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思考和表達,它是我們與書籍和作者之間的一種對話和互動。在撰寫讀后感時要注重語言的準確性和表達的條理性,確保文字的流暢和邏輯的清晰。請欣賞以下讀后感,共同探討書中的智慧和情感。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一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內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現(xiàn)在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學智慧》這本書讓我有無盡的感慨?,F(xiàn)代的社會,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的同時,校園急功求利的學風也日益嚴重。試問當代大學生中又有多少個是在純粹地追求知識而不是為求以后的功名利祿呢?有誰能真正像古希臘的偉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中國的一代先師孔子那樣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和智慧,直到自己老去、逝去呢?更令人堪憂的是當代許多高校存在著學術浮夸風和學術盲追風等不良的風氣,缺乏腳踏實地挖掘真理,辯證地汲取知識的高素質人才!身為大學生一員的我有時也禁不住受到這些不良風氣的影響,讀了《西方哲學智慧》這本書,我深刻思考了自己的學習、人生,漸漸從迷惘、浮躁中走了出來,漸漸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求學之路!
讀了《西方的哲學智慧》,我真正理解了哲學的概念并堅定了終生追求智慧的信念。以前歷史課本關于哲學的概念是“愛智慧”,我以為這里的“智慧”就指一般的明智,其實我理解錯了,哲學中的“智慧”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它指示宇宙自然最深邃最根本的奧秘,而“愛智慧”標志著至高無上、永恒無限的理想境界。第二,通常的知識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因此它們不等同于真正意義上的智慧,而人類追求智慧沒有別的目的,只為了智慧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說唯有哲學才是才是真正自由的學問。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都深深了解到人生有限而哲學無限,因此他們在追求哲學智慧的道路上不斷奮斗努力著,從柏拉圖的不朽論與宇宙生成論,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與物理學,盧梭,康德,黑格爾,拜倫……一個又一個哲學家,開啟了一個又一個文化歷史階段,極大推動人類文化的發(fā)展。哲學家們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純粹為智慧知識而活的現(xiàn)代人,我希望自己能為國家的文化添點磚加點瓦!
讀了《西方哲學智慧》,我懂得了學哲學應該是“思想和思想的對話”。所謂“思想和思想的對話”就是了解哲學家面臨的哲學問題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把握他們思想的精髓和內在精神從而使自己的認識升華,思想突破,得到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學習哲學就應該把人類精神所思想過的東西再思想一遍,把人類精神所走過的精神之路再走一遍,從而選擇或開創(chuàng)我們自己的路!這樣當我們通過學習和哲學家們進行思想之間的對話時,他們的思想就復活了,而我們的學習就不是“單向性”的受到活動而是“雙向性的”互動活動。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真正地“思想和思想的對話”呢?首先我們要有“實事求是”的求學精神,辯證地看待哲學家們的精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行深刻反思,結合實際總結他們求索的經(jīng)驗教訓和自己的思考心得,從而通過思想和思想的碰撞得到真理的火花。其次我們要學會從一般現(xiàn)象中挖掘到它們的本質規(guī)律,這是哲學的本質所在,我們要有敏銳的目光觀察周圍的事物,要有突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我們才有可能獲得嶄新的思想,才能實現(xiàn)新舊思想的交流。由此看,那些學術浮夸風和盲追風都是要劈除的,當代大學生應做實事求是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新人。而我更想要努力著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西方哲學智慧》這本書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它讓我明確了自己的求學目標,人生追求,讓我不至于在一些腐朽學風中迷失了自我。讓我在茫茫學海中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找到了自己今后要走的人生之路。憑著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堅信在追求哲學智慧的道路上,我能不斷成長,我也能有所作為!
《西方哲學智慧》共分為12章,主要是從哲學的起源以及概念說起,由探索哲學智慧的痛苦歷程一直到人們有所感悟,有所啟發(fā)并有所總結。這種哲學的源頭一直發(fā)展到后現(xiàn)代主義。與此相對,中國哲學是主要研究仁、道、法、自然無為等,其研究的主題是天人關系,人我關系以及身心關系。它的流派分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名家等。與中國哲學不同的是,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形而上學產(chǎn)生、形成、演變和衰落的歷史。所以,不了解形而上學,就不可能真正了解西方哲學。
形而上學曾經(jīng)在哲學中長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達2019多年之久,雖然在黑格爾哲學那里得到了“完成”,也因此而迅速衰落,但是它的深刻影響卻至今仍然在發(fā)揮著作用。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它對思維方式、文化要素甚至存在方式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古代和中世紀,形而上學是以宣揚宇宙不變、否認事物的運動變化為其根本特征,具有反科學的性質;文藝復興后與近代科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特點緊密相聯(lián)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堅持用自然界本身的因果聯(lián)系說明自然現(xiàn)象,但卻把必然性與因果性等同起來,具有機械決定論的特點;從十八世紀下半世開始的產(chǎn)業(yè)革命和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根本變化,開啟了舊形而上學的大門,康德、黑格爾是這種有局限性的批判的代表;馬克思恩格斯從辯證唯物主義立場出發(fā),對形而上學進行了全面、科學和徹底的批判,賦予了形而上學以“反辯證法的”新的涵義;現(xiàn)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哲學中,形而上學仍然在各種哲學流派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
西方哲學史中,柏拉圖的不朽論與宇宙生成論,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與物理學,盧梭,康德,黑格爾,拜倫……一個又一個哲學家,開啟了一個又一個文化歷史階段,如果沒有他們的努力與堅持,沒有他們的執(zhí)著探索,姑且不論他們的成果對世界的哲學史造成如何影響,就西方國家而言,這無疑是歷史,人文的巨大推動力。從混沌到一步一步的啟發(fā),總結以及感悟。這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財富。
西方哲學智慧不單單是理論上的模糊智慧,相反,它恰恰是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型智慧。它不僅僅有利于人們解決對實際生活問題的疑惑,而且它又超越生活。它是一種生命的追求,一種人生的感悟。西方哲學智慧是一種生命智慧,它以它特有的睿智與活力賦予人類一個富有意義的生命世界,令人生更加充實圓滿幸福。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二
本周繼續(xù)閱讀羅素《西方哲學史》,并對如下的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首先,"一個判斷雖然不見得比另一個判斷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這一意義來說,它卻可以比另一個判斷更好。這就暗示了實用主義。"。
讀到這句話,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學》中學習第六章決策時,講到行為決策理論時提到了西蒙的"滿意性原則"。所謂"滿意性"是指決策時,個體并不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及其可能的結果,而是僅僅考慮幾個選項,一旦感到滿意,就會立即停止搜索。就比如我們買電腦,電腦的品牌多種多樣,我們會綜合自身的用途、預期價位、實用性等來進行選擇,在這個范圍內挑選自己滿意的電腦并作出決策。
前兩天聽老師的錄音講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該呆的那個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靈活。其實"滿意性原則"就是一種靈活,不應該在難以抉擇的時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滿意的選項,在一定范圍內學會適度的降低目標,也會是最優(yōu)的結果。
第二,亞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學說所主張的是,適度的資產(chǎn)才最能夠與德行結合在一起:"人類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財貨才能獲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財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無論是存在于快樂,還是存在于德行,還是兼存于這兩者,往往總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靈上與性格上有著最高度的教養(yǎng)卻只有適度的身外財富的人們的身上才能夠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無用的身外財貨卻缺少高尚品質的人們的身上找到的"。
