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雨巷教案(精選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07:24:23
現代詩雨巷教案(精選18篇)
時間:2023-11-26 07:24:23     小編:文軒

教案是教師進行教學行動前的思維過程的具體體現,它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要素。在編寫教案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際操作能力。這里有一些實用的教案模板,供你參考和借鑒。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一

《雨巷》使詩人戴望舒獲得“雨巷詩人”之名,是典型的象征主義詩作。這首運用象征手法寫成的抒情詩,包容著日常生活、現實斗爭與抽象理念三個方面的豐富蘊含。

(1)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首愛情詩。抒情主人公“我”孤獨地撐著雨傘徘徊在悠長而無人走過的雨巷,是在等待夢中情人——“丁香姑娘”的出現。

(2)從詩中反映的情緒來看,可將其置放于當時政治斗爭的大背景中來加以闡釋。1927年大革命失敗,身為共青團員的戴望舒未免陷入痛苦與彷徨之中?!队晗铩芬浴拔摇睂ふ一糜爸小岸∠愎媚铩倍坏玫男睦磉^程,象征大革命失敗后一批知識青年的復雜心境,是理想幻滅時內心“夢一般凄婉迷?!钡钠毡閷懻?。這首短詩運用了如此之多的描寫情感之詞,如彷徨、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種孤獨愁苦的情感主調,但內里生長的也不無思索、希望與探求的積極因素。從現實斗爭層面看,“丁香姑娘”可以理解為“革命”。

(3)從形而上的哲學層面看,“丁香姑娘”可以被解讀為“美”與“理想”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運用是本詩的顯著特點?!岸∠恪笔敲利?、高潔、愁怨的象征,“雨巷”是人生漫漫長路、狹窄天地的象征,“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征,“頹圮的籬墻”是家園的破落與環(huán)境總值的低潮的象征,“雨的哀曲”是環(huán)境凄苦、遭際不幸的象征。最主要的象征當然是“丁香姑娘”,她是詩人的夢中情人和情感寄托的偶像,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的化身。

3.體會本詩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意在言外、韻味無窮的意境美[簡單應用]。

營造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是這首詩的一大特色。意境強調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強調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強調耐人品味的和諧整體的藝術空間。在本詩中,雨巷、油紙傘、丁香、籬墻、女郎、獨行者等,編織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畫面,有深蘊的象征意味,詩中所創(chuàng)造的那種朦朧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丁香空結雨中愁”的意境,顯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與古典詩詞意境美的濃郁韻味。

4.體會本詩句式、節(jié)奏、韻律的音樂美[簡單應用]。

本詩有七節(jié),每節(jié)六行,每行長短不等,常用首語重疊,似斷實連的分節(jié)跨行,使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而優(yōu)美的旋律。本詩的突出成就還在于詩歌節(jié)奏的音樂性方面。標點符號的運用,韻腳的有無,排列方式的變化,重復的大量出現,都與詩人內心情緒的變化諧調一致。詩歌語言的節(jié)奏其實就是詩人內心的情感節(jié)奏。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二

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后背誦篇章。這首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詩歌,是一幅寫意畫,是詩人意識流動中的一個境界。內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fā)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墒俏业倪@節(jié)課并沒有達到我預想中的這種效果。

接著讓學生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畫面集中了江南各種形式不同的小巷,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眲?chuàng)設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自此,學生豁然明白。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三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1911月15日(農歷9月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后曾用筆名夢鷗、夢鷗生、信芳、江思等。詩人,翻譯家。

他先后在鴛鴦蝴蝶派的刊物上發(fā)表過三篇小說:《債》,《賣藝童子》和《母愛》,曾經和杜衡、張?zhí)煲砗褪┫U存等人成立了一個名謂“蘭社”的文學小團體,創(chuàng)辦了《蘭友》旬刊。

雨巷。

作者: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寒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理解意象,通過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把握本課思想內容,在課堂上背熟一部分課文。

3.體會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義。

教學重難點。

1.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作者情感。

3.丁香姑娘的含義。

4.真正做到課堂背誦。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師生共讀,導入新課:

(男生):你說你曾一度迷失在無邊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個撐著油紙傘的女孩,只因傘下那透明閃亮的雙眸,那嘴角輕含的淡淡憂郁,呵!結著丁香一樣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許久不曾開啟的心靈,如花般靜靜地綻放。

哦,女孩,你難道真是從空中翩然而至,在這寂寞的雨季來喚醒我沉睡已久的心靈。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麗,如果你瞬間消失,我也不會驚奇,因為你的出現已是奇跡。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會于古朝的畫中尋你,于幽幽的池邊尋你,用我色彩的筆于天邊勾勒你丁香花一樣的心事。

(女生):輕輕的,我穿過雨巷,穿過綿綿的情詩,就這樣來到飄浮著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驚訝,也不要多問,我只想跳出發(fā)黃的詩頁,我只想在丁香花盛開的雨季,重溫在深巷中徘徊的憂郁。

(集體):是誰,曾經用美妙的文字,敘我成溫柔憂郁的佳人;是誰,用甜甜的木蕭,奏我出丁香一樣的芬芳;是誰,用流音的古箏,彈我成千年的紅顏知音。

(師):精美的詩篇是輕盈的蝴蝶飛躍萬年的光陰,是圣潔憂郁的丁香飄過無邊的煙雨。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轉身離去時的那一聲幽幽的嘆息和那一層淡淡的憂郁,已經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遠留在了每一位愛詩人的心里!好,讓我們一起走進戴望舒的《雨巷》,走近那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

二、聆聽錄音,感知內容。

1、這首詩講了個怎樣的故事?

細雨春日,一位青年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也撐著油紙傘向他走來,走過他的身旁,走盡這雨巷,最終他還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走在這雨巷。

2、全班朗誦,說說你聽讀后的感受。

感受:憂傷、惆悵、凄婉、寂寥和朦朧的美。

3、你是如何獲得這種感受的?

明確:詩歌內容,具體說是語言。

三、走近作者時代。

作者簡介:戴望舒,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代表詩人。成名于三十年代。是繼徐志摩之后,我國現代詩壇上又一顆璀璨的明星。動蕩的年代,個人的遭遇,使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經歷了一個從歌詠個人悲歡離合到表現愛國情感、民族氣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主要的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其中,《望舒草》標志著作者藝術性的完成,《災難的歲月》標志著作者思想性的提高。代表詩作,前期有《雨巷》,后期有《我用殘損的手掌》。

早期:個人孤寂、感傷,朦朧含蓄后期:熱愛祖國,明朗真摯。

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給自己起的筆名,出自屈原的《離騷》:”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望舒是神話傳說中替月亮駕車的天神,純潔而溫柔,多情又瀟灑.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學的說法,屬于雙魚座。雙魚座的人浪漫柔情,以愛情為生命的養(yǎng)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現實,優(yōu)柔寡斷.戴望舒就是典型的雙魚座性格.

