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培養(yǎng)我們的閱讀興趣,促進思考和交流。寫讀后感時,應注意分清個人情感和客觀評價,做到客觀公正。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通過對所讀內容的思考和感悟,對作者的觀點、主題、結構等進行總結和評價的一種文體。讀后感可以深化我們對書籍和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我們的思辨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完一本好書或有感而發(fā)的文章后,我們就可以寫一篇讀后感來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情感。那么,如何寫一篇有深度和獨特見解的讀后感呢?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題和觀點,包括作者的寫作意圖和立意。其次,通過仔細閱讀和思考,提煉出自己的核心思想和感悟,可以結合作者的論述、情節(jié)、人物形象等進行分析和解讀。最后,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文采的運用,使讀后感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能給大家提供借鑒和啟發(fā)。通過閱讀這些范文,大家可以學習到不同風格和角度的讀后感寫作方式,也可以拓寬自己的思路和表達能力。讀后感是一種表達自己思考和情感的方式,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寫讀后感來記錄自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一
他,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他,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然而,很不幸。他,一個農民、道士,竟成了莫高窟的主人,把持著中國燦爛的文化!
當他將這些璀璨的文化以最廉價的價格所有的賣出去后,我們在心痛,所有的人都在心痛。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哀。
就這樣,中國的文物被淪落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現在的國外博物館內還陳列著中國的很多文物。那時的中國在睡眠之中,而現在,這只沉睡中的雄獅已經醒了,我們將屬于我們的寶物一件件地贖回來。我們在止痛,一點點的縫補著那時因無知而留下的傷口。
總算這些傷口還能彌補,只是繞了一個大圈子。我們贖回來的不僅僅是這些寶物,還有我們中國人的尊嚴,為過去中國人所受的屈辱而討回來的尊嚴。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二
面對眼前的《文化苦旅》,我內心無法平靜,歷史的罪人,文化的悲哀,人類精神的凸顯,無不讓我想再細細回味一番。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歷史上有著如何的命運,隨著作者的腳步和他一起走過了一段文化苦旅。
當我踏上一片沙漠,尋求敦煌的輝煌時,一個道士出現了。沒錯,他就是那個中國文化的罪人??墒?,面對著他,我又無法說什么,難道把所有罪都推到他身上嗎?這顯然是不對的,一箱箱屬于中國的文化結晶,竟被外國人用少量的鈔票給換走了。那些為官者們?yōu)榱俗约旱睦娑鴴仐壛酥袊幕???粗鈬孙L餐露宿的身影,又看著官人們醉生夢死的樣子,心中升起了一種莫名的悲哀。
算了,暫且擱下沉重的擔子,懷著輕松的心情來到了都江堰。戰(zhàn)國時期,一個名叫李冰的人造了這個惠及后代的浩大工程,于是他也被后人給贊頌。一眼望去,那水強烈的生命力給予了我一種震撼,就如作者所說,看水,別忘了都江堰。隨著水流的腳步,三峽出現在了眼前。作者這次找到的文人便是李白了,他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fā)白帝城》,便是起點,帶我走進了三峽,領略到了神女峰的神奇,以及一個驚人的王昭君。
如作者所述,文化需要在苦旅中才能有收獲,但是曾經文人墨客向往的廬山,如今已是商鋪連連,連上山都有汽車,再也沒有一種苦意。于是,作者心中有了新的體會:當文化被鼓吹得過于響亮就會引來世俗的擁擠,那時,廬山便不再是一個鴻儒云集,智能飽和的圣地了,因為失去了苦。這樣更可以說服人們這個道理,那就是‘文人注定要和苦旅連在一起’。
中國人說的是中國話,每個中國人都有華語情結,語言是我們中國人的精髓。然而,人言有著虛假性,人不能被其所封閉,就像現在我們正接受著外來的文化,別國的語言也要吸收,不是僅僅擁有白話文就夠了,更不是被文言文所控。
在文化的旅程中找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這是作者的目的,但又要如何去完成這段苦旅呢?那就要有超脫的心態(tài),以不同的眼光去感受,去探尋生命的意義,也許路途遙遠,也也許要風餐露宿。不過,在苦盡甘來之時一定會有別樣的收獲。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三
斷斷續(xù)續(xù)的將《文化苦旅》看完了。長舒一口氣,說一聲真不容易。若不是礙于作業(yè),我定會看一部分便置之一邊。
