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模板1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2 01:39:10
2023年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模板11篇)
時間:2023-12-02 01:39:10     小編:BW筆俠

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一

佛語禪心(1)

趙州禪師說:“你不缺少的東西,正是你沒有的東西;你沒有的東西,恰恰就是你本來不缺的東西?!?/p>

人生是場無休無情的戰(zhàn)斗,做人要時時刻刻向無形的敵人作戰(zhàn)。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亂人心意的欲望,曖昧的念頭,使你墮落使你自行毀滅。在人生追求的過程當(dāng)中,我們應(yīng)該保持知足的心態(tài),心靈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佛語禪心(2)

夢窗國師詩云:“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眼內(nèi)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心無物欲,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涯畔;胸懷坦蕩,宛若長空旭日煩惱則無處藏身。

我們何不也做一個這樣的快樂佛呢!

佛語禪心(3)

初祖達(dá)摩說:“不謀其前,不慮其后,不戀當(dāng)今?!?/p>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隨天際云卷云舒。

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佛語禪心(4)

燃燈法師說;“如果我們破除一切執(zhí)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最苦累??上郎先杂写蠖鄶?shù)人,為了各種欲望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時刻,只余下少許時間來追尋生命的意義!

佛語禪心(5)

證嚴(yán)法師說:“寧靜是美,安定最樂。這是習(xí)禪、修心、養(yǎng)性、怡悅且最崇高最美好的境界?!?/p>

佛經(jīng)的本質(zhì)就是安詳,我們可以在佛經(jīng)中找到“安詳”的真正意義和尋求安詳?shù)耐緩?。無論是誰要追求要達(dá)到愉快、美滿、充實、瀟灑的人生境界,都絕不能缺少一顆安詳?shù)男?

佛語禪心(6)

耕云先生說:“人一旦失去了安詳,同時便會褪失了生命的華彩。是女孩子,不會再容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p>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詳,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憂慮的心態(tài)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一個人要學(xué)會安頓自己的心靈,做到內(nèi)心寧靜安適我們的人生才一定會美好。

佛語禪心(7)

靜慧大師說:“學(xué)佛幾十年,我對佛教最重要的體會只有六個字的體會:看破,放下,自在。”

所謂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別心、是非心、得失心、執(zhí)著心。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我們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zhí)著,淡泊明心放下貪、嗔、癡,不絕望于人生的苦也不執(zhí)著于人生之樂。

佛語禪心(8)

弘一大師說:“恬淡是養(yǎng)心第一法,安詳是處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p>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勞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人生的苦惱是不分貴賤的,要么你去駕馭生活要么生活駕馭你,你的態(tài)度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者。

佛語禪心(9)

佛說:“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宣化上人曰:“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你念念光明就時時都是佛,你念念黑暗就時時都是鬼。這個心,一念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惡,會結(jié)地獄的果?!?/p>

佛和魔也許只在一念之間,運(yùn)用之妙存乎于心。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造成的,當(dāng)你的心趨向惡時,地獄之門便打開了;當(dāng)你的心趨向善時,天堂之門則打開了。

佛語禪心(10)

靈泉宗一禪師有詩云:“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須生煩惱處,悟得即菩提?!?/p>

凡有奢求必得煩惱,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只問自己該做什么這就是安分。求心安,求解脫,首先應(yīng)該做明白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怎樣獲得。明白人既能努力改變環(huán)境,更能努力改變心境;改變環(huán)境靠聰明,改變心境靠智慧。

佛語禪心(11)

弘一大師說:“人生隨緣,便會活得自在。能夠安分守己,不被環(huán)境所轉(zhuǎn),心中就不會有障礙?!?/p>

佛之隨者,不是跟隨,不是隨便,是順其自然,不怨尤、不強(qiáng)求、不激進(jìn)。不明此意的人只是在聽天由命,他所認(rèn)知的隨緣僅是任之棄之,悲觀之見溢于言表。其實,一切隨緣并不是消極等待或不再追求,而是,要用一顆平常心看待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不刻意地要求結(jié)果,關(guān)鍵是你自己是否做到了你應(yīng)該做的,你的心里是否滿意你自己。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你就不會過于執(zhí)著,也就有了一顆平常心,此即隨緣。

佛語禪心(12)

尊者米拉日巴說:“遠(yuǎn)離嗔恨損害得安樂,拋棄傲慢嫉妒獲安樂,平等安住萬法亦安樂,以心觀心即得此安樂,無別智慧法界中安樂,自然而然本性之安樂,此樂于我樂樂有許多,無所希盼世間之歡樂!”