時代背景:《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八?,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

四、研讀詩歌,把握意象。

1、我們的憂傷、惆悵等感受來自語言,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過意象來表現某些情感。說說詩中運用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特征是什么?(小組交流)。

明確:意象特征。

油紙傘古樸。

雨巷悠長、寂寥。

丁香高潔、愁怨。

丁香姑娘美麗、惆悵、寂寥。

籬墻頹圮。

我惆悵。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明確與朦朧并存,也就是說它的意境是明確于朦朧并存。意境是通過意象來表達的,所以要把握意境就得從意象入手,剛才我們已經找出了5個意象,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意象是如何集明確與朦朧于一身的:

第一個是油紙傘。

大家最早聽說油紙傘是在哪個故事里?《白蛇傳》。

油紙傘出現在白娘子初遇許仙的旖旎傳說里,出現在丹青繪就的江南煙雨中,出現在少女玲瓏的舞蹈中,也出現在歌曲動聽的旋律中,不知不覺當中,油紙傘已經定格為美的背景、美的點綴。——這是尋常之物,但又鮮見于傳統詩詞。唯戴望舒,將其放置雨巷的詩人頭頂,讓油紙傘撐出濃濃的詩意。對這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蒙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塑造了撐一傘風獨立消魂的形象。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本詩的意境美。

2、了解“自由詩體”的特點。

3、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fā)的內心感情,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法:合作研討。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設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細雨。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彳亍而行,你們覺得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同學們自由發(fā)言)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戴望舒一起走進這條《雨巷》(板書)。

二、整體感知,正字音。

(1)聽朗讀帶,正字音(學生進入想象,讓學生聞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較喜歡的句子。)。

(2)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調?明確:孤獨、憂傷、惆悵、失落、哀怨問:古代詩詞中有哪些詩句是表愁怨和憂傷。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柳永《雨鈴霖》。

(3)問:那我們該怎么去讀這首詩呢?明確:低沉、緩慢、略帶悲傷。

三、整體解讀。

1、問:這首詩的最大的特點是朦朧,作者為了能營造這種朦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確:共有6個。背景道具——雨巷、油紙傘、籬笆墻、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具體解讀意象。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六

本冊書從內容編排上看,主要以時間順序,以章節(jié)體形式編寫;從線索看,主要有以下幾條:

1、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確立——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

2、重要的國際關系。

(1)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爭奪殖民地的斗爭,爭奪世界霸權斗爭)。

3、民族解放斗爭。

4、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fā)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從每課的內容看,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完成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的知識構建,并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認識歷史各線索之間的關系,從而完整掌握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課程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載體,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些課程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能力,包括知識構建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辨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材設置活動課,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圖書館、閱覽室,上網查找資料,拓寬了視野,掌握了查閱資料,利用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比較成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自編自演的歷史劇,雖尚顯稚嫩,但在過程中,挖掘歷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態(tài)和語言,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上,又有了新的進步。

歷史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在學習過程中,從歷史人物的坎坷悲壯,從歷史發(fā)展的曲折反復,學生能夠獲得一個心理感受:事物的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從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從世界史的發(fā)展中還學習到許多為科學獻身、為國家捐軀、為真理求索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成功和失敗,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創(chuàng)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冊書在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資本主義戰(zhàn)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外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從中我們受到的啟發(fā)是:一要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資本主義戰(zhàn)勝封建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的進步,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應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動,否則將被歷史淘汰;二要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知恥而后勇,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意識到當代青年肩上的重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奮斗。

本書內容包含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直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集中敘述了資本主義從產生、發(fā)展到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歷史。

本冊書按時間順序、以章節(jié)體的體例敘述了世界近代史的發(fā)展變遷。本書的主要線索是以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與之相關的線索還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壓迫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與沖突。主干知識與支干知識之間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構筑成世界近代史的發(fā)展脈絡。從內容的選取上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學生面前展現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廣闊畫卷。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歷史發(fā)展的縱向線索,再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各時期的特點,從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識內容。

本冊書從內容上可以看出,它改變了以往教材的繁難偏舊的編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識和新的觀點。以前的歷史往往以政治史為主線索,學生從書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較僵化的觀點,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本書從內容選取上,增加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展現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全貌,學生又可以從文學、科技、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去掌握那個時代,迎合了高中學生知識的個性多樣性和知識的綜合化需要。

本冊書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1)新教材課型多樣,除了講讀課外,還有閱讀課、活動課。上好這些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圖片、畫像、資料,圖文并茂??勺x性強,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3)每章開始設引言。引言介紹了本章的內容背景和線索。便于學生從宏觀把握歷史發(fā)展的線索,掌握歷史發(fā)展的特點。(4)每節(jié)課后的練習題增設了《閱讀與思考》專欄,由學生選做,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5)書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詞匯對照表》,對書中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文件、歷史事件稱謂進行中英文對照,便于學生查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善于組織教學,有效的利用書中的資源、資料、練習題,上好閱讀課和實踐課,搭建學生思維的平臺,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一定會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本冊書總體編排設計精當合理,符合學生在這一年齡段的認知能力,注意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有機結合。

1、根據歷史知識特點。歷史知識的特點是知識點多、散,教材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一些歷史線索難免顯得支離破碎。

2、根據高二文科班學生的特點。高二文科班的學生大多數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基本能夠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有的學生對知識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練的學科語言概括表達的能力;有的學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闡述自己的見解。

3、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F代教育要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能力,成為擺在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膽取舍,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1、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增補了一些內容。如:在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時,向學生介紹了富爾頓和他的汽船,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介紹了薩拉熱窩事件的經過,增加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有利于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課程資源。譬如:學習第四章第一節(jié)時,我注意將兩次工業(yè)革命對比來講授;第三節(jié)《列強對世界的瓜分》,我請同學總結世界歷史上的三次殖民高潮。通過調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歷史線索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3、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對比法、聯系法、討論法和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如:在學習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后,比較英國、法國、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學習了殖民侵略過程后,對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時間、特點,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在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一節(jié)時,設置了研究性學習的題目“工業(yè)革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學習《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后,安排了活動課“如何評價拿破侖”。通過這些措施,培養(yǎng)了學生學史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4、將世界史和中國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學習過程中,滲透一種觀念: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在學習工業(yè)革命時,請學生分析“呀片戰(zhàn)爭與工業(yè)革命的關系”;在學習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時,分析“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紀末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有無關系”等,增加學生橫向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

