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文學性的反饋方式,它可以激發(fā)讀者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達能力。如何寫一篇內(nèi)涵深刻、表述流暢的讀后感是我們寫作過程中需要不斷磨練的品質(zhì)。這些讀后感范文或許與你的觀點相似,或許能給你帶來全新的思考。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一
讀榮格自傳完全一時興起想在本命年讀一些傳記,看看這些人的一生,特別是他們在我這個年紀時都在干嘛,但榮格自傳對我來說實在太難消化了。原本期待的是他一生故事的回憶,但其實全書其實是他學術(shù)思想的一個非嚴格學術(shù)形式的再述,而他的思想我在此前的接觸可以說為0,我不得不驚嘆他的學識見識和思想深度,文中有大量宗教和心理學的思辨,大量他的幻象和夢境的闡述和分析聯(lián)想,對我來說實在難以下咽,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心理學理論我一竅不通,宗教知識也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他全文對意識潛意識的講述我都看的云里來霧里去,大致對一些實際經(jīng)歷的描寫可以產(chǎn)生一些興趣,比如他去各地旅行的經(jīng)歷等。
做一些模糊的印象的總結(jié)吧,雖然夾雜著眾多我無法理解的夢境和意識潛意識的描述和分析聯(lián)想,我無法確定他的這種分析和聯(lián)想是否可以證實,我沒有這個能力,我也不下斷言,但他確實是一個以實際客觀經(jīng)驗為基礎(chǔ)提出理論的人,不是有足夠的現(xiàn)實基礎(chǔ)他不會做出判斷。所以即使我難以接受他的分析,但我想這更多是歸因于我未接受過相應(yīng)的訓練,不了解這一套分析路徑導致的,而不能否認他作為一個科學家的事實。榮格提出的集體潛意識是我這一次看的最大的收獲,大體理解是說每個人身上的潛意識來源于其祖先,其整體社會歷史,人的身上有一個可能不被自己認識到的來自歷史的人格部分,這部分是集體潛意識,且人通過現(xiàn)實的活動來發(fā)展意識,人好像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共同體。這似乎和他對來世的看法一致,他覺得潛意識或者精神存在與第四維之中,和現(xiàn)實的三維空間不同的是,他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脫離了這一刻度而存在,因而在死后可以繼續(xù)存在,并未某種任務(wù)潛伏著,或許在一些必要的時候重新進入三維世界繼續(xù)完成他的被賦予的任務(wù),比如解答一些疑問。
書中有一些理論性的片段我多少能理解也覺得受到了啟發(fā),也在電子書上做了標記,比如理論回顧部分他討論分辨善與惡的部分,一個人如何做出選擇,他提出教育的道德標準的不可靠性,人應(yīng)當了解自己的潛意識,了解自己的心理構(gòu)成,再做出探討,他覺得心理層面的探索應(yīng)該得到重視,而不僅僅是對宇宙飛船重視。還有比如他認為一些神話幻想不應(yīng)該被磨滅,可以作為人思考做出科學理論的素材,但不是說把幻想作為依據(jù),而過分的理性主義教條的盛行使得時下的人類的思想和行為變得狹隘了。這些都蠻有意思的,脫胎于精神分析心理學理論,但可以作外延式的思考。總之我是全程蒙蔽的,閱讀體驗很差,原本的目的是看看榮格在我這個年紀在干嘛,我看后到?jīng)]有太多這方面的認知,模糊記得他在青年時期就已經(jīng)熟讀很多書,對自己想要從事的事業(yè)多少有些概念,即使開始并不明確,但當他遇到精神分析時就明確知道這是他追求的理性和非理性兩個世界的完美結(jié)合之處,他可以為之付出一生來做鉆研,當然年輕時候的他也怕被孤立,自覺自己不具備被孤立而好好生活的資本,而有些畏縮的不把一些真實想法表達出來,也對自己相信的權(quán)威有所顧忌(即使弗洛伊德并不受主流認可但卻是榮格自己認準的權(quán)威,即他雖然有畏懼,但在權(quán)威上他是有自己判斷的),但當他不斷發(fā)展自己的想法,堅定以自己所掌握的實際經(jīng)歷為基礎(chǔ)做出判斷時,或許可以說此時他具備了對自己存在立足的認知,我不知道是否可以稱為完整的,但他確實有了對自己存在的見識的判斷,即使會有困難,但他對自己的確定性的認知足以支持他向權(quán)威說不,因為他相信自己的正確性。人或許都需要有這個確認自己存在的過程吧,此時的我對此仍然一團模糊。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二
1、每件促使我們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
2、你沒有覺察到的事情,就會變你的「命運」。
3、一個人感覺合腳的鞋卻會夾痛另一個人的腳。
4、適用于一切的生活處方并不存在。
5、人需要困擾,困擾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6、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
7、孤獨并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
8、適用于一切的生活處方并不存在我們拒絕承認,一切更美好的東西都是以某種更大的代價而換來。
9、人的任務(wù),就是意識到從潛意識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內(nèi)容。
10、統(tǒng)一的規(guī)則和教育把人逼向孤獨,他們才可以逃離群體無意的壓迫。孤獨卻使人變得敵意、惡毒。要給人氣度,讓他獨處,他才會自己找到群體并喜愛它。暴力對抗暴力,輕視應(yīng)對輕視,愛回應(yīng)愛。給人類氣度,要相信,生命會找到更美好的路。
11、我當時沒有考慮到,我的靈魂不可能是我的判斷和知識的存有、更大程度上我的判斷和知識才是我的靈魂的存有。因此深層精神逼我,要我將自己的靈魂視為獨立存在的生命,呼喚它、與它對話。我必須明白,我已失去靈魂。
12、恐懼與可怖都隱藏在表層底下,在我們心靈的深處。你們碰到深層精神,就會感到那冷酷,并為那痛苦叫嚷。深層精神與鋼鐵、火焰結(jié)合去。你們害怕深層也是對的,因為他確實充滿恐懼。
13、你的理由沒集中在事物的善良之上,而是集中到了虛榮上。你不受人性所雇傭,而是受到你自身的利益所支配,你不為事情的完成而奮斗,而是去爭取普遍認可和如何保存自己的優(yōu)勢。
14、人類對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15、只有撇開對外物的追求,才能達到靈魂的所在。若他找不到靈魂,他將陷入空虛的恐懼,而這恐懼將揮舞長鞭,驅(qū)使他絕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他將受無盡的渴求愚弄,在心靈之路上迷失自己,再也找不著靈魂。
16、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人進入一種不可能得幸福狀態(tài),而是幫助他們樹立一種面對苦難,哲學式的耐心和堅定。
17、你在憤怒中消耗著自己,你用舌頭講話,卻伸出一把冷劍,討論你的.復仇之夢。
18、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義的事物,也比最偉大但無意義的事物更有價值。
19、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0、一個人也許會朝著完美奮斗,但必須在相反的那一面受足夠了苦,才能使自己變得完整。
21、對于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
22、世界上的風云大事,歸根結(jié)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個人的生活,這才是偉大變革的所在。整個未來、世界的整個歷史,最終都是對個人潛在能量的宏大總結(jié)。
23、對于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
24、人類的所有成就都源于創(chuàng)造性幻想。那么我們沒有權(quán)利輕視想象力。
25、如果沒有悲傷與之平衡,“快樂”這個詞將失去意義。
26、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即快樂的”,而非“外部原因使我快樂”,富裕者應(yīng)當快樂,但他們經(jīng)常是不快樂的,他們厭煩得要死。
27、人可以從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從和他人的相處中得到能量,而內(nèi)向的人可以從獨自的思考得到能量。內(nèi)外向的性格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不必太刻意去改變什么。
28、思想的動搖并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
29、在這路上沒有人追在我身后,而我也沒有走在別人的路上。我孤獨,但我用生命填滿了孤獨。我自己就已經(jīng)足夠,我是人,是聲音、對話、安慰、幫助。我就這樣漫步到遠東去,我并不知道我這遙遠的目標會是什么。
30、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nèi)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
31、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全然地接受自己。
32、渴求自己吧,這就是道路。
33、我的自我,你是個蠻人。我要與你同住,所以我會把你帶進整個中世紀的地獄,直到你準備好。讓生活可以忍受你。那試金石就是與自己獨處。這就是道路。
34、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決定著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35、我倦了,我的靈魂流浪得太久,在自己以外找尋自己。不管你是誰,你掉下,我愿陪你掉下。一種是勇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種是篤定,就算掉落又有何妨。
36、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
37、青春美酒并不總是隨歲月流逝而日漸清徹,有時它會日漸混濁。
38、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fā)出光和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yīng)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fā)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39、確實,天才的天賦和他的人類品質(zhì)有時會差異如此巨大,人們不得不懷疑天賦平庸點也許是件好事。
