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優(yōu)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3 08:15:05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優(yōu)秀16篇)
時間:2023-11-23 08:15:05     小編:HT書生

懂得總結經驗,才能讓自己不斷進步;總結要以客觀、真實的態(tài)度進行,避免主觀臆斷和夸大其詞??偨Y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總結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一

《地球的運動》這節(jié)內容主要是地球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及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運動是地理環(huán)境形成以及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變化的基礎,并影響到人類活動。一直以來,因其抽象、空間概念強,成為學習的難點,尤其是初一學生。因此,教學設計時,要做到以下幾點:做好內容的取舍,把握好難度和深度,做到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探究式教學貫穿始終,采用多種手段幫助學生觀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間運動,理解地球運動與相應的地理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

通過上兩節(jié)課的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對地理大致要學什么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根據地圖和相關資料對地理事物及地理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還很缺乏;另外,一些學生還沒有養(yǎng)成圖文結合的習慣,本節(jié)課要注意對學生識圖能力的訓練。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討論比較方法等形式,從學生每天都在經歷白天和黑夜的變化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設置了一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動口動腦的機會,幫助其培養(yǎng)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通過活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利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注重知識的前后聯系,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學習與前兩節(jié)知識的聯系,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課堂設置了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效果較好,能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問題并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中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讀圖、識圖析圖、能力的培養(yǎng),但還應充分留給學生多的活動時間和自主探究的機會。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二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fā)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fā)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xù)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2、交流。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公轉地軸傾斜。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三

地球的運動一節(jié)內容所講述的問題盡管是發(fā)生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基于初一學生年齡較小,這一知識點所介紹的內容又是宏觀世界當中形象,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產生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實際上如果仔細考慮,大家會發(fā)現:關于地球是球體,地球的公轉特點,最有發(fā)言權的不是地理學家,而是進入太空曾經面對地球的宇航員?;谶@一特點,我在教學中,為處理這一部分難點,我在教學中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試驗將這一宏觀的地理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產生眼見為實的效果。做了以下方面的嘗試:

一、觀看地球運動模擬短片,觀看前要求學生做好角色的轉換,那就是在觀看時,學生已不再是在地球上,而是到達了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

二、付之于試驗,模擬短片學生的參與度僅限于觀察,還不足與讓學生清晰,緊接著利用設計的教具,學生親手演示地球自轉,觀察地球公轉的現象,和地理短片中的收獲進行有效地統一。

三、學生通過觀看地理短片、親手試驗所得到的只是一些現象,這時候老師所要進行的就是引導學生把地球運動這一規(guī)律性的現象的規(guī)律總結出來。這樣才算完成了這一難點的學習。

也許到這里大家以為難點的教學完成了,其實不然,要想真的讓學生掌握這一部分知識,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根據師生歸納的規(guī)律性的結論,學生再去進一步觀察地球運動,()找出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與晝夜的長短的關系,氣溫的變化與晝夜長短變化的關系等等這些學生未曾接觸到的現象與學生已知現象的統一。地球運動教學,我們教材中實際上注重了運動中的靜態(tài),比如四節(jié)氣,或許學生在關注四節(jié)氣特征時大都是記住了,在教學中,把地球公轉示意圖,進行橫向分割把一年分為春半年,秋半年(當然教材中沒有這種說法),比較春、秋半年氣溫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然后把地球公轉示意圖再進行縱向分割,分為冬半年、夏半年,比較冬、夏半年晝夜長短的差異,然后兩種分割復合在一起,實際上一年當中也就分割成了四段動態(tài)部分,至于靜態(tài)的四個節(jié)氣的特點,也就不難掌握了。教材中有許多的內容使學生所力所不及的,在教學中多與生活中現象聯系,不僅注重學生學到,更注重學生悟道。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四

教學目標:

1.用地球儀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并解釋其基本的運動規(guī)律。

2.用簡單的工具正確演示晝與夜,以及晝夜交替。

3.用實例解釋時差現象,并說明再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的知識。

4.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日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5.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的特點。

教學準備:地球儀、地動儀、手電筒、《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課件、投影。

教學方法:演示、觀察、討論、比較、歸納。

學法:觀察現象、結合生活實際、填表比較。

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生演示]地球繞著地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

[小組討論]地球自轉的規(guī)律,填寫下列表格有關自轉規(guī)律的項目。

(表1)。

自轉公轉。

方向自西向東自西向東。

周期24小時(一天)一年。

旋轉中心地軸太陽。

轉動特點地軸傾斜地軸傾斜,北極總是指向北極星附近產生的地理現象晝夜交替和時差。

四季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

[學生結合實際說明]太陽東升西落其實就是地球自轉方向的證據。

[設問]地球的自轉會產生什么地理現象?

[學生演示]一名學生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轉,地球表面會產生什么現象?(有晝半球和夜半球,卻不會有每24小時一次的晝夜交替)。

[演示]老師在地球儀上用紅筆標出廣州的位置,自西向東轉動地球。

[觀察討論]。

(1)廣州在地球儀轉動一周的時間里出現什么現象,說明什么?

