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人性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7 09:25:07
道德與人性范文(15篇)
時間:2023-11-27 09:25:07     小編:曼珠

總結是我們不斷進步的基礎,讓我們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和總結。寫總結時,首先要明確總結的目的和對象。以下是專家對于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道德與人性篇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馬拉雅山的圣廟去朝圣。路途遙遠,山路崎嶇難行,他雖然攜帶很少行李,但沿途走來,還是舉步維艱。他走走停停,不斷遙望,希望目的地趕快出現(xiàn)在眼前。他看到前方一個小女孩,年紀不超過10歲,背著一個胖乎乎的小孩,也正緩慢地向前移動。她喘得很厲害,一直在流汗,可是雙手還是緊緊呵護著背上的小孩。印度教徒經過小女孩的身邊,同情地說:“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你背得那么重!”小女孩聽了很不高興地說:“你背的是重量,但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弟弟?!?/p>

請根據閱讀后的感悟和聯(lián)想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好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范圍。

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從材料來看,最后印度教徒與小女孩的對話是重點,尤其是小女孩的話:“你背的是重量,但我背的不是重量,是我弟弟?!边@是愛與責任的體現(xiàn),生命的境界因此而得到提升??忌梢詫⒘⒁獯_定為“感受愛的重量”“愛,讓一切失去重量”“愛與責任是人生的支柱”“仁者愛人”等,都算切題。當然,如果從印度教徒的角度寫,也未嘗不可,可以立意為“卸下心中的重量”“一路上有你”等。如果從小女孩的角度寫,除了緊扣上述這句話外,還可以從“理想”“信念”“快樂”“擔當”“正能量”等方面加以詮釋。如果沒有理想、信念,如果沒有擔當精神,如果沒有快樂的心態(tài),她不可能朝著目標前進。

道德與人性篇二

花兒在綠葉的襯托下,才能展示出他的妖艷;白云在藍天的映襯下,才能盡顯其純潔;星星在黑夜的背景下,才能突出它的閃耀。一個人的外在擁有了才學的修飾,必將凸顯光彩,綻放光芒??此粕w達爾玩笑的語言里面,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縱使自己衣衫襤褸,身無分文,只要有真才實學填滿胸膛,也能名揚天下。所以,看問題不能僅僅看外表,還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韜光養(yǎng)晦,才能有所作為。一個女鋼琴家在參加一次隆重的演奏會是,穿了一身樸素的衣服。在她登場時,觀眾大驚失色。但伴隨著手指敲擊琴鍵的旋律,觀眾很快沉醉其中,開始享受這美妙的音符,早已忘記了她的穿著打扮。會后她說;“我不在乎自己今天穿了什么,只要今天我演奏得好,就足夠了?!彼€說:“人要隱喻音樂背后?!笨梢砸姷?,光看外表穿著打扮是否光鮮亮麗,是看不出一個人的內涵的,真正的才學往往是隱含在人的內心世界,韜光養(yǎng)晦,才能有所作為,這樣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賣弄顯示,只能身敗名裂。人如果是一味的瞞天過海,用假象去欺騙輿論和視聽,必將露出破綻,給自己帶來難堪的。齊宣王酷愛聽竽,并喜愛群奏,聲勢浩大。于是,便招募了一群善于演奏的樂師。南郭先生抓住了這個賺錢的機會,便混在人群中濫竽充數(shù),學別人左搖右晃,有模有樣的演奏著。后來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泯王繼位,他雖愛聽竽,但偏愛聽獨奏。這樣一來,徒有其表的南郭先生便無處藏身,只能趁機逃跑,溜之大吉。由此看來,人要想做事長久,做人必須厚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假裝富有才能,實則草包一個,這樣的弄虛作假,掩耳盜鈴,到頭來只能是身敗名裂。

打好基礎,方能標本兼治。人生就像建樓,只有打好一個堅實的地基,才能建出高高聳立的大廈。人之學問就好比人生的地基,治學之初,打好堅實的.基礎,就能使你未來這座高樓經受狂風暴雨的考驗,無論風吹雨打,地動山搖,都能屹立不倒。過分地追求外表,其結果未必會好。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普希金才華橫溢,卻為莫斯科第一美女所傾倒。后來他雖贏得美人歸,但妻子無休止的浮華生活,澆滅了他的創(chuàng)作火花。后來妻子與一貴族勾搭,不甘受辱的普希金與情敵決斗,卻不幸身亡。這樣看來,追求美麗,不僅會葬送自己的文學之路,這無疑不是個遺憾,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無法挽回的遺憾,都是他那追求浮華,愛慕虛榮的妻子惹得禍。修身內外,表里如一,立足未來。

【范文點評】。

1.題目“掌握才學,立足未來”簡潔干練樸實,深刻地揭示出了材料和文章的中心。

2.開頭運用排比句,注重引出材料,提出論點;中間運用對照式的結構,正反事例對比,鮮明地闡述了“掌握才學,立足未來”的中心。特色是每段事例之后,都都標志性的論述。

3.結尾的特色是,除了照應開頭外,還善于運用排比句式套用反問句,鏗鏘有力。暢想未來。

道德與人性篇三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種熱帶觀賞魚,在小魚缸時不管養(yǎng)多長時間,也只能長到3寸來長。然而,將這種魚放到大水池中,兩個月就可以長到一尺長。狼是一種有極強好奇心的動物,它們對周圍的環(huán)境總是充滿興趣,不斷體驗,從而躲避危險,發(fā)現(xiàn)食物,頑強地生存下來。

以上現(xiàn)象啟發(fā)人們認識到人才成長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

要求選準角度,明確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二、例文:環(huán)境與成長。

當今社會,在評價人的成長因素時,大多評價者會不約而同的提到人內在因素對成長的影響,有一種“內心強大,啥也不怕”的感覺。但是,外界環(huán)境真的那么無關緊要嗎?否!外界環(huán)境的好壞,恰恰是影響人的心態(tài)與健康發(fā)展要素。正如小魚在魚缸里長不大,那是因為狹小的空間限制了他的活動范圍;而放到大水池中,小魚就成長為大魚,那是寬松的環(huán)境,為小魚的成長提供了長大的空間。所以,環(huán)境因素對人的成長,往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進化論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自然界這個大熔爐中,生物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適應,只有適應,才能更好生存下去。正如狼一樣,在野外,它們總是充滿好奇心,不斷體驗,去發(fā)現(xiàn)食物,頑強地活下來。而如果在人們喂養(yǎng)照顧中,狼會成為逆來順受的寵物,慢慢退化了它的適應性機能。所以,生物都會向著生存方向成長??v使現(xiàn)在有很多人批判現(xiàn)實制度,但他們依然生活在他批判的世界里,不也是一種適應嗎?《進化論》告訴我們,無論動物植物,還是人類,不適應環(huán)境,就要滅種滅族。所以,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不可小視。

適應環(huán)境,但不影響人們改變環(huán)境。人類適應環(huán)境不是生存的目的,改變環(huán)境,使之美好,并與之和諧共生,才是最高的境界。天下才有一石,獨占八斗的曹子建,放蕩不羈,一介書生的王子安,亦或是“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他們以現(xiàn)實為出發(fā)點,力主去改變某些不適應的社會現(xiàn)實。林和靖需要一種“云破月來花弄影”的優(yōu)美境界;李白高歌“夕陽殘照,漢家陵闕”的悲慨壯麗;秦少游苦吟著“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的迷惘與惆悵。這些仁人志士,都是夢想著建立一種美好的家園而孜孜以求地探尋著,摸索著。

由此看來,環(huán)境對人影響巨大,人可以按照理想去改變和追尋美好的環(huán)境。

心有夢想,在改變自己中改變環(huán)境。一個很沉默少言,不引人注意的人,他在別人的眼中不算聰明,身體弱小的他怎么也無法讓人看出他有什么過人之處。但當一位教授講了一堂課,并告訴他們一個名叫哥德巴赫的人提出的偉大猜想時,他被吸引了,立志要解決這一猜想,摘下這顆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在別人都當玩笑取樂時,他卻深深著迷了。盡管他體弱多病,但他依然廢寢忘食的學數(shù)學。在其他同學還碌碌無為時,他成為了離這顆“明珠”最近的人,他毫不猶豫地伸手摘取。德國數(shù)學家克萊因稱贊他“你移動了群山?!彼褪顷惥皾櫍粋€傳奇的人,一個給一代人以信心和巨大鼓舞的人。他沒有受條件不好,住房不好,研究環(huán)境不好等外界的影響,以巨大的熱愛之情,改變了自己的同時,也改變了世界。

朋友,是鯤鵬,就要展翅高飛于九萬里高空,自由自在翱翔;是駿馬,就要奔馳在遼闊的草原山崗,馳騁疆場;是奇才,就要及早地歷練自己。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利用環(huán)境,造就自己;改變環(huán)境,造就社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我們應該茁壯地成長!

