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jīng)驗。心得體會是我們對于所經(jīng)歷的事件、經(jīng)驗和教訓的總結和反思。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黻P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一
地質人是那些對地質學感興趣并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他們通過對地質過程和地球歷史的研究,大大促進了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作為地質人,他們在長期的實地勘察、研究和探測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對于我們保護地球環(huán)境、解決能源問題和氣候變化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此,本文將探討地質人的心得體會,以期從他們的經(jīng)驗中汲取智慧。
第二段:在實地勘察中的心得體會
地質人員在實地勘察中屢經(jīng)磨難并獲得了寶貴的經(jīng)驗。首先,他們深刻理解了地質學是一門實踐科學,不能僅依靠實驗室模擬和理論分析。只有親身走進大自然,才能體驗到地質過程的獨特魅力。此外,地質人員通過不同地質條件的對比和觀察,發(fā)現(xiàn)了地殼演化的規(guī)律性,從而能更好地預測地質災害和資源分布。這種對地質過程的敏感和洞察力是實地勘察帶來的無可比擬的收獲。
第三段:在科學研究中的心得體會
地質學是一門需要長時間觀察和研究的學科,地質人員深知這一點。在科研過程中,他們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樣品收集、實驗分析和數(shù)據(jù)處理。更重要的是,地質人員有時需要跨越不同領域的知識邊界,例如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地質人員逐漸形成了豐富的綜合學科知識,并積累了實踐經(jīng)驗。這些心得體會讓地質人員更加深入地理解地質現(xiàn)象,從而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更有價值的貢獻。
第四段:在資源開發(fā)中的心得體會
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對于地球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地質人員在資源開發(fā)和利用中起著重要作用,并從中積累了寶貴的心得體會。地質人員深知資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續(xù)性問題,因此他們不僅致力于開發(fā)和利用新的資源,也注重資源的保護和回收利用。地質人員借助各種新技術和研究手段,大大提高了資源勘探和開發(fā)的效率,并在資源管理上發(fā)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第五段:對全球發(fā)展的啟示
地質人員作為對地質有深刻理解的專家,他們的心得體會對于全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啟示。首先,地質人員的實地勘察和科學研究經(jīng)驗教會我們,我們應當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并與之和諧共處。其次,地質人員在資源開發(fā)中的心得體會提醒我們,應該根據(jù)資源的有限性制定合理的規(guī)劃和政策,以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最后,地質人員通過對地球歷史的研究,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活動對地球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推動我們更積極地面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zhàn)。
綜上所述,地質人的心得體會對于我們認識和保護地球環(huán)境、解決未來全球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地勘察、科學研究和資源開發(fā),地質人員深入地理解了地球科學的重要性,并從中獲取了寶貴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不僅可以指導我們當前的工作,也為我們未來的發(fā)展提供了智慧和啟示。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二
地質學作為一門研究地球內(nèi)部構造、巖石和地質現(xiàn)象的學科,不僅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更是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的基石之一。通過對地質學的學習和實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地質情的偉大和奇妙之處。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地質學中的所思所感,以及對地質情的體會和領悟。
第一段:地質的博大精深
地質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涉及范圍廣泛,內(nèi)容豐富。通過學習地質學,我了解到地球內(nèi)核、地幔、地殼等地球的構造層次,以及地球的演化歷史和地球表面形態(tài)的形成原因。在地質學中,我從最基礎的礦物學和巖石學開始學習,逐漸深入了解了地球的構造和組成。同時,我也學習了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下水等地質現(xiàn)象,以及它們與環(huán)境和人類社會的關系。地質學涉及到很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需要對物理、化學、數(shù)學等科學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通過對地質學的學習,我深刻地認識到了地質的博大精深和它在人類認識地球和保護環(huán)境方面的重要性。
第二段:地質情的奇妙體現(xiàn)
地質情是地質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體現(xiàn)了地理環(huán)境的動態(tài)性和復雜性。地質情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它是地質環(huán)境長期作用的結果,表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多樣,變幻莫測。例如,地殼運動引起的地震和地震引起的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展現(xiàn)出了地質情的破壞性和威力。另外,天然資源的形成也與地質情密切相關。例如,石油、天然氣和礦石等寶貴資源都是在地殼內(nèi)部的地質情作用下形成的。地質情的奇妙體現(xiàn)就在于它在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所留下的印記,這些印記使我們能夠從地質的角度去了解地球的變遷和發(fā)展。
