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之道讀后感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28 04:58:45
榮格之道讀后感范文(19篇)
時間:2023-11-28 04:58:45     小編:碧墨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將自己的感受與他人分享,并探討不同的觀點和見解。寫讀后感要注重結(jié)構(gòu)安排和文字表達的準確性。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后對讀者自身的感受和思考的總結(jié)與概括,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讀后感了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一

沒有手機沒有網(wǎng)的這段時間,帶著點戒斷反應(yīng)讀《榮格自傳》。書非借不能讀,這本書自然不是我的。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下卷還放在那里沒看。

看完《榮格自傳》,我不知道這篇讀后感是不是應(yīng)該寫上“第一次”三個字,很難說以后會不會讀第二次,畢竟戒斷反應(yīng)中讀得不細,況且理智告訴我,這樣的書應(yīng)該有重讀一次的價值,恰如榮格讀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頭又拿來翻看的。

也許是下筆者的緣故或翻譯者的緣故,這本自傳的風格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以及《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差別很大,當然我更希望是榮格本身與弗洛伊德之間的差別。這本自傳更散漫意識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寫又近如小說。

充滿歷史感的幼年環(huán)境,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構(gòu)成,很早就關(guān)注到自己個性有別于他人的榮格敏感的體味著成長的變化。這種敏感的覺察終其一生,構(gòu)筑著他靈魂棲息的塔樓。他將這座塔樓以曼荼羅為標志,如同隔離世外的獨行宇宙,無所不包無所不有,但也預示著,塔樓之外無邊無際的是他人的城堡與部落。

精神分析的構(gòu)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著大量案例經(jīng)驗的積累,它仍然是以自省為核心的一種思考方法。榮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權(quán)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沒有一種精神分析的體系是脫離其創(chuàng)始者的內(nèi)省。我們意識的世界是心靈的,沒有內(nèi)化的經(jīng)驗是不被察覺的。在此基礎(chǔ)上面對疑問、阻礙、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們嘗試解讀世界,其實也就是在解讀自己的心靈,直到他們的世界能夠裝盛在理論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滿足于安寧。其實我們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的在解讀這個世界與自我的關(guān)系呢?然而,外部世界無窮盡,內(nèi)心世界怎么會“無新鮮事”?理論的大碗總是不夠大。榮格歸之于神秘,承認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認了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認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經(jīng)癥的困擾?;糜X、夢、預知,統(tǒng)統(tǒng)有了歸處,接受了這分裂的兩個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為什么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促進成長,而耗時甚長?精神分析不解決問題。精神分析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所構(gòu)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樓,同時引水入渠,添加靈動。來訪者的問題在這里能夠被接受,重新被解讀,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鑄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與控制的歸墟。心靈有了穩(wěn)固的塔樓,同時變得更加寬容,隨時可以增添新的建筑,這大概就是《榮格自傳》給我最淺顯的觸發(fā)。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二

我在書店閑逛時發(fā)現(xiàn)了一本名為《榮格之道》的書映入眼簾。書名似乎有一種魔力吸引著我。5分鐘之后我毫不猶疑地掏錢把它買回了家。

戴維·羅森說:“當我第一次讀《老子》的時候,我感覺他是在對我說話”。當年我讀到這句話時,內(nèi)心被深深震撼,這種感受至今仍記憶猶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人、地球另一端的異族學者,以及當時我個人的心靈,竟和諧而奇妙地產(chǎn)生了共鳴。

正如《榮格之道》一書的副標題——“整合之路”所暗示的,榮格在西方和東方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榮格心理學與道家思想具有驚人的一致性。該書分為六章,每一章都“圍繞著榮格生命和生活發(fā)展階段的某一特殊危機展開”。在每一章中,對于所面臨危機的解決,“都聯(lián)系到了榮格心理學的發(fā)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則”。第一章將榮格心理學中的自性概念與道之間進行了比較,并揭示了意識自我從自性與道中出現(xiàn)的過程;第二章對人格、面具、陰影以及與此有關(guān)的道家思想原則進行了討論;第三章討論了道家以及榮格理論中的寬容性原則;第四章討論的是,當榮格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后,榮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體無意識的深淵,他正式將道家的核心概念——對立雙方的整合與和諧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學之中,經(jīng)歷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榮格晚年整合自己心靈的更為謹慎的努力,將阿尼瑪?shù)母拍钆c道家的“陰”,以及“自性”與“道”作了對比分析;第六章回顧了榮格回歸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榮格實踐著道家的德性,他認識到惟有通過自然無為,放棄意識自我的固著,才能返歸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偉大而永恒之路——“道”。

書中經(jīng)常性地引用《老子》或《莊子》里的語句,比較榮格心理學概念的異同,從不同的側(cè)面來加深對“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來晦澀難懂的榮格心理學名詞,經(jīng)過老子和莊子的另一種方式的解讀之后,變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來。

“道不遠人,遠人者非道”。這種古今中外對人類心靈進行探索的偉大的先驅(qū)和研究者們,各自獨立地基于自身的觀察和實踐,對于人類心靈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極為類似的結(jié)論,無論其結(jié)論讓外行看起來是覺得多么地詭異晦澀,這才是真正的基于觀察和實踐的科學,比把通過在實驗室里得到的小雞、老鼠和狗的心理行為反應(yīng)推論到人類身上的方式來得更為科學,也比無視基本常識,拍腦袋憑空構(gòu)建出某種理論模型,再依此人為設(shè)計出精巧繁復的實驗以證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學。實驗室中構(gòu)建出來的心理學只不過是人為搭建的纖細精巧的想象力玩具,與人類心靈的實相相距甚遠。

弗洛伊德和榮格等人的偉大即在于此,中國文化的偉大也即在于此。中國文化是一個從起始時就與迷信絕緣的,根植于人性的偉大文化。中國人很早就用人心的體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對心性整合的重視,與榮格不謀而合。(陳羿江)。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三

一個在事業(yè)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著與眾不同的稟賦與氣質(zhì)。

人生是一種令人懷疑的實驗。它只有在數(shù)字上才是一種極大的現(xiàn)象,從個人來說,生命是如此地稍縱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夠存在和發(fā)展,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對于生活的各種問題及復雜性,要是從內(nèi)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們最終只具有很小的意義。外在性的事根本無法代替內(nèi)心體驗。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無獨有偶地貧乏的。

我總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總覺得應(yīng)該探尋它的意義,但我卻不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我總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些什么--也許在大自然中--給我提供一些線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憶就像地下的單株根莖所生發(fā)出的芽,就像在一條潛意識發(fā)展的道路上的車站。

從一開始,我便有一種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運賦予我的并必須加以接受。這使我內(nèi)心有一種安全感,而且盡管我從來無法對自己證實它,它卻向我證實了它自己。我沒有擁有這種肯定性,它卻擁有了我。

一種新思想,或甚至只是舊思想的一種異乎尋常的一個方面,只有依靠事實才能與別人溝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絕消亡的各種往事的回憶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種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復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對于潛意識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應(yīng)的.方式不斷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佛是出自理性的頓悟,而基督則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犧牲者。

如果遵循個性化的道路,如果要過自己的生活,就必須承擔錯誤;沒有錯誤,生活就不完整。連一分鐘都不能保證我們不犯錯誤,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險。我們可以設(shè)想筆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會發(fā)生了,至少正確的事不再會發(fā)生。任何想要走捷徑的人,都與死人無異。

前記:

最近在讀《榮格自傳》,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接觸到過這本書的書名,而且也已經(jīng)找來放在文件夾里,可是一直沒有打開來讀,一則是因為自己沒有準備好走進一個誠實的心理學家的內(nèi)心世界,再則也是沒有完整一些的時間。所以一直拖到現(xiàn)在。