三、作文點評。

1.題目“環(huán)境與成長”揭示了材料的中心,表明了作者的觀點:主要論述環(huán)境與人成長關系。

2.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適應環(huán)境、改變環(huán)境和創(chuàng)造環(huán)境。最后展望前景,勵志成長。

道德與人性篇四

淇水湯湯,誰能無岸。

王冬卉。

人如果肆意于自己的行為,那就如同泛濫的江水,而執(zhí)著地堅守著規(guī)則,就如同江水無條件地接受了堤岸的束縛,反而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一樣,能夠揮灑出自己飛揚的熱情與橫溢的才華;一個人如果想要屏棄一切限制,那么他的人生之河一定會卷起滔天巨瀾,最終葬送掉錦繡前程。也許正是因為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著某些必須遵守也必須尊重的法則,于是才有了“黃河之水天上來”,滋潤了一個偉大的民族;才有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凄美,流傳了千年而不朽;也才有了人類社會蓬蓬勃勃的生機,生生不息的延續(xù)。

水之于岸正如同人于規(guī)則一樣。

少年不羈的任性就是那奔騰翻滾的流水,長輩的耐心引導就是那看不見卻無比堅實的堤岸。拒絕束縛,就算頭破血流也要“自在飛翔”的后果,無須多言;排斥規(guī)則,就算粉骨碎身也要“自在狂奔”的結局,也無須點破;冒犯法則,卻以“張揚個性”為借口為旗號必將受到的懲罰,更無須明言!

不愿意聽母親那溫情似水的規(guī)勸,不理睬父親那睿哲如山的長談,不顧忌老師那苦口婆心的諄諄教誨,混沌的我們,在人生的顛顛簸簸的海洋上,又怎么能不人仰馬翻?岸,對水是限制,是約束,但更是使水獲得真正自由的保障;媽媽的“規(guī)勸”,爸爸的“長談”,老師的教誨,對我們也是限制,也是約束,但更是使我們能夠茁長成參天大樹的和風與細雨!

水之于岸也正如欲望之于道德與意志。

心靈無休無止的欲望就像那澎湃的潮水,赤誠的人格就是不垮的海岸。誠然,我們渴望、追求理想,就像我們有誰不想體會“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風”的閑適,但肩頭上的責任告訴我們:莫懈怠,懈怠必蹉跎。我們中又有誰不想也體味一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痛快,但心中的信念在提醒我們:勿驕惰,驕惰必翻車。人,有欲望,但如果縱欲,那就是決堤的洪水,若沒有心靈中堅守著的道德為岸,必將枯萎了人生中最美麗的春天!

道德與人性篇五

有位哲人說:安逸舒適的環(huán)境有時不僅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甚至可以毀滅一個人的一生。

這句名言使人想起了船舶航行中的一種岸壁效應。它是說船在靠岸行駛的過程中,由于船頭所受的岸推力與船尾所受的岸吸力的影響,會使船在靠岸航行時極不穩(wěn)定,容易打轉傾覆。對于船而言,岸本是可以停靠且最安全的地方,然而,當船一味地靠岸航行,卻是最不安全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如同這種靠岸航行一樣,向往呆在父母的羽翼下,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而父母之“岸”不能終身提供給我們這樣的保護,這樣勢必影響著我們將來的生活技能的培養(yǎng)和辦事能力的生成。

惡劣的環(huán)境,往往造就堅強的人生。在美好的環(huán)境里,我們由于獲得了太多的庇護和贈予,就好似溫室中的花朵一樣經受不起風吹雨打,看不見前方是否會有大風大浪的襲擊,只知道昂頭吸取那些庇護下滋養(yǎng)我們的雨露,卻不懂得取主動地扎實自己的根基。按照根雕藝術家的經驗,在雕刻一件工藝作品前,他往往會到懸崖絕壁上,或溝壑間等各種惡劣環(huán)境中去尋找原材料,而那些生長在沃土中的樹,往往沒有能雕刻的根,因為它們的生活太安逸舒適;而那些最有價值且形狀最為奇特的根,是生長在環(huán)境最為險惡、最為艱苦的偏僻山區(qū)中和堅硬的石縫間,惡劣的環(huán)境造就了它們的堅強。

舒適環(huán)境的花朵,常經不住風吹雨打。我們這一代青少年,從小就備受父母的`呵護培養(yǎng),像小鳥一樣,喜歡生活父母搭就的暖巢中,在父母的呵護下,在父母的沉溺中于生長。這種舒適的生長環(huán)境,不思進取,過分依賴父母,結果自然可想而知:碌碌無為,一事無成。到那時,正如古人說的,“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與我們同齡的李天一,就是一例,他生活在一個極為優(yōu)越的環(huán)境里,在父母的精心栽培與百般呵護下成長,能彈會唱,父母為他鋪就了一條通向成功的完美道路,而正是這種安逸的“岸”,卻使這位正直花季的少年迷失了自己前進的方向,一次又一次被“岸”包容著,結果走上了一條令人發(fā)指的犯罪道路,不僅危害社會,也毀掉了自己的人生。

做風浪中的弄潮兒,會當水擊三千里。艱苦的環(huán)境,更能磨煉我們的意志和品格,有助于我們成就人生。試想,雄鷹在搏擊長空前,曾被自己的生母狠心地叼出巢穴外,扔到山崖下,雛鷹不飛,輕者折斷翅膀,重者摔死山崖。就在扔下懸崖的一剎那,正是因為生的欲望,才使雛鷹忍痛飛翔,最終練就了可以抵擋烈風的雙翅。禽鳥尚且懂得安逸的環(huán)境是無法使雛鷹得以歷練成長的,更何況我們人呢?好孩兒當自強不息,學大鵬展翅,扶搖直上九萬里。

【作文點評】。

1.題目“環(huán)境與人生”精當準確地解析材料,提供了辯證哲理地思考問題的空間;。

2.中間采用分論點式的寫作模式,對比、遞進,層次清晰,結構嚴謹,結尾與開頭照應。

3.引用事例新鮮貼切恰當,正好用來證明岸與船的關系,溺愛生長與鍛煉成才的關系。

【解析】。

船在槽式航道中行駛時,船首的岸推力與船尾的岸吸力形成轉船力矩,使船首向航道中心側偏轉,船舶整體將被壓向岸壁的現(xiàn)象,稱為岸壁效應。哲理:許多人一生都是這樣靠岸航行的,他們害怕失去岸,害怕失去能夠依賴的各種安逸舒適的環(huán)境,他們就像那一個個在沃土中長大的根一樣。最后的結局自然如出一轍:庸庸碌碌,一事無成,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道德與人性篇六

人類是一種高級動物,有著超于一般動物的智慧,但人性中仍免不了各種各樣的欲望和弱點。當我們研究單個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活的人類的時候,我們不過是在研究一種有著較高智慧的動物罷了。

而我們研究社會中的人,卻不一樣。人類社會的組成是單個的人,而單個的人又與人類社會不斷發(fā)生聯(lián)系,既受到社會的影響,又可以影響社會。在人類從自然狀態(tài)到社會狀態(tài)過渡的那一刻起,人性中所固有的種種,好的與壞的,都在與人類社會這樣一個神秘的、難以捉摸的“電磁場”的交互中,或得以削弱,或得以加強,不一而足。

在某種意義上,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在內在欲望和弱點驅動下,在“人類社會”中行為的歷史;而人類社會的文明史,則是人類認知和努力克服“人性”中欲望和弱點的歷史。

(二)歷史時代個人。

如果把人類社會史,比喻成一條綿延不斷的長河,那么所謂的時代,不過是其中一段很短的水域,而某個時代的個人,不過是這一段水域中的一滴水珠、一粒細沙罷了。渺小的個人,在空間尺度下累積,組成了宏觀的時代;而短暫的時代,在時間尺度下蔓延,匯集成漫長的社會史。

正如我們從“水珠-水域-河流”三者的關系中明了的那樣,我們也可以明白:個人、時代和歷史之間的關系。個人會因其所處時代的“利”而獲利,也會因時代的“弊”而受累。而無論時代是亂世還是盛世,是愚昧還是文明,是尚武還是重文,都無法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正如歌德說的,“真理屬于人類,謬誤屬于時代”。

(三)社會職業(yè)文學家哲學家。

基于上文的比喻,我們便可以將各種社會職業(yè)與社會、時代、歷史聯(lián)系起來。歷史學家研究的是:這條河流已經流過的水域;物理學家研究的是:水域中的物質的組成和運動規(guī)律;社會學家研究的是:水珠與水域之間的相互關系。如此等等。

無論什么社會職業(yè),都必然是以社會中存在的或曾經存在的內容為素材的。種種素材,在各行各業(yè)的人的加工之下,輸出的結果可以是具化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規(guī)律。豐富的、多層次的素材,與無上的人類智慧相結合,往往能夠輸出璀璨的人類文明成果。

其中,我想聊一下文學家和哲學家。我一直覺得,文學是本質是記錄和表達,記錄的內容可以是發(fā)生過的事情,也可以是腦袋里面虛構的事情,而表達的情感可以是喜怒哀樂諷或其他的任何一種。同樣,我所理解的哲學,其本質在于揭示和指引,揭示客觀存在的真理,指引人類更好地去生活和相處。

文學家是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文學載體,來記錄和反映內容的,內容可以是社會中的人、事、物、思想和風氣等,從而可以將時代如雕塑那般在石版畫中定格。而哲學家之于時代,則更多的是以批判者與指路人的身份存在的。

(四)偉人時勢偶然。

無論是文學家還是哲學家,無論他們多么富有才華和思想,都是難以憑一己之力去。

改變時代洪流的。文學家自可以用巨著來反映時代,而那不過是因為這個時代曾經存在或正存在記得記錄的內容罷了;哲學家是可以窺見所處時代的種種弊端的,甚至于可以指明這種弊端的由來與時代的未來之路的,但是那也不過是這種弊端的由來、存在和克服,都有時代的現(xiàn)實基礎和表現(xiàn)跡象罷了。

個人,太過于渺小了!無論是在空間還是時間上,個人的思想與行為,相比于廣闊的社會與悠久的歷史,都顯得太過于卑微了。個人,這樣一顆水珠,是難以輕易改變歷史河流的走向的。

