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風俗小學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1:09:17
冬至風俗小學范文(18篇)
時間:2023-11-26 11:09:17     小編:筆硯

總結是一種自省的過程,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如何保持健康的體魄是每個人需要重視的問題,我們可以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下面是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范文,歡迎大家一起來欣賞。

冬至風俗小學篇一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動: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義及寓意。

冬至的含義: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時,太陽黃經(jīng)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shù)九寒天。天文學上規(guī)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吃餃子、喝羊肉湯已經(jīng)成了習慣了,有空閑的人會自己在家里包餃子,做羊肉湯,在冬至前兩天,超市里的面粉、羊肉等都賣的特別好。

冬至風俗小學篇二

冬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jié)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祭祀。

冬至節(jié)亦稱冬節(jié)、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吃餃子。

冬至餃子:民諺云,“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壞耳朵沒人管”。傳說女媧用黃泥做人,一年到頭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氣候寒冷起來,黃土人的耳朵總被凍掉。她就在一個個黃土人的耳朵上都穿個小孔,用一條線通過,一頭打個結扎住,一頭塞進黃土人的嘴里,讓黃土人咬住,這才保牢耳朵沒被凍掉。以后就演變成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冬至節(jié),人們就包耳朵形狀的餃子,意思是讓女媧做的黃土人咬住帶線(餡)的耳朵,不致于凍掉。另一種傳說則與醫(yī)圣張仲景有關。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qū)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糯米飯。

在江南和廣東一帶,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和糯米飯的習俗,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chǎn),也是福建人的傳統(tǒng)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chǎn)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qū)對冬至這一節(jié)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qū)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tǒng)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qū)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羊肉湯。

現(xiàn)山東滕州一帶,冬至這天被稱作伏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冬至風俗小學篇三

冬至節(jié)來臨,佛山民間普遍的習俗是“祭祖”、拜祭祖先,稱之為“冬祭”,這一天,家家例必劏雞,同時備燒肉、崧糕、柑、蘋果等取其“生生猛猛,紅皮赤壯,生發(fā)高升,金銀滿屋,平平安安”的好意頭。除拜祭祖先外,民間還有吃冬至節(jié)飯的習俗,拜祭祖先后合家吃冬至節(jié)飯。

南海區(qū)大瀝鎮(zhèn)鹽步平地村的“冬祭”習俗就很有代表性:宋末明初,平地村黃姓族人就已經(jīng)有冬祭習俗?,F(xiàn)存的'平地村黃氏大宗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尊奉大太公——德政公。每年的冬祭禮就在此舉行。

祭祖儀式由年紀和輩分最高的長者主持。三聲銅鑼響過,年滿60歲以上的男丁,身穿傳統(tǒng)長衫馬褂,按輩分依次進入祠堂,還有選家中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齊全的男童數(shù)名,稱為“攜童”,隨長輩進入祠堂行祭禮。

參祭者個個神情肅穆,向先人緬懷,奠茶、奠酒三巡,誦讀祭文后,行三跪九叩禮。祭禮畢,開筵吃冬祭飯,冬祭飯俗例備“三扣三硬三炒”菜式,稱之為“九大簋”。飯后,黃氏族人在祠堂門口領取“太公豬肉”。按俗例,黃氏男性族人可領一份,70歲以上可領兩份,90歲以上的長者,只要拿得動,要多少可拿多少。

建國后,平地村的冬祭習俗停止了數(shù)十年,后從開始恢復,且隨時代的進步不斷移風易俗。過去只許男性進祠行祭禮,也只有男丁才可領太公豬肉。如今女性同男性一樣可以進祠堂參與拜祭。冬祭,恢復了穿傳統(tǒng)民族服裝短袴長衫,莊重地進祠行祭拜禮,近千人參加了祭祖儀式,筵開百席,十分隆重。

另外,佛山民間逢冬至,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如食俗中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習俗流傳。冬至吃魚生早在清代就形成風俗,屈大均詩有“鲙成雙蝶食如流,冬至魚生絕勝秋”之句。