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安樂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中,了悟這一本性就會“生亦安詳,死亦安詳。”了。

佛語禪心(13)

耕云先生說:“內(nèi)心安適,俯仰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俯仰無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詳,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dāng)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p>

現(xiàn)代人都有事業(yè)心,而且志向不小,要想有所成就,須知欲安天下必先安心的道理。古語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見,古時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安家、安國、安邦,必先安心,之后才能安天下。

佛語禪心(14)

《輔教篇》云:“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

百善孝為先,沒有孝心的人,所謂的善心只是一幢空中樓閣,是虛幻的或者說是徒俱形式的。孝心是稍縱即逝的眷念,是無法重視的幸福是一旦錯過成為千古恨的往事。不要讓你的孝心來得太遲,更不要留下“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傷痛和遺憾。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二

1.佛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

生命短促,我們應(yīng)該善待自己的菩提身,思索活著的意義。生命不是用來尋找答案,也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是用來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煩惱,就需要有一分禪心來解救。

紅塵凡夫,人人都需要有一顆禪心。

2.夢窗國師詩云: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眼內(nèi)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境由心造,心既主人,心無物欲,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崖畔。胸懷坦蕩,宛若長空浩日煩惱則無處藏身。我們何不也做一個這樣的快樂佛呢!

3.初祖達(dá)摩說:不謀期前,不慮其后,不念當(dāng)前?!?/p>

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窮也安然,富也安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得失無意;看天際云卷云舒。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燃燈法師曰:如果我們破除一切執(zhí)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一切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的人心是最苦累的,可惜世上扔有大多數(shù)人為了各種物欲拼命占去所有清醒時刻,只留下少許時刻來追尋生命的意義。

4.證嚴(yán)法師說;寧靜是美,安定最樂。這是習(xí)禪,修身,養(yǎng)性,怡悅,且最高最美的境界。

佛經(jīng)的本質(zhì)就是安詳。我們可以在佛經(jīng)中找到【安詳】的真正意義和追求安詳?shù)耐緩?,無論是誰要追求,要達(dá)到愉快,美滿。充實,瀟灑的人生境界,都絕對不可缺少安詳?shù)男摹?/p>

5.耕耘先生說;人一旦失去了安詳,同時便會褪去了生命的華彩,是女孩子,不會再蓉光照人,是男孩子,就面目可憎”

是啊,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詳,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憂慮的心態(tài)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始終懲罰了。一個人要學(xué)會安頓自己的心靈,做到內(nèi)心寧靜安適,那我們的人生一定才會美好快樂。

6.眾生念念在虛妄之相上分別執(zhí)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難知是假,任復(fù)念念不停,使虛妄相于心紛擾,故名曰妄念,言其虛妄之相隨念而起也。

7.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8.一切處無心是凈;得凈之時不得作凈想,名無凈;得無凈時,亦不得作無凈想,是無無凈。(無凈無無凈,即是畢竟凈。)

9.與外不染色聲等,與內(nèi)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名無證;得無證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無證。(無證無無證,是名畢竟證。)

10.若起精進(jìn)心,是妄精進(jìn);若能心不妄,精進(jìn)無有涯。

11.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12.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13.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14.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15.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16.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17.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18.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19.起見生心,分別執(zhí)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2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發(fā)知見。

21.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22.道貴無心,禪絕名理忘懷泯絕,乃可趣向回光內(nèi)燭,脫體通透。

23.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zhì)礙水洗無為身。

24.不憶一切法,乃名禪定。

25.一切眾生皆自空寂,真心無始,本來自性清凈。

26.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27.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知見生。

28.見無所見即名正見。

29.眾生身中有金剛佛,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云覆,如瓶內(nèi)燈光,不能顯現(xiàn)。

30.終日不見己過,便絕圣賢之路。終日談人過,便傷天地之和。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三

寬容是一種雅量,是文明和胸懷,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你寬容了別人就等于寬容了自己,寬容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美麗。寬容還是制止報復(fù)的良方,善于寬容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擺弄,即使受了他人的傷害,也絕不去冤冤相報,而是時時提醒自己:“邪惡到我為止。”

佛語禪心(29)

靜慧大師說:“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過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著為什么會感到很累很累呢?就是因為總被種種外在的事相所迷惑,總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擔(dān)子越來越沉重連步子都邁不開了。”

人生是苦的,充滿煩惱,但如果放下執(zhí)著,苦當(dāng)下就是空,煩惱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脫。當(dāng)下就放下,無分別,凡夫就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凈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實現(xiàn)最大的自在。

佛語禪心(30)

凈空老法師說:“凡夫看佛菩薩,佛菩薩也是凡夫;佛菩薩看凡夫,凡夫也是佛菩薩。”

