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選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06 13:20:0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選19篇)
時間:2023-12-06 13:20:08     小編:琉璃

教案應該是靈活的,能夠根據實際教學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和改進。如何編寫一份教學案例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教案的編寫是一個不斷探索和改進的過程,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一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詩文解釋】。

三秦護衛(wèi)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詞語解釋】。

城闕:指京城長安。

輔:護衛(wèi)。

三秦:項羽滅秦后,曾把關中地分為雍、塞、翟三個王國,史稱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著名渡口,合稱五津。此則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詩文賞析】。

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長安送別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縣令時所作的抒情詩。朋友即將上任,詩人勸慰他不要為遠別而悲傷:雖然遠隔天涯,但友誼不會因為距離的遙遠而淡薄,他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雖為送別詩,但全詩卻無傷感之情,詩人的胸襟開朗,語句豪放清新,委婉親切,表現了友人間真摯深厚的友情。

全詩結構嚴謹,起承轉合章法井然,用樸素的語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二

1、學習詩歌朗讀的節(jié)奏,朗讀與背誦前這首詩。

2、體味分析這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學習詩人豁達的心胸和對友情的珍惜。

1、學習詩歌朗讀的節(jié)奏,朗讀與背誦這首詩。

2、體味分析這首詩的意蘊,體會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仿佛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1、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1、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和感情基調。

2、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jié)奏。

3、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jié)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7、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边@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分析其他三聯。

(1)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tài),哭泣悲傷。

9、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三

教學目標:

一、掌握詩歌中重點字詞的讀音和解釋,理解詩句的內容。

二、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情感觀和價值觀。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4歲,尚是一少年,但因才華外露,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律詩8句分4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根據每一聯的作用,分別稱為“啟、承、轉、合。

二、讀:語速,語調,節(jié)奏。

三、釋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賞析。

1.“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p>

——起:首聯,破題,交待送別的地點和時間。

——起:就是開頭,首聯。首聯的作用在于破題,即交待題目當中的主要因素。

輔:輔衛(wèi)。

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一帶的地方(點出了送別地點。)。

風煙:風塵煙霧(點出送別時間: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個渡口(點出了行人將要去的地方)。

“遠遠望去但見四川省一帶風塵霧靄中蒼茫無際?!?/p>

2.首聯描寫了那些景物?第一句與第二句描寫景物特點上有什么不同?

——城闕三秦風煙五津。一近一遠,一明一暗,對比強烈,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

3.詩的開頭明說離別了嗎?說了些什么?

——沒有,描寫了這兩個地方的形式和風貌。

現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詩人與好友杜少府站在長安城下,抬頭看看長安城,再張望一下蜀州的方向,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那送別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不能。類似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里詩人超常人視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開篇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壯闊的境界,這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于楊枝、淚痕、酒盞是不同的。

五、課后作業(yè)。

1、背誦、默寫全詩,并認真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2、你還知道哪些關于送別的詩句?比較一下它們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談談你的看法。

教學總結:

1、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反思。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體會到了每首詩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不同表現,學生的學習情感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了。

3、學法指導與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較成功,拓展讓學生寫寫自己的離別經歷讓學生們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四

學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目標:

1.學會運用“起承轉合”法分析詩歌。

2.理解和感悟詩人豁達的胸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時應舉及第,年僅14歲,尚是一少年,但因才華外露,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27歲那年到交趾探望父親,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律詩8句分4聯,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根據每一聯的作用,分別稱為“啟、承、轉、合。

二、讀:語速,語調,節(jié)奏。

三、釋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縣的縣尉。蜀州,在今四川省。

四、賞析。

1.“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p>

——起:首聯,破題,交待送別的地點和時間。

——起:就是開頭,首聯。首聯的作用在于破題,即交待題目當中的主要因素。

輔:輔衛(wèi)。

三秦:長安附近關中一帶的地方(點出了送別地點。)。

風煙:風塵煙霧(點出送別時間:早晨)。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個渡口(點出了行人將要去的地方)。

“遠遠望去但見四川省一帶風塵霧靄中蒼茫無際?!?/p>

2.首聯描寫了那些景物?第一句與第二句描寫景物特點上有什么不同?

——城闕三秦風煙五津。一近一遠,一明一暗,對比強烈,構成了一幅非常生動真實的送別畫面。

3.詩的開頭明說離別了嗎?說了些什么?