拋開亞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觀念不談,我同意以上的觀點。身外財貨是需和德行、品質相稱的,比如醫(yī)生要有"醫(yī)德"。醫(yī)生需要有過硬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要有"救死扶傷"的高尚品質,只有"德""才"兼?zhèn)鋼Q來的"自身財貨"才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但是我認為當今社會風氣過多的抬高了"身外財貨"的價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義,即鄉(xiāng)下財大氣粗、沒什么品味的有錢人。所以一些商販會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圖,卻早已對"誠信"置之不理。還有一些現(xiàn)代的偶像劇,動輒就是剛畢業(yè)的大學生在北京或者上海這樣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華單身公寓?;蛘哂龅揭粋€"霸道總裁",從此咸魚翻身。
針對這些虛構的偶像劇,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但是對于正處于追偶像劇而又沒有形成穩(wěn)固的價值觀的青少年而言,他們會對這樣的生活抱有幻想,這就是在傳播一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傳達一種不勞而獲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財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與德行、高尚的品質相稱的。
今天是開始學《西方哲學史》的第一天,雖然只翻了兩小節(jié),但卻學到了很多,就這兩小節(jié)就已是滿紙乾坤,想想這羅素也是厲害,能寫出這樣系統(tǒng)的書。我真的是很好奇看全本英文原著的感覺是會有多爽啊。
在第一小節(jié)中,我知道了,原來,公元前6世紀希臘崛起了,開始出現(xiàn)哲學,給周邊的文明帶來了不一樣的生活。
知道了原來埃及的神學和巴比倫的神學是不一樣的,埃及崇尚死亡,信奉輪回,而有金字塔;而后者的文明有黷武的血性,且其宗教更加關注幸福。不僅于此,古巴比倫的科學成就也是巨大的,連我們今天一直延續(xù)的一天24小時,一周360度,都是他們提出來的,那時的哲學同科學是緊密聯(lián)系的。
古希臘極盛一時的邁錫尼文明大約存在于公元前1600到前1000年伯羅奔尼撒半島,屬于青銅時代晚期,繼承了來之愛琴海地區(qū)的來里特島的米諾斯文明,時間大約為公元前25000到前1400年,屬于青銅時代早期。
而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文明孕育出了第一個產(chǎn)兒,學成荷馬史詩的盲人詩人荷馬,而同時期的東方地區(qū)也誕生出孔子、佛陀瑣羅亞斯特等。世界的發(fā)展,不管哪個地區(qū),基本上都是同步的,都是在同一個軸心線上發(fā)展的。
奧爾弗斯叫的誕生算得上是宗教史上的大事件,他的誕生,形象了人們生活,使得哲學觀念深入生活當中。
讀完到這些有趣的事件,讓我對西方文明產(chǎn)生了濃烈的興趣,真的為之傾倒。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三
在一個漫長的時期里,人類思想的沖突在歷史中表現(xiàn)為宗教忠貞與政治忠貞的沖突。而后發(fā)展為希望加強社會約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會約束之人的沖突,對于現(xiàn)代,又有激情與理性、浪漫與紀律的體現(xiàn)。無論哪個時代和地區(qū)的社會都受著兩種相對立的危險的威脅:首先是過分講求紀律和尊敬傳統(tǒng)而導致僵化;第二是由于個人獨立和個人獨立性的增長使得合作成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會的解題或是對外來者的屈服。而哲學之意義,旨在教導人們在不能確定時怎樣生活下去而又不致為猶疑所困擾。上述兩種主張都有著自身的哲學,但發(fā)展到了極端,又成了對社會的威脅。自由主義的學說則介于二者之間,力求避免這種無休止的反復。其本質在與意圖不根據(jù)非理性的教條而獲得一種社會秩序。并且除了為保存社會所必需的束縛外,不再以更多束縛來保證社會安定。
羅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臘哲學家們做了一個區(qū)分,這個區(qū)分就是蘇格拉底。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們相當于是為蘇格拉底時代及之后的哲學家們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他們雖然不像蘇格拉底那樣為世人熟知稱道,但如果沒有他們所做的積累,蘇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學家們的理論也如無根之木,空中樓閣一般,無從談起了。而其實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們是誰以及他們主要的功績。
最早的希臘文明興起始于奧爾弗斯教派,在這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庫斯,這個時期的希臘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學始于泰勒斯,他預言了一次日食,他與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屬于米麗都學派,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科學。之后則是畢達哥拉斯,他主張數(shù)學與神學之融合,這長遠地影響了后世的柏拉圖,甚至于柏拉圖哲學中某一部分剖析來看本質上其實就是畢達哥拉斯哲學。而赫拉克利特明確提出了不可知論,主張萬物流變,并發(fā)起了對于永恒的討論,而這一討論一直延續(xù)到了現(xiàn)今,哲學家們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種永恒不變之存在,它超脫于萬物與時間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學所無法解釋的。這種努力便自巴門尼德開始,巴門尼德的論點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與赫拉克利特不同,他認為萬物不變,凡實體皆有不可毀滅性。對于這些論點,作為現(xiàn)代人的你我自然覺得是無稽之談。在對待哲人某些錯誤的觀點上,人們有時會生出一種疑問,如此哲人為何也會犯這種錯誤?如何正確地看待這些觀點,羅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xiàn)出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時,我們不應努力證明它竟有幾分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這種觀點何以竟會看起來似乎是真的?!蓖?,如今很多我們?yōu)橹畾g欣鼓舞的偏見,對于心靈氣質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將會顯得何等之愚蠢。錯誤畢竟是錯誤,不因是誰而改變,今后改正便是。哲學引發(fā)人思考,指引人前進,給人以信心,但從未教人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并且哲學理論的生命就在于,如果它真是重要的,那總可以在原來的`敘述形式被駁斥后以另一種新的形式復活,反駁很少能是最后不易的。即無論經(jīng)歷幾次相互反駁,都不過是將自身的觀點進一步精煉化的一個序曲而已。就我個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羅素幾乎對每個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都做了某些方面的批判,而這正是一個哲學家應當做的。永遠不要放棄自我思考,哪怕是世人皆允的真理,都值得與之一辯。真理從來不怕辯,真理越辯越明。
而巴門尼德之后的哲學家們更多是起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恩培多可勒明確提出了“四原素”、“歷史的進程是愛與斗爭的進程”的觀點;屬于阿那克西美尼學派的阿那克薩格拉首次明確提出了心與物理變化之聯(lián)系;原子論者留基波和德莫克利特們則開了唯物主義的先河,并且對于虛空是否存在引發(fā)了爭論,這里羅素也給出了一段有趣的討論:
“虛空是一種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p>
“既然你說有虛空,因此虛空就不是無物,因此它就不是虛空。”諸如此類的批駁不勝枚舉。羅素還明確提出,德莫克利特及其之后的哲學都犯了一個錯誤——即在和宇宙對比之下,過分地強調了人。自懷疑主義者們起,就一直在研究人們是“如何知道”的,而不是去努力地獲取新知識,而他們的先驅就是明確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智者普羅泰格拉。乃至于蘇格拉底那過分地強調倫理的論述、柏拉圖之否定感性世界、偏重于自我創(chuàng)造的純粹思維世界、亞里士多德將“目的”作為科學的基本觀念的做法,都犯了倒退的錯誤。盡管他們有著絕世的天才,若其思想上有著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成分,那他們的天才便成了這些錯誤觀點為害無窮的幫兇了。哲學若不能指導人前進,就失去了其積極意義。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四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可見哲學一門有廣泛學科基礎的學科。高中時關于哲學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學時慢慢對哲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慢慢了解這門學科。
《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哲學介紹到世界近代哲學,其中以哲學家為單位,詳細的闡述了西方歷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理性之力”,無論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還是近代的啟蒙運動,都強調人類獨立的理性的思考,這一點和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有著很本質的區(qū)別。
西方哲學中第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就是他們的思考方法即“邏輯上推理”,那什么是“邏輯”呢?,西方哲學家認為“邏輯”指的是“一個事物和另一個事物有必然的'聯(lián)系,而當出現(xiàn)其中一個事物時,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另一個事物,邏輯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那西方哲學家又是如何運用“邏輯”的呢?比如誒利亞學派學者認為“存在和思維是一回事,因為凡是不可思議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議”或恒常論者認為“沒有什么能夠產(chǎn)生于無,能夠變成無,所以變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他們的結論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論,而是都有非常嚴謹?shù)倪壿嬐评怼?/p>
