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楚辭

2016/09/11 01:12:42文/網(wǎng)編3

學分網(wǎng)給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楚辭,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的資訊請持續(xù)關注學分網(wǎng)。(http://www.aiweibaby.com/)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楚辭概述

楚辭是屈原創(chuàng)作的一種新詩體,并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俺o”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zhàn)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chǎn)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深遠影響。

《楚辭》是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及浪漫主義文學源頭?!俺o”之名首見于《史記·酷吏列傳》??梢娭吝t在漢代前期已有這一名稱。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稱,指以戰(zhàn)國時楚國屈原的創(chuàng)作為代表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qū)⑶?、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匯編成集,計十六篇,定名為《楚辭》。是為總集之祖。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分別是:《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這個十七篇的篇章結構,遂成為后世通行本。

《楚辭》運用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與《詩經(jīng)》古樸的四言體詩相比,楚辭的句式較活潑,句中有時使用楚國方言,在節(jié)奏和韻律上獨具特色,更適合表現(xiàn)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楚辭的背景

劉向的《楚辭》是“楚辭”的結集,這一點并無疑義;“楚辭”作為戰(zhàn)國時期在中國南方楚國地區(qū)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詩體,也是公認的;則楚辭自然是先于《楚辭》存在。最早出現(xiàn)楚辭的記載,是《史記》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傳第六十二:“始長史朱買臣,會稽人也。讀春秋。莊助使人言買臣,買臣以楚辭與助俱幸,侍中,為太中大夫,用事”。這是楚辭最早見諸文獻的記載。大意約為朱買臣由于喜歡讀《春秋》、言楚辭,獲得漢武帝的召見并得以升遷。

1977年發(fā)掘的安徽阜陽漢代汝陰侯夏侯灶墓遺址中,發(fā)現(xiàn)過兩片《楚辭》殘簡,一為《離騷》,一為《涉江》,墓主在世時間距屈原之死約百余年,這是有實物證據(jù)的最早《楚辭》文本。(注:湯炳正曾據(jù)此實物,更加有力的批駁胡適等“屈原是傳說”論,并形成確鑿定案)。屈原之后的“楚辭”情況,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班固《離騷》贊序稱:“屈死之后,秦果滅楚,其辭為眾賢所悲悼,故傳于世?!眱蓜t記載同樣說明,秦滅六國,火焚書,但“楚辭”終究還是流傳下來。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楚辭的特點

楚辭體的整體特點是結構宏偉、想象豐富、句式靈活,以屈原、宋玉等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離騷》、《九歌》、《九章》等。

它采用楚國方言,運用楚地聲調(diào),記載的是楚國的地理,描寫的是楚國的風物,“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因而富有楚地的地方特色。它構思奇特,想象豐富,善于運用比喻、夸張等手法和神話故事,表現(xiàn)思想感情,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句子參差不齊,形式活潑自由,多用“兮”字,語句曼長流利,靈活多變,有停頓,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楚辭》是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相融合的產(chǎn)物。中原文化的影響,楚地民歌、巫風文化、楚國的地理風物、方言聲調(diào)等的影響。

除此而言,“楚辭”的名稱,始見于《史記.酷吏列傳》。其本義是指楚地的言辭,后來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的體裁,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從詩歌體裁來講,它是戰(zhàn)國后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chuàng)的一種新體詩。從總集名稱來講,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zhàn)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

▲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楚辭的影響

《楚辭》較早就流傳海外,特別是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儒學—中華文化圈”。至1581年(萬歷九年),利瑪竇來華,東方文明遂遠播重洋,《楚辭》逐漸進入西方人的視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歐美世界開始廣泛注意《楚辭》。據(jù)粗略統(tǒng)計,17至18世紀由傳教士以拉丁文翻譯的中國典籍達數(shù)百種,其中包括《楚辭》。迄20世紀中,相繼出現(xiàn)英、法、德、意、等文字的楚辭,屈原作品全部有西譯,其中以《離騷》為最多,甚至同一語種有不止一個譯本。

《楚辭》傳至外國,最早是在日本?!冻o》傳入日本的下限時間為公元730年(日本太平二年)。在《古事記》等古老的日本史書中就出現(xiàn)了收在《楚辭》中的《漁父》的辭句,《日本書紀》中又有《河伯》的辭句,《萬葉集》中的反歌就源于亂辭。之后,日本人進行了翻譯解說,即和訓本。比較早的是秦鼎的《楚辭燈校讀》、龜井昭陽的《楚辭玦》等,之后一直不絕。西村碩園的《屈原賦說》,從規(guī)模和深度上看為最具價值者,今只存前半部分,是日本楚辭學研究的權威性著作。翻譯本還有鈴木虎雄的譯本等。20世紀,日本的楚辭學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出版有專著30種左右,論文約300篇。注釋本主要有青木正兒的《新釋楚辭》等。專門研究的著作有橋川時雄《楚辭》、藤野巖友《巫系文學論》等。

推薦閱讀:

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詩經(jīng)》
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中國四大發(fā)明
2017年高考歷史必考知識點:明清時期的儒家思想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

高考歷史開放性試題類型 高考歷史開放性試題答題步驟
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表 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高中歷史開放性試題類型 高中歷史開放性試題解題方法
高中歷史材料題答題技巧及方法 高中歷史材料分析題怎么做
清朝滅亡的具體原因 清朝覆滅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