——沒有,描寫了這兩個地方的形式和風貌。

現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詩人與好友杜少府站在長安城下,抬頭看看長安城,再張望一下蜀州的方向,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那送別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不能。類似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p>

這里詩人超常人視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開篇就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壯闊的境界,這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于楊枝、淚痕、酒盞是不同的。

5.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承:緊承上聯所描寫的內容和方向加以具體化的描述。

離別意:離別的情意;與君離別意:我和你離別的情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五

詞:王勃(唐)。

曲:胡婷婷。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拓展延伸】。

一、送別詩在詩歌中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的詩文中送別詩占有重大的比例。從樂府詩《孔雀東南飛》到李白的《贈汪倫》,從“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送別詩貫穿于詩歌發(fā)展的整個過程,送別詩在中國詩歌中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是詩人情感表達最為真切的幾種詩歌之一。送別詩在古體詩歌中的意義在于表現了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友情進行全面的闡述。當讀到一首送別詩的時候就會被詩人與朋友、與家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所感動,同時在送別詩里也往往隱藏著詩人的遠大抱負和人生理想,通過離愁別苦來表現詩人的壯志未酬,前途渺茫等等,所以送別詩是詩人的情感載體,是詩人將自己內心真實情感進行良好表達的一種重要方式。送別詩在詩歌中的意義還在于它所抓住的情感脈絡都是簡單而真切的,使讀者在欣賞送別詩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辭藻來發(fā)現詩人的內心的想法,是古體詩歌中的一種比較簡單的詩歌類型,其最主要表達的意思也不過是“傷離別”。古體詩中送別詩占有重要比例的原因在于古代的交通不方便,此時離別由于路途遙遠或許今生難以再見,或許再見時已毛發(fā)斑白,也就有了“多情自古傷離別”。而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別詩中的經典佳作,既表現了與友人之間的離別之情,也表現了自己前途的不順,從而這首送別詩也對古體詩帶來重要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王勃所處時代的文化風氣。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初唐四杰”之一,在王勃以前或者王勃所處的時期,詩歌受到魏晉詩風的影響,詩文辭藻華麗,情感膚淺,詩風浮艷,詩文中的情感虛假,詩文創(chuàng)作無實際意義,只是一種辭藻上的堆砌,這是王勃所處時代的文化風氣,這對于詩歌的良好發(fā)展形成了嚴重的阻礙。王勃是最先認識和極力改革詩壇弊端的人物之一,“初唐四杰”中的楊炯曾用“嘗以龍朔初歲,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眮韺ν醪M行評價,可見王勃對于當時的詩風改革的決心,有意提倡剛健詩風。王勃的詩文質樸雄渾給當時的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由于王勃的詩風和當時的詩風有著重大的差異,所以從詩風上來講王勃的詩風就具有獨創(chuàng)性,能夠真切地認識到詩歌的重要意義,很好地掌握詩歌的表達方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時候的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全詩主要表達的是對游人的難離難舍,以及對前途的一片渺茫。在詩文的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作者對離別的地點和友人將要去的地點進行準確地交代,三秦之地保衛(wèi)著長安,在風煙之中難以看見友人將去的目的地,詩文的開篇就給讀者一種宏大的氣勢,在宏大的氣勢中又有一種淺淺的傷感,“浮云遮望眼”,看不見了,在此離別之后,首聯采取的是一種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通過對長安離別所處景色的描寫與想象中的五津的描寫,將離別之情通過虛實景物的描寫進行準確地闡述。在詩文的頸聯(與君離別意,同時宦游人)中直接將離別的愁苦進行書寫,為何我等要受這樣的離別之苦,因為我等都是四海為官之人,這一聯在書寫離別之情的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于前途的茫然。都是四海為官之人,什么時候才能不再漂泊,擁有好的前程?離別之情與壯志未酬進行完美的結合,使得情感上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而全詩的頷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詩句,主要表達的是朋友就算是在天涯海角,但是此心相依,空間的距離不是問題,只要心靈在一起,那四海也形同虛設,于你于我也不過是距離上的問題,但是心在一起就如同人在一起。這句詩句表達了作者相信純真的友情是沒有限制的,距離不是問題,但是同時也隱藏了作者一種淺淺的慰藉,四海廣闊,此去將距離遙遠,還好有著純真的友情,希望這友情可以突破距離的限制。而詩文的尾聯(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往往被眾人所忽略,而其實這句也是一句經典詩句,不光是對以上詩句的一個總結,同時也將離別之情表現到了極致,作者在詩句中勸解朋友在離別的路口不要像小兒女一樣熱淚滿眶,同時也是在告訴自己,千萬不要落淚,此時這里的無淚勝過有淚,將離別的傷感全面地展現了出來。全詩是一首送別詩,所以全詩以離別愁苦為基調,同時也對友情和壯志進行良好的地表達,全面地展示了作者和友人之間的友情,同時也表達出作者的壯志,而壯志的表現主要在于頷聯中化用了曹植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意境,整首詩抑揚頓挫,時而慷慨激揚,時而情感細膩,是唐詩中的精品。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在中國唐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很多方面都有著作者的獨創(chuàng)性,從而使得這首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得這首詩經過幾百年以后還能被廣大的讀者所熟知。

