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實用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15:57:10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實用21篇)
時間:2023-11-26 15:57:10     小編:曼珠

在總結中,我們可以回顧過去所學的知識和經驗,加深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作方式,沒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下面是一些情感表達的示例,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壓縮或擴張)。

過程與方法: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它物質一樣,能占據空間,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裝滿沙子、水的杯子問:什么物質占據杯子的空間?

那么空氣會占據空間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板書課題。

師:[提供塑料袋1個],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證明:空氣占據空間嗎?

(設計意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導入課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疤峁┧芰洗币庠谧寣W生初步感受:空氣占據空間的科學事實。)。

1、小噴壺實驗。

自學書本實驗要求,學生演示。

小組討論,交流:觀察到的現象,這種現象說明什么?

2、“紙的奇遇”

自學書上的內容,學生演示實驗。

學生觀察現象,思考討論,匯報。

3、“舞動的小球”實驗。

猜想:本來浮在水面的小球,會在什么位置呢?

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使用有孔的瓶蓋又會有什么發(fā)現發(fā)生呢?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實驗,體會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同時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師:看到大家的實驗成功了,你們是那么的開心,我的心也癢癢,手也癢癢,我也想做兩個有趣的實驗。

(1)演示實驗:舞動的小球(瓶口套氣球)。

(2)演示實驗:水火“相容”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理解知識,學會運用知識解釋實驗現象,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學生匯報,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舉例,加深和拓展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1、教師簡介注射器(見過嗎?哪里見過?怎么玩?平常都是怎么玩的?今天的玩法很特殊,一定要注意,看看我們怎么玩。)。

(2)生動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3)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注射器中水占據空間的大小有變化嗎?

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研究空氣,比較空氣和水有什么不一樣?

板書:空氣占據空間大小有變化(壓縮或擴張)。

動手試畫(拿出記錄紙),解釋這樣畫的理由。

四、總結延伸,拓展應用。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同學們課后可以繼續(xù)研究。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二

空氣占據空間嗎整個思路我是這樣設計:理解兩個科學概念: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而恰恰這也是最重要的,要讓學生明白空氣與其它物質一樣是能夠占據空間,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也是一種物質。

要實現這一目標這節(jié)課主要安排: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達到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分組實驗完成后,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fā)生的現象使學生初步理解空氣占據空間。

二、杯中的紙會濕嗎?

接下來讓學生小組實驗,交流實驗情況重點讓學生解釋: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濕,水為什么不能進入杯子里面,進一步明確空氣占據空間。學生有了這兩個充分實驗對空氣也象水、石頭一們是占據空間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我是讓學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對比實驗法,請學生分別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氣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樣大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對比得到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無限科學知識的向往。

點評: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它有別于原來的自然學科?,F行的《科學》教材,課本里的文字明顯變少了,也沒有什么結論性的話語,更多的是讓孩子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我們老師考慮更多的是每節(jié)課需要組織什么樣的活動,準備哪些實驗器材,讓學生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1、靈活處理教材,正確使用教材。

教師在充分備課,理解教材的基礎上,能立足教學實際,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取舍、重組后,分解成以下四個活動:(1)空氣占據空間嗎?(2)杯中的紙會濕嗎?(3)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4)對空氣占據空氣的解釋等。把畫一畫,即用圖形來描述空氣受力會產生壓縮或擴張這一環(huán)節(jié)冊去(因為空氣本來就抽象,如果再用抽象的符號來表示難度加大了)。這樣使教學內容更加順暢,并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充分體現了用“教材教”這一課改新理念。

2、以活動為載體,以探究為核心。

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并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探究。使學生親歷問題的產生(空氣也會像石子一樣占據空間嗎?)——猜測假設(會、不會)——操作驗證(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實驗:把礦泉水瓶中的水擠出;杯底塞入紙巾,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看看紙巾是否會濕。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一現象)——得出結論(“空氣”同“石子”一樣也占據空間)……從整個教學過程中不難發(fā)現,教師已成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在問題面前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在探究科學的道路上教師已成為學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也正因為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富有挑戰(zhàn)性的探究場景,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才會高漲,學習才能做到入境、入心,也才有那感人的一幕,即學生發(fā)自內心的心聲:“太好玩了”!……這正是科學課程所要達到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

3、注重合作學習,培養(yǎng)良好習慣。

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直接影響到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本節(jié)課教師在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以下方面的良好習慣:(1)學會傾聽。課中老師引領學生在與他人交談時,做到認真而仔細地聽取別人的發(fā)言,不隨意打斷或插話。聽清老師的要求及提問,使其博采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2)學會表達。僅僅會聽還是不夠的,課中教師能激勵學生充分表達,為學生彰顯自我,體驗成功搭建了平臺;(3)學會質疑。在交流過程中,教師能正確引導學生敢于發(fā)表個人的見解,比如在肯定別人優(yōu)點的同時,敢于質疑,積極辯論,最后達成共識。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三

《空氣占據空間嗎》這一課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中的第六課,是在學生通過1~5課的學習,對水和空氣有了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在實際的教學中,考慮到三年級上學期學生剛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的實際情況,在尊重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我對各板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處理。形成的教學設計增加了2個板塊,刪除了一個板塊:增加的第一個板塊是:認識什么是占據空間。教材的編排里本沒有這個教學板塊,我增加這一個板塊的目的是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在本課以前并沒有直接涉及到“占據空間”這個概念,而本課又是緊緊圍繞“占據空間”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進行新課之前引導學生知道什么是“占據空間”。增加的第二個板塊是:水能流進瓶子里嗎?目的是加深學生對上一個實驗的理解,讓學生理解空氣被密封在一個空間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進瓶子里。刪除的一個板塊就是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可以變化嗎。

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操作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老師細致的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對于那些平時動手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而對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則要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勤于鉆研、持之以恒、合作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感受、鑒賞科學知識。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實際以及本單元的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過程與方法: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觀察和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我把“學生探究空氣占據空間”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我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提提問題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創(chuàng)設以科學探究為主的觀察法、實驗法、制作法、演示法。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小組材料:塑料杯、紙巾、水槽;礦泉水瓶、吸管、橡皮泥等。

教師準備:演示材料和簡單課件。

本課主要分三個大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創(chuàng)設魔術情景,激起探究興趣。

二)師生互動合作,開展探究活動。

活動一:杯底的紙巾會濕嗎?

活動二:瓶里的水會流出來嗎?

活動三: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三)師生總結提升,拓展延伸教學。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魔術情景,激起探究興趣。

首先,我指著滿滿一水槽的水,問學生:這這水槽里有什么?學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水槽里有水,于是我就引出科學概念,用科學的話說,應該是:水占據水槽的空間。接著,就問:杯子里有蠟燭,用科學的說法該怎么說?學生很快答出:蠟燭占據杯子的空間。然后,我就開始點燃蠟燭,并且將蠟燭放在泡沫塊上,問學生:如果我把這個蠟燭按在水底,會發(fā)生什么情況?為什么?學生都說蠟燭會滅掉。此時,我卻說:我能讓蠟燭在水底下繼續(xù)燃燒。學生都不相信。于是,我將大燒杯扣住蠟燭,往水下壓。當然,蠟燭能繼續(xù)燃燒了。看到這個現象,學生都能說出原因,因為空氣占據了空間。于是我接著問,空氣真的能占據空間嗎?想不想親自探究一下?引出本節(jié)課探究的內容。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師生互動合作,開展探究活動。

第一個活動是:杯底的紙巾會濕嗎?

