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師為了指導教學活動而制定的一份詳細計劃。要編寫一份完美的教案,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目標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教師編寫的教案,對大家的教學設計有很大的借鑒價值。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一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一)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fā)現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fā)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fā)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
“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p>
“大約經歷了1億年,(南極)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極。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报D―運用大量的數據進行說明,給人以科學依據充分的印象,有很大的說服力。
此外,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相對于第一部分,又是在舉例說明,說明“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科學論斷。
(四)總結、擴展。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fā)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fā),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為學生提供一篇短文《世界各大洲都有恐龍的足跡嗎》,進行比較閱讀,使大家加深對《恐龍無處不有》所說明內容的理解,進而從兩篇寫法各異說明內容卻一樣的文章中,去找尋自己的發(fā)現。
(五)布置作業(yè)。
借閱有關資料,或參觀自然博物館,或看有關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二
1.查工具書,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詞語:
遺骸。
遺留下來的骨骸。
蟾蜍。
一種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
褶皺。
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
災難。
致密細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
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2.正確朗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二、導人新課,激發(fā)興趣。
1.將制作的大陸漂移示意圖(見《教學參考書》有關資料二:地質年代與大陸漂移學說)課件在多媒體教學平臺上演示。
2.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在2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這塊超級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1986年,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fā)現的恐龍化石,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這是為什么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兩篇。(板書課題及作者名)。
三、自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讀文,思考討論:
(1)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2)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此題意在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對比閱讀,培養(yǎng)學生善于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能力。)。
2.教師點撥:
(1)第一篇《恐龍無處不有》依據在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的事實,佐證了大陸漂移假說;第二篇《被壓扁的沙子》通過對“被壓扁的沙子”的反思,證明外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
(2)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這——問題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談到恐龍滅絕的'歷史,談到它的化石尤處不有,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
四、細讀課文,揣摩語言。
阿西莫夫素以駕馭語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稱。速讀課文,試結合上下文,說說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下列補充說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三
教學設想:
閱讀文學作品,關鍵是要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和討論環(huán)境,誘發(fā)學生對課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老師在這中間起一種引導和點撥作用,適值巴金老人百歲壽辰之際,引導學生對文學做一點積極的思考、質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別的賀禮吧。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理解作品內涵;
2、了解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時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運用。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文學思考和欣賞能力,能大膽發(fā)表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傳說;
2、閱讀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學流程設計:
一、導入:
20xx年11月25日,一個特別的日子。世紀老人巴金度過了他的百歲壽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對老人的遲到的問候。
標題課件飛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會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達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呢?
請大家聽讀課文《日》。
二、聽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討論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達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為著追求光和熱,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并且,對飛蛾、夸父這兩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懷念的態(tài)度??磥?,日球確實讓我們感受那噴薄而出的熱情和希望。
三、閱讀探究《月》。
下面,我們一起來體驗月的細膩幽靜吧。千百年來,在月亮身上,人們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詩歌為證: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芭e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薄拔壹某钚挠诿髟?,隨君直到夜郎西”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再讀課文,提煉出作者對月亮的看法;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著什么。
2、引用資料,閱讀質疑《月》。
3、學生講述嫦娥奔月的傳說。
要求:語言流暢簡潔。
4、老師點撥。
看來,將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為嫦娥妄想改變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這樣想,可不可以呢?上學期我們是否也學過類似的文章呢?即在某個對象身上賦予一種特定的內涵,以抒發(fā)自己的個人理想。
——《愛蓮說》中的蓮、牡丹、菊,那里的蓮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貴者,菊——隱士,不也是周敦頤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種方式嗎?包括《日》中的飛蛾和夸父,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飛蛾之所以會撲火,是因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卻不僅把它們當成簡單的生物和遠古神話中虛無飄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賦予了他們新的內涵,這才有了為了追求光和熱,寧愿舍棄自己生命的壯舉。
因此,文學有其現實性,是為了服從作家表情達意的需要,同時也是和時代合拍的。
五、簡介作品的時代背景。
本文創(chuàng)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時正是抗戰(zhàn)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著勝利的到來,做為一個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發(fā)內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為什么要歌頌光明,贊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當然也包括為什么賦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味文章中的語言魅力吧。
六、分組品味欣賞作品語言。
兩大組分別欣賞日、月。誰先拔得頭籌?另一組誰來挑戰(zhàn)?有沒有誰來捍衛(wèi)本組的勝利?
