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信息技術教案模板(六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2-12-30 11:52:14
2022年高中信息技術教案模板(六篇)
時間:2022-12-30 11:52:14     小編:zdfb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信息技術教案模板篇一

1、說出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過程,能夠運用該過程制作演示文稿。

2、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出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過程,提升總結歸納能力。

3、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體會制作演示文稿的樂趣和審美情趣。

【重點】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過程。

【難點】熟練運用制作演示文稿的過程和審美情趣的建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在大屏幕上分別展示播放兩組幻燈片,一組是精美的幻燈片,而另一組是只有整體結構的幻燈片,提問學生兩組幻燈片給人的直觀感受有什么差異。

通過觀察,學生可以很容易說出第一組幻燈片給人視覺帶來美的感受,而只有整體結構的一組幻燈片顯得單調簡陋。教師提問學生是否也想制作出一套精美的幻燈片。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制作演示文稿的一般過程》。

(二)新課講授

1、編寫大綱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第一組幻燈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幻燈片并提問學生,在建立整體結構后還需要確定什么?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還需擬定二級標題。

此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如何在“大綱視圖”下擬定一級標題和二級標題,演示過程中提示學生注意觀察做好記錄。教師演示完引導學生根據剛才觀看教師的示范操作,自主完成操作,并確定主題。鼓勵學生總結出編寫大綱的步驟:【根據演示文稿的主題,確定演示文稿的結構,在powerpoint的“大綱視圖”模式下擬定一級標題和二級標題?!拷處熆梢栽u價學生,觀察得很認真,操作得很正確,總結得很細致。

2、搜集與加工素材

教師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在多媒體中呈現的成品幻燈片,向學生提出問題:展示的幻燈片中都有哪些素材?預設學生觀察到。【有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教師提示學生根據剛才確定好的幻燈片主題去搜集素材,也可以借助網絡進行搜索,搜集完后進行加工,變成可使用的素材插入到自己的幻燈片中,6分鐘時間,同桌二人一組相互討論、配合完成素材的搜集與加工。教師巡視為學生進行指導,給出合理建議,保證素材選取合理。

3、制作幻燈片

教師組織學生以信息技術學習小組為單位,6分鐘的時間,制作幻燈片,小組之間要相互討論,互相配合完成。引導學生插入二級標題對應的幻燈片,并且將準備好的素材添加到幻燈片中,編輯與修飾幻燈片。提醒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要注意:幻燈片的背景顏色要與正文搭配合理,正文的字體、字號要得體,使瀏覽者容易識別。

4、完善作品

在學生制作完幻燈片后,請每組小組代表進行展示幻燈片。對發(fā)現制作的幻燈片沒有動畫效果,引導學生可以設置圖文的動畫效果、幻燈片的切換效果、超鏈接和動作按鈕等進行完善和優(yōu)化。教師走下臺逐個小組進行指導,保證同學們都能制作出自己的獨特作品,期間提示同桌之間互相檢查,互相幫助完成作品。

(三)鞏固提高

教師提示學生,根據剛才各小組展示的作品,分析、借鑒其他小組同學的優(yōu)點,如布局、素材搭配等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幻燈片。完成后選取學生代表上臺展示作品。展示后,師生進行評價。教師鼓勵其他同學要敢于上臺展示,可以評價同學們學習得很認真,動手能力很強,都有自己的審美觀念。

(四)小結作業(yè)

小結:老師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一起簡單總結制作演示文檔的一般過程。

作業(y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定主題,設計一套演示文稿。

高中信息技術教案模板篇二

教學時間:

授課班級:

1、知道信息的含義;

2、理解信息技術的含義;

3、知道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理解信息技術的含義

信息技術的含義

教授、分層、分組討論法

1、 人類已跨進21世紀,迎來了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當然了,我們在課堂上所講的都是一些基礎的知識,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對相關的方面進行深入的鉆研,如果有什么問題的話,我們也可以互相討論。

