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所讀內容的反思和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深化對書籍或文章的認識。寫讀后感時,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避免使用空洞和籠統(tǒng)的詞句。來看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后感參考范文,它們或許能夠幫助你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作文。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一
《山居筆記》一遍看下來,感覺的確很不錯,我覺得可以用“美、奇、柔”三個字來表達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余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中學的我很少看書,也許是中學的課程比較多或說是我還沒有看書的習慣吧,所以對余秋雨的文章的“美”了解也就甚少。而今,看了《山居筆記》之后,終于領悟到了余秋雨“美”的所在了?!俺墒焓且环N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多么美的一串“成熟”的`詮釋,諸如此類的語句還很多很多。同樣是幾個漢字,在他的筆下竟拼湊出如此美妙的句子,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賞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余秋雨的語句中還隱約著“奇”的特點。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卻是很“奇崛”的,像“領略這樣逝去以久的人生風采”等等句子。還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寫現(xiàn)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販說“在巨商的腳下做著最小的買賣”,形容康熙狩獵時馬跑得快時說“耳邊生風,群山急退”。小商販、馬快跑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余秋雨的這些“描繪”語句卻是那么的不平凡不普通,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柔”是說余秋雨的文章顯現(xiàn)出一絲綿、纏之意。有很多句子有這樣的特點,細細品味會感到有“柔”意。
現(xiàn)今,余秋雨是很受歡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余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xiàn)在只有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中有這么一句:“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丑而無所謂對錯’”。也許余秋雨就是本著這句話而寫文章的吧,我覺得這也是評論余秋雨的最好句子了!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二
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里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余秋雨的話來說:“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著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于余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于余先生對現(xiàn)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發(fā)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還有感于《山居筆記》到底有多少是正版的,應該說,余秋雨的書……)。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墻墻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里屹立過一座什么樣的都城?,F(xiàn)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jīng)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qū)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fā)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終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shù)千年間出現(xiàn)過多少星羅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yè)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tǒng)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里鄉(xiāng)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占有欲。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xiàn)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shù)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wǎng)絡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后,卻同樣牽系著無數(shù)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著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jīng)過集中、加溫、發(fā)酵,然后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著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斗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渴望生命散發(fā)出的蓬勃熱量。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三