心里光明的人看別人也是光明的;如果心里陰暗,看別人也是陰暗的。一個人應(yīng)該時時保持內(nèi)心光明,不要讓任何邪惡念頭萌發(fā),防微杜漸使自己的品質(zhì)更加高尚。

佛語禪心(31)

凈慧禪師說:“古語講: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人世間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報,付出越多得到的回報越大,只想別人給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終將枯竭?!?/p>

佛家說“善有善報”,并非是唯心的因果報應(yīng)之說。多行善事,或許別人不會報答你的善舉,但至少不會給你帶來禍端。行善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心安理得,幫助別人自己也常處在快樂之中,這本身就是對你的善報。所以,人生在世,要樂于助人,要善于給予愛,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愛和幸福。

慈愛是人類重要的美德,在眾多重要的美德中,憐憫、同情、善良、慷慨、服務(wù)、忠誠、寬恕,這一切構(gòu)成了慈愛的美德。愛是不希圖回報的無私情懷,是宇宙當(dāng)中最強(qiáng)大的力量,它對于愛者和被愛者的影響都是無法估量的。

佛語禪心(32)

《佛陀的格言》上說:“高尚的人施舍東西時,心中不存在有任何意圖或目的。這種不求果報的施舍所產(chǎn)生的功德是很難測量的?!?/p>

做好事不要為求名,也不要為求功德,只有抱著“盡本分”的心去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付出與得到互為轉(zhuǎn)化,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樂于付出,做慈善事讓它發(fā)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佛語禪心(33)

耕云先生說:“我們積功德莫過于救人,救人最好是救他的心。你要救他的心,把他的顛倒心變成安詳心,你就徹底地救了他。”

一個善良的人,能用自己的善良去感染去改變那些迷失了方向的人,使他們最終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而拼搏。

佛語禪心(34)

《四十二章經(jīng)》中說:“心若調(diào)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行即退矣。其行即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

其意是說:心意如果調(diào)整適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急躁冒進(jìn),身體就會疲倦。如果身體疲倦了,心意就會惱恨,惱恨如果產(chǎn)生了,自然會后悔而不愿繼續(xù)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業(yè)必定會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凈,道才不會失去。佛曰:“度人自度”也許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

佛語禪心(35)

耕云先生說:“人活著只求心安無愧,你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并不建立在少數(shù)主觀和偏見者的好惡之上。人要是沒有這種堅持,沒有這種自我做主的態(tài)度他會活得很無奈。”

沒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沒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無味的,沒有自我和喪失自我是悲哀的。所以,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別人的扭曲與是非。

佛語禪心(36)

《菜根譚》中說:“持身涉世,不可隨境而遷。須是大火流金而清風(fēng)穆然,嚴(yán)霜殺物而和氣藹然,陰霾翳空而慧日朗然,洪濤倒海而砥柱屹然,方是宇宙內(nèi)的真人品。”

真人品的持身涉世是在各種環(huán)境都立定不變,即使是在流金鑠石、嚴(yán)霜殺物、陰霾翳空、洪濤倒海的時候,也依然不隨境而遷。

佛語禪心(37)

證嚴(yán)法師說:“同樣一個‘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兩種完全不同的心境。有智慧的人就能夠舍,能‘舍’也就能‘得’,能得無限的快樂;不能‘舍’就會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寧。”

舍棄不是失掉幸福,而是成就完美這是經(jīng)過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絕對的完美,但我們可以追求經(jīng)過舍棄的完美。就像背上包袱太多,我們須舍棄一些輕松上路一樣。放棄自我,真我就出現(xiàn)了;放棄有限,就會贏得無限;放棄偏執(zhí),就可得到內(nèi)心的安詳。如果能夠保持一顆平實不亂的真心,佛性當(dāng)下就會開顯。

佛語禪心(38)

《佛遺教經(jīng)解》中說:“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dāng)觀知足。知足常樂,即是福樂安穩(wěn)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居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p>

做人不可讓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物欲太強(qiáng)會讓人的靈魂變態(tài),變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無寧靜永無快樂。

佛語禪心(39)

證嚴(yán)法師說:“才華橫溢的人,一方面很容易達(dá)到目的,很快就獲得了世俗的滿足;另一方面,因所求沒有止境,又永遠(yuǎn)不容易尋得內(nèi)在的圓滿,才華反而成了自苦的根源。”

做人必須要有節(jié)制,節(jié)制是抵制誘惑的力量,不節(jié)制只會是煩惱和痛苦纏繞的人生甚至?xí)呦驗?zāi)難。人生有節(jié)制,生活就有幸福。

佛語禪心(40)