首先出示三種材料,分小組討論,用現有的材料怎樣才能證明空氣占據空間,然后教師歸納學生的方法,出示實驗步驟。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結果紙巾沒濕。這個實驗就證明了:空氣占據空間。接著讓學生討論:怎么辦,才能讓杯子里的空氣出來呢?學生探討出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驗證。

第二個活動:瓶里的水會流出來嗎?

在這個活動中,我先用烏鴉喝水的多媒體動畫引入,讓學生明白烏鴉用石子占據水的空間,所以能將水擠出來。那么,如果,現在旁邊沒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一塊橡皮泥,你們能不能利用空氣,將水從瓶子里擠出來呢?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遇到困難,可以提示學生結合平時喝盒裝飲料的經驗進行思考。再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歸納出實驗步驟。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結果就是水像噴泉一樣,從另一個吸管里冒出來。

第三個活動: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首先讓學生猜測,水能流進瓶子里嗎?并且解釋原因。有部分學生能夠猜測,在密封的瓶子里,水是流不進去的。然后教師進行演示。接著,演示將橡皮泥去掉,會怎樣?水流進去了,空氣跑出來了。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師生總結提升,拓展延伸教學。

首先,讓學生暢談收獲,然后,拓展教學:空氣和水一樣,都要占據空間。那么他們占據空間的情況一樣嗎?想不想來比較一下?我們下一節(jié)再來研究。

科學的板書設計往往對學生全面的理解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書設計突出了學習內容的重點,對學生的學習起到了幫助的作用。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四

新課程倡導留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的時間。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創(chuàng)造性也是無限的,教師提供給學生有結構的探究材料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思維實踐。有結構的材料首先應具備科學性。用科學的器材、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生才會逐漸理解科學的真諦,最終形成正確地科學素養(yǎng)。

如研究“空氣是否占據空間”時,學生設計實驗、自行準備材料,因為學生自行準備材料的過程中,也是在探究。在此基礎上我向學生提供了帶漏斗和彎管的膠塞、燒瓶。問學生:你能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是否正確嗎?在實驗中,有的用手堵住彎管的出口,向漏斗內倒水,水流不進去,稍稍松手后水流入燒瓶;有的在彎管出口處套緊一個氣球,向漏斗內倒水,水流入燒瓶,部分空氣“跑”到氣球內,氣球鼓起來了;有的把燒瓶內倒?jié)M水,用嘴用力向漏斗內吹氣,水從彎管流出一部分;還有的把燒瓶內灌滿水后用手堵住彎管出口,把燒瓶倒過來“頭”朝下,水一滴一滴由漏斗口流出,燒瓶內不斷冒出一個個氣泡。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和興趣、引發(fā)學生提出研究問題、引導學生設計研究方案、引領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時間和足夠的活動機會,點燃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的體驗,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對科學的積極態(tài)度,必將會促進每個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五

延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學生探究的火把。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币虼嗽诒竟?jié)課的教學中,我以邊講邊演示的方式給同學們曾現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進而提出問題:“瓶子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水面為什么會上升?”激發(fā)了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據空間,是石子占據了水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緊接著我又出示了另外一個瓶子,讓學生去積極思考,能不能也把這個瓶子里的水擠出來,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設置,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而讓學生上來試一試,則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進而引導學生提出了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空氣占據空間嗎?”

二、充分探究,給足學生動手的機會。

三、平等對話,引學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課的兩次探究實驗中,并不是如老師所愿的,所有的學生都能探究出正確的結論來,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學生對于實驗結果是存在異議的。比如說,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紙巾不濕實驗時,有些學生就說我們的紙濕了,而此時我也并沒有責怪學生操作有誤,或者粗暴地說他們做得不對,而是引導他們去思考:“為什么你們的紙會濕?而人家的沒有濕。”學生通過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知道了,原來是自己的杯子沒有豎直倒扣入水中,而導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趕跑了里面的空氣,所以紙濕了,如果豎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較快的話,水是流不進去的,進而知道是因為空氣占據了空間。

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出現的問題也是比較大的,有學生匯報說:向下壓活塞時,裝水的注射器能被壓下去,裝空氣的注射器不能被壓下去。實驗結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組聽了他們的匯報,都不贊同,也有的小組,贊同他們水是能夠被壓下去的,而我并沒有一票否決他們,而是鼓勵全班同學,再來做一次實驗,并且親自指導了匯報結果錯誤的小組,當他們再次實驗時,才發(fā)現了,是自己實驗操作的失誤和沒搞清對象才造成的。我鼓勵他們將現在實驗結果再向全班同學匯報一遍,并且引導他們分析了第一次實驗失敗的原因。在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老師引領著學生走向正確的科學探究之路,教學生分析實驗尋找失敗的原因,教學生不怕失敗,在反復實驗中,得出真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實踐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許在這一堂科學課中,學生都能有所體會??茖W探究本來就是在不斷地實驗與發(fā)現中才獲得真知的,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平等、和諧的交流平臺,以平等地態(tài)度對待他們,已朋友的身份引領他們,學生的探究會更深入,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六

在實際的教學中,考慮到三年級上學期學生剛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的實際情況,在尊重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我對各板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處理。形成的教學設計增加了2個板塊,刪除了一個板塊:增加的第一個板塊是:認識什么是占據空間。教材的編排里本沒有這個教學板塊,我增加這一個板塊的目的是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在本課以前并沒有直接涉及到“占據空間”這個概念,而本課又是緊緊圍繞“占據空間”在做,所以有必要在進行新課之前引導學生知道什么是“占據空間”。增加的第二個板塊是:水能流進瓶子里嗎?目的是加深學生對上一個實驗的理解,讓學生理解空氣被密封在一個空間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水就流不進瓶子里。刪除的一個板塊就是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可以變化嗎。

二、說學情。

三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科學課,操作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老師細致的指導。在學習過程中,對于那些平時動手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使他們積極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而對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則要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

三、設計理念。

科學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勤于鉆研、持之以恒、合作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和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感受、鑒賞科學知識。

四、說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的實際以及本單元的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科學概念: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觀察和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五、教學重點、難點。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我把“學生探究空氣占據空間”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六、教學策略。

我在教學中注意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提提問題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創(chuàng)設以科學探究為主的觀察法、實驗法、制作法、演示法。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七、教學準備。

小組材料:塑料杯、紙巾、水槽;礦泉水瓶、吸管、橡皮泥等。

教師準備:演示材料和簡單。

八、說教學流程:

本課主要分三個大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創(chuàng)設魔術情景,激起探究興趣。

二、師生互動合作,開展探究活動。

活動一:杯底的紙巾會濕嗎?

活動二:瓶里的水會流出來嗎?

