻打齊國的魏王想到:這世界無邊的空虛,不管輸贏,也只是在蝸牛角上打了一場勝仗罷了。

我讀后,深有感觸。是啊,心胸寬大些,煩惱不就變小了嗎?原來我們也像在“蝸牛角”上一樣渺小。古人竟能有這樣的想法,我們不覺得有些慚愧嗎?住在“蝸牛角”上的比喻還算客氣,想想全宇宙,我們就像看不見的細菌,而我們那些像細菌一樣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們常常為許多繁瑣無聊的小事?lián)臒_,在那些事情到來的一剎那,會放大幾百倍橫在你面前,但風平浪靜過后,又覺得變小了,甚至認為是小題大做。放下心來吧,試著把那些小事放在蝸牛角上,一切都會變小,這樣我們就可以處之泰然面對任何事情。

讓我們一起讀讀《童話莊子》,一起追隨莊子的步伐,尋找真正的智慧和快樂吧!

莊子讀后感篇十四

有些人身游四方,但是他的心靈未必行之千里;有些人即使身有所役,心卻也可以無所束縛。而莊子正是這樣一個可以“游心”的人。

說他“游心”、無所束,其實是覺得他是一個內(nèi)心很少受牽絆的人,不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也不受周圍的環(huán)境所動搖,己喜己悲似乎都不被外界干擾。也許“瀟灑”二字就是為莊子造的吧。

中國歷史上,被說是“灑脫”的人不少,但是他們的“灑脫”和莊子的似乎不是一個境界。譬如李白,也許李白不是灑脫而是豪邁,他可以“看空”所有的貶謫和坎坷,但是這些“看空”終歸都是有前提的,都是在自己的仕途中有所阻撓時恢復信心和元氣的藥劑,假使他一帆風順,也許就不會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使我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這樣的豪言壯語了吧——再說其他很多人,興許多少都是如此,都是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折損受傷以后才看開這些東西,但骨子里可能還是希望得到這些東西的,所謂的“看開”也很有可能是“得不到”的自我安慰的理由。

然而,莊子卻不是這樣,他真的是看破了名和利。對于利,自好理解,在《山木》中他就有回答過,認為人生的困頓不是貧窮,貧窮也不會是人困頓的根源。那么再看名,《秋水》里有一個故事就說明了莊子的態(tài)度:他把名,把梁國的相位比作是腐爛的老鼠!

其實,看清了名和利是看清了自己人生所追求的東西,就是看清了自己的真心,不會再為他人的標準而累,不會再為了別人的價值標桿而奔波拼命,也不會為了其他人的眼光而去為難自己去棄自己的真心于不顧。我們可能已經(jīng)有書讀,有書讀的已經(jīng)畢業(yè),畢業(yè)了的有了工作,有了工作的有了房子……我們不斷被別人羨慕著,可是又不斷羨慕著別人,總覺得自己離幸福很遠,還有很多事情沒有完成,又總覺得完成了才會更幸福,但是事實呢?等到那些事情完成了,我們真的幸福么?這個大概只有自己知道吧。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很努力地去追求一些東西,但是這些所追求的東西是不是出于本心,大概連自己都不會知道,但是確實有很多人,在達到自己的目標的時候反而并不是那么快樂,反而還有點失落,或者沒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快樂。很多時候,我們就像是去旅行的人,走的太遠反而不記得自己為什么而出發(fā),走得太多反而關(guān)心一路上的交通、住宿等一些東西多于關(guān)心自己的目的地。

為什么要追求自己的真心?其實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那么怎么追求呢?

追求真心就是以自己的真心為指標,而不是在意所謂的有用還是無用,世界上沒有絕對無用的東西,就像所謂的垃圾也只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一樣,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不是由可見的價值所決定的,現(xiàn)在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會是沒有用的,相反很有可能是對未知的未來而言至關(guān)重要的。就像《莊子》中的一個寓言,對于小雞而言,但從飛翔這點去判斷,很可以說翅膀是沒有用的,但是對于鷹來說卻完全不是這樣的,那么鷹如果拿小雞的價值觀去判斷自己的翅膀,那么它很可能永遠無法飛翔,相反,它如果去試一次跳崖,這樣一件對于雞來說可笑的事情,也許它飛翔的潛能就會被激發(fā)!放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說,可能沒有人想過一句“謝謝”,一次輕輕地關(guān)門或者一個彎腰撿紙這樣的事情會帶來怎么樣的結(jié)果,但是確實有人因為這樣的小事得到了一份工作甚至一份尊敬。