余秋雨教授通過游覽山水抒發(fā)了自己對于中國文化的感嘆。網上有許多人評論此書道:“作者將‘苦’擴大化”。起初很不理解,并在自序上留下“這種苦只是被自然,被社會震撼后的情感流露罷了”這樣的讀書筆記。但這讀書筆記是寫在自序上的,而不是后記。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廬山》《青云譜隨想》等幾篇文章。作者將現代社會的變遷,視為中國文化面臨的悲慘境遇。這一點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也許因為余秋雨教授年過半百,歷經滄桑,是我不夠世故,不能理解世間的種種凄涼。
“散落在各處山間的寺院依然香火不斷,但操縱它們興衰的重要杠桿已是牯嶺的別墅,商市,街道。總的說來,這兒已不是中國文人的世界?!?/p>
過于追求國人對于古代文化的理解程度只會更添加了文化之苦,如若每個人都能看透文人的思想感情并加以抒發(fā),那么只能說明作者的思想過于匪淺。多方面看待事物,會得到不同的見解,我們在文化上人才輩出,在科技體育等等其他領域也是毫不遜色。作者在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應為我國其他的成功而感到驕傲。因為地震,我們失去了毫無所求的鄉(xiāng)間母親,中國文化的見證者:都江堰。文人們定然會為這一損失而痛哭流涕,但是,在災難過后,我們也得到了許多,它讓我們更團結,學會無私奉獻,喚醒了我們的中國心。雖然這一切的代價太大了。
多方面看待問題,可以獲得更寬闊的視角,世間萬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彼此息息相關。也許換個角度看,會讓我們豁然開朗起來。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很好的詮釋了南與北,文化上的差異,如《白發(fā)蘇州》《上海人》等等。
雖然同眾多新時代青年一樣不是很喜歡余秋雨,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博學令我心服口服。無論是文學家,畫家,歷史人物,作者均能用詳細的語言,讀到的見解,以及名句的引用為我們呈現被青年人忽視的一切。作為一個文科生,真的是越發(fā)覺得自己對文化了解得太少?!段幕嗦谩反_實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雖然不喜歡,但還是要仔細的看完《文化苦旅》,細細的品味余秋雨。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有時候,我真想像余秋雨先生一樣,縱橫華夏大地,遍訪名山大川去尋訪文化,求索人生,讓思緒在一個個歷史的烙印前飛越浩浩廣宇,俯視蕓蕓眾生??涩F在的我只能“泛舟題海上,枯坐書齋中”,即然如此,我就只能讓我的心跟著余秋雨先生,一起進行一次“文化苦旅”,一起邊走、邊看、邊思索.......
漂泊遠方
人為什么要漂泊?
突然想到了李白,這位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一生都在漂泊,以至現在的學者對于他的籍貫都還存有爭議。李白可稱得上是才氣縱橫,筆尖一點,即成浩浩太平正氣;繡口一吐,便是煌煌盛唐雄風,以他之才,仕于臺閣,作玄宗的御用文人,不只可御手調羹,美人呵筆,還可以文章傳世,百代流芳,可他偏偏要去漂泊,偏偏要把那酒氣與墨香,流瀉在整個神州大地。
也許,李白不需要理由,他只是在用最質樸、最原始的方式把生命蕩滌干凈。李白是真正的漂泊者,對他來說,“醉過之處,皆非他鄉(xiāng)?!边h離故鄉(xiāng)又能怎樣,有酒、有詩、有月,足矣!
真正的漂泊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加一個的話,那就是生命!化生命為一場偉大的漂泊,在這漂泊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在這漂泊中把生命蕩滌得如同水晶般明徹,讓生命綻放出驚世亥俗的瑰麗。
我真想成為一個這樣的漂泊者,任獵獵西風撕扯著我的衣角。而我,則義無返顧地走向遠方。
千年.百年
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我們曾驕傲地振臂高呼:“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可當歷史的滾滾洪流在我們面前奔涌而過時,我們會發(fā)現,自已是這樣渺小,小得仿佛寄于天地的一只蜉蝣,渺于蒼海的一粒粟米。
應該說,人類是智慧的。因為人類懂得傳承(這也是人類“偉大”的原因吧。)人類很清楚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但不能丟,還要去發(fā)揚。于是仿佛一場接力賽,一個個由血緣連接起來的民族,從各自的祖先那里接過錘子和鑿子,畢其一生去雕鑿、修補,終于雕成了泱泱千年的人類文明。
我們應該敬畏歷史,因為那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寫下的。但敬畏的同時,不要彎曲我們繃直的雙膝,因為歷史,我們也要寫下去。
傳承文化
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是個什么樣子。
前不久,我剛剛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老實說,這本書有些難懂,其格調也略顯沉重,不過,我在讀完后突然驚訝地發(fā)現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居然是這么廣袤與深邃,我仿佛觸碰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虬脈縱橫的皮膚,那種蒼健的感覺,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情感:作一回中國人,值了。可當敦煌、白蓮洞、青云譜、柳候祠、天一閣.......一個個千年的意像在我心頭閃過時,我又浮起了另一種情感,這種情感讓我渾身冰涼。