(2)結合生活體驗計算:每天我們處在白天和黑夜的時間大約。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晝夜交替需要多長時間?(24小時)。

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的地理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第10頁“暢暢和姨媽的問候”,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

[觀察演示]在地球儀上標出北京、紐約和東京,用手電筒做光源,照在地球儀上;老師自西向東轉動地球。觀察北京、紐約和東京分別被光源照到的時間。

[教師說明]地球自轉還使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區(qū)產生時間的差異。在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時刻,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經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時,東邊的時間總比西邊早。時刻的計算一般是“東早西晚,東加西減”。

地球自轉還會產生時間的差異。

[設問]1、日本東京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日足球賽,在北京中央電視臺直播的'時間應是幾點?(下午2點)。

2、俄羅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當地時間下午3點鐘有一場中俄籃球友誼賽,我們應在幾點鐘打開電視收看直播?(15+5=20點)。

[學生填表]將地球的自轉產生晝夜交替和時差的地理現象填在表1。

[課后想一想]我們?yōu)槭裁锤杏X不到地球在轉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現在的廣州處于什么季節(jié)?你最喜歡什么季節(jié)?為什么會有季節(jié)的變化?

[地動儀演示]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不停的公轉。

[學生觀察討論]地球公轉的規(guī)律,將結論填在表1。

[設問]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有什么關系?

[學生演示]用手電筒在黑板上演示陽光直射和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的多少。(陽光直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多,斜射時單位面積得到太陽光熱少)。

[分組討論]結合生活實際,逐一討論。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與中午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的最厲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厲害)這一現象說明什么規(guī)律?(太陽光線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與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天中的變化規(guī)律同理,太陽光熱能量在一年中的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廣州什么季節(jié)的中午太陽照射的最厲害?什么季節(jié)最溫和?為什么?(夏季中午太陽升得最高,冬季較低)。

(4)一年之中,廣州每天白晝的時間一樣長嗎?什么季節(jié)較長?什么季節(jié)較短?(不一樣,夏季白晝較長,冬季較短)。

[教師引導]綜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節(jié)得到的太陽光熱。

有多有少,而產生了季節(jié)變化。這一現象與地球的公轉有什么關系?

[演示觀察](1)假設地球直立著(地軸不傾斜)自轉和公轉,太陽直射點在那里?(赤道)。

(2)假設地球傾斜著自轉,但沒有公轉,太陽直射點有變化嗎?(直射在某一緯度不變)。

(3)當地球傾斜者自轉的同時又公轉,太陽直射點會有變化嗎?

[cai演示]地球的公轉,顯示地球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guī)律。

[學生觀察思考]觀察二分二至日時能夠受到太陽直射的緯度位置,總結太陽光照射情況在一年中的變化規(guī)律。完成下表(斜體字為填寫內容)。

(表2)。

節(jié)氣太陽直射的緯度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熱北半球白晝時間季節(jié)(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歸線接受光熱多,氣溫高最長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過渡,溫和晝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歸線接受光熱少,氣溫低最短冬季(12、1、2)。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五

“地球的運動”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教學內容,包括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三個部分。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課堂教學達到分析地球運動地理意義的目的,在知識層面要求明顯高于本章其他教學內容描述地球宇宙環(huán)境、說出地球圈層結構等教學要求,我認為本節(jié)課應該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內容。我們都知道“談天是為了說地”,在簡單了解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的基礎上,我們從地球運動這一內容入手來向學生描述整個地球的一般特征,回歸“說地”這一地理學的本質要求。

由于課程標準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高,教材在本節(jié)課中知識量極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教師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將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對于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而言,很多學生對地理學習有非常濃厚的興趣,這對于解決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有很大的好處;但是由于高一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發(fā)展還不夠完善,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理解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同時也與在學生心里形成地理課就是簡單了解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的地理學習觀念形成很大的沖突。因而如何將本節(jié)課的復雜的知識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說理的知識生活化,把知識量極大的教材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的模塊,讓學生在現有的知識構架下完成相關知識的重構與理解,完成相關教學要求,而不至于讓本節(jié)知識成為學生地理課程學習面前難以逾越的障礙,喪失地理學習的興趣將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二、說教學目標。

參考課程標準和對教材的基本內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說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運動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點,識記太陽日、恒星日、恒星年、回歸年、國際日期變更線等基本概念。

(2)通過讀圖理解地球自轉線速度,角速度的變化特點和地球公轉的軌道以及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狀況。

(3)理解黃赤交角的含義和由黃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能夠闡述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過程。

(4)理解由于地球運動造成的晝夜交替現象和由此產生的地方時和時差現象。

(5)學會運用地方時和區(qū)時概念進行簡單的地方時和區(qū)時的計算。

(6)理解由于地轉偏向力的存在而導致的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7)理解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現象及其變化規(guī)律。