西方哲學中第二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們注重對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學家都普遍相信人類有感情和理性這兩種獨特東西,柏拉圖認為“這個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邏輯體系,一切知識都是回憶,一切學問都是一種重新覺醒”強調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唯心主義”。近代哲學家就對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認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種激情:欲望、快樂、憂愁”,“人是以利己主義的快樂主義為歸宿,快樂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師”,這些對人性的研究對后面啟蒙運動中民主和自由有著深刻的影響。
哲學使人思維,讀史使人智慧。從《西方哲學史》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五
生活中許多事物都存在一個維度的兩個極端。羅素說,文明人之所以與野蠻人不同,主要的是在于審慎。
他為了將來的快樂,哪怕這種將來的快樂是相當遙遠的,而愿意忍受目前的痛苦。作為一個小學老師,我對這句話感受頗深。我們說一個人,從自然人接受教育逐漸轉變?yōu)樯鐣?,其實也可以算是從“野蠻人”到“文明人”的過程。家長常常對年幼的孩子不愛學習而抱怨,可能會警告孩子,“現(xiàn)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去掃大街”,但事實卻讓人悲傷,孩子就是不愛學習?!吧賶巡慌?,老大徒傷悲”,背得滾瓜爛熟,實際行動卻毫無改觀。于是老師逼,家長逼,大家都患上了強迫癥,哪怕孩子作業(yè)全做完、復習全復習好,只要他不在學習,大人就感到不爽。
而且大多數(shù)時候,孩子的學習并不是為了自己的未來,或者我們常說的“讀書是為了自己”,在觀念上,本能地認為這是一種外界強加給他的痛苦,只是迫于無奈才去完成,并不是一種理性的“審慎”。于是,有的教育觀念就認為,孩童時代就是應該玩耍,小學階段就是不應該有回家作業(yè)。
那么這算不算是對“野蠻”的一種放縱呢?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總是在兩個極端中受夾板氣。口頭上喊“減負”,操作上是“加壓”,學習負擔重了孩子受不了,沒有回家作業(yè)了家長又不放心。從來沒見教育部因為研究生考試壓力大而要求大學生減負,因為他們已經(jīng)足夠“審慎”了。我覺得,正是因為小學生自身沒有將人的一生視為整體的認識,而僅僅關注到當下的快樂,與社會、學校、家庭因為對學生未來的關注而對當下施加巨大壓力,所以教育上才會有那么多沖突。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六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能夠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資料總是異常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可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禮貌開始,一向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所以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十分深刻的話。我們此刻很多人對于此刻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能夠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能夠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七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能夠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資料總是異常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可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禮貌開始,一向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所以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十分深刻的話。我們此刻很多人對于此刻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能夠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能夠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八
在海邊讀《西方哲學史》,讀到傻掉,關于孤獨――之四?;氐匠啥?,竟然對紅塵俗世有不堪重負之感。陳果老師在情商一課中說道,我們的一生已經(jīng)非常短暫,而屬于自己的時間就更少。當我們在工作的時候,時間屬于我們和單位的共有;當我們回家,時間屬于家庭成員共有;當我們參與社交,時間屬于我們和他人的共有;即便是玩游戲,也是被游戲占有了時間。捫心自問,人生屬于自己的時間究竟有多少?南澳島之行,嘗試獨有的時間。
清晨獨自在沙灘上慢跑,赤腳獨自在沙灘上躑躅。夜晚獨坐在沙灘上,就像一個孤兒,對話拍岸的浪濤:“我說的你懂嗎?你說的我都懂。”而后,將上衣的風帽拉緊,“矗立”在凜冽的海風中大聲的背誦:“他們身在眾人之間又永遠是孑然自處”。一直到,有好心人前來提醒:“千萬不能下海啊!”
斯賓諾莎說:“凡追悔某個行為者,雙重的悲慘和軟弱?!蔽也荒芊畔碌倪^去太多,但至少可以不再追悔。
羅素說:“存在就是能夠和最多數(shù)相容的有?!蔽也荒芊畔碌奈磥硖?,我需要存在,于是必須和現(xiàn)實最多的相容。
至于現(xiàn)在:“假若拯救之事近在手邊,不費許多勞力就可以得到,如何幾乎被所有人等閑忽略?不過一切高貴的事都是既稀有也同樣是艱難的”。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九
然而,如果這就成為應該謹守緘默的充分理由,那么結果就會沒有人可以論述某一狹隘的歷史片段范圍以外的東西了?!弊x到這我就已經(jīng)感覺到,這樣一個試圖以理性客觀的語言描述西方哲學發(fā)展歷史的人也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性情中人。不是嗎,羅素一生曾經(jīng)兩次入獄,一次是因為反對戰(zhàn)爭,另一次則是因為反對核武器。如此為著自己的個人信仰而奮力力爭的人應該算不上是一個“出世”的人吧。但為何我們總是偏愛那些有激情有思想甚至狂熱的有些幼稚的人呢,這大概是因為我們人類骨子里那種柔軟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啊,理智固然好,但作為血肉之軀的人,理智只能是“與可感覺的對象相對立的理想對象”罷了,正如對近代數(shù)學理論有巨大貢獻的畢達哥拉斯,這個集理智與個人情懷于一體的天才一樣。畢達哥拉斯是數(shù)學和算學的奠基人,可他身上又總能找到神秘主義的影子。例如他的教派里有這樣看起來不近人情的規(guī)矩:不能吃豆子,不能碰白面包,不要在大路上行走,不要在光亮的旁邊照鏡子等等。理性的東西和神秘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體現(xiàn)在畢達哥拉斯教派的身上,讓我再一次認識理性和感性這對矛盾是不可能完全擯棄彼此的。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么?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著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復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知識外的教條。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著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為: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我因此也想到,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才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qū)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白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這有助于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式思維。
羅素接著說,哲學象科學一樣訴諸于理性而不是訴諸于權威,不管是傳統(tǒng)的權威還啟示的權威。這里傳統(tǒng)的權威是指國家機器的強力,啟示的權威則是指神學中的教條,上帝旨意之類。既然哲學和科學一樣理性,那哲學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羅素認為,科學回答不了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而神學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經(jīng)不象過去幾個世紀那樣令人信服。羅素舉了好多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問題,個人認為遠不如這三個直觀:“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當然羅素的問題層次較高。象這三個問題在實驗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說,神學家的答案已經(jīng)失去光輝。而哲學恰好來鉆研這類業(yè)務。再回到羅素這篇緒論的開頭,來談談哲學的特征。羅素說,“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與倫理,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就科學這個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至于這兩種因素在哲學家的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則各個哲學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同時存在,這是一個問題,但也確實如此。心靈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揮,只有你的心靈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還是一個回避不了的烙印問題。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
前段時間,通讀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此書名為哲學,但西方所謂哲學乃為科學之科學,統(tǒng)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將此書視為歐洲文明發(fā)展簡史亦不為過。通讀猶如囫圇吞棗,卻也得出了些心得,現(xiàn)依據(jù)閱讀時的隨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脈絡清晰而以。本文相當枯燥,請選擇性閱讀。
