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和評價等要素。教案的控制力度要適當,不宜過分細致或過于寬泛。下面是一些教案的參考資料,供大家查閱。
伯牙絕弦教案篇一
這一課是文言文,主要講了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融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的感受,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也沒有人能成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課文層次清晰,先概括寫了伯牙善彈,子期善聽,再具體寫如何彈如何聽,最后寫子期死,伯牙絕弦。全文共用77個字,表達了朋友之間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為千古佳話。
【教學要求】。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意,并復述故事。
3、感受古人真摯友誼。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字詞正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等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的真摯友情。
【教學難點】。
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教具準備】。
課件。
琴曲《高山流水》。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的《伯牙絕弦》。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二、整體讀文。
1、自由讀,大聲讀,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再讀,隨機點評,必要時教師范讀或帶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1、理解文章的題目:“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生用大家熟悉的表達方式說,學習文言文要學會變通。)。
2、文章還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絕弦?這里的“絕弦”意味著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著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四、再解絕弦。
(一)何為知音。
將文章再讀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讀懂了,哪些地方沒讀懂?學生研讀課文后交流。
預設的幾個教學生成點:
1、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于”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贊嘆之義。
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徐徐兮若清風!”)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6、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蔽倚挠兴睿业暮门笥驯氐弥澲@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么心情嗎?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6、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三)知音之死。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3、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
五、深悟絕弦。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學生讀課文。
3、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將你的想法寫下來。
六、回味絕弦。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伯牙絕弦教案篇二
1.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2.結合課文下的注釋和課外資料,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大家兩人一組互相講給對方聽,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向老師求教。
3.匯報: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故事。
(這是一個多么感人的故事呀,聽完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伯牙絕弦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根據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了解課文的內容。
2.通過對文中詞句的體味,感受“知音”的含義。
教學過程:
1.出示課題,齊讀。
簡介伯牙:春秋時期的琴師。
根據注釋,自己說說“絕弦”的意思(斷絕琴弦;弄斷琴弦)。
2.自由讀課文兩分鐘。
指名讀,正音,對“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兩句進行專門抽查和指導。
(聯系“終身不復鼓”的解釋,理解:絕弦,即永遠不再彈琴。絕,含有“永遠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們漢語中哪些含有“絕”的詞語,也有類似的“永遠也不”的意思?(如:絕響,絕命,絕望,絕筆,絕路……)。
小結:每一個漢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還包含著更多深層次的意思。所以我們在閱讀課文,尤其是古文的時候,一邊要聯系注釋弄懂字面講了什么;同時更要學會思考,關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4.當然,首先我們需要弄懂這個故事大致講了一件什么事。
聯系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每一句話大概的意思。說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問:有沒有同桌討論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隨機組織學生答疑)。
兩人一組開火車,一生讀一句,同桌翻譯一句。
5.讓我們先來看看兩人是怎么成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必得之?!饼R讀。
說說從中看出兩人是怎么成為知音的?(在鼓琴、聽琴、贊琴的過程中成為知音)。
先來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點:紅顯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彈琴的人一樣嗎?
仔細閱讀課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補充介紹:據史書記載,伯牙曾跟著古琴家成連先生學琴三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己只能教彈琴技藝,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將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聲中),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刹赖搅藮|海,并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教會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藝達到了得心應手、隨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彈什么。據說這個故事中講到的《高山》和《流水》兩首曲子,就是伯牙即興彈奏的。
7.鐘子期的聽琴和贊琴又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呢?
再讀課文,思考。
交流:(1)鐘子期善聽。
(2)伯牙心中想什么,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聽出來。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p>
仔細讀,你發(fā)現鐘子期的贊語有什么特點嗎?
(預計:(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贊嘆,發(fā)自肺腑的贊美;。
(2)引導:如果當時的情景是這樣呢——出示并比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這樣的贊美之語在文中還有嗎?(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長江、黃河的特定稱呼,這兩條江河也在中國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彈琴的,是了不起的人;聽琴的,同樣是了不起的人。兩個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為知音。)。
伯牙絕弦教案篇四
今天我們學習25課,請一位同學讀課題,最后一個字怎么讀?誰再讀? 大家一起讀。 (設計意圖:“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對學情的預知,因為“弦”字音很難讀準,必須強化。)
(設計意圖:“老套的初讀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課課落實才能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自學意識與能力。)
2、檢查讀書
(1) 誰讀第一句。預設:口齒清楚、聲音響亮!
(2)誰讀第二三句?預設:哉和“兮”老師用紅色標示強調,都是語氣詞,這樣的詞后邊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聽老師讀 自由練讀。誰再來讀。
(3)誰讀第四句。預設:有一處重音強調要讀好--------“必”得之
(4)誰讀最后一句。預設:要讀好”謂/世/”這里的連續(xù)性,語氣停頓 。
3、就這樣,語速放慢,適當停頓。我們齊讀。讀的有點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讀越好的請舉手。把掌聲送給自己。
(設計意圖:第一句預設看是評價語,實際是讀書基本要求。以此為“榜樣”,學生知道該怎樣努力達到要求。后幾句的預設,目的在于教師心中有數。教師的主導如何體現?此處留有點撥的可能。若學生達到,教師不需贅言;若學生達不到,教師則進行精當的點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教師要在備課時進行這樣的預設。)
1、課文讀得有點基礎了,同學們可以根據課文下方注釋,聯系上下文,自己去試說每句話的意思了。 (設計意圖:學生先學?!笆枪蕦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學生能力從何而來?不是教師教出來,學生要有踏踏實實的自學過程。)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設計意圖:巡視不是無所事事,是快速把握當下學情,班級上中下三個層次學生學力如何?進度效率如何?難點在何處?通過巡視實現對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把握。教師要思考原先預設是否需要調整?通過巡視、調查、調整以使下一步分層教學更有針對性。)
3、我們來交流一下:多媒體出示。
(1)第一句。這句關鍵要理解哪一個字?組個詞理解--善于。善于近義詞---擅長。
(2)第二句。(這里又出現兩個“善”字。屬于一詞多義的詞語,大家要聯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嗎?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在當時享有“五岳之首” “天下第一山”的稱號。
(3)第三句。注意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長江、黃河。
4、同學們剛才較好地理解了這篇古文,真棒!運用借助注釋說句意,聯系上下文進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閱讀古文,也可這樣進行。
(設計意圖:每句都有相應的預設,有的是方法滲透,有的是背景資料補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識講解,有的是與課文重點相關關鍵詞語的強化,還有的是連詞成句的示范。預設之,以達心中有譜,教學交互,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的教學實效。)
1、大家剛才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為下面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請快速用波浪線畫出最能體現鐘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語句。來讀讀你劃的句子。 (設計意圖:不動筆墨不讀書?!跋率帧辈胖顪\。)
伯牙絕弦教案篇五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變通地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出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二、教學重點。
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三、教學難點。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四、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寫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聽寫詞語“善鼓琴”“善聽”,玩味“善”字。
3.檢查朗讀情況,注意節(jié)奏和語速。
(二)初識文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誰能說一說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學“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必得之”。
(1)指導朗讀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資料。
(3)想象伯牙的琴聲中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子期卻能心領神會。于是,他們暢談了整整一宿呀!