(8)學會分析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形成的全球范圍和不同季節(jié)之間太陽輻射的分布不均的機制和由此導致的五帶和季節(jié)變化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關演示活動的學習,比較并概括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異同。

(2)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動手描繪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軌跡,理解太陽直射點的運動過程。

(3)通過對不同區(qū)域水平運動物體受地轉偏向力影響而發(fā)生偏移現象的圖像的感知,理解地轉偏向力及其作用特點。

(4)通過對晝夜長短變化和正午太陽變化的演示動畫和日照圖的判讀,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的總結,闡述全球范圍和不同季節(jié)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三、說教學重難點。

參考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和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并結合高一學生的認知狀況,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異同。

(2)黃赤交角與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3)晝夜交替和地方時。

(4)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帶。

2。教學難點。

(1)恒星日和太陽日的區(qū)別。

(2)遠日點和近日點的比較。

(3)黃赤交角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4)地方時和區(qū)時含義和計算。

(5)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6)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四、說教學方法。

由于本節(jié)內容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標的層次要求較高,加上教學內容說理性較強,是整個自然地理教學內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學難點,同時學生還未形成成熟的空間思維認知模式,需要教師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內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講解法:由于本節(jié)知識說理性質較強,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主要知識點給以準確的'解讀,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概念,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

2、演示教學法:由于本節(jié)課知識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對地球運動的方向,太陽直射點的南北回歸運動以及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地理規(guī)律性知識進行演示教學,以協助學生構建空間思維的概念。

3、分組討論法和案例分析法:雖然知識的說理性強,但是我們也不能用講授法進行滿堂灌,而應該發(fā)動學生積極參與到知識框架的建構過程中來,對一些地理規(guī)律的運用發(fā)現教學法進行分組討論。

五、說教學過程。

由于本節(jié)內容知識量大,需要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多,學生學習的難度大,因而將本節(jié)內容安排在三個課時內完成,第一課時完成“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的內容,第二課時完成“晝夜交替和時差”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相關內容,第三課時完成“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帶”的相關內容。

第二課時: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一)1、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16世紀時,“太陽中心說”的創(chuàng)始人哥白尼曾依據相對運動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轉的理論,可從他提出這一理論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一理論只能停留在讓人們從主觀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學家,用他自己設計的一項實驗所證實,這就是著名的傅科擺實驗。這里我們不再對傅科擺實驗作深入的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相關資料,在課外進行探討,今天我們主要來討論一下到底地球自轉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呢?通過日常生活的積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學習,大家能舉例說明一下是有哪些現象是受地球自轉引起的嗎?(3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向學生講授一個關于地球自轉的證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知道傅科擺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入地球自轉的影響包括哪幾個方面,通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以及教師的補充,讓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能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了解本節(jié)主要的教學內容是什么)。

2、新課講授:

通過對學生答案的綜合,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即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的三個內容拋給學生,采用總―分―總的模式進行新課教學,帶領學生逐一探討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三部分內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1)晝夜交替現象通過多媒體演示,讓學生觀察晝夜交替現象以及并讓其思考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個不透明不發(fā)光的球體,因而有晝夜現象;另一方面因為地球的自轉,在地球上任意地點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這里采用多媒體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現象是不一樣,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學生講述晝夜交替現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識和內容,幫助他們理解晨昏線(圈)、晝(夜)弧、晝(夜)長的區(qū)別和聯系,理解太陽日的意義,由于很多內容和知識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新,在這里主要采用講授法,通過學生觀看日照圖和對不同的知識概念進行判讀的形式完成教學活動。(15分鐘)。

(2)地方時。

地方時的講解是地球自轉意義中最為困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而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用倫敦奧運會比賽時間安排(以當時間進行安排)的實例承轉進入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指出不同地方的時間是不同的,通過這個實例講解地方時、區(qū)時的含義和計算的相關內容,最后提問學生自己喜歡的奧運會節(jié)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組對各自喜歡項目的比賽時間表進行時間換算,制定一個以北京時間為基準的時間表,從而完成教學活動。由于地方時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很多學生無法理解為什么不同地方的時間不一樣,因而需要采用講述法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地方時的第一是在同一緯度上,由于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們的心中就形成時間早遲的區(qū)別,所以我們把同一時刻不同經線具有的不同的時間稱做地方時。同時結合多媒體演示來講解不同的經線地方時不同這一概念,進而引出地方時的計算公式,讓學生計算不同經線的地方時。然后指出地方時使用不方便引入區(qū)時的概念,和區(qū)時的計算,并指出一些地區(qū)主要的分區(qū)計時方式與區(qū)時的區(qū)別與聯系。最后結合例子分組討論完成案例教學活動的內容。(20分鐘)。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通過一段視頻資料了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全球不同地區(qū)的事物發(fā)生偏移的現象,借視頻之口向學生講述偏移這種現象,進而帶領學生總結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規(guī)律,然后讓學生完成不同地區(qū)物體偏移的練習,熟悉這一方面的內容。(5分鐘)。