第三段:地質情的科學研究和應用
地質學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包括實地考察、野外勘探和實驗研究等。通過這些研究方法,地質學家能夠分析、解釋和預測地質情的發(fā)生機理和規(guī)律,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例如,地震學家通過研究地震的分布、規(guī)模和震源機制等來了解地震的發(fā)生規(guī)律,為地震防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持。另外,地質情的研究還為資源勘探和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提供了寶貴的數(shù)據(jù)和信息。通過對地質情的科學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地質資源,同時也能夠預測和減輕地質災害對人類生命和財產(chǎn)的損失。
第四段:地質情的領悟和體驗
在學習地質學的過程中,我還深深體會到了地質情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和啟示。首先,地質情的存在使我們認識到地球是一個復雜而有機的整體,地球各個構成要素如同一個龐大的機器,相互作用、相互連接。我們不能只關注某一個地質現(xiàn)象,而要把握整體,從整體中尋找規(guī)律。其次,地質情的變幻無常和不可預測性使我們更加看重自然的力量和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通過對地質學的學習和實踐,我加深了對地質情的理解和認識,也認識到人類的未來與地球的命運息息相關。
第五段:對地質情心得體會的總結
地質情是地質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通過對地質學的學習和實踐,我對地質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地質情博大精深,奇妙而復雜,它在地球的演化和資源利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地質學的研究和應用能夠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提供科學支撐。通過學習地質學,我不僅只是掌握了知識,更是領悟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地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不斷深入地了解地質情,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地球和利用地球資源,實現(xiàn)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三
這個實習為期一周。實習的主要目的是激發(fā)和提高學生對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的熱情和興趣。實習由課堂講解和實地考察兩部分組成。在課堂上,導師簡要講解了實習內(nèi)容和各種地質相關內(nèi)容,并在現(xiàn)場根據(jù)具體情況,姚老師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細致的講解,不僅使我們掌握了野外實習的基本要領,也使我們對課程的理論知識有了感性的認識,并得以鞏固和深化。
在這次實踐中,我們在許多地方使用指南針來測量巖石的走向、傾斜度和傾角。在這些過程中,我對指南針功能的理解和操作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我還精通姿態(tài)方向法、象限法、圖解法三要素的'各種表達方法。地質實踐的本質是研究各種地質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巖石及其組成邊坡的工程地質問題。所以這種做法最大的內(nèi)容就是觀察各種巖石,分析其構成的坡度。在實習期間,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處理巖石和斜坡,而姚先生也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講解這部分知識上。
為期一周的地質實習很快結束了。通過這次實踐,我不僅培養(yǎng)了對自然的熱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對地質科學的熱愛和興趣,也加深了對地質知識的理解,尤其是對工程地質基本理論和概念的理解,從以前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現(xiàn)在的理性認識。這種質的飛躍應該歸功于實踐的作用。
另外,在這次實習中,我從導師那里學到了很多。最深的體會就是做事認真,不懈怠,不放棄。爬孤山的時候,我在導師的鼓勵下堅持下來,所以記?。赫J真做事,即使不喜歡,也要努力,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抱負,這樣才能造福人類!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四
地質是研究地球表面物質組成與構造變化的科學,它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過去的日子里,我通過學習和實踐,對地質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解地質的重要性,讓我產(chǎn)生了對地質的濃厚興趣,并得出一些關于“地質情”的心得體會。
首先,地質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從小就開始接觸到地質知識,從簡單的認識石頭的外觀到深入了解巖石的成因、分類和特點等等。在學校的地質課上,我聽過老師講述了地質學的基本知識,如巖石的形成過程、地球內(nèi)部的構造等,這些知識讓我對地質學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通過學習地質學,我才真正認識到地質的偉大和重要性。地質學不僅是一門學科,更是對大自然的認識和理解,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向。