人類歷史上曾經發(fā)生許許多多的大事件,與這些大事件聯(lián)系的,往往是各種各樣的大人物。

英雄是事件的參與者,偉人則是時代的標簽。正如在物理學范疇中,作用力是改變物體形態(tài)或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一樣,在社會學和歷史學研究下的“人類社會的變化、更迭和發(fā)展史”,也是某種看不見的作用力的結果。這種作用力,可以是外力,也可以是內部作用力。在唯物主義者眼里,它是物質;而在唯心主義者眼中,它是意識。

在物理學中,存在一種這樣的情況,一個物體處于兩種狀態(tài)的中間位置,只需要一點點的擾動,它便可以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同樣的,在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束縛下的歷史,其發(fā)展也是存在一系列的偶然因素的。任何一個人、一件事,任何一條訊息、一種環(huán)境,就可以將歷史加以改寫?!m然就社會發(fā)展方向和歷史進步角度來看,這種差別幾乎沒有影響。

因此,雖然人類歷史中曾經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的大人物,那也不過是時勢造英雄的偶然結果罷了。人力與天意,往往會發(fā)生一系列交錯復雜的關系,共同決定著小到個人、大到軍隊、政黨、社會、國家和人類歷史的發(fā)現(xiàn)、發(fā)展和命運。

(五)真理道德智者賢者。

在歷史長河之上的,是浩瀚蒼穹。無論歷史怎么更迭,歲月怎樣流逝,燦爛星空是永不改變的。那是真理,是一種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存在。

在某種意義上,道德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正是人類社會對于人性的欲望弱點所做的約束,是使得人于人類社會中能夠更好地安身立命的勸誡。道德,是一種具有糾正功能的事物,是能夠于漫天烏云中透射過來的一縷強光,照亮昏暗動蕩的人類社會。

此外,在每個時代之中,總有一些智者,能夠把握時代的脈搏,始終與時代潮流保持一致的方向;在每個時代之中,也有一些賢者,無論時代的河流如何彎曲和激蕩,他們自仰望星空,敬畏著那頭頂之上的永恒。

(六)近代史思想體系價值觀。

世界近代史,是人類摧毀一切舊事物、開辟一塊新天地的史書。在這既短暫又漫長的四百年中,人類實現(xiàn)了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道德倫理、社會風氣等方面的全面顛覆。舊時代的桎梏被摧毀,取而代之的是近現(xiàn)代的號角:發(fā)展科學,解放思想。

社會生產力,摧毀了桎梏,將人類從思想腐朽的舊時代中解脫出來。然而,與蓬勃發(fā)展的社會生產力不協(xié)調的,是新的社會思想體系建立的落后。憑借科學技術所賦予的能力,愚昧而狂妄的人類,自認為可以在大地之上隨意開山辟地、造山填海、統(tǒng)治萬物,卻已然不知如何建立起新的道德房屋,來呵護自己的靈魂。

社會價值觀是容不下虛無的,當舊的思想和觀念退場,就必須要有新的來占據。在這科學發(fā)展的四百年中,傳播媒體的發(fā)展、交通工具的便利、通訊工具的多元,新的市場運作方式的出現(xiàn)等等,都讓人類社會眼花繚亂。與此同時,一種重利的社會價值觀的烏云,籠罩在人類社會舊思想體系的廢墟之上,至今得不到驅散。

道德與人性篇七

一個在讀的大學生,在關鍵時刻,舍下生命救下了兩個孩子,換來的卻是孩子母親驚慌的教唆孩子說謊,否認救人的事實,“就說他是自己掉下去的”。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道德大陸在緩緩沉沒,沒入黑色的海洋,索性有諾亞方舟——人性的覺醒與救贖。

這是社會對道德的謀殺。“錯的不是我,而是世界?!边@句話看似可笑,實則上卻又不無道理。這次事件難道就是那位母親一個人的責任么?為什么這位母親對為自己孩子犧牲的人,別說尊重和感激,連承認都沒有?因為怕了,自己的兒女為他人兒女而死,這是什么道理?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愿意這樣,經過這樣簡單的換位思考,這位母親得到了一個“樸實”的結論:如果承認這件事,自己一定會被那家人追究憎恨。最后事情敗露之后那位母親誠惶誠恐的的拿著錢去祭奠。最不幸的,不是見義勇為者,而是良心受到譴責的人。

在物質社會中,死人沒有利益,不會說話,不會反對,損失又怎樣?這個看似損陰喪德的舉動,難道不是這個自我中心主義橫行、物欲橫流的、道德匿跡的社會暗流所造成的么?錯的不只是那位母親,更是社會的自私與冷漠,道德沉沒的放任。

這是人心中道德的自沉。錯的是世界,錯的是社會,那么,我們沒錯么?融入這個道德匿跡的社會的我們沒錯么?當然有錯,還是元兇級別的。人,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換言之,這個社會所表現(xiàn)出的一切特質都是我們每個人行為的后果,就像分子的性質決定物質的性質一樣。一切我們所唾棄的社會問題都源于我們自己?!爸灰巳硕极I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备柙~所言甚是,可惜我們似乎喜歡從反面證明。設防與欺騙成了人際關系的基石,既然老人摔倒都沒人敢去扶,更何況一個大學生淹死了,而且原因還十分清楚:就是因為你家兩個不爭氣的娃掉水里了,才害死人家一個大學生。所以母親選擇了逃避,這也折射出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面對道德和利益時的拙劣選擇。

然而,沉沒不代表隕滅。這此事件的真正主角卻應該是那位大學生一家。見義勇為,多么令人懷念的詞匯,這名大學生用生命證明了,道德長存,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父母“我們只需要一個道歉”面對放棄了道德的母親的行為,他們不予追究,他們只是想證明:道德,終究還是存在的。與那位母親乃至于社會顯現(xiàn)出某些不良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倒是,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或許道德不能為你帶來利益,但“人”總是精神和物質的。失去了道德之后,精神一面便破碎了。雖然道德在有些人心中甚至在社會層面上沉沒了,但是我相信,人們發(fā)現(xiàn)了精神世界的破碎之后,道德將重新上浮,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孟子說: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心,方為人。只有自我救贖,才是人性復蘇和覺醒的開始。(吳克非)。

【修改與點評教師:孫延堂】。

1.題目《道德沉沒與人性救贖》從兩個方面探討材料的核心:沉沒與救贖。恰當準確。

2.開篇引用材料,引出論點:“人性的覺醒與救贖”。中間三段從三個方面分別論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以論述為主;結尾段緊扣開頭,再從道德層面論述,引用孟子的四心之說證明。

3.語言上有雜文性質的特點,俏皮不是犀利。本文屬于時評性文章,需要表明自己觀點看法。

永遠的責任,永遠的良知。

2月26日下午,河南濮陽市清豐縣的一個村子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大學學生孟瑞鵬救起兩名落水兒童而不幸溺死。后續(xù)消息稱,被救起孩子的家長因為害怕承擔責任而躲避不語,且拒不承認孩子是被救起的。此事一出,就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人類的使命與責任在于自強不息的追求完美。而孟瑞鵬的人生價值也在救起落水兒童的瞬間得到了永恒體現(xiàn),他用死詮釋什么是永遠的責任。相反,那兩名落水兒童的家長卻懼怕承擔責任,缺乏責任意識,甚至會失去本心。讓英雄流血,讓良知流淚。

責任,燃起自己理性的火光。高爾基曾經說過,我們應該在自己身上燃起理性地火光,使蒙昧無知的人們可以看見我們。而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在自己身上燃起理性地火光”的人。一名公交車司機途中突發(fā)心臟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鐘里,他之做了三件事情。把車緩慢的停在路邊,并且用生命的.力氣拉下手動車閘;把車門打開,讓乘客安全的下車;將發(fā)動機熄滅,確保了乘客和行人的安全。他做完這三件事情,安詳?shù)呐吭诜较虮P上停止呼吸,這名司機叫做黃志全,他的名字值得所有人記住,他的責任意識值得所有的人學習。因為是他的智慧與責任拯救了全車人的性命。

責任,照亮世界與融化黑暗。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責任可以照亮整個世界,融化地上的黑暗。19,有一個11歲的美國男孩踢足球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鄰居向他索賠12.5美元。在當時12.5鎂元素回一個不小的樹木??梢宰阕阗I下5只下蛋的母雞。闖了禍的男孩大膽向父親承認了錯誤。父親讓他對他的過失負責,男孩為難地說,我哪里有那么多錢賠給人家?父親拿出12.5美元,說這錢我可以借給你,但是一年之后你要還給我。從此,這個男孩辛苦的打工賺錢,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掙夠了12.5美元這個天文數(shù)字,并且他還給了父親。他就是日后成為美國總統(tǒng)的里根,他在回憶時候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么是責任。這為日后掃除心中的陰霾,照亮世界,奠定了基礎。

責任,是要使他人感到滿意。馬克吐溫曾經說過,為責任而責任的事情,我們是沒有干過的,干的只不過是能使人感到滿意的那種責任。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板,說要離開建筑行業(yè),回家與兒女共享天倫之樂。老伴舍不得做的一手好活計的木匠走,再三挽留,木匠已經下定決心,不為所動,老板只得答應,但問他是否可以幫忙再見一次房子,木匠答應。在蓋房子的過程中,大家都看的出來,老木匠的心已經不在工作上。用料不那么嚴格,做出的活計也沒有往日的水準??墒抢习宀]有說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鑰匙交給他。這是你的房子,我送給你的禮物,老板說。老木匠愣住了,他的后悔與羞愧溢于言表。他這一輩子改不少的好房子,最后卻給自己建筑一幢這樣粗制濫造的房子。