佛陀說:“人的生命,只在一個呼吸間?!?/p>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四

2:罪從心生還從心滅。所以心為根本也。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若不達(dá)此理,虛費功勞,于外相求,無有是處。

3:應(yīng)該怎樣,就表現(xiàn)怎樣的心,既不矯揉造作,又不虛偽處世,完全是一種真實自我的流露,在這種真我里心自然解脫自在了。

5:日休禪師:人該活在進(jìn)步中。徒弟:何謂進(jìn)步?日休回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天天好一點,就是進(jìn)步。

7:聰明與智慧是不同的,否則何以有“大智若愚”之說呢!智慧能使人了脫生死、解除煩惱。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五

佛語認(rèn)為的禪心是怎么樣的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佛語禪心

經(jīng)典語錄

,希望你喜歡。

1) 心無所住,隨處解脫,內(nèi)外根塵,悉皆銷殞,若一切無心,即無所住也。

2) 萬物一如,不起分別,猶如一月當(dāng)空,千波現(xiàn)影,影有現(xiàn)滅,月實自如。

3) 如如者,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4) 菩薩于諸見而不動。

5) 無心之心如恒河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

6) 以一切覺故,當(dāng)知菩薩,不重久習(xí),不輕初學(xué)。

7) 欲得凈土,但凈其心,隨其心凈,即佛土凈。

8) 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凈非拂拭。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9) 此靈覺性,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盤性。

10) 但識自心,恒沙法門,無量妙義,不求而得。

1)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fù)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2) 妄身臨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虛;身本與影不異,不得一有一無,若欲存一舍一,永與真理相疏,更若愛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煩惱因心故有,無心煩惱何居,不勞分別取相,自然得道須臾。

4) 證此(本性)之時,萬象俱絕,恒沙妄念,一時頓盡,無邊功德應(yīng)時俱備。

5)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吃(喝)茶吃飯?zhí)?,語言相問處,所作所為處。

6) 佛性不可思量測度見到,當(dāng)下便見,擬思則差。

7)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坐起鎮(zhèn)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8) 高峰禪:「修行人如一人與萬人敵,又如逆水行舟?!?/p>

9) 一心有滯,諸法不同。

10) 清凈心智,如世萬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11) 凈律凈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2) 諸法不相到,當(dāng)處解脫。

13) 但性清凈即是自性西方。

14) 寂靜不生,放曠縱橫,所作無滯,去住皆平。

15)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dāng)下息。

16) 佛者,心清凈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凈光是。

17) 聲聞住空修空被空縛,修定住定被定縛,修靜住靜被靜縛,修寂住寂被寂縛。

18) 不求名利不求榮,只么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日,為他閑事長無明。

19) 綠水無憂,因風(fēng)皺面;青山不老,為雪白頭。

20) 向外馳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1)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沉淪。

2) 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

3) 禪非語文可闡揚(yáng),祛除妄心能品嘗,人人心中皆有禪,心外覓禪空自忙。

4) 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愜意。

5) 但求一席安心地,誰與龍蛇論是非。

6) 生計恰為一野鶴,粗疏飲啄總隨緣。

7) 天地原為一逆旅,江湖何處是吾家。

8)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簾。

9) 溈山禪師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p>

10) 佛性本來是真如,不須再求真。

11) 妄本無體性,如人作夢,夢時非無,醒來了不可得。

12) 心本無作,道常無念。

13) 參禪人須下大疑情,心中有不決了處,須力爭不可少存情面。

14) 趙州:「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自性無名,心佛眾生,皆是假名?!?/p>

15) 司空本凈禪師:「佛是虛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實,總是假名?!?/p>

16)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則不滅。

18) 真心空寂,無所不遍。

19)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20) 諸佛真語,以心為宗。眾生信道,以宗為鑒。

21) 眾生界即諸佛界。

22) 因迷而為眾生。諸佛心是眾生心,因悟而成諸佛。

23) 心如明鑒,萬象歷然。佛與眾生,其猶影像。涅盤生死,俱是強(qiáng)名。

24) 四大如壞幻,六塵如空華。自心為佛心,本性即法性。

25) 知心無住,即是修行,無住而知,即為法昧。

26) 住著于法,斯為動念,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27) 無所住,不染不著,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見種種法。

28)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煩惱業(yè)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

29) 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qiáng)名,妄情從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隨心自在,無復(fù)對治,即名常住法身。

30) 閉目不見色,內(nèi)心動慮多,幻識假成用,起名終不過,知色不關(guān)心,心亦不關(guān)人,隨行有相轉(zhuǎn),鳥去空中真。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六

佛語指教理,佛意指禪心。在佛的眼里,眾生平等。以下是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佛語禪心

