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匯總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9 17:38:08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匯總12篇)
時間:2023-11-09 17:38:08     小編:筆硯

教案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進行靈活調整和修改。教案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參考。希望通過學習這些范例,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一

1、體驗游戲的歡樂及表演的樂趣。

2、培養(yǎng)學生動作的創(chuàng)造性。

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重點:體驗表演的樂趣。難點: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蝌蚪游的動作,學說各主角的話。

一、欣賞音樂,學蝌蚪游。

1、師:小朋友,教師帶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彈奏唱)。

2、提問:小蝌蚪長什么樣貌?小蝌蚪在水里怎樣游?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游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學生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

3、教師示范游。師:小蝌蚪游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里游的。

二、在音樂伴奏下學蝌蚪游,吃食。

(1)[1~8]小節(jié):在音樂伴奏下重復三遍。師:蝌蚪姐姐請蝌蚪弟弟妹妹一塊兒來水里游。

(2)[9~12]小節(jié):教師帶領在xxx處咂嘴表示吃東西。師:蝌蚪弟弟妹妹游了那么久肚子餓了,我們來吃點東西吧。

(3)重復[1~8]小節(jié)兩遍:師:吃飽了,小蝌蚪一起游來游去做游戲吧。

(4)[9~12]小節(jié):師:吃飽了,姐姐帶你們去找媽媽吧。(音樂[13~16]上)。

(1)音樂[13~16]結束,鴨媽媽出現(xiàn),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教師扮}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音樂再起,蝌蚪繼續(xù)游,到最終一句媽媽,媽媽在哪里時鯉魚出現(xiàn),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烏龜出現(xiàn),蝌蚪上前問,烏龜回答,同上。

(4)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xiàn),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小蝌蚪快速游到媽媽身邊,一起拍手說: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四、學說主角的話。

1、學說蝌蚪的話及其他主角的話。提問:剛才去找媽媽時第一個遇到誰?小蝌蚪是怎樣問的?(學說小蝌蚪的話)它是怎樣回答的?(學說鴨媽媽的話)。

2、學說鯉魚、烏龜的話同上。

五、游戲重新開始。

請四位學生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教師在一旁幫忙)其他學生做小蝌蚪,教師做蝌蚪姐姐。

六、結束。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二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部編本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它以淺顯的文字生動的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路。結合本單元和本課的特點,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一)知識技能方面: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心情和朗讀語氣。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朗讀課文和觀察課件,讓學生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價值觀:體會小蝌蚪急切找到媽媽的心情,享受家庭的溫暖。

(四)教學重難點:新課標特別強調語文課要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本課中,人物角色多,語言生動有趣,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朗讀,掌握青蛙的生長過程。自然而然,體會人物的心情。讀準相應的語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朗讀課文,完成教學目標,我將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再現(xiàn)策略。

課堂上通過課件,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領學生進入故事

2.合作學習策略。

學生合作表演課文中具體情節(jié)和分角色朗讀達到深層體驗。

3.遷移訓練。情感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遷移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素質。

新課標要求對低年級段的學生培養(yǎng)閱讀興趣,感受閱讀樂趣。本課有利于在閱讀中培養(yǎng)語感和想象力。所以我把本課的學習方法突出為“看、讀、品”。看,就是圖文對照,初步感受課文。讀,是通過朗讀,體驗情感。品,是品詞析句,積累運用。

(一)情趣導入:

1.出示小蝌蚪圖片,描述它的樣子。直接學習第一自然段。動畫聽朗讀,體會這是一群什么樣的小蝌蚪?(快活的)但是他們也有一個煩惱,遇到煩惱怎么辦呢?(解決)這不是他們貼出了一則尋人啟事。

2.尋人啟事:我是你們的朋友小蝌蚪,我從生下來就沒有看見我的媽媽,當我看到別人的媽媽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的時候,就特別的羨慕??墒俏也恢牢业膵寢屧谀睦??長的什么樣子?有幫忙能找到我媽媽的請撥打電話138********。我一定重謝他!

