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風俗習慣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4 09:10:17
傣族風俗習慣范文(19篇)
時間:2023-11-24 09:10:17     小編:FS文字使者

總結是一種對過去經歷的梳理和歸納。如何避免寫作中的常見錯誤?讓我們一起查漏補缺吧??偨Y范文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資源,我們可以通過模仿和借鑒其中的寫作思路和技巧,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傣族風俗習慣篇一

傣族在民族識別以前又被稱作擺夷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歡聚居在大河流域、壩區(qū)和熱帶地區(q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傣族成婚的風俗習慣,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槠谥荒芏ㄔ诿磕甑摹伴_門節(jié)”至“關門節(jié)”(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這段時間,婚禮以為新郎、新娘祝福、拴線為主要內容。

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屆時要殺豬、殺雞(有的人家還宰牛),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和本寨父老鄉(xiāng)親。舉行婚禮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內設置“茂歡”(直譯為魂桌),擺上一至三張蔑桌,用芭蕉葉鋪面,上擺煮熟的雌雄子雞一對,和用芭蕉葉盛裝的糯米飯以及米酒、舂鹽棒、食鹽、芭蕉、紅布、白布、白線等物。雌雄子雞需用傣語稱為“索累東”的芭蕉葉做成的葉帽罩蓋。作好舉行婚禮的準備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門。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親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樓上舉行結婚儀式。

儀式開始時,主婚人端坐在“茂歡”后的正中位置,長者圍桌而坐,一對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對主婚人而跪,親友圍于兩旁。坐在“茂歡”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靜聽主婚人念誦祝詞。主婚人揭去蓋在食物上的葉帽,先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個美好、吉祥的日子,現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時辰,你倆恩恩愛愛結成夫妻,金鳳與銅鳳結成一對,日子會幸福美好,愿生子會得子,盼生女會得女,祝福你們幸福美滿,永不離分。”。

主婚人念完祝詞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團糯米飯,蘸點米酒、食鹽、舂鹽捧、芭蕉后擺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條長長的白線,從左至右纏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將白線兩端搭在“茂歡”之上,表示將一對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兩縷白線,分別纏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婦百年好合,無災無難。在座的長者也各拿兩縷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手上,邊拴線,邊念些祝愿詞。拴完線后,婚儀基本結束,婚宴開始,新郎新娘向賓客敬酒致意。

結婚拴線,傣語稱為“樹歡”意為拴魂。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關于拴線的來歷,傳說頗多,其中一種與婚姻有關。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為何,找宮中一個少年奴仆詢問:“你知道我長大以后會嫁給誰嗎?”奴仆張口便答:“我就是你未來的丈夫?!惫髋?,將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額頭,仆人也因此而被趕出王宮。不知經過多少周折,那仆人終于成為另一個王國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經入宮為奴的那個王國聯姻。在舉行婚禮的那天,公司發(fā)現新郎額頭上的傷疤,知道他就是當年被她用刀子劃傷的仆人,悔恨萬分。她當即表示:“愿與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離。”并拿起一縷白線將兩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離。從此,傣家人便有了結婚拴線之俗。

傣族結婚時,不僅要籌辦婚宴,還要請歌手唱歌祝賀。參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點禮物或禮線,表示祝賀。

1、在傣族,實行的是從妻居的習俗,也就是說男方到女方家去,所以婚禮大部分在女方家舉行。

2、在婚禮的當天,新郎的親朋好友要隨同新郎一起去新娘家里參加婚禮,而且人越多越好。他們一路上張羅打鼓鳴放鞭炮,熱熱鬧鬧喜氣洋洋的,歡聲笑語,增加喜慶以及去除邪魔。

3、栓線儀式,是傣族結婚的一個重要項目。是在婚禮過程中,主持人用一根白線,從左到右地繞過新郎再繞過新娘的肩,然后把線的兩頭分別搭在婚桌上,意味著兩位新人的靈魂已經被綁在一起了,從此之后,他們永不分離,白頭到老。

4、拴線儀式結束后,便是宴請所有的來客嘉賓。婚宴上會有很多豐富的菜肴,其中一碗是用生血加料血燉,它象征著婚姻的幸福吉祥。這也是傣族婚禮特色之一。然后新人們要給來賓敬酒,跟客人們聊天,氣氛歡樂,而且活躍。

1、傣族的服飾美觀又實用。既有裝飾的意味又能體現民族的個性。2、傣族婚禮的服飾,他們有專門的婚嫁衣,一般都是由新娘母親或者長輩們親手做的。傣族的服飾五彩繽紛色彩明亮。傣族女孩一般都身材苗條,看上去面容清秀,她們都穿的獨具特色,把自己裝扮的如花似玉。

3、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是很大。上身一般為大襟小袖或者無領對襟的短衫,下身一般穿寬松的長褲,用白色的或者青澀的布包著頭,也有的帶著禮帽。天冷的時候,有的披著毛毯,一年四季經常都光著腳。

傣族青年男女結婚,一般實行從妻居的習俗,即男到女方家上門,因此婚禮主要在女方家舉行。婚禮開始前,新郎新娘先要到佛寺去拜佛,祈求吉祥幸福,白頭偕老。

迎親:舉行婚禮這天,男方家派出的親朋好友來到女方家參加婚禮的人特別多。他們陪著新郎,一路敲著象腳鼓和铓鼓,喜氣洋洋地來到女方家,沿途還鳴放鞭炮和鳥銃,以增加喜慶氣氛和驅除邪魔?;槎Y首先從女方家的門口開始:在地上鋪一條花毯,在上面擺一張小供桌,桌上擺放著鮮花和果酒。新郎和新娘穿著漂亮的民族服裝,并排坐在花毯前,請和尚念經。念完后,和尚用彩色絲線分別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接著,男方要走進女方的家,這需要經過幾道關卡:一是到門口時,竹門已經關閉,男方需放鞭炮、付禮錢,門才打開讓男方通過;二是登竹樓時,男方被女方的人阻擋,男方需付禮錢才能登樓;三是進了屋后,新娘被藏起來,見不著新娘。男方需付禮錢和敬酒,幾番懇求,幾經周折,新娘才被送出來。這一系列過程包含著考驗新郎的意味,充滿了歡樂和喜慶的氣氛。

