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一種自我歸納和總結的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總結要注重歸納和概括,避免過多的細節(jié)。總結是對工作、學習、生活等方面的一個及時概括。寫總結時,要注重用詞準確、語句通順。以下是一些總結的常見問題和解決方法,供大家參考借鑒。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一
摘要: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采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將知識信息更多地匯集到有限的課堂中來。
多媒體技術因其靈活性、直觀性、高容量性,成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的有效手段。
一、與專業(yè)結合,明確古代漢語課的性質和意義。
明確古代漢語在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性質和功能,才能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古代漢語課的性質,首先是它的工具性,“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運用所學的古漢語知識進行古書的閱讀方面,‘閱讀’是其工具性最充分的直接體現(xiàn)。
這一點也正是古漢語課的工具性與現(xiàn)代漢語課的工具性在‘工具’使用范圍上的不同表現(xiàn)。
現(xiàn)代漢語課的學習也是為了運用,但它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現(xiàn)代文的閱讀上,它更主要的是體現(xiàn)在指導人們更好地說話和寫作上。
學習古代漢語則沒有說和寫的要求?!盵1]明確古代漢語的工具性這一特點,教師才可以在教學時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有針對性地設置與安排教學內容,加大重點難點的教學力度,保證教學效果;學生才可以明確學習古代漢語的目的、作用,并依此確定學習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基礎性和語言性也是古代漢語課程的基本性質。
所謂基礎性,是指古代漢語是學習古代文學、古代歷史等課程的基礎,如果不具備古代漢語的基礎知識就無法看懂這些課程所涉及的文獻內容。
許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不理解:為什么古代漢語課也是我們的基礎課呢?我們不需要看很多古書,這門課程似乎與本專業(yè)沒多大聯(lián)系,學習起來沒什么實際意義。
如果教師對課程性質和意義的講述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很正常。
筆者在講授時,往往把學習古代漢語的意義與戲劇影視文學的專業(yè)特點結合起來,列舉一兩部學生熟悉的電視劇、電影中的臺詞或場景,讓他們找出里面出現(xiàn)的常識性錯誤。
如《走西口》里田青與田耀祖喝酒時,田青說:“我父親叫田耀祖?!碧镆嬲f:“認識,原來他就是你的家父?。 睂W生一聽,馬上指出:古代稱呼自己的父親是“家父”,稱呼別人的父親是“令尊”,應該說“原來他就是令尊啊”才對。
《三國演義》中有曹操吃玉米的鏡頭,學生紛紛指出:玉米是明朝時候從美洲引進中國的,三國時期哪里會有呢?之后,教師再明確:如果平時注意積累古代文化的基礎知識,在以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就會不犯或少犯這種常識性的錯誤。
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認識到學習古代漢語的現(xiàn)實意義,從而產(chǎn)生學習興趣。
古代漢語的語言性,教師在課程一開始就要對學生明確,因為許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分不清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的差別,聽課時不知如何分別對待。
甚至認為古代漢語課講過的文選,古代文學課不必再講,古代文學課講過的篇目,古代漢語也可略去。
筆者第一節(jié)課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講“緒論”時,就通過實例告訴學生,同一部作品,古代文學偏重文學,側重分析作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而古代漢語強調的是語言性,側重對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和把握。
只有對古漢語語言性有明確的認識,對古漢語課的學習內容才能了解得更加具體,從而采取適宜的方法來準確地掌握相關知識,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古代漢語授課時間只有一個學期,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積累與專業(yè)相關的知識呢?筆者認為,在授課時,古代漢語理論知識可以有選擇地去講授,不必像給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那樣講得全面系統(tǒng);應該重點介紹那些較為實用的、能夠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的內容。
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也不必拘泥于能夠準確分析文章中的語言現(xiàn)象、掌握語言規(guī)律的來龍去脈,集中體現(xiàn)在能夠認識繁體字,運用所學知識、借助工具書獨立閱讀淺近的文言文,為今后的工作和學習奠定基礎。
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很多古代漢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的。仍是“粉筆加黑板”的傳統(tǒng)授課方式,教師在講臺上搖頭晃腦地講授知識、滿堂灌,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只有少數(shù)學生聽講并記筆記,課堂失去了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
為了激發(fā)非中文專業(yè)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積極性,我們要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筆者根據(jù)近些年的教學經(jīng)驗,認為可采用的方法有:
(一)古今結合,突出古代漢語的實用性。
古今漢語是“源”與“流”的關系,現(xiàn)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繼承發(fā)展來的,學好古代漢語,有利于更好地學習和運用現(xiàn)代漢語。
筆者在給戲劇影視文學的學生講課時,特別注意把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結合起來,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古代漢語的現(xiàn)實意義,并鼓勵學生運用古代漢語的知識去解決生活、學習中的遇到的語言問題。
這樣,學生就會感覺古代漢語很實用,離他們也并不遙遠,從而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
現(xiàn)代漢語中很多詞語的意義是從古代漢語沿襲或發(fā)展來的,學習古代漢語有助于增強對這些詞語意義的理解,使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加深印象。
比如“奔”字,現(xiàn)代漢語中是“奔跑”的意思,為什么會有這個意義呢?從簡化字的字形上我們已經(jīng)看不出來了,但是一看金文中的字形,上面是人甩著胳膊走,下面三只腳表示走得很急很快,不就是奔跑嗎?再如,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的開始,我們稱為“元旦”。
“元”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的是人最上面的部分即人頭,由此引申出“開始”的意義。
“旦”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代表太陽剛從地面升起,本義“早晨”,引申出“天”的意義。
“元旦”就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現(xiàn)代漢語的成語中還往往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特有的語言現(xiàn)象,通過成語和來剖析古代漢語的文字、詞匯、語法等現(xiàn)象,不但使古代漢語易懂易學,還可以使學生對這些成語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從而運用得更加準確。
例如,“唯利是圖”是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的一種常見格式,“唯”是語氣詞,表示單一性、排他性;“是”是指示代詞,復指前置賓語;“唯利是圖”就是“唯圖利”,意即“只追求利益”。
成語中詞類活用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不脛而走、星羅棋布、風餐露宿、衣錦還鄉(xiāng)、豐衣足食、不恥下問等等。
這些成語典故都是學生耳熟能詳?shù)?,通過它們來講古漢語語法知識,能起到化難為易的作用。
(二)與古代文化相結合,增強古代漢語的知識性。
中國古代文化與古代漢語的關系相當密切。
羅常培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中曾談到,“在各國語言里有許多語詞現(xiàn)在通行的涵義和它們最初的語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們過去的文化背景,我們簡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關系。
可是,你若知道它們的歷史,那就不單可以發(fā)現(xiàn)很有趣的語義演變,而且對于文化進展的階段也可以反映出一個很清晰的片影來?!盵2]“古漢語的教學雖然離不開字詞解釋及語言分析,但絕不應僅從語言到語言,而應將語言教學置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個大背景下來進行,因為語言并不是孤立的。
語言中變化最顯著、最迅速的是詞匯,詞匯中很大一部分詞語有著很豐富的文化含義?!盵3]筆者講授文選時,在幫助學生掃除字詞理解上的障礙之后,還適當?shù)匕涯承┰~語與古代禮制、風俗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文中的古代文化內蘊,不斷拓展知識視野,增加學習的興趣。
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一旦山陵崩。
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這句話中,“山陵崩”是用山陵倒塌指“太后死”,因為古人尤其是君主都忌諱“死”字,所以用“山陵崩”作為“死”的委婉說法。
這種說法,除了避諱之外,還有尊君的意思。
講到這里,可以再繼續(xù)延伸,語言雖然沒有階級性,但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意識在語言的詞匯中會有所反映。
因為在中國封建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是不能逾越的,統(tǒng)治階級在某些詞匯的使用上也體現(xiàn)出尊卑之分。
《公羊傳?隱公3年》中說:“天子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崩、薨、卒、不祿”是一組表示“死”的同義詞,但使用對象不同。
皇帝死稱“崩、駕崩、山陵崩”等,諸侯死稱“薨”,大夫死稱“卒”,士死稱“不祿”,普通老百姓“死”才稱“死”。
“山陵崩”這種說法更能體現(xiàn)出封建時代君臣之間的等級關系。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中的“青衫”,字面上看是青色的衣衫,其實可以進一步與唐代的官服顏色聯(lián)系起來講解。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
因為八九品的官員地位低,后來又借“青衫”指失意的官員。
如此分析,就將古代漢語與古代文化結合到一起。
這種綜合、系統(tǒng)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又能發(fā)展學生的多向思維。
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的學生講授古代漢語課,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關鍵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古代書面語言中生疏的字詞、抽象的語法規(guī)律很容易讓學生們望而卻步、失去興趣。
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采用誦讀、啟發(fā)、設疑等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多思考,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吟誦是形成并強化古漢語語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過誦讀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常用詞的意義和各種句式的特點,提高古代漢語的語言感知能力。
筆者在講授文選時,大多選擇故事情節(jié)生動、韻律突出、各類語言現(xiàn)象相對集中的經(jīng)典作品來講解。
且每講一篇文章,都要請學生誦讀部分段落,并拿朱熹對讀書的要求來勉勵他們:“學者觀書,務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個字,不可少讀一個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shù)遍,自然上口,永遠不忘?!闭b讀時,注重引導啟發(fā)學生在誦讀中領會文意,之后再串講,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所謂“不悱不憤,不啟不發(fā)”,教師如果能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巧妙地設計疑問,啟發(fā)學生思考,就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如講解《鞌之戰(zhàn)》“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中的“及”字時,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在古漢語中“及”有哪些用法?明確是作動詞“到”和連詞“和”后,讓學生進一步討論:在文中如何解釋才合情合理呢?若作動詞“到”講,解張中了幾箭?若作連詞“和”講,中了幾箭?這樣提問并啟發(fā),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歸納法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講語法部分的“名詞用如動詞”時,如何從形式上判斷一個名詞在句中用如動詞是教學的難點。
筆者給學生列舉出二三十個句子,分成六組,引導學生在觀察語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名詞在句中的語法功能,自己歸納總結出名詞用如動詞的六個條件。