我們究竟還保有多少傳統(tǒng)文化?有人說,這個問題太刻薄了,可如果我們連這個問題都答不上來,那么我們對自已的文化是否太刻薄了,中華民族曾用同化力極強的文化征服了無數快馬彎刀打天下的民族,但現在,我們卻在用冷漠摧殘這種偉大的文化,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好比行尸走肉,內核已被掏空,只剩一副皮囊,如果中華民族到了這個地步,嗚呼!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坐公交車回家,各商店門口都豎立著高大的圣誕樹,心里真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不知該高興,還是該傷心.........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五
人真是奇怪,蝸居斗室時,滿腦都是縱橫千里的遐想,而當我在寫各地名山大川游歷記的時候,倒反而常常有一些靜定的小點在眼前隱約,也許是一位偶然路遇的老人,也許是一只老是停在我身邊趕也趕不走的小鳥,也許是一個讓我打了一次瞌睡的草垛。有時也未必是旅途中遇到的,而是走到哪兒都會浮現出來的記憶亮點,一閃一閃的,使飄飄忽忽的人生線絡落下了幾個針腳。
是的,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過的線,那末,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
把那些枯萎的長線頭省略掉吧,只記著那幾個點,實在也夠富足的了。
為此,我要在我的游記集中破例寫一枝花。它是一枝臘梅,地處不遠,就在上海西郊的一個病院里。
它就是我在茫茫行程中經常明滅于心間的一個寧靜光點。
步履再矯健的人也會有生病的時候,住醫(yī)院對一個旅行者來說可能是心理反差最大的一件事。要體力沒體力,要空間沒空間,在局促和無奈中等待著,不知何時能跨出人生的下一站。
看來天道酬勤,也罰勤。你們往常的腳步太灑潑了,就驅趕到這個小院里停駐一些時日,一張一弛。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習慣不習慣。
那次我住的醫(yī)院原是一位外國富商的私人宅邸,院子里樹木不少,可惜已是冬天,都凋零了。平日看慣了山水秀色,兩眼全是饑渴,成天在樹叢間尋找綠色。但是,看到的只是土褐色的交錯,只是一簇簇相同式樣的病房服在反復轉圈,越看心越煩。病人偶爾停步攀談幾句,三句不離病,出于禮貌又不敢互相多問。只有兩個病人一有機會就高聲談笑,護士說,他們得的是絕癥。他們的開朗很受人尊敬,但誰都知道,這里有一種很下力氣的精神支撐。他們的談笑很少有人傾聽,因為大家拿不出那么多安慰的反應、勉強的笑聲。常常是護士陪著他們散步,大家遠遠地看著背影。
病人都喜歡早睡早起,天蒙蒙亮,院子里已擠滿了人。大家趕緊在那里做深呼吸,動動手腳,生怕天亮透,看清那光禿禿的樹枝和病懨懨的面容。只有這時,一切都將醒未醒,空氣又冷又清爽,張口開鼻,搶得一角影影綽綽的清晨。
一天又一天,就這么過去了。突然有一天清晨,大家都覺得空氣中有點異樣,驚恐四顧,發(fā)現院子一角已簇擁著一群人。連忙走過去,踮腳一看,人群中間是一枝臘梅,淡淡的晨曦映著剛長出的嫩黃花瓣。趕近過去的人還在口中念叨著它的名字,一到它身邊都不再作聲,一種高雅淡潔的清香已把大家全都懾住。故意吸口氣去嗅,聞不到什么,不嗅時卻滿鼻都是,一下子染透身心。
花,僅僅是一枝剛開的花,但在這兒,是沙漠駝鈴,是荒山涼亭,是久旱見雨,是久雨放晴。病友們看了一會,慢慢側身,把位置讓給擠在后面的人,自己在院子里踱了兩圈,又在這兒停下,在人群背后耐心等待。從此,病院散步,全成了一圈一圈以臘梅為中心的圓弧線。
住院病人多少都有一點神經質。天地狹小,身心脆弱,想住了什么事怎么也排遣不開。聽人說,許多住院病人都會與熱情姣好的護士產生一點情感牽連,這不能全然責怪病人們逢場作戲,而是一種脆弱心態(tài)的自然投射。待他們出院,身心恢復正常,一切也就成為過眼煙云。
現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臘梅上了,帶著一種超常的執(zhí)迷。與我同病房的兩個病友,一早醒來就說聞到了臘梅的香氣,有一位甚至說他簡直是被香氣熏醒的,而事實上我們的病房離臘梅不近,至少隔著四五十米。
依我看來,這枝臘梅確也當得起病人們的執(zhí)迷。各種雜樹亂枝在它身邊讓開了,它大模大樣地站在一片空地間,讓人們可以看清它的全部姿態(tài)。枝干虬曲蒼勁,黑黑地纏滿了歲月的皺紋,光看這枝于,好象早就枯死,只在這里伸展著一個悲槍的歷史造型。實在難于想象,就在這樣的枝干頂端,猛地一下涌出了那么多鮮活的生命?;ò挈S得不夾一絲混濁,輕得沒有質地,只剩片片色影,嬌怯而透明。整個院子不再有其他色彩,好像葉落枝黃地鬧了一個秋天,天寒地凍地鬧了一個冬天,全是在為這枝臘梅鋪墊。梅瓣在寒風中微微顫動,這種顫動能把整個鉛藍色的天空搖撼。病人們不再厭惡冬天,在臘梅跟前,大家全部懂了,天底下的至色至香,只能與清寒相伴隨。這里的美學概念只剩下一個詞:冷艷。
它每天都要增加幾朵,于是,計算花朵和花蕾,成了各個病房的一件大事。爭論是經常發(fā)生的,爭執(zhí)不下了就一起到花枝前仔細數點。這種情況有時發(fā)生在夜里,病人們甚至會披衣起床,在寒夜月色下把頭埋在花枝間。月光下的臘梅尤顯圣潔,四周暗暗的,唯有晶瑩的花瓣與明月遙遙相對。清香和夜氣一拌和,濃入心魄。
有一天早晨起來,天氣奇寒,推窗一看,大雪紛飛,整個院子一片銀白。臘梅變得更醒目了,裊裊婷婷地兀自站立著,被銀白世界烘托成仙風道骨,氣韻翩然。幾個年輕的病人要冒雪趕去觀看,被護士們阻止了。護士低聲說,都是病人,哪能受得住這般風寒?還不快回!