拴線后,桌上的一只雞獻給主婚人,另一只拿給小伙子們去分吃,預祝他們早日找到心愛的姑娘,也來幸福地拴線。其余的東西全部放在新婚夫婦的帳子邊,過了三天才能吃。

拴線結束后,便開始宴請賓客。席上的菜肴多帶有呆味特色,其中一碗是生血加料血燉,以象征著婚姻的吉祥。席間,新郎新娘要殷勤地向賓客敬酒,賓客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新郎新娘回答,有的則要求新郎新娘表演節(jié)目等,不時逗得大家開懷大笑,氣氛熱烈而活躍。

婚禮過程中,傣族歌手贊哈的演唱是決不可少的。傣家人常說:沒有贊哈的婚禮不熱鬧,酒也不好喝。因此,婚禮是男女贊哈們大顯身手的機會。人們一邊吃菜、喝酒,一邊聽贊哈們演唱,唱到精彩處,人們會爆發(fā)出“水、水、水”的歡呼聲。聽,這是贊哈們的歌聲:

今天是鳳凰起舞的時刻,今天是孔雀開屏的時辰,在吉祥的日子里,來的都是最尊敬的喜客。歡迎你們,男女貴客,我要唱最好最美的歌。首先祝福新婚夫妻,他們是人間的好兒好女,像芭蕉一樣的美麗,像椰子一樣的稀奇。

贊哈演唱之后,參加婚禮的賓客和新郎新娘一起跳舞。在铓鼓和象腳鼓聲中,人們聚集在庭院里或廣場上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父母親挑著涼米粉等東西來女方家認親戚,并分別向各親友送涼米粉一塊。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著涼米粉到男方家認親戚,同時也分別送親友涼米粉一塊,親友也要向新娘贈送禮物。到此,整個婚禮才算結束。

結婚后,男方一般要在女方家住滿三年,然后才能攜妻回到男方家住,在男方家住滿三年后,又可以回到女方家住,即所謂“三年去、三年來”。直到夫婦二人蓋起自己的房屋,經濟能獨立后,才離開雙方父母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郎新娘結婚后即蓋起自己的房屋,建立起自己小家庭的已不少。

傣族結婚后,夫妻恩愛,感情融洽,離婚的極少。如離婚,由提出離婚的一方遞給對方一對臘條,或雙方拉一塊白布從中剪斷,從此便恩斷義絕,算離婚了。如夫妻中一方死去,不論年齡多大,也要舉行離婚儀式:生者用一根棉線拴在死者的棺材上,出殯時由一老人用刀將線割斷,生者和死者便斷了夫妻關系.

傣族風俗習慣篇二

傳說有一個火魔,它的身體和頭發(fā)都很燙,火魔的洞口離一個居住著傣族人民的村子很近。一天,火魔把所有人叫到它洞口旁,從里面挑出六位漂亮的女子做它的妻子。第二天,它又發(fā)現了一位聰明漂亮的女子,就讓這位女子做它的妻子。因為火魔今天不是把這個人燒死,就是把那個人烤死,所以那位最小的妻子問它:大王你是不是什么都不怕?”火魔說:“我怕有人從我頭上撥下一根頭發(fā)”。于是,她等火魔睡覺時,召集六位姐妹一齊把火魔頭上的頭發(fā)撥下來,撥下來時,火魔疼得嗷嗷直叫,并變成了一個大火球,滾出洞門。最小的那位妻子為了不讓它滾,就把火球托起來,可那火球不燃火了,卻往下掉稀泥,這時,人們聞訊趕來,用河邊的水撒向她身上,這水代表著喜慶、除魔。

從此,傣族便有了這個風俗。

傣族風俗習慣篇三

泱泱盛夏,盛開著五十六朵鮮花,每朵鮮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鮮花都展現著獨特的魅力。讓我?guī)ьI你門去領略一下傣族那獨具特色的風姿吧!

走進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掛包"筒帕",傣族人生產的筒帕歷史悠久,制作精美,從前,筒帕用麻、棉紡織而成?,F在用絲和棉混紡而成。筒帕式樣美觀,制作精美,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許多彩色的條紋,交錯在布包上,錯落有致,一條銀色的鈴鐺掛在布包上。有時還發(fā)出異常清脆的響聲,十分悅耳。精致美觀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風味的傣族服裝,更是別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僅漂亮,對傣族的小姑娘小伙兒來說,筒帕還是表達愛慕之情的信物。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傣族雖是少數民族,但是他們的熱情、古樸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片土地上,裝點著傣族人民幸福生活。

傣族風俗習慣篇四

我們的祖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有一個就是傣族,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亂著頭發(fā)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等佛家圣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jié)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jié)是最盛大的節(jié)日屆時要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jié)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較重要的節(jié)日還有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均為小乘佛教節(jié)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內容與活動都和當地漢族一樣。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桌子,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稱為“去拉曼”,意思為保護神,每年要祭拜兩次,栽秧前祭拜是為了祈求豐收,秋收后祭拜是為了感恩。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嘻嘻,傣族是不是一個很有趣的民族呀?大家有空去一起看看吧!

傣族風俗習慣篇五

我國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傣族。

傣族又稱擺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樓為主上下兩層,以木、竹做樁、樓板、墻壁,房頂覆以茅草、瓦塊,上層棲人,下養(yǎng)家畜、堆放農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飾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女子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fā)、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征。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當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傣族還有很多特色燒烤如,香茅草烤魚,是一道傣族風味菜。一般先將洗凈的魚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燒烤,烤后魚香四溢。真是讓人垂涎掛齒!

傣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要數潑水節(jié)了,潑水節(jié)其實是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后舉行。潑水節(jié)的時候,如果被水潑的越濕,被水潑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著一盆盆的祝福。

這就是傣族,它是我國一個傳統(tǒng)的有濃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

傣族風俗習慣篇六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導游。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到我們美麗的傣族村寨去參觀。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讓我們一起共同度過這一天美好的時光。想去看看嗎?那我們就一起let’sgo吧!