40、沒有人能免于等待,而大多數(shù)人都不能承受這等待,他們帶著貪婪,轉(zhuǎn)而投向事、人和思維,成了它們的奴隸。因為這樣就會證明,這人無力抵抗事、人和思維,它們成了他的主人,而他是受愚弄的傻瓜,因為他不能欠缺這些,不能等到靈魂成為果實累累之地的那一刻,那靈魂是座花園的人,也需要事、人和思維,但他是它們的朋友,不是它們的奴隸。
41、父母死氣沉沉的生活對周圍人特別是自己孩子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42、向外看的人是夢中人,向內(nèi)看的人是清醒者。
43、潛意識如果沒有進入意識,就會引導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
44、我們的自由不在我們之外,而在我們之內(nèi)。人會受外在的約束,因為他能打破內(nèi)在的枷鎖,他還是能感到自由。人也許能以猛烈的行為得到在外的自由,可是內(nèi)在的自由只能得自符號。符號是從口中而出、不是由人說出的言語,而是從自我深層的力量和需要上升、不期然置于舌尖的言辭。
45、在這些日子里,你們看到了深層精神隱藏了什么。你們以前不相信,但如果求教過你們的恐懼,你們就會知道去。
47、沒有痛苦,就沒有意識的喚醒。
48、一個從未說出的字,一道從未照耀的光,一片無可比擬的亂,還有一條沒有盡頭的街道。
49、與其做好人,我寧愿做一個完整的人。
50、心理治療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進入一種不可能得幸福狀態(tài),而是幫助他們樹立一種面對苦難,哲學式的耐心和堅定。
51、夢無所遮蔽,我們只是不理解它的語言罷了。夢給我們展示的是未加修飾的自然的真理夢是無意識心靈自發(fā)的和沒有扭曲的產(chǎn)物夢是啟迪,是人潛意識在努力使整個心靈更趨于和諧、合理。大多數(shù)危機都有一個很長的潛伏期,只是意識覺察不到而已。夢能夠泄露這一秘密。
52、理解自身的陰暗,是應(yīng)對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3、在某種意義上,生活中的最重大和最重要問題都是無法解決的。我們無法解決它們,只能在成長中超越它們。
54、你越是聰明,你的單純就越愚笨。最聰明的也是在單純處最愚笨的。想要拯救自身免于時代精神的聰明,我們不能靠增加自己的聰明,反而要接受那竭力反對這聰明智慧的,也就是單純。但我們也不能沉溺于單純,故意讓自己變成傻子,而是要成為聰明的傻子。……聰明征服世界,單純卻征服靈魂。事情都是相對的,亦是有度的。
55、誰要是學會了跟他的無力并存,那人就獲益良多。
56、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7、若你理解黑暗,它就會抓住你。它臨到你頭上,就像夜晚有藍色的影子和閃爍的無數(shù)星星。當你開始理解黑暗,沉默與和平就會來到你頭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會恐懼夜晚。通過理解你內(nèi)在的黑暗、夜晚、玄秘,你會變得簡單。你準備像其他人一樣入睡千年。你睡進千年的懷抱里,你的墻壁回蕩著古寺里的圣歌。因為這是簡單的,這從來都是。當你在墳墓里做著那幾千年的夢時,寂靜和藍色的夜晚正在你面前展開。
58、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fā)出光和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yīng)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fā)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59、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邁出了動物界。
60、創(chuàng)造不是來自智力,而是來自源于內(nèi)在需要的游戲本能。創(chuàng)造性頭腦與它所鐘愛的對象玩耍。
61、道路,或不管它是什么,人走的就是道路,正確的道路。將來沒有已經(jīng)鋪好了的路徑。我們說這是條路,它就會是。我們筑起了我們所走的街道。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尋找的真相。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三
我的個人閱讀分為向外和向內(nèi),對于向內(nèi)這一大類,榮格是當之無愧的王者。我很享受閱讀榮格的過程,他有非常清晰的部分,也有讓人疑惑遐想的部分,對弗洛伊德的體系感興趣,但同時也知道,他的理論雖然迷人,甚至改變了很多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理念,但在目前的心理學教材中已經(jīng)被逐漸淡化,更不用提榮格,他甚至更像一個cult般的存在,加上他后期的一些理論趨于玄學,提出了很多驚世駭俗的觀點,跟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但仍然有許多讓人疑惑的作品和見解。
榮格有非常solid的理論框架,沒有他后期那些語焉不詳甚至半薩滿式的魅力,甚至因此陷入到很多種族歧視的爭論中。作為一個想要了解榮格的'人來說,當然是讀得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這本書也是如此讀下來的。
榮格雖能讓其中讀者直面自己的問題(很多時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然而并不太能驅(qū)使人有所行動有所改變,意思是所謂獲得實用性的那種受惠。
心理學相關(guān)作品是一個考驗讀者高低的試金石,而把一個人重新放進另一個框架里去自我審視、重新行動的確很困難,但至少你能夠看到一種可能解決的方法:他不是雞湯似的,他有效,他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論。
當然,作為一個榮格愛好者,我深知他的學說在國外受到多大的zz不正確的批評,但也深知其中有許多的亮光和天才般的洞見,哪怕是他最被詬病的人格地質(zhì)學。
由于我對榮格一生的著作都要搜集閱讀并不是希翼什么所謂成長,故也沒有將榮格推薦給他人的欲望,暫時也不太想討論。一切都歸咎于我對自己的認識:
無論外界什么評價,我深知自己除了偶爾能靠著心血來潮時的那點動力加一把勁,多數(shù)時間都是一個逃避型的loser。假裝在既定的鐵軌上面運行,其實一圈一圈不停反轉(zhuǎn)著地心引力的過山車。
不過或許也有那種覺得自己很lost的人,這本書值得一看。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四
霍金的全名是史蒂芬霍金,曾擔任過劍橋大學盧卡斯數(shù)學教授,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偉人,雖不幸的命運幾乎使他全身癱瘓,不能發(fā)音,但卻沒能擊倒這位敢于同命運抗爭的巨人。
堅強的霍金從不畏懼身體上對自己造成的阻礙。雖然把他束縛在了輪椅上,可他的思想?yún)s飄出了房間,飄出了地球,飄向了宇宙,自由的翱翔著。
霍金僅靠兩根手指頭撰寫的世界名著不計其數(shù),如xx年仍出版《時間簡史》,至今已出售了1000萬冊,成為了全球最早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
渺小的身軀里,卻蘊藏著一名龐大的巨人,他的知名度僅次于牛頓,而對于他的緋聞卻又接二連三的冒出來,可這又磨滅不了人們對他的贊賞。在我眼里,霍金就是一位光輝的偉人,他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里,不可磨滅。
這本書生動的反映了霍金一生的故事,讓人不得不感嘆到霍金的命運坎坷。他啟發(fā)了我,使我明白了在任何時候都不向困難低頭,遇到挫折不要放棄,向霍金學習,只要做到這一點,人人都是偉人。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五
榮格自傳讀后感,榮格是一位心理學家,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榮格自傳讀后感,歡迎閱讀!
幾年前讀了《榮格自傳》,整理一下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
這本書是當初在圖書館借回來的,心里一陣喜悅,他的傳記里到底寫的什么玄妙的東西讓我久聞其大名,這些心理學大師的傳記到底寫些什么,我能從中有什么收獲。
當初當我懷著無比急切向往好奇求知求助的心情打開這本書的,希望能有些收獲。
可是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有點崩潰,心里有點抓,他對內(nèi)的探索程度讓我驚呆了,這些都是什么東西,為什么有人會這樣細致地去翻我們甚少愿意去留意的“思維碎片”,“夢境”,詳細描繪出來,并興致勃勃。
想不到這本書分析內(nèi)部世界分析得如此深入,想不到內(nèi)部世界可以這樣被分析,想不到世界上有一門學科是這樣的, 這門學科就叫做“心理學”嗎,它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內(nèi)部歷程。
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他的內(nèi)省,思考,回憶和夢,而少是記錄生活事件的。
他花了大部分篇幅來分析這些內(nèi)省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他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值得他饒有興致地花大篇幅來細致地記錄?當時看得我著實有點不耐煩,不過還是克服了我的煩躁,把這本書粗略地看完了,不是太懂。
不過現(xiàn)在想起來有點回味無窮,這些就是我們的內(nèi)在世界,原來這些東西是如此重要和富有魅力,并且很好玩。
我覺得讀這本《榮格自傳》,就像是一個急躁的人和一個超級耐心細心的人在對話,感覺他拼命地用很多文字,舉很多例子,就是想把他的觀念描述清楚,不過又總是描述不清楚的感覺,越說越復雜和糾結(jié)。
整本書給我的感覺,活像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老爺爺在向你訴說他的內(nèi)省經(jīng)歷,太細致了點,連一些小細節(jié)也不放過,像是要把他所有思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要記錄下來。
我的直覺是,他的記憶力可真好,連一些夢的細節(jié)都記得清清楚楚,包括一些景色的小細節(jié),他也描繪得非常的詳細。
我才明白,原來人對內(nèi)部世界的專研可以這么深入,而我們是根本不會去在意這些內(nèi)部歷程的。
換作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分析自己再深入一點,或許就走火入魔了,而且也無法如此細微地分析夢境,只有他們這樣權(quán)威的大師級的人物才能讓自己從“精神疾病”里擺脫出來,并有所發(fā)現(xiàn),鉆研出東西,成為心理學權(quán)威,破解心理密碼,并懂得使用這些密碼來幫助人們治愈精神問題。
我感覺他對內(nèi)部世界進得很深很深,就向是一個一頭扎進潛意識深水中的探險家,對非理性的東西非但不害怕,反而充滿了好奇心,興致勃勃,愿在里面愜意地游泳,觀賞里面神奇玄妙不可思議的景色,流連忘返。