讀懂了巴金的文章,我們不妨來看看前些日子,媒體主辦的說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網絡調查。
七、文學思考:
是的,歷史不會忘記他,讀者不會忘記他,出示表現巴金成果的幻燈片,在過去的20xx年,楊利偉、鐘南山的名字為每個中國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筆下春秋見證了百年歷史,他用真誠感動了中國,成為感動中國20xx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讓我們和著巴金的《日、月》和中國一起感動吧: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間的愛,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結果我依舊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還要以更大的勇氣走我的路。
生的目標是什么?是豐富滿溢的生命。一個人的生命應該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為他人犧牲自我犧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開花。
因為受到了愛,認識了愛,才知道把愛分給別人,才想對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這個社會聯起來的也正是這個愛字,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八、拓展練習設計:(課后完成)。
1、請你試著寫一種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條。
2、下周推薦閱讀:巴金《家》,散文集《龍虎狗》。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四
1、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2、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3、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1、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2、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3、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一、談話導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4)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3、課堂集中討論、解答: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1)“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p>
(3)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tài);后者寫的是動態(tài)。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4)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5)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fā)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讀與賞析。
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qū)別?
3、“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1、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2、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五、小結: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yǎng)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六、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五
《談讀書》緊緊扣住“讀書”這個話題,分別從讀書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不求甚解》則是從批駁別人的觀點開始,接著介紹“不求甚解”的出處并分析其真正含義,然后論證讀書的要訣在于虛心和會意,最后總結全文,強調重要的書要反復閱讀。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六
1.掌握文言文常用的實詞,翻譯全文。
2.了解時間(工作程序)、邏輯相結合的說明順序。
疏通文言語句;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課件、小黑板、卡片等。
教學本文要先讓學生自學,找出生僻字請老師幫助解決。疏通文意,文章內容的理解可以通過設計巧妙的題目引導完成。在疏通文言語句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是什么?(對,這“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的平民畢升發(fā)明的,比德國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多年,這是多么偉大的創(chuàng)舉?。。┙裉?,我們有幸在語文課本中學習《活板》一文,(板書課題。)了解活字印刷在當時的制作、印刷情況。
2.簡介作者。(出示課件或小黑板1。)。
沈括,北宋著名科學家、政治家。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注意解決以下問題。(出示課件2。)。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字詞,小組討論并解決。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6.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及你認為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三、合作學習。
1.先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
四、反饋交流。
1.解釋詞語。
2.試舉例說明本文是按什么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明確:(我認為這篇文言說明文,總體上是按時間順序說明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活版發(fā)咀之前用雕版印刷的時間和使用情況。第二部分(第2段):點明活版發(fā)明時間。第三部分(第3段):交代活版下落。主體部分在具體介紹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時是綜合運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和邏輯順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制作。(用膠泥刻字……則字平如砥)是用時間順序(工作程序。)說明的;介紹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膠泥刻字的好處等是按邏輯順序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活版印刷術時,緊扣一個“活”字,綜合運用了時間順序、邏輯順序來說明,符合事物自身的規(guī)律,體現了制字、制版、排版、拆版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靈活高效的特點,科學而有條理。
3.文章的題目是“活板”,為什么開頭卻寫雕板?
明確:(因為寫雕板是為說明雕板的不便,以便進而說明活板“神速”。)。
4.本文的題眼是一個“活”字,通篇是怎樣圍繞這個“活”字作文章的?
