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求升官發(fā)財?shù)娜似?/h3>
總第 課時
【課題】
第四單元 家國天下
求諫
【教學目標】
1、了解《貞觀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進步意義。
2、了解唐太宗對于納諫的認識,體會封建帝王的治國思想。
3、了解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君主專制的批判,從中汲取有利于現(xiàn)代社會的成分。
4、積累“尋、理、信、遇”等實詞詞義和常用的文言句式。
【教學重點】了解唐太宗對于納諫的認識,體會封建帝王的治國思想。
【教學難點】分析唐太宗賢明的君主形象,思考“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深層次原因?!窘虒W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你們知道的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是怎樣的?(也可由《大學》內容導入。治國要靠民心還要靠德行。這就是說君王要有德行,哪些呢?(學生回答)“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二、介紹中國古代政治體制
1、封建君主專制:中國古代政治是以君主為中心的,《詩經》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詩句。君主專制是指中央政權或地方政權掌握在君主手中,是非民主的政治體制,而中央集權制則是指地方政權直接歸屬中央,尤其是財政、政治、軍事等大權。封建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統(tǒng)治中國二千多年,皇權至高無上。從秦始皇以武力統(tǒng)一中國,后漢承秦制,以后歷代王朝基本上沿襲這一格局,無多大變動。為了限制君主權力,防止君主個人專斷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們?yōu)榫飨氤隽艘惶仔袨橐?guī)范,稱為“君道”,這包括個人修養(yǎng)、君臣關系、君民關系等方面。
2、諫官制度:與君主專制制度相適應的,封建社會還有一套諫官制度,以限制君主的胡作非為。中國古代很早就有諫諍之臣,《周禮、地官》中有“保氏掌諫王惡”,秦漢時,有散騎、諫議大夫專司諫諍。但唐以前諫官還不是正式職事官。唐朝,諫官的名號增多,并分別隸屬于中央政府機要部門——中書、門下兩省,才成為重要的職事官。唐朝中書、門下兩省中諫官形成了集體,已有諫院之稱。諫官是歷史上君主專制的產物,昏憤之君獨斷專行,堵塞言路時,必有大臣出而諫評。但“君為臣綱”,并為臣子的行為規(guī)定了眾多的條條框框,稱為“臣道”。
本單元所選的《求諫》一文所論及的君主納諫問題就屬于君臣關系的范疇,而我們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論則是君民關系的范疇。
三、“貞觀之治”和《貞觀政要》
1、“貞觀之治”:指唐朝初期出現(xiàn)的太平盛世,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開言路,虛心納諫,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yǎng)生息,厲行節(jié)約,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經濟發(fā)展,社會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社會安寧的局面。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史稱“貞觀之治”。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貞觀盛世的出現(xiàn),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與唐太宗的虛懷納諫之風是密不可分的。
[展示]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唐太宗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魏
征
[補充]長孫無忌,是唐太宗的內兄,文德順圣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非常好學,“該博文史”。輔佐李世民,鞏固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凌煙閣內排名第一,封齊國公,后徙趙國公
杜如晦,封為萊公,貞觀年間與房玄齡共掌朝政,貞觀四年病故,年僅四十六歲。其死深為李世民痛惜,死后極盡哀榮。凌煙閣內排名第三。高二語文教案《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魏征:曾在瓦崗軍領袖李密手下?lián)卧獛浉膶W參軍。李密失敗后,魏征隨其入關降唐,但久不見用。后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fā)制人,及早動手。后來,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非但沒有怪罪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諫官,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來自于他們君臣的對話。封為鄭公,凌煙閣內排名第四。長孫皇后: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回來,氣呼呼地自言自語:“總要殺掉這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是誰。唐太宗說:“魏徵經常在朝廷之上當眾侮辱我。” 長孫皇后默默退下,穿上極其隆重場合才用的禮服,恭恭敬敬站在院子里。唐太宗驚訝地問:“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回答道:“古話說君明臣直;現(xiàn)在魏徵直,是由于陛下賢明的緣故啊,我怎么能不祝賀您呢!” 唐太宗于是轉怒為喜。
