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匯總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30 19:53:10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匯總18篇)
時間:2023-11-30 19:53:10     小編:紙韻

讀后感是對書中人物、故事情節(jié)及思想內(nèi)涵的深入理解和思考。讀后感需要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和對書籍的理解,形成獨特的觀點和見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一

《教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是由海姆·吉諾特博士所寫的,他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年輕時做過教師,在美國有大量崇拜者和追隨者。他的一系列暢銷書改變了美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所面臨的窘迫處境,為數(shù)百萬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開辟了成功交流的有效途徑。該書在美國出版后,曾被全美教師協(xié)會推薦為教師必讀書;在我國臺灣出版后,曾被許多學校當課本教材使用。他把教育心理學理論變成了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劇、對話和故事情節(jié),為所有的老師和家長提供了同孩子進行交流的主法和技巧,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孩子的學習、心理等問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乍一接觸到這本書,以為和其他教育類的書籍又雷同,無非羅列一系列的事例,發(fā)些感言,然后是語重心長的總結(jié):讓我們熱愛職業(yè)-教愛教書育人。誰知,當我認真看下去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這本書并不是單純的說教,并不是單純的要我們愛教師這個職業(yè),這本書中,滲透了作者強烈的人本主義情感:要關(guān)注孩子,關(guān)愛孩子,從說話的細節(jié)說起,這并不僅僅因為我們是教師,更因為我們首先是人,尊重人性要高于其他一切,我們職業(yè)的責任感并不是來自我們對法令的畏懼,而應(yīng)是來自我們心底的愛-對人類的愛,對孩子的愛。

作者用很直白的方法告訴我們老師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它既不像某世俗一樣抹煞老師的巨大作用,也不像有的人那樣,把教育抬上萬能的神壇。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老師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獨特功能,但也不要成功則喜,失利則痛,對孩子的教育是對愛的傳遞,沒有萬能的方法保證這種傳遞沒有風險,職業(yè)的責任感是保證這種傳遞最有效的基本措施。

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高聲吟唱愛心對于教師多么重要,也沒有反復強調(diào)責任之于教師的重要,相反,作者甚至有些不厭其煩地告知我們:什么是最佳師表,怎樣做是最差師表;平時如何與學生交流,沖突時應(yīng)該怎樣;表揚、管理、鼓勵等都應(yīng)該注意什么。這似乎陷入了常見書籍的怪圈:技術(shù)至少no.1。但靜下心來我們認真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說話方式,而不建議我們采用另外的說話方式,因為除了各國的國情不同,教育體制有差異外,更在于我們在對待教育的本原,教育的思維方面上存在著巨大差異!在當今中國,我們更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促進了孩子的成績,就等于把美好的未來放在了孩子的手中,也近似于十分完美的履行了教育職責。這值得我們每個教師進行反省。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只有學會愛,學會付出,我們才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自覺地與孩子交流,自覺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可愛之處,自覺地關(guān)注成績以外的東西,如孩子的人格與品性等。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負責!相信自己能做到,而且會做得很好,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從而讓自己不斷地增強作為一名教師的職業(yè)責任感。有了這種愛,我們不需要“眼中帶含淚水”,不需要“舍我其誰”,只需要面對現(xiàn)實,面對孩子如花的笑臉,面對教育的大海,讓心情春暖花開,在人生的軌跡上劃下從容的音符,奏出一段愛的交響。

如此,作為一名教師,心中有愛便是幸福!

書中講到老師和父母一樣,都需要高水準的交流能力。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老師教學的風格。因此,他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和學生說話,首先要尊重學生,用自己的愛去感染學生,從根本上去了解學生的需要。教師與學生雖然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同的位置,但在人格上應(yīng)該是平等的,這就要求教師應(yīng)尊重學生的人格,而不能盛氣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師的地位和權(quán)力污辱學生。

和學生說話、談心要學會傾聽,傾聽可以使他人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欣賞。運用傾聽這種技巧時,還應(yīng)注意:真心實意,集中注意力;適時的用動作或簡短的言語進行鼓勵,表示你對朋友的理解;聽懂了別人的話,還應(yīng)給予準確的反饋。這樣才能增強“傾聽”這一技巧的實效性。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二

前幾天讀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給我的感觸頗深。作為一名老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都有被學生氣得說不出話的時候。然后就采取懲罰的手段,讓學生認識到犯錯以后,會有什么結(jié)果。其實,我覺得這樣做,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究竟錯在哪里,反而使學生覺得很委屈,不服氣,甚至從心底里有點蔑視老師,認為老師沒有什么本領(lǐng),只知道懲罰。

生氣,誰都有生氣的時候。但教師是門特殊的職業(yè),就要掌握生氣的藝術(shù),表達生氣的尺度。

我懂得了,當我們在生氣、憤怒時,要懂得如何表達憤怒而不造成傷害。要知道生氣的'藝術(shù)在于不侮辱別人,不進行人身攻擊,不傷害孩子的心靈。這樣樣有利于表現(xiàn)出老師的風度,也使學生更加信任你,體會到你對他的關(guān)愛,從而使他更喜歡學校,對學習更有興趣。

我想:當我們掌握了生氣的藝術(shù),也就能體現(xiàn)我們對學生真誠的愛,能夠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與學生有心與心的交流,能夠培養(yǎng)出更多出色的學生,從中體驗到更多更大的快樂!

讀了《老師怎樣與學生說話》,給我的啟發(fā)很大,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會有更多的收獲的,會學會怎么樣和學生進行溝通。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三

拜讀了湯姆.g.吉諾特博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作者在當老師時曾經(jīng)寫下過這樣一段文字:我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個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chuàng)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個人的情緒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氣氛。作為一名教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歡樂。我可以成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者開心,也可以帶給他們傷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況下,一次危機是驟然升級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墮落,我的態(tài)度都著重要的影響。也許,幾十年后,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新的教學方法將有助于解決現(xiàn)在的很多教育問題,但是,無論什么時候,老師是中肩負著一項重要的職責:那就是創(chuàng)造出對孩子的學習有益的情感氛圍。

這段文字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叵胱约涸?jīng)因為有學生總是不能完成作業(yè)、惹是生非而冷言相向,曾經(jīng)因為孩子傷害了別人而不顧他的感受馬上請來了家長……這些都無不傷害了孩子。

書中還談到表揚的藝術(shù),評價式的表揚是有害的,贊賞式的表揚是有意的。評判式的表揚只能引起孩子的焦慮、依賴和自衛(wèi)。我們應(yīng)當對孩子表達我們對他的努力、幫助、工作和成就的喜悅和贊賞,然后由孩子本人自己做出判斷。

回想自己平時,也經(jīng)常對孩子說:“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才知道這些都是評判性的表揚,都是無益的,有時反而會讓人覺得很不舒服甚至產(chǎn)生恐懼,它會讓孩子倍受壓力,引起反感和逃避。今后教學上應(yīng)該盡量避免評價式的表揚,盡量表揚孩子的行為,描述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以及我們的感受,不將形容詞與孩子的品性聯(lián)系起來進行表揚,讓孩子不受外界評判的干擾,做到自我激勵和自我評價。

常規(guī)管理能使班級形成良好向上的風氣,凝聚班上每個孩子的心,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不會用成人的意志來克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具有惹是生非的能力,反而會有受委屈的感受。如果這時采取處罰的方式,只會使孩子發(fā)怒且不聽教誨,令孩子心懷怨恨,甚至產(chǎn)生報復的念頭。這樣孩子是沒有心情和時間去讀書的。有時我們與學生一起制定了一些紀律,可自己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自相矛盾的做法。如:

(1)出爾反爾。如老師吩咐學生收起拼寫試卷,拿出數(shù)學課本。學生照做了,可老師又問:“誰的拼寫得了滿分?”