(5)在這樣一個無眠的夜晚,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對青山結拜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漢江口灑淚而別。
(6)此時,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約定來年中秋在此團聚。
(7)指導朗讀。
2.教學“子期死……終生不復鼓”。
一年后,伯牙如約來到漢江口,誰知迎接他的卻只有一塊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導朗讀。
(2)再解課題。
(四)深悟“絕弦”
1.出示“短歌”,再悟絕弦。
2.情境朗讀。
(五)回味“絕弦”
1.背誦。
2.拓展。
伯牙絕弦教案篇六
一篇短小、深奧的文言文,經我校鄒紅霞老師的真情演繹,撥響了全體聽課老師和學生們的心弦,讓我們?yōu)橹鸷?、惋惜、悲嘆。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然而弦盡音未盡,那余音卻久久縈繞我們的耳際,彈之不走,揮之不去。這就是鄒老師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為我們奏出的優(yōu)美動人的樂曲!
鄒老師的課,之所以給我們留下這么深的印象,我覺得與教師對文本的挖掘、領悟得深入、透徹是密不可分的,是教師巧設情境,精心構建教程的結果。
一開課,教師就指出“中國的語言文字是有顏色、有聲音、有畫面、有情節(jié),甚至是有味道的”,出示詞語“清風徐徐”、“炊煙裊裊”、“高山流水”等,讓學生展開聯想,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整堂課,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遍數不下二十遍。從剛開始接觸課文時“用老祖宗的方法”自讀到指名讀、分組讀、男女讀、全班齊讀;從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得有節(jié)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讀,引讀,配樂讀等。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提升。而這樣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都由一條“情感”主線緊緊地牽引,那就是教師抓住文本的“情脈”——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通,花大力氣地品味語言的情思,在不經意間,學生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來了。
整堂課,教師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如讓學生品味三個“善”字,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學生“善哉”之聲自內心由衷地發(fā)出,一次又一次,不絕于耳。在此基礎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如,讓學生想象: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教師在教學中,多次設計了讓學生閱讀課外資料的環(huán)節(jié)。如“文中并沒有直接寫伯牙的善鼓,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伯牙與子期故事千古流傳,誰來講一講他們的故事”。這些安排,不僅體現了教師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還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什么叫“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作了很好的鋪墊。而“子期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材料的引入,加上教師飽含深情的朗讀,則真正起到了畫龍點睛、感人肺腑的功效。
教師能夠把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讓學生通過讀中感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學生、教師與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靈沐浴,真正達到了突顯語文教學實效的目的。
伯牙絕弦教案篇七
1、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故事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讀出自己的感悟。
體會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1、教師講伯牙絕弦的故事,設置疑問,導入新課。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強調“弦”的讀音。學生試讀“弦”。
3、解題質疑,理解“絕弦”,并提問學生通過什么知道的。滲透根據注釋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4、讓學生說一說讀了課題后有什么疑問,伯牙為什么絕弦?
1、課件出示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將課文讀流利。
2、指名讀課文,適當讓學生評議。
3、范讀課文。感知課文節(jié)奏。
4、學生自由讀課文,讀出節(jié)奏。
5、齊讀課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讀。
1、通過幾遍讀下來,我們已經知道課文中有兩個人物。讓學生找出來,指名說。板書:伯牙、鐘子期。
2、這兩個人各有什么愛好呢?在課文找一找。指名讀第一句話,引導學生理解“善”的意思。板書“善鼓琴”、“善聽”。
3、從課文中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自己讀課文,把你讀懂的交流一下。
4、學生匯報,課件出示課文中的第二、三句話。提問學生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還可以怎么說?用自己的話替換一下。并視頻展示伯牙和鐘子期相識部分。提問:你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剛才的視頻 嗎?學生匯報。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鐘子期就能從琴聲里聽出來,這就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讀一讀,品一品。
6、故事的結果是怎樣的呢?誰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學生交流,視頻展示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內容,感悟何為知音,板書:知音。
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伯牙為何破琴絕弦。學生練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悲傷情感。
1、我們都知道伯牙是音樂家,在遇到鐘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贊美,膚淺的贊美。體會伯牙遇到鐘子期時,心情怎樣?學生自由說。
2、無奈知音已去,朗讀課文最后一句話,再次體會知音離世之悲。
3、有記載,鐘子期死后,伯牙在鐘子期墳墓前寫下了一首短歌,課件出示詩歌,學生讀詩歌,進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3、學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故事內容。
4、如此動人的故事,你們想不想背下來呢?自由朗讀,試背課文。
5、這的確是一個動人的故事,《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后人根據這個故事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樂。
6、讓我們再次在音樂聲中誦讀全文。
將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伯牙絕弦教案篇八
1、這是一篇文言文,同學們先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讀不通的地方,可以反復讀幾遍。指導讀音。同學們讀得都非常好,但是有些地方還有所欠缺。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五年級時學的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嗎?還記得那篇課文是怎樣讀的嗎?老師起頭,學生接。讀《楊氏之子》。出示課件4:《楊氏之子》的朗讀節(jié)奏。
2、現在誰來試著用這樣的方法讀一讀課文?他讀得怎么樣?學生自由讀課文。
a)現在我們一起來配合音樂讀課文。出示課件:《伯牙絕弦》的朗讀節(jié)奏。
解題。出示課件伯牙絕弦》是什么意思?