5、加強各學科的綜合。歷史展示的是過去那個時代的全貌,包羅萬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學藝術、科學等各方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將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通過改革和革命,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業(yè)革命后,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從而,印證一個規(guī)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分析歷史問題時,引導學生從各方面、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育形勢的發(fā)展,對教師的要求將更高,我們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有較高的教學理論,還要有崇高的師德修養(yǎng)。在教學中,我們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利用好教材,才能適應今天的教學。教材是學習知識的一種載體,教師要能正確的駕馭它、使用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今天素質教育的需要。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七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征義。

教學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征的用法。

2、體會本文的象征意義。

教學方式:感悟法、朗讀法、啟發(fā)式。

一、導入。

明確:一共是6個,主要是三個意象(景物)。

第一個是油紙傘。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并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特點。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huán)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yōu)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結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經歷)。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jié),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队晗铩分袑憽耙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雨巷》共7節(jié),每節(jié)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這也是音節(jié)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jié)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3.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jié)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yōu)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教學反思:

《雨巷》是普通高中課程第一單元現代詩的第一首,如何上好這首詩,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高中階段與與初中階段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即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自由想象;由靜止孤立的思考方式轉為動態(tài)、聯系的思考方式。在意境的感悟過程中從抽象的意境到具體現實生活個案體會,走近作品與主人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對高中語文學習的熱愛。

教學過程中我反復聽名家對《雨巷》的朗誦,觀看影像圖片資料,先讓自己走近作品,進入意境。

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即細雨朦朧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獨行。(影像圖片資料至此)。

板書:詩人“我”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他有哪些作為·····(學生可能有很多種答案···果然一男生不假思索地說:詩人在想“媳婦”···無論這名男生出于何種目的(引起課堂大笑···稍刻···(學生神情嚴肅的看我,像是找尋什么···)課堂靜的能聽見一根針掉下的聲音。肯定了這名男子(···這名男子叫什么名字···再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使學生如臨大敵···說:···同學想象(聯想)正確,詩人的確是在想“丁香一樣的姑娘”。(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高中生對異性追求的神秘感,我又提出一問讓學生探究即“丁香一樣的,結著仇怨的姑娘”誰來描繪一下,定位姑娘的形象···(你認為什么形象的姑娘是最美麗的?)。

詩人選取“丁香”為意境提出自己的審美標準即“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仇怨”(“顏色”指紫色相態(tài)、“芬芳”指在氣質、“憂愁”個性柔弱不失剛毅。即外美、內秀、有個性的形象。并用圖畫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從而更深入的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解除學生對普通高中語文學習望而生畏的懼怕心理障礙。

不盡如意的教學時間有限,沒有對課后的三首詩詞進行分析,沒有發(fā)揮這三首詩詞在這首詩中的作用,也算是我的一次教學失誤吧。但我會繼續(xù)探究語文教學方法,學習使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熱愛學習高中語文,自覺走近作品,陶冶情操。并為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互信、生動、和諧的課堂而努力!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八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一種詩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qū):語言過于唯美化,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

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fā),如:“你們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雨巷”這個環(huán)境呢?”

記得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我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fā)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是普通高中課程第一單元現代詩的第一首,如何上好這首詩,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高中階段與與初中階段的學習方法、思考方式的不同。即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自由想象;由靜止孤立的思考方式轉為動態(tài)、聯系的思考方式。在意境的感悟過程中從抽象的意境到具體現實生活個案體會,走近作品與主人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對高中語文學習的熱愛。

教學過程中我反復聽名家對《雨巷》的朗誦,觀看影像圖片資料,先讓自己走近作品,進入意境。

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即細雨朦朧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獨行。(影像圖片資料至此)。

板書:詩人“我”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彳亍,他有哪些作為·····(學生可能有很多種答案···果然一男生不假思索地說:詩人在想“媳婦”···無論這名男生出于何種目的(引起課堂大笑···稍刻···(學生神情嚴肅的看我,像是找尋什么···)課堂靜的能聽見一根針掉下的聲音。肯定了這名男子(···這名男子叫什么名字···再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使學生如臨大敵···說:···同學想象(聯想)正確,詩人的確是在想“丁香一樣的姑娘”。(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根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高中生對異性追求的神秘感,我又提出一問讓學生探究即“丁香一樣的,結著仇怨的姑娘”誰來描繪一下,定位姑娘的形象···(你認為什么形象的姑娘是最美麗的?)。

詩人選取“丁香”為意境提出自己的審美標準即“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仇怨”(“顏色”指紫色相態(tài)、“芬芳”指在氣質、“憂愁”個性柔弱不失剛毅。即外美、內秀、有個性的形象。并用圖畫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從而更深入的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解除學生對普通高中語文學習望而生畏的懼怕心理障礙。

不盡如意的教學時間有限,沒有對課后的三首詩詞進行分析,沒有發(fā)揮這三首詩詞在這首詩中的作用,也算是我的一次教學失誤吧。但我會繼續(xù)探究語文教學方法,學習使用教學資源,讓學生熱愛學習高中語文,自覺走近作品,陶冶情操。并為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互信、生動、和諧的課堂而努力!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九

1.認識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說說《秋晚的江上》描繪了哪些景物,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想象詩中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畫面。

一、談話導入。

用一幅畫導入:夕陽西下,照紅了江面,晚歸的鳥兒低飛在江面之上,引起學生思索。這樣美得景色,我們現代的詩人劉大白會用什么樣的筆觸去描寫呢?一起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三、研讀詩歌,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一)整體感知。

(二)學習第一小節(jié)。

(三)學習第二小節(jié)。

四、整體感受詩歌內涵。

五、激情朗誦,升華情感。

全班展示朗讀、賽讀。師生共同評價,評出“全班朗讀獎”。

六、自悟自得。

教師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學習收獲及學習感悟。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十

我始終分不清到底是那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走進了自己的夢,還是自己走進了那個水墨重重、鋪著青石板、潮濕、陰冷而又幽香浮動的雨巷。夢里氤氳、斑駁的濕氣,水和光交織的色彩,連同千姿百態(tài)的和聲的曼妙都終結于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雨巷,早已超脫了原本的意義,升華為一種低回而迷茫的境界。想起雨巷,不自覺地閉上眼,耳邊仿佛殘存著雨打芭蕉的輕靈,然后,在那條幽靜,深邃而孤寂的古巷,一個裹著一身輕愁和哀怨,如同丁香花一樣高潔的江南女子,就那樣娉娉娜娜地踏雨而來。然后又那樣風姿綽約地與巷口的那名男子錯身而過。