佛山順德區(qū)民間有冬至“打邊爐”習俗,且歷史久遠?!岸领胱妫啵ㄑ纾┳谧?。風寒召客,則以魚、肉、蜆、菜雜烹,環(huán)鼎而食,謂之‘邊爐’?!惫省按蜻厾t”成為順德民間冬至應節(jié)的飲食習俗。

冬至風俗小學篇四

在浙江溫州地區(qū)的.部分農(nóng)村,“冬節(jié)”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擺酒席祭拜祖先。將豬頭、雞、鴨、鵝、魚等幾樣東西用和盤盛著,向祖先祭拜,祭拜后一家人坐下吃,這叫作“做節(jié)”。

還天愿。

有些人家在冬至這一天還舉行“還天愿”儀式。在年初所許下的一些心愿如果實現(xiàn)了,都必須在這一天還愿。所以溫州人評價一個人懶惰、干事情有精無彩時,會用“還愿”二字來諷刺,如“你這個人怎么干事情還愿恁,一點勁也沒有”。

這“還愿”也叫作“百家愿”,意思就是還愿時要端出“百家米”來還。百家米指的是用一百家的米來湊成,這樣才證明還了一百個心愿。但這“百家米”從哪湊呢?據(jù)說,冬至這一天,討飯的乞丐最吃開,因為只有他們手中的米可當作“百家米”,所以一些人家都花高價將乞丐的米買來作祭拜還愿之用。

吃桂圓燒蛋。

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會制糕來祭祖。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紹興在冬至那天,除了人人都要弄碗餛飩吃吃。紹興人家中釀酒,一般都愛在冬至前下缸,稱為“冬釀酒”。

吃大頭菜烤年糕。

寧波人一般不出門,冬至節(jié)一早有全家人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俗。大頭菜香成了寧波冬至節(jié)風味獨特的鄉(xiāng)間美食。在寧波的傳統(tǒng)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冬至圓。

浙南地區(qū)(溫州、臺州和麗水)的人們過冬至節(jié)最有特色的是就是吃“冬至圓”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冬至圓”。“冬至圓”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有甜、咸之分。甜的“冬至圓”有的地方叫“擂圓”、“硬擂圓”、“翻糙圓”。

冬至風俗小學篇五

老家南方冬至有三大風俗:做湯圓,掃墓,放鞭炮。

我們南方這邊,冬至前夜要回老家一起做湯圓。湯圓可是一門精細的學問,講究技巧,圓滑和精美,其內(nèi)涵更是至關重要,“湯圓,湯圓,團團圓圓”,湯圓內(nèi)涵不就是這樣嗎?在我眼里,湯圓可是不錯的“橡皮泥”。(捏動物)。

今年,踏著冷月的氣息,帶著滿懷的欣喜回來家去了。吃過一盞有一盞的“盛宴”,重頭戲“湯圓”總算登場了。一座“面粉山”,一盆清水。我在一旁看著大人們將水調(diào)入糯米粉中一揉一推,和了起來,看著看著,我的手也不知不覺癢癢了,恨不得上前去試試身手?;貞浧鹑ツ旰吞眯忠黄鸫隃珗A的情形真是回味無窮:那時我們做小豬,小狗,真是不亦悅乎。堂兄的叫聲打破了我的夢,我急忙“飛”了過去。當我再次“飛”回來時湯圓已經(jīng)做完了,滿桌子,米篩上,一顆一顆圓滾滾湯圓,圓潤剔透,閉了眼,好像一碗熱騰騰,香飄撲鼻的湯圓就在眼前,but,這些我都沒參與,真可惜。委屈了我這個“湯圓大師傅”。