各位朋友,一進大門我們看到的這個景致叫“白象迎賓”。大象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白象迎賓,就是給大家一個吉祥的祝福。

大家看,遠處那一座被碧水綠樹包圍著的白塔。白塔是傣族村的象征,讓我們先到傣家寨游覽。人們習慣上把居住在水邊的傣族稱為水傣。把居住在山地的傣族稱為旱傣,又根據服飾把元江河谷地區(qū)的傣族稱為花腰傣。而民族村的村寨則以最具特色的水傣為主。大家聽,傣家小卜哨,小卜冒們?yōu)榇蠹易嗥鹆擞e曲。

走進寨門,請大家沿著這條紅色小路參觀傣族村。右邊是一尊金色的佛像,表明了傣族人民的佛教信仰。傣族除了信仰小乘佛教外,還信仰原始宗教。在這尊佛像的背后的一幢小型竹樓里,供奉著傣族的寨神。由此,可看出傣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點。

請大家往左邊看,這便是傣家的竹樓。竹樓的形式為干欄式建筑。干欄式建筑常見于中國的南方地區(qū),其特點是涼爽防潮。請大家隨我上樓參觀。樓上右邊是臥室,中間是客廳,廳外有涼臺。傣族認為自己的靈魂和家神都在臥室里,外人來了會打擾家神,攝走靈魂。所以傣家的臥室外人是不能進入的。竹樓的客廳內置有火塘,內有三腳架。在云南的少數民族生活起居中,火塘占有很崇高的地位,從而形成了神秘的火塘文化。下了竹樓往前走,一路上經過工藝樓,風情樓,風味樓。

走出竹樓,我們看到路邊的這座別致的小塔廈,這是傣家的水井。傣族人民對水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在他們的心目中,水是十分圣潔的,因而對水井也就特別愛護。中國人民郵政曾發(fā)行過一套題“傣家建筑”的郵票,其中就有傣家的水井。水井對面是鐘亭和潑水亭,這些建筑都與傣族的一個十分有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潑水節(jié)有關。

潑水節(jié)是傣族家最隆重的節(jié)日,她是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jié)日。在傣歷六月中旬,身著盛裝的傣族姑娘們在歡樂的象腳鼓與芒鑼聲中,跳著柔媚的孔雀舞。其間,伴著婉轉的歌聲,水也將悄然灑落在你的衣服上。你可不要躲開哦,這是傣家的吉祥水,濕透全身才能幸福終身。再往前走,我們來到先前已經看到的白塔。繞過白塔,經過一道木板橋,我們就出了傣族村。

不知不覺中,整個民族村目前已經建成的12個村寨已經參觀完畢了。今天的參觀,使我們飽覽了一次云南民族文化大展示。在短暫的時間里,我們接觸了眾多的云南少數民族。既大致了解了云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生活,又從中窺見了我們祖先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足跡。這次就先介紹到這兒吧!

歡迎你下次再來我們云南傣族旅游,我一定逐一為你介紹!ok!

傣族風俗習慣篇七

傣族的家庭和婚姻過去帶有明顯的封建色彩,其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動相當自由,可以自由戀愛。未婚青年在節(jié)日里或盛會場合“串布少”(找未婚女子談情說愛)很盛行。流行召贅上門的習俗。通行土葬,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的宗教信仰,與其社會經濟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過去邊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時保留著原始鬼神崇拜的殘余。農村中佛寺很多,其組織系統(tǒng)與封建統(tǒng)治機構的組織系統(tǒng)密切配合。

在西雙版納,過去未成年男子幾乎都要過一段僧侶生活,識字念經,然后還俗回家,有的修身為僧。佛教對傣族的日常生活、風俗習慣都具有明顯影響。

傣族人民的節(jié)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潑水節(jié)等。關門節(jié)約當夏歷六月中旬,開門節(jié)約當九月中旬。從關門節(jié)這天到開門節(jié)的'三個月內,為一年中宗教活動如禮佛、聽佛爺講經等最多的時期,老年人更為頻繁。

開門節(jié)后,才恢復節(jié)日前的正常生活。潑水節(jié)為傣歷新年,約當夏歷清明后10日,屆時舉行潑水、賽龍舟、放高升等活動,為每年最盛大節(jié)日。

傣族風俗習慣篇八

傣(dai)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那么屬于傣族的風俗習慣都有些什么呢?你了解過傣族嗎?下面就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傣族重大節(jié)日有“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和潑水節(jié)?!瓣P門節(jié)”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jié),佛教節(jié)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jié)”要持續(xù)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jié)”為止。

潑水節(jié)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要舉行劃龍船比賽,水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云,鑼鼓聲、喝彩聲響徹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飛入云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jié)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

潑水節(jié)是個迎新的節(jié)日,歡樂的節(jié)日,一般要過三至五天。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俺孕【啤敝v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檠鐣r,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傣族人居住竹樓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了。這種建筑非常適合南亞熱帶雨林的氣候。竹樓分為兩層。底層設有圍墻,是儲藏雜物和飼養(yǎng)家畜的地方。樓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樓都有一個陽臺,家人們可以在這里享受清涼的微風,也可晾曬衣物。屋內是一間大起居室,鋪著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個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曖,起居室連著臥室,一般有三到五間,視家庭成員的多少而定。來訪的客人通常不允許在臥室過夜。

屋里的家具非常簡單,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開始之前,首先要選好地址,下基石。接著要準備好八根主柱。由于整個竹樓都是在這八根主柱上建成,選擇柱子的材料就成為一件非常要緊的事。當選好的木材從樹林里抬進村里時,村民都要吹號迎接,潑水祝福。八根柱子中還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別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蓋在柱子上以示區(qū)別。建蓋房子時,全村人都會來幫忙,這是傣家人的傳統(tǒng)。屆時,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菜招待來幫忙的村民和來祝賀的親戚朋友。整個氣氛就像過節(jié)。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fā)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臥室是不容許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guī)定,若主人發(fā)現外人窺看主人的臥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秘感而窺看主人的臥室,雖說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guī),但窺看傣家臥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槠谥荒芏ㄔ诿磕甑摹伴_門節(jié)”至“關門節(jié)”(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這段時間,婚禮以為新郎、新娘祝福、拴線為主要內容。

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屆時要殺豬、殺雞(有的人家還宰牛),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和本寨父老鄉(xiāng)親。舉行婚禮之日,在新娘家堂屋內設置“茂歡”(直譯為魂桌),擺上一至三張蔑桌,用芭蕉葉鋪面,上擺煮熟的雌雄子雞一對,和用芭蕉葉盛裝的糯米飯以及米酒、舂鹽棒、食鹽、芭蕉、紅布、白布、白線等物。雌雄子雞需用傣語稱為“索累東”的芭蕉葉做成的葉帽罩蓋。作好舉行婚禮的準備后,新娘的女友,要陪伴新娘梳洗打扮,等待新郎登門。新郎亦在家中梳洗更衣,在親朋好友陪同下,到新娘的竹樓上舉行結婚儀式。

