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詩兩首教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1 05:40:37
散文詩兩首教案(模板17篇)
時間:2023-11-21 05:40:37     小編:翰墨

教案不僅僅是一份指導學生學習的工具,更是教師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和教學經(jīng)驗的體現(xiàn)。教案的編寫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希望能給教師們提供一些啟示。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一

這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讀了這首詩后同學們一定會有像高爾基所說的“我開始讀普希金詩時,好像我走進了樹林中的一片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滿著陽光”的感覺。

首先朗讀全詩,了解詩的大體內(nèi)容。

一、讀準字音。

憂郁向往瞬息。

二、詞。

解詞:

憂郁:憂傷,愁悶。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三、學習本詩。

思考:

1、這首詩蘊含著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書,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才能戰(zhàn)勝挫折,真正學會生活。

2、概括這首詩的內(nèi)容。

詩人用誠摯的語言傾訴了自己對生活的體會,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騙,不要消沉,要積極面向未來,戰(zhàn)勝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選擇的路》。

關于作者:羅伯特弗羅斯特,美國著名詩人。他出版過十多部詩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頓以北》集,另外還有《山罅》、《新罕布什爾》、《西流的小溪》、《見證之樹》、《在林間空地》等。他的詩歌獨具風格,以口語人詩,生動樸實地描寫了田園風光和農(nóng)村日常生活。他的詩充滿了美國的鄉(xiāng)土氣息,流傳廣泛,深為人們喜愛。

先朗讀本詩,熟悉全詩。

一、讀準加紅字的音。

佇立()涉足()萋萋()。

誘人()幽寂()人跡()。

二、解詞。

涉足:指進入某種環(huán)境或生活范圍。

萋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佇立:長時間地站著。

三、學習本詩。

思考:

1、“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這句話象征了什么?為什么?

“我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象征了如何抉擇人生的道路;這條路上人跡罕至,代表著這條路也許更艱辛、更需要開拓,正因為如此,才更具有魅力。

2、本詩能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的句子是哪些?

一片樹林里分開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這首詩語言有什么特點?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情感真摯,讀來親切。在樸素自然的語言中蘊含深刻的哲理。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二

它把什么拋棄在故鄉(xiāng)?

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

桅桿弓著身在嘎吱作響……。

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

也不是逃離幸福的樂疆!

下面涌著清澈的碧流,

上面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

你在歡樂中傾注了你的翅膀!

你在歡樂中傾注了你的心。

你不是太陽,你不是月亮,

難道你的樂趣就少了幾分?

你完成了你的生存,

你點亮了你自己的燈;

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

你對誰也不負債蒙恩;

你僅僅服從了。

你內(nèi)在的力量。

你沖破了黑暗的束縛,

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為宇宙間一切光芒,

都是你的親人。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三

詩歌通過聯(lián)想將兩個畫面疊印在了一起,詩人只選取兩種景物來寫,但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空間,大自然的歌手還有很多,大地歌聲不斷,以少勝多。通過引發(fā)讀者的想象,豐富詩歌的內(nèi)涵。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作大自然的詩歌,借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生機勃勃,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的贊美。雖然描繪景物不同,但詩歌的情感前后一致。

令人欣慰的是大家都積極參與了詩歌的感悟,意外地發(fā)現(xiàn),學生頭腦里面有教師所想象不到的潛能和想法,有時他們能夠給我們的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實現(xiàn)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是我在教學設計時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圍繞教師設計的“我感受到”“我發(fā)現(xiàn)了”“我不理解”“我欣賞”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很好地掌握了第一首詩的學習要點。教師及時做了一番學法總結后,學生自學第二首詩歌時得心應手,完成效果相當不錯。課后讓學生完成小詩:草,還是很不錯的。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以物喻人的寫法。

3、培養(yǎng)學生通過咀嚼詩歌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人間摯愛親情,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會詩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學難點:

把握詩歌情感基調(diào),通過誦讀揣摩逐步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首三分鐘說話訓練。

一、導入。

二、研讀《金色花》。

1、介紹作者、金色花。

?泰戈爾[1861-1941]是印度的詩人、小說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五十多部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個劇本,一千五百多幅畫,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學、哲學、政治方面的論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爾的《吉檀迦利》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金色花:印度圣樹,木蘭花屬植物,金黃色花。

2、初讀感知。

1)、一首詩就像一幅畫,這首詩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呢?

這首詩向我們展現(xiàn)了“我”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與媽媽嬉戲的畫面。

2)、我從詩中讀到了一個____的孩子。

我從詩中讀到了一個_______的媽媽。

3、品讀詩歌。

仔細品讀課文再結合語句與小組同學談一談。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樣表現(xiàn)出來的?