書里充滿了夢,幻想,神話,和神秘,就像是把我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里,一個由心靈,夢境,幻覺,神話,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構(gòu)成的世界里。
從他對幼年時期的描述,描述他反復的思索教堂的塔尖那一節(jié),我有一種感覺他得了強迫癥,怎么看上去這么像強迫癥呢?我還覺得他在其他很多精神問題里掙扎擺脫了出來,感覺他自己不停地進入各種精神病里親身感受體驗,掙扎,然后自己找到原因,研究出破解方法。
這些大師可以做到身在“病”中不被“病”所左右。
他說他的一生是潛意識引導的結(jié)果,這是什么意思呢。
榮格是一個內(nèi)向的人,看了你會覺得,內(nèi)向性格是如此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深刻,內(nèi)省,這是“外向”所不及的。
原來內(nèi)部世界有如此巨大的值得探索的東西,該書讓我對原本沒覺得有啥特別的內(nèi)部世界重新產(chǎn)生一種耳目一新和好奇的感覺。
李子勛說:“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煩惱,害怕人際關(guān)系,膽怯,退縮,自認為是內(nèi)向的。
其實他正好缺少內(nèi)在的精神指向,內(nèi)心根本就沒有快樂,期待被別人喜歡,認同來快樂,這樣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內(nèi)向的心理能力。
人的一生兩種個性力量是同時存在的,不夸張地說內(nèi)向的個性能力是獲得外向個性能力的前提。
其實人的個性是復雜的,不可能像文化標定那樣是單一的。
人只有發(fā)展好內(nèi)向的力量,讓心靈成為快樂的源泉,外向的個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能沉靜得下來,也能放得開去。
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你的靈魂會遠離你,終身漂泊。
一個只關(guān)注外界從不自省內(nèi)心的人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我們的文化對個性的描述一直存在著一種無意識的割裂,以為這兩種個性是恰好相反的,二者只能擇其一。
其實這可能是人類非此即彼的觀念得出的最荒謬的偏見。
內(nèi)向的力量是樹根與樹干,外向的力量是枝葉,花蕾與果實。
這兩種心理力量恰好是并存相依的。”
看了榮格的自傳,了解到他向內(nèi)扎的根有多深,再去看李子勛的這些話,我便更加贊成。
這樣看來,原來在某些點上,我恰恰是外向的,反而缺少內(nèi)在的精神指向,我要多發(fā)掘自己的內(nèi)在精神指向。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暫時與外界的喧囂隔開,給我們打開一扇進入內(nèi)部世界之門,讓我們有機會能發(fā)覺內(nèi)心尚未被發(fā)覺的領(lǐng)域,沉進去向內(nèi)探索。
所有的沖突都是內(nèi)在的,跟外在無關(guān)。
他讓我們知道人格面具,自己的潛意識的深邃玄妙,讓我們懂得從內(nèi)部尋找問題,而不是從外部。
不過,此書很深,我有很多很多不懂的地方,對于什么原型,曼荼羅什么的,我就不太懂,不過我知道都是歸于集體潛意識的東西。
書里描述的很多東西和概念讓我覺得有點神秘,有點玄。
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益:一是,學習榮格的一種細致思考分析問題,深入探索,尋找原因,不棄不舍,巨大的好奇心和耐心,刨根問底,靜心定性的精神。
二是,讓我對人類心靈心存敬畏,對非理性的東西心存敬畏,對神秘的東西心存敬畏,對自己心存敬畏。
除了我們的理性以外,原來還有這么多非理性的神秘的東西,直覺,幻想……種種種種,讓我驚嘆不已,覺得無比神奇,無從把握,而這些,我們不能對其藐視和忽視。
對于非理性的東西,我們不要害怕,我們要去接納,去覺知,去觀賞,去敬畏,因為它們是我們的一部分,對其保持覺知但又不完全被其左右。
內(nèi)外部世界各有一座宮殿,只是外部世界的更加整齊有章法,內(nèi)部世界的更加奇幻無章法。
而外部世界不過是內(nèi)部世界的反射,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世界呢?
而且這本自傳是少有的著重分析當事人內(nèi)心經(jīng)歷的自傳,還是有很大的可讀性,很有意思,特別是在浮躁喧囂的當今世界,探索內(nèi)心的事情總是被認為多余和費事,其實不然,我覺得此書值得再讀幾遍,不過得在我輕松閑暇不焦慮的時候。
在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多次依賴人對自我、世界的探尋而被推進,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歐新教育運動,其中,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中,鼓勵充分尊重兒童的意志,讓孩子自由玩耍,托管員讓孩子停止某項游戲成為禁忌。
加之,多次采訪中,許多校長和老師都談及自己閱讀心理學書籍之后的專業(yè)成長,使我對心理學愈加好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哪本心理學書籍開始讀起呢?我選擇了一本可以從中**得方法去了解自己的書——《榮格自傳》。
實證科學的不足
總體來講,榮格的這本書讓我看到西方實證科學的發(fā)展途徑:由假想開始,然后是推論,并用一個個案例來論證,然后生出經(jīng)驗和數(shù)據(jù),最后命名,形成流派。
這正是榮格發(fā)展出集體無意識的路數(shù)。
因為集體潛意識,榮格所畫的曼荼羅的畫里,有一次出現(xiàn)了具有中國風格的金色城堡,后來,他收到理查德·威爾海姆寄來的信,有一篇論述道教煉丹術(shù)的文章。
榮格認為,這種同步性,也正是集體潛意識。
這種實證研究方法與研究者本人的導向有極大關(guān)系,榮格與弗洛伊德觀點上的差異,多是源自兩人知識體系以及經(jīng)驗積累的不同。
比如:榮格認為,“對于有教養(yǎng)的和智力高的病人來說,精神病學家要有比專業(yè)知識更廣博的知識,除了所有的理論假設(shè)外,他還必須弄明白,促使病人發(fā)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然的話,醫(yī)生就只能引起病人的不必要的反感。說到底,重要的并不是一種理論是否得到了證實,而是病人是否領(lǐng)會到了自己是一個人?!倍鴺s格在心理研究生涯前期視之為導師的弗洛伊德,將任何反映都歸因于原始的本能。
但這個觀點出自《榮格自傳》一書中的一家之言,這里權(quán)當參看,接下來的觀點亦然。
弗洛伊德聲名顯赫時,心理學剛發(fā)端,處于草莽英雄的階段。
兩人的分道揚鑣,正是基于知識體系和經(jīng)驗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
從這里,可以看出實證科學的一些不足。
也有人曾作出“心理學是偽科學”的論斷,不難理解他出此言時的立足點。
自我分析
榮格選擇自己終身的事業(yè)時,有一個極為掙扎的心理過程。
少年時代在父親的書櫥里,他讀過極為龐雜的書,對于生物學、地理學、歷史學都有過興趣,但有一段時間始終尋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科。
最終,由于精神病學發(fā)展尚不完全,屬于經(jīng)驗性的天地,與生物學和精神性的事實存在著共性,能探究大自然和人類精神的沖撞,他才選擇了精神病學。
榮格自言,“我所有的著作,我一切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都是來自始于1912年即差不多五十年前的這些最初的幻覺和各種夢。”在多次給病人的談話治療中,他對自己的夢的分析,也是他**得更多治療策略的途徑。
比如:在對一個女病人的治療中,榮格經(jīng)由自己的夢境體驗,第二天給予她一些認可、引導性的圖景,女病人后被完全治愈。
對待另一個女病人,榮格則不順著她的思路來,站在反對的立場,極為堅決地與之爭吵,也被治愈。
這用的都是同一策略——彌補心理上的某種不足。
榮格的心理學著作,多來自于他自己的夢,以及聯(lián)想性分析。
受自己夢境啟發(fā),獲得思路的這個方式,讓我聯(lián)想到《神探夏洛克》中的場景,卷福飾演的夏洛克通過大量吸入毒品讓自己產(chǎn)生幻覺,在夢中進行一些演繹,獲得靈感,推進偵探。
孔子將人分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學”四個層次,這事兒只能發(fā)生在“生而知之”這類人身上,并非絕大多數(shù)平凡人所擁有的技能。
平凡人隨便討論催眠術(shù)等,都是極為狂妄的做法。
在黑澤明的電影《夢》里,有一些與榮格書中極為相近的場景描寫。
比如:幼時,會對大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充滿無力感,會質(zhì)疑大人講的傳說,想一探究竟;幼時,有很深的觸覺體驗,會對樹蔭里漏下的陽光及陽光的溫度有極為深刻的印象;長大之后,會恐懼環(huán)境的污染,恐懼人類的末日;對待戰(zhàn)爭,很難做出是否正義的評價,無法跳脫出時代,《夢》中那只狂吠的犬有極深的象征意義——內(nèi)心的焦灼程度的外顯,他的電影敘事技巧高明。
心理補償
電影《師父》和《箭士柳白猿》的導演徐皓峰有個觀點,“武俠電影是國力不足的心理補償,類型片反應(yīng)了人類的恐慌感,所以大多數(shù)類型片的背景都是末世情調(diào),災難片是生態(tài)崩壞、黑幫片是都市次序崩壞、偵探片是社會制度崩壞、愛情片是階級對立或種族對立?!?/p>
心理補償,是我們尋找文學藝術(shù)培**神空間的不自覺原則之一。
正如宮崎駿的電影系列,當一個人處于成熟與未成熟的灰色地帶,正需要看他的電影,有一個溫和的緩沖。
心理補償,也是榮格進行談話治療時的重要策略之一。
生活中也極為常見,比如:戀愛中,互補的兩個人更容易長久。
乾坤是一種穩(wěn)定的相處狀態(tài),兩個人各守乾德和坤德,有時會相互轉(zhuǎn)化,沒有性別上的定勢。
就像我們的相聲里,一個捧,一個逗。
散漫談些一己之見,后續(xù)還在讀榮格的《自我與自性》,并對榮格提到的叔本華等人產(chǎn)生興趣,閱讀真是個無底洞呀。
只能這樣慢慢讀下去了,后續(xù)再發(fā)一些讀后感跟大家交流。
同事給我推薦了更多心理學和哲學方面的書,我望了一眼,前面的路挺長。
沒有手機沒有網(wǎng)的這段時間,帶著點戒斷反應(yīng)讀《榮格自傳》。
書非借不能讀,這本書自然不是我的。
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下卷還放在那里沒看。
看完《榮格自傳》,我不知道這篇讀后感是不是應(yīng)該寫上“第一次”三個字,很難說以后會不會讀第二次,畢竟戒斷反應(yīng)中讀得不細,況且理智告訴我,這樣的書應(yīng)該有重讀一次的價值,恰如榮格讀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頭又拿來翻看的。