冬至清晨,吃過一碗熱騰騰的湯圓,緊接著就是第二大風俗――掃墓了。

冬至那天,準備了成千上萬盤好吃的。呵呵,我看了都垂涎欲滴,更何況遠在地下的祖先呢。山路十八彎,果真名不虛傳,阡陌縱橫的羊腸小道太多了,轉(zhuǎn)得不知在哪了。(幸好有大人帶路,不然,我們可能要好幾天才能到)山頭山都是人,人擠人,人挨人。不管是生人,還是熟人,大家殊途同歸,同時山上掃墓者,互相打招呼,互相問好。掃墓,當然是掃除祖先墓前的雜草了,在我認為。用耙子一耙,一大堆一大堆的,這些都是大人要干的。而我和堂兄一起登高臨遠,“橫看成林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雄壯景象;“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驚險景象。“陳勰,瀟越,快來跪拜祖先,求平安!”大人們喊我們了。我們學大人的:“同上?!?,鬧得大家歡笑連綿。喊完了,我們又跑了,瘋玩去了?!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可今天沒下雨,看看先人的墓,陡生凄涼,倒幾分似“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感覺。

新年放鞭炮,冬至也不例外。大人們常說:“冬至過后就到了元旦?!边@大概就是元旦的前奏吧!不知爆竹是哪位高人發(fā)明的,妙趣橫生。想當年,我和堂兄買了好幾盒,自然高興了很久。我們點著香,用顫顫巍巍的手去,火花噴濺時,我們嚇得屁滾尿流,捂著耳朵飛快地跑走了,站在屋里以那顆活蹦亂跳的心去看“戲”:“噼噼啪啪”,爆竹聲,狗叫聲交織在一起,我們樂得不可開支。

每一年冬至,這“三重奏”總是這樣地演繹著,一切是那么有趣,讓我回味無窮……。

冬至風俗小學篇六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jié)日,甚至比春節(jié)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冬至這天,大多數(shù)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潮汕地區(qū)。

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qū),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jié)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qū),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潮汕有“吃了冬節(jié)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jié)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qū)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qū)。

北方。

多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于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其他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呼還不一樣,比如廣東人把餛飩稱為云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河南人在冬至這天,要吃“捏凍耳朵”。原來,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jù)說是吃了餃子后,可以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里,不會被凍掉耳朵。

寧夏銀川。

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

廈門。

排隊買姜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鐘,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姜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姜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yǎng)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杭州。

一天三頓吃年糕。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江南一帶。

吃湯圓。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江南一帶把冬至稱為冬節(jié)。冬至的時候,他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有“吃過冬節(jié)圓,就算大一年(歲)”的說法,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

冬至風俗小學篇七

冬至的由來:

冬至為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jié)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jié)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jīng)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nèi)曜铋L。

冬至又稱為冬節(jié),依照我國傳統(tǒng)的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jié)或一氣,在一年里又分為十二節(jié)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jié)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jié)氣,擇日學上是依農(nóng)歷的節(jié)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nóng)歷則為陽歷與陰歷的結合,陽歷指的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把太陽運行的周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jié)氣,一節(jié)一氣為一個月。),陰歷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歷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1.祭祖。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jié)。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xiàn)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jié)時趕回家鄉(xiāng)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2.吃水餃。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jīng)、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云:“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睂嶋H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jié)令飲食而已。

5.喝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那時候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F(xiàn)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jié)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6.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薄皥A”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xiàn)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7.吃赤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赤豆和糯米為1:2.5的比例,將赤小豆放入沸水鍋內(nèi)(赤小豆與水的比約為1:5)。煮至八成熟時撈出。另將糯米淘凈后,用煮過赤小豆的湯浸泡一夜。次日把糯米和赤小豆攪拌均勻后,上籠屜蒸大約40分鐘,即可食用。

老一輩的長沙人都知道,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yǎng)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fā)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產(chǎn)婦滋補產(chǎn)后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嬰兒。這道食譜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為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冬至風俗小學篇八

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qū)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南方多吃湯圓。中國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qū)。冬至掃墓,現(xiàn)代的祖墳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幾個人喊齊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帶各的,誰家有什么東西就帶什么東西。

在北方大家都習慣吃水餃,要說這是為什么,其實和我國著名“醫(yī)圣”張仲景的有關。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餃度過的,現(xiàn)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話,家長還會嚇唬小朋友說“冬至不吃水餃,耳朵會掉哦。”

南方人在冬至則習慣吃湯圓,因為湯圓有圓滿、團圓的寓意,大家在這一天都會自己做或者在市場上買湯圓來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在一年中最冷的這一天,沒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熱湯和吃上湯圓更幸福的事了。

