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設計需要注意結構的合理性和教學過程的安排,以確保課堂教學的連貫性和有效性。教案的編寫要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和素質的提高,而非簡單傳授知識。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參考和借鑒。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一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郁憤。
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
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逼鋯栔V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起得突兀、問得離奇。
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彼氤孙L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
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
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二
上闋:飲酒問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闋:難眠懷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主題。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曠達的胸襟和對親人的思念。
(以上教學過程是初步構想,上課時可靈活處理。)。
20xx年11月5日。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碧K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弟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chuàng)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四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選自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古代詩詞是我國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在中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詩詞學習,可以使學生學習和繼承祖國的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并能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積極、樂觀、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體會詩詞所表達的強烈的真摯的情感,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從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知識目標。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聯(lián)想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景創(chuàng)設法、設疑導思法、討論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課時。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指導學生預習,查詢有關作者和理解詩詞的資料。
2、課堂上展開多邊活動,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師生協(xié)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讓音樂、繪畫走進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
(一)趣味導入。
接下來老師再啟發(fā)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想想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最后老師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并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誦讀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全面,教師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聯(lián)系自己在課外所查詢的資料。)。
4、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fā)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三)深入理解。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四)品味。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暢談感受。
1、回憶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呢?談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小結: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結束上課。
(七)作業(yè)布置。
1、熟讀背誦。
2、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水調歌頭。
蘇軾。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五
蘇軾。
授課者:后安中學王康寧。
教學目的.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詞的文學常識,理解詞句的含義,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讀――悟――賞。
3、情感與價值觀:理解詞人超然達觀的思想,及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語句,了解詞意,體會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六
教學重點:
一:背誦這首詞。
二: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溪漁隱叢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看,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二、預習檢查。
1、給紅色的字注音。
宮闕(que4)玉宇(yu3)。
朱閣(ge2)綺戶(qi3)。
無眠(mian2)嬋娟(chan2juan1)。
2、范讀(點擊答案)。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yōu)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四、詩詞賞析。
(一)根據注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看屏幕,并對照課本的注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6、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嬋娟,即嫦娥,這里指月光。
(二)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lián)系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么?寫了什么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lián)系何在?
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哪些地方用到了聯(lián)想和想象?
板書:聯(lián)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明確:聯(lián)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里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lián)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lián)想和想象。
(1)講解“聯(lián)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明確:明亮。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焙汀迸@煽椗眻D。
明確:通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lián)想到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fā)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七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轉過紅色樓閣,又低低地照進美麗的窗閣里,復照著深夜不能入眠的詩人,是什么原因使詩人無法入睡呢?是思念,是離愁,思念遠在他方的弟弟,詩人不由埋怨起月亮來了:你為何總在人們離別時這樣圓滿呢?哦,月亮,這不是你的錯,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時盛時衰,既然人間自古以來就有悲歡離合,月亮當然也會有陰晴圓缺了,又怎能強求?只要彼此永遠健康,能在千里之遙共賞明月,有了這份心愿也就足夠了,祝福天下的離人總有團圓的一天。)。
(八)能力遷移。
你試發(fā)揮想象說說下列詩句的意境,理解詩中的感情。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九).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改寫這首詞或繪成圖畫。