這則尋人啟事一定能激起孩子們的同情心,將他們引入課文的學習。

(二)引出青蛙的樣子。根據尋人啟事讓孩子們說出青蛙的樣子,孩子自由描述。那我們就跟隨小蝌蚪一起去找媽媽吧。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2.根據孩子的匯報學習2-6自然段

(四)精讀課文,學習二—六自然段

1.學習二自然段。

(1)出示圖片,看圖上畫了什么,然后在找到相應的自然段自由讀文,邊讀邊畫出小蝌蚪和鯉魚媽媽說的話。

(2)看圖片比較小蝌蚪前后有什么變化?

(3)思考小蝌蚪怎么想起來要找媽媽的?

(4)抓動作詞“迎上去”的理解??梢钥磩赢嬕部梢杂脤嶋H動作演示。

(5)練習說話,小蝌蚪看到鯉魚阿姨叫小鯉魚捕食,心里會想些什么?這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相信他們會說的很好的。

(6)重點指導朗讀。多種形式的讀,可以分角色讀,指明讀

(7)看動畫,給動畫配音。并比較。

(8)總結學習方法:觀察圖,發(fā)現(xiàn)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誰?畫出他們之間的對方,并有感情的讀一讀。給動畫配音。

2.學習第三自然段。

和上一段的學習方法基本相同。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旨在教會孩子學習的方法.教育家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處煹慕滩皇菫榱私虝延械闹R而是為了今后的不教而教,可見教會孩子學習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3.學習第四、五、六自然段。

(1)合作學習:出示學習提示:觀察圖,發(fā)現(xiàn)小蝌蚪有什么變化。小蝌蚪又遇到了誰?畫出他們之間的對話,并有感情的讀一讀。組內分角色讀。小青蛙后來干什么去了?給動畫配音。

(2)匯報交流。

(3)相機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小蝌蚪看到媽媽后會說什么?

這是一個由伏到半伏最后放手的過程,對孩子的學習方法的掌握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也是孩子由理論到實踐的一個過程。合作學習是將老師教的方法內化為學習能力的一種途徑。

4.總結全文。

課件演示青蛙的生長全過程。

完成練習:

5.拓展知識:一只小青蛙一年能消滅害蟲一萬五千只。保護莊稼。

6.布置作業(yè).選擇性作業(yè):

(1)續(xù)編小青蛙遇到媽媽后的故事。

(2)查資料,小青蛙消滅害蟲的資料。

(3)寫一句保護青蛙的宣傳標語。

板書設計:

小蝌蚪——小青蛙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三

1、認識“塘、腦”等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會寫“兩、就”等10個字,會寫“快活、哪里”等8個詞語。

2、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3、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借助圖片、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表示動作的詞語,了解課文內容。

分角色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感受合作學習的快樂。

課件、動物圖片和頭飾。

一、導入。

1、猜謎揭題。

小朋友們,老師說個謎語給你們猜猜:圓圓腦袋黑黝黝,長長尾巴水中游,長大吃蟲叫“呱呱”。(蝌蚪)。

2、今天,老師帶來了一篇和小蝌蚪有關的科學童話--小蝌蚪找媽媽。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回答:為什么找?怎樣找?找到了嗎?)。

二、自讀課文。

請同學們帶著這些疑問,自由讀課文,試著從課文中找到答案,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準確。

三、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習生字、新詞。

(1)出示帶有拼音的生詞。先讓學生試著讀一讀,再指名學生開火車帶讀,要求每個詞語讀一遍拼音,讀一遍詞語,讀對了全班跟讀,讀錯了舉手幫助他。

(2)去掉拼音再開火車讀。

(3)分男、女生讀,全班齊讀。

(4)學習多音字“教”。

(5)學習“皮”字,講解皮字的演變過程,給皮字組詞。皮字加一個提手旁就是“披”,把獸皮蓋在肩背上就是披。

2、檢查和鞏固生詞。

游戲:我會讀。

四、教學第一自然段。

1、這群小蝌蚪忍不住想見大家了!播放視頻,它們生活在哪里?