唯美的意韻緣于一個愁字。丁香本是愁品,“丁香空結雨中愁”,“芭焦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對著丁香易傷春。雨本是愁思,“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古巷本是愁處,“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班駁脫落的城墻,勾起人是物非的嘆息。若隱若現地,矛盾和彷徨透過丁香的憂傷,透過雨絲的哀愁,透過小巷的寂寥,泄露了出來。失望和希望碰撞著,幻滅和追求推斥著,惶惶然的迷惘彌漫在字里行間。就是這樣一種間雜著希翼的感傷召喚了靈魂底部的共鳴。

象征化的意象和著意象組合,吟唱著愛情和人生的朦朧的情傷。丁香的素雅,丁香的高潔,丁香的易碎,似乎就在暗示生活理想的圣潔和飄搖。那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她的步履,她的顏色,連同她的太息與惆悵,莫不帶有濃郁的苦苦追求卻始終無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詩人就以他自己的方式宣泄著追求完滿理想的執(zhí)著卻又徒勞失意的那種孤苦無奈的心跡。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那個彷徨的獨行者,都寫滿了悲劇的色彩。他的迫求帶著理想化的感覺,他所期待的姑娘,有著像洛神一樣純潔的心靈和美麗的容顏。所以在理想的期望面前,他注定是受困于迷茫,懷有一種氣質性的悲劇感。而“雨巷”,被凄風苦雨籠罩著的狹窄破舊而又陰暗潮濕的斷籬殘墻,恰恰傳達了當時令人窒息的時代氣氛,“風雨如磐”的社會面影。

詩歌本身抑揚頓挫的音樂感,如同二胡流瀉而出的旋律,低沉而悠揚,應和了詩體哀愁的基調,細膩的表述了詩人灰暗沉郁的心境?!按魍媸弦踩》ㄏ笳髋伞Kg過這一派的詩。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jié),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也有顏色,但不是像馮乃超氏那樣濃。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朱自清先生如是評議著此詩的韻律美。)。

借戴望舒自己的評價來結束這段文字吧?!澳菚r候,我們差不多把詩當作另外一種人生,一種不敢輕易公開于俗世的人生。我們可以說是偷偷地寫著,秘不示人,三個人偶爾交換一看,也不愿對方當面高聲朗讀,而且往往很吝惜地立刻收回去。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底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秘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地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一種吞吞吐吐的東西,術語地來說,它底動機是在于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p>

“半抱琵琶猶遮面”,或許這恰恰是《雨巷》感人的魅力。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队晗铩芬辉娋褪撬倪@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紀元”。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們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chuàng)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chuàng)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十一

3.了解現代詩的基本流派及風格。

1.《再別康橋》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死水》的象征意義;

3.《贊美》一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在學習了兩首古典詩詞之后,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學習幾首現代詩歌。(板書標題)。

檢查預習:

1、注音:荇篙溯斕笙漪羹綺酵佝僂。

囂圮踟躕。

3、指名三位同學分別試讀這三首詩。

教師名確:這節(jié)課我們首先學習《再別康橋》(板書)。然后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原名徐章序,浙江海寧人。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遇難1918—1922年先后在美國、英國留學,旅英期間開始寫作新詩。他創(chuàng)作豐富、成績斐然,被林語堂稱為“情才”和“奇才”。他一生留下4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徐志摩是個個性主義者。他有“單純的信仰”,信仰個性絕對自由的理想,他為理想奮斗,一生都在追求愛與美,追求個性的表現,向往英國式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但是,當時中國社會已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階級斗爭日益尖銳,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也好,超階級的人性和自由也好與時代潮流是相悖的,最后徐志摩“流入頹廢的懷疑”之中。這四部詩集真實地記錄了他由“單純的信仰”逐步變?yōu)椤邦j廢的懷疑”的過程。

寫作背景:康橋,現通譯“劍橋”,是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徐志摩1920年9月離開美國到達英國,在劍橋大學皇家學院做旁聽生學習政治,于1922年8月下旬離英返國。1928年秋,徐志摩再到英國,重訪劍橋大學,于同年11月6日回國途中在輪船上作《再別康橋》這首詩。

提問:

1、這首詩歌有哪些意象?

明確:有“云彩”“金柳”“青荇”“柔波”“青草”“星輝”“夏蟲”等意象。

2、這些意象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些意象都是遠高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自然景物,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3、這些意象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聯系詩歌標題分析,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是抓住一個“別”字。因此,作者運用這些意象,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離別氣氛;同時,再聯系正文中“作別”“不帶走”這樣的詞語分析,可以肯定,作者在這些意象中寄托了對康橋深深的依戀和惜別之情。(這個過程,正是把握這首詩的主旨的方法)。

詩意分析:

全詩共八節(jié),幾乎每節(jié)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這就是《再別康橋》的“畫面美”。畫面美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著浮藻的清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tài)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詩人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fā)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qū)。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里,做“一條水草”的體驗等。本詩第一節(jié)和最后一節(jié),語音相似節(jié)奏相同,構成回環(huán)呼應的結構形式,難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感受。但相似并非相同,“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變成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拔逸p輕地招手”,是向彩云告別;“揮一揮衣袖”似乎是“彩云”依依不舍,拽住了“我”的衣袖,“我”不得不揮之而去。首節(jié)寫“彩云”告別,尾節(jié)斬釘截鐵地宣告“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詩人個人的自由天性,詩意又深了一層。

提問:怎樣理解《再別康橋》一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即藝術特點)。

[解析]首先,詩人避開了一般別離詩的告別對象。告別對象由人間轉向天空的云彩,跳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或寒暄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其次,詩人為別離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環(huán)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第三,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見機器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特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給人一種清新感。

布置作業(yè):課后練習一第1小題。

第二課時。

同學們,當你看到臭水溝里的一溝污水、死水時,你會想到什么?你能把它寫成詩來諷刺一種社會現象嗎?1925年,著名的詩人、學者聞一多先生就以“死水”為題,寫了一首詩歌《死水》(板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聞一多(1899—1946),著名學者、詩人、民主戰(zhàn)士。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曾參加新月社,與徐志摩創(chuàng)辦《新月》雜志。1946年7月15日遭國民黨特務暗殺。他的詩風沉郁凝重,語言絢麗精煉,對仗工整,為開創(chuàng)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格律詩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同時還提出“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歌主張,曾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作品有詩集《死水》、《紅燭》。

1、詩人是怎么描寫“死水”的?