2、背誦整首詩,直到會準確默寫。
3、課后繼續(xù)收集中秋詠月詩詞,準備朗誦會。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八
水調歌頭(詞牌名)《水調歌頭》,是詞牌名之一,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游》、《水調歌》,雙調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韻、下片十句四平韻。唐朝大曲有“水調歌”,據《隋唐嘉話》,為隋煬帝鑿汴河時所作。宋樂入“中呂調”,見《碧雞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韻。亦有前后片兩六言句夾葉仄韻者,有平仄互葉幾于句句用韻者。這首詞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的思念,對世事的豁達,全詞心情從傷心抑郁,心有郁結到樂觀豁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為一個過渡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但愿人長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紹了北宋文學家蘇軾詞中的名篇《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創(chuàng)作經過,抒發(fā)了蘇軾對弟弟的無比思念之情,以及他對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的誠摯祝愿。本課有一些重要的四字詞語需要學生能夠理解,掌握。在理解詞語時,重在理解詞語方法的指導。如:看圖片理解“皓月當空”、抓住關鍵詞理解“手足情深”、做動作理解“屈指算來”、用課文中的句子理解“形影不離”、拆字法理解“心緒不寧”。這樣,學生在今后理解詞語時,不妨也可以用一用這些方法。
在教學第二、三自然段時,重點學習表達方式,感受對比手法的表達效果。先通過對文中相關句子的解讀,感受蘇軾因思念弟弟而心緒不寧,指導好朗讀。讀出讀出團圓的熱鬧喜慶,讀出蘇軾的孤獨愁悶;小時候兄弟倆形影不離的歡快與現在的分離之苦。接著通過對比閱讀(將寫人們歡度中秋的.情景,小時候兄弟倆生活情景刪去),學生從中體會對比手法的妙處?;貞浺郧罢n文中的對比手法,感受對比的表達效果。本課也為我們提供了從文中找尋、提取相關信息提供了范例。讓學生找找與詩句相對應的句子,并且說說理由。從平時的閱讀題來看,有的題目答案就在文中,可是很多孩子并不能夠根據問題從文中找到答案或者是相關的語句。他們的這種能力還是欠缺的。在此基礎上,帶著孩子一起做了閱讀練習,鍛煉找尋、提取信息的能力。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九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課時。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指導學生預習,查詢有關作者和理解詩詞的資料。
2、課堂上展開多邊活動,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師生協(xié)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讓音樂、繪畫走進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
(一)趣味導入。
接下來老師再啟發(fā)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想想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最后老師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并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誦讀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4、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fā)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三)深入理解。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四)品味。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暢談感受。
1、回憶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呢?談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小結: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結束上課。
(七)作業(yè)布置。
1、熟讀背誦。
2、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水調歌頭。
蘇軾。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十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二)、過程與方法。
1.以讀為主,在理解、感情朗讀的過程中,逐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學生通過教師引導,自讀感悟,合作交流完成感情朗讀與背誦,及對詩詞的理解與感悟。
(三)、知識與技能。
1.抓住重點字詞理解本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2.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感悟,有感情的背誦本首詞。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本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2.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詞。
3.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lián)想和想象。
教學過程:
一、聽曲思考,談話導入。
1.播放歌曲《明月幾時有》。
說說這首歌描述的是那個節(jié)日中,人們的思想感情。
在歌曲中你清楚了什么?
2.教師小結:一年一度的中秋節(jié)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來被列為我國三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古人過中秋喜歡吟詩賦文來抒發(fā)自己當時的感受,為我們后人留下許多優(yōu)美詩篇。
2.設置疑問,引發(fā)思考:你讀過哪些描寫中秋,或者寫月亮的詩詞嗎?
學生回憶,吟誦學過的詩詞句。
3.導入新課:宋代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曾寫過一首借月抒懷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4.質疑:讀詞題:你想了解些什么?學生質疑。
二、知詩人,了解寫作背景。
1、學生根據自己搜集的資料介紹蘇軾及本首詞的寫作背景;。
2、教師多媒體出示,介紹蘇軾及寫作背景: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和書畫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并稱為“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此詞之時,他宦途失意貶官,心情抑郁。這時他的弟弟蘇轍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倆已有七年多沒見面了。這年中秋賞月,作者歡飲達旦,在醉意朦朧之中寫下這首詞。
二、感情讀,初體會。
1、師范讀,學生聽讀感知:在老師的朗讀中你聽出了什么?
2、學生自主表達感悟。
3、強調重點字的讀法,字詞卡片出示。
4、學生自由朗誦一遍.注意字詞的準確讀音,劃分朗讀節(jié)奏。
5、多媒體出示朗讀節(jié)奏,教師范讀,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情感。配樂《春江湖月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三、品讀、賞析內容。
1.借助注釋,小組合作理解詩意。
2.小組匯報學習所得,多媒體出示以下重點詞句意思:
把酒、瓊樓玉宇、歸去、不勝、起舞弄清影、何似、琦戶、無眠、何事長向別時圓。
3.同桌交流自己對詩意的理解。
4.男生配樂感情朗讀上闕,女生配樂感情朗讀下闕。
四、品讀感悟,自主交流。
1.自主感悟:在這首詩中,你最喜歡那一句?它表達了詞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欣賞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多媒體出示。
學生交流后,教師總結: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以圓全。但原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無常,自古如此。這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這樣,惟望各自珍重,希望從共賞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釋卻離怨。
2.討論作者思想感情變化是怎樣的?從詩中你體會到詞人有什么特點?
引導理解作者苦悶-矛盾-豁達-祝愿的思想感情變化體會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曠達、樂觀的態(tài)度。
五、初步理解詩中想象與聯(lián)想。
(1)詞的上下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上闋----望月(寫景)。
下闋----懷人(抒情)。
上、下闋的聯(lián)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這首詞表達了詞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2)詞中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
實景:明月、酒、青天、”我“、風、清影、朱閣、綺戶。
虛景:宮闕(瓊樓玉宇)。
(3)哪些地方用到了聯(lián)想和想象?