沒有人可以隨便去預先判斷有用還是沒用,曲線救國不見得比直線前進來得沒效率,相反看似“繞遠路”反而會是捷徑,而且按照自己的真心去做,這一路想必會是鳥語花香。

回頭看看60前我們祖父輩所過的生活,再比較一下我們現(xiàn)在所擁有的,我們真的會覺得自己幸福很多,至少我們真的擁有了很多,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真的好了很多;而近幾年,我們也越來越開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我們不僅僅可以尋找自己的喜歡的書籍去看,去想去的地方尋找一段歷史或者追求一段回憶,又抑或僅僅去一個咖啡館享受一個下午的好天氣、一個人的好心情,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分享精神上的快樂,單從電視媒體上的節(jié)目就可有所管窺蠡測。

還是要感謝我們的祖國,給我們足夠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去追求自己的真心和真正的幸福,少了那么許多前人的“身不由己”的艱難。相信我們將很快看到比現(xiàn)在層次更高的幸福社會和夢想社會。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莊子讀后感篇十五

大家都會知道一本叫《莊子》的書??墒强赐赀@本書都會發(fā)出許多贊嘆。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莊子心得》。

在百家講壇節(jié)目中也談論過這個話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領(lǐng)悟于丹心語。

于丹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shù)與窗某學院長助理,影視傳媒系系主任。20xx年春節(jié)期間在《百家講壇》欄目解讀《莊子》心得,受到觀眾熱烈。

《莊子》心得也講述了許多深奧的論語,里面講的都是莊子何許人、境界有大小、感悟與超越認識你自己,總郵路可走,談笑論生死,堅持與順應,本性與物性,心態(tài)與狀態(tài),和大道與自然。

下面就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莊子這個人,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古今;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嬉笑怒罵,說盡天下英雄,其實他的內(nèi)心并不激烈。他曾經(jīng)做過漆園小吏,相當于現(xiàn)在的保管員。他一輩子就生活在一個戰(zhàn)國紛爭、戰(zhàn)亂頻仍,而到處求賢若渴的時代里。他隱居不仕,終老天年,沒有什么社會名分。莊子的生活一直是相當貧困的,經(jīng)濟抗面也很差。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比松谑?,從古至今很難看破的就是“名”與“利”兩個字。應該說,大家首先面臨的就是利益的紛擾和誘惑,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會面臨著經(jīng)濟問題,生存的困窘。莊子也不例外。

看到《種子心得》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字分析的十分透徹。椰油許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前?,每個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過云端卻有些人低于云端??墒敲總€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個人的空間就會有許多色彩斑斕的花朵和溫暖的太陽。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莊子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她)的思維方式。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規(guī)地去判斷事物的價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

往往一個人是不能輕易的認識一個事物的真正價值。每一個人都希望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認識了事物的價值,才可能獲得人生的目標。而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的價值卻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

讀了《莊子心得》這本書,我的心境與夢境就立刻變得有聲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莊子,從中受到感悟。

孔子被人們稱為“圣人”,把莊子稱為“神人”。

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游》,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氨壁び恤~,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本搛H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芭w,其翼若垂天之云?!贝蟾窬帧⒋髿饬俊⒋笮貞咽清羞b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再說如果水的積聚不夠深,那么則無力承載大船。同樣的,在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聲就是人生鳴笛啟航的標志。我們在書海中、在困難中逐漸成長,小船歷經(jīng)風雨,變成了大船。倘若沒有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能力、經(jīng)驗的積淀,水不夠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機重重。當然,內(nèi)涵深度的積累無疑是一種漫長的過程,需要鍥而不舍的堅持,這也是一種逍遙游的前提與資格。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莊子讀后感篇十六

周莊是一只針尖上的蝴蝶,他有與世抗爭的尖銳,也有“舉世混濁,惟我獨清”桀驁純凈。你說他在憩息,你說他在逃避,不,他其實在思考,他的雙足站立在針尖之上,正小心翼翼的展開雙翅。

我不敢定論他是否在某些方面比秦初諸子更有造詣,但我卻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的一抹清越不拘,像是他說他懂得魚的快樂,不然,他懂得的其實是自由之樂。