(2)過分啰嗦。為了達到目的,他們本可以用最經(jīng)濟的方法簡明扼要地處理事情,可我卻過分的哆嗦嘮叨。

(3)瑣碎的要求。全體一致一次就能做到的事,卻繁瑣地要求學生一步一步來完成。

(4)“容易分心”。課堂上注重細枝末節(jié),經(jīng)常為了訓斥一個分心的學生擱下主要的活動。

(5)愛打岔。經(jīng)常在學生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大聲訓斥學生,任憑自己的需要隨時打斷學生的活動。

(6)飄忽搖擺。經(jīng)常在中途擱下一項活動而開始另一項活動??吹竭@些覺得挺好笑,可細一想自己有時何嘗不是這樣呢?要想更好的進行班級管理我們自己首先要自律、提高自己的個人素質(zhì),做到“眼觀四面”、“注重整體”、“把我動態(tài)”,多發(fā)掘孩子的優(yōu)點、保全孩子的面子。

這本書像是給我注入了一劑強行針,作為父母和老師我要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時刻謹記書中的教誨,要謹言慎行,用自己的愛和智慧去幫助學生做一個有人性的人。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四

這是一本值得所有老師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的好書。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吉諾特博士把教育心理學理論轉(zhuǎn)變?yōu)榇罅坑哪挥腥饲槲兜亩虅?、對話和故事情?jié),告訴老師應(yīng)該如何摒棄拒絕性的語言,轉(zhuǎn)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納的語言,向我們充分介紹了如何應(yīng)用語言交流來創(chuàng)造信任和愉悅的氣氛,也為我們提供了同孩子進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我們正確處理孩子的學習、心理等問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例如,在《最佳師表》和《最差師表》的兩個章節(jié)中,作者列舉了截然相反的兩種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的若干真實的小故事,鮮明而生動的指出:在理論上,任何老師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我們對此擁有無數(shù)的理念。但不幸的是,沒有人能夠僅僅靠教育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在處理班級里的各種瑣碎事務(wù)—孩子之間言語的觸犯,日常的沖突,以及突發(fā)的危機等等的時候,最佳師表的老師們會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話、責難、嘲諷等,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恰當?shù)膸椭?。然而最差師表的老師們則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采取疏遠冷漠的態(tài)度,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來跟孩子們進行本來可以避免的爭斗、沖突甚至戰(zhàn)爭。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shù)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shù)?!苯處煹慕逃Ч艽蟪潭壬先Q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提出很高的要求。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的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老師的教學風格。因此他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發(fā)展,是我們教師應(yīng)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jīng)意間我的言語曾經(jīng)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這本書中的內(nèi)容使我懂得了不少教育的藝術(shù)。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五

第一、與學生談話首先要注意態(tài)度和藹,語氣親切。這樣,學生易于接受,敢講真話,會向你敞開心扉。

第二、教師與學生談話宜“討論式”進行。

在學習和集體生活中,學生常常會碰到一些難題,當學生同你討論某些問題時,你們的意見可能會有分歧。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宜和學生進行討論,層層剖析,引導孩子正確理解,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分析、判斷、辨別的能力,切忌生硬訓戒,讓學生充耳不聞,口服心不服,感到迷茫。

第三、教師在與學生交談時可變換角色,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當教師想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學習、家庭情況時,不妨試著變換一下角色,做一個大孩子,從學生的某一愛好或喜歡的親朋好友談起,或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和他們共同打乒乓球、踢毽子、做游戲,在大家在心情愉悅、感情融洽的氛圍中引人話題。當學生覺得你是那么隨和可親,跟自己很合得來時,就會滔滔不絕地向你述說,讓你了解他們的一切。此時,你跟學生的感情也就更加親近了。

第四、談話多以夸獎鼓勵為主。

作為教師,往往對學生寄予厚望,希望愈深,對學生的短處就“恨”之愈切。這樣難免就會高談闊論,用大話說教,處處加以批評指責。可是,學生并沒有聽進去,反而帶著很大的抵觸情緒,或者當做耳邊風,更嚴重的還可能產(chǎn)生報復情緒。其實,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做教師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及時鼓勵??洫労凸膭钍菍W生的信賴,它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注入信心和力量,幫助學生揚長避短,不斷地進步和完善。

一個班集體中的學生性格各異,有的學生性格內(nèi)向、不善交談,遇到困難和挫折就大哭鼻子,或者亂發(fā)脾氣,這時,教師千萬不要厭煩,不要大聲責罵學生,甚至發(fā)火,傾盆大雨般地批評學生,使學生如履薄冰,更加自卑。此時,教師應(yīng)根據(jù)學生的神態(tài)和動作,設(shè)計幾個玩笑,引他破涕為笑,緩和一下氣氛,再因勢利導地交談,這樣,教育效果可能更好。

第六、與學生談話可帶一點自己批評,助以適當?shù)膼蹞釀幼鳌?/p>

當教師跟學生在某件事上關(guān)系比較緊張時,做教師的'不能一味以師長的面孔自居,而應(yīng)該把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說說自己應(yīng)該負哪些責任,哪些地方?jīng)]有幫助關(guān)心到學生。哪些地方對學生的態(tài)度不夠正確等,這樣,學生會自覺查找自己的責任,會學著理解和體諒老師。

第七、對學生在交談中說出的內(nèi)心秘密.老師絕對要保密。

有的學生做錯了事,老師給氣昏了頭。這時,老師務(wù)必要先弄清事情的原委,千萬不要高聲叫喊;“請家長來,告訴你家長!”相反,教師既要幫助孩子認識錯誤,辯明是非,又要為學生保密,不讓學生面子掃地,背上思想包袱。

第八、教師與學生談話時,應(yīng)引導學生感受美的生活,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

目前學生校園生活中也會有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折射,他們常常會碰到一些煩心的事情。當學生愿意跟你探討這些問題時,教師千萬不要教他們避開煩惱,消極處世,而要引導學生正視現(xiàn)實,分析事物,積極地處理矛盾,并幫助學生激起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去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明天。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六

我們新教師培訓放假前,老師要求讀一本很好的書。于是就捧讀《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一口氣讀完之后,才感覺到,每天和學生打交道,卻不知道該怎么和學生說話,慚愧呀!

這本《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開始就從老師的角度出發(fā),描述了一群老師的困惑和煩惱。平易近人的語氣,似曾相識的經(jīng)歷,仿佛久違了的知心朋友,一下子就走進了我的心里。

我們整天都在和學生打交道,而應(yīng)該怎樣和學生說話呢,我們可能并沒有認真去想過。好像天天都在和學生交流,但效果到底怎樣呢,尤其是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難以溝通的學生,有的老師常常是苦口婆心,把各種道理翻來覆去的講上n次,但學生卻不愿領(lǐng)情;有的老師少不了嚴厲的訓斥一番,那學生雖然低頭聆聽,但也許他已心里把老師罵得狗血淋頭。我覺得自己就陷入了這樣的矛盾之中,所以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啟示。

在理論上我們都知道什么教育是好的,我們對此擁有無數(shù)的理念,但不幸的是,沒有人能夠僅僅憑借理念就能教育好小孩。孩子們總是會反復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即使擁有最先進理念的老師也無法避免這些問題??戳诉@段話我失衡的心理獲得少許的平衡,不僅僅我會面臨這種問題,甚至是非常優(yōu)秀的教師同樣也會。沒有誰總是會碰上好學生。

書中所舉的大量的實例是我最感興趣的。作者在每個例子后都加上了自己的分析,有時會展示另一種說話方式所帶來的不同效果,有時則向我們實錄一段最常見的師生對話。其中有很多好的見解和方法,讓我感受了語言溝通技巧的獨特魅力,啟發(fā)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語言,激勵我從一言一行做起,提升自己的教育魅力。

記得在《最差師表》中講了這樣一個小案例:

九歲的馬特在做一道連除法算術(shù)題時被難住了,他去問老師。老師說道:“我剛才講這道題的時候你干什么去了?你從來不聽講,你總是在玩?,F(xiàn)在你倒想要得到特殊的關(guān)照了,可是這里的學生又不止你一個人,我不能單獨給你開小灶?!瘪R特回到座位上,雖然他不知道怎么做題,卻找到了在剩下的課堂時間里搗亂的方法。老師再忙,也應(yīng)該為他提供幫助。老師可以這樣說:“連除法并不好掌握,我希望我現(xiàn)在有時間來跟你解釋,但我現(xiàn)在太忙了,我們另外再找一個方便的時間來解釋吧?!?/p>

同樣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結(jié)果就完全不同。有多少老師在實際中是不想“結(jié)果”就貿(mào)然“出口”或“出手”的呢?面對馬特遇到的難題,老師的語言和行為嚴重傷害了他的自尊,如果以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他還會向老師請教嗎?我想,他不會再去聆聽老師的指責和數(shù)落了。在教育教學中,當學生遇到難題和麻煩時,老師最該做的就是及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提供及時的幫助,而不是追究過失,嘲諷、指責學生,更不能以新賬翻舊賬,細數(shù)學生的不是,這樣做除了增加師生間的敵意外,沒有任何益處。

“一名老師就像一名外科醫(yī)生一樣,不能輕易地開刀劃傷,否則,就有可能留下永久的傷口?!睂蠋煻裕恳淮蔚摹俺鍪帧倍紤?yīng)該小心謹慎的,這樣才能做一名出色的“外科醫(yī)生”,不給學生的外表與心靈留下任何的疤痕。

《最差師表》中的每一個小案例都會讓我們看到“應(yīng)該”和“不應(yīng)該”的處理問題的不同方法,個個案例都是“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許多老師處理問題的方法是粗暴甚至野蠻的,也有許多老師雖然為學生提供了幫助,但“幫助”得不恰當,反而又使學生處于尷尬的境地。所以,為學生提供幫助也要運用智慧,講究技巧,以使“幫助”達到最佳效果。

其實,如果老師能夠充滿愛心,從尊重學生出發(fā),不要總是高高在上,老師自然就摒棄了責難、諷刺、挖苦等語言上的暴力,用智慧和技巧恰當?shù)奶幚怼爱斚隆钡氖?,為需要幫助的孩子提供恰當?shù)膸椭?/p>

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深深地感覺到,老師都需要高水準的交流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shù)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shù)?!苯處煹慕逃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應(yīng)該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教師教學的風格。因此,我們要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就像章后的溫馨提示說的那樣:“怎樣為人師表,大概是每個教師都會思考和面對的問題。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話等)、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不讓他們的內(nèi)心產(chǎn)生罪惡感。就事論事,對孩子提供及時的恰當?shù)膸椭绻茏龅揭陨蠋c,不用說,您已經(jīng)是孩子心目中的最佳師表了。”我會反復翻閱手中《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不斷品味,不斷實踐,不斷思索,不斷進步!我將在書中的啟發(fā)下,不斷地去努力,使自己早日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最佳師表。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七

作為一個教師,一個非常普遍的`教育行為就是通過話語和學生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指點學生的行為,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但這些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我們做得如何?我們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對話嗎?海姆·g·吉諾特所著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告訴我們,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

“我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chuàng)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個人的情緒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氣氛。作為一位老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歡樂。我可以成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者開心,也可以帶給他們傷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況下,一次危機是驟然升級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墮落,我的態(tài)度都有著重要的影響?!?/p>

語言暴力,是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最常見到的景象。

罵人和訓話,是語言暴力最常見的表現(xiàn)。一些老師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不由分說地將學生訓斥一通,把和這件小事有關(guān)的、和這件小事無關(guān)的所有事件都聯(lián)系在一起,傾盆大雨般的罵過來。最讓學生難堪的是,老師為了自己“爽”,常聯(lián)系學生的人品進行一番諷刺和挖苦,讓學生感到無地自容。罵人是教師的一大忌諱,這只能讓學生也學會罵人,并引起學生的憎恨。嘲諷就像砒霜一樣,會毀掉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會促使孩子破罐子破摔。

侵犯隱私,是語言暴力的一種體現(xiàn)。老師看到一位平時活潑好動的孩子安靜地坐在那里沉思,就走過去問他怎么了。孩子說沒什么,教師還不罷休,說“你可以告訴我,我能理解你的心事,你究竟因為什么而煩惱?”孩子說沒有為了什么而煩惱,教師繼續(xù)說:“聽著,對我來說,你就是一本打開的書。我了解你的性格,也知道你的情緒。你一定有什么心事,對嗎?”……老師可能是出于好意,但對孩子來說一點幫助也沒有。有品位的人從不刺探別人的隱私,保持禮貌就是要保持距離。喧囂、冗長而且多嘴多舌地提供所謂的幫助只會讓人覺得尷尬,只能導致抵制和怨恨。

質(zhì)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一個孩子向老師哭訴,說自己站在大廳里,一個高年級的孩子走過來,打了自己頭。老師聽了之后說:“他只是走過來然后就打了你,是這樣嗎?”孩子說是的。老師又問:“我不相信,你一定做了什么了?!焙⒆诱f,我真的什么也沒做。老師說:“我每天都會站在大廳里,怎么沒有人來打我?”孩子聽了之后更加大哭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本該做的事情是傾聽而不是指責,是同情而不是否認事實。教師總是站在自己的推理上去想問題,而不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遭遇,是質(zhì)問這種語言暴力產(chǎn)生的根源。

語言暴力的形式還有很多。

要鼓勵孩子學習,最基本的做法是讓孩子們的學習有安全感,即使學習失敗了也不用害怕。學習的主要障礙是對失敗、批評和出乖露丑的恐懼。

要鼓勵孩子學習,教師首先就要在班級中營造減少恐懼的氛圍。一位老師在這方面很有心得。在開學之初,老師給每個同學發(fā)了一份信,信中寫道:“我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guī)兔?。我想鼓勵所有的同學都來積極回答問題。但是,我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害怕這樣做,因為他們怕答錯了被其他同學取笑。我希望大家?guī)蛡€忙,如果有人答錯了問題,其他人請不要對他取消逗樂。我不允許我們的班上有同學用語言或者手勢暗示別人‘你是傻瓜’,這樣會傷害別人的感情,從而阻礙了學習上的進步。請大家自告奮勇地站起來說‘我有不同的答案’,切忌攻擊別人?!边@位老師是對他的學生說的,也是對所有的家長和其他教師說的。

要鼓勵孩子學習,教師和家長要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期望。比如,在面對升學壓力的情況下,每個孩子都會竭盡所能,爭取取得好的成績。這個時候如果老師和家長給孩子一些貌似仁慈的話語,說不定會打擊孩子奮斗的信心。比如說“你只要盡力就可以了,不管結(jié)果如何,我們都會滿意的?!焙⒆釉诼犃诉@樣的話語之后,會認為家長和教師已經(jīng)不再看好自己,認為自己“連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說不定還會因此而自作聰明地認為,還是不要努力比較保險。

要鼓勵孩子學習,教師和家長要避免過于夸張的誘導。當孩子在某一學科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你對他說:“試試看,很簡單的”,那他可能會做類似的推論:“即使我用盡全力去學,也只能證明我會做簡單的事情;如果我失敗了,就說明我連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好?!蓖普摰慕Y(jié)果是,只要去做就是有風險的,如果不做就不會丟臉。

鼓勵是一門藝術(shù)。用來鼓勵學生學習的方法很多,不管那種方法,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羞辱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營造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培育孩子的進取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喜歡學習的關(guān)鍵。