按照歐洲歷史學派對古代社會的劃分觀點,將近代之前的歷史分為上古、中古,兩者分界線是公元476年歐洲奴隸制社會的滅亡(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中古與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光輝照耀整個歐洲。也就是說分成這么幾個階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時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時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世紀,1500年之后又劃分為近代、現(xiàn)代等。
對照中國歷史年表,發(fā)現(xiàn)東、西兩個當時幾乎決裂的、獨立發(fā)展的文明之間竟有如此巧合。(此處所說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統(tǒng)歐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晉朝滅亡,至此中國文化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結束。
公元十四世紀,明王朝建立,中國在經(jīng)過短暫的元代統(tǒng)治之后,傳統(tǒng)學術界遭到毀滅性打擊,繼而進入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上古時期,中國和歐洲的文明猶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發(fā)展狀態(tài)。
中國傳統(tǒng)漢文化思想體系得到建立和確認,形成了以儒、道、墨、法為主,尤其以儒家為正統(tǒng)的思想體系,此種體系綿延至今,之后數(shù)千年,中國再沒建立新的完整思想體系,只是對先秦思想體系得承襲、融和、分支和發(fā)展。史學上的極端觀點認為,秦以后中國就再也沒有思想家了,而晉以后連真正的知識分子都很難找到了。
西方社會將古希臘稱為經(jīng)典時代。那時期建立起來的哲學、科學體系被稱為經(jīng)典哲學、經(jīng)典數(shù)學等。丟番圖創(chuàng)建了代數(shù)學,歐幾里德著有《幾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窮舉和趨近概念是微積分的原始思想。經(jīng)典哲學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結束了“前蘇格拉底”時代哲學家單一以自然為研究對象的哲學體系,從此,哲學將人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并由此開始了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等重要社會學科的研究。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一
一、“根源”問題: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學、宇宙論問題)只有理解了這個問題,才有機會和信心理解其他問題。
二、獲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問題的答案呢?(知識論、邏輯學問題)只有運用所謂合理、所謂理性的方法,才有機會和信心理解“根源”,進而理解其他問題。
三、人的問題:“人”作為我們自認為的萬物之首到底是什么?應該怎么過?(生理學、心理學:“從個體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應該怎么過?”倫理學、政治學:“從群體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應該怎么過?”)(人生論問題)人的問題才是哲學中最難、最核心的問題!
四、通過哲學史的閱讀,讓我明白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大體發(fā)展脈絡,并且根據(jù)這個脈絡總結和大膽預測如下: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思想史大體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二
哲學,起源于人類實踐中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所作的對世界的思考。那西方哲學史讀了之后,讀者都寫了什么讀后感呢?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西方哲學史讀后感,希望你有所收獲。
哲學作為一個時代思想的薈萃,亦是人們在社會中探索實踐的產(chǎn)物,往往能成為時代變革的先行者。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完成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原始積累,同時也完成了新興思想的醞釀。進步的資產(chǎn)階級不滿足于舊的封建體制,民族運動成為反抗教廷統(tǒng)治的力量。文藝復興開啟了新時代的大門,自此一批批哲學家以及他們顛覆傳統(tǒng)、開辟世界的理論層出不窮。馬基雅弗利的政治學說深刻了體制的利弊,甚至早于達爾文數(shù)百年闡述了進化論的學說。埃拉斯摩借對愚神的歌頌幻想至高的幸福,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成為共產(chǎn)主義者的藍圖??茖W的興盛推動了哲學視角的開闊創(chuàng)新,而哲學更為科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正確指引。有人將哲學理解為科學之科學亦不無道理。近代科學的興盛,離不開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萊布尼茨、牛頓等人的奠基作用,而這些時代的巨人們亦從各個方面詮釋了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進步。
哲學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總是伴隨著繼承與演進革新。繼承了赫拉克利特的神秘觀,與畢達哥拉斯派糾纏不清。伏爾泰將斯賓諾莎的思想發(fā)揚光大,卻任何時候都無從否定以絕對的情感排斥理性或以理性而避開感性。巴門尼德影響了兩千年后的尼采,柏拉圖或許還將影響三千年后的一代代。這或許就是羅素想以紀傳體通史記敘下一門哲學作為一門學科,也作為一門精深的學問,一個永恒的主題的發(fā)展歷程的原因吧。鑒于前人,讓智者的光芒指引我們向前。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哲學似乎高于生活,甚至與實際相距甚遠。但不可否認,從古至今,哲學對歷史軌跡的沿革,社會進步的推動和阻礙,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時代哲學的發(fā)展,往往引導著那個時代最前沿的思想革新,而思想往往是變革中最具先行性的事物。羅素將哲學解釋為介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事物。但哲學,同樣是訴諸于理性,而不應盲從于權威。因此,羅素在解讀哲學史、我們在解讀羅素與他的《哲學史》的時候,不應只認知客觀的事實論述,更應加之我們獨立的思考與理解。智者也許不可尋,但若能成為一個具備獨立思考能力、思辨思維的人,讓哲學為我們明智,從而指導實踐、用于生活。那么讀一本哲學史,我將收獲的一定會更多。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與精神何者為第一性本源的問題,亦是意識能否正確認知存在的問題。溯其根本,哲人最初的哲學思考,是對世界本質的探尋。羅素便是從最早的哲學流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展開一篇篇相承或相對的哲學巨章。泰勒斯最早提出世界的本源是火,荷馬史詩亦輝耀著智慧與哲思,畢達哥拉斯以數(shù)學幾何的原理剖析世界的方圓,從而開辟了影響深遠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隨著古希臘城邦文明的發(fā)展,伯利克里的黃金時代伴隨著智者學派的崛起,從而開始將哲學問題從自然帶進到人類自身??v然存在唯心主義的流弊,縱然過分的自我讓道德趨于流散,但無疑是哲學史上一步重要的跨越。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極大地摧殘了古希臘文明,三十僭主統(tǒng)治時期,雅典的繁華摧殘開始隕落,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不再奪目,蘇格拉底的學說備受限制。但哲學總能在哪怕最黑暗的時代中找尋到生存的夾縫,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普羅泰戈拉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代表。不曾停滯的哲思影響著一代代人,從而有了柏拉圖時代的輝煌。
柏拉圖,代表著古代哲學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理想國》、《申辯篇》、《蒂邁歐斯》等名篇詳細闡述了他的理念論、不朽論、烏托邦式的民族國度??v然困于時代的局限,柏拉圖的思想難免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缺乏實際操作的可行性,但無可否認,他的理論之寬宏廣闊,足足影響了至今的哲學的發(fā)展軌跡。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亞歷山大繼承父親腓力的偉業(yè),在短短十余年時間東征西討,將馬其頓從一個城邦小國發(fā)展成為一個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帝國。同時,亞歷山大帝國不僅打破了古希臘相對封閉的城邦體系,也將輝煌的古希臘文明在歐洲、北非、近東廣為傳播,促進了文明的融合,拉起了希臘化時代的序幕。亞里士多德正是在這樣一種時代環(huán)境下,汲取文化的百家之長,將哲學與各門類學科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實用性哲學的先河。包括同時代的阿基米德、亞婆羅尼等哲人、科學家,都將哲學與其他門類的學問相糅合,讓其成為一種指導科學以及社會發(fā)展的方法論而存在。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內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現(xiàn)在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三
羅素三言兩語介紹了西方哲學簡史,看了一團霧水,是自己的閱歷不夠,還是未經(jīng)消化、一味圖塊,關于某某人,三言兩語,太多散漫了,而其哲學內容亦是經(jīng)過羅素的評鑒,這樣就失真了。
由是我懷疑某些天文學上的常識,懷疑數(shù)學上的某些公式,懷疑至今為止并沒有任何一門派或某個人的哲學是可學的哲學,這其中包括馬克思,哲學是無窮的,不應該到馬克思而終結,還可以繼續(xù)往前發(fā)展,或者說發(fā)展至科學的哲學。
先前讀書時也有懷疑,只是自己無力證實,無力去驗證今日又有此懷疑,而于將來,不知可有推動哲學前進者,不知何時才可能發(fā)展至科學的哲學,彼時,哲學將更加的完善,更加適用于生活。
馬克思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是可以達到共產(chǎn)的,我認為這在理論上是可行的,那時思想達到了一定高度,以國為單體,可以不要,陷于無,人民自作主張,彼時馬放南山,地球為一村,國家為一人,一人理一事,一人予一村事務,村中無糾紛,咸太平。
叔本華人生痛苦,然而只要找出痛苦的'根源并加以解決方可使幸福長駐、快樂長存!