伯牙絕弦教案篇九
鐘子期:楚國的打柴樵夫,青布包頭,兩截布衫。
(思考、交流:讀完資料,你有什么疑問?)。
2、探究課文。
(1)“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何以見得?
(2)生找有關句子,師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說)哪個字表現出了巍峨?他看見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見了什么樣的山?你哪個字表現了“高聳入云”?齊讀。
師:是呀,一個“峨”字竟然表達出來了這么多的意象,古人講話真是簡約而不簡單。
還有哪一句能說明子期善聽?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鄙斫獯司洹T鯓幼x才能讀出江河的寬廣(浩浩蕩蕩)(你抓住了“洋洋”二字來讀出江河的寬廣。
師:聽的出你是在真心誠意地贊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聲表現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寬廣嗎?(指名答)。
師:讀著讀著,我眼前就浮現出了一副畫面,你看見了嗎?生想象伯牙鼓琴,鐘子期聆聽的畫面嗎?(什么時間、什么地方、怎樣彈、怎樣聽?)。
生補充伯牙善鼓的資料。
(4)師:既然伯牙是個著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還會表現什么呢?
生想象、交流。
師追問: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嗎?子期理解嗎?子期通曉嗎?
(5)師:是呀,高山也罷,流水也罷,悲傷也罷,開懷也罷,真所謂,
伯牙所念——。
生:鐘子期必得之。(板書:所念、必得之)。
師:此話怎解?指導理解這句話,“念”做何解?為什么“必得之”?強調“一定”“必定”!
生:當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贊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p>
當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贊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是知音。(板書:知音)。
(6)師:伯牙當時是楚國著名的宮廷樂師,名滿天天,他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生答)。
當他鼓琴志在流水時,沒人贊曰——。
所以他一個人來到山澗排遣內心的寂寞和孤獨,他萬萬沒有想到,此時、此地、此人——鐘子期,卻能聽懂他的琴聲。
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找到了,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他最想對子期說什么?(引導學生說文言文。)。
師:是啊,知音相遇,是心靈的交融,讓我們讀課文的前4句,感受他們的快樂。學生齊讀前四句。
(7)過渡:同學們的朗讀讓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鄙斫饩渥?。
(8)子期死了,這對伯牙來說意味著什么?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
1、朗誦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體會人物的心情。
課件。
自主探究自瀆自悟。
搜集有關歌頌友誼的詩及名言警句。
有一個故事,千古傳誦,流傳至今,這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伯牙絕弦》大家齊讀課題,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們以往學的都是現代文,也就是白話文,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師:下面同學們看課文,聽老師范讀一下課文。
師: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師:讀通順了嗎?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jié)奏,根據老師畫的停頓,大家練讀古文,要讀出朗讀節(jié)奏。(以組為單位派代表讀評)。
齊讀放慢節(jié)奏再讀已經讀出古文的節(jié)奏來了。
師: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
師: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
學生: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這里的絕弦意味著什么,向世人宣告什么?下面我們默讀課文,結合書下的注釋,插圖,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可以再小組內交流,結果記在書上。
匯報1: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指導讀?幾個善?
匯報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師: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鐘子期贊嘆道:“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里流過!。
師:伯牙彈琴心里想到高山,鐘子期就能聽出泰山?那么你們能不能讀出來。泰山讀的有味道,泰山很高,孔子認為因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來泰山是很高大的。
師:那誰能說說泰山這個詞。
師:讀書就像你們這樣從字里行間讀懂意思,能不能把你的體會讀出來。
師:相當于現代的什么?
學生:(好啊、真棒、了不起、真厲害)。
2、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么心情嗎?
5、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
6、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樂曲,請學生欣賞)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一
1、自我介紹——讓學生看動作猜老師的姓:張弓射箭(姓張)。
2、出示象鼻山圖片,讓學生介紹桂林的山水。(生介紹)。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師介紹北京的龍慶峽小漓江,邀請同學到北京游覽。
一、復習鞏固。
1、學生讀課文,指導讀出節(jié)奏。
2、出示難讀的句子,檢查朗讀情況。
3、出示帶四個“善”字的句子,(“善”標成紅色)問學生有什么發(fā)現?
小結:同一個表達的意思不同,這就叫一字多義。這在以后的學生中還會遇到。
4、讓學生質疑。引入課文的學習。
生質疑:為什么世界上再無知音?伯牙為什么絕弦?
二、體會知音情深。
1、板書“知音”,閱讀課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讀,請三名學生。
2、全班交流:為什么有這種感受,師點撥。
3、師生合作讀句子,再現當時的畫面。
4、知己在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圖、流水圖)子期會怎么說?
生接著朗誦:“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師:這真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p>
5、伯牙還會想到什么呢?
6、板書甲骨文“志”字,解釋字義,問: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詩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說出了伯牙怎么胸懷?
(生:伯牙博大胸懷)。
8、此時,你對知音有什么新的認識?(生板書:)。
同學們對知音的認識有了新的'變化,從知心到知志。
(生上臺板書: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為什么會破琴絕弦?(生借助閱讀資料自學,再全班交流,師點撥)。
10、哪個詞寫出了“再無二人”?生:知音難求(板書)。
11、創(chuàng)設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師生合作讀)。
師讀:當伯牙“志在高山”時,唯有子期會對他說——(生讀“峨峨兮若泰山”)師讀:當伯牙“志在流水”時,唯有子期會對他說——(生讀“洋洋兮若江河”)。
12、緊扣“絕”字,感受文言文的語言。
師讀:當伯牙“志在高山”,卻再也聽不到子期說——(生讀“峨峨兮若泰山”)師讀:當伯牙“志在流水”,卻再也聽不到子期說——(生讀“洋洋兮若江河”)。
師:可面對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絕。(配樂出示句子的播放錄音)。
憶昔去年春,三尺瑤臺為君死!
