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說課稿(實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6 23:21:16
赤壁賦說課稿(實用17篇)
時間:2023-11-26 23:21:16     小編:夢幻泡

通過總結(jié),我們能夠洞察自身的優(yōu)點與不足,不斷完善自我。寫總結(jié)之前要進行多次修改和潤色,確保文筆流暢、條理清晰,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通過閱讀這些總結(jié)范文,可以拓寬思路,提升寫作水平。

赤壁賦說課稿篇一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現(xiàn)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jù)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nèi)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一、關(guān)于作者: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jù)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zhì)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jié),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guān)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五、結(jié)語

六、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說課稿篇二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是這篇文章的一個教學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的這一要求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現(xiàn)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jù)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nèi)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一、關(guān)于作者: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jù)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zhì)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jié),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guān)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教師引導,點撥明確:這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五、結(jié)語。

(1)文章具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guān)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六、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這節(jié)課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在第二課時分析“蘇軾的山水意識”和“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并做好引導,讓學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課堂進程,因勢利導,成就課堂。

赤壁賦說課稿篇三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單元的第五課《蘇軾詞兩首》中的一首詠史懷古詞,是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貶官在黃州游覽城外赤鼻磯所作。站在滾滾東流水的長江邊,面對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風流人物”的功業(yè),想到了老而無成的自己,懷古抒懷,感傷與感奮交織,表達了復雜深刻的人生感受。該詞將寫景、詠史、懷古融為一體,氣勢磅礴,格調(diào)雄渾,情感曠達,是豪放詞的代表作;黃州數(shù)年是蘇軾思想發(fā)生轉(zhuǎn)折的時期,是他不斷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時期,故本詞也是學生讀懂蘇軾的一個重要窗口。

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學感悟能力,能把握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動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guān)心詞人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而此詞懷古抒情,蘇軾先寫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zhuǎn)而以曠達之心關(guān)注歷史和人生,這對于人生閱歷不足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本課主要針對“知人論事”進行講解,期待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蘇軾的曠達和對于歷史的思考。

結(jié)合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考慮,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走近蘇軾,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詞風;掌握鑒賞方法,培養(yǎng)感悟和理解詩歌的能力;能樸素而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過想象還原、關(guān)鍵詞品讀、求同探異、知人論世等方法理解詩情。

3、感受詞人豁達的胸襟,引導學生懂得蘇軾“達觀”的真正內(nèi)涵,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重點為:品味作品語言,領會詩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教學難點為理解“人生如夢”的內(nèi)涵和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朗讀法、討論法、談話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一)新課導入

古之文人雅士,每當?shù)歉咄h,必有所觸動;每臨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湖而憂蒼生,歐陽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fā),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國古代詩詞王國里的一道風景——懷古詩詞。宋代文人蘇東坡來到黃州的赤壁,不禁觸景生情,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詞(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環(huán)節(jié)設置以下兩個教學活動:1。老師進行配樂朗誦,要求同學們聽清生字讀音,畫出朗讀停頓。2。大聲朗讀本詞,思考:本詞按照什么順序展開?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在確定朗讀方式的同時,有助于理解本詞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本環(huán)節(jié)設置為結(jié)合蘇軾及其他文學家,理解“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的哲學思想。以期同學們能夠真正理解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學習先賢們的身上的閃光點為己用。

(五)小結(jié)作業(yè)

課堂小結(jié)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jié)合學生所習得的內(nèi)容幫助學生總結(jié)本詞豪放的語言風格并有感情地朗讀本詞,引導學生討論豪放詞風的具體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

課后作業(yè)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yè)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并能夠?qū)崿F(xiàn)知識的遷移?;诖?,我設計此種作業(yè)形式:試比較柳永與蘇軾在意象選擇和語言風格上的差異。推薦閱讀《蘇東坡傳》林語堂。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赤壁賦說課稿篇四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一、關(guān)于作者: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jù)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zhì)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jié),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略)。

赤壁賦說課稿篇五

《后赤壁賦》是一篇駢散結(jié)合的經(jīng)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選讀》中第四單元的一篇基本閱讀篇目。如何更好地鑒賞這篇課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便成為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這篇賦句式相對整齊,而誦讀是欣賞語言的節(jié)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為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由于文章結(jié)尾借道士化鶴故事表達的主旨比較隱晦,學生難以理解,所以設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目標來看,這篇文章是蘇軾處于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很有教育意義。所以,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來引導學生,培養(yǎng)他們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實詞和虛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

(3)、教學重點:通過誦讀,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

(4)、教學難點:如何理解文章結(jié)尾道士化鶴的寓意。

3、教學步驟:兩課時。

《后赤壁賦》是駢散結(jié)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第二課時討論學習,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教學原則是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由蘇軾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余平生功業(yè),黃州密州儋州)這首詩導入課文。從而讓學生理解政治得失與文學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guān)系,讓學生感受到一個真實的蘇軾,更好地理解蘇軾的獨特人格。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悟。