明確:(本文的主要特征在于一個“活”字。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是“活”:設一鐵板,密布字印是“活”;藥熔后,用平板在上面按一下,使字平如砥,是活;做二鐵板。交互使用,是活;常用字多備,是活;用后用木格貯之,是活?!@就把活字板的靈活性、優(yōu)越性和雕板作了形象的、生動的比較,突出“活’’的特點,表現了活板技術的先進性。)。
5.本文結尾寫活字的下落時,為什么不詳細說明怎樣得到活字而要一筆帶過?
明確:(因為這不是本文所要說明的內容。)。
五、梳理鞏固。
學生討論沒解決的問題,并談談收獲。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個方面,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就應給予肯定。)。
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可在課堂上進行,如沒有時間可不必進行。)。
做《新課標作業(yè)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七
一、復習字詞:
二、分析《馬說》:
1.用課文中語句回答問題。
2.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充當立論依據)。
3.伯樂、千里馬、食馬者是有深刻含義的,聯系韓愈的生平談談他們分別指什么人?
4.由題3可知,文章用了什么寫法?(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
5.韓愈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么?哪句話體現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現象,表明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其真不知馬也。)。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1.文章用哪些詞語扣住游河北?(燕趙、適茲土)。
2.首節(jié)必有合的推測要成立應有哪兩個前提?(大前提:燕趙有感慨悲歌之士;小前提: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
3.從哪些句子可看出董生是感慨悲歌之士?(三個要點:懷抱利器、不得志、郁郁)。
4.第二節(jié)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別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節(jié)韓愈托董生辦哪兩件事?
6.文章首節(jié)側重指出董生有才華,第二節(jié)暗示董生此行未必會得到賞識,第三節(jié)再次規(guī)勸董生歸順朝廷,根據這些提示,找出三節(jié)各自關鍵句。(吾知其必有合也、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7.末節(jié)有何作用?(照應開頭;表達對感慨悲歌之士的尊敬;暗示董生:既然隱士都出來做官,你又何必到燕趙去?)。
8.文章語言有何特點?(委婉含蓄,名送實留)。
四、拓展訓練:
對伯樂,對千里馬,對食馬者,對董生,對韓愈,你分別有什么話要說?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八
學習目標:。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3、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可以發(fā)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重點難點:。
1、體會課文中的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義。
2、理解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可以發(fā)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說家。
二、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fā)現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三、整體感知。
四、自主學習。
(一)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6.在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中,作者為什么選擇“撞擊說”而否認“火山說”?
五、合作探究。
1、兩篇短文各自要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2、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說明的角度不同。試比較。
3.本文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
4、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tài),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教師提示: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五句話,你發(fā)現了什么?
教師點撥: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境,說說它們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
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么認為?
七、課堂小結: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fā)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fā),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九
(一)知識目標。
1.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3.短文的行文順序及說明方法、語言特色。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兩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說明的順序、方法。
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fā)現可以互相啟發(fā),從而發(fā)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一)明確目標。
(二)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討論明確:
1.1986年在南極發(fā)現鳥臀目恐龍。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何以在南極生存?”“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學生再讀課文,理清文章說明的層次順序及說明方法。
討論明確:
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fā)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fā)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極恐龍化石的發(fā)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本文在說明“大陸漂移”: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這一主體內容時,詮釋了“板塊構造”理論,還用一個生動的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主體說明部分。列數字是一個重要說明方法,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p>
“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p>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
1、把握文章的說明對象,培養(yǎng)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3、比較兩篇短文,了解它們因為說明的問題不同,所以說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點。抓住重點語句,提綱摯領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學習作者運用準確、平實的語言將深奧的科學理論說明得淺顯易懂,使廣大讀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詞語,體會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一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一、談話導入: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fā)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三、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四、整體感知。
1、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神圣的事業(yè)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3、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五、研討與賞析。
1、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2、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是指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大大跌落了。)。
(保護環(huán)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4、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采用了對比手法:
(1)與同類的優(yōu)越處境對比;
(2)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5、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五、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1、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2、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fā)牢騷,你怎么看?
(決非發(fā)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4、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fā)?