聯(lián)想與想象的區(qū)別。
聯(lián)想,是從某一事物想到與之有一定聯(lián)系的另一事物。比如由“秋風”想到“落葉”,因為“秋風”和“落葉”相伴出現,有一定的因果關系,這就是“相關聯(lián)想”和“因果聯(lián)想”。想像是在原有形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比如,再比如,當你聽到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你會想到美麗的草原、藍藍的天空。這時你頭腦中的形象,就是你想象的結果。聯(lián)想,比較實在;想象,比較虛幻。
課文中的聯(lián)想與想象。
聯(lián)想:明月(月圓)——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宮闕——瓊樓玉宇。
(4)有感情的誦讀這首詞,體會意境。
六、積累誦讀,增強底蘊。
1.背誦本首詞;。
2.將這首詞的內容講給自己的父母;。
3.搜集借月抒懷的詩詞摘抄并背誦。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十一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遺憾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賞析。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是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按笞怼鼻矐咽侵鳎凹鎽炎佑伞笔禽o。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詩人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這首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jié)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chuàng)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產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碑斠彩羌磁d遣懷之作。蘇軾這首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chuàng)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態(tài),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軾這首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辈贿^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懊髟聨讜r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碌馁澝琅c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碧迫朔Q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碍倶怯裼睢保Z出《大業(yè)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guī)半天,瓊樓玉宇爛然?!薄安粍俸保涤谩睹骰孰s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是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是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保桥c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碧K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案咛幉粍俸辈⒎窃娙瞬辉笟w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昂嗡圃谌碎g”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稗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边@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边@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奔热蝗碎g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lián)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暗溉碎L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扒Ю锕矉染辍币部梢哉f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詩人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馕渡铋L,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倍伎梢曰ハ鄥⒖础5溉巳四昴昶桨?,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詩人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了詩人曠達的態(tài)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這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首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詩人既標舉了“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tài)(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這首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薄端疂G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笨梢娝卧獣r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十二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訓練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和聯(lián)想、想象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訓練學生朗讀能力,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在古代詩詞中的運用訓練學生合理、大膽、獨特的聯(lián)想和想象。
聯(lián)想和想象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情景創(chuàng)設法、設疑導思法、討論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課時。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指導學生預習,查詢有關作者和理解詩詞的資料。
2、課堂上展開多邊活動,師生互動,學生討論,師生協(xié)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3、讓音樂、繪畫走進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
(一)趣味導入。
接下來老師再啟發(fā)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想想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思念、苦悶、孤獨、惆悵等),最后老師給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任務,并請同學們猜想作者在這首詞中借月亮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誦讀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學生可能回答不夠全面,教師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聯(lián)系自己在課外所查詢的資料。)。
4、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fā)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三)深入理解。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骨肉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四)品味。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配樂朗讀,品味意境。
(五)拓展延伸,暢談感受。
1、回憶自己曾經遭遇過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簡潔的語言把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說給大家聽聽。
2、今后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將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順心、不如意的事,學習了這首詞后,從中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呢?談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小結: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中結束上課。
(七)作業(yè)布置。
1、熟讀背誦。
2、根據對詞的意境的理解,給這首詞配一幅插圖(可與同學合作)。
水調歌頭。
蘇軾。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十三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詩詞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詞。《這首詞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蘇軾通過行云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寫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終以樂觀曠達情緒作結。全詞蘊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我們班的學生,他們平時閱讀的習慣不是很好,閱讀的數量,語言、知識的積累都比較缺乏。學生中絕大部分平時都沒有課外閱讀的習慣,對于詩詞等文學類的閱讀就更加少的可憐。此外,基于初中生來說,平時生活積累、人生體驗也較貧乏。而對于古詞這種對語言感悟,對人生體驗要求較高的文體來說,學生的閱讀品味更是一個難點。
關于教法,有一句話對我的啟發(fā)很大:“真正的閱讀是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如果讀書的人是正在成長的中學生,而書的作者是民族與世界、人類的大師、巨匠,那么,這樣的讀書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傳遞、精神傳遞的過程,要能形成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四者之間對話交流的互動關系?!币虼嗽诮虒W中,教師應當設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興趣領會、認同作者的情感和編者的意圖。據此,我先指導學生走近作者、走進文本;并采用情境法、誦讀法、討論法等來激活學生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進行對文本的探究。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的理念。
課堂教學要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準備以誦讀感悟作為總的學習方法,以討論探究為深化理解的手段,具體操作步驟為:
(一)情境激趣,整體的初步感悟。
(二)聽、讀、誦,自主研讀體味。
(三)重點詞句討論探究、品味賞析。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本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要求。
2、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郁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詞創(chuàng)設的完美意境。
其中聯(lián)系蘇軾的生平經歷,品味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蘇軾曠達心胸為教學重點;理解詞中所表達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是教學難點。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yǎng)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jié)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
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詩詞的意境。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培養(yǎng)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一課時。
問學生有關寫月亮的詩句或故事!
