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教案(專業(yè)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6 22:53:17
峨眉山月歌教案(專業(yè)21篇)
時間:2023-11-06 22:53:17     小編:飛雪

教案是教學中起到指導作用的一種學習計劃。教案中的評價方式要科學合理,能夠準確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們精選了一批高質(zhì)量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借鑒和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4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2個。正確讀寫“平坦、所謂、階梯、蔥蘢、游覽、機械、愧疚、辛勞”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兩個自然段。

3.運用從內(nèi)容中體會思想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了解峨眉山上鋪路人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培養(yǎng)尊重普通勞動者和他們的勞動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生字,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爬過山嗎?感覺過爬山的辛苦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峨眉道上》(板書)講的就是著名作家瑪拉沁夫在登峨眉山時的所見、所聞、所感。

(二)檢查預習。

1.自由練習朗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事情。

2.指名朗讀課文,糾正讀音:愧疚、蔥蘢。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主要寫了“我”在游峨眉山的途中看到、聽到和想到的。)。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峨眉山月歌》詩句的意思。

3.感悟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思念故鄉(xiāng)、親友的情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背誦詩文。

難點:理解詩句,整體感悟詩歌情境。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主閱讀整體把握。

1.出示《靜夜思》插圖幻燈片。

在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聯(lián)想到了哪首古詩?在這首詩里你認為哪個字寫得最好?

2.過渡引入:今天,我們再一起學習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詩。(板書:《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讀,要求正確。

4.師范讀。

5.正音、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洲。

6.檢查朗讀,指名讀;比較讀。(注意糾正,評價)。

二、重點突破語意兼得。

1、解詩題。

(1)整體感知古詩。

比較《靜夜思》、《峨眉山月歌》的異同之處。

大家剛才背誦了《靜夜思》,也多次朗讀了《峨眉山月歌》,這兩首詩有一些相似之處,找一找在哪里?(板書:思,月)兩首詩中都有一個“思”字,而且詩人都是借月亮表達了一種感情。

請大家再讀這首古詩,找出表示位置變化的字詞。

入流發(fā)向下(結(jié)合詩句,解釋這些詞的意思)。

詩人的位置是變化的,那么詩中提到了哪些地點呢?自讀詩文,結(jié)合課文下的注釋,用筆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點的詞:峨眉平羌清溪三峽渝州。

2.明詩意。

(1)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3.悟詩情。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分角色讀、齊讀。

三、積累拓展讀寫訓練。

1、看插圖試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注意節(jié)奏。

4、課外拓展。

《月下獨酌》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書自學,了解詩歌的大意,背誦。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三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學重點、難點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多媒體課件

一、導入

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晚,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吳剛、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詩詞中有關(guān)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現(xiàn)這種心理的詩人就是李白了?!疤资娋叛栽隆?,明月經(jīng)過詩人反復歌詠成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賦予了它特別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進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俱杯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保ɡ畎住缎葜x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三、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四、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于他出蜀遠游,向三峽進發(fā)的途中,他懷著“遍謁諸侯,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游。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

五、朗讀詩歌,理解大意。

1、聽錄音,結(jié)合注釋感知。調(diào)整:調(diào)整:教學反思教學內(nèi)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課時主備人繆君麗執(zhí)教老師教學目標1、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2、默寫古詩教學重點、難點展開豐富想象,理解詩意,了解古詩表達的情感,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設計預案一、基礎(chǔ)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3、簡單介紹《峨眉山月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

二、發(fā)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fā):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yōu)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yōu)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lǐng)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fā)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調(diào)整:調(diào)整: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四

一、基礎(chǔ)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二、發(fā)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fā):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yōu)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yōu)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lǐng)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fā)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本課生字,兩條綠線內(nèi)的3個只識不寫,還有一個多音字“磨”要掌握。教學重難點:

1、逐字逐句理解古詩,體會作者用詞用句的精妙。

2、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準備:插圖、投影片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望洞庭》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介紹洞庭湖。

2、結(jié)合學生收集的資料來介紹洞庭湖的。

3、多媒體出示洞庭湖的畫面。

4、師送一組詞,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銀光閃閃、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朧朧、寧靜和諧。

5、引出課題。

多媒體出示詩和配樂朗誦。

二、精讀會意。

1、自讀全詩,明確要求。

讀準字音,讀不準的生字看生字表,讀通詩句。

2、檢查自學效果。

3、再讀,邊讀邊思考,你讀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詞,來說一說。

(一)教學“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相:相互。和:和諧、協(xié)調(diào)。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時間是秋天的晚上。

這句詩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兩者融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和諧。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沒有。磨:磨拭。鏡未磨:指沒有磨拭過的銅鏡。

理解這句詩意:

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朦朦朧朧,就像一面沒有磨拭過的銅鏡。詩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誰能美美地把這兩句詩讀好?(給生配樂)。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二)教學“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遙望:遠望。點題,可以看出詩人離洞庭湖有一段距離,所以詩的題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這句詩的意思是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顏色,就像“白銀盤里一青螺”。

出示實物:白銀盤和一個青螺:你看到了什么?與畫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嗎?詩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變成了一個精美絕倫的工藝品。

這句詩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銀盤);把(君山)比作(青螺)。請生讀好這兩句詩。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閉上眼睛,聽配樂朗誦,你能想象出這樣的景色嗎?用上一兩個形容詞說一說。

學生發(fā)揮想象,自由描述。

三、總結(jié)。

同學們,洞庭湖是我國的名勝,觀光旅游的人很多,你們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陽市邊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陽樓,好好地領(lǐng)略一下祖國的錦繡風光。

四、指導寫字。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生字。

2、范寫“潭、螺”,指出書寫要點。

3、學生完成習字冊。

五、作業(yè)。

1、用鋼筆完成習字冊。

2、抄寫書后第三項詞語兩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繪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

第二課時。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二)學習《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jù)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夜發(fā)——連夜出發(fā)。向——駛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cè)?,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cè)チ恕?/p>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默寫《峨眉山月歌》。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板書設計:

3、古詩兩首《望洞庭》湖光秋月潭面無風靜(鏡未磨、白銀盤)。

(風景如畫,心曠神怡)。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秋月半輪。

動月影江水流。

(思君不見,無限依依)。

(君山)。

(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六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兩課時。

一、基礎(chǔ)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二、發(fā)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fā):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yōu)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瀆,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yōu)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lǐng)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fā)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瀆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fā)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感情。出示古詩后,我請學生讀讀古詩。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chǔ)上,都讀得很有自信,他們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jié)奏感。同時對古詩的押韻也有所理解。

理解古詩時,我采用了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字詞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學習第一、二行,我告訴他們,古詩中往往會出現(xiàn)詞序倒置的現(xiàn)象,那是詩人為了壓韻,如“峨眉山月半輪秋”,其實是“峨眉山半輪秋月”,學生感覺理解起來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隨船順流而下。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乍離鄉(xiāng)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于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這個字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足一些,所以我讓學生回憶了李白頌月的詩歌,補充了其他詩人描寫月亮的古詩,讓學生反復誦讀比較,理解詩人借助月亮烘托情思的寫法。學生剛上四年級,課上總是不放心,怕學生不理解,在古詩的教學中分析過多?,F(xiàn)在想想,教學古詩應讓學生自己在誦讀中體會,稍加點撥就可以了,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

也許一個問題,一張圖片,學生就能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要讓學生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guān)鍵的。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七

唐代詩人李白,生于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李白的出生地現(xiàn)在尚無定論。目前學界有四種說法,蜀中說、碎葉說、條支說和長安說。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歲時隨家人遷涉入蜀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郵)。李白的少年時代是在蜀中度過的。

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少年時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從青年時代起李白就離家遠行,開始的時候他主要在蜀中游歷。他出行的路線是從綿州昌隆出發(fā),南下成都,大約在開元九年(公元721年)21歲的時候,李白到達了成都,寫出了《登錦城散花樓》,《白頭吟》等詩篇。此后又游歷了彭山、峨眉、樂山等地,給后人留下了鐵杵磨成針等傳說。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從清溪驛登船,順流而下,開始了他長達近40年的人生漫游。這首短小的絕句,28個字,嵌入了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也是僅見的?!八木淙氲孛澹沤衲繛榻^唱”。表現(xiàn)出李白的詩在青年時代已經(jīng)如行云流水,酣暢淋漓!

那么,李白所說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現(xiàn)在的峨眉山,現(xiàn)在有峨眉山市。平羌江即現(xiàn)在的青衣江。源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入岷江。清溪在現(xiàn)四川楗為縣境內(nèi)。渝州即現(xiàn)在的重慶市。還有三峽。

提起三峽人們普遍認為是長江三峽,即瞿塘峽、巫峽、西陵峽?,F(xiàn)在很多出版物上關(guān)于這首詩的注解,也是認為是長江三峽。但是認真想一想,清溪至重慶水路大約600公里,重慶至三峽還有近600公里。李白不可能到了三峽,見不到他的朋友再返回渝州。如果是那樣的話,就不是“下”渝州了,而應是逆流上渝州了!其實,從清溪出發(fā),沿江而下在樂山境內(nèi)還有三個江峽,即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按全詩所描寫的地形,李白所說的應該是樂山三峽,而不是長江三峽。這樣來理解李白的詩句就順理成章了。

關(guān)于“思君”句,有人認為“君”是指峨眉山月。思君不見是指從清溪到渝州的路上,因月亮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不能見到,所以思念。我認為這首詩應該是李白寫給友人的,思君句應是指朋友。初秋的夜晚,李白從峨眉山東北的平羌江岸邊的清溪驛出發(fā),路過了黎頭、背峨、平羌三峽到樂山一帶探訪久別的朋友??墒桥笥岩呀?jīng)離開了樂山。于是李白就順流而下直奔渝州。

一路上,無論走到哪里,都有明月相隨。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李白離家遠行,未免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友,他多么希望故鄉(xiāng)和親友能像天邊的明月一樣伴隨著自己呀。通過峨眉山月來寄托詩人對家鄉(xiāng)和親友的思念,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秋江夜行圖。可謂語短情長,千古之絕唱!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guān)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轉(zhuǎn)載。

;id=62025。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八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3個只識不寫。

3、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所描繪的景色。

4、理解這兩首古詩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準備:投影片兩幅。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會背誦。

一、揭示課題。

1、導入:以前我們曾經(jīng)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誦給大家聽聽?(指名背誦)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板書:11古詩兩首)。

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峨眉山月歌》。(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范讀課文。聽老師把這首詩朗讀一遍。

2.自讀課文。a拼讀字音:峨、羌、君、渝。

b指名朗讀,點評。

c再讀課文,理解詞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記號。

d交流。

三、精讀課文。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1)疏通詩句。(主要解決疑難之處)。

教學前兩句。

半輪: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圖理解)影:詩句中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著我順流而下。

教學后兩句。

夜發(fā):連夜出發(fā)。向:駛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cè)?,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州駛?cè)チ恕?/p>

(2)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3)學生閉眼,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4)教師描述:

5、指導朗讀。要讀出詩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語調(diào)要低緩些。

范讀、指名讀。

6、指導背誦。

四、作業(yè)。

抄寫古詩并解釋帶點詞的意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望洞庭》,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并能寫出《望洞庭》一詩中所描繪的景色,感悟詩的意境,會背誦。

一、復習檢查:指名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學習《望洞庭》。

1、揭題解題。

(1)理解“望”。(“望”即“向遠處看”)。

(2)介紹“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現(xiàn)在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稱,那里煙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洞中有君山,名勝很多。

(3)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4)作者簡介。

劉禹錫:唐代詩人,洛陽人,他的詩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锻赐ァ肥窃娙饲锾煨薪?jīng)洞庭湖所作。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學。

要求:(1)拼讀“未”、“螺”。查字典了解“磨”的兩個讀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結(jié)合詩句理解下列詞語:相、和、磨、遙望。

(3)讀通課文,說說詩句的大概意思。

3、檢查自學情況。(1)指讀生字卡片。

(2)指名朗讀詩句。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3)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三、精讀指導。