朗讀時,注意作者感情的變化。通過朗讀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主要內(nèi)容。之所以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因為無論怎樣鑒賞一篇文章,其前提都離不開一個“讀”字,“讀”是學好文言文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在讀的方式上也要做些靈活的調(diào)整,可以聽錄音朗讀,也可以單個同學朗讀等。

(三)明確文章重點字詞句的含義。

1、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

2、找出文中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句子。

3、本文出現(xiàn)的特殊句式。

設計該環(huán)節(jié)是要學生明白語文的性質(zhì)是姓“語”,從而突出語文工具性的性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母語的情操。至于文中字詞句的具體涵義,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之上,結(jié)合課文注釋,已經(jīng)能夠獨自找出,教師稍做點撥即可。

(四)、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章大意。(由學生合作完成)。

(五)、布置作業(yè):

誦讀課文并思考文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變化的?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變化。

(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要體現(xiàn)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jié)合的原則,根據(jù)這一原則,教師稍做點撥,提出與文章思路相關(guān)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比如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文中的哪一個字來概括?“樂”——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在接下來的幾段中學生應該能夠找出這些詞語來。)。

(三)重點鑒賞文中寫景的語句以及道士化鶴的寓意。

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之上,同時兼顧語文的'人文性,對學生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文中的第一、二段都出現(xiàn)了寫景的語句,對于這些語句的鑒賞,學生可能無所適從,教師可讓學生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來鑒賞,也可以讓學生加以想象,以散文式的語言擴充語段。對于道士化鶴這一情節(jié),學生也很難理解作者的本意,可先讓學生說出一些與“鶴”字有關(guān)的一些成語或熟語,從而提取鶴這一象征意義。至于道士,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職業(yè)以及終極目標是什么,他們以追求長生不老、超然物外為終極目標,這些教師只做點撥即可。

(四)、全文總結(jié):

本文著重寫蘇軾自身情感的變化,由景而樂,得魚酒更樂,樂而再游赤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長嘯,放任漂流,隨遇而安。由“橫江東來”的孤鶴,引出道士化鶴的夢境,從而含蓄地表達自己希望超脫塵世的心情。

夜游黃泥坂(平靜之樂)——劃然長嘯,悄然而悲(激昂憤懣)——道士化鶴(人格升華,超然物外)。

赤壁賦說課稿篇六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1、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jié)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guān)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huán)節(jié):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guān)系。

教師板書: 游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huán)節(jié):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jié)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quán)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guān)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說課稿篇七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和《聽聽那冷雨》《再別康橋》共同構(gòu)成了“山水神韻”這一模塊。

《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jīng)典美文。

而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在人生道路中總會有挫敗感,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學習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將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fā)意義。以《赤壁賦》為載體,可培養(yǎng)學生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以及了解賦的相關(guān)知識。

(2)反復體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和深刻內(nèi)涵。

(3)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探討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是教學難點。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薄敖處煹狞c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采用涵詠法、美讀法(體驗性默讀、多形式朗讀等)、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構(gòu)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我設計了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總結(jié)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優(yōu)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鑒賞抒情的散文的目標。依據(jù)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建議“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

1.導入。

散文家余秋雨說:“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鐘,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chuàng)作就是傾訴,閱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托的心聲。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2.基礎落實(10分鐘)。

結(jié)合上節(jié)預習學案,展示成果。教師作評。由于是文言,基礎知識不可忽視。

3.自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用關(guān)鍵詞概括,展示。(重點)(15分鐘)。

月夜泛舟——嗚咽簫聲——客訴悲情——水月做比——醉臥舟中。

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讀課文,揣摩詞人情感變化。方法點撥:抓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

如:第一段寫景,感受“浩浩……”。二段關(guān)鍵詞“樂甚”寫出夜晚泛舟之樂。第三段“愀然”寫出聽蕭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難點)(20分鐘)。

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fā)言。點撥: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周國平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再此基礎,順水推舟。設計問題: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依據(jù):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此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jù)可依,節(jié)盡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教師作結(jié)。

蘇軾。

月夜泛舟泛舟之樂。

嗚咽簫聲簫聲之悲。

客訴悲情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隨緣而安。

醉臥舟中歸于曠達。

赤壁賦說課稿篇八

一、說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和《聽聽那冷雨》《再別康橋》共同構(gòu)成了“山水神韻”這一模塊。

《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jīng)典美文。

而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在人生道路中總會有挫敗感,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學習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將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fā)意義。以《赤壁賦》為載體,可培養(yǎng)學生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以及了解賦的相關(guān)知識。

(2)反復體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和深刻內(nèi)涵。

(3)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說重點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探討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是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薄敖處煹狞c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采用涵詠法、美讀法(體驗性默讀、多形式朗讀等)、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構(gòu)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說學法。

