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優(yōu)秀2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6 10:52:14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優(yōu)秀20篇)
時間:2023-12-06 10:52:14     小編:翰墨

6.讀后感是回顧和總結自己的閱讀經歷,能夠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思索。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讀后感需要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以下是一些經典文學作品的讀后感范文,如果你也讀過這些作品,不妨看看別人的觀點和感悟。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一

星期五上午8:25,大連少兒頻道播出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人格教育》節(jié)目,我和爸爸媽媽早早的就坐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這一頗具教育意義的講座。

講座一共分為四講,總結起來就是:擬定正確的人生目標,孩子不聽話、愛發(fā)脾氣的正確引導,學會感恩和抵抗挫折。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講和第四講。

第二講有一個小故事令我感觸很深。說從前有個小男孩,他特別愛發(fā)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籬笆旁邊,對他說:“以后你每發(fā)一次脾氣,就往墻上釘一顆釘子。”開始,每天墻上都要釘三十多顆釘子,連他自己都很驚訝,自己一天竟然發(fā)了這么多次脾氣!他開始學著控制自己,過了一周,釘子開始少了起來,最后一顆也沒有了。于是爸爸說:“你已經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去把釘子都拔掉吧。”小男孩把釘子全都拔掉了,墻上露出了許多小洞,爸爸說:“雖然你已經改了,但別人心里的傷痕卻永遠還在?!甭犃诉@個故事,我想到了在日常在家中,只要讓我一不順心我就會莫名其妙的亂發(fā)脾氣,而且只要我一發(fā)脾氣,家中本來和諧融洽的氛圍一下子就不見了,爸爸媽媽都不快樂起來。事后想想,真是不應該。以后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家人為我傷心。

講座結束了,留給我的卻是深深地思考。我拿自己與于丹老師講述中的的典型做計較,發(fā)現了在很多方面,我都存在缺點,今后,我要克服這些缺點,做一個健康向上、積極快樂的自己。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二

在近幾周的家校共讀活動中,自己與老師和其他家長朋友們共同閱讀并討論了著名的教育著作《兒童的人格教育》,感觸頗多。

書中最主要的觀點是“自卑而超越”,這其實和我之前對于孩子教育方法的認知有著不小的區(qū)別。但在進一步的閱讀和討論中,我明白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區(qū)別,感受到了“除了人格的統(tǒng)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于優(yōu)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在作者阿德勒看來,自卑感是追求卓越的一種動力和力量。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的認識“自卑感”的兩面性,可以從下面四個方面來自我反省,并且引導孩子。

書中提到“孩子對事物的個體性的理解決定著他的成長”,這一點很重要,而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往往是從自我認知開始的,我們要能夠看到,孩子的種種表現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努力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樹立積極的自我認知。

人生在世,遇到困難是家常便飯,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的勇氣是我們最應該努力培養(yǎng)和保護的。阿德勒認為“我們之所以追求優(yōu)越,是因為我們感到自卑,因而力圖通過富有成就的追求來克服這種自卑感。”

我們應該謹記這一認知,盡量深入的去搞明白如何正確的運用“自卑感”去“追求優(yōu)越”。

在孩子進入學校后,有紀律的集體生活,也是培養(yǎng)孩子的不可或缺的積極因素。在這種積極有效的環(huán)境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配合,能夠培養(yǎng)出孩子對社會、對他人、對環(huán)境的關心。孩子在這種良好的狀態(tài)下,會更容易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同時,不僅是孩子,家長也要以“同理心”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鼓勵孩子關注和理解他人。

家長要理性客觀的給孩子建立適度的性別觀念,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對同性和異性保持正確的認知,不排斥異性。同時父母也要和孩子保持正確適度的接觸,能深刻的幫助孩子理解和認知性別。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建立了一些初步的幫助孩子成長的理論體系,隨著孩子的繼續(xù)長大,我們家長也在共同成長,慶幸孩子的老師給我們推薦了這樣一本非常有用的心理學著作。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三

《兒童的人格教育》,作者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一開始覺得這是一本很枯燥的理論性書籍,慢慢讀來,感覺還是挺有意思的。全書一共十三章,不單單是理論性的陳述,還有典型事例的分析,讓我們了解了自卑情結和追求優(yōu)越的概念,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如何預防自卑情結,并通過家庭環(huán)境、學校教育環(huán)境去闡述,在不同環(huán)境下,自卑情結的兒童表現形式以及如何預防矯正。

“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感?!逼鋵嵲诿總€人心里都藏著自卑的種子,只是有些人能夠通過展示優(yōu)越感,把它深深掩埋,而有的人卻讓它生根發(fā)芽,高高舉著自卑的旗幟,埋頭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通過成功地追求優(yōu)越感,我們才能克服自卑感。“每個孩子都在追求優(yōu)越感。父母或老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確保追求優(yōu)越感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經癥和精神錯亂?!?/p>

阿德勒在書反復地強調:一個被剝奪了對未來信心的孩子就會從現實中退縮,就會在生活中無益和無用的方面追求一種補償。教育者最為重要的任務,或者說神圣的職責,就是確保每一個學生不會喪失勇氣,并使那些已經喪失了勇氣的學生,通過教育重新獲得信心。這就是教師的天職,因為只有兒童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勇氣,教育才可能成功。我們的身邊有不少的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缺乏信心,總是給自己找借口,“題目太難了”“要背的內容太多了”“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也不遲”……慢慢地堆積,堆積得越來越多,最后干脆放棄吧!于是,就成為所謂的“問題學生”,上課無精打采,下課生龍活虎,作業(yè)次次要補,考試屢屢失敗……不僅讓老師和家長頭疼,他自己也會很沮喪。

身為教師的我們,有責任引導學生走出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感,這讓我不由地想到了我們七年級上冊學習的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這樣寫道:“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遙遠的巖石,而是注意相對輕松、容易的第一小步,邁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這樣體會每一步帶來的成就感,直到完成了自己想要完成的,達到了自己的目標,然后再回頭看時,不禁對自己走過的這段漫漫長路感到驚訝和自豪?!蹦D·亨特告訴我們無論遇到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成一個個小困難,再把這一個個小的困難解決,就解決了一大困難。我們可以給孩子們制定一個小目標,等他完成之后,再制定下一個小目標,直到他完成大的目標。就像我們背誦一篇文言文,先背誦一段或者幾段,分次背誦,這樣就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順利地背誦完全篇。

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成功,把成功當作他們獲取更多知識的墊腳石。記得網課期間,早讀視頻會議檢查背誦,抽查時間比較短,不能及時檢查每一位同學,潘同學課下發(fā)了自己的背誦視頻給我,我接著在上課的時候表揚了她的做法,稱贊她學習積極主動,并且告訴大家可以隨時給我發(fā)背誦的視頻,如果有疑問也可以隨時給我發(fā)消息。之后,不少同學給我發(fā)來了背誦的視頻,還有同學針對上課學習的內容頻頻發(fā)問,我們在網絡上的互動也多了起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也高漲了起來。我們的學生需要的就是這一個個小小的墊腳石,幫助他們走向更大的成功。

要想清除雜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這個地方種上莊稼。要清除我們心靈的雜草,就必須追求優(yōu)越感,樹立自信,我們作為一名園丁,就要在孩子的心田里播撒一粒種子,讓他們生根發(fā)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四

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碑斠粋€人的行為累加成一個人的命運,感慨行為的巨大影響力時,我們也不難看到性格對命運的直接影響。

百度搜索“人格和性格”出現1570萬個結果?!靶愿瘛保侨说囊环N心理特征,也是生活環(huán)境的烙印。個性也叫人格(personality)。這個概念源于拉西語persona,一開始指舞臺上演員的面具,后來被借用成心理學術語,用來說明每個人在人生舞臺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確切地說,人格涵蓋了性格。