儀式開始時,主婚人端坐在“茂歡”后的正中位置,長者圍桌而坐,一對新人按男右女左的位置面對主婚人而跪,親友圍于兩旁。坐在“茂歡”跟前的人伸出右手搭在桌上,靜聽主婚人念誦祝詞。主婚人揭去蓋在食物上的葉帽,先為新郎、新娘祝福:“今天是個美好、吉祥的日子,現在是一天中最好的時辰,你倆恩恩愛愛結成夫妻,金鳳與銅鳳結成一對,日子會幸福美好,愿生子會得子,盼生女會得女,祝福你們幸福美滿,永不離分?!?。

主婚人念完祝詞以后,新郎、新娘各在桌上揪下一團糯米飯,蘸點米酒、食鹽、舂鹽捧、芭蕉后擺在桌前。主婚人拿起一條長長的白線,從左至右纏在新娘、新郎的肩背,將白線兩端搭在“茂歡”之上,表示將一對新人的心拴在一起。然后再拿兩縷白線,分別纏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愿新婚夫婦百年好合,無災無難。在座的長者也各拿兩縷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手上,邊拴線,邊念些祝愿詞。拴完線后,婚儀基本結束,婚宴開始,新郎新娘向賓客敬酒致意。

結婚拴線,傣語稱為“樹歡”意為拴魂。這千古之俗至今未改。關于拴線的來歷,傳說頗多,其中一種與婚姻有關。那是在很早以前,一位年幼的傣族公主不知為何,找宮中一個少年奴仆詢問:“你知道我長大以后會嫁給誰嗎?”奴仆張口便答:“我就是你未來的丈夫。”公主怒起,將手中小刀甩向仆人,割破了仆人的額頭,仆人也因此而被趕出王宮。不知經過多少周折,那仆人終于成為另一個王國的君王,并且和他曾經入宮為奴的那個王國聯姻。在舉行婚禮的那天,公司發(fā)現新郎額頭上的傷疤,知道他就是當年被她用刀子劃傷的仆人,悔恨萬分。她當即表示:“愿與丈夫心相印、魂相依,永不分離。”并拿起一縷白線將兩人之手拴在一起,表示永不分離。從此,傣家人便有了結婚拴線之俗。

傣族結婚時,不僅要籌辦婚宴,還要請歌手唱歌祝賀。參加婚宴的人,一般也要送點禮物或禮線,表示祝賀。

傣族風俗習慣篇九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節(jié)日,我喜歡傣族潑水節(jié),因為他帶給了我無窮的歡樂!

傣家人在潑水節(jié),喜歡排成隊伍,高著芒鑼,擂起象腳舞,集體跳起“依拉賀”舞,挨家挨戶去拜年,祝賀新年愉快,萬事如意?!耙览R”,是一種邊舞邊歌的唱詞。具有傣家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豐富的情感,在“拜年”、“潑水”、“賽龍船”、“放高升“時演唱,十分有趣。

當潑水節(jié)剛開始時,彬彬有禮有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會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的潑來,一個個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后,人們便轉成圓圈,在铓鑼和象腳鼓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yè),翩翩起舞,激動時,我們還爆發(fā)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其中“丟包”最富浪漫色彩,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專場游戲。“包”是象征愛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而精心制作,內裝棉籽,包的四角綴有五彩花穗。丟包時,在綠草如茵的草坪上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將包擲給小伙子,小伙子再擲給姑娘,并借此傳遞感情。如此,花包飛來飛去,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一個幽寂的地方依肩私語去了。

關于潑水節(jié)的傳說。

傳說有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jié)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侍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追悔莫及,樹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后就演變?yōu)榱藵娝?jié)。

潑水節(jié)是傣族人民最喜歡的節(jié)日,也是傣族人民最快樂的節(jié)日,如果有機會我們也一起去看看吧!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

傣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

生活

在中國的云南地區(qū),

其他

的地區(qū)也有一些傣族人,但是少數的。那么

關于

傣族的風俗習慣文化,你具體都了解多少呢?傣族有哪些風俗習慣呢?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傣族人說的是屬于壯侗語系,他們的有屬于自己的文字,當地的文字俗稱為傣文,是那種拼音形式的。當地的.傣族音樂和泰國北部的語言是非常相似的,他們能夠聽懂對方的語言,但是泰國南部的則是互相聽不懂。

傣族

信仰

小乘佛教。

傣族歷史悠久,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關于傣族先民的記載。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傣族地區(qū)屬益州郡管轄。公元69年,傣族地區(qū)屬永昌郡。至明清兩代,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實行廢除世襲土司,改由臨時官員(即流官)統(tǒng)治的“改土歸流”政策起,傣族地區(qū)漸歸朝廷直接統(tǒng)治。民國時期在傣族地區(qū)成立了縣,設置了局。

傣族人居住的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竹樓近似方形,以數十根大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房頂用茅草排覆蓋,竹墻縫隙很大,既通風又透光,樓頂兩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樓分兩層,樓上住人,樓下飼養(yǎng)牲畜,堆放雜物,也是舂米、織布的地方。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無領對襟袖衫,下穿長管褲,以白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各地有較大差異,但基本上都以束發(fā)、筒裙和短衫為共同特征。筒裙長到腳面,衣衫緊而短,下擺僅及腰際,袖子卻又長又窄。

傣族人以大米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飯。其制作方法是將米裝進新鮮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燒烤,吃起來清香可口。普洱茶是云南西雙版納的特產,在唐代就已遠銷中國各地,清代時遠銷東南亞及南亞,現已進入日本和西歐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市場,成為中外馳名的名茶。

傣族有自己獨特的歷法。傣歷和公歷紀元相差638年,即公歷的639年為傣歷元年。傣歷的年是陽歷年,月卻是陰歷月。傣歷分為三季,一至四月為冷季,五至八月為熱季,九至十二月為

季。

傣族人民十分喜

詩歌,尤其是敘事長詩。敘事詩《召樹屯與楠瑪諾娜》、《娥并與桑洛》等作品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傣族舞蹈種類很多,動作及內容主要模擬當地常見的動物的活動,在此基礎上加以人格化??兹肝杓葋碓从诳兹竷?yōu)美動作的模仿,也來源于傣族美麗動人的傳說。著名舞蹈家刀美蘭因表演孔雀舞而聞名中外。

潑水節(jié)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是傣歷的新年,節(jié)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間,相當于公歷4月。潑水節(jié)這一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后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后來便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潑水節(jié)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tǒng)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

西雙版納地區(qū)是特產特別的豐富,風景氣候宜人,有很多的美景景區(qū),有非常多的新鮮水果,光是水果的品種就達到了110種。同時也是非常有名的

植物

王國,非常有名的動物王國,是大自然的恩賜。

小結:傣族的人信仰是小乘佛教,根據歷史的記載,在公元109年就有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的歷史。待人一般都穿著沒有領帶,沒有襟袖衫,當地人主食主要是大米、還有特色的竹筒飯為主。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一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