經(jīng)典語錄

,希望你喜歡。

2) 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內(nèi)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詳之道。安詳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內(nèi)心就一定要有智慧。

3) 學(xué)無朋類,不得善友,寧獨守善,不與愚偕——《法句經(jīng)》。注:修學(xué)過程中,如找不到真正的朋友,與其和愚癡的人在一起,還不如獨守正道。

4) 智慧是本性外在的顯現(xiàn),修禪的人,修到最后就是開悟,開悟自己清凈的本性。開悟的人就能得到永遠(yuǎn)的幸福、快樂。

6) 我們對一切的逆境感受,要

學(xué)習(xí)

以歡喜心來接受,不要因過度敏感,而產(chǎn)生錯誤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煩惱。

8)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dāng)知是人名為習(xí)慈。若彼怨家,設(shè)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dāng)知是人能善修慈。

9)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嘆,反生慚愧。——《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自他莊嚴(yán)品》。注:聽到譏諷毀謗,要能忍辱,聽到贊揚(yáng),反要生慚愧之心。

10)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是如盲執(zhí)燭,照彼不自明。《法句經(jīng)》。懂一點東西就自高自大,就好像盲人手執(zhí)燈燭,照亮了別人自己卻看不到。

1) 佛心沒有遠(yuǎn)近,人的愿望也沒有大小,只要心誠意正,即可達(dá)到弘愿。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為樂,求人痛苦。

2)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3) 待人處事誠正信實,問心無愧,就可以皆大歡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貪、嗔、癡,以布施治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癡。

5) 修行,并不只是讓環(huán)境更加舒適而已,一般人會要求生活周遭的條件:房子寬敞、燈光明亮…但卻不知道要裝飾自己的內(nèi)在,點亮內(nèi)心的智慧。

6) 不調(diào)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藕益大師《閱藏知津敘》。注:不調(diào)理飲食,病患必生,不閱三藏經(jīng)典,智慧之眼就會蒙昧。

8) 一個人若不在修行,又不認(rèn)識這個心,他的心就會走樣變形;就像一面干凈的鏡子染上塵埃,又像太陽被烏云遮蔽,無法看到事物真實的面貌。

10) 信徒問:“師父!什么是開悟?”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

生命

。透視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這就是個開悟的人。

11) 若人壽百歲,邪學(xué)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jìn)受正法?!斗ň浣?jīng)》。注:如能活一百歲,卻去學(xué)不好的東西,還不如活一天,

勤奮

追求真理。

12) 一般人為什么會得不到幸福呢?因為他的感受是錯誤的,所以心很亂很苦,若事事懷疑,過度保護(hù)自己,扭曲別人的用意,幸福離他就很遙遠(yuǎn)。

14) 有一次

孟子

譏笑眾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們會去找回來;但良心掉了,卻不知道有沒有人要去找。

16) 人生、宇宙是我們當(dāng)下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須透過修行、修心來體證真理。

17) 佛經(jīng)中提到心有八萬四千個,總結(jié)起來有善、惡、無記三種。所以,心又可分為佛心、罪惡的心兩種,簡言之就是善與惡、真與妄。

18) 我們的本性是真實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卻永遠(yuǎn)在變化,虛妄不實在的,因此,我們要從不斷地觀照中來修正我們的心。

20) 開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個開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災(zāi)難也不會動搖他的心。在滾滾紅塵中打轉(zhuǎn),而依然能隨緣而不變。

1)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見。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滅萬年愚。

3) 問:“如何是微妙?”師曰:“風(fēng)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眴枺骸叭绾问菢O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6) 非裸行結(jié)發(fā),非涂泥絕食,臥地自塵身,非以蹲踞(住),不斷疑惑者,能令得清凈。以慚自禁者,世間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

7) 心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內(nèi)同枯木,外現(xiàn)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jì)。

8)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

10) 石鞏慧藏禪師在廚作務(wù)次,馬祖大師問:作什么?鞏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鞏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

11)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溈曰:子一夏不見上來,在下面作何所務(wù)?仰曰:某甲在下面,鋤得一片田,下得一籮種。溈曰:子今夏不虛過。

12)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須向外問窮通。但能角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13)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未審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務(wù)?”溈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寢?!毖鲈唬骸昂蜕薪裣牟惶撨^?!?/p>

14) 僧問五泄靈默禪師:“如何得無心去?”師曰:“傾山覆海宴然靜,地動安眠豈睬伊。”

15)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常伴白云閑。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16) 環(huán)境的臟亂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積塵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惡習(xí)。

17)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與“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應(yīng)“知行合一”,才是真理與真知。