1。詩風和詩體上的獨創(chuàng)性。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是王勃進行詩風改革的一個重要代表作,全詩撇棄了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艷詩風,創(chuàng)建了一種剛健的詩風,這種詩風在后來的唐詩中得到良好的展現,使得唐詩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成為了我國詩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詩體上,五言律詩作為一種新詩體,在王勃等詩人的筆下嘗試而形成,并走向成熟,使得五言律詩成為唐詩詩體的一個典型,從而使得更多的詩人來進行五言律詩的創(chuàng)作,使得中國詩文得到進一步地良好發(fā)展,豐富了古體詩歌的詩體類型。

2。詩文創(chuàng)作思想上的獨創(chuàng)性。以往的送別詩都是比較纏綿的,總是有一種催人淚下的感覺,王勃的這首詩將壯景應用到情感的表達之中,通過壯景來對情感進行良好的表達,將送別詩的情感良好表達的同時,避免了詩文中的無病呻吟現象的發(fā)生,全詩雖然寫的是離愁別苦,但是卻能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這給后世的詩文創(chuàng)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李白的《贈汪倫》也就是這種創(chuàng)作思想的良好利用。

3。詩文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獨創(chuàng)性。全詩的首聯采用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將情感進行良好的表達,在傳統(tǒng)離別的詩詞歌賦中往往采用的是凄涼的景物來進行離別情意的表達,而這首詩采用的卻是一種遼闊的景物來對離別之情進行表達,其表達手段相對于用哀景來表達更能表現出離別的傷感,同時使得全詩的情感色彩更加亮麗,避免了送別詩那種陰暗的感情色彩,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而詩文的尾聯采用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寫作手法,通過勸解莫要流淚,將離別之情進一步地進行升華,使得依依惜別之情更加淋漓地展現出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六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yǎng),陶冶情操。

教法設計: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詩中一些字詞的運用,學生可能在理解上產生問題,可采用討論、點撥、聯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決。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仿佛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1、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正課:

1、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和感情基調。

2、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jié)奏。

3、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jié)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p>

7、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边@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分析其他三聯。

(1)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tài),哭泣悲傷。

9、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作業(yè):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六、板書:

三秦(送別地點)。

望并非遠別。

五津(上任地點)。

同宦游(身份)。

知己豁達、樂觀、坦然。

意心愿。

比鄰。

無為共沾巾。

七、附:

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樓送辛漸別董大。

王維王昌齡高適。

渭城朝雨邑輕塵,寒雨連江夜入吳,千里黃云白日曛,

客舍清清柳色新。平明送客楚山孤。北風吹雁雪紛紛。

勸君更盡一杯酒,洛陽親友如相問,莫愁前路無知己,

西出陽關無故人。一片冰心在玉壺。天下誰人不識君。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xiāng),

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

天涯一望斷人腸。

教學總結:

我在教學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時,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借助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理解詩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學反思。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體會到了每首詩都是作者內心情感的不同表現,學生的學習情感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了。

3、學法指導與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較成功,拓展讓學生寫寫自己的離別經歷讓學生們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七

1、了解詩歌的一些常識。

2、了解詩歌的一些技巧,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3、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味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及珍視朋友間的友誼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1、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

2、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過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加強修養(yǎng),陶冶情操。

通過反復吟詠,當堂能夠順利背誦詩歌,詩中一些字詞的運用,學生可能在理解上產生問題,可采用討論、點撥、聯想、想象的方式加以解決。

1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應該說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離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王勃在與自己的好友分別時的贈言。前面我要求大家作了預習,改寫了這首詩,要求有人物的描寫,下面我們就請一位同學來讀他的作品。(一學生讀)這位同學仿佛已經把我們帶入了那種情景之中,使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首詩了,下面我們就進入對此詩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

1、本詩屬于哪種體裁?

五言律詩。

2、回顧關于律詩的知識。

律詩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以數字來判斷是幾言。

三、正課:

1、師范讀本詩,學生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和感情基調。

2、學生齊讀,注意把握詩的節(jié)奏。

3、學生自由朗讀,在把握節(jié)奏的基礎上揣摩詩歌的感情。

4、抽個別學生朗讀,其他學生點評,大家在朗讀上共同進步。

5、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作者與友人的情誼,感情比較達觀。

6、你從詩中的哪句話理解到作者的這種感情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p>

7、怎樣來理解這句話呢?用自己的話來說。

“只要四海之內知心的朋友時刻關心著自己,即使遠隔天涯,也會覺得跟近鄰一樣?!边@句話可以說道出了古今上下幾千年人們的共同心聲。

8、分析其他三聯。

(1)我們來看一下首聯。它是在寫景嗎?或是寫什么?