正文1:

坐在涼爽的圖書館里,或者是稍有些悶熱的辦公室里,看著這本書,經(jīng)常會忘了時間,真實情況是看得很辛苦,大腦時而會很累,甚至會出現(xiàn)很多幻覺--真擔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這一切。

書,一直在讀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過經(jīng)歷的,例如,兒時的一些不可思議的舉動、夢境,還有迷惑和好奇,夾雜著一些幻覺;有一些是令我驚奇的,例如,榮格對于自己夢境的解釋和對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療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這個心理學家的誠實而感動。他對自己、對一切都是那么的誠實,他說:我追求的不是權(quán)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認真地深入地讀下去。

正文2:

對于一些神秘現(xiàn)象,從心理學方面進行研究和闡述,我似乎開始有一點點的思路了。

越來越晦澀,榮格象征意義手法的敘述,開始讓我頭疼,尤其是塔樓這一章。

煉丹術(shù)和心理學,榮格的這個課題,實在難以明白。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四

記錄記錄,方便以后回顧。還挺喜歡這本小書的,寫得挺精簡,看圖蠻有意思,說的很多觀點我也很贊同。就是感覺多多少少有些熟悉,又說不上來源自于哪里,我真的該好好補補本雅明等人了。

藝術(shù)是神秘化的結(jié)果,是粉飾和彰顯不平等的手段。照相機的發(fā)明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以人為中心的透視法,引發(fā)一系列改變,更破壞了圖畫的獨特性,動搖了藝術(shù)品的地位,原作從而被賦予新地位,也就是神秘化的過程。復制品看似是原作的再現(xiàn),但實際上因為人們的觀看投合于不同的目的,是原作的再塑造,已經(jīng)與初始意義不同。

“男性重行為,女性重外觀”,由于社會期許的不同,女子的自我對待暗示著旁人可以如何對待她,將自己變?yōu)楸挥^察的景觀。在歐洲傳統(tǒng)繪畫中,裸體女性形象不斷變遷,之后鏡子的出現(xiàn)“縱容女子成為其同謀,著意把自身當作景觀展示”,裁判的形象則“使美貌具備了競爭性”。在今天,盡管女性的裸體形象有所變化,但“觀看女性的基本模式與女性形象的基本用途,仍無變更”。

有意思的點:盡管畫中的裸體女性形象是為了取悅男性、激起男性性欲才擺出各種姿勢,但畫中的女性卻不被允許擁有自己的性欲,唯有如此才能使觀賞者感到獨占這種激情。這真是很有意思的一個點,感覺現(xiàn)在的私房照風格也與書中舉例的畫作相似。

裸體與裸像的區(qū)別??吹铰泱w瞬間神秘感的消失。

油畫表達的完全是表象,正如資本對社會關(guān)系所做的一樣,油畫使得一切現(xiàn)象都成了商品。油畫象征著財產(chǎn)。

由于油畫的寫實性,使得象征意象變得不可信,神學畫作變得滑稽。油畫的逼真帶來的'接近性又與公開陳列所需的距離產(chǎn)生了矛盾。

油畫畫種:動物畫、靜物畫、建筑畫、歷史畫/神話畫、風俗畫、風景畫

風俗畫從正反明證明德行由財富和地位帶來。

廣告關(guān)注的是人際關(guān)系,而非物品。

廣告和油畫的延續(xù)關(guān)系(引用,同一套視覺語言)。廣告需要借用油畫收藏-買賣的邏輯。

油畫:鞏固對現(xiàn)有之物的滿足,針對的是靠市場賺錢的人,描繪的是現(xiàn)在時;

廣告:激起對現(xiàn)有狀況的不滿,針對的是構(gòu)成市場的人,描繪的是未來時。

廣告通過以夢補缺保持信譽,同時把消費轉(zhuǎn)換成民主的代用品,掩飾社會中一切不民主現(xiàn)象。

廣告是摒棄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獲取占據(jù)了全部行為,通過把判斷事物吸引人與否的虛假標準強加于人,資本主義“迫使受它剝削的廣大群眾將自身的利益規(guī)定得狹隘無比,以維持它的生存”。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五

有一篇文章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它就是我四年級下冊語文書里的一篇課文——《自然之道》。

這個故事講的是,“我”和同伴們以及一個生物學家向?qū)?,在四月份去哈巴拉哥島的海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事情?!拔覀儭辈欢匀恢?,救了一只幼龜,卻害了成千上百只小幼龜。事后,我們十分后悔不該不聽向?qū)У脑挕?/p>

幼龜天生弱小,經(jīng)不起食肉鳥的攻擊。而“我們”卻要“加害”于它們。故事中的“我們”真是愚蠢莫及,不知道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會產(chǎn)生與愿望相反的結(jié)果。不知道也就算了,還不聽向?qū)У膭窀妫炊R向?qū)А皼]良心”、“不是人”、“不會去保護比自己弱小的小動物”等等等等。這些不說,還逼向?qū)П稹皞刹毂庇?,你們不知道這只是幼龜?shù)膫刹毂龅轿kU會迅速返回龜巢,可向?qū)е腊。?/p>

表面上只有“我們”錯了,可是其實向?qū)阋灿心敲匆稽c點的小錯誤。你是大人,“我們”是小孩,你應(yīng)該抵抗的住吧!而且你也可以反駁他們,你是生物學家的向?qū)О。?/p>

高級動物——人類,雖然只做錯了一件事,可你們知道這對幼龜?shù)膫啥啻髥??它們本來是懷著美好的愿望步入大海的,可遭受了食肉鳥的突然來襲,這叫它們受得了嗎?雖然有一小部分的幼龜成功地進入大海,可除了偵察兵以外,它們每天都提心吊膽,過著不是正常幼龜過的生活。

上下五千年,有一本一直流傳著的書,有一個連幼兒園的小豆豆都知道的經(jīng)典故事——《拔苗助長》。他也是沒有按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急于求成,可這比起來,還是“我們”的過失大一點兒。

或許,這樣的思想還會造成甚至我們永遠都無法彌補的過失。所以,大家可千萬不要急于求成??!善良??!而去違反自然規(guī)律哦!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六

有幸讀到這本書很高興,因為這本書已經(jīng)下架了,也許泰森想收點人的夢想過的生活,事業(yè)成功,金錢無數(shù),女人無數(shù),派對無數(shù),朋友無數(shù)。但沉迷于毒品,讓自己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沉迷于女人對于單身的時候的泰森問題不大,但是結(jié)婚了以后還這樣,主要還是影響到婚姻的穩(wěn)定了。后來因為一個女兒夭折了,讓他知道了家庭的重要性,開始回歸家庭,戒掉了性癮。

成功的人都有一種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吸引了愿意幫助他的人,無私樂觀謙恭幽默心平氣和有領(lǐng)導氣質(zhì),這是現(xiàn)在的泰森所擁有的品質(zhì),年輕的時候最多時無私樂觀有領(lǐng)導氣質(zhì),還有就是他是個混街頭的人,混街頭的人就有一股別人愿意幫的氣質(zhì),可能是一種義氣,可能是一種擔當,可能義氣和擔當也是無私樂觀有領(lǐng)導氣質(zhì)的一部分。

他愿意學習拳擊,而且很有激情,庫斯看到他的時候他還沒有過拳擊比賽的經(jīng)驗,但庫斯就確定他以后能夠成為拳擊冠軍。他很努力,曾仕強說的九分努力,就是別人愿意和努力上進的人交朋友,愿意去幫助努力上進的人。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七