18) 生世間,最苦的莫過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須知不滿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19) 欲此人群中,達(dá)彼岸者少。其余諸人等,徘徊于此岸。善能說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達(dá)彼岸,度難度魔境。

20) 真正地舍棄一切塵世的欲望的人,便能在此時或?qū)?、此處或任何地方、目前的層次或?qū)淼木辰缍寄塬@得最高的受益。

21)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qiáng)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22)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一切懼刀杖,一切皆愛生,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

23) 猶如葫蘆瓜,散棄于秋季,骸骨如鴿色,觀此何可樂?此城骨所建,涂以血與肉,儲藏老與死,及慢并虛偽。

24) 第一將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賢者始無過。若欲誨他者,應(yīng)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實最難。

25) 弱水三千,取一瓢飲,便能解除干渴;佛法雖有八萬四千個法門,如果能夠確實奉行一法不違,便能得到利益。

26)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達(dá)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27)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shù),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28)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

29) 學(xué)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如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為軌范,日進(jìn)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xué)佛。

30) 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yīng)能成人之美,涵養(yǎng)容人之德。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七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關(guān)于佛語禪心

經(jīng)典語錄

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1、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于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自舍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舍。

2、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yīng)當(dāng)盡命供養(yǎng)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yīng)斷驕慢,若復(fù)遠(yuǎn)離,應(yīng)斷嗔恨,現(xiàn)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3、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4、如果你能每天吶喊二十一遍“我用不著為這一點小事而煩惱”,你會發(fā)現(xiàn),你心里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試試看,很管用的。

5、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6、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zhí)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7、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8、佛不見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10、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11、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12、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yīng)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

14、承認(rèn)自己的偉大,就是認(rèn)同自己的愚疑。

15、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16、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nèi),不向外尋。

17、所作福德,不應(yīng)貪著。

18、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yán)你自己。

19、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dāng)知輪回,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fā)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xù)。

20、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21、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22、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23、你隨時要認(rèn)命,因為你是人。

24、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25、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26、眾生由其不達(dá)一真法界,只認(rèn)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zhí)著之病。

27、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28、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29、能為別人設(shè)想的人,永遠(yuǎn)不寂寞。

30、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

31、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32、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fù)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fù)如是。

33、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34、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5、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nèi)發(fā)者,方謂真慧。

36、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37、逆境是成長必經(jīng)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

生命

就會日漸的茁壯。

38、尋牛需訪跡,學(xué)道訪無心。跡在牛還在,無心道亦尋。

39、每一種創(chuàng)傷,都是一種成熟。

40、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fā)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41、今日的執(zhí)著,會造成明日的后悔。

42、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43、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

44、永遠(yuǎn)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45、學(xué)佛第一個觀念,永遠(yuǎn)不去看眾生的過錯。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yuǎn)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46、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47、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jié)。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48、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9、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fā)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nèi)發(fā)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50、業(yè)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51、眼睛不要老是睜得那么大,我且問你,百年以后,那一樣是你的。

52、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煩惱、憂慮、分別和執(zhí)著心通通放下。

53、菩薩于法,應(yīng)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54、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55、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56、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

57、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58、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59、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60、以精進(jìn)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八

佛語指教理,佛意指禪心。在佛的眼里,眾生平等。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佛語禪心

經(jīng)典語錄

,希望你喜歡。

2) 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內(nèi)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詳之道。安詳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內(nèi)心就一定要有智慧。

3) 學(xué)無朋類,不得善友,寧獨守善,不與愚偕——《法句經(jīng)》。注:修學(xué)過程中,如找不到真正的朋友,與其和愚癡的人在一起,還不如獨守正道。

4) 智慧是本性外在的顯現(xiàn),修禪的人,修到最后就是開悟,開悟自己清凈的本性。開悟的人就能得到永遠(yuǎn)的幸福、快樂。

6) 我們對一切的逆境感受,要

學(xué)習(xí)

以歡喜心來接受,不要因過度敏感,而產(chǎn)生錯誤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煩惱。

8)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dāng)知是人名為習(xí)慈。若彼怨家,設(shè)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dāng)知是人能善修慈。

9) 若聞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贊嘆,反生慚愧。——《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自他莊嚴(yán)品》。注:聽到譏諷毀謗,要能忍辱,聽到贊揚(yáng),反要生慚愧之心。

10)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是如盲執(zhí)燭,照彼不自明。《法句經(jīng)》。懂一點東西就自高自大,就好像盲人手執(zhí)燈燭,照亮了別人自己卻看不到。