六、教師小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作業(yè):
1、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yè)。
2、預習《第一次真好》。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二
《敬畏生命》一文通過寫作者看到樹本飄送種子的現象,受到震撼、折服,贊揚了那種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同時也告訴人們面對生活要勇于奮斗,重要的是奮斗的歷程,而非最后的結果。
《熱愛生命》一文通過寫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告訴我們應當熱愛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兩篇短文一重抒情,一重說理,然而主旨是相通的,都是談的有關生命的問題,語言內涵豐富。
盡量使內容具體化。
以前所學的課文內容比較實際,這兩篇課文談的都是比較抽象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使之具體化,不要泛泛空談。
可以從這樣幾個角度切入課文。
一是反復朗讀,通過朗讀,熟悉課文,熟悉語句,并在朗讀中體味文'章中蘊含著的作者感情和說理力量。
二是從文章標題入手,理解從“敬畏生命”到“熱愛生命”的含義?!熬次贰钡谋玖x是又敬重又害怕,本文“敬畏”所表達的是一種敬重、折服、贊嘆的感情,“敬畏生命”是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所折服,并發(fā)出由衷的感慨和贊美?!盁釔邸钡囊馑际菬崃业貝郏驗樽髡呱羁痰卣J識到生的本質,所以他才會熱烈地愛著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
三是抓住重要語句,結合上下文的意思,通過思考、討論,理解這些語句的含義。或者在老師的點撥下,用自己的話說出句子的含義。
可以圍繞爭論進行教學。
這兩篇課文有些內容可能引起爭論,如生命“不計成本的投資”“生的本質在于死”“生活樂趣的大小是隨著我們對生活的關心程度而定的”,可以圍繞這些爭論進行教學,不必面面俱到。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生命意識的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要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積累掌握下列詞語,并給加粗的字注音。
纖維折服奢侈蔚然哲人豐盈驚心動魄躁動不安稍縱即逝。
2.能體會《敬畏生命》中充滿感情的敘述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深層感悟。
3.了解《熱愛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體會他對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的闡釋。
4.對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學習。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多讀、多思考,訓練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關鍵句子,讓同學們理解討論,各抒己見。
3.熟讀兩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誦《熱愛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學習這兩篇散文,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認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滲透點。
感受樹木繁殖生命的偉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領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現出來的智慧美。
二、學法引導。
運用朗讀感悟的方法理解兩篇文章的內容,再通過比較法將文章共同學習,加深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難點。
準確理解把握兩位作者在文章中表達出來的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
(二)疑點。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無味,躁動不安,卻將全部希望寄托于來世”這句引用引自哪里?
(三)解決辦法。
讓學生多聯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現象來理解把握課文。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的:
1、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3、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4、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重點:
1、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兩篇課文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具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計劃課時:2。
備課時間:9月15。
上課時間: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行道樹》。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2、反復朗讀課文,體會形象化的語言。
教學難點:理解行道樹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其象征意義的。毛澤東有一首詞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你們知道這首詞寫的是什么嗎?你們知道它的深刻含義嗎?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發(fā)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三、識記字詞(包括《第一次真好》)。
四、整體感知。
1、行道樹的形象體現了什么精神?
神圣的事業(yè)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3、怎樣理解“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
五、研討與賞析。
1、作者從哪些方面刻畫了行道樹的形象?
(自我犧牲、奉獻人類、心系社會……)。
2、怎樣理解“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
(是指行道樹離開了家,離開了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生活條件大大跌落了。)。
(保護環(huán)境還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
4、為突出行道樹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采用了對比手法:
(1)與同類的優(yōu)越處境對比;(2)與人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5、你認為哪些語言描寫最生動,最能突出行道樹的形象?試分析說明?
五、拓寬與延伸。
鼓勵學生結合現實和自己的經歷,談學習感受。
1、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2、本文的現實意義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過行道樹的自白表現出來的。但有人說像在發(fā)牢騷,你怎么看?
(決非發(fā)牢騷,而是強烈的呼喚。呼喚更多的奉獻者為社會造福,為人類造福呼喚人們尊重奉獻者的辛勞,保護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
4、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受到哪些啟發(fā)?