站在底樓檐廊和二摟陽臺上的病人,都柔情柔意地看著臘梅。有人說,這么大的雪一定打落了好些花瓣;有人不同意,說大雪只會催開更多的蓓蕾。這番爭論終于感動了一位護士,她自告奮勇要冒雪去數點。這位護士年輕苗條,剛邁出去,一身白衣便消融在大雪之間。她步履輕巧地走到臘梅前,捋了捋頭發(fā),便低頭仰頭細數起來。她一定學過一點舞蹈,數花時的身段讓人聯想到《天女散花》。最后,她終于直起身來向大樓微微一笑,沖著大雪報出一個數字,惹得樓上樓下的病人全都歡呼起來。數字證明,承受了一夜大雪,臘梅反而增加了許多朵,沒有凋殘。
這個月底,醫(yī)院讓病人評選優(yōu)秀護士,這位冒雪數花的護士得了全票。
過不了幾天,突然下起了大雨,上海的冬天一般不下這么大的雨,所有的病人又一下子擁到了檐廊、陽臺前。誰都明白,我們的臘梅這下真的遭了難。幾個眼尖的,分明已看到花枝地下的片片花瓣。雨越來越大,有些花瓣已沖到檐下,病人們憂愁滿面地仰頭看天,聲聲惋嘆。就在這時,一個清脆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我去架傘!”
這是另一位護士的聲音,冒雪數梅的護士今天沒上班。這位護士雖然身材頎長,卻還有點孩子氣,手上夾把紅綢傘,眸子四下一轉。人們像遇到救星一樣,默默看著她,忘記了道謝。有一位病人突然阻止了她,說紅傘太刺眼,與臘梅不太搭配。護士噘嘴一笑,轉身回到辦公室,拿出來一把黃綢傘。病人中又有人反對,說黃色對黃色會把臘梅蓋住。好在護士們用的傘色彩繁多,最后終于挑定了一把紫綢傘。
護士穿著乳白色雨靴,打著紫傘來到花前,拿一根繩子把傘捆扎在枝干上。等她捆好,另一位護士打著傘前去接應,兩個姑娘互摟著肩膀回來。
春天來了,臘梅終于凋謝。病人一批批出院了,出院前都到臘梅樹前看一會兒。
各種樹木都綻出了綠芽,地上的青草也開始抖擻起來,病人的面色和眼神都漸漸明朗。不久,這兒有許多鮮花都要開放,蜜蜂和蝴蝶也會穿墻進來。
病房最難捱的是冬天,冬天,我們有過一枝臘梅。
這時,臘梅又萎謝躲避了,斑駁蒼老,若枯枝然。
幾個病人在打賭:“今年冬天,我要死纏活纏闖進來,再看一回臘梅!”
護士說:“你們不會再回來了,我們也不希望健康人來胡調。健康了,趕路是正經。這臘梅,只開給病人看。”說罷,微微紅了點臉。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六
這場說走就走的苦旅,異常艱辛,卻能讓人感觸那么深刻,這文化之旅,還是苦?。∵@本書分為四個部分——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這一點,我就想到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點點加深。當然,由于我才識淺薄,在此,我就和各位談談這中國之旅。
中國,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出生地,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以及文化,同時這光鮮亮麗的背后,是多少前人的努力和付出,又是有多少無情毀滅后像野草一樣頑強。這就是我們的中國,富強民族。
而余秋雨先生這次中國之旅讓我感觸最深,首先提到了——我的山河。作者在感慨,中國原來的封閉,自己埋頭耕種,自給自足,對于外面的世界,連看的興趣都沒有。用穩(wěn)定、保守、統(tǒng)一、集政的方式來維持下去。雖然中國的缺點很多,但是最看不上十九世紀的歐洲國家用非常資本的手段來侵犯安靜的中國。
作者像古代的詩人一樣,行走在山河之間,那么作者筆下的第二站——都江堰,讓我有了新的體會。
萬里長城,守護了千千萬萬子民,都江堰,工程雖小,只是一個水利工程,但也可以成為一個長城的后輩。它保住了一個天府之國——四川。
這都江堰是尤為震撼,文中有寫道“這種比賽又極有規(guī)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的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于是有根據筑壩者指令來一番調整”。而這歸功于遙遠的李冰。
看似是在治水,事實上,確實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轟鳴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遺言。道便如此。
莫高窟大家誰不知道,敦煌莫高窟,中國的又一大財寶,佛教從印度帶來和希臘的文明包羅在里面,這里所蘊含的,是兩個大文明的精彩,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就連歷史上,最殘忍的暴君,都愿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不過這又能發(fā)生什么故事呢?我們去看看。
時間說起1900年6月22日。王圓箓王道士在一處洞窟的墻壁是空的,也許還會有洞穴,和一個姓楊的人挖開一看,果然是驚喜,一個滿滿的藏經洞!可惜我們的王道士,不知道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的學問,無數位為此耗盡終生的才華橫溢的學者,只可惜,他不知道。
這莫高窟的文化,像甲骨文一樣重要,可惜,因為那次,就再也無法解讀了。
匈牙利的一位學者名叫斯坦因,以及一位賣國賊蔣孝琬,和王圓篆談判,從一開始幾部經書到最后九千多個經卷、五百多幅繪畫打包整整花了七天,用了二十九個大箱子,三匹馬才能拉動。果然,最后王圓箓還是沒有抗拒那一點馬蹄銀的誘惑。唉,就如詩人李曉樺的詩歌一般“我好恨,恨我沒有早生一個世紀!”對于斯坦因這樣的學者,我何嘗不硬一些呢?今天,那位名叫斯坦因的學者不再引人關注永遠闃寂無人,反倒是王圓箓的那個道士塔,卻天天游人如潮,不過誰也沒有投來尊重的目光。
轉眼間又來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群美國學者宣稱,因為白俄羅斯士兵的破壞,要“拯救”莫高窟,拯救?哪是拯救?用化學溶劑把墻上的壁畫粘到紗布上帶回美國,欲望的強烈促使他們又一次來,居然這次還要在莫高窟大動手腳。這里,我們不得不感謝一位叫做陳萬里的翻譯,雖然是美國雇來的翻譯,卻心中有國,在來的第二天,騙那些人身體不適,其實就是告訴那些村民美國人要破壞。至此,我們要對這位名不見經傳的人表示致敬,“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p>
莫高窟,是如此的神圣,就連最有權威的皇帝,在它的面前,乖的像個孩子,莫高窟,就如活的歷史一樣,一批一批的工藝家,在這里雕刻出只屬于自己朝代的風彩,看著看著,一批批歷史就如仙女一般飛到面前。它記錄著我們歷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歡,長久凝視,百般叮嚀。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七
暴雨如注,書藏古今的天一閣于風雨的洗禮下更現清秀素雅。