其次,地質對人類生活具有重要影響。地質學對于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地球資源。比如礦產(chǎn)資源是地質學的核心研究內(nèi)容之一,礦產(chǎn)資源的開采與利用與現(xiàn)代工業(yè)、農(nóng)業(yè)、科技密切相關。地質學也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和防范自然災害,比如地震、火山噴發(fā)等。通過研究地質現(xiàn)象,我們可以預測出地震的發(fā)生,并及時采取措施來減少損失。地質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它可以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
而對于個人來說,地質可以帶給我們驚喜和啟發(fā)。有一次,我去旅游,看到一座山峰,我被它的美麗形狀所吸引。當?shù)氐膶в胃嬖V我,這座山是一座火山,這深深地震撼了我?;鹕健⒌卣鸬鹊刭|現(xiàn)象給我?guī)砹撕艽蟮挠|動,讓我對地質產(chǎn)生了更深的理解和關注。通過觀察地質現(xiàn)象,我學到了很多新知識,同時也激發(fā)了我的好奇心。地質不僅是研究地球的科學,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家園。
最后,保護地質遺產(chǎn)是每個人的責任。地質有其獨特的價值,地質遺產(chǎn)不僅能賦予我們文化的底蘊,也是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應該積極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地質遺產(chǎn),這樣才能讓地質遺產(chǎn)的價值得到更好的體現(xiàn)。作為一個學習地質的人,我將會努力傳播地質文化,提高人們對地質的認識和關注,同時也會積極參與地質遺產(chǎn)的保護與研究。
總之,地質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對于我們的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地質,我不僅加深了對地質的了解,也體會到了地質的重要性。地質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夠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知識和啟發(fā)。同時,地質帶給我們驚喜和啟發(fā)的同時,也提醒我們保護地質遺產(chǎn)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和傳承地質遺產(chǎn),這樣才能讓后人繼續(xù)享受其中的美好。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五
井場是在陸地上打井時為便于鉆井施工,在井口周圍平整出來的一片平地,面積根據(jù)鉆機鉆探能力的大小而定,鉆6km深井的鉆機約需120×90m2,鉆3km井深的鉆機約需100×60m2,再小于此的鉆機,井場可小到60×80m2。井場用于放置鉆井設備如井架、動力機、泥漿泵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及存放鉆桿、套管等管材,放置水罐、油罐、洗井液罐及堆放洗井液材料、各種配件等。并設有值班房、發(fā)電房、庫房等臨時建筑。
井場的空場大小應能滿足搬家、安裝、固井及處理事故等作業(yè)時大批車輛進出、擺放的需要。
井場的形狀大體上為長方形,可因地制宜以減少土方量。但公路應從井架大門前方通入井場,不應從鉆井設備后部通入(即所謂倒井場),油罐等也不應放于井場入口附近,以免井場上出現(xiàn)井噴、失火等險情時搶險車輛無法進入井場。
1、對離礦區(qū)較遠的探井,尚需有生活設施如宿舍、廚房、飯廳等。
2、接單根在鉆進過程中,由于井在不斷加深,鉆柱也要及時接長,每次接入一根鉆桿叫做接單根。打一口井要接很多次單根。每兩小時換鉆桿。
3、事故處理如物件落入井內(nèi),需進行打撈,鉆桿斷在井內(nèi)也要打撈;鉆柱被卡在井內(nèi)時則要設法解除卡鉆。除落物外,引起井內(nèi)復雜情況而需要處理的原因多系洗井液性能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
4、其它作業(yè)在鉆井過程中要進行鉆屑錄井、氣測井、電法測井以及地層測試;
交井以后還可能有射孔、替噴、試油、酸化壓裂等項作業(yè)。
了解的知識:
(1) 鉆井的參數(shù):鉆時、井深、轉盤轉速、鉆壓、立管壓力、大鉤負荷
(2)
泥漿參數(shù):泥漿比重、泥漿電導率、體積、溫度流量
(3) 導大繩:起鉆、下鉆、鉆進 (4) 一根鉆桿叫單根,三根鉆桿叫立柱
一、實習目的:通過模型來認識鉆井儀器 二、實習地點及方式:
地點:學校圖書館一樓、地科實驗室。 方式:參觀。
三、時間安排:半天。 四、簡介
在這里有各種巖石以及鉆井過程中所用到的機械,還有一些化學試劑。 五、教學內(nèi)容
1、井架
2、鉆頭
3、懸升式抽油機
4、凝點實驗器
測溫度防石油凝固
5、熒光燈
顯示油氣
6、綜合錄井儀
評價地層,檢測含油氣的性質,鉆井的時候控制。
一、實習目的:認識石油鉆采裝備
二、實習地點及方式: 地點:四機廠。 方式:參觀。
三、時間安排:半天。 四、簡介
中國石化江漢石油管理局第四機械廠(四機廠)地處湖北省荊州市,是一家石油鉆采裝備研制企業(yè)。具備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固井壓裂設備、鉆機、修井機、海洋石油設備和高壓管匯元件五大類16個系列200多個規(guī)格的產(chǎn)品群,并在快移快裝鉆機、低溫石油裝備、自動混漿水泥車、大功率壓裂機組研制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工廠被認定為“湖北省企業(yè)技術中心”。
四、教學內(nèi)容
1、海洋石油鉆采設備
第四石油機械廠生產(chǎn)的海洋鉆采設備包括系列海洋修井機(鉆修兩用成套設施)、海洋橇裝循環(huán)設備、海洋壓裂防砂設備、海洋橇裝固井設備及海洋高壓組合管匯等產(chǎn)品。通過專業(yè)的設計和嚴格的生產(chǎn)制造工藝,可為海洋用戶作業(yè)需要提供完整的成套設備解決方案,產(chǎn)品設計規(guī)范符合api4f、7k、8c、6a、16c等規(guī)范及相關國家標準、海洋專用法律及規(guī)范。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六
觀察井長組成與鉆進過程。
地點:學校附近06461井。
方式:參觀。
一天。
06461井,滾動開發(fā),井深2800m,水平位移1300m,傾斜角45度,屬江陵區(qū)塊,把靈山油田斷背斜。
(一)井場的組成及鉆井過程概況
1、井場概況
井場是在陸地上打井時為便于鉆井施工,在井口周圍平整出來的一片平地,面積根據(jù)鉆機鉆探能力的大小而定,鉆6km深井的鉆機約需120×90㎡,鉆3km井深的鉆機約需100×60㎡,再小于此的鉆機,井場可小到60×80㎡。井場用于放置鉆井設備如井架、動力機、泥漿泵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以及存放鉆桿、套管等管材,放置水罐、油罐、洗井液罐及堆放洗井液材料、各種配件等。并設有值班房、發(fā)電房、庫房等臨時建筑。
井場的空場大小應能滿足搬家、安裝、固井及處理事故等作業(yè)時大批車輛進出、擺放的需要。
井場的形狀大體上為長方形,可因地制宜以減少土方量。但公路應從井架大門前方通入井場,不應從鉆井設備后部通入(即所謂倒井場),油罐等也不應放于井場入口附近,以免井場上出現(xiàn)井噴、失火等險情時搶險車輛無法進入井場。