也許是下筆者的緣故或翻譯者的緣故,這本自傳的風格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以及《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差別很大,當然我更希望是榮格本身與弗洛伊德之間的差別。
這本自傳更散漫意識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寫又近如小說。
充滿歷史感的幼年環(huán)境,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構(gòu)成,很早就關(guān)注到自己個性有別于他人的榮格敏感的體味著成長的變化。
這種敏感的覺察終其一生,構(gòu)筑著他靈魂棲息的塔樓。
他將這座塔樓以曼荼羅為標志,如同隔離世外的獨行宇宙,無所不包無所不有,但也預示著,塔樓之外無邊無際的是他人的城堡與部落。
精神分析的構(gòu)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著大量案例經(jīng)驗的積累,它仍然是以自省為核心的一種思考方法。
榮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權(quán)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沒有一種精神分析的體系是脫離其創(chuàng)始者的內(nèi)省。
我們意識的世界是心靈的,沒有內(nèi)化的經(jīng)驗是不被察覺的。
在此基礎(chǔ)上面對疑問、阻礙、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們嘗試解讀世界,其實也就是在解讀自己的心靈,直到他們的世界能夠裝盛在理論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滿足于安寧。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的在解讀這個世界與自我的關(guān)系呢?然而,外部世界無窮盡,內(nèi)心世界怎么會“無新鮮事”?理論的大碗總是不夠大。
榮格歸之于神秘,承認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認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承認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經(jīng)癥的困擾。
幻覺、夢、預知,統(tǒng)統(tǒng)有了歸處,接受了這分裂的兩個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
為什么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促進成長,而耗時甚長?精神分析不解決問題。
精神分析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所構(gòu)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樓,同時引水入渠,添加靈動。
來訪者的問題在這里能夠被接受,重新被解讀,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鑄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與控制的歸墟。
心靈有了穩(wěn)固的塔樓,同時變得更加寬容,隨時可以增添新的建筑,這大概就是《榮格自傳》給我最淺顯的觸發(fā)。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六
榮格的父親是一位虔誠的牧師,從小教育榮格相信上帝,無條件的愛上帝,這時候會讀《圣經(jīng)》的榮格卻覺得并非這樣。但是父親告訴他,信仰是不能加以懷疑的,這使榮格感到苦惱。后來在選擇大學的時候,他拋棄了自然科學,選擇了在當時頗為冷門,整個醫(yī)學界都不愿意承認的精神學,當時的精神病學是不系統(tǒng)的,甚至被認為是騙人的學科,但榮格對精神病學有著相當刻苦的研究和看法。
我一直認為心理學是一個理論與情感結(jié)合起來的一個學科,由于從未學習過心理學的課程,故而心理學在我心中是神秘的,遙遠的。我自小一直多夢,且夢的內(nèi)容常常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仔細品味,又像在迷霧中迷了路。后來與一位友人傾訴時,她向我推薦了榮格和榮格的這本自傳。
老年榮格以講述者的身份敘述了他的這一本自傳。這本書里,榮格的夢境始終貫穿著他的整個一生,童年時期的他依靠著夢境來探索未知的現(xiàn)實,在這點上我與他產(chǎn)生了共鳴,有些夢有著耐人尋味的世界觀,這些虛幻的精神世界常常讓我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榮格在探討自己潛意識中常常出現(xiàn)幻覺,他記述出了他的幻覺,有叫做利亞的老者,有著年輕的妻子莎樂美和一條大黑蛇,后來衍生出費勒蒙,他與費勒蒙對話,散步,這個他幻覺中的人儼然成了他的宗教導師。之后他的幻覺越來越多,當時他的精神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他開始害怕沉溺在幻覺中無法自拔,成為一個徹底的神經(jīng)病。之后,榮格做了一名精神病的醫(yī)生,在當時的社會,作為精神病人,往后余生的歸宿只有瘋?cè)嗽?。榮格的這個選擇,遭到了許多親友的反對,甚至是醫(yī)生們的攻擊,認為榮格是在鬧兒戲,瘋子怎么能治得好呢?我相當好奇這位19世紀的精神病開創(chuàng)醫(yī)生會如何治理這些“瘋子”,榮格在治理病人時,注重病人的情感,他費盡心思讓病人放下戒心,先要做到接受他,然后進入病人的精神世界,進行緩慢的、有效的引導。當我看到他治好的一個“女瘋子”在幾年后上街買菜,認出他后進行了正常的交談時,我的心里非常的感動。
書如其名,榮格的自傳從回憶起童年時的夢,由夢啟發(fā)的思考,選擇人生的道路,成為心理學的泰斗,發(fā)展出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學”,研究心靈的結(jié)構(gòu)與動力。榮格將“分析心理學”視為釋放創(chuàng)造力和促進個人心理發(fā)展的治療方法,藝術(shù)、歷史、哲學和神話均是其中的重要元素。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七
我在書店閑逛時發(fā)現(xiàn)了一本名為《榮格之道》的書映入眼簾。書名似乎有一種魔力吸引著我。5分鐘之后我毫不猶疑地掏錢把它買回了家。
戴維·羅森說:“當我第一次讀《老子》的時候,我感覺他是在對我說話”。當年我讀到這句話時,內(nèi)心被深深震撼,這種感受至今仍記憶猶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人、地球另一端的異族學者,以及當時我個人的心靈,竟和諧而奇妙地產(chǎn)生了共鳴。
正如《榮格之道》一書的副標題——“整合之路”所暗示的,榮格在西方和東方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榮格心理學與道家思想具有驚人的一致性。該書分為六章,每一章都“圍繞著榮格生命和生活發(fā)展階段的某一特殊危機展開”。在每一章中,對于所面臨危機的解決,“都聯(lián)系到了榮格心理學的發(fā)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則”。第一章將榮格心理學中的自性概念與道之間進行了比較,并揭示了意識自我從自性與道中出現(xiàn)的過程;第二章對人格、面具、陰影以及與此有關(guān)的道家思想原則進行了討論;第三章討論了道家以及榮格理論中的寬容性原則;第四章討論的是,當榮格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后,榮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體無意識的深淵,他正式將道家的核心概念——對立雙方的整合與和諧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學之中,經(jīng)歷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榮格晚年整合自己心靈的更為謹慎的努力,將阿尼瑪?shù)母拍钆c道家的“陰”,以及“自性”與“道”作了對比分析;第六章回顧了榮格回歸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榮格實踐著道家的德性,他認識到惟有通過自然無為,放棄意識自我的固著,才能返歸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偉大而永恒之路——“道”。
書中經(jīng)常性地引用《老子》或《莊子》里的語句,比較榮格心理學概念的異同,從不同的側(cè)面來加深對“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來晦澀難懂的榮格心理學名詞,經(jīng)過老子和莊子的另一種方式的解讀之后,變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來。
“道不遠人,遠人者非道”。這種古今中外對人類心靈進行探索的偉大的先驅(qū)和研究者們,各自獨立地基于自身的觀察和實踐,對于人類心靈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極為類似的結(jié)論,無論其結(jié)論讓外行看起來是覺得多么地詭異晦澀,這才是真正的基于觀察和實踐的科學,比把通過在實驗室里得到的小雞、老鼠和狗的心理行為反應(yīng)推論到人類身上的方式來得更為科學,也比無視基本常識,拍腦袋憑空構(gòu)建出某種理論模型,再依此人為設(shè)計出精巧繁復的實驗以證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學。實驗室中構(gòu)建出來的心理學只不過是人為搭建的纖細精巧的想象力玩具,與人類心靈的實相相距甚遠。
弗洛伊德和榮格等人的偉大即在于此,中國文化的偉大也即在于此。中國文化是一個從起始時就與迷信絕緣的,根植于人性的偉大文化。中國人很早就用人心的體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對心性整合的重視,與榮格不謀而合。(陳羿江)。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八
有幸讀到這本書很高興,因為這本書已經(jīng)下架了,也許泰森想收點人的夢想過的生活,事業(yè)成功,金錢無數(shù),女人無數(shù),派對無數(shù),朋友無數(shù)。但沉迷于毒品,讓自己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沉迷于女人對于單身的時候的泰森問題不大,但是結(jié)婚了以后還這樣,主要還是影響到婚姻的穩(wěn)定了。后來因為一個女兒夭折了,讓他知道了家庭的重要性,開始回歸家庭,戒掉了性癮。