4、寫法研討。

5、小結。

三、共同學習《荷葉母親》。

1、導入。

2、作者介紹、文體。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福建人,我國現(xiàn)代散文家、詩人、兒童文學家,代表作有詩集《繁星》、《春水》,她的詩以抒寫純真的童心和圣潔的母愛為主,影響很大。

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體,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詩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現(xiàn)力。

3、檢測字詞。

4、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

5、合作研討。

文中寫了幾次看紅蓮,當時的環(huán)境、心情、紅蓮的樣子?

6、品讀文章。

找出詩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較喜歡的一個語段,分析體會其中的情感!

7、拓展練習。

發(fā)揮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語言寫一段獻給母親的詩句。

例如:母親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結。

四、作業(yè)。

借助一種形象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xiàn)對父母的愛。

板書設計:

金色花。

泰戈爾。

三次嬉戲----------母子情。

荷葉母親。

冰心。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五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隱藏在陰涼的林中,就有一種聲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飄蕩,

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它爭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

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常得疲勞了,

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

一片寧靜,從爐邊就彈起了。

蛐蛐的歌兒,在逐漸升高的暖氣,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到那聲音。

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

葉賽寧。

河水悄悄流入夢鄉(xiāng),

幽暗的叢林失去聲響。

夜鶯的歌聲沉寂了,

長腳秧雞不再歡嚷。

夜來臨,四下一片靜,

只聽得溪水清清的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大河銀星萬點,

小溪銀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閃著銀色光芒。

夜來臨,四下一片靜,

大自然沉浸在夢鄉(xiāng),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六

一、學習目標:

1、通過聽讀,初步感知詩歌內(nèi)容;。

2、通過品讀,鑒賞詩歌雋永淡雅的語言;。

3、通過悟讀,把握作者對母愛的贊美和感激之情;。

4、通過拓展仿寫,學習借物喻人的寫法,學會感恩母愛。

二、重點:朗讀訓練和悟讀把握作者對母愛的贊美和感激之情。

難點:拓展仿寫,學習借物喻人的寫法。

三、課前準備:

學習前一天發(fā)放導學案,布置學生完成導學案上的“預習案”,其中有作者作品簡介、重點字詞、朗讀練習,質(zhì)疑問難四項內(nèi)容。

課堂教學過程:

一、歌曲激趣、引課題:

配樂播放“繁星”、“春水”的精美圖片,教師語言導入:20世紀,中國文壇翩然走過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清新雋永,如文學夜空顆顆璀璨的繁星,至今仍熠熠生輝;她文字里流淌的情感,如文苑里的一池春水,微風過后,蕩起陣陣愛的漣漪。她就是著名作家冰心女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冰心的散文詩代表作《荷葉母親》。

二、讀“荷”,說印象:

1、1、2小組用小黑板交流展示預習學案上的作家作品簡介和重點字詞。

2、第3小組選代表進行范讀,其他小組聽讀,一方面準備從字音、節(jié)奏、重音、感情方面進行點評。一方面關注詩歌最觸動你心靈的內(nèi)容。

3、學生點評朗讀,教師補充:本文適宜用緩慢的語速,輕柔而飽含深情的語調(diào)來讀。

4、談談觸動你心靈的地方。教師給予準確而有針對性的肯定和鼓勵。

三、品“荷”,賞語言:

1、同學們,你們和作者一樣,都被5—7段中展現(xiàn)的畫面感動了,請你和著優(yōu)美的旋律自由的、動情的大聲朗讀,讓美好的畫面浮現(xiàn)在你的腦海中。

2、小組合作探究:以6人小組為單位對5-7段進行品位和賞析,提示:(1)、為畫面擬寫小標題、(2)、重點詞語的表達效果、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合作探究。每組一個主要發(fā)言人,一個記錄員,其他同學補充。3、小組代表交流展示,教師點評。(板書:荷葉護紅蓮,母親愛孩子。)4、讓我們再次用飽含深情的聲音大聲齊讀5-8段,回味這溫馨感人的畫面)。

四、悟“荷”,感詩情。

教師明確:2、讓我們用飽含深情的聲音大聲背誦第9段,20秒后競賽。

五、拓展仿寫,表達愛。

1、講述母愛故事:

有人說:天下的母親有著不一樣的面容,但唯有母愛,是完全一樣的。同學們,我們享受母愛十余載,你們的母親是如何保護、關愛你們的呢?請你打開記憶的閘門講述自己的母愛故事。

2、寫作練習:讓我們摘下兩顆星星,點亮母親的雙眼;讓我們掬起一捧月華,撫平母親臉上的皺紋;拿起你手中的筆,訴說對母親的愛。請你模仿本文,不妨用這樣的句式仿寫:母親啊,你是,我是,除了你,誰是我_____________(母親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誰是我避風的港灣?)。

(母親啊,你是大樹,我是小鳥,除了你,誰是我棲息的家園?)。

(母親啊,你是陽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誰是我生命的源泉?)。

這些句子連起來就是一首詩,詩歌的名字就是:母愛。

六、結束語:小時候,冰心曾經(jīng)天真的問母親:媽媽,你為什么愛我?母親撫摸著她的頭,輕輕的說:傻孩子,因為你是我的女兒。是啊,因為愛,所以愛。母愛就是這樣的無私,母愛是清晨廚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門前的一句關愛的叮嚀;上學時整齊的書包,臨睡前掩緊的被角。最后,我提議,我們?nèi)w起立,大聲說:媽媽,我愛您,謝謝您!