2004年,我在書店閑逛時,發(fā)現(xiàn)了一本名為《榮格之道》的書映入眼簾。書名似乎有一種魔力吸引著我。5分鐘之后,我毫不猶疑地掏錢把它買回了家。

戴維·羅森說:“當我第一次讀《老子》的時候,我感覺他是在對我說話”。當年我讀到這句話時,內(nèi)心被深深震撼,這種感受至今仍記憶猶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古人、地球另一端的異族學者,以及當時我個人的心靈,竟和諧而奇妙地產(chǎn)生了共鳴。

正如《榮格之道》一書的副標題——“整合之路”所暗示的,榮格在西方和東方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榮格心理學與道家思想具有驚人的一致性。該書分為六章,每一章都“圍繞著榮格生命和生活發(fā)展階段的某一特殊危機展開”。在每一章中,對于所面臨危機的解決,“都聯(lián)系到了榮格心理學的發(fā)展和道家思想的原則”。第一章將榮格心理學中的自性概念與道之間進行了比較,并揭示了意識自我從自性與道中出現(xiàn)的過程;第二章對人格、面具、陰影以及與此有關(guān)的道家思想原則進行了討論;第三章討論了道家以及榮格理論中的寬容性原則;第四章討論的是,當榮格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后,榮格陷入了深度的抑郁以及集體無意識的深淵,他正式將道家的核心概念——對立雙方的整合與和諧引入到自己的心理學之中,經(jīng)歷了真正自我的重生;第五章描述了榮格晚年整合自己心靈的更為謹慎的努力,將阿尼瑪?shù)母拍钆c道家的“陰”,以及“自性”與“道”作了對比分析;第六章回顧了榮格回歸整合的永恒之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榮格實踐著道家的德性,他認識到惟有通過自然無為,放棄意識自我的固著,才能返歸完全整合的自性,也即那偉大而永恒之路——“道”。

書中經(jīng)常性地引用《老子》或《莊子》里的語句,比較榮格心理學概念的異同,從不同的側(cè)面來加深對“道(自性)”的理解。有些初看起來晦澀難懂的榮格心理學名詞,經(jīng)過老子和莊子的另一種方式的解讀之后,變得容易理解和平易近人起來。

“道不遠人,遠人者非道”。這種古今中外對人類心靈進行探索的偉大的先驅(qū)和研究者們,各自獨立地基于自身的觀察和實踐,對于人類心靈的基本方面得出了極為類似的結(jié)論,無論其結(jié)論讓外行看起來是覺得多么地詭異晦澀,這才是真正的基于觀察和實踐的科學,比把通過在實驗室里得到的小雞、老鼠和狗的心理行為反應(yīng)推論到人類身上的方式來得更為科學,也比無視基本常識,拍腦袋憑空構(gòu)建出某種理論模型,再依此人為設(shè)計出精巧繁復的實驗以證明之的方式更加科學。實驗室中構(gòu)建出來的心理學只不過是人為搭建的纖細精巧的想象力玩具,與人類心靈的實相相距甚遠。

弗洛伊德和榮格等人的偉大即在于此,中國文化的偉大也即在于此。中國文化是一個從起始時就與迷信絕緣的,根植于人性的偉大文化。中國人很早就用人心的體察代替了愚昧盲信的鬼神崇拜。道家思想中對心性整合的重視,與榮格不謀而合。(陳羿江)。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八

動物雖然沒有人那么聰明,但有一樣東西與人比則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就是母愛。無數(shù)名人歌頌過母親,可他們卻忘記了動物。穩(wěn)重這位母親,她受盡磨難,來到孔雀湖下,費盡九年二虎之力躍上石階,當作者要一棍子打死她時,為了保護孩子,她一跳,卻跌了下去??伤秊榱四墚a(chǎn)下卵,又朝那兒奔去!最后,她被打碎腦殼,仍拼盡全力躍入湖中,死去。我有多么震撼啊!她在關(guān)鍵時刻,最后用力一躍時,是誰給了她力量,是母愛!

我的媽媽雖沒有這樣轟轟烈烈地愛過我,可她的一言一行中,卻也透露著深深的愛?。∥业淖旌芴籼?,媽媽一日三餐不僅要燒好,還得翻著花樣,兩天不能重樣。例如,早上燒了青菜和雞蛋,第二天如果還吃這個,我就會抱怨:“怎么又是這個呀!”

當然,畜類慈愛,媽媽也有嚴厲的一面,她向來“賞罰分明”。

《大魚之道》,我會永遠記得這個故事,知道媽媽的辛苦。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九

自從學了《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自然之道》主要講了:“我”和同伴為了挽救一只海龜,使更多的海龜受到傷害的事情,對我的啟發(fā)很大。

老師曾經(jīng)在上這篇課文時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國家經(jīng)常有狼出沒來吃梅花鹿。本地的梅花鹿都非常漂亮,因此這個國家定了一個“滅狼計劃”,經(jīng)過二十多年努力,終于將所有的狼毀滅,而梅花鹿開始大量繁殖,所有的草地上都能見到梅花鹿的身影,因為梅花鹿太多,所以這些青草根本填不飽梅花鹿的肚子,導致大量的梅花鹿死亡,再加上流感病毒,梅花鹿的只數(shù)競一下子從十萬只變成了八千只,還因為梅花鹿的天敵——狼被毀滅了,梅花鹿開始變得懶惰、肥胖,沒有強壯的身體,跑不起來。這個國家的總統(tǒng)萬萬沒有想到,他精心策劃的計劃競?cè)粫沁@個結(jié)果。所以告訴我們一定要按照自然之道辦事!

什么是自然之道?就是自然萬物的內(nèi)在規(guī)律。有些人就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想干某些事情,結(jié)果與想象中的相反,這是違背了自然之道。

有些人想把事情干好,可這其實是具有破壞性的。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

女兒步入初中階段后,有一段時間,學習成績停滯不前,甚至有所滑落,在我焦慮不安時,好友向我推薦了《學習之道》這本書,該書作者芭芭拉·奧克利從小學到高中,數(shù)理化成績一路墊底,然而一旦步入職場,不得不學習自己頭疼的數(shù)學知識,卻反而悟到學習的精髓,并最終學成工程學博士,《學習之道》這本書給全世界的讀者帶來了很多啟發(fā),我就是其中之一。

當今時代,是一個知識革命時代,學習成為孩子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如果不想將來被淘汰,他們就一定要運用知識革命獲得更好的成長及更大的進步。因此,他們面臨的競爭壓力也顯而易見是比較大的。所以,我覺得要激發(fā)孩子們的個人價值,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真正擁有學習力!