責任,猶如一股清泉,能夠凈化人的心靈;猶如寒冬中的一縷陽光,讓人感到溫暖;猶如一盞明燈,指引人方向。讓我們攜責任與良知同行,譜寫出人生精彩的華章!(劉贊續(xù))。

【修改與點評教師:孫延堂】。

1.題目《永遠的責任,永遠的良知》能夠挖掘材料的深刻的中心。從責任角度立意比較深刻。2.文章開頭兩段引述材料,引出論點。中間三段圍繞中心,引用并列式、對照式結構方式,舉例子,展開論述。3.結尾用排比句,得出結論,緊扣中心,首尾照應,言簡意賅。

道德與人性篇八

布羅代爾的“歷史時間”范疇標志著20世紀西方學術界歷史研究理論的新出路。其誕生的背景是:在經歷了19世紀以蘭克、黑格爾、馬克思等學者為代表的“歷史哲學”發(fā)展高峰之后,時至20世紀,這種曾被視為無可超越的歷史研究模式卻被學界普遍當作“形而上的宏大敘事”而加以批判,這造成了“歷史研究向何處去”的理論困境。在這種境遇中,布羅代爾及其所屬的“年鑒學派”應運而生,它作為歷史研究的新興學派,一方面延續(xù)了西方歷史研究的傳統(tǒng)脈絡,另一方面又實現(xiàn)了對這種傳統(tǒng)的理論創(chuàng)新。布羅代爾理論的核心是其“歷史時間”范疇。本文欲對此進行剖析。

布羅代爾在《長時段:歷史和社會科學》一文中寫道:“重視主觀方面并深入時間范疇內部的哲學家從不意識到歷史時間的分量,而歷史時間卻是具體的、普遍存在的時間,是以同等身份周游列國和把相同桎梏強加各國的時間。”這種時間觀揭示了“歷史時間”與“哲學時間”的質底差異。

在一般意義上,19世紀的歷史研究重心是“歷史哲學”,因此,歷史研究的“時間”概念也主要為“哲學時間”。近代最為知名的“哲學時間”觀來自康德??档略凇都兇饫硇耘小分腥缡敲枋鰰r間范疇:“a)時間不是獨立存在的東西,也不是附屬于物的客觀規(guī)定,因而不是抽掉物的直觀的一切主觀條件仍然還會留存下來的東西?!璪)時間不過是內部感官的形式,即我們自己的直觀活動和我們內部狀態(tài)的形式?!璫)時間是所有一般現(xiàn)象的先天形式條件。”由此可見,在康德的“時間”觀中,時間是與人的主觀性向度密切相聯(lián)的,而這也正是康德自詡的“哲學哥白尼式的革命”之具體體現(xiàn),即不是“直觀必須依照對象的性狀”,而是“對象(作為感官的客體)必須依照我們直觀能力的性狀”。根據這種思趣,“時間”是人認識事物的主觀先天形式,而人通過這種形式把握世界才有了人的經驗。然而,康德雖然強調時間的“主觀先天形式”,卻認為這種形式并不是任何個體主觀設定的,而是相對于全體人類的“主觀先天形式”;正因為全人類都以一致的先天性時間范疇建構人的經驗,所以時間范疇“表明了時間的經驗性的實在性,即對每次可能給予我們感官的一切對象而言的客觀有效性”。由此可見,康德雖然從人的主觀性設定“時間”性質,卻又借助強調“全體人類的一致性”而偷運了不依賴任向個人而存在的“時間的客觀性”義涵。

后起的“非理性”哲學家柏格森并不認同康德賦予“哲學時間”觀的客觀性質。柏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區(qū)分了“空間化的時間”和“真正的時間”。他指出,人們習以為常的“日??蓽y量的時間”是對時間的“空間化解讀”,例如,在著名的芝諾悖論中,所謂“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的邏輯錯誤就在于:“當芝諾按照烏龜步法的規(guī)律來改造阿基里斯的行動時,他恰恰沒有顧到這一點:他忘記了只有空間才是可照任何方式分開或重新合攏的,因而他把運動和空間混在一起。”由此可見,芝諾悖論的起因在于其將“空間”與“時間”相混淆,構建了一種“空間化的時間”,因而根據空間“可照任何方式分開或重新合攏”的思路,得出了“阿基里斯在時間上追不上烏龜”的結論。這說明:“當我們談論(空間化)時間的時候,我們一般地想著一個純一的介質;而在這個媒介里,我們的意識被并排置列,如同在空間一樣,以便構成一個無連續(xù)性的眾多體。照這樣解釋的時間對于我們許許多多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跟強度對于某些心理狀態(tài)的關系,難道不是同樣的嗎?即難道時間不是一個記號、一種象征,又絕對跟真正綿延不同嗎?”這就是說,人們日常生活中可被測量的時間是“空間化了的時間”,即我們按照空間的形式想象出來的時間,這并非時間的本質;而“真正的時間”是一種“綿延”,即“當我們的自我讓自己活下去的時候,當自我不肯把現(xiàn)有狀態(tài)跟以往狀態(tài)隔開的時候,我們意識狀態(tài)的陸續(xù)出現(xiàn)就具有純綿延的形式”。據此,柏格森否定“日??蓽y量的時間”是真正的時間,而將“真正的時間”歸結為人的現(xiàn)實存在之綿延。這實質上是淡化“哲學時間”的客觀性而強化其主觀性。

胡塞爾的“時間”觀與柏格森有異曲同工之妙,他也從揭露“日常時間的非本真性”開始來闡述自己的理論。胡塞爾在《內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中首先區(qū)分了兩種時間,一種是非個人經驗的“外部時間”,即自然科學意義上可被測量的“客觀時間”,也即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時間”。另一種則是現(xiàn)實個人所經歷的主觀的“內在時間”。按照現(xiàn)象學“懸擱”的研究方式,客觀的“外部時間”并不在現(xiàn)象學的研究范圍之內,因此是“非本真性的時間”。而現(xiàn)象學的研究對象是主觀的“內在時間”,因為“內在時間”范疇標志著現(xiàn)象學的起源,因此,它也可稱為“本真性的時間”。胡塞爾通過現(xiàn)象學的“前推式”剖析,將“內在時間”的建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時間中的經驗對象”,這種個體時間對象的構造包括原印象、滯留和前攝三重視域,即“當我還把捉著已經流逝之時段的同時,我也正貫穿地經驗著當下之時段(原印象),同樣我也附加地借助于‘滯留’接受它,并且同時還朝向將來的東西(前攝)”。第二個階段是尋找“現(xiàn)實時間中的經驗對象”之成因。胡塞爾借助現(xiàn)象學的方法發(fā)現(xiàn)其“成因”是“內在時間的現(xiàn)象學顯現(xiàn)”,只有通過這種“顯現(xiàn)的構造”才能發(fā)現(xiàn)第一階段上的個體時間對象,而這種“顯現(xiàn)”表現(xiàn)為:“各個階段上的構造著的顯現(xiàn)的多樣性,是在前經驗時間中形成的內在統(tǒng)一。”于是,第三個階段就是界定這種“前經驗時間中形成的內在統(tǒng)一”的本質,即“絕對構造著的意識之流”。由此可見,胡塞爾盡管在“非本真性的外部時間”中認同康德所謂“時間對所有人類具有相同效果的客觀性”,但其“時間”觀的主要旨趣仍在于肯定“本真性的內部時間”之主觀性本質。

由此看來,“哲學時間”理論從康德開始,經由柏格森、胡塞爾與海德格爾,經歷了一個“去客觀化”的過程。哲學家們越來越傾向于批判客觀時間(外在化時間)觀念,而將時間理解為內在于人的基本存在境遇的普遍構造———內在的主觀時間。應該指出,當代哲學發(fā)展出的存在論時間概念并非突發(fā)奇想、空穴來風,而是有其真正的洞見。自從康德完成了其偉大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時間范疇作為外在于人的不變之物的信念已經遭到挑戰(zhàn),再通過柏格森、胡塞爾、海德格爾對日常時間的批判性分析,日常時間體系的非本真屬性得到了充分的說明。

然而,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卻不認同這種“哲學時間”觀,因為它不適合研究歷史:歷史強調的是不以任何個人的主觀性為依據的客觀內容,所以,“主觀性的時間”恰與客觀性的歷史發(fā)生了質底離異。于是,布羅代爾提出“歷史時間”范疇與“哲學時間”分庭抗禮。所謂“歷史時間”,指稱普遍地、具體地為一切人類個體所共通的架構形式,因此是外在于任何個人的主觀感受和存在境遇的客觀時間。布羅代爾論述道:當代哲學所發(fā)展出的存在論意義上的時間概念,并不是人類歷史中的時間概念;人類歷史是在傳統(tǒng)時間觀念中展現(xiàn)出來的,因此,傳統(tǒng)時間概念成為歷史研究的基石。據此,從存在論出發(fā)的“哲學時間”范疇雖然有其深刻之處,但在歷史學研究中卻不可能存在。這其中的底奧在于:作為存在論之基礎的現(xiàn)象學“懸擱”已經排除了事物具體的、可變的歷史性,將探究的目光單純指向存在論境遇中“此在”的時間體驗。例如,按海德格爾的說法,“非本真時間”是常人的存在形態(tài),但歷史學即是具體研究常人生活的學科。在這個意義上,只有客觀性的“歷史時間”才是歷史研究唯一可遵循的時間范疇,因為人類歷史性的行為都是發(fā)生在這種客觀性的“外在時間”之中的———人類在外在時間中整合其行為方式,因此生活于外在時間就是人之歷史性的表現(xiàn)。具體而言,“歷史時間”也即柏格森所淡化的“空間化的時間”、胡塞爾批判的“客觀外部時間”以及海德格爾稱之為“非本真時間”的那種具體的、歷史性的時間存在。這樣一種“時間”形式因其不是從人的存在境遇的主觀性出發(fā),而是從客觀歷史性的人類經驗出發(fā),因而把時間理解為外在的客觀形式。也就是說,“歷史時間”是與“哲學時間”所追趨的“主觀的”、“深入內部”的時間范疇相反對的,其實質是站在傳統(tǒng)時間概念上反對當代哲學所發(fā)展出的存在論意義上的時間概念。