伯牙絕弦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可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歷代詩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詩句)。
師:從這些詩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談理解。
13、出示詩句:此時高山與流水,應有鐘期知妙旨。
師: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讀句子: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師: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讀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三、組合閱讀,觸摸知音文化。
1、一幕又一幕出現在我們面前,師生合作讀。
2、嘗試背誦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2、《推薦閱讀《列子湯問》。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二
1.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感受藝術(音樂)的美好。
2.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多媒體課件
一、解題質疑,引入課文。
初讀課題后,學生理解絕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課題提出疑問。
二、讀準字音,初知課文。
1.學生自由練讀。
2.檢查初讀情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三、聯系注釋,讀懂文意。
1.指導學生聯系注釋嘗試疏通文意,并練習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在學生講述時,教師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善志等。
3.學生練習朗讀,讀出文言文韻律。
四、深入體會,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為何絕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學生自學:你是從哪些語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劃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與流水時,善聽的子期能準確聽懂伯牙的琴音所傳達的心聲。
學生練習朗讀,讀出文言文的韻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師生共讀,表達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離世之悲
借助馮夢龍《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伯牙為何破琴絕弦。
學生練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復雜情感。
對比朗讀,再次體會知音離世之悲。
五、回味誦讀,升華文心。
1.善鼓的伯牙為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
2.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3.師生誦讀全文。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三
1、引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借助注解讀通讀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摯的友情。
3、理解文章內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點。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感受藝術(音樂)的美好。
2、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摯的友情。
一課時。
ppt課件。
一、樂曲導入,回顧學法。
1、播放樂曲,揭示課題。
師:絕,是斷絕的意思,那絕弦應該是怎樣理解?
師:誰弄斷了琴弦。(老師相機板書伯牙)讀課題。
4、讀完課題后,你有什么疑問呢?
二、學習課文。
第一步:“讀”出韻味。
1、指名讀。
2、板書課文中的兩個語氣詞“哉”“兮”,理解并閱讀有關句子。
哉:語氣詞,表示感嘆,如回答得很好,可以說“妙哉”,一道難題難于解答出來了,可以說“豈不快哉”。
兮:語氣詞,相當于“啊”,比如“狂風大作,塵土飛揚”連起來就是“狂風起兮塵土揚”。
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對比句子讀“善,峨峨若泰山”“善,洋洋若江河”
師:缺少這兩個字,讀起來感覺怎么樣呢?有了這兩個字呢?
領讀,齊讀,
3、自由讀課文,
4、再請第一位同學示范讀。
師:文言文的學習,朗讀是第一位,要求讀準確,讀流暢,停頓正確,有節(jié)奏感,這才會讀出文言文的韻味來。
6、請一位同學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故事。
第二步:“悟”出知音的內涵。
師:學習文言文能背能講述故事,還不夠,還得學會咬文嚼字,爭取每一個字的含義都能理解得準確到位。那先交流,說說你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還有哪些字不懂,哪些句子的意思你知道大概卻表達不出來。
(學生交流)。
師:考考你們的自學能力。分別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句子一(板書)伯牙鼓琴,鐘子期聽。
再補充板書“善”,突出對善的理解。
師:善是什么意思。
生:善于,擅長于某種事。
師:何幻善于投籃什么意思,
生:何幻投籃準,別人都比不上。
師:馮海速度快,一百米總是第一名,可跑1500連名都不敢報,我們可以怎么說?
生:馮海善于短跑,不善于長跑。
師:課文都說誰善于做什么呢?
生: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
生:志在高山,志在河水。(伯牙)。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
生:用心在彈琴,用心在演奏。
3、讀出贊賞敬佩的語氣。
師:從一個善字看出伯牙與鐘子期在音樂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才華。他們因為音樂而相識,因為在音樂方面的出色的才華而走到了一起。這是多么幸運的一件事呀,這兩個人相見,譜寫了交友的一段佳話。
4、再讀這一句。
師:(補充鐘子期識琴的故事)。
句子二(板書)。
伯牙所念,鐘子期得之。
1、念、必、得、之。重點指出之是指伯牙“心中所念”。
2、從課文里哪些描寫看出伯牙所念,鐘子期都一一得之呢?
3、口語練習。
師:老師現在是伯牙,你們是鐘子期,我彈琴,看你們是否能得之。
志在高山,子期曰:“巍巍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子期曰:“滔滔兮若江河。”
志在明月,子期曰:“皎皎兮若明月?!?/p>
志在垂柳,子期曰:“依依兮若垂柳。”
志在長路,子期曰:“漫漫兮若長路?!?/p>
志在歲月,子期曰:“悠悠兮若歲月?!?/p>
4、這時,伯牙會是怎樣的心情?他會怎么做?說什么呢?
5、讀個句子。
學生交流。
一是“善”,在相同的領域里有著出色的才華。
一是“必得之”,心相通,相互羨慕、欣賞、理解。
句子三(板書)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理解“乃、復”。
2、對于子期的離去,伯牙為什么會有如此過急行動?
3、除了“破琴絕弦”,發(fā)誓“終身不復鼓”,還會有些什么變化呢?