3、課后小結:

再次總結由地球自轉運動引起的晝夜交替、地方時和沿水平運動的物體的偏移三種現象,讓學生網上查閱資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提供給學生具體的網址)。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六

1.通過觀察得出并記住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公轉的軌道、方向和周期;通過觀察討論理解晝夜更替的原因;通過觀察討論知道地軸傾斜的方向和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2.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儀和太陽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轉,并說明晝夜更替現象;初步學會運用地球公轉軌道儀演示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晝夜長短的變化,了解四季變化的原因。

3.通過觀察地球的運動,初步了解許多地理現象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說明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及周期,公轉的軌道。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及晝夜長短的變化。

(1)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哪條緯線?

(2)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穿過地心的軸叫什么?

【導入新課】前幾節(jié)課,我們從靜態(tài)角度認識了地球。事實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一樣,一刻不停地運動著。你知道地球運動有哪兩種基本形式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通過觀察和討論,從動態(tài)龜度去認識地球。

觀察討論一:

(邊演示)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自轉,自轉一周是一天。在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在南極上空看,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時,地球表面轉到向著太陽的一面就是白晝,轉到背著太陽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

觀察討論二:

1.地球公轉和自轉的方向一樣嗎?公轉一周是多長時間?公轉的軌道是什么形狀?

2.地球公轉時,地軸是直著身子還是斜著身子?傾斜方向有無變化?地軸沿北極方向指向哪顆星學生演示、觀察、討論。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七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地球自轉的運動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畫圖,讀圖,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地球自轉的基本特征。

2、教學難點:晝夜更替,經度時差產生的原因,地方時差計算方法。

三、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學過物理,知道物體是處于不斷地運動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講解:上節(jié)課學習了地球與地球儀,了解了連接南北兩極且穿過地球內部的軸為地軸。

提問:什么是地球自轉呢?(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

太陽在空中是怎樣運動的?(東升西落)。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

提問:太陽東升西落的時間是多長(12小時)。

一天的晨昏現象呈現怎樣的規(guī)律?(交替,連續(xù))。

得出結論:地球自轉的周期為24小時,一天。

提問:由于地球自轉可以導致什么地理現象?(晝夜更替)。

分析問題:晝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個不透明的實體,太陽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軸兩側,一側亮,一側暗,一側白天,一側黑夜。)。

思考:地球自轉其他地理現象。(經度時差)。

(地球自轉周期為24小時,轉過360°所以,一小時轉過15°即經度每轉過15°地方時相差一小時)。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四、板書設計:

1、概念:地球不停地繞地軸的旋轉運動。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24小時(一天)。

4、地理意義:晝夜更替。

經度時差。

135°e-73°e=62°62°/15°=4、13小時,約4小時8分。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1、知道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2、知道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fā)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3、能用模擬實驗、模型、示意圖等方法來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4、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能認真聽取其他同學的意見。

【教學重點】:

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教學難點】:

地軸傾斜的角度大小和極晝極夜發(fā)生的范圍大小有關。

【教學準備】:

地球儀,光源,極晝極夜現象的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學習:

1、談話:地球的南極和北極,會出現很多令人奇怪的現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陽就會掛在天空幾個月而不落下,北極中心地帶的白天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會連續(xù)幾個月不見太陽,北極中心地帶的黑夜甚至可以長達半年之久。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做極晝和極夜。

二、探究極晝和極夜現象:

2、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1)思考:利用手電筒、地球儀、示意圖等材料,我們怎樣能解釋極晝和極夜現象?

(2)學生分組實驗。

(3)全班交流。

(4)小結。

三、研討地軸傾斜的角度和極晝極夜范圍的關系:

2、交流。

四、總結延伸:

1、交流并記錄:

(1)在本單元中,我們研究了地球的運動,地球的運動主要有哪兩種形式?

(3)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自轉?有什么證據表面地球在公轉?

2、延伸拓展:

我們還想知道地球運動的哪些問題?

【板書設計】: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地球自轉公轉地軸傾斜。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九

一、教學設想。

本節(jié)主要學習地球公轉及公轉產生的效應,包括地球公轉的特征、太陽高度及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和五帶的劃分。本節(jié)第一課時內容:太陽高度及太陽高度的變化、地球公轉的特征。由于學生認識空間現象能力較差,對太陽公轉及其產生的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內容的學習有較大難度,本堂可設計意圖:從學生經驗出發(fā),通過觀察熟悉的桿影變化現象引出太陽高度的概念及太陽高度變化的規(guī)律,通過讀圖和模擬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太陽高度變化的基本原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桿影的變化、讀圖、做好模擬實驗是學號本堂可的關鍵。

二、教學目標。

1、能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地球儀模擬演示,簡要解釋在觀察桿影和讀圖等方式中發(fā)現的地理現象。

2、通過探究桿影,觀測桿影變化,啟示得出太陽高度變化。

三、教學重點。

太陽高度角。

四、教學難點。

太陽高度角的'變化。

五、教學方法。

探究桿影,觀測桿影變化,啟示得出太陽高度變化。

六、教具。

燈炮、長桿、電線、媒體輔助。

七、教學過程。

(一)、觀測標影的發(fā)現(分3步探討觀測標影的啟示)。

1、探討觀測標影日變化的啟示(幻燈片2、幻燈片3)。

【討論】操場上的旗桿,在一天中桿影什么時候最短?此時桿影朝什么方向?