1、自由朗讀,要求讀得流暢,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
2、抽讀、齊讀,初步體會詞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討論: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4、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fā)言后再齊讀全首詞。
1、先獨立思考下面問題,然后與小組同學討論交流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1)蘇軾原來在朝廷做官,由于黨派相爭,他受到排擠,被貶為地方官,加之此時他與弟弟蘇轍已有七年沒有相見了,面對中秋圓月,他的心情會怎樣呢?(苦悶、惆悵、憂傷、孤獨、難過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矛盾,還怕寒冷)。
(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4)“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lián)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不愿回朝廷做官,討厭那里的黨派相爭,勾心斗角;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單冷清;禁不住人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等)。
2、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
3、討論:對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達,襟懷坦蕩,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但卻和親人分離,作者又是如何看待這件事的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學生探究、討論,老師巡視、參與、指導)。
4、全班同學再齊讀全首詞,歸納總結出作者的心理變化歷程。
(苦悶——矛盾——豁達——祝愿)。
1、通過學習這首詞,你最喜歡詞中哪一句或幾句?請說明理由。
2、試背誦課文。
3、教師小結: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時常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們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呢?我們應該是:失意時,莫傷悲;苦悶時,莫彷徨;失敗時,莫氣餒。正視失敗,迎接挑戰(zhàn),我們的人生,定會成功。
1、熟讀背誦。
2、抄寫你認為好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板書設計: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板書!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十四
2、了解本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3、了解詞牌的相關知識;。
4、領悟詞中營造的意境和詞人的思想感情;。
5、學習蘇軾曠達的胸襟,領悟他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愿;。
6、記住詞中的千古名句。
1、通過誦讀感悟詞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誦全文。
1、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詞作豐富深刻的意蘊以及它在后世的意義衍射效應。
2、品味精妙的詩歌語言。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一)教學流程:按照“讀——品——背”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初步學會鑒賞詩歌。
1.采用多層次誦讀法,以讀為主要手段,讀前做好指導與要求:
一讀識字通詞,正確停頓斷句;二讀體味句子;三讀感受意境,曉悟作者心聲,與作者產生共鳴。
2.提供給學生較為豐富的相關資料,經過學生討論、釋疑等自主探究活動,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淺層意義,并挖掘其深層內涵。
3.提供相關材料,讓學生在比較閱讀中開拓視野,深化理解。
4.提供例文,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寫作賞析文章,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合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二)媒體設計:powertointxp課件。
(三)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內容、步驟與教學設計意圖:
溫庭筠有一首詞《望江南》,大家可能都背得出來:“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這是一首思人的詞,描述的是一個少婦對久離故鄉(xiāng)的丈夫的盼望,意境很美。古詩詞中有很多是表達思念之情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寫對家人思念的宋詞,蘇軾的《水調歌頭》。板書課題、作者。
(說明: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入手,營造一個相對熟悉的學習情境,便于學生調動相關的信息儲備,為后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生已經學過“詞”,請學生回顧與“詞”相關的知識,教師補充:
“詞”在古代是一種配合樂曲用來歌唱的詩體,產生于隋唐,宋朝進入興盛時期,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樣式。因為一首詞中句式長短不一,又稱長短句,辛棄疾有詞集就叫《稼軒長短句》。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是我國古代詞的兩大流派。婉約詞派產生較早,代表人物有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等。蘇軾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其詞作題材廣泛,表現方法以鋪敘、直抒為主,風格大氣、恢宏,辛棄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詞都是可以唱出來的,豪放詞派與婉約詞派有什么區(qū)別呢?古人總結說,如果是蘇軾豪放的詞,那么必須要一個北方的山東大漢敲大鼓,然后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如果是柳永婉約的詞,就只需要一個小姑娘拿一個快板就可以唱:“楊柳岸曉風殘月……?!痹~都有詞牌,詞牌規(guī)定著詞的句數、字數及音律。(展示課件“詞牌”。)。
(說明:溫故,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延伸,深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為本文的學習提供相關的知識基礎。)。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檢查預習,讓學生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老師提供相關補充(展示課件“作者”及“背景”)。明確:
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一位詩、詞、文均有很深造詣的全能文學家。他既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寫作背景:本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節(jié);“懷子由”的原因:作者正任密州太守,而他的弟弟子由則在濟南,不見已經七年;情感基調:歡度佳節(jié)的愉快和牽掛愛弟的情懷(這也是寫作的緣起);總體藝術特色:高曠的胸襟、豐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藝術構思,所展示的藝術形象廣闊而深刻;主要情感內涵:反映了作者內心世界的種種矛盾,既有出世思想,更有戀世深情。要求學生齊讀詞的小序,并閱讀注解。教師做適當補充,引導學生明確本詞是一篇中秋懷念親人而生發(fā)感想的文章。
(說明:了解相關背景是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即所謂的知人、知事、析文。)。
(2)聽課文朗讀錄音,消滅字、詞障礙。(展示課件“朗讀”)。
(3)學生齊讀全文,并結合注釋弄清詞作大意,看其上闋與下闋表達的側重點有何不同。有不明白請學生舉手。(展示課件“注釋”)。
(說明: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把學生推到學習的最前沿,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同時,也為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賞析課文提供反饋。)。
(4)學生模仿跟讀,讀出詞的味道。(展示課件“朗讀”)。
(說明:朗讀是學習語文,特別是古詩詞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讓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去領略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為下面繼續(xù)深入理解詞的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2.具體研習,突出重難點。
(1)《水調歌頭》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其豪放詞風在本詞中是如何體現的?