講虛詞“而”時,先列舉學生熟悉的文獻材料,讓他們自己體會“而”連接的成分之間是什么關系,教師再進行評講和補充。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二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也顯得越來越重要了。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可以使語文教學活動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信息功能于一體,圖像清晰,動態(tài)感強,信息量大,且具有交互性,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實現(xiàn)課堂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歡樂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受到良好的教育。下面,就我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自己的看法:
一、運用多媒體掌握文章結構、理清文章脈絡。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使學生真正了解、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結構,理清思路是關鍵。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片段,讓學生在欣賞中感知。片段的前半部分充分體現(xiàn)了蘇州園林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這一特點,后半部分則選擇了另幾處獨具特色的景點,如假山池沼、亭臺軒榭、花草樹木等,并在此基礎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捕捉每一個角落的“圖畫美”。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大地激發(fā)他們學習這一課的熱情,我在放映片段的同時還配上了古典音樂并朗誦課文,讓學生在欣賞中聆聽,在聆聽中想象、感受。然后提出問題:蘇州園林的總體特征是什么?設計者們是如何實現(xiàn)這個特征的?課文第2至第6自然段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在欣賞完片段后,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再檢查提問,然后由老師引導、分析、理解課文,重點分析本文總分的結構方式及語言的多樣性。借助多媒體課件,使學生親眼目睹了蘇州園林的陣勢,再現(xiàn)了蘇州園林的風采,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了畫面,進而對本節(jié)文章的脈胳有了更好的.了解,為本節(jié)課的深入學習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二、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多媒體教育技術的應用能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協(xié)作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結構的主動構建者。多媒體具有聲、光、像等多種功能,它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的注意,引導學生去積極地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當前,語文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比如教學《蘇州園林》時,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鍛煉,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并模仿講課時片段的順序,把學校教學樓前面小花園的幾處景點放映出來,并加以配樂和講解說明,使學生猶如進入了美妙畫卷暢游現(xiàn)實之中,感受大自然和校園的那份美。這里的景物學生們大都比較熟悉,于是,我就讓學生先談談自己對小花園的總體印象,然后從幾個方面分別說明,最后要求學生模仿《蘇州園林》的結構順序把學校的小花園向大家介紹一下,然后把自己想說的話整理到日記本上,就成了一篇比較成功的說明文。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應用寫作能力,激活了課堂,提高了效率。
三、運用多媒體造勢,讓古詩詞教學更精致唯美。
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提高學生對唐宋詩詞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從而提高欣賞能力。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它以完美的藝術特色和豐富的思想內涵以及廣闊的社會生活,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和愛戴。但由于受年齡和藝術欣賞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加之古詩詞深奧難懂,不易理解,往往不易讓學生所接受,學生對此也知之甚少。因此,在每一階段的篇目選取中也是不多,課文中大都是一些經(jīng)典名篇,如果處理不當,甚至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傳統(tǒng)的詩詞教學只是讓學生背誦、記憶和理解其涵義。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唐宋詩詞的欣賞教學多媒體教學手段之結合起來,讓課本中的詩詞名篇活起來、動起來,給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我們還可以選擇一些其他名篇佳作供學生自由欣賞和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們的藝術修養(yǎng)和藝術鑒賞能力。
在教學中,如能較好地將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快樂、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獲取新知,這樣學生對平日里感到比較乏味的語言文字的學習就會有一種全新的感受,仿佛置身在詩的畫卷中,自己手握著畫筆,自己去設計、去創(chuàng)造一幅幅美妙而多彩的詩的畫卷。這樣,不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還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欣賞水平,更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了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了身心健康地發(fā)展,提高了學習效率。
當然,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還遠遠不止這些,由于多媒體特點的多樣性,用它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有非常大的優(yōu)越性。它不僅能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學工作者,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研究探索、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不斷更新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具特色、更具風格!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三
摘要:結合古代漢語教學困惑探討的實踐狀況,較為深入地探討和解析了古代漢語教學存在的困惑,包括教學方法刻板、忽視實踐教學和學生對古代漢語學習心存恐懼等等。
進一步指出了改善古代漢語教學的幾點對策,希望能夠加快推動古代漢語教學的發(fā)展進程,能夠對古代漢語教學實踐發(fā)揮一定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關于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古代漢語是一門根底課、必修課,從開設至今已有60多年。
在這60多年里,古代漢語不斷是十分重要的課程,是學好其他言語課程的根底。
教員把培育學生閱讀古漢語著作的才能看成是本人的教學目的。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時進步和外來文化的不時涌入,人們開端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不時學習和吸收國學典籍中的學問早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與此同時,如今學習古漢語的學生根本上都是90后,他們有著很多新的思想方式和學問構造。
眾所周知,教育變革的中心便是改造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在整體的教學過程中,具有定向性以及指導性,它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向教師指明“為什么要這樣做”。
在現(xiàn)往常的古代漢語教學課程中,教師們不只僅把這門學科看成是言語課程,更應該將其看作是一門文化課程。
第一,言語從本身上講,它本是一種文化,而絕非工具,由于這種言語能夠表現(xiàn)出一個民族的生活觀、審美觀以及思想觀。
比方,楊義在議論我國古代時間標志時就指出,中國人在時間上不同于西方人采用“日-月-年”,而是習氣性地運用“年-月-日”來表示。
從這些方面我們就能夠看出,中國人注重時間的總體性。
關于我國的古代漢語而言,其中包含了字形、詞義、句法等各種要素,這些要素恰恰組成了一個文化密碼,只要破解了這些文化密碼才干更好天文解言語。
第二,站在發(fā)作學的角度,應該把言語學習與當時的言語環(huán)境交融在一同。
關于我國的古代漢語而言,它并非是單獨的一種僵化體系,而是來源于生活,一切的古代漢語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產(chǎn)生的,它勢必要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
所以,當教師們在傳授古代漢語時,應該把本國文化融入進來,并將古代漢語和宗教學以及哲學聯(lián)絡起來。
在學習古代漢語的課堂上,首先要對古籍進行解說,這是學習古代漢語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不論是詞語、語句還是語法,都要在古籍的解說中得到理解和認識。
正如之前所說,要想學好古代漢語,就勢必要將言語和文化互相聯(lián)絡。
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控制古代漢語字、詞、句的意義,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們領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神韻以及魅力,加強他們的學習興味。
所以,教師在傳授古代漢語學問的同時,十分有必要結構一個文化語境,這種文化語境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字、詞、句的解說;另一個則是對整篇文章的解析。
當教師們在對古漢語進行教學時,應該將禮制、習俗以及宗教等充沛交融進來,這樣不但能夠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還能夠拓寬學生的學問面。
比方,在《詩經(jīng)?七月》一文中寫到:“七月亨葵及菽”對亨字的解釋。
“亨”在此時便觸及古代傳統(tǒng)的祭奠活動,由于封建迷信,古人對大自然感到敬畏,從而對神靈感到崇拜,對眾神的膜拜直接產(chǎn)生了古人的祭奠行為。
古代的這種祭奠過程很好地解釋了亨、烹、享這三個字之間的關系。
即有神靈保佑則為“亨”;用食物獻祭則為“享”,最后在對“富”字進行拆分,從而降生了“烹”字。
這三個字從字面意義上看都是一樣的,之所以會這樣逐步演化成現(xiàn)代漢字,其主要緣由還是遭到了古代祭奠文化的深遠影響。
三、要樹立一個言語學問系統(tǒng)。
言語學問是一個龐大的體系,教師們應該在系統(tǒng)中把握語。
言,一旦將這種言語學問控制好之后,將會起到解說更明晰、更透徹的作用。
在構建這種言語學問時,應該從共時以及歷時兩方面動手。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之間存在“源”“流”關系,“源”是指言語的源頭,即古漢語是現(xiàn)代漢語的源;而“流”就是指現(xiàn)代漢語,亦是指古漢語開展而來的流。
經(jīng)過這樣的演化,能夠建造一個良好的言語學問體系,把握住詞義在言語系統(tǒng)中的變化軌跡,同時也能夠了解詞和詞之間的關系。
比方,我們如今所說的“媳婦”,為什么稱之為“媳”?要想解釋這個問題,就只要從“息”字的演化開端談起了。
“媳”這個字從詞源上剖析,與“息”有著親密聯(lián)絡,從字面上能夠了解成“已婚婦女(息),要承當生育兒女的義務,所以被稱之為媳。
”從這方面我們不難看出,之所以稱妻子為“媳婦”完整是站在生育角度而言的。
這樣一來,我們便曉得“息”到“媳”字的演化過程了。
站在共時的角度看,漢語的系統(tǒng)詞匯呈現(xiàn)網(wǎng)狀構造,對言語系統(tǒng)中詞和詞諸元素的并列、含義、有序關系進行梳理,能夠讓學生愈加明白和理解古代漢語中的詞義內涵,能夠愈加直觀地看出古代漢語中詞語和詞語之間的關系。
四、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還應該討論跨學科問題。
在古代漢語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是雙方面地依照課本上的學問來融會貫通,還需求靈敏運用,需求分離當今科學開展的總趨向,與同種言語學科之間互相諧和、互動,要增強與心理學、哲學、人類學以及邏輯學之間的聯(lián)絡,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視角對人類的言語有更深層的理解,處理各種復雜的言語問題。
這種跨學科教學能夠提升古代漢語教學的廣度以及深度。
簡而言之,古代的漢語教學具有民族性,也具有學問性。
只要這樣才能夠樹立一套愈加有效的古代漢語教學辦法。
在外來文化不時涌入我國的今天,學好古漢語文化顯得火燒眉毛。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四
摘要:“可”和“可以”都是現(xiàn)代漢語的重要詞匯,分別表示幾種不同的語法意義。其語法意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助動詞“可以”源于“可(助動)+以(介)”的句法結構。在“可以”的形成過程中,其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語義關系、人類認知心理的重新分析等因素都是“可以”虛化的重要機制?!翱梢浴痹缭谏瞎艜r期既已凝固成詞,因此探討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具有一定難度。如果綜合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對此問題展開討論,無論對于古代漢語研究,還是對于近現(xiàn)代漢語研究,都是有意義的事情。
關鍵詞:漢語語法史;可以;虛化;
“可”和“可以”都是現(xiàn)代漢語的重要詞匯,分別表示幾種不同的語法意義。但是上古漢語的“可以”本來并不是獨立的助動詞,而是“可(助動)+以(介)”結構。在歷時的發(fā)展演變中,“以”的介詞性逐漸減弱,直至消失,完全成為助動詞“可”的后附成分。在“可以”的形成和演變過程中,其所在的句法位置、前后成分的語義關系、人類認知心理的重新分析以及與此相關的句法關系的調整等,都是“可以”逐漸虛化的動因和機制。但是從歷時文獻來看,“可以”早在先秦時期既已完成了虛化,成為獨立的助動詞。探討助動詞“可以”形成和進一步虛化的脈絡,這是比較困難的事情。如果我們遵循詞匯和語法演變的規(guī)律,綜合運用多種分析方法,對虛詞的形成和演變過程進行歷時的分析,無論對于古代漢語研究,還是對于近現(xiàn)代漢語研究,都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一)上古漢語的“可”和“以”
1。上古漢語的“可”是亦聲字,作動詞,表示同意,許可。
2。在上古漢語里,”以“作動詞,意思是使用,運用。
《尚書·立政》:”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唐孔穎達疏:”王當繼續(xù)從今已往立其善政,其勿用憸利之人。“馬王堆漢墓帛書《道原》:”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刑(形)?!啊抖Y記·儒行》:”禮之以,和為貴?!按死墩撜Z·學而》”以“作”用“。