解決了痛苦、發(fā)展到那個高度,差不多也是盡頭了,彼時人生而無意義,無價值,如是,人生依舊痛苦,或測突破地球之限,吾未之聞也,以目前理解,亦未敢聞也。開普勒、牛頓真英雄也,視野宏廣,不局限于地球。
以哲學、思想、文化為藥引,以和平、實業(yè)、知足為藥材,可解決那個痛苦,可到達那個高度,一定行的。
只是必須要保障諸人有健康、綠色的生活,必須引導諸人的人生,使之有價值、不虛無,以此為前提。
落實到生活中來,先有綠色的食物,舒適的環(huán)境,這要求我們走一條現(xiàn)代化農業(yè)的道路,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huán)境。
路道盡頭;人生依然沒有意義,不知道彼時、將來支撐人們有勇氣活下去的是什么,僅是研究前人、研究歷史、活在過去嗎?抑或突破前人與現(xiàn)在,向將來、向未來邁去!
彼時,自殺是需要莫大的勇氣……。
是懷疑、是猜測,暫無能力去驗證,亦不能拿出充足的論據(jù)說明以上不錯。
是非愿有人來驗,曲直終有后人評。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四
一個字數(shù)甚少的提綱居然可以成為流傳后世的著作,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也確實說明了它是一份透露著新世界觀萌芽的天才大綱。
正是它的問世,才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形成。全文由11條大綱構成,全都緊緊地圍繞著“實踐”這個中心,強調實踐的決定性作用。費爾巴哈由于不理解實踐的概念和意義,因此他的人本主義唯物主義思想是直觀的、非實踐的,這導致他在社會歷史領域無法擺脫唯心論的巢臼。馬克思正是對費爾巴哈進行了揚棄,在提綱中主要提到這樣幾個觀點:舊唯物主義是沒有把事物、現(xiàn)實等當作感性活動當作實踐;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環(huán)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都是實踐;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得到現(xiàn)在大量被引用的關于實踐的理論的雛形。
這本書闡述了什么是哲學、智慧的痛苦、思想與思想的對話、“是什么”的問題、科學之科學、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終結、終極關懷、天路歷程、理性與信仰、上帝是否存在、實踐智慧、自由的難題、善的困惑、幸福與德性的沖突、主體性原則、我思故我在、哥白尼式的革命、主體性的黃昏等等。哲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是人類的精神家園。通過修讀西方哲學智慧糾正了我對哲學的成見,哲學不等于智慧,哲學即為“愛智慧”。
哲學并不只有一條路而是有許多條路,任何一條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學本身,所有的哲學運思之路“綜合”在一起,才構成了一幅比較完整的哲學圖畫。我們不能一眼望穿哲學的背景,但是我們可以一點一點的接近智慧。學習哲學是一件和快樂的事情,因為哲學就存在于我們身邊,更容易被我們接觸,卻不容易被我們所理解,在蘇格拉底的故事里,從他的生平和死亡,我可以領略到很多東西,他認為德性是人之為人的本性,由神平均分配給了每一個人,因而人人都具有德性。但是說人人都有“德性”,并非指現(xiàn)實地擁有,而是潛在地擁有。換言之,人并不是生來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導下認識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實現(xiàn)出來,成為現(xiàn)實的和真正的善。所以蘇格拉底認為,未經(jīng)理性審慎的生活是沒有價值的,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了他自己,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
因此,他把德性與知識等同起來,得出了“知識即德性,無知即罪惡”、“無人有意作惡”的結論。蘇格拉底認為:認識的目的在于認識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說,認識事物的定義或概念,亦即我們所說的“本質規(guī)定”。我們也許會在人生的滿滿道路上不停的追尋,沒有落腳點。而哲學給了我們人生的落腳點,讓我們可以不停的回味自己的人生到底做了什么,為了什么而做,得到和失去的是什么。
由此我覺得我們的人生應該永遠的思辨著,給自己的心靈找一個落腳點。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五
以前看過很多哲學的書籍,看的我是霧里看花,一頭霧水啊!這段有時間了,從頭又讀了一遍哲學,終于讓我知道什么是哲學了。就是一般比較有思想的人,整天吃飽之后,玩的沒玩的之后,問一些讓人頭大的問題。比如說,世界是什么,我們是怎么來的,宇宙是怎么來的,人為什么而活的。
自己問自己之后,開始的時候又給不出答案,就編造一個,結果又得蒙對了,有的蒙錯了。一些有權利的人也去猜,猜完就說是對了。不讓別人反對他,有人反對就弄死。比如哥白尼就被弄死了,還有著名的蘇格拉底也悲劇了。西方的哲學和東方的哲學不一樣,西方的哲學偏于理性,以邏輯為手段,來研究世界時什么。東方的哲學偏于感性,以陰陽為基礎,結合四象八卦,生萬物。我們不研究世界是什么,但是我們尊重世界的法則,講究順其自然,按照世界的變化去行事。
西方的哲學是首先要推崇希臘哲學,也就是古希臘哲學。這里首先研究的就是自然,研究一下金木水火土是什么,由什么組成的,以及他們之間是怎么變化的。研究這些問題的一些牛人有記載很多,比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慢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知識和行為問題被提出來了,就是說,真理的問題,那句“吾愛吾師,我更愛真理”的話大家就知道了吧。由于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都出來了,就會有人站出來了,說好多東西不合理,有名的就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兩位,他們去除糟粕,取其精華。把哲學的世界重新整理了一下。之后就是倫理問題,說實在的,我一直沒有弄明白倫理到底說的是什么,好像是說,人的靈魂和世界還有社會之間的關系。但是是什么關系不太懂。
隨著人類的進步,基督教出現(xiàn)了?;浇痰某霈F(xiàn),帶來了很多神話的東西,被稱作神學。有很多人研究和信奉這個東西。結果就著書立院,出現(xiàn)了經(jīng)院哲學,也出現(xiàn)了教會。教會以信仰為背景,以神權為手段,以統(tǒng)治者的身份出現(xiàn)了。人類還在進步,科學的大門已經(jīng)找到了,但是還沒開。但是人類還是向著真理出發(fā)的,以當時的科學水平,發(fā)現(xiàn)很多經(jīng)院哲學是錯的,有人出來反對。結果也是悲劇了。歷史的必然規(guī)律是:一個出現(xiàn),就會伴隨著另一個消亡。自然哲學的出現(xiàn)(科學)打擊了經(jīng)院哲學,經(jīng)院哲學為了生存,只能改變了,變得更玄乎了。自認科學還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經(jīng)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這個就叫做經(jīng)驗哲學。既然是經(jīng)驗,就自然出現(xiàn)個人主觀色彩,大家就是出來理論一番。理論的最后結果一般是,出來一個大人物,以公正的身份去評判。以批判的眼光對待問題。這里面也參雜著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其中黑格爾的辯證法到現(xiàn)在還很實用。到現(xiàn)在的實用主義哲學登上歷史舞臺,看看身邊的人,都是實用主義,不喜歡理論。各個問:有什么用啊?問這種話的人,我想還是先讀讀書吧,之后再問吧。要不會讓人笑話的。因為理論是基礎,理論很重要的。不要問他有什么用,比如問你:剛出生的小孩有什么用啊?與此相同,理論就是剛出生的小孩,等他長大了,就知道他有什么作用了。
"神"是人類尋找自身及萬物存在原因屢屢失敗屢屢找不到合適解釋的一種寄托與精神安慰.或者說:"神"即所有哲學家的追尋本身.靈魂,情感,肉體.情感:每個人都有幾近相同的情緒反應,人的構造框架相同只是細節(jié)不同而已.靈魂:靈魂的一部分可以寄托,比如文字,聲音,圖畫,古跡....