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2.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3.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4.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南方地區(qū)民諺云:“冬節(jié)大如年”、”“冬節(jié)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jié)。

5.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6.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qū)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tǒng)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qū)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7.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chǎn),也是福建人的傳統(tǒng)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8.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風俗小學篇九

冬至的由來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中國不同的地區(qū)在冬至都會有不一樣的習俗。在這一天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冬至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于該節(jié)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冬至節(jié)亦稱冬節(jié)、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jié)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很多地區(qū)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閩南一帶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jù)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來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冬至風俗小學篇十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fā)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shù)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y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jié)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nèi)容豐富的節(jié)日,據(jù)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jīng)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qū)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傳說之三。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jié)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fā)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shù)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y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lián)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倍凉?jié)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個內(nèi)容豐富的節(jié)日,據(jù)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jīng)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在今天江南一帶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與冬至有著密切關系的是在北京流傳了幾百年的《九九歌》。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shù)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過去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唐)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風俗小學篇十一

冬至是24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guī)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jié)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e水西、e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guī)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岸ㄌ毂?,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jù)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jīng)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餛飩面】。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

【吃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吃餃子】。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p>

【紅豆糯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在養(yǎng)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jié)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說,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yǎng)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nóng)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diào)養(yǎng),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nèi)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yǎng)生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加新约膊∮謱儆陉柼擉w質(zhì)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zhì)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后進補為最佳。

每年農(nóng)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jié)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y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yī)者奉為經(jīng)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yī)?!睎|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yī)。

后毅然辭官回鄉(xiāng),為鄉(xiāng)鄰治病.其返鄉(xiāng)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xiāng)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y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y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fā)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風俗小學篇十二

冬至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后,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zhuǎn)移,臺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地回升。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冬至,是我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jié)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后,來預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jù)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

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現(xiàn)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jié)日來過。北方地區(qū)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qū)在這一天則有吃湯圓、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1.餃子。

諺語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吃餃子這種習俗。

2.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3.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jù)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F(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4.湯圓。

湯圓是冬至的必備食品。這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的湯圓又叫“冬至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p>

南方地區(qū)民諺云:“冬節(jié)大如年”、”“冬節(jié)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jié)。

5.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6.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qū)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tǒng)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qū)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7.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chǎn),也是福建人的傳統(tǒng)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8.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風俗小學篇十三

當香味裊裊升起,灶火漸息,用那雪白的糯頭粉包裹的湯圓甜滋滋地鉆進我的鼻里。又是一年冬至到來。

南方的冬至沒有雪花伴舞,但也十分溫馨。我早早被廚房瓢盆輕撞的樂聲吸收起來。媽媽正在廚房里煮著湯圓。我湊近看,手也癢癢起來?!皨專屛襾?,你先去休息吧?!蔽逸p輕地接過媽媽手里的勺子。“你會嗎?”媽媽有些遲疑,“相信我吧。嘗試才能熟練啊。”媽媽點點頭。

我皺著眉,盯著眼前一攤東西。我從冰箱里剛拿出來的湯圓,包裝還帶著一滴滴水珠?!笆窍葻伞!蔽彝伬锏顾2灰粫?。那水咕嚕咕嚕地響起來,把我嚇了一跳。我急急忙忙拆開湯圓的包裝,那一絲絲涼意瞬間鉆了出來。我抓起一顆湯書圓,卻被上面小小的冰晶凍到手指一放。“呼。”我倒吸一口氣,彎腰拾起它。媽媽聽到了聲響,問:“怎么了,用我來嗎?”“別,我可以。“我連忙制止。

撿起那顆頑皮的小湯圓,我也適應這絲冰涼。那水還在冒著泡,我把湯圓一個個放進去。它們接連跳入水中,濺起一朵朵小水花。本在寒冷中沉睡的他們,一下子都泡起了溫泉。我滿意地蓋上鍋蓋,靜靜等待它們。