(二)雙音詞”可以“的形成。
1。先秦時期”可“和”以“就可以連用了。
《詩·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為錯?!翱追f達疏:”它山遠國之石,取而得之,可以為錯物之用?!啊墩撜Z·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啊蹲髠鳌でf公十年》:”(此)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應該指出,這類”np+可以+vp“句式的np并非施事主語;句中的”可“是助動詞,猶今言可以;”以“是介詞,但后面有時不帶賓語,其作用并非引進賓語,而是提示”可以“前的主語是其后vp所表示動詞的工具、方式等。這類例子”以“的邏輯賓語在”可“字之前;介詞”以“后面能加”之“來復指這個邏輯賓語?!对姟ば⊙拧Q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其他山上的石頭,可以用它來琢磨美玉。因為”以“的邏輯賓語就在前面的短語里,因此可以承前省略;代詞”之“雖然沒有用到,但能補出。說明這類句子中的”可“和”以“雖然并用,但依然是兩個詞。
2。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時期”可以“的結構和用法并不完全相同。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斑@種句子可有兩種分析形式:句子的表層結構形式是”vp1+可以+vp2“,其中vp1和”可以+vp2“是兩個分句,這兩個分句具有條件關系。仔細玩味該句,可以看出,其中的”vp1“和”可以+vp2“兩個分句都有自己的邏輯主語,而且二者的邏輯主語往往相同。例如上文《論語·憲問》:”見利思義……亦可以為成人矣?!熬渥哟笠馐牵喝绻粋€人見到利益時能想到道義,遇到危難時愿獻出生命,相隔很久也不忘記平日的諾言,那么他就可以算是一個完美的人了。因此這種”vp1+可以+vp2“的結構,其深層語義結構是:”np+vp1,np+可以+vp2“,但在這個復句中,兩個分句的np都被省略了,因為這兩個假設關系的分句,其施事主語相同。若前面分句的條件成立,則后面分句所指的行為或結果也”能夠“成立。其次,”可以“所處的位置恰好在”vp2“之前。根據(jù)人類認知心理,這類句中的”可以“很容易被重新分析為表示”能夠“意義的助動詞。不難看出,句中”以“的介詞性很弱,在”以“字后面補出”之“字,就顯得很勉強。此時后面的分句就可分析為”(np)可以+vp2“,介詞”以“已經(jīng)依附于”可“,應該說”可以“已經(jīng)演變?yōu)楸硎究赡芤饬x的助動詞了。
在先秦漢語的否定句中,”可“”以“連文,也可以這樣分析。例如《左傳·隱公五年》:”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其大意是:(兵家)如果不事先做好準備和防范,就不能夠用兵作戰(zhàn)。前面分句的條件如果不存在,后面分句所表示的行為或結果也應該是否定的。換言之,只有前面分句表示的條件具備了,后面分句的行為或結果才能實現(xiàn)。這類句子”可以“所處的句法位置及其前后成分的語義關系,為”可以“的功能調整和重新分析創(chuàng)造了條件。下面一例更典型?!蹲髠鳌でf公二十八年》:”曲沃,君之宗也;蒲與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無主。宗邑無主,則民不威;疆埸無主,則啟戎心?!斑@讓我們感到,vp1的結構越復雜,”可以“凝固的程度似乎越高。三國魏嵇康《答向子期難養(yǎng)生論》:”民不可無主而存,主不能無尊而立。“《左傳》所謂”(宗邑和疆埸)不可以無主“與嵇康所謂”民不可無主而存,主不能無尊而立“,前例中的”可以“與后例中”可“”能“的語法意義殆無二致。據(jù)此可知,”可以“早在春秋時期已基本是一個表示可能或能夠意義的助動詞了。
如果說《詩經(jīng)》中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句中的np屬于非施事主語,”以“對”可“的依附程度還很低,那么,在”np(施事)+vp1+可以+vp2“這類句式里,”可以“處于施事主語后,其在結構和語義上對”可“的附著性就相應增強了。在”以“后添補”之“就更加勉強。這導致”以“的介詞性進一步減弱。將這類句子的”可以“視為助動詞,其理據(jù)性也更強。
3。上古漢語的”可以“也能出現(xiàn)在”np(施事)+可以+vp“句式里,”可以“所在的句子一般是單句。
《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左傳·成公十六年》:”范文子曰:'若逞吾愿,諸侯皆叛,晉可以逞。'“這類句子的”可以“前無vp,”以“完全虛化為”可“的后附成分,此時”可以“已經(jīng)完全凝固為一個詞了,因此先秦時期的”可以“已是一個典型的助動詞了。
總之,”可“”以“及其前后句法成分的語義關系、二者所處的句法位置、其間功能的調整、人類認知心理對語言結構的重新分析等,都是”可以“逐漸凝固為一個雙音節(jié)助動詞的重要動因和機制。
(三)上古漢語”可“和”可以“的語法意義。
1?!笨梢浴澳虨橹鷦釉~后,其用法與”可“基本類似,二者都是既表可能,亦表許可。
2?!笨伞芭c”可以“表許可時,都表示情理上的許可,這是兩者的相同之處。
不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主語的意義類型方面。助動詞”可“的主語為受事主語,”可以“的主語則很少為受事主語?!笨梢浴澳讨埃渲髡Z表示工具、材料、方式、憑借等意義;它凝固之后,主語的意義類型為施事或者當事,上文所舉文例皆是其證。
二、兩漢至唐宋”可“和”可以“語法意義的演變。
3。唐宋時期,助動詞”可“承襲了六朝時期的意義。表許可的”可“在對話中也表示委婉的祈求、規(guī)勸或建議?!抖鼗妥兾摹の樽玉阕兾摹罚骸痹綄⒈鴣矸ィ蹩伤贾?。“但是,助動詞”可以“有個別表示許可或可能的用例。唐魏徵等《隋書·禮儀》:”降服大功,可以嫁女。“《敦煌變文·降魔變文》:”眾口可以鑠金,災祥自然消散?!霸谝恍┯美?,表許可義多用”可“,而非”可以“。南唐靜、筠二禪師編《祖堂集·洞山和尚》:”但以神會,不可以事求?!按死辈豢梢允虑蟆爱敺治鰹椤辈豢梢允虑螅ㄖ啊?/p>
三、余論。
1。上古漢語的助動詞”可以“源于”可(助動)+介詞(以)“。從句法結構變化角度看,在非施事主語后的”可以“”以“的介詞性明顯,后可補充”之“,提示標記”可以“前的主語是vp所表動作的工具、方式、憑借和原因等。當”可以“前為vp時,此格式可進行重新分析,這是”以“進一步虛化的機制,此時”以“已非單純的介詞,對”可“有一定的依附性。vp結構越復雜,”可以“的凝固程度越高。當”可以“前出現(xiàn)施事主語且施事后無vp時,”以“的介詞性完全消失,說明”可以“已經(jīng)凝固成詞。從上述分析可知,”可以vp“到底分析為”可(以vp)“還是”(可以)vp“,有時很難判定,此時可看作”可“與”以“凝固的過渡階段,說明”可以“還不是一個純正的雙音詞。認識這一點,對于漢語史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2?,F(xiàn)代漢語的助動詞”可“和”可以“繼承了古代漢語的一些重要語法意義,例如,它們都能表示許可或可能,但其用法卻與古有別:”可“和”可以“在現(xiàn)代都能表示值得,有時用于”可+動+的(+n)“結構:
我沒有什么可介紹的了,就說到這兒吧。
這個展覽會可看的東西真多??!
勞動節(jié)期間的車展倒可以看看。
現(xiàn)代漢語助動詞”可以“除了表示可能或許可意義外,還能表示某物具有某種用途,而且都能單獨回答問題:
棉花可以織布,棉籽還可以榨油。
問:你明天能再來一趟嗎?答:可以。
問:我可以進來嗎?答:可以。
這里僅列舉了”可“和”可以“的部分功能。除此之外,現(xiàn)代漢語的”可“和”可以“都能作副詞或連詞,表示不同的意義。其副詞意義有的與其動詞、助動詞意義具有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它們的來源及其演變很值得研究,茲不贅述?,F(xiàn)代漢語里有很多語法現(xiàn)象,要探討它們的來源,往往可以追溯到近代、甚至中古或上古漢語。
3。眾所周知,漢語的虛詞很多是由實詞的虛化形成的。在歷時發(fā)展過程中,虛詞往往會向意義更虛的詞類演變,這是詞的意義和功能的擴展,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過程。新的意義和功能產(chǎn)生后,舊的用法往往不會很快消失。值得注意的是,在詞匯意義和功能擴展的過程中,新舊意義和功能之間往往沒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其間會存在一個”中間地帶“,即過渡帶。這種現(xiàn)象一般可以從語義、句法和語用角度來分析,也能運用模糊理論和認知語言理論來解釋。從漢語史來看,有的動詞虛化為助動詞,有的動詞虛化為副詞或介詞等。這個虛化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歷史時期,一般不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可以“的虛化,卻是在上古時期既已完成。由于歷史文獻的限制,我們雖然無法將這個虛化完成的時間說得很具體。但是我們卻可以根據(jù)詞匯和語法演變的規(guī)律,結合人類認知規(guī)律,根據(jù)有限的資料,探討和認識這個變化的大體脈絡、演變歷程及其完成虛化的大體時代。我們認為,這樣的探討對漢語史研究也是有意義的。
刁晏斌先生在探討海峽兩岸語法差異研究問題時談到:”語法是一個系統(tǒng),很多語法現(xiàn)象本身往往有這樣或那樣的聯(lián)系,而語法的差異也有系統(tǒng)性,兩岸諸多具體的語法差異往往可以從其上位或上上位的層次進行總結和歸納?!拔覀冋J為,系統(tǒng)論思想及其研究方法同樣適用于漢語語法史研究。不僅海峽兩岸的語法現(xiàn)象可以比較,不同方言區(qū)語法也可以進行比較研究;不僅相關詞類可以進行比較,相同詞類之中的次類之間也能夠進行比較。此外,詞與詞之間語法意義的歷時比較和共時比較也可以結合起來進行。例如,同是助動詞,”可“和”可以“之間同中有異,”能“、”可能“和”得“之間,”也許“與”或許“之間,也是如此。將它們結合起來,進行全方位的立體式考察和研究,必單一層面的描寫更具有意義。同時,將語法研究和語音、詞匯研究結合起來進行也比孤立地研究語法更有意義。因為系統(tǒng)性是語言的固有屬性,這種屬性體現(xiàn)在語言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等各個層面,這也是我們從事比較語法研究的一點點感受。
注釋。
(1)(1)沈玉成。左傳譯文[m]。北京:中華書局,:321—322。
(1)(1)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400—428。
(2)(2)(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jīng)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21。
(3)(3)金良年。論語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65。
(1)(1)(日)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四冊第193號經(jīng)第86頁。括號中的”t04,no193,p86“,其中t代表引文在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簡稱”大正藏“)中的冊數(shù),no代表引文所在經(jīng)典的經(jīng)號,p代表引文所在的頁碼。
(1)(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333—338。
(1)(1)康振棟。中古漢語里否定詞前”初"的意義和用法歸屬[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52。
(2)(2)刁晏斌。海峽兩岸趨向動詞的用法差異及相關問題[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9(2):106。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五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也是我們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提高對漢語言文學的重視度。目前,許多高職院校中均開設有漢語言文學課程,可供學生選擇。但是由于教學的乏味,學生對其興趣濃厚,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可以獲得大量知識的同時,提高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興趣。
目前高職院校將關注點在專業(yè)課上,鼓勵學生將精力放在專業(yè)課學習上,導致學生對漢語言學習的興趣明顯降低。同時,許多高校將漢語言文學當作公共選修課,選課的人數(shù)比較少。加上教師上課循規(guī)蹈矩,教導方式比較單一,使得學生無法提高對漢語言文學的興趣。
二、提高高職生漢語言學習興趣的方法。
1.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營造良好的漢語言文學學習氛圍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認可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對學生提出疑問要及時進行回答,維系師生之間良好的關系,使學生可以感受到教師對其的尊重,從而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其次,逐漸改變以往比較乏味的學習氛圍,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可以開展有關漢語言文學的知識競賽,使學生可以在玩樂當中學到更多的漢語言文學知識。最后,增加學生參加實踐的機會。比如,可以舉辦涉及漢語言文學的演講比賽,使學生運用自己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寫出優(yōu)秀的演講稿。在學生準備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提高其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主動性,也可以營造具有競爭性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充分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當中,需要擴展教材內容,使學生提高學習的熱情。首先,教師在講課的時候,需要聯(lián)系生活。比如,可以適當將某種文學習慣或者風俗代入教學內容中,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漢語言文學的內容。其次,漢語言文學當中有許多有爭議的地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成兩派舉行辯論大賽,使學生可以積極查閱資料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而使之不斷積累漢語言文學知識。最后,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使學生充分發(fā)揮出探索的動力,不斷挖掘漢語言文學的獨特魅力,和豐富的漢語言文學知識進行親密接觸,獲得大量感悟。
3.拓展?jié)h語言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教學效率。
不斷完善漢語言文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提高教學的質量。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使得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首先,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課堂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指出自身的錯誤,或者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增強漢語言文學的趣味性。在課堂上,教師不能照本宣科地進行教學,需要適當增加一些比較幽默的語言或者比較有趣的故事,使學生可以在傾聽的過程中了解文學作品的寫作意圖,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最后,需要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不僅需要講解教材上的理論知識,也要給學生應用漢語言的機會,使其可以在實踐當中獲得新的知識。