看似寫景,實則勸慰友人。這里出現了兩個地點,“我”在長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離別并非遠別,何必傷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別地點,“五津”是上任地點。

(2)頷聯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這句話怎樣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勸勉友人,我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別為別中之別,不必傷感。

尾聯由前三聯層層逼出——既非遠別,又同為宦游,雖別而如比鄰,自當與分別之時不要效仿小兒女的情態(tài),哭泣悲傷。

9、背誦。

要求學生默讀,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味,檢查背誦效果。

四、拓展:

同學們,結合我們剛才分析詩的方法來看下面幾首詩,首先請大家用兩分鐘時間快速閱讀,找出你最喜歡的一首,分析詩人的感情,最后比較詩人之間相同或不同之處。

五、作業(yè):

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們自己的感情,回贈王勃一首現代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八

理解詩句,了解古詩內容,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并能背誦.

展開想象,培養(yǎng)合作研究、自學鑒賞古詩的能力.

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能查閱并初步使用有關資料.

1.理解詩句;

2.通過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展開想象;

3.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一課時。

1.讓我們先聽首歌,好嗎?(音樂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2.誰聽過這首優(yōu)美動聽的歌?知道歌的名字嗎?對,叫《送別》。

4.師:在古代,長亭外,古道邊,往往是人們送行分手的地點場所。今天,讓我們一起賞析兩首送別詩,這兩首詩的題目分別叫做《送元二使安西》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書課題)。

師:古詩所寫內容包羅萬象,像離人夢,相思愁,游子吟,征夫苦,愛國情等等,非常豐富。其中,描寫送別的詩占有一定的比重?!端驮拱参鳌泛汀端投派俑问裰荨愤@兩首詩都是送別詩中的名作,被人們傳誦到今。這么好的詩真是不能不學,首先請同學把書翻到52、53頁讀一讀這兩首詩吧。

1.生自由讀;

2.師指名讀;

3、教師范讀;聽老師讀讀這兩首詩。

1.師:同學們,我想問一下,你們比較喜歡哪一首呢?你認為哪首寫的好呢?我們分組搞一個辯論賽好不好。請選擇《送元二使安西》的同學座到這兩組,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同學座到這兩組。同學們可以選取你們喜歡的方式學習你最喜歡的那一首送別詩,一定要用心呀,為一會兒辯論哪首寫的好座充分的準備工作。

2.學生自學。

3.小組交流。

4.分別對兩首詩進行匯報,教師相應點撥。

師:為什么你更喜歡這首詩而不是那首?究竟哪首送別詩寫的更好呢?比賽正式開始,我當裁判。

唐初期、盛唐時期的我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所以當時的人們豪氣沖天,充滿了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所以,人們之間的分別也就成為常事。這兩首詩雖同為送別詩,但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點撥備案:首聯屬“工對”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宮闕被遼闊的三秦之地所“輔”氣勢雄偉,點臨別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即將宦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于千里的秦蜀兩地在一起。三四句意思:我和你同樣遠離故土,宦游他鄉(xiāng),這次離別,只不過是客中之別,又如何感傷!接著作者勸慰杜少府說:“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連,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遠隔千山萬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鄰一樣近嗎?可不要在臨別之時哭鼻子、抹眼淚,象一般小兒女那樣。

放多媒體。

由于聽你們這樣評說,再加上剛才那一段影音材料,連我都覺得這首送別詩寫的要比他們組選的好了。

《渭城曲》點撥備案: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氣氛。清晨,渭城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蜕?,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征。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它們通常總是和羈愁別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

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別,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別,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席即將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再干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像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別之情集中表現。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地大不相同?!拔鞒鲫栮P”,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歷萬里長途的中波,備嘗獨行窮荒。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殷勤祝愿。對于進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只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蘊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到底那首詩寫的更好呢?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實平分秋色,難分仲伯高下。我宣布,比賽結果:一比一平!

1.質疑并解疑。

4.指導朗讀、背誦。

怎樣讀才能讀出作者那時的感受呢?(指導朗讀、試著背誦)選擇一首,給大家讀一讀?不錯,要是在注意一下句中的停頓、重音就更好了。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古詩,講求的是一種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fā)的飽滿一些,有余音繞梁,不絕于耳的感覺,讓人細細體會、再慢慢回味。

聽老師再讀一遍好嗎?看誰悟性最強,感覺最好。在下面試著練一練。誰愿意讀?真不錯。

5.教師小結。

通過今天我們學習的兩首送別詩,相信同學們對古詩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的讀本中還有一些送別詩,課后請同學們找出來讀一讀,再與今天學的送別詩對照著的體會下,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收獲。

更盡一杯酒海內存知己。

無故人天涯若比鄰。

傷感向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詳。少府縣尉的別稱。"蜀州"一作"蜀川"。城闕指京城長安。三秦:今陜西省關中地區(qū),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后,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稱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別是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比鄰:近鄰。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這里化用其意。