1.說了這么半天的信息技術,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叫信息。

信息是指對人們有用的消息。

那么什么又叫消息呢。在電子通信中,信息以電子方式從一個裝置傳輸到另外一個信息單位叫一個消息。

而在習慣中,消息是一種新聞的體裁。明白載體的含義。

而在計算機的學習經常要用到的數據的含義則是:數據是用來描述對象、概念、條件、狀況、關系等的文字、數字、符號、圖形或聲音的集合體。

當數據出現在上下文中能被人們解釋和理解它的意義的時候,數據就成了信息。

2.明白了信息的含義后,我們來學習一下信息技術的含義,所謂的信息技術就是指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和傳輸信息的技術。

獲取信息就是指通過那些途徑來找到我們所需要的信息。

處理信息就是指我們如何來對所收集到的眾多的信息進行加工,找出對我們有用的部分。

存儲信息就是指對我們所處理好的信息進行儲存,寫在紙上、使用計算機存儲還是使用別的方法進行存儲。

傳輸信息就是指如何和他人或都在另外的地點使用信息。

3.獲取信息的途徑一般有兩種:直接的,間接的。

直接的方法的優(yōu)點有:信息可靠性強

直接的方法的缺點有:費時、費力

直接的方法舉例:做科學研究、做調查

間接的方法的優(yōu)點有:省時、省力

間接的方法的缺點有:信息可靠性不強

間接的方法舉例:報刊雜志、電視廣播、計算機網絡等。

在信息技術的課程中,我們主要講解從使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

在有目的的進行信息的搜集和獲取,并對所得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保存和傳輸。

1.遠古時代,人們是通過感觀來收集和處理信息。

2.近代,電報、電話的發(fā)明擴大了人們處理信息的時間,縮短了空間。

3.當代,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使人們傳輸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

討論:

1、每個同學舉出你身邊是信息的案例;反過來找出一些承運信息的載體。

2、找出信息和信息技術之間的差異。

1.什么信息?

2.什么是信息技術?

3.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高中信息技術教案模板篇三

【教學內容分析和設計】

《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教育科學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術基礎》第一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由于這個內容理論性較強,如果只是由教師來講,學生可能會覺得枯燥,所以我準備在教師的引導下,舉出現象,讓學生進行探討,然后歸納獲得知識。

【教學對象分析】

上一節(jié)課,學生已經了解了信息的基本特征,對信息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信息技術”的了解卻很模糊,一般把信息技術等同于計算機技術。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是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一個重點。在體驗信息技術發(fā)展這項教學內容中,重點讓學生體驗“語音技術”,其它幾項只做簡單介紹。

【教學目標】

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歷史及各種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體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變化;引導學生善意對待信息技術、健康使用信息技術。

【教學重、難點】

從五個方面看待信息技術發(fā)展歷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勢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術。

【教學環(huán)境】

多媒體電腦網絡教室

【教學策略】

教師引導下的主動學習,并通過排出現象、探討分析、歸納總結的過程獲取知識。

【教學過程】

一、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歷史

信息技術(it:tnformation technology)

一切與信息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和評價等有關的技術都可以稱之為信息技術。從人類社會發(fā)展史角度看,信息技術共經歷了五次信息技術革命。

1)語言的使用:從猿進化到人的重要標志;

2)文字的創(chuàng)造:是信息的存儲和傳遞首次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3)印刷術的發(fā)明:為知識的積累和傳播提供了更為可靠的依據;

4)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fā)明和普及:進一步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5)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普及應用:將人類社會推進到了數字化的信息時代。

第一代:1946-1958年,電子計算機;

第二代:1958-1964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

第三代:1964-1970年,集成電路計算機;

__:1971-20世紀80年代,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第五代:至今,智能化計算機。

二、信息的發(fā)展趨勢

信息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它還將向人性化和大眾化的方向發(fā)展,即信息技術越來越符號人的需求和使用習慣。

大眾化的具體表現:

1)越來越友好的人機界面

a、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人機界面裝置——擴音器、按鍵式電話、方向盤、磁卡、交通指揮燈、crt、遙控器、液晶顯示器、條形碼掃描器、鼠標/圖形用戶界面(gui);

b、dos操作界面與gui操作界面:人性化界面、個性化設計;

c、虛擬現實技術(產生時間:20世紀末);

三維逼真的虛擬環(huán)境:三維圖形生成技術、多傳感受交互技術、高分辨顯示技術

“3i”特點:強烈的“身臨其境”沉浸感;友好親切的人機交互性;激發(fā)人想像的刺激性。

分類:虛擬實景技術(如:虛擬游覽故宮博物院)、虛擬虛景技術(如:虛擬現實環(huán)境生成、虛擬設計的波音777飛機)。

d、語音技術;

語音識別技術(asr)——將人說話的語音信號轉換為可被計算機識別的文字信息,從而識別說話人的語音指令以及文字內容的技術。

語音合成技術(tts)——將文字信息轉變?yōu)檎Z音數據,以語音的方式播放出來的技術。

語音技術的應用可劃分為三個方面:桌面應用、網絡/電話系統(tǒng)應用和信息家電應用。

e、智能代理技術:通??梢灾鲃拥馗鶕说男枰瓿赡承┨囟ǖ娜蝿?,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動栓索和過濾。如:搜索引擎中的“機器人”或“__”程序。

2)越來越個性化的功能設計

3)越來越來高的性能價格比

如計算機內存條大小的變化,從剛開始的1mb開始,慢慢的出現32mb、64mb、128mb、512mb等。(mb代表計算機中存儲容量的單位)。計算機的存儲容量是以字節(jié)為單位計算的。

計算機中常用的表示容量的單位還有:字節(jié)(b)、千字節(jié)(kb),兆字節(jié)(mb),千兆字節(jié)(gb)。

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8bit=1b;1kb=210b;1mb=210kb;1gb=210mb;1tb=210gb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術

面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們要客觀認識、揚長避短、合理而充分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網絡犯罪形式:

1)通過互聯網末經許可便進入他人的計算機設施,__他人密碼,使用他人的計算機資源;

2)通過網絡向他人計算機系統(tǒng)散布計算機病毒;進行間諜活動,竊取、篡改或者刪除國家機密信息;

3)進行商業(yè)間諜活動,竊取、篡改或者刪除企事業(yè)單位存儲的商業(yè)秘密和計算機程序;

4)非法轉移資金;盜竊銀行中他人存款,進行各種金融犯罪等。

5)利用網絡傳播有害信息,對他人進行誹謗、謾罵、恐嚇,制造謠言,傳播假新聞,擾亂社會秩序,暴力、恐怖、迷信作品,毒害青少年;褻瀆宗教,破壞民族團結;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滲透活動等。

【課堂練習】

1、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中的造紙術和印刷術與第(3)次信息技術革命有密切聯系。

2、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了( a )。

a.信息時代 b.電子時代 c.高科技時代 d.現代化時間

3、信息技術的英文全稱是( a ),簡稱 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formation technique

(c)communication transmit (d)information transmit

4、信息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下面有關影響的描述正確的是( a )。

(a)促進科技進步 (b)給人帶來麻煩

(c)創(chuàng)造新的人類文明 (d)加速產業(yè)的變革

5、家中新買計算機的配置為:intel 奔騰4 2.8ghz/ 256m/ 80gb/50x/15,其中通常用來表示cpu主頻大小的是( a )。

a、intel 奔騰42.8ghz b、256m c、80gb d、50x

高中信息技術教案模板篇四

一、教材分析

《用智能工具處理信息》是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術必修模<>塊第四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部分智能信息處理工具軟件的使用,體驗智能信息處理工具的基本工作過程,了解其實際應用價值。