明確:詩人是這樣描寫“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綠酒”上面有綠的“翡翠”、紅的“桃花”、閃光的“羅綺”和燦爛的“云霞”,還“飄滿了珍珠”,又有“歌聲”。詩人又是這樣揭示“死水”的內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銅爛鐵”和“剩菜殘羹”,這些污穢的東西在這里霉爛、發(fā)酵;那翡翠便是破銅之綠,桃花是爛鐵之銹,羅綺是油膩的光,云霞是霉菌,綠酒是一溝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梢姟八浪钡耐獗砣A美,只是污穢和垃圾的霉變。華美的外表下面是污穢的罪惡。

2、詩人為什么把“死水”描寫得如此美麗?

明確:這是一種“反諷”手法。詩人借鑒西方現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萊爾“以丑為美”的主張和技巧,營造一種反諷的氛圍,揭露、批判丑惡和骯臟。詩人選用翡翠、桃花、羅綺、云霞等華麗詞語描寫這溝死水,將丑惡寫得很美。美與丑交織反差,造成新穎獨特的表達效果。丑越寫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讀者去反思詩人要表達的真實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3、《死水》一詩中的“死水”究竟象征著什么?

《死水》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八浪辈徽欠比A掩蓋下的腐朽與罪惡的美國社會的真實寫照嗎?(2)從《死水》的發(fā)表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死水》雖創(chuàng)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但到了1926年月月已身在北京的決一多先生,才特意拿它出來發(fā)表,是有其新的做含意的。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聞一多先生懷著滿腔義憤,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他選擇此時發(fā)表《死水》,正是用以表達自己對北洋政府的滿腔痛恨。也就是說,這個北洋政府已是“一溝絕望的死水”,“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讓它見鬼去吧;“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態(tài)度是這樣的決絕、激烈!(3)從《死水》詩集出版時間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國現實。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聞一多先生對于祖國的美好希望破滅了,他結束了詩人的生涯走進了學者的書屋。1928年,他編成了他的第二部詩集,取名《死水》出版,作為向詩壇的告別。他把封面設計成通盤的黑紙,人們看到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詩集,心中就會浮起“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的詩句,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死水”正是黑暗的中國現實的象征,這樣,從《死水》一詩到《死水》一書,又有了另外一層寓意了。

新月詩派是活躍于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的一個詩歌流派。新月詩派分前后兩期,前期以1926年4月創(chuàng)刊的《晨報詩鐫》為陣地,詩人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劉夢葦、饒孟侃等;這是一個在胡適為代表的寫實派白話和郭沫若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詩創(chuàng)作處于衰退、停滯狀態(tài)下,涌現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詩藝、潛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詩歌流派。本派詩人以“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作為詩藝目標,各自又能騰挪變化,斟酌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大量內容與形式臻于雙美的詩作,對新詩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其中聞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為突出。

第三課時。

前兩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兩首新詩中的新格律詩,這節(jié)課,老師將帶領大家再來學習一首新詩中的自由詩《贊美》(板書課題及作者)。

說明概念:新詩是指“新文化”運動后出現的白話詩,包括新格律詩和自由詩。新格律詩以聞一多和徐志摩為代表,主張新詩的格律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們的“三美”主張。自由詩則不講究格律的要求,形式較為自由,只講究思想內容的表達,不注重語言形式的整齊和韻律。

穆旦(1918——1977),原籍浙江海寧,生于天津。本名查良錚,筆名梁真。在南開中學讀書時開始習詩。1935年考入北平清華大學外文系??箲?zhàn)爆發(fā)后,隨校遷長沙又轉昆明。1940年西南聯大畢業(yè)、留校。1949年赴美國,入芝加哥大學英國文學系。195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1953年回國,任南開大學副教授。著有詩集《探險者》(1945)、《穆旦詩集》(1947)、《旗》(1948)等。他是40年代我國“九葉詩派”(這是活躍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國民黨統治區(qū)的詩壇的一個流派)詩人中最具有現代詩風的一位。寫有《贊美》、《詩八首》等有影響的詩篇。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此詩雖以“贊美”為題,但描寫的重點卻是祖國的苦難現實和悲愴歷史,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民族的憂慮之情。在詩人筆下,祖國“說不盡的故事是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是愛情,是在天空飛翔的鷹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在恥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僂的人民”,“受難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許多孩子期待著饑餓,而又在饑餓里忍耐”;在路旁仍是一樣的“不可知的恐懼”。面對此情此景,詩人的心在流血,在為祖國的貧窮、落后、凄涼、蕭條而痛心,為祖國人民的苦難生活而悲傷,并“踟躕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而憂慮。但是,詩人沒有因此而沉淪,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淪,他讓讀者從詩中看到了希望,他帶著鼓勵和期盼再三詠嘆:“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痹谶@帶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力量。這才是“贊美”的根源之所在。

2、詩題為《贊美》,作者究竟要贊美什么?

明確:全詩盡管流露了低沉悲愴的情調,但貫穿全詩的是一種強烈的愛。作者從恥辱里生活的人民從佝僂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詩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國、義無反顧的農夫身上,他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全詩表達了作者對“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的堅定信念。是對民族生存力的謳歌和贊美。

3、閱讀詩歌第二節(jié),完成下列問題:

(1)“一個農夫”有何象征意義?

[明確]:既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們整個中華民族。

[明確]:表現了“他”的覺醒。“只”表現了“他”還只限于“關注”的階段。

(3)“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這一句話表達了怎樣的意念?

[明確]:“他”是一個正在覺醒中的“我”,而“自己”則是一個“麻木無知”的“我”

而這個“麻木無知”的“我”正在走向“死亡”。

(4)“而他是不能夠流淚的”這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態(tài)?

[明確]:因為“他”必須是強大的,“他”承擔著實現“希望”的責任。

4、詩中每一節(jié)都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有怎樣的意味?