為了給“歷史時間”爭得學術地位,布羅代爾進而論證道:即使在哲學史中,“歷史時間”也不是沒有地位的,它至少為“歷史哲學”提供了演述基礎。從全部的西方哲學史來看,在西方歷史思想發(fā)源地的基督教神學中,“時間”是上帝在創(chuàng)世之初賦予世界整體的范疇。在《圣經·創(chuàng)世紀》中,上帝通過區(qū)分光和暗來設定了“一天”這個概念,從而有了人類生存于其中的時間。在此意義上,時間對基督教徒來說就是具體而普遍存在的外在之物,是上帝建構起來,并賜予人的不變形式。也正是基于這個表述,這種“時間整體”就變成了具有存在論意義的范疇。然而,這里所說的“存在論”不是當代哲學中由“此在”或“我思”出發(fā)的個體存在論,而是基督教從上帝出發(fā)的“神學存在論”。在基督教的時間概念之下,既然時間是上帝賦予人類的,所以時間整體就定然賦有超越性的客觀意義:上帝讓人在時間中存在,并在時間終結的地方等候人類,以實行拯救或者審判。時間過程正是上帝對人加以試煉的形式,也是人獲得最終拯救的唯一機會。人之獲得拯救的根基,在于上帝賦予的這不可變更的、外在于人的、神圣的時間過程整體。這個時間過程的整體就是西方思想所設定的“歷史”。由此可見,經基督教所道出的這種“歷史”從一開始就不是人的隨機活動的產物,而是外在于人,對人來說無可改變的神圣架構。從基督教發(fā)源的這種歷史思想在近代經歷了“去基督教化”過程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的“歷史哲學”。歷史哲學對基督教思想的繼承主要表現(xiàn)在對歷史“總體性”的堅持之上,即將歷史看作是一個整體向著某種未來更好的生活狀態(tài)進展的歷程。這種歷史的“總體性”也帶來了歷史解釋的可能性,即無論每一人類個體抱著怎樣不同的目標,經歷怎樣不同的生活,他們都共同存在于這個“總體的”歷史過程之中。從這個總體的過程出發(fā),人的行為才能被解釋,而這種解釋就構成了歷史研究的實質內容。所以,歷史研究是以人類相互聯(lián)系的“總體性”框架為基礎的?!翱傮w性”歷史框架與傳統(tǒng)時間概念有著天然的關聯(lián)性,因為每一個人類個體紛繁的選擇性正是在一個同一并確定無疑的時間序列中加以綜合才構成為一個“總體”。正因為有著外在于人類個體的傳統(tǒng)時間系統(tǒng),許多個體才可能“同時”行動,因而共同影響歷史的進程。換言之,只有個體的行動可以依據“歷史時間”這個外在的參照系統(tǒng)加以整合,才能發(fā)現(xiàn)群體、社會等超出個體特性的歷史行動過程。事實上,正是外在的時間系統(tǒng)跨越了此在和他者的鴻溝,或者說,至少以一種非本真的方式將這兩者納入一個“總體性”之中。在此意義上,“歷史時間”與當代“哲學時間”具有完全不同的追求本真性的方式:“哲學時間”通過“此在”的生存論歷險來尋找本真性,而“歷史時間”則通過分析群體、社會層面的歷史趨勢來討論未來社會的可能性。正是這一區(qū)別,造成了“總體性歷史”與“此在的生存哲學”的根本性對立。

綜上所述,布羅代爾提出“歷史時間”的必然性在于:雖然當代哲學通過批判傳統(tǒng)時間概念而開拓出了全新的存在論視域下的時間范疇,但歷史研究所應用的時間概念還必須是傳統(tǒng)的形式。因為現(xiàn)代歷史學研究的趨勢越來越遠離個人性事件(特別是帝王將相的個人性事件)的陳述,代之以討論個體之上的社會群體、社會結構的相互關系。這一體系性的社會存在正是建立在外在于人類個體的時間系統(tǒng)之上的,而正因為每一個體在共同的外在時間中活動,依靠客觀時間系統(tǒng)的相互協(xié)調才出現(xiàn)了群體、結構等社會存在。所以,歷史學家無法拋棄傳統(tǒng)的時間觀念,因為放棄外在于個體的固定時間系統(tǒng),就等于否認歷史研究的基本合理性。然而,當代哲學的“哲學時間”概念對于歷史研究也并非毫無裨益,借助“哲學時間”,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時間觀的“非本真性”,即“本真的時間”說明了現(xiàn)實個人的生存時間不是自然生成或由神明賦予的,不是建基于“人之為人”的抽象理論之中的。易言之,當代哲學厘清了存在論意義上時間感和現(xiàn)實社會歷史進程中的時間體系:存在論意義上的時間感是人的存在的本質的一部分,而現(xiàn)實的日常時間感則是在此基礎上經人類再創(chuàng)造的社會產物。所以,當歷史研究堅持其外在時間系統(tǒng)的有效性的同時,也必須認清這種有效性的局限性,從而對“哲學時間”抱有“本真性的理解”。

二、“歷史時間”與“社會時間”

布羅代爾的“歷史時間”概念與“哲學時間”概念劃清了界線,從而使得歷史研究能夠獨立于哲學領域。然而,歷史研究的“總體性”又必然使其與同屬于“集體性研究”的社會學發(fā)生交集,從而引發(fā)出“歷史時間”與“社會時間”的關系問題。

布羅代爾指出:在一般的意義上,“歷史時間”與“社會時間”之間具有相似性,即它們在面對具體個人時,都承認時間具有不依賴于任何個人的外在客觀性;但在面對“集體性的社會”時,雙方卻圓鑿方枘了。因為“社會學家的愛好和本能,也許還有素養(yǎng),決定著他們總是忽視歷史的解釋:原因要從幾乎對立的兩方面去尋找。一方面是所謂‘事件主義’,或者說,依靠經驗社會學的幫助,過分注重‘時事’,蔑視歷史,使社會科學限于研究短時間的素材和調查現(xiàn)實的狀況。另一方面是干脆超越時間范疇,也就是根據所謂‘傳播學’的要求,用數(shù)學公式去表現(xiàn)幾乎永恒的結構”。這就是說,社會學與歷史學的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歷史學研究過去的時代,而社會學研究當下社會的“時事”,因而從研究材料的“時間”上看,“社會時間”比“歷史時間”更接近現(xiàn)實因而更為“真實”。布羅代爾不認同這種觀點而指出:任何社會研究,無論其針對的事件如何直接,研究目的都是通過假設和闡釋來“重建現(xiàn)實的過程”———覓得對現(xiàn)實有意義的經驗與教訓。然而,正是根據這種視角,社會學的“當下研究”并不一定比歷史學的“過去研究”更接近社會的真實,有時正好相反;因為歷史研究與當下的“權力關系”與“利益結構”拉開了距離,而這種“距離”使得歷史學能夠更“無忌”地揭示歷史對當下的經驗教訓,因而顯得更真實。

布羅代爾重點探討了社會研究與歷史研究的第二個方面的分歧:社會學家用“社會數(shù)學公式”這種永恒不變的解釋結構去理解社會現(xiàn)象,因而創(chuàng)立出永恒不變的“社會時間解釋模式”,而這與歷史研究大相徑庭,“對歷史學家說來,一切以時間為開始,一切以時間為結束,這是一種數(shù)學的和造物主的時間,是推動人、強迫人和外在于人的時間,或用經濟學家的說法,是‘外原’的時間,它把個人特有的、色彩不同的時間奪走:一句話,是不可抗拒的世界時間。社會學家當然不接受這種過分簡單的范疇。他們更接近加斯東·巴歇拉爾在《時間的辯證法》中所介紹的時間。社會時間只是我觀察的某個社會實在的特殊量度。它處在該實在的內部,又是該實在帶有的許多記號之一和特性之一。這種寬容的時間不給社會學家?guī)砝щy,社會學家可以隨意攔截它、放過它或促使它運動。歷史時間不易接受貫時性和共時性的這種靈活的雙重活動:它不能把生活設想為一種可以停止其運動和展示其靜態(tài)的進程”。