關于

傣族的記載,傣族的風俗習慣。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傣族稱為“水傣”。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繃”等。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F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y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一年分寒、熱、

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于泰緬等地。傣醫(y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yī)藥體系。傣族地區(qū)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

信仰

小乘佛教。

傣族地區(qū)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yè)。

傣族的重大節(jié)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皾娝?jié)”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jié)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fā)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后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里巖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后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后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喙鲜钱a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作文素材《傣族的風俗習慣》。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后后入鍋焙干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yī)療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筑巢于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后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wèi)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于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yè)較發(fā)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俺孕【啤敝v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婚禮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

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xiāng)新娘過門后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并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后方可吃正餐。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后為謝恩,要集體殺?;蜇i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qū),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傣族風味涼、熱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鍋雞、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燒魚、腌牛頭等。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二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qū)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繃、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繃”,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繃支系。漢族稱傣泐為水傣,傣那為旱傣,傣亞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經有關于傣族先民的記載。唐宋文獻稱為“金齒”、“黑齒”、“銀齒”、“繡腳”、“繡面”、“茫蠻”、“白衣”等。元明時期仍稱為“金齒”、“白衣”。“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誤作“僰夷”,以致與白族混淆。清以來稱為“擺夷”。另外,越南史籍稱傣族為“哀牢”;緬甸史籍稱傣族為“撣”;印度史籍稱傣族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各國政府將分布在各自境內的傣族分別命名,泰國、越南、柬埔寨稱做泰(thai),老撾稱做老(lao),緬甸稱做撣(shan),中國稱做傣(dai),印度稱做阿洪(ahom),但均自稱tai。

關于傣族的起源,主要有兩種主流觀點以及諸多說法。

遷徙說。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種說法為“南下說”,該說法認為傣族源于川北陜南地區(qū)、阿爾泰山地區(qū)等中國北方或更遠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驅逐下不斷南下,在遷徙的過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詔王國,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繼續(xù)南遷至云南南部及東南亞一帶,該觀點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放棄。其他還有起源于印度尼西亞群島、兩廣云貴地區(qū)等說法。隨著對傣族民族文獻研究的深入,遷徙說得到了越來越多證據的支撐,如《本勐傣泐西雙邦》、《西賀勐龍》、《巴沙坦》等,這些文獻顯示傣族居住區(qū)的土著主要為拉瓦人、克木人、孟人、孔人等,傣族為之后遷徙進入的。一些學者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傣族先民曾與壯族先民在同一個地域生活的觀點,認為傣族是從廣西地區(qū)遷出的,但鄭曉云認為由于不一樣族源的民族使用同一語言的原因有很多,這一研究方法并不能說明傣族的起源。

土著說。該觀點認為傣族自古以來就居住在紅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帶,其構成是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自然結果,并非遷徙的結果。但就傣族是何種土著居民演化而來則有不一樣說法,如黃惠焜認為傣族先民為古越人,陳呂范則認為傣族是由撣人演化而來。其中以源于古越人影響最大,該說法認為漢文史籍中的“滇越”、“撣國”、“越裳”、“蓬國”等為傣族先民所建立的國家,但也有學者對該觀點提出了質疑,如:何平認為“滇越”、“撣國”、“越裳”、“蓬國”等與傣族先民沒有關系;鄭曉云認為百越并不是一個民族,自然也沒有民族的沿襲性。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三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漢代稱“滇越”、“撣”,唐、宋稱“金齒”、“黑齒”、“白衣”,元、明、清則稱作“白夷”、“擺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為“傣族”。通常人們把內地和邊疆的傣族分別稱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漢族,吸收漢文化較多,稱為漢傣,訛傳為“旱傣”,保持民族特點較多的西雙版納、孟連、瑞麗等地傣族稱為“水傣”。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繃”等。

傣族龍舟比賽。

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F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其中尤以傣歷、傣醫(y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傣歷年為陽歷年,而月為陰歷月,一年分寒、熱、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為閏月,這種歷法現仍通用于泰緬等地。傣醫(yī)和蒙、藏、維一起,成為中國最為著名的四大民族醫(yī)藥體系。傣族地區(qū)流傳著許多敘事長詩,如《召樹屯與南木諾娜》、《蘭戛西賀》、《阿鑾的故事》等。傣劇有100多年歷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區(qū)的西雙版納橡膠增產顯著,“普洱茶”馳名中外,地方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很快,有采礦、機械、電力、化學、陶瓷、皮革、造紙等廠礦企業(yè)。

傣族的重大節(jié)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和開門節(jié)?!皾娝?jié)”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jié)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禁忌: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fā)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日常食俗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魚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曬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濁,使味變酸,然后曬干儲藏。吃時放少許煮菜或放在湯內。這種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幾乎每天都吃。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呂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里巖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后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后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其味美無比。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料央而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喙鲜钱a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各種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捕蟬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蟬群落在草叢中時,蟬翼被露水浸濕,不能飛起,婦女們就趕快把蟬揀入竹籮里,回后后入鍋焙干制醬。蟬醬有清熱解毒,去痛化腫的醫(yī)療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螞蟻蛋,經常食用的是一種筑巢于樹上的黃螞蟻,取螞蟻蛋時,先將螞蟻驅走,然后取蛋,螞蟻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綠豆,有的小如米粒,潔白晶亮,洗凈曬干,與雞蛋一起炒食,其味鮮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時制醬,熟食時用雞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筍、沖天椒,輔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風味純正,清潔衛(wèi)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由于長期嚼食唇齒皆黑,口液如血,人以為美。燒陶業(yè)較發(fā)達,大部分飲餐用具多由婦女燒制。

人們慶祝傣歷1367年潑水節(jié)。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眾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的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槎Y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檠鐣r,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愛情像鐵一樣堅實。元江大平鄉(xiāng)新娘過門后要與新郎端坐在長凳上,吃四個雞蛋拌的糯米飯,并喝兩杯酒;元江江邊的傣族新娘過門,由男方分給每個送親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個、酥肉4塊,然后方可吃正餐。

傣族葫蘆絲。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稱“去拉曼”,也稱“披曼”,是保護神,每年要祭祀兩次,栽秧前為祈求豐收,秋收后為謝恩,要集體殺?;蜇i一頭,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著剽牛和魚食牛皮的風俗。西雙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須是黑牛、白豬。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江邊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間,特別是在一些邊遠地區(qū),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燒柴要先從根部燒起;不得從火塘上跨過;不能隨便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等等。