六、教師小結: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很好的討論和研究,對無私奉獻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應該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任何意義上講,我們都應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自然。讓我們像行道樹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的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光彩。
七、作業(yè):1、完成“研討與練習’’相關作業(yè)。
2、預習《第一次真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教學《第一次真好》。
1、認識人生第一次經歷的重大意義,珍視第一次經驗。
2、學習以小見大和詳略得當的寫法。
3、了解選材的'典型性。
教學重點:
1、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2、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3、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難點: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難忘的經歷??!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紅柿的那個人嗎?你知道“第一個吃螃蟹”的重大意義嗎?第一次遠行、第一次脫險、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從我們有意識以來,數不清的第一次,無一例外地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誰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奧妙呢?周素姍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二、整體感知。
1、集體朗讀:感悟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注意朗讀時的情感和速度。
2、默讀課文,獨立思考。出示思考題:
(1)“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2)課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作者為什么選取這兩個“第一次”詳寫?
(4)課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點?好處是什么?
3、課堂集中討論、解答:引導學生采用互動方式,合作交流,使問題逐漸明朗,最終明確。
(1)“第一次真好”指感覺真好: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
(2)“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p>
(3)作者從不同角度寫了兩件事:前者寫的是植物;后者寫的是動物。前者寫的是靜態(tài);后者寫的是動態(tài)。前者的感覺沒有變化:只是喜悅和新奇;后者的感覺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先是驚喜,再是惡心,而后喜愛。這樣寫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現作者的個性體驗,也能與讀者產生共鳴,有典型意義。
(學生談不透,教師要予以引導、點撥。)。
(4)詳略得當:詳寫的是看柚子樹和看孵小鳥兩件事。略寫的有六件事,均一筆帶過。詳寫是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寫部分是對詳寫部分的補充,旨在以小見大地表現“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義,同時,使文章內容更加充實。
(5)本文寫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為所舉的每一個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發(fā)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研讀與賞析。
出示思考題:
1、為什么說是“一幅秋日的風情畫”,而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qū)別?
3、“我喜愛他們又甚于那些老鳥”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作者對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力的贊嘆。)。
4、找出課文中帶有議論性的句子,試分析它的作用。
(旨在讓學生逐漸了解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結合自己的經驗,解釋課文有關內容,并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深化理解。
1、為什么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嘗試嗎?
(感覺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應當積極嘗試。如舍己為人等。)。
2、為什么說“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憶你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它對你后來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4、什么樣的第一次不能嘗試?為什么?
五、小結:同學們,現在我要告訴你們,據說西紅柿最早只是一種觀賞植物,沒人知道它可以吃,且營養(yǎng)豐富。我們應當感謝那個第一次吃西紅柿的人,他當時的勇氣決不亞于視死如歸。我猜想,他嘗試以后的感覺一定是新鮮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個第一次,竟使西紅柿成了我們餐桌上的佳品。
同學們,我們要多多地嘗試有益的第一次,讓萬紫千紅的第一次,織成我們五彩斑斕的人生,給社會帶來進步。
六、作業(yè):1、完成“研討與練習”剩余部分。
2、習作:寫一篇題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談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四
1、教師歸納: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課文第1段主要用記敘句法描述了蓮花優(yōu)美的姿態(tài),突出它的高潔品格,表明自己對蓮花的喜愛。第2段先用議論對三種花進行評價;再抒發(fā)感慨,婉曲地批判了當時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不良世風。真正體現了言簡意豐、文筆多變。
2、提問:
明確:
這是一種映襯的寫法。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贊頌蓮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對它是多么喜愛,文章就顯得單調,意思不容易表達得深刻。而把菊和牡丹跟蓮來比較著寫,就更能突出蓮花的可貴。這就是映襯手法的好處。另外,映襯還有正襯和反襯之分,這里菊是正襯,牡丹是反襯,它們有什么不同,我們可在課后認真地加以揣摩。
3、評價:
作者生活在封建社會里,面對當時的不良世風,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潔的品格,這是難能可貴的。當然,他因為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種目空一切,自視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五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
2.了解“板塊結構”“大滅絕”“撞擊說”等科學概念。
3.了解兩篇文章作者的思維方式。
4.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把握兩文所介紹的科學知識,體會作者思維的開放性與周密性。
過程和方法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思維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不囿于成說,敢于創(chuàng)新,向科學的未知領域進軍。
教學重點:
1.把握兩篇短文的內容,明確說明對象,理清寫作思路。
2.學習作者善于聯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補充說明的作用和含意。
教學方法:
1.比較閱讀法。2.涵泳品味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揣摩語言,體會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看問題,獲得新知、真知。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5億年的恐龍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的謎。不同地域恐龍化石的發(fā)現意味著什么?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兩篇短文對此分別做了回答。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朗讀課文。
教師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褶皺劫難追溯。
(2)釋義。
遺骸褶皺劫難致密天衣無縫。
三、精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多媒體顯示:
篇目項目說明對象說明角度說明順序(寫作思路)。
《恐龍無處不在》。
《被壓扁的沙子》。
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填寫上表。
教師總結:兩文都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fā)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科學需要激情,需要創(chuàng)新!
四、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
多媒體顯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現代兩棲動物。
2.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地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
3.萬一哪一天某個星球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4.即非常純的沙子。
五、聯系實際,延伸拓展。
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請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會,多角度、多側面,重聯系、重溝通,力求觀石激三層浪而舉一反三。
六、布置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學習了本文,同學們懂得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六
1、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對于了解古代社會的狀況和作者的思想傾向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于認識今天的社會,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2、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最好通過比較閱讀,找出兩篇短文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從而突出特點,加深印象。
3、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表情達意的,而語言又是思維的外殼,因此指導學生感悟、理解和積累語言,是學文言文的重中之重。
4、進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掌握學習規(guī)律。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善于和同學們切磋探究,質疑解惑,提高學習能力。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七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誦讀全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積累有關日月的詩詞。
指導思想:
以學生自讀為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
3、教師準備相關資料,如寫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飛蛾撲火的種種理解等,以便生動形象地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并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文詞兼美、意蘊悠遠的古典詩文,請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歡的詩詞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詩詞。
分別請35名同學誦讀他所收集到的詩詞,并簡述理由。教師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點評。
三、初讀感知。
1、簡介作者及歷史背景。
作者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四川成都人?,F當代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和《海行集記》《還魂草》《龍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隨想錄》,引起巨大影響。
背景簡介:這兩篇作品寫于1942年,時間相隔一天。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紛紛拿起武器,走上戰(zhàn)場,不惜犧牲。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勝利的到來。
3、默讀全文。
要求:學生根據歷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見解(最好能形成書面文字);找出文中的優(yōu)美句段并加以簡要說明;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號。
4、朗讀。
(1)、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日》《月》兩短文。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讀后教師可根據情況范讀引導,力求貼近作者當時的感情,以便學生把握朗讀的情感基調。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八
針對本次論壇主題“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本文教學意在探討如何閱讀西方隨筆,如何從這類文章中汲取精華,學會理性的思考問題,理性的表達見解。
相對中國傳統的散文而言,西方的隨筆更富于理性,《短文三篇》所選的三篇:蒙田的《熱愛生命》、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富爾格姆的《信條》,都能體現這一特點。由于文章表達的都是作者對生命、生活等問題的思考和看法,內容學生并不難理解,而且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此時也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對此類文章也是有興趣的,但他們閱讀的思維習慣還不適應這種內在邏輯性很強的作品。因此本文教學主要抓住理解西方隨筆的內在邏輯性這一方面,并試著運用這種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目標]。
1.了解西方隨筆的文體特點,以及文章豐富的文化內涵。
2.學會分析西方隨筆的說理思路,理解其內在邏輯性。
3.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重難點]。
理解西方隨筆富于理性的特點,嘗試用西方的邏輯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表達問題。
[教學工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回味中國傳統隨筆。
1、教師導入: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些讓我們或悲或喜、或怨或樂的事,尤其到了同學們愛思考,愛思想的年齡,這些事難免會引發(fā)我們對生活乃至生命的或淺或深的思考,但不知大家會不會樂于“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呢?(出示投影:“意之所之,隨即記錄”隨筆簡介:在我國,最早給隨筆下定義的是南宋人洪邁。他所謂的“意之所之,隨即記錄”,“縱意而談,涉筆成趣”準確地概括出了隨筆的主要特點。洪邁在《容齋隨筆》的卷首中說:“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記錄,囚其后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隨筆這一充滿智性、自由、質樸的文體承載與傳遞著一個時代的思想,當我們捧讀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時,會給我們以人生的感悟與啟迪。
2、回味中國傳統隨筆:
(1)教師出示《湖心亭看雪》,學生自由品讀。
(2)教師提出問題:張岱“隨即記錄”這篇短文“意”在哪里呢?他是如何表“意”的?