三、結語。
漢語言文學在不斷發(fā)展,學生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因此需要根據(jù)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改善教學方式,滿足學生需求。但是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導致學生對漢語言文學學習興趣不高。為了解決此問題,需要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學識素質、發(fā)散學生的思維等方式提高漢語言文學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六
教師、學案、學生、學具是歷史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主要結構,但是在這些主要的結構中,我們要明確的是,學生是整個教學模式主要受眾,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核心目標,所以要注意學生的主體性,其他的結構都是圍繞學生學習產(chǎn)生的。在整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穿插啟發(fā)性的教育。學案中教師要融合啟發(fā)性問題開動學生的自主思維,課堂中教師營造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自主求知欲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延展性的發(fā)展,不僅僅是知識、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師要注重學生性格與情操的發(fā)展性培養(yǎng)。注重學生學習思維的開放性,師生之間關系的開放性。課堂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歷史材料的數(shù)據(jù)分析,開放性探究問題不同角度的立場關系。
2、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2.1初中歷史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特點。
歷史教學的建立出發(fā)點是學生的認知程度以及學生已具備的知識積累情況,基于這種情況對學生展開歷史教學活動。歷史教學的核心動力是學生,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激勵學生對歷史教材自我解讀理解的主動性,同時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學習思想,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立、獨特個人思想。以主動學習為切入點,是學生能夠達到自主學習、師生合作學習、學生之間探究學生等學習模式,教師在歷史課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間,給學生自主表現(xiàn)的機會。保證歷史課堂民主教學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在自由的課程當中參與教學的過程,并且為其參與的部分提供自我發(fā)揮的空間,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時效性。學生是完整的個體,尊重學生本身的差異不同,提倡建設新型師生之間的關系,使歷史課堂充滿磁性教學的韻味。
2.2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步驟。
歷史教師在準備教學學案,在課前的時間段發(fā)給學生。這個步驟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程開始之前對自己的學習確定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然后有目的性的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好預習,教師分發(fā)給學生的歷史學案中會要求學生在預習之后,針對學案中提到的學習內容中的`重點部分、難點部分做好標識。這樣引導性的教學就會避免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的盲目地,那么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有的放矢。通過課前學生利用學案進行的預習,有針對性的將課程中的內容、難點、重要部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心中有了學習的目的性。那么教師在課堂開始的時候首先要對學生講明的是,教學的目標以及教學的任務,讓學生能夠明白本篇課程在單元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這段歷史在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作用。之后課堂的教學以小組交流的形式做問題討論,以解決教學中提出的課本基礎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學習的模塊中,需要教師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主導作用,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2)精講內容,在討論、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就要求教師能夠針對這一難題的疑點進行準確的剖析,抓住問題的要害理清思路,快速的明晰問題。
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就是課堂小結,在通過引導教學、小組討論、自主學習之后,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做一下思路的清理,這樣能夠使學生明確歷史知識結構,不僅僅能學習到其內在的知識聯(lián)系,也能夠掌握外在的知識形式,這樣能給學生一個穩(wěn)定的歷史知識框架,形成有效的歷史知識體系,對于以后的歷史教學有一定基礎作用。檢查學生對本堂課程歷史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以及掌握程度,這是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最后一個步驟。為了能夠鞏固學生的課后練習,使學生能夠培養(yǎng)成求異延伸的主動學習性,需要教師在擬定學生的練習題時做到以下兩個方面的延伸:
(2)教師擬定歷史練習題的過程中要掌握題量以及題目內容難易程度,要做到由淺入深的擬題設計形式,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由表入里的,練習題以課堂完成為最佳狀態(tài),不要給學生增加過多的課業(yè)負擔。
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歷史教學應用中的注意事項:
(1)引導基礎知識的學習進度;
(2)教師指導能力的體現(xiàn);
(3)教學中創(chuàng)新研究力度的加大。
3、結論。
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融合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教學會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上更加深刻,相較于傳統(tǒng)形式的教育,學生的潛能會得到更好的激發(fā),對于學生全面的素質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以新型的課堂教學形式出現(xiàn)在教學模式當中,為了符合當下的教育制度,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教師將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實施在課堂之中,雖然在初始階段會出現(xiàn)一些銜接上的問題,但是經(jīng)過教師的細心改正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當代的教師應該從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脫穎而出,融合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將當代的教育模式推進到實踐中,使之不再趨于形式化、表面化。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七
語篇分析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的建構。
作為普通語言學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john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評判與借鑒。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研究方法論。
析索緒爾、喬姆斯基和韓禮德的意義觀。
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問題--語言哲學探索之一。
國內語言模因論研究述評。
系統(tǒng)功能普通語言學發(fā)展五十年回顧。
評20世紀的索緒爾研究。
索緒爾的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
索緒爾語言哲學思想中幾個核心概念的比較與詮釋。
索緒爾的語言學思想及其影響。
論索緒爾的語用哲學思想。
探析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關系。
簡述現(xiàn)代語言學流派代表人物。
洪堡特的語言理論淺析。
博杜恩·德·庫爾特內與三個語言學派。
論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與象似性。
洪堡特語言哲學中的辯證精神。
語法分析的系統(tǒng)描寫與比較的幾個方面。
韓語語法教材中“時制”概念的研究。
回到索緒爾--“語言與言語”之再辨析。
系統(tǒng)功能類型學--類型學之功能視角。
對喬姆斯基普遍語法的認識。
中國學者從事外國語言學研究的正道。
國外語言學在中國的譯介及其影響。
淺析符號的能指與所指。
詞的時間和空間因素。
索緒爾結構語言學中主體離場的系統(tǒng)論研。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八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從而達到閱讀教學中美感、樂感、語感、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已成為當前小語教改中眾人注目的重點,但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卻發(fā)現(xiàn)這樣一些現(xiàn)象:不少讀的不錯的同學在課堂上不愿舉手讀書;有的同學在眾人面前讀書時膽小害羞,無論教師怎么啟發(fā)、鼓勵,就是放不開;還有的同學讀書時東張西望,眼神有力,有口無心;甚至有的學生像東郭先生一樣濫竽充數(shù),課文學完后都還是不能流利的朗讀……從這些現(xiàn)象,我們不難感覺出:學生對朗讀缺乏興趣。
如何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讓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熱點”,讓課堂書聲瑯瑯,成為我們語文教師要長期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和反復小結,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經(jīng)驗: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可以使課堂充滿活力,使學生熱愛讀書。
一、直觀形象的畫面欣賞朗讀。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試驗教材與以前的教材相比,增強了直觀性,特別是低年級的每篇課文,甚至語文園地的相關內容都配有密切聯(lián)系的插圖,這些插圖不僅畫面充滿童趣,而且色彩鮮艷,讓人賞心悅目,借助電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體課件等方式適時用插圖配合朗讀,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進行看圖訓練的基礎上去理解感悟課文內容,對畫產(chǎn)生喜愛之情,產(chǎn)生朗讀的欲望,從而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
一年級有篇課文《小小竹排畫中游》,朗讀前,我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讓他們充分的去觀察,自由的`表達:兩岸的樹木長的那么茂密,田里的禾苗綠油油的,魚兒在清清的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有的還跳出了水面,多么高興,小鳥在天空中飛翔,唧唧的唱著歡快的歌,小男孩撐著竹排多么快樂!學生看著這幅形象生動的畫面和同桌的同學相互交流,共同感受江南的美好,再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句朗讀,效果很好。有的讀第一句“小竹排,順水流,鳥兒唱,魚兒游”時像一種跳躍的音符,把魚兒與鳥兒的的動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有的讀第二句“兩案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很陶醉的樣子,仿佛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綠色的世界,有的讀第三句“江南魚米鄉(xiāng),小小竹排畫中游”時則滿是憧憬。
二、如身臨其境的配樂朗讀。
優(yōu)美的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帶領人們進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情緒,更進一步感受課文中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但是小語課文類型不一,所以我們要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內容,選擇與其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指導朗讀《靜夜思》一文時,我在引導學生借助插圖大致的了解了詩歌的內容,感受了詩人李白孤獨、懷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感情之后,播放了著名小提琴家馬思聰?shù)摹端监l(xiāng)曲》,憂傷而悠長的曲調一響起,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思緒仿佛進入了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漸漸,個別孩子臉上有了一絲絲不宜察覺的憂愁,于是我在者安靜而平靜的氛圍中輕輕的朗誦了起來,孩子們不由自主的接著我輕輕的隨著音樂也讀了起來。那停字斷句,輕重急緩隨著音樂自然的表現(xiàn)了出來。然后,我再次把古詩唱了起來,這下可熱鬧了,孩子們興趣盎然的跟我唱了起來,連下課了也不知道。在如教學《四季》和《小熊住山洞》時,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四季的美,在欣賞四季景色的時候,我陪上了優(yōu)美的鋼琴曲,讓學生在驚訝之中充分的享受。還讓學生在舒緩,輕柔,抒情的音樂中進行朗讀,個個讀得興趣盎然,聲中融景,景隨聲出。
又如教學充滿音樂感月童真的〈小小的船〉時,我選擇了兒歌《小小的船》,不僅讓學生借助音樂記住了課文的內容,更充分的利用音樂把學生帶如了廣闊的天宇,給了學生無盡的想像空間。讓學生讀的像歌,美的像歌,快樂的想飛。如此種種恰當?shù)囊魳凡坏岣吡藢W生的朗讀水平,誘發(fā)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九
