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編寫教案時,應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資源。教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幫助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方法起到了關鍵作用。要寫一份較為完美的教案,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越中覽古教案篇一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fā)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當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zhàn)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zhàn)士都凱旋了;由于戰(zhàn)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后,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按旱睢钡摹按骸弊?,應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消。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xiàn)在還有什么呢?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huán)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可資比較:“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碧K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此詩一上來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fā)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一句之中,以兩種不同的事物來對比,寫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詞,精煉而又自然。次句接寫當前景色。青青新柳之外,還有一些女子在唱著菱歌,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著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彌漫著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所以后兩句便點出,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只有她,才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歷史的見證人罷了。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xiàn)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越中覽古教案篇二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1)對下面詩句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從這首詩的題目“越中覽古”看,這是詩人游覽春秋時期越國王城故址之后寫的。
b、“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一句描寫越國戰(zhàn)士打勝仗之后,穿著華麗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樣子。即成語“衣錦還鄉(xiāng)”的意思。
c、“宮女如花滿春殿”暗指越國送西施到吳國以迷亂吳王之意。
d、“只今惟有鷓鴣飛”一句,感慨如今越王宮業(yè)已荒廢,只有鳥兒在頹殿亂飛。
(2)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這首詩通過覽古所見所感,寄托了盛衰無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調中含詠嘆兼嘲諷。
b、這首詩諷刺了越王勾踐打了勝仗之后的驕奢傲慢與恣情歡樂。
c、詩中所用的對比方式不同尋常,前三句著意渲染昔日的繁華與歡樂,用意在于突出今日的破敗與凄涼。
d、本詩借覽古描寫的是客觀景物,但卻蘊含著深沉的歷史思考。
答案:
(1)c項所說內容并不是這首詩中的內容,屬于無中生有。
(2)b項并不是諷刺越王勾踐打了勝仗之后的驕奢傲慢與恣情歡樂。
越中覽古教案篇三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xiàn)情感的寫法。
2.學習通過對比,表達情感的寫法。
把握意象。
學習對比手法。
1課時。
一、導入。
余秋雨說過,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詠史詩多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開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或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fā)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懷古詩則是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吊古跡,以某一特定的歷史場景為觸媒,產生聯(lián)想、想象,寄托懷抱,抒發(fā)感慨。而引起感慨而抒發(fā)情懷抱負。這類作品內容與思想大都比較沉重,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詩人們對歷史的處理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使詩作文短意長、回味再三。譬如:杜甫《詠懷古跡》、劉禹錫《烏衣巷》《石頭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我國有數(shù)千年的悠久歷史,江山勝跡,人物風流。盡管歷史如大浪淘沙,但無數(shù)前人在歷史舞臺叱咤風云,留下多少輝煌業(yè)績,令人欽佩仰慕;留下多少經驗教訓,讓人唏噓感慨。于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跡為題材的懷古詠史之作,在魏晉甚至更早些時候便已產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風。
二、知人論世。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fā)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三、文本解讀。
明確:這首詩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誦讀時,本詩二、三兩句間的停頓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讀,其后應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
明確: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
鏡頭一,戰(zhàn)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
鏡頭二,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侯著他。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
3、可是這樣的鏡頭現(xiàn)在都沒有了,“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明確: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流露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慨嘆。第一句寫勾踐破吳,眾所周知,勾踐之所以能破吳復國,是因為他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而吳王勝利后卻驕奢淫逸,自尊自大,勝負的`教訓可謂深刻。第二句寫越勝吳后戰(zhàn)士衣錦還鄉(xiāng)的得意,這回輪到新的勝利者驕傲了。要問越軍為什么這么快就忘了教訓,且看第三句,原來宮中夜夜笙歌,勾踐本人也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第四句點題,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勝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深沉憂思。
