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乙醇環(huán)己烷氣液平衡相圖實驗報告原理(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1-11 21:57:46
最新乙醇環(huán)己烷氣液平衡相圖實驗報告原理(四篇)
時間:2023-01-11 21:57:46     小編:zdfb

隨著個人素質(zhì)的提升,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報告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膱蟾鎯?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乙醇環(huán)己烷氣液平衡相圖實驗報告原理篇一

一、程序?qū)崿F(xiàn)環(huán)境

1操作系統(tǒng):windows xp、windows7 2.編程語言:c++ 3.程序?qū)崿F(xiàn)環(huán)境:visual c++ 6.0

二、算法思想

三、使用說明

程序界面如下圖:

用戶可以在編輯框中輸入4個控制點的坐標,也可以通過在繪圖區(qū)內(nèi)直接通過鼠標的單擊指定4個控制點的位置,輸入4個控制端點后,單擊“畫bezier曲線”按鈕即可繪制bezier曲線。

四、實驗結(jié)果

五、程序代碼(關(guān)鍵代碼)

void cmfc_beziercurve2dlg::onlbuttondown(uint nflags, cpoint point){ if(pointord==1)

//原點(490,270){

m_p1_x = .y;} if(pointord==2){

cdc *pdc=getdc();

pdc->moveto(490+m_p1_x, 270-m_p1_y);

pdc->lineto(point.x, point.y);

m_p2_x = .y;} if(pointord==3){

cdc *pdc=getdc();

pdc->moveto(490+m_p2_x, 270-m_p2_y);

pdc->lineto(point.x, point.y);

m_p3_x = .y;} if(pointord==4){

cdc *pdc=getdc();

pdc->moveto(490+m_p3_x, 270-m_p3_y);

pdc->lineto(point.x, point.y);

m_p4_x = .y;} pointord++;updatedata(false);

cdialog::onlbuttondown(nflags, point);}

voidgetcnk(int n, int *c){ inti,k;for(k=0;k<=n;k++){

c[k]=1;

for(i=n;i>=k+1;i--)c[k]=c[k]*i;

for(i=n-k;i>=2;i--)c[k]=c[k]/i;} }

void cmfc_beziercurve2dlg::getpointpos(intcontroln, double t, int *c){ int k, n=controln-1;double bernstein;pt.x=0.0;pt.y=0.0;for(k=0;k

bernstein=c[k]*pow(t,k)*pow(1-t,n-k);

pt.x += controlp[0][k].x * bernstein;

pt.y += controlp[0][k].y * bernstein;} }

void cmfc_beziercurve2dlg::onbuttondrawbeziercurve(){ updatedata();pointord=1;cdc *pdc=getdc();controlp[0][0].x=m_p1_x;controlp[0][0].y=m_p1_y;controlp[0][1].x=m_p2_x;controlp[0][1].y=m_p2_y;controlp[0][2].x=m_p3_x;controlp[0][2].y=m_p3_y;controlp[0][3].x=m_p4_x;controlp[0][3].y=m_p4_y;

pdc->moveto(490+m_p1_x, 270-m_p1_y);pdc->lineto(490+m_p2_x, 270-m_p2_y);pdc->lineto(490+m_p3_x, 270-m_p3_y);pdc->lineto(490+m_p4_x, 270-m_p4_y);

int *c, i;intcontroln=4, m=500;c=new int[controln];getcnk(controln-1, c);for(i=0;i<=m;i++){ getpointpos(controln,(double)i/(double)m, c);pdc->setpixel(490+pt.x, 270-pt.y, 255);} }

兩段bezier曲線的拼接實驗報告

一、程序?qū)崿F(xiàn)環(huán)境

1操作系統(tǒng):windows xp、windows7 2.編程語言:c++ 3.程序?qū)崿F(xiàn)環(huán)境:visual c++ 6.0

二、算法思想

三、使用說明

程序界面如下圖:

用戶可以在編輯框中輸入4個控制點的坐標,也可以通過在繪圖區(qū)內(nèi)直接通過鼠標的單擊指定4個控制點的位置,輸入4個控制端點后,單擊“畫bezier曲線”按鈕即可繪制bezier曲線。

分別繪制完兩段bezier曲線后,單擊拼接即可實現(xiàn)兩段曲線的拼接。

四、實驗結(jié)果

五、程序代碼(關(guān)鍵代碼)

void cmfc_beziercurve2dlg::onlbuttondown(uint nflags, cpoint point){ if(pointord==1)