鑒于古代漢語課考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應遵循這樣的思路:1.考核方式由單一考核方式轉變?yōu)槎嗑S復合考核方式。古代漢語的考核方式應呈現(xiàn)多樣化方式,如口頭作業(yè)、電子版作業(yè)、分組討論、社會用字規(guī)范調查、古籍經(jīng)典內容情景演繹等,這些方式各有優(yōu)缺點,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組合運用,注重學生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的綜合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判。2.考核內容由注重理論知識轉變?yōu)閭戎啬芰?。古代漢語課有兩個主要學習目標:一是要求學生掌握語言學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二是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所學語言學理論知識解釋語言現(xiàn)象,分析處理語言問題的能力。就這兩個要求而言,前者是必備的基礎,而后者才是學習古代漢語的關鍵。因此,對于古代漢語這門課程的學習,不應僅僅停留在語言理論知識的簡單記憶上,而應加強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相應的考核方式上應該由理論知識型命題向實際能力培養(yǎng)型命題轉變。3.評價主體由教師單一評價轉變?yōu)閹熒嘣u價。隨著高校各門課程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學方式已經(jīng)從傳統(tǒng)的單純課堂講授發(fā)展為教師引導、師生共同參與。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也從單一的課堂拓展為圖書館、網(wǎng)絡、社會。如仍用傳統(tǒng)的教師為評價主體的單一方式,不能滿足學生多元化獲取信息的需求。為此,應將學生也納入到考核評價體系中來,形成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網(wǎng)絡作業(yè)學生跟帖等方式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主體,使評價更加科學、全面、公平、民主。4.評價方式由注重終結性評價轉變?yōu)樽⒅剡^程性評價。以學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yōu)閷W生學習古代漢語課的終極性評價,不能全面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而注重日常知識的逐步積累與運用的平時作業(yè)、小組合作、討論發(fā)言、課程論文、現(xiàn)場答辯、撰寫語言調查分析報告等過程性評價方式往往被忽視。要使學生真正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必須減少只看重結果的終極性評價,而應加大過程性評價的體現(xiàn)力度。
二、古代漢語課程改革實踐。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中文系古代漢語課程的考核方式,經(jīng)過六年的`探索與實踐,已經(jīng)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自始至終以學生為主體,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多年來的教學改革均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是一言堂的理論型授課方式很難將這一理念落到實處。為此,我們嘗試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活動,如學生參與古代漢語精品課程網(wǎng)站建設、選擇作業(yè)布置方式、評點作業(yè)、設計編輯課程作業(yè)論文集、搜集整理實踐性教學成果等,使整個教學過程都有學生參與,力爭做到以學生為教學過程中的主角,學生在實際參與過程中學到的不僅是知識點本身,更融合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2.從學生熟知的今天仍在使用的語言現(xiàn)象入手。因古代漢語所反應的內容與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有距離,有些語言理論或語言現(xiàn)象,學生很難理解。如在講授使動用法時,學生比較茫然,但是日常口語中經(jīng)常使用的“打掃衛(wèi)生”就屬于使動用法,用現(xiàn)代漢語的解釋,即:打掃,使之衛(wèi)生。這里的衛(wèi)生便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學生很快就理解了,并能舉一反三,分析今天仍然使用的語言中哪些還存有古代漢語語法現(xiàn)象的遺留。名詞作狀語也是學生較難理解的知識點,但是今天的成語中有大量的成語都屬于名詞作狀語,如:蠶食鯨吞、星羅棋布、雷厲風行、狼吞虎咽、作鳥獸散等,學生通過分析日常生活用語中留存的古代漢語現(xiàn)象,加深了對古代漢語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深化了學生運用語言理論解釋分析語言現(xiàn)象的能力。3.學生全員參與的多維作業(yè)評價方式。傳統(tǒng)的作業(yè)布置和講評方式,學生僅把書本上的解釋照搬到作業(yè)本上,有時候完全沒有理解題目的內容,談不上真正地掌握知識點。今天的學生大多對于網(wǎng)絡信息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根據(jù)這一點,我們因勢利導,布置可以鍛煉學生綜合能力的電子版作業(yè),傳到網(wǎng)上,學生互評作業(y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在講授《鄭伯克段于鄢》時,學生對于姜氏、莊公等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理解,就此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yè),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改編成詩歌、劇本、散文、小說等不同的文學樣式,上傳到中文系教學網(wǎng)絡平臺,學生之間相互跟帖,評判同學的作業(yè),教師再根據(jù)每位同學的作業(yè)質量和同學的評價給出最終的作業(yè)成績。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提供了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4.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考試方式靈活多樣。日常的教學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課程結束的考核方式也應與之相吻合。如根據(jù)所學知識擬定一份試卷,要求題型多樣、題量適度、難度適中等。為學生以后從事中學語文教育培養(yǎng)命題能力奠定基礎;情景演繹也是學生較為喜歡的考試方式,如選取出自《戰(zhàn)國策》的成語,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選擇一個成語,先找到在《戰(zhàn)國策》中出現(xiàn)該成語的原文,再解釋其中出現(xiàn)的詞義引申、詞類活用、句式等語法現(xiàn)象,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情景演繹,并錄像存檔。實踐證明,這種考核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閱讀古籍的興趣、鍛煉了學生分析語言現(xiàn)象的能力、培養(yǎng)了團隊合作精神,更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結語。
諸多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不僅減少了學生期末考試的壓力,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構建了合理的語言學知識結構體系。由單純的知識考查擴展到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知識更新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多項能力指標的考評,實現(xiàn)了學生由觀看教學到參與教學,再到體驗教學的轉變,達到了以考促學的預期效果。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十
2.諷刺語言中的文化底蘊。
3.語法中的語義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語用與語法的'關系。
6.新興詞綴研究。
7.祈非主謂句的修辭作用。
8.論動詞重疊式的使用條件。
10.新興辭格研究。
11.語言環(huán)境對句式選擇的制約作用。
12.××方言(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部分)。
13.××方言現(xiàn)象專題報告。
14.代詞的語用研究。
15.語言副詞的語用研究。
16.助動詞的語用研究。
17.時下新詞描寫。
18.句型的語用研究。
19.語氣詞的語用研究。
20.言語行為在句子里的表現(xiàn)。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十一
2.論漢字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
3.許慎六書說論評。
5.原始漢字的認定及其構形特點。
6.“‘何所’十動詞”的內部結構層次。
7.現(xiàn)代漢字構形特點。
8.現(xiàn)代漢字的表記功能。
9.論現(xiàn)代漢字中的變體字。
10.論現(xiàn)代漢字中的形聲字。
11.論現(xiàn)代漢字中的會意字。
12.論現(xiàn)代漢字中的象形字。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十二
而平等公正的觀念也會在社團內部的種種活動中形成與體現(xiàn)。各個成員或社團間的合作會促進他們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主要的是:能夠在無形之中讓學生形成民主、自主、競爭與合作的意識;更能鍛煉他們組織與思考以及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一種真正的平等關系在社團會員之間形成,會員之間相互協(xié)作,相互支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社團活動中,會員能夠自由平等地發(fā)表交換自己的意見,不存在所謂的上級與領導的權威,民主氣氛較為濃厚。社團組織者從開展活動的方式到思維方式,從不獨立依賴變?yōu)橛兄饕娮粤?,從有問題求助到有問題思考,從各個方面以及各個層次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激發(fā)學生思維,促進高校科研創(chuàng)新。
在這種過程中學生成員可以深刻認識某些事物本質,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去共同研究同一個問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內而外從而總結與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通過聽取專家報告,查找資料后形成自己的獨立創(chuàng)新思維。社團活動除了讓社員能夠鍛煉自己實踐的能力,社員在參與社團組織的個性比賽或者競技中,也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或者某方面的能力,共同進步,在思想與知識方面有深層次的交流,特別是在科研創(chuàng)新方面的碰撞,更能促進高校的科研創(chuàng)新發(fā)展。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十三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認真做好備課、上課、課外輔導以外,還挖掘了教學過程中一些“小”處,通過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開展“小”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每課練好兩個字活動。每一節(jié)課,在進行新課之前,都有一名同學(已經(jīng)給學生編號了,依次輪流)在黑板上寫上兩個字,然后師生一起做評價,一起修改,一起練習。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寫字水平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每生每月辦一份小手抄報。為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積累資料、組織材料等方面的能力,教師要求每生每月利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資料辦一份高質量的手抄報,并在班內張貼展覽,評出等次,記入檔案。這樣,既讓學生養(yǎng)成了積累資料的好習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審美意識、審美能力。
二、舉行“小”比賽,增強學生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
1.實行小組競賽制度。從開學之初,教師將全體同學分為實力相當?shù)膸讉€小組,指定相對優(yōu)秀的學生為組長負責組織學習,并規(guī)定以后的所有活動都以小組為單位參加、評比,結果將直接關系到組長學期末的考評。這樣,就調動起了所有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起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優(yōu)秀生不再保守,落后生不好意思不思進取,全組擰成一股勁,全班掀起了學習大競賽,學習氣氛空前高漲。
2.定期舉行練字比賽。寫字不好成了部分學生的心病,也有些學生不愿意練。為此,教師除耐心細致的指導外,還定期進行練字比賽,每次都評出部分優(yōu)秀作品張貼在班內,對進步較大的進行適當獎勵。這樣既豐富了班級活動,又推動了學生練字的興趣,提高了寫字水平。
3.進行趣味故事擂臺賽。教師開展各種形式的成語故事擂臺賽,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先發(fā)動學生搜集和整理有趣的故事,然后舉行擂臺賽,使課堂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致倍增。
三、建立“小”本本,積累豐富資料,增加知識儲備。
1.建立小作文本。學生寫作水平差,但大都不愿意練習寫作,覺得短時間無法提高,出力不討好。為此,教師幫助每一名同學都建立了小本本,鼓勵他們隨時記錄身邊發(fā)生的事,描繪生活的新氣象,評論社會上的大事小情。這樣,既讓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還讓他們慢慢地學會了寫作、喜歡上寫作。
2.建立小資料本。農(nóng)村中學條件較差,除了課本學生很難接觸其他資料,視野狹窄,知識面不廣,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fā)展。為此教師要求每一名同學建立起一個小小資料本,來搜集和積累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任何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方法、規(guī)律都是記錄的`對象,例如名人名言、俗語諺語、成語故事、風俗人情、詩詞名句、奇聞逸事、風景名勝、社會現(xiàn)象、見聞感想等。這些東西積累多了,學生的知識豐富了,見聞廣了,頭腦自然也就聰明了,閱讀和寫作的能力自然也就增強了。同時這樣的習慣對于學生也是終身受益的。
四、給學生建立個人“小”檔案,做到明明白白學習、清清楚楚教學。