4、所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
明確:對比寫作手法。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前三句)和今日的凄涼(末句),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四、拓展遷移:
與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比較“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碧K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起句的“舊苑荒臺”,以極衰颯、荒涼、殘破之景象,引出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的感傷心境;而“楊柳新”,即柳色青青,楊柳在春天又發(fā)新芽,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盛衰之感。前者包含著屬于歷史的巨大傷痛,讓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后者又顯示出大自然無私的賜予,召喚著人們去追求、去享受、及時行樂。第二句,繼續(xù)對這種感受作進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傳來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江南小調——菱歌,更為這人世間不盡的春花春月增添了無限的柔情蜜意。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著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彌漫著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吳王的驕奢,西子的明艷,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人間沒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人生短暫、日月永恒,時代變遷、月卻不改);它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歷史的見證人。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xiàn)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越中覽古教案篇四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義士一作:戰(zhàn)士)。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越王勾踐滅掉吳國歸來,戰(zhàn)士們都是衣錦還鄉(xiāng)。
曾經滿殿的宮女如花似玉,可惜如今只有幾只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飛來飛去。
越中:指會稽,春秋時代越國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此后他臥薪嘗膽20年,于公元前473年滅吳。
還家:一作“還鄉(xiāng)”。
錦衣:華麗的衣服?!妒酚洝ろ椨鸨炯o》:“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后來演化成“衣錦還鄉(xiāng)”一語。
春殿:宮殿。
鷓鴣: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胸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叫聲凄厲,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越中覽古教案篇五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xiàn)情感的寫法。
2、學習通過對比,表達情感的寫法。
把握意象,學習對比手法。
一、導入。
“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當李白南游吳越想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他的感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越中覽古》。
二、背景介紹。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是詩人游覽春秋時期越國王城故址之后所寫,寄托了盛衰無常的感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果然把吳國消滅。本詩寫的就是這件事。全詩的基調是詠嘆兼嘲諷。
三、誦讀提示。
1、首句敘述歷史事件,“破吳”要重讀。
2、二、三兩句屬于“承”須連讀,中間停頓應短一些。
3、最后一句寫詩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轉”?!爸唤裎┯小彼淖忠刈x,其后應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
4、這首詩沒有“合”,也可以說是把“合”留給了讀者,。因此,讀完這句后應當繼續(xù)沉浸在詩的境界里一小會兒,再作結束表示。
四、教師范讀,學生自讀。
五、鑒賞要點(今昔對比的描寫)。
鏡頭一,戰(zhàn)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
鏡頭二,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侯著他。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流露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慨嘆。
3、所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對比寫作手法。
1)詩人著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榮(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涼反襯(末句)。
2)第一句寫勾踐破吳,眾所周知,勾踐之所以能破吳復國,是因為他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而吳王勝利后卻驕奢淫逸,自尊自大,勝負的教訓可謂深刻。
第二句寫越勝吳后戰(zhàn)士衣錦還鄉(xiāng)的.得意,這回輪到新的勝利者驕傲了。要問越軍為什么這么快就忘了教訓,且看第三句,原來宮中夜夜笙歌,勾踐本人也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第四句點題,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勝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深沉憂思。
六、比較《越中覽古》與李白的另一首懷古詩《蘇臺懷古》,按要求做題(p19)。
注:蘇臺即姑蘇臺,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
1、這兩首詩是李白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什么題材的詩?
2、試說說《越中覽古》一詩中“盡錦衣”“滿春殿”兩短語的表達作用。
3、試分析這兩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
4、說說這兩首詩在構思上的相同點。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吳越時寫的,看到越中古跡,聯(lián)想到古今變化.抒發(fā)了盛衰無常的感慨。都是七言絕句。
2、“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皾M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卻十分形象地刻畫出越王當時得意淫逸的心理狀態(tài)。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覽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但現(xiàn)在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短K臺懷古》一開始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fā)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
4、《越中覽古》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小結。