我設計了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總結(jié)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優(yōu)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鑒賞抒情的散文的目標。依據(jù)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建議“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

1.導入。

散文家余秋雨說:“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鐘,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chuàng)作就是傾訴,閱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托的心聲。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2.基礎落實(10分鐘)。

結(jié)合上節(jié)預習學案,展示成果。教師作評。由于是文言,基礎知識不可忽視。

3.自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用關(guān)鍵詞概括,展示。(重點)(15分鐘)。

月夜泛舟——嗚咽簫聲——客訴悲情——水月做比——醉臥舟中。

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讀課文,揣摩詞人情感變化。方法點撥:抓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

如:第一段寫景,感受“浩浩……”.二段關(guān)鍵詞“樂甚”寫出夜晚泛舟之樂。第三段“愀然”寫出聽蕭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難點)(20分鐘)。

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fā)言。點撥: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周國平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再此基礎,順水推舟。設計問題: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依據(jù):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此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jù)可依,節(jié)盡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教師作結(jié)。

七。結(jié)束。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月夜泛舟泛舟之樂。

嗚咽簫聲簫聲之悲。

客訴悲情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隨緣而安。

醉臥舟中歸于曠達。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p>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二、說教法:

1、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jié)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jié)奏富于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復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搜集資料,寫好發(fā)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于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shù)倪\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guān)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huán)節(jié):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jié)奏的緩急和節(jié)奏的變化。

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huán)節(jié):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guān)系。

教師板書:游景樂(以景動人)。

“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問理喜(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huán)節(jié):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jié)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發(fā)言——討論——總結(jié)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采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里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結(jié)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游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tǒng)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quán)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緣于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結(jié)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diào),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gòu)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xiàn)了韻文的優(yōu)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致,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fā)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guān)系,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xiàn)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七、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赤壁賦說課稿篇九

《赤壁賦》是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是《蘭亭集序》后接《游褒禪山記》。這三篇雖都是古代山水游記內(nèi)散文,但作者卻不僅僅停留于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溢滿于海”?!冻啾谫x》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p>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揣摩文中意蘊深刻的句子。

2、體會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

1、帶著感情誦讀文章,體會本文用語巧妙,極富哲理的語言特點。

2、通過討論,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3、提高鑒賞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審美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遇到挫折后體現(xiàn)出來的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和樂觀情懷。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蘇軾宇宙觀和人生觀。

2.學習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閱讀一定量的淺易文言文,課前我已經(jīng)讓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和初讀,結(jié)合注釋和課外資料已經(jīng)能夠粗知大意,但還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1、重視誦讀感悟。

[說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要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感情和哲理,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情懷。要求學生帶著感情來讀,以朗讀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2、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互動的做法。

[說明]在新課標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真正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課型,課堂結(jié)構(gòu)是復合型的。除了教學步驟等顯性模式外,還應該考慮到教學進行中的各種因素的互動協(xié)同。通過課堂內(nèi)的互動合作來形成一條完整的脈絡,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確保教學的深度和實效,所以我選擇師生共同研討的教學方式,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一)、導入:影視導入《三國演義》片頭曲。

(二)、蘇軾訪談錄。

1、走進蘇軾。

復習舊知:請學生簡介蘇軾生平事跡。

2、與蘇軾面對面。

(1).蘇軾是在什么時間,地點,情境下與我們面對面?當時蘇軾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致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樣的?(多媒體出示美景)。

(三)、挖掘蘇軾的內(nèi)心世界。

解讀蘇軾的內(nèi)心世界,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1.客為何而悲?2.蘇子是如何解勸他的?

主要采用問題探究法和辯論賽來開展教學。

主要問題:(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樣發(fā)生變化的?

第二段,由樂。

到悲,營造一種主客之間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啟下,引出主客對答。(多媒體播放客的吟唱,將學生帶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帶進蘇子悲涼的內(nèi)心)。

樂:飲酒樂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主要是客的感慨,闡發(fā)了懷古傷時之情,感情色彩甚為悲傷。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為了突出像他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屯ㄟ^幾番對比,表達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樣面對江月,?作者是如何闡發(fā)自己的觀點的?

蘇子批評客的觀點,闡發(fā)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變?yōu)橄矏?。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應該輕物質(zhì)而重精神,執(zhí)著于自己的不朽事業(yè),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tài)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4.開展辯論賽。把學生分成三組:正方:萬事萬物都是變化,反方:萬事萬物都是永恒的,裁判。

利用辯論賽,減少任務量,加大課堂的容量。這一部分重在提高學生研究分析能力,通過研究性學習,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鍛煉。

4.結(jié)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悅誠服。心情更加喜悅?!跋捕Α薄跋嗯c枕藉”。

5.如何認識文中的“主”與“客”?