教師了解到有很多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對自己的學習狀況不夠了解,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進步不大;部分學生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況不清楚,存在極大的誤解。這些都不利于教與學,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為此教師就給每名同學建立起了個人小檔案。學期初教師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成績、寫字水平等等各個方面)作一個清楚、全面的摸底,并記入檔案,作為學習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各方面的材料及時進行積累,這樣就使學生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學習的進步情況,及時調整學習心態(tài)、學習方法等。教師也能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改進自己的教學。學生的每一次考試結果教師都以書面的形式通知家長,及時獲取家長的反饋信息,讓家長清楚地知道孩子的學習情況,及時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這樣,真正做到了教師、家長、學生三者互通有無、相互了解、緊密合作,共同幫助學生進步、發(fā)展。
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不僅要重視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注重教會學生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教師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做人”。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十四
摘要:傳統(tǒng)的古代漢語教學內容是以文字、音韻、詞匯和語法為主,構建“四腳著地”的模式,但現(xiàn)階段大學生的文言文基礎薄弱,古代漢語課存在教師的專業(yè)講解與學生理解吸收困難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就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調整。我們認為內容上仍要以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為核心,適時適量滲透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改變古代漢語課單一語言學的性質而賦予其文化的內涵。在教學方法上,兼顧傳統(tǒng)方法與信息科技手段,實現(xiàn)課程預定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古代漢語;策略調整;相關學科;知識滲透;。
傳統(tǒng)觀念認為古代漢語是一門語言學課程,實際上古代漢語是一門語言文化課,古代文化同樣由古代漢語來承載。學習古代漢語的目的是為了能夠閱讀和整理中國古典文獻,傳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通常在大學二年級開設古代漢語課,兩個學期完成,合理的教學安排是每周4學時。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古代漢語采用的是“四腳著地”的教學模式。所謂的“四腳著地”即古代漢語的教學要從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四個方面展開,平穩(wěn)支撐教學任務,從而讓學生能構建起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現(xiàn)階段古代漢語的教與學存在的矛盾較大,給教學帶來不小的障礙,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策略上做出調整。
大學二年級開設古代漢語課是十分科學的。一年級開設現(xiàn)代漢語課,學生對文字、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已經(jīng)有了系統(tǒng)的學習,在此基礎上學習古代漢語能縮短適應期,進入狀態(tài)快。在學習中,學生也能自覺認識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之間的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吸收古人有價值的語言,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八哪_著地”的傳統(tǒng)授課模式,實施起來主要圍繞文選、通論和常用詞等三個方面。
文選是古代漢語教學的重要部分,文選的內容具有語言的典范性。通過學習讓學生適應文言文的語境,掌握文言文的基礎,積累文言文語料和對文言文的感性認識,達到熟練閱讀文言文的目的。文選篇目的講解,側重于文字、詞匯、語法等三個方面。文字方面包括文選中常見漢字的形體結構演變、“六書”理論和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等。詞匯和語法方面?zhèn)戎赜诒鎰e實詞的詞性和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詞序以及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今詞義的異同和同義詞辨析、判斷句和被動句表達方式等。此外,也要針對《詩經(jīng)》、《楚辭》、駢體文、唐宋詩詞等韻文用韻的情況滲透音韻學的常識。從以上幾個方面的詳解中,教授學生如何多角度理解文言文,積累閱讀的經(jīng)驗,準確領悟古人為文的意思。
古代漢語通論的學習要建立在學好文選的基礎上。我們提到講授文選要側重在文字、詞匯和語法等內容,這也是通論要系統(tǒng)講解的內容。有了文選中相關通論內容的滲透,學生在具體學習通論時就會不會有陌生之感,從而很好切換到通論模式,有助于教師系統(tǒng)地講授古代漢語的文字、音韻、詞匯、語法、古典文獻學常識、古代文體形式、古代文化常識、詩詞格律等通論內容,在文選的講授中積累的相關語料以及文化常識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通論。
常用詞的學習不占用課時,要求學生自學,鼓勵使用傳統(tǒng)的閱讀和抄寫之法,以此有效地幫助學生積累古代漢語詞匯并加深對詞匯的理解。每單元的常用詞通常是本單元或下單元文獻中出現(xiàn)的一些基礎詞匯。積累詞匯有助于了解詞義演變的大致脈絡,對提高文言文閱讀水平和準確把握古典文獻的內容意義重大。
以上三個方面是古代漢語傳統(tǒng)教學的重要內容,優(yōu)點在于內容全面,專業(yè)知識集中而有系統(tǒng),能夠讓學生建立起古代漢語學習的體系。專業(yè)的教學更適合培養(yǎng)研究漢語史的人才。但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也存在不足,如內容多而枯燥、模式化教學導致課堂效果差、作為工具類課程缺少與相關課程的聯(lián)系等。當前的教學實際情況是采用傳統(tǒng)的古代漢語教學方法已明顯不合時宜,存在教師的專業(yè)講授和學生理解吸收困難的矛盾。這一矛盾的根源是中學的文言文教學未能給學生打下最起碼的文言文基礎,未能與大學古代漢語教學形成有效的銜接,而是嚴重脫節(jié)。
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應該為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教學提供前期的知識儲備。事實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中學語文教學確實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中文系的學生都在中學階段積累了初步的文言詞匯語法知識。既包括對古代漢語詞性判斷、基本用法、表達的語法意義等內容的掌握,也包括對古代漢語詞序、句法結構的準確認識等。這些知識的積累能保證大學古代漢語的課堂教學進展順利。隨著中考、高考制度的不斷改革,為了迎合考試的標準化要求,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越來越功利化。教師主要圍繞考試試卷的命題形式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和訓練,詞匯、語法等常識性知識因為不體現(xiàn)在試卷中而被徹底忽略。一些不在升學考試大綱范圍內的文言文基本不講或只是泛泛講解,不做重點學習。這種功利化的學習造成學生的文言文基礎極其薄弱,他們只會機械背誦課文翻譯和文中注釋,且不得改動一字。很多學生認為通假字就是古人為文寫了錯別字,不知何為取消句子獨立性,對古代漢語的詞序問題(賓語、謂語前置等)不甚了了。中學階段的學習不但沒有為大學階段打下良好基礎,反而增加了古代漢語學習的困難。因此,古代漢語教學就要在內容和方式方法上調整。在保障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滲透與古代漢語相關聯(lián)學科的知識。改變古代漢語僅僅是語言學課程的老觀念,立足教材,將古代漢語的文化的功能挖掘出來。主要的做法是以古代漢語為核心,滲透中國古典文獻學、古代文學以及古代哲學、歷史學,甚至是自然科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以達成相關專業(yè)的橫向聯(lián)合。這樣既能達到學好古代漢語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等四個方面核心問題的目的,又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能改變課堂沉悶的氣氛,讓學生喜愛古代漢語,還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專業(yè)的方法,系統(tǒng)學習古代漢語,包括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和利用現(xiàn)代的電子技術手段等方法。
古代漢語中涉及不少中國古典文獻學常識,在教學中要不失時機滲透進去,能夠起到極佳的效果。這里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為說明對象,這套教材每個單元的文選基本出自某個文獻或某類文獻。如《左傳》,傳統(tǒng)的講解幾乎不涉及教材對《左傳》介紹之外的內容。我們的講解則將教材簡單地介紹加以補充,涉及《春秋》“經(jīng)”和“傳”的問題、學界對《左傳》作者成書年代問題的討論、《左傳》的版本注本問題等。最后提供學生課外閱讀最佳的注本。再如《戰(zhàn)國策》,教材提到流傳到現(xiàn)在的本子是由西漢劉向編輯整理定名的,我們根據(jù)這個提示簡單介紹劉向等在當時整理秘府文獻檔案的工作和編定目錄學著作《別錄》的情況,并順及劉歆據(jù)《別錄》而成《七略》、班固據(jù)《七略》而成《漢書·藝文志》等文獻學常識性問題。重點強調劉向根據(jù)哪些文獻編輯整理而成的《戰(zhàn)國策》,作為國別體的史料匯編,它的歷史文獻價值是什么,我們閱讀和研究《戰(zhàn)國策》選擇什么版本注本更合適等問題。其他單元如《論語》《禮記》《孟子》以及其他諸子文獻、《詩經(jīng)》、《楚辭》等也同樣要滲透相關的文獻學常識。這些文獻學常識的適當滲透也能夠為我們講解通論“古書的注解”和“古書的句讀”等做鋪墊,更重要的是為其后開設的中國古典文獻學課程奠定基礎。但這部分內容不宜過多,三言兩語,點到為止。
中國古代文學同樣是中文系本科生的專業(yè)基礎課。鑒于文學類和語言類課程講授的側重點不同,古代漢語往往在緒論部分給出具體說明,以確保學生不會混淆古代文學和古代漢語的概念。古代漢語是工具學科,學好古代漢語能保證更好閱讀和理解古代文學作品。學習古代文學要求學生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重點講解的內容,沒有一定的閱讀量就不能體會教師講授的作品內容和藝術特點。由于中學時期的積累有限,大學課程多任務重,加上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侵入生活,消耗一部分閱讀的時間,學生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大大下降。古代漢語的文選內容無形中成為他們接觸文學作品的一個途徑。
至于中國古代哲學,主要體現(xiàn)在對諸子文獻選篇的講解,除了上文提到的《論語》《孟子》《莊子》,還有《墨子》《老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文獻《禮記》也選了一些短篇。介紹各家代表人物和相關文獻要涉及各家思想的主要觀點,介紹的內容也有輔助理解文章的作用。如講解《韓非子·五蠹》,就要涉及韓非重農(nóng)重兵、重法治反對儒家的禮治等政治主張。講解《老子》《莊子》,則要涉及老莊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和清靜無為、謙退柔弱等具體主張。介紹各家思想主張均需做到客觀,點到為止,不能喧賓奪主。
古代漢語先秦兩漢部分的文選篇目主要來自《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等歷史文獻,學習中盡量讓學生能了解到完整的歷史事件,增加其學習的興趣。文選篇中涉及的歷史事件常常是某個片段,為了便于理解還需在講解具體文選之前交代文中事件涉及的背景,講解之后再交代結局。讓學生對文選中所選歷史片段有整體的把握。《左傳》和《戰(zhàn)國策》的選篇尤其需要這樣。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和“蹇叔哭師”有內容上的關聯(lián),而“蹇叔哭師”是秦晉殽之戰(zhàn)的一個片段,在講述時最好做簡要的補充?!褒R桓公伐楚”“鞌之戰(zhàn)”的起因、“晉靈公不君”的結局都需要補充完整?!稇?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的前因后果也需要在講授時適當提及?!痘搓幒盍袀鳌贰段浩湮浒埠盍袀鳌烦鲎浴妒酚洝?《霍光傳》出自《漢書》,都是純粹的歷史傳記。講授時將文選中所涉歷史事件補充完整,能讓學生加深印象,并培養(yǎng)他們對歷史的興趣。
古代漢語教學中滲透相關學科的知識是有意識的策略調整,以文字、音韻、詞匯、語法為授課內容核心的指導思想不變。古代漢語有自己的專業(yè)特點,不能講成文獻學課、文學課、哲學課和史學課。相關學科知識是古代漢語課的點綴和調味劑,我們不能忽視這些點綴和調味劑,它們是解決教師講授過于專業(yè)和學生理解吸收困難這一矛盾的關鍵。事實上,策略的調整也符合這門課程的要求。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通論中除了文字、音韻、詞匯和語法等漢語史專業(yè)方向的內容,還有文獻學的專題,涉及古書的句讀、注釋、古代的文體形式等內容;還有中國古代的文化常識的`專題,涉及天文、歷法、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等;還有詩詞格律專題??芍滩闹邪c古代漢語關涉最為緊密知識,所以傳統(tǒng)的僅限于漢語史專業(yè)的講授思想就會在新的矛盾中顯得不合時宜。適時適量滲透相關學科的常識也讓古代漢語課由傳統(tǒng)教學中體現(xiàn)出來的單一語言學性質回歸于教材體現(xiàn)出來語言文化的性質,古代文化的內容是不能忽略的。
三、傳統(tǒng)方法的堅守和信息時代的出新。
調整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適時適量融入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實踐中取得極好的效果,具體包括課堂誦讀、師生互動和課下背誦、抄書等。