活動三: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三、師生總結提升,拓展延伸教學。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魔術情景,激起探究興趣。

首先,我指著滿滿一水槽的水,問學生:這這水槽里有什么?學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水槽里有水,于是我就引出科學概念,用科學的話說,應該是:水占據水槽的空間。接著,就問:杯子里有蠟燭,用科學的說法該怎么說?學生很快答出:蠟燭占據杯子的空間。然后,我就開始點燃蠟燭,并且將蠟燭放在泡沫塊上,問學生:如果我把這個蠟燭按在水底,會發(fā)生什么情況?為什么?學生都說蠟燭會滅掉。此時,我卻說:我能讓蠟燭在水底下繼續(xù)燃燒。學生都不相信。于是,我將大燒杯扣住蠟燭,往水下壓。當然,蠟燭能繼續(xù)燃燒了??吹竭@個現象,學生都能說出原因,因為空氣占據了空間。于是我接著問,空氣真的能占據空間嗎?想不想親自探究一下?引出本節(jié)課探究的內容。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師生互動合作,開展探究活動。

第一個活動是:杯底的紙巾會濕嗎?

首先出示三種材料,分小組討論,用現有的材料怎樣才能證明空氣占據空間,然后教師歸納學生的方法,出示實驗步驟。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結果紙巾沒濕。這個實驗就證明了:空氣占據空間。接著讓學生討論:怎么辦,才能讓杯子里的空氣出來呢?學生探討出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實驗驗證。

第二個活動:瓶里的水會流出來嗎?

在這個活動中,我先用烏鴉喝水的多媒體動畫引入,讓學生明白烏鴉用石子占據水的空間,所以能將水擠出來。那么,如果,現在旁邊沒有石子,只有2根吸管、一塊橡皮泥,你們能不能利用空氣,將水從瓶子里擠出來呢?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遇到困難,可以提示學生結合平時喝盒裝飲料的經驗進行思考。再根據學生的匯報進行歸納出實驗步驟。學生根據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結果就是水像噴泉一樣,從另一個吸管里冒出來。

第三個活動:水能流進瓶子里嗎?

首先讓學生猜測,水能流進瓶子里嗎?并且解釋原因。有部分學生能夠猜測,在密封的瓶子里,水是流不進去的。然后教師進行演示。接著,演示將橡皮泥去掉,會怎樣?水流進去了,空氣跑出來了。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師生總結提升,拓展延伸教學。

首先,讓學生暢談收獲,然后,拓展教學:空氣和水一樣,都要占據空間。那么他們占據空間的情況一樣嗎?想不想來比較一下?我們下一節(jié)再來研究。

九、板書設計: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七

本課是對于空氣性質的繼續(xù)探討而展開的,空氣由于它比較特殊的狀態(tài),即看不見也摸不著,那么它是否會像固體,液體那樣也會占據空間呢,是學生在生活中非常想去了解的問題。因此這堂課正好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心中的疑問,整堂課學生都表現出了比較大的熱情,課堂氣氛比較的活躍,每個學生都能開動腦筋,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

整堂課中有兩個重要的結論:

2、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是會變化的。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這些觀點,讓學生通過自己親手實驗來驗證。前一個實驗是在老師的慢慢引導下完成的,老師應作到循循善誘,從學生的原有思維出發(fā),一步一步的去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最終使學生探索到正確的實驗方法。老師的職責和使命是做一個擺渡者,使學生的思維有所前進和跨躍,從不懂到懂,從不明白到明白。第二個實驗要求學生自己來探究,如何設計實驗,如何操作整個過程,以及會得出怎樣的結論,讓學生慢慢脫離老師的指導,學會獨立的探究和實驗。使學生明白科學探究必須要注重過程,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生只有在參與探究過程中去深刻體驗成功,體驗失敗,體驗合作,體驗質疑,體驗挑戰(zhàn),才能真正探究了科學,即使自己的探索失敗了,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樣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使他們懂得了探究的過程是漫長和艱苦的,使學生體會到“原來任何科學結論的得出都要經歷很多失敗,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

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思考“壓縮空氣的性質在生活中的運用”,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而且讓學生懂得舉一反三,學會如何靈活的運用知識。學會將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在某種程度上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整個上課的過程中,我發(fā)現在準備這堂課的時候我比較精心的設計了每一個細節(jié),甚至學生會有怎樣的回答我都試圖預設,希望學生按照我設計的思維模式開展學習。上完課后我才發(fā)現,其實,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是非?;钴S的,有很多奇特的想法,有些是老師無法預料到的。老師的作用應該是如何指導學生從內心深處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而不是用老師的思維模式去框住學生的思想。我也體會到孩子的思維是活躍的,無拘無束的,當我們給他們提供適宜的條件,就會迸發(fā)出絢麗的火花,我們教師應該是助燃劑,所以必定要求老師自己有非常豐富的知識,才能使課堂成為生長智慧、施展才華的沃土。所以課堂中學生應自主探究,親歷整個科學的過程,只有這樣,整個課堂才有很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看見孩子們最精彩的智慧之花。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壓縮或擴張)。

過程與方法: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它物質一樣,能占據空間,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方法:以引導探究為主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出示裝滿沙子、水的杯子問:什么物質占據杯子的空間?

師:[提供塑料袋1個],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證明:空氣占據空間嗎?

(設計意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導入課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疤峁┧芰洗币庠谧寣W生初步感受:空氣占據空間的科學事實。)。

1、小噴壺實驗。

自學書本實驗要求,學生演示。

小組討論,交流:觀察到的現象,這種現象說明什么?

2、“紙的奇遇”

自學書上的內容,學生演示實驗。

學生觀察現象,思考討論,匯報。

3、“舞動的小球”實驗。

猜想:本來浮在水面的小球,會在什么位置呢?

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師:使用有孔的瓶蓋又會有什么發(fā)現發(fā)生呢?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

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實驗,體會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同時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師:看到大家的實驗成功了,你們是那么的開心,我的心也癢癢,手也癢癢,我也想做兩個有趣的實驗。

(1)演示實驗:舞動的小球(瓶口套氣球)。

(2)演示實驗:水火“相容”

(設計意圖:通過實驗,讓學生理解知識,學會運用知識解釋實驗現象,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學生匯報,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舉例,加深和拓展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1、教師簡介注射器(見過嗎?哪里見過?怎么玩?平常都是怎么玩的?今天的玩法很特殊,一定要注意,看看我們怎么玩。)。

(2)生動手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3)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注射器中水占據空間的大小有變化嗎?

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來研究空氣,比較空氣和水有什么不一樣?