典型食品傣族風味涼、熱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鍋雞、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燒魚、腌牛頭等。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四

一周的國慶黃金周加班時間終于熬過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過了。民俗村就如樹梢上熟透的果實,讓我經不住直吞口水,于是一提到中國民俗村,我立即精神百倍。

上午,涼風習習,太陽半露著臉,如害羞的姑娘。民俗村門口大廣場上彩旗飄飄,富有特色的名族樂曲此起彼伏,中間一個led大屏幕上反復播放著少數民族載歌載舞的歡樂畫面,路邊的大招牌主力宣傳民族狂歡節(jié)。廣場中間花壇上的花牌內,是紅色黃色玫瑰花組成的歡度國慶1949-2010就是狂歡節(jié)的主題吧,對面的壽星雕塑就如特殊的迎賓小姐,引導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收緊腳步,購票入村。

遠望民俗村,就像山谷里的一個仙女,翩翩起舞,俊俏又美麗。

沿著一條石雕彩龍分開的石梯小去,一個三角形的廣場上假山水池、噴泉、商鋪、停車場錯落有致,上方張燈結彩,大榕樹上燈籠高高掛,假山,水池,噴泉,美麗極了,小火車,電瓶車掛兩行紅花,別致極了。榕樹底下停著一輛新款驢車,所謂的新款也就是多一個喇叭而已,趕車的車夫都是回族牧民裝束。一見到游客到了,便吆喝一聲唱起了回族民歌,還不時帶點別扭的動作,大概是拉客的原因吧。后面的百藝廣場上,歡快的名族小調徐徐傳來,紅白兩色為主的臨時舞臺上,8個身材苗條的瑤族姑娘在盡情跳舞,長長的袖子,長長的繩子,甩出去,收回來,一個圈一條線的,美麗極了。下面的觀眾更是熱情高漲,拍手的,拍照的,瞪大眼睛大叫的,形態(tài)各異。整個廣場如一鍋沸騰的水,就是入口出口處的保安,也似乎忘了站崗。聽工作人員介紹,這個狂歡節(jié)的主題就是“生態(tài)河池,絲路新疆”,白天都是廣西河池瑤族、壯族民族表演節(jié)目,而晚上則是新疆唯族演出小品,歌舞節(jié)目。緊挨著百藝廣場的一條路上,一排淡黃色木屋上,招徐徠客的酒旗飄飄,上面寫著非常引誘人的名字“麗江小吃、新疆烤肉、山西拌面……”這就是民族特色小吃一條街,看一群紅色妝扮的服務員忙進忙出,手腳麻利,一邊工作還一邊哼著小調,好不快活。

不知是這些服務員的小調唱的好,還是秋季的陽光太嫵媚,太嬌柔,逗得小吃一條街后面小山谷里的孔雀,騷動不安,啼鳴聲此起彼伏,一陣一陣,一聲一聲,聲聲入耳。雖然“嘟嘟啾啾……”聲音難聽,卻也有未見其影,先聞其音之勢。想必,那一只只五顏六色的孔雀,是哪一只在低音,又是哪一只在開屏?聽到了這支孔雀獨奏的曲子,便也讓我加快腳步往前去看個究竟。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五

干欄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墻,用以飼養(yǎng)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臺,能夠晾物、納涼。德宏多數地區(qū)的傣族則住平房,剖竹為墻或以土坯為墻,覆以茅草,多為四合院。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樓,屋頂較為寬大且平緩,主要功能是通風防曬納涼,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樓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熱和潮氣,防止蟲豸侵害;梁柱里外穿插連接,渾然一體,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憂;樓下僅有幾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濫,一般情景下可保竹樓無恙。在彝山傣族地區(qū),家家都建有竹樓,且多為傣族百姓的主居。

的地方?;鹛良凹茉谒项^的鐵三腳架是神圣的,不能跨越不能踢,更不能隨便拆掉。樓室門外設有走廊.一側搭著下樓的木梯,一側搭有露天陽臺,陽臺上陳放著盛水的壇壇罐罐,四周設有圍欄,供家人洗漱、沖涼。竹樓屋頂呈人字形,屋面分上下兩層,過去多用茅草蒙蓋,隨著傣家人生活的改善,此刻蓋頂的茅草已被瓦片所代替。

在氣候變化較大,平壩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區(qū),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結實的平頂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結構,一般為兩層,一樓住人,二樓堆放糧食和雜物,牲畜單獨建圈。土墻有兩層,厚達三尺,對防熱保涼防寒保暖起到了獨特的功效。土木夯實的平面屋頂厚達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頂上納涼,秋收時又可在頂上翻曬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間。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六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鞍倮锊煌L,千里不同俗?!辈煌牡貐^(qū)、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身獨具特色的節(jié)日。

例如說傣族的潑水節(jié)。這是傣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這一天大家都會用臉盆、水壺盛滿水,大家像一陣風似的吹過大街小巷,逢人便潑。一粒粒晶瑩的水珠像一片片飛舞的雪花飄到人們的頭發(fā)上,衣服上,鞋子上。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像鉆石一般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人們盡情地潑灑,盡情地澆水,大家都異常高興,笑聲朗朗。

潑水節(jié)是用水帶來祝福,火把節(jié)則是用火祝福平安?;鸢压?jié)是彝族最盛大的節(jié)日,也是彝族人民最歡樂,最隆重的日子。熱鬧的場面,可絲毫不比中國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遜色。到了火把節(jié)之夜,全村人都會聚集在一起,在一處空地上,點燃熊熊篝火。大家手拉著手,圍繞著跳動的火苗,一起唱啊,跳啊,相互祝福。

在火把節(jié)上,大家除了跳舞以外還會斗牛、賽馬、選美等。最有趣的要屬選美活動了。彝族人生來愛美,追求美。在選美活動上,姑娘們穿著七彩的裙子,戴著各式各樣的花頭帕,披著繡花披肩,好似一朵朵嬌艷欲滴的鮮花,又似天邊那火紅的云彩,美不勝收,把評委們和觀眾們的眼球都牢牢吸引住了。

我們有我們的節(jié)日,少數民族也有他們自身的節(jié)日。這些節(jié)日與習俗就像是一塊絢麗的瑰寶,綻放到中華大地上,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七