短短的幾十天時間里,這本書我看得囫圇吞棗。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個能和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分庭抗禮的猶太人用自己的經歷和幾十年不懈地研究告訴了我一些我曾懵懂難了,但真正存在的東西。

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

幾天前我曾看過一部美國電影《frontoftheclass》(《叫我第一名》)似乎聽著名字是一種赤裸裸的宣誓,其實電影內容不是要強的宣誓而是一種被打倒無數次后堅強站起的韌勁。主人公布萊德從小患有妥瑞氏癥,父母離異,周圍人嘲笑他,他被一所所學校勸退。沒有人知道他患妥瑞氏癥前,連父親都覺得他一直在故意作怪,看心理醫(yī)生成了家常便飯。在知道了病癥后,周圍的歧視一直存在。但是萬幸他有一個不放棄他的母親,并遇到了一個讓他改變命運的校長,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成了一個優(yōu)秀的師范畢業(yè)生。可妥瑞氏癥讓他一次次面試失敗,他很樂觀,積極面對困難,最后遇到了不歧視他的學校,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小學教師,也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一個從小就有缺陷的孩子,在最后走上這條圓滿的成功路不得不說他很幸運,也很努力。他的母親,學校的.老師,他想為此證明給他看的父親,是他們幫助兒童時期的布萊德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

翻書的時候突然發(fā)現100多年前的阿德勒早就詮釋了這點。書中反復強調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yǎng)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

阿德勒在書中說,學校是一個顯示器,種種原因,它能顯示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學生中顯得尤為明顯,我們總是拿群賢的孩子和普通學校的學生做比較,確實凸顯的問題也特別多。

書中第二章這樣寫到:“兒童的心理生活是件奇妙的事。無論我們接觸到哪一點,都引人入勝,令人著迷”。我們都是兒童的老師,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批評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是看到了兒童的表面,或者直視他們所犯的錯誤。書中提到“如果我們明白了真實的情形,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對孩子的這樣或那樣的錯誤予以懲罰,幾乎沒有什么意義?!?/p>

中國古語有云:“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們不能武斷地說懲罰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不明白原因的武斷懲罰不僅是沒有意義,而且是極端有害的。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是一種生存的試探,老師的表揚、懲罰、冷漠都是一種反饋,該采取怎樣的反饋才能幫助他形成正確的理解、應對模式,這是要有高度的智慧的。

和家長接觸時,常會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也曾和問題學生家長交流的時候了解到,家長在家其實對孩子的不良習慣狠狠地在懲罰,可是孩子依然不良于行。

當我們?yōu)榱嘶乇軕土P去做事情的時侯,我們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于對失敗的憂慮。

圣誕節(jié)那天晚上,微博上有人轉載柴靜柴老的新書《看見》的發(fā)布會。花了兩個多小時細細看了各位新聞人的人生體悟。柴老的演講中有幾個例子幾句話特別觸動我。她曾采訪一個電擊治網癮的機構,戒網癮的孩子面對鏡頭抱著老師痛哭流涕,面對電擊,孩子靜靜地流著淚,麻木地說不疼。最后那位老師神秘的微笑以及輕飄飄地一句:“如果能裝一輩子,不也是一種成功嗎?”讓柴老深思,也讓我深醒:真能裝一輩子嗎?孩子的行為只是暫時對懲罰的妥協(xié),或許走出這里,他會變本加厲,甚至溫和的孩子變得暴虐異常。

阿德勒在書中61頁這樣寫道:“沒有一個殘酷的行為,骨子里不是隱藏著虛弱。真正強大的人是不會對殘忍感興趣的。”

個體心理學不主張用過于嚴厲或過于溫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我們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使他們避免犯錯誤,不斷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和解決問題,并發(fā)展他們的社會情感。對孩子過于挑剔和嚴厲的父母,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使他們完全喪失勇氣。過于溫和或溺愛的父母又會使孩子形成依賴心理和依附某人的傾向。因此,父母既不要用玫瑰色的色彩美化現實,也不要用悲觀的態(tài)度來描摹世界。他們的職責是讓孩子盡可能充分地為生活做好準備,使他們以后能夠應付自己的生活。

有些時候我們總會有這樣的無力感5+2=0,覺得懲罰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根本原因不在學校,而在家庭。但是,父母、老師的反應確實都是一種反饋,會迫使孩子形成相應的應對模式。不過,父母更理性地來面對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以及對人對事的解釋,尤其是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協(xié)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理解,促進孩子積極行為的形成,并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長期的、不斷的反復,也許可以促使積極的形成。

有時候我們的意思和別人的理解有時可能是兩回事,如果無法確定對方是否已經明白。我們可能需要得到反饋。請求反饋能確保對方準確把握我們的意思。問一句“我的意思清楚嗎”,然后,對方表個態(tài)就足夠了。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這將導致惡性循環(huán),因為一旦人們認為受到了強迫,他們就不太想滿足我們的愿望。這就是為什么孩子年紀越大,我們會發(fā)現他們不聽話了。

我喜歡和長輩聊天,記得去看望退休的初中班主任時,她曾對我說,孩子有悔意時,別繼續(xù)咬著他的缺點不放。別做一個過于率性的班主任,律人前先律己。

我們在教育孩子時,首先,要尊重孩子,保護孩子的自尊。任何人都是有面子的,也是愛面子的,年紀越大的學生尤其如此,且他們愛面子來得更感性更直接。其次,批評之前做好充分調查,爭取批評教育的主動權。再次,盡可能地發(fā)掘孩子的閃光點。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兩個月?!背赡耆松星胰绱耍螞r孩子。再其次,一事了一事,絕不及其余,不翻揀陳谷子爛芝麻,要干凈利落。

在書中p56阿德勒這樣寫到:“即便一個兒童花了很長時間學習走路,只要最終學會了正常行走,就不至于形成影響他未來生活的自卑情結?!?/p>

兒童的發(fā)展既不是天賦決定的,也不是客觀環(huán)境決定的;兒童自己對外在現實以及他與外在現實的關系的看法才決定了兒童的發(fā)展。這是一個重要的事實。兒童與生俱來的可能性和能力并不占主導地位,同時,我們從成人的角度對兒童的評價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要以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以他的錯誤判斷來理解他們。我們不要期望兒童行為不會出錯,不要期望他們會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動,而是要認識到,兒童在理解自身的處境時會犯錯誤。的確,我們應該記住,如果兒童不犯錯誤,兒童教育不僅不可能,也不必。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樣,也是值得的。最后我想用朱光潛的一句話結束我的交流:“此時,此地,此身!”即:能在此刻完成的事情絕不拖到下一刻;能在此地完成的任務,絕不妄想換個環(huán)境;能自己獨立完成的任務,絕不轉嫁讓他人代替!做個合格的教學者,引導者!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五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不能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半點泄氣,不能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立即得到回報就心生絕望,不能因為看到孩子沒精打采、冷漠、消極、被動就覺得挫敗,更不能相信孩子有天賦或沒有天賦這類迷信的想法。”

這是我第二次翻開阿德勒《兒童人格教育》時與家長們共勉的一段話。很早就聽過這本書的名字,也有一位學過心理學的家長向我推薦過這本書,但我卻一直沒有閱讀。在與學校班主任工作室同仁的共同學習下,這一次我終于認真閱讀了這本為人父母、為人師長必讀的兒童心理寶典。

說實話,由于知識儲備淺薄,對這樣一本內容豐富而深刻的心理學理論著作,我的領悟是極為有限的。有的章節(jié)內容我的理解也比較淺顯。但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下面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獲。