(1).結(jié)合背景分析,討論理解?!爸鳌薄翱汀睂崬橐惑w,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進一步發(fā)問“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懷”。這是深層次理解文章的關(guān)鍵。明確:闡述了自然界變與不變的哲理,蘇軾思想中兩種情緒的對抗表達了他矛盾痛苦而又樂觀曠達的復雜心情。

(2).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采用這種形式?”引出賦的特點。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寫法上:“主客問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對襯整齊,聲律和諧押韻。對第二點,通過指導,學生誦讀體味。

6.鑒賞本文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jié)合。

(1)、全文創(chuàng)造出一種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shù)境界。第一段重在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也“不變”的哲理。

(2)、結(jié)合具體段落,找出寫景、抒情、議論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標志情、景、理三者轉(zhuǎn)換的語句,品味感受。

3.請學生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找出與課文中相應的信息點。(用多媒體出示《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再次體會蘇軾樂觀、曠達的胸懷。

比較閱讀,深入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師生互動,互相交流,通過理解探究走進作者的心靈。)。

(四)、評價蘇軾。

你贊同蘇軾這種面對不幸的態(tài)度嗎?你怎樣看待他的這種人生態(tài)度?

(五)、走出蘇軾。

三.小結(jié)。

四.課后作業(yè)。

1、背誦全文2、補寫作文第二段(附后)。

板書:蘇軾訪談錄。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與現(xiàn)實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景(樂—山水之樂)理(樂—達觀之樂)。

附作業(yè)。

2、根據(jù)作文命題,結(jié)合你對蘇東坡的了解,補寫xxxx年重慶高考滿分作文《獨上高樓》第二段,注意文意貫通。

赤壁賦說課稿篇十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和《聽聽那冷雨》《再別康橋》共同構(gòu)成了“山水神韻”這一模塊。

《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jīng)典美文。

而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在人生道路中總會有挫敗感,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學習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將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fā)意義。以《赤壁賦》為載體,可培養(yǎng)學生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以及了解賦的相關(guān)知識。

(2)反復體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和深刻內(nèi)涵。

(3)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探討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是教學難點。

我設計了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總結(jié)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優(yōu)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鑒賞抒情的散文的目標。依據(jù)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建議“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

1.導入。

散文家余秋雨說:“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鐘,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創(chuàng)作就是傾訴,閱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托的'心聲。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2.基礎落實(10分鐘)。

結(jié)合上節(jié)預習學案,展示成果。教師作評。由于是文言,基礎知識不可忽視。

3.自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用關(guān)鍵詞概括,展示。(重點)(15分鐘)。

月夜泛舟——嗚咽簫聲——客訴悲情——水月做比——醉臥舟中。

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讀課文,揣摩詞人情感變化。方法點撥:抓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

如:第一段寫景,感受“浩浩……”。二段關(guān)鍵詞“樂甚”寫出夜晚泛舟之樂。第三段“愀然”寫出聽蕭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難點)(20分鐘)。

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fā)言。點撥: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周國平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再此基礎,順水推舟。設計問題: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依據(jù):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此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jù)可依,節(jié)盡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教師作結(jié)。

赤壁賦說課稿篇十一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fā)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吊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fā)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p>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赤壁賦說課稿篇十二

那么在上節(jié)課呢,我們說道,蘇軾是北宋時期的大文豪,但他在晚年的時候,寫過這樣一首詩: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這是什么意思呢?是說我現(xiàn)在心如死灰、隨波逐流、身不由己。當別人問我這一生建立了什么功業(yè)?我怎樣回答?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被貶到黃州,在五十多歲的時候被貶到惠州,在六十多歲的時候被貶到儋州。也就是說,在尋常官員到了中晚年,走上事業(yè)巔峰的時候,他卻被一貶再貶,被貶到越來越南、越來越偏僻的地方。所以說,蘇軾在當時可謂是坎坷潦倒、壯志難酬,那他是如何面對這一切呢?是就此沉淪,還是奮起,還是有自己獨特的排解方式呢?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赤壁賦》,感受詩人蘇軾在當時的心境。

首先呢,請同學們齊聲朗讀一遍這篇文章。好,老師想問問同學們,在文中出現(xiàn)最多的一個意象是什么?同學們說是“月”。那請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幾次提到了月?把相關(guān)語句畫下來。

這位同學來回答一下。你找到了第一段,“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那除了第一段,還有哪里提到了月?請這位同學來補充?!霸旅餍窍?,烏鵲南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客亦知夫水與月乎?”“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他找到了三、四段中,一共有四處寫到了月。非常好,那請同學們再看看第二段,有寫到月的嗎?有同學注意到了文中對“擊空明兮溯流光”的注釋,漿劃破月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所以文中一共有七處提到了月,可以分為哪些類型?首先有詩詞歌賦中的月,如“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還有什么類型?這位同學說當晚的月亮,“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當晚的月亮,也就是,現(xiàn)實中的月亮。還有補充嗎?非常好,我們剛剛說了現(xiàn)實之月,他立馬就聯(lián)想到了想象之月,想象之月在哪?“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找的非常正確。也有同學說,談話中的月我們一起找一找?!翱鸵嘀蛩c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些談話中的月,就是哲理思辨中的月。