成功的人都有一種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吸引了愿意幫助他的人,無私樂觀謙恭幽默心平氣和有領(lǐng)導氣質(zhì),這是現(xiàn)在的泰森所擁有的品質(zhì),年輕的時候最多時無私樂觀有領(lǐng)導氣質(zhì),還有就是他是個混街頭的人,混街頭的人就有一股別人愿意幫的氣質(zhì),可能是一種義氣,可能是一種擔當,可能義氣和擔當也是無私樂觀有領(lǐng)導氣質(zhì)的一部分。
他愿意學習拳擊,而且很有激情,庫斯看到他的時候他還沒有過拳擊比賽的經(jīng)驗,但庫斯就確定他以后能夠成為拳擊冠軍。他很努力,曾仕強說的九分努力,就是別人愿意和努力上進的人交朋友,愿意去幫助努力上進的人。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九
杰克·韋爾奇,通用電器的首席執(zhí)行官。他在全球享有盛名,被譽為“美國當代最成功、最偉大的企業(yè)家”。作為通用電氣歷史上最年輕的ceo和董事長,從1981年上任至2001年退休,在短短的20年時間里,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使通用電器的市值達到4500億美元,增長30多倍,排名從世界第十位提升至第二位。杰克·韋爾奇是二十世紀商界的傳奇人物。
《杰克·韋爾奇自傳》是韋爾奇退休前對自己人生經(jīng)歷的回望與再現(xiàn)。他在書中按照時間順序介紹了自己從童年到退休的主要經(jīng)歷,將其成長歲月、成功經(jīng)歷及經(jīng)營理念娓娓道來。透過他樸實而又坦誠的語言,我為杰克和他母親間的母子深情所感動,為杰克無處不在的自信、突破、激情和協(xié)作所感染,為一段段公司變革、愿景的提出與實施、新產(chǎn)品開發(fā)或者新觀念的推廣所激動。
要讓母親以他為榮。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他們在我的成長中也是嚴厲中透出無限的關(guān)愛。在物質(zhì)上不算富足的年代,為了我的茁壯成長盡了最大的努力,然而從幼小時起,哪怕一次小小的跌倒,他們都總會嚴肅的對我說“永遠不要為錯誤找理由”。我感激我的父母,他們?yōu)槲页砷L傾注了無盡的心力。如今我已長大成人,應(yīng)當擔負起責任,回饋父母。父母所需要的不只是物質(zhì)上的孝敬,更需要精神上的關(guān)心與體貼,我是他們生命的延續(xù),精神的寄托,如果有一天也能讓他們以我為榮,那是對他們最好的回饋。
探索。正如那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突破就是永不滿足,不斷改進。要實現(xiàn)突破,我們在工作中就要多思考、多探索,積極尋求更具指導意義的新理念,更合理的工作程序,更先進的工作方法。我局目前經(jīng)營發(fā)展情況較好,正是這樣我們更需要尋求突破,建立遠大的愿景,以此抓住市場機遇,更好的發(fā)揮已有優(yōu)勢,拓展更有前景的領(lǐng)域。
書中還提到許多商界的真實案例,主要講述了杰克·韋爾奇在通用電氣工作時候的一些關(guān)于公司的招聘,管理理念,企業(yè)戰(zhàn)略,企業(yè)文化,績效考核等有關(guān)于管理的部分。
在杰克·韋爾奇的職業(yè)生涯中,他最引以為榮的是他獨創(chuàng)的"無邊界"理論。韋爾奇將“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升華為了“無邊界”行為,正是由于有這樣一種思想指導,真正實現(xiàn)了對官僚主義的終結(jié),將自己的團隊建成了一個學習型的團隊,講協(xié)作精神、好學精神,不僅能在公司內(nèi)部推動先進思想的傳播,更能推動企業(yè)向外部組織學習,進而實現(xiàn)了集體智慧與能力的最大化,使通用電氣匯集了一群有激情有活力的精英,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級的企業(yè)。我局現(xiàn)在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種管理模式的重要,我們正積極建設(shè)學習型組織,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習,集思廣益,全局上下共創(chuàng)愿景,我想這也算是無邊界行為的一種雛形吧。
公司銷售額從250億美元攀升到1110億美元。通用電器的案例告訴我們,愿景的實施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它需要整個企業(yè)自上到下、每位員工都樹立并長期堅持共同愿景。在完成共同愿景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甚至是拋棄劣勢項目或裁員,但任何困難都不能動搖企業(yè)掌舵者對實現(xiàn)共同愿景的堅持。
通用電器為實現(xiàn)“數(shù)一數(shù)二”愿景的過程中,還進行了財務(wù)系統(tǒng)的變革,過去財務(wù)體系所處理的事情當中近90%都是單純的財務(wù)記錄,只有10%是一般性管理,改革后則能做到近一半的內(nèi)容是放在管理和領(lǐng)導上面。并將審計人員變?yōu)榱藰I(yè)務(wù)部門的支持者,而不再是公司里的警察。由此,將一個審計控制導向的財務(wù)系統(tǒng)轉(zhuǎn)變成了一所培養(yǎng)管理精英的優(yōu)秀學校。目前我局的財務(wù)工作基本上集中在財務(wù)記錄的工作上,我認為我局應(yīng)向通用學習,不僅發(fā)揮財務(wù)會計的作用,更要發(fā)掘管理會計的職能,利用有限資源極大地提高經(jīng)濟效益,客觀預測經(jīng)濟前景,能動參與經(jīng)濟決策。
杰克·韋爾奇是天才的,同樣也是幸運的。他達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事業(yè)目標,而在這個過程中,他親密的家人和朋友也讓他享受著生活的無盡樂趣。他的品質(zhì)值得我學習,他的情感值得我感動,他的功績值得我景仰!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
杰克?韋爾奇是偉大的,我無法用精確的語言全面地概括他的管理理念,只能是跟著他的闡述,搜取只言片語,以期產(chǎn)生思想的共鳴和心靈的激蕩。全書通篇讀下來,其實就是在講用人的問題。兩次選ge的董事長兼ceo都分別花費將近十年時間,這是何等恢宏的工程啊。韋爾奇的前任雷吉,從著名的飛機面試,候選人從幾十人逐步縮小到幾人,最后產(chǎn)生唯一一位幸運兒韋爾奇的過程都讓人感到既殘酷又公平。而韋爾奇也從其前任身上學習到經(jīng)驗,他選接班人同樣也花費了八年的時間,雖然在在具體方式上與雷吉有所不同,但其精髓卻是如出一轍,都有以下方面的要求,即:誠實、價值觀、經(jīng)驗、愿景、領(lǐng)袖氣質(zhì)、銳利、名望、公平、精力、平衡性、勇氣。根據(jù)這些要求,雷吉選重了韋爾奇,韋爾奇選重了杰夫。
書中講述的韋爾奇從一個工程師成長為世界上最好公司的ceo的過程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年輕時的韋爾奇是一個鋒芒畢露、富有才華、同時又是一個時不時會犯一些小錯誤的小伙子,但是ge很幸運,因為韋爾奇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伯樂選馬的過程,在成為ceo前的任何時候,韋爾奇的背后都有一個巨大保護傘在何護著他,在他成功時鼓勵他,在他失敗時保護他,使韋爾奇不斷成長,最終成為ge的ceo。試想,其在ge工作期間,如果在其背后沒有保護傘保護他,韋爾奇絕不可能成為ge的ceo。這又從另一個方面驗證了“千里馬常有,伯樂難得”這句中國古話的寓意,如果沒有伯樂,ge的ceo可能會是王爾奇、李爾奇,ge的歷史也就要重寫了。
書中還談到ge的另一個用人方面做得很好的例證就是其人力資源總監(jiān)的較高地位。自從引進了“人力資源”這個詞,這個詞就開始泛濫了,其實現(xiàn)在國內(nèi)有許多人力資源僅僅是一個部門經(jīng)理,或者僅僅是人事部的概念,離真正的人力資源還差得很遠。ge的人力資源總監(jiān)的地位是極高的,在選ge接班人時,甚至副董事長也不能了解整個進程的進展情況,這在國內(nèi)是難以想象的,由于文化的因素,國內(nèi)的等級制度中,職務(wù)只有自高到低的垂直結(jié)構(gòu),ge卻在垂直結(jié)構(gòu)外還有平行的結(jié)構(gòu)。人力資源負責人較高的地位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在ge,在美國大公司里,人的重要性。
總之,看過《杰克?韋爾奇自傳》后讓我深深體會到韋爾奇管理理念的精髓就是在于用人,這貫穿于他所有的管理思想和40余年ge的管理過程,他將本書獻給ge數(shù)以十萬計的員工,并特別強調(diào)所有的成績都是同事們共同合作的結(jié)果,管理的終極真諦在于用人,人是ge的核心競爭力,ge就是人的企業(yè)?!叭绻皇且匀藶楸荆覀兊某晒κ菚艿胶艽笙拗频摹?,因此,“我尤為注重把人作為ge的核心競爭力,在這一點上我傾注了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多的熱情”。這便是韋爾奇在這部書中一以貫之的思想紅線。建立在對人的高度關(guān)注這塊基石之上的管理理念,使韋爾奇確認正是優(yōu)秀的`人才而非宏大的計劃成就了一切,企業(yè)造就了不起的人,然后由他們造就了不起的產(chǎn)品和服務(wù)。如果要說泄露天機的話,我想這應(yīng)該就是韋爾奇所有成功的核心秘訣了。
以上就是本人讀過《杰克?韋爾奇自傳》后的一點感受,我想中國的國有企業(yè)只要努力做到以“人”為核心,視人為“資本”,積極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同時,能夠注意把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提升到戰(zhàn)略的高度,持續(xù)構(gòu)筑人力資源的競爭力,我們的企業(yè)也必定能夠基業(yè)長青。
一、國家、個人的和諧相融。
在《杰克韋爾奇自傳》中,能讀到一份真誠而又理性的愛國之情,這種感情中飽含的是公民對于國家的關(guān)切與眷念。他寫到母親一個人廚房里悄悄哭泣,全家空氣凝重,父親無言,幼年的韋爾奇得知原來是羅斯??偨y(tǒng)病逝,這就是父母親傷悲的原因。羅斯福總統(tǒng)的偉大世人皆知,他的突然去世對美國人民的打擊毋庸多言。讀到此處,我心深處突然涌上一股既說不清、也道不明的惆悵。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普通人民對一個國家領(lǐng)袖的誠摯情感,一個普通家庭對自己國家的真摯情誼、寄托、祈望,以及將自我與國家溶為一體的認同,就算如我這般從小學一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中國人靜心細想后也自嘆弗如。這份真誠而又理性的愛國之情對于已慣于忘卻、背叛以及麻木、懷疑,自墮操守于富貴榮華之前并對修飾得美麗無比的政治理念見慣不驚的我們,猶如一瓢冷水,將自我虛化的偉大感覺,沖刷得一干而凈。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總統(tǒng)不是一個無限膨脹的神靈,愛國也不是一個大而無當指向虛無的口號。