首先說說“人格”一詞,開始我通俗地理解為性格與道德品質,而在心理學上應為個性,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系統(tǒng)。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時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要從童年著手。顯然,對兒童進行良好的人格教育格外重要。“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弊鳛榘嘀魅?,要多讀一些教育著作,多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一定要讀阿德勒的《兒童人格教育》。

“兒童的心理生活非常奇特。無論我們接觸到他們生活的哪一點,都會十分著迷,都會感覺引人入勝。”“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碰到過特別愛笑的學生,也一定遇見過沉默寡言的孩子;我們教過自覺、積極向上的學生,也碰見了調皮、消極頹喪的孩子……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他們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了解他們完整的生活經歷?!眱和鶇⑴c的每一項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達,不了解兒童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這就是兒童人格的統(tǒng)一性。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想我們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絕對不能孤立地看待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某一件事,不要輕易地懲罰學生的出錯,應盡量了解孩子的整體人格,探尋背后的原因,或許問題就能得到更輕松地解決,也會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帶來積極的影響。

本書的第三章到第六章談及了兩大重要內容,即自卑感與追求優(yōu)越感。兒童對于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于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八械膬和加幸环N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感?!弊员案信c優(yōu)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分開。閱讀完這幾章內容以及結合同仁們相關的閱讀感悟,我想到了愛的教育和賞識教育。我想,自卑感理論以及追求優(yōu)越感的教育意義在某一層面上的具體衍生就是愛和賞識。在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多一句贊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開出一朵花,給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氣。在《銀河補習班》里,開設的最重要的一節(jié)課不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嗎?奠定馬飛人格底色的是父親馬皓文對他真正的愛,即理解和欣賞。真正的愛讓馬飛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確的方式追求優(yōu)越感,獲得人生的成功。當然,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yōu)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yōu)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來追求優(yōu)越感。我們在愛孩子,鼓勵孩子,發(fā)現他們閃光點,并給他們更正確的指引的同時,應努力做到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yōu)越感,從而健康成長。

“教育者最神圣的職責,或者說最應該去做的,就是確保每個孩子不會喪失勇氣,并且讓那些已經喪失勇氣的學生通過正確的教育重新獲得自信心?!边@應該是所有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讓我們不忘初心,給學生良好的教育,踏踏實實做老師,認認真真地努力做個好老師,做個幸福的班主任。(曾志紅)。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六

今天有幸和兒子一起觀看了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的關于《中小學人格教育》的講座,看后感觸頗深,于丹人格教育觀后感。

講座中我認真學習了于丹剖析的《論語》中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讓我從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并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的,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我們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解惑的,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著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接受新知。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讓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特別愛發(fā)脾氣,他的父親就在墻上釘釘子來記錄發(fā)脾氣的次數,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么多的釘子,自己也傻了,發(fā)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fā)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是呀,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里掃個地家長都要找老師論論理,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是什么樣的!

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孩子禮儀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的將來而學習!

星期五上午8:25,大連少兒頻道播出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人格教育》節(jié)目,我和爸爸媽媽早早的就坐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這一頗具教育意義的講座。

講座一共分為四講,總結起來就是:擬定正確的人生目標,孩子不聽話、愛發(fā)脾氣的正確引導,學會感恩和抵抗挫折。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講和第四講。

第二講有一個小故事令我感觸很深。說從前有個小男孩,他特別愛發(fā)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籬笆旁邊,對他說:“以后你每發(fā)一次脾氣,就往墻上釘一顆釘子?!遍_始,每天墻上都要釘三十多顆釘子,連他自己都很驚訝,自己一天竟然發(fā)了這么多次脾氣!他開始學著控制自己,過了一周,釘子開始少了起來,最后一顆也沒有了。于是爸爸說:“你已經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去把釘子都拔掉吧。”小男孩把釘子全都拔掉了,墻上露出了許多小洞,爸爸說:“雖然你已經改了,但別人心里的傷痕卻永遠還在?!甭犃诉@個故事,我想到了在日常在家中,只要讓我一不順心我就會莫名其妙的亂發(fā)脾氣,而且只要我一發(fā)脾氣,家中本來和諧融洽的氛圍一下子就不見了,爸爸媽媽都不快樂起來。事后想想,真是不應該。以后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家人為我傷心。

講座結束了,留給我的卻是深深地思考。我拿自己與于丹老師講述中的的典型做計較,發(fā)現了在很多方面,我都存在缺點,今后,我要克服這些缺點,做一個健康向上、積極快樂的自己。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

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

2、孩子不聽話,愛發(fā)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

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3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蘋果樹,樹上結滿了果子。

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天天到蘋果樹下,他爬上去摘蘋果吃,在樹蔭下睡覺。他愛蘋果樹,蘋果樹也愛和他一起玩耍。

后來,小男孩變成了個少年,不再天天來玩耍。

一天他又來到樹下,很傷心的樣子。蘋果樹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說:“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想要玩具,可是沒錢買?!?/p>

蘋果樹說:“很遺憾,我也沒錢,不過,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來賣掉,你不就有錢了?”

男孩十分激動,他摘下所有的蘋果,一個也不留,高高興興地走了。

然后,男孩好久都沒有來看過它。蘋果樹很傷心。

有一天,男孩終于回來了,但他十分不開心。樹問他:“你怎么了?”男孩說:“我的朋友們都成家立室了,我卻連房子都沒有,新娘也不愿意嫁給我?!闭f完,就在樹蔭下哭起來。

“抱歉,我沒有房子,”蘋果樹說,“不過你看,我的樹枝又粗又大,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統(tǒng)統(tǒng)砍下來,拿去搭房子”。

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樹枝,高高興興地運走去蓋房子??吹侥泻⒏吲d起來,樹感到好快樂。

可是,男孩比以前更久不回來了。

這棵蘋果樹再次陷入孤單和悲傷之中。

一年夏天,男孩回來了,樹太快樂了:“來呀!孩子,來和我玩呀?!?/p>

男孩卻說:“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揚帆出海,輕松一下,你能給我一艘船嗎?”

蘋果樹說:“把我的樹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了它的樹干,造了條船,然后駕船走了,很久都沒有回來。

樹好快樂,但不是真的。

許多年過去,男孩終于回來,蘋果樹說:“對不起,孩子,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生不出果子來了?!?/p>

男孩說:“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蘋果了?!?/p>

蘋果樹又說:“我再沒有樹干,讓你爬上來了?!?/p>

男孩說:“我太老了,爬不動了?!?/p>

“我再也沒有什么給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樹流著淚說。

男孩說:“這么多年過去了,現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個休息的地方。”

文中的樹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什么都給于了我們。

可是我們卻常常討厭爸爸媽媽的嘮叨,不喜歡他們管住我們。哎,罵是愛,打也是愛呀。

我看了于丹老師的節(jié)目,感到好對不住爸爸媽媽。

我想好了,我要努力學習,長大后,像小時候媽媽爸爸照顧我一樣,照顧他們。

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一切活動中,培養(yǎng)他們成為品德良好的一代新人,當放置于首要地位。這一點已成為共識,但什么是良好品德的標準,則各有不同的認識。我以為品德良好的首要前提是圓滿的人格,而人格教育則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基礎組成部分。

從我國教育史來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作為啟蒙教育的《三字經》中這樣敘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就說明人類通過學習才能“知義”——即對封建人格的教育,而“近朱赤,近墨黑”中的“赤”和“墨”則是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人格標準的兩個極端象征。以后的《訓蒙文》更為弟子們明確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標準,它聽倡導的“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時,“勿富,勿驕貧”,“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敝两裼鞋F實的教育意義。