房玄齡:后世以房玄齡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合稱“房謀杜斷”。封為梁公,凌煙閣內排名第五。尉遲敬德:封為鄂公,凌煙閣內排名第七。程咬金:封為盧公,凌煙閣內排名第十九。秦叔寶:封為胡公,凌煙閣內排名第二十四。
褚遂良:書法家,秦王李世民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高宗永徽元年,任宰相。曾由此被貶為潭州都督。[展示]閻立本《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西域諸國使臣的盛大圖景
2、《貞觀政要》:作者是唐代史學家吳兢,寫作于開元、天寶之際,是一部記載李世民政績及君臣論政的史書,全書10卷40篇,8萬余言。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于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不按時間順序組織全書,而是從告誡當今皇上的意圖出發(fā),總結唐太宗治國施政經驗。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四、解題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王是被諷喻“納諫”。而“求諫”是唐太宗主動要求大臣們敢于向自己直諫。
五、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強調字音與停頓。
2、學生自由朗讀。對照注釋自讀課文,粗通字句。
3、談談對唐太宗的君主印象。
第二課時
一、齊讀全文。
二、學習第一段
1、借助注釋自讀第一段,學生質疑,師生答疑。
2、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論述包含幾層意思? ①唐太宗積極求諫的態(tài)度:
態(tài)度誠懇;放下架子,寬厚體諒,打消他們的畏懼心理;虛心納諫,以知得失;努力營造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圍。
②太宗對求諫的認識:
比喻類比方法:忠臣的諫諍如明鏡,可指出君主的過失。
假設論證:假如皇帝自以為是,臣子又不加以匡救,國必危敗。嚴重后果:國家危敗,臣子也不能獨全其家。君臣關系,唇亡齒寒。舉例論證:隋煬帝暴虐,臣子們不敢直言規(guī)諫,導致隋朝滅亡。
提出希望:希望公卿大臣們以前朝之事為鑒,替國家人民著想,極言規(guī)諫。小結:太宗的理想模式---君主開懷納諫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使國家長治久安。(至尊的君主是關鍵)高二語文教案《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三、合作學習第二段
1、學生自讀第二段,同桌交流,疏通字詞。
2、第二段中君臣的談話時圍繞什么內容進行的?兩人在表達自己觀點時用了什么方法? 要點:圍繞君臣關系展開。運用了對比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①對比論證:君臣都有正邪兩類,正主和邪臣的組合、正臣和邪主的組合,都不能使國家太平。這是從反
面做的論證,意在說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組合,“君臣相遇,有同魚水”,才能“海內可安”。
②比喻論證:唐太宗發(fā)揮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觀點,把君臣比之為魚和水的關系。“魚水”的比喻形象地說
明了唐太宗這個君主對于臣子重要性的認識。用木頭經過墨線標定就能鋸直,比喻國君采納 規(guī)諫就會圣明。
③舉例論證:用古圣先王的事例來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古者圣主必有爭臣七人”。但王珪發(fā)言的重點不在圣
主,學習古代“爭臣”的忠直精神,以之為楷模。頌太宗為圣主,表明自當盡心進諫。
積極后果:諫官可參與處理國家大事。諫官的陳奏,一定虛心采納。從制度上保證了諫諍官員行使監(jiān)督權之路的暢通。唐時出現(xiàn)清明盛世,與諫官職權的提高應該是有一定關系的。
四、學習三、四段。
1、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話又包含幾層意思? 要點①:臣子規(guī)勸的必要性。
舉例:帝王“任情喜怒”的現(xiàn)象“喜則濫賞無功,怒則濫殺無罪”,指出這樣做的結果就會導致“天下喪亂”。表明自己憂心國政,極望得到大臣的規(guī)諫,以匡救自己的過失,以免前朝覆轍。吸取教訓,為帝謹慎。
要點②:納諫的廣泛意義。
將皇帝要接受規(guī)勸的意義推廣到大臣也要虛心接受別人的“諫語”。反問強調:不能護自已之短而拒納他人諫言;自己不能納諫,怎能規(guī)諫別人?這就使得求諫、納諫的意義擴充了,泛化為聽取意見和建議的意思,這對于今天我們每個人的為人處事無疑都有借鑒意義。
小結:唐太宗要求臣子積極進諫和受諫。
2、第4段中你讀到一個怎樣的唐太宗?