自古以來,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區(qū),與壯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關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們以“紋身斷發(fā)”為共同習俗,而又互相雜處。他們的足跡還在老撾、泰國北部、緬甸和印度地區(qū)。他們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公元前1世紀,漢文史籍就有了關于傣族先民的記載。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傣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傣族有自我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記載了豐富的歷史傳說,宗教經典和文學詩歌。傣族人不僅僅能歌善舞,并且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yī)藥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tài)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異常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優(yōu)美的舞姿、細膩的情感,把孔雀這種美麗的動物模擬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擬人的美化,把人帶進了詩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觀眾為之而傾倒。

傣族建筑。

傣族人居住竹樓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了。這種建筑十分適合南亞熱帶雨林的氣候。竹樓分為兩層。底層設有圍墻,是儲藏雜物和飼養(yǎng)家畜的地方。樓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樓都有一個陽臺,家人們能夠在那里享受清涼的微風,也可晾曬衣物。屋內是一間大起居室,鋪著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個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曖,起居室連著臥室,一般有三到五間,視家庭成員的多少而定。來訪的客人通常不允許在臥室過夜。

屋里的家具十分簡單,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剩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開始之前,首先要選好地址,下基石。之后要準備好八根主柱。由于整個竹樓都是在這八根主柱上建成,選擇柱子的材料就成為一件十分要緊的事。當選好的木材從樹林里抬進村里時,村民都要吹號迎接,潑水祝福。八根柱子中還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別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蓋在柱子上以示區(qū)別。建蓋房子時,全村人都會來幫忙,這是傣家人的傳統(tǒng)。屆時,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菜招待來幫忙的村民和來祝賀的親戚朋友。整個氣氛就像過節(jié)。

傣族飲食。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米需米僅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所以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涼菜拼盤。

傣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的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腌蛋、干黃鱔等。

傣族服飾。

傣族的傳統(tǒng)服飾,男子多穿對襟或大襟無領短衫,肥筒長褲,也有少數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淺藍、淡黃色的布包頭;女子服飾因地域不一樣而有明顯差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穿白色、緋紅色或淡綠色緊身窄袖短衫,下著各種花樣的長及腳面的筒裙,束銀腰帶,婦女發(fā)飾均很講究,梳高發(fā)髻,并在發(fā)髻上插綴鮮花;也有用大布巾包頭的。德宏和耿馬的婦女上穿齊腰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筒裙,發(fā)髻位于腦后,余發(fā)散拖一綹在背后。服飾衣料過去為土布,現多為絲綢、細花布,更顯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我身旁,經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俺孕【啤敝v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伙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xiāng)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里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檠鐣r,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純潔,然后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于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后自然脫落,象征感情像鐵一樣堅實。

傣族節(jié)慶。

傣族重大節(jié)日有“關門節(jié)”、“開門節(jié)”和潑水節(jié)。“關門節(jié)”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jié),佛教節(jié)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瓣P門節(jié)”要持續(xù)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jié)”為止。

潑水節(jié)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要舉行劃龍船比賽,水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云,鑼鼓聲、喝彩聲響徹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我制作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飛入云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jié)日的夜空裝點得異常美麗。

潑水節(jié)是個迎新的節(jié)日,歡樂的節(jié)日,一般要過三至五天。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八

里三層外三層地裹著,從0℃左右的長沙坐著慢吞吞的1803列車,經過二十來個小時的長途旅行,回到了相隔已久的湛江海灣,回到了日夜相思的夢里水鄉(xiāng)。

回家那天已經是臘月二十多,鄉(xiāng)中已經處處張燈結彩,盡顯迎春之意,在這座海濱城中,卻是一點寒意也沒有,從下火車開始,我便將自己盡情地沉浸在這一直保持著二十多度氣溫的空氣中了,暖暖的冬,噢,溫暖的家鄉(xiāng),我回來了。

回到村中的家,便開始了忙活著準備過年,因小弟今年要復習高考,家中種種便由我這大姐當頭了。

大掃除、置年貨、買春聯等等,而今年最是不同的是要我?guī)湍棠烫犭u去拜神,因多年在外求學,對家中種種習俗自是不甚熟知,對拜神游神之類更幾乎是一直排斥遠離,只知這里的人們將拜神與祭奠祖先列在了重要的必須儀式里面,這個中有無數般規(guī)矩,村中家家戶戶必有懂得之人熟記,到日子時便相應張羅。各村中設有土地公、石公、老爺廟等等,也自然有布場請靈的道士,為大家向神靈及先人請愿、還愿,年初正月里人們前來祈愿一年的平安順利、興旺發(fā)達,到年底自然是還愿謝恩的時候了。各家便選好日子,殺雞斬鴨,分別提到各個廟中,酬謝一年之風調雨順。幾天下來提著雞和糕點,還有那些拜神用的香和紙元寶,跟著奶奶走遍各大廟小廟,聽村中道婆道士的念詞,心底卻不時漾出對家鄉(xiāng)的無比依戀來,迷信也好,封建也罷,這些老人們謹記遵守了一輩子條條規(guī)矩,不正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的表達嗎?村間蹣跚的腳步,吃素、燒香、禱告,那一跪一拜之間,包含著多少濃濃的思念!

在家過春節(jié),種種習俗過去和如今基本沒變。除夕團年,一家人中午吃過飯便分工貼春聯,在各個房間放上兩根沒洗過土的蒜或是連頭拔起的胡蘿卜預示“一年到頭”的順意,然后是將全家打掃干凈把垃圾倒掉(正月前三天都不能掃地和往外仍垃圾),一切收拾好后,長輩們開始派發(fā)利是,小孩子們輪流洗澡換上新衣一起去放煙花,大人們則是呆在家里,看著電視里的粵劇,到晚上便開著全部的燈通宵迎春,團坐在大廳吃點心、看電視、話家常,一過十二點便點燃買好的長長鞭炮再漸漸睡覺。正月初一起來后便互道恭喜,一起吃個桔子,桔子是越酸越好,寓指好酸(粵語音同“孫”)吉利。

按家中傳統(tǒng),到初二父親五個弟妹一起帶著全家過來與爺爺奶奶團聚,大家聚在一起,老屋就顯得很擠了,二十幾個人必定要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大家站起來圍著桌子吃飯,拉家常,好不熱鬧。

近日在電視上看到,廣州十萬摩托車大軍浩浩蕩蕩回鄉(xiāng)過年,我想,過年回家與親友團聚,不僅僅是人本性中對家的眷戀與歸屬感,更是一種文化上的堅守。那些坐飛機、擠火車、騎摩托車,甚至是一步一步走回家的人們,如同祭拜祖先那樣,也是在完成一種文化儀式。