1、引導理解詩句。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相:相互和:和諧、協(xié)調(diào)鏡:銅鏡,本課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

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銀光閃閃,湖水和月亮交相輝映,顯得那么寧靜、和諧,湖上一點風也沒有,湖面就像沒有被磨軾的銅鏡一樣。

b.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遙望:遠望。

句意:遠遠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個白銀做成的盤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則像放在銀盤里的一個小巧玲瓏的青螺。

同桌互說句意。

2、思考討論。(1)詩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3、引導詩的意境。

四、指導朗讀,背誦。

五、指導寫字。

六、作業(yè)。

抄寫古詩并解釋帶點詞的意思。

作者郵箱:gaotian111981@.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九

【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過程和方法:

1.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2.能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1、能展開想象,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預習設計】學生導學案。

【教學過程】。

一、導入復習、檢查作業(yè)。

1、從歷史上看,我們是個特別喜歡月亮的民族。入晚,我們抬頭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吳剛、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詩詞中有關(guān)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如果這也算是一種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現(xiàn)這種心理的詩人就是李白了?!疤资娋叛栽隆?明月經(jīng)過詩人反復歌詠成為美麗皎潔動人的形象,賦予了它特別的生命和感情。

2、走進李白筆下的月光世界。

二、作者簡介。

我們熟悉的《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

三、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離開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抖朊忌皆赂琛肥抢畎鬃钤绲囊皇讓懺略姟_@首詩寫于他出蜀遠游,向三峽進發(fā)的途中,他懷著“遍謁諸侯,海縣清一”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游。然而這個青少年生活過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躊躇滿志的胸中縈繞著留戀的情緒。

二、合作探究。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5、簡介“峨眉山”。

6、學生根據(jù)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nèi)涵。

1、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重點: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夜發(fā)——連夜出發(fā)。向——駛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cè)?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cè)チ恕?/p>

2、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3、引導想象詩的意境。(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2)想象詩人坐在小船上抬頭看到了什么,低頭看到了什么?這時他會怎么想,心情怎樣,表情又會是什么樣的?(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4、練習背誦。

四、當堂檢測。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作品。詩人在(秋天)(季節(jié))(夜晚)(時間)乘船遠行,(從峨眉山)出發(fā),駛向(三峽),最后到達(渝州)。表達了詩人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業(yè)布置。

1、完成陽光學評(本節(jié)課內(nèi)容)。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六、板書設計。

《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fā)了作者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感情。

七、教學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學習目標:

1、會認識本課的生字,并會讀寫遙望、銀盤、青螺“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

3、會通過看注釋等途徑,邊讀邊想象畫面,感知古詩的大意,并體會詩人喜愛洞庭湖之情。

目標三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

教法、學法。

師生的雙邊活動,會使課堂產(chǎn)生靈動和智慧。本節(jié)課讓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體會詩人對洞庭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白板課件。

教學流程:

一、教師導學,創(chuàng)設情境,初識詩人揭詩題。

1、談話導入:我們的祖國山河壯美,風景如畫,我們從一年級到四年級跟隨著教科書的作者欣賞了祖國的山山水水。喜愛富饒的西沙群島,喜歡風景迷人的黃山,贊嘆壯觀的錢塘潮,驚嘆“飛流直下三千尺”廬山飛瀑,最愛“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今天我們將走進祖國的另一處山水。(播放視頻)。

2、播放畫面敘述:

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的是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它在湖南省北部,號稱“八百里洞庭湖”。那里最大的特點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水天一色,真是絢麗迷人。

3、(播放洞庭湖風光課件后),說:“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留下了許多美詩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詩人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寫下了一首千古佳作。(板書:望洞庭)(注重書寫“庭”)(田字格出示)。

4、簡單了解劉禹錫。

今天,我們就隨著劉禹錫一起去欣賞他眼中的洞庭美景。

二、初讀正音,感受詩的韻律美。

1、學生自己練讀。(時間兩分鐘)。

(要求:能讀多少遍就讀多少編,每讀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能讀正確了,就試著讀流利,能讀流利了就讀出節(jié)奏,能讀出節(jié)奏了,就要求自己背誦。)。

小結(jié):孩子們,你讀書時的模樣、讀詩的聲音,都將給我?guī)砻赖母惺?。)?/p>

2、檢查反饋。(出示節(jié)奏)。

三、探究展示,感受詩的意境美。

(一)了解背景,為蓄情做準備。

了解學古詩就要了解相關(guān)背景知識,你對洞庭湖、詩人有什么了解呢?(總結(jié)學法:了解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并對大量的信息,進行整理,轉(zhuǎn)換為自己的語言,為學詩而準備。這是學詩非常重要的學習方法)。

(二)讀詩句,賞畫面之“和”

欣賞詩句所呈現(xiàn)的畫面美,從反復讀詩句入手:

一邊讀,一邊畫,詩人都望到了哪些景物?借助注釋,結(jié)合詩句,你望到了怎樣的景像?自主思考后小組交流,合作匯報。

1、兩相和。

(月給了水清輝滿懷,水給了月靈動無限,月色與水色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2、鏡未磨。

(這里的鏡指古代的銅鏡,(出示課件)古時候使用的銅鏡,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樣子,而未磨的鏡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朧朧。)在月色下,像一面沒有打磨的鏡子,看上去模模糊糊,朦朦朧朧。再加上洞庭湖面,略帶水霧,在月色的映照下,湖面和銅鏡都是朦朦朧朧,用銅鏡來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處,這句比喻真是妙不可言)。

3、“望洞庭”

a什么是盛靑螺的白銀盤呢?(出示插圖)。

b浩瀚無際的洞庭湖,那湖中翠綠的君山,為何濃縮為精致小巧的白玉盤,一青螺呢?