李白的《越中覽古》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越中覽古教案篇六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此詩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zhàn)士還家、越王勾踐還宮的情況;結句突然一轉,說過去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幾只鷓鴣在飛。全詩通過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凄涼的對比,表現(xiàn)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
“越王勾踐破吳歸”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臥薪嘗膽的事件最為著名。詩中卻沒有去追述這個為人熱衷的題材,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以“歸”統(tǒng)領全詩,來寫滅吳后班師回朝的越王及其將士。
接下一句是對回師那個歡悅氣氛的描繪。詩中只抓住一點,寫了戰(zhàn)士的錦衣還故鄉(xiāng),可留給人們想象的卻是一個浩大的,熱鬧非凡的場面: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置酒文臺之上,大宴群臣,滿臉得意而又顯赫的光輝。舉城到處可見受了賞賜,脫去鎧甲,穿著錦衣的戰(zhàn)士,二十年的恥辱,一朝終于洗凈,勝利的歡欣與勝利的沉醉同時流露出來。一個“盡”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圖景。果然,王宮里開始回蕩起歌功頌德的樂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繽紛落繹,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二、三兩句是詩人在越國歷史畫卷中有意攝取的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風,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吳敗越后,越王采納大夫文種的建議,把苧蘿山女子西施獻于吳王,于是迷戀聲色的吳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輕歌曼舞,縱情享樂,對世仇越國不再防范,使得越軍趁勢攻入,最后亡國自盡。
吳國滅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呢?當年忍辱負重,臥薪嘗膽,食不加肉,衣不紋飾,精勵圖治的英雄本色,隨著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丟得干干凈凈了。那么這樣的繁盛又會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國的命運,詩人不去寫了,一切道理已盡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轉一筆,寫了眼前的'景色:幾只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旁若無人的飛來飛去,好不寂寞凄涼。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huán)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此詩當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李白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時所作。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從公元前5吳正式興兵伐越起,吳越經歷了攜李、夫椒之戰(zhàn),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以及進攻姑蘇的反復較量,終于在公元前473年越滅了吳。此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李白(7-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越中覽古教案篇七
越中:指會稽,春秋時代越國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此后他臥薪嘗膽,于公元前473年滅吳。
還家:一作“還鄉(xiāng)”。
錦衣:華麗的衣服?!妒酚洝ろ椨鸨炯o》:“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后來演化成“衣錦還鄉(xiāng)”一語。
春殿:宮殿。
鷓鴣: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胸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叫聲凄厲,音如“行不得也哥哥”。
越中覽古教案篇八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xiāng)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譯文及注釋。
譯文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后凱旋,六千義士都衣錦封官。當初滿殿的宮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鷓鴣飛落在斷壁殘垣。
注釋越中:指會稽,春秋時代越國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還家:一作“還鄉(xiāng)”。錦衣:華麗的衣服。春殿:宮殿。鷓鴣: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胸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
賞析。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
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臥薪嘗膽的事件最為著名。詩中卻沒有去追述這個為人熱衷的題材,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以“歸”統(tǒng)領全詩,來寫滅吳后班師回朝的越王及其將士。接下一句是對回師那個歡悅氣氛的描繪。詩中只抓住一點,寫了戰(zhàn)士的錦衣還故鄉(xiāng),可留給人們想象的卻是一個浩大的,熱鬧非凡的場面: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置酒文臺之上,大宴群臣,滿臉得意而又顯赫的光輝。舉城到處可見受了賞賜,脫去鎧甲,穿著錦衣的戰(zhàn)士,二十年的恥辱,一朝終于洗凈,勝利的歡欣與勝利的沉醉同時流露出來。一個“盡”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圖景。果然,王宮里開始回蕩起歌功頌德的樂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繽紛落繹,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二、三兩句是詩人在越國歷史畫卷中有意攝取的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風,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吳敗越后,越王采納大夫文種的建議,把苧蘿山女子西施獻于吳王,于是迷戀聲色的吳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輕歌曼舞,縱情享樂,對世仇越國不再防范,使得越軍趁勢攻入,最后亡國自盡。吳國滅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呢?當年忍辱負重,臥薪嘗膽,食不加肉,衣不紋飾,精勵圖治的英雄本色,隨著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丟得干干凈凈了。那么這樣的繁盛又會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國的'命運,詩人不去寫了,一切道理已盡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轉一筆,寫了眼前的景色:幾只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旁若無人的飛來飛去,好不寂寞凄涼。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huán)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兩首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xiàn)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李白。