(紙上先確定東西南北方向)。

【思考】桿影長度與什么有關?(燈泡模擬太陽、電線模擬桿影)。

【得出】太陽東升西落造成標影方向和長度變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陽高度的概念。

【探究】影響桿影長短的因素(幻燈片4、幻燈片5、幻燈片6)。

結論:太陽直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火柴桿影子為零。太陽高度隨著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影子也越來越長。

2、探討標影緯度差異的啟示,從標影緯度差異了解太陽直射點概念,發(fā)現正午太陽高度緯度分布規(guī)律。(幻燈片7)。

實驗可證明: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從而導致標影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增長。

【思考】1、同在中午,季節(jié)變化,桿影長短也會發(fā)生變化嗎?(幻燈片8、幻燈片9)。

2、造成“同在中午,季節(jié)變化,桿影長短也會發(fā)生變化”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太陽高度會隨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

3、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轉。

3、探討標影季節(jié)差異的啟示,從標影季節(jié)差異發(fā)現正午太陽高度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夏高冬低)(幻燈片10、幻燈片11、幻燈片12、幻燈片13、)。

(二)、地球的公轉。

【活動】讀圖(幻燈片14、幻燈片15、幻燈片16、幻燈片17)。

1、公轉方向與自轉方向一致,北極上空看,繞日逆時針運轉。

2、公轉時,地軸是傾斜的,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終不變,地球北極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

【媒體輔助】視頻:地球的公轉。

【結論】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況相反)。

公轉一周即一年,約為365.2422天。

【小結】觀測桿影的發(fā)現:(幻燈片18、幻燈片19)。

1、桿影長度與太陽高度有關。

2、太陽高度日變化。

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

1)季節(jié)性變化:夏季比冬季大;桿影夏短冬長。

2)緯度分布規(guī)律:

正午太陽高度隨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八、作業(yè)布置:

九、教學反思。

由于學生認識空間現象能力較差,對太陽公轉及其產生的太陽高度的變化等內容的學習有較大難度。本堂課我采用了“燈炮、長桿、電線、媒體輔助”等多媒體手段,效果不錯。

1.動手操作易于理解。

2.太陽高度(角)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經動手后易突破。

3.由于知識點抽象并需要較強的空間想像力,學生難以正確設計實驗。需要教師的引導。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十

“圓周運動”為物理必修2曲線運動中的內容,是直線運動知識的拓展,也是曲線運動知識的深入研究。本節(jié)課中,根據圓周運動的自身的特點,引入了線速度、角速度、轉速和周期的概念,這些概念的學習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后面幾節(jié)向心加速度、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學習的基礎,同時為學習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運動打下基礎。此外,勻速圓周運動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學習這部分有重要的意義。

【學情分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已掌握了有關曲線運動的相關知識,實際生活中有許多鮮活的素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生活閱歷。同時初步掌握了微元法和比值定義法,再加上在數學上對圓的認識,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研究圓周運動問題基本能力,就知識本身而言,本節(jié)課的知識對學生來講不是困難。由于本節(jié)課的概念比較多,內容相對其它節(jié)而言比較單調,應通過舉一些實例引起學生注意力,啟發(fā)學生思考、總結,認識現象從而理解概念。此外,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觀察能力和經驗抽象思維能力,并對未知新事物有較強的探究欲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圓周運動的概念;

2、通過實際生活中的圓周運動的例子,掌握線速度、角速度、轉速和周期概念;

4、掌握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學生會計算圓周運動的一些物理量。

二、過程與方法。

2、掌握發(fā)現、總結物理規(guī)律的方法:合理猜想、實驗法、歸納法,極限法等;

3、通過演示實驗及多媒體課件展示獲取感性認識,經過理論探究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獲得理性的升華。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極限思想和數學知識的應用,體會學科知識間的聯系,建立普遍聯系的觀點;

2、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多動手、勤思考、善于歸納總結的學習態(tài)度,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以及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與描述直線運動快慢的方法的比較。

難點:理解線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義。

【教學過程】。

為了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充分發(fā)揮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生活中幾種學生熟悉的運動畫面,如鐘表指針的走動、電扇葉輪上各點的運動、地球的公轉,演示系繩小球在豎直平面內運動。請學生觀察并提出問題:1、你看到的幾種運動有什么共同特點?2、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運動?教師從而導入新課: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借助多媒體、實驗等直觀手段,選用學生熟知的生活素材,充分調動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聯系實際、提出問題。