生:鐘子期說的話。
師:一邊撫琴,一邊想起——。
生:鐘子期的笑容。
師:一邊撫琴,一邊想起——。
生:他們的之間的友情。
師:是呀,伯牙此時,和友人陰陽相隔,悲痛欲絕,他用琴聲哭訴對朋友的思念,用琴聲來表達對友人的依戀。然后站起身,長嘆一聲,“子期離去,世無知音”。然后破琴絕弦,以謝子期,悼念知已子期。
4、讀出悲壯的味道。
5、欣賞這首用心譜寫成的經典名曲《高山流水》的樂曲。
6、在音樂聲中朗誦課文。
第三部分:知識延伸,提升課文內涵。
師:音樂是一種藝術形式,伯牙和鐘子期兩位就是因為音樂而相識,在音樂中找到了共同語言,相互欣賞,理解,成為知己。其他藝術形式也有如此魅力。
比如說書法藝術,也可以從書法藝術中得到享受。播放音樂,欣賞徐老師的書法作品。談談對這幅作品的理解。
比如說詩歌,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很多詩人因為詩歌走到一起,分享詩歌帶來的快樂,享受詩歌這種藝術形式帶來的快樂與友情。欣賞老師創(chuàng)作的詩歌《父親》,談談對這首詩的理解。
三、總結課文。
1、播放音樂,點名入情地朗讀課文。
2、總結全文。
師:學完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1、加強學習,提高藝術修養(yǎng)。
2、藝術并不遙遠,就是我們身邊。用心去領會,用心去創(chuàng)作。
3、珍惜友情。
4、再讀課題。
四、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3、把故事講給家人聽;
4、擴寫故事。(3、4二選一)。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四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鑒賞能力伯牙把感情溶進樂曲中去,用琴聲表達了他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樣奔騰于宇宙之間的智慧,琴技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而鐘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與他產生了共鳴不管伯牙如何彈奏,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古人說:士為知己者死伯牙絕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yōu)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因此本課教學目標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體會文言文所表達的豐富意象和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難點是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學習本文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要注意停頓恰當其次,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教學時主要采取以下步驟:
(一)、學生嘗試讀文,根據讀文情況教師可示范讀文,指導學生恰當停頓,讀好兩個表示感嘆的語氣詞哉、兮,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二)、課文讀通順后,請學生根據注釋、插圖并聯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教師加以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
(三)、了解課文內容后,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在讀中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情,交流對知音的感受和體會安排學生聆聽《高山流水》,欣賞渾厚、流暢的旋律,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
(四)、作業(yè)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關于交友的名言佳句,體會人們對友情的珍視。
(五)、注重自讀自悟讀得充分,讀得入情,讀出文章的韻味。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創(chuàng)設情景,點撥感悟,理解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
4.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從而自覺地吸收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的語言文化。
第一課時。
(一)本課時教學目標:
1.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創(chuàng)設情景,點撥感悟,理解故事對于我們的啟示。
4.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從而自覺地吸收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的語言文化。
(二)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高山流水》錄音。
學生準備:充分預習,讀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初步把握節(jié)奏結合課下注釋、課后資料袋,想一想是否讀懂了這個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三)教學過程:
1.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給出詞語高山流水,師生共同讀詞引入課文。
板書課題伯牙絕弦,生讀指導生讀準弦。
[設計意圖:。
2.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解題:課題伯牙絕弦,怎么理解?圍繞課題,學生質疑?(如伯牙為什么而絕弦?為誰而絕弦?)。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句子做上記號,多讀幾遍學生提出疑難,師生共同活動指讀,合作讀,齊讀,教師范讀達到能順暢地讀課文。
3、聯系注釋,讀懂文意。
最喜歡讀哪一句,為什么?師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導學生發(fā)現:善,一字多義。
(2)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你就是善聽的子期,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你看到了什么樣的山?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你有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指導朗讀。
(3)欣賞音樂,拓展語言:
引入語言拓展訓練:俞伯牙是當時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止表現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聲也許還會表現很多景象,鐘子期會如何贊嘆?聽音樂,用abcc的形式說出畫面深入理解無論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贊之,這真是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板書:所念必得之)。
此時的伯牙心情如何?帶著理解讀出知音歡聚的融洽和歡樂。
(4)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4、深入體會,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伯牙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默讀背景故事回顧重點句子,體會知音難得(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到底有沒有知音?誰是伯牙的知音?當他志在高山時,鐘子期會贊曰,當他志在流水時,鐘子期會贊曰,正是聞弦歌而知雅意,鐘子期聽的是琴聲,懂的是志向,是胸懷,他們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師生感情朗讀《短歌》: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伯牙此時什么心情?(帶著自己的理解讀)。
欲將心事付瑤琴,弦斷有誰聽?伯牙此時還有什么心情?(帶著自己的理解讀)。
齊讀最后一句,理解伯牙為什么而絕弦以及知音離散的痛苦和悲憤。
5、升華文心,熟讀成誦。
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業(yè):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贊同伯牙的選擇嗎?
寫一寫,你想對伯牙說點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課。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五
生:知音。
生:密友。
生:親密無間。
生:心有靈犀。
師:你們的知識面很寬。有一個詞我不理解,兩個最好的朋友應當是“知心”,彼此知道對方的心靈,可為什么不稱“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沒有誰知道“知音”這個詞的來歷?如果知道,請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生:古時候,有個叫伯牙的人,特別會彈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彈得入迷,忽然來了一個樵夫,他說,彈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見了高高的山峰。伯牙又彈了一曲,樵夫贊嘆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這個樵夫叫做鐘子期。后來,鐘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對別人說,這個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斷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輩子再也沒有彈過琴了。
師:呵呵,就用了課文的標題,是嗎?難道只能用這個標題?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來歷》。
生:《伯牙與鐘子期》。
生(齊):想。
二、自讀。
師:我數了一下,如果不計標點的話,這個關于知音的故事,我們的先祖只用了77個字就記下了,并且記得極為生動而曲折。這里面一定藏著很多很多的奧秘,一定有許多表達的密碼。讓我們一起來探秘。
請大家翻開書,每人先將文章自讀一遍。我提兩個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標記難讀的字詞;第二,對照注釋,用小圈圈標記難以理解的字詞。
指名學生朗讀,正音。(多媒體展示)。
弦(xian)哉(zai)?峨(e)兮(xi)曰(yue)。
三、導讀。
師:我們一起看看課文的標題,叫《伯牙絕弦》。這里,“絕”是什么意思?