動手試畫(拿出記錄紙),解釋這樣畫的理由。

四、總結延伸,拓展應用。

學了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同學們課后可以繼續(xù)研究。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九

《空氣占據空間嗎》是建立在學生對空氣的一些基本情況有所認識的基礎上,是對《我們周圍的空氣》一課的進一步延伸。同時也是為后面《空氣有重量嗎》一課做鋪墊。本課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認同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由此逐步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二.說學情。

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認識了空氣存在于我們周圍。由于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物體,學生往往對空氣的認識停留在找空氣的層次上。因此,我們就要借助空氣與其他物體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動手實驗中了解空氣和其他物體一樣,能夠占據空間。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以及本單元的要求,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學目標是你學校使用的,對不)。

1.科學概念:

空氣占據了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2.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和解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自主設計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

五、說教法、學法。

在本課中,我為學生設計他們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比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在教學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創(chuàng)設以科學探究為主的觀察法、實驗法、制作法、演示法。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fā)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

六、說教學準備。

漏斗、燒杯、去底礦泉水瓶、水槽、乒乓球、氣球、錐形瓶、橡皮塞、玻璃管、軟管、課件等。(突出幾個有特色的,一部分用等等代替)。

七、說教學流程。

本課主要分三個大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出示圖片,小紅想用漏斗把醋倒進密閉的瓶子里,可是試了好多次都沒有成功,思考醋不下漏的原因。猜測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學生有猜想回答么,你是否有話題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小實驗的引入,使學生初步認識“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

二.探究新知。

實驗:“聽話的乒乓球”

1.老師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實驗材料,請同學們選擇你需要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從而驗證你地猜想。

2、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展示。根據展示,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后,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并按照方案進行實驗。

實驗過程:

方法一:在空玻璃杯中,把一張團好的報紙塞入玻璃杯后豎直倒扣入水槽中,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紙沒有浸濕,從而得出實驗結論:空氣占據空間。

方法二:把乒乓球放入去掉底的帶蓋塑料瓶中,用擰瓶蓋的方法,讓瓶內的空氣一點點跑出來,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從而證明空氣占據空間。(板書)。

方法三:將瓶蓋取下來,用嘴往瓶子里吹空氣,也能讓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氣把水趕走,乒乓球隨著下降,停止吹氣,水進入瓶內,乒乓球跟著上升。

【設計意圖】讓學生運用自己所相處的辦法,親自動手觀察實驗,幫助他們產生體驗和感悟。由于這一設計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和勝利發(fā)展的需要,所以學生能在動手中真正體會到空氣占據空間。

1、我們知道空氣可以占據空間。那么空氣占據空間和水占據空間有沒有什么不同呢?

2、(出示注射器)下面我們就借助注射器來研究這個問題。下面我們通過把注射器的活塞向下壓和向上拉的辦法,來研究水和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

3、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1用2個注射器分別抽取10ml的水和空氣。猜測,活塞向下壓和向上拉時,水和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是否一樣。

2將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下壓,注意一定不能讓空氣或水跑出來,仔細觀察注射器中空氣和水占據空間的大小變化.

3將管口堵住,用力把活塞向上拉,注意不要把活塞從筒里完全拉出來,仔細觀察注射器中空氣和水占據空間的大小變化.

4、小組進行實驗活動,并做好記錄。

5、匯報交流。得出實驗結論: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會發(fā)生變化,水占據空間的大小不能變化。

6、出示圖片,學生嘗試解釋這一現象。

7、小結:空氣是由許多微粒組成的,自由狀態(tài)下的空氣微粒間的距離很大,當我們用力壓活塞時,微粒間的距離就會變小,所以能被壓縮;而水微粒間的距離本來就很小,不能被壓縮了。

8、出示韋恩圖,根據實驗結論,填寫韋恩圖,比較空氣和水的異同。

9.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空氣和水都會占據空間,空氣能被壓縮而水占據空間的大小不會變化。(板書)。

【設計意圖】在上一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探究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再一次感受“空氣占據空間”這一科學概念。

三.拓展延伸。

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氣被壓縮的例子?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將科學概念遷移到更廣闊的生活中,讓學生真正能夠利用這一科學概念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這用到了今天學習的什么知識?讓我們學會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身邊的難題,成為一個真正的科學家.

八.總結。

1.實驗操作既簡單,又可重復實驗,便于推廣,組裝實驗裝置簡單,實驗原理通俗易懂,同一個實驗裝置可重復使用,回收利用。

2.空氣占據空間和空間被替換的現象非常明顯,變抽象為直觀形象,增強實驗的趣味性,更適合三年級的學生探究。

3.通過觀察乒乓球位置的變化及氣球的鼓起,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感知空氣的流動來理解空氣占據空間,可視性強。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

《空氣占據空間嗎》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六課。本課希望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認同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然后和水作比較,通過實驗發(fā)現用同樣大的力量壓縮空氣和水,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占據空間的多少不會發(fā)生變化。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為主體,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問題,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膽探索,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深入探究,張揚個性;讓學生運用實驗中得出的結論,延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chuàng)設情境,點燃學生探究的火把。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币虼嗽诒竟?jié)課的教學中,我以邊講邊演示的方式給同學們曾現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進而提出問題:“瓶子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水面為什么會上升?”激發(fā)了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據空間,是石子占據了水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緊接著我又出示了另外一個瓶子,讓學生去積極思考,能不能也把這個瓶子里的水擠出來,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設置,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而讓學生上來試一試,則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進而引導學生提出了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空氣占據空間嗎?”

二、充分探究,給足學生動手的機會。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一

本實驗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章的內容,該實驗直觀、形象、簡單、方便、可操作性強,通過實驗變看不見的空氣為看得見,變摸不著的空氣為摸得著,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空氣占據了空間。

學生通過實驗會發(fā)現用同樣大的力量分別壓縮和拉抻空氣和水,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占據空間的多少不會發(fā)生變化。從而讓學生明白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是可以發(fā)生變化的。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實驗原型及不足之處。

實驗一通過吸管,將密封瓶中的半瓶水擠出來。

實驗二杯子入水,杯底紙巾不濕。這是兩個空氣占據空間的典型實驗,無可厚非。但是,空氣畢竟是無色、無味、透明、會流動、摸不到的物質,所以學生無論是做起來還是看起來都感到比較抽象。實驗三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用兩只注射器,分別抽進同樣多的水和空氣,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樣大小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活塞,分別能觀察到:空氣占據的空間可以被壓小或拉大,而水的體積不會發(fā)生變化。這也是一個經典的實驗,但根據空氣的特征,教師演示起來,以及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看起來仍然是不那么分明。同樣產生一種抽象感和不切實感。

三、實驗創(chuàng)新與演示。

1、實驗創(chuàng)新。

空氣占據空間試驗時,我將課本上的試驗一和試驗二改為“會移動的乒乓球”將乒乓球放在裝水的水槽中,分別用帶完整蓋的去底塑料瓶和蓋上鉆了小孔的去底塑料瓶套在乒乓球上,由于空間占據空間的原理,實驗中的乒乓球會處于不同位置,很輕松就找到了這里面的秘密就是:空氣占據空間。并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實驗“能否使乒乓球聽從我們使喚,讓它到哪個位置就到哪個位置”通過“讓乒乓球反復的聽我們的使喚”這個游戲自己親手將塑料袋的空氣趕到塑料瓶,再讓塑料瓶的空氣回到塑料袋中,讓學生更有樂趣,能自主創(chuàng)新地直觀的感受空氣的存在,感受空氣占據空間。

2、實驗器材:

一個裝了水的水槽、一個乒乓球、兩個去底塑料瓶(其中一個蓋是完整的,一個蓋上鉆了小孔)、塑料袋。

3、實驗過程:

(1)往裝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讓學生猜一猜“如果用去底的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然后豎直的壓入水底,乒乓球會在水的什么位置?”然后由學生動手實驗。由于發(fā)給學生的瓶蓋有兩種,學生實驗后的答案也有兩種:水底和水面上。學生會很好奇的去尋找為什么不同,瓶蓋完整的空氣在瓶里占據了空間,水出去,乒乓球下沉;瓶蓋有孔的空氣出來了,乒乓球仍然在水面上。

(2)設疑“能不能讓乒乓球聽我們的使喚,想讓它在哪里就在哪。

里”,學生動手實驗,瓶蓋完整的,先將塑料瓶豎直的壓入水底,乒乓球在水底;再松開瓶蓋隨即蓋緊,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打開瓶蓋,乒乓球浮出水面。瓶蓋有孔的先用手捂住孔,將塑料瓶豎直的壓入水底,空氣占據空間,乒乓球在水底;再松開捂住的小孔隨即捂緊,乒乓球在水中;然后完全松開,乒乓球浮出水面。很明顯乒乓球能聽我們使喚的秘密就是:空氣占據空間。

(3)設疑“能不能讓乒乓球反復的聽我們的使喚?”這時分發(fā)實驗材料塑料袋。教材上有用塑料袋兜滿空氣的實驗,學生能從中受到啟發(fā),用兜滿空氣的塑料袋捂住瓶蓋打開的塑料瓶口,用手把塑料袋里的空氣慢慢壓入塑料瓶里,空氣要占據空間,趕走了瓶里的'水,乒乓球由水面到水中,最后沉入水底;再慢慢的松手,塑料瓶里的空氣慢慢的回到塑料袋里,空氣騰出了空間,水慢慢的回來,將乒乓球慢慢的浮出水面,乒乓球由水底到水中,再浮出水面。學生真切的感受受的空氣占據空間,鞏固強化認識。

1、實驗創(chuàng)新。

在操作實驗三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時,用一個注射器抽進帶有乳白色煙霧的空氣,另一個則抽進染上顏色的水。這樣,學生就會觀察和感覺得更仔細、具體、形象些。

2、實驗器材:

兩個注射器、兩個集氣瓶、一只水彩筆芯、一個打火機、一支香煙。

3、實驗過程。

(1)用一個集氣瓶裝入水,將水彩筆芯放入水中,調制一瓶帶顏色的水。用打水機點燃香煙,收集帶白色煙霧的空氣。

(2)用一只注射器抽進10毫升的有色水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力將活塞往下壓,水的體積沒有變化,再用力將活塞向上拉,體積還是沒有變化。

(3)用一只注射器抽進10毫升白色煙霧的空氣,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用同樣大小的力將活塞往下壓,空氣占據的空間可以被壓小。再用同樣大小的力將活塞向上拉,空氣占據的空間可以被拉大??梢?,空氣占據空間,體積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

四、實驗效果。

1、在第一個創(chuàng)新設計實驗中,“會移動的乒乓球”不僅直觀,操作簡單,而且通過球位置的變化讓學生切身體會了空氣占據空間,使實驗具有趣味性,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在實驗原型中,在水里添加色彩,在空氣中注入煙霧,使實驗更加直觀、形象、生動、亮麗、有趣。因為八、九歲的孩子畢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這正貼近他們的心理,為其所喜聞樂見,繼而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五、自我評價。

對知識掌握得更深刻。其次體現在遵循學生心理特征,八、九歲的孩子喜歡色彩鮮艷,喜歡具體形象生動。在實驗活動中,學生就像在欣賞、操作魔術一樣,既理解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興趣。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二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教師指導,能用紙團、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進行觀察,研究空氣占據空間。

2.能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對三大實驗現象做出解釋。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合作探究,樂于交流表達。

2.能逐步形成與他人合作、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知道可以借助其他物體幫助我們觀察,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本次實驗材料選用愛牛提供的配套材料,有:帶孔的杯子、橡膠塞、泡沫球、打氣筒、橡膠管,在此基礎上做了一點改進,把白色的泡沫球用油性簽字筆涂成黑色,在水里清楚明了,便于學生觀察水位的變化。用橡膠管連接杯子孔洞和打氣筒,注意,打氣筒的不選用針頭,選用塑料的打氣球的那種。

涂黑的泡沫球打氣裝置。

關于教材中壓杯入水、打孔觀察、打氣觀察這三個實驗的設計目的,思考了很久,也糾結了很久,差點陷入死胡同。

最開始的設計是學生先做這三個實驗,只說現象,不解釋,試講后發(fā)現,最后再聯系起來進行解釋對于三年級的孩子有難度,他們可能對之前的實驗有所遺忘,也沒有在孩子最疑惑,興趣度最高的時候解釋,效果不是很好。聽取了劉姝老師和秦老師的意見,改為每個實驗一結束,都需要讓學生思考并解釋產生實驗現象的原因,做一個小結。

在比賽的前天晚上,和陽陽姐聊了聊這個課的設計,先是糾結于泡沫球不能直給,應該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再出示。最后討論到這課的設計應該是先是猜測壓杯入水后紙團沒濕是里面隔著空氣,打孔后把空氣排出去,打氣后還能把空氣注入回杯子由此證明空氣能占據空間。由此,第二天下午試講改為了先不出示泡沫球,生說現象再猜測原因,提問學生水和空氣都是無色透明的,看不清楚杯內水的位置,由此引出記錄單,并請學生再做壓杯入水實驗,觀察杯內水位和空氣的位置,填寫記錄單,結果發(fā)現這樣上,太費時間,效果不是特別好。而第二天馬上就要賽課,泡沫球到底怎么處理,記錄單如何處理,三個實驗的邏輯關系到底怎樣的,由此陷入了糾結中。

晚上到家吃了飯后,再次思考這節(jié)課設計的邏輯線,慢慢的,終于理清楚了。壓杯入水,打孔觀察,打氣觀察,實際上就是一個先猜測杯子里是空氣,并且占據了空間,紙團沒濕,到驗證把空氣排出去,那紙團就會濕掉,再到反驗證把空氣打回杯子,空氣又重新占據空間的過程。而我之前的設計,在第一個實驗就出示記錄單,讓學生用圓圈表示空氣,用虛線表示水,畫杯內水和空氣的位置,相當于在直接告訴學生里面是空氣。

改進后的設計,壓杯入水后,讓學生說現象,猜測原因,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思考,猜測可能是空氣占據了空間,再由空氣和水都是無色透明的,看不清楚杯內水和空氣的位置,由此引出泡沫球。再師生看視頻,觀察杯內水和空氣的位置。再到為了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來,我們用圓圈表示空氣,虛線表示水,黑板上生畫杯內水和空氣的的位置,為后兩個實驗記錄單的填寫做一個示范作用,同時也節(jié)省時間。