(讓學生相互之間先充分討論再回答。)。
明確:中秋佳節(jié),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單寂寞,滿腹疑問無人傾訴,乘著酒興,質問青天——“明月見時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長向別時圓”。將青天擬人化,人與天對話,想像大膽奇特,感情奔放豪邁,筆墨酣暢淋漓。“把酒”、“歸去”、“弄清影”幾個詞語同樣有一種揮灑自如的氣派。
(2)本詞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闋各起到什么作用?
(讓學生相互之間先充分討論再回答。)。
明確:本詞通篇詠月,月是詞的中心形象,卻處處關合人事,表現了自然與社會相結合的特點。上闋借明月自喻清高(“高處不勝寒”也因此成為名句),下闋用圓月來襯托別離(名句很多,展示課件“名句”)。
(3)學生齊讀全詞,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語氣和語調該如何處理。
(說明:宜多讓學生體會、討論,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互相激發(fā),在相互啟發(fā)中,深入理解,同時,教師作適當點撥,讓學生的理解能更開闊一些。)。
3.欣賞品味及課堂訓練。
(讓學生相互之間先充分討論再回答。)。
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品讀,體會其中的“月圓人不圓”的遺憾之情和“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心愿。
(2)找出詞中蘊涵人生哲理與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
蘊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睂⑷耸赖木酆想x散看作如明月的陰晴圓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為蘊涵了人生哲理,這句詞也成為名句。
表達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边@是關于祝福流傳千古的名句。
(3)引申:1998年是農歷兔年,結合本詞,想想看,如果你在某個特別的日子要給你的最要好的朋友寄一張postcard,你認為可以寫上哪兩句話比較妥帖而又有創(chuàng)意?(提示:“玉兔”同“蟬娟”一樣,在古代都是月亮的別稱。)。
范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玉兔”。
(說明:本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深化自己的理解,并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和意識。)。
(4)你有過與親人或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的經歷嗎?如果有,能不能回憶一下當時你思念他們的情境和心理活動,并把它描述出來。
(說明: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來理解和領悟詞中的意境和情感,把握蘇軾千轉百回的心理活動,深刻體驗。)。
作者在詞中問天,實際是在問人生,抒發(fā)對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無法排遣而向青天發(fā)難,進而釋然,語氣愈加曠達,感情也進一步升華為對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對生活的信心也更堅定。
學生齊讀全詞(教師寫提示),并根據黑板上的提示(每句的第一個字)當堂背誦。
1、學生在總結、討論本節(jié)課學習所得的基礎上,對詞境做出一定水平的賞析、發(fā)言。
(說明:通過上述各步驟的學習,學生對這首詞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但要完全進入詞的意境,必須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學習所得通過明晰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也是對學生整理信息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2、比照閱讀(下發(fā)材料),細致討論研究賞析類文章如何來寫,布置作業(yè)。
蘇軾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詩文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帶有那個時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詩文的發(fā)展及其成就,蘇軾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詩文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統(tǒng)文學的尾聲,這時市民文學已經出現,躍躍欲試地將要取正統(tǒng)詩文的地位而代之,這傾向到了元明兩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學的優(yōu)勢了。而宋代則還是過渡時期,這時正統(tǒng)詩文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陣地,一方面表現為濃厚的保守傾向,一方面則力求不辱沒過去黃金時代中所曾經獲得的光榮;一種中年人潔身自好的要求,一種近于清秋氣象的心情,便成為詩、文、圖畫甚至于哲學(例如理學)的共同的基調。這時代的特征,說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創(chuàng)造時代已不再來;但是還力圖在往日的基礎上別開生面;這在詩文方面,蘇軾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詩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經不復成為澎湃的力量;這時要想推陳出新,自成一個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兩者的力量結合起來,想要寫出一種近于詩的文,與近于文的詩,也就是要說理中帶有抒情,而抒情中帶有說理。這傾向開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與韓愈的“以文為詩”,到了宋代就成為普遍的發(fā)展。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屬于前者,蘇軾的《赤壁賦》等屬于后者,二者間的距離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罷了。
封建時代的正統(tǒng)文學是以游宦生活為中心的,蘇軾的一生寫作也不例外;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態(tài)度,也正是蘇軾的政治態(tài)度;蘇軾在政治上的保守傾向與其局限性是無可諱言的,然而他想為國家為人民做一番事業(yè),不慕榮利不追逐富貴,這也是無可諱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預生活的詩篇,像《吳中田婦嘆》等。這一類近于諷諭詩的寫作,在蘇集中并不在少數。然而限于那個時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認識,最后他終于愛上了陶淵明,自稱“東坡居士”,這個元結、顧況、白居易都曾經走過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這樣的基礎上,繼承著屈原宋玉以來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的“坎詠懷”,與莊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現了蘇軾行云流水般的風格與超塵出俗的造詣,這里有著那流傳人口的前后《赤壁賦》;其中尤以《前赤壁賦》,詩情與理趣融會無間,成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們如果能夠理解《前赤壁賦》,也就不難理解《水調歌頭》與《念奴嬌》,所謂: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這里一方面是政治態(tài)度的高潔,一方面是政治抱負與政治生活的懷念;而《前赤壁賦》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緊接著說: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這又正是“我欲乘風歸去”的另一種寫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這不正是整首“大江東去”的主題嗎?