歸類完之后,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處談談你的感受和看法。

好請你來說,你想分析“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懊髟轮姟薄榜厚恢隆?。她說,這一句通過注釋可以看到出自《詩經(jīng)》,“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描寫的是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而蘇軾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還有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因為結(jié)合后文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月亮出來了沒有?沒有。雖然現(xiàn)實中的月亮還未出來,但蘇軾心中的月亮已經(jīng)升起,未見月出之形,先有月出之歌。

還有哪位同學想談談自己的見解?你來回答。她分析的是“擊空明兮溯流光”這一句,她抓住了關(guān)鍵詞來分析?!八荨痹谖闹惺鞘裁匆馑??逆流而上。她認為“溯”字呢,是照應了蘇軾本身的行為追求——不愿意隨波逐流,并且她聯(lián)系到我們之前了解的文章的寫作背景,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個時候的蘇軾是郁郁不得志的。那這句詩僅僅抒發(fā)了這樣一種情懷嗎?我們可以聯(lián)系下一句,“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句中的關(guān)鍵字是什么?對了,是“望”,“望”除了體現(xiàn)思慕之情,還表達了詩人望而不得、求而不得的幽怨。這份怨呢,與下文“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就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了,蘇軾在扣舷而歌時的內(nèi)心情感,被客精準地捕捉到了。

老師帶同學們再來分析一下“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這句,“挾”本來是什么意思?夾著走,這里可以理解為緊緊地拉著。那抱呢?用手臂緊緊摟著,可以看出,客非常希望長久地與明月相知相伴。那最后再讓我們一起讀讀哲理思辨中的月,哪位同學有想法?很好,這位同學說,蘇軾醉心于自然美景,想與明月清風為伴,有了這樣一種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超然自得的.情懷,那么心中的煩惱憂愁就可以放下了。還有嗎?請同學們?yōu)樗恼?,這位同學聯(lián)系到了莊子的齊物論,當人生與自然萬物融在一起的時候,就能達到齊物論中的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所以這一部分呢,蘇軾借助主客問答的形式,對月的進行思辨,實現(xiàn)了對心靈的救贖和價值觀念的重構(gòu),所以余秋雨才會有這樣的評價:“蘇東坡經(jīng)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边@就是古代一位鑒賞家提到蘇軾《前赤壁賦》時所說的,“以風月立骨”。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蘇軾在這一部分,歌月、賞月、憶月、辨月,主要運用了哪些手法呢?有寫景、抒情、說理。好,在學習完這一部分后,同學們注意到,文中除了蘇軾,還有“客”這樣一位人物,可是他無名無姓,詩人對“客”并沒有進行具體交代,由此產(chǎn)生疑問,“客”究竟是真實的?還是虛構(gòu)的呢?這個問題留作課堂作業(yè),請大家課后進行思考,我們下節(jié)課請同學來回答。

赤壁賦說課稿篇十三

赤壁賦是指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兩篇《赤壁賦》中的《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表現(xiàn)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zhuǎn)而獲得超越、升華的復雜過程。

一、說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賦》是必修二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和《聽聽那冷雨》《再別康橋》共同構(gòu)成了“山水神韻”這一模塊。

《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zhì)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中說,《赤壁賦》乃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是一篇難得、有味的經(jīng)典美文。

而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渴望長大,但在人生道路中總會有挫敗感,難以釋懷,心中充滿了迷茫。學習蘇軾面對挫折的那種坦然、達觀的態(tài)度,將對學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啟發(fā)意義。以《赤壁賦》為載體,可培養(yǎng)學生的樂觀、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與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結(jié)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以及了解賦的相關(guān)知識。

(2)反復體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和深刻內(nèi)涵。

(3)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說重點難點。

《赤壁賦》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探討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是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五、說學法。

我設計了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總結(jié)法等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優(yōu)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達到鑒賞抒情的散文的目標。依據(jù)是新課標在必修課“閱讀與鑒賞”方面,建議“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

1.導入。

散文家余秋雨說:“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落在了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因為文人墨客往往會在跋涉千山萬水時,感慨歷史人生。大文豪蘇軾似乎對赤壁情有獨鐘,在貶謫黃州期間兩次登臨便寫下了“兩賦一詞”?!皠?chuàng)作就是傾訴,閱讀就是傾聽”,讓我們通過美讀和感悟來聆聽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所寄托的心聲。