//原點(490,270){

m_p1_x = .y;} if(pointord==2){

cdc *pdc=getdc();

pdc->moveto(490+m_p1_x, 270-m_p1_y);

pdc->lineto(point.x, point.y);

m_p2_x = .y;} if(pointord==3){

cdc *pdc=getdc();

pdc->moveto(490+m_p2_x, 270-m_p2_y);

pdc->lineto(point.x, point.y);

m_p3_x = .y;} if(pointord==4){

cdc *pdc=getdc();

pdc->moveto(490+m_p3_x, 270-m_p3_y);

pdc->lineto(point.x, point.y);

m_p4_x = .y;}

pointord++;updatedata(false);

cdialog::onlbuttondown(nflags, point);}

voidgetcnk(int n, int *c){ inti,k;for(k=0;k<=n;k++){

c[k]=1;

for(i=n;i>=k+1;i--)c[k]=c[k]*i;

for(i=n-k;i>=2;i--)c[k]=c[k]/i;} }

void cmfc_beziercurve2dlg::getpointpos(intcontroln, double t, int *c){ int k, n=controln-1;double bernstein;pt.x=0.0;pt.y=0.0;for(k=0;k

bernstein=c[k]*pow(t,k)*pow(1-t,n-k);

pt.x += controlp[pointgroup][k].x * bernstein;

pt.y += controlp[pointgroup][k].y * bernstein;} }

void cmfc_beziercurve2dlg::beziercurve(){ cdc *pdc=getdc();pdc->moveto(490 + controlp[pointgroup][0].x, 270controlp[pointgroup][1].y);pdc->lineto(490 + controlp[pointgroup][2].x, 270controlp[pointgroup][3].y);

int *c, i;intcontroln=4, m=500;c=new int[controln];getcnk(controln-1, c);for(i=0;i<=m;i++){

getpointpos(controln,(double)i/(double)m, c);

pdc->setpixel(490+pt.x, 270-pt.y, 255);} }

void cmfc_beziercurve2dlg::onbuttondrawbeziercurve(){ updatedata();pointord=1;

controlp[pointgroup][0].x=m_p1_x;controlp[pointgroup][0].y=m_p1_y;controlp[pointgroup][1].x=m_p2_x;controlp[pointgroup][1].y=m_p2_y;controlp[pointgroup][2].x=m_p3_x;controlp[pointgroup][2].y=m_p3_y;controlp[pointgroup][3].x=m_p4_x;controlp[pointgroup][3].y=m_p4_y;

beziercurve();pointgroup++;}

void cmfc_beziercurve2dlg::onbuttonmatch(){ pointgroup--;

double dx, dy;double k1, k2, s, s1, s2;int i;cpoint temp;dx = controlp[pointgroup][0].xcontrolp[pointgroup-1][3].y;for(i=0;i<4;i++){

controlp[pointgroup][i].x-= dx;

controlp[pointgroup][i].y-= dy;}

k1=1.0*(controlp[pointgroup-1][3].y-controlp[pointgroup-1][2].y)/(controlp[pointgroup-1][3].x-controlp[pointgroup-1][2].x);k2=1.0*(controlp[pointgroup][1].y-controlp[pointgroup][0].y)/(controlp[pointgroup][1].x-controlp[pointgroup][0].x);if(k1>0){

if(controlp[pointgroup-1][2].x

s1 = atan(k1);

else

s1 = pi + atan(k1);} else if(k1<0){

if(controlp[pointgroup-1][2].x

s1 = 2*pi + atan(k1);

else

s1 = pi + atan(k1);}

if(k2>0){

if(controlp[pointgroup][0].x

s2 = atan(k2);

else

s2 = pi + atan(k2);} else if(k2<0){

if(controlp[pointgroup][0].x

s2 = 2*pi + atan(k2);

else

s2 = pi + atan(k2);} s = s1(controlp[pointgroup][i].y-controlp[pointgroup-1][3].y)* sin(s)+ controlp[pointgroup-1][3].x;

temp.y =(controlp[pointgroup][i].x-controlp[pointgroup-1][3].x)* sin(s)+(controlp[pointgroup][i].y-controlp[pointgroup-1][3].y)* cos(s)+ controlp[pointgroup-1][3].y;

controlp[pointgroup][i].x = temp.x;

controlp[pointgroup][i].y = temp.y;}

beziercurve();}

乙醇環(huán)己烷氣液平衡相圖實驗報告原理篇二

實驗時間:2019 年

日,第批 簽到序號:

【進入實驗室后填寫】

福州大學

【實驗 四 】非平衡電橋

(306 實驗室)

學 學 院

班 班 級

學 學 號

姓 姓 名

實驗前必須完成【實驗預習部分】

登錄下載預習資料

攜帶學生證 提前 10 分鐘進實驗室

實驗預習部分 【 實驗目的】

【 實驗儀器】(名稱、規(guī)格或型號)

【 實驗原理 】(文字敘述、主要公式、原理圖)

實驗預習部分 【 實驗內(nèi)容和步驟】

實驗預習部分

觀察非平衡電橋的輸出特性:

約 按照上圖接線,電源電壓調(diào)節(jié)到約 3v,接通電路,從小到大調(diào)節(jié)xr,觀察對應的輸出電壓。

二、測量非平衡電橋零點附近輸出特性,并計算零點靈敏度

1、判斷電橋是否平衡時數(shù)字多用表使用

(直流/ 交流)電壓

(最大/ 最?。n,當輸出電壓為

時電阻箱取值為0 xr。

。、在0 xr 附近選擇不同的阻值,測量相應的輸出電壓,作出非平衡電橋的曲線,用圖解法求出零點靈敏度,并與理論計算值相比較。為了作圖方便,應取整數(shù)值。

數(shù)據(jù)記錄與處理

一、非平衡電橋電壓輸出特性:

值 標稱值 r 1 =

,r 2 =

,r 3 =

,電橋比率23rkr? ?

得 測得 e=

,電橋平衡時 r x0 =

,0 2(1)ks ek??理論值=

r x(?))

? ?r x(?))

-300-250-200-150-100-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k? ?r x((k ?))

u o((mv)

二、非平衡電橋

電壓輸出特性:

值 標稱值 r 1 =

,r 2 =

,r 3 =

,電橋比率23rkr? ?

得 測得 e=

,電橋平衡時 r x0 =

r x((k ?))

? ?r x((k ?))

-30-25-20-15-10-5 0 5 10 15 20 25 30 k? ?r x((k ?))

u o((mv)

在直線(一)

上取兩點:

a 點坐標(,)

b 點坐標(,))

率 斜率 k=

實測零點靈敏度 s 0 =kr x0 k=

思考題:

1.電橋的

k k 越

(大/ / ?。蔷€性誤差越小。

2.圖解求得的直線斜率

k k 與電橋比率k k:

是同一個物理量嗎?答:。

實驗預習及操作成績

實驗指導教師簽字

日期

實驗報告成績

報告批閱教師簽字

日期

乙醇環(huán)己烷氣液平衡相圖實驗報告原理篇三

fe-c相圖與非平衡相轉(zhuǎn)變總結(jié)

鋼通常被定義為一種鐵和碳的合金,其中碳含量在幾個ppm到2.11wt%之間。其它的合金元素在低合金鋼中可總計達5wt%,在高合金鋼例如工具鋼,不銹鋼(>10.5%)和耐熱crni鋼(>18%)合金元素含量甚至更高。鋼可以展現(xiàn)出一系列的性能,這些性能依據(jù)于鋼的組成,相狀態(tài)和微觀組成結(jié)構(gòu),而這些又取決于鋼的熱處理。

fe-c相圖 理解鋼的熱處理的基礎(chǔ)是fe-c相圖(圖一)。

圖一實際上有兩個圖:(1)穩(wěn)定態(tài)fe-c圖(點劃線),(2)亞穩(wěn)態(tài)fe-fe3c圖。由于穩(wěn)態(tài)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達到,特別是在低溫和低碳情況下,亞穩(wěn)態(tài)往往引起人們更多的興趣。fe-c相圖告訴我們,在不同碳含量的組成和溫度下,達穩(wěn)態(tài)平衡或亞穩(wěn)態(tài)平衡時哪些相會生成。

我們區(qū)別了a-鐵素體和奧氏體,a-鐵素體在727°c(1341°f)時最多溶解0.028%c,奧氏體在1148°c(2098°f)可溶解2.11wt%c。在碳多的一側(cè)我們發(fā)現(xiàn)了滲碳體(fe3c),另外,除了高合金鋼之外,高溫下存在的a-鐵素體引起我們較少的興趣。