閱讀本書,我越發(fā)深刻意識到,孩子身上的毛病,有時候在家長身上一樣存在,養(yǎng)育孩子,也是我們重新塑造自己的過程。書中有被作者稱為小惡魔的各種學習的壞習慣比如拖延癥,我自己就一直難以克服,而書中,作者提出了克服拖延癥的不少小技巧,因此,在陪女兒一次次克服學習困難的過程中,我也在我自己的領(lǐng)域里一次次地實踐,我們一同成長。

閱讀本書,我和女兒學習到了面對失敗的正確做法。學校的某次期末考,女兒輸給了一個她不曾輸過的閨蜜,有點兒受挫,我們就一起分析各科卷子,覺得除了數(shù)學和地理不太理想,其他科目都已經(jīng)發(fā)揮出最好水平了,而且她的備考過程也很努力,值得肯定,于是我們一致認同,把錯誤點弄通透,然后投入新一輪的pk!我自己的工作也是碰到了一點瓶頸,某個指標因為上級單位修改了評價標準而大幅滑落,我沒有氣餒,抓緊對新的評價標準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項解決措施,逐條攻克,最終獲得了提升。

閱讀本書,我和女兒學習到了怎么承擔學習的責任,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對女兒來說,她數(shù)學基礎(chǔ)較差,相對其他科目,她更不喜歡數(shù)學,碰到不會的題目就退縮,于是我們一起對考試中的錯題進行分析,并多做同類型的題目,確保下次考試不犯同樣的錯誤,一次又一次,女兒的數(shù)學成績慢慢提高了,學習的興趣也就上來了。而我自己以前很懶散,總是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退而遠之。最近因為提高了自我要求,我克服了這個弱點,勇敢承擔責任,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總而言之,我和女兒都從《學習之道》這本書中受益匪淺,懂得了只有我們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時,學習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shù)!讓我以愛之名,陪你一同成長!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一

《新三字經(jīng)》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長輩而名流千古的好兒童。他九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的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guān)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揪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中成長;災(zāi)災(zāi)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花去父母多少心血;立業(yè)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為養(yǎng)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類應(yīng)該有愛,那么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yīng)盡的贍養(yǎng)義務(wù),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感情方面的需求。特別對年邁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顧,耐心安慰。就說現(xiàn)在城市里的大多數(shù)老人,雖然兒孫滿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錢花,但是孩子以為工作的緣故幾乎都不在身邊,平時恐怕很少見面,所以,在他們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與所有的親人團聚。不是有首歌中唱道:“?;丶铱纯矗丶铱纯?,哪怕幫媽媽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只求個平平安安,團團圓圓”。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里,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xiàn)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學會感恩,孝敬父母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會感恩,孝敬父母》。

開始前,我想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一艘載有數(shù)百人的大型輪船在海上失火沉沒,許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九十多人生還。乘客中有一個游泳專家來回游了十幾次,在連續(xù)救起了二十個人后因過分勞累雙腳嚴重抽筋而導致殘廢必須終身坐輪椅,他一直大叫著問自己:我盡力了嗎!幾年后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問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么,他傷感的說:我最記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個人中,沒有一個人來向我道謝。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惡。生活中,總會有許多事情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或喜,或憂,于是,選擇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也就選擇了過什么樣的一種生活。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是的,就當喜,是對我們善待生活做得到的回報;就當怒,是培養(yǎng)我們耐性的時機;就當哀,是天將降大任于自己的先兆所以必先苦我心志;就當樂,是生活對我的泰然處世還以的笑容。如此,還會有什么再影響到自己平靜的心緒呢?別人對自己不好,是生活在暗示我們自身有所缺陷所以我們必須積極改進;別人對自己好,是生活在告訴我們要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就必須再接再厲更進一步。事業(yè)的成敗也是如此。

感恩,并不是宣揚一種消極的宿命論,而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方式! 學會感恩,不要去記恨對你不好的人。作家余杰說過一句話:恨一個人對自己的傷害,遠遠比對對方的傷害大。學會感恩,懂得知恩圖報不忘恩負義,滴水之恩要以涌泉相報,受人一掊土還人一座山.學會感恩,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贈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會有人拉自己一把。生活是面鏡子,學會感恩,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的心情,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

那么,就讓我再次用一個小故事結(jié)束今天的演講吧:有位和尚叫佛印,與朋友結(jié)伴出游.在路過海邊時與朋友話不投機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氣憤的在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打“.當走過原始森林時佛印和尚遇險被朋友所救,于是他在巖石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救”。朋友奇怪的問他為什么兩次在不同的地方寫字,佛印答道:巴掌之痛一如海水沖淡沙灘上的字,很快消逝;相助之恩卻是刻在石頭上的字天長地久,永遠銘記。

學會感恩的生活,寧靜而祥和。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二

以前聽到有人抱怨說現(xiàn)在在大學里面學的東西都沒有用,我心里不以為然。一直覺得把大學教育和??平逃齾^(qū)分開來的應(yīng)該是大學里面所給予我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塑造,而??平逃幼⒅氐氖菍嵱眯?,也就是書中更多的提起的“職業(yè)性”教育,但是我忽略了大背景,當代社會如此快節(jié)奏,沒有辦法容忍一個不跟社會接軌的大學生了,而如果一個大學生想要本科四年畢業(yè)后就業(yè),也是沒有辦法不學職業(yè)性的專業(yè)或者知識。這也讓我想起李敖在北大的演講,他說以前你們北大誰誰誰(這個我忘了,好像是說的是馬寅初)當校長的時候敢對北洋軍閥說不,現(xiàn)在不是了。一句類似這樣的話。是啊,從前的大學時精英教育,那時候上了大學的人理所當然是會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人物,他們有著那個時代的傲氣與才氣,但現(xiàn)在的大學生比白菜還便宜了,當大形勢轉(zhuǎn)變?yōu)橘I方市場時,“大學”也失去了它的底氣,于是要迎合企業(yè)、公司種種的要求去塑造人才,更不用說“大學生”了。但我始終認為,職業(yè)性的東西不應(yīng)該是根本,大學不應(yīng)該成為職業(yè)訓練場。我還是愿意保留一點大學生所應(yīng)有的`傲氣。

最近連續(xù)看了兩本書,一本是韓國人的《因為痛,所以叫做青春》,另一本就是哈佛前校長derekbok的《回歸大學之道》,都提到了一個我從大一開始就沒有注意過的問題,那就是寫作。不過derekbok把這個問題更加系統(tǒng)化了,叫做表達能力的提高。兩年來,也許我參加了各種社團各種活動,選了各種課,但是都沒有一個機會可以讓我鍛煉我的寫作能力。大學里很看重表達能力的塑造,但是我們都忽略了它還有另一方面――寫作。人與人的溝通除了面對面的說話最有效的恐怕就是寫作了,人類留下來的痕跡,很大程度上也是文字,而我感覺我正在一點點失去這種能力。師父在b大徹夜寫字,不寐讀書,想來絕對不是沒有道理的。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三

一個在事業(yè)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往往有著與眾不同的稟賦與氣質(zhì),榮格自傳讀后感。

人生是一種令人懷疑的實驗。它只有在數(shù)字上才是一種極大的現(xiàn)象,從個人來說,生命是如此地稍縱即逝,如此地不充裕,因此,它竟然能夠存在和發(fā)展,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對于生活的各種問題及復雜性,要是從內(nèi)心里得不到答案,那么它們最終只具有很小的意義。外在性的事根本無法代替內(nèi)心體驗。因此,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方面是無獨有偶地貧乏的。

我總是沉溺在自己的秘密中,總覺得應(yīng)該探尋它的意義,但我卻不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我總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些什么--也許在大自然中--給我提供一些線索,使我弄清那秘密是什么,在哪里。

最早的回憶就像地下的單株根莖所生發(fā)出的芽,就像在一條潛意識發(fā)展的道路上的車站。

從一開始,我便有一種命中注定感,仿佛我的生命是命運賦予我的并必須加以接受。這使我內(nèi)心有一種安全感,而且盡管我從來無法對自己證實它,它卻向我證實了它自己。我沒有擁有這種肯定性,它卻擁有了我。

一種新思想,或甚至只是舊思想的一種異乎尋常的一個方面,只有依靠事實才能與別人溝通。

她仿佛完全生活在一個充滿各種不可捉摸的幻想和拒絕消亡的各種往事的回憶的世界里--生活在一種正在消亡和一去不復返的往事的最后一息中。

人的精神對于潛意識地犯下的罪行所作出的反應(yīng)的方式不斷地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讀后感《榮格自傳讀后感》。

佛是出自理性的頓悟,而基督則是命里早已注定的犧牲者。

如果遵循個性化的道路,如果要過自己的生活,就必須承擔錯誤;沒有錯誤,生活就不完整。連一分鐘都不能保證我們不犯錯誤,或者不跌入致命的危險。我們可以設(shè)想筆直的道路,但是,那只可能是通向死亡的道路。死后就什么事也不會發(fā)生了,至少正確的事不再會發(fā)生。任何想要走捷徑的人,都與死人無異。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四

榮格自傳讀后感,榮格是一位心理學家,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榮格自傳讀后感,歡迎閱讀!