明天,我又將踏上開往長沙的列車,鄭重奔赴我的另一處心靈之鄉(xiāng),那里有我學識淵博的良師,有我風華正茂的摯友,有我求之不倦的理想。海邊的女兒又將走到遠方,盡享那方美麗多姿的風景,但我也終會記得,再待春到時,回家過年。

回憶過去,家家戶戶都為了不愁吃,小院里滿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種點什么,小院里就會滿滿的,瞧去,各種顏色摻雜交錯,雜亂無章。好擁擠、好雜亂的小院?,F在,各家都不怎么種蔬菜了,而是種花。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春天,月季、玫瑰等競相開放。夏天花兒更加繁盛,五顏六色。秋天,本該百花凋零,菊花卻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紛飛,梅花卻在枝頭綻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斷。香啊,花園般美麗的家鄉(xiāng)。

再想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禿禿的,幾乎沒有樹。到了夏天,在外邊聊天的大人都順著墻邊坐,小孩們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籠,屋外像熱鍋。而現在,房前屋后,街道兩旁,村里村外,都種上了綠化樹,雖說不像森林那樣茂密,但也綠樹成蔭。夏天,大人們在樹下乘涼,小孩們在樹下嬉戲。茂密的樹葉,送來了陣陣清涼。爽啊,森林般清涼的家鄉(xiāng)。

回首以往,田野里種滿了莊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時人們的種植技術還不是很高,雖然辛勤努力了,但收獲的卻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澆灌出的莊稼,好像有意跟人們作對似的?,F在呢,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遍地都是綠色無公害作物,實現了機械化生產,省時又省力,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業(yè)余生活也豐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綠的海洋,泛起陣陣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頭,大地一片金黃,真可謂是“春種滿野皆碧綠,秋收遍地是黃金”。樂啊,田野般滿是收獲的家鄉(xiāng)。

回首往事,垃圾擁有一片樂土——街道,任意呆在每個角落,有時還迎著風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讓人看了就想躲,真臟啊?,F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歸宿——垃圾場,街道整潔了,鋪上了水泥路,成為了一個耀眼的亮點。凈啊,冰晶般閃耀的家鄉(xiāng)。

家鄉(xiāng)在不斷的變化。在我心中,家鄉(xiāng)如妙齡少女,越變越好看,我從心眼里熱愛我的家鄉(xiāng)。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傣族風俗習慣篇十九

傣族有自我的民族語言,因分布而分別被稱為傣語、泰語、老撾語等,屬漢藏語系侗臺語族(壯侗語族)臺語支。

全球約有6600萬左右的人口使用傣語。在類型上同漢語一樣是單音節(jié)為主的有聲調語言。由于分化年代久遠、跨境分布等原因,傣語內部雖然仍有相當數量的同源詞,但語音、詞匯、語法等等方面差異較大,如白傣語有22個輔音位,泰語則僅有21輔音位,已經難以互相通話。

傣文。

傣族所使用的文字為傣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其字符為傣語字符。傣文擁有多種方言文字,其中中國境內的傣族使用有四種,即傣泐文(西雙版納傣文)、金平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繃文,中國境外則有泰文、老撾文等。經過20世紀50年代的改善,中國境內通行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

一般認為,傣文源于古印度文字系統(tǒng),其構成與佛教東傳及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直接關系,但具體源于何種文字系統(tǒng)存在爭議,主要由源于巴利文和格蘭地字母兩種觀點,更早能夠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紀傳入古印度的婆羅米文。

傣文、泰文、老撾文都將輔音字母分組主要表示調類。但三種文字差別也很明顯,如傣文按古聲母清濁分為兩組;泰文、老撾文的古清字母還區(qū)分了送氣和不送氣,加上濁音,一共分成了三組。

民間文學。

傣族文學的發(fā)展大致能夠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古歌、神話、創(chuàng)世史詩產生和發(fā)達的時期;二是英雄史詩、傳說、歌謠構成和昌盛的時期;三是故事、敘事長詩興起和繁榮的時期;四是新文學蓬勃的時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謠》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時期傣族先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狀況。天地起源神話有《英叭開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費梅嘎帕》(《大火燒天》)等,人類起源神話有《葫蘆人》、《葫蘆生蛋》、《人類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話有《葫蘆傳人種》等,圖騰神話有《鳥姑娘》、《象的女兒》、《神牛之女》等。史詩有《巴塔麻嘎捧尚羅》、《變扎貢帕》(《古老的荷花》)、《細木過》、《天地萬物的來歷》。英雄史詩有《厘俸》。歌謠主要是情歌、習俗歌、勞動歌、童謠等。

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長篇敘事詩。仍保留的傣族傳統(tǒng)長篇敘事詩題材廣泛,資料豐富,其中有歌唱人類創(chuàng)世活動的如《布桑蓋與瓦桑蓋》、《坤撒》,頌揚祖先創(chuàng)業(yè)事跡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歷史事件的如《召網香召網朔》、《勐卯與景欠戰(zhàn)爭史》,揭露統(tǒng)治階級貪婪殘暴的如《娥并與桑洛》、《召樹屯》、經過感情主線揭示社會矛盾的如《朗鯨布》、《線秀》,還有新中國成立后表現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

武術。

武術在西雙版納傣語叫“芬整”,德宏一帶叫“戛拳”。過去,傣族男子到了十四、五歲,一般都要學會幾套武術動作,作為防身、御敵、防野獸之用。騰沖縣的永樂寨,男女老幼人人習武,被譽為“傣族武術之鄉(xiāng)”。

傣族武術廣泛吸收了漢族太極拳、長拳、形意拳和氣功的資料,又引進緬甸、泰國的武術,構成了獨特的風格。步伐多以四平馬步、弓步、跪步為基礎,步穩(wěn)勢烈,節(jié)奏分明,多借勁含力,以巧取勝。

傣族武術在西雙版納有四個流派:一是以拳術為主的本地派,二是以棍棒為主的漢族傳來派,三是以長刀為主的緬甸傳來派,四是以短刀為主的泰國傳來派,總共有130多套武術。

武術中以拳術最為豐富,也最有地方特色,有大洪拳、小洪拳、撲虎拳、四方拳、老虎撩尾拳、螃蟹拳、梅花拳等。

傣族人還善于把各種動物的姿態(tài)糅合在武術之中,構成別具一格的青蛙拳、蛇拳、孔雀拳、鷺鷥拳、猴拳等。

傣族先民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掌握日月星辰的運動規(guī)律,并根據日月星辰的運動規(guī)律安排生活與生產。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56420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