在單相區(qū)之間存在著兩相混合區(qū),例如鐵素體和滲碳體,奧氏體 和滲碳體,鐵素體和奧氏體。在最高溫下,液相區(qū)可被發(fā)現(xiàn),在液相區(qū)以下有兩相區(qū)域液態(tài)奧氏體,液態(tài)滲碳體和液態(tài)鐵素體。在鋼的熱處理中,我們總是避免液相的生成。我們給單相區(qū)一些重要的邊界特殊的名字:(1)a1,低共熔溫度,是奧氏體生成的最低溫度;(2)a3,奧氏體區(qū)域的低溫低碳邊界,也即r/(r+a)邊界;(3)acm,奧氏體區(qū)域的高碳邊界,也即r/(r+fe3c)邊界。

低共熔溫度碳含量是指在奧氏體生成的最低溫度時的碳含量(0.77wt%c)。鐵素體-滲碳體混合相在冷卻形成時有一個特殊的外貌,被稱為珠光體,可作為微觀結(jié)構(gòu)實體或微觀組成物來進行處理。珠光體是一種a-鐵素體和滲碳體薄片的混合物,滲碳體薄片又退化為滲碳體顆粒散步在一個鐵素體基質(zhì)中,散步過程發(fā)生在鐵素體基質(zhì)擴散接近a1邊界之后。

fe-c相圖源于實驗。但是,熱力學原理和現(xiàn)代熱力學的數(shù)據(jù)的相關(guān)知識可以為我們提供關(guān)于相圖的精確計算。當相圖邊界不得不被推測和低溫下實驗平衡很慢達到時,這種計算特別有用。如果合金元素加入fe-c相圖,a1,a3,acm邊界的位置和低共熔組成的位置會變化。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重要的合金元素降低了低共熔碳含量。奧氏體的穩(wěn)定元素錳,鎳降低了a3,鐵素體穩(wěn)定元素鉻,硅,鉬和鎢增加a3。平衡相圖不能說明的相變動力學過程與亞穩(wěn)態(tài)相,必須用非穩(wěn)態(tài)相轉(zhuǎn)變圖來描述。各種相轉(zhuǎn)變圖

在鋼的熱處理中,相變的動力學因素與平衡圖表同樣重要。對于 鋼的性能特別重要的亞穩(wěn)相馬氏體和形態(tài)上亞穩(wěn)態(tài)的微觀組成物貝氏體,可以在相對急速冷卻至環(huán)境溫度時產(chǎn)生。這時碳和合金雜質(zhì)的擴散受抑制或者限制在極小范圍內(nèi)。

貝氏體是一種低共熔組成物,是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混合物。最硬的組成物馬氏體,在極度飽和的奧氏體快速冷卻時通過完全轉(zhuǎn)化形成,當碳含量增加至大約0.7wt%時,馬氏體的硬度增加。如果這些不穩(wěn)定的亞穩(wěn)態(tài)產(chǎn)物接下來加熱至一個適度的高溫,它們分解為更穩(wěn)定的鐵素體和碳化物。這種重新加熱的過程有時被稱為回火或退火。鋼加熱奧氏體化是熱處理的前提。環(huán)境溫度下鐵素體-珠光體或鎮(zhèn)定馬氏體的結(jié)構(gòu)到高溫下奧氏體或奧氏體-碳化物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變對于鋼的熱處理同樣重要。

鋼的熱處理涉及的四種相轉(zhuǎn)變條件

我們可以利用相圖方便地描述出在相變時發(fā)生了什么。四種不同的圖可以被區(qū)別,它們是:(1)加熱過程的奧氏體的等溫轉(zhuǎn)變,奧氏體化;(2)冷卻過程奧氏體的等溫轉(zhuǎn)變,奧氏體的分解;(3)連續(xù)加熱過程的奧氏體化;(4)連續(xù)冷卻過程的奧氏體的分解。加熱過程的奧氏體化

這種圖展現(xiàn)了當鋼在恒溫時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時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通過維持一些小樣品在鉛或鹽浴中并在依次增加維持時間后每次冷卻一個樣品,之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在微觀結(jié)構(gòu)中生成的相的數(shù)量可以了解微觀結(jié)構(gòu)隨時間的變化。共析鋼加熱過程的奧氏體化