肉體:靈魂與情感的活動基礎."前定的和諧"或許是真實的.我們也許只是自然看清自己解釋自己的工具而已.我們都是自然反應的犧牲品.所有的一切都只不過是自然反應,所有的一切都有它自己應遵循的法則.這顆星球,這個世界,這個人間,這片土地.光彩奪目的表面的背后是什么,是人類不得不承受過的血淚歷程,人類不惜一切代價把他們所能確定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化作可以用視覺聽覺等感受得到的事物.而為此產(chǎn)生過的哀鳴,呻吟,戰(zhàn)爭,猜忌等以及一切苦惱,哀怨,辛酸,淚水都留在他們各自的記憶中,這也許是每個生命不知覺的一個偉大之處.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六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羅素享譽世界的一部學術巨著。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廣博的學識在全世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羅素有一句名言:“一種哲學要有價值,應該建立在一個寬大堅實的知識基礎上,這個知識基礎不單是關乎哲學的?!绷_素本人就是這句名言的實踐者。他的哲學著作涉及學科之多,令人嘆為觀止。評論家認為:“羅素的學識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淵博……”懷特海形容羅素“是柏拉圖的一個對話的化身”。我想,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學史》中,作者從人類的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向讀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紀以來,直到近代哲學的發(fā)展輪廓;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幾乎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我們都可以在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評述。在書中,作者對這些哲學觀點的評述清晰而明智,表現(xiàn)了一個學術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嘆服。如評述柏拉圖關于閑暇產(chǎn)生智慧的表示質疑,對此,作者作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圖的這種思想與近代思想作比較,推出柏拉圖該種思想存在的明顯問題;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設,假設柏拉圖的思想或者說假想成立,經(jīng)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來,把政府交托給他們,這仍然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擁護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認真閱讀此書,我發(fā)現(xiàn)我收獲的不僅是對西方哲學史的了解,還有對羅素慎密的邏輯和極強的推理能力的學習。我覺得讀一本好書,我們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書中所介紹的內容和情節(jié),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達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以及要學習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學習,精于學習,在閱讀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qū)別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它教人理性,激勵人們無所無忌的去學習哲學,研究哲學。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內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非常深刻的話。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現(xiàn)在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學史》這本書的前部分我有認真的閱讀,確實不錯!買了本盜版的書籍,影響了閱讀的心情,后期的閱讀是通過天涯讀書完成的。作者見解獨到而深刻,同時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羅素的烙印。就結構而言,主要以那一時期的重要人物為線索,脈絡不是很清晰,閱讀的過程需要極強的注意力才能夠很好的吸收。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沒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對于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而言的。讀完之后對戰(zhàn)爭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亂方可大治。對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國,在古代未曾經(jīng)歷真正的外邦的征戰(zhàn)是幸也是不幸。下面給大家摘錄幾段我認為精彩的地方:
???1、當我們問到一件事“為什么”的時候,我們指的可以是下列兩種事情中的一種,我們可以指:“這一事件是為著什么目的而服務的?”或者我們也可以指:“是怎樣的事前情況造成了這一事件的?”對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目的論的解釋,或者說是用最終因來解釋的;對于后一問題的答案就是一種機械論的解釋。
???2、有兩件事必須牢記:即,一個人的見解與理論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這個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時,大概也并沒有人在任何一個題目上達到過完全的最后的真理。當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xiàn)出來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努力去證明這種觀點多少總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會看起來似乎是真的。這種運用歷史的與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開擴我們的思想領域;而同時又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所為之而歡欣鼓舞的許多偏見,對于心靈品質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將會顯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義觀點所以打動人心的理由,隱伏在人性和人類環(huán)境的極深處。出于自利,人類變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獨;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來補充自利的力量。但是為將來的利益而割棄現(xiàn)在的滿足,這個習慣讓人煩膩,所以熾情一激發(fā)起來,社會行為上的種種謹慎約束便難于忍受了。在這種時刻,推開那些約束的人由于內心的沖突息止而獲得新的元氣和權能感;雖然他們到末了也許會遭遇大不幸,當時卻享受到一種登仙般的飛揚感,這種感受偉大的神秘主義者是知道的,然而僅僅有平凡德性的人卻永遠不能體驗。于是他們天性中的孤獨部分再度自現(xiàn),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這自現(xiàn)必定披上神話外衣。神秘主義者與神合為一體,在冥想造物主時感覺自己免除了對同儔的義務。羅素的哲學史更像是寫給自己的讀后感。觀點十分可觀,同時并不掩飾自己的喜好厭惡,例如對斯賓諾莎的推崇和對尼采(尼采的章節(jié)十分精彩詼諧,強力推薦)的蔑視。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獲在于接受了對他人思想觀點的一種客觀評判的閱讀方法。
???我不敢自詡為知識豐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來也深深地為這種矛盾所痛苦。知識和理性告訴我上帝不會存在,這個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知識之樹。而作為一個人,一種有內心豐富生活的感性動物,我卻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來慰藉心靈,而這正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怎么辦?也許哲學家們能告訴我答案,最近看這本商務印書館出的哲學科普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開朗了很多,此后我會慢慢把這些認識與大家共享。總之,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們的知識和教誨,去指引我們心靈前進的方向,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這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期中。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七
之前說的高大上的書了,本自道永同學,準確的說,是建議他投的稿哦!