請學生列舉一些生產和生活中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學生紛紛舉例:公園里的摩天大輪的運動、自行車的輪子轉動、工廠里砂輪的運動、地球的自轉等。

提出問題:做圓周運動物體上的質點,哪些運動得較慢?哪些運動得更快?我們應該如何比較它們運動的快慢呢?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尋求問題的答案。

設計意圖:以觀察實驗為基礎,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物體運動的軌跡形狀以及分析物體運動的特點,把物理學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引起矛盾沖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三、討論探究、自建概念。

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經過交流討論,大致可形成以下四種猜想。

猜想1:比較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圓弧長短。

直線運動中引進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即比較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那么在圓周運動中是否可以通過“速度”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探究。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對比,根據圓周運動的自身特點,比較自然引導學生過渡到對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線速度的學習。

實驗探究:如何設計實驗測出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速度的大?。?/p>

實驗重點在于能否將曲線運動轉化為直線運動,在學生交流討論中,老師可針對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引導,形成實驗方案。

實驗方案:采用打點計時器記錄時間,用刻度尺測量紙帶上的點間距離表示弧長,用弧長與時間的比值來表示速度的大小。

實驗器材:學生電源、打點計時器、紙帶、手搖轉盤、雙面膠(用雙面膠將紙帶固定在轉盤邊緣上一點)。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展示,并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紙帶上相鄰的點之間的距離反映了什么?

(2)紙帶上相鄰的點之間的距離不同說明了什么?

(3)轉盤邊緣上點的運動方向能否通過紙帶上的點反映出來?

(4)轉盤邊緣上點的運動速度是否可以通過紙帶上的點來求解?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十一

1.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礦物與巖石的關系。

2.了解三大類巖石的成因,相互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huán)過程。

3.通過運用三大類巖石的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huán)圖,提高學生圖解分析能力。

4.學會常見礦物和巖石的簡易識別方法并對常見巖石進行分類。

1.通過對常見礦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簡易識別,了解礦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

2.通過去野外收集各種不同的巖石,了解巖石的.成因及類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比能力。

3.通過繪制簡單的地殼內部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紹巖石的形成和轉化時,聯系人類對巖石的開發(fā)和利用狀況。通過了解地殼的物質循環(huán)的漫長周期(有的要經過幾億年),從而知曉相對于人類歷史來說巖石和礦產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類要大力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地下礦藏。

1.激發(fā)學生探究關于地殼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huán)的興趣和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通過“巖石相互轉化和地殼物質循環(huán)"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關于物質是運動變化的,運動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3.激發(fā)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分析研究地理問題的科學方法和精神。

4.通過野外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從熱愛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學的美。

1.巖石根據其成因的分類: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

2.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及地殼物質循環(huán)。

1.巖石成因及其相互轉化;

2.地殼物質循環(huán),包括“三大類巖石轉化示意圖”的理解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

[教學媒體與教具]。

實物教學,如提供礦物、巖石標本等;多媒體教學法,演示三大類巖石的轉化;利用閱讀材料“礦物的分類和常見的礦物”及“化石”知識進行自主學習。

1課時。

前面我們通過學習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環(huán)境、地球的運動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層結構和物質組成。從第二單元開始我們要學習地球表面自然環(huán)境的物質組成及其循環(huán)運動,進一步熟悉我們人類生成和發(fā)展的地理環(huán)境。大家知道,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但是由于技術條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類對地球資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殼,而地殼是自然環(huán)境中眾多要素的基本載體。所以,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與物質循環(huán),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十二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如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2.認識地球公轉的特點,如繞轉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軸傾斜方向、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3.觀察地球的公轉過程,理解中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白晝和黑夜時間長短的變化、四季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等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學生能夠準確地畫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的示意圖。

2.能根據“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地球示意圖”分析全球各地的晝夜長短狀況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分析同緯度地區(qū)不同季節(jié)和不同緯度地區(qū)相同季節(jié)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在不斷地運動。

1.認識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的特點。2.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菊n時安排】。

3課時【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今天,我們就先來熟悉一下地球運動的一些情況,學習《地球的運動》。

二、新課講解。

第一課時。

(一)地球運動的認識過程1.托勒密與“地心說”2.哥白尼與“日心說”

3.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明確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圍繞著太陽公轉。

(二)地球的自轉1.讀圖1.4晝與夜。

(導學):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

(講解):地球自轉定義: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地球自轉周期:一天(24小時)。

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看,順時針)。

地球自轉現象:晝夜更替(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白晝,未被太陽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時間差異(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地球上不同經度地方,相對位置偏東地點,要比位置偏西地點先看到日出,就出現了時間差異)。

2.動畫頁:播放視頻《地球的自轉》。

3.活動:了解地球的自轉(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問題)。

(導學):在同一時刻,姨媽和暢暢互致問候,為什么會有時間的差異?