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老師教學的風格。因此,他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說和聽是同時進行的。對學生成長有益的話語,并不一定都能讓學生明白和理解。這需要學校和教師再聽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做文章。為了教導孩子學會傾聽,某學校規(guī)定了討論式的學習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每個人在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須先復述前面一位同學的講話內(nèi)容,直到對方滿意為止。這條規(guī)則并不像聽起來那樣簡單,它所揭示的正好是恰當交流的核心所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之后,老師和學生都產(chǎn)生了奇妙的變化:他們都變得說得少,聽得多,而且從設(shè)身處地的領(lǐng)會中受益匪淺。

為人師表者既要做到使自己的教育卓有成效,又要防止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xiàn)偽善。沒有什么比虛情假意更能使一個人身敗名裂的了。沒有人能夠裝得關(guān)懷體貼、尊重他人而最終不被察覺。只有做老師的技巧,卻沒有做人的真誠,遲早都會被人識破。在師生之間的交流中,除了表里一致外,別無他法。

巴金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對私塾老師我很少講真話。因為一,他們經(jīng)常用板子打?qū)W生;二,他們只要聽他們愛聽的話。你要聽什么,我們就講什么。編造假話容易討老師喜歡,討好老師容易得到表揚。對不懂事的孩子來說,這樣混日子比較輕松愉快。我不斷地探索講假話的根源,根據(jù)個人的經(jīng)驗,假話就是從板子下面出來的?!?/p>

巴金描述的私塾,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復存在,給學生打板子的事情也是嚴禁的。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用虛假的話語欺騙學生的現(xiàn)象卻絲毫沒有改善。一個孩子因為起床晚了遲到,教師堅決不相信孩子的話語,非要他說出個子丑寅卯來,沒有辦法,孩子就開始編假話哄騙老師開心。經(jīng)常可以見到這樣的老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的教育時,說起話來一套一套,但事情出現(xiàn)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那就是另外一幅模樣。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基本上都做不到,“為人師表”的話語成了極大的諷刺。

當教育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時候,當教育的語言不帶著教人為善的情感的時候,教師那偽善的眼神和牽強的微笑就會很快被學生所感受到。學生就會想法設(shè)法迎合教師的心思,以讓自己在學校能夠輕松愉快。為什么在各個行業(yè)之中,對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要求如此之高,就是因為教師這個崗位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我的請求是:希望你們幫助學生做一個有人性的人。永遠不要用你們的辛勤勞動,去栽培孕育出學識淵博的怪獸,身懷絕技的瘋子,或者是受過教育的納粹。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八

不知不覺一個多月又過去了,我想起“須臾”“剎那”“彈指”“fast”等詞,總之,時間過得很快。在過得很快的這段時間里,我慢慢地讀完了一本書——《教師怎樣說話才有效》。

知識就是力量?!督處熢鯓诱f話才有效》的作者“李進成”老師就成功地把心理學的知識轉(zhuǎn)化成了班級管理的力量。在這本書里,他從“新生溝通”“課堂管理”“常規(guī)管理”“違紀管理”“養(yǎng)成教育”“化解矛盾”“心理輔導”“與家長溝通”“與同事溝通”等九個方面,分享了他的寶貴經(jīng)驗。我從中摘取一部分,跟大家分享。

與新生溝通。

與新生溝通,要建立情感銀行。多往銀行里存錢,謹慎取錢,避免透支,杜絕破產(chǎn)。所謂存錢就是指鼓勵、肯定、贊美、支持、關(guān)愛。取錢指求助、需求、下指令。透支指批評指責。破產(chǎn)指出賣欺騙。

例如有一位班主任沒收了學生的手機,學生為了減少麻煩,請老師不要告訴家長。而老師也答應(yīng)了學生的這個請求。但老師在和家長交流的時候忍不住說了出來,學生知道后有一種被出賣的感覺,對該老師的教育由尊重、聽從變成了對立、反抗,后面麻煩不斷,師生雙方可謂是兩敗俱傷。

這部分內(nèi)容使我聯(lián)想起一個評論,大致內(nèi)容是:企業(yè)無論什么樣的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量化也好、責任制也好、軍事化管理也好、績效考評也好,凡是工人多付出了精力,卻沒有多拿到回報的革新,就是糊弄鬼,兔子的尾巴長不了。不管什么教育理念,什么管理風格,對學生的關(guān)愛是不能變的。教師給與的溫暖,就是學生的回報。違反了這一點,就成了勞民傷財?shù)男问街髁x。

課堂管理。

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面動機。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所做的一些事情,不是為了得到一些樂趣,就是為了逃避一些痛苦。如果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錯誤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那么學生也容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勇于改正,因為當學生行為背后的正面動機被肯定被接受之后,他的潛意識會感到放松,會有一種被理解的感覺。如果老師只是看到學生的錯誤行為,忽視或否定了背后的正面動機,甚至給錯誤的行為貼上負面的人格標簽,那么就會激發(fā)學生的抗拒心理,造成越溝通矛盾越深、越處理問題越多的局面。

書中還有很多案例,令我感受到作者的心理學素養(yǎng)比較深,說話中總是能敏銳迅速地找到對方的潛臺詞、內(nèi)心需求、正面動機。人情練達,了不起。做教師應(yīng)該鍛煉這方面的能力。

常規(guī)管理。

學生犯錯恰恰是他成長的契機,學生出現(xiàn)問題不是問題,老師用怎樣的態(tài)度和方式來對待問題才是問題。如果老師動不動就發(fā)火、批評、責備、懲罰,那么只能換來學生本能的自我防御和辯護。不利于讓學生真正的改正錯誤。應(yīng)該讓教育充滿精神關(guān)懷,關(guān)注學生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成長和發(fā)展。當教師的關(guān)注焦點是學生成長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教育充滿了無限的挑戰(zhàn)和創(chuàng)意。

違紀管理。

學生違紀只能說明這個行為不對,不要輕易和人的品格相聯(lián)系,不要輕易給學生貼上懶惰自私等人格的標簽。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尤其對于成長中的學生,更適合采取動態(tài)的評價,不能一錘定音。作者關(guān)于學生違紀的認識,十分科學。采用這種認識方式,就包含了無限的可能。

批評要做好善后工作,批評懲罰完學生之后,老師一定要補做善后工作,給被懲罰的學生安慰,無論多么正確的懲罰都會帶來不良的情緒反應(yīng),善后工作就是要消除學生的這種不良情緒,老師不能因為批評是為學生好的理性認識而看淡了批評帶來的不良情緒,成長中的學生還沒有那么多的理性,所以過后老師要主動找學生談心,接納學生的部分情緒,認可他行為的合理之處,甚至找出他的正面動機,表揚他勇于認錯的態(tài)度,順便多肯定一下他的優(yōu)點,經(jīng)過這種善后處理之后,學生內(nèi)心的不愉快才會消除,才會更親近老師,配合老師的教育,理性從來不能取代感性,善后工作必須做好。

人性就是人的本性。解決人的問題就要順著人的本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批評要做好善后工作”這個道理,放到任何上級對下級的地方都成立。歷史上不按這個道理辦事,而亡國喪身的例子不少。

化解矛盾。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和界限,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和尊重對方的界限而不能隨意侵犯,就像我們不愿意他人侵犯到自己的界限一樣。沒有誰比誰的信念系統(tǒng)更正確,我們需要尊重和理解對方的信念系統(tǒng),即便是對一些不能接受的行為,我們也應(yīng)給予關(guān)注和理解,因為他們這些行為的背后存在著可以被接受的正面動機。當我們尊重了對方的信念系統(tǒng),便等于尊重了對方的人格,于是溝通可以更順利的進行,當然學生的信念系統(tǒng)還處于未成熟期,這就需要老師進行引導,而不是簡單的否定和說教。

距離產(chǎn)生美,只要距離足夠小,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清官難斷家務(wù)事。界限的問題大概是婆媳關(guān)系中最常見的問題了。許多婆媳之間并沒有真正的矛盾,包括夫妻關(guān)系、親子關(guān)系等等,往往只是一方不被重視,不被關(guān)注,得不到呼應(yīng)等等造成的小情緒,而并沒有真正的矛盾。同樣的,許多同學之間的矛盾,也并不是什么矛盾,而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情緒?;ハ嗬斫狻⒒ハ嘧鹬?、互相接納才是正解。