幾年前讀了《榮格自傳》,整理一下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

這本書是當初在圖書館借回來的,心里一陣喜悅,他的傳記里到底寫的什么玄妙的東西讓我久聞其大名,這些心理學大師的傳記到底寫些什么,我能從中有什么收獲。

當初當我懷著無比急切向往好奇求知求助的心情打開這本書的,希望能有些收獲。

可是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有點崩潰,心里有點抓,他對內(nèi)的探索程度讓我驚呆了,這些都是什么東西,為什么有人會這樣細致地去翻我們甚少愿意去留意的“思維碎片”,“夢境”,詳細描繪出來,并興致勃勃。

想不到這本書分析內(nèi)部世界分析得如此深入,想不到內(nèi)部世界可以這樣被分析,想不到世界上有一門學科是這樣的, 這門學科就叫做“心理學”嗎,它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內(nèi)部歷程。

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關(guān)于他的內(nèi)省,思考,回憶和夢,而少是記錄生活事件的。

他花了大部分篇幅來分析這些內(nèi)省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他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值得他饒有興致地花大篇幅來細致地記錄?當時看得我著實有點不耐煩,不過還是克服了我的煩躁,把這本書粗略地看完了,不是太懂。

不過現(xiàn)在想起來有點回味無窮,這些就是我們的內(nèi)在世界,原來這些東西是如此重要和富有魅力,并且很好玩。

我覺得讀這本《榮格自傳》,就像是一個急躁的人和一個超級耐心細心的人在對話,感覺他拼命地用很多文字,舉很多例子,就是想把他的觀念描述清楚,不過又總是描述不清楚的感覺,越說越復雜和糾結(jié)。

整本書給我的感覺,活像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老爺爺在向你訴說他的內(nèi)省經(jīng)歷,太細致了點,連一些小細節(jié)也不放過,像是要把他所有思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要記錄下來。

我的直覺是,他的記憶力可真好,連一些夢的細節(jié)都記得清清楚楚,包括一些景色的小細節(jié),他也描繪得非常的詳細。

我才明白,原來人對內(nèi)部世界的專研可以這么深入,而我們是根本不會去在意這些內(nèi)部歷程的。

換作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分析自己再深入一點,或許就走火入魔了,而且也無法如此細微地分析夢境,只有他們這樣權(quán)威的大師級的人物才能讓自己從“精神疾病”里擺脫出來,并有所發(fā)現(xiàn),鉆研出東西,成為心理學權(quán)威,破解心理密碼,并懂得使用這些密碼來幫助人們治愈精神問題。

我感覺他對內(nèi)部世界進得很深很深,就向是一個一頭扎進潛意識深水中的探險家,對非理性的東西非但不害怕,反而充滿了好奇心,興致勃勃,愿在里面愜意地游泳,觀賞里面神奇玄妙不可思議的景色,流連忘返。

書里充滿了夢,幻想,神話,和神秘,就像是把我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里,一個由心靈,夢境,幻覺,神話,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構(gòu)成的世界里。

從他對幼年時期的描述,描述他反復的思索教堂的塔尖那一節(jié),我有一種感覺他得了強迫癥,怎么看上去這么像強迫癥呢?我還覺得他在其他很多精神問題里掙扎擺脫了出來,感覺他自己不停地進入各種精神病里親身感受體驗,掙扎,然后自己找到原因,研究出破解方法。

這些大師可以做到身在“病”中不被“病”所左右。

他說他的一生是潛意識引導的結(jié)果,這是什么意思呢。

榮格是一個內(nèi)向的人,看了你會覺得,內(nèi)向性格是如此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深刻,內(nèi)省,這是“外向”所不及的。

原來內(nèi)部世界有如此巨大的值得探索的東西,該書讓我對原本沒覺得有啥特別的內(nèi)部世界重新產(chǎn)生一種耳目一新和好奇的感覺。

李子勛說:“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煩惱,害怕人際關(guān)系,膽怯,退縮,自認為是內(nèi)向的。

其實他正好缺少內(nèi)在的精神指向,內(nèi)心根本就沒有快樂,期待被別人喜歡,認同來快樂,這樣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內(nèi)向的心理能力。

人的一生兩種個性力量是同時存在的,不夸張地說內(nèi)向的個性能力是獲得外向個性能力的前提。

其實人的個性是復雜的,不可能像文化標定那樣是單一的。

人只有發(fā)展好內(nèi)向的力量,讓心靈成為快樂的源泉,外向的個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能沉靜得下來,也能放得開去。

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你的靈魂會遠離你,終身漂泊。

一個只關(guān)注外界從不自省內(nèi)心的人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我們的文化對個性的描述一直存在著一種無意識的割裂,以為這兩種個性是恰好相反的,二者只能擇其一。

其實這可能是人類非此即彼的觀念得出的最荒謬的偏見。

內(nèi)向的力量是樹根與樹干,外向的力量是枝葉,花蕾與果實。

這兩種心理力量恰好是并存相依的?!?/p>

看了榮格的自傳,了解到他向內(nèi)扎的根有多深,再去看李子勛的這些話,我便更加贊成。

這樣看來,原來在某些點上,我恰恰是外向的,反而缺少內(nèi)在的精神指向,我要多發(fā)掘自己的內(nèi)在精神指向。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暫時與外界的喧囂隔開,給我們打開一扇進入內(nèi)部世界之門,讓我們有機會能發(fā)覺內(nèi)心尚未被發(fā)覺的領(lǐng)域,沉進去向內(nèi)探索。

所有的沖突都是內(nèi)在的,跟外在無關(guān)。

他讓我們知道人格面具,自己的潛意識的深邃玄妙,讓我們懂得從內(nèi)部尋找問題,而不是從外部。

不過,此書很深,我有很多很多不懂的地方,對于什么原型,曼荼羅什么的,我就不太懂,不過我知道都是歸于集體潛意識的東西。

書里描述的很多東西和概念讓我覺得有點神秘,有點玄。

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益:一是,學習榮格的一種細致思考分析問題,深入探索,尋找原因,不棄不舍,巨大的好奇心和耐心,刨根問底,靜心定性的精神。

二是,讓我對人類心靈心存敬畏,對非理性的東西心存敬畏,對神秘的東西心存敬畏,對自己心存敬畏。

除了我們的理性以外,原來還有這么多非理性的神秘的東西,直覺,幻想……種種種種,讓我驚嘆不已,覺得無比神奇,無從把握,而這些,我們不能對其藐視和忽視。

對于非理性的東西,我們不要害怕,我們要去接納,去覺知,去觀賞,去敬畏,因為它們是我們的一部分,對其保持覺知但又不完全被其左右。

內(nèi)外部世界各有一座宮殿,只是外部世界的更加整齊有章法,內(nèi)部世界的更加奇幻無章法。

而外部世界不過是內(nèi)部世界的反射,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世界呢?