(講解):地球自西向東自轉,紐約與北京的經度相差很大,此時紐約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線東邊的晝半球。

第二課時。

(三)地球的公轉。

1.讀圖1.18地球公轉示意(圖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導學):認識地球自轉的特點。

(講解):每年3月21日前后,太陽直射在赤道,北半球節(jié)氣是春分、南半球是秋分,南、北半球晝夜等長,南、北半球獲得太陽熱量相等,3、4、5月是北半球春季,南半球秋季。

(導學):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夏至。

(講解):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北半球節(jié)氣是夏至、南半球是冬至,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半球獲得太陽熱量多、男半球獲得太陽熱量少,6、7、8月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導學):二分二至日(北半球)——秋分。

(講解):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陽直射在赤道,北半球節(jié)氣是秋分、南半球是春分,南、北半球晝夜等長,南、北半球獲得太陽熱量相等,9、10、11月是北半球秋季,南半球春季。

(導學):二分二至日(北半球)——冬至。

(講解):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北半球節(jié)氣是冬至、南半球是夏至,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獲得太陽熱量少、男半球獲得太陽熱量多,12、1、2月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動畫頁:播放視頻《二分二至日(北半球)》。

5.太陽直射點移動(北半球):晝夜變化和太陽直射狀況(導學):北半球夏半年和冬半年的晝夜變化狀況。

(講解):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夏至日,晝最長,夜最短。

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春分日、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永遠晝夜平分),全球晝夜等長。

(導學):太陽直射點移動導致太陽在一年中的直射狀況。

(講解):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兩次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之上,一年一次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之外,終年無太陽直射。

動畫頁:播放視頻《太陽高度角》。

6.正午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規(guī)律和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

第三課時。

(四)地球上的五帶1.讀圖1.19地球上的五帶。

(導學):圖片展示,寒帶、溫帶、熱帶獲得熱量狀況。(講解):寒帶,陽光斜射得厲害,氣候終年嚴寒;溫帶,地面得到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四季變化明顯;熱帶,正午的太陽高懸空中,氣候終年炎熱。

(導學):分析各個溫度帶的天文特征和氣候特點。

(講解):熱帶有有陽光直射,無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炎熱;南、北溫帶無陽光直射,無極晝極夜現象,氣候四季分明;南、北寒帶有有極晝極夜現象,氣候終年寒冷。

2.動畫頁:播放視頻《地球上的五帶》。

(3)一年中我國中午太陽升得高、白晝時間長季節(jié)是夏季,此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是冬季。(4)季節(jié)變化與地球公轉的關系:由于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jié)變化,因果關系。(5)我國大部分位于五帶中的北溫帶。

三、知識拓展:四季的劃分(北半球)。

四、課堂練習。

1.讀地球的自轉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從南極上空俯視,自轉是順時針。

(4)判斷晝夜情況:濟南晝長夜短印度洋晝長夜短,太平洋主要是晝長夜短,北冰洋是極晝(5)東京、濟南、新德里三個地點,白天來得最早的是東京.2.讀經緯網圖,回答下列問題:

五、課堂小結。

1.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定義、周期、方向、現象)。2.地球的公轉(二分二至日):節(jié)氣變化。3.地球上的五帶。

六、作業(yè)布置。

1.完成教材活動p13和p152.記住地球自轉的特點。

3.理解記憶地球公轉的基本規(guī)律。

【板書設計】。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十三

在導入時,通過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同學們觀察到的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小時侯你們認為是太陽轉還是地球在轉?現在呢?然后再通過播放視頻“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過程”,輕輕松松地就把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展示給了學生。

二、利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或分析生活實例,或聯系生活實際經驗,類比分析推理獲得地理知識。

比如:針對我們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動,而我們?yōu)槭裁锤杏X不到的研究,就采用類比的方法——根據坐汽車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駛的感覺類比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在地球自轉引起的時間差異時,我引入了今年夏天倫敦奧運會時,北京和倫敦觀眾觀看賽事的時間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關結果。

三、善用多媒體課件,增加直觀性。

為更好地上好這堂課,我們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一是插入了視頻和音頻文件,加強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刺激;二是將flash動畫插入到課件中,使運動的演示過程更細膩、更生動。如在二分二至圖中,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自轉中從北極、南極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發(fā)揮了地球儀的作用。

課堂上學生人手一只小地球儀,自已動手演示自轉和公轉,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了;在說明地球自轉引起的現象時,我先在大地球儀上沿經線貼一張紅色紙條,再沿方向慢慢轉動地球儀,讓學生分排觀察紅線轉到的位置,并說出是早晨、中午、還是晚上,既直觀又形象。