在奧氏體的轉(zhuǎn)變中,先從原始的鐵素體和珠光體或鎮(zhèn)定馬氏體轉(zhuǎn)變?yōu)檩^為緊密的奧氏體,這種轉(zhuǎn)變中體積減小。在延長的曲線中,奧氏體形成的開始和結(jié)束時間通常被分別定義為轉(zhuǎn)變進行至1%和99%時。

ith diagrams

冷卻過程奧氏體的等溫轉(zhuǎn)變,奧氏體的分解,ttt diagrams 這個過程在高溫下開始,通常是在維持長時間獲得均一的奧氏體而沒有不溶解的碳化物后在奧氏體范圍內(nèi)發(fā)生,這之后又通過快速冷卻至理想溫度。a3邊界上沒有轉(zhuǎn)變可以發(fā)生,在a1邊界到a3邊界之間只有鐵素體可以通過奧氏體形成。連續(xù)加熱過程的奧氏體化,crt diagrams

在實際熱處理情況下,恒溫不要求,但要求在冷卻或加熱時有一個連續(xù)變化的溫度。因此,如果相圖使用的連續(xù)增加或減小的溫度建立在膨脹計數(shù)據(jù)之上,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實用信息。如同ith圖,crt圖在預測發(fā)生在感應和之后的變硬過程中的短期奧氏體化的效果很有用。一個典型的問題是在一個規(guī)定的加熱速率下,達到完全的奧氏體化最大的表面溫度有多高。當溫度太高時,可引起我們不希望的奧氏體晶粒成長,這些又會導致一個更易破碎的馬氏體的微觀結(jié)構(gòu)。連續(xù)冷卻過程的奧氏體的分解,cct diagrams

對于加熱的圖表,清晰地闡述轉(zhuǎn)變圖來源于哪種冷卻曲線是很重要的。在實驗操作中使用一個恒定的冷卻速率是很平常的,但是,這種現(xiàn)象在實驗狀況下很少發(fā)生。我們也可以根據(jù)牛頓冷卻定律找出所謂的自然冷卻曲線,這些曲線模擬了大范圍內(nèi)部的行為,例如,在特殊條帶上距冷卻端一段距離的冷卻速率。接近條紋樣本的表面冷卻速率的特征非常復雜。每一個cct圖包含了一系列在圓柱樣本不同深度的冷卻速率曲線。最慢的冷卻速率曲線代表了圓柱的中心。冷卻介質(zhì)越不均勻,c形狀曲線需要越長時間去改變,但m溫度不受影響。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轉(zhuǎn)變圖不能用于預言那些不同于構(gòu)建圖表的熱學歷史的反應。例如,在ms之上第一次冷卻從急速到緩慢而后重新加熱至高溫是一個很快的轉(zhuǎn)變,這種轉(zhuǎn)變快于在ttt圖表上所顯示的因為在開始的冷卻中成核過程大大加速。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轉(zhuǎn)變圖對于在一定允許組成范圍內(nèi)精確的合金含量是十分敏感的。

冶金064班學習小組:賴曉寒同學整理完成

乙醇環(huán)己烷氣液平衡相圖實驗報告原理篇四

環(huán)己烷-乙醇 雙液系氣液平衡相圖得繪制

姓名:

學號:

班級:

同組:

成績 一、實驗目得

1.測定常壓下環(huán)己烷-乙醇二元系統(tǒng)得氣液平衡數(shù)據(jù),繪制沸點-組成相圖。

2.掌握雙組分沸點得測定方法,通過實驗進一步理解分餾原理。

3.掌握阿貝折射儀得使用方法。

二、實驗原理

恒定壓力下,真實得完全互溶雙液系得氣-液平衡相圖(t-x),根據(jù)體系對拉烏爾定律得偏差情況,可分為 3 類:(1)一般偏差:混合物得沸點介于兩種純組分之間,如甲苯-苯體系,如圖 1(a)所示。

(2)最大負偏差:存在一個最小蒸汽壓值,比兩個純液體得蒸汽壓都小,混合物存在著最高沸點,如鹽酸—水體系,如圖 2、7(b)所示。

(3)最大正偏差:存在一個最大蒸汽壓值,比兩個純液體得蒸汽壓都大,混合物存在著最低沸點如圖 2、7(c))所示。

圖 1 二組分真實液態(tài)混合物氣—液平衡相圖(tx 圖)