在啟蒙以后的進一步教育中,作為課本的《四書》《五經》里,固然有很多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政治理論,但也不乏以歷史上優(yōu)秀人物為榜樣的人格教育內容,這些優(yōu)秀人物成為歷代讀書人的楷模,這樣的教育造就了我國歷史上一代又一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格高尚的中流砥柱,成為千古流芳的俊杰。

從世界教育史來看,世界各國都根據各自的不同情統(tǒng),文化觀念形成的人格標準來進行人格培養(yǎng)工作。而通過人格教育扭轉人的不良傾向,轉變人的道德觀念,從而成功地完成對人的培養(yǎng)任務的典型,則是前蘇聯(lián)的馬卡連柯創(chuàng)辦高爾基工學團,馬卡連柯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奉獻,嚴格的要求、從人格培養(yǎng)入手,使那些流浪兒懂得自尊、自愛、自律,從而按社會要求去安排自己的行為。

那么,人格到底該怎樣表達呢?人格應是思想、品德、情感的統(tǒng)一表現,豐子愷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撐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這三者和諧的統(tǒng)一,就是圓滿健全的人格,而對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則,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穩(wěn),顯示的人格就缺損,就低下。這就是說,所謂人格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情、態(tài)體現的對真、善、美追求和達到的程度,并且被別人感知,受到社會準則的定位。例如,當某人遇險,有人挺身而出營救、相助,人們稱之為高尚;有人則揚長而去,人們斥之卑下。為集體為國家勤勉工作,分毫必爭,社會評價為優(yōu)秀;為個人和小家無孔不入,無利不圖,社會評價為自私。這是當今社會的人格內容之一。

作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學校,有責任開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圓滿人格,決不只限于籠統(tǒng)的提出思想教育,而應該在提高學生人格素質的基礎上,去談思想進步,政治信仰,愛國主義等等。而入格素質的基本構成是這樣的一個特征:適應社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忠誠履行社會責任,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維護社會風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社會的人。而這一類人物在我國歷史文化沉淀中大有人在,都靠教育者在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樹立榜樣,但最有說服力的教育方式,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去發(fā)現發(fā)掘每一個學生人格上的閃光點,去鼓勵實踐者去繼續(xù)實踐,去鞭策未實踐者緊緊跟上,大力表揚,廣為倡導,激勵大家競相學習。

看完于丹老師的“人格教育”專題節(jié)目后,我沒有像看完以往教育節(jié)目那樣如飲甘露的興奮,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此時此刻,我深刻的感受到我們目前在教育方面的迷茫和誤區(qū)。這是一個激勵競爭的時代,我慶幸我們同時處在一個覺醒的年代。我們的教育究竟會走向何方,我覺得教育孩子的成長,還得先從家長下手。

現在全國的獨生子女7000多萬,面對這龐大的“小祖宗”隊伍,有多少家長還深陷于孩子“不聽話”的困境之中而束手無策。

其實,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只是我們在市場經濟改革的過程中,由于認知的不足、不全面,在家庭教育方面偏離了航線,陷入了誤區(qū)。至圣先師孔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在先后順序、重點難點上都給出了精辟的總結,這也是人文倫理的客觀規(guī)律?;叵胛覀兗议L們的認知,很大部分是剛好順序顛倒。

我們的孩子處在前所未有的優(yōu)越教育條件下,自然艱苦條件越來越少,家長們都在比條件、比硬件,盡一切之力“推動”孩子的“成績、分數、文化知識……”,卻忽視了人格教育,真可謂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令人膽寒。

古往今來,一個成功人士的塑造,無一不是從“磨難”中走出的,無論是父母故意設置的障礙,還是本身從逆境中的走出,“磨難歷程”都是成功的必經之路。從共和國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到臺灣乞丐企業(yè)家賴東進,無一不是從苦難中一路走來,他們的人格和經歷告訴我們,他們的成功是必然的。

為什么有的孩子成績非常優(yōu)異,名牌大學畢業(yè),滿腹經綸,卻很難成事,在單位上班不招人喜歡,有的甚至走入歧途;有的人學歷平平,卻朋滿天下,成為一方之主,創(chuàng)造更多社會價值,這就是“人格”的作用。因為一個人具有吃苦耐勞精神、抗挫折能力、拼搏意志、責任意識、親和溝通能力的人格魅力,他可以給別人信任和誠服。這些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也沒有哪個公式和法則可以推論出來的。

對孩子的成長教育,我們一定要遵守人文倫理的客觀規(guī)律,首先應該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之心。我們家長要根據理論不斷完善自己,靈活運用于實踐,并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出實踐題”,帶領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讓孩子自己慢慢領悟,真正認識到“任何人不幫你是應該的,幫你是對你的恩賜”,從而學會感恩。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正確定位自己的社會責任,才會為自己的責任抵抗挫折、拼搏進取、創(chuàng)造價值。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七

通過于丹老師的講述和舉例闡述,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我知道了“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家長能夠幫助他發(fā)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價值?!倍昧恕耙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薄霸趯W習一種知識的同時,完成自己的開發(fā),其實這是我們大家都企及的一種教育的境界?!薄拔覀兡軌蚺惆楹⒆映砷L,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而是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fā)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家長,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好老師和好家長完成的是喚醒,而不是灌輸,建立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家長的教訓?!?/p>

是??!一碗米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一碗水可以煮出不同的答案,一個孩子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作為父母,我們不僅有責任教育孩子閱讀、書寫、學習,更要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心里氣氛。我們一定要遵從孩子的自然成長規(guī)律,為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實走好每一步!

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靈。在人群中去學會愛,在山水中去發(fā)現永恒,在社會的規(guī)則中去勇于承擔,在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八

于丹老師首先講了要有快樂的生命,快樂的學習。而不是為了父母和老師才學習的。她用一句話來講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蔽覀円信d趣的去學習,這樣才能輕松愉快地掌握知識。其次她還講了不要輕易放棄。挫折是我們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成長經歷,只有折的磨練,我們才會更加成熟。如果放棄困難,放棄學習,久而久之,你可能放棄生命。這話說得很對,現在的電視、報紙上經常報道有一些中小學生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家人、老師或同學鬧別扭而自殺了。所以我們要學會自我控制,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別人,使自己處于一種又快樂又樸素的狀態(tài),在逆境中自我修復,快樂成長。

我還明白了許多:我們要學會自立,學會感恩,不要凡事都依靠別人。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被家長們視為掌上明珠,嬌生慣養(yǎng),造成了他們自我為中心,眼高手低的特點,這不利于他們健康快樂的人格培養(yǎng)。我們還要在逆境中學會自我修復,不要只會哭,因為哭是無能的表現。也不要凡事只求父母給,父母做不到的就說是他們無能。我們更要孝敬父母。

這次講座,使我受益匪淺。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九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世界的未來,孩子的教育問題關系著每個家庭的幸福、關系著一個民族的希望。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培養(yǎng)孩子,是每個父母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在觀看了于丹的`學生人格教育視頻后,本人感觸很深,現將我的一點體會淺談如下。

一、善于發(fā)現并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快樂地學習。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家長,要善于發(fā)現并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從興趣出發(fā),讓孩子快樂地學習。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在社會上有各種怪現象,那就是小小年紀,大多數孩子都要參加很多輔導課、興趣班,家長之間相互攀比,看誰報得班多,孩子大部分的雙休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很多家長不去考慮孩子學習效果如何,好象是學的內容越多,孩子離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慮孩子是否愿意去學,有沒有興趣去學,結果造成浪費金錢,浪費經歷,更浪費孩子天真的快樂時光。父母應該從孩子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捕捉孩子的興趣點,加以引導,然后再給他們的興趣去點溫加油,讓他們燃燒起來,這樣才會獲取更加的效果。作為父母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分數,做孩子分數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緊張,誠惶誠恐,無心學習。