大家有意向的投起吧!投稿投稿投稿!重要的詩說三遍!
膚淺的說,這本書的閱讀難度要大于以往見到的、讀過的所有的書,這也正是讀此書的目的所在吧。先難后易、先苦后甜,這是除書內容以外最大的收獲了,正如老師所言,如果這本書都可以讀的下去,其他書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且不說書中內容的精彩,僅讀書方法的練習與毅力的磨練已是受益匪淺。剛開始讀,覺得很有新鮮感,雖然讀不懂,但也津津樂道,但是慢慢的對于書失去了新鮮感,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讀書開始由享受變成了磨練。在前兩年,也就是大二左右的一段時間里,十分想看哲學類的東西,但當時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該看什么,后也就這么過去了。
自己也喜歡思考,包括人生、科學、自然規(guī)律等等。所以我把這本書比喻成了一包難吃的化肥,晦澀難懂但值得讓人深思,并最終有所收獲。雖然看的不夠透徹,但有些地方確實引發(fā)了我的思考與感觸,就一些精彩之處,談一下我的拙劣見解。
1我對這本書的認識。
哲學是什么?哲學,乃是某種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說它和神學很像,是由于人類對于某些確切的知識,但又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而與科學的關系,它與科學一樣訴之與理性,而不是像神學一樣訴之與權威,這種介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領域就是哲學。哲學史就是哲學本身,哲學史的修訂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羅列的"哲學史",而是要是哲學史成為哲學本身,把哲學糅合進哲學史當中,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史。
從宏觀角度而言,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參考當時的時代背景,特定的時代和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特定哲學思潮、哲學流派和哲學運動,探索哲學史發(fā)展的社會歷史發(fā)展原因。同時也用微觀分析法,描述當時的哲學家實際生活過程,從個人的出生地、出生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所受教育、個人生活方式和個人心理特點做出詳細的說明,探究個人體的原因對哲學發(fā)展史的作用。
他的《西方哲學史》主要分三卷,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和近代哲學。在縱向的時間軸上,分別在每卷中根據(jù)當時的歷史背景特殊介紹了對哲學的發(fā)展有重要貢獻的人物,對于重要的人進行大量字描述,不吝筆墨。同時對于他認為不重要的人物只字不提。任何一個時代和社會都有自己特定的思想歷史環(huán)境,這是人類發(fā)展的思想結晶,這些思想既包含了歷史繼承的思想,也包括同時代其他化背景的社會的影響,思想化系統(tǒng)總是處在不斷變化之中的。
從微觀角度而言,相同的社會發(fā)展水平和相同的生產(chǎn)力會產(chǎn)生相同的社會體制、思想、經(jīng)濟、政治。但會形成不同的哲學思想體系,同一派別的哲學家也會有不同的思想內容,并且同一個哲學家不同時期也會產(chǎn)生與自己相矛盾的哲學觀點,這就需要微觀分析了。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里,對哲學家個人及其思想研究,重視對哲學家的個人生活方式,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背景納入到哲學史研究中,在敘述康德那一中,敘述康德的個人趣事,康德有一個十分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他的鄰居習慣了根據(jù)他出散步的時間對表,但是有一天他因為讀盧梭的《愛彌兒》而打亂了他的時間表。對康德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誰對他影響最大確立他的哲學思想。(fsir)這其中也夾雜著羅素的個人見解,比如:《英國百科全書》上說:"因為他從沒結婚,他把熱心向學的青年時代的習氣保持到了老年。"羅素說:"我倒真想知道這個條目的筆者是單身呢,還是已婚的人。"。
哲學史其實就是哲學家的歷史,是從古到今各個時代的哲學大家的思想結晶的歷史,有的哲學家在時間上是重疊的,所以他們相互會相互影響、相互攻擊、相互抵制、最后獨立出自己派別。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同樣以學派或是人物為主要節(jié),中間穿插著時代背景,如《西方哲學史》(下卷)一書中在第四敘述完埃拉斯摩和莫爾之后,他插入了第五關于宗教改革運動和反宗教改革運動以及第六科學的興盛,科學的興盛帶的新概念對近代哲學發(fā)生了深刻的影響。第七弗蘭西斯·培根,他提出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的基本原則,認為感覺是認識的開端,它是可靠的,是一切知識的泉。他重視科學實驗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必須借助于實驗,才能彌補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奧迷。
要了解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必須要了解它的哲學,個體的生活環(huán)境決定了他的哲學,反過他的哲學又決定著個體的生活環(huán)境。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入門級哲學教科書,書中介紹各個時期的哲學大家,不僅對這些大家的主要思想做了介紹,還引申出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僅介紹歷史上不同時期哲學家家庭出身、所受教育程度等做了細致敘述,同時針對各個哲學家的思想加入了自己的評判。他的這部哲學史有助于初學者的學習,更好的理解哲學家的觀點和當時時代的精華。
通過學習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比較全面而系統(tǒng)的了解西方的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對于構建哲學整體框架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收益頗豐。哲學應當用哲學思維去學習,試著用哲學家的思維方式去學習,用辯證法的思想看待這個世界,分析世界。正如羅素所說:"哲學探索的意義不在于這個不確定的世界給出最終確定的答案,而且在于使我們生活在不確定中確定生活。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八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人生處處都有哲學,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西方哲學史讀后感,歡迎閱讀!