李白(7-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越中覽古教案篇九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此詩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zhàn)士還家、越王勾踐還宮的情況;結句突然一轉,說過去曾經存在過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幾只鷓鴣在飛。全詩通過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凄涼的對比,表現(xiàn)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
“越王勾踐破吳歸”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臥薪嘗膽的事件最為著名。詩中卻沒有去追述這個為人熱衷的.題材,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以“歸”統(tǒng)領全詩,來寫滅吳后班師回朝的越王及其將士。
接下一句是對回師那個歡悅氣氛的描繪。詩中只抓住一點,寫了戰(zhàn)士的錦衣還故鄉(xiāng),可留給人們想象的卻是一個浩大的,熱鬧非凡的場面: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置酒文臺之上,大宴群臣,滿臉得意而又顯赫的光輝。舉城到處可見受了賞賜,脫去鎧甲,穿著錦衣的戰(zhàn)士,二十年的恥辱,一朝終于洗凈,勝利的歡欣與勝利的沉醉同時流露出來。一個“盡”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圖景。果然,王宮里開始回蕩起歌功頌德的樂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繽紛落繹,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二、三兩句是詩人在越國歷史畫卷中有意攝取的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風,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吳敗越后,越王采納大夫文種的建議,把苧蘿山女子西施獻于吳王,于是迷戀聲色的吳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輕歌曼舞,縱情享樂,對世仇越國不再防范,使得越軍趁勢攻入,最后亡國自盡。
吳國滅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呢?當年忍辱負重,臥薪嘗膽,食不加肉,衣不紋飾,精勵圖治的英雄本色,隨著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丟得干干凈凈了。那么這樣的繁盛又會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國的命運,詩人不去寫了,一切道理已盡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轉一筆,寫了眼前的景色:幾只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旁若無人的飛來飛去,好不寂寞凄涼。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huán)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此詩當是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李白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時所作。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從公元前5吳正式興兵伐越起,吳越經歷了攜李、夫椒之戰(zhàn),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以及進攻姑蘇的反復較量,終于在公元前473年越滅了吳。此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越中覽古教案篇十
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李白詩鑒賞: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是詩人游覽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紹興)時所作。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zhàn)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洗刷恥辱,戰(zhàn)士們凱旋而歸;由于戰(zhàn)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表現(xiàn)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后,躊躇滿志,甚至荒淫逸樂起來,如花似玉的美人,就占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按旱睢钡摹按骸弊?,應上“如花”,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非特指春天。僅此一點,就表明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拋之腦后。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然而結句突然一轉,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xiàn)在只剩下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幻滅。
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從前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這首詩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非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越中覽古教案篇十一
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二、三兩句分寫戰(zhàn)士還家、勾踐還宮的情況。消滅了敵人,雪了恥,戰(zhàn)士都凱旋了;由于戰(zhàn)事已經結束,大家都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越王回國以后,躊躇滿志,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般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候著他?!按旱睢钡摹按骸弊郑瑧稀叭缁ā?,并描摹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的情形表現(xiàn)得非常充分了。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
這種場景十分繁盛、美好、熱鬧、歡樂,然而結句突然一轉,將上面所寫的一切一筆勾銷。過去曾經存在過的勝利、威武、富貴、榮華,現(xiàn)在所剩下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來表達。過去的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人將昔時的繁盛和眼前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huán)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使讀者更覺得凄涼的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后來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這首詩的重點在于明寫昔日的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后來的荒涼,由此加以抹殺,轉而引出主旨,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于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后世將李白和杜甫并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而奮斗。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tǒng)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tǒng)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zhèn)ス妍?,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以上這篇越中覽古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詩句大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越中覽古教案篇十二