[明確]:從修辭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種反復。盡管詩人為祖國人民的苦難生活而而悲傷,但詩人沒有因此而沉淪,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淪,他用“一個民族已經起來”反復作結,就是讓讀者從詩中看到希望,在這帶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華民族振興的力量,表達了對時代的閃光、民族的轉機的堅定信念,是對民族生存力的謳歌和贊美。

課后練習三。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十二

戴望舒的詩深蘊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一種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拔摇彼坪踉谄诖裁础⒆非笫裁?,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八背霈F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薄!拔摇敝挥凶栽棺园员試@。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姑娘?!睂懙氖敲酚昙竟?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蔼氉浴薄ⅰ凹帕取卑凳玖嗽娙酥綦y覓,孤獨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那么,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著什么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么,就讓我們循著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一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jié)“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復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里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圣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什么?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圣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jié)“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边@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于姍姍走來了。她“像我一樣,像我一樣”,讀到這里,我們恍然有所領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么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庇绕涫谴魍嬖缙诘脑姡蠖疾皇侵苯訉ΜF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于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p>

第七節(jié)“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惫媚锵Я?,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jié)回應,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逢著”改為“飄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尾。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十三

一、使學生理解該詩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痛苦和希望交織的感情。

二、了解該詩中運用的反復手法及夢一般的詩境。

一、導入。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尹德說: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藝術家的白日夢。詩人尤其是“醒著做夢的人”。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有這種特點。

二、簡介作者。

穆旦,原名查良錚,浙江海寧人。一九三五年入北京清華大學,抗戰(zhàn)爆發(fā)以后隨清華、北大、南開大學共同遷往云南昆明。一九四二年,毅然隨軍遠征緬甸。他走了很遠的路,也看到了很多的苦難,這為他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引導初讀。

作者在詩中寫了什么?(他夢到了什么?)亦即詩人在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四、閱讀第一小節(jié)。

2、明確:作者描繪了干燥的風,單調的水,憂郁的森林三種哀景,描繪了說不盡的災難、沉默的愛情和鷹群、干枯的眼睛期待著泉涌的熱淚三種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難,又通過“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處看見的人民、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三個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3、小結:這一小節(jié)是作者對大地的`宏闊展示,雖荒涼貧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滿亮色,全詩籠罩了“贊美”的基調。

五、閱讀第二小節(jié)。

第二小節(jié)詩人由地到人,寫了一個農夫。這個農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閱讀,思考。提示:這個農夫原來在田野里辛勤地耕耘,但時代的變遷打破了他家鄉(xiāng)的寧靜,他聽從時代的召喚,踏上征途。(引導學生理解:“翻起同樣的泥土溶解過他祖先的”,即“翻起溶解過他祖先的的同樣的泥土”;“他看著自己融進死亡里”,即走上可能讓他死亡的征途。)。

六、閱讀第三小節(jié)。

這個農夫走了以后怎樣呢?閱讀第三小節(jié),從詩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提示: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難,家人無望地等待,忍受著饑餓的煎熬,他的家鄉(xiāng)還是像原來一樣的貧困荒涼。但是他走了,從不回頭詛咒。

這說明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對這個農夫又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提示:舍家保國,義無反顧。

面對這個崇高的人,作者有什么樣的感情?

提示:面對的個人,作者激動(要擁抱每一個人)、悲傷(為了他失去了擁抱的安慰)。

小結:這一小節(jié)中作者寫了農夫走了以后的悲哀。

七、閱讀第四小節(jié)。

1、閱讀第四小節(jié)前六行,思考:這幾句寫的是什么?

提示:注意作者反復強調的東西。這幾句寫的是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涼依舊。

2、面對這種現象,作者有什么感受?

提示:閱讀以下三句,體會作者的感情。作者為了民族仍將有可能面臨恥辱的歷史而痛苦,徘徊。

3、但最后的兩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表明了作者的希望。

這里,作者既有對未來的憂郁,又有對前途的展示。大地依舊,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一個希望正在升起。

八、課堂.總結。

這首詩運用了反復的手法,構成了詩歌的主旋律,表明了贊美的內容,這首詩像一個夢境,通過一些意象的描繪,表達了痛苦的希望交織的情感。

九、作業(yè)。

熟讀。找出自己仍不理解的句子。思考其中的道理。

這首詩較為抽象,學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教師作較為認真的指導。而一般的參考書上對此詩又沒有較為詳盡的分析。在多次的閱讀中,對這首詩作了一點比較幼稚的解釋,在這里呈現給大家。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十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

2、了解細胞工程和克隆技術。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轉基因技術的應用。

2、克隆技術的應用。

3、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難點:

1、基因工程和轉基因技術。

三、教學準備:

視頻資料(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

四、教學過程。

2、教師播放多媒體素材觀看、了解轉基因技術。學生思考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前景。

4、學生討論,舉例說明轉基因技術的應用、設想。

5、教師播放素材,學生觀看視頻--克隆技術。

6、簡述克隆技術實施過程。

7、總結出克隆技術的概念:人工誘導動、植物的`無性繁殖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

8、學生討論,舉例說明克隆技術的應用、設想。

9、轉基因技術和克隆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10、教師展示世界上先進的生物技術,激發(fā)學生對于本學科的學習興趣。

10、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明白科學是把雙刃劍。

五、教學檢查。

教師請學生復述基因工程,克隆等技術的過程,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請個別學生上黑板上畫出具體的過程。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十五

1、說出基因工程的原理,并說明“工程菌”的培育過程。(重點)。

2、舉例說明基因工程在工農業(yè)生產和醫(yī)療等方面的應用。

3、說出克隆技術的原理及應用。(重點)。

4、概述克隆羊多利的培育過程。

預習提綱:(一)基因工程:

1、原理:生物的性狀是由控制的。遺傳密碼在、、之間是通用的。

2、基因工程的培育過程:是在水平上進行的遺傳操作。把一種生物的分離出來,在體外巧妙地進行,然后轉入的體內,從而改造其某些,最終獲得我們所需要的。

3、分析“工程菌”的培育過程:回答上面的兩個問題。

4、應用:(1),(2),

(3)。

1、原理:克隆技術就是不經過而獲得新個體的方法,屬。

于生殖。

2、分析克隆羊多利的培育過程。回答上面的三個問題。

3、應用:(1),(2),(3)。

1、下列生物中,不屬于轉基因生物的是()。

a、抗凍番茄b、抗蟲棉花c、“肉土豆”d、嫁接的黃瓜。

2、基因工程是在以下哪個水平上進行的操作技術?()。

a、分子水平b、基因水平c、細胞水平d、組織水平。

3、將重組dna導入細菌生產激素或蛋白質的過程稱為()。

a、基因工程b、細胞工程c、酶工程d、蛋白質工程。

4、克隆的實質是()。

a、有性生殖b、無性生殖c、營養(yǎng)繁殖d、組織培養(yǎng)。

5、產生克隆羊多利的細胞核來自()。

a、體細胞b、神經細胞c、生殖細胞d、其他細胞。

6、將黑鼠胚胎細胞的細胞核移入灰鼠的去核餓卵內,在體外發(fā)育成胚胎,再植入白鼠的子宮內繼續(xù)發(fā)育,所產下的小鼠顏色是()。

a、黑色b、灰色c、白色d、黑白相間。

7、克隆羊多利的誕生涉及()母羊。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十六

創(chuàng)意說明:這里所選的三首現代詩,它們在表現手法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見物起興”,并運用了比喻、反復、象征手法來表現詩歌的主題,詩中所寫的“樹”“高山柏”“椰子林”,它們都不是具體的人和事物的比喻,而是有著更為深廣的藝術內涵。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朗讀、比較閱讀和教師的點析幫助學生理解詩中的藝術內涵。