《金色花》教案。

一、吟誦古詩,導入課題。

唐朝詩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边@是一首母愛的頌歌。母愛是世上最偉大的、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會因為時空的流轉(zhuǎn)而改變。同學們,當你沐浴著母愛的光輝時,你是否想過應該用什么方式來回報母親的愛呢?今天,我們大家就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

2、首先,讓我們看看泰戈爾。誰能為我們大家介紹一下泰戈爾的情況呢?

(出示大屏幕上的泰戈爾圖片,學生自由發(fā)言,而后展示明確)泰戈爾,印度文學家。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有詩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和許多中短篇小說。

二、初讀詩文,把握基調(diào)。

舒緩、溫馨、深情。

(1)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調(diào)皮、想象、快樂)。

(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卻一聲兒不響。(母親焦急,我調(diào)皮)。

(3)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我對媽媽的愛)。

(4)當你沐浴后,濕發(fā)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陰,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我為媽媽做事,心里很喜悅)。

(6)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嗎?(天真,悄悄的)。

(7)當你黃昏時拿出了燈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撒嬌,快樂)。

三、布置作業(yè):

1、將課堂上寫的小詩,擴展完善后整理在作業(yè)本上。

2、課外閱讀《繁星》《春水》中描寫母愛的小詩并摘抄賞析。

教學反思: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七

面對大自然,詩人有唱不完的歌。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敏銳地捕捉到兩種極為平常的昆蟲的叫聲,發(fā)出“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感嘆;而在俄國田園詩人葉賽寧的筆下,夜是那么靜謐、美好,讓人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

蟈蟈與蛐蛐。

[1]。

濟慈。

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當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

隱藏在陰涼的林中,就有一種聲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上飄蕩,

那就是蟈蟈的樂音??!它爭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

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

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

一片寧靜,從爐邊就彈起了。

蟈蟈的歌兒,在逐漸升高的暖氣,

昏昏欲睡中,人們感到那聲音。

仿佛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

[2]。

葉賽寧。

河水悄悄流入夢鄉(xiāng),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響。

夜鶯的歌聲沉寂了,

長腳秧雞不再歡嚷。

夜來臨,四下一片靜,

只聽得溪水輕輕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大河銀星萬點,

小溪銀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閃著銀色光芒。

夜來臨,四下一片寂靜,

大自然沉浸在夢鄉(xiāng)。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研討與練習。

二反復朗讀《夜》,完成下列各題。

1.用你自己的話,描繪一下詩中所寫的夜景。

2.這首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3.這首詩與郭沫若的《靜夜》給你的感受有什么異同?

三從下面兩題中選做一題。

1.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或“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為題,寫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寫一篇抒情短文或幾行小詩。

蟈蟈與蟋蟀。

濟慈。

大地富詩意,綿綿無盡期:

日炎鳥倦鳴,林蔭且棲息。

竹籬繞綠茵,芳草新刈齊;

其中忽有聲,繞籬悠悠起—。

原是蟈蟈歌,歡樂渠為首;

仲夏多繁茂,泛若不系舟,

享之不能盡,歌來不知愁;

偶然有倦意,野草叢中休。

大地富詩意,綿綿永不息:

冬夜洵凄清,霜天多岑寂,

此時有灶爐,火焰暖人心。

蟋蟀乘雅興,引吭吐妙音;

主人嗒然坐,似眠又似醒,

莫非蟈蟈歌,來自遠山青。

(孟光裕譯。孫梁校)。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八

1、借助拼音讀準本課出現(xiàn)的生字‘丫’,讀記‘花苞,柔軟,柳絮,喧鬧,梳妝,虎牙,水墨畫’等詞語。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兒童豐富的想象力,體會童年生活的快樂,感悟兒童詩的特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兒童豐富的想象力,體會兒童生活的快樂。

(一)導入新課。

1、欣賞兒童歌曲。(推薦曲目:《小白船》《春天在哪里》)。

2、師導:童年是一支歌,一支清新明快的`歌;童年是一個夢,一個充滿幻想和憧憬的夢;童年是一首詩,詩中飄蕩著快樂和希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九課《兒童詩兩首》,走進童年,感受童年。(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讀順。

2、指名讀詩并正音。

3、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詩中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情感。