越王勾踐破吳歸,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1)對下面詩句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a、從這首詩的題目“越中覽古”看,這是詩人游覽春秋時期越國王城故址之后寫的。
b、“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一句描寫越國戰(zhàn)士打勝仗之后,穿著華麗的`衣服得意地回家的樣子。即成語“衣錦還鄉(xiāng)”的意思。
c、“宮女如花滿春殿”暗指越國送西施到吳國以迷亂吳王之意。
d、“只今惟有鷓鴣飛”一句,感慨如今越王宮業(yè)已荒廢,只有鳥兒在頹殿亂飛。
(2)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這首詩通過覽古所見所感,寄托了盛衰無常的感慨;情感的基調中含詠嘆兼嘲諷。
b、這首詩諷刺了越王勾踐打了勝仗之后的驕奢傲慢與恣情歡樂。
c、詩中所用的對比方式不同尋常,前三句著意渲染昔日的繁華與歡樂,用意在于突出今日的破敗與凄涼。
d、本詩借覽古描寫的是客觀景物,但卻蘊含著深沉的歷史思考。
(1)c項所說內容并不是這首詩中的內容,屬于無中生有。
(2)b項并不是諷刺越王勾踐打了勝仗之后的驕奢傲慢與恣情歡樂。
越中覽古教案篇十三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xiāng)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譯文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后凱旋,六千義士都衣錦封官。當初滿殿的宮女如花似玉,而今只有鷓鴣飛落在斷壁殘垣。
注釋越中:指會稽,春秋時代越國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浙江省紹興市。勾踐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還家:一作“還鄉(xiāng)”。錦衣:華麗的衣服。春殿:宮殿。鷓鴣: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胸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在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
首句點明題意,說明所懷古跡的具體內容。在吳越興亡史中,以越王“十年生聚”臥薪嘗膽的事件最為著名。詩中卻沒有去追述這個為人熱衷的題材,而是換了一個角度,以“歸”統(tǒng)領全詩,來寫滅吳后班師回朝的越王及其將士。接下一句是對回師那個歡悅氣氛的描繪。詩中只抓住一點,寫了戰(zhàn)士的錦衣還故鄉(xiāng),可留給人們想象的卻是一個浩大的,熱鬧非凡的場面:旌旗如林,鑼鼓喧天,勾踐置酒文臺之上,大宴群臣,滿臉得意而又顯赫的光輝。舉城到處可見受了賞賜,脫去鎧甲,穿著錦衣的戰(zhàn)士,二十年的恥辱,一朝終于洗凈,勝利的歡欣與勝利的沉醉同時流露出來。一個“盡”字,便暗示了越王以后的生活圖景。果然,王宮里開始回蕩起歌功頌德的樂曲伴以柔曼的舞姿,越王左右美女如云,繽紛落繹,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二、三兩句是詩人在越國歷史畫卷中有意攝取的兩個鏡頭,濃縮了越國稱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風,其中更有深味可嚼。昔日,吳敗越后,越王采納大夫文種的建議,把苧蘿山女子西施獻于吳王,于是迷戀聲色的吳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終日輕歌曼舞,縱情享樂,對世仇越國不再防范,使得越軍趁勢攻入,最后亡國自盡。吳國滅亡的道理越王哪里不知,可他如今走的又是一條什么樣的路呢?當年忍辱負重,臥薪嘗膽,食不加肉,衣不紋飾,精勵圖治的英雄本色,隨著良辰美景,江山在握都丟得干干凈凈了。那么這樣的繁盛又會存在多久呢?至于越國的'命運,詩人不去寫了,一切道理已盡在不言之中,而是急轉一筆,寫了眼前的景色:幾只鷓鴣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廢墟上,旁若無人的飛來飛去,好不寂寞凄涼。這一句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以慨嘆出之。過去的統(tǒng)治者莫不希望他們的富貴榮華是子孫萬世之業(yè),而詩篇卻如實地指出了這種希望的破滅,這就是它的積極意義。
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一般地說,直接描寫某種環(huán)境,是比較難于突出的,而通過對比,則獲致的效果往往能夠大大地加強。所以,通過熱鬧的場面來描寫凄涼,就更覺凄涼之可嘆。如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xiàn)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兩首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轉出主意。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xiàn)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越中覽古教案篇十四
《越中覽古》教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xiàn)情感的寫法。學習通過對比,表達情感的寫法。理解作者是中的情感教學重點把握意象。教學難點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xiàn)情感的`寫法。教學方法吟詠,賞讀結合,討論、講析相互結合學法設計問題探究法教學過程一、導入“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當李白南游吳越想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他的感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越中覽古》。二、作者信息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其七絕作品語言明朗精練,聲調和諧優(yōu)美,寫景抒情,深入淺出。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三、教師范讀,學生背誦四、詩歌講解1、一般的絕句,一、二句為一組,或寫景或敘事,三、四句為一組,或議論或抒情,用現(xiàn)代漢語的方式去劃分層次的話,一般是一、二句為一層,三、四句為一層,本詩在結構上與以前學過的絕句有何不同?誦讀時應注意些什么?這首詩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誦讀時,本詩二、三兩句間的停頓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讀,其后應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2、作者選取了哪兩個鏡頭?鏡頭一,戰(zhàn)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鏡頭二,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侯著他。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3、可是這樣的鏡頭現(xiàn)在都沒有了,“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流露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慨嘆。4、所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對比寫作手法。分類作業(yè)a類:背誦這首詩b類:jc預習布置預習《一剪梅》板書設計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名篇:《望廬山瀑布》、《望天門山》、《早發(fā)白帝城》、《贈汪倫》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07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