對離礦區(qū)較遠的探井,尚需有生活設施如宿舍、廚房、飯廳等。
2、接單根在鉆進過程中,由于井在不斷加深,鉆柱也要及時接長,每次接入一根鉆桿叫做接單根。打一口井要接很多次單根。每兩小時換鉆桿。
3、事故處理如物件落入井內(nèi),需進行打撈,鉆桿斷在井內(nèi)也要打撈;鉆柱被卡在井內(nèi)時則要設法解除卡鉆。除落物外,引起井內(nèi)復雜情況而需要處理的原因多系洗井液性能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
4、其它作業(yè)在鉆井過程中要進行鉆屑錄井、氣測井、電法測井以及地層測試;交井以后還可能有射孔、替噴、試油、酸化壓裂等項作業(yè)。了解的知識:
(1)鉆井的參數(shù):鉆時、井深、轉盤轉速、鉆壓、立管壓力、大鉤負荷
(2)泥漿參數(shù):泥漿比重、泥漿電導率、體積、溫度流量
(3)導大繩:起鉆、下鉆、鉆進
(4)一根鉆桿叫單根,三根鉆桿叫立柱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七
地質課是我大學期間的一門重要課程,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深刻地認識到地質對于人類的生活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課堂上,我學到了許多令人驚奇的知識,同時也提高了我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地質課中所獲得的心得體會。
第一段:地質課的重要性
地質課是一門關于地球歷史、地球結構、地質過程和地質資源的學科,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學習地質課,我們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各種自然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進而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并更好地保護環(huán)境。此外,地質課還為我們打下了深厚的科學基礎,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其他科學領域的知識。
第二段:探索地球的奧秘
在地質課上,我們了解了地球內(nèi)部的構造和地殼運動的原理。我驚嘆于地球內(nèi)部的巨大能量和地殼的不斷運動,它們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地球。了解了這些,我對自然現(xiàn)象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地震和火山爆發(fā)都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而對這些現(xiàn)象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提前預警和應對自然災害。
第三段:地球的歷史之謎
地質課不僅教我們了解現(xiàn)代地質現(xiàn)象,也讓我們了解了地球的歷史。通過研究化石和巖層等地質記錄,我們可以追溯地球上生命和地質環(huán)境的演化過程。這讓我對地球形成和生命起源的歷史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另外,深入了解地球的歷史還有助于我們預測未來的地質變化,從而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家園。
第四段:實踐中的收獲
地質課程不僅僅限于課堂,我們也有機會實地考察地質現(xiàn)象。我還記得我們?nèi)嶒炇疫M行了巖石鑒別的訓練,通過觀察巖石的顏色和質地,我們能夠推測出它們的成因和性質。這些實踐活動大大增強了我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并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地質現(xiàn)象。通過這些實踐,我也認識到地質工作者是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因為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保衛(wèi)了人類的安全和生活環(huán)境。
第五段:地質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
地質知識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通過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和動力學,我們可以合理利用水資源;通過研究地質歷史和地形地貌,我們可以為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提供重要參考。此外,地質知識還在能源開發(fā)、環(huán)境保護和自然災害防范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習地質知識對我們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和社會責任是非常有益的。
總結:
通過地質課的學習,我對地質學的重要性和應用范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這門課程不僅拓寬了我的知識視野,還培養(yǎng)了我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會繼續(xù)探索地球的奧秘,將地質知識應用于實踐中,為人類的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做出貢獻。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八
地質地貌實習是深刻認識專業(yè)知識并在實踐中體會知識的重要手段。通過此次肇慶地質地貌實習,使我們更加詳細的了解地質地貌學的基本知識和原理,特別是加深了對巖溶地貌的理解,將課堂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3、 實習單位: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 4、 實習時間:20xx年9月7日——20xx年9月9日 5、 指導老師:劉希林老師及三位博士生助教 6、 實習簡介:
七星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主體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guī)r、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guī)r山峰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帶飄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連結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二、肇慶七星巖公園主要地貌類型 1、 實習路線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石的層面、節(jié)理或斷層進行溶蝕和侵蝕而成的地下孔道。當?shù)叵滤餮刂扇苄詭r石的較小裂隙和孔道流動,其運動速度很慢,這是只能進行溶蝕作用,隨著裂隙的不斷擴大,地下水除繼續(xù)進行溶蝕作用外,還產(chǎn)生機械侵蝕作用,使孔道迅速擴大為洞穴。
七星巖公園中有許多因為溶蝕作用形成的溶洞,如雙源洞、龍巖洞等。
均刻有歷代名家在上留下的名跡。在由一個洞口前往另一個洞口的途中,還可以觀察到路邊石壁上懸掛著的殘留石鐘乳奇觀,通過鈣化作用,這些石鐘乳都是地下河流頂板坍塌后出露地表的。
七星巖公園內(nèi)的喀斯特漏斗位于阿坡巖不遠的馬欄崗上,漏斗是巖溶化地面上的一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平面輪廓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數(shù)十米,深十幾米至數(shù)百米。
馬欄崗位于背斜的軸部,因巖層為抗侵蝕能力差的測水組砂頁巖,這里呈現(xiàn)“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景觀。
七星巖就是喀斯特丘陵,原來的許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來的流水沖積作用破壞了,現(xiàn)在僅僅殘余下七座石灰?guī)r石峰。
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guī)r(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
我們考察經(jīng)過的石峰有蟾蜍巖、阿坡巖和天柱巖。
峰林是高聳林立的石灰?guī)r山峰,相對高度100m~200m,坡度較陡,分散或成群出現(xiàn)在平地上,形似樹林。山峰的表面發(fā)育石芽和溶溝,構成峰林平原。峰叢洼地是由連座的山峰和其間的洼地組成,山峰形似錐形,洼地的平面形狀為多邊形,山峰之間洼地有落水洞或溶洞,形成峰叢洼地。
峰林地貌的發(fā)育,通常用地貌循環(huán)理
論來解釋,即峰叢是巖溶發(fā)育初期由巖溶水的垂直滲入溶蝕擴大而成,所以峰洼之間的
相對高度較小,山峰下部尚有未溶蝕的基座相連。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演化而成。當峰叢之間進一步溶蝕向深處發(fā)展,直到水平循環(huán)帶,這是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蝕作用加強,峰叢基座被切開,山峰相互分離成為峰林。
在七星巖公園內(nèi),既有處于壯年期的峰林,也有處于衰老期的孤峰。 f. 溶蝕洼地
湖),就是溶蝕洼地積水所成的巖溶湖。它們四周多被峰林圍繞,山水纏繞形成了秀麗迷人的風景。
(2) 河流地貌:洪積扇
在攀爬到天柱巖的頂端后,可以明顯觀察到位于七星巖公園東部的北嶺,北嶺山前是典型的洪積扇。
山麓帶常處于構造下沉狀態(tài),地形坡度急劇變緩,河流水流分散,流速減慢,一部分水滲漏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帶來的大量礫石和泥沙在山麓帶發(fā)生堆積,形成一個半錐形的堆積體,平面成扇形,成為洪積扇。
在七星巖公園北面
同點與不同點。 1. 發(fā)育時期
孤峰已經(jīng)步入老年期。
桂林山水的峰叢峰林和溶洞90%處于壯年期和老年期,有大規(guī)模的高高聳立的峰林峰叢,還有桀驁獨立的孤峰,與漓江結合在一起,平地拔起,千姿百態(tài),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十分優(yōu)美。
總體來說,兩個景區(qū)的峰叢峰林和
七星巖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不管是峰林、峰叢還是地下溶洞,形成原因主要都是溶蝕作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學作用過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過程(流水的侵蝕和沉積、重力崩塌和堆積),對可溶性巖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在七星巖和桂林地區(qū),具備了溶蝕作用的因素,如氣候適宜,溫度較高,降水較多,氣壓較高,水的溶蝕性大,碳酸鈣溶解度大,同時兩地區(qū)又存在了大量的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guī)r等,因此溶蝕作用大規(guī)模發(fā)生,產(chǎn)生了一系列巖溶形態(tài),形成七星巖和桂林山水。
通過以上實踐并結合課本知識,總結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1. 巖石必須是可溶的,如石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等。
2. 巖石必須是透水的,巖石的透水性取決于巖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caco3形成ca(hco3)2,ca(hco3)2溶解度大于caco3。
4. 地下水必須是流動的,流動的水具有增加溶蝕力的作用。因為停滯的水,很快會使
溶液達到飽和而失去溶蝕力。
五、結語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九
地質轉是指地球地質構造、地震活動、地質災害以及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大規(guī)模轉動或變動。這種現(xiàn)象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對地質轉進行深入研究和理解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qū),都曾發(fā)生過地質轉現(xiàn)象,而我經(jīng)歷的地質轉,給我?guī)砹松钌畹乃伎己蛦⑹?。以下是我學到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地質轉教會我了解自然力量的強大。地質轉的發(fā)生往往是由于地殼板塊的運動引起的。當這些板塊發(fā)生錯動或者碰撞時,所產(chǎn)生的地質轉潛藏著巨大的能量。在親身經(jīng)歷地震和地質轉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地球的強大動力。地質轉讓我感受到了地球表面的脆弱,也教會我尊重自然力量的重要性。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加強對自然環(huán)境的關注,保護環(huán)境,遵守自然規(guī)律。