2、小蝌蚪長什么樣子?(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就是這樣寫的?(第一自然段)。

3、誰來讀一讀描寫小蝌蚪樣子的句子。(指名讀)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小蝌蚪的樣子?(從頭到尾)。

4、課文中這兩個詞語是用來形容小蝌蚪的,給你什么感覺?(生答)對,用來強調小蝌蚪的腦袋特別大,尾巴特別長,這樣的詞叫疊詞。

5、句子中哪個詞寫出了小蝌蚪長長的尾巴特別好玩?(甩)請你用一只手臂做一做“甩”的動作。

7、朗讀第一自然段,感受小蝌蚪樣子的.可愛,在池塘里過得很快活。

五、整體感知。

過渡:這群快活的小蝌蚪要去找媽媽,它們?yōu)槭裁匆フ覌寢專?/p>

1、想一想:小蝌蚪找媽媽時,在路上遇見了誰?

教師板書:鯉魚、烏龜。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一幅圖。

(2)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它是怎么做的?(迎上去)假如我是鯉魚媽媽,誰來做做這個動作。就是面對面主動打招呼,你真是一個懂禮貌的小蝌蚪。所以,你有什么問題就說吧!

(3)小蝌蚪是怎樣問的?鯉魚是怎樣回答的?從鯉魚媽媽的回答中,你知道了什么?(教師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4)教師引讀,學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讀第二自然段。在這段話中,你還知道了什么?(生答:長出兩條后腿)。

板書:長后退,貼小蝌蚪圖。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圖。小蝌蚪繼續(xù)向前游,接著它又遇到了烏龜,它是怎么做的?(追上去)假如我是烏龜媽媽,誰來做做這個動作。就是從背后趕上去打招呼。為什么是“連忙”追上去呢?(小蝌蚪很著急)。

(3)看圖理解小蝌蚪為什么錯把烏龜當媽媽。(烏龜同青蛙一樣是四條腿,寬嘴巴)。

(4)教師引讀,學生分男、女角色,一起朗讀第三自然段。

3、分角色朗讀一至三自然段。

(1)四人小組合作,分角色朗讀一至三自然段。

(2)戴上頭飾進行一至三自然段的表演。

六、小結。

1、小蝌蚪還沒有找到媽媽,不知道它又會變成什么樣?我們下節(jié)課再繼續(xù)學習。

2、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練習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找一找小蝌蚪和青蛙的科學知識。

蝌蚪圖1蝌蚪圖2蝌蚪圖3大大的腦袋。

黑灰色的身子長后退長前腿。

提醒:

小學數學試題、知識點、學習方法。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四

2.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導學生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5.鼓勵學生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2.小蝌蚪、小鴨、小魚、烏龜、小鵝、青蛙頭飾若干。

一.討論。

教師播放課件圖片欣賞和視頻欣賞,豐富學生對小蝌蚪認識。

教師:你們見過小蝌蚪么?它們長得什么樣子?

1.教師播放課件故事欣賞,學生邊看課件邊欣賞故事。

2.教師播放課件故事教學,教師請學生觀察畫面回憶故事或者指向"小蝌蚪第一次遇到了誰"等文字按鈕。

三.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學生根據故事討論小蝌蚪是怎么長大變成青蛙的,教師可結合課件成長視頻來開展這一活動。

學生分角色進行情景劇表演。

我覺得這節(jié)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松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導入,讓學生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也讓學生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tài)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讓學生討論小蝌蚪游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游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jié)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fā)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五

設計意圖:經過前面三個課時,孩子們對《小蝌蚪找媽媽》這個故事更加的理解與充滿了表演的興趣,本次活動中增加了荷花、池塘花草及音樂,使游戲多樣化、創(chuàng)新性地開展提供了的保障,游戲過程中以集體、分組、個體活動相結合的形式交叉進行,為了讓孩子們充分投入游戲,激活孩子們的表演欲望,將游戲推向了高潮。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利用周圍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戲場地。

2、大膽的利用肢體語言,連貫有序的進行游戲。

3、進一步學習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動重點:能根據音樂大膽的用肢體語言,連貫有序的進行表演游戲。

活動難點:在活動結束時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同伴的表演。

活動準備:繼續(xù)豐富游戲環(huán)境,增添一些荷花,水草等輔助材料。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入場,激發(fā)幼兒表演興趣。