1.以魔術表演水下燭光實驗導入課堂,一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引發(fā)了學生的疑問,同時也為后面檢測教學重難點達成情況做鋪墊。而魔術介紹采用男生配音,吸引學生注意力,增加神秘性,營造了緊張氛圍。

2.計時器的運用。利用計時器,能很好的把控學生實驗時間,也是讓學生知道自己實驗的時間有限,實驗時才能抓緊時間。

3.音樂的運用。聽到音樂停止實驗,收材料,避免了實驗結束老師的大吼。每次課都如此進行,能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實驗時良好的行為習慣。

4.泡沫球用油性簽字筆涂黑,方便壓杯入水后觀察水位變化。

5.各環(huán)節(jié)的問題設計,圍繞空氣展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條理清晰。

7.板書設計:采用kt板上印三個實驗簡圖(學生記錄單簡圖)+可擦拭式貼膜,便于記錄三個實驗學生實驗觀察到的水和空氣的位置情況,同時采用白板筆,可擦的方式,便于更改和補充。

8.由于時間關系,拓展板塊的挑戰(zhàn)實驗,采用課后完成的形式。而給每小組準備實驗所需的材料,作為大禮包送個每個小組,課后延伸,讓孩子課后再思考,完成挑戰(zhàn)。

從課上學生舉手人數和學生的發(fā)言,能看出來,絕大部分學生能對產生三個實驗現象的原因與空氣能占據空間聯系起來進行解釋。也能用剛剛學到的知識,解釋水下蠟燭沒有熄滅的原因是因為燒杯里有空氣,空氣占據了燒杯內的空間,蠟燭在下面,但表達不完整。而通過三個實驗,學生最后也能自己得出結論空氣能占據空間。

2.記錄單的填法。在第一個壓杯入水實驗中,選擇了一位同學板書杯內空氣和水的位置,同時作為一個示范,讓孩子知道如何用圓圈表示空氣,用虛線畫出杯子水和空氣的位置,但在學生第二個實驗打孔觀察時,發(fā)現部分小組實驗記錄單填寫存在錯誤,考慮可能是沒有強化記錄單填寫方法的原因造成。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三

新課程倡導留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的時間。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創(chuàng)造性也是無限的,教師提供給學生有結構的探究材料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思維實踐。有結構的材料首先應具備科學性。用科學的器材、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生才會逐漸理解科學的真諦,最終形成正確地科學素養(yǎng)。

如研究“空氣是否占據空間”時,學生設計實驗、自行準備材料,因為學生自行準備材料的過程中,也是在探究。在此基礎上我向學生提供了帶漏斗和彎管的膠塞、燒瓶。問學生:你能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是否正確嗎?在實驗中,有的用手堵住彎管的出口,向漏斗內倒水,水流不進去,稍稍松手后水流入燒瓶;有的在彎管出口處套緊一個氣球,向漏斗內倒水,水流入燒瓶,部分空氣“跑”到氣球內,氣球鼓起來了;有的把燒瓶內倒?jié)M水,用嘴用力向漏斗內吹氣,水從彎管流出一部分;還有的把燒瓶內灌滿水后用手堵住彎管出口,把燒瓶倒過來“頭”朝下,水一滴一滴由漏斗口流出,燒瓶內不斷冒出一個個氣泡。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注意和興趣、引發(fā)學生提出研究問題、引導學生設計研究方案、引領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時間和足夠的活動機會,點燃起孩子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需要,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的體驗,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培養(yǎng)對科學的積極態(tài)度,必將會促進每個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四

2、指導學生學會做空氣占據空間的實驗,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能力和初步的歸納概括能力。

3、在實驗研討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

1、塑料杯子(也可用還蓋去底的飲料瓶)、釘子或小刀;杯子、沙、水、泡沫小塊(上插小紅旗,旗桿可用大頭針制作)、吸管、玻璃水槽、注射器、氣球。

2、“貯藏室”真空袋的使用錄像。

師生活動。

備注。

3、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提問:

(1)你能說說空氣是一種什么樣的氣體嗎?

(2)什么地方有空氣?

(2)學生討論,提出正確的方法。

(3)根據方法,分組實驗。

(4)學生匯報,教師演示。為什么水進不了杯子呢?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演示,為什么水又能進杯子了呢?杯中的空氣在水的壓力下從孔中趕了出去,杯中的空間被水占據了。

(6)根據以上實驗所觀察到的現象,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板書課題)。

(1)提問:剛才我們認識了空氣占據空間,水又能趕走空氣自己去占據空間,反過來,空氣能不能把水趕走,自己去占據空間呢?(出示水槽,內有一只沉入水底的玻璃杯以及一只杯子,一根吸管)。

(2)學生討論,結合課文第44頁下面一組插圖,自己想出辦法。

方法一:一只杯子倒扣壓入水底,慢慢傾斜,讓空氣進入倒扣的裝水杯子中,將水趕跑。

方法二:用吹管向倒扣的水杯中吹氣。

(3)提問:你能用這種方法把沉船打撈上來嗎?

(4)學生討論。(將鋼桶灌水沉入水底,焊接在船邊,再向鋼桶內灌氣,將水趕出,就使沉船浮了起來)。

(5)學生分組實驗。

(6)學生設計實驗。讓一只注射器中的空氣去占據另一只注射器的空間。(用兩只注射器和一根皮管做成連通器)。

(7)學生分組實驗。玩一玩空氣去占據空間的游戲。(每兩位學生相互按連通注射器,或將其中一只注射器放入水槽中,注入空氣上浮,抽去空氣下沉)。

學生都能認識到空氣能占據空間這一現象,但應用的卻不夠。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五

《空氣占據空間嗎》這節(jié)課教材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于理解。因為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氣體,這比固體、液體占據空間來的更抽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讓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去體會、去探索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再集體討論、交流、開展探究活動,最后得出結論“空氣占據空間”,從而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驗、質疑、探究、自主學習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整堂課中有兩個重要的結論:空氣是會占據空間的。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是會變化的。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這些觀點,讓學生通過自己親手實驗來驗證。在實驗前先給先給學生簡單的講解了空間的定義,前一個實驗是在老師的演示實驗“杯中的紙會濕嗎?”得出結論,空氣占據空間,緊接著比較空氣和水都占據空間那么它們有什么不同了?學生操作比較分別裝有40ml空氣和水的注射器發(fā)現它們之間的不同,得出結論空氣占據空間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

然后拓展知識,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要學生通過今天所學習的知識幫助烏鴉喝到水。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通過所學的`科學知識幫助到其他人,讓學生學會如何靈活的運用知識體驗到成功的滋味。學會將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使學生更好的認識到知識的價值,增強了學習的欲望,在某種程度上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后同教研組老師對我的這節(jié)課進行了評課,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課堂結構是比較完整,過程清楚,板書設計有心,各個環(huán)節(jié)緊扣,問題設計好,學生積極活躍。

不過也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語言平淡,激情不夠,節(jié)奏太快應該注意細節(jié)。在學生操作實驗中,應該講明實驗要求,課堂組織方面有待加強,問題提出以后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時間,對學生的表揚應多樣,評價要有價值。最后領導對我的工作做了肯定,讓作為新老師的我開始對以后的教學充滿信心。

通過不斷努力,不斷學習,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我想我的課堂永遠會充滿活力。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六

科學概念:

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教學難點】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1個玻璃瓶、1個玻璃杯、2個注射器、4根吸管、紙巾2張、1塊橡皮泥。

給每個學生準備:記錄紙一張、維恩圖一張。

【教學過程】。

2、出示材料,用這些材料能否讓裝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來?(保證不傾斜瓶子)。

3、聯想平時喝盒裝飲料時,有什么經驗?這些材料該如何使用?