課堂誦讀是中小學語文教學慣常使用的方法。中國古代的私塾教學中就有誦讀,書聲瑯瑯。學生各讀己書,互不干擾。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描述過私塾學堂上孩子們讀書的情況。誦讀對大學古代漢語教學也同樣適用。教師先誦讀,然后串講,講完后讓學生一起誦讀。誦讀時注意力集中于文言文的情境中,能幫助理解教師的串講,增強古代漢語的語感。誦讀的過程也是促進思考的過程。課堂聽課效果不好,不是完全明白,誦讀的過程會因為正確發(fā)音和斷句而幫助學生思考,往往能讓人豁然開朗。此外,誦讀也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師生互動是古代漢語傳統(tǒng)教學使用的方式,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不僅要聽課,還要回答問題。古代漢語課對學生來說是陌生而又專業(yè)性極強的課。一些學生因為基礎薄弱而對這門功課感到恐懼,預先就認定自己學不好。除了在思想上給他們減壓,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課上與學生互動。教師在課堂上隨時提出一些常識性問題與學生互動,對學生過去掌握不牢的基礎知識有鞏固的作用,同時也通過準確回答,來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師生互動也能保證學生有好的聽課狀態(tài),避免溜號,從而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背誦是古代漢語教學一個最基本的作業(yè),這一環(huán)節(jié)也通常被寫入教學大綱中。古人從蒙學開始就以背書為主,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過目成誦,則又上一層樓??婆e考試需要背誦儒家的經(jīng)典,這些當然不夠,還要背誦詩詞歌賦,一些歷史著作的經(jīng)典也是不能不背的。有人算下來古人背的書少說幾十萬字,多則上百萬字。背書大有好處,交談時隨口而出,為文時信手拈來。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就是靠多讀多背而成。古代漢語教學秉承這一傳統(tǒng)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讀書背書的好習慣,成為腹有詩書的人才。文選中《左傳》、《論語》、《禮記》、《孟子》、《老子》、《莊子》、《荀子》、詩經(jīng)、楚辭、駢體文、詩詞等選篇都有背誦的要求。學生能夠背誦所學經(jīng)典的文言文篇章,語言文學功底就會大大增強。
課下抄書包括抄文選和抄常用詞,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輔助記憶,二是提高繁體字書寫能力。抄書也是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古代圖書印刷不如今天發(fā)達,很多時候寒門之士是書非借不能讀,日夜抄錄。這一過程中古人體會到抄書的好處,認為讀十遍不如抄一遍。文獻資料中不乏古人刻苦抄書的記載。東晉葛洪、戴逵,宋高宗趙構,明代宋濂、張溥,清人朱彝尊等都有過抄書的經(jīng)歷。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講幼年家貧常借藏書之家,手自抄錄,計日以還,雖天大寒硯臺冰堅而不怠。今天出版業(yè)發(fā)達,讀書人沒有了抄書之苦,卻也不見有學問如古人的大家。我們在古代漢語的教學中鼓勵學生抄書,并以作業(yè)的形式布置下去,希望能培養(yǎng)學生安心學習的習慣,在浮躁的環(huán)境中沉靜下來,坐住板凳,這既是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性情、提高素質的良方。
信息時代的教學當然不能僅守傳統(tǒng)模式,還要借助多媒體和網(wǎng)絡來豐富教學的手段。多媒體教學運用多年,優(yōu)點是知識點集中便于學生掌握,多媒體的畫面設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不足是多媒體的環(huán)境相對昏暗,學生容易困倦,影響聽課效果。解決的辦法是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教師講解相結合的方式,古代漢語的文選可不采用多媒體,通論部分則可適當采用。此外,充分利用電腦、手機平臺。如使用漢字檢索系統(tǒng),關注一些與古代漢語相關的微信公號。也可建立師生微信群,隨時與學生討論,解答他們的問題,還可以利用微信群督促學生學習,檢查學生抄寫作業(yè)完成的情況等。微信群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能輔助教師的課堂教學。
綜上,現(xiàn)階段古代漢語教與學的矛盾還會在一定時期內存在,大學中文系教師也只能根據(jù)實際做出調整,盡可能解決矛盾,保證學生獲得比較專業(yè)的知識,確保順利完成教學內容和實現(xiàn)教學目的。若要徹底解決教與學的矛盾,還需要從根本上入手,寄希望于中學階段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文言文基礎,而不是只圍繞考試大綱功利化教學。當然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人,師生一同努力方能確保古代漢語教學取得最佳的效果。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十五
學生社團給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提供了條件和機會,讓他們在社團中發(fā)揮長處,彌補不足。不同的社團類型與種類對學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這些社團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是最為顯著的。首先,學生可以自覺地培養(yǎng)與鍛煉自己的興趣愛好,一項良好的興趣愛好不僅可以激發(fā)對學生生活的熱愛,陶冶自己的身心,還蘊涵了廣博的知識;其次,社團成員的構成是多樣化的,同一個社團中有不同專業(yè)的'社員,在這樣一個人員廣泛,并集聚著不同思維方式與能力的組織中,很多學生在平時的社團活動與交往中感受到年齡與知識的不同,從而受到啟發(fā)與教育,更能讓幾乎每一個人都能受到相互的影響與刺激,并且能在活動與相互交流中能夠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與拓寬自己的知識背景,再次,學生在參與和組織社團活動的過程中,其社會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處理事件能力、信息的收集處理加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會得到提高和鍛煉。所以廣大學生通過積極參加和組織各類學生社團活動可以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有效拓展綜合素質,有助于個人水平與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能有利于將來的社會管理。
3.2促進學生社會化,提供了解社會的途徑。
社會化是指個體從自然人通過社會實踐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其個體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以規(guī)范自身的社會性,并且慢慢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最后經(jīng)歷社會知識的洗禮被社會認可的過程。學生社團是學生步入社會獲取社會經(jīng)驗與社會建立聯(lián)系的橋梁和平臺,積極參與學生社團活動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在校期間,除了在學習專業(yè)知識之外,參加社團活動,甚至參與管理社團,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更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交流、管理等各方面社會能力上有著顯著的效果,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在畢業(yè)后能夠快速進入自己的社會角色。學生社團與社會科研機構、企事業(yè)單位建立聯(lián)系,經(jīng)常邀請一些社會成功人士、專家、企業(yè)管理人員等來學校開座談會,作報告,幫助學生走向社會,走出校門,深入社區(qū),利用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了解社會,接觸社會,增強了社會適應能力,在奉獻才智的過程中加速了自身的社會化進程。
3.3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角色變遷的思維,利于社會化管理。
社團活動能從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角色變遷的思維,更有利于社會化管理。從根本意義上來講,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角色是社會化的全部內容。學生不應該自己來認定社會角色,而是由社會來客觀賦予學生的社會角色。大學生在走出校門的一刻,就代表著他們必須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重新認識自己并擔當起新的社會角色,學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社會職能與角色,并且認真地履行自己在社會上的責任與義務,才能真正融入到社會,奉獻社會并享受社會給予的回贈。由于學生社團具有來源廣泛的成員的特點,依靠自主運行內部規(guī)范和章程,使得學生以擔任一定的社團角色參加社團,必然承擔相應角色的義務與權利。大學生活不斷向前,社團內部的分工也不斷變化,新舊交替,人員的職能也不斷變化,在這種改變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調整著自己所擔任角色的相應期望值,履行好自己的角色的相應職能,在變遷過程中提高了相應的角色適應能力,從而為今后走上社會,適應社會角色的不斷變遷以及擔任一名合格的社會角色奠定了基礎。學生社團的發(fā)展對于學生思維的變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社會化的進行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有利于社會化管理。
4總結。
學生社團作為校園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參與因素,不僅僅對于高校管理有著正面積極的作用,還對于未來社團成員走上社會,扮演社會角色具有幫助,這有利于社會化管理。在今后社團建設中要充分發(fā)揮社團對于高校管理與社會管理的積極作用,不斷研究分析當今高校社團所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來提出解決措施與方案,促進社團建設的高效,適應國際化的發(fā)展目標。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十六
語文教學論文:語文課堂中的有效活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高效發(fā)展??梢?,創(chuàng)設高效的語文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
一、開展課前活動,豐富感性體驗,激發(fā)學習熱情。
教學新課前,為了激發(fā)學生興趣,自然地進入學習境界,我們有必要作一定的課前鋪墊設計,以利于大面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情緒、注意狀態(tài)等,使教師的授課能像磁鐵一樣吸引住學生的心,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新奇感,從心理上對學習產(chǎn)生探究性傾向。學習《蠶姑娘》前,我上網(wǎng)查找了一些養(yǎng)蠶的錄像,課前安排時間和學生一起欣賞??吹戒浵裰械男Q,大家都顯得興致勃勃,爭著問這問那,但我笑而不答,只是讓大家去問問課文,如果讀了課文覺得知道的還不夠,就再去網(wǎng)上查詢一下,了解各種關于蠶的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提了上來,對于之后的課文學習,自然也是興趣盎然了。
二、開展課堂活動,加強實踐探索,培育創(chuàng)造思維。
1.問一問,寫一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個學生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立的人格和價值,不能幻想以一個標準“修理”個性千差萬別的學生群體。由于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他們對同一文本的反應也千差萬別,所以,對課文的理解不應該刻意追求準確地再現(xiàn)作者的思想,教師應放飛學生的心靈,允許他們對文本從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體驗,去理解,允許有不同的感悟、體會和結論。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問銀河》一文后,我問學生:“你有哪些問題想問銀河的.?”學生各抒己見,提出了一個個充滿個性的問題,其中一個學生說:“銀河呀,在你的旁邊有學校嗎?你那里的孩子需要上學嗎?”有其他同學在笑,而我馬上對這個學生的問題表示肯定,表揚他很有想象力。之后,我請學生把自己想問的話像課文一樣寫下來,我獲得的是一篇篇洋洋灑灑、顯現(xiàn)個性、透著智慧的小短文。
我想,未來社會呼喚具有個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創(chuàng)新型、研究型的人才,現(xiàn)在我們就必須相信孩子,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孩子提供學習研究的空間,并給予積極的配合指導,允許鮮明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
2.說一說,找一找。在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中,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實際鍛煉,因此我經(jīng)常為學生創(chuàng)造說話的機會。國標本教材故事性較強,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的特點,讓學生把課文編成故事,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例如,學了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狐假虎威》這個寓言故事,我讓學生自己加上動作來復述,還評出小小故事星,學生的熱情可高了。
我在教學《美麗的丹頂鶴》一文時,不但讓學生體會丹頂鶴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慣,還向學生介紹了丹頂鶴的第一故鄉(xiāng)和第二故鄉(xiāng),讓學生了解這兩個地方在中國版圖上位置,同時還告訴學生丹頂鶴目前數(shù)量很少,是國家級保護動物,我們應當保護它。又如我在教學第四冊練習七學用字詞句時,當交流完“石林在哪兒”這個問題后,我引導學生:“通過剛才的交流,我們知道了石林在昆明,你還知道其他地方的哪些景點也很有名的嗎?”我還在課前準備了一份《旅游手冊》,在這份《旅游手冊》中,向學生介紹了石林的所在地,石林概貌,阿詩瑪石峰及其傳說,火把節(jié)的來歷與盛況等。在整節(jié)課的學習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歷史的、人文的等等,而這一切得益于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3.演一演,畫一畫。在我們的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是適合表演的。如在《恐龍》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選擇所喜歡的一種恐龍表演出來。在充分練習后,我讓學生戴頭飾上講臺來表演,看,有的踏著雷鳴般的腳步走上來說:“我是龐大的雷龍!”有的張牙舞爪地說:“我是一只兇惡的霸王龍……”有的如魚得水地“游”上講臺,輕聲細語地說:“我是魚龍……”這樣,大家在“自我介紹”中既培養(yǎng)了表演的能力,同時又鍛煉了膽量。當然,有的課文可以集體表演,學生邊讀課文,邊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愛好自由做動作。如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文時,我讓學生自讀自演,效果也不錯,學生不但感到有趣,而且記憶深刻。
喜歡畫畫是孩子的天性,在多彩的世界里,他們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如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秋游》這篇課文,文中二、三兩段分別介紹了秋天的天空和農(nóng)田。學了課文后,我就提議大家來畫一畫天上那變化多端的白云,畫一畫農(nóng)田里雪白的棉花、火紅的高粱、金黃的稻子。學生們通過手中的畫筆不但進一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而且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審美情趣。