初見書名,直覺清新,仿佛一切身在高門廣廈的瑣碎,都因“山居”二字而黯然失色,把我?guī)нM了山澤魚鳥之思里。這是一年前偶然買到的一本書,當時的它只是我一堆塵封已久的書中很普通的一本,正如它的封面顏色一樣,注定了它的低沉。
進來讀了很多東西,史書、小說、雜志甚至天文學各式各樣都有涉獵,每次讀都會有些新的感觸和想法出現(xiàn),卻唯獨對于山居筆記,我想它可以與大家共賞。
從書名上看“山居筆記”,我們總會把閱讀的中心放在“山居”上,而“筆記”這兩個字雖然印刷上和前兩個字用的是同樣地字體、同樣的大小、同樣的顏色,但也總是被我們忽略掉。仿佛它們天生就注定了只是一種文體,一個后綴,不夠正統(tǒng),正如滿清時期的非旗人一樣,都是非正統(tǒng)的,不可能成為主角或是焦點。而正是這樣普通到憤青的兩個字,將此書的內容貫徹的淋漓盡致,讀過此書,你會明白,所謂筆記者,乃隨筆和游記的總稱。
隨筆和山居相互呼應,正是一些感悟,讀過《培根隨筆》的人應該很能理解隨筆的含義,這里,我想著重說一下“游記”。游記有很多種,一如儒勒·凡爾納《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一樣的冒險,又如小鵬《背包十年》游遍世界的逍遙,還有就是如《山居筆記》一樣,余秋雨先生游的是歷史,是人生,且不僅僅只是肉體在游,靈魂也在跟著思維游蕩。這本書便是靈魂追隨思維游蕩的結果,若你能靜下心來仔細品味書中的一字一句,你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抱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心態(tài),我走進了這本書,如愛麗絲夢游仙境如履薄冰般小心翼翼地走進了書中的世界,生怕現(xiàn)實生活中某個唯物的舉動會玷污了這方純潔的圣土。
讀書要不求甚解,我也曾囫圇吞棗般地將它讀了一遍,只能說我還沒有達到陶淵明的境界,不求甚解好像不太實用,于是又從頭來。第一篇“一個王朝的背影”,換個通俗易懂的名字應該是“從熱河行宮看清朝”,這正如承德避暑山莊所倚靠的那片山嶺,像張羅圈椅,休息過一個疲憊的王朝。康熙與慈禧不同,正如承德避暑山莊和頤和園不同一樣,前者從牌匾的撇捺間都能透漏出一個勝利者的從容和安詳,山莊既有皇家園林的端莊正派,又有木蘭圍場的塞外豪情;而慈禧所建的頤和園雖說是古代建筑文化的杰作,但卻因時代的緣故,缺少了幾分靈氣,在那樣一個內憂外患的年代,仍舍棄熱河行宮而在狹隘的北京城修筑的園林,不管再美好,都是在一片哀怨聲中艱難爬起來的。這也是清末和清初的不同。
每個風云數(shù)百年的朝代,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劃下最后一個句點的,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這群靈魂就是文化的守護星。文化不同于政治和軍事,政治和軍事可以突然的出現(xiàn)也可以迅速的撤離,而文化則不行。正如清初反清復明的人中,最強硬。寧死不屈的總是些文化人,黃宗羲、顧炎武都在這之列。也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頤和園投湖自盡一樣,他并非死于政治斗爭、人事糾葛或是像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樣的為清廷盡忠,而是死于一種文化:“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在西學猛烈地沖擊國學的時代,王國維先生祭奠的是整個中國文化,清代只是他的一個落腳點。
像我這種對歷史感興趣,但是又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內心是掙扎的,讀過很多歷史書籍,不同版本,不同作者對歷史的詮釋都是不相同的,但在不同的觀點中,你總能確定一種自己的看法,這種看法或許已經(jīng)有人提出,抑或你是第一個。在你見或是不見,四爺都在那里的熒幕時代,我卻去書中尋找四爺,從初中就已爛熟于心的“順康雍乾嘉道咸,同治光緒宣統(tǒng)連”的清朝皇帝的更替,在近些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越來越覺得乾隆是個很復雜的皇帝,他有很多政績,創(chuàng)造了很多輝煌,可是他自高自大,無視外國文化,滿腦天朝意識,隱約之間覺得乾隆才是使中華帝國走向衰敗至此的一個重大轉折,與主流歷史認識相違背,所以從未敢在人前提起,在“一個王朝的背影”中終于找到了共鳴。乾隆朝,強大外表下一顆自負的心,注定是個不祥的預告。
書中文字都個個樸實,沒有很華麗的辭藻,或許這個就是大家風范。讀過余秋雨先生的書,你會領悟得到一種“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他能把最普通的筆畫組合成最優(yōu)美的文字,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歷經(jīng)的滄桑,思想的高深以及文筆的老練。習慣了理工科的嚴密的邏輯思維,也應該適當?shù)奶找币幌?、接收一下感性以及唯心的熏陶。既要有條理又要懂得適時的朦朧,既要懂得如何排序,也要知道怎樣打亂順序。
在這個耽美與蕾絲并行的浮躁的時代,在流行郭敬明唯物主義的年代,我們是不是也該找找那片因文字獄而形成的“寧古塔”,那里雖是流放地,卻也是一代文豪思想的碰撞地,保留自己心中的寧古塔就是給自己留下清凈之地。
開學以來,也曾為各種事情所困擾,學習、感情、工作,每天都會忙得不可開交,但也很充實。也有想不開的時候,感謝那段時間聽我訴苦的朋友,現(xiàn)在終于釋懷了,一切都將恢復正常。想那些被我傷到或是傷到我的人說聲謝謝,每經(jīng)歷一個坎,心智就會多一份成熟。凡是不能被表面迷惑,看到表面里面的東西才是修心的境界。