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

2.基礎落實(10分鐘)。

結(jié)合上節(jié)預習學案,展示成果。教師作評。由于是文言,基礎知識不可忽視。

3.自讀課文,理清思路。學生用關(guān)鍵詞概括,展示。(重點)(15分鐘)。

月夜泛舟——嗚咽簫聲——客訴悲情——水月做比——醉臥舟中。

然后,在此基礎上,繼續(xù)讀課文,揣摩詞人情感變化。方法點撥:抓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

如:第一段寫景,感受“浩浩……”。二段關(guān)鍵詞“樂甚”寫出夜晚泛舟之樂。第三段“愀然”寫出聽蕭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將景、情、理緊密結(jié)合?(難點)(20分鐘)。

小組合作討論,代表發(fā)言。點撥:由景而生樂情,樂極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達胸襟的展示,正是蘇軾在厄運中努力堅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艱苦思想斗爭的縮影。周國平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再此基礎,順水推舟。設計問題:如何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依據(jù):讓學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讓學生結(jié)合生活實際,暢所欲言,此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但須言之成理,有據(jù)可依,節(jié)盡量避免消極、積極的無謂爭論,教師作結(jié)。

七.結(jié)束。

板書設計:

赤壁賦。

蘇軾。

月夜泛舟泛舟之樂。

嗚咽簫聲簫聲之悲。

客訴悲情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隨緣而安。

醉臥舟中歸于曠達。

赤壁賦說課稿篇十四

赤壁賦是蘇軾寫的,后人稱之為《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千古名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赤壁賦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現(xiàn)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jù)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nèi)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一、關(guān)于作者: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jù)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zhì)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jié),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guān)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五、結(jié)語。

六、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的異同。

五、說教學效果。

七、說板書設計(略)。

赤壁賦說課稿篇十五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赤壁賦》,下面我就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學效果和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了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nèi)涵。

這篇課文教學課時設計為兩課時。

現(xiàn)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基于這一點并根據(jù)這一篇文章的特點,設計以下學習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培養(yǎng)韻律感;

2、小組合作,理解文章內(nèi)容;

3、學生自主探究鑒賞,提高審美情趣。

一、關(guān)于作者:

之后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余同學予以糾正,教師予以點評。

三、根據(jù)注解分小組討論疏通文意之后,學生質(zhì)疑答疑,教師引導總結(jié),提示重要知識點,舉例:

詞類活用——。

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語后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后思考回答。

教師點撥:

第一節(jié)——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jié)——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jié)——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jié)——隨緣而安的態(tài)度。

第五節(jié)——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guān)系。

教師板書:以景動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業(yè):安排下節(jié)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xiàn)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吊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通過學生討論回答,明確: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態(tài)度)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態(tài)度)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tài)度?

五、結(jié)語。

六、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的第一節(jié)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赤壁賦說課稿篇十六

《赤壁賦》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它上乘《蘭亭集序》后接《游褒禪山記》。這三篇雖都是古代山水游記散文,但作者卻都不僅僅停留于對自然風物的客觀描繪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個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溢滿于?!??!冻啾谫x》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蘇軾曾寫過兩篇《赤壁賦》,這篇為《前赤壁賦》,寫于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郁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這種復雜的心情,最終表現(xiàn)了豁達開朗的性格。學習本文,在準確把握文言現(xiàn)象、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還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鑒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是本單元學習的一個重點。因此,在《赤壁賦》的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鑒賞”二字,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yǎng)?!?/p>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整體把握文本內(nèi)容;了解賦的相關(guān)知識寫作背景。

(2)過程與方法:反復體味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駢散結(jié)合的語言特點;知人論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復雜感情和深刻內(nèi)涵。賞析本文“景”、“情”、“理”結(jié)合的寫法。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了解蘇軾的思想,學習作者歷經(jīng)磨難仍豁達樂觀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1)掌握重點詞句的意義。

(2)體會景、情、理有機結(jié)合的特點。

(3)品味精煉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理清本文的線索。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前半學期必修一文言文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夠閱讀一定量的淺易文言文,課前可以讓學生預習一下,初讀全文,并結(jié)合注釋和課外資料來粗知大意,我們老師只需要在感性的基礎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的指導。

[說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年代離今天較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難,要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要認真體會景物描寫所蘊含的感情和哲理,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情懷。要求學生帶著感情來讀,以朗讀來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

[說明]在新課標理念中,課堂是個有機融合體。真正富有生機和活力的課型,課堂結(jié)構(gòu)是復合型的。除了教學步驟等顯性模式外,還應該考慮到教學進行中的各種因素的互動協(xié)同。通過課堂內(nèi)的互動合作來形成一條完整的脈絡,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nèi)確保教學的深度和實效,所以我選擇師生共同研討的教學方式,從互動角度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隱藏的生命情感。