1) 佛心沒有遠(yuǎn)近,人的愿望也沒有大小,只要心誠意正,即可達(dá)到弘愿。手心向下是助人,手心向上是求人;助人為樂,求人痛苦。

2)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3) 待人處事誠正信實,問心無愧,就可以皆大歡喜,身心自在。人生有三毒:貪、嗔、癡,以布施治貪,以慈悲治嗔,以智慧治癡。

5) 修行,并不只是讓環(huán)境更加舒適而已,一般人會要求生活周遭的條件:房子寬敞、燈光明亮…但卻不知道要裝飾自己的內(nèi)在,點亮內(nèi)心的智慧。

6) 不調(diào)飲食,則病患必生;不閱三藏,則智眼必昧——藕益大師《閱藏知津敘》。注:不調(diào)理飲食,病患必生,不閱三藏經(jīng)典,智慧之眼就會蒙昧。

8) 一個人若不在修行,又不認(rèn)識這個心,他的心就會走樣變形;就像一面干凈的鏡子染上塵埃,又像太陽被烏云遮蔽,無法看到事物真實的面貌。

10) 信徒問:“師父!什么是開悟?”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

生命

。透視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這就是個開悟的人。

11) 若人壽百歲,邪學(xué)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jìn)受正法。——《法句經(jīng)》。注:如能活一百歲,卻去學(xué)不好的東西,還不如活一天,

勤奮

追求真理。

12) 一般人為什么會得不到幸福呢?因為他的感受是錯誤的,所以心很亂很苦,若事事懷疑,過度保護(hù)自己,扭曲別人的用意,幸福離他就很遙遠(yuǎn)。

14) 有一次

孟子

譏笑眾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們會去找回來;但良心掉了,卻不知道有沒有人要去找。

16) 人生、宇宙是我們當(dāng)下所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須透過修行、修心來體證真理。

17) 佛經(jīng)中提到心有八萬四千個,總結(jié)起來有善、惡、無記三種。所以,心又可分為佛心、罪惡的心兩種,簡言之就是善與惡、真與妄。

18) 我們的本性是真實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卻永遠(yuǎn)在變化,虛妄不實在的,因此,我們要從不斷地觀照中來修正我們的心。

20) 開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個開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災(zāi)難也不會動搖他的心。在滾滾紅塵中打轉(zhuǎn),而依然能隨緣而不變。

1) 自性變化甚多,迷人自不見。一念善,知惠即生。一燈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滅萬年愚。

3) 問:“如何是微妙?”師曰:“風(fēng)送水聲來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眴枺骸叭绾问菢O則處?”師曰:“懊惱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6) 非裸行結(jié)發(fā),非涂泥絕食,臥地自塵身,非以蹲踞(住),不斷疑惑者,能令得清凈。以慚自禁者,世間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

7) 心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內(nèi)同枯木,外現(xiàn)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yīng),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jì)。

8) 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yīng),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

10) 石鞏慧藏禪師在廚作務(wù)次,馬祖大師問:作什么?鞏曰:牧牛。祖曰:作么生牧?鞏曰: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祖曰:子真牧牛。

11)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溈曰:子一夏不見上來,在下面作何所務(wù)?仰曰:某甲在下面,鋤得一片田,下得一籮種。溈曰:子今夏不虛過。

12) 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須向外問窮通。但能角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13) 仰山禪師問訊溈山禪師次:“未審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務(wù)?”溈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寢。”仰曰:“和尚今夏不虛過。”

14) 僧問五泄靈默禪師:“如何得無心去?”師曰:“傾山覆海宴然靜,地動安眠豈睬伊?!?/p>

15) 自樂平生道,煙蘿石洞間,野情多放曠,常伴白云閑。有路不通世,無心孰可攀?石床孤夜坐,圓月上寒山。

16) 環(huán)境的臟亂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任由心地囤積塵埃,而不知清除污垢,去除惡習(xí)。

17) 懂理不懂事,能知不能行,此“理”與“知”就如空花水月,要“理事”相應(yīng)“知行合一”,才是真理與真知。

18) 生世間,最苦的莫過于心病,病在不知足,在相互比較,在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須知不滿足的心是最痛苦的心。

19) 欲此人群中,達(dá)彼岸者少。其余諸人等,徘徊于此岸。善能說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達(dá)彼岸,度難度魔境。

20) 真正地舍棄一切塵世的欲望的人,便能在此時或?qū)?、此處或任何地方、目前的層次或?qū)淼木辰缍寄塬@得最高的受益。

21)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qiáng)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22)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一切懼刀杖,一切皆愛生,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

23) 猶如葫蘆瓜,散棄于秋季,骸骨如鴿色,觀此何可樂?此城骨所建,涂以血與肉,儲藏老與死,及慢并虛偽。

24) 第一將自己,安置于正道,然后教他人,賢者始無過。若欲誨他者,應(yīng)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實最難。