5、分組實驗完成后,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fā)生的現象。

二、杯中的紙會濕嗎?

2、請各小組實驗,請學生思考實驗中要注意:杯子要豎直倒扣入水中,紙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來。

3、生實驗,記錄實驗時的現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實驗情況: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濕,水為什么不能進入杯子里面。

思考討論:這兩個實驗都說明了什么?你們對空氣的性質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1、出示注射器,請學生分別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氣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樣大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實驗。

3、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氣,在活塞下壓或上拉時,有何不同。并請學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氣在活塞向下壓和向上拉時,可能會有什么變化,并嘗試結合圖來進行解釋。

4、生交流自己的畫和自己的想法。

5、介紹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運用,如皮球、噴水瓶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壓縮后的空氣的特性)。

6、把這節(jié)課所了解的關于水和空氣的知識在維恩圖中進行補充。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七

空氣是否也和其他物質一樣,占據空間呢?這個問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會存在一些爭議。

首先,由于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所以學生對空氣的研究就相對困難。

其次,占據一詞,意為取得并擠占。所以占據空間其實就是擠占空間或防止空間被擠占。

本課引導學生理解“空氣占據空間”這一科學概念,需要借助其他可見媒介,通過幾個有遞進關系的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動腦思考中由淺入深地不斷感知,才能讓他們認識到空氣能占據空間這一概念,初步理解物質不能同時占據同一空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衷于探究是科學家基本性格的組成,也是孩子的天性。在整節(jié)課中,我變任務驅動為問題驅動,利用一個個遞進的問題,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思考、表達、實驗、解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有結構的材料是良好的課堂結構的基礎,也是使學生認知不斷深化的依托。本課我結合教材中實驗,提供了帶孔塞的塑料杯、a4紙、打氣筒和醫(yī)用滴管,針對上述實驗材料,我設計了四個層次的探究活動:

層次二:用杯底塞紙團的杯子證明空氣能占據空間--紙團不濕,是受到了杯內空氣的“保護”,初步證明。

層次三:拔去孔塞,讓紙團變濕--紙團濕了,空氣從小孔“逃走”,水占據了杯內空間。

層次四:用打氣筒和醫(yī)用滴管讓空氣重新回到杯內--空氣把水擠走,重新占據了杯內的空間。

教材中實驗二為打孔實驗,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太軟的杯子容易捏扁,學生不容易施力,較硬的杯子打孔時杯子容易炸裂,而且,若把打孔環(huán)節(jié)交給學生的話,所費時間較長,孔與氣針的大小匹配也成問題,所以本課我選用軟硬適中,并且提前打好孔,只是在杯底塞好孔塞,在打孔觀察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直接取下孔塞,減少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難度。

怎樣讓學生真正掌握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我們發(fā)現,讓學生反復使用“占據空間”一詞,去描述和使用,就會使學生更好理解占據空間的概念。

所以在學生已經通過幾組活動認識到空氣能夠占據空間這一科學概念之后,我順勢出示“水為什么進不去”視頻,一是讓學生嘗試利用空氣占據空間的原理解釋水進不去的原因,而是通過利用可視化的煙霧模擬空氣,讓學生看到水把空氣擠出瓶外的過程,增強學生的認識。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八

《空氣占據空間嗎》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第六課中的第一個探究活動,本活動是在學生認識空氣和知道空氣確實存在的基礎上,讓學生認識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可以占據空間,為后面《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空氣的重量》奠定基礎。

二、動畫導入,提出問題。

在活動伊始,播放多媒體動畫《烏鴉喝水》的故事,以舊知帶新知的形式引入。這樣導入,適合學生喜歡看動畫片的心理特點,既能調動學生的探究興趣,更能使他們直觀形象地看到瓶子里的石子多了,石子占據瓶子底部的空間大了,水就會慢慢上升,烏鴉就能喝到水。從而使“占據空間”這個抽象概念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什么叫占據空間。同時也是對物質粒子不能同時占據同一空間的初步理解。

三、實驗原型及不足之處。

實驗原型,把一團紙巾放在一個杯子的底部,然后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再緩緩將杯子垂直移出水面,通過觀察紙巾沒有濕,來證明空氣占據了空間。我認為該實驗雖然操作簡單,但存在以下不足:

(1)、由于空氣不可見,原實驗很難讓學生清楚的看到空氣的流動。

(2)、如果實驗時杯子不垂直,很難達到理想的實驗效果。

(3)、實驗過程中,總有一些學生不小心把紙團打濕,從而影響結論的產生,同時,實驗桌上散落著一個個濕紙團,既浪費材料,又不夠衛(wèi)生。

(4)、實驗操作時,學生不小心會把衣袖弄濕。

因此我對該實驗進行了如下改進。

四、實驗改進。

1、實驗材料:

水槽、瓶蓋上有小孔的無底塑料瓶、乒乓球、水、橡皮泥。

2、實驗要求:

把塑料瓶對著乒乓球豎直壓入水底,不移動瓶子,你能讓乒乓球聽你的話,分別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從而證明空氣占據空間嗎?看誰能想到更多不同的辦法?分組先討論,然后再做實驗。

3、實驗展示:

方法一:

(1)、用橡皮泥堵住小孔,把塑料瓶對著乒乓球豎直壓入水底。這時觀察到的現象是乒乓球也隨著被壓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說明瓶子里的空間被空氣占據了,水就進不去了。

(2)、拿開橡皮泥,空氣從小孔中跑出來,水占據了空氣原來的空間,乒乓球也跟著慢慢上升。堵住小孔,乒乓球停止上升,拿開橡皮泥,乒乓球又繼續(xù)上升。這就說明空氣是占據空間的。

方法二:

用擰瓶蓋的方法,讓瓶內的空氣一點點跑出來,也能使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從而證明空氣占據空間。

方法三:

將瓶蓋取下來,用嘴往瓶子里吹空氣,也能讓乒乓球停留在瓶子的不同位置。吹入的空氣把水趕走,乒乓球隨著下降,停止吹氣,水進入瓶內,乒乓球跟著上升。如果吸瓶內的空氣,還可以讓乒乓球停在比水槽的水面更高的位置。吸氣時,瓶內的空氣跑到哪兒去了,它們占據了哪兒的空間?從而引導學生認識空氣不僅要占據瓶子里的空間,還會占據我們人體內的空間,空氣占據著我們周圍的空間,進而深化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3、實驗效果:

(2)、這些實驗變靜為動,直觀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學生不會把手甚至衣袖弄濕,操作簡單又衛(wèi)生。