[補充]夫龍之為蟲也,可擾狎(xiá)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shuì)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謹慎、勤奮。(時刻不忘前代覆亡的教訓,經常自我反省。能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唯恐百姓積怨太深。)★仁厚、虛心。(為了得到“正人匡諫”,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
★寬容。(引導大臣們不要畏懼害怕,要有勇氣來進諫。)小結:本節(jié)闡述自己希望得到規(guī)諫的良苦用心?!柏懹^之治”局面的開創(chuàng),不能不說與他點點滴滴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第三課時
一、學習五、六段。
1、第五段:要點:納諫的必要性,便論述的角度有所不同。先從人性的弱點闡述納諫的必要性。“自知者明,信為難矣”,人貴有自知之明,但這卻是很難做到的。再進行對比論證:一般文士工匠,只認自己的優(yōu)點,自認強過別人;著名的文士工匠,互相探討品評,使優(yōu)劣畢現(xiàn)。得出結論:“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愆過?!币驗榛实廴绽砣f機,思慮勞神,不可能事事盡善。最后舉例、比喻:魏徵隨事諫正,有如明鏡。結尾唐太宗舉起酒杯,賜酒給房玄齡等人以勉勵他們。勉勵什么呢?自然是期望他們能像魏征一樣“隨事諫諍”。
小結:這是他從自身的實際體會中得出的經驗,實際上已經觸及到了君主專制政體的弊端。他當然不可能有這種超前的認識,因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現(xiàn)有的體制內尋找合理的措施消除這種弊 高二語文教案《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端,納諫是他的第一選擇。
2、第六段要點:本節(jié)君臣對話,圍繞納諫展開。
⑴援引上古事例考問諫議大夫褚遂良:造漆器、雕鏤俎,這都是無關國家大政方針的小事情,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苦苦規(guī)諫呢?
回答:①帝王親自去雕刻器物,事雖小,也會貽誤耕織等農業(yè)生產,動搖經濟基礎。
②其性質是奢淫之始、危亡之漸。因為人的貪欲無窮,會由漆器向金器、玉器發(fā)展。
⑵唐太宗為何對古代的諫者的“及其滿盈,無所復諫”的行為有所不滿?他對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 太宗:先肯定,后提出更高的要求---自己如有不當,諫臣無論是在剛有苗頭時還是快要終了時,都要敢于直言進諫。諫者的天職是防微杜漸,如由小錯發(fā)展成了大錯,就沒有再諫的必要了。(反面事例:古代一些帝王找借口來搪塞諫臣,終究不能停止改正過失,從而招來覆亡之禍。)
二、課堂討論
1、從課文中,我們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怎樣的人?
☆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規(guī)諫,以匡救自己的過失,對此“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钐搼讶艄龋簽榱饲笾G,他放下架子,“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為了防止大臣因恐懼堵塞言路,“每有諫
者”,縱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為忤”。
☆寬厚體諒:對大臣進諫時的心情和處境表示理解,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圍。
☆處事謹慎:時常將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訓掛在嘴邊,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閑居靜坐”的時候,也在
反省自己的行為,唯恐出了差錯,“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古時諫者“及其滿盈,無 所復諫”,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為事,若有不當,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
小結:從善如流,屈已納諫。居安思危,滿懷憂患。愛才重賢,知人善任。寬厚愛民,恭儉節(jié)用。當然,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情緒增長,逐漸“不悅人諫”,獨斷專行,留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歷史遺憾。
2、唐太宗在論述“納諫”時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
◆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
類比論證:◆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假設論證:◆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
對比論證:◆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事實論證:◆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
三、課堂拓展