【教學步驟】。

一、導入:可以由上學期所學的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圓的》一詩導入新課。

二、分別介紹三位詩人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對于詩人艾青則要求學生說出他的原名和代表作品。

三、放錄音示范朗讀,學生模仿朗讀,注意正音。

四、引導學生在朗讀中用簡潔、準確的語言歸納各首詩的大意,進而概括三首詩的中心意思。

教師歸納:《樹》——樹在大地的深處團結在一起,并不斷積蓄著力量,它象征著一個民族的即將覺醒。

《信念》——詩作先用比喻的手法,賦予信念一個具體的形象,在經過嚴格的考驗之后,這種信念變得更加堅強,而這種堅定的信念來自于對祖國深沉的愛。

《中國的土地》——第一節(jié),寫中國的土地上因有著特別的自然景觀而變得“神奇”;第二節(jié)寫出了中國土地上人民的“美麗”。二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

五、讓學生在朗讀中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的意義和作用,進而完成“探究·練習”第三題。

六、綜合研討三首詩。

1.結合“探究·練習”第一題比較這三首詩的思想內容。

討論:三首詩都寫到了土地和它上面的生長物,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嗎?

明確:《樹》中的“泥土”和《中國的土地》中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在艾青的眼中,他不僅看到了泥土上生長的樹,還聯想到泥土下面的樹根,并由此想象到一個民族的即將覺醒。而《信念》則通過懸崖的.陡峭來顯示“高山柏”堅定執(zhí)著的精神。

2.比較三首詩的表現手法。

討論:三首詩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從詩中找出例子。

明確:反復。如:《樹》中“一棵樹,一棵樹”;《信念》中“信念是一株樹,一株堅強的高山柏”;《中國的土地》中“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或連續(xù)反復,或間隔反復。

另外,《樹》一詩還以“樹”來象征一個民族,而《信念》則以高山柏來比喻信念,使之成為一個具體的形象;在《中國的土地》中,用“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象征了一個偉大的轉型時期的到來。

七、通過對三首詩的比較歸納,引導學生了解新詩的基本特點:精練的語言、生動的形象、豐富的感情和優(yōu)美的形式。

八、在反復誦讀、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背誦這三首詩。

九、布置作業(yè):理解詩中關鍵句子的含義或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b】。

創(chuàng)意說明:學習現代詩歌,主要是通過誦讀來品味語言,感受形象,體會作者的感情。本課時主要通過朗讀、品味和感悟來實施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由過去所接觸的現代詩《冰心詩三首》,結合現代詩歌的特點導入。

2.介紹作者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

二、自主學習。

介紹詩歌的學習方法,結合以下要求布置學生誦讀這三首詩。

1.選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閱讀,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詩文。

2.畫出詩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和句。

3.找出自學中存在的問題。

三、進行詩歌誦讀比賽。

四、品味、感受詩歌的形象和語言。

學生分小組討論:三首詩分別塑造了什么樣的形象;結合詩中的語言,初步感知這些形象及其特征。

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進行適當的點撥。如《樹》中“樹”的形象;《信念》中“高山柏”的形象。

五、重點研讀《中國的土地》。

1.詩作描寫了“神奇的土地”上哪些事物?

2.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樣的?

3.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分析詩中“歡樂”“綻開復興的契機”的寓意。

六、梳理鞏固,小結課堂內容。

【教學設計c】。

創(chuàng)意說明:詩歌的特點是精練的語言、生動的形象、豐富的感情和優(yōu)美的形式。這些都可以通過朗讀的手段來表現。教學中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來體會詩的感情和句式整齊、語言基本押韻的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入:從詩歌的語言特點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示范朗讀第一首《樹》,初步感知現代詩的特點。

三、指導學生朗讀。

四、介紹作家艾青及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幫助學生體味詩中的思想感情。

五、討論詩中所描寫的意象特征,從而認識作者所賦予“樹”的象征意義。

六、反復誦讀這首詩,注意讀準詩歌的節(jié)奏。

七、以同樣的思路,研讀《信念》和《中國的土地》。

八、布置作業(yè):背誦這三首詩。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十七

《世界近現代史》上冊是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著),高中二年級學期開設,本書教學的宗旨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教科書對于學生發(fā)展的功用。

(一)知識構建功能。

本冊書從內容編排上看,主要以時間順序,以章節(jié)體形式編寫;從線索看,主要有以下幾條:

1、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確立——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

2、重要的國際關系。

(1)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爭奪殖民地的斗爭,爭奪世界霸權斗爭)。

3、民族解放斗爭。

4、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fā)展。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fā)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從每課的內容看,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完成一節(jié)課、一個單元的知識構建,并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認識歷史各線索之間的關系,從而完整掌握世界歷史的發(fā)展脈絡。

(二)能力培養(yǎng)功能。

課程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載體,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些課程內容來培養(yǎng)學生能力,包括知識構建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辨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實踐操作功能。

教材設置活動課,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圖書館、閱覽室,上網查找資料,拓寬了視野,掌握了查閱資料,利用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比較成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自編自演的歷史劇,雖尚顯稚嫩,但在過程中,挖掘歷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態(tài)和語言,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上,又有了新的進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歷史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在學習過程中,從歷史人物的坎坷悲壯,從歷史發(fā)展的曲折反復,學生能夠獲得一個心理感受:事物的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從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從世界史的發(fā)展中還學習到許多為科學獻身、為國家捐軀、為真理求索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面對成功和失敗,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創(chuàng)業(yè)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冊書在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資本主義戰(zhàn)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外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從中我們受到的啟發(fā)是:一要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資本主義戰(zhàn)勝封建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的進步,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應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動,否則將被歷史淘汰;二要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知恥而后勇,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意識到當代青年肩上的重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奮斗。

二、教科書的課程價值達成度。

(一)從內容選取上看課程價值達成度。

本書內容包含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直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集中敘述了資本主義從產生、發(fā)展到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歷史。