其次,地質轉也讓我認識到自然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壓力和困擾。當?shù)刭|轉發(fā)生時,常常伴隨著地震、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這些自然災害會嚴重危及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財產(chǎn)損失。在我經(jīng)歷的地質轉過程中,我親眼目睹了房屋倒塌、道路斷裂等現(xiàn)象,看到了災民們無家可歸、困頓不安的情景。這讓我深感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生活壓力。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自然災害的預防和減輕災害的能力。
第三,地質轉給我?guī)砹说乩憝h(huán)境的深刻理解。地質轉一方面對地球表面的地理環(huán)境產(chǎn)生了激烈影響,另一方面也通過改變地球的地理環(huán)境來形成新的地理格局。我親眼目擊了地質轉的過程中,原本平坦的土地被地殼震動所改變,形成了山巒和峽谷。這讓我明白到地理環(huán)境是在地質轉中不斷變化的,而我們應該不斷適應這些變化,保護好自然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第四,地質轉也使我理解到地質科學的重要性。在經(jīng)歷地質轉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地質學家們奮戰(zhàn)在一線,為研究和預測地質轉的發(fā)生做出了巨大努力。地質學家利用地震儀、遙感圖像等工具收集和分析地質信息,提前預測地質轉的可能發(fā)生。他們的努力為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減輕地質災害的損失提供了重要支持。因此,我深信地質科學研究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支持并重視地質學的發(fā)展。
最后,地質轉也教會了我珍惜擁有的一切。在地質轉期間,我看到了許多人們原本幸福穩(wěn)定的生活被瞬間打破,他們失去了家園和財產(chǎn)。這給了我深刻的觸動,我開始學會珍惜身邊的一切,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生活中的點滴。我認識到擁有一切都不是永恒的,每一刻都應該用心去感受和珍惜。
總之,地質轉給我?guī)砹撕芏嗨伎己蛦⑹?。從大自然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地質轉讓我在面臨自然力量的時候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教會了我對自然環(huán)境的尊重。地質轉還使我體會到了自然災害給人們的壓力和困擾,強調了對災害的預防和減輕的重要性。同時,地質轉也使我理解到地質轉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地質科學的重要性,讓我珍惜擁有的一切。希望我們能夠從地質轉中學到更多的東西,學會保護自然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十
1、實習目的與任務
地質地貌實習是深刻認識專業(yè)知識并在實踐中體會知識的重要手段。通過此次肇慶地質地貌實習,使我們更加詳細的了解地質地貌學的基本知識和原理,特別是加深了對巖溶地貌的理解,將課堂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
野外地質地貌實習,讓我們提前體驗了自己今后將要做的工作,特別是作為一名城市的規(guī)劃人員,對地質地貌的認識和判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專業(yè)素質,只有對某一區(qū)域的地形具有一定的觀察和洞悉能力,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規(guī)劃。
2、實習地點:廣東省肇慶市七星巖地質公園
3、實習單位: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
4、實習時間:20xx年9月7日——20xx年9月9日
5、指導老師:劉希林老師及三位博士生助教
6、實習簡介:
本次實習從9月7日下午開始,我們一行人從南校區(qū)出發(fā),傍晚時分到達肇慶市,整頓休息一晚后,9月8日開始進入肇慶市七星巖公園進行考察,主要考察了巖溶地貌的表現(xiàn),如峰群、孤峰、石林、落水洞、地下河、溶洞等地貌類型,爬上了天柱巖后,還看到了從南向北的沖積平原,同時還有其他地貌類型。9月9日早晨,吃完早飯返回中山大學南校區(qū),結束了三天的地質地貌課程考察實習。
7、實習目的地簡介
肇慶七星巖位于肇慶市區(qū)北約4公里處,景區(qū)由五湖、六崗、七巖、八洞組成,面積8.23平方公里。七星巖以喀斯特溶巖地貌的巖峰、湖泊景觀為主要特色,七座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guī)r巖峰巧布在面積達6.3平方公里的湖面上,20余公里長的湖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風光旖旎。被譽為xxxx。
七星巖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主體由閬風巖、玉屏巖、石室?guī)r、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阿坡巖七座石灰?guī)r山峰組成,排列如北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鏡的近600公頃湖面上,20多公里長的林蔭湖堤,如綠色帶飄般把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連結在一起,湖光山色,綽約多姿。
1、實習路線
9月8日早晨,從入住賓館出來后,我們乘車經(jīng)過星湖中心開辟的湖心路一路駛至七星巖公園西門,從西門出發(fā),進入七星巖公園,首先到達的是雙源洞,其次是阿坡巖,然后沿湖線返回,攀爬天柱巖,最后在龍巖洞進行洞內(nèi)參觀游覽。下面在(2)中按地貌類型具體敘述行程。
2、肇慶七星巖公園主要地貌類型
(1)喀斯特地貌
a、洞穴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穴,即溶洞,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石的層面、節(jié)理或斷層進行溶蝕和侵蝕而成的地下孔道。當?shù)叵滤餮刂扇苄詭r石的較小裂隙和孔道流動,其運動速度很慢,這是只能進行溶蝕作用,隨著裂隙的不斷擴大,地下水除繼續(xù)進行溶蝕作用外,還產(chǎn)生機械侵蝕作用,使孔道迅速擴大為洞穴。
七星巖公園中有許多因為溶蝕作用形成的溶洞,如雙源洞、龍巖洞等。
我們首先到達的是雙源洞,由于雙源洞地下水位過高,船只無法進入,因此沒能進入洞內(nèi)觀察,只能在洞外觀測。雙源洞是一段喀斯特地下河,發(fā)育在阿坡巖中,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嶺山地,穿越阿坡巖流向星湖。雙源洞有兩個洞口,兩個洞口上方均刻有歷代名家在上留下的名跡。在由一個洞口前往另一個洞口的途中,還可以觀察到路邊石壁上懸掛著的殘留石鐘乳奇觀,通過鈣化作用,這些石鐘乳都是地下河流頂板坍塌后出露地表的。