這篇隨筆(小品)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而全文連標點在內還不到二百字。白描手法,簡練筆墨,勾勒了大雪后西湖美景。其意不在雪景,卻在情致,排遣孤悶,一洗俗氣。張岱不矯情,不做作,不勉強,率性而為,縱情山水,以此表達自己對生命、生活的思考,表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品質,遺世獨立的個性趨向。
同樣是對生命、生活的體驗感悟,蒙田、帕斯卡爾、富爾格姆這三位西方作家又是如何來詮釋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短文三篇》,讀一讀,談一談。(出示《短文三篇》)。
二、品讀課文感悟西方隨筆特點。
1、學生選出最有感悟的語句,讀一讀,談一談。
2、學生找出每篇最能體現作者思想的語句,談談理解。
教師明確:
《熱愛生命》。
“生之本質在于死。”“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作為個體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暫的、有限的,總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這句話從生命的終極歸宿上來看待生命,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話題。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認真而充實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種快樂的人就感到死而無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惱了。如果一輩子懶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留有好多遺憾,臨死時必然感到苦惱。從哲學上說,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價值時可以超越死亡。在人類的歷史上,飲鴆的蘇格拉底,自沉汨羅的屈原,斷頭臺上的譚嗣同,這些著名人物都把個體的“小我”融會于人類的“大我”之中,實現了人的生命的自我超越。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p>
作者將“人”比作“葦草”,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擊的(這是就肉體、物質一面而言的)。接著作者轉折一筆在“葦草”這個喻體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飾語,強調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還高貴,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yōu)勢”,從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條》。
“智慧并不在高等學府的大山頂上,倒是出自主日學校里孩子們玩的沙灘中?!?/p>
“當你們出門,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來往車輛,手拉手,緊挨一起?!薄爱斈銈兂鲩T,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還是手拉手,緊挨一起?!?/p>
“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是個容量很大的題目,作者卻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他舉重若輕地以開列“信條”的方式來大題小做,見微知著。這些“信條”不僅適用于幼兒園,而且適用于家庭、社會;不僅適用于孩提時代,也適用于成年時期;人們在生活中,實際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兒園里就學過的最基本的規(guī)則。作者誠懇地呼吁人們都來積極主動地實踐這些充滿人性光芒的忠告。
3、學生討論分析這些語句如何集中體現作者的思想。
(出示重要語句)板書:
板書:辨證。
“度日”:死對比生:熱愛。
“葦草”:弱對比強:思想。
比喻。
“信條”:小引用大:踐行。
理性。
教師總結:這些閃爍著理性的光芒的語句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當我們懂得了死與生的關系時,我們會更加熱愛生命;當我們知曉了人如葦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們變得高貴而強大時,我們看到了思想對于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明白度過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兒園里學到的那些信條時,我們不禁感慨看似簡單的信條中包含了多少永恒!這些都是由作者運用辨證統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對立統一點,從而在我們尋常所見中敏銳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的!