二、.鼓勵孩子敢于迎接挑戰(zhàn),面對挫折。

當今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所以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敢于迎接挑戰(zhàn)的精神,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難免,要經常鼓勵孩子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困難,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地給他打氣,此時家長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也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要訴說的一切,哪怕此時你再忙.再累,也要專心致志地傾聽,不時地詢問孩子:“在學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嗎?上課時你對自已的表現滿意嗎?今天你的笑臉又增加了嗎?當孩子說出自已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時,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和自信,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

四、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

由于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生活條件具有相對優(yōu)越性。作為家長要多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多做各種家務勞動,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不能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半點泄氣,不能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立即得到回報就心生絕望,不能因為看到孩子沒精打采、冷漠、消極、被動就覺得挫敗,更不能相信孩子有天賦或沒有天賦這類迷信的想法?!?/p>

這是我第二次翻開阿德勒《兒童人格教育》時與家長們共勉的一段話。很早就聽過這本書的名字,也有一位學過心理學的家長向我推薦過這本書,但我卻一直沒有閱讀。在與學校班主任工作室同仁的共同學習下,這一次我終于認真閱讀了這本為人父母、為人師長必讀的兒童心理寶典。

說實話,由于知識儲備淺薄,對這樣一本內容豐富而深刻的心理學理論著作,我的領悟是極為有限的。有的章節(jié)內容我的理解也比較淺顯。但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下面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獲。

首先說說“人格”一詞,開始我通俗地理解為性格與道德品質,而在心理學上應為個性,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系統(tǒng)。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時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要從童年著手。顯然,對兒童進行良好的人格教育格外重要。“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作為班主任,要多讀一些教育著作,多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一定要讀阿德勒的《兒童人格教育》。

“兒童的心理生活非常奇特。無論我們接觸到他們生活的哪一點,都會十分著迷,都會感覺引人入勝?!薄霸诮虒W實踐中,我們一定碰到過特別愛笑的學生,也一定遇見過沉默寡言的孩子;我們教過自覺、積極向上的學生,也碰見了調皮、消極頹喪的孩子……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他們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了解他們完整的生活經歷?!眱和鶇⑴c的每一項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達,不了解兒童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這就是兒童人格的統(tǒng)一性。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想我們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絕對不能孤立地看待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某一件事,不要輕易地懲罰學生的出錯,應盡量了解孩子的整體人格,探尋背后的原因,或許問題就能得到更輕松地解決,也會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帶來積極的影響。

本書的第三章到第六章談及了兩大重要內容,即自卑感與追求優(yōu)越感。兒童對于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于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八械膬和加幸环N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感?!弊员案信c優(yōu)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分開。閱讀完這幾章內容以及結合同仁們相關的閱讀感悟,我想到了愛的教育和賞識教育。我想,自卑感理論以及追求優(yōu)越感的教育意義在某一層面上的具體衍生就是愛和賞識。

在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多一句贊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開出一朵花,給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氣。在《銀河補習班》里,開設的最重要的一節(jié)課不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嗎?奠定馬飛人格底色的是父親馬皓文對他真正的愛,即理解和欣賞。真正的愛讓馬飛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確的方式追求優(yōu)越感,獲得人生的成功。當然,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yōu)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yōu)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來追求優(yōu)越感。我們在愛孩子,鼓勵孩子,發(fā)現他們閃光點,并給他們更正確的指引的同時,應努力做到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yōu)越感,從而健康成長。

“教育者最神圣的職責,或者說最應該去做的,就是確保每個孩子不會喪失勇氣,并且讓那些已經喪失勇氣的學生通過正確的教育重新獲得自信心。”這應該是所有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讓我們不忘初心,給學生良好的教育,踏踏實實做老師,認認真真地努力做個好老師,做個幸福的班主任。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一

再一次讀《兒童的人格教育》,感悟頗深,但又不知從何寫起。謹以此文,記下閱讀感受。這本書的作者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了關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論。他認為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必須從他的童年著手。因此幫助兒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兒童的首要和核心問題。阿德勒這本《兒童人格教育》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兒童教育問題,貫穿其中的幾個關鍵詞是“人格的統(tǒng)一性”、“優(yōu)越感和社會情感”、“自卑感”、“外在環(huán)境”等,對這幾個詞的理解有助于我們讀懂其核心觀點。

其實,在書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個體在追求優(yōu)越感和社會承認時會發(fā)展出不同的行為特征和習慣,即所謂的生活風格。個人在四五歲的時候,生活風格就大體上定型了。阿德勒提出了四種主要的生活風格。

2、索取型,這種人很少自己努力去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總是依賴別人的照顧;

3、回避型,這種人不敢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試圖通過回避困難避免任何可能的失??;

4、對社會有益型,這種人能夠面對生活,與別人合作,為他人和社會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四種生活風格又與個體所受的教養(yǎng)方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lián),所以,當我們發(fā)現一個學生問題行為的時候,首先會做的是去追溯他的成長環(huán)境,比如,在書中舉到了“二胎”問題的一個例子,這是我們現在非常常見的現象,由于二寶的降臨,大寶突然就變成了一個“磨人的小妖精”。其實,當一個孩子的行為變壞,或出現了新的令人不快的跡象時,我們不僅要注意這種行為開始出現的時間,還要注意它產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孩子。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另一個轉向,我覺得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正如蘇格拉底說到的:“認識自己是多么地困難!”誠如大師所言,如果一個孩子可以充分、客觀的認識自己,正視自己的優(yōu)缺點,那么他的整個精神成長將會非常的積極正面,但是事實就是認識自己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因為孩子一入學被設置的“障礙”太多了。其實,所有的孩子(弱智兒童除外)都具備取得學業(yè)成功的能力的,只是我們的教育給他們設置了很多的障礙。而,這些人為的障礙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學校把抽象的學業(yè)成績,而不是把教育的最終目的和社會目的作為評價標準。這是一件非常矛盾的事情。但,其實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更應該有一種種樹的情懷,我們應該要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兒童培養(yǎng)和建立獨立、自信、勇放、不懼困難的品質和積極與他人、集體合作的能力,而不是簡簡單單、冷冰冰的數字。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二

今天有幸和兒子一起觀看了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的關于《中小學人格教育》的講座,看后感觸頗深,于丹人格教育觀后感。

講座中我認真學習了于丹剖析的《論語》中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讓我從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并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的,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我們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解惑的,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著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接受新知。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讓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特別愛發(fā)脾氣,他的父親就在墻上釘釘子來記錄發(fā)脾氣的次數,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么多的釘子,自己也傻了,發(fā)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fā)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是呀,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里掃個地家長都要找老師論論理,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是什么樣的!