詳細觀察的溶洞為龍巖洞,是七星巖諸洞中開辟最早的洞穴,景物最多。以水洞為主洞,洞內(nèi)低于洞外,經(jīng)過改造,洪水期再不淹洞,冬季保持水位。洞內(nèi)有地下水面溶蝕和侵蝕形成的邊槽兩層,呈明顯的石床狀;洞頂有一條沿巖面裂縫溶蝕的凹坑,呈天溝狀。龍巖洞頂高達30多米,下為湖水,向東直通黑巖,東南緊連副黑巖,西北為斗光室,上石蹬為旋璣臺。旋璣臺為洞頂崩落的巨石。臺底高出洞底6~7米,平臺頂豁然開朗,坐落于洞北口,高寬開敞。龍巖洞上方有許多石鐘乳,構成了很多千奇百怪的物品和人物,使人浮想聯(lián)翩。其中在洞的北邊,向上還可以通過落水洞看到天空。
b、地下河
雙源洞和龍巖洞內(nèi)的水流均為地下河,地下河是石灰?guī)r地區(qū)地下水沿裂隙溶蝕而成的地下水匯集和排泄的通道。地下河的水流主要由地表降水沿巖層滲流或由地表河流經(jīng)落水洞進入地下河,少數(shù)地下河水流由深源和遠源地下水補給。通過觀察可以明顯知道,雙源洞的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嶺山地,穿越阿坡巖流向星湖,形成地下河。
c、落水洞
經(jīng)過雙源洞繼續(xù)向前走,可以看到阿坡巖,登上阿坡巖前面的山坡,在山坡的一側樹叢的掩映下,可以隱約見到一個落水洞,落水洞是巖溶地區(qū)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對裂隙不斷進行溶蝕并伴隨塌陷而成。落水洞常分布在溶蝕洼地和巖溶溝谷內(nèi),也有在斜坡上。
d、漏斗
七星巖公園內(nèi)的喀斯特漏斗位于阿坡巖不遠的馬欄崗上,漏斗是巖溶化地面上的一種口大底小的圓錐形洼地,平面輪廓為圓形或橢圓形,直徑數(shù)十米,深十幾米至數(shù)百米。
馬欄崗位于背斜的軸部,因巖層為抗侵蝕能力差的測水組砂頁巖,這里呈現(xiàn)“背斜成谷”的倒置地形景觀。
背斜軸部節(jié)理發(fā)育,再加上馬欄崗位于測水組砂頁巖與壺天群灰?guī)r交界,是喀斯特水溶是作用特別旺盛的地方。因此,地表水匯集處形成一巨大的喀斯特漏斗,下面有暗流與西江相通,形成這里流水的一個出口。除了溶蝕、侵蝕作用外,主要還有重力作用。落水洞有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裂隙狀的,一種是井狀的。在這里看到的是井狀的,其深度和寬度都比較大。
e、峰林、峰叢
七星巖就是喀斯特丘陵,原來的許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來的流水沖積作用破壞了,現(xiàn)在僅僅殘余下七座石灰?guī)r石峰。
這七座喀斯特石峰是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guī)r(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
我們考察經(jīng)過的石峰有蟾蜍巖、阿坡巖和天柱巖。
峰林是高聳林立的石灰?guī)r山峰,相對高度100m~200m,坡度較陡,分散或成群出現(xiàn)在平地上,形似樹林。山峰的表面發(fā)育石芽和溶溝,構成峰林平原。峰叢洼地是由連座的山峰和其間的洼地組成,山峰形似錐形,洼地的平面形狀為多邊形,山峰之間洼地有落水洞或溶洞,形成峰叢洼地。
峰林地貌的發(fā)育,通常用地貌循環(huán)理論來解釋,即峰叢是巖溶發(fā)育初期由巖溶水的垂直滲入溶蝕擴大而成,所以峰洼之間的相對高度較小,山峰下部尚有未溶蝕的基座相連。峰林是由峰叢進一步演化而成。當峰叢之間進一步溶蝕向深處發(fā)展,直到水平循環(huán)帶,這是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蝕作用加強,峰叢基座被切開,山峰相互分離成為峰林。
在七星巖公園內(nèi),既有處于壯年期的峰林,也有處于衰老期的孤峰。
f、溶蝕洼地
七星巖公園中還有很多由溶蝕洼地形成的湖泊。溶蝕洼地的形成是由多個溶斗逐漸擴大融合而成。因此,地殼相對穩(wěn)定時期越長,溶蝕洼地面積越大。有時溶蝕洼地積水,可形成湖,稱巖溶湖。如七星巖公園內(nèi)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蓮湖、中心湖、紅蓮湖、里湖),就是溶蝕洼地積水所成的巖溶湖。它們四周多被峰林圍繞,山水纏繞形成了秀麗迷人的風景。
(2)河流地貌:洪積扇
在攀爬到天柱巖的頂端后,可以明顯觀察到位于七星巖公園東部的北嶺,北嶺山前是典型的洪積扇。
山麓帶常處于構造下沉狀態(tài),地形坡度急劇變緩,河流水流分散,流速減慢,一部分水滲漏地下,因而山地河流帶來的大量礫石和泥沙在山麓帶發(fā)生堆積,形成一個半錐形的堆積體,平面成扇形,成為洪積扇。
在七星巖公園北面
山地的麓部谷口發(fā)育著洪沖積階地和洪沖積扇,在地貌形態(tài)上看,從北到南是由北嶺侵蝕中山向洪積扇過度再向沖積平原過度,侵蝕風化剝蝕產(chǎn)物被山區(qū)溝谷攜帶至山麓地帶發(fā)生堆積,形成洪積扇。
三、七星巖與桂林山水
經(jīng)過考察得知,肇慶七星巖內(nèi)的主要地貌類型為喀斯特地貌,景區(qū)內(nèi)的峰林叢立,星湖蕩漾,樹木環(huán)繞,景色優(yōu)美。中國另外一處以喀斯特地貌作為景區(qū)的地點就是桂林,所謂桂林山水甲天下,之所以這么壯觀,就是因為桂林的喀斯特地貌處于壯年期,峰叢和峰林都發(fā)育的極為蓬勃。下面從幾個方面簡單對比七星巖與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1、發(fā)育時期
七星巖的峰叢峰林和溶洞大多數(shù)處于壯年期甚至幼年期,部分發(fā)育比較壯闊,而少數(shù)山峰還在發(fā)育中,溶蝕作用還沒有深入或者大規(guī)模進行,所以未顯得十分壯闊,少數(shù)孤峰已經(jīng)步入老年期。
桂林山水的峰叢峰林和溶洞90%處于壯年期和老年期,有大規(guī)模的高高聳立的峰林峰叢,還有桀驁獨立的孤峰,與漓江結合在一起,平地拔起,千姿百態(tài),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十分優(yōu)美。
總體來說,兩個景區(qū)的峰叢峰林和溶洞大部分處于壯年期,因為七星巖范圍較小,所以沒有桂林山水表現(xiàn)的壯闊。
2、形成原因
七星巖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不管是峰林、峰叢還是地下溶洞,形成原因主要都是溶蝕作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化學作用過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過程(流水的侵蝕和沉積、重力崩塌和堆積),對可溶性巖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在七星巖和桂林地區(qū),具備了溶蝕作用的因素,如氣候適宜,溫度較高,降水較多,氣壓較高,水的溶蝕性大,碳酸鈣溶解度大,同時兩地區(qū)又存在了大量的碳酸鹽類巖石,如石灰?guī)r等,因此溶蝕作用大規(guī)模發(fā)生,產(chǎn)生了一系列巖溶形態(tài),形成七星巖和桂林山水。