自由本是不存在的,自由意識以及所謂的靈魂不過是人自身的慰藉之詞,像是遠古時代“天圓地方”這類陰陽學說的出現(xiàn),只能證明人總是需要信仰的。莊周也深知這一點,但更多的時候他選擇緘口不言。西方著名哲學家笛卡爾也有闡述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人是通過意識來感知世界,世界萬物都是間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實的,也有可能是虛假的。換句話說,意識是人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器官就是大腦。意識,就像一個信息系統(tǒng)的主程序,它能接受肢體或器官的感覺信息,并進行處理。主程序,就是意識,也就是靈魂。接受感覺信息,就是感覺;對感覺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就是思維。也就是說本質(zhì)上不存在靈魂,也不存在自由意識,都是人體內(nèi)外部作用的必然結(jié)果。

但若是莊周早已看得如此清明,為何他還要如此樂觀地去追求自由的本質(zhì)呢?或許正是因為他看得過分清明,他也才可以持著一種“有待”的悲觀態(tài)度去追求一種“無待”的人生。即便在他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遙游》中也不難看出莊子認為生的痛苦卑微,但極具浪漫主義精神的他并不為此沉淪,他是逆流的游魚,立志要在感性的生活中超越悲劇的人生,把握自身的本真,追求著自由的理想境界。

莊子是這么說的,自然也是這么做的。楚威王派遣兩位大夫問他愿不愿意接管境內(nèi)的國事,他卻持桿不顧,望著清澈的濮水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兩位大夫的身上似乎還遺留了些正常人的心智,便答“寧生而曳尾涂中?!薄巴?!吾將曳尾于涂中?!鼻f子曰。

莊子素而不俗,他清潔篤定,摒棄了榮華富貴,一心想像一個山野間的凡夫俗子一般,與禽鳥為樂,思考人生。因此,他比其他文人更為貧窮,甚時以編草鞋為生,也是因為貧窮,使他更為珍惜生活中每一個美麗而卑微的細節(jié),使他悟出了生命的短暫脆弱,卻又是無限延伸般的偉岸。

在看《齊物論》時我又不覺要發(fā)問:生命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匆钪??這個問題從每個人的角度來看也許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但如果要從人體形式上來看待的話,我們很可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

莊子在他的《齊物論》中寫到“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

其實人生如夢,現(xiàn)實與夢境不過代表了真實與虛假兩種境界,如果某一天你的夢境可以帶給你比現(xiàn)實更真實的觸感時,你便可認定夢境便是現(xiàn)實,但現(xiàn)實并非如此,現(xiàn)實中你需要食物,你需要攝取營養(yǎng),因此你得以生存,而夢境卻不會讓你的為傳達給你諸如此類的信息。只是人生不過一場大夢,當你可以切實的感知到這一切時,夢境與現(xiàn)實其實早已模糊了界限。

至于人為什么而活,或許《齊物論》中“莊周夢蝶”這個典故或許可以給你一些啟示。無論是人或是蝴蝶,都不過是生命的一種體現(xiàn)形式,根據(jù)守恒定律,生命中的某些力量是不會消失的。在莊周看來,他們不過都是一種現(xiàn)象,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tài),一個階段而已。很多時候我們不過是持久存在的一種物質(zhì),我們在生命的各站停靠中選擇或被選擇了一種身體形態(tài),而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拓寬我們生命的厚度,讓她綻放出最大的光彩。

只是身體的形式不存在高低貴賤,那么是否有幸與不幸之分?

在清人張潮的《幽夢影》中評價“莊周夢蝶”道,“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的確,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無需紛擾,輕舒的羽翼是他所向往的自由;但若是蝴蝶變成了莊周,那是否不幸,應該由蝴蝶說了算。

無論如何,莊周用一個個并不輕省卻浪漫唯美的意象點開了生與死的沉重主題,生是否死的對立面,我還無從而知。我只能用我幼稚的筆觸和心智闡述我對《齊物論》的點點感悟。

莊子讀后感篇十七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提倡養(yǎng)生之道,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都是人們所追求的,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自己的身體、精神,關(guān)注生命本身,希望合理的養(yǎng)生之道可以賦予他們健康的身體,陽光的心態(tài),讓生活變得充滿生機,生命變得充盈。