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孩子禮儀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的將來而學習!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三

阿德勒深受尼采理論的影響。

阿德勒的人生觀包括六個方面,虛構目的論、追求優(yōu)越感、自卑感與補償、社會興趣、生活風格、創(chuàng)造性自我。

虛構目的論即我們所有人在童年時期都無意識地發(fā)展了一種關于生活的信念,在阿德勒看來,這種虛構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義,追求優(yōu)越感、超越、完美。個體追求優(yōu)越感的原因,在于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這是一種普遍的人類心理。個人處境的改善會緩和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區(qū)分有益和無益的優(yōu)越感追求的基礎,就是是否符合社會利益。一個高尚、高貴的行為,應該是對自身和社會都有益處的。因此,教育孩子就是要培養(yǎng)他這種社會情感。

阿德勒提出過四種主要的生活風格。支配——統(tǒng)治型;索取型;回避型;對社會有益型。

自卑情結所激發(fā)的追求優(yōu)越性會走錯方向,這些人會把追求優(yōu)越性扭曲為追求權力,控制別人,自私自利,或沉湎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對現實世界的勇氣。而這些錯誤正是教育應該加以注意的地方。

阿德勒的治療方法就是通過分析病者的生活風格,幫助病者提高社會興趣,面對現實,做出新的生活選擇,這是個體心理學的獨特性。

了解一個人的生活風格的三條途徑:看他的出生順序;對早期的回憶;對夢的解釋。

個體心理學集中研究整體人格,并將自己的科學目光投向整體人格對其發(fā)展和可能表現的充滿活力的追求。

個體的行為是由個體的整體人格發(fā)動和指引的,因此個體心理學關于人的行為的所有陳述都精確地體現了這些行為間的互相關系,個體的行為反映了個體的心理活動。

個體心理學就是圍繞社會感情的根本原則來發(fā)展相應的教育方法。

了解個體某一行為表達的意義的前提是,我們要有方法能夠認識他的整體人格。

我們可以表明,兒童的某些特征是環(huán)境力量的結果。兒童在某種環(huán)境中,感受到了自卑、脆弱和不安全,而這些感覺反過來又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了刺激作用。兒童便下決心擺脫這種狀態(tài),努力達到更好的水平,以獲得一種平等甚至優(yōu)越的感覺。孩子這種向上的愿望越強烈,他就越會調高自己的目標,從而證明自己的力量。不過這些目標常常超過人的能力界限。由于兒童少時能夠獲得來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幫助,這些便刺激兒童設想自己未來會成為一種類似上帝的人物。我們發(fā)現,兒童自己也會被一種成為類似上帝的人物的想法所控制。這通常會發(fā)生在那些自我感覺特別脆弱的兒童身上。

因此訓練孩子野心勃勃并無益處。相反,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勇敢、堅韌和自信,要讓他們認識到,面對挫折不能氣餒,不能喪失勇氣,而要把挫折當做一個新的問題去解決。

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思想,即個體的人格(包括成人和兒童)是一個統(tǒng)一體,這種人格的行為表現和個體逐漸形成的行為模式是一致的。

學??傇噲D按照各個時代的社會理想來教育和塑造個體,今天的理想是人是獨立,自我控制和勇敢的人。

有必要教育兒童不要把自己的生活看作是一系列互不關聯(lián)的事件,而是要把自己的生命視為一種貫穿所有相關關聯(lián)的線索。

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自卑感和追求優(yōu)越是密切相關的。只有當自卑感阻礙了我們對優(yōu)越的追求,或當它由于對器官缺陷的反應而加劇到令人難以承受的程度時,它才會是心理問題。這時我們就會產生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一種過度、過分的自卑感,它必然促使人去尋找可以輕易獲得的補償和富有欺騙性的滿足,比如懶惰、口吃、等等。

個體追求優(yōu)越感和渴望社會情感都是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礎上。兩者都是渴望獲得認可和肯定的根本表現,它們的表現形式不同,個體追求優(yōu)越感涉及的人性假設是,個體不必依賴于群體,而渴望社會感情的人性假設是個體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群體和社會的。

兒童的行為并不是客觀的反應,而是受制于他對自己早期經驗的無意識的理解。如果他對某一情況或應付某一情境的能力產生錯誤理解,那么,這種錯誤的理解和判斷就會決定他的行為。只要這種原始的、童年時期形成的看法沒有被矯正過來,那么任何數量的邏輯或常識都不會改變他后來的成人行為。

僅僅根據孩子的學習成績(分數)來對孩子進行評價和判斷是愚蠢的。我們倒是應該把學校成績報告視為孩子目前心理狀況的反映。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四

個人的生活目標是決定性的。他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并反映在這個人的行動上。因此,如果一個人的目標是合作進取的,指向生活的建設性的一面,那么,我們就會在這個人的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中發(fā)現這一印記,發(fā)現他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法中建設性的一面。個體也會因此感到幸福和快樂,并在這種建設性和有益的活動中感受到一種價值和力量。

一個人最高的品質是具有勇氣。有勇氣才能正確認知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才能自卑而超越。只有具備一定的勇氣,才能在事實面前保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目標。例如:單親家庭的孩子,客觀事實上確實缺少家庭的關懷,但是這個是已經存在的事實,小孩子因為缺乏面對事實的勇氣,無法滿足內心的安穩(wěn),他就會逃避這個問題,而且會把他遇到的所有困難歸結為家庭的`不美滿。其實事實別非如此,例他數學學不好,他會認為自己家庭不幸福,家長照顧不到位,而別的同學家長都在身邊照顧,所以別的同學數學學得好。他為自己遇到的困難找到自認為合理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跟自己本身完全沒關系。他的內心會因此感到輕松。還有現在某些同學會拿抑郁癥來表達自己。其實不管孩子還是大人都要目的論,不要因果論。就是說,過去對現在沒有影響,對自己人生軌跡有影響的是自己的目標和行動。

雄心過度就會給孩子帶來緊張心理。他們認為,跟同學接觸過多,他們的地位就越不安全。這種類型的兒童對自己的成功從來沒有信心。當他們感到自己處于不安全的環(huán)境中時,他們的方寸大亂,不知所措。別人對他們的期待和他們自己加于自己的期望,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大了,他們難堪重負。

很多情況下,面對問題的出現,保持心理平衡遠比認真著手解決問題更為重要。也就是說要保持良好心態(tài)。人是矛盾綜合體,社會也是矛盾綜合體,會不斷的的出現問題,每次出現問題時,我們要調整自己對問題的認知,讓自己迎接問題,保持積極發(fā)展的狀態(tài)。對目標的確立和成果的預估要純粹一些,順其自然。

對兒童的人格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勇氣,讓學生在很小的年紀就學會直面問題,并積極的做出改變!以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人生的挫折。自信勇敢的生活。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五

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中說“許多教師采取非常嚴厲的措施,或給較低的分數來對待那些他們認為沒有表現出足夠雄心的學生,希望以此來喚醒他們沉睡的雄心。如果這些孩子仍然還有某些勇氣的話,這種方法也可能短時間奏效。不過,這種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學習成就已經跌近警戒線的孩子會被這種方法弄得完成不知所措,會因此而墮入明顯的愚笨狀態(tài)?!爆F實生活中,普通老師往往采取的都是非常嚴厲的方法。

阿德勒接著說“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溫和、關心和理解來對待這些孩子,他們則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這種方式轉變過來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很害怕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他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無所作為成為警示信號,不斷地鞭策著他們前行。在后來的生活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就像著了魔似的,完全變了個樣子;他們夜以繼日,飽嘗過度工作之苦,但卻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边@讓人非常驚愕,我覺得老師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遇到的渣子學生,卻有這樣一條路改變學生的一生,甚至造就孩子的人生云泥之別。

書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匯說“鼓勵,關心,理解,寬容”。就像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提出的冰山理論,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并被我們忽視的“內在”,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我想起我們家兩歲多一點的小萌之前的一件事情,就是小萌學會了用自己的小馬桶,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怎么也不坐了,尤其是她爸爸給倒完的時候,后來我留心觀察,發(fā)現說涮完小馬桶的時候,馬桶上有水滴,我都是用干毛巾給擦干,但是,她爸爸沒有,所以,就因為這樣幾滴水殘留在小馬桶上,小萌坐了之后,就拒絕再坐,于是,我告訴她爸爸,之后,這個事情就解決了。假設當初發(fā)生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味要求小萌,或者說嚴厲地斥責小萌,事情不但不能解決,反而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我想起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要像對待荷葉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p>