與家長溝通。

一般家長責難老師往往是因為某些事情讓家長感覺不愉快,甚至認為他們的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不公正的待遇,老師對他們的孩子有偏見。當然這份感受往往是因為誤解而產(chǎn)生的。因此有效處理家長責難,就要先處理家長這種不愉快的感覺。方法就是理解和接納,讓對方的情緒有傾訴的機會,獲得認同。這樣家長的情緒會慢慢穩(wěn)定下來,能夠理智地和老師交流。引導家長比較分析,讓家長決定該如何做。當雙方達成共識的時候,老師要通過問話引導家長分析不同行為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這個時候家長往往會變得更理性,當他們推論出自己的行為方式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時,自然不會再堅持自己的行為,對于這個時候切忌得理不饒人,更不能對家長搬起面孔說教,否則會傷害家長的自尊心。老師通過問話引導,把決定權(quán)留給家長,聰明的家長肯定知道該如何做。

家校關(guān)系是脆弱的,具體的事情自然有具體的原因,我們先不論這些。從總體上看,社會進步,信息發(fā)達,各種應(yīng)激迅猛增多,人們疲于應(yīng)付,很容易浮躁和焦慮。不冷靜,就沒有辦法“發(fā)現(xiàn)問題、預防問題”,也沒有辦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煩惱即菩提,辯證的看待問題,讓智慧壓過煩惱,不要讓煩惱壓過智慧。

總之,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九

前段時間,我讀了美國教育學家——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在這本書中,博士用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生動的例子,向我們介紹如何運用語言交流來創(chuàng)造信任和愉悅的氣氛,從而促使孩子在學校里愉快的學習。讀完之后,深有同感,同時也覺得,作為老師,要掌握生氣的藝術(shù)。生現(xiàn)在實施了素質(zhì)教育,實施新課改,對老師的要求更高,再加上現(xiàn)在是法制社會,在很大的程度上,禁止了老師對學生采用懲罰手段。現(xiàn)實要求我們老師改變“封建家長式的懲罰教育”,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悅的氣氛中學習。當然,教師也不是圣人,不是天使,學生還是有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老師也還會不可避免地碰到令人生氣的情況,那我們怎么辦呢?氣,誰都有生氣的時候。但教師是門特殊的職業(yè),就要掌握生氣的藝術(shù),表達生氣的尺度。

記得一位老師講了關(guān)于她女兒在學校里的一件事:女孩是位住校生,在上課時間快要到時,才發(fā)現(xiàn)昨晚將數(shù)學課本落在了寢室里,她急忙跑去拿。等她回來時,上課鈴已響過了。她想都沒想,就沖進了教室。老師當然不高興了,陰著臉:“出去!一點禮貌都沒有!”女孩又氣喘吁吁地跑出教室,關(guān)上門。然后,敲敲門,小心翼翼地喊:“報告!”沒想到,老師氣沖沖地說:“我沒有你這樣不遵守時間又沒禮貌的學生,你去寢室睡覺去!”女孩的倔勁也上來了,真的回到寢室睡了一覺。自己也是一位教師,聽了這事后,覺得這位老師的方法欠妥。學生遲到,打斷了自己上課的思路,真的很生氣。但在這時候,不應(yīng)該對學生進行診斷——是個“不遵守紀律又不講禮貌的學生”,并且是在全班同學的面前,何況在此時她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的錯。老師完全可以壓住火,向她坦陳自己的想法:“我不喜歡在上課的時候被打斷,這很讓我生氣!”然后,可以讓學生回到座位上。在課后與學生交流,請他說說遲到的原因及禮貌問題。這樣,既尊重了學生,也使學生心悅誠服。

海姆g吉諾特博士建議我們: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應(yīng)該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診斷或預言。更不要把孩子的往事或者孩子的家人牽扯進來。診斷孩子是危險的,將孩子與別人進行對比也是有害的。這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和影響。孩子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實現(xiàn)老師對他的悲觀預測。他很可能成為老師所說的那種人。我懂得了,當我們在生氣、憤怒時,要懂得如何表達憤怒而不造成傷害。要知道生氣的藝術(shù)在于不侮辱別人,不進行人身攻擊,不傷害孩子的心靈。這樣樣有利于表現(xiàn)出老師的風度,也使學生更加信任你,體會到你對他的關(guān)愛,從而使他更喜歡學校,對學習更有興趣。所以,海姆g吉諾特博士告訴我們,老師應(yīng)該恪守黃金法則:可以憤怒,但不可以帶侮辱性。我想:當我們掌握了生氣的藝術(shù),也就能體現(xiàn)我們對學生真誠的愛,能夠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與學生有心與心的交流,能夠培養(yǎng)出更多出色的學生,從中體驗到更多更大的快樂!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十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姆·吉諾特博士。他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他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是世界上著名的暢銷書,他為全世界數(shù)百萬父母提供了與孩子交流、正確溝通的方法與途徑。,也為我們教師提供了與學生怎樣交流、怎樣溝通的方法與途徑。整本書中處處都洋溢著博士的愛與關(guān)懷,是一本難得的書,是一本了不起的書,也是一本教師必讀書。

當我捧起這本書的時,封面下方幾行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內(nèi)容是這樣的:“老師和父母一樣,都需要高水準的交流能力。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老師教學的風格。因此,它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它能夠敏銳地感受到那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弊x了這些文字,引起了我極高的興趣。接著,我翻開到目錄,“老師的自白、最佳師表、最差師表、表揚的藝術(shù)、常規(guī)管理、家庭作業(yè)、鼓勵的故事等十二章內(nèi)容躍然紙上。我此時此刻被這些內(nèi)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從”老師的自白“開始,由一群剛剛執(zhí)教不久的年輕老師的自白開始。年輕的教師中,有一部分人都灰心喪氣,想放棄老師這個職業(yè),他們內(nèi)心充滿了不滿,失望,沮喪和壓力。一部分人是想繼續(xù)做老師,卻不愿意再為學生操心,他們認為,得過且過,只要不發(fā)生什么大事就已經(jīng)很好了。這和我們在自己教育學生遇到困難或有困惑時的想法不謀而合。一部分人對教學抱有很大的希望、信心和實踐的勇氣,他們主張改革教育制度,也許無可厚非,但是,”在教育制度改變之前,我們作為老師應(yīng)該做些什么呢?“再想一想,我今天能做些什么來改善我的課堂呢?這才是重點。

第二章節(jié)”最佳師表“中說到:”真正的老師不相信訓話的力量,他們從不對孩子們講大道理,他們不讓孩子們有罪惡感,也不要求孩子們做出什么保證。他們不對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對孩子的過去和遙遠的未來憂心憂心忡忡。他們只著手處理現(xiàn)在的事。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地有一個沮喪的孩子需要幫助?!翱吹竭@里,我深受啟發(fā)。聯(lián)想到以往自己的教育過程中的一言一行,反省的同時意識到,是我們作出改變的時候了,我們再不能將訓話作為一中教育學生的必要的手段,不能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就想當然地給學生灌輸一大堆一大堆的道理,不能讓學生認為偶爾自己做錯了什么就不是好孩子。更不能將學生有時作出保證的行為當成是改過的憑證。