本冊書按時間順序、以章節(jié)體的體例敘述了世界近代史的發(fā)展變遷。本書的主要線索是以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與之相關的線索還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壓迫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fā)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與沖突。主干知識與支干知識之間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構筑成世界近代史的發(fā)展脈絡。從內容的選取上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學生面前展現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廣闊畫卷。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歷史發(fā)展的縱向線索,再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各時期的特點,從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識內容。

(二)從內容組織上看課程達成度。

本冊書從內容上可以看出,它改變了以往教材的繁難偏舊的編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識和新的觀點。以前的歷史往往以政治史為主線索,學生從書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較僵化的觀點,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本書從內容選取上,增加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展現的是歷史發(fā)展的全貌,學生又可以從文學、科技、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去掌握那個時代,迎合了高中學生知識的個性多樣性和知識的綜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征看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本冊書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1)新教材課型多樣,除了講讀課外,還有閱讀課、活動課。上好這些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圖片、畫像、資料,圖文并茂??勺x性強,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3)每章開始設引言。引言介紹了本章的內容背景和線索。便于學生從宏觀把握歷史發(fā)展的線索,掌握歷史發(fā)展的特點。(4)每節(jié)課后的練習題增設了《閱讀與思考》專欄,由學生選做,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5)書后加附了《部分中英詞匯對照表》,對書中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文件、歷史事件稱謂進行中英文對照,便于學生查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善于組織教學,有效的利用書中的資源、資料、練習題,上好閱讀課和實踐課,搭建學生思維的平臺,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一定會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對教科書的加工處理。

本冊書總體編排設計精當合理,符合學生在這一年齡段的認知能力,注意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有機結合。

(一)加工改造的視角。

1、根據歷史知識特點。歷史知識的特點是知識點多、散,教材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一些歷史線索難免顯得支離破碎。

2、根據高二文科班學生的特點。高二文科班的學生大多數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基本能夠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有的學生對知識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練的學科語言概括表達的能力;有的學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闡述自己的見解。

3、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現代教育要求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養(yǎng)學生能力,成為擺在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膽取舍,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對教科書的加工處理。

1、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增補了一些內容。如:在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時,向學生介紹了富爾頓和他的汽船,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介紹了薩拉熱窩事件的經過,增加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有利于對于學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課程資源。譬如:學習第四章第一節(jié)時,我注意將兩次工業(yè)革命對比來講授;第三節(jié)《列強對世界的瓜分》,我請同學總結世界歷史上的三次殖民高潮。通過調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歷史線索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3、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對比法、聯系法、討論法和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如:在學習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后,比較英國、法國、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學習了殖民侵略過程后,對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時間、特點,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在學習《工業(yè)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一節(jié)時,設置了研究性學習的題目“工業(yè)革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學習《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后,安排了活動課“如何評價拿破侖”。通過這些措施,培養(yǎng)了學生學史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4、將世界史和中國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學習過程中,滲透一種觀念: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在學習工業(yè)革命時,請學生分析“鴉片戰(zhàn)爭與工業(yè)革命的關系”;在學習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時,分析“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紀末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有無關系”等,增加學生橫向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

5、加強各學科的綜合。歷史展示的是過去那個時代的全貌,包羅萬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學藝術、科學等各方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將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通過改革和革命,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業(yè)革命后,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從而,印證一個規(guī)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分析歷史問題時,引導學生從各方面、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育形勢的發(fā)展,對教師的要求將更高,我們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有較高的教學理論,還要有崇高的師德修養(yǎng)。在教學中,我們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利用好教材,才能適應今天的教學。教材是學習知識的一種載體,教師要能正確的駕馭它、使用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今天素質教育的需要。

現代詩雨巷教案篇十八

從詩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蘊看,這首詩中的姑娘形象其實就是詩人的理想。他的仿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現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顏色,連同她的太息與惆悵,莫不帶有可望而不可即——執(zhí)著追求但又無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詩人就這樣表達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是徒勞的那種孤苦心情。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帶有悲劇色彩;抒情主人公——游子的形象(孤獨的游子形象貫穿在戴望舒的全部作品中)也帶有悲劇色彩。他的追求是那樣高潔,帶著理想化的色彩,他所期待的姑娘,心靈是美麗的,外表是嫵媚的。不過,這樣的姑娘實在太難找到。因此,在理想主義的期望面前,他總是困惑的,懷有一種氣質性的悲劇感。

戴望舒熟讀法國詩人魏爾倫的作品,就多愁善感的氣質說,他也接近魏爾倫。魏爾倫《無言的歌集》表達了巴黎公社失敗后不知所措的知識分子若悶沮喪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其基調是對于詩人的理想和他周圍的骯臟生活相脫節(jié)的悲劇感。戴望舒這首詩表現了從“五四”運動中激昂地飛騰起來的理想,同淹沒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現實相脫節(jié)的悲劇感。他的詩雖然不是反抗和戰(zhàn)斗的詩,但也不是屈辱和忍受的詩。人和理想,惶惶不安的人和無法實現的理想這個悲劇主題蘊涵有時代的特征。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詩。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盡可能使這種感情隱蔽一些,朦朧一些,設法將真事隱去。《雨巷》雖也有象征派的感覺,但它不帶有某些象征派的神秘意味,它叫人看得懂,有真摯的感情做骨子,有古典派的內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鋪張而不虛偽,華美而有法度。我們推測,《雨巷》這首詩,它的被隱蔽在“想像”里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的一段感情際遇,在這段生活中的感情體驗成了詩的骨子。詩里大概多少還保留了一些《雨巷》的悲劇感和孤獨感,是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細雨等環(huán)境渲染和游子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繪來暗示的。一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正因為詩人沒有把詩的意義限定在一個層面上,我們從詩領會的東西才更多了。

誠如葉圣陶所說,《雨巷》在音樂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詩共七節(jié),每節(jié)六行,每行長短不等,押韻的位置錯綜變化,常用首語重疊,加上奇特的字句組合,似斷實連的分節(jié)跨行,使得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的優(yōu)美的旋律,細膩而傳神地暗示了詩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文章從詩人的氣質,象征性和音樂性等方面對《雨巷》進行了深入的賞析,這里再提供另外一個“視角”。

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寫在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當時他正避居于施蟄存的家鄉(xiāng)松江。這首詩雖然字面上寫的是如何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可是了解時代背景的作者不難體會到這是戀愛情緒和政治情緒的契合,而不能僅僅當作戀歌。這是他寫政治抒情詩的開端,并且初步顯示了他此后詩情的基本風貌:日常生活情緒和政治情緒相互滲透,合為一體。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19024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