學生在合作交流探究中,初步欣賞洞庭湖的畫面的和諧之美。

(二)知詩意,品自然之“和”

1、品讀前兩行詩。

人們常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別看這首詩僅僅27個字,但是如果你細細地品味,你會發(fā)現(xiàn)詩句描繪了一幅美好生動的畫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幅生動的畫面:

學生讀前兩行詩,想象畫面,進行交流。

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讀好詩句。

用你的聲音來表達你的感受。

師:是呀,正是月下湖面的平靜,朦朧,才讓我們感受到湖光、月色的和諧。這份和諧的美應該怎樣讀?(輕輕地讀、讀出柔和的美)。

(學生試讀)。

引讀:

秋月的清輝靜靜地灑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層薄薄的輕紗是多么的寧靜!一起來讀——。

教師小結(jié):一個“和”字讓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這首詩的“眼睛”叫詩眼。(板書:和)。

2、品讀后兩行詩。

月光下的洞庭湖,雖然比不上甲天下的漓江,也比不上淡妝濃墨總相宜的西湖,但在詩人的眼中,此時,它就是最美的。讓我們繼續(xù)來欣賞洞庭湖的其他美景。

(1)(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你從哪里感受到“和”字?

(2)遠遠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怎么讀出感受?

(識記生字“螺”)。

(指名讀,評價。讓我們美美地讀好這兩行詩,齊讀)。

誦讀過詩后,你想象的畫面怎么樣?(敘述畫面)。

創(chuàng)設情境引讀:

點點銀光……翠綠的君山,構(gòu)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詩人不由贊嘆到——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嫵媚姿態(tài),美如仙子,楚楚動人如——。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是呀,陶醉在美景中的劉禹錫,只覺得自己身輕如燕,飄飄欲仙。他忽發(fā)奇想,如果能夠飛上云端,鳥瞰洞庭山水,那八百里月光閃爍的湖面,像一只晶瑩剔透的銀盤!而湖中碧玉般挺立著的君山,不恰好是白銀盤中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嗎?——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完成板書簡筆畫部分)。

(三)品意境,悟人景之“和”

1、尋找“和”字背后的故事,探尋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

這首詩的詩眼是“和”字,在“和”字背后,隱藏著什么耐人尋味意境呢?(出示資料)。

(二十三歲踏上仕途的劉禹錫,三十三歲成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進行了半年便以失敗告終,劉禹錫接連被貶。四十二歲奉召回京,次年寫詩得罪執(zhí)政,外放為連州刺史,后又擔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五十四歲從和州召回洛陽。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zhuǎn)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眲⒂礤a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jù)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zhuǎn)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梢姳驹娛寝D(zhuǎn)任和州經(jīng)過洞庭湖所寫。)。

小結(jié):劉禹錫看到洞庭美景,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他忘掉了被貶的痛苦,忘掉了四處奔波的辛酸,只感覺心曠神怡,如飲美酒,請你再讀讀整首詩——(配樂)。

2、請你用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展示這首古詩?(展示)。

小結(jié):你們讀出了情,把靜止的畫面讀活了。我們還可以用歌聲演繹對洞庭湖的喜愛,(放歌曲)。

(四)拓展延伸,感受詩的情感美。

自古人稱“洞庭天下水”。許許多多有名的詩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寫下了不少經(jīng)典名篇,傳誦至今,我們一起來欣賞孟浩然、雍陶有名的詩句。

1、拓展詩:《望洞庭贈張丞相》《題君山》。

2、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洞庭美景,分享了詩人寧靜淡泊的情懷,課后讓我們繼續(xù)了解洞庭湖與劉禹錫。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一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插圖、投影片。

一、引入談話。

1、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同學已經(jīng)會背許多首古詩了,我們剛剛學過的《贈汪倫》,你會背嗎?抽生背誦。

2、你還記得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李白),本學期我們還學了他的一首關(guān)于月亮的詩歌喲,————《靜夜思》。

3、師生齊背《靜夜思》。

1、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3、讀通詩句。

(1)老師范讀。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不會認的字借助拼音解決。

(3)同桌互相教讀,正音。

(4)齊讀。

(5)個別讀。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5、知詩意。

(1)簡介“峨眉山”。

(2)齊讀詩的第1、2句,想想詩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導學生想像畫面,指導個性化的朗讀。

(3)齊讀詩的3、4句,學生根據(jù)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注意4個地點轉(zhuǎn)換,指導學生讀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詩意:嘗試著和老師一起說說詩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cè)?,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cè)チ恕?/p>

(5)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讀。

7、練習背誦。

四、拓展。

1、學生一起讀關(guān)于月的古詩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鸥Α对乱箲浬岬堋?。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焓缯妗渡樽印?。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蹙S〈鳥鳴澗〉。

2、出示詩句,學生感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diào)歌頭》。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K軾《水調(diào)歌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滿懷愁,愁老母零亂的白發(fā)滿懷——潘洗塵《飲九月九的酒》。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二

古詩《峨眉山月歌》描寫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發(fā)了作者秋夜行船時思念故鄉(xiāng)和友人的感情。課始,我讓學生談談對峨眉山的了解,學生由于之前讀了《補充》,舉手挺踴躍的。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學習詩歌,我引導學生看看圖片,讀讀詩歌,想一想,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怎樣的景色?心中又想了些什么?這一問題,貫穿全課。學生逐漸進入學習狀態(tài),默默地思考。如何讓學生走進古詩,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呢?我決定從聽覺方面入手,于是問學生:李白此刻在圖片上的哪個位置?想象一下,他此刻會聽到什么呢?學生紛紛開始討論,交流時,說得流暢,輕松!此刻,他們仿佛真成了詩人,讀起來也特別有味道!看來,教學古詩,一定要讓學生走進古詩,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有時一個問題,便推了學生一把;有時看一下圖片,學生便借機跳入了古詩的意境;教學古詩,不必囿于理解詩意,解釋關(guān)鍵字詞;進入情境,擁有詩人的情懷才是最關(guān)鍵的!