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fā)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這首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后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對仗,頷聯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王勃(649—676)字子字,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號稱"初唐四杰"。他們力求擺脫齊梁艷風,擴大詩歌的題材,表現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憤慨。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芍醪L于書香之家。下面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朗讀賞析,歡迎參考閱讀!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作者簡介]。

關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賦》載:“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睋送扑?,則當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現在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27歲,確實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杜f唐書》本傳謂王勃:“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庇钟袟罹肌锻醪颉氛f:“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碧2畡⒐Q王績?yōu)樯裢?。唐高宗麟德元年?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于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賢聞王勃之名,召王勃為沛府修撰,十分愛重他。當時諸王經常斗雞為樂,王勃鬧著玩,寫一篇《檄周王雞》,不料竟因此罹禍,唐高宗認為是使諸王鬧矛盾,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其實王勃此次受打擊,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雞》而觸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楊炯《王勃集序》說他“臨秀不容,尋反初服”。王勃被趕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與楊炯等放曠詩酒,馳情于文場?!杜f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著名的集團。作為一個集團,他們反對六朝以來頹廢綺麗的風氣,提出一些革新意見,開始把詩文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跟邊塞,題材擴大,風格也較清新剛健,對于革除齊梁余風、開創(chuàng)唐詩新氣象,起重要的作用。講中國文學史,尤其是唐代文學史,沒有不講到王楊盧駱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擊,是在虢州參軍任上殺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從蜀地返回長安參加科選。他的朋友凌季友當時為虢州司法,說虢州藥物豐富,而他知醫(yī)識藥草,便為他在虢州謀得一個小小的參軍之職。就在他任虢州參軍期間,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罪,他將罪犯藏匿起來,后來又怕走漏風聲,便殺死曹達以其事,結果因此而犯死罪。幸虧遇大赦,沒有被處死。此事甚為蹊蹺,王勃為什么要保護罪犯曹達,既藏匿保護又怎能將其殺死。據新舊《唐書》所載,王勃此次被禍,是因情才傲物,為同僚所嫉。官奴曹達事,有人懷疑為同僚設計構陷王勃,或者純屬誣陷,不無道理??傊醪獌纱卧馐艽驌簦寂c他的才華超人有關。

這次被禍,雖遇赦未丟掉性命,但宣告他仕途的終結,也連累他的父親。王福峙因兒子王勃犯罪,被貶為交趾縣令,遠謫到南荒之外。王勃遠行到交趾去看望父親,途中溺水而死,從而結束他年輕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時遇難不幸而死,還是自殺,無從查考,總歸是懷著一腔愁憤離開人世的。

王勃詩文俱佳,不愧為四杰之首,在扭轉齊梁余風、開創(chuàng)唐詩上功勞尤大,為后世留下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杰作,久為人們所傳誦,“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已成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們引用。而王勃最為人所稱道、千百年來被傳為佳話的,是他在滕王閣即席所賦《滕王閣序》。對此事,《唐摭言》所記最詳。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一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后,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么。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沉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短撇抛觽鳌穭t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p>

《唐摭言》等書所記,或者有些夸張,但王勃《滕王閣序》,確實為不朽之名篇。王勃于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缎绿茣繁緜髡f王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也說;“王勃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臥,忽起一筆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睋丝芍醪乃济艚?,滕王閣上即興而賦千古名篇,并非虛傳。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

王勃雖然只活27個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fā)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釋]。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詳。少府縣尉的別稱?!笆裰荨币蛔鳌笆翊ā薄3顷I指京城長安。

城闕:指京城長安。輔:護衛(wèi)。

三秦:今陜西省關中地區(qū),古為秦國,項羽在滅秦后,曾將秦地分為雍、塞、瞿三國,史稱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著名渡口,合稱五津。此則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海內:天下。

存:有。

天涯:天邊。

比鄰:近鄰。這兩句說,只要是互相解的好朋友,雖然彼此住處隔得很遙遠,也跟鄰居一樣。曹植《贈白馬王彪》:“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這里化用其意。

無為: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別之處。這兩句說,我們在分手時不要象普通男女一樣啼哭,讓眼淚弄濕佩巾。

[譯詩、詩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賞析]。

別離之苦,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恒主題。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覺間已來到城外。回望那長安城在三秦的護衛(wèi)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為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著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蕩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濕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矗灰覀儽舜诵睦镉兄鴮Ψ?,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p>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空間上的距離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系?!昂却嬷?,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一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

2、輔:護衛(wèi)。

3、三秦:現在陜西省一帶;輔三秦即以三秦為輔。

4、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白話譯文】。

雄偉長安城由三秦之地拱衛(wèi),透過那風云煙霧遙望著五津。

和你離別心中懷著無限情意,因為我們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還有你這個知己,縱使遠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鄰。