二、回顧上次游戲,提出要求。

(二)小朋友們上次表演的都非常的棒,今天凱紅老師還請小朋友來表演,在表演之前凱紅老師有幾個要求:

1、能按順序進行表演,沒有輪到自己表演的時候能耐心的等待。

2、在表演時能大聲的進行對話及大膽的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表演。

3、遇到問題不急躁,耐性地和同伴進行協(xié)商解決。

4、表演完的小朋友能安靜的觀看別人表演。

三、引導幼兒利用周圍的材料合理布置游戲場地,指導幼兒進行角色表演,感受表演游戲的樂趣。

(一)按照幼兒的意愿選擇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二)師幼共同布置場地。

(三)幼兒開始表演。

四、評價游戲,結束活動:

(一)在這次表演中你覺得誰表演的比較好?為什么?

(二)你覺得還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可以怎么把它變得更好?

延伸活動:將頭飾等材料放到表演區(qū),供幼兒繼續(xù)表演。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六

1.初步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故事名稱、角色和主要情節(jié)。

2.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3.感受動畫中的意境美。

4.幫助學生體驗和理解故事內容,嘗試講清簡單的事情。

5.通過教師大聲讀,學生動情讀、參與演,讓學生感知故事。

2.蝌蚪變成青蛙的示意圖。

1.提問。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圖片上是誰嗎?

(2)小蝌蚪長得怎么樣?

(3)它的媽媽是誰?

2.過渡:你們都知道它的媽媽是青蛙,可是小蝌蚪卻不知道它的媽媽到底是誰,他們你問我,我問你,最后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們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會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吧!

小結:因為他們看見小鴨的媽媽帶著他們在水中玩耍,所以他們非常的羨慕,也想找到自己的媽媽。

過渡:于是小蝌蚪就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了。

2.觀看課件(二)提問:

(1)在尋找的路上小蝌蚪遇見了哪兩位小動物?(魚、烏龜)。

(2)這兩位小動物是怎么回答小蝌蚪的呢?

小結:魚媽媽說:好孩子,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

烏龜說:我是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子是白色的。

3.學生學說對話4.觀看課件(三)提問:

(1)白鵝媽媽是小蝌蚪的媽媽嗎?為什么不是?

(2)他說了些什么呢?

小結:小結:白鵝說:我是小白鵝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色的衣服,唱起歌來呱呱呱。小蝌蚪一路把魚、烏龜、鵝當成媽媽,他們的媽媽到底是誰?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4.觀看課件(四)提問:

(1)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

(2)小蝌蚪最后是怎么變成小青蛙的呢?

小結:一天又一天小蝌蚪慢慢長大了,先長出兩條后腿來,再長出兩條前腿來,他們的小尾巴呢,不見了,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

1.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

2.最后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他的媽媽長得什么樣?

1.這是一個春天里關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小蝌蚪找到媽媽心情怎么樣?

2.那我們和小蝌蚪一起開心的游戲吧。

事先準備好五幅畫,分別為小蝌蚪、長了兩條前腿的蝌蚪、長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變短的青蛙、小青蛙。通過學生看圖引導孩子說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教師相機貼出對應的圖片。要求要求用上先、再、接著、最后,說小蝌蚪的生長過程。這樣孩子掌握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時就輕松自如,毫不吃力。活動中,我盡量讓孩子自己說,自己問,進一步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最后還請孩子分角色表演了一次,孩子都很開心。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七

(1)、認識“故、迎、阿、姨、追、頂、披、鼓”等八個生字,會寫“有、在、什、么、變、條”等六個生字。

(2)、了解蝌蚪與青蛙的特點,認識蝌蚪與青蛙。

2、能力目標。

(1)、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及其外形特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準確理解和運用“蹦、跳、蹬”等課文中出現(xiàn)的動詞。

3、情感目標。

(1)、通過課文的學習,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體會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八

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采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本課課件穿插于教學過程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1、導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導學生抓住小蝌蚪的腦袋、身子、尾巴的特點觀察并說話,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導說的過程中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2、感知課文時,結合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使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觀察當中了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及形體變化。