早就耳聞天一閣“藏盡天下書”,卻對她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今日,暫借余秋雨先生的《風雨天一閣》一文,訴說我對天一閣和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崇敬之情。
藏書樓,想必是天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吧。童年時代的我經常做著這樣的一個白日夢:在幽暗的閣樓中點一盞燭燈,四周是高大古樸的木質書架,自己獨坐其中,像一只碩大的老鼠啃食著書本,管它窗外春去秋來,斗轉星移。
讀書人大多有藏書的嗜好,渺小如我,也有兩大書櫥的書本。每當看到自己心愛的書本被還回來時的殘破不堪,心里都是滿滿的怨氣,面對借書人的負荊請罪,我也不好發(fā)作。久而久之,我便定下一個規(guī)則,來人借書一概不允,除非是知根知底的摯友?;蛟S天一閣的創(chuàng)建人范欽與我有相同的遭遇吧,他便定下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等一系列天一閣的管理制度。與我不同的是,我藏書只是個人的嗜好,而范欽卻是“職業(yè)是藏書,業(yè)余做做官”。范欽做官時輾轉各地,每到一處,便命人細細搜集本地的地方志和各色散文詩集,裝訂匯總,藏于閣中。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藏書家遇到的真正麻煩大多是在身后。是啊,我們民間常說“富不過三代”,財產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書籍呢?我不禁為老范欽深深地捏了一把汗。歷史似乎十分眷顧這個執(zhí)著的老人,子孫后代兢兢業(yè)業(yè)的守護著天一閣,將對閣樓的愛護烙進了自己的靈魂深處,成為代代相傳的家徽。
曾在高中語文課本上學過戴望舒的詩歌——《雨巷》,總是無法領會作者所營造的氛圍,無論課堂上老師再怎么深情的朗誦,下課后再怎么翻閱相關的書籍,雨巷總是沉浸在江南的煙雨中,朦朧而模糊。直到那天,隨友人游覽福州的三坊七巷時,彌漫在雨巷周圍的薄霧一下子全散了。望著高聳的白墻,窄窄的天,曲曲折折的小巷,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雨巷給予我無以言表的美。我想,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想,這也是《文化苦旅》給予我最初的感受。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八
語文老師用了一整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給我們朗讀了《道士塔》,全篇彌漫著濃濃的憤怒、彷徨,夕陽之下無家可歸的中國文化,就都被壓進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動不已,然后買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來翻去。但一個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現在的我也只是憑著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心地去尋找若有若無的蹤跡。
由于先前已經多次閱讀了《文化苦旅》,讀后難免少了些新鮮感。我會盡力表述自己的體會。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的王道士;恨數不清的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yōu)槭裁床话衙苁业迷匐[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鉆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于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卷。
《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yōu)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fā)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凄艷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群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我們應該反思。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九
自從閱讀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我才發(fā)現我們祖國的每一座高山、每一條河流都是“文化山水”,那些高山河流留下無數文人雅士的印跡,終于形成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并用她無上的魅力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這本書我讀得很苦,我從故鄉(xiāng)僻靜的學堂走到山頂的廟堂,從綿延千年的都江堰到來到敦煌的莫高窟,大概是從道士塔開始,我便深深嘗到文化黃沙的苦了。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列車中的第一個站點,主要講清末時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間發(fā)現了大量經卷,但他卻不懂藝術,硬是糊里糊涂地破壞了一些寶貴的文物。更可惡的是,有一群外國探險者入侵此地,他們威逼利誘王道士,硬是低價買走——不,是掠奪——大量寶貴的經卷和壁畫。這一系列可恨的行為讓莫高窟這座藝術寶庫毀于一旦!當你看到了這里,你可能會覺得心痛,心在不斷的滴血,因為身為炎黃子孫的你,看到因為王道士和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得祖先為我們留下的一件件遺物就此陷于他手。
接著就看到《黃州突圍》,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景仰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意去找他麻煩吧?可事實偏不如人意,東坡學士的“烏臺冤案”,讓我們看到官場的復雜,看到難測的人心,有時你為之驕傲的會成為給你致命一擊的拳頭。在黃州,東坡學會低調隱忍,變得成熟豁達,這樣的過程很苦,但幸運的是苦難之后,我們看到他昂首前行的背影。