推薦大家平心靜氣的看看這本書——余秋雨《山居筆記》,你也將有很多的感悟。
修身不僅僅要有霸氣的外表,最重要的是“內秀”,所謂內外兼修也是這個道理。
以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結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四
有幸讀《山居筆記》這么好的書,希望有幸結這位老師為朋友,深深吸引我的不是他的名氣,而是他對遺失文學的愛,對中國人歷史的責任感。
這是本談論政治功業(yè)、文化情結,文化靈魂、商業(yè)文明、稀有人格的好書,恰入其縫,無語倫比,算不上奇書,也算是實實在在的世態(tài)真事。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每一章,時時不表現(xiàn)出被這個世界所遺漏的一些重大問題,高人是要有發(fā)覺問題的能力,不像有些作者只在乎收入,不在乎功德,他在乎功德,因而有功有德,我愿稱他為高人一等,愿陪他一起酣睡寒風中。
建意各界人士,平常百姓也好,都應低下尊昂的頭廬去認認真真的看這個世界在陳舊黑暗的角落里,被歷史所拼棄的文化遺產,這都關系到今日社會向前的發(fā)展及命脈。關系到至高的中華文明。和毫不夸大偽劣教訓。我們應該記住,應該宣揚好的,糾正錯的觀念觀點,對自己或他人受意非淺,千萬別當作耳邊風,別以為不那么重要,這是個問題,關系到一個民族成敗的重要話題。
文明和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恰恰是這本書的內容。
歷經(jīng)千心萬苦,珍惜一線深情。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五
以往我讀書多是為了娛樂,所以更喜歡故事類的書籍。在讀了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后,我發(fā)現(xiàn)原來散文可以“在古代廢礦中拾揀至今仍有熱量的礦渣”,可以表述想不通的苦悶,可以展現(xiàn)一個文化人的文化解讀。讀散文更像是與一位智者的對話,既長見識,又有一種思想和精神上的成長。有些語句百讀不厭,讀后回味無窮,有參禪悟道之感。
我是東北人,卻不了解這片“流放者的土地”,這座渤海國的“脆弱的都城”,實在愧對創(chuàng)造了它們的先人。黑龍江省寧安縣,清代被稱之為“寧古塔”。此前我常常吃到寧安又大又甜的西瓜,卻從來不知道那些南方的流放者在這里經(jīng)歷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他們中的文士面對苦難的種種表現(xiàn)使我感受到了精神世界的強大作用力。正如作者所說:“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深刻關聯(lián)。”在遙遠的古代這兒曾屹立過一座與唐朝首府長安的格局和氣派一樣的都城,卻被游牧民族所滅,只留下一片廢墟。其中蘊含著城市與農村的矛盾。作者將城市文明與農業(yè)文明的搏斗揭示出來,引發(fā)了我們的深思。一片土地、一座城市的歷史,給了我們什么樣的警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闭_對待文化遺留,衍生出高貴的文化品格,由文章、由作者,我意識到了這一點。
“一路上我在想,區(qū)區(qū)如我,畢生所能做的,至多也是一枚帶有某種文明光澤的碎片罷了,沒有資格躋身某個遺址等待挖掘,沒有資格裝點某種碑亭承受供奉,只是在與蒙味與野蠻的搏斗中碎得于心無愧?!弊髡叩哪繕撕苊鞔_,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思考、實踐。“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蔽覀兊墓ぷ鳌⑽覀兊娜松夹枰煤靡?guī)劃。人生太短,一時一刻都不容浪費。作者肩負的是弘揚文化的偉大使命,這與我們的職業(yè)追求不謀而合?!渡骄庸P記》是從歷史中捕捉讓靈魂顫動的朦朧亮點。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與我們如今在學生中倡導學習、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身為教師,如果連我都對流傳千年的歷史文化一知半解,又怎能期望學生成為合格的文化接班人。多讀如《山居筆記》這樣扎根歷史,傳遞文明,揭示真理的書籍,將使我們的教學底蘊豐厚,用世代相傳的優(yōu)秀文化品格去感染、影響學生,滋養(yǎng)出永不凋謝的文明花朵。
受自身素質所限,《山居筆記》中有很多語句我不能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意思,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與文本的精神交流。作者提到感覺極好的文章少讀,就是要細細體會,反復咀嚼,不容自我干擾。如看電影一樣,遇上一部好片,看完后絕對不會緊接著看另外一部,貪心不得。古人有云:“學便是讀,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边@本書我會仔細品味,用心揣摩,直到在作者所探討的精神層面,產生自己的充分的認知與覺醒。我要做書本的主人而不是奴隸。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六
晚上打開電腦,在舊文件夾里發(fā)現(xiàn)了好幾篇女兒初二時寫的作文,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保存這些文章時的情形。轉眼都五六年了。孩子不在身邊,讀讀女兒的文章,也很親切。
想了許久,一直不知從何下筆。抑或是那份磅礴大氣和理性光芒使自己的筆觸不敢也無法接近?還是那種超然境界根本無需任何外界哪怕最小的一絲點綴?我不知道。還是寫來看看吧。