生:斷絕。
生:斷。
生:我覺得聽琴更難。因為,聽琴的時候,要能理解琴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生:聽琴者更難,因為聽琴者需要對琴技、琴聲非常熟悉。
生:我認為還是彈琴的更難,因為彈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長時間練習。
生:彈琴不容易,彈一支曲子的時候,他要通過小小的指尖將自己的心聲完美地表現出來。
生:我還是認為善聽者更難,因為善聽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聽出琴音里的意境。
師:其實,彈琴與聽琴都是一種藝術享受。我們一起看看課文開頭如何寫的?
齊讀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p>
(生讀)。
師: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寫的文字,經過了這么長的歲月,我們今天還能懂嗎?(能懂)知道為什么嗎?這是因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義,幾千年不變,像這個句子中的“琴”“聽”,還有“伯牙”與“鐘子期”這樣的人名;還有些字,意義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善”,可以解釋為什么?(善于,擅長。注意:擅長的“擅”是如何寫的。)假如文言中全是這樣兩類字,那我們讀文言的感覺與讀今天的話沒有多大區(qū)別。問題是,還有些字的意義,古今差異很大。這就是我們學習文言所要重點關注的。比如這個“鼓”,是什么意思?(彈),今天說“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種樂器)。
故事打頭一句就說“伯牙善鼓”與“鐘子期善聽”。注意,在這里,“善鼓”與“善聽”是平起平坐的。從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樣寫伯牙“善鼓”與鐘子期“善聽”的?我們分角色來朗讀下面的文字。
(學生分角色朗讀)。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學與女同學分角色讀,交換角色讀)。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師:有個詞語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當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著高山。
生:“哉”與“兮”都是文言里的語氣詞,今天都不用了。
師:今天有哪些相應的語氣詞?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師:峨可以組詞為“巍峨”,巍與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讀的時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與“峨峨”連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師:真是好老師,這個提醒相當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師:有個成語叫“若無其事”,那個“若”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師:“洋洋”這個詞,你們沒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寬廣。
生:浩蕩。
師:“浩蕩”更好。
生:實際上也寫了伯牙“善鼓”,因為,鐘子期總說“善哉”!
生:唐僧。
師:如果不是伯牙彈得好,鐘子期就不會發(fā)出“善哉”的贊嘆。這是哪個角度的描寫?
生:側面描寫。
生:還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時候,就能用琴聲來表達,這當然是“善鼓”。
生:越是寫出鐘子期“善聽”,越是體現他是真正的“知音”。這樣寫,就會后面寫到的“絕弦”舉動,作了鋪墊。
生:不是。
師:請你在文中找找證據。(指一名未舉手的學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師:對。但這里還是藏著問題。請你們討論:前面都說“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這里卻說“伯牙所念”。我想將“念”改成“志”,行不行?說說理由。
生:不好。伯牙彈琴彈得特別好,一點點念頭,一點點想法,都能表達。而這一點點念頭,居然都被鐘子期感受到了。這更能體現他們是“知音”。
生:“念”是名詞,它表達的是伯牙彈琴時所想到的東西;“志”是動詞,是伯牙一邊彈奏一邊想著。
師: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這里,不是名詞。
生:“志”好像是一個曲子的主題,而“念”沒有那樣明確,一個念頭,一點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念”都曉得,都理解。
生:有影響?!氨亍笔恰氨厝弧薄氨囟ā钡囊馑?。
生:“必然”說明沒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聲里表達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生齊讀)。
生:我發(fā)現,鐘子期的話里都用了“善哉”這個感嘆詞。
生:鐘子期的話都用了“兮”這個語氣詞。
生:鐘子期的話里都有一個像“峨峨”“洋洋”這個的重疊詞。
生:鐘子期的話是對仗著寫的。長短一樣,句式差不多。
師:對。剛才說“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真是這樣嗎?我們一起來試試自己的創(chuàng)意力與表達力。仿照“志在高山”這樣的句子,來造句。
(多媒體演示)。
志在春風,鐘子期曰:“——————————”
志在明月,鐘子期曰:“-------------------????-”
(生躍躍欲試)。
生:志在春風,柔柔兮若輕撫。
生:志在春風,徐徐兮若微風。
生:志在春風,柔柔兮若母愛。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盤。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師:同學們的創(chuàng)造力相當強!我想問,如果文章只寫到這里,那題目能叫“伯牙絕弦”嗎?生:不能。根本還沒有寫到“絕弦”的事兒。
師:如果不叫“伯牙絕弦”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伯牙覓知音》。
師:呵呵,鐘子期就在他面前,要“覓”嗎?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生:悲痛。
師:不是悲痛,而是極其悲痛。
指名讀最后一句:“子期死……終身不復鼓?!?/p>
師:“死”字該怎樣念?
生:低沉,飽含悲傷。
師:(齊讀)體會“死”字如何讀。
師:這里有個“謂”,是什么意思?
生:認為。
師:“謂”的古今差異很大,在古代它是“對……說”的意思。
生:就是懂得音樂,懂得琴聲。
師:懂得琴聲就是懂得心聲。
生:不是。這里的“破”是個動詞。摔破。
師:很好。能想象當摔琴的情形嗎?
生:伯牙摔琴的時候,眼里一定噙著淚水。
生:伯牙摔琴的時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時候,他一定有悲傷的嘆息。
生:世上只有鐘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彈琴再也意義。因為摔爛它,挑斷它。
生:他彈的曲子無人能欣賞,留著琴沒有用。
生:他跟鐘子期那么知心,現在鐘子期死了,伯子看著它傷心,不如摔了。
師:你們的理解都很深,觀點卻都差不多。
生:我覺得伯牙沒必要摔琴,他應當在子期死的時候,跟他再彈一曲,然后將琴與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覺得伯式可以借這把琴來表達他對鐘子期的思念。
師:你們都非常懂得感情。真不錯!