今天我教學了古詩兩首的《峨眉山月歌》,昨天晚上就開始了思考這堂課了,為了突破枯燥的古詩教學,我嘗試采用了任務驅(qū)動法。

上課一開始必要的導入之后,我就提出了要求:今天這節(jié)課后的任務就是把這首詩歌改編成一個故事!看得出許多學生都有點畏難的表情,但是礙于我的“虎威”也只是張張驚訝的嘴而已。

既然覺得有難度就好了——有壓力才有動力!接下來我就發(fā)問了,同學們都感到有難度,你們覺得難在哪里?提出來說說!這下子,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成了他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了,聽得也認真多了!而許多問題也接踵而至。

每當一行詩歌的重點、難點突破了,我就讓學生來說說這一句的意思。我此舉的目的:一是真要聽聽他們會說了沒有;二是沒有舉手的人要么沒有聽課,要么還有問題,乘機發(fā)難(哈哈哈!我覺得我有點陰險的!)雙重壓力之下,我覺得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更加主動了!

而在討論中,老師的巡視也應該起到實質(zhì)性的指導作用,參與學習小組討論,安排小組代言。今天我就參與了一個小組的討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跟他們交流,并讓他們幫我代言。

今天連上兩節(jié)課下來,大家好像都沒有累得感覺,今天的教學應該是成功的。

課堂教學大方向上,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細節(jié)上耍耍陰謀也無妨!

教學之后,我又跟師傅教科室夏炎潔主任交流了,交流中,我們對情景教學和日常能力教學的矛盾都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能夠像特級教師那樣把技能訓練和情景教學結(jié)合在一起還真的不容易!這將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標!

今天開始我對劉一洲、楊開來等人開始了“絕對板臉”制度,同時輔之以談心制度,效果還挺靈的。當然看著這些“活寶”,心里還是挺想笑的,強忍著還真有些難過!呵呵!不過能制服他們就要這樣!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三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詩鑒賞: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質(zhì)樸,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說明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季?!扒铩弊譃槿腠嵉怪镁淠?。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正應了秋高氣爽,月色皎潔的自然規(guī)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進入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東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意為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無論河水怎樣流動,“水中月”也不會隨之流走,月隨水流只有一種情況,就是觀月老也順水而去。因此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現(xiàn)了,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趕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歌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圖。

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沒有更具體的景物刻劃;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明晰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誘導物。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詠月處,都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來說,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達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個占了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絕無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處處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處處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將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此外,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岸朊忌皆隆薄ⅰ捌角冀笔且缘孛拗凭拔?,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四

2、學會本課3——5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兩首古詩的意思,通過自我診斷與矯治,感受詩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兩課時。

一、基礎(chǔ)性診斷與矯治。

1、復習背誦學過的李白的詩歌。

2、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兩首古詩。

二、發(fā)展性診斷與矯治。

1、讀前啟發(fā):兩首詩皆有山有水,景色優(yōu)美,你能體會出詩的意境嗎?

2、自讀,讀后同桌檢查是否準確通順,再交流各自對詩句的理解。

3、圖文對照,理解詞義:(1)半輪;(2)影入;(3)下渝州。

4、展開想象,理解詩意,體會“青幽的峨眉山上掛著彎彎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這一優(yōu)美意境。

5、讀邊悟,體會全詩意境。

三、理解性診斷與矯治。

1、反復誦讀,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2、領(lǐng)會作者寫該詩的思想感情。

3、討論交流。

4、熟讀成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

四、發(fā)展性練習。

1、寫字指導,注意“君”第二筆“橫”要寫長一些。

2、出示一首描寫山水景色的詩,生自讀自悟。

3、讀后交流詩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讀成誦。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五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時間:9月11日?地點:新教育小學小圓廳??班級:四(4)教師:張立華。

誦讀詩歌。

張老師在臺前一站,給人感覺很沉穩(wěn)。

老師顯然準備了課件,因為沒有電腦,而上課鐘已響,張老師果斷地開始上課了。

板書了“唐·李白”之后,讓學生談談對李白的了解。四年級學生都能很清楚的說出李白被稱為詩仙,是偉大的詩人。老師讓學生背誦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寫的詩。學生依次背誦了《贈汪倫》《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早發(fā)白帝城》,背誦的節(jié)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學生平素的古詩積累功夫很扎實。

了解了李白,進入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

1、揭題。今天我們學習李白年輕時候離開家鄉(xiāng)時寫的一首詩:峨嵋山月歌。老師請學生跟老師板書課題并齊讀了課題。

老師問,歌是歌詠的意思,詩人歌詠什么呢?一名男生說,是在歌詠峨眉山的月亮。老師追問,有人知道峨眉山嗎?有一個學生說在四川省,另一個補充峨眉山有一塊石頭叫峨眉石。

2、讀詩。老師請大家自由練讀。學生讀了大約兩三遍,只是沒有自由讀,一直是齊讀。老師要求大家停下,請了兩位女同學來讀詩。讀后,老師問剛才讀過的一首詩的節(jié)奏是什么?學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這首詩押什么韻呢?學生也能很準確的說出詩押的是什么韻。

了解了這些之后,老師又請一位同學進行了朗讀,提示注意節(jié)奏。

理解詩意。

理解詩意,張老師主要采用了一下幾點。

1、圈畫詩中地名。張老師提示:這首詩一共28個字,可是卻有五個地名。這在萬首唐詩絕句中是僅見的,誰能找到告訴大家。

學生一般都能找出三處以上的地名,少數(shù)同學能找出四處,全班只有極個別同學找對了五處地名。

張老師再提示:除了地名,還剩下16個字,他們的意思是老師告訴大家呢?還是你動腦筋思考思考呢?請默讀古詩,思考詩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師問:第一句詩,你讀懂了什么?學生能說出月亮是半圓的。張老師再問:我們都說一輪明月,為什么說半輪呢?接著在課件上出示了課本上的插圖。請學生看圖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為課件中音樂沒有播放出聲,老師用語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別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導學生體會第一句中一個難點:從意思上講,應該是半輪月,怎么是半輪秋?最后老師采用講解的辦法告訴學生這是倒置。

老師接著問第二句話誰懂?學生回答的很美,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羌江,仿佛隨波流動。老師想在細處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動,這是為什么?學生沒有很好的領(lǐng)會老師的意思,一開始沒有反應過來,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知道卻原來是詩人站在流動的船上。

老師相機板書:江月相伴。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師給大家提示要注意三個字:“發(fā)”、“下”、“君”。這幾個字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老師在黑板上相機板書:思君不見。