3、理解詞語“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時,以課件演示動畫,使學生體會領悟這三個詞的區(qū)別。在認識青蛙特點時,以課件出示圖片,了解青蛙的形體特點,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4、在發(fā)散思維訓練時,安排了青蛙鳴叫的課件演示,啟發(fā)學生想象小青蛙與媽媽的對話內容。

5、以電腦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圖片及文字資料,并播放文字資料的錄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九

(一)知識教學點:1.學會“塘、群、灰、捕、迎、龜、裳、碧、鼓”這9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這些生字組成的新詞。

2.能聯(lián)系課文內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

3.理解課文中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動詞如“披”“露”“鼓”。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訓練點:1.通過看圖學文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

2.通過生字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3.課上通過字、詞訓練及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三)德育滲透點:讓學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是莊稼的好朋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四)注意體現(xiàn)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將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幾個生長階段的掛圖打亂次序,請學生辨析,依次排列,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在課下可到池塘邊細致觀察小蝌蚪、青蛙的樣子,了解它們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也可將小蝌蚪帶進課堂。也可用錄像進行直觀教學。

(一)重點:

1.學會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二)難點:

1.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尋找媽媽過程中心情及身體上的變化。

4.通過教師引導學習第二段,掌握自學三、四段的方法。

(三)疑點:了解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當成媽媽。

(四)解決方法:通過讀鯉魚媽媽的話及描繪青蛙樣子的句子,使學生了解到烏龜與青蛙不同,不能根據身體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斷,也就是說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同時通過朗讀使學生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心情十分急切,所以錯把烏龜當媽媽。

1.課上配合教學進行小組討論來解決重點難點。

2.在學習生字詞時請學生到前邊來進行指導學習、認識。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戴好頭飾來講臺前表演。

4.將打亂順序的小青蛙各個生活階段的卡片排列好并進行說話訓練。

(一)明確目標:

1.將本課應掌握的字、應理解的詞、句訓練到位。

2.進行朗讀訓練及指導。

3.結合掛圖,學習課文內容。解決重、難、疑點。

4.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結合圖畫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完成過程:

(一)導入課題,解題:同學們,你們見過小蝌蚪嗎?它長得什么樣?(投影出示,認識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它的媽媽是誰?學習了這一課我們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看圖,了解圖意:

1.出示掛圖,學生從左至右觀察,邊看邊想:這幾幅圖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圖說說:圖上畫了誰在干什么?

看第一幅圖著重觀察小蝌蚪是什么樣的?

看第二幅圖說說小蝌蚪遇見了誰?會說些什么?它的身體有什么變化?

用觀察第二幅圖的方法自己觀察三、四幅圖,自由說說圖意,適當進行想象,教師予以指導點撥。

(三)借助拼音,結合圖畫,初讀課文,大致了解課文內容:

1.借助拼音認識生字,標出自然段,用“”在文中畫出生字新詞,練習讀并讀準字音。

2.在認識生字新詞的基礎上,借助拼音讀課文,要讀通每一句話。

3.檢查自讀效果,逐段指名讀課文,并領讀生字詞,其余學生注意認真聽,讀后師生議論,予以評價,注意指導下面幾個字的讀音:“塘”,“迎”“裳”這幾個字是后鼻韻母,要讀準。

群:讀qn,不要錯讀成q0n.捕:讀b(,不能讀成p(。

裳:讀輕聲shang,衣裳(shang)。

4.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2)結合課文,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3)自由讀第一段,說說你能夠讀懂那些詞?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注意指導以下幾個重點詞語:一群:指許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結合學生平時生活實際還可以說“人群,建筑群”。

對“甩著”、“快活”、“游來游去”幾個詞的理解要對照畫面,啟發(fā)學生想象。最好通過觀察實物或錄像。在朗讀中體會“甩”這里是擺動的意思,例如“牛甩著尾巴”。

快活,游來游去能夠說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興。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著。

2.指導朗讀第一段,要讀出有趣、高興的語氣。

3.投影出示課后練習2的(1)題,口頭填空,齊讀句子。

(1)________里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長長的尾巴,________地游來游去。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十

1、喜歡閱讀,學會圖文結合理解圖書的內容,在閱讀中體驗小蝌蚪找媽媽的艱辛與快樂。

2、通過閱讀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長過程。

3、懂得與人交往時,要講禮貌,對人熱情。

1、《小蝌蚪找媽媽》大書本、插入圖片小蝌蚪五張,活動前讓幼兒飼養(yǎng)小蝌蚪,觀察并記錄小蝌蚪的生長變化、豐富幼兒相關經驗。

一、出示大書,引起幼兒觀察封面引出主題。

1、遮蓋書名和青蛙提問:封面上有誰?猜猜它們的媽媽是誰?長得跟它們一樣嗎?