近來一直在拜讀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一書。第一次接觸余先生的作品,卻已然無法忘卻那與歷史暢談的超然之境。冥思苦想大半天,卻只想來一個字形容他的作品——絕!無論是流暢至極的文筆之絕,還是宏大至極的文風之絕,或是理性至極的思考之絕,都不能不震撼每一顆觸摸過它的心靈。想來自己,也只能在震撼之余淺談一點點了。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十一篇“不像散文的散文”,十一份“超脫智慧的智慧”。細細讀來,無論對歷史哲學的觸碰,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是對自身價值的思考,心靈與情操的陶冶,都使自己受益良多。十一篇作品中,既有對文人的辨析,也有對文化的討論;既有對君子的頌揚,又有對小人的怒斥;既有對家鄉(xiāng)的灸熱,還有對異地的驚奇……真是大千世界各個層面無不觸及,無不敢觸及,無不深入觸及。
《山居筆記》中,印象最深的是《蘇東坡突圍》和《遙遠的絕響》。從這兩篇作品中,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余先生對文明與正義的弘揚,對丑惡與愚昧的怒諷,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深思,對文化的無限忠誠。他這樣評價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有過他們,是中國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多么恰到好處的點評!使得,“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一邊欣賞,一邊感嘆的啞口無言?!?/p>
“自己是什么?是一個神秘的庭院。那一天你不小心一腳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來了,覺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現(xiàn)在的住舍還要親切,那就是你自己。”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七
這些日子突然莫名其妙地覺得心浮氣躁,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在一種無所事事的狀態(tài)中度過的。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從書中尋找些許心靈上的慰藉,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
我想我一直以來都不是那種善于讀書的人吧,總覺得自己既缺乏潛心鑒賞的定性,又沒有那種體味美感的修為。想想以前看書,多半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覽而過,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圇吞棗式的劣根性,棗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卻依舊索然無味。因此,每次要寫諸如讀后感之類的文字時,便難免有些捉襟見肘的窘迫感。
但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倒是自認為感覺有些奇怪,因為我竟然從那些揮灑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許的味道。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或許這就是通常說的所謂心靈上的共鳴吧!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xiàn)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fā)并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tài)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tài)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jīng)也是那么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八
看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使我由衷感到配服,原本我看整本書有四、五百頁之長,雖看得頭昏腦脹,心想還不如回到狗窩去跟周公下棋,但覺得此書愈讀愈有趣,也發(fā)覺到這本書有許多新奇字句,新奇字眼,和新奇的內容,讓我徜徉于書海之中,去細心品味其中的自然奧妙,自己覺得要與周公下棋之前,先充實自己的文品,增強自己的氣質,才有資格與周公下棋對奕!整本書中大部份都提到中國歷史上小人們所操演的政治迫害,現(xiàn)今的社會也有所謂的政治迫害,至于何謂政治迫害?我認為這是因人而異,而不敢發(fā)表自己的高見。
文中也有提到作者的故鄉(xiāng),也有作者游山西省而觸發(fā)性的文章。但我對書中的「蘇東坡圍城」與「十萬進士」較感興趣,了解到從前文人的風格與朝中的小人們如何迫害一位舉世聞名詩詞人,以及知道科舉制度中的弊病和一堆求功名的士人種種的丑態(tài)。在「蘇東坡圍城」一文中,可知道蘇東坡被貶官之前及之后的心境,文章風格的不同處,從蘇東坡身上反射出歷史中其它文人貶官的心境,這些文人大都能夠逆來順受,我認為人剛開始的心是隨還境來變動,也就是「心隨境轉」,但操守廉潔,事情能夠看得開的文人往往能從「心隨境轉」進化「境隨心轉」,就算環(huán)境怎樣地不如意,但人的感受是取決于“心”,也就是改變環(huán)境的主宰是自己的心,而在「十萬進士」的一文中,主要知道科舉制度晚期下的各種缺失,也可以知道清朝用八股文來限制讀書人的思想,從內容摘錄下,知道清廷想改革整個科舉考試,雖是有心仍不足,正如作者所說沒有基礎的制度是很難改革。書中還有許多好文章,但我認為這兩篇文章就足夠了,但為什么小人總是能夠得逞,擾亂天下呢?而那些圣人君子為什么容易受小人擺布?怪不得有一句話說:「好人不嘗命,禍害遺千年?!蛊鋵嵤切∪藗儗嵲诤軙幽X筋,使出各種奸計來對付對他們不利之士,甚至誅滅他們,而孫子兵法說:「兵不厭詐?!惯@點倒我有一點認同,因為政治猶如戰(zhàn)場一樣,不懂得保護自己人是很難在政治戰(zhàn)場上存活下來,而好人大都順其自然,自然容易成為被抨擊的對象,但對小人如此做法仍不為所動,如作者所講的一樣,對小人的話置之不理就好,至于如何改變這類情況?我也不知道,因為全世界都應該有這類困擾,應該改變不了,因為世界都有小人。