這一章節(jié)中還談到:”學習的過程不僅總是現(xiàn)在時的,而且總是個別的具體的?!斑@與我們通常所說的”因教施材“有點像。在教學過程中,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做。當我讀到一個名為”不需要解釋的撫慰“時,我被感動了。一個三年級的老師,一個叫8歲的小男孩,他們的溝通行動超過了語言。當一個八歲的學生受了委屈,第一個想到的是他的老師。這時候不用問其緣由,只需用心去感受他當時的心情,然后拍拍他的頭或抱抱他,這些表示理解的動作相信可以令他停止哭泣。跟著說些同情的話,他便會很快忘記整件事。如果刨根究底,大肆懲罰,就會令學生之間的矛盾更加深化。另外一個名為”集中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的事例,也是闡述同樣的道理。足以看出,往往化解危機的是老師簡潔而富有同情心的態(tài)度。這其中包含了各種方式的愛,有溫暖,有關(guān)心,有安慰,有同情,有溫柔,有藝術(shù)技巧等等,顯然需要我們老師日積月累的理論和經(jīng)驗去創(chuàng)設(shè)更好的師生關(guān)系和教學情景。

讀了前兩章的內(nèi)容,我已經(jīng)被深深地震撼了,好好反省過后。我知道,以后遇到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我得首先學會付出,付出愛心、同情、溫柔、關(guān)心,還要學會教育的藝術(shù)技巧,總之,這本書令我受益匪淺,讓我察覺以往教學過程中許多的不足,使我清晰地認識到,改善教學有很多有用又有效的方法,只是看你有沒有耐心,或者責任心而已。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對自己負責!相信自己能做到,而且會做得很好。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十一

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姆·g·吉諾特博士,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他把教育心理學理論變成了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劇、對話和故事情節(jié),為所有的老師和家長提供了同孩子進行交流的主法和技巧,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孩子的學習、心理等問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讓我們從中領(lǐng)會到交流的原則。面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情況,老師都應(yīng)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地靈活對待。

書中的這段話讓我感慨萬千“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應(yīng)該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診斷和預言。更不要把孩子的往事和或者孩子的家人扯進來。診斷孩子是危險的,將孩子與別人對比也是有害的。這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和影響。孩子總是會不由自主的實現(xiàn)老師對他的悲觀預測。他很有可能成為老師所說的那種人?!?/p>

教師對孩子進行診斷和預言,是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最常見到的景象。有時,我也是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不由分說地將學生訓斥一通,把和這件小事有關(guān)的所有往事都聯(lián)系在一起,教育學生,給他貼上一個“差生”的標簽。有時拿他和班級中的孩子對比,一味地數(shù)落他。讀了這本書以后,我才了解到原來診斷孩子是這么危險的.,將孩子與別人對比更是是有害的。這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和影響。這樣,會毀掉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會促使孩子破罐子破摔。孩子就總是會不由自主的實現(xiàn)老師對他的悲觀預測。他很有可能成為老師所說的那種人。

我想,以后在遇到學生犯錯誤時,我應(yīng)該就事論事,關(guān)鍵在于,老師是否能夠主動地了解當事人的狀況,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不良現(xiàn)象,并親自給予同感和安慰。如此下去,學生才不會繼續(xù)無理取鬧。這樣,我也才能了解到孩子們需要的是什么。正如書中所說那樣,“他們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尊重,喜歡和信任,他人的鼓勵,支持,加油和風趣,還需要自己去開拓,實驗才能取得成就。”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十二

起飛的時候,我們期待著飛往一個熱帶的島嶼,卻不幸降落在冰冷的北極。我們本來期待著燦爛的陽光,卻出乎意料的遭遇了北極漫長而嚴寒的冬天,看見《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老師的自白,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感情上的共鳴每當教學中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圖書館里的所有理論都成了毫無價值的'東西,而在讀過《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之后,帶給我極大的啟發(fā)和深深的感觸。這是一本值得所有老師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的好書。吉諾特博士把教育心理學理論轉(zhuǎn)變?yōu)榇罅坑哪挥腥饲槲兜亩虅 υ捄凸适虑楣?jié),告訴老師應(yīng)該如何摒棄拒絕性的語言,轉(zhuǎn)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納的語言,向我們充分介紹了如何應(yīng)用語言交流來創(chuàng)造信任和愉悅的氣氛,也為我們提供了同孩子進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我們正確處理孩子的學習、心理等問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一、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必須承認,孩子之間的差距是存在的。根本無法要求每一個孩子都達到你心目中的高度。然而每個孩子肯定有其長處所在。我們往往會忽視這點。教育不應(yīng)該僅僅是培養(yǎng)高分數(shù)、獲獎多的孩子,更應(yīng)該充分利用教師搭建的舞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在這舞臺演出的機會。

二、只需要解決當下的問題,很多時候我會想得很遠,說得太大。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十三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而傳道,授業(yè),解惑都需要教師運用"說話"去實現(xiàn).教師,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說話"的職業(y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育的藝術(shù)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shù)?!币虼?,作為一個天天和學生打交道的老師來說,掌握說話的藝術(shù)顯得尤為重要。最近,我閱讀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并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諸多不足。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腦子一直出現(xiàn)了這樣幾個詞:尊重、激勵、期待、耐心。

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師生之間同樣如此。教師與學生談話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本質(zhì)來說在于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币虼?,我們在做學生工作時,應(yīng)該采取平等、關(guān)心、愛護的態(tài)度,而不是簡單、粗暴,甚至諷刺、嘲笑、訓斥、體罰。教師氣量如海、大度待人,不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還會隨時間的推移,去改變對方的態(tài)度。

“使一個人發(fā)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薄叭说膬?nèi)心深處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需要”。激勵,是教師對學生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教育方式。激勵藝術(shù)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藝術(shù)。運用好激勵這一教育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探求新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xiàn)目標。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雕塑家叫皮格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少女塑像。在雕塑過程中,他對這尊塑像產(chǎn)生了深深的愛情,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他的真誠愿望終于感動了愛神,塑像變成了真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誠熱烈的期望必然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期待是一種教育力量,如果教師能對學生寄予真誠的期望,那么,對學生在接受教育教學中的進步必有裨益。

愛好學生容易,愛差學生難。尤其是當我們在一個后進生身上費盡心思卻老是出現(xiàn)反復或者明知故犯屢教不改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對學生散失信心。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有沒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樣,能如實地反映出一個教師自我修養(yǎng)的程度。因此,我們在面對千差萬別、性格各異的學生的時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學會等待。教育就是要不拋棄、不放棄。這是我們老師的一種責任,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美德。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我們都該努力地使自己有所作為!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十四

現(xiàn)在的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孩子,對父母來說,孩子意味著他們對美好明天的希望――在社會上取得一席之地。而要讓孩子達到父母的殷切企望,作為為人師表的老師肩負著重要的作用,孩子在成長階段,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知識,作為教師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過得痛苦或者歡樂。老師的態(tài)度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名老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都有被學生氣得說不出話或掉眼淚的時候。然后就采取懲罰的手段,讓學生認識到犯錯以后,會有什么結(jié)果。

假期里,我讀了美國教育學家――海姆g吉諾特博士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在這本書中,博士用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各樣生動的例子,向我們介紹如何運用語言交流來創(chuàng)造信任和愉悅的氣氛,從而促使孩子在學校里愉快的學習。讀完之后,深有同感,同時也覺得,作為老師,要掌握生氣的藝術(shù)。

生氣,誰都有生氣的時候。但教師是門特殊的職業(yè),就要掌握生氣的藝術(shù),表達生氣的尺度。

例如:吉諾特博士講的一則事例――――一位9歲的馬特在做一道連除法算式題的時候被難住了。他去問老師。老師回答說:“我剛才講這道題的時候你干什么去了?你從來不聽講,總是玩。不遵守紀律又不講禮貌的學生,現(xiàn)在你想得到特殊的關(guān)照了??墒俏也荒軉为毥o你開小灶。你玩去吧。”