二、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學生來自不同的初級中學,他們的信息技術學習經歷不同,信息素養(yǎng)和動手操作能力也不同,雖然在上半學期的教學中學生已具備常用工具軟件以及網絡應用相關的使用經驗,和一定的小組協(xié)作能力和組際競賽意識。然而對于信息智能處理工具軟件的使用,只有個別學生具有一定的使用經驗,因此,課前準備好一些說明資料,把活動的安排進行具體、詳細地描述。

三、教學目標

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了解智能信息處理工具的基本工作過程;在實踐與競賽中學會智能工具處理信息;在合作與交流中體會信息智能處理的過程,認識智能信息處理這一前沿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

四、教學重難點及策略設計

本節(jié)課的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能應用和體驗智能信息處理工具;教學的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了解智能信息處理工具的工作過程并學以致用。

在設計中采用“任務驅動”和“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和交流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從而體現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通過構建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利用學習網站,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五、教學準備

1、軟件:ocr軟件。

2、硬件:手寫板,掃描儀。

3、其它:在線翻譯、人機對話網站資源,各個探究活動資料,教學課件。

4、教學實施環(huán)境要求:多媒體網絡教室。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展現“亞特蘭蒂斯”星球上的材料“人機大戰(zhàn)”和“殘疾人田甜正在用嘴做動畫”;船長(教師)和機器人小書引領學生進入太空船,出發(fā)到“亞特蘭蒂斯”星球,進行太空之旅。

【設計意圖】構建情景,展現人工智能的神奇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二)操作探究

機器人小書告知大家,距離目標星球還有25分鐘,在這段時間要完成三個任務和一個游戲。

任務1——人機對話

利用中英文學習網站,與機器人eliza或小布進行對話,將對話內容記錄到表中,再完成探究與評價,然后提交。

【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任務2——電腦翻譯助手

利用在線網站對一段英文翻譯成中文,將該中文內容再次翻譯成英文,再完成探究與評價,然后提交。

【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體驗智能信息處理技術,通過回答問題,鍛煉學生交流與表達的能力。

任務3——文字識別進行時

以小組為單位(4人一小組),利用ocr軟件對四張圖片(紙張平整,紙張褶皺、報紙、中英文混合的文字圖片)進行識別,完成探究活動并提交。探索活動需在10分鐘內完成,小組長負責組織,分工合作;探索過程中可求助操作輔助員或小組其他成員。

(學生各小組分工協(xié)作,共同探究任務,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通過任務驅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小組長的領導和組織能力與意識;培養(yǎng)小組同學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高中信息技術教案模板篇五

教學時間:

授課班級:

2、理解信息技術的含義;

3、知道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教學重點:理解信息技術的含義

教學難點:信息技術的含義

教學方法:教授、分層、分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1、 人類已跨進21世紀,迎來了信息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以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為特征的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當然了,我們在課堂上所講的都是一些基礎的知識,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對相關的方面進行深入的鉆研,如果有什么問題的話,我們也可以互相討論。

1.說了這么半天的信息技術,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么叫信息。

信息是指對人們有用的消息。

那么什么又叫消息呢。在電子通信中,信息以電子方式從一個裝置傳輸到另外一個信息單位叫一個消息。

而在習慣中,消息是一種新聞的體裁。明白載體的含義。

而在計算機的學習經常要用到的數據的含義則是:數據是用來描述對象、概念、條件、狀況、關系等的文字、數字、符號、圖形或聲音的集合體。

當數據出現在上下文中能被人們解釋和理解它的意義的時候,數據就成了信息。

2.明白了信息的含義后,我們來學習一下信息技術的含義,所謂的信息技術就是指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存儲信息和傳輸信息的技術。