還有要改革一個制度通常失敗呢?像清代的科舉制度,以及現(xiàn)今所謂的"教改″,同樣都受到西方的沖擊,也同樣都受到不同階層人士批評。依我的認知,要改革一項制度,除了全盤規(guī)劃,另一個方式,就是"破壞″原有的制度,然后在"建立″起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新制度,就如一幢廢棄空屋,欲改建成高樓,勢必要先拆除,才有可能建造成高樓,而為什么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要選擇革命,不選擇維新,不用我多說,也應該非常清楚。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九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余秋雨先生用親身游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xiàn)場,然后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讀后感。
余秋雨先生領著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著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著歷史的興衰,他帶著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著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凄楚。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嘆服余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眾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此外,在閱讀余秋雨先生在書后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為什么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訛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只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tài),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范!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十
不管是帝王是學者或是一個草民,無論地位高貴,地位低賤,他都首先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存在,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都是個人選擇,有人為國家,有人為自己在歷史的畫頁上尋找自己的位置,成敗功過自有人評說!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十一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后我所讀余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余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余(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并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tài)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jīng)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的一副對聯(lián)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后,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jīng)濟和得失的。
按照余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于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于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shù)那髮嵶黠L以及認真的求學態(tài)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余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我最喜歡《天涯故事》和《十萬進士》這兩篇。
從《天涯故事》里,我終于知道了尋求已久的“鹿回頭”,一解我長期的牽掛。我一遍又一遍地讀著這段美麗動人的傳說,那“清澈而美麗,無奈而凄涼”的鹿的目光和那對閃耀著渴求生命光彩的眼睛,它們從遙遠的地方投過來,穿透了時空,一直走進了我們的心里,這種震撼力是無疑置否的。
每當身臨絕境,總會產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麗與快感,以及頓悟生命的意義,如果不是天涯海角,不是絕壁死谷,不是生命被逼到了最后的邊界,那么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不會有這么深刻的場景。
縱觀海南,從戰(zhàn)國到當今,那些歷史的片段強烈地吸引著我,特別是先生談到的海南歷史中的女性文明。洗夫人、黃道婆帶來的整個中原大地的興旺繁榮,還有從這里走出去的宋氏三姐妹,都帶著海南強勁的浪潮,是我們女性的驕傲。
通過余先生的筆,經(jīng)過大腦細胞的溶解、過濾的排列組合,于是一個以非歷史學家的思緒和眼光,讓我們最廣大的讀者讀懂了海南,讓我們尋找到了海南的靈魂所在。海南已經(jīng)成為我的一種向往和追求,閉上眼睛,一陣啪嗒因熟透而掉下來的椰子聲敲打著我的心,更加勾起了我對椰汁的占有欲望。我飄身過去摸摸這個,搖搖那個,完全沉浸在了這片驚喜之中。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十二