由此可見,“歷史時間”與“社會時間”的質底差異在于:面對人類社會這種“集體性研究”領域,“歷史時間”仍然承認時間是客觀的外在規(guī)定,它先在于一切具體的歷史現(xiàn)象,只有在客觀的時間體系中,歷史的總體性(規(guī)律性)才能被說明;但“社會時間”卻不認同“時間”是一切社會現(xiàn)象的先在前提,它認為時間是由永恒的“社會數(shù)學公式”推導出的社會模式中的一個“內在”變量;據此,“社會時間”可被視為“集體性的研究”的“內在主觀時間”。從這樣一種“時間”觀出發(fā)去看社會歷史現(xiàn)象,則歷史不再表現(xiàn)為不同社會模式的時間性演變,而變成了“不變的社會模式”自身的破壞和重建過程。也就是說,按照“社會時間”來看待人類社會,社會不是在時間流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不同形態(tài)的滄桑變化,而是特定的社會具有特定的模式,而時間過程不過是特定模式自身諸因素間的“內生”變量(內在主觀時間)。在此意義上,由于不同的社會模式具有不同的“內在主觀時間”,因而“社會時間”被多元化為形態(tài)各異的“時間分泌物”。而這種時間觀直接威脅歷史學的合法性,因為“如果時間有這么多的色彩,歷史學家就不能重組他所不可缺少的單色白光”。也就是說,“社會時間”破壞了“歷史時間”將人類社會行為理解為總體系統(tǒng)的努力,由此也破壞了人類歷史的總體性。

布羅代爾在自己的研究中深入細化了“歷史時間”與“社會時間”的區(qū)別。他在《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書中將“時間”劃分為三個層次。他寫道:“本書共分三個部分。每部分都自成整體,單獨闡明一個問題?!谝徊糠终撌鲆环N幾乎靜止的歷史———人同他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史。這是一種緩慢流逝、緩慢演變、經常出現(xiàn)反復和不斷重新開始的周期性歷史?!谶@種靜止的歷史之上,顯現(xiàn)出一種有別于它的、節(jié)奏緩慢的歷史。人們或許會樂意稱之為社會史,亦即群體和集團史。……最后是第三部分,即傳統(tǒng)歷史的部分,換言之,它不是人類規(guī)模的歷史,而是個人規(guī)模的歷史。”這種寫作內容的區(qū)分對應著三種不同層次的時間:從地理環(huán)境與人的.互動關系入手,討論的是“超長時段的歷史具體”;從經濟運行模式、社會統(tǒng)治模式等在數(shù)百年中維持基本穩(wěn)定的社會事實出發(fā),討論“長時段的歷史具體”;通過具體個人的歷史抉擇、事件經過來描述歷史,討論“短時段的歷史具體”。這種分類形式為布羅代爾在總體性的歷史研究中為社會學的“社會時間”保留了一席之地。

布羅代爾指出,研究歷史必須注意“歷史時間”適用的有效時段,“我們應該把模式和時段進行對照,因為在我看來,模式的意義和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有效時段”。他通過分析列維·斯特勞斯關于語言、神話的“模式”研究,認識到:立基于“社會時間”的研究,有利于“突破觀察的表層,進入無意識(或少意識)要素的領域,再把這種實在分割成等量的、敏感的和細微的要素,以便精確地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正是在‘微型社會學’的這一梯級上,人們有望看到最一般的結構法則”。但這種社會研究“處在無限小和超長時段的交叉路口”。這就是說,“社會時間”適用于“超長時段的歷史具體”,因為“超長時段的歷史研究”面對變化極小的社會領域,因而用“社會數(shù)學公式”推導出的“社會時間”能夠較好地說明“為何這種社會模式長久不變”的“永恒結構”。除此之外,無論是“長時段”的歷史研究還是“短時段”的歷史研究,“社會時間”均不適宜。例如,對“長時段”的歷史研究而言,研究模式應該是可以不斷地回到社會實在加以修訂的。布羅代爾把這種不斷修訂的過程稱為“往返”。而“社會時間”不適于這種“往返”,因為“時間(指‘社會時間’———引者注)的河道多不勝數(shù),而這些模式(‘長時段’歷史的研究方式———引者注)卻只在一條河道中航行,避開了航行事故、外在機遇、與實在脫節(jié)等偶然因素?!边@就是說,“長時段”的歷史研究只能在唯一的“客觀的歷史時間”的河道中“往返”,如果面對眾多的“主觀的社會時間”河道,則不知向何處“往返”。在這個意義上,“社會時間”只適于研究神話、語言等超長時段的歷史現(xiàn)象,因為面對這種“幾乎不變”的超長時段的“時間河道”,它不需要“往返”;但它如果用在如“馬基雅維利主義”等變化、矛盾的長時段歷史現(xiàn)象,則無能為力。

綜上可見,在植基于“歷史時間”與“社會時間”的兩種“集體性研究”模式中,布羅代爾既接納了“社會時間”的有效成分,又維護了“歷史時間”這一歷史學根本基礎的正當性。他的解決之道是:強調研究模式的“時限”性,“模式的時限有長有短:模式的有效時間是它記錄的實在有效時間。在觀察社會時,這一時間具有頭等重要的地位,因為同生活的內在結構相比,這些結構在各種壓力下出現(xiàn)的斷裂(突然的或緩慢的)意義更加重要”。這就是說,布羅代爾的總態(tài)度是:在承認“歷史時間”的總體性框架下容納“社會時間”的研究方法,他沒有全盤否定“社會時間”范疇,但他不能容忍將“社會時間”看作是超出總體性的“歷史時間”的永恒結構;因為歷史總體始終是一切社會歷史研究所要追尋的真正內容。立足于這種立場,人類社會才不僅僅是“植基于社會時間的社會模式”的內在交互,而是“植基于歷史時間的社會模式”之間的斷裂和轉換。

三、“歷史時間”的意義:建構與其相配稱的“歷史空間”

布羅代爾立足于總體性的“歷史時間”范疇建構了與之相配稱的總體性的“歷史空間”理論,從而實現(xiàn)了歷史研究的當代創(chuàng)新。所謂“歷史空間”,布羅代爾指出:“我們這里不應忘記最后一種語言,最后一組模式,即必須把任何社會實在歸結為它所占領的空間?!边@就是說,“歷史空間”是歷史總體性實在之研究模式的一種“言說方式”(語言)。由此可見,布羅代爾的“歷史空間”觀超越了當代空間理論主流的研究層次,它不僅將“空間”看作是與“時間”不可分割的研究領域,進而將之作為一種有助于解讀歷史總體性的言說模式,使之成為總體性歷史研究的合理組成部分。在這個意義上,“歷史空間”范疇與“歷史時間”范疇共同構成了歷史總體性的解釋模式。

依據“歷史時間”的視角,布羅代爾批判社會學界通行的“社會空間”觀。他說:“社會學家或明或暗地把生態(tài)學當作地理學的同義詞,借以避開由地域提出的種種問題??臻g的模式是至少能部分地解釋社會實在的地圖,它們對各種社會現(xiàn)象和各種時間都有真正的規(guī)范價值。令人奇怪的是,社會科學家竟對此視而不見?!边@就是說,在社會學家那里,由于“社會時間”乃是某種社會解釋模式中的一個內在主觀變量(內在主觀時間),因此,“社會空間”的意蘊與之相配稱,也被理解為社會解釋模式的一個內在主觀變量,即內在于社會解釋模式而永恒不變的“內在主觀空間”。于是,“社會空間”只含納“生態(tài)學”的意涵,即只從自然環(huán)境這種千百年不變的空間因素出發(fā)解釋社會現(xiàn)象,形成了純主觀解釋的機械論的“地理決定論”。事實上,“空間”現(xiàn)象不僅是自然環(huán)境對社會的影響,也包括人類行為的空間模式,即人類活動在空間中的交互模式。在此意義上,“空間”是一個超越“生態(tài)學”,并且隨歷史演變而變化的“外在客觀空間”(歷史空間)。

布羅代爾的“歷史空間”理論的經典表述在其專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的第一章中。布羅代爾通過描述地中海世界山脈、平原的地理結構說明了地中海世界人類交往的基本空間模式,即山區(qū)與平原的區(qū)別造成了兩種環(huán)境下不同的人類生活形式,而山區(qū)居民與平原居民又都依循著各自的周期相互交往,從而構成一個總體的空間系統(tǒng)。布羅代爾認為,這種“空間”范疇屬于“長時段的歷史研究”論域,因此,它既與同時代的“歷史時間”相適應,又構成總體性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

布羅代爾進而依據自己的“歷史時空模式”研究世界經濟史,創(chuàng)建了獨具匠心的“經濟世界”范疇。所謂“經濟世界”范疇,指稱占有世界的局部,但又單獨構成一個整體的經濟體系。比如歐洲、中國等都是典型的經濟世界。“經濟世界”的特點表現(xiàn)為:“經濟世界占據一定的地域,并有一定的界限,界限的變化相當緩慢,但畢竟有變化;經濟世界總有一個中心或極點,這在過去是城邦,在今天則是都市;任何經濟世界都分層劃區(qū)。腹心層是指中心周圍的地區(qū),隨后是環(huán)繞腹心的中間層,最后是廣大的外層,在經濟世界特有的分工中,外層處于從屬、依附的地位,而不扮演伙伴的角色?!倍诿恳粋€經濟世界中,其結構都遵循一個中心點向外圍等級制擴散的地理結構。這樣,從歷史的總過程看,不同的“經濟世界”在古代相互分離,而近代以來則出現(xiàn)了歐洲經濟世界的“全球化”擴延的現(xiàn)象。依據這種視角,布羅代爾分析了資本主義主導的近代歐洲經濟世界的基本體系:“年同時存在著多種社會形態(tài),從荷蘭的資本主義社會直到農奴制社會,以及最低級的奴隸制社會。這種同時性或共時性構成所有問題的關鍵。資本主義其實就靠這種階梯為生:外層地區(qū)供養(yǎng)內層地區(qū)。特別是腹心地區(qū)。所謂中心,難道不就是整個建筑的拱頂,就是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筑嗎?從相互關系的角度進行觀察,中心依靠外圍的供應,但外圍又屈從中心的需求。正是歐洲在新大陸復活了和推行了古代的奴隸制,并根據自身需要,‘誘使’東歐推行‘二期農奴制’?!庇纱丝梢?,布羅代爾創(chuàng)建了不同于馬克思的另一種“資本主義發(fā)展”觀。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主要是一種“時間模式”,即世界歷史的總體性表現(xiàn)為人類發(fā)展諸階段的社會形態(tài)演進;人類歷史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歷時態(tài)”演進,在近現(xiàn)代發(fā)展為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模式,因此,資本主義乃人類發(fā)展的一個歷史階段。而在布羅代爾的眼里,“資本主義”是任何“經濟世界”的頂層結構,即資本主義不是近代以來特殊的整體社會形態(tài),而是歷史中存在的所有經濟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經濟社會頂層都存在著一種以資本為核心運動者的經濟形態(tài)。這就是說,在總體性的“歷史時空模式”中,總體的經濟史結構是不同的經濟世界的此消彼長,而資本主義是作為經濟世界內部結構的一個部分加以認識的。依據這種邏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主要是一種“空間模式”,即任何社會都具有的“資本主義因素”(經濟世界的“核心要素”),在近代的“共時態(tài)”中,它由“中心區(qū)域”向“邊緣地區(qū)”擴延,由此形成“資本主義的全球化”。