不一會兒,鍋里的湯圓像充了氣一樣,慢慢上浮,在水中翻游滾動。它們的外皮不再是冰渣,那細膩的表皮在霧氣中顯得光滑柔軟,泛著閃閃的光,讓人心生憐惜。我急不可待地打開鍋蓋,一股白氣猛得涌出來。等它散去,我又湊近它們。每一顆湯圓浮出水面,挨挨擠擠地躺在水面上。他們的表面變得半透明,餡料的顏色也隱隱約約地顯露出來,勾起我的食欲。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暗暗歡喜。

可這樣還不夠。為了讓它更加完美。我又往里面加了幾塊切好的姜薯。姜薯和湯圓在水里暢快地游著,散發(fā)出香氣,洋溢著整個廚房。我用勺子翻動著,期待快點煮好。最后我撒了些白糖,等待湯圓的最終成果。

那一鍋的湯圓咕嘟咕嘟,完成了它們的使命。我拿出幾個碗,用勺子分別舀出。那湯圓滑溜溜地滑進碗里,富有彈性。我早已等不及,用勺子舀了一勺湯嘗鮮。那湯暖乎乎的,直通我的胃里,咬下一口湯圓,餡料流出來,表皮富有嚼勁,雜著湯,在口中滿是香甜。我招呼媽媽來嘗。“呀,真棒!”媽媽一臉微笑地看著我,我的心比湯圓還甜。

湯圓固然香甜,而冬至就是這香甜最真摯的表達方式。一碗熱湯圓,足以道盡千情萬感。

冬至風俗小學篇十四

老家南方冬至有三大風俗:做湯圓,掃墓,放鞭炮。

1、做湯圓。

我們南方這邊,冬至前夜要回老家一起做湯圓。湯圓可是一門精細的學問,講究技巧,圓滑和精美,其內(nèi)涵更是至關重要,“湯圓,湯圓,團團圓圓”,湯圓內(nèi)涵不就是這樣嗎?在我眼里,湯圓可是不錯的“橡皮泥”。(捏動物)。

今年,踏著冷月的氣息,帶著滿懷的欣喜回來家去了。吃過一盞有一盞的“盛宴”,重頭戲“湯圓”總算登場了。一座“面粉山”,一盆清水。我在一旁看著大人們將水調(diào)入糯米粉中一揉一推,和了起來,看著看著,我的手也不知不覺癢癢了,恨不得上前去試試身手?;貞浧鹑ツ旰吞眯忠黄鸫隃珗A的情形真是回味無窮:那時我們做小豬,小狗,真是不亦悅乎。堂兄的叫聲打破了我的夢,我急忙“飛”了過去。當我再次“飛”回來時湯圓已經(jīng)做完了,滿桌子,米篩上,一顆一顆圓滾滾湯圓,圓潤剔透,閉了眼,好像一碗熱騰騰,香飄撲鼻的湯圓就在眼前,but,這些我都沒參與,真可惜。委屈了我這個“湯圓大師傅”。

2、掃墓。

冬至清晨,吃過一碗熱騰騰的湯圓,緊接著就是第二大風俗――掃墓了。

冬至那天,準備了成千上萬盤好吃的。呵呵,我看了都垂涎欲滴,更何況遠在地下的祖先呢。山路十八彎,果真名不虛傳,阡陌縱橫的羊腸小道太多了,轉(zhuǎn)得不知在哪了。(幸好有大人帶路,不然,我們可能要好幾天才能到)山頭山都是人,人擠人,人挨人。不管是生人,還是熟人,大家殊途同歸,同時山上掃墓者,互相打招呼,互相問好。掃墓,當然是掃除祖先墓前的雜草了,在我認為。用耙子一耙,一大堆一大堆的,這些都是大人要干的。而我和堂兄一起登高臨遠,“橫看成林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钡男蹓丫跋?“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驚險景象。“陳勰,瀟越,快來跪拜祖先,求平安!”大人們喊我們了。我們學大人的:“同上?!?,鬧得大家歡笑連綿。喊完了,我們又跑了,瘋玩去了。“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可今天沒下雨,看看先人的墓,陡生凄涼,倒幾分似“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感覺。