課文對于納諫的論述,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有什么借鑒意義?(生活中還需要“忠言”嗎? 納諫指的是上級接受下級的意見,拋掉等級的外衣,它與我們接受別人的意見是同一個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別人的意見。這些段落對于納諫的論述告訴我們,應該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人貴有自知之明,自身的缺點和錯誤,有時候自己很難發(fā)現(xiàn),別人發(fā)現(xiàn)并指出來了,這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絕不能因為別人的話不中聽,或者認為別人的話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
四、語言表達
說說“對我最有教益的一個批評或建議”。
五、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練習四。
2、結合《閱讀指南》,自讀《原君》。高二語文教案《中國文化經典研讀》
3、有時間閱讀《大視野》。
官僚集團。封建君主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須設立機構,任用官吏,于是有官僚制度的出現(xiàn)。官僚制度與君主專制制度相結合,構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
黎民百姓,作為整個社會的底層和被統(tǒng)治層,承受著統(tǒng)治階層的壓榨與剝削?!芭d,百姓苦;亡,百姓苦?!背?,廣大百姓用自己的累累白骨把新的君主扶上了帝位;社會發(fā)展,他們又用自己的辛勞和勤勉創(chuàng)造著社會的繁榮與穩(wěn)定。百姓的力量是弱小的,但超出了他們的限度,爆發(fā)出來的破壞力又是驚人的。統(tǒng)治階級不敢輕易忽視民眾的力量,由此形成“民本思想”,至今仍對現(xiàn)實政治起著積極的借鑒意義?!睹饕拇L錄》是在封建社會末期,進步知識分子跳出君主專制的框架,對君主專制體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與反思。一為帝王治國思想的總結,一為帝王專制的批判,兩篇課文對比閱讀,可以使學生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華的東西。
? 分析總結說理方法。
如何求升官發(fā)財?shù)娜似?/h3>
《求諫》導學案
〖晨讀在線〗
飲酒(其八)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①。吾生夢幻間,何事紲②塵羈。
① 這是倒裝句,應為“時復遠望”,有時又遠望。這句和上句極力描寫對松樹的親愛,近掛而又遠望。
② 紲:系馬的韁繩,引申為牽制。白話譯文:
青翠的松樹生長在東園里,荒草埋沒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結的時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這才顯現(xiàn)出它卓爾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樹林中人可能還不覺得,單獨一棵樹的時候人們才稱奇。我提著酒壺撫弄寒冬中的樹干,有時候又極目遠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夢幻一樣,又何必被俗世的塵囂羈絆住腳步呢。
(1)請結合有關詩句,簡要分析“青松”的特點。(4分)
(2)從整體上看,詩人運用了哪些方式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請簡要分析。(4分)參考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頑強,生在“東園”,且被眾草掩沒,但后來“卓然見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獨立,不畏嚴寒;③青松外形偉岸挺拔,與眾不同(或“獨樹一格”“特立獨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樹林更能引起人們關注。評分標準:答出2點并結合具體詩句,可得滿分。
(2)前六句詩人托物言志,將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達出自己堅貞不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兩句詩人直抒胸臆,抒發(fā)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塵網束縛的感慨。評分標準:每點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文化常識〗
《貞觀政要》全書10卷40篇,8萬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學家吳兢。這部書以記言為主,所記基本上是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與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關于施政問題的對話以及一些大臣的諫議和勸諫奏疏。此外也記載了一些政治、經濟上的重大措施。
《貞觀政要》寫作于開元、天寶之際。當時的社會仍呈現(xiàn)著興旺的景象,但社會危機已露端倪,政治上頗為敏感的吳兢已感受到衰頹的趨勢。為了保證唐皇朝的長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總結唐太宗君臣相得、勵精圖治的成功經驗,為當時的帝王樹立起施政的楷模?!敦懹^政要》正是基于這樣一個政治目的而寫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國安民的重大參考價值,而得到歷代的珍視。
〖解讀文本〗
1、從課文中,我們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怎樣的人?