道德與人性篇九

孔子吸取了原始宗教對天的敬畏,又去掉了它原有的.神秘、狂熱的內容,淡化了其主宰、命定的含義.孔子所有的論鬼神的言論,沒有一句能夠確切地表明他的看法,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導致了有神論者、無神論者,皆能從孔子學說那里找到理論根據.孔子與中國特有的“有神論者多,宗教信徒少”的宗教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二千多年來中國人的宗教信仰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作者:沈有珠作者單位:肇慶學院,中文系,廣東,肇慶,526061刊名:肇慶學院學報英文刊名:journalofzhaoqinguniversity年,卷(期):24(1)分類號:b222.2關鍵詞:孔子天命鬼神祭祀宗教非宗教

道德與人性篇十

回顧原始社會,人們雖然沒有智慧,但是可以一起分享,一起同甘,一起共苦,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沒有主次之分,沒有君主之別。但隨著慢慢的進化,又進入了奴隸社會,便出現(xiàn)了私有財產。對人類這樣的同等生命,竟然想出各種殘忍的手段。就如曹植的一首詩中的“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边@是反映哥哥與弟弟之間為權力之間的反目之爭,這部足以說明一切嗎。

希望不要在出現(xiàn)這種對人性的扭曲行為了,對同在一個世界的我們,和對那些有生命的動物都不要再發(fā)生這種事情了。我們要散發(fā)人性的光輝,去感受人性的美好!

道德與人性篇十一

如今社會經濟發(fā)展迅猛,有很多人為追名逐利而奮斗,卻把一件最重要的東西——道德丟了。他們認為只要有錢便會高人一等,有錢能使鬼推磨;而道德卻沒有用,既不能讓人填飽肚子,也不能給人溫暖的房子。所以就有人為了獲得金錢干起了昧良心的事。比如:“大頭嬰兒”、“蘇丹紅”、“三鹿奶粉”等等。

金錢雖然重要,卻不值得我們?yōu)樗艞壍赖?。那么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到底該怎么辦呢?怎么解決這些道德缺失現(xiàn)象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錢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的金錢,那是萬萬不可的。如果那樣做會嚴重危害社會、甚至傷人性命。正如重慶文強案件,作為國家公職人員不為民負責,反而為了錢去觸犯法律,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嚴重損害人民利益。

第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人的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對社會的.責任,所以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不要只謀個人利益,還要思考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要多為社會、國家做貢獻,要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的利益。著名影視明星章子怡,為了自己的名利做出了一些錯誤的行為,比如“詐捐門”事件,嚴重傷害了國民的感情。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為他們沒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三、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的確,金錢是重要的,金錢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金錢又不是萬能的。易普生就是說過:錢能買來食物,卻買不來食欲;錢能買來藥品,卻買不來健康;錢能買來熟人,卻買不來朋友;錢能買來奉承,卻帶不來信賴……如果你為金錢瘋狂,為它喪失理智,為它失去良心、丟棄道德,那金錢最終也會讓你變成魔鬼,讓你一無所有!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道德與與人性作文,一個外在,一個內在,一個人的內在美麗豐富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富裕。若超過道德底線,即使這個人再有錢,也只是算是“窮光蛋”。所以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更不應該丟棄道德!

道德與人性篇十二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月26日下午,河南濮陽市清豐縣一個村子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大三學生孟瑞鵬救起2名落水兒童后不幸溺亡。后續(xù)消息稱,被救孩子的家長害怕承擔責任,躲避不語,且拒不承認孩子是被救起的。此事一出,引發(fā)了社會各界關注熱議。2015年3月3日上午10點半,為救落水兒童不幸犧牲的大學生孟瑞鵬遺體告別儀式在清豐縣他曾經就讀過的小學舉行。親人、老師、同學、當?shù)卣賳T以及自發(fā)趕來的數(shù)百名群眾參加追悼會。由于良心的譴責和輿論的壓力,被救女孩兒的母親盧小利帶兩女兒來到孟瑞鵬靈堂前,下跪痛哭,并送來一萬塊錢。當時,已等待了5小時的孟瑞鵬父母表示,他們只要道歉,不接受錢。

一個在讀的大學生,在關鍵時刻,舍下生命救下了兩個孩子,換來的卻是孩子母親驚慌的教唆孩子說謊,否認救人的事實,“就說他是自己掉下去的”。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道德大陸在緩緩沉沒,沒入黑色的海洋,索性有諾亞方舟——人性的覺醒與救贖。

這是社會對道德的謀殺?!板e的不是我,而是世界?!边@句話看似可笑,實則上卻又不無道理。這次事件難道就是那位母親一個人的責任么?為什么這位母親對為自己孩子犧牲的人,別說尊重和感激,連承認都沒有?因為怕了,自己的兒女為他人兒女而死,這是什么道理?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愿意這樣,經過這樣簡單的換位思考,這位母親得到了一個“樸實”的結論:如果承認這件事,自己一定會被那家人追究憎恨。最后事情敗露之后那位母親誠惶誠恐的的拿著錢去祭奠。最不幸的,不是見義勇為者,而是良心受到譴責的人。

在物質社會中,死人沒有利益,不會說話,不會反對,損失又怎樣?這個看似損陰喪德的舉動,難道不是這個自我中心主義橫行、物欲橫流的、道德匿跡的社會暗流所造成的么?錯的不只是那位母親,更是社會的自私與冷漠,道德沉沒的放任。

這是人心中道德的自沉。錯的是世界,錯的是社會,那么,我們沒錯么?融入這個道德匿跡的社會的我們沒錯么?當然有錯,還是元兇級別的。人,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換言之,這個社會所表現(xiàn)出的一切特質都是我們每個人行為的后果,就像分子的性質決定物質的性質一樣。一切我們所唾棄的社會問題都源于我們自己?!爸灰巳硕极I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歌詞所言甚是,可惜我們似乎喜歡從反面證明。設防與欺騙成了人際關系的基石,既然老人摔倒都沒人敢去扶,更何況一個大學生淹死了,而且原因還十分清楚:就是因為你家兩個不爭氣的娃掉水里了,才害死人家一個大學生。所以母親選擇了逃避,這也折射出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面對道德和利益時的拙劣選擇。

然而,沉沒不代表隕滅。這此事件的真正主角卻應該是那位大學生一家。見義勇為,多么令人懷念的詞匯,這名大學生用生命證明了,道德長存,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父母“我們只需要一個道歉”面對放棄了道德的母親的行為,他們不予追究,他們只是想證明:道德,終究還是存在的。與那位母親乃至于社會顯現(xiàn)出某些不良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魯迅先生說,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這倒是,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或許道德不能為你帶來利益,但“人”總是精神和物質的。失去了道德之后,精神一面便破碎了。雖然道德在有些人心中甚至在社會層面上沉沒了,但是我相信,人們發(fā)現(xiàn)了精神世界的破碎之后,道德將重新上浮,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孟子說:人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四心,方為人。只有自我救贖,才是人性復蘇和覺醒的開始。(吳克非)。

道德與人性篇十三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黃小麗)。

所謂規(guī)則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規(guī)則普遍存在于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之中。是保證幼兒園各項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

在這個活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觀念上的一個誤區(qū),就是把規(guī)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而不是相對穩(wěn)定的。教師過分拘泥于規(guī)則,以至于阻礙了活動的進行。實際上,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活動需要和活動情況靈活地制定相應的規(guī)則。規(guī)則應該為活動服務。規(guī)則只是為了保證幼兒園活動的順利開展,而不是限制與束縛幼兒的心靈和手腳。

另外,本案例中教師之所以會“依葫蘆畫瓢”,是因為教師沒能真正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合作游戲的需要及交流與分享的需要,沒能抓住時機,給幼兒提供發(fā)展的支架和平臺;反而一味為了保障規(guī)則和秩序,限制了活動的深入進行。教師完全可以將娃娃家與建筑區(qū)之間的`活動聯(lián)合起來,甚至可以鼓勵其他區(qū)域幼兒的參與?;蛟S一時間活動會很“亂”,但卻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增強了幼兒活動的興趣。在這種充分的互動中,幼兒獲得的發(fā)展要大得多?;顒又?,盡管教師希望運用語言巧妙地阻止幼兒“送飯”的行為,但這只能是治標不治本的應急策略。也正因為如此,教師才會被充滿智慧的幼兒以“送水”為理由,輕而易舉地給“打敗”了。