3、放鞭炮。

新年放鞭炮,冬至也不例外。大人們常說:“冬至過后就到了元旦?!边@大概就是元旦的前奏吧!不知爆竹是哪位高人發(fā)明的,妙趣橫生。想當年,我和堂兄買了好幾盒,自然高興了很久。我們點著香,用顫顫巍巍的手去引爆,火花噴濺時,我們嚇得屁滾尿流,捂著耳朵飛快地跑走了,站在屋里以那顆活蹦亂跳的心去看“戲”:“噼噼啪啪”,爆竹聲,狗叫聲交織在一起,我們樂得不可開支。

后記。

每一年冬至,這“三重奏”總是這樣地演繹著,一切是那么有趣,讓我回味無窮……。

冬至風俗小學篇十五

據(jù)記載,周秦以十一月為正月,冬至為元年。《漢書》有云:“冬至太陽升起,君主是道士,所以恭喜……”也就是說,人們首先慶祝冬至節(jié),以慶祝新年的到來。古人認為,從冬至開始,天地的陽氣開始旺盛,代表著下一個周期的開始,這是一個繁榮的日子。所以后來的春節(jié)祭祖、家宴等習俗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也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近,沒多少日子了;第二,它表明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作為節(jié)日起源于漢代,興盛于唐宋,此后一直存在。周歷的第一個月是夏歷的十一月。所以現(xiàn)在周朝正月等于十一月,拜年和過年沒有區(qū)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正月才與冬至分開。所以可以說“冬至節(jié)”從漢代就開始過了,唐宋時期盛極一時。

在漢代,冬至是“冬節(jié)”,政府舉行了一個叫做“和東”的祝賀儀式。法定假日是例行公事,“拜冬”的禮儀在官場上很流行。《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靜,百官不聽政。選擇季晨后,省事。”所以這一天,整個朝廷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關閉,商旅關閉,親朋好友互贈美食,互訪,過一個“安身立命”的快樂假期。魏晉六朝時期,冬至被稱為“子歲”,人們不得不向父母長輩頂禮膜拜;宋代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祖拜神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祖的日子。這一天,皇帝在郊區(qū)舉行祭神儀式,百姓祭拜父母。明清時期,皇帝有祭天的儀式,稱為“冬至”。宮殿里有一個儀式,官員們向皇帝表示祝賀,他們也互相祝賀,就像新年一樣。

冬至風俗小學篇十六

其實,廣東人說"冬至大過年"是有根據(jù)的。專家紹到,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過新年是相差無幾的。

歷史上確實是這樣的,殷周時期,規(guī)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jié)相當于春節(jié)。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了。在商朝、周朝、秦朝,曾把冬至這天設為“歲首”,漢朝開始定為節(jié)日“冬節(jié)”。

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為了區(qū)別于后來的春節(jié)前夕的“辭歲”,冬節(jié)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jīng)長了一歲。

古代“冬至”其實就相當于現(xiàn)代的“春節(jié)”,只不過隨著歷法的變化,人們將一年中最重大的紀念日從“冬至”移到了“元旦”,最終定格“除夕”。廣州人重視傳統(tǒng),從言語到習俗,都古風尚存。舊時的廣州人過冬至,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劏雞殺鴨燉八珍。由于冬大過年,注重意頭的老人會加多兩條菱魚(諧音:年年有余)。冬至有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還會圍坐在一起用糯米粉做“冬至圓”,冬至所食湯圓要是咸的,叫“咸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做餡,配雞湯,味道“冇得彈”。

現(xiàn)在廣東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會自己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東人選擇在酒樓過節(jié),舉家團聚,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

1、冬至是陰陽轉(zhuǎn)化的關鍵節(jié)氣。古人還把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層面來說,冬至已經(jīng)是年了。

2、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shù)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

3、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冬至過節(jié),則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官府放假休息,軍隊待命,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即便到了現(xiàn)在,外出打工之人都有回家過節(jié),家家戶戶會做蘿卜粄,等著孩子回家吃。聽人說福建省,不回家過冬之人,會被視為不認祖宗之人。

4、冬至還被用來判斷來年的天氣。比方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痹俦热缯f:“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币馑颊f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陰天。所以說冬至大過年是很有道理的`。