自己也是一位教師,看完這故事后,覺得這位老師的方法欠妥。學生不聽講,真的很生氣。但在這時候,不應(yīng)該對學生進行診斷――是個“不遵守紀律又不講禮貌的學生”,并且是在全班同學的面前,何況在此時她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的錯并能向老師請教。老師完全可以壓住火,向她坦陳自己的想法:“我不喜歡在上課的時候看見你玩,這很讓我生氣!”然后,可以讓學生回到座位上。再和她講解及遵守紀律與禮貌問題。這樣,既尊重了學生,也使學生心悅誠服。

海姆g吉諾特博士建議我們: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應(yīng)該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診斷或預言。更不要把孩子的往事或者孩子的家人牽扯進來。診斷孩子是危險的,將孩子與別人進行對比也是有害的。這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和影響。孩子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實現(xiàn)老師對他的悲觀預測。他很可能成為老師所說的那種人。

我懂得了,當我們在生氣、憤怒時,要懂得如何表達憤怒而不造成傷害。要知道生氣的藝術(shù)在于不侮辱別人,不進行人身攻擊,不傷害孩子的心靈。這樣樣有利于表現(xiàn)出老師的風度,也使學生更加信任你,體會到你對他的關(guān)愛,從而使他更喜歡學校,對學習更有興趣。

所以,海姆g吉諾特博士告訴我們,老師應(yīng)該恪守黃金法則:可以憤怒,但不可以帶侮辱性。

我想:當我們掌握了生氣的藝術(shù),也就能體現(xiàn)我們對學生真誠的愛,能夠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與學生有心與心的交流,能夠培養(yǎng)出更多出色的學生,從中體驗到更多更大的快樂!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十五

下面為大家?guī)怼独蠋熢鯓雍蛯W生說話》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

?


作為一個教師,一個非常普遍的教育行為就是通過話語和學生進行溝通,表達自己的觀點,指點學生的行為,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但這些習以為常的教育行為我們做得如何?我們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對話嗎?海姆·g·吉諾特所著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告訴我們,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

“我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chuàng)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個人的情緒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氣氛。作為一位老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歡樂。我可以成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者開心,也可以帶給他們傷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況下,一次危機是驟然升級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獲得進步還是日益墮落,我的態(tài)度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語言暴力,是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最常見到的景象。

罵人和訓話,是語言暴力最常見的表現(xiàn)。一些老師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不由分說地將學生訓斥一通,把和這件小事有關(guān)的、和這件小事無關(guān)的所有事件都聯(lián)系在一起,傾盆大雨般的罵過來。最讓學生難堪的是,老師為了自己“爽”,常聯(lián)系學生的人品進行一番諷刺和挖苦,讓學生感到無地自容。罵人是教師的一大忌諱,這只能讓學生也學會罵人,并引起學生的憎恨。嘲諷就像砒霜一樣,會毀掉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會促使孩子破罐子破摔。

侵犯隱私,是語言暴力的一種體現(xiàn)。老師看到一位平時活潑好動的孩子安靜地坐在那里沉思,就走過去問他怎么了。孩子說沒什么,教師還不罷休,說“你可以告訴我,我能理解你的心事,你究竟因為什么而煩惱?”孩子說沒有為了什么而煩惱,教師繼續(xù)說:“聽著,對我來說,你就是一本打開的書。我了解你的性格,也知道你的情緒。你一定有什么心事,對嗎?”……老師可能是出于好意,但對孩子來說一點幫助也沒有。有品位的人從不刺探別人的隱私,保持禮貌就是要保持距離。喧囂、冗長而且多嘴多舌地提供所謂的幫助只會讓人覺得尷尬,只能導致抵制和怨恨。

質(zhì)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一個孩子向老師哭訴,說自己站在大廳里,一個高年級的孩子走過來,打了自己頭。老師聽了之后說:“他只是走過來然后就打了你,是這樣嗎?”孩子說是的。老師又問:“我不相信,你一定做了什么了?!焙⒆诱f,我真的什么也沒做。老師說:“我每天都會站在大廳里,怎么沒有人來打我?”孩子聽了之后更加大哭了起來。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本該做的事情是傾聽而不是指責,是同情而不是否認事實。教師總是站在自己的推理上去想問題,而不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遭遇,是質(zhì)問這種語言暴力產(chǎn)生的根源。

語言暴力的形式還有很多。

要鼓勵孩子學習,最基本的做法是讓孩子們的學習有安全感,即使學習失敗了也不用害怕。學習的主要障礙是對失敗、批評和出乖露丑的恐懼。

要鼓勵孩子學習,教師首先就要在班級中營造減少恐懼的氛圍。一位老師在這方面很有心得。在開學之初,老師給每個同學發(fā)了一份信,信中寫道:“我有一個問題需要大家?guī)兔?。我想鼓勵所有的同學都來積極回答問題。但是,我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害怕這樣做,因為他們怕答錯了被其他同學取笑。我希望大家?guī)蛡€忙,如果有人答錯了問題,其他人請不要對他取消逗樂。我不允許我們的班上有同學用語言或者手勢暗示別人‘你是傻瓜’,這樣會傷害別人的感情,從而阻礙了學習上的進步。請大家自告奮勇地站起來說‘我有不同的答案’,切忌攻擊別人?!边@位老師是對他的學生說的,也是對所有的家長和其他教師說的。

要鼓勵孩子學習,教師和家長要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期望。比如,在面對升學壓力的情況下,每個孩子都會竭盡所能,爭取取得好的成績。這個時候如果老師和家長給孩子一些貌似仁慈的話語,說不定會打擊孩子奮斗的信心。比如說“你只要盡力就可以了,不管結(jié)果如何,我們都會滿意的?!焙⒆釉诼犃诉@樣的話語之后,會認為家長和教師已經(jīng)不再看好自己,認為自己“連起碼的要求都做不到”,說不定還會因此而自作聰明地認為,還是不要努力比較保險。

要鼓勵孩子學習,教師和家長要避免過于夸張的誘導。當孩子在某一學科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你對他說:“試試看,很簡單的”,那他可能會做類似的推論:“即使我用盡全力去學,也只能證明我會做簡單的事情;如果我失敗了,就說明我連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好?!蓖普摰慕Y(jié)果是,只要去做就是有風險的,如果不做就不會丟臉。

鼓勵是一門藝術(shù)。用來鼓勵學生學習的方法很多,不管那種方法,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羞辱的手段逼迫孩子就范。營造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培育孩子的進取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喜歡學習的關(guān)鍵。

聰明的老師對自己的用語非常敏感。他知道,學生獲得多少知識有賴于老師教學的風格。因此,他能夠善解人意,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哪些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說和聽是同時進行的。對學生成長有益的話語,并不一定都能讓學生明白和理解。這需要學校和教師再聽這一環(huán)節(jié)上做文章。為了教導孩子學會傾聽,某學校規(guī)定了討論式的學習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每個人在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須先復述前面一位同學的'講話內(nèi)容,直到對方滿意為止。這條規(guī)則并不像聽起來那樣簡單,它所揭示的正好是恰當交流的核心所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之后,老師和學生都產(chǎn)生了奇妙的變化:他們都變得說得少,聽得多,而且從設(shè)身處地的領(lǐng)會中受益匪淺。

為人師表者既要做到使自己的教育卓有成效,又要防止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xiàn)偽善。沒有什么比虛情假意更能使一個人身敗名裂的了。沒有人能夠裝得關(guān)懷體貼、尊重他人而最終不被察覺。只有做老師的技巧,卻沒有做人的真誠,遲早都會被人識破。在師生之間的交流中,除了表里一致外,別無他法。

巴金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對私塾老師我很少講真話。因為一,他們經(jīng)常用板子打?qū)W生;二,他們只要聽他們愛聽的話。你要聽什么,我們就講什么。編造假話容易討老師喜歡,討好老師容易得到表揚。對不懂事的孩子來說,這樣混日子比較輕松愉快。我不斷地探索講假話的根源,根據(jù)個人的經(jīng)驗,假話就是從板子下面出來的。”