天冷了,寢室靜靜的,一本《山居筆記》靜靜的在桌上,我坐下輕輕的翻開這書,小時候的農村生活讓我對這“山居”二字產生莫名的好感。故而,我貪婪的吸取著這從秋雨中凝出的精華,每讀完一篇,便輕合上書,閉上眼睛,靜靜的思索其中的韻味。
不久,在書的二百五十八頁,我窺見一篇文章:遙遠的絕響。先生開篇便說:對于那個時代,那些人物,我一直不敢動筆???,我又何嘗不是,對于那些在我腦海深處吟嘯過無數(shù)遍卻永遠鮮活如初的魏晉人物?學著先生,我在書桌前直了直腰,定了定神,然后逐字逐句的品味,繼而,他們的風情風姿風神風度在我腦海里,涌現(xiàn)。
先生說,魏晉是亂世???,亂世有佳人。
還有,還有那個甚至讓我不敢仰視的男子,他生得“龍章鳳姿,天質自然”,他的好友山濤形容他: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對,他叫嵇康,字叔夜。他是曹操的嫡孫女婿,他寫過《太師箴》《釋私論》《養(yǎng)生論》等許多美妙詩歌,名聲在外卻熱衷于打鐵,而且不收錢。有人送他酒肴作為酬謝他會高興的與之開懷痛飲,他視朋友如生命,最珍視的友情有時卻傷他最深。于是,取來撫過無數(shù)遍的琴,彈了一曲世人驚為天籟的《廣陵散》,神秘的琴聲鋪天蓋地,繼而從容赴死,雍容大度,風姿天成。那個場面,那縷琴音,在我心里久久的回蕩。
要問我從這絕響里領悟到了什么?是什么呢?是對魏晉的蕩心神馳?是對風度的最新詮釋?是衷心嘆服?是心靈升華?我亦不知。
要問我從《山居筆記》里學到什么?是什么呢?是對先生真情傾注的欣賞?是對山居生的傾心向往?是拍案叫絕?是五體投地?我亦不知。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十三
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里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余秋雨的話來說: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著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于余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于余先生對現(xiàn)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于他的文章里所散發(fā)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還有感于《山居筆記》到底有多少是正版的,應該說,余秋雨的書……)。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墻墻根讓人無法想象在遙遠的古代在這里屹立過一座什么樣的都城?,F(xiàn)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jīng)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qū)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里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fā)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終于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么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shù)千年間出現(xiàn)過多少星羅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于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yè)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tǒng)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里鄉(xiāng)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占有欲。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xiàn)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shù)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wǎng)絡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后,卻同樣牽系著無數(shù)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著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jīng)過集中、加溫、發(fā)酵,然后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著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斗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伙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渴望生命散發(fā)出的蓬勃熱量。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十四
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詮釋人生,但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讓人真正領略到了人生的真諦與生命的價值。
人類從剛剛誕生那一刻起,就無時無刻不在面臨著大自然的挑戰(zhàn),人類從睜眼看世界的那一剎那便注定了自己的生命將在搏斗中度過。從跨入校門的那一刻開始到步入社會為止,游子離自己的家鄉(xiāng)越來越遠,也許是他們需要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吧。