而且這本自傳是少有的著重分析當事人內(nèi)心經(jīng)歷的自傳,還是有很大的可讀性,很有意思,特別是在浮躁喧囂的當今世界,探索內(nèi)心的事情總是被認為多余和費事,其實不然,我覺得此書值得再讀幾遍,不過得在我輕松閑暇不焦慮的時候。

在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多次依賴人對自我、世界的探尋而被推進,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歐新教育運動,其中,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中,鼓勵充分尊重兒童的意志,讓孩子自由玩耍,托管員讓孩子停止某項游戲成為禁忌。

加之,多次采訪中,許多校長和老師都談及自己閱讀心理學書籍之后的專業(yè)成長,使我對心理學愈加好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睆哪谋拘睦韺W書籍開始讀起呢?我選擇了一本可以從中**得方法去了解自己的書——《榮格自傳》。

實證科學的不足

總體來講,榮格的這本書讓我看到西方實證科學的發(fā)展途徑:由假想開始,然后是推論,并用一個個案例來論證,然后生出經(jīng)驗和數(shù)據(jù),最后命名,形成流派。

這正是榮格發(fā)展出集體無意識的路數(shù)。

因為集體潛意識,榮格所畫的曼荼羅的畫里,有一次出現(xiàn)了具有中國風格的金色城堡,后來,他收到理查德·威爾海姆寄來的信,有一篇論述道教煉丹術(shù)的文章。

榮格認為,這種同步性,也正是集體潛意識。

這種實證研究方法與研究者本人的導向有極大關(guān)系,榮格與弗洛伊德觀點上的差異,多是源自兩人知識體系以及經(jīng)驗積累的不同。

比如:榮格認為,“對于有教養(yǎng)的和智力高的病人來說,精神病學家要有比專業(yè)知識更廣博的知識,除了所有的理論假設(shè)外,他還必須弄明白,促使病人發(fā)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然的話,醫(yī)生就只能引起病人的不必要的反感。說到底,重要的并不是一種理論是否得到了證實,而是病人是否領(lǐng)會到了自己是一個人。”而榮格在心理研究生涯前期視之為導師的弗洛伊德,將任何反映都歸因于原始的本能。

但這個觀點出自《榮格自傳》一書中的一家之言,這里權(quán)當參看,接下來的觀點亦然。

弗洛伊德聲名顯赫時,心理學剛發(fā)端,處于草莽英雄的階段。

兩人的分道揚鑣,正是基于知識體系和經(jīng)驗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結(jié)論。

從這里,可以看出實證科學的一些不足。

也有人曾作出“心理學是偽科學”的論斷,不難理解他出此言時的立足點。

自我分析

榮格選擇自己終身的事業(yè)時,有一個極為掙扎的心理過程。

少年時代在父親的書櫥里,他讀過極為龐雜的書,對于生物學、地理學、歷史學都有過興趣,但有一段時間始終尋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科。

最終,由于精神病學發(fā)展尚不完全,屬于經(jīng)驗性的天地,與生物學和精神性的事實存在著共性,能探究大自然和人類精神的沖撞,他才選擇了精神病學。

榮格自言,“我所有的著作,我一切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都是來自始于1912年即差不多五十年前的這些最初的幻覺和各種夢?!痹诙啻谓o病人的談話治療中,他對自己的夢的分析,也是他**得更多治療策略的途徑。

比如:在對一個女病人的治療中,榮格經(jīng)由自己的夢境體驗,第二天給予她一些認可、引導性的圖景,女病人后被完全治愈。

對待另一個女病人,榮格則不順著她的思路來,站在反對的立場,極為堅決地與之爭吵,也被治愈。

這用的都是同一策略——彌補心理上的某種不足。

榮格的心理學著作,多來自于他自己的夢,以及聯(lián)想性分析。

受自己夢境啟發(fā),獲得思路的這個方式,讓我聯(lián)想到《神探夏洛克》中的場景,卷福飾演的夏洛克通過大量吸入毒品讓自己產(chǎn)生幻覺,在夢中進行一些演繹,獲得靈感,推進偵探。

孔子將人分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學”四個層次,這事兒只能發(fā)生在“生而知之”這類人身上,并非絕大多數(shù)平凡人所擁有的技能。

平凡人隨便討論催眠術(shù)等,都是極為狂妄的做法。

在黑澤明的電影《夢》里,有一些與榮格書中極為相近的場景描寫。

比如:幼時,會對大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充滿無力感,會質(zhì)疑大人講的傳說,想一探究竟;幼時,有很深的觸覺體驗,會對樹蔭里漏下的陽光及陽光的溫度有極為深刻的印象;長大之后,會恐懼環(huán)境的污染,恐懼人類的末日;對待戰(zhàn)爭,很難做出是否正義的評價,無法跳脫出時代,《夢》中那只狂吠的犬有極深的象征意義——內(nèi)心的焦灼程度的外顯,他的電影敘事技巧高明。

心理補償

電影《師父》和《箭士柳白猿》的導演徐皓峰有個觀點,“武俠電影是國力不足的心理補償,類型片反應(yīng)了人類的恐慌感,所以大多數(shù)類型片的背景都是末世情調(diào),災(zāi)難片是生態(tài)崩壞、黑幫片是都市次序崩壞、偵探片是社會制度崩壞、愛情片是階級對立或種族對立?!?/p>

心理補償,是我們尋找文學藝術(shù)培**神空間的不自覺原則之一。

正如宮崎駿的電影系列,當一個人處于成熟與未成熟的灰色地帶,正需要看他的電影,有一個溫和的緩沖。

心理補償,也是榮格進行談話治療時的重要策略之一。

生活中也極為常見,比如:戀愛中,互補的兩個人更容易長久。

乾坤是一種穩(wěn)定的相處狀態(tài),兩個人各守乾德和坤德,有時會相互轉(zhuǎn)化,沒有性別上的定勢。

就像我們的相聲里,一個捧,一個逗。

散漫談些一己之見,后續(xù)還在讀榮格的《自我與自性》,并對榮格提到的叔本華等人產(chǎn)生興趣,閱讀真是個無底洞呀。

只能這樣慢慢讀下去了,后續(xù)再發(fā)一些讀后感跟大家交流。

同事給我推薦了更多心理學和哲學方面的書,我望了一眼,前面的路挺長。

沒有手機沒有網(wǎng)的這段時間,帶著點戒斷反應(yīng)讀《榮格自傳》。

書非借不能讀,這本書自然不是我的。

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下卷還放在那里沒看。

看完《榮格自傳》,我不知道這篇讀后感是不是應(yīng)該寫上“第一次”三個字,很難說以后會不會讀第二次,畢竟戒斷反應(yīng)中讀得不細,況且理智告訴我,這樣的書應(yīng)該有重讀一次的價值,恰如榮格讀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頭又拿來翻看的。

也許是下筆者的緣故或翻譯者的緣故,這本自傳的風格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以及《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差別很大,當然我更希望是榮格本身與弗洛伊德之間的差別。

這本自傳更散漫意識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寫又近如小說。

充滿歷史感的幼年環(huán)境,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構(gòu)成,很早就關(guān)注到自己個性有別于他人的榮格敏感的體味著成長的變化。

這種敏感的覺察終其一生,構(gòu)筑著他靈魂棲息的塔樓。

他將這座塔樓以曼荼羅為標志,如同隔離世外的獨行宇宙,無所不包無所不有,但也預示著,塔樓之外無邊無際的是他人的城堡與部落。

精神分析的構(gòu)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著大量案例經(jīng)驗的積累,它仍然是以自省為核心的一種思考方法。

榮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權(quán)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沒有一種精神分析的體系是脫離其創(chuàng)始者的內(nèi)省。