正如阿德勒所說“學校處于家庭和社會之間,它可能矯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響?!倍鳛槔蠋煹奈覀儾粌H掌握著學生的命運,而且還決定著他們的未來發(fā)展。

總之,從讀完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再遇到問題,就要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只有引導孩子說出來,了解全面了,謹慎選擇處理方法,會更穩(wěn)妥。

搞笑的兒童繞口令。

兒童美術心理研究的發(fā)展及其對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

兒童練習的繞口令精選。

簡單有趣的兒童繞口令。

兒童簡單易學的繞口令。

媽媽騎馬的兒童繞口令。

兒童繞口令的練習大全。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六

很難相信這是一本百年前的書,今天讀來,它仍舊散發(fā)著思想的光芒,為我們揭示了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阿德勒,這個生活在18世紀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告訴我們,兒童的人格發(fā)展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關注學生的整體人格,靜待成長之花盛開。

阿德勒說,將人視為一個整體,并把他的各種表現納入到這個整體中的人,比起那些只抓住孩子的某一個問題——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人來說,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也能更好地幫助孩子。靜下心來想想確實如此。已畢業(yè)的小苗,老師習慣于抓住他的不良行為——不完成作業(yè)、打架、衛(wèi)生習慣差等等進行教育??墒橇硪环矫?,為了引起老師的關注,追求優(yōu)越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課堂內容,他又能夠積極踴躍地舉手答問,對于班級的一些活動也能積極參加,比如班上需要小毛巾、洗衣粉等,他會主動從家中帶來,午飯時也會把自己的酸奶、水果主動遞到老師的面前。阿德勒說,如果脫離整體人格去考察兒童,某一個單獨的行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我們只有將該行為與這個人的整體人格聯(lián)系起來,才能理解這個行為。所以,片面將小苗定義為問題學生是錯誤的。

深挖孩子的生活背景,我們發(fā)現小苗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很小的.時候就被送去了寄宿學校,媽媽性格軟弱,對孩子過分溺愛。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小苗只好把自己的行為夸張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乖戾不合群的性格。阿德勒說,教師應盡可能對那些家庭情況比較特殊的孩子溫和一些,這樣才能激勵他,而不是把他逼入絕境。教師基于同理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引導孩子與生活的這個世界達成和解。

引導孩子追求有益的優(yōu)越感。

阿德勒說,每一個孩子都在追求優(yōu)越感,父母或教師的任務就是要將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效和有益的方向,確保追求優(yōu)越感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神經癥和精神錯亂。

區(qū)分有益和無益的優(yōu)越感,追求的基礎是什么呢?答案是追求的優(yōu)越感是否符合社會利益?勇于追求優(yōu)越感的孩子,擁有直面困難、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例如課堂上能夠積極表現自己、大膽舉手發(fā)言的同學,努力追求優(yōu)越感,體現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我們也要杜絕有些孩子為了追求優(yōu)越感,從不考慮別人,與那些不愛表現自己的孩子相比,他們更缺乏的是社會情感。

追求優(yōu)越感的孩子,不斷尋求家人和教師的贊揚,為了凸顯自己的位置,他們會加倍努力,不斷進取,以超越他人。有益的優(yōu)越感促使孩子奮發(fā)向上,積極進?。粺o益的優(yōu)越感使孩子陷入自我觀念的圈套,不斷重復最初的心理機制和行為,被自身精神視野所限制。不論是選擇偷懶,還是選擇裝病來逃避有益的活動,他們會因為自己的緊張狀態(tài)而受到某些照顧,都是請求獲得特權的表現,從而體現自身的優(yōu)越感。

強烈追求優(yōu)越感的愿望是孩子想支配其他人,想用自己的力量控制周圍的環(huán)境,會使孩子走向某極端。同時我們還要關注這樣一個事實,即兒童有一種將世界劃分為兩個對立部分的強烈傾向——要么全有,要么全無。這些孩子形成了私人哲學或與常識對立的私人智慧。我們老師能做的是,絕不是粗暴地對待兒童,必須不斷地鼓勵他們、引導他們,向他們解釋現實生活的意義,使他們不至于將幻想與現實世界分割開來。

培養(yǎng)社會情感,為未來做好準備。

阿德勒說,社會情感是決定一個人正常發(fā)展的關鍵性和決定性因素,社會情感是兒童發(fā)展正?;那缬瓯?。

社會情感比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更接近我們的天性,兩者擁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即個體對至高無上的追求和社會情感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礎上,兩者都表達了對認可的內在渴望。

兒童身心的不成熟,使教育成為必然。教育的目的是依賴群體克服不成熟,教育必須具有社會性。在所有的教育規(guī)則和教育方法中,我們必須要有群體生活和社會適應的思想。

為了加強孩子們的行為規(guī)范,學校和教師往往會為班級制定很多的行為準則,在被看見被關注的范圍內,孩子們基本能夠做到遵守規(guī)則,但是在離開老師和同伴的監(jiān)督的情況下,個別孩子卻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了要求。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人們的良好行為樹立了道德規(guī)范?!抖Y記·中庸》說“君子慎其獨”,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和謹慎的。當孩子的能力發(fā)展在社會生活的情景下,朝著社會情感的方向完成,積累了充分的安全感,那么他們就會不斷努力,不斷進取,超越其他所有人。

阿德勒認為,健全的兒童人格應包含對科學的認真態(tài)度,是否易于與他人交朋友,是否能成為一個關心他人的人。教師在兒童人格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和幫助的重要角色。通過鼓勵幫助孩子克服自卑情緒,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教會他們用協(xié)調綜合的方法處理事情,使孩子在獲得成就感后,改善自己的行為,為形成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礎。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七

讀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讓我對兒童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每一個兒童的心靈深處,都隱藏著對美好的熱切期待――追求優(yōu)越。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全兒童的期待,把他們對優(yōu)越的追求,納入一個能保證他們今后人生幸福的軌道。

阿德勒為我們開出了如下良方,其一,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溫暖的環(huán)境,用關心、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兒童,“認真與他談話,給他新的勇氣,而不是削弱和打壓他所剩無幾的信心?!敝灰寖和軌蚋惺艿缴臏嘏?,他們就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其二,始終給兒童以鼓勵,在鼓勵中給他一些通過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使他能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樹立起自信心。其三,在兒童面前要極具耐心,無限相信教育是慢的藝術而不是立竿見影的技術。

我們體會到在教育兒童的時候,要更多的敏銳的觀察力和耐心,細微地體察兒童所處的環(huán)境,細心地思考矯正的方法。愛心加上教育藝術手法的運用,相信兒童會成長地更好。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八

“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都不能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半點泄氣,不能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立即得到回報就心生絕望,不能因為看到孩子沒精打采、冷漠、消極、被動就覺得挫敗,更不能相信孩子有天賦或沒有天賦這類迷信的想法?!?/p>

這是我第二次翻開阿德勒《兒童人格教育》時與家長們共勉的一段話。很早就聽過這本書的名字,也有一位學過心理學的家長向我推薦過這本書,但我卻一直沒有閱讀。在與學校班主任工作室同仁的共同學習下,這一次我終于認真閱讀了這本為人父母、為人師長必讀的兒童心理寶典。

說實話,由于知識儲備淺薄,對這樣一本內容豐富而深刻的心理學理論著作,我的領悟是極為有限的。有的章節(jié)內容我的理解也比較淺顯。但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下面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收獲。