本實驗以環(huán)己烷-乙醇為體系,該體系屬于上述第三種類型,在沸點儀(如圖2、8)中蒸餾不同組成得混合物,測定其沸點及相應得氣、液二相得組成,即可作出 t-x 相圖。

本實驗中兩相得成分分析均采用折光率法測定。

t at at at bt bt bt / o ct / o ct / o cx b x b x b a baabb(a)(b)(c)x “x ”

折光率就是物質(zhì)得一個特征數(shù)值,它與物質(zhì)得濃度及溫度有關(guān),因此在測量物質(zhì)得折光率時要求溫度恒定。溶液得濃度不同、組成不同,折光率也不同。因此可先配制一系列已知組成得溶液,在恒定溫度下測其折光率,作出折光率-組成工作曲線,便可通過測折光率得大小在工作曲線上找出未知溶液得組成。

三、儀器與試劑

沸點儀,阿貝折射儀,調(diào)壓變壓器,超級恒溫水浴,溫度測定儀,長短取樣管。環(huán)己烷物質(zhì)得量分數(shù) x 環(huán)己烷 為 0、0、2、0、4、0、6、0、8、1、0 得環(huán)己烷-乙醇標準溶液,已知 101、325kpa 下,純環(huán)己烷得沸點為 80、7℃,乙醇得沸點為 78、4℃。25℃時,純環(huán)己烷得折光率為 1、4264,乙醇得折光率為 1、3593。

四、實驗步驟

1.環(huán)己烷-乙醇溶液折光率與組成工作曲線得測定(略)

2、無水乙醇沸點得測定

將干燥得沸點儀安裝好。從側(cè)管加入約 20ml 無水乙醇于蒸餾瓶內(nèi),并使溫度計浸入液體內(nèi)。冷凝管接通冷凝水。將液體加熱至緩慢沸騰。液體沸騰后,待測溫溫度計得讀數(shù)穩(wěn)定后應再維持 3~5 min 以使體系達到平衡。在這過程中,不時將小球中凝聚得液體傾入燒瓶。記下溫度計得讀數(shù),即為無水乙醇得沸點,同時記錄大氣壓力。

3、環(huán)己烷沸點得測定(略)

4、測定系列濃度待測溶液得沸點與折光率 同2步操作,從側(cè)管加入約20ml預先配制好得1號環(huán)己烷-乙醇溶液于蒸餾瓶內(nèi),將液體加熱至緩慢沸騰。因最初在冷凝管下端內(nèi)得液體不能代表平衡氣相得組成,為加速達到平衡,須連同支架一起傾斜蒸餾瓶,使槽中氣相冷凝液傾回蒸餾瓶內(nèi),重復三次(注意:加熱時間不宜太長,以免物質(zhì)揮發(fā)),待溫度穩(wěn)定后,記下溫度計得讀數(shù),即為溶液得沸點。

切斷電源,停止加熱,分別用吸管從小槽中取出氣相冷凝液、從側(cè)管處吸出少許液相混液,迅速測定各自得折光率。剩余溶液倒入回收瓶。

按 1 號溶液得操作,依次測定 2、3、4、5、6、7、8 號溶液得沸點與氣-液平衡時得氣,液相折光率。

五、數(shù)據(jù)處理

阿貝折射儀溫度:

o c

大氣壓:

kpa 環(huán)己烷沸點:

o c

無水乙醇沸點:

o c 1、環(huán)己烷-乙醇混與液測定數(shù)據(jù) 如下 : 混與液編號 沸點/℃ 液相分析 氣相冷凝液分析 折光率 x 環(huán)己烷

折光率 y 環(huán)己烷

2.工作曲線數(shù)據(jù)來源于復旦大學《物理化學實驗》(第四版)。

根據(jù)工作曲線插值求出各待測溶液得氣相與液相平衡組成,填入表中。以組成為橫軸,沸點為縱軸,繪出氣相與液相得沸點-組成(tx)平衡相圖。

圖 2、25℃時,乙醇與環(huán)己烷雙液系濃度――折光率關(guān)系工作曲線

圖 3、25℃時,乙醇與環(huán)己烷雙液系濃度相圖

六、思考題 1、本實驗過程中,如何判斷氣、液相就是否已平衡? 2、本實驗誤差可能來自哪些方面?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90436.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