(4)、拓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啟迪了學生的智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與合作精神。

五、演示實驗。

1、實驗原理:

2、實驗器材:

燒杯、漏斗、雙孔橡膠塞、集氣瓶、彎玻璃管、乳膠管、夾子、水槽、氣球、紅墨水適量。

3、實驗裝置平面圖:

實驗一實驗二。

在實驗裝置時,提醒學生要注意密封效果。同時因為裝置中,玻璃器皿多,學生實驗時,要輕拿輕放,小心使用。

4、實驗過程:

實驗一:

學生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如果在這樣一個瓶中裝滿水,再通過漏斗向里面注水,漏斗中的水肯定不能再流進瓶中,因為已經有水占據了瓶中的空間。

實驗二:

5、實驗效果:

(1)、增加的實驗,把無形、無色的空氣變成了看得見、聽得著、摸得到的一種物質,學生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空氣的存在并占據空間,獲得了生動直觀的實驗效果。

(2)、該實驗充分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聽覺、視覺,促使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全面地理解了占據空間就是擠占空間或防止空間被擠占。

(3)、實驗簡單,方便教師反復操作演示,有利于學生多次觀察實驗。

(4)、該實驗方案更加完善,更加嚴謹。

利用空氣占據空間的原理,我還給學生準備了一個小魔術—燭火潛水。

六、燭火潛水。

七、拓展延伸。

課后探究活動:用什么辦法能吹大套在瓶子里的氣球?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十九

科學概念:

空氣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體積)是可以變化(被壓縮或被擴張)的。

過程與方法: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用對比實驗控制條件的方法,進行觀察;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形成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知道空氣與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但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

用實驗方法證實空氣確實占據空間,空氣占據空間的多少是可以改變的,并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進行預測和解釋。

給每個小組準備:1個玻璃瓶、1個玻璃杯、2個注射器、4根吸管、紙巾2張、1塊橡皮泥。

給每個學生準備:記錄紙一張、維恩圖一張。

2、出示材料,用這些材料能否讓裝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來?(保證不傾斜瓶子)

3、聯想平時喝盒裝飲料時,有什么經驗?這些材料該如何使用?

5、分組實驗完成后,交流。重點解釋實驗發(fā)生的現象。

2、請各小組實驗,請學生思考實驗中要注意:杯子要豎直倒扣入水中,紙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來。

3、生實驗,記錄實驗時的現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實驗情況:杯中的紙巾有沒有被水浸濕,水為什么不能進入杯子里面。

思考討論:這兩個實驗都說明了什么?你們對空氣的性質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1、出示注射器,請學生分別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氣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樣大的力向下壓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對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生實驗

3、匯報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注射器中的水和空氣,在活塞下壓或上拉時,有何不同。并請學生思考,注射器里的空氣在活塞向下壓和向上拉時,可能會有什么變化,并嘗試結合圖來進行解釋。

4、生交流自己的畫和自己的想法。

5、介紹壓縮空氣在生活中的運用,如皮球、噴水瓶、槍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壓縮后的空氣的特性)

6、把這節(jié)課所了解的關于水和空氣的知識在維恩圖中進行補充。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二十

空氣,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見的、無形的存在。然而,它確實存在,而且占據著我們周圍的每一個空間。雖然我們無法直接感知到空氣的存在,但是當我們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時,我們會深刻地意識到空氣的重要性和它對空間的占據。

首先,空氣占據空間的事實可以通過它對于重力的影響而得出。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實驗觀察到這一點,將一個塑料袋充滿空氣,然后用繩子吊起來,我們就會發(fā)現這個袋子會占據一定的空間。這是因為空氣具有質量,它對于周圍的物體會施加壓力,使得物體產生重力。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空氣雖然無形,但它確實占據了空間。

其次,空氣的占據空間可以通過其對物質運動的影響進行觀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風就是空氣的一種運動形式,它對我們周圍的物體產生一定的作用力。當風吹動樹葉、擺動窗簾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空氣占據了這些物體的空間,使其產生了運動。這種物體受到空氣作用力的現象再次提醒我們,空氣的確占據著我們周圍的空間。

此外,空氣的體積是受到溫度的影響的。當空氣受熱時,它會膨脹,體積變大;而當空氣受冷時,體積會收縮。這也進一步印證了空氣占據空間的觀點。當我們看到一個封閉的容器中的空氣在加熱后膨脹,我們可以清晰地發(fā)現,空氣確實擁有自己的體積,它占據著容器的空間。

由此可見,空氣占據空間是一個既具有理論基礎又通過實驗證實的事實。盡管我們無法直接感知到空氣的存在,但是我們通過它對重力、物質運動和溫度的影響,可以得出結論:空氣占據了我們周圍的每一個空間。

然而,對于我們這些生活在空氣中的人類來說,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空氣占據空間的意義。首先,正因為空氣占據了空間,才使得我們能夠進行呼吸,從而生存下來??諝庵械难鯕馐俏覀兒粑膩碓?,而沒有了空氣,我們將無法呼吸,無法生存。因此,我們應該意識到空氣的珍貴,并切實保護好我們周圍的空氣質量。

此外,空氣占據空間還使得我們能夠感知到物體的存在。正是因為空氣占據了空間,我們才能感受到物體的形狀、重量和質地??諝饨o予了我們的肌肉反饋信號,使我們能夠感知到我們周圍的世界。因此,空氣占據空間的意義不僅僅是存在于物理層面上,更是存在于我們的感知和體驗中。

綜上所述,空氣確實占據空間,這是一個通過實驗證實且具有現實意義的事實。空氣通過對物體的重力、物質運動和溫度的影響,占據了我們周圍的每一個空間。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空氣的重要性,并且切實保護好周圍的空氣質量,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享受到空氣帶來的益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更加關注空氣的存在,從而更好地感知和體驗我們周圍的世界。

空氣占據空間教學設計篇二十一

本節(jié)課我是按以下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激趣引題,從物體占據空間引入課題空氣占據空間。

(二)空氣讓瓶中的水向上升:感知空氣占據空間。

(三)進一步認識空氣占據空間:杯中的紙巾會濕嗎?

(四)鞏固運用。

(五)課后小結。

在整堂課中學生對動手做實驗這一環(huán)節(jié)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再加上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對科學課中的觀察,實驗記錄都沒有良好的習慣,所以在“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這一實驗中的現象和記錄都未完成的記錄,甚至還發(fā)現許多小組連實驗記錄單怎么寫都不知道。這也是我的一個失誤,備課不充分。

這一堂課還存在這樣的情況,當學生按照科學書上所顯示的把兩根吸管放入瓶中,可是怎么往瓶中吹氣,水還是沒有被擠出來。那時候我也一頭霧水,下課后才明白過來原來可能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對于這一點想象當時沒有及時解決,可能讓學生也產生了不少的困擾。

教學容量太大,以致于在上課時好幾個知識點都只是匆匆走過場,有些學生的回答引導得也不夠自然,給同學的發(fā)言都不夠。理論總是灰色的,只有實踐才是最具活力,今后我要靈活運用,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32574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