《文化苦旅》帶著我漫游中國歷史舞臺,文中一個個偉大而鮮明的人物緩緩出現在我眼前,他們身上體現出中國文化的良知和文人高尚的人格,盡管有些終究沒逃過歷史悲劇。在嘆息中,這本書讓我讀懂了什么是“中國文化”。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十
《文化苦旅》的第一篇《道士塔》從莫高窟外的一座道士圓寂塔寫起,講述了20世紀初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以謊言和微不足道的金錢從王道士手里掠奪走了石窟藏經洞內的大量的經文,經書,經卷的故事。在這篇文章中,余秋雨教授表達了一種“恨”的情緒。恨外國的那些巧取豪奪的文化海盜,恨愚昧無知,貪圖小利的王道士,恨尸位素餐,昏庸無能的官吏,恨喪權辱國,腐敗無能的封建政府,……,還恨自己生不逢時,不能及時阻止強盜們的野蠻行徑。
恨外國人,恨他們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來到中國,恨他們用超低的價格“買”走了經卷??伤麄兪窃鯓觼淼街袊挠质窃鯓佑贸偷膬r格“買“走了無價之寶的經卷文中已有明確的回答:”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xù),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掛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里沖刺的最后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wèi)”,還有:“王道士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銀元,這是平常化緣時很難得到的”??纯矗盎墶?,說難聽點就是“要飯”,那能要到什么呢王道士根本就是一個沒見過世面,沒有文化的人,他哪里知道經卷的重要性!要是這樣的話,還不如把這些經卷讓外國人運到他們那兒,總比在中國受不到一點保護要強。然而余教授說了:“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
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不僅得到了傳承,經歷代得道高僧地弘揚,更是博大精深。其精髓所在,皆可在經卷上得以體現。可是現在看來,佛教再昌盛,經卷再多,如果國家不富強,以至于外國人“出入自由“,那不管你有多少寶貝,也會被一一搬空,成為別人的手中之物。
也曾有人認識到“寶貝”的價值,“(葉熾昌),是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也有人想到過“保護”,“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難道中國就真的湊不出那些運費嗎不,“朱門酒肉臭”,人家當官的不想出運費,即使有一批送京的,也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結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比绻嫒缬嘟淌谒胗杏凶R之士去攔外國人運經卷的車隊,沒準還會被當作劫匪被抓被殺呢。國家已如此懦弱,如此混亂,老百姓還怎么過日子,佛教恐怕也會沒落了。
這件事也反應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政府的無能。讀罷文章,我也同余教授一樣“恨”。要想不再添“恨”,只有國家強盛了,公民的素質提高了,所謂“盛世興收藏”是也。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十一
清晨中的臘梅是冷艷的,月下的臘梅是圣潔的,而雪中的臘梅則是仙風道骨,氣韻翩然的。情趣,詩意蕩漾在冰冷的冬季里。臘梅動人心魄,它打動了病人,打動了我,也打動了秋雨先生。嗅著臘梅的沁人心脾的馨香,我多想在秋雨先生的病床旁陪伴他一起欣賞這屬于臘梅的冬季。
在茫茫的行程中,秋雨先生經常明滅于心間的一個寧靜光點便是一枝臘梅。當時光匆匆從人的額頭上劃過,當流水般的歲月止不住的流逝,總會向往那寧靜的一片土地,一些小事便也會在心頭泛起漣漪,讓人止不住地回想,品味,品味那些小事對生命的撞擊。
秋雨先生沉醉于偎依在病床上的冬天的臘梅。臘梅在病人們的期待中一朵朵的綻放,在暴風雪侵襲后的人們的生生悲嘆中一朵朵盛開,它讓病人們睜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讓人們滿心的敬佩,喜愛。還有,那暴風雪中為了病人們去細數梅花的護士天使,她們潔白的衣服與圣潔的心靈隨著臘梅的香氣浸入人們的心脾。我也沉醉了,可我不知,是為了這里臘梅的清馨,還是護士小姐的美好心靈。
病房最難捱的是冬天,冬天,他們有過一枝臘梅。
冰肌玉骨,堅貞不屈,這就是臘梅。這株臘梅生長在醫(yī)院里,盛開在醫(yī)院里,給眾人帶來欣慰,驚奇,這便使臘梅擁有了更深一層的意思。
“花瓣黃得不夾一絲渾濁,輕得沒有質地,只剩片片色影,嬌怯而透明”,如此晶瑩剔透的臘梅,讓我盡情的欣賞你的美吧,讓我融入你那圣潔美麗的世界吧!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十二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
——題記。
中國燦爛的禮貌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向以來欣賞懂史且敢于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并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供給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此刻不一樣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能夠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活力,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所以,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一樣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fā)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禮貌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禮貌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酝比A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夢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必須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以往,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所以,“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僅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云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我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只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十三