人生總是要充滿起起落落的,總是悲喜無常的。,這本是世界上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正如遼闊的大海,如果沒有風的加入,能顯示出它博大的'胸襟嗎?然而很多人卻不愿意選擇面對,他們總是那樣的怯懦,經(jīng)受不起風吹雨打;平日里,他們總會發(fā)出“陽光總在風雨后”的感慨,如同世界上只有他們懂得這個哲理似的??赡ルy總會愿意或是喜歡與這些人打招呼,而經(jīng)受不起時間打磨、歲月洗禮的這些人早已被歲月削平、磨鈍了,沒有一絲棱角了。
一個人的人生或是真正意義的人生應該是從踏進社會這個大家庭開始的。人的生活圈不能總是那樣的狹窄,不可能每天只在家庭—學?!具@三個點之間徘徊吧,你總要學會去溝通,去社交-------也許你會在每天的應酬中感到滿足,也許會感到疲倦。但生活就是生活,有時他真的會讓人感到厭倦,因為沒意義的人生總是會一成不變,千篇一律;有時生活會是多姿多彩的,那是因為你在風雨飄搖中找回了自信,找到了航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之路總是充滿探險和求知的味道,。人生之路就存在與你的心中,你是駕馭屬于自己的人生。
接觸山居筆記也算是一種緣分吧!是一個剛認識的朋友極力推薦的。我和他一樣喜歡四處游覽,于是特別聊得來,迫于最近閑余無事。于是推薦我看余秋雨的《山居筆記》,《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又說如果看完書再去游覽,到時候你才會更有目的,更加有感觸。于是就這樣,我先和他結緣,又和余秋雨結緣了,第一本就是《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的序也別有一番趣味,由于它過于暢銷,盜版盛行,其實這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上的一個毒瘤吧!山寨比正版賣的還火!讓作家哭笑不得,哭不是因為少了更多的版費,而是黑心商販毀了自己的“孩子”,盜版后,通篇錯字連連,可謂體無完膚。對作者,讀者都是一種迫害。想想自己偶爾貪便宜,買過盜版書籍,不經(jīng)耳根泛紅。而現(xiàn)在其實更加猖獗的應該是網(wǎng)絡上的盜版小說,所以最近韓少等作家聯(lián)名控告百度文庫侵權,最后還是百度讓步收場。想想其實都是大家無形中導致了這個毒瘤的生長吧。
書名中山居二字,開門見山,在山中居住,觀光旅游,然后寫下此作。山有承德避暑山莊,岳陽樓,岳麓書院……都是積淀著中華文明的歷史遺跡,都被賦予了詩一般的色彩。寫出來的東西真的不應該由“筆記”二字帶過。
書中夾雜著太多史料,正史野史,名人趣事;也有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人生的認識;又有對科舉的評判。有阮籍,嵇康的人生百味,有對自己知之甚少的譴責。談到了山西晉商的興衰歷史,談到了自己與家鄉(xiāng)的復雜情緣……每到一處,余秋雨大師,他站在高出,引導者我們走進每座山,每一個院落。不僅僅是高堂大院,不僅僅是山清水秀。而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從古至今!
每一座山留下了每座山的故事,留給后人的只有審視和回味。如果沒有那些英豪,沒有那段往事,也不會有前人的《赤壁賦》,余秋雨先生也只能寫出游記,就不會有余秋雨給我們的這頓文化大餐。
我決定我還要走進《文化苦旅》《行者無疆》。
山居筆記讀后感篇十五
晚上打開電腦,在舊文件夾里發(fā)現(xiàn)了好幾篇女兒初二時寫的作文,我清晰地記得當時我保存這些文章時的情形。轉眼都五六年了。孩子不在身邊,讀讀女兒的文章,也很親切。
想了許久,一直不知從何下筆。抑或是那份磅礴大氣和理性光芒使自己的筆觸不敢也無法接近?還是那種超然境界根本無需任何外界哪怕最小的一絲點綴?我不知道。還是寫來看看吧。
近來一直在拜讀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一書。第一次接觸余先生的作品,卻已然無法忘卻那與歷史暢談的超然之境。冥思苦想大半天,卻只想來一個字形容他的作品——絕!無論是流暢至極的文筆之絕,還是宏大至極的文風之絕,或是理性至極的思考之絕,都不能不震撼每一顆觸摸過它的心靈。想來自己,也只能在震撼之余淺談一點點了。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始,以《歷史的暗角》終,十一篇“不像散文的散文”,十一份“超脫智慧的智慧”。細細讀來,無論對歷史哲學的觸碰,寫作水平的提高,還是對自身價值的思考,心靈與情操的陶冶,都使自己受益良多。十一篇作品中,既有對文人的辨析,也有對文化的討論;既有對君子的頌揚,又有對小人的怒斥;既有對家鄉(xiāng)的灸熱,還有對異地的驚奇……真是大千世界各個層面無不觸及,無不敢觸及,無不深入觸及。
《山居筆記》中,印象最深的是《蘇東坡突圍》和《遙遠的絕響》。從這兩篇作品中,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余先生對文明與正義的弘揚,對丑惡與愚昧的怒諷,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深思,對文化的無限忠誠。他這樣評價阮籍、嵇康等魏晉名士:“他們追慕寧靜而渾身焦灼,他們力求圓通而處處分裂,他們以昂貴的生命代價,第一次標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有過他們,是中國的幸運,失落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遺憾”。
——多么恰到好處的點評!使得,“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一邊欣賞,一邊感嘆的啞口無言?!?/p>
最后,我確也不敢亦不想多說什么了。還是讓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我今天的淺談吧。
“自己是什么?是一個神秘的庭院。那一天你不小心一腳踏入后再也不愿意出來了,覺得比你出生的房屋和現(xiàn)在的住舍還要親切,那就是你自己?!?/p>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0207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