真誠而又理性的愛國心,兼?zhèn)淞藗€人的正直品質(zhì)與放眼世界的闊大與包容,庶幾近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古理。
二、理解、信任;人性化的管理。
韋爾奇在理解、信任氛圍中獲得的成長,而當他開始做了ceo后,也有了屬于韋爾奇的深具細節(jié)魅力的人性化管理。
每個人無論學習或工作,置身其中的團體,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圍在成長的過程中,是很重要的。28歲、匹茲菲爾德、實驗室。第三章韋爾奇敘述到,在實驗過程中實驗室發(fā)生巨大爆炸“爆炸的氣流震碎了頂屋所有玻璃……我害怕極了,作為負責人,我顯然有嚴重過失”。到集團公司查理理德那里解釋事故的起因,韋爾奇敘述“他表現(xiàn)的異常通情達理。他幾乎是以蘇格拉底的方式來處理這起事故。他所關(guān)注的是我從這次爆炸中學到了什么東西,以及我是否認為自己能夠修理反應(yīng)器的程序……這一切都是充滿理解,沒有任何情緒化的東西和憤怒”,最后他說“謝天謝地,沒有人受傷?!?/p>
反觀諸己,在我們的環(huán)境中,很多上級管理人員在從事管理活動中,落實、檢查、驗收時對種種臉色轉(zhuǎn)換以及由此體現(xiàn)出來的淺薄應(yīng)用得是多么廣泛。任何一級管理人員和下級執(zhí)行人員,在工作中出現(xiàn)紕漏是難免的,而由于工作失誤或者是沒有達到上級所期許的層次,被上級痛罵和數(shù)落的現(xiàn)象也是常見的。我們每一天生存的意義多都用在了許多無聊的事中,用在了“應(yīng)付”這兩個字上。“蘇格拉底”式的處理方式,這種管理修養(yǎng)在1963年的春天給韋爾奇留下的深刻影響是銘心的。
韋爾奇1963年的過失并未使他停下走向ge最偉大的ceo的步伐,這種優(yōu)良的企業(yè)文化和良好的管理素質(zhì)只有在專業(yè)管理團隊中才會出現(xiàn)。查理的理解和寬容以及他的辨證領(lǐng)悟能力,在不經(jīng)意間為一個年輕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更偉大的前途,為一個團體種下了一顆忠心耿耿的樹。很多管理者和上級領(lǐng)導每天嘴上都大談企業(yè)文化,什么是文化?這就是文化。企業(yè)、團隊文化不是如何熟練應(yīng)用《厚黑學》,不是時刻想著怎樣對上級和下級使用《三十六計》,不是領(lǐng)會了王陽明、曾國藩的思想精髓、處世哲學就會管用,不是將權(quán)力的光輝化為高傲冷漠兇狠的面部表情生產(chǎn)“威望暈”,不是靠建立小幫派和依靠小團體制造虛假氣勢就能達到一定威望值。而那些妄圖將從古書中以偏概全得來的權(quán)謀之術(shù)與官場哲學實踐于現(xiàn)代化的企業(yè)管理,便頗有些緣木求魚的戲劇味道了。
韋爾奇在第三章最后一句話是:我終于上路了!他是去佛羅理達參加公司高層管理會議。
韋爾奇深知理解、寬容、信任在他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他成為管理者后也以小便條的形式實施了他那極具細節(jié)魅力的人性化管理策略。韋爾奇的自傳中沒有花過多的筆墨來描述在管理過程中傷心費神的“內(nèi)耗”現(xiàn)象,也沒有提到與員工有多大的沖突以及由此郁積下的不可饒恕的過錯而后悔,倒是他多次對自己寫的小便條的作用進行描述,而這體現(xiàn)出的便是韋爾奇管理的細節(jié)魅力所在。于韋爾奇對杰夫?qū)懙溃骸薄曳浅Yp識你一年來的工作……你準確的表達能力以及學習和付出精神非常出眾。需要我扮演什么角色都可以――無論什么事,給我打電話就行。”在本書的后部有韋爾奇從19至寫給杰夫的便條,這些便條在完善韋爾奇管理理念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這些充滿人情味的便條對下級或者是朋友的激勵是多么讓人感動,這種尊重付出,肯定成果的胸懷令多少管理者自嘆弗如。
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領(lǐng)導者和管理者始終都會將尊重人、以人為本當作自己管理實踐的指南,并在實踐中隨時隨地體現(xiàn)自身良好的個人素質(zhì)來感動別人,從而達到共贏的目的。
三、榮譽、責任;用人。
榮譽心、責任感是每位管理者均應(yīng)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zhì)。而這榮譽心責任感一代一代的良性的承襲,對管理者而言,進而細化至管理者用人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本著超越自身利益的榮譽與責任,雷吉與韋爾奇在用人不疑和各盡其才方面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文化傳承理想、歷史,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世界是多樣性的,紛呈絢麗的多樣性文化激發(fā)了人類無窮創(chuàng)造力。在接觸過的西方文化中,一般留給我們深刻印象的就是對責任的推崇和對榮譽的愛惜。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對一個政黨的責任、對家庭的責任、對愛情的責任、對子女的責任等等。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人是值得信賴的。阿爾伯特《把信帶給加西亞》發(fā)表于上世紀初,經(jīng)一版再版,而于近年才被我國大多數(shù)管理人員發(fā)現(xiàn)其中的內(nèi)涵,加西亞的主要精神就是崇高的責任感促使加西亞把信送到將軍手中,無論遇到多大困難。加西亞沒有豐功偉績,但加西亞精神對美國民眾的影響是深遠的。
每一個。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一
2004年,我在書店閑逛時,發(fā)現(xiàn)了一本名為《榮格之道》的書映入眼簾。書名似乎有一種魔力吸引著我。5分鐘之后,我毫不猶疑地掏錢把它買回了家。
戴維·羅森說:“當我第一次讀《老子》的時候,我感覺他是在對我說話”。當年我讀到這句話時,內(nèi)心被深深震撼,這種感受至今仍記憶猶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人、地球另一端的異族學者,以及當時我個人的心靈,竟和諧而奇妙地產(chǎn)生了共鳴。
正如《榮格之道》一書的副標題——“整合之路”所暗示的,榮格在西方和東方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榮格心理學與道家思想具有驚人的一致性。該書分為六章,每一章都“圍繞著榮格生命和生活發(fā)展階段的某一特殊危機展開”。在每一章中,對于所面臨危機的解決,“都聯(lián)系到了榮格心理學的發(fā)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則”。第一章將榮格心理學中的自性概念與道之間進行了比較,并揭示了意識自我從自性與道中出現(xiàn)的過程;第二章對人格、面具、陰影以及與此有關(guān)的道家思想原則進行了討論;第三章討論了道家以及榮格理論中的寬容性原則;第四章討論的是,當榮格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后,榮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體無意識的深淵,他正式將道家的核心概念——對立雙方的整合與和諧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學之中,經(jīng)歷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榮格晚年整合自己心靈的更為謹慎的努力,將阿尼瑪?shù)母拍钆c道家的“陰”,以及“自性”與“道”作了對比分析;第六章回顧了榮格回歸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榮格實踐著道家的德性,他認識到惟有通過自然無為,放棄意識自我的固著,才能返歸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偉大而永恒之路——“道”。
書中經(jīng)常性地引用《老子》或《莊子》里的語句,比較榮格心理學概念的異同,從不同的側(cè)面來加深對“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來晦澀難懂的榮格心理學名詞,經(jīng)過老子和莊子的另一種方式的解讀之后,變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來。
“道不遠人,遠人者非道”。這種古今中外對人類心靈進行探索的偉大的先驅(qū)和研究者們,各自獨立地基于自身的觀察和實踐,對于人類心靈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極為類似的結(jié)論,無論其結(jié)論讓外行看起來是覺得多么地詭異晦澀,這才是真正的基于觀察和實踐的科學,比把通過在實驗室里得到的小雞、老鼠和狗的心理行為反應(yīng)推論到人類身上的方式來得更為科學,也比無視基本常識,拍腦袋憑空構(gòu)建出某種理論模型,再依此人為設(shè)計出精巧繁復的實驗以證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學。實驗室中構(gòu)建出來的心理學只不過是人為搭建的纖細精巧的想象力玩具,與人類心靈的實相相距甚遠。
弗洛伊德和榮格等人的偉大即在于此,中國文化的偉大也即在于此。中國文化是一個從起始時就與迷信絕緣的,根植于人性的偉大文化。中國人很早就用人心的體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對心性整合的重視,與榮格不謀而合。(陳羿江)。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二
林語堂那種對人生的哲思與幽默態(tài)度,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造就了他那輕快、浮華、流麗的特有文風?在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林先生是這樣評價童年和家庭生活對自己影響的--”我對于人生、文學與平民的觀念,皆在這一時期得到最深刻的感力“。林語堂是農(nóng)家的兒子,與自然的密切的接觸,令他的心思和嗜好十分簡樸。令他建樹一種立身處世的超然的觀點--”童年時這種與自然接近的經(jīng)驗,足為我一生知識的'和道德的至為強有力的后盾“。