感悟意境。

感悟詩的意境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

張老師采用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來促成學生感悟。

1、感情誦讀。老師大段的抒情獨白:年輕的李白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乘舟駛向?qū)λ麃碚f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盡管他是一個三尺男兒,當他面對這多情的月亮時,他將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鄉(xiāng)、朋友,誰來讀一下。

一名女生讀的有聲有色。

老師感情充沛地說: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還略可安慰的話,后面是怎樣的一種寂寞之感啊,請再讀。

再站起的這位女生讀得更有感情。

學生脫口而出:月亮。

老師說,對。剛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親人的話,這里的“君”也可以說是月亮。這只是老師的理解,到底要不要給你一個答案,我相信隨著歲流逝,你們慢慢長大,一定會尋找到一個答案。

拓展閱讀。

老師提出:關(guān)于寫月亮的古詩很多,月亮是古詩常見的意象。你還知道那些描寫月亮的詩嗎?學生回答了《靜夜思》《塞下曲》等古詩。

老師課件出示了兩首詩。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老師請學生比較三首古詩有什么相似之處。

一名學生回答:都是寫思念別人的。

老師肯定了學生的見解,說月亮在古詩的意象中往往帶著思念的情懷。

老師略作總結(jié)后,本節(jié)課教學結(jié)束。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六

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反思:

1、以前教人教版教材久了,總覺得新版不如老教材系統(tǒng)性強,練習量也不夠。但是我在教學中感悟出,新教材非常人性化,生活化,靈活性強,新教材的編排自有它的道理。所以如何使用好教材,使之發(fā)揮其特長和優(yōu)勢,是我們應該認真反思的問題。

2、教材中雖沒有提及分數(shù)比的形式,但是在一個化簡比的例題中出現(xiàn)了分數(shù)比,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時要滲透分數(shù)比的知識,并注意強調(diào)分數(shù)比在讀法上的不同。

3、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化簡比與求比值區(qū)分不清。針對這一情況,老師在備課時要預設問題,課堂上有針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求比值和化簡比的區(qū)別,這樣學生對化簡比和求比值就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4、什么是最簡整數(shù)比?化簡比有什么標準?這些問題困擾著不少同學,教材中也沒有明確化簡比的要求,我以為在教學時,我們應該把這個知識點明確出來,讓學生明白:當比的前項和后項為負質(zhì)數(shù)時,這個比老式是最簡整數(shù)比。

5、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當比的前項和后項的小數(shù)位不一樣時,學生使用商不變性質(zhì)就比較容易出錯。如:0.7∶0.08在這方面老師要多給予學生及時的幫助,并多舉這方面的例子讓學生加以鞏固。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七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2.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3.學習《峨眉山月歌》,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和詩句的意思,感悟詩的意境,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點難點:

理解詩意,想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談話。

同學們,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有的同學在學前就會背許多首古詩,上學后,我們又學習了一些,誰愿意把你記住的古詩給同學們背背?你知道是誰寫的嗎?(指名學生背古詩,說作者)。

(一)介紹作者。

我們熟悉的《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是誰寫的?李白是個怎樣的詩人?誰愿意介紹一下?(指名介紹李白)。

過渡語:今天,我們再欣賞李白的另一首詩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聲讀讀詩歌,找出本課生字,記記。

3、反饋:

“眉”的半包圍不能寫成“尸”。

提醒讀準生字“君”、“羌”。

4、再讀詩歌,讀出詩的韻律、節(jié)奏。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6、學生根據(jù)注釋自學,試著理解詩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學情況。

學生談對詩句的理解,教師隨機指導。

重點:

半輪——(看插圖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動,課文中有月影隨江水流動之意。

夜發(fā)——連夜出發(fā)。

向——駛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詩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別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隨我順流而下。連夜從清溪出發(fā),向三峽方向駛?cè)?,想念友人卻見不著,只好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向渝洲駛?cè)チ恕?/p>

8、指名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

9、引導想象詩的意境。

(1)出示插圖,看懂圖意。

(3)看圖有感情地朗讀。

10、練習背誦。

三、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3、完成書后第四題的第1小題。

4、收集兩首沒學過的李白的詩,課后向同學推薦。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八

教學古詩《峨眉山月歌》時,這節(jié)課上得十分開心,學生的激情感染了我,而他們也在這樣的課堂里得到了詩與詩外的豐富感受。

1、拓展知識,燃熱情。

師:同學們,古詩是我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瑰寶,以前我們已經(jīng)學了。

生: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板書:李白)。

師:你知道李白嗎?說說你知道的關(guān)于李白的知識。生: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詩人。

生:李白被人們稱為“詩仙”。

生:李白愛喝酒,而且常在酒后寫下名篇佳作。

話,一個新鮮詞眼便會讓自己興奮不已,這種學習的熱情不正是教師想為學生點燃的嗎?

2、學詩立意,先抓情。師:我們學過李白的哪些詩。

生:《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币彩抢畎椎脑姟?/p>

師:這些詩分別表達了李白什么樣的心情?生:思念家鄉(xiāng)、懷念友人、贊美河山。

師:我們常說文章是作者的心聲,古人寫詩也往往是為了抒發(fā)自己的。

情感,這首《峨眉山月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呢?

[感想]由眾多的情感表達引入本詩所表達的作者的情感,既是一個鋪墊,又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詩歌中的情感是條主線,是理解內(nèi)容的突破口,緊扣情感進行教學能準確地把握詩歌所要包含的意蘊。

3、身臨其境,顯真情。

師:這首的妙處在于這短短28個字的詩中卻有五處地名,你能找出來嗎?

生: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

生:他會埋怨道:半輪月亮啊,你什么時候才能圓呢?我什么時候才能和朋友再相聚呢?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是什么?