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小兒女那樣悲傷淚濕佩巾。

【賞析】。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感悟】。

此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尾聯點出“送”的`主題。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內容獨樹碑石。此詩一洗往昔送別詩中悲苦纏綿之態(tài),體現出詩人高遠的志向、豁達的情趣和曠達的胸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闕”,是皇宮前面的望樓?!俺顷I”,指唐的帝都長安城。“三秦”,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后世稱它三秦之地?!拜o”,輔佐,可以理解為護衛(wèi)?!拜o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wèi)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帮L煙望五津”?!拔褰颉敝杆拇ㄊ墓嗫h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fā)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無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該詩運用夸張手法,開頭就展開壯闊的境界,一般送別詩只著眼于燕羽、楊枝,淚痕,酒盞不相同。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卻有其獨到的妙處。此詩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h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恒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揮淚告別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本o接前兩句,于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后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于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二

(一)。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城闕:指古代都城長安。輔:護衛(wèi)。三秦:泛指當時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古為秦國,秦亡后,項羽分其地為雍、塞、翟三國,故稱三秦。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鑒賞】這是王勃供職長安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市)所作的一手著名的增別詩。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以寫景起興,對仗相當工整?!俺顷I輔三秦”是一個倒裝的句式,其實是“三秦輔城闕”,指長安的城垣宮闕都被三秦之地護衛(wèi)著。這一句一掃以往送別詩常有的蕭索黯淡之象,起筆雄偉。下句“風煙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泛指蜀州。這里詩人用一個“望”字跨越時空,將相隔千里的兩地連在一起。“風煙”在此起了渲染離別氣氛的作用,從而引出下文。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边@是詩人在直抒胸臆。詩人并沒有接著敘寫離情別緒,而是筆鋒一轉,轉而說你我都是遠離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間應該都能體會這種心情的吧。也許是思緒太多,也許是無從說起,詩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對眾多思緒的敘寫,而留下一片空白讓讀者去填補,增加了無限想象的空間。

離別總是傷感的,但詩人并未停留于傷感之中,頸聯筆鋒一蕩,意境又開闊了起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的啟示,但曹植句強調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強調友人間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會是象相鄰一樣。這句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早已成為千古名句。

這首詩充分流露了詩人曠達的胸襟與對友情的誠摯。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代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二)。

該詩是送別詩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相承,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千古傳誦,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瓣I”,是皇宮前面的望樓?!俺顷I”,指唐的帝都長安城?!叭亍?,指長安附近關中一帶地方。秦末項羽曾把這一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后世稱它三秦。“輔”,輔佐,這里可以理解為護衛(wèi)?!拜o三秦”,意思是“以三秦為輔”。關中一帶的茫茫大野護衛(wèi)著長安城,這一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帮L煙望五津”?!拔褰颉敝杆拇ㄊ墓嗫h以下到犍為一段的岷江五個渡口。遠遠望去,但見四川一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一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fā)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舉目千里,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詩人身在長安,連三秦之地也難以一眼望盡,至于遠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作詩,往往超越常人的視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萬山于幾席,覽千春于瞬息?!包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河源直看到東海。“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從三峽直看到長安。這首詩運用這種手法,一開頭就展開一個壯闊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別詩只著眼于燕羽、楊枝,淚痕,酒盞是不相同的。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離鄉(xiāng)背井,已有一重別緒,彼此在客居中話別,又多了一重別緒:其中真有無限凄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這兩句韻味深沉,對偶不求工整,比較疏散。這固然由于當時律詩還沒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卻也有其獨到的妙處。開頭如千尺懸瀑,從云端奔瀉而下,接著便落入深潭,潺潺流來,飛韻清遠,形成了一個大的起伏、一個強的跌宕,使人感到矯夭變化,不可端睨。

再接下去,第五六兩句,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凄惻轉為豪邁?!昂却嬷?,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詩人高尚的志趣遠遠超出流俗的常情,詩人廣闊的襟懷真的可以囊括世界;這兩行名句發(fā)出的光亮簡直要使一切送別詩黯然失色。詩的氣勢到此又掀起更大的波瀾,象大鵬舉起翅膀,挾著渾渾的旋風直沖霄漢,顯出詩人的絕大筆力。

結尾兩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這兩行詩貫通起來是一句話,意思是: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一般流淚沾巾啊!是對朋友的叮嚀,也是自己情懷的吐露。緊接前兩句,于極高峻處忽然又落入舒緩,然后終止。拿樂曲做比方;樂曲的結尾,有的于最激越處戛然而止,有的卻要拖一個尾聲。這首詩是采用第二種手法結尾的。欣賞古代詩歌,特別是象五律這樣既嚴整又短小的詩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還要領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頓挫、騰躍,變化和發(fā)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詩也如此。