由于他父親是一個教的牧師,林語堂學生時代受到了許多教傳教會的恩惠(中學教育是免費的,膳費也是免繳的),直至十七歲步入圣約翰大學--那時全中國最著名的英文大學。神學和西方文明對林語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廿歲之前我知道古猶太國約書亞將軍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歲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淚沖長城的傳說“。后來直到他畢業(yè),來到了清華,浸淫于故都的舊學空氣中,才重新執(zhí)毛筆,寫漢字,讀中文。甚至在萊比錫的中國圖書館,他也努力研究中國語言學,任清華教席之后,努力于中國文學--”今日之能用中文寫文章者皆得力于此時之用功也“。1938年,林語堂經(jīng)過五個月精心構(gòu)思,用近一年的時間寫成了七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京華煙云》,生動描繪了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戰(zhàn)前后我國人民為保衛(wèi)祖國而同仇敵愾的英勇斗爭。該書是全美1939年的暢銷書之一,還被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作品。抗戰(zhàn)爆發(fā)后,林語堂在美國《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等刊物,揭露日本侵華罪惡,同時參加各種活動支持祖國的抗戰(zhàn)工作,期間曾兩次回國。對于英美所謂的”中立“政策進行毫不隱諱地指責。正如他對自己的評價--”自我反觀,我相信我的頭腦是西洋的產(chǎn)品,而我的心卻是中國的"。多么令人敬佩的愛國精神!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三
國學現(xiàn)在是一個很虛的詞,尤其是現(xiàn)在的所謂各位國學大師,自新文化運動前后一干大師們紛紛逝去以后,國學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虛詞,大家都在霧里看花,處于這個目的,探究一下林語堂的相關(guān)。
看的電子版本,分為4個部分:從異教徒到徒/我的自傳/八十自敘(80高壽時編撰)/自傳拾遺,斷斷續(xù)續(xù)的看了大約半個月。前三部分其實都是比較完整的自傳,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覺就把林語堂自傳復習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點落墨的童年和游學階段。第四部分,從幾個角度,將一些散文歸集成冊。
看這本書意外的發(fā)現(xiàn):
2/勤于發(fā)明,熱衷中文打字機。
文風樸素又不失風雅,果然是大師風范。對當前人的最大啟發(fā),文理兼修啊。
注:這本紙板圖書,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四
今天好友給我推薦了李開復自傳,原本我對各式各樣的自傳并沒多大興趣,剛看開頭的時候也覺得一般,但是讀下去發(fā)現(xiàn)寫得果真好,居然一口氣把一整篇讀完了?,F(xiàn)在趁著記憶猶新的時候,記錄一下讀后感:
1.追隨心聲。
紛紛擾擾、追名逐利的事件容易讓人迷失方向,李開復也好,其他偉人也好,都提醒年輕人要追隨自己的心聲,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到舍得。
2.工作要有重點。
和很多世界級企業(yè)一樣,google有眾多產(chǎn)品,而搜索服務(wù)是google的核心業(yè)務(wù)。李開復在google中國成立之初重點抓搜索服務(wù)的質(zhì)量,看似不賺錢,卻將核心業(yè)務(wù)的根基打得十分扎實。企業(yè)如此,個人做事也當如此。
3.扛住外界的壓力。
成功并非只有榮譽相隨,壓力也會隨之而來。能夠扛得住壓力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李開復離開微軟時、google中國成立初期,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和質(zhì)疑,最終他樂觀的頂住了壓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
4.不同意,但是支持你。
google鼓勵所有員工主動把想法付諸行動。如果你不適應(yīng),也許你會不知所措,但是你知道該做什么,就能發(fā)揮你最大的潛力。
5.從廚房開始的創(chuàng)新。
頭一次知道原來google對于廚師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把創(chuàng)新從點滴做起,從廚師到員工,無一例外的遵循著創(chuàng)新的原則。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五
你們認識林丹吧!12年的國手生涯,林丹創(chuàng)造了屬于他的不可撼動的王朝: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湯姆斯杯、蘇迪曼杯、全英賽、亞錦賽、亞運會冠軍集一身的“超級大滿貫”,多達17項的世界冠軍頭銜,世界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衛(wèi)冕奧運會男單羽毛球冠軍的選手……這一切注定了他是一部傳奇。
“不是你今天感覺不好,就可以隨隨便便輸?shù)舻??!边@是林丹的自傳《直到世界盡頭》封面的一句話,也是他多年羽毛球生涯總結(jié)出來的至理名言。書中,林丹講述了他自己在傳奇背后的歷程,告訴我們他只是一個普通小伙子,種種的成功都和苦與痛密不可分。
林丹年輕時被解放軍隊選中,寒冷的冬天隨軍軍訓,二十四小時只有冷水,生活很艱苦,他能挺過來。初入國家隊,隊里高手云集,林丹常被別人看不起,特別是打比賽輸給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對手,還要被教練痛罵。林丹還因在訓練時發(fā)脾氣、耍個性、摔拍子等一系列事情被國家隊開除。當他有機會搭上末班車再次回到國家隊后,每天只管埋頭苦練,甚至吃飯都不愿意花太多時間。他失敗時自我反省,成功時懂得感恩,他說:“人生一輩子就是在跟自己不斷地賽跑。做真正的強者,才能融合周圍的一切,讓周圍的人心服口服。”
“就在我思考著與你們說這些話的時候,隊醫(yī)正在“蹂躪”我身上的每一塊肌肉。每天訓練后的放松時間幾乎都在一小時以上,有時疼得我不得不停下來喘口氣。這些年,最了解我的就是這副身板了,因為是‘超級丹’,所以它也被要求像外星人一樣無堅不摧?!蔽曳浅O矚g書中的這段話,我覺得它道出了“超級丹”這名號下所背負的身體上的極大負擔,同樣地也折射出其精神上的壓力非同一般。
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林丹又一次戰(zhàn)勝老對手李宗偉,蟬聯(lián)奧運金牌,讓人不禁再一次感慨:既生李,何生林。
看完這本書,我更加能體會到當名人是很艱難的。成名的道路上到處都是彎彎曲曲的,想要成為名人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要經(jīng)受各種考驗、不斷的努力、流出數(shù)不盡的汗水,最后才能一步一個臺階,走上通往成功的路上。
林丹,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種精神。他,無可替代!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六
最近在讀《榮格自傳》,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接觸到過這本書的書名,而且也已經(jīng)找來放在文件夾里,可是一直沒有打開來讀,一則是因為自己沒有準備好走進一個誠實的心理學家的內(nèi)心世界,再則也是沒有完整一些的時間。所以一直拖到現(xiàn)在。
坐在涼爽的圖書館里,或者是稍有些悶熱的辦公室里,看著這本書,經(jīng)常會忘了時間,真實情況是看得很辛苦,大腦時而會很累,甚至會出現(xiàn)很多幻覺——真擔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這一切。
書,一直在讀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過經(jīng)歷的,例如,兒時的一些不可思議的舉動、夢境,還有迷惑和好奇,夾雜著一些幻覺;有一些是令我驚奇的,例如,榮格對于自己夢境的解釋和對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療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這個心理學家的誠實而感動。他對自己、對一切都是那么的誠實,他說:我追求的不是權(quán)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認真地深入地讀下去。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七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榮格之道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xx年,我在書店閑逛時,發(fā)現(xiàn)了一本名為《榮格之道》的書映入眼簾。書名似乎有一種魔力吸引著我。5分鐘之后,我毫不猶疑地掏錢把它買回了家。
戴維·羅森說:“當我第一次讀《老子》的時候,我感覺他是在對我說話”。當年我讀到這句話時,內(nèi)心被深深震撼,這種感受至今仍記憶猶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人、地球另一端的異族學者,以及當時我個人的心靈,竟和諧而奇妙地產(chǎn)生了共鳴。
正如《榮格之道》一書的副標題——“整合之路”所暗示的,榮格在西方和東方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榮格心理學與道家思想具有驚人的一致性。該書分為六章,每一章都“圍繞著榮格生命和生活發(fā)展階段的某一特殊危機展開”。在每一章中,對于所面臨危機的解決,“都聯(lián)系到了榮格心理學的發(fā)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則”。第一章將榮格心理學中的自性概念與道之間進行了比較,并揭示了意識自我從自性與道中出現(xiàn)的過程;第二章對人格、面具、陰影以及與此有關(guān)的道家思想原則進行了討論;第三章討論了道家以及榮格理論中的寬容性原則;第四章討論的是,當榮格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后,榮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體無意識的深淵,他正式將道家的核心概念——對立雙方的整合與和諧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學之中,經(jīng)歷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榮格晚年整合自己心靈的更為謹慎的努力,將阿尼瑪?shù)母拍钆c道家的“陰”,以及“自性”與“道”作了對比分析;第六章回顧了榮格回歸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榮格實踐著道家的德性,他認識到惟有通過自然無為,放棄意識自我的固著,才能返歸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偉大而永恒之路——“道”。