生: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感想]月亮本是詩中一個普通景物,但古人對月亮往往有著豐富的情感。教學中抓住月亮這個感性的景物,由景入詩,由詩及人,由人及己,層層深入,步步入境。在生活經(jīng)驗與體悟詩歌的基礎(chǔ)上讓作者的感情從學生的口中自然流露,娓娓道來??此茻o情卻有情的月亮成了學生們走入李白內(nèi)心的橋梁,成了作者和讀者宣泄感情的共同媒介。

4、反差體驗,悟深情。

生:“思君不見下渝州”中“君”指誰?生:是李白的好朋友。

師:李白連夜趕路行程匆匆,也許還沒來得及向朋友、親人告別呢。

想想這時李白又是什么樣的心情?生:無可奈何。

生:渴望與朋友再歡聚。

師:“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洲”。

悟到詩人的情真意切,思念無人與說的無奈。在角色體驗之后,在“情”字入心之后,學生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對詩歌的語言妙處的領(lǐng)悟皆通過朗讀表現(xiàn)了出來,真正是情由心出。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十九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jīng)樂山匯入岷江。

夜:今夜。

發(fā):出發(fā)。

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為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下:順流而下。

渝州:今重慶一帶。

譯文。

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從清溪出發(fā)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賞析。

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725年(開元十三年的時候)以前。全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短圃姽{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fā)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痹姀摹岸朊忌皆隆睂懫穑c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guān)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lián)P明輝”)。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讀者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霸铝磷?,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駛?cè)??!罢虅θo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現(xiàn)了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詩中詠月的地方,都在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詩人感到很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個字中,地名出現(xiàn)了五處,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岸朊忌皆隆薄ⅰ捌角冀笔堑孛郊佑诰拔?,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這樣,詩句就顯得沒有痕跡,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貞評價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洲。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詩中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二十

1、正確流暢的誦讀詩歌,背誦詩歌。

2、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3、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詩歌的誦讀、背誦、理解。

體會詩人情感。

誦讀法,品讀法,情讀法。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靜夜思》——李白——回顧小學時學過的李白的詩句——本課。

學生活動,

師采用多媒體進行相關(guān)提示:李白,李白詩句《靜夜思》《贈汪倫》。

《古朗月行》《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早發(fā)白帝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明確學習目標。

師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正確流暢的誦讀詩歌、背誦詩歌。

理解詩句意思,感悟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生明確學習目標。

師指導學生賞詩的方法:重在讀,讀中理解,讀中品味,讀中體會,讀中感悟……。

讀——讀全詩,讀詩句,讀關(guān)鍵詞,讀出語氣,讀出情感……。

三、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

師多媒體展示:助讀資料,寫作背景。

助讀資料:李白少年時代隱居深山讀書,學習劍術(shù),結(jié)交俠士、隱者。二十五歲時,詩人“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始了他登歷名山大川的壯游,游歷了長江中下游一帶及長安、東魯?shù)鹊?,結(jié)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達官賞識,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寫作背景:這是李白年輕時初次出四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歌。

詩人即將離開故鄉(xiāng)外出闖蕩,內(nèi)心的憧憬和喜悅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詩中。

學生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對詩歌的理解。

四、誦讀詩歌,感受音韻之美。

學生自讀——師提示注音、停頓——生再讀——師范讀——生誦讀展示——師生評價。

(平羌,渝州)。

五、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生誦讀,明白詩體,感知內(nèi)容內(nèi)容。

詩體:七言絕句,

內(nèi)容: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一首詩。

師適時指點。

學生進一步誦讀,搜尋問題詞語,理解詩句大意,合作解決;師適時指點,以鼓勵為主。

詩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輪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靜靜的夜晚,我從清溪乘船向三峽進發(fā)。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見,我只好懷著戀戀不舍的心情,乘流東去,直下渝州。

題目是《峨眉山月歌》,詩人從“峨眉山月”寫起;“秋”字既點出此次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季,又與“半輪”相疊,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輪秋月,讓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學生活動:自主合作交流,賞析其余三句,師適時指點,合適處肯定鼓勵,不足處適時指點。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詞讓讀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也暗點秋夜行船之事。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詩人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而去。辭親遠游,乍離鄉(xiāng)土,對故鄉(xiāng)故人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此時“思君不見下渝州”,對故鄉(xiāng)、對故人的依依惜別的濃濃情意全濃縮在一個“思”之中。

賞析小結(jié):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描景與抒情相結(jié)合。描景:描寫峨眉山月的美麗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發(fā)對家鄉(xiāng)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詩中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鄉(xiāng)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師指點可從哪幾方面進行總結(jié):詩歌的美點,寫法,此首詩中“山月”的象征意義,引導學生舉一反三。

七、情讀詩歌,走近名家評說師多媒體展示:

列舉兩例:《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fā)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明代王世貞評價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洲。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p>

學生進一步挖掘詩之美。適當處老師指點(詩中連用五個地名,這在絕句中是獨一無二的,請寫出這五個地名,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說說這樣寫的作用)。

八、課堂檢測。

1、詩中直接描寫峨眉山月特點的一個詞是:

2、第二句詩用“入”、“流”兩個動詞寫出了峨眉山月怎樣的一種動中之景?

3、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思?

通過活動,簡單檢測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程度。

九、詩歌背誦。

形式不一,注意學生背誦的準確,情感的把握。

十、課堂小結(jié)。

古代詩人創(chuàng)造了大量優(yōu)美的詩篇,流傳至今。

古代詩歌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詩歌更是創(chuàng)造了我國文學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詩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借月抒發(fā)自己的情懷,令人陶醉。

師生共同總結(jié),師進行必要的指點:詩的國度——古代詩人眾多——詩篇流傳——李白,鼓勵大家多走近古詩,走近經(jīng)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業(yè)。

1、積累有關(guān)李白的文學常識。

3、體會李白在詩中抒發(fā)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詩句并進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案篇二十一

教學目標:

1、能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古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讀古詩,并且背誦古詩。

4、收集并積累李白的其他詩作。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法指要】。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后,教師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熟悉內(nèi)容,加深理解;在誦讀的基礎(chǔ)上能背誦全詩。

2、想象法。本文語言優(yōu)美、精練,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教師可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給學生更多自由發(fā)揮的余地。

3、實踐法。老師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guān)李白的情況,課后積累李白的有關(guān)詩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解釋詩句中帶點詞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從而感悟古詩的意境,使學生從中受到美的熏陶。