2、唐太宗在論述“納諫”時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流言始于口無遮攔地陳說
關于流言,從古至今就有無數(shù)的人被它傷害著,它像一匹快馬,肆無忌憚地奔在了任何一個角落。人們越是知道它的危害,就越是興致勃勃地重復著。于是,今日的流言,已經不是“三人成虎”的駭人聽聞,也不是“碰瓷訛人”的社會通感。它已成為每個人隨心所欲、暢所欲言而造成的后果,成為我們認識一切真相的絆腳石。
社會越是發(fā)展,科技越是發(fā)達,人們就越自我,表達觀點的意愿就越強烈。茶余飯后,幾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談天說地。他們的話題還往往都是些報復社會的負面調調:物價太貴,收入太少;犯罪太多,好人太少;福利不多,收費太貴???一言一語都是對社會的不滿與不信任。這樣的人多了,還有什么社會的形象可言呢?這樣被扭曲、被詆毀的事實,這么多的不信任,也許就成了滋生流言的溫床。
雖然如此,“流言止于智者”,內心明理自重之人,不會輕易去抱怨社會的不公。但最讓人心寒的,是暢所欲言者口中的不幸者,是被當作教材與例證的受難者。一個家庭的不幸,就會被渲染成整個社會的不幸,一時的低沉,可能就被斷章取義成一生的失意。夸張,渲染的伎倆自玩不厭。誰說這不是每個人口無遮攔發(fā)表個人意見的結果呢?
昆明事件發(fā)生后,所有的即時通訊工具上都掛滿了血腥的圖片,都寫滿了各種版本的事件描述。主流媒體呼吁停止傳播血腥圖片,一些人便跳起來指責媒體隱瞞事實了。我們對于“真相”與“觀點”的認識是不是出現(xiàn)偏差,對“言論自由”與“胡說八道”沒作出區(qū)別?我們應該知道一些事,即使是真的,也不代表人人都有資格評述。一些現(xiàn)實,我們需要報有足夠嚴肅與敬畏、或憤怒與痛恨,而不是侃侃而談。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我鮮少感受到“實事求是”的力量,也很少找到主流認識的權威。這只因每個人都變得健談,流言也就無孔不入了。
當我做在電視機前看著新聞,我的長輩告訴我它們是假的,是粉飾的;當我坐在歷史課本前看著書,老師告訴我它是美化的,是片面的??每到這時,我總無言以對,因為有時“不語”也是一種智慧。既然做不到君子一般“契闊談宴”,又何必口無遮攔地說著,變成一個無知無禮的人呢?
《求諫》導學案答案
1、從課文中,我們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怎樣的人?
(1)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規(guī)諫,以匡救自己的過失,對此“夙夜未嘗不以此為心”。
(2)虛懷若谷:為了求諫,他放下架子,“每見人奏事,必假顏色”。為了防止大臣因恐懼堵塞言路,“每有諫者”,縱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為忤”。
(3)寬厚體諒:對大臣進諫時的心情和處境表示理解,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圍。
(4)處事謹慎:時常將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訓掛在嘴邊,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閑居靜坐”的時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為,唯恐出了差錯,“上不稱天心,下為百姓所怨”。古時諫者“及其滿盈,無所復諫”,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為事,若有不當,或在其漸,或已將終,皆宜進諫”,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漸,也要亡羊補牢。
2、唐太宗在論述“納諫”時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 采用的論證方法有:
比喻論證─惟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
類比論證─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假設論證─主若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敗,豈可得乎?