首先說說“人格”一詞,開始我通俗地理解為性格與道德品質,而在心理學上應為個性,是個體在物質活動和交往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社會意義的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系統(tǒng)。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阿德勒認為,人的人格結構形成于童年時期,要解決一個人的人格心理問題要從童年著手。顯然,對兒童進行良好的人格教育格外重要。“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弊鳛榘嘀魅危嘧x一些教育著作,多讀一些心理學書籍,一定要讀阿德勒的《兒童人格教育》。

“兒童的心理生活非常奇特。無論我們接觸到他們生活的哪一點,都會十分著迷,都會感覺引人入勝。”“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碰到過特別愛笑的學生,也一定遇見過沉默寡言的孩子;我們教過自覺、積極向上的學生,也碰見了調皮、消極頹喪的孩子……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他們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了解他們完整的生活經歷。”兒童所參與的每一項活動都是他整體生活和完整人格的表達,不了解兒童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正在做的事情。這就是兒童人格的統(tǒng)一性。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我想我們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絕對不能孤立地看待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某一件事,不要輕易地懲罰學生的出錯,應盡量了解孩子的整體人格,探尋背后的原因,或許問題就能得到更輕松地解決,也會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帶來積極的影響。

本書的第三章到第六章談及了兩大重要內容,即自卑感與追求優(yōu)越感。兒童對于希望圖景的追求,還源于另一個重要的心理事實,即人的自卑感?!八械膬和加幸环N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追求優(yōu)越感?!弊员案信c優(yōu)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難以截然分開。閱讀完這幾章內容以及結合同仁們相關的閱讀感悟,我想到了愛的教育和賞識教育。我想,自卑感理論以及追求優(yōu)越感的教育意義在某一層面上的具體衍生就是愛和賞識。在我們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多一句贊美,可能就在他的心里開出一朵花,給予他巨大的力量和勇氣。在《銀河補習班》里,開設的最重要的一節(jié)課不就是對孩子真正的愛嗎?奠定馬飛人格底色的是父親馬皓文對他真正的愛,即理解和欣賞。真正的愛讓馬飛超越了自卑而以正確的方式追求優(yōu)越感,獲得人生的成功。當然,這里需要注意一個度的問題。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yōu)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yōu)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來追求優(yōu)越感。我們在愛孩子,鼓勵孩子,發(fā)現他們閃光點,并給他們更正確的指引的同時,應努力做到從整體人格入手,幫助他們平衡自卑感和優(yōu)越感,從而健康成長。

“教育者最神圣的職責,或者說最應該去做的,就是確保每個孩子不會喪失勇氣,并且讓那些已經喪失勇氣的學生通過正確的教育重新獲得自信心?!边@應該是所有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讓我們不忘初心,給學生良好的教育,踏踏實實做老師,認認真真地努力做個好老師,做個幸福的班主任。(曾志紅)。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十九

奧地利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中說“許多教師采取非常嚴厲的措施,或給較低的分數來對待那些他們認為沒有表現出足夠雄心的學生,希望以此來喚醒他們沉睡的雄心。如果這些孩子仍然還有某些勇氣的話,這種方法也可能短時間奏效。不過,這種方法不宜普遍使用。那些學習成就已經跌近警戒線的孩子會被這種方法弄得完成不知所措,會因此而墮入明顯的愚笨狀態(tài)?!爆F實生活中,普通老師往往采取的都是非常嚴厲的方法。

阿德勒接著說“但是,如果我們能以溫和、關心和理解來對待這些孩子,他們則會令人吃驚地表現出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智力和能力。以這種方式轉變過來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更大的雄心,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他們很害怕回到原來的狀態(tài)。他過去的生活方式和無所作為成為警示信號,不斷地鞭策著他們前行。在后來的生活中,他們中的許多人就像著了魔似的,完全變了個樣子;他們夜以繼日,飽嘗過度工作之苦,但卻認為自己做得還不夠?!边@讓人非常驚愕,我覺得老師們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遇到的渣子學生,卻有這樣一條路改變學生的一生,甚至造就孩子的人生云泥之別。

書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匯說“鼓勵,關心,理解,寬容”。就像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首席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亞提出的冰山理論,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八分之七藏在水底。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并被我們忽視的“內在”,不為人所見,恰如冰山。包括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七個層次。

我想起我們家兩歲多一點的小萌之前的一件事情,就是小萌學會了用自己的小馬桶,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怎么也不坐了,尤其是她爸爸給倒完的時候,后來我留心觀察,發(fā)現說涮完小馬桶的時候,馬桶上有水滴,我都是用干毛巾給擦干,但是,她爸爸沒有,所以,就因為這樣幾滴水殘留在小馬桶上,小萌坐了之后,就拒絕再坐,于是,我告訴她爸爸,之后,這個事情就解決了。假設當初發(fā)生問題的時候,只是一味要求小萌,或者說嚴厲地斥責小萌,事情不但不能解決,反而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我想起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要像對待荷葉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p>

正如阿德勒所說“學校處于家庭和社會之間,它可能矯正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不良影響?!倍鳛槔蠋煹奈覀儾粌H掌握著學生的命運,而且還決定著他們的未來發(fā)展。

總之,從讀完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再遇到問題,就要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只有引導孩子說出來,了解全面了,謹慎選擇處理方法,會更穩(wěn)妥。

于丹人格教育讀后感篇二十

小學生經常會有摩擦產生,作為班主任對于處理這些小事是駕輕就熟的。比如,我們班的小凱同學總是喜歡與同學打打鬧鬧,對于學生向我報告說小凱又和誰誰打鬧了我是習以為常的。我的處理方法就是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該道歉道歉,并提醒他們以后用正確的方法處理摩擦。但是,從我看了《兒童的人格教育》后,我就反思,也許我的做法是解決了事情本身,但是對于小凱來說,我有沒有幫助到他呢。書中說:“把一個特定手勢或特定的表達孤立開來,忽視人格的統(tǒng)一性,就像從一個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個音符,然后試圖脫離組成旋律的其他音符來理解這個音符的意義。這種做法顯然欠妥,但卻相當普遍?!蔽蚁胛以谔幚硇P這件事上就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卻欠妥當吧,作為教師,我們是要教育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不僅僅是解決掉眼前的事情本身,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根據表面現象去進行想當然的推理與推斷,卻不能探討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那么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教育其實無濟于事。正如書中所說:“應該在全面理解兒童人格統(tǒng)一性的基礎上,探討兒童犯錯誤(或其他表現)的情況是如何發(fā)生的,即背后的成因是什么。”人格是具有統(tǒng)一性的,“如果我們想要理解兒童的某一特定行為,就必須首先了解其總體的生活史。兒童的每個活動都是他總體生活和整體人格的'表達,不了解行為中隱蔽的生活背景就無從理解他所做的事。”這些言語提醒我,要真正幫助到小凱,必須從根源處入手,在學校不斷觀察他,引導他的同時,也要與其父母溝通,深入了解他的家庭教育,并在教育方面與其家長達成一致,家校合作,一起幫助他。

后來在與其父母溝通后,我從他們不斷掩飾孩子的錯誤,為孩子開脫的言語中就感受到他們對小凱的寵愛,我想這或許是導致小凱行為的一個原因,因為小凱在學校并不受同學喜愛,與他在家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也許是這樣的反差導致他用了錯誤的方式來引起學生和老師的關注。是他在“自卑而超越”的過程中,缺少合理的追求優(yōu)越感的手段,進而選擇了一些雖對其自身無益,卻能吸引關注和體驗成功的錯誤路徑。當然這只是我目前的猜測,還有待證實,同時人的性格受各種因素影響,我還需對小凱不斷觀察,并與其父母不斷溝通,找出真正能幫助到小凱的方法。非常感謝這本書,幫助我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上的問題,引導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761473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