2、展示書名,引導幼兒觀察封面猜想故事內容。

二、閱讀大書(先遮蓋文字),引導幼兒細致觀察畫面中動物媽媽們的外形特征,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長過程,能用好聽的詞匯表達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理解故事內容。再嘗試圖文結合用完整的一段話來講述每一頁畫的主要內容。

1、圖一:這是什么季節(jié)?青蛙媽媽生的卵什么顏色什么形狀,慢慢地變成了什么?(豐富詞匯黑黑的、圓圓的)鼓歷幼兒交流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

2、圖二:有一天小們蝌蚪碰到了誰?它們想起了什么?

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上鴨媽媽與小鴨子體態(tài)動作感受它們的親密與快樂。

3、圖三:小蝌蚪看見誰?它長得怎樣?小蝌蚪怎么想怎么說的?大魚又是怎么說的?

引導幼兒觀察并想像它們是怎么說。(豐富詞匯又寬又大)。

4、同法出示圖四、圖五鼓勵幼兒認真觀察它們的特征,大膽的想象它們的對話,并用連慣的語言描述。(豐富詞匯一蹦一跳)。

鼓勵幼兒大膽預測故事的結局并與同伴輕聲交流猜想。

三、引導幼兒討論:你喜歡哪一種動物為什么?教育幼兒與人交往時,要講禮貌,對人熱情。

四、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角色隨音樂做動作,離開教室。

《小蝌蚪找媽媽》這節(jié)活動課,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培養(yǎng)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好材料。反思自己設計的這節(jié)活動課,雖然有成功的'一面,但是也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覺得這節(jié)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松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導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tài)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游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游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jié)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fā)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十一

《語文課程標準》對新教材的閱讀教學要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實踐中認識,在感受中領悟”。

《小蝌蚪找媽媽》是篇科學童話,為體驗、感悟型閱讀提供了條件。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優(yōu)化老師主導作用,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參與精神,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發(fā)展,多媒體課件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發(fā)揮老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主體學習行為。

1、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課文。

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課文情境,播放動畫、展示圖片、出示練習、播放朗讀,使學生在看、聽、說、練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課文內容,在調動感官功能的基礎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認識青蛙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

2、加強朗讀,感悟語文。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受領悟課文內容,如帶著問題朗讀,領會用詞的準確性;分角色朗讀,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不易,從而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勇于探索的精神。

3、啟發(fā)教學,提高認識。

運用多媒體課件營造想象氛圍,以青蛙對話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識后的交流,鞏固知識,加深認識,開拓思路。另外,結合多媒體課件提供的課外知識,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青蛙是益蟲。

二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篇十二

1、講讀課文,了解青蛙生長過程,能按課文內容天空。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學習“短、蹲、碧、肚、鼓”理解詞義。

1、抽生讀生字卡片。

2、按課文內容填空:

小蝌蚪,大(),黑(),甩著長長的(),快活地()。

3、齊讀第1自然段(貼出“長尾巴的蝌蚪”圖)。

2、討論:理清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四|a小蝌蚪的形態(tài)有什么變化?(貼出后腿的蝌蚪圖)。

句|b小蝌蚪看見誰在干什么?

話|c小蝌蚪怎么說?

|d“誰”怎么回答?

3、指導朗讀。

(1)練讀小蝌蚪的話,問“迎”上去是什么意思?(正面的,面對面的主動上去問。)。

小蝌蚪迎上去問:“……。。?”

對比:

小蝌蚪游上去問:“……。。?”