跟隨余秋雨踏上游歷中國文化古跡的旅途,感受歷史名跡歷經千年的風風雨雨所沉淀出的歷史文化底蘊。
具有”天府之國“美稱的都江堰是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也是能夠與長城并肩的文化遺產之一。文章在開頭先描述了長城,在大多數人心中,長城是我們民族的象征,文化的精髓。接著筆鋒一轉寫到,長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兒,被風沙吹塌了。而都江堰不是,它驕傲地在風浪中矗立了兩千多年,堅固得如同中國的歷史。與長城進行了一系列對比,都江堰充滿靈性的形象便躍然紙上。
能夠說,都江堰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確實如此,民族之所以延續(xù),是因為有了標志的象征,都江堰已很好地代表了一個強悍的民族。
民族應該感謝都江堰,更應該感謝給了它生命的建筑師李冰。”為官一任。造就一方“是李冰建筑都江堰的本意。我驚嘆于李冰在千年前建了如此利國利民,惠及子孫后代的工程。都江堰的背后不是死物,它的背后是如李冰一般為民,為后世蒼生,為自然和諧獻出自己一份綿力的偉大祖先。有了他們,才有天府之國給中華兒女提供的庇護和濡養(yǎng)。民族的延續(xù)也正是有了這樣的高尚的起點才變得更強大。李冰留給人們的思考就如都江堰留給我們的深思那樣豐富而美麗。
都江堰不只是一座水利工程,不只是一位了不起的工程師,更應該是一個民族所在的精華與衰敗的緣由。面對文化的精髓,我們所能做的是保護它,讓悲劇不再重演,將民族的華麗再次呈現。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十四
木窗、石板路、烏篷船和縱橫交錯的水道的一座座石橋,組成一座平和安靜的江南小鎮(zhèn)。
行走在中華民族多彩的文化形式中,關于“江南”這個話題的有很多,唐詩宋詞贊美它,古代仁人志士政治上失意時歸隱選它,現代影視拍個古裝片的拍攝是它,它似乎成為人們心目中的一塊圣地,一塊遠離喧囂的城市,洗滌浮躁心靈的“世外桃源”。
當你乘船游覽在小鎮(zhèn)時,你會看到的不是摩天大樓,而是一排排粉墻黛瓦的矮屋,你會看到的不是一輛輛疾馳的汽車,而是一條條冒著炊煙的烏篷船,你會看到的不是喧鬧的城市,而是漁民劃著船,妻子在做飯,女兒在看書的淡泊安定。這是一種脫離了急促和浮躁的美,在漾著碧波的水面和清朗的江南小曲中,這種美顯得格外生機盎然。
正如書中所說,江南小鎮(zhèn)沒有河邊吊腳小樓的渾樸奇險,沒有前險灘,后荒漠的氣勢磅礴,沒有朱雀橋、烏衣巷的滄桑,只是他們行走在歷史的長河中,顯得格外平穩(wěn)、內斂,不張揚,那悠悠的景色令人陶醉、令人流連忘返。
“淺諸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我愿悠悠江南永葆那一份清靜舒適,傳承中華民族的安然祥和。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十五
《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合集,雖然我一直未窺得散文的精髓,因而不怎么喜歡散文,但里面的一些內容仍然讓我印象深刻。
中華的美。有風景的美,文化的美,以及人的美。三者往往是互相融合的。都江堰、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西域喀什、浙江杭州……或壯觀,或奇麗,也并非沒有文化的美與人的美的存在;天一閣,及各個類似的地方,都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卻也有著風景的美與人的美;巴金,謝晉,黃佐臨……都有自己所熱愛的,并用行動體現這份熱愛,這會創(chuàng)造風景的美與文化的美;所以它們都很美。中華文明相較于其他文明來言其實幸運得多:早年沒有同其他較強的文明打過大仗,只是內部打仗;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不錯;并且一直綿延傳承,從未斷過。我為中華的美而感到自豪。
但是,中華也有一些毛病。誹謗。媒體的誹謗暫且不論,群眾卻令我為之汗顏。群眾常常在不明真相和眼睛雪亮之間徘徊,此時,人們在嘩眾取寵的媒體的極力鼓吹之下,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古訓。倒向了不明真相的一方。于是余秋雨先生被剝奪了他的名譽權,以及他妻子的工作權,他父親的生存權。被一些學者評為中國受誹謗最多的作家。其實我平時讀書看報也常常是看到什么信什么。我以后不能盲目地相信人的誠實了。也不能夠全盤接受他們的誤導,應加以自己的判斷才好。
我希望以后的中國能保留美,并改正這些毛病。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十六
這本新編的《文化苦旅》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中西方文化對比與近代中國對文化的阻礙。后兩部分分別來自余秋雨老師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吾家小史》。因為三部分寫作時間不同,文筆、內容均有較大差異性。
就文學性來說,剛開始讀時覺得行文對仗、詞藻優(yōu)美,但過多的堆砌顯得有些膩,特別是《天人對話》最后一段,很優(yōu)美但有些多余。我想將文化苦旅的第一部分(至《風雨天一閣》)推薦給即將高考的學生,會對考試的行文有很大幫助。
總體來說,第一部分讓人從各個方面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精神;第二部分升華文化,通過與其他國家文化的對比,了解自身文化的特殊性;第三部分通過文化引出現代社會爭論熱點。推薦想進行文化熏陶的朋友讀第一、二部分;推薦想進行深度思考的朋友讀第二、三部分。選擇需謹慎,越往后越累,累腦又累心。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十七