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七星巖景區(qū)的形成大部分原因是溶蝕作用,而桂林山水除了溶蝕作用,還有崩塌作用,林石山地形是以一座座石山拔地而起,四坡壁立峭峻為特征。石山四周峭峻,是由于石灰?guī)r體多被溶蝕而成向下透的通路。因此,石山坡面是以崩塌為主。一部分景區(qū)也是由于崩塌作用而形成的。
通過以上實踐并結合課本知識,總結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1、巖石必須是可溶的,如石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等。
2、巖石必須是透水的,巖石的透水性取決于巖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3、水具有侵蝕性,co?溶解在水里面,生成hco3—離子,hco3—離子可以溶解caco3,使caco3形成ca(hco3)2,ca(hco3)2溶解度大于caco3。
4、地下水必須是流動的,流動的水具有增加溶蝕力的作用。因為停滯的水,很快會使溶液達到飽和而失去溶蝕力。
三天的實習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我們都期望著實習能夠再長一點,我們可以學到多一點的野外實習知識。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地質地貌學的了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地質地貌學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并且學會了一定的考察地質地貌的方法要領和細節(jié)。例如,出外實習要對考察對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內(nèi)容,能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習中。這次實習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地質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艱苦性,而且也引到了我們對將來工作在地質地貌方面的認識作用,在城市規(guī)劃之前進行地質地貌的考察,這些都將對我們?nèi)蘸蟮膶W習乃至工作起到積極的作用。
地質心得體會本職工作篇十一
地質課是一門了解地球歷史和內(nèi)部結構的課程,通過學習地質課,我深深感受到了地球的神奇和多樣性。在這門課上,我不僅學到了關于地球的知識,還獲得了對大自然的多樣性和宏偉的敬畏之情。在此,我將以五段式的方式分享我的地質課心得體會。
首先,地質課增強了我對地球歷史的了解。通過學習地質演化和地質年代,我對地球的形成和演化過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了解到,地球自形成起就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改變和演化,每一次地質事件都在塑造著地球的面貌。例如,地球演化過程中的板塊構造理論,揭示了地殼的裂變和移動,導致了地震和火山爆發(fā)。這些知識讓我對地球的變化過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也讓我對地球的珍貴和脆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其次,地質課啟發(fā)了我對地質現(xiàn)象的觀察和思考。在地質課上,我們學習了如何觀察和解釋地質現(xiàn)象,例如,火山噴發(fā)、地震和坡滑等。這些現(xiàn)象是地球內(nèi)部的能量釋放的結果,也是地球表面造型的變化。通過實地考察和實驗,我學會了如何正確觀察、記錄和分析地質現(xiàn)象,這為我進一步探尋大自然提供了基礎。我發(fā)現(xiàn),只有通過現(xiàn)場觀察,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到地球上各種地質現(xiàn)象的豐富多樣性,這讓我對大自然充滿了好奇和敬畏。
第三,地質課培養(yǎng)了我的科學思維和分析能力。在地質課上,我們不僅要掌握地球科學基礎知識,還要學習如何通過科學方法進行分析和推理。例如,我們學習了如何通過地質剖面圖和地質地圖來理解地質構造和地質歷史。這種分析能力對于解決地質問題和預測地質災害至關重要。通過地質學的學習,我逐漸培養(yǎng)了自己的科學思維,學會了用理性和客觀的眼光看待問題,這對于我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第四,地質課讓我對環(huán)境保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學習地球的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我意識到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需要我們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地球上的礦產(chǎn)資源、水資源和能源資源,都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然而,我們過度開采和污染地球資源,導致了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性。地質課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保護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只有通過環(huán)境保護,我們才能保護地球的未來,保護我們自己的未來。
最后,地質課讓我對自然美景有了更深刻的欣賞和理解。地球上的美景多種多樣,有壯麗的峽谷、高聳的山峰,也有廣袤的平原和壯麗的海洋。通過學習地質課,我對大自然的壯麗和多變之美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例如,通過學習地質作用和地質原理,我能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大峽谷、黃石公園等地的地質奇跡。這讓我不僅能夠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更能夠對其背后的地球歷史和地質過程有深入的認識。
綜上所述,地質課讓我對地球的歷史、地質現(xiàn)象和環(huán)境保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我不僅受益匪淺,還開拓了自己對大自然的認知和對科學的熱愛。我相信,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我將能夠更好地了解地球,也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美麗星球。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256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