(2)誰來讀鯉魚媽媽的話?從鯉魚媽媽的話中小蝌蚪知道了自己媽媽的怎么樣的?(四條腿、寬嘴巴。)。

(3)分角色朗讀(鯉魚:熱情;蝌蚪:急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學習第2自然段時我們先找出這段有幾句話,(板書:找找),再說說每句講什么,(板書:說說)。最后有感情地讀讀。(板書:讀讀。)。

1、按“找找——說說——讀讀”的學法,四人小組討論學習第3段。

2、引讀,進一步理清層次。

“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生讀)。

“他們看見”——(生讀)。

“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生讀)。

“小烏龜笑著說”——(生讀)。

3、練習,突破重點。

口頭填空:小蝌蚪游啊游,長出了()。他們看見()的烏龜在水里游,就把()當作自己的媽媽,烏龜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頭頂上有(),披著(),捉起蟲來()。

結合填空師貼出“長著前腿的蝌蚪”圖,理解“披著、頂呱呱?!?/p>

4、指名分角色朗讀。

理解為什么用“追”“連忙追”說明什么?

1、默讀思考: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誰是小蝌蚪的媽媽?把有關青蛙樣子的句子用“——”劃下來。

2、出示句子,朗讀理解。(出示青蛙圖)。

荷葉上蹲著一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碧綠的衣服,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1)看圖理解“蹲著、露著、鼓著”等詞。

學習生子“蹲”共幾筆?書空右半部分。

學習生子“鼓”共幾筆?部首是什么?書空左半部分。

(2)找一找寫出青蛙顏色的詞。(碧綠碧綠)、雪白的肚皮)。

學習生子“碧”,什么結構?第三筆是什么?

學習生子“肚”怎么記?

(3)朗讀這段話。

(4)你能看著圖和板書向大家介紹青蛙嗎?

3、這是小蝌蚪外形上又有了什么變化?(貼出“尾巴變短的蝌蚪”圖;“尾巴不見的青蛙”圖)。

學習生子“短”怎么記?

4、從哪個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經變成小青蛙了?出示:他們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對比理解“蹬、跳、蹦”)。

5、朗讀第4、5自然段。

(1)看著黑板上的五張青蛙生長變化的圖片,說說小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

完成《課堂作業(yè)》。

(2)指導書寫“蹲”“鼓”“碧”

1、總結課文,鞏固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

2、會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

3、知道青蛙是捉蟲的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4、會看單幅圖在問題的提示下寫幾句話。

1、出示課文的四幅圖,觀察圖片,指名說說圖的內容。

2、默讀全文,用“———”劃出表示小蝌蚪生長的句子。

出示:

(1)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4)不知什么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a讀一讀,議議第二次變化是為什么加上一個“又”。

b看圖填空。

小蝌蚪先長出(),再長出(),()變短了,最后變成()。

3、小結: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并在它們的指點下,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大青蛙,這時小蝌蚪也變成了小青蛙。

4、分角色朗讀全文。

1、讀讀課文中描寫青蛙的句子。師描述: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鼓鼓的大眼睛。為什么作者要把青蛙寫得這么可愛?(青蛙能捉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人類的好幫手。)。

2、我們把描寫青蛙外形的這段話背下來好嗎?(蹲著……披著……露著……鼓著……)。

自由背、知名背。

3、課文的第4自然段是寫小蝌蚪找到青蛙媽媽的,它的結構上和第2、3自然段一樣嗎?

按“形態(tài)上的變化——看見誰在干什么——小蝌蚪怎么說——‘誰’怎么回答”的順序背第4自然段。

4、第5自然段結構上有什么不同?

按照“形態(tài)上的變化——小青蛙怎么做——青蛙媽媽怎么說的順序背第5自然段。

5、把4、5自然段連起來背一下。

三、指導看圖說話。

1、我們已經知道了青蛙是莊稼得好朋友,你從課文的哪幾句話看出青蛙會捉害蟲?(用”——“劃出,讀讀。)。

老師向學生介紹有關青蛙捉害蟲的知識。

2、完成課堂作業(yè):看圖寫幾句話。

(1)想想青蛙在干什么?

要求模仿課文第4段青蛙外形的這段話來說一說。(農田里蹲著一只大青蛙,它披著碧綠的衣服,鼓著大大的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2)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青蛙?

(3)連起來寫一寫。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983947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