拋出話題:區(qū)域活動中的困惑。

針對話題展開的討論:

把握好區(qū)域指導的“度”/(福建南平實驗幼兒園徐晶)。

規(guī)則不應束縛幼兒的心靈和手腳/(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黃小麗)。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幼兒的行為/(明天幼稚集團第十幼兒園吳娟)。

區(qū)域的邊緣/(北京市延慶縣第四幼兒園余燕)。

針對“區(qū)域活動中的困惑”來文集粹。

道德與人性篇十四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眲偝錾膵雰?,無任何雜想,是世界上最純潔的生物,可他所處的環(huán)境會影響他,改造他,當然環(huán)境不同,造就出的人也不同,才能構成如今魚龍混雜的社會,可我想討論的不是人性不同的原因,而是當今的人性與社會局面。

我從來都是不屑談論人性的,可當我看見那些公益廣告與真實的視頻之后,我終于動怒了,忍不住用文字的方式來發(fā)泄心中的不快。當我看見那一盤盤魚翅燕窩這些所謂的美味佳肴被送上了餐桌,那一張張享受了美味后顯露出的貪婪嘴臉,再看那被割了魚鰭之后旋轉沉入海底的`鯊魚與血盡力竭的燕子的尸體,真想贊美一下人類的智慧果然是無窮大啊,難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朝一日會榮為人性本能嗎,那簡直太可笑了。盡管竭力的推出各種公益廣告,卻仍不見大的成效,人類依舊在與自然界自相殘殺。

到底人類也只是動物,即使體毛退化,會兩腳走路說話,穿上了整齊的衣服,學會了各種各式的素質禮儀,也只是類動物,在有些教育書籍上卻千方百計地將人類與動物區(qū)分開,就因為人類是最高級的動物嗎,我個人卻認為現(xiàn)在有些人類連草履蟲也不如,至少草履蟲它不會謀財害命,相反有些人類為了一己之私,不擇手段,干傷天害理的事?;蛟S話說得太過重了,但為牟取暴利販賣毒品以致殘害生命這類事還在陸續(xù)發(fā)生,甚至有些不法分子會為自己利益干出出賣國家,背叛人民的事情。

想想造成這種局面不是人性在作怪嗎。貪慕錢財?shù)恼J為賺取更多的錢,違背良心,制造不合格的商品,甚至傷害生靈。貪生怕死的人會為求茍活不惜做賣國叛友的事。然而這只是通?,F(xiàn)象。現(xiàn)在部分人類為了自己,而至地球安全于不顧。

有道是,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啊。人類現(xiàn)在反省還來得及,只希望不要讓成為事實,不要讓人性成為禍害社會的罪魁禍首。

道德與人性篇十五

道德是每個人必須遵循的準則,無論在任何地方,始終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才能構建和諧家園。

幸福的生活,美麗的家園是每個公民都希望的,我們每個人都要參與,但是,有些人并不是這樣,盡管有提示牌“禁止吐痰”,“禁止扔垃圾”,這些提示,可還是會有人去扔垃圾,這些提示牌上的提示就當作看不見,或者許多人去扔垃圾了自己也學著去扔。

我們的世界是不斷發(fā)展的,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構建和諧社會,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美麗,干凈,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所以要養(yǎng)成好的習慣,才能更加美好,才能提高國家的文化,保持一顆積極的心,不要讓我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遭到破壞。

在神廟浮雕上本是一件很好的物件,可是卻被人刻上了字,這不僅讓神廟浮雕失去了美感,而且讓外國人看到了也會恥笑,這是一件多么羞辱的事。道德的修養(yǎng)是很重要的,因為道德的修養(yǎng)代表的不僅是個人的心文化素養(yǎng),而且還是一個國家的修養(yǎng),我們必須要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才能不會讓人恥笑,一個國家是否繁榮昌盛,每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也很重要,道德是美德,它提升了一個人的內在品質,也為人們的行為作出了評價道德也體現(xiàn)了一個人和國家的形象,提升其國家的實力水平。

漢口,上海洋街寬平潔凈,而中國街道,狹隘擁擠,污穢不潔這樣的環(huán)境當人們意識到只會覺得嘔心,不會想走進,當一個人去旅游會選擇環(huán)境相對優(yōu)美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環(huán)境來看出不一樣的文化素質和道德的修養(yǎng)。一個人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會得到別人的尊重,為自己樹立良好的形象,豐富了其文化內涵。

加強個人的道德,是每個人的責任,為了我們的世界更加和平,人生有更多更好的追求,我們需要追求更高的文化素養(yǎng),一個良好道德修養(yǎng)的人有利于個人關系的改善,對一個國家而言,更加有利于加強合作,所以,我們要加強個人素養(yǎng),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安定,和諧,道德修養(yǎng)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使個人更好的發(fā)展,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

我們都需要一個和諧的社會,那么就應該加強個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讓我們的未來更有機會,更加美好。

道德。

你好!不知不覺,你已經陪我走過了十七個春夏秋冬,你總是在我身邊提醒著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因為一路有你相伴,我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我要真心的對你說:“謝謝你!”

記得小時候,最高的榮譽便是捧回一塊上面寫有“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三好學生”的獎狀。你看,你多么重要啊!連知識和鍛煉都比不上你。從那時起,我便下定決心要好好向你學習,做個真正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三好生。道德,謝謝你是你讓我有了一個堅定而美好的信念。

記得那次嗎?我因愛美而偷穿媽媽的裙子,卻不小心弄臟了,慌得手忙腳亂的我怎么也清理不干凈。小腦袋忽然想出一種絕妙的好辦法,拿起剪刀“咔嚓”一聲把污漬剪掉,卻猛然發(fā)現(xiàn)裙子多了個窟窿,沒辦法,因為怕被媽媽罵,便絞盡腦汁想找個借口。這時,是你在提醒我,不能那么做,那是撒謊,那是你不允許看到的,有道德的人應該承認并承擔自己做錯事的后果。于是,我聽從了你,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媽媽不但沒有罵我,反而夸我誠實,還用那件裙子幫我改了一件小裙子。當我穿上漂亮的新裙子時,真想對你說:謝謝你,是你讓我從小事一步一步做起,讓我有了控制自己的能力。

想想那段時間,剛剛升入高中的我,稍微接觸到了學校之外的事情,看電視,看報紙,我忽然覺得這個社會好復雜,這個世界好黑暗,壞人成群結隊,那間事都像是個陰謀,我快要崩潰了。這時,是你讓我看到:自己一貧如洗的人見到貴重物品千方百計的找到失主,原封不動的奉還,受到了眾人的夸獎;為救別人而推遲自己孩子的手術,最終兩人都獲救我看到了,好人會有好報,上天是不會虧待有道德的人的。于是,我又看到了明亮的世界,我想告訴怒你:謝謝你,是你讓我有了信心,有了動力去堅持到底。

我想,你一定記得我們一起走過的點點滴滴吧:路上有別人扔的廢紙,你告訴我應該撿起來;遇到有殘疾而走路不便的人,你警告我不能嘲笑;當我眼紅別人的成功時,你提醒我嫉妒可不是件好事;當看到有人做不道德的事時,你支持我去和他講道理道德,真的很謝謝你,因為一路有你相伴,我走得平穩(wěn)而踏實,問心無愧,我會一直走下去的!

最后,祝愿你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喜歡!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往往遠不能填補道德的缺陷?!}記。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道德的星,當天空昏暗的時候,只要每個人都讓自己的星閃閃放亮,那黑夜也能像天明??涩F(xiàn)在,星星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暗,道德變成了“稀罕品”,人們開始變得冷漠、麻木。

庫申說過:“道德美包含兩個互相區(qū)別的因素,就是正義與慈愛?!比绻麤]有了道德,那人類就會變成黑白不分、沒有愛的“木頭人”,社會將會變得十分可怕,很難說社會能否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我們不必像超人一樣去拯救世界,我們只需拯救自己正在慢慢沉淪的心,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愛的人,去感染其他道德生病的人。

老人的做法在我看來,并非炒作自己,他只想用自己的行動喚醒人們生病的道德,在他的面前,我們都是行動的矮子。我們不該批評他,也沒資格去批評。我們該覺醒了,我們也要勇救落水的道德。

君子以道德輕重人,小人以勢輕重?!?。

“板凳媽媽”許月華,十三歲失去了雙腿,卻以殘缺之身做了138個孤兒的媽媽,一坐就是37年。難以想象,一個失去雙腿的姑娘,是用如何堅強的毅力重新站起來的,又是以怎樣無私的愛養(yǎng)育了138個孩子。他就像苦難中開放的向日葵,面向太陽,頑強綻放。

他用慈愛感動了千萬人,融化了多少冰冷的心,他的身上閃爍著人性最偉大的光輝。

“最美媽媽”吳菊萍,用雙手舉起了一朵生命之花,締造了生命的奇跡。他舉起的不僅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還有人類的道德。他是正義的使者,愛的女神。它帶給我們奇跡,帶給我們無數(shù)感動。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有強烈榮辱感的民族,古有程門立雪、孔融讓梨、張英讓地……今人不能背棄祖先的美德。

道德是最美的花,最燦爛的陽光,最甘甜的泉水。

讓我們伸出雙手給道德一個擁抱,給愛一個機會。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59434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