三、開展課后活動,深化感知領悟,拓展教育時空。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努力體現(xiàn)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語文教學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教學蘇教版第四冊《母親的恩情》時,剛好逢“三八”婦女節(jié),為了使孩子們深刻體會母親對子女的關懷愛護之心,教育他們不忘母親養(yǎng)育之恩,我組織學生進行了系列活動“我的好媽媽”,主要活動如下:
1.自己設計一張賀卡,在“三八”婦女節(jié)時送給媽媽:
2.爭取每天回家?guī)蛬寢屪鲆患〖覄帐拢?/p>
3.以母愛為主題,寫一篇有關媽媽愛我、疼我、教育我的敘事小作文;
4.結合婦女節(jié)開展主題班會“我的好媽媽”。
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們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上了一堂生動的敬母課,也讓學生的自愛自信得到了較好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作者簡介:江蘇省宜興市培源實驗小學語文教研組長,小學語文高級教師。
古代漢語虛詞論文篇十七
摘要:古文字學的知識和理論對古代漢語教學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增強對古代字詞本義的探求和理解,有效辨識近義詞或同義詞,還有助于把握文言句意,正確認識古代文化。在古代漢語教學中,運用古文字知識要以造字結構為基礎分析字形,字詞的分析要與具體文章相結合,同時還要注重提升任課教師的古文字素養(yǎng),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古文字;說文解字;古代漢語;。
一、引言。
古代漢語歷來被學生視為晦澀難懂、難學難考的課程之一。從內容上看,古代漢語講授的是古代字詞語法和文化知識,距離現(xiàn)代化的今天有很大的距離;從教學方法上看,大部分老師采的都是傳統(tǒng)的泛讀法、練習法等填鴨式教育,無法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現(xiàn)階段古代漢語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事倍功半的現(xiàn)狀,筆者根據(jù)自己所學專業(yè)及在古代漢語教學中的實際經(jīng)驗,探索著將“古文字”知識引入到古代漢語教學中,實現(xiàn)知識的融會貫通,進而提高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古文字學的創(chuàng)立和主要理論。
漢語文字學是中國傳統(tǒng)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xiàn)代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歷史悠久、著作宏富,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顯著地位。漢語文字學的研究對象是文字,包括文字的性質、文字的起源、文字的發(fā)展、以及文字的形音義等。和古代漢語課程緊密相關的主要是漢語文字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古文字學,古文字學最早孕育于宋代的金石學中(金石學是以青銅器及其銘文與石刻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問,它的內容實際上包括有銘刻學和考古學兩門學科[1]),直到晚清時期,隨著音韻學、訓詁學的繁榮發(fā)展以及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使得古文字學終于從金石學中分立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古文字學與歷史學、考古學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的研究對象是古代文字,包括漢語文字的起源、漢字的構型、漢字的形體演變以及考釋方法等。
在歷代古文字研究中,出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著作,如吳大徵《字說》、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余論》《名原》等;學者們在研究中也歸納出許多重要理論,其中,尤以”六書“理論最為顯著。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首次明確界定了“六書”的概念,它是對文字結構的概括,包括:指事(如:上、下),象形(如:日、月),形聲(如:江、河),會意(如:武、休),轉注(如:考、老),假借(如:令、長)。[2]經(jīng)過歷代學者的討論,對“指事”“象形”“會意”“形聲”的認識日趨一致,但對“轉注”“假借”的理解卻大相徑庭。有的學者認為“轉注”“假借”為造字之法;戴震則指出此二者為用字之法,并明確闡述,產(chǎn)生極大影響。[3]由此,“六書”理論便確認為是“四體二用”之說。
三、“六書”理論對古代漢語教學的積極意義。
“六書”理論揭示和概括了漢字形、音、義的內在關系,對于古代漢語教學,有著積極的影響和作用。
(一)可以增強對字詞本義的探求和理解。
漢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點,可以通過文字古文形體的分析來辨別字義,加深對字的.本義的理解和認識。如“我”,現(xiàn)代漢語作第一人稱代詞,表示“自己”?!墩f文解字》:“我,施身自謂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中的意義基本相當。然而追溯“我”字的古文字形:甲骨文作,像帶有齒刃的鉞之形,金文作、春秋金文作,皆是兵器之形。可見,“我”最初應表示某種兵器,戰(zhàn)國以后,除作人名、地名外,多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4]在這里,應該嚴格區(qū)別“我”作為字的本義和作為詞語的義項。
詞匯教學是古代漢語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在古代漢語詞匯中,以單音詞占多數(shù),即一個字代表一個詞語。如《左傳·隱公元年》:“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自姑待之’?!?3個字皆為單音節(jié)詞語。因此可以根據(jù)字的古文形體和造字構型來辨識詞的本義。
如“亡羊補牢”中的“牢“字,現(xiàn)代表示“牢固”或“監(jiān)牢”的意思,然而把這兩種意義放入成語中顯然都不太準確?!袄巍?甲骨文中上部作(覆蓋之形),下面是(牛)。檢《說文》:“牢,閑,養(yǎng)牛馬圈也。”,是有牛羊的圈欄之形。將成語中的“牢”翻譯成其本義“關牛羊牲畜的圈欄”,顯然更為準確。
《詩經(jīng)·小雅·大田》中有詩句“彼有遺秉,此有滯穗?!痹娊?jīng)講究結構對稱,此處的“秉”顯然不是“拿”“持”的意思,而應是和“穗”相對應的名詞性詞語?!墩f文》:“秉,禾束也,從又持禾。”甲骨文形體作,金文作,戰(zhàn)國形體為,屬于“六書”中的會意字,會手持禾之意。因此,文中的“秉”即泛指禾稻、莊稼。
(二)可以有效辨識近義詞或同義詞。
“伐”“襲”“侵”是一組意義相近卻又有所區(qū)別的近義詞。如:。
十年春,齊師伐我。(《左傳·莊公十年》)。
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
追溯這兩個字的古文字形:“伐”,甲骨文作,金文作,從戈從人,會以戈擊人之意?!扒帧?金文作,從人、從又、從帚,會人以手持掃帚漸進掃除之意?!墩f文解字》:“侵,漸進也?!?/p>
通過對字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伐”主要指征伐、討伐,而“侵”有逐漸逼近、漸進的意思,這樣就可以將兩者區(qū)別開來。
再如:“流”“采”“芼”是一組同義詞?!对娊?jīng)·關雎》中: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流”,形聲字,篆文作?!墩f文》:“流,水行也?!边@里有順水尋找的含義。
“采”,甲骨文作,金文作,從木從爪,會以手探取果實或樹葉之意。說文》:“采,捋取也。”
“芼”,指的是可以使用的水草、野菜?!墩f文解字注》:“覒,擇也?!队衿芬?左右覒之。按毛詩作芼,擇也。蓋三家詩有作覒者?!币虼?“芼”作為動詞,含有邊挑選邊摘取的意思。
由此可知,上文中的“流”“采”“芼”雖都有“采、取”之意,用文字學理論進行辨別,即可發(fā)現(xiàn)彼此之間的細微差異。
(三)可以幫助準確把握文言句意。
學習古代漢語,最終是為了熟讀文言文,把握文章內涵。文章是由句子構成的,因此正確把握文言句式的含義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禮記·禮運·大同》一文中,“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中的“歸”字,現(xiàn)代漢語多指“返回”“還給”,將此相關義項用在文中顯然解釋不通。追溯“歸”的古文字形:甲骨文作、西周金文作,春秋金文作,會意字?!墩f文》:“歸,女嫁也,從止從婦省,聲?!薄皻w”在文中應是理解為女子出嫁。這樣,此句就可以翻譯為:“所以人們不能只以自己的父母為雙親,只以自己的孩子為子女。要使社會上的老人可以安享晚年,壯年人得以貢獻才力,小孩子可以順利成長;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婦、失去父母的孤兒、失去兒子的老人,以及有疾病殘廢的人都能有所供養(yǎng)。男子有自己的職業(yè),女子有自己的家庭……?!比绻徽莆铡皻w”的這一義項,顯然會在理解句意上產(chǎn)生偏差,進而影響對文意的把握。
又如《尚書·周書·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中的“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會雙手握絲成繩之意。用盡絲線編成繩索,文中“索”即為“盡”,“完”的意思。整句的意思即為:“古人曾經(jīng)說過,母雞是不會打鳴的。母雞在清晨打鳴,這個家庭就要破敗?!边@篇文言文的背景在周武王十三年,武王在周文王所創(chuàng)基業(yè)的基礎上,聯(lián)合大小諸侯,親帥士兵伐商。決戰(zhàn)之前,周武王在殷都朝歌的南郊—牧野誓師,進行戰(zhàn)斗動員。此篇即為誓師的誓辭。武王在這里引古人語“牝雞無晨”,是用以斥責商紂王昏庸無道,偏信寵妃妲己,使得朝綱混亂,顛倒陰陽,民不聊生,國家滅亡。
通過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在文言文學習中只有對文言篇章中重要字詞理解透徹,才能夠正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四)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
王力先生曾說過:“通過《古代漢語》的學習,能使我們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以便閱讀古代文獻,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5]。運用“六書”理論對古代常用文字的造字方法和結構形體進行解說,可以加深對文字所蘊含的文化習俗的了解,增強學生對古代漢語課程的興趣。
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男耕女織,分工明確。成年男子主要是在室外耕田干活,工作掙錢養(yǎng)家;而女子則主要在庭院室內,整理家務或織布女工等,很少出門。主內的女子居家操持家務,曲線柔美正是體現(xiàn)在女字形態(tài)上的跪踞且雙手有操作之形的外在。[7]由此,我們可以窺探出,中國古代社會的“男尊女卑”的觀念并非自人類產(chǎn)生時就有的,而是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男性在經(jīng)濟生活中主導地位的顯現(xiàn)、社會地位的提高而逐漸演變的。
四、應用“古文字”知識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以字的造字結構為基礎分析字形。
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學生經(jīng)常會把一些字詞錯誤理解,究其原因,還是對字的結構不甚明了。這時利用文字學知識對字詞進行形體分析時,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詞的形音義及其內在關系。在進行字形分析時,應注意要以字的造字結構作為作為依據(jù)和基礎進行分析,而不能以字的構型結構為基礎。
例如:“暴”?!盾髯印駥W》中有“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揉使之然也?!钡摹氨弊?有的直接分析為“日共水”,這樣在意義上就很難解釋通,事實上,“暴”是會意字,古文形體作,會雙手捧米于日下曝曬之意。
還有的把“章”分析為“立”“早”,把“勝”分析為從“月”“劵”等,都是對字的造字結構沒有正確認識,進而無法正確理解詞義。
同時,在利用文字學理論分析字形時,不應過度拘泥于《說文解字》。漢字的特點之一是字形表意,然而其形符往往只是借助具體的形象表示某一類事物或象征性地表示某抽象概念,在使用時應靈活運用。如:“牧”,甲骨文作,金文作,會手拿鞭子趕牛之意?!墩f文》:“牧,養(yǎng)牛人也?!睆淖中紊峡?牧指的是放牛,但絕不僅僅只指放牛,放馬、放羊等也都可以稱為“牧”;同樣也可以指代牧羊人、牧馬人等。
(二)字詞的分析要與具體文章相結合。
詞義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使用的需要而不斷變化的。在變化的過程中,有些詞語通過輻射、鏈條、綜合等結構方式,引申出更多的義項。[8]利用古文字知識進行古代漢語教學,固然有利于對字詞本義的探求,但在探求詞義的過程,不應拘泥于《說文解字》,而是將字詞與所處的位置及具體文言文相結合,由于文章時代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字詞在文言文中使用的都是本義。
如:“亡”,本義是“逃跑、逃亡”,《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侯賞從亡者?!敝小巴觥币隇椤斑z失、無”;《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敝小巴觥狈g為“消亡、不存在”。因此,在文言文中的字詞進行分析時,不僅要把握字詞的構型結構,還要與具體文章相結合,通過對文章大意的分析和理解,判斷出準確的詞義。
再如上文中的“牢”,本義指的是關牛羊牲畜的圈欄。司馬遷《報任安書》:“故土有畫地為牢,勢不可人,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敝械摹袄巍弊?結合上下文可以判斷出其含義應是由“圈欄”這一本義的作用而引申出的“關押、囚禁”之意。
建國以后,隨著大批文物的出土和發(fā)掘,古文字研究取得了全面的發(fā)展和進步,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擴大,研究的成果也是日益增多。古代漢語教師應關注古文字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了解和掌握古文字學的新知識和新理論,注重提升自身的古文字素養(yǎng)。同時,在運用古文字學知識進行教學時,應明確重點字詞、語法知識,注重針對性。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圖畫、音像等現(xiàn)代化多媒體技術,實現(xiàn)課程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
注釋。
2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3戴震:《戴震集·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何琳儀:《戰(zhàn)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版。
5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版。
6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版。
8易國杰,黎千駒:《古代漢語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949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