四、拓展。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生:“鐘子期善聽”之后要分開。這里是“總寫”?!氨氐弥敝笠珠_,這里具體寫了伯牙子與鐘子期如何心靈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結局。
師: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會認同這個思路。
(生點頭)。
生:可能會志在別墅。
生:可能會志在美女。
多媒體播放二胡獨奏《賽馬》。
生:我想起過年時那種歡快的氛圍,一群人在那里載歌載舞。
生:我想到了競爭,想到了劃龍舟,敲鑼鼓。
生:我想到的舞龍燈熱鬧而歡快的場景。
生:我想到了草原,想到蒙古包,想到馬兒的奔跑。
生:我想到了奔跑的馬,他們在競賽,一會又在休息,準備下一輪沖鋒。
師:你告訴我,此前是否聽過這支曲子?
生:(搖頭)沒有。
師:(笑)一定,肯定以及確定?
生:肯定。
師:那你是了不起的“鐘子期”
五、背誦。
結合板書背誦課文。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根據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了解課文的內容。
2.通過對文中詞句的體味,感受“知音”的含義。
教學過程:
1.出示課題,齊讀。
簡介伯牙:春秋時期的琴師。
根據注釋,自己說說“絕弦”的意思(斷絕琴弦;弄斷琴弦)。
2.自由讀課文兩分鐘。
指名讀,正音,對“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兩句進行專門抽查和指導。
(聯系“終身不復鼓”的解釋,理解:絕弦,即永遠不再彈琴。絕,含有“永遠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們漢語中哪些含有“絕”的詞語,也有類似的“永遠也不”的意思?(如:絕響,絕命,絕望,絕筆,絕路……)。
小結:每一個漢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還包含著更多深層次的意思。所以我們在閱讀課文,尤其是古文的時候,一邊要聯系注釋弄懂字面講了什么;同時更要學會思考,關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4.當然,首先我們需要弄懂這個故事大致講了一件什么事。
聯系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每一句話大概的意思。說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問:有沒有同桌討論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隨機組織學生答疑)。
兩人一組開火車,一生讀一句,同桌翻譯一句。
5.讓我們先來看看兩人是怎么成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必得之。”齊讀。
說說從中看出兩人是怎么成為知音的?(在鼓琴、聽琴、贊琴的過程中成為知音)。
先來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點:紅顯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彈琴的人一樣嗎?
仔細閱讀課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補充介紹:據史書記載,伯牙曾跟著古琴家成連先生學琴三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己只能教彈琴技藝,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將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聲中),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刹赖搅藮|海,并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教會我移情了?!庇谑撬那偎囘_到了得心應手、隨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彈什么。據說這個故事中講到的《高山》和《流水》兩首曲子,就是伯牙即興彈奏的。
7.鐘子期的聽琴和贊琴又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呢?
再讀課文,思考。
交流:(1)鐘子期善聽。
(2)伯牙心中想什么,鐘子期都能從琴聲中聽出來。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p>
仔細讀,你發(fā)現鐘子期的贊語有什么特點嗎?
(預計:(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贊嘆,發(fā)自肺腑的贊美;
(2)引導:如果當時的情景是這樣呢——出示并比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這樣的贊美之語在文中還有嗎?(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長江、黃河的特定稱呼,這兩條江河也在中國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彈琴的,是了不起的人;聽琴的,同樣是了不起的人。兩個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為知音。)。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七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變通地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出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
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一)檢查預習
1.寫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聽寫詞語“善鼓琴”“善聽”,玩味“善”字。
3.檢查朗讀情況,注意節(jié)奏和語速。
(二)初識文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誰能說一說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學“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必得之”。
(1)指導朗讀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資料。
(3)想象伯牙的琴聲中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子期卻能心領神會。于是,他們暢談了整整一宿呀!
(5)在這樣一個無眠的夜晚,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對青山結拜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漢江口灑淚而別。
(6)此時,他們又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約定來年中秋在此團聚。
(7)指導朗讀
2.教學“子期死……終生不復鼓”。
一年后,伯牙如約來到漢江口,誰知迎接他的卻只有一塊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導朗讀。
(2)再解課題。
(四)深悟“絕弦”
1.出示“短歌”,再悟絕弦。
2.情境朗讀。
(五)回味“絕弦”
1.背誦。
2.拓展。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八
這個單元的主題是走近藝術,感受藝術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恫澜^弦》被定為本組教材的開篇之作,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積累中華優(yōu)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恫澜^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只有短短77個字,講述了春秋時期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俞伯牙與鐘子期真摯的情感令人感動,故事蕩氣回腸,耐人尋味。
六年級的學生在五年級已經學過第一篇文言文《楊氏之子》,這一課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對于本課來說,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對學生來說并不難,只要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進行復習、并在課上適當點撥即可。根據學生的學情,指導學生去在課堂上品文、思意、悟情,并從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是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單元導讀、教材特點及班里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讀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查閱的相關資料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學生能從文中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學生能憑借注釋、搜集的相關資料和聯系上下文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教法:“以讀促悟”,“情境感悟”,和“點撥引導”。
學法: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全文,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悟相結合。
搜集有關交友的古詩名句、背景音樂、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伯牙絕弦教案篇十九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課件、《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jié)奏。
4.放錄音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5.指導朗讀,出示課件。
三、讀懂課文,領會文境。
1.這是一個發(fā)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課件示)(借助課后的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小組合作學習:組內交流學習情況,互相補充,疏通文意。
4.全班交流學習情況:在學生匯報時,老師相機重點指導文中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課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聽”中的“善”解釋為“擅長、善于”;兩個“善哉”中的“善”解釋為“太好、太妙”。
(3)分角色表演:老師當伯牙,學生是子期。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細雨。善哉,綿綿兮如(?)!
伯牙鼓琴,志在炊煙。善哉,(?)兮像(?)!
……。
(4)伯牙為什么絕弦?絕弦說明什么?(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四、讀好課文,感悟文情。
1.播放《高山流水》樂曲。
2.邊聽邊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動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華認識。
1.伯牙為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么?