25) 弱水三千,取一瓢飲,便能解除干渴;佛法雖有八萬四千個法門,如果能夠確實奉行一法不違,便能得到利益。

26)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達(dá)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

27)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shù),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28) “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shù)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p>

29) 學(xué)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如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為軌范,日進(jìn)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xué)佛。

30) 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yīng)能成人之美,涵養(yǎng)容人之德。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九

1) 最甜蜜的聲音,是仁慈的話,它永遠(yuǎn)帶來陽光。

2)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一切。

3) 無私的愛是最美的禮物。

4) 向諸生物,恒起悲心,拔其苦;恒起慈心,與其樂。

5) 吾愛萬物而無遺,此即開悟之道。

6) 有了了解,才能有愛,有慈悲。愛與了解是一體的。

7) 是亦眾生,與我體同;應(yīng)起悲心,憐彼昏蒙。善勸世人,放生戒殺;不食其肉,乃謂愛物。

8) 愛的升華為慈悲,慈悲的升華為大慈大悲。

9) 不帶執(zhí)著的愛,是唯一不夾雜恐懼的愛,這種愛才是清凈的。帶有執(zhí)著的愛是枷鎖,蘊(yùn)藏了情緒的狂浪,往往制造一種看不見的鐵鏈。

10) 愿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11) “愛”最偉大之處,就是打開了人生的視窗。

12) 沒有能力愛人比沒有人愛更可憐。

13) 愛是學(xué)習(xí)付出,也是學(xué)習(xí)接受。

14) 如果仇恨是一種疾病,愛是唯一的解毒劑。

15) 依戒律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

16) 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愛的心,它的解藥就是珍愛別人。

17)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18)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饑,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龍山和尚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shù),滿地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19) 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yǎng)生,不能脫死。若佛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yuǎn)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20) 參禪念佛都是入道妙門,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與凈本相輔而行。

21) 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rèn)定一門,驀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22)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動靜行住坐臥,要順時調(diào)護(hù)。

23) 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jìn)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24) 能動靜忘懷,利水清月現(xiàn)。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十

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yīng)克服過分的虛榮心,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guī)砹朔鹫Z禪心的

經(jīng)典語錄

摘抄,希望你會喜歡!

2.不執(zhí)著于得失,平常心是悟道之本

3.心無雜念才能擁有一顆真正的平常心

4.只有心無外物才不會被世事所迷惑

5.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應(yīng)克服過分的虛榮心

6.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自己,沒必要和別人比較

7.必要時,放下才是解脫之道

8.勿偏執(zhí)一方,中道生活

9.容納一切,超越一切

10.不讓內(nèi)心被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所左右

1.身在局中,心在局外

2.感悟

人生

,與美好的自然融為一體

3.真情隨意地生活,一切都自在

4.內(nèi)心寧靜才享受怡人景色

5.任其自然,世間沒有永恒的事物

6.心境恬淡,絕慮忘憂

7.認(rèn)清自己,不能超脫就做個平常人

8.心無雜念,凡塵也會變成天堂

9.活得投入,不在乎命運(yùn)的刻意安排

10.內(nèi)心清凈的人,做事只求適應(yīng)自我本性

1.豁達(dá)的人心大、心寬

2.聒噪不如沉默,息謗得于無言

3.要真正幫助一個人,就要有容忍庸俗的氣度

4.有些事要認(rèn)真,有些事不必太認(rèn)真

5.養(yǎng)心勝于治病

6.征服別人不能靠拳頭,要靠智慧

7.批評你的人,是你的親人和朋友

8.你的心是怎樣的,你就會看到怎樣的人生

9.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

10.不念舊惡,以德報怨

佛語禪心經(jīng)典語錄條篇十一

1、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2、若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3、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的了解自己。

4、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5、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6、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xiàn)前,煩惱塵塵解脫。

7、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8、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9、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10、一切皆為虛幻。

11、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12、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13、現(xiàn)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dá)法也。

14、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15、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16、不離當(dāng)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dāng)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wěn)。

17、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18、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19、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20、做工夫全仗精進(jìn)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21、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22、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xué)道省力工夫。

23、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zhí)帲Z言相問處。

24、自性發(fā)時,業(yè)識來空。

25、自見性者一切業(yè)障剎那滅卻。

26、以精進(jìn)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27、無量善事,菩提道業(yè),因一事增,謂不放逸。

28、次于自身善起防護(hù),不應(yīng)放逸,于剎那中有少動念,應(yīng)當(dāng)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29、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xué)佛,殊難得其實益。

30、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群,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群脫俗。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6883627.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