蘇軾的天才成就,當然也還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處,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風格。蘇軾肯定是一個有著可喜的性格與風格的作家。這“可喜”究竟是為什么呢?如果這里沒有我們覺得值得肯定的東西,那么它就不會讓我們覺得可喜。而追究這個原因,我們就會發(fā)現蘇軾是一個帶有鮮明浪漫氣質的作家,這浪漫氣質對于封建時代來說,乃是一種要求個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淵明、鮑照,以至唐代的許多詩人們,都曾以不同的面貌體現了這個氣質。這里有反禮教,反庸俗,反等級,反權貴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識與感情,當然這種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的事物,然而它卻是那個時代中民主的力量,而這些又都通過詩人們的個性表達出來,這個性因此不只是屬于個人的,而是與時代的脈搏相匯通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覺得可喜的緣故。而對于宋代來說,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開始,這種浪漫氣質就尤其難能可貴,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為孤單的。蘇軾的“行云流水”的風格以至于“大江東去”的豪放氣概,說明了個性的解放,而前人對于蘇軾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評語,又深刻地說明了他在那個時代中的孤單。所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正是他的豪放。所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正是“不食人間煙火”了。這感受事實上貫穿著蘇軾很多的作品,它使我們真正接觸到一種“遺世獨立”的感情;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滿腔的熱情化為潔身自好的形象,所謂“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過蘇軾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現出來的。
前面說到宋人詩文中把說理與抒情統(tǒng)一起來的特色,然而真正能達到“理趣”的造詣,也還是蘇軾所特有的(后來豪放派詞人中,也偶有這個特點),所謂“理趣”就是說理或發(fā)議論又是通過形象的思維表達出來。好發(fā)議論原是宋詩一般的特色,在蘇軾的作品中自然也到處可見,《水調歌頭》的下半闋,就可以說是完全在發(fā)議論,然而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應該是發(fā)議論而沒有發(fā)議論的痕跡,《廿四詩品》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才是“理趣”的造詣,這里我們應當說《水調歌頭》的上半闋的成就遠遠高過于它的下半闋。蘇軾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定;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也就是前人譽之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會“不食人間煙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尋味的“理趣”。這是一種說理的形象語言,他仿佛認識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種從一般概念中發(fā)人猛省的體會,一種洞徹心脾的觀察力的實感,于是把千言萬語都化為生動的形象;而從這個形象之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有多少的議論要脫口而說出啊。而《水調歌頭》下半闋中的議論,其實就正是這上半闋中思維的脫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脫口而出而已,詩人的全部議論是發(fā)不完的,千言萬語則仍然是在那上半闋的詩句中。
從《前赤壁賦》說,詩人是把傳統(tǒng)的“賦”散文化了,這也就是詩與文的統(tǒng)一。從《水調歌頭》和《念奴嬌》說,詩人則是把帶有市民文學傾向的詞,詩文化了,這個我們只要一對照柳永的詞就會明白。詞在中唐以來是與市民文學同時發(fā)展起來的,它的以愛情為中心的主題是同于市民文學的,它的終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學發(fā)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詞向這個方向推動,然而這也就是意味著要脫離正統(tǒng)詩文的軌道。蘇軾很看不起柳永的詞,說它太俗,其中心的緣故就在這里。而蘇軾自己卻是要把詞的發(fā)展拉回到正統(tǒng)詩文的軌道上去,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詞從生活較小的領域中接觸到正統(tǒng)詩文已經獲得的廣闊天地,而另一方面則究竟是一種文學史上保守的傾向,在這里有助于蘇軾的則仍舊是他的浪漫氣質。這浪漫氣質使得蘇軾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統(tǒng)詩文的局限,與市民文學有了共同的基調,這在《念奴嬌》一詞中表現得最為明白。
《念奴嬌》的主題是一個歷史憑吊,而這個憑吊是通過對于“千古風流人物”的向往而表達的,而這個“風流人物”雖然還是繼承了“魏晉風流”的傳統(tǒng),卻又增加了新的東西,那就是特別強調“周瑜”這樣“少年英俊”的人物,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統(tǒng)文化中得到了一種青春的活力。像: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這乃是正統(tǒng)詩文中所從來不重視的,而在詞曲中則被廣泛的歌唱著,這里詩人在古老的歷史憑吊中彈出了新鮮的調子,它的風流豪放,與一個“周郎”這樣的典型性格統(tǒng)一起來,也就是正統(tǒng)的詩文與新興的詞的統(tǒng)一。這里有著封建時代文學中浪漫氣質的更為豐富的涵義。
浪漫的氣質,豪放的風格,壯闊的波瀾,發(fā)人猛省的理趣,這些就構成蘇軾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語言,為宋代的詩文平添了無限聲色。
(說明:本環(huán)節(jié)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明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還可以站到更高的高度上來把握,引導學生明白知識的高峰是無止境,從而讓學生明白今后語文學習的方向。)。
1、背誦這首詞。
2、蘇軾雖是豪放派詞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約柔美的。課后將本文同《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作比較閱讀。
3、閱讀下面兩首蘇軾的詞,任選一篇,寫一篇賞析文章。(下發(fā)材料)。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附:
板書設計:
思念親人——借明月自喻清高——用圓月來襯托別離、升華為美好祝愿。
文學作品是各媒介,是作者和讀者之間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平臺。文學作品都必須具備形式和內容這兩個要素。分析、把握、領悟文學作品就不能離開對這兩個方面的結構和整合。同時,欣賞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是讀者深入到作品營造的意境中去,和作者同情共感,產生強烈的共鳴,并激發(fā)起讀者對自己某些人生經歷的聯(lián)想,即與作者產生“人生經驗的通感”。