巴金描述的私塾,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復存在,給學生打板子的事情也是嚴禁的。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用虛假的話語欺騙學生的現(xiàn)象卻絲毫沒有改善。一個孩子因為起床晚了遲到,教師堅決不相信孩子的話語,非要他說出個子丑寅卯來,沒有辦法,孩子就開始編假話哄騙老師開心。經(jīng)??梢砸姷竭@樣的老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的教育時,說起話來一套一套,但事情出現(xiàn)在自己身上的時候,那就是另外一幅模樣。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基本上都做不到,“為人師表”的話語成了極大的諷刺。

當教育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時候,當教育的語言不帶著教人為善的情感的時候,教師那偽善的眼神和牽強的微笑就會很快被學生所感受到。學生就會想法設(shè)法迎合教師的心思,以讓自己在學校能夠輕松愉快。為什么在各個行業(yè)之中,對教師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要求如此之高,就是因為教師這個崗位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我的請求是:希望你們幫助學生做一個有人性的人。永遠不要用你們的辛勤勞動,去栽培孕育出學識淵博的怪獸,身懷絕技的瘋子,或者是受過教育的納粹。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十六

暑假的時候,細細拜讀了美國作家海姆.g.吉諾特著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生動幽默的情景對話,鮮活的事例,讓我深感敬佩。也默默對照自己的言行,備受啟發(fā)。

作者年輕時也是一名教師。他當年曾寫下一段自己的感受。我惶恐地意識到:“我成了教室里一個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可以創(chuàng)造出教室里的情境,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氣氛,作為一名老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來讓孩子們過得痛苦或者歡樂。我可以帶給他們羞辱或者開心,也可以帶給她們傷害或者挫折。”

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高聲吟唱愛心對于教師多么重要。也沒有反復強調(diào)責任之于教師的重要。相反,作者反復告知我們什么是“最佳師表”,什么是“最差師表”,平時如何與學生交流,沖突時應(yīng)該怎樣?表揚、管理、鼓勵時都應(yīng)該注意什么。我從兩方面談?wù)勎铱赐甏藭蟮睦斫狻?/p>

我覺得老師在和犯錯的學生說話時,應(yīng)掌握批評的方法,相信每個教師都知道學生需要理解和尊重。而實際上我們老師卻很少的做到真正的心平氣和。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經(jīng)常做的就是發(fā)泄內(nèi)心的憤怒,有時還會失去理智。今年所帶的班級中就有個男孩兒性格特別倔強。只喜歡聽表揚的話,有了錯誤從不承認,同學們的報告聲不斷。面對這樣的學生,我是又愛又恨,愛的是他頭腦靈活,愛動腦,善思考,恨的是天天給我惹事兒,上課聽講習慣不好,還影響他人。在對他們的轉(zhuǎn)化上,我費了不少心思,課下談心,讓他們當小干部,甚至主動與家長談孩子情況,爭取家長的配合。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這兩個孩子有所轉(zhuǎn)變。從他們身上,我也總結(jié)出: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顧及他們的感受很重要??瘫〉脑挷粌H不能幫助孩子改正不足,反而得不償失,不僅折磨自己,也傷害學生。更糟的是,如果我們的言行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那么他的錯誤還是會繼續(xù)延續(xù)。

既然令人生氣的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輕事情帶給事情發(fā)生帶來的后果。只要有積極的態(tài)度,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方能拉近心與心的距離。鼓勵也是老師在和學生交流時必須用到的技巧。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應(yīng)當做到鼓勵孩子學習,激勵孩子自制,樹立孩子自我形象,增強孩子信心,平息孩子怒火,減輕孩子的挫折。

從這本書中我領(lǐng)悟到:教師的言行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功或失敗。這本書也使我了解了不少的教育方法,知道了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技巧。做為一名教師,我們應(yīng)當用生動的語言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課堂語言要生動,教學方法要新穎。教育無止境,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加強自身學習,學以致用,提高自己的教育及管理能力。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十七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而傳道,授業(yè),解惑都需要教師運用“說話”去實現(xiàn)。教師,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說話”的職業(y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育的藝術(shù)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shù)?!币虼?,作為一個天天和學生打交道的老師來說,掌握說話的藝術(shù)顯得尤為重要。最近,我閱讀了《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并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諸多不足。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腦子一直出現(xiàn)了這樣幾個詞:尊重、激勵、期待、耐心。

尊重:

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師生之間同樣如此。教師與學生談話要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本質(zhì)來說在于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教育家愛默生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币虼耍覀冊谧鰧W生工作時,應(yīng)該采取平等、關(guān)心、愛護的態(tài)度,而不是簡單、粗暴,甚至諷刺、嘲笑、訓斥、體罰。教師氣量如海、大度待人,不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還會隨時間的推移,去改變對方的態(tài)度。

激勵:

“使一個人發(fā)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需要”。激勵,是教師對學生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教育方式。激勵藝術(shù)是一項重要的教育藝術(shù)。運用好激勵這一教育方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探求新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實現(xiàn)目標。

期待。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雕塑家叫皮格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少女塑像。在雕塑過程中,他對這尊塑像產(chǎn)生了深深的愛情,誠之所至,金石為開。他的真誠愿望終于感動了愛神,塑像變成了真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誠熱烈的期望必然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期待是一種教育力量,如果教師能對學生寄予真誠的期望,那么,對學生在接受教育教學中的進步必有裨益。

耐心:

愛好學生容易,愛差學生難。尤其是當我們在一個后進生身上費盡心思卻老是出現(xiàn)反復或者明知故犯屢教不改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對學生散失信心。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學生有沒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樣,能如實地反映出一個教師自我修養(yǎng)的程度。因此,我們在面對千差萬別、性格各異的學生的時候需要有足夠的耐心,要學會等待。教育就是要不拋棄、不放棄。這是我們老師的一種責任,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美德、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我們都該努力地使自己有所作為!

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讀后感篇十八

起飛的時候,我們期待著飛往一個熱帶的島嶼,卻不幸降落在冰冷的北極。我們本來期待著燦爛的陽光,卻出乎意料的遭遇了北極漫長而嚴寒的冬天。看見《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老師的自白,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感情上的共鳴每當教學中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圖書館里的所有理論都成了毫無價值的東西,而在讀過《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這本書之后,帶給我極大的啟發(fā)和深深的感觸。這是一本值得所有老師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的好書。吉諾特博士把教育心理學理論轉(zhuǎn)變?yōu)榇罅坑哪挥腥饲槲兜亩虅?、對話和故事情?jié),告訴老師應(yīng)該如何摒棄拒絕性的語言,轉(zhuǎn)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納的語言,向我們充分介紹了如何應(yīng)用語言交流來創(chuàng)造信任和愉悅的氣氛,也為我們提供了同孩子進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幫助我們正確處理孩子的學習、心理等問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根本無法要求每一個孩子都達到你心目中的高度。然而每個孩子肯定有其長處所在。我們往往會忽視這點。教育不應(yīng)該僅僅是培養(yǎng)高分數(shù)、獲獎多的孩子,更應(yīng)該充分利用教師搭建的舞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在這舞臺演出的機會。

吉諾特在作品中強調(diào)必須“就事論事”然后才能解決問題,想辦法把當前存在的問題處理好,這樣才能讓孩子有思索的空間,改變的機會。如果把事情扯得太遠,或許自己是好心,但孩子卻不這么想,會覺得你羅嗦,煩瑣而于事無補。

某個孩子同一個錯誤連續(xù)犯,通過幾次談話絲毫沒有改變。粗暴的批評往往是火上澆油,我們確實很憤怒,但我們這個時候更需要冷靜,可以表達自己的憤怒,但不能帶有侮辱和攻擊性的語言。

《老師和學生怎樣說話》一書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常常會忽視的教育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同時我們身邊的同事也有許多好的方法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和總結(jié)。把愛交給孩子,讓夢想在校園綻放。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680010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