難點:

了解古詩中的五處地名,熟讀并且背誦古詩。

五、教學過程。

一、出示題目,簡介作者。

1、出示題目。學生齊讀題目。

2、師簡介李白生平。學生自己介紹收集的有關(guān)李白的資料。投影出示作者李白的生平簡介,使學生初步認識李白及創(chuàng)作背景。以便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聽說能力,不但明白了題目的意思,又為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做好準備。

二、學習詩文,理解詩意。

1、師范讀古詩。(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節(jié)奏)。

2、指導學生理解重點詞語。

3、指導學生了解古詩中的五處地名。

4、指導學生理解詩意。

1、生自由練讀。

2、學生在朗讀的基礎(chǔ)上劃出不懂的字詞。

3、學生小組討論,理解“半輪”“發(fā)”“下”的意思。

4、觀察畫面,閱讀有關(guān)的資料,初步了解“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

5、學生反復朗讀,體會古詩的意思。

1、出示古詩。

2、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chǔ)上出示“半輪”“發(fā)”“下”的意思。

3、出示相關(guān)圖片,介紹“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

4、歸納總結(jié)出古詩的意思。

三、想象誦讀悟詩情。

1、播放課件。2指導學生熟讀成誦。

1、反復朗讀。

2、展開想象。

3、背誦古詩。演示《峨眉山月歌》的意境圖,讓學生在耳聞目睹后,展開想象,各抒已見,體會感情,更深切地了解詩意,感悟情景之后,熟讀成誦,背出古詩。

四、拓展延伸。

1、引導學生欣賞李白的其他作品。

2、布置作業(yè)。

1、欣賞李白的《靜夜思》、《獨坐敬亭山》、《望廬山瀑布》等。

2、課后收集閱讀并積累李白的一些作品。

五、教學設計反思。

本堂課的設計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下完成的,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要求。這是一堂讓學生自主研究的課。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得以體現(xiàn):

首先,本人制作了一個《峨眉山月歌》的課件,這個課件包含了很豐富的內(nèi)容,集朗讀指導、古詩解讀、圖片欣賞、美文積累于一體,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拓展信息空間,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其次,在與新課程整合的也比較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均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理念。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為學生意義建構(gòu)夯實了基礎(chǔ),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學由疑開始”的教學思想。如讓學生在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質(zhì)疑,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通過自學、小組討論等形式理解詞語及古詩的意思。

最后,在體現(xiàn)整體教學理念上也做的較好,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了教師的引導作用,把課堂還給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教與學結(jié)合的比較緊密,最后更關(guān)注到了學生自主學習可持續(xù)發(fā)展性,讓學生課后收集并積累李白的有關(guān)作品。

《語文樂園五》。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學會夸贊別人。

2、寫出日?;顒又械囊娐劵蛳胂?。了解書信的格式,練習修改習作。

3、能發(fā)現(xiàn)成語的特點,認識藏頭詩,并積累成語。

4、積累12生肖的詞語,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5、讀句子認識動詞及其作用,積累表示友誼的名句。

6、朗讀優(yōu)美的詩句。體驗外婆對外公的思念之情。教學重難點;

讀句子認識動詞及其作用,并在生活之中正確地使用動詞。

教學準備:

1、詞語卡片。

2、學生用各種不同方式表現(xiàn)自己綜合性學習的成果。

教學安排:五課時。

`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師:小朋友們已經(jīng)積極行動起來,去了解我們的同學的優(yōu)點。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這我們就來交流一下。

二、在小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況。

推舉代表,準備在班組匯報。

三、全班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交流,提醒:與其他組一樣的不重復說。

四、總結(jié)、引導討論。

1、根據(jù)學生的匯報交流,總結(jié)所掌握的情況。

2、引導討論:我們小學生怎么做才能更受歡迎呢?

如:從我做起,不亂扔垃圾;遇到破壞環(huán)境行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圍人的工作,增強環(huán)保意識,為樹林做廣告拍;親手種花種樹等。

3、評出最受歡迎的同學,說說他為什么受歡迎?。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們真正行動起來,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并把今天我們交流的情況講給父母聽,看看他們還有什么好的發(fā)現(xiàn)。

第二課時。

習作。

一、明確習作要求,自主選擇習作內(nèi)容。

2、回憶寫信的格式:板書。

3、根據(jù)習作提示,自主選擇習作內(nèi)容。

二、自擬題目,自主習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說清楚或把事情的過程想仔細再寫。

師巡視個別指導。

第三、四課時。

修改習作。

一、自讀習作,初步修改。

1、請學生大聲朗讀自己的習作,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修改。

2、讀別人習作,幫助同學修改。

二、指名讀習作,大家共同修改。

1、選擇不同內(nèi)容習作,指名讀,師生評議。

評議要點:

(1)語言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準確。

(2)是否把意思表達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習作。

三、展示臺。

1、學生自讀展示臺中學習伙伴的話,了解展示內(nèi)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內(nèi)容。

(1)在小組內(nèi)展示。

(2)在全班展示。

四、謄寫作文。

第五課時。

我的發(fā)現(xiàn)日積月累。

一、我的發(fā)現(xiàn)。

1、出示課本里的生肖詞語,認讀。讓學生想一想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交流。

3、齊讀詞語。

4、讀一讀。

出示課本里的兩句話,讓學生想一想發(fā)現(xiàn)了?

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帶點的詞語是表示人物的動作的動詞,使句子更形象了。

說說你還積累了哪些這類的句子。

二、日積月累。

1、探究與發(fā)現(xiàn)。

(1)自己讀一讀,認一認。

(2)指名讀,注意字音是否正確。

(3)小組比賽,看誰生字認得準,并說說兩組成語有什么特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讀一讀,想一想,這是哪一首詩?背一背。

2、讀讀背背。

(1)自己練習讀句子。

(2)指名讀。

(3)想一想:三組句子有什么特點?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詩句都是寫情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友誼)。

(4)男女生比賽讀。

(5)背誦詩句。

(6)說說你還積累了哪些這類的句子。抄寫詩句。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855148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