有鑒于此,在本文的教與學的設計中,重點突出了學生自己的領悟與探究,教師為此提供了相關的資料信息,起到了一個引導和支撐的作用。注重引導和激發(fā)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學生營造一個逼真的學習情境,在學生自主建構中完成學習任務。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蔽乙彩潜е鴮W習的態(tài)度來教這首詞的。講完這首詞感覺收獲、失誤都不少。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關于這首詞的字詞的解決,主要是通過課前預習和教師的范讀來解決的。考慮到時間的關系,沒有再拿出來單獨識記。
二、教師的范讀和學生自讀結合。
三、作者蘇軾的資料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的處理。我們以前對蘇軾介紹較多,這里不必說的太多,所以一提帶過。關于詞的背景則需重點說明,這是深刻理解詞的內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礎。對此,我很矛盾,這一部分是理解詞的重點,同時又要節(jié)省時間,所以再三思考后決定在小序中講解。先由學生介紹,教師“兼”字引出弦外之音,補充寫作背景。
四、上闋下闋的教學。為了順利得到板書,我先上闋后下闋的順序講解,本著講解和學生發(fā)言結合的原則,學生回答到的,我部分的補充。最后得到了我想要的板書,并在講解中說明什么是想象和聯(lián)想。
五、在理解的基礎上研討兩個問題,升華為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六、背誦。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講解的基礎上完成背誦。
七、關于想象和聯(lián)想的練筆。學生們表現的特別好。時間短,習作卻很精彩。
八、再次走進《水調歌頭》師生傾聽、共唱王菲的歌。
以上是我這節(jié)課簡單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完成的過程中,我有收獲也有失誤,反思的東西很多,也許我的笨筆只能寫出一二。例如,因為滿腦子的時間不夠,所以對詞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為了得到板書,我近乎是填鴨,沒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聯(lián)想和想象的講解不及時;課堂小結做的不好;沒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這節(jié)課如何教學的時候,我很亂,了解的東西越多就越無從下手,覺得該講的東西太多太多,一節(jié)課我想呈現太多內容,講完這節(jié)課后,本該輕松了。可是,總是無法釋懷,覺得重要的東西并沒有講解到位,做教師很可憐,如果她的課上的不舒服,她會好久不舒服。談談收獲吧,我大膽的嘗試范讀,好多語文教師不敢做的事,雖說我做的不夠好,但是我做了,自己覺得給力,我的不足是大家看在眼里的,收獲只有自己知道,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用。
教學的路還長,我會繼續(xù)努力,盡全力做好這份讓人痛并快樂的工作。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十五
1、課型:問題討論教學法。
2、學習目標:
(1)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情景交融,想像豐富。
3、重點:每首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
4、難點:理解富有表現力氣語言,有些難理解的句子的含義。
5、德育滲透要點:學習蘇軾曠達的胸懷與樂觀精神。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學生背誦《十五夜望月》后指出,這連同《我的思念是圓的》都是詩第一首是七言絕句,第二首是現代詩。問:詩的內容和題目有關聯(lián)?有。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詞《水調歌頭》。這不是題目而是詞牌名,它和詞的內容無關,只是決定了詞的形式,如,每首要寫多少字,多少段,每句要寫多少字,押什么韻等等。為了與其它同一詞牌的詞相區(qū)別,可以用詞的首句“明月幾時有”當成這首詞的題目。
二、作者簡介。
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百花園里,宋詞是一束芬芳絢麗的奇葩。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tài)的風采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說到宋詞,我們就不能不提到北宋的大詞人蘇軾。
蘇軾有獨立的人格,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總是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注定了他仕途的艱險,一生的坎坷。蘇軾為官四十年,在朝廷任職卻總計不到十年,最后不幸死于回京的途中。就在他去世的前不久,曾寫下這樣的一首詩:“心似己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澹州”,道盡了一生的辛酸。如此坎坎坷坷的經歷,使詞人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苦悶,激發(fā)了詞人的才情,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多樣性:既豪邁與曠達又婉約。本首詞是一首中秋詞,帶有婉約的風格,歷來被公認是中秋詞中的絕唱。
三、聽朗讀錄音,讀全詞,正音正字,朗讀。
不勝綺嬋娟。
四、學生看書下注釋,討論全詞大意。
五、學生就全詞大意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1、詞前小序,這里介紹了寫作的時間、狀態(tài)及緣由。
子由是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兄弟二人己七年不曾相見,“兼”字暗示出思念子由并不是寫作的主要原因。
2、皎潔的明月何時出現?我端起酒杯詢問青天不知道月中宮殿,今晚該是哪一年。我想駕著長風回到天上去,又恐怕經不起那月中宮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隨人,清冷的月宮怎能比得上人間。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貼近雕花的窗戶,照著離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應該有什么怨恨,為什么總是在別離時又亮又圓?人間有離別的痛苦,團聚的歡欣,月亮也會陰藏晴出,團圓殘缺這些事自古以來難得圓全。但愿我們歲歲平安,遠隔千里,共對這明月互相祝福。
六、挖掘全詞內在的思想感情。
學生可討論后回答。
明確:“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學生畫出)寫作者想超脫塵世,又怕“高處不勝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保▽W生畫出)詞人很快領悟到人月無常,自古皆然。人悲歡離合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無法克服的遺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這些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精神。
2、師生總結上闋:寫月下飲酒。由幻想超脫塵世,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
3、師生總結下闋:寫對月懷人。由感傷離別轉而為對離人的祝福。
4、師生總結中心思想:這首詞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于人世間,但積極的處世態(tài)度終于戰(zhàn)勝了消極“遁世”的念頭,表現了曠達的胸懷和樂觀的情致。