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一股新鮮的氣息。初唐是我國古代一個強盛王朝的開端。唐代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高峰。延續(xù)二百年左右的詩歌的大革新、大發(fā)展是以初唐為濫觴的。王、楊、盧、駱等當時的詩壇健將是較早出現的開拓者。首先,他們反對唐初那種從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艷的詩風。楊炯說,王勃“嘗以龍朔初歲,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yè)。”可見他是有意識地改革詩壇的弊病,提倡剛健的詩風的。就拿王勃的這首詩來說,該詩一洗綺麗之習,質樸雄渾,橫溢奔放,曾使那時的讀者耳目一新。這種詩風爾后就大大發(fā)展起來,成為盛唐詩壇的一種主導的風格。其次,他們對新詩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以五言律詩為例,這種在唐代逐漸成熟和盛行起來的新詩體,在王勃等人的筆下已經開始嘗試和形成了。王勃的這首詩,就是二首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再讀一讀王、孟的五律,進而讀一讀李,杜的五律,就會發(fā)現這種新詩體在有唐一代的發(fā)展如大江奔流,一脈相承,而越往前去波瀾越壯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三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痪溥\用了對偶和對比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相信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樂觀豁達的胸懷。

首聯和頸聯用了對仗的修辭手法。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被拢龉?。宦游,是外出做官。這兩句的意思是是,今天我們分別,心中都充滿了離情別緒,我們倆都是離開家鄉(xiāng)在外地做官的人。

因為是好朋友,所以我舍不得離開你,可是你又不能不離開;因為都是做官不自由的人,所以我更能理解你的心酸悲哀。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敝?,指朋友。海內,指整個中國。古人認為自己在世界的中央,周圍都是大海。天涯是天邊,極遠的地方。比鄰,即近鄰。

這兩句的意思是,如果有真正的知心朋友存在,那么即使彼此遠隔天涯海角,也會像親近的鄰居一樣。

要與朋友離別了,詩人不是沒有悲傷,但如果一味沉溺在悲傷中,王勃就不是王勃了。年輕的詩人心胸開闊,樂觀豁達,他告訴朋友:真正的知己互相理解,心意相通,不管年齡、地位、身份如何,它都不會阻隔彼此的友情。人一旦有了這樣的朋友,即使你在天的那邊,我在天的這邊,也沒有什么好傷心的。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睙o為,是不必的意思。歧路,岔路口,指分手的地方。兒女,指年輕的男女。巾,是古人用來裹頭或者纏束衣服的腰帶等。沾巾,淚水沾濕了布巾。

這兩句的意思是,我們不必在分手的路口,像那些年輕人一樣揮淚告別,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胸懷更開闊一點。

在這首詩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歌頌了朋友之間友誼的真誠與長久。詩人告訴我們:真正的友誼經得起時間與空間的考驗。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問世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便成為了表達朋友之間深厚情誼的名句,到現在仍然常常被人們引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四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此詩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五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千里黃云白日曛【注】,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曛:昏暗。

18.下列對兩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這兩首詩都是唐詩,其中第一首是律詩,第二首是絕句。律詩為八句,絕句為四句,兩者的偶數句都要求押韻。

b.王勃詩的首聯點明送別地點和朋友要去的地方,一個“望”字已經透露詩人對朋友遠行的關切之情。c.王勃詩的尾聯描寫二人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揮淚告別、泣下沾襟的情境,表達了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d.高適詩的三、四句是對朋友的安慰和勉勵,格調昂揚向上,情感積極樂觀,與王勃詩的第三聯有異曲同工之妙。

19.請從景、情關系的角度賞析《別董大》一詩的前兩句。(2分)。

19.c【2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六

1.對王勃的這首詩品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別開生面的送別詩,詩人抒寫惜別之情,勸慰友人只要存在著真摯的友情,就不必為離別而悲傷。

b.這首詩既表達了詩人的豁達情懷,也包含詩人黯然銷魂的感傷情調。

c.首聯中的“望”字是詩人的想象,意思是從蜀州可以于風煙彌漫中望到五津。

d.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語言形象而凝練,飽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2.“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一句中,“無為”的意思是_________,詩句表達了詩人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以是為07年襄樊中考題,以下為03年連云港中考題)。

3.簡述你對“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詩中蘊含哲理的理解。

4.感悟詩人的情懷,說說這首詩為什么在古代送別詩中別具一格。

1.b。

2.不要、無須豪邁曠達(爽朗樂觀)。

3.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

4.擺脫了其他送別詩傷感、低沉的情調。表現了開朗、樂觀、豪放的情懷,意境開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