(三)交流讀詩感受。

1、指名讀自己喜歡的詩。

2、交流讀詩感受及對詩歌的理解。(可結合詩歌朗誦來談)。

第一首詩《我想》寫了一個孩子一連串的美妙的幻想,表達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對美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首詩《童年的水墨畫》擷取了一組兒童生活的鏡頭,表現(xiàn)了兒童生活的快樂。

(教師相機指導并完成板書)。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1、說說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

2、說說怎樣有感情的朗誦這首詩。

3、指名試讀并評價。

4、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5、再讀課文。

(個人讀,齊讀。小組讀,分男女讀,全班齊讀。)。

(五)全課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兩首兒童詩,它們分別是()和()。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這兩首詩,親近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快樂。其實,童年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能說說你的童年嗎?或者讀一首有關童年的詩歌,或唱一首有關童年的歌曲也可以。

(六)課堂練習。

(七)作業(yè)收集自己喜歡的兒童詩,出一期手抄報。

(一)我想。

小手-------安在桃樹枝上。

腳丫-------接在柳樹根上美好的愿望。

眼睛-------裝在風箏奇特的想象。

自己-------種在土地上。

(二)童年的水墨畫。

街頭。

溪邊美好快樂的生活。

江上。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九

3.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點?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

教具準備?收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背誦有關春天的古詩。

導??學??過??程?二次備課。

預習提綱???。

1.自由讀詩,自主識字。

2.搜集有關春天的古詩。

3.搜集兩首古詩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激趣背詩,導入新課。

1.誰來背背有關春天的古詩?(指名背誦)。

二、板題《詠柳》,解題。

1.看題目,說說“詠”是什么意思?(詠,意思是用詩詞的形式描述。在本課是歌頌、贊美的意思。)。

2.誰能說說“詠柳”的意思。(誰贊美柳樹?要求說完整。)。

3.簡介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唐代詩人。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省蕭山)人。少年就以文詞而出名。公元695年擢進士,做過工部侍郎等官。晚年與李白交友,酒后作詩文,神采飛揚。他工書法,尤善章草隸書?!度圃姟反嫫湓娨痪?,共存詩20首。寫景的詩,較為清新通俗,除本課《詠柳》外,還有《采蓮詩》《回鄉(xiāng)偶書》廣為傳誦。)。

三、自讀古詩,初步釋疑。

1.把古詩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詠、絳”。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絳”“妝”“裁”

3.根據(jù)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

四、讀中理解,體會詩境。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碧玉妝成一樹高”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

a.“碧玉”,綠色的玉,這里把柳樹的枝葉比作碧玉。

b.“妝”,打扮。

c.“一樹”,滿樹,“一”字在這里不表示數(shù)量,表示滿、全、整個的意思。

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

(2)“綠絲絳”指什么?為什么說柳枝是“綠絲絳”?(想象體會柳枝的綿長和柔軟)”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

a.“萬條”,泛指柳樹枝條多。

b.“絳”,一種用絲編成的帶子。

全句的意思是:從樹上垂下來無數(shù)好像綠色絲帶一樣的柳條來。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

a.“細葉”,柳樹新萌發(fā)滋生的又細又嫩的葉子。

b.“裁”,裁剪。

全句的意思是: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剪裁出來的?

(4)“二月春風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么比喻?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

似,好像。

全句的意思是: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啊!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shù)脑娋鋪韺Υ稹?/p>

師:你看那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裝扮的一樣,真是青翠欲滴?。∧谴箳煜聛淼娜f千柳條,柔軟綿長,隨風搖曳,多像綠綠的絲帶!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再看那小巧的新長出來的柳葉,細細尖尖的,整整齊齊的,是誰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二月春風這把剪刀裁出來的??!

生: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這首詩前兩句主要寫什么?(靜態(tài)中柳樹的色彩美、形態(tài)美。)。

5.這首詩后兩句主要寫什么?這兩句采用了什么樣的形式?(想象并體會春風剪開柳葉的動態(tài)景象,也就是在春風中柳葉翻飛飄動的情景)(自問自答)。

6.指導朗讀古詩,在朗讀中想象春天美麗的畫面。。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要求學生把握節(jié)奏、注意停頓,讀出詩的韻律。

(2)前兩句寫柳,后兩句由寫柳過渡到寫春,從整首詩的描寫中,你體會到詩人對柳,對春抱著一種什么樣的感情?(贊美柳樹,歌頌春)。

五、反復朗讀,背誦這首詩。

六、學習本詩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詠、碧、妝、裁、剪。

2.自己觀察,集體交流識字方法。

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

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

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

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

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3.先描寫觀察重點筆畫,再集體交流:

“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

4.學生練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齊背《詠柳》。

二、板《春日》,釋題。

1.“春日”你怎么理解?(詩題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詩講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覽,看到無限的春光,從中有所體悟,闡發(fā)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2.簡介作者。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字元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考亭。他博覽群書,廣注典籍,對經(jīng)學、史學、文學、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朱熹的詩富于哲理性而不乏詩味,寓議論于寫景,別有風格。

三、自讀古詩,初步釋疑。

1.把詩歌讀正確、流利,認記生字“泗、濱”。

2.指名讀詩,提醒讀準“勝”“泗”“濱”。

3.根據(jù)注釋了解詩歌的大意。

4.小組交流:互相釋疑,討論難點。

四、朗讀古詩,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讀詩句,說說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機點撥:。

(1)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煥然一新”嗎?(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備課參考)。

a.“勝日”,即晴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b.“尋芳”,游覽、賞玩美好的風景。

c.“泗水”,水名,在山東省中部,源于山東省泗水縣東蒙山南麓,因四源并發(fā)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經(jīng)曲阜,也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和死后安葬處的近旁。

d.“濱”,水邊。在泗水邊“尋芳”,實際上說的是追求圣人大道。

e.“光景”,風光景色。

f.“一時”,一個時辰,這里形容時間很短,一時之間。

這前兩句的意思是:在風和日麗的一天,詩人到孔子曾經(jīng)呆過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觀賞風景。那里風光無限,一時之間許多新鮮奇麗的景色映入眼簾。?????????(2)“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么?能具體說說嗎?(借助圖畫形象感知花兒的繽紛色彩,春天的美麗景象)。

相機引導學生理解以下詞語:(備課參考)。

a.“等閑”,平常、隨便。

b.識得,認識到。

c.“東風面”,春風的面貌,因我國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故稱春風為東風。

d.“萬紫千紅”,形容百花爭奇斗艷的景色。

e.“總是”,都是。

這后兩句的意思是: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說,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3.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1)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

(2)指名讀,師生評議。

(3)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老師朗讀散文,學生用恰當?shù)脑娧畞韺Υ稹?/p>

師: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邊尋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煥然一新了,全沒了冬日的蒼白和蕭瑟。

生:勝日尋芳漸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師:人們尋常中都知道有春風,但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風徐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到處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

生: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4.背誦古詩。

五、學習本詩生字??。

1.出示生字認讀:濱、紫。

2.識記字形,集體交流。

“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3.學生練寫。

六、作業(yè)。

2.詩配畫。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十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jié)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oin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吟誦):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你們都知道老師吟誦的是哪首古詩吧?(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著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生讀古詩,師板書課題)。

解詩題,知作者。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注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jīng)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游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么?

3.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作者)。

橫看成嶺側成峰:橫著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著看卻仿佛變成了一座山峰。

4.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么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怎么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7.師:這一句里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說,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贊美之情用優(yōu)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xiàn)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xiàn)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吳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jīng)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三、總結。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十一

教案、學案一體化設計課題4古詩兩首課時1課時設計人教學目標設計1、認識“古、詩、首、眠”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多、知、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養(yǎng)學生喜愛春天、喜愛大自然之情。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程序設計教材處理設計師生活動設計一、????????????導入揭題。1、激趣導入。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二、????????????學習《春曉》。出示整首詩。

(一)、讀通。

1、作者簡介。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詩。

3、指名背誦。

4、認記漢字。

(二)、理解感悟。

1、由理解“春曉”引入,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讀讀第一句。(也可做做動作幫助理解)。

2、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討論學習。

(1)、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鳥、風雨、花)。

(2)、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理解“處處”“聞”“啼”)。

(3)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理解“知多少”,也可畫畫幫助理解)。

這花與風雨之間有什么關系?

花落了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體會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三)、吟誦。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樣的?

朗讀全詩,背誦。

三、再現(xiàn)生字,指導寫字“古、聲、多、處”。

四、出示新課課題《村居》,讀題,學習“村、居”兩字,解題。

二、學習《村居》。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

2、識記生字。

醉春煙散學忙兒童。

(讀準音——交流生字的識記方法——隨機理解詞義,用“醉、忙”各說一句話。)。

3、指名讀全詩。

4、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先認真地讀古詩,看看圖,想想這首詩中又寫了哪些景物?用“——“劃出來。哪些地方讀不懂的用“?”標出。兩分鐘后(小組長記時)在小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解決解決。 5、全班匯報交流。

(1)、學習第一、二句。

通過“長、拂堤、醉、春煙”的理解,感悟草、鶯、楊柳的形象。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能來說一說。