前些年,粗讀過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對《西湖夢》這一篇記憶猶新。盛夏,因孩子小升初,新學校布置的暑期作業(yè)中有親子伴讀,于是攜孩子再逛書店,購得新版《文化苦旅》,其中美文有較大改動,粗粗翻閱過后,目光落在《杭州宣言》上。作為新杭州人,對于杭州,對于西湖,總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文學大家的筆下再次神游,展開對這座城市的靈魂之旅。
對于西湖,我感觸頗深。幼年時家住同省浦江老家,就從父輩口中聽得描述,那美輪美奐的湖光山色,那浪漫溫情的民間傳說,那雋永婉約的唐詩宋詞都給西湖蒙上華麗的面紗。聽說明代時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寫過這樣一首詩:昔年曾見此湖圖,不信人間有此湖。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還欠費工夫??梢娢骱拇_是令人驚艷的美。隨著工作的變動,十年前舉家遷居杭城,很快近距離地欣賞到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子,更讓人感到它的真實和親民。日子漸久,繁忙的工作讓我疏離了西湖,它變得清晰而遙遠。
而今,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時,杭城的山山水水又開始在眼前閃現。我在文中暢游,從沒有這樣深入地了解過杭州,感受它的前世今生,深掘它的文化內涵,體會它的欣喜悲歡。
馬可·波羅曾在游記中說,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他來自于歐洲人心目中最美麗的城市威尼斯,對于城市美景有足夠的評判眼光。航海家們沒有抵達杭州,但杭州一直隱隱約約地晃動在他們的心理羅盤之一。而作為如今生活在杭州的我,這種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
春天的西湖桃紅柳綠,草長鶯飛。漫步在蘇堤、白堤,如今我的眼中不僅僅是如醉春煙,更有對大文豪白居易、蘇東坡的敬佩和緬懷。西湖是當年他們?yōu)榱撕汲前傩彰馐芩疄?、旱災之苦,而開展的浩大的民生工程,恩澤后人。他們不僅解決了水患,更是給子孫留下這曼妙的風景和傳世的美名。
白居易這位文學巨匠,站在唐代詩歌的巔峰,卻絲毫沒有傲慢在文化的身份里,而是用泥土和石塊寫詩,成天忙碌在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中。致力于實實在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改造,給杭州人民留下了比《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樂府》更瑰麗的作品——西湖。北宋時,杭州還再次迎來一個文學巨匠——蘇東坡。他兩度為官杭州。任通判和知州。與白居易一樣,他到這座城市的時候,也一點兒沒顯出曠世詩人的模樣,而是變成了一位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甚至,比白居易還徹底。讀到這里,我不禁為杭州的幸運而倍感歡欣。
余先生也說“西湖給人以疏離感”。初到杭城時,我也很有同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人生的感悟也越來越多。有時的迷茫,亦如浩渺的湖水,讓人有莫名的憂愁,淡淡的揮之不去。畢竟是大學者,我無法全然領會余先生心中和筆下抽象和充滿象征性的西湖,但是我能感受到面對西湖時,他的那種無奈和落寞。也許就像燃盡繁華之后歸于平淡的人生吧。
說到西湖,一定會想到最膾炙人口的傳說白娘子。杭州居然用一池清清亮亮的湖水,用一條宜雨宜雪的斷橋,用一座坍而又建的雷峰塔來侍奉她。亦仙亦妖的白娘子并沒有像人們津津樂道的戲劇中一樣,為了許仙而心甘情愿的被壓在雷峰塔下。她最大的傷心處是不能做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和許仙終老一生。余先生說:“雷峰塔只是一個歸結性的造型,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界的愴然象征?!蔽蚁耄@便是對西湖文化的一種很好的詮釋。
文章最后一段話給人以醍醐灌頂,余先生說:“如今的杭城呈現出了一個貫通千年的人文宣言。這個宣言,曾經由錢镠親自指導,由白居易、蘇東坡參加起草,由白娘子從旁潤飾,又由今天的建設者們接筆續(xù)寫。宣言的內容,很復雜,又很簡單:關于美麗,關于自然,關于生態(tài),關于人間?!?/p>
在文中,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感受杭州、欣賞西湖,體會著一位大學者深刻的見解和精辟的剖析以及他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深邃的靈魂。
文化苦旅臘梅讀后感篇十八
我很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他因深厚而沉默,也許是沉默的原因。這讓我想到一個故事:
在一場人們屏息等待的鋼琴演奏會上,女鋼琴家悄然出場。人們驚訝于她衣著樸素時,她說:“人,要隱于音樂背后?!钡拇_,在很多時候,許多人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而有些人選擇崇尚樸實無華的內心,這種信念是多么令人折服啊!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應該算是“道士塔”和“莫高窟”了吧,“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背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沉重的嘆息?!蹦阏f王圓篆是壞人,也不全是,畢竟他讓那些經文躲避了飽受戰(zhàn)亂的痛苦;但你說他是好人?也不是,畢竟他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結晶讓那可憎的外國人給奪了去!
“莫高窟”,一個多么神奇而高深的地方!千百年來,他沉默著,像一棵樹,一座山,因為他知道未來,人們會撥開歷史的睫毛,透過深沉的瞳孔,來還他一個公正而客觀的判斷。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女鋼琴家的魅力在于演奏技藝的高超,與音樂融為一體。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有所作為,從而順利抵達成功的彼岸!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74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