我們意識的世界是心靈的,沒有內(nèi)化的經(jīng)驗是不被察覺的。

在此基礎(chǔ)上面對疑問、阻礙、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們嘗試解讀世界,其實也就是在解讀自己的心靈,直到他們的世界能夠裝盛在理論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滿足于安寧。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的在解讀這個世界與自我的關(guān)系呢?然而,外部世界無窮盡,內(nèi)心世界怎么會“無新鮮事”?理論的大碗總是不夠大。

榮格歸之于神秘,承認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認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承認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經(jīng)癥的困擾。

幻覺、夢、預知,統(tǒng)統(tǒng)有了歸處,接受了這分裂的兩個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

為什么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促進成長,而耗時甚長?精神分析不解決問題。

精神分析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所構(gòu)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樓,同時引水入渠,添加靈動。

來訪者的問題在這里能夠被接受,重新被解讀,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鑄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與控制的歸墟。

心靈有了穩(wěn)固的塔樓,同時變得更加寬容,隨時可以增添新的建筑,這大概就是《榮格自傳》給我最淺顯的觸發(fā)。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五

前mif資深教授為企業(yè)提供精益咨詢也向小型制造廠投資。他創(chuàng)辦了精益企業(yè)研究所(lei)并擔任所長這家研究所是一個非営利教育和研究機構(gòu)致力于精益思想的傳播和應(yīng)用。

他創(chuàng)辦了英國精益企業(yè)研究院(lea)并擔任院長。這家研究院分擔了精益企業(yè)研究所在提升精益意識方面的任務(wù)并將精益知識應(yīng)用于一系列的行業(yè)。兩人合作分析全球行業(yè)趨勢達20年以上期間成果包括《改變世界的機器》、《精益思想》和《精益解決方案》。

《精益思想》于1996年秋季首次出版,歷經(jīng)10年,暢銷十多個國家,銷量達到幾十萬冊以上。本書的成功在于它對精益生產(chǎn)方式做了最好的總結(jié),為讀者提供了精益的核心原則。本書是作者通過實地考察和了解了美國、德國、日本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大小企業(yè)推行精益的實際情況和心得后之作,為準備跨入精益之門和進一步學習、實施精益的人提供了最好的指南,從而成為精益方面的經(jīng)典著作。

本書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精益原則闡述了一些簡單而有效的原理,幫助所有行業(yè)在任何商業(yè)條件下創(chuàng)造持久的價值;第二部分從思想到行動:精益的飛躍說明了如何應(yīng)用這些原理,包括應(yīng)用步驟和從大企業(yè)到小企業(yè)的應(yīng)用實例;第三部分精益企業(yè)說明了如何通過不懈地關(guān)注各產(chǎn)品的整個價值流(即從產(chǎn)品概念到產(chǎn)品推出,從訂貨到發(fā)貨,從上游源頭的原材料基地一直到顧客手中的整個過程),創(chuàng)建出真正的精益企業(yè),即在盡可能減少時間、成本和出錯的同時,使我們?yōu)轭櫩蛣?chuàng)造的價值達到最佳;第四部分新的發(fā)展講述了時至今日精益思想的發(fā)展。

《商業(yè)周刊》評價本書為“這是目前關(guān)于流程再造最好的書,也是最好讀的”。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六

好心也有辦壞事的時候,這不,這篇課文就講了這樣的一群“愚不可及”的人。

“我”和七個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qū)?,來看看太平洋幼龜是怎樣離巢而出。

那天,“我”們上島時,正值黃昏,很快發(fā)現(xiàn)一個大龜巢。突然,一只幼龜把頭探出巢外,卻欲出又止。正當幼龜不前時,一只嘲鶇飛來,企圖把幼龜接到沙灘上去。

向?qū)Х浅@涞?,不去拯救幼龜,可在“我”們的要求下,向?qū)O不情愿地抱走幼龜??墒遣痪茫旚~貫而出,很快,幾十只食肉鳥吃的飽飽的,發(fā)出的歡樂叫聲,響徹云霄。但“我”們沒放棄,拿下帽子,拯救幼龜。

向?qū)б贿呑咭贿叡瘒@,說:“如果不是‘我’們,這些幼龜就不會受到那樣的傷害?!?/p>

我讀完后,心里深有感觸,自然的規(guī)律,是不可違背的,一但違背,那么,后果不堪設(shè)想。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七

我的個人閱讀分為向外和向內(nèi),對于向內(nèi)這一大類,榮格是當之無愧的王者。我很享受閱讀榮格的過程,他有非常清晰的部分,也有讓人疑惑遐想的部分,對弗洛伊德的體系感興趣,但同時也知道,他的理論雖然迷人,甚至改變了很多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理念,但在目前的心理學教材中已經(jīng)被逐漸淡化,更不用提榮格,他甚至更像一個cult般的存在,加上他后期的一些理論趨于玄學,提出了很多驚世駭俗的觀點,跟弗洛伊德分道揚鑣,但仍然有許多讓人疑惑的作品和見解。

榮格有非常solid的理論框架,沒有他后期那些語焉不詳甚至半薩滿式的魅力,甚至因此陷入到很多種族歧視的爭論中。作為一個想要了解榮格的'人來說,當然是讀得越多越好,越完整越好,這本書也是如此讀下來的。

榮格雖能讓其中讀者直面自己的問題(很多時候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然而并不太能驅(qū)使人有所行動有所改變,意思是所謂獲得實用性的那種受惠。

心理學相關(guān)作品是一個考驗讀者高低的試金石,而把一個人重新放進另一個框架里去自我審視、重新行動的確很困難,但至少你能夠看到一種可能解決的方法:他不是雞湯似的,他有效,他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理論。

當然,作為一個榮格愛好者,我深知他的學說在國外受到多大的zz不正確的批評,但也深知其中有許多的亮光和天才般的洞見,哪怕是他最被詬病的人格地質(zhì)學。

由于我對榮格一生的著作都要搜集閱讀并不是希翼什么所謂成長,故也沒有將榮格推薦給他人的欲望,暫時也不太想討論。一切都歸咎于我對自己的認識:

無論外界什么評價,我深知自己除了偶爾能靠著心血來潮時的那點動力加一把勁,多數(shù)時間都是一個逃避型的loser。假裝在既定的鐵軌上面運行,其實一圈一圈不停反轉(zhuǎn)著地心引力的過山車。

不過或許也有那種覺得自己很lost的人,這本書值得一看。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八

自然之道,是中國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的哲學思想。宇宙萬物,眾生靈各有其生存之道,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的道在宇宙中自由的生長演述其道。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自然之道讀后感,一起來看一下吧。【篇一:自然之道讀后感】。

大自然是我們?nèi)祟惖睦蠋?,當我們犯錯時,它往往會給我們非常嚴厲的懲罰。在這個學期的第九課《自然之道》中,就是描寫一個考察隊因為破壞了自然規(guī)律,得到了嚴厲懲罰的故事。

里面講述的是作者和七個同伴以及一個生物學家向?qū)ЫY(jié)對去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游。那個考察隊因為救了一個幼龜群的“偵察兵”,卻使整個龜群得到了錯誤的信息,幼龜們便魚貫而出。但外面還有許多肉食鳥,一只只像發(fā)瘋一樣啄食那些幼龜??疾礻牽匆姾蟊憔饶切┯?,但最后還是有十幾只幼龜被叼去了。

我讀完這篇課文后深有感觸。是啊!大自然安排的事情我們還沒有弄清楚就不要去觸犯,會好心辦壞事,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我們也不能見到小動物快要死了,都見死不救。應(yīng)該去幫助、支緩的,我們就去幫助、支緩;但是不應(yīng)該支緩的,我們就不能去,否則會遭遇不幸。