1、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

2、輔:護衛(wèi)。

3、三秦:現在陜西省一帶;輔三秦即以三秦為輔。

4、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

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八

陽光明媚的一天,唐朝大詩人王勃和朋友杜少府在長安分離。

只見蓬勃旺盛的小草,姹紫嫣紅的花朵都低下了頭,仿佛在為兩位朋友送行,就連亭亭如蓋的松樹也在嘆氣,似乎在惋惜他倆的離別。王勃遙望蜀州,仿佛看到風煙滾滾,千里迢迢的路程,長安氣勢雄偉,往事歷歷在目。

王勃感慨萬千地說道:“今日和兄長分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呀?”杜少府嘆了口氣道:“賢弟,等我回來之時必會看望你的!”說完便想:是啊,我們都是離家出游,求官職的人啊!說罷兩人便一起笑著走了。

伴著微風,他倆很快就來到了歧路邊。兩人深情的握著手,兩人戀戀不舍得分別了。是啊,四海之內只要有了知心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近鄰一樣彼此思念。

詩人回到客店,感慨萬千揮毫潑墨,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篇十九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注釋:。

1.少府:官名,即縣尉,掌管一縣的治安和軍事。之:去,往。之任:去就任。蜀川:泛指蜀地。

2.闕:古代宮門兩旁的望樓。城闕:這里指長安。輔三秦:以三秦為輔,即在三秦的拱衛(wèi)下。三秦:指古代秦國的地域,在今陜西一帶。秦朝滅亡后,項羽將秦故地分為雍、塞、翟三國,后世遂稱這一帶為三秦。

3.五津:蜀中的長江自湔堰至健為一段有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合稱為五津。

4.宦游:為了做官而遠游四方。

5.比:古代五家相連為比。比鄰:近鄰。這兩句化用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p>

6.無為:不要,不用。歧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

譯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p>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wèi)著巍峨的長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卻是一片風煙迷茫。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你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間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一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賞析一:。

這是王勃的一首贈別名作,它和一般送別詩充滿傷感情調迥然不同,有一種奮發(fā)有為的精神.詩中第五六兩句更使友情升華到一種更高的美學境界.全詩抑揚頓挫,壯闊謹嚴,是五律的典型作品.從平仄,押韻來看,這首詩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對仗上卻和后來標準的五律有異,即首聯對仗,頷聯散行.這正表明初唐律詩還沒有定型的特點.

賞析二:。

別離之苦,文人墨客筆下的永恒主題。詩人王勃卻一反別離的愁怨,以一個全新的視角抒寫送好友上任的情懷。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覺間已來到城外?;赝情L安城在三秦的護衛(wèi)下顯得如此無奈;遙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風煙迷霧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會?離別的傷感,襲上王勃的心頭。但想到為官的友人與自己,上任、調離,實在是平常之極的事,又何必徒傷別離。悲傷的情緒也去了不少。高興地面對別離,只要我們彼此心中著對方,即使遠隔千里,我們的心卻緊帖在一起。念及此時,所有的離愁別緒似乎都已蕩然無存。

送君千里,終有別。在即將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濕潤。“快別像女孩子一樣,流淚送別???,只要我們彼此心里有著對方,即使遠隔千山萬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p>

這是何等開闊的胸襟,何等超脫的情懷??臻g上的距離永遠隔不斷心靈的聯系。“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將千古傳頌。

賞析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長安的時候寫的?!吧俑?,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遍_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俺顷I”,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叭亍?,泛指長安附近。項羽破秦后,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俺顷I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拔褰颉保嵌派俑サ牡胤?。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不舍。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xiāng)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tài)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币馑际钦f: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最后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币馑际?,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庇终f:“憂思成疾,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贈別詩常有的那種哀傷和悱惻。我想,這正是它受人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它的情調和唐朝前期經濟文化走向繁榮、封建社會上升發(fā)展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

樸素無華是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也正是它的好處。從齊梁到初唐,浮華艷麗的詩風一直占據著詩壇的統(tǒng)治地位。王勃和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扭轉了齊梁詩風,為詩歌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新的風氣。王、楊、盧、駱,“以文章名天下”,稱“初唐四杰”,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杜甫在《戲為六絕句》里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倍鸥φf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與名俱滅”,而“四杰”卻像萬古長流的江河,他們的美名永遠不會泯滅。杜甫對“四杰”的推崇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就拿王勃這首詩來說吧,并不堆砌辭藻和典故,只是用質樸的語言,抒寫壯闊的胸襟。但在質樸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語中又包含著對友人的體貼,絕不是一覽無余、索然寡味。詩人本來是要勸慰杜少府的,勸他不要過于感傷。但并不是一上來就勸他,而是先用環(huán)境的描寫襯托惜別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樣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種離開親友遠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說,山高水遠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溝通,“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遂成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勸他不要在分手的時候過于悲傷。這樣寫來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會感到親切,他那點纏綿悱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開了。

作者介紹:。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年僅25歲。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765426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