指導朗讀。用輕緩的語氣讀,感受春天的美景。

(2)、學習第三、四句。

同桌兩個互相說一說,你見過的風箏有哪些?風箏是怎樣放的?(喚起放風箏的記憶,體味其中的樂趣。)。

指導朗讀,讀出放風箏的快樂之情。 6、吟誦全詩。

三、再現(xiàn)生字。指導寫字“知、忙”。

師:這首詩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詩人孟浩然寫的。生:齊讀詩題。師:很多同學都會背這首詩,請大家看拼音,認真讀一讀,呆會兒我們來比賽背詩,看誰能把每個字音背準。生:自由讀詩。師:誰能起來背誦一下?生:……師:你能用組詞或猜一猜的方法說說這些字的意思嗎?春眠春曉處處聞啼鳥生:交流。師:春曉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請同學們再把這首詩讀一遍,看看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生:自由朗讀。師: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生:鳥、風雨、花。

師:春天,鳥兒怎樣?你從哪兒知道的?生:“處處”“聞”“啼”

師:詩中所描寫的花怎樣?生:知多少。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十二

教材分析:

課文的兩首詩均是五言絕句,語言清新、平白、簡易。

學情分析:

兩首古詩簡單易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細讀中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生動形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詩所蘊含的內(nèi)在意境。

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古詩內(nèi)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

3.有感情地朗讀這兩首詩,背誦、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朗讀、背誦課文,理解古詩意思。能體會《訪隱者不遇》描繪的情景,寫一段話。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尋隱者不遇》。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理解《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二)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詩句。

(三)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背誦、默寫這首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詩句的理解,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簡介作者(見教案后“資料”)。

(二)教師范讀,學生初讀這首詩,查工具書,理解“隱者”“不遇”。

(“隱者”,即隱士,隱居山林的人;“不遇”,沒有見到。)。

(三)理解這首詩的題目“尋隱者不遇”:

板書課題、解題。“尋”,尋訪?!皩る[者不遇”,意思是尋訪隱者,沒有見到。

第三行:“只”,就;“此”,這。

(五)反復誦讀,想象詩人描畫的情景。

隱者在云霧迷蒙的山中采藥,連小徒弟都找不到,可見山的高大幽深。

(六)指導朗讀背誦。

第二課時。

學習《所見》。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么?(兒童、牛、大樹、蟬)。

(二)揭題,解題。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讀詩歌,理解課文。

(一)初讀課文。

l.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3.教師范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么意思。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p>

(2)讀整個詩句,查字典說說“振”“樾”的意思。

振——振動樾——樹蔭。

教師補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樹林。

(3)用自己的話說說后半句的意思。(響亮的歌聲在茂密的樹林里振蕩。)。

(4)讓學生讀詩句,然后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p>

(著重指導學生觀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說說“欲”“捕”在詩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話說說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鳴叫的知了。)。

(3)讀全句,想一想:牧童聽到廣蟬的叫聲后,怎樣做的呢?

“閉口”在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從牛背上迅速跳下來,站在樹下。

理解“忽然”一詞在詩中的意思。(騎在牛背上唱歌時,忽然聽到蟬叫聲。)。

(4)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三、齊讀全詩。

四、敘說詩意。

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五、指導朗讀,加深理解。

1.指導讀第一句詩。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聲歌唱的心情。

指導讀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指導讀第二句詩。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全詩。

五、分析指導字形。

1.比較字形。振——晨 蟬——彈 忽——物 閉——閑。

2.重點分析、記憶字形。

欲:左邊是“谷”,第四筆“捺”改為“點”,右邊是“欠”,不是“文”。

所:左邊不要寫成“戶”。

3.指導書寫。

六、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3.學了這首詩,你覺得這個牧童怎么樣?(活潑可愛,愉快、頑皮)。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十三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童年幸??鞓返纳詈兔篮玫脑竿?。

2.認識本課生字,背誦喜歡的詩歌。滲透寫法,嘗試寫兒童詩。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讀引入,激發(fā)興趣。

1.投影出示:童年是一幅,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童年是一個夢,夢里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

2.指名讀,師生配樂讀這三句。

3.讓學生談談讀后感受。

二、學習《我想》。

1.自讀感知。師:初讀詩歌,不僅要讀正確,還要用心去感受。請自由把課文讀幾遍,把字音讀準確,把詩讀流利。

2.點撥感悟:

(1)指名分小節(jié)讀,正音,認識生字:“丫”(這個字形像什么?怎么記住它?)“汲”(給這個字換個偏旁,比較“汲”和“吸”)。

(2)從這首詩中我們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覺得“我”的想法美嗎?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到的?(指導學生抓住“安在、帶著、牽著、悠;接、伸進、汲取、長等詞及帶有這些詞的句子邊讀邊想像感悟。)。

(3)感情朗讀。

師:從這首簡短的小詩中,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兒童詩語言的美妙,怎樣才能讀出我們的感受呢?我們也要邊讀邊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請同學們自由練讀,看看誰能通過朗讀表現(xiàn)作者美好的愿望,表達自己的感受。

學生練讀,指名讀,男女生比賽讀。賽讀時老師讀最后一節(jié)。

三、學習《童年水墨畫》。

1.自讀提示:

邊讀邊理解詩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借助文后注釋或互相討論解決。用在每小節(jié)的標題后面加上一個表示動作的詞的方法,概括主要內(nèi)容。

2.學生根據(jù)提示自讀自悟。

3.交流點拔:

(2)師:同學們用心去讀書、體會了,把這樣的體會融入我們的朗讀中,一定會讀出情趣,我們一起讀一讀。

四、比較鑒賞,嘗試創(chuàng)寫。

(一)這兩首詩的比較。

1.比較本課中的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發(fā)現(xiàn)。

3.交流小結。

(1)《我想》是一首詩歌,《童年的水墨畫》是組詩。(組詩圍繞一個主題寫的一組內(nèi)容不盡相同的小詩,組詩根據(jù)內(nèi)容可以有獨立的小標題。)。

(2)《我想》是押韻的,《童年的水墨畫》不押韻。(引導學生朗讀這兩首詩,體會押韻和不押韻的區(qū)別,了解兒童詩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

(3)《我想》描寫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畫》描寫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實情景。(兒童詩在內(nèi)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實的,非常廣泛)。

(二)擴展鑒賞:讀下面兩首小詩,讀后說說自己的體會。

(三)嘗試寫詩:

讀了這些詩,你有沒有想寫首詩的沖動呢?那就寫一寫吧。

[板書設計]。

我想???????????????????童年的水墨畫。

美好的愿望?????????????????街頭閱讀。

豐富的想象?????????????????溪邊釣魚??。

江上戲水。

快樂童年。

[教學反思]。

1.本文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引導學生們自主獨立的讀書,把課文讀正確、流利,讀出感情。2.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并盡量在交流中拓展學生的思路。讀《我想》時,問:“那么多愿望中,哪一個最令你神往?說說理由。誦讀最神往的愿望,想象畫面?!弊x《童年的水墨畫》時,引導學生: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這個畫面給你怎樣的感覺?3.拓展延伸。寫寫自己童年的夢想與童年趣事。遺憾:有些同學還是沒有讀出詩的意境來,還要加強朗讀。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十四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教學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虒W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教法學法:識字、寫字教學中抓住難字,重點指導,在朗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讀準、讀通詩句,再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熟練,在此基礎上,想象和描繪畫面,領會詩的意境,再美讀升華,可輔以音樂。

教學準備:

1、字詞卡片。

2、收集作者資料以及其它相關的詩句。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兩首描寫深秋美麗景色的古詩。齊讀課題。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

(一)釋題。

1、讀古詩題目(注意重點字音:贈)。

(二)看圖說話。

看圖,說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找出詩中生字,注意讀音易錯字:擎殘橙劉。

3、自讀,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四)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師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五)啟發(fā)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師描述詩意,激發(fā)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六)想想、議議 。

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jié)是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 。

(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

三、學習第一首古詩中的生字。

1、找出古詩(一)中要求寫的生字:首 枝 記 劉。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認識了。3、指導寫字,教師示范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四、作業(yè)。

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

1、認讀古詩(一)中的生字 。

2、背誦古詩。

二、學習第二首古詩。

(一)釋題 。

1、讀題。

2、簡介詩人“杜牧”

(二)識記生字字音 。

找出詩中要認的生字,認讀,解決字音。

(三)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1、根據(jù)《贈劉景文》的學習經(jīng)驗,討論確定本組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四)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五)啟發(fā)想象,感情朗讀 。

1、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象。 。

2、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六)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

1、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

2、找伙伴,練背誦。

三、學習詩中生字 。

1、字音、字形、字義 。

2、指導書寫。

四、實踐活動。

五、作業(yè)。

課后“我會填”。

教學后記: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但第一首詩中的句子有點拗口,少數(shù)同學在大家的幫助下才讀準。教學時我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jīng)驗,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fā)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在課后練習補充古詩中,有些同學常把同音字“生、坐、于”寫錯。我指導他們根據(jù)意思確定該是哪個字,今后還要加強鞏固。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十五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歌很有哲學意味."不遇"是一種意味,本身要找的人是隱者;其次,身在此山中,存在也是一種意味.他是隱者,我們看不到,但是,他又是存在的.這恐怕只有從哲學的角度來講解了.

但教給學生不要這么繁雜,讓他們明白這樣一種意境就可以了.

一比:前面的表現(xiàn)與后面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

二想,孩童想什么呢。

其實,詩歌的最后兩句不妨換一下位置:忽然閉口立,意欲捕鳴蟬,可能更有意味一些.

[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解釋詩句中的詞語,并說說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古詩美的意境,使學生受到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熏陶.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示題導入.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隱者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見,遇上.

這首詩說的是詩人去訪問隱者卻沒有遇見.

3.質(zhì)疑:讀了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導學生圍繞"尋"思考)。

二,自學課文.

1.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畫出生字,讀一讀.