4、師生共同朗讀重要語句,再次感受西方隨筆的理性。
三、拓展延伸理性演繹“湖心亭看雪”
1、對比中西方隨筆特點,借鑒西方隨筆的理性思維。
學生對比《短文三篇》與《湖心亭看雪》,比較中西方隨筆的不同。
學生發(fā)言、討論,教師明確:(出示投影)。
中國傳統隨筆大多篇幅短小,抒寫自由,一般借景、借事抒情議論,含蓄雋永,質樸自然。西方作家的個性張揚外露,因而隨筆更敢于坦露作者的內心,更注重表達作者的個性,相比較中國傳統隨筆,他們較少描寫、敘述,而注重說理、議論、思辨、哲理,主要功能是啟人心智,引人深思,給人啟迪。
2、運用理性的思維方式,以《湖心亭看雪》為題材,寫一篇小短文。
教師引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感性,如果我們能學習并試著運用西方理性的思維方式,是否可以更豐富我們的閱讀和表達呢?(出示投影:理性演繹“湖心亭看雪”)。
例:“粟米”:渺小對比偉大。
比喻。
《人是一粒癡情的粟米》。
“癡”:寂寥對比美麗。
《美麗常在寂寥中》。
四、課堂總結閱讀更多經典隨筆。
1、學生小結課堂學習的收獲。
蒙田《隨筆集》和《培根人生論》《帕斯卡爾思想錄》一同被譽為歐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經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教師總結:思想是人類意識的沉潛與澄濾,她以穿越時空的魅力,承傳、延續(xù)、醞釀著人類的文明進程。今天的文明與進步,是人類歷史無數思想者智慧與成果的結晶。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十九
知識目標:
理解、積累“貪婪、墮落、點綴、冉冉、雛形、繁弦急管、紅燈綠酒、玲瓏剔透、具體而微”等詞語。
學會在散文中尋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辯證地理解行道樹的“憂愁和快樂”;體會“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鮮而刺激,使人回味無窮”“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義。
背誦奧斯特洛夫斯基關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標:
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培養(yǎng)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研討的習慣。
情感目標:體會、拓展短文表達的人生哲理,獲得教益,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教學難點:聯系生活體驗,辯證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
教學方式: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則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兩篇短文有敘有議。引導學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議論,調動積極思維,并適時適當地點撥指導,使學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中職短文兩篇教案篇二十
1.知識目標:積累相關文言字詞,理解兩篇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背誦兩篇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方法、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主動提問的習慣。
1.重視朗讀,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
2.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確定教學時數??捎脙烧n時,一課時朗讀、疏通字詞,一課時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課時,把朗讀、背誦單列成一課時,疏通字詞、積累文言字詞用一課時;也可用四課時,兩篇課文的分析各用一課時。
一、請學生讀閱讀提示,了解課文的體裁,了解說和序的區(qū)別。
教師補充:
1說是古代表議論的一種文體,注重文采,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說奇巧而言辯。
2古代的序,是為送別親友而寫的,內容多為頌贊勉勵之辭。韓愈擴大了贈序的內容,不僅一般地敘友誼,話別情,而且述主張,議時事,詠懷抱,勸德行等。序懇切而意長。
二、朗讀:
1.正音:
2.領讀。(關鍵句的節(jié)奏、重點字詞特別是幾個食字的讀音要強調)。
3.自由讀。
4.接龍讀比賽(兩篇課文共6段,給每個組指定任務,每組學生按座位順序依次朗讀,讀錯者坐下,后面學生接著朗讀,直至讀完全組應讀段落。所用人數最少的組獲勝。此活動旨在調動學生糾錯使其更準確的掌握字詞讀音和句子節(jié)奏)。
5.齊讀。
三、疏通字詞:
1.小組合作,對照注釋翻譯課文,(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有任務,每人負責翻譯幾節(jié),小組內依次發(fā)言,對有爭議的或翻譯不出的地方,要作好整理,準備提交全班共同解決)。
2.交流疑難,共同釋疑(盡可能發(fā)動學生)。
四、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080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