2.搜集有關的文章進行閱讀,積累有關朋友情意的語句。
六、作業(yè):
1.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2.背誦課文,把這個故事講給你的家人或伙伴聽。
板書設計:
善鼓琴???????????????善聽。
所念?????????????????必得之。
絕弦?????????????????死。
伯牙絕弦教案篇二十
今天我們學習25課,請一位同學讀課題,最后一個字怎么讀?誰再讀?大家一起讀。(設計意圖:“弦”字的正音,建立在對學情的預知,因為“弦”字音很難讀準,必須強化。)。
(設計意圖:“老套的初讀要求”真正做到,很不容易,要課課落實才能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自學意識與能力。)。
2、檢查讀書。
(1)誰讀第一句。預設:口齒清楚、聲音響亮!
(2)誰讀第二三句?預設:哉和“兮”老師用紅色標示強調,都是語氣詞,這樣的詞后邊一停頓,一延長,古文的味道就出來了。聽老師讀自由練讀。誰再來讀。
(3)誰讀第四句。預設:有一處重音強調要讀好--------“必”得之。
(4)誰讀最后一句。預設:要讀好”謂/世/”這里的連續(xù)性,語氣停頓。
3、就這樣,語速放慢,適當停頓。我們齊讀。讀的有點意思了,感到自己越讀越好的請舉手。把掌聲送給自己。
(設計意圖:第一句預設看是評價語,實際是讀書基本要求。以此為“榜樣”,學生知道該怎樣努力達到要求。后幾句的預設,目的在于教師心中有數。教師的主導如何體現?此處留有點撥的可能。若學生達到,教師不需贅言;若學生達不到,教師則進行精當的點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所以教師要在備課時進行這樣的預設。)。
1、課文讀得有點基礎了,同學們可以根據課文下方注釋,聯系上下文,自己去試說每句話的意思了。(設計意圖:學生先學?!笆枪蕦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學生能力從何而來?不是教師教出來,學生要有踏踏實實的自學過程。)。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設計意圖:巡視不是無所事事,是快速把握當下學情,班級上中下三個層次學生學力如何?進度效率如何?難點在何處?通過巡視實現對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把握。教師要思考原先預設是否需要調整?通過巡視、調查、調整以使下一步分層教學更有針對性。)。
3、我們來交流一下:多媒體出示。
(1)第一句。這句關鍵要理解哪一個字?組個詞理解--善于。善于近義詞---擅長。
(2)第二句。(這里又出現兩個“善”字。屬于一詞多義的詞語,大家要聯系上下文理解。善哉何意?泰山有了解嗎?泰山古名“岱宗”,春秋時始稱泰山,在當時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稱號。
(3)第三句。注意這里的古文中的江河是有特指的。長江、黃河。
4、同學們剛才較好地理解了這篇古文,真棒!運用借助注釋說句意,聯系上下文進行了理解的方法。今后閱讀古文,也可這樣進行。
(設計意圖:每句都有相應的預設,有的是方法滲透,有的是背景資料補充,有的是古文特指知識講解,有的是與課文重點相關關鍵詞語的強化,還有的是連詞成句的示范。預設之,以達心中有譜,教學交互,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的教學實效。)。
1、大家剛才較好地理解了古文,就為下面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請快速用波浪線畫出最能體現鐘子期是伯牙知音的語句。來讀讀你劃的句子。(設計意圖:不動筆墨不讀書?!跋率帧辈胖顪\。)。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伯牙絕弦教案篇二十一
課前談話:
1、自我介紹——讓學生看動作猜老師的姓:張弓射箭(姓張)。
2、出示象鼻山圖片,讓學生介紹桂林的山水。(生介紹)。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師介紹北京的龍慶峽小漓江,邀請同學到北京游覽。
教學過程。
1、學生讀課文,指導讀出節(jié)奏。
2、出示難讀的句子,檢查朗讀情況。
3、出示帶四個“善”字的句子,(“善”標成紅色)問學生有什么發(fā)現?
小結:同一個表達的意思不同,這就叫一字多義。這在以后的學生中還會遇到。
4、讓學生質疑。引入課文的學習。
生質疑:為什么世界上再無知音?伯牙為什么絕弦?
1、板書“知音”,閱讀課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讀,請三名學生。
2、全班交流:為什么有這種感受,師點撥。
3、師生合作讀句子,再現當時的畫面。
4、知己在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圖、流水圖)子期會怎么說?
生接著朗誦:“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師:這真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p>
5、伯牙還會想到什么呢?
6、板書甲骨文“志”字,解釋字義,問: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詩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說出了伯牙怎么胸懷?
(生:伯牙博大胸懷)。
8、此時,你對知音有什么新的認識?(生板書:)。
同學們對知音的認識有了新的變化,從知心到知志??
(生上臺板書: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為什么會破琴絕弦?(生借助閱讀資料自學,再全班交流,師點撥)。
10、哪個詞寫出了“再無二人”?生:知音難求(板書)。
11、創(chuàng)設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師生合作讀)。
師讀:當伯牙“志在高山”時,唯有子期會對他說——(生讀“峨峨兮若泰山”)師讀:當伯牙“志在流水”時,唯有子期會對他說——(生讀“洋洋兮若江河”)。
12、緊扣“絕”字,感受文言文的語言。
師讀:當伯牙“志在高山”,卻再也聽不到子期說——(生讀“峨峨兮若泰山”)師讀:當伯牙“志在流水”,卻再也聽不到子期說——(生讀“洋洋兮若江河”)師:可面對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絕。(配樂出示句子的播放錄音)。
憶昔去年春,??三尺瑤臺為君死!
伯牙絕弦的故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可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歷代詩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詩句)。
師:從這些詩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談理解。
13、出示詩句:此時高山與流水,應有鐘期知妙旨。
師: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讀句子: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從此絕。
師: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讀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一幕又一幕出現在我們面前,師生合作讀。
2、嘗試背誦課文。
2、《推薦閱讀《列子湯問》。
知音。
心靈相通志同道合心有靈犀志向相同。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1599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