五、充分發(fā)揮了小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手、勇于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總結的能力。在本節(jié)課中,有很多地方小組合作都運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圖時,分組完成四個節(jié)氣的填寫;在地球公轉時,小組成員利用自已的生日討論地球運轉在公轉軌跡中的哪個地方?這一天的晝夜長短情況如何?這些活動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六、充分利用學生的演示活動來糾錯,達到邊學習邊反饋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轉時,找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地球和太陽來演示地球與太陽是怎樣運動的,其他學生觀察判斷他們演示的是否正確,對有錯誤的地方,再找學生下來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確為止。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總之,本節(jié)課在設計上突出了新課改理念,在實施上也注重運用了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而且較好的完成了預計的教學內容,學生反饋的很好,對知識達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難點,在分組探究實驗中,增強了小組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還比較生硬,個別活動沒利用好,應該給學生做出相應的講解讓學生理解。

2、時間掌控不太好,本節(jié)課的兩個目標都是重難點,但給學生記憶掌握的時間過短,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講的太多。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十四

1、定義: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2、條件:

(1)初速度為零。即:v0=0。

(2)只受重力。若受到空氣阻力,在f空?g的情況下,可以忽略空氣的阻力,物體從靜止開始下落就可以看作自由落體運動。

過渡引言: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特性和規(guī)律。

探究過程。

1、分析:

我們通過前面的實驗觀察、探究,可以粗略分析自由落體運動是一個什么樣的運動?

學生分析后回答:(自由落體運動是一個初速度為零的加速直線運動。)。

過渡引言:但是加速度如何?是勻加速,還是變加速?

2、學生猜想:勻加速。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十五

本節(jié)內容選自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第4節(jié)。本節(jié)主要介紹了圓周運動的線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及兩者的關系;學生前面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拋體運動以及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而本節(jié)課作為對特殊曲線運動的進一步深入學習,也為以后繼續(xù)學習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和生活中的圓周運動物理打下很好的基礎,在教材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學好本節(jié)課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jié)課是從運動學的角度來研究勻速圓周運動,圍繞著如何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展開,通過探究理清各個物理量的相互關系,并使學生能在具體的問題中加以應用。

(過渡句)知道了教材特點,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學生特點。也就是我說課的第二部分:學情分析。

二、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備的直線運動的知識和曲線運動的。初步知識,并學會了用比值定義法描述勻速直線運動的快慢,盡管如此,但由于勻速圓周運動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以及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本節(jié)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講仍然是一個不小的臺階。

(過渡句)基于以上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力圖把傳授知識、滲透學習方法以及培養(yǎng)興趣和能力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描述圓周運動快慢的兩個物理量——線速度、角速度,會推導二者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傳動模型的應用,對線速度、角速度之間的關系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思考中體會物理學科嚴謹的邏輯關系,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yǎng)成嚴謹科學的學習習慣。

(過渡句)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要上好一堂課,還要明確分析教學的重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線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難點】。

1.二者關系的推導過程;

2.對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的理解。

(過渡句)說完了教學重難點,下面我將著重談談本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運動,如摩天輪、脫水桶等,引導學生找相似點:運動軌跡是一些圓,從而引出,這種軌跡為圓周的運動叫做圓周運動——引出課題。

接下來在學習角速度的概念時,應向學生說明這個概念是根據勻速圓周運動的特點和描述運動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每通過一段弧長都與轉過一定的圓心角相對應,因而物體沿圓周轉動的快慢也可以用轉過的圓心角與時間比值來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但是在講述角速度的概念時,不需要向學生強調角速度的矢量性。因為這個會在大學學習剛體力學的時候才學,需要用右手螺旋定則確定。

明確了兩個概念之后,本堂課的一大重點就解決了,而依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和實際操作中暴露出的問題,如何去推導線速度、角速度之間的數學關系又是本堂課的又一難點。在這里我將帶領學生去回顧數學中的表達式,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推導。

最后是小結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我將提出如下問題:除了線速度、角速度,還有一些可以用來描述快慢的物理量,如周期t、頻率f,他們之間的關系又如何?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推導這些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高中地球的運動教學設計篇十六

今天聽了段必茴老師執(zhí)教的《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一課,我覺得整節(jié)課較好的體現新課程基本理念,特別是貫穿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課程理念,突出科學探究;重視從生活中引入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及合作交流;強調學生的體驗和對學生思維的.拓展教育。

為使這一理念落到實處,段老師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媒體資料,包括發(fā)生在周圍的地震、火山噴發(fā)的情景;地震、火山噴發(fā)成因的模擬過程等資料,很好地創(chuàng)設了問題的情景,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其次,段老師改變了科學課過于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而是注重讓學生科學的探究問題。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引領、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簡單的操作材料,讓學生科學地想問題,指導科學地做,面對所看到的現象進行假設、驗證、整理、交流,力求讓學生經歷探究學習的全過程。引領學生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探究,在眾多的體驗中感悟到科學探究的樂趣與意義。

總之,這節(jié)課無論是指導思想、課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新的理念,體現了科學學科的本質。

謝謝大家!

評課人:xxx。

20xx年11月。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31796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