書中經(jīng)常性地引用《老子》或《莊子》里的語句,比較榮格心理學概念的異同,從不同的側(cè)面來加深對“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來晦澀難懂的榮格心理學名詞,經(jīng)過老子和莊子的另一種方式的解讀之后,變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來。
“道不遠人,遠人者非道”。這種古今中外對人類心靈進行探索的偉大的先驅(qū)和研究者們,各自獨立地基于自身的觀察和實踐,對于人類心靈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極為類似的結(jié)論,無論其結(jié)論讓外行看起來是覺得多么地詭異晦澀,這才是真正的基于觀察和實踐的科學,比把通過在實驗室里得到的小雞、老鼠和狗的`心理行為反應(yīng)推論到人類身上的方式來得更為科學,也比無視基本常識,拍腦袋憑空構(gòu)建出某種理論模型,再依此人為設(shè)計出精巧繁復的實驗以證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學。實驗室中構(gòu)建出來的心理學只不過是人為搭建的纖細精巧的想象力玩具,與人類心靈的實相相距甚遠。
弗洛伊德和榮格等人的偉大即在于此,中國文化的偉大也即在于此。中國文化是一個從起始時就與迷信絕緣的,根植于人性的偉大文化。中國人很早就用人心的體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對心性整合的重視,與榮格不謀而合。(陳羿江)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八
顯然林先生要做自己的傳記,并非是要介紹自己的生命歷程,也不是評論自己思想和成就。我想林先生對做傳記是有很多的想法的,其所作《蘇東坡傳》、《武則天傳》該是過足了情感傳記的戲癮?;蛟S要理解林先生的情感,理解他的品性,可以去看他的蘇東坡,看東坡先生的林語堂的影子。在做自己的傳記的時候,他只是提提自己對人生經(jīng)歷中的一些階段的看法,或者是一些難聞的軼事。這便是林語堂風格吧。
如他所說,早期他的文章很是批判,后期含蓄了或者幽默了。從這個傳記便透露了這些景象。批判的,或是含蓄的批判的,或是幽默的批判了,或是含蓄幽默地與你交心。“交心”,與讀者交心,這是多好的想法。我想所謂“交心”,便是說讀者最容易聽的進去的話,最容易領(lǐng)悟的道理。要做到這一點似乎是不容易的,很不容易,所以林先生說他非常不喜歡那些所謂的“術(shù)語”,認為那是不會說話的人干的事情,不會用簡單的語言表述思想的結(jié)果。那些就是不“交心”吧。林先生說他早年文筆太直,太鋒利。那時候的他怕也是尚不能很好地用文字與讀者交心。他說,那得怪罪北洋軍閥,怪他們給知識分子的自由太多了的緣故。19胡適在其日記記著日本人芥川龍之介的話“中國著作家享受的自由,比日本人得的自由大得多,他很羨慕”。胡適得意:“其實中國的官吏并不是愿意給我們自由,只是他們一來不懂我們說什么,二來沒有膽子與能力可干涉我們”。信也。言論自由太多了,便開門見山地講話,便不知道用“文筆技巧”。恰是從這段牢騷,可體會他后期的“文筆技巧”了。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林先生哪里是在怪罪北洋軍閥給的自由太多了呢?分明是在向我輩炫耀那個時代,那個自由的時代,那個屬于知識分子的時代,那個屬于他們的時代。他們的時代里,他們的理想是“各人說自己的話”而“不是說別人讓你說的話”??蓱z屬于我輩這個時代,是連話怎么說都不知道,連自己說的話是不是自己的話都不知道,自己的嘴巴與腦子是不是自己的都不知道,的時代。當然這樣的時代林先生也是經(jīng)歷過的,這也是他后期幽默文學、諷刺文學的由來。因為在那樣的時代,自由的表達自己是不行的,是會有“牢獄之災”的。聰明如林先生者,也會感到“人生太悲慘了”,于是他“不能不故事滑稽”。所謂的“諷刺”與“幽默”,他說只是“滑口善變”,而那又只是他“樹立的自衛(wèi)的機械作用”。吾輩對于其“這一路的滑口善變,其中含著眼淚與微笑的”,該是能有極好的體悟的。用林先生最推崇的東坡先生一句詞說是“長恨此身非我有”。
學生階段肯定是給林先生留下最美、最深回憶的事情。所謂學生階段,也該就是其童年、青年時期。那時有父母、姐姐的關(guān)愛,有芝麻餅的誘惑,有閩南青山、綠水的懷抱,有美麗健康的鄉(xiāng)土姑娘的戀愛,還有品學兼優(yōu)的自信。林先生直到耄耋之年,回味起那些情景,依然那么的親切、美妙。我們也讀進了那些青山綠水,讀進了那青山綠水中的姑娘,那充滿生活氣息的美麗的鄉(xiāng)土姑娘。想離開去尋找站在大山中傻笑的賴柏英,或是坐在竹筏上漸漸憂郁的翠翠。林先生的愛情該是極天真的愛情,初戀雖然失敗,但是給留下的該是最單純的感情理想,于是在不能與c結(jié)婚的時候他還會“哭得癱軟下來,哭得好可憐”。(何曾幾時,我們也會在夢中醒來,抹去臉頰的淚水,卻還止不住心中踉蹌的哽咽。)或許正是這種單純,能夠贏得單純的愛情的吧。也許這便是為何到了晚年,林先生依然視林太太是“少女的芳心”,幾十年過去那“少女的芳心”依然如當初回應(yīng)“窮有什么關(guān)系”那般“堅定而得意”。其中一件軼事是尚未能明白的,何以林先生會“一個習慣玩母親的奶,一直玩到十歲”,閩南風俗使然?既然林先生將其將出來,該是別有用意,尚不解。正是與母親的這種親密,使其在新婚前夜,與母親同睡,那時“能與母親同睡的最后一夜”。不知道那夜林先生有沒有哭,林母又是否哭過。從此林先生不再屬于她,而是另外一個女人。(據(jù)說鹽井的藏族,男子在“出嫁”到女性家時,全家人如同漢人女子出嫁一般,要有震天的哭送。)。
回顧學校時光,并非總是好的。當我們能自己識別生活經(jīng)歷的時候,很多往昔不覺的事情開始變得充滿遺憾。學校生活便是其中之一吧。林先生相信“課堂聽課”是“人類虛耗時間之最大的發(fā)明”,“學校是致令學生看書喂非法行為的地方”。學校確實就是那樣的地方!他自信自己的學習方法,說自己只讀最經(jīng)典或最下流的書。我輩是讀了太多的無用的書,讀了太多中流的書,還是草草地讀過。我的流弊甚重,花了兩小時閱讀閱讀此書,再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堆上這些文字。林先生說他讀一本書的收獲可當別人讀十本的收獲?;蛟S與我比起來可當十三本吧。
另外再做些筆記,記幾段我感興趣的人物的描寫,生動、銳利。
關(guān)于周作人,和他的文字筆調(diào)一樣,聲音迂緩,從容不迫,激動之下也不會把聲音提高。
關(guān)于周樹人,每逢攻擊敵人的言辭鋒利可喜之時,他會得意得哄然大笑。身材矮小,尖尖的胡子,兩腮干癟,永遠穿中國衣裳,看來像個抽鴉片煙的。
關(guān)于劉半農(nóng),反對儒家一切思想,而且對一切都采取極端的看法這方面,我覺得他是一個精神病患者。
關(guān)于錢玄同,兩眼近視,常常臉紅。
關(guān)于劉半農(nóng)與陳垣,劉半農(nóng)在倫敦的時候向別人介紹陳垣說,他“也算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陳垣當時對此話甚為敏感,從此,始終存有芥蒂。
再加一條蔣介石吧,林先生說自己是中國出了蔣介石夫婦外工作最努力的人。
榮格自傳讀后感篇十九
榮格(CarlGustavJung)是20世紀重要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自傳作品《回顧與反省》生動地講述了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對于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探索。讀完這本自傳,我深受啟發(fā)和震撼。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榮格自傳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榮格的自傳中強調(diào)了對自我內(nèi)在世界的探索的重要性。他通過深入分析自己的夢境和幻想,理解了自己潛意識中的沖突和欲望。這種深層次的自我探索讓他成為一個更加全面和真實的人。我認為,榮格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只有通過認清自己的內(nèi)在世界,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并且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中更加成熟和自信。
第三段:個體與集體的關(guān)系。
榮格獨特的貢獻之一是他對于個體與集體關(guān)系的深刻理解。他認為,個體與集體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我們的內(nèi)心體驗與社會環(huán)境互為作用。榮格在自傳中提到了他對于納粹主義崛起的觀察和思考。他認為,納粹主義的興起不僅僅是某些個體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集體的心理傾向。他的這一洞察力讓我想到,作為一個個體,我們對社會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如此重要,而社會也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內(nèi)心體驗。
第四段:超越個人利益的價值觀。
榮格在自傳中談到了他對赫爾曼·黑塞(HermannHesse)的贊賞和與弗洛伊德的分道揚鑣。榮格秉持著自己對于超越個人利益的價值觀,選擇與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保持一致,而不是盲從于時代潮流。這一點讓我深感敬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臨著權(quán)力、金錢和名聲的誘惑,但是如果我們能保持自己的價值觀,追求真實的內(nèi)心需求,我們就能與自己的靈魂保持和諧,過上更加有意義的生活。
第五段:對人類意義的思考。
榮格的思想超越了個體的生命經(jīng)驗,涉及到了更加廣闊的人類意義。他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認為我們與整個人類歷史及文化傳承著緊密的聯(lián)系。榮格的這一觀點讓我深思:我們來自何方?我們?nèi)ハ蚝翁??個體的存在是否僅僅是短暫的而沒有更深的意義?榮格的自傳激發(fā)了我對于這類終極問題的思考,并推動我思索人類存在的意義和我們應(yīng)該如何對待自己和他人。
總結(jié):通過閱讀榮格的自傳,我深切體會到了自我探索的重要性,個體與集體的關(guān)系,超越個人利益的價值觀以及對人類意義的思考。榮格的生平經(jīng)歷和思想對于我們認清自己,理解自己與他人關(guān)系的深度和人類存在本身的意義有著深遠的影響。讀完榮格自傳后,我對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和與他人的關(guān)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于人類的存在也有了更有深度的思考。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936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