1、廣州。

舊時,廣州人過冬至,有自己的一套。敬神明、拜祖先、飼耗、食湯圓、做臘味糯米飯、劏雞殺鴨燉八珍。冬至所食湯圓要是咸的,叫“咸湯圓”,以沙葛、豬肉、蝦米做餡,配雞湯,味道“冇得彈”。在鄉(xiāng)下,還要給耕牛吃一頓糯米糕,以及米汁、酒糟、蘿卜、菜水等,以感謝耕牛一年的辛勞與貢獻。

現(xiàn)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jié),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飼耗”也極為少見。

2、順德。

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huán)鍋而食,稱之“圍爐”。

3、潮汕。

潮汕地區(qū)漢族民諺云:“冬節(jié)大如年”、“冬節(jié)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jié)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jié)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nóng)戶耕牛的牛角,果農(nóng)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潮汕人還有“吃了冬至湯圓就長大一歲”一說。

4、梅州。

在粵東客家地區(qū)梅州,這一天,釀造娘酒是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在梅縣梅西鎮(zhèn),村子的房前屋后青煙裊裊,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图胰苏J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回甜生津。

5、韶關乳源。

各家祭祖,亦至墳墓掛紙,俗稱“掛冬”。

1、北京。

老北京冬至要吃餛飩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jīng)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2、河南。

河南要吃“捏凍耳朵”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xiāng)時適逢冬至,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鄉(xiāng)親衣不遮體,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就叫弟子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qū)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施舍給百姓吃。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做“捏凍耳朵”吃。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扁食”或“燙面餃”,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3、江南。

江南要吃赤豆糯米飯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赤豆飯吃,用以驅(qū)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風俗小學篇十七

冬至,是我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jié)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民間還用冬至日到來的早晚及天氣好壞來判斷來年的天氣,有:“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的說法,作為一個節(jié)氣,冬至在春秋時代已被觀測出來,但作為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冬至節(jié)又是怎樣誕生的呢?關于這個節(jié)日,又有著什么傳說故事呢?事實上,冬至過節(jié)的風俗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

餃子、甜丸、擂圓、年糕,今天你家吃什么?每個節(jié)氣,最熱烈的話題往往是“吃什么”,冬至的吃食也很豐盛。北方流行吃餃子,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廣東潮汕地區(qū)流行“甜丸”,就是湯圓;蘇州在冬至會吃餛飩,據(jù)說是為了紀念西施;上海也是湯圓,“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杭州冬至吃什么?這個問題可能把大部分年輕人給難倒了。按照習俗,冬至日這一天杭州人要吃年糕,而且一天三餐都是年糕。杭州有句老話叫“冬至年糕年年高”。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吃的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兒炒年糕,晚上是雪里蕻、肉絲兒、筍絲兒湯年糕。三餐的年糕不重樣。

在臺州,冬至有吃擂圓的傳統(tǒng),擂圓即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摘成調(diào)料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后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欲大增。夾一個粘滿豆粉的'擂圓,趁熱咬上一口,甜滋滋、軟綿綿的。

我們來說說冬至作為天氣的“風向標”,它預示著怎樣的天氣趨勢。冬至到了,也就是數(shù)九寒天的日子到了。因為冷,因為難熬,人們對冬至后的日子刻骨銘心,就開始一天天數(shù)著過日子,這就有了數(shù)九,即從冬至日開始進入數(shù)九天,數(shù)完九九八十一天后寒冬就過去了,春天就來了。

在難熬的九九八十一天里,人們還發(fā)明了“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本啪艛?shù)盡,便迎來春暖花開。

為挨過漫長冬季,古人還發(fā)明了“九九消寒圖”,以打發(fā)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的恐懼,這也是一種逍遙境界。現(xiàn)在,我們也不妨來畫一張消寒圖,從今天開始,每天在這上面畫一筆,等你畫完這幅畫的時候,冬季就過完了。這是一種很有傳統(tǒng)特色又好看的日歷。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從周朝開始就有過冬至節(jié)的記載。