對比論證─如屬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謂己長,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詆訶,蕪詞拙跡,于是乃見。
事實論證─至于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
如何求升官發(fā)財?shù)娜似?/h3>
復旦大學校長:為升官發(fā)財上大學會受鄙視
近期滬上高校密集開學。開學典禮上,大學校長的講話往往被視為對大學精神的闡釋和對該校學生的期待。與往年大學校長的言語詼諧不同,今年,校長們不約而同從常識和經典談起,和學生聊聊“大學是什么”以及在大學里他們不希望看到同學們成為什么樣的人。
大學是什么
“大學是什么,這似乎是一個不言自明的問題,但是恰恰在這個問題上,人們都會犯糊涂?!睆偷┐髮W(微博)校長楊玉良在開學典禮上表示,社會更應關注大學具有的“永恒的屬性”,在他看來,帶有永恒性的東西恰恰有時候就是一些簡單的常識,“對這個問題我們不需要用很多新的現(xiàn)代的語言來解釋。”
楊玉良引用教育大家蔡元培的話表示,“‘大學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視野,是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灌之以理想,則是機械制教育,非所以施以人’。所以教育不是簡單地灌輸知識,不是訓練各位在某一方面的技能,至少它不僅僅是。而在教育當中應該灌予理想在里頭?!?/p>
而這個“理想”,則包括四個方面:調和世界觀與人生觀、擔負起將來的文化、培養(yǎng)獨立不懼之精神和培養(yǎng)安貧樂道之志趣。
在上海交通大學(微博)的開學典禮上,校長張杰同樣引用經典對這個問題做出了解答:“蔡元培先生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在他心中,大學是學術的象牙塔。美國著名的思想家艾倫·布魯姆認為,大學是一個以理智為基石的國家的神殿。在他心中,大學是思想的源泉,是國家的智庫?!?/p>
在此基礎上,張杰認為:“今天,大學正日漸成為社會的中心。大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承者和創(chuàng)造者,更是人類思想、精神和道德的制高點,是社會公平、正義和良心的最后堡壘?!?/p>
在華東師范大學(微博)的開學典禮上,新任校長陳群則連用了4個比喻:“大學是一道地平線。它的界限在你的視野范圍內,卻又在你永遠不能抵達的地方;大學是滋養(yǎng)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殿堂,大學固然是社會的一部分,沉淀著現(xiàn)代社會所有的美好與無奈,但大學更應該是文化與人文精神的一個高地,一個標桿;大學還是理性和科學產生的土壤;大學更是與這個世界連接的通道。”
“你們就是大學!”在演講的結尾,陳群勉勵大家“你們今日與未來的創(chuàng)造,就是師大的未來與創(chuàng)造?!?/p>
拒絕科學研究中的“憤青”
為升官發(fā)財上大學會受鄙視
在以理工科見長的華東理工大學(微博),校長錢旭紅在研究生開學典禮上向研究生們拋出了一個問題:是腳踏實地地做研究,還是憤憤不平地抱怨?他明確要求研究生——做科學研究中的“杰青”,而不要做科學研究中的“憤青”。
在錢旭紅看來,做“憤青”還是做“杰青”,已不僅僅是政治活動領域的事情,而是關系著能否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在科學研究上做出成果的因素。他引用了一篇博客文章中的話說:“杰青多腳踏實地,心無旁鶩,潛心妙手著文章;憤青多胸懷世界,愛好廣泛,希望鐵肩擔道義。”
錢旭紅告誡新生們:許多人都是在抱怨中度過了一生,而抱怨的結果是惡化了他的環(huán)境和氛圍,同時放棄了自己的責任。一個真正想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的人,他會把所受的委屈、所受的壓力變成動力,以另外一種方式把它釋放出去,而不是用道義來放棄自己對自己的控制。
錢旭紅并不否定年輕人想改變世界的理想的意義,他以廣為流傳的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旁邊的墓志銘引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你想改變一切,從你自己開始。
在復旦大學,解答了“大學是什么”之后,校長楊玉良接著問:為什么要上大學?他引用了復旦老校長李登輝在上世紀20年代說過的話:如果你是為了升官發(fā)財來到復旦學習的話,那么你在學校會受到鄙視。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浮躁的功利主義的社會心態(tài)對今日中國之大學的普遍的侵蝕,使得我們有時很難堅守作為一所大學和作為一個學生的本分。學生的本分是什么?學習?!?/p>
之后,楊玉良還與同學們分享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安憶今年在復旦研究生畢業(yè)典禮上的一段講話,勸同學們不要急于加入競爭——“競爭難免會將你們放置在對比之中,影響自我的客觀評定。競爭還會將你們納入所謂的主流價值體系,這也會影響你們的價值觀念。而我希望你們有足夠的自信,與主流體系保持理性的距離,在相對的孤立當中來完善自己?!?/p>
在華東師大,校長陳群則告訴同學,世界上有兩種瘋狂最為可怕,一種是什么都敢做的瘋狂;另一種是什么都不做的瘋狂?!八?,在華東師大,我希望你們學會腳踏實地做事與做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同學們,珍重自己,努力創(chuàng)造!”分享到: 微博推薦
更多信息請訪問:新浪高考頻道 報考院校信息庫 新浪高考官方微博-->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新浪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原文地址: nba錄像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74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