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天剛蒙蒙亮,一群帶著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異鄉(xiāng)人在一位氣宇不凡但又稍顯憂郁的中年男子的帶領下,悄悄走進小城黃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進了城東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這位男子便是在“烏臺詩案”中差點丟掉性命的蘇軾。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風餐露宿,蘇軾一行終于到達了他的貶謫地——黃州,開始了他近四年的黃州生涯。在這四年里,他創(chuàng)作了66首詞、200多首詩、3篇賦、170多篇散文,寫了280多封書信。豪放派的代表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膾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賦》都作于此時。詩人政治上的不幸,卻成了文學上的大幸。歷史,便是如此令人費解。

[說明]以蘇軾一行抵達黃州導入,引起學生興趣,簡單介紹寫作背景,引入課文。

(教師語:“點擊過后,朦朧中可見蘇軾帶著詩人特有的灑脫,剛食了美味的東坡肉,飲了解憂的杜康酒,胡須飄擺,向我們走來。”語言盡量形象,引起學生興趣。)。

教師展示課件內(nèi)容為:蘇軾,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1、(雖然)才高八斗。散文:與歐陽修并稱為“歐蘇”,詩歌:與黃庭堅并稱為“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為“蘇辛”,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反對新法而外調(diào)杭州通判,轉(zhuǎn)任密、徐、湖州知州。元豐二年因諷刺新法的詩句,而被捕下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因筑室于東坡而自號東坡居士。哲宗繼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親政,蘇軾再一次遭貶到惠州,后又到瓊州?;兆诩次缓螅錾獗边€,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卻仍)豁達開朗。蘇堤(工程師)、東坡肉(美食家)、荔枝(貪吃者)、竹子(心高潔)杭州西湖有“蘇堤春曉”,蘇東坡發(fā)明了“東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顆”,但他更關(guān)注精神的需要,曾寫道:“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

以上可以佐證蘇軾的歷經(jīng)磨難,達觀開朗,輔助學生理解作者性情。

一讀求識(識音、識字、識文賦)。

見課件(略)。

散文賦也叫文賦,是中唐以后出現(xiàn)的一種文體。文賦兼有詩歌和散文的一些特點,不受駢賦、律賦那些框框的限制,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肚俺啾谫x》就是這種文體的典型之作。

二讀求品(品詞、品句、品寫法)。

探究活動:讓學生群答“哪些詞用的精妙?為什么?”

根據(jù)回答,當即總結(jié)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詞,師生探究,加以分析。

(備用資料4個)。

1.從“泛”字我們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樣子。

2.“徘徊”一詞用的是擬人手法,不僅形象地描繪了月亮緩緩升起的動態(tài),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詞還透露出了作者對月夜美景的眷戀之情。

3.白茫茫的霧氣“橫”在水面上,是從近處看;月光下水光遙“接”天邊,是往遠處望。一“橫”一“接”,就像中國畫的大寫意,準確、簡潔而又傳神地描繪出一個靜謐的夜景。

4.從“縱”字我們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經(jīng)放開,毫無拘束地沖向前去;“凌”字又讓我們體會小船在波峰浪尖飛快掠過的動態(tài),襯托了愉快的心情。

2、品句。

(注:前期預習已結(jié)合課下注釋及《詳解》,將翻譯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語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與詩歌主題的關(guān)系)。

探究活動:讓學生找出覺得優(yōu)美的句子,并分析這些句子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以及議論的關(guān)系,各課題組找出自己的代言人,進行發(fā)言。

(備用教學資源:四組句子,老師盡力引導學生找出“美”與“蘊”兼具的句子,并最終形成一條“樂——悲——樂”的感情線索。)。

3、品寫法(景、情、理的交融)。

學生預習時已借助課下注釋和《詳解》,初步翻譯了文章,現(xiàn)在要琢磨一下段與段之間的關(guān)系,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想要表達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線索。

(重點:第一、三、四段)。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第一段: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

探究活動。

逐層設疑:第一段作者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

是什么樣的景?

看到這樣的景會有什么樣的心情?

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教師點撥:(略)此一樂也。

以第二段(過渡段)鋪墊。

第三段:情。

1.歌聲和簫聲引發(fā)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內(nèi)容是什么呢?

2.學生齊讀、體會·學生自己看書思考、分類/相互借鑒、爭辯、質(zhì)疑。

3.教師點撥、師生共同總結(jié)。

情(悲)無枝可依英雄安在人生無常。

第四段:理(在誦讀中理解、品味語言)。

1.他怎樣來排遣這種悲苦郁悶之情呢?