七、學生畫出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表達對離人美好祝福的句子。朗讀全詞。
八、聽古人誦讀、聽流行歌,王菲的“明月幾時有”。
九、布置作業(yè):
1、背誦。
2、背書下注釋。
十、板書設計:
問題:
2、最后這矛盾心情化解了嗎?用原句回答并解釋一下是怎么化解的?
3、這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胸懷和精神?
生字:不勝寒綺戶嬋娟。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十六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1.寫出詞中表明時間變化的詞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達了詞人不為離愁別苦所束縛的樂觀思想,也表達了詞人的美好愿望。
3.古代詩詞中,有很多寫月抒懷的詩句,你能舉出兩例嗎?
答:
4.本詞上闋寫______,下闋寫______,其實是__________。
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試簡要分析。
答:
(以下是2006年新疆烏魯木齊中考題)。
a.這首詞上闋寫詞人對天上宮闕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熱爰,下闕寫詞人在月下對親人的懷念和祝福,自始至終洋溢著樂觀向上、積極奮進的情緒。
b.“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句,抒發(fā)思念親人的感情,表面看來,好像是對月有怨恨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
c.“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句話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對自然和社會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詞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闊大,描寫虛實結合,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以下是08年來賓中考題)。
7.賞讀詩詞,應讀出作品的節(jié)奏韻律,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這首詞感情濃郁,但前后基調不同,上闋感情纏綿悱惻,下闋則__________。
8.“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廣為傳誦的名句,請你略作賞析。
答案:
1.轉朱閣,低綺戶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3.略。
4。問天問月問人生。
5.詩人把人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相對,說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
6.a。
7.樂觀曠達。
8.以行云流水的語言和美妙的境界結束全詞(語言分析)。表現了詞人樂觀的情懷和美好的祝愿。(內容分析)。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十七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郁憤。
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
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jié)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起得突兀、問得離奇。
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chuàng)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彼氤孙L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又喜歡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
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jié)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盁o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fā)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huán),搖曳多姿。
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
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明月幾時有教案設計篇十八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詩文單元)的最后一篇《詩詞曲五首》中地一篇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此文要求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品味富有表現力地語言,理解詞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地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首先借用王菲的《明月幾時有》導入新課,把學生置身于音樂和快樂中去學習,幫學生去除學習古詩文的畏懼心理,教學反思《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學反思》。在文學常識積累部分,我著重對“詞”這種體裁進行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對詞及詞牌有了簡單的了解和認識,為了能夠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我穿插了鄧麗君的視頻講解,這樣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共同作用,應該理解更深刻一些。在處理難點時,我盡量讓學生反復朗誦,然后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由淺到深,由表及里的設置相關題目,讓學生逐步地認識作者,把握感情,品味語言,當一切水到渠成的時候,難點自然得到突破。最后,再設置背唱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尾呼應,使整個課堂有始有終,一氣呵成。
在教學中有一點不足,我對學生估計過高,忽略了口述譯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得個別學困生在課堂上略有茫然。
在以后的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作者及背景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感情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同時,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朗讀與思考時間,在讀中感知、理解、品味,還要注重名句地賞析,因為這些才是文章的點睛之筆,精華所在,對于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067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