過冬至節(jié),全國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浙江臺州人習俗過冬至節(jié)很重要,一是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菜肴里的紅燒豬肉、紅燒豆腐、紅燒海鮮這三樣是必不可少的。菜肴、食物做好了首先要祭奠祖先,告訴祖先今天過冬至節(jié)了,同時默默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吃“冬至圓”,告訴孩子:“你們長一歲了”。

臺州人過冬至節(jié)最有特色的是吃“冬至圓”,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真是“家家搗米做米團,定是明日冬至節(jié)”。臺州人吃的“冬至圓”有兩種,有甜、咸之分。“冬至圓”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甜的“冬至圓”有的地方叫“擂圓”、“硬擂圓”(要用方言讀)、“翻糙圓”。

冬至風俗小學篇十八

冬至日祭祀祖先,祭畢,閡家聚餐,分享祭品。

以米粉做湯團,或者包制餛飩。

窖藏鮮花在市場上出售。

婦女向茸長敬獻鞋襪,小輩拜望問候尊長。

女兒出嫁后回家探親的,這天晚上必要返回夫家。

腌演肉、魚、雞、鴨以及各種蔬菜,準備過年。

九人相約宴飲小聚,從數(shù)九中的一九至九九,各做東道主一次,叫作消寒會。

畫素梅一枝,花瓣共為八十一枚,每天染一枚花瓣的頗色,花瓣染盡而九九出,則春色巳深,稱之為九九消寒圖。

禁戒房事,節(jié)制嗜欲,多休息,安靜毋蹂,注意養(yǎng)生。

歷代統(tǒng)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北宋時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舉行,明清時則在北京天壇的圓丘。圓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它像征著天圓,故用來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在民間,有于冬至日祭祖的習俗。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拜節(jié)。古時流傳有向老人敬獻鞋襪的習俗,此習俗現(xiàn)代仍然十分流行。閩臺有俗諺“冬至大過年,唔(“不”的意思)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jié)時趕回家鄉(xiāng)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

在廣東潮汕地區(qū),冬至這日要備齊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圍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會。但在饒平之海山沿海地區(qū),則會趕在漁民出海捕魚前,清晨來祭祖,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歸來。而在廣東惠安,冬至節(jié)除了祭祖,還有清明節(jié)相同的一些習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內(nèi)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沒有忌諱。

在我國臺灣還有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表不忘先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聚到祖祠中按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款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飲酒,相互聯(lián)絡久別疏遠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jié)祭祀祖先。在臺灣一直代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shù)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l天之后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后數(shù)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jù)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征、農(nóng)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shù)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卜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shù)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jīng)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jié)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大門環(huán)上,象征團圓、吉利。

這個風俗源于一個民間傳說:一年的冬至,有一個老乞丐無錢掩埋凍死的妻子,只好將女兒賣給富有人家作奴婢。女兒痛不欲生,一時昏了過去。老乞丐連忙討來一碗米湯,一口一口地給女兒喂下去,慢慢地女兒終于蘇醒過來。老乞丐又為女兒討來幾粒糯米圓,勸慰女兒:“我們今日分別,就像這圓仔分成兩半,現(xiàn)在咱們一人吃一半,等將來日子好了,咱們團圓了,再吃圓仔?!敝螅掀蜇じ鎰e了女兒,掩埋了妻子之后就又上路乞討了。三年過去了,老乞丐依舊沒有回來找女兒,女兒想念父親,盼望父女倆早日團圓。在一年的冬至節(jié),她心生一計向主人建議說:“冬至時大家都吃圓仔,我們也應該把圓仔敬獻給門神才是。”主人同意了,她搓了兩個大圓仔粘在門環(huán)上,以寄托自己對父親的思念。她的`孝心感動了后人,人們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冬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jīng)援神契》載:“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據(jù)《辭?!份d:“天文學上規(guī)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倍粒粌H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qū)民間一個大節(jié)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qū)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qū),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shù)民族的“潑水節(jié)”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nóng)民種的,農(nóng)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后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后搬進人家屋內(nèi)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wèi)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9],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jié),經(jīng)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jié)圓多一歲”的俗諺。據(jù)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jié),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nèi)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于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于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24876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