獲取信息就是指通過那些途徑來找到我們所需要的信息。

處理信息就是指我們如何來對所收集到的眾多的信息進行加工,找出對我們有用的部分。

存儲信息就是指對我們所處理好的信息進行儲存,寫在紙上、使用計算機存儲還是使用別的方法進行存儲。

傳輸信息就是指如何和他人或都在另外的地點使用信息。

3.獲取信息的途徑一般有兩種:直接的,間接的。

直接的方法的優(yōu)點有:信息可靠性強

直接的方法的缺點有:費時、費力

直接的方法舉例:做科學研究、做調查

間接的方法的優(yōu)點有:省時、省力

間接的方法的缺點有:信息可靠性不強

間接的方法舉例:報刊雜志、電視廣播、計算機網絡等。

在信息技術的課程中,我們主要講解從使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

在有目的的進行信息的搜集和獲取,并對所得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保存和傳輸。

1.遠古時代,人們是通過感觀來收集和處理信息。

2.近代,電報、電話的發(fā)明擴大了人們處理信息的時間,縮短了空間。

3.當代,計算機網絡的發(fā)展使人們傳輸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

討論:1、每個同學舉出你身邊是信息的案例;反過來找出一些承運信息的載體。

2、找出信息和信息技術之間的差異。

1.什么信息?

2.什么是信息技術?

3.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

高中信息技術教案模板篇六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投影展示幾個信息技術的例子,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新課教學

一、信息技術概念

信息技術主要是指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手段實現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和顯示信息等的相關技術。

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歷史

1、五次信息技術革命:

⑴語言的使用

人口超過100萬的語言有140多種,其中漢語的使用人口最多,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漢語是聯合國指定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另外五種語言是英語、俄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有些語言則只為幾千乃至幾百人使用,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語,中國的鄂倫春語、赫哲語。

⑵文字的創(chuàng)造

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誕生的,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語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萬年,人類最早的文字誕生到今天,最多也不過五六千年。

中國文字的發(fā)展,經過秦統(tǒng)一中國后,連續(xù)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jié)h字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漢字的發(fā)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傮w來說,楷書形成后,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

⑶印刷術的發(fā)明

我國是印刷術的發(fā)源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印刷術,都是在我國印刷術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印刷術的發(fā)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發(fā)展起了重大作用。印刷術和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并稱為我國古代科技的四大發(fā)明。它的發(fā)明和推廣應用,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而被稱為「文明之母」。

⑷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fā)明和普及

電報:1844年5月24日,在座無虛席的國會大廈里,莫爾斯用他那激動得有些顫抖的雙手,操縱著他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電報機,向巴爾的摩發(fā)出了人類歷的第一份電報:“上帝創(chuàng)造了何等奇跡!”

1912年“泰坦尼克”號撞到冰山后,發(fā)出電報“sos,速來,我們撞上了冰山?!睅子⒗镏獾摹凹永D醽啞碧柨洼啽緫軌蚓绕饠蛋贄l生命,但是這條船上的報務員不值班,因此沒有收到這條信息。從此以后,所有的輪船都開始了全天候的無線電信號監(jiān)聽。

電話:1892年紐約芝加哥的電話線路開通。電話發(fā)明人貝爾第一個試音:“喂,芝加哥”,這一歷史性聲音被記錄下來。

電視: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奮斗和無數次失敗之后,貝爾德終于用電信號將人的形象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國廣播公司允許貝爾德公司開展公共電視廣播業(yè)務。30年代以后,貝爾德又轉向了彩色電視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⑸計算機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普及應用

第一代:1946-1956年。

第二代:1957-1963年。

第三代:1964-1981年。

第四代:1982-1989年

三、信息的發(fā)展趨勢

⑴越來越友好的人機界面。

⑵越來越個性化的功能設計。

⑶越來越來高的性能價格比。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術

面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我們要客觀認識、揚長避短、合理而充分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

上網對中學生的影響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小結

1、每一次信息技術革命都推動了人類社會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2、信息技術包含計算機和網絡技術。

3、不只有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它隨著時代的變化,生產力的發(fā)展,不斷有新事物的產生。

練習

1、漢字的發(fā)展,大致可分哪四個階段?

2、計算機的發(fā)展經歷的四個階段?

3、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為我們服務?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94052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