《西方哲學史》是英國哲學家羅素享譽世界的一部學術巨著。
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廣博的學識在全世界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羅素有一句名言:“一種哲學要有價值,應該建立在一個寬大堅實的知識基礎上,這個知識基礎不單是關乎哲學的?!绷_素本人就是這句名言的實踐者。
他的哲學著作涉及學科之多,令人嘆為觀止。
評論家認為:“羅素的學識比他同時代的任何人都淵博……”懷特海形容羅素“是柏拉圖的一個對話的化身”。
我想,學識淵博,視野開闊是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學史》中,作者從人類的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著筆,向讀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紀以來,直到近代哲學的發(fā)展輪廓;在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幾乎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我們都可以在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評述。
在書中,作者對這些哲學觀點的評述清晰而明智,表現(xiàn)了一個學術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嘆服。
如評述柏拉圖關于閑暇產(chǎn)生智慧的表示質疑,對此,作者作了詳細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圖的這種思想與近代思想作比較,推出柏拉圖該種思想存在的明顯問題;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設,假設柏拉圖的思想或者說假想成立,經(jīng)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來,把政府交托給他們,這仍然是一個不能解決的問題。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擁護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
認真閱讀此書,我發(fā)現(xiàn)我收獲的不僅是對西方哲學史的了解,還有對羅素慎密的邏輯和極強的推理能力的學習。
我覺得讀一本好書,我們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書中所介紹的內容和情節(jié),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達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以及要學習作者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要懂得學習,精于學習,在閱讀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
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
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qū)別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
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
它教人理性,激勵人們無所無忌的去學習哲學,研究哲學。
哲學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時教科書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中所介紹的哲學,看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之后,我對哲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風趣,簡直可以當一本稍微深奧一點的笑話書來看。
這是促使像我這樣沒有耐心的人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
平時學習馬克思所說的哲學,或許是因為是編制成教科書供我們學習的原因,那里面所說的內容總是特別深奧而又枯燥無味,致使我看到甚至聽到“哲學”這兩個字我就覺得沒意思,但是羅素筆下的哲學,讓我忘卻了這種恐懼,他論述清晰,把其他哲學家原本很深奧難纏的東西講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淺出。
這本書從希臘文明開始,一直到19世紀的西方哲學家都有描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有所闡述的哲學家的基本觀點、主要著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敗的地方,因此讀來讓人對浩如煙海的西方哲學史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不得不承認作者對于西方哲學、西方哲學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緒論中作者說的:從歷史的角度而言,社會環(huán)境塑造著哲學,而哲學又反過來影響環(huán)境。
因而要理解一個時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學。
非常深刻的話。
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對于現(xiàn)在中國的種種現(xiàn)象不理解,或者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實對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中國的哲學思想有所了解后對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形、怪狀都會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納,這就是哲學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反過來又影響環(huán)境的一個最切合實際的例子。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lián)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fā)展的歷史,它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fā)展,也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fā)展。
羅素說過,哲學是社會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個人孤立思考的結果。
社會環(huán)境和已往各種哲學學說對一種哲學學說的產(chǎn)生都有很大的影響。
因而,羅素在本書中,總是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chǎn)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
所以“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
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讓我明白了,哲學可以是一門淺顯易懂、實在的學問,而不是只是學者口中的遙不可及的知識。
這本書讓我對哲學懂得了很多。
《西方哲學史》這本書的前部分我有認真的閱讀,確實不錯!買了本盜版的書籍,影響了閱讀的心情,后期的閱讀是通過天涯讀書完成的。
作者見解獨到而深刻,同時不可避免的烙上了羅素的烙印。
就結構而言,主要以那一時期的重要人物為線索,脈絡不是很清晰,閱讀的過程需要極強的注意力才能夠很好的吸收。
通過這本書,我了解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沒有真正的真理,真理是相對于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而言的。
讀完之后對戰(zhàn)爭也有了全新的看法——大亂方可大治。
對于五千年文化史的中國,在古代未曾經(jīng)歷真正的外邦的征戰(zhàn)是幸也是不幸。
下面給大家摘錄幾段我認為精彩的地方:
1、當我們問到一件事“為什么”的時候,我們指的可以是下列兩種事情中的一種,我們可以指:“這一事件是為著什么目的而服務的?”或者我們也可以指:“是怎樣的事前情況造成了這一事件的?”對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目的論的解釋,或者說是用最終因來解釋的;對于后一問題的答案就是一種機械論的解釋。
2、有兩件事必須牢記:即,一個人的見解與理論只要是值得研究的,那末就可以假定這個人具有某些智慧;但是同時,大概也并沒有人在任何一個題目上達到過完全的最后的真理。
當一個有智慧的人表現(xiàn)出來一種在我們看來顯然是荒謬的觀點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努力去證明這種觀點多少總是真的,而是應該努力去理解它何以竟會看起來似乎是真的。
這種運用歷史的與心理的想象力的方法,可以立刻開擴我們的思想領域;而同時又能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自己所為之而歡欣鼓舞的許多偏見,對于心靈品質不同的另一個時代,將會顯得是何等之愚蠢。
3、浪漫主義觀點所以打動人心的理由,隱伏在人性和人類環(huán)境的極深處。
出于自利,人類變成了群居性的,但是在本能上一直依然非常孤獨;因此,需要有宗教和道德來補充自利的力量。
但是為將來的利益而割棄現(xiàn)在的滿足,這個習慣讓人煩膩,所以熾情一激發(fā)起來,社會行為上的種種謹慎約束便難于忍受了。
在這種時刻,推開那些約束的人由于內心的沖突息止而獲得新的元氣和權能感;雖然他們到末了也許會遭遇大不幸,當時卻享受到一種登仙般的飛揚感,這種感受偉大的神秘主義者是知道的,然而僅僅有平凡德性的人卻永遠不能體驗。
于是他們天性中的孤獨部分再度自現(xiàn),但是如果理智尚存在,這自現(xiàn)必定披上神話外衣。
神秘主義者與神合為一體,在冥想造物主時感覺自己免除了對同儔的義務。
羅素的哲學史更像是寫給自己的讀后感。
觀點十分可觀,同時并不掩飾自己的喜好厭惡,例如對斯賓諾莎的推崇和對尼采(尼采的章節(jié)十分精彩詼諧,強力推薦)的蔑視。
閱讀本書最大的收獲在于接受了對他人思想觀點的一種客觀評判的閱讀方法。
我不敢自詡為知識豐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來也深深地為這種矛盾所痛苦。
知識和理性告訴我上帝不會存在,這個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知識之樹。
而作為一個人,一種有內心豐富生活的感性動物,我卻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來慰藉心靈,而這正是我們的生命之樹。
怎么辦?也許哲學家們能告訴我答案,最近看這本商務印書館出的哲學科普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開朗了很多,此后我會慢慢把這些認識與大家共享。
總之,看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們的知識和教誨,去指引我們心靈前進的方向,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這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期中。
西方哲學讀后感篇十九
什么是形而上學?形而上學,講的是世界的本質,是哲學領域最基本的問題,是亞里士多德最早在其著作中提出來的,他自己稱為第一哲學或者神學。而這個詞在漢語中則是意譯,在古漢語中,《易·系辭上》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碧迫舜捭揭浴靶味稀敝^用,“形而下”為“體”,他說“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這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于物,也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边@段我沒大弄懂,但我明白大概說的是咋回事:研究地些超自然萬物的東西,如靈魂、本質、理念等,就是在搞形而上學,比如:我是一個人,那么人是什么?什么是人的本質?這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學問題。
我的感覺是:從現(xiàn)實的感知中將經(jīng)驗上升為道理,這里的道理不見得是科學。比如說:天道酬勤,意思是勤奮的人,運氣會比較好。也就是運氣和勤奮之間有一種正比例的關系。如果說勤奮的人會更好的增長才干和資歷,從而贏得各種機會,這就是一個客觀的樸素的'事實了,它是可以通過邏輯的推理得到的道理。但是,存在另外一種情況,信念就是一種形而上了。它是無法用邏輯根據(jù)事實推論出來的,說它是道理,毋寧說是一種信念,似乎是冥冥中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它被哲學家通過經(jīng)驗和思考發(fā)現(xiàn),無法用科學去解釋,所以哲學和宗教在這種層面上還是很像的。
你發(fā)現(xiàn)了沒?拜倫和歌德,這兩個文學家,中文譯名竟然是如此地對仗工整。一個是崇尚倫理,一個是歌頌道德,懷疑那位最初的翻譯家,有過特意的考慮。對書中提及的拜倫那句不朽的詩句,我真正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知識是悲苦的: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嘆一條不祥的真理——知識的樹不是生命的樹。
我不敢自詡為知識豐富的人,但是我自己近些年來也深深地為這種矛盾所痛苦。知識和理性告訴我上帝不會存在,這個世界是物質的、客觀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知識之樹。而作為一個人,一種有內心豐富生活的感性動物,我卻真正需要上帝的存在來慰藉心靈,而這正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怎么辦?也許哲學家們能告訴我答案,看這本哲學書,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心情也豁然開朗了很多,此后我會慢慢把這些認識與大家共享??傊催@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哪怕是很普通的人,也需要先哲們的知識和教誨,去指引我們心靈前進的方向,尤其是在當前中國這個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轉型期中。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95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