其實,早在20xx多年前,莊子就告訴了我們養(yǎng)生之道的精髓,就是要遵循中正自然之路,順應自然天性,安時處順。他所論及的養(yǎng)生超越了養(yǎng)生的一般養(yǎng)其形的層次,揭示了養(yǎng)生的真性,即護養(yǎng)生之主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是我們?nèi)缃襁€經(jīng)常聽到的名言,曾經(jīng)我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知識的無窮無盡,一個人不應該滿足于自己所掌握的,應當不斷進取?,F(xiàn)在我才明白,這不是莊子的本意,他想說明的是,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隨無涯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會使人陷入困頓,這是不符合養(yǎng)生之道,在無涯的知識海洋中,我們應該放任心靈,不必追求在書中得到什么,更不必在意自己所懂得的究竟能換來什么。我們要做的,只是重視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跟著心靈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熬壎揭詾榻?jīng)”是養(yǎng)生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節(jié)講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這是一個為眾人所知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里卻蘊涵著很深刻的道理。以庖丁分解牛體來比喻人之養(yǎng)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自然”,“依乎天理”?!笆汲贾馀V畷r,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庖丁解牛用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用他的神。在他看來,解牛已經(jīng)不是一種賴以生存的工作,而是能讓他感到心滿意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悅的事?!氨斯?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這句話很形象的寫出了一種處世之道,這個社會,有太多的法則和太多的潛規(guī)則,復雜得如同牛的筋骨,要在這樣復雜的社會中生存,要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就要懂得生存之道,生活的藝術(shù),處理世事順著自然的紋理,面對紛繁的世事就能泰然處之,游刃有余。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要學會什么時候進,什么時候退,什么時候鋒芒畢露,什么時候韜光養(yǎng)晦,這樣才能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這是極為明智的處世哲學。

第三節(jié)講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公文軒看到只有一只腳的右?guī)?,一開始覺得很奇怪,后來想了想便很坦然了,右?guī)熤挥幸恢荒_,其實是天意所造成的,而不是人為,即使是因禍而斷足,也是由于上天的處罰,既是天意,是自然之態(tài)就無需在意,無論是健全還是殘缺,自然即是美好,這樣的心態(tài)實在難得,若能擁有這樣的意識,內(nèi)心就能保持一種健康,平淡的狀態(tài),那么離達到養(yǎng)生之旨也就不遠了。另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沼澤中的野雞雖然飲食很艱難,但它卻并不乞求被養(yǎng)在籠子里,因為在籠子里精神雖然旺盛,但并不自由。人人都向往自由,但精神的自由比肉體的自由更加可貴,被囚禁的靈魂是沒有什么色彩可言的,可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卻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束縛于無形之地,就是因為人們越來越追求一些物質(zhì)享受,反而置精神世界的豐富于不顧,“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雖然很艱苦,但是精神是自由的,是逍遙自在的,在籠子里,雖然無須為食物所奔走,卻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心靈的自由。這樣簡單的道理,連動物都明白,為什么我們?nèi)祟悈s想不通呢?是因為金錢、利益、名利的吸引讓太多俗世的灰塵蒙住了我們的眼睛,在追求物欲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由的快樂,卻始終不明白是自己作繭自縛。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崇尚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主張順其自然,這是一種淡然的生活態(tài)度,但這并不能說莊子就沒有追求,莊子所追求的,不是俗世中的名與利,而是就在我們身邊,卻常常被我們遺忘的東西,是精神的無羈無絆,是人類最初的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活狀態(tài)。

第三部分,寫了老聃死了,秦矢前往吊唁,僅僅哭了三聲就出來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與死都始于自然,終于自然,并非人力所能改變,所以面對已經(jīng)逝去的親人,不必太過悲痛,生與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jīng)歷的,應運而生,順勢而死,與四季變化,植物生長一樣地自然。當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面對親人的離開,往往是悲痛欲絕的,這是人之常情,莊子所要告訴我們的,只是一種思想,一種處變不驚的思想,人的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它的內(nèi)容,只要經(jīng)常狀態(tài)處于一種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也就明白養(yǎng)生之道了?!爸父F于為薪火,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脂膏作為燭薪有燃盡的時候,火種卻流傳下去,沒有窮盡。人的生命也是這樣,在歷史的長河里,每個個體都會消亡,但是人類卻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生生不息,物質(zhì)的東西很快就會消失,但是精神卻可以長存這是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

文章雖是在談論養(yǎng)生,卻時時散發(fā)著莊子哲學思想的光芒,莊子的哲學往往潛藏于自然之道中,無為,隨性,平和,自然,就是最好的養(yǎng)生之道。

養(yǎng)生,并不在于養(yǎng)護身體,過豐衣足食的生活,而是養(yǎng)護生命,而生命的實質(zhì)是人的精神,只有精神世界豐富了,養(yǎng)生之道才有了意義。對于物質(zhì)來說,精神重要得多,若想學得養(yǎng)生之道的精髓,首先就要擁有自然、平和的心境。用怎樣的態(tài)度心態(tài)看待世界,就會有怎樣的境界。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8090645.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