2.看插圖想想:圖上畫的是什么人,他們在干什么。

三,讀詩句,交流各自的理解.

1.指名朗讀.

檢查課文朗讀.

注意讀準平,翹舌音的字:松,采;師,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讀zhi.

注意認識并理解:言,采,藥,深。

2.提問交流:。

(1)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順地回答問題,相機識字:松,童.)。

(2)圖上誰是詩人,誰是童子詩人要找的隱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識字:師。

(3)詩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沒遇上他師父呢。

(4)朗讀課文.

四,指導朗讀。

1.自由讀:。

引導學生假想自己是詩人在松下遇上童子,體會向童子詢問時的心情,自由讀出感情.

2.交流讀:。

先聽錄音朗讀,同學再練習朗讀,并交流讀.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演一演,體驗情感.

1,四人小組自由演,注意詩句內(nèi)容,合理對話.

2.指名表演,相互評價.

六,試背古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指名背一背《尋隱者不遇》。

2,說說這首詩所描繪的詩境和表達的情感是什么。

二,示題,學習新詩.

1,板書課題:所見.讀題釋題:"見"什么意思。

2,簡介詩人:。

這首詩是清代大詩人袁枚寫的,詩里寫的內(nèi)容都是詩人袁枚親眼所看見的.

指名讀詩,相機指導讀準生字:蟬,振,聲,意,欲。

三,感受情景,領悟詩意.

1,讀詩,感受情境:。

一天,詩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著走著,他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找出詩句讀,指名你從哪些詞句中知道袁牧看到了什么。

2,出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指名讀.

同桌交流一下,牧童工騎牛的情境,用自已的話說一說.

相機指導理解"振","林樾".(林樾就是茂密的樹林)。

3,詩句又給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個情境。

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詩句,小組交流一下詩意.

指名來做一做動作.并說說一牧童所做的事是什么。

4,結果怎樣想象交流.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所見》。

2,把《所見》編成一個故事演給家長看,爭取得一個小演員的稱號.

板書:。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滿懷期望)。

言師/采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課后反思]。

hxw工作室教學設計。

古詩教學采用了"四讀法",即一讀,讀順詩句;二讀,了解大意;三讀,體會情景;四讀,情感流露.這樣朗讀目標明確,感悟要求清楚,大多學生都能按學法在小組合作中完成學習任務,自主學習的效果也較明顯.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一首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看圖說話,引入新課。

1、看圖,說一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今天我們就來學《贈劉景文》。

3、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放,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xiàn)上獨具一格。(課件)。

二、初讀感知,了解古詩大意。

1、自己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

2、自由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讀,合作學習,理解詞義。

三、再讀感悟,想象詩歌畫面。

1、自由讀,結合圖理解詩意。

2、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教師相機點撥。

3、自由組合,與學習伙伴體會讀,讀完后交流自己的體會,交流后再讀。

4、教師范讀,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四、啟發(fā)想象,感情朗讀、背誦。

1、教師描述詩意,激發(fā)學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五、指導寫字。

1、讓姓“劉”的小朋友范寫劉。

2、請部分學生指導寫字,說清要注意什么?

六、家庭作業(yè)。

1、抄寫課后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第二首詩,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交流課文以外的古詩。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背誦《贈劉景文》。

2、說說詩歌的描寫的景色。

3、出示《山行》。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長安)人。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詩豪放、曠達、俊逸。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后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小組合作,討論自學。

1、根據(jù)學《贈劉景文》的經(jīng)驗,討論確定本組學習方案。

2、按自己組的方案自學。

3、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每組提出學習中的疑難處,老師和其他組的同學與他們一起討論解決。

三、啟發(fā)想象,感情朗讀。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象。

2、學生練讀,一邊想一邊讀。

四、感悟詩意,熟讀成誦。

1、學生自由讀,借助插圖感悟詩意。

2、找伙伴,練背誦。

3、你認為一年最好的時節(jié)是哪個季節(jié),為什么?

五、朗讀、背誦古詩。

1、把自己課內(nèi)、課外學的古詩背給同組的同學聽。

2、開古詩朗誦會,每個組出兩個節(jié)目,一個集體朗誦,一個個人朗誦。

六、家庭作業(yè)。

散文詩兩首教案篇十七

賀知章小時候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直到老了才回來。在鄉(xiāng)間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們()問:“(?。??”

二、填一填。

比一比,再組成詞語。

客(?。⊥簦ā。『危ā。 ?/p>

容(?。∽ⅲā。『樱ā。?。

三、涂一涂。

把認識的詞涂上顏色。比一比,看誰先得到紅旗。

下面是九個成語,請在空格里填上“兩”或者“二”。

()全其美三心()意勢不()立。

一干()凈三天()頭一窮()白。

三長()短接()連三數(shù)一數(shù)()。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396331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