盈虛有數(shù)物我無盡。

清風明月與子共適。

重點:景、情、理的關(guān)系。

教師明確:

此處,作者的心情由樂轉(zhuǎn)悲?!爸鳌薄翱汀睂崬橐惑w,分別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積極和消極的心態(tài)。表達了他解決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終樂觀曠達的精神狀態(tài)。

明確: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1、“小崔會客”

假如你是央視主持人小崔,面對風塵仆仆穿越千年時光,來到“小崔會客”現(xiàn)場的蘇軾,你能針對本文對蘇軾提出哪些問題?根據(jù)對本文的理解,假如你是蘇軾,你將如何作答?(課題組內(nèi)確定人選,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

2、梯級作文。

可以選擇a、純粹寫景。

b、寫景兼抒情。

c、寫景、抒情、議論相結(jié)合。

《赤壁賦》為千古名文,自己在授課時不僅想讓學生體會東坡飛揚的文采,更想讓學生體會其情、其思,通過“三讀三求”的環(huán)節(jié),一讀求“識”、二讀求“品”、三讀求“悟”,較好的得達到了這一效果。

此外,還有一點感受頗深,對于上佳的文學作品,無論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還是閱讀的過程,都需要放飛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千載,文心恣肆,化萬物于筆墨之間。教師在講解時,如果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去更好的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整節(jié)課會更加有深度,也理應會有驚喜,效果也自會更佳。

赤壁賦說課稿篇十七

《赤壁賦》是人民教育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散文。這個單元的課文不僅描繪了美麗的山川風光,還融入了風景,將作者的個人情感和興趣融入到寫作中?!冻啾谫x》是一篇抒情推理的文章。本文描述了月夜的美景和劃船、喝酒、寫詩的舒適心情。然后,通過極度悲傷的蕭聲,主客之間引起了一個問答。他們討論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學,體現(xiàn)了作者豁達樂觀的精神。

學生是漢語學習的主人。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教學的基礎和起點。一年級學生的漢語知識有一定的積累,但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然很困難。特別是,很難理解文章中對變化與永恒辯證哲學的理解。在這個階段,學生在文言文詞匯方面有一定的積累,但單獨處理文章仍然很困難,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文章。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習情況,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感性地閱讀課文,解決生詞,學習文言詞匯。

2.通過獨立閱讀、討論、交流等過程,體驗作者和客人的情感變化。

3.體驗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感受文章所解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中體會主人公情感變化為我的教學重點,體會作者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感受文章闡釋的“變化與永恒”的真理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一)導入新課。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將會設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風徐來》,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問一問同學們這句話的出處,由此引入課題《赤壁賦》,帶領同學們一起看看這句話背后蘊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并順勢板書課題。

(二)初步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yǎng),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會讓同學們首先自讀課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和難以理解的文言詞匯,然后講解文章中的文言詞匯。在解決了字詞的困難后,我將從指導誦讀入手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我會讓他們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梳理一下文章內(nèi)容,理解課文大意,進而可以提問學生: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問題的設置,完全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聽和讀,理清文章脈絡,消化重點詞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讀。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現(xiàn)象,可能是前后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zhàn)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用多媒體展示出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將課堂放手給學生,同桌探討,課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內(nèi)容?這個問題的設置,能夠培養(yǎng)學生把握重要詞句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同時為后文的敘事抒情做下鋪墊。

接下來是對課文更為細致地品讀,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閱讀第二自然段,找出重點字詞句,小組內(nèi)說一說作者描寫了什么樣的歌聲和蕭聲,這樣描寫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過學生小組間探討,得出,第二段通過“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這句話,描寫了一幅這樣的畫面:有會吹簫的客人,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這句話是對蕭聲的詳細描寫,寫出了蕭聲的嗚咽,哀怨。為下文提出疑問,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礎。

接下來針對課文的三四自然段我會提出問題,首先請同學們根據(jù)全文,說說哪些段落闡釋了文章哲理?又闡述了怎樣的文章哲理?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出:三四兩段闡述了文章哲理,寫主客問答,第三段寫了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表現(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關(guān)于“人生無?!钡母锌磉_自己的見解,以寬慰對方,表現(xiàn)了蘇軾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诖?,我緊接著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著怎樣的變化?學生通過對于課文的學習可以總結(jié)得出:作者最開始游玩赤壁有著月夜泛舟的的舒暢;進而由蕭聲懷古傷今,突現(xiàn)悲郁之情;最后通過與客人的對話,明白了變化與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現(xiàn)了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到此,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完成。

(四)鞏固提高。

在此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開放式的問題來深入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實現(xiàn)對人文性的實踐。通過同學們對課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的理解,可以讓同學們結(jié)合生活經(jīng)驗來談一談自己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理解不同進行回答。

(五)小結(jié)作業(yè)。

課堂小結(jié)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會結(jié)合學生所談感受,再次總結(jié)本堂課的主要內(nèi)容,強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課后作業(yè)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nèi)容的對話。我希望通過作業(yè)的布置,強化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并能夠為下節(jié)課的學習做下鋪墊。

基于此,我會讓同學們能夠?qū)⒈酒n文寫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nèi)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44462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