還記得有一次,我看見了家里有一張大蜘蛛網(wǎng),網(wǎng)上有一只五彩斑斕的蝴蝶,很美麗。一只可怕的蜘蛛正慢慢地爬向蝴蝶,正準備吃了它。我心里想:這么美麗的蝴蝶被吃了不好吧。我便把蝴蝶放了,把蜘蛛甩在地上,一腳把它踩扁了。過來些日子,我發(fā)現(xiàn)家里的蚊子開始多了,晚上常常把我咬得睡不著。那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做出了,很內(nèi)疚。

我們?nèi)绻话凑兆匀坏囊?guī)律去辦事,往往會產(chǎn)生于我們愿望相反的結(jié)果和懲罰,所以我們做事要先弄清楚原理,才能下結(jié)論。

最近,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自然之道》,讀完這篇課文我明白了:大自然有許許多多的動植物,它們都有自己的生存規(guī)律,一旦破壞就會違背自然之道,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是:我和七個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向?qū)?,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八哥島旅游。我們的目的,就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晌覀儏s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把偵察龜抱入大海,使幼龜?shù)玫藉e誤信息,魚貫而出,成為食肉鳥的美食。我還知道了一個自然規(guī)律:在龜群們爬向大海之前,總會有一只幼龜當龜群的偵察兵,它總是第一個爬出去,如果有危險,便會返回龜巢,如果沒有危險,它就會帶領(lǐng)別的幼龜爬向大海。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當我讀到這里時,便想起我上幼兒園時發(fā)生的事,那時,我養(yǎng)了兩條小金魚,總是希望它們長得胖胖的,有天,我在喂食的時候想到了一個辦法:對了,可以多喂給它們一點食物嘛。于是我就放了許多魚食在里面,晚上還夢見兩條小金魚長得胖胖的樣子,可第二天一早,我就發(fā)現(xiàn),兩條小金魚出乎意料的死了,我弄不明白這是為什么,在一旁的媽媽告訴我:“金魚一天只吃一點點食物,你喂給它們這么多,它們就沒頭沒腦的把全部吃掉了,所以它們都撐死了?!甭犃藡寢屨f得這些話,我若有所思,似懂非懂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的確如此,各個東西都有它的自然之道,一但違背了,后果不堪設(shè)想。

今天是星期六,我在家看語文書,無意中看到了一篇名叫《自然之道》的文章,頓時覺得里面的故事讓人感觸頗深,故此記下來和大家分享。

故事的內(nèi)容講的是“我”和幾個同伴以及一個生物學家向?qū)ヂ糜?,目的就是想看看幼龜是怎么爬向大海的。那天,我們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大龜巢,有一支小烏龜探出頭來,正躊躇不前,突然一支海鳥飛來,用尖尖的嘴啄幼龜?shù)念^,想把它拖到沙灘上去?!拔摇焙蛶讉€同伴緊張的看著眼前這一幕,其中一位忍不住對向?qū)дf:“你快想想辦法啊,”向?qū)У幕卮鹱屛覀兏拥慕辜保f:“叼就叼去吧,這是自然之道?!毕?qū)У幕卮鹫衼砹送閭円娝啦痪鹊暮艉?。最后向?qū)O不情愿的抱起了那只小烏龜朝大海走去,挽救了一個幼小的生命,正當我們高興的時候,接下來的事情更是讓我們大吃一驚。原來是向?qū)Ш臀覀儫o知的舉動救下了小烏龜,致使龜巢中的烏龜?shù)玫藉e誤信息,以為外面是安全的,就成群結(jié)隊的從龜巢中怕爬出,引來了許多的食肉鳥,這下我們才意識到自己犯下的錯誤。我們拿著帽子,把幼龜放進里面來回的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補救。

此時此刻,我們對向?qū)дf的話才恍然大悟,雖然還不能徹底明白什么事自然之道,但“我”相信這個例子是對自然之道最好的詮釋。

學習和生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只有遵守一定客觀的規(guī)律,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才能事半功倍,少走彎路。

榮格之道讀后感篇十九

我讀余秋雨這篇文章,心中很佩服作者的讀書功力及記憶力,筆觸所到,思隨文至,傳統(tǒng)經(jīng)典信手拈來;層次、段落,似無刻意打造,卻自成體系,可能是一種讀書的高境界罷。我的疑慮主要是就作者為文的總立意來的。君子之道,就是剖析君子,歌頌君子,褒獎傳統(tǒng),拜服經(jīng)典吧。然則,君子、傳統(tǒng)、經(jīng)典就真的這么重要么?聯(lián)系到20多年來社會上掀起的一股股崇古覆儒的思潮,我總在憂慮它們到底要將中國引向何處。于是,我開始認真閱讀此文,并將自己的思索追問逐一記下。

當然,余秋雨看重的王道文化自修功德也不全是無稽之談。實質(zhì)上所謂內(nèi)圣外王說到底還就是儒家的修齊之道。人們通過各自的道德修養(yǎng)來提升自身素質(zhì)很有必要。但這種修養(yǎng)未必僅只中國人獨有。事實上,基督教的繁復誦讀經(jīng)書、牧徒懺悔贖罪和現(xiàn)代心理學講究的自省自究,未必就不是另一種修齊之道。從儒家一些基本思想理念所具有的落后性去分析,王道文化也注定了存有許多破漏。比如上面提到的等級意識就是一個犧牲多數(shù)的淵藪。由其執(zhí)鞭,個體修養(yǎng)之域尚可,社會群體卻是壓抑性的、無知性的、被動性的。

聯(lián)系后文,余秋雨講到自己曾寫過小人,那是對一些頑劣人性的批判,現(xiàn)在則是對立于小人寫出其君子以及褒贊,作者似可長抒口氣,嘆為大成了??墒俏易笞x右想,并沒有覺得余秋雨的這篇君子題材有什么大好大善的。聯(lián)系實際評價的話,倒認為余文更多的是書生意氣。我的邏輯是這樣的,歌頌君子尋找君子實踐君子,已經(jīng)是中華文人幾千年樂此不疲的熱鬧話題,但它一直從來都沒有真正使故國的君子更多起來。為什么?因為傳統(tǒng)觀念文化的落后性使然必然。坐而論道不如扎實學習先進,治國還靠法治。君子不如法治。

為什么君子不如法治?其答案應(yīng)與為什么人治不如法治相似。人性總是兩面的,思想信仰才是確定的,法治規(guī)束則能夠讓習慣成自然。人性的兩面性可分許多兩兩相反的對立取向,如善良性與惡毒性、上進性與墮落性、文明性與野蠻性、仁愛性與仇恨性、真誠性與虛偽性、全面性與片面性,等等。任何人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都會存在這兩種人性的可能,只是被其當即的思想狀態(tài)才確定了其行為取向的。所以由既定的思想信仰來確定人們的行為具有根本性意義。而法治的規(guī)束則能強制性地確定人們行為習慣的發(fā)展走向。

上述可見,余秋雨的君子之道實質(zhì)是一種脫離實際的書生空議。要命的是像這種脫離實際的思考常常普遍地存在于儒家及崇拜者中。他們脫離的實際不是別的,就是中西文明發(fā)展不同類型及其趨勢下無窮對比鮮明的事實而已。在這個視角下,更可看清儒家君子(學說)之難:在信仰之弱,在神督之缺,在思維之淺。儒家最終追求沒有上升到純粹崇高的精神層面,停留在低下的器物利益中而意志不堅。崇拜凡人偶像,行為缺乏神只監(jiān)督的巨力。缺信仰,求器物,勢必思維膚淺;進一步看,思維膚淺則造成了君子不力。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589914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