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教案可以提前規(guī)劃教學內(nèi)容和思路,確保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教師編寫教案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稓v史》教案范文
赤壁賦課教案篇一
蘇軾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兩次游覽了黃州附近的赤壁,寫下這兩篇賦。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赤壁賦課堂實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前準備:教師收集整理學生的問題,制成課件。
師:同學們,都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你們能具體說說嗎?
生: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生: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大家笑)“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
部分學生:有,在我們課本的封面。
師:對!同學們可以翻到封面欣賞一下。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每次游覽人們傳說的古戰(zhàn)場赤壁,都不免觸景生情,發(fā)出驚世浩嘆。由此,中國文學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他寫成《前赤壁賦》時,展紙揮毫寫了一幅長卷,這幅長卷寫得尤為成功。傳到明代,董其昌拜觀了真跡,十分傾倒,說蘇軾的書法筆力欲透紙背,全用正筆中鋒,每波劃盡處,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這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今天,讓我們伴隨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步入蘇軾為我們構(gòu)筑的文學和哲學的殿堂,領(lǐng)略蘇軾那卓絕的雄風。
[放錄音,學生聽]。
師:聽完朗誦,你對《赤壁賦》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
生:自己讀不出的東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全班笑)。
師:很好!著名現(xiàn)當代作家巴金曾說《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凈的美感。我們同學在預習中也讀出了這一點,請看下列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展示問題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生: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生: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但我感覺卻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長江的大氣、飲酒吟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濃重和凄涼。
師:對,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lǐng)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xiàn)的。
生問:老師!“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我認為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
生:我想是側(cè)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chǎn)生愉悅之情。
師: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芭腔病币辉~真是一字千鈞,體現(xiàn)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
師:下面我們一邊聽朗誦一邊跟讀第一段。注意輕重緩急,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
生:全班齊讀。
(展示問題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也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nèi)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師: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fā)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生:我認為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師:有道理!語言就需要這樣細心揣摩、品味。
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過?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生:《紅樓夢》中“凸碧堂品笛凄清”也是類似意境。
師: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zhuǎn)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zhuǎn),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展示問題三:第三段先說英雄偉大,再說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一句對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這段如何通過對比寫出人生短暫?)。
生:“月明星稀”的詩是由眼前的明月聯(lián)想而起的,由身邊的赤壁又聯(lián)想到曹操橫槊賦詩和赤壁之戰(zhàn)的情景。
師:寫曹操的重點在哪里?
生: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所以我認為這一組同學的問題沒問到點子上。
生:曹操和“吾與子”對比,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坷坎,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yè)?這是令人悲嘆的啊。
生: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生:“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師:對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fā)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
生:還有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對比,說明想長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
師:同學們注意,這兒的“風”已不是徐來的“清風”,而變成了“悲風”,顯示了情緒的變化,將情融于景中去抒寫。
(展示問題四:第三段客的話是否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如果是,那么蘇軾一貫的豪放風格與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對話是蘇軾讓從前的蘇子和現(xiàn)在的蘇子通過文章進行一場超時空的鏈接。
(全班哄然大笑)。
生:應(yīng)該是不矛盾,但我卻很難說明白這道理。(學生討論狀)。
師:一般的人,在憂患于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
生: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
師: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后,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y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diào),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zhuǎn)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并不矛盾。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二、三段,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讀出蘇軾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氣勢。
生:全班同學自由朗讀。
(展示問題五:第四段議論讓人難以理解?!鞍嵘汈А迸c“水與月”有什么關(guān)系?“且夫”一句與解答客的問題又有什么本質(zhì)上聯(lián)系?)。
生:兩個層次,“且夫”表示進一步議論,屬本段第二層次。
師:第一層次扣住第三段哪一點來說理?
生:從“而又何羨乎”看是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來闡發(fā)的。
師: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生: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師:分析得非常準確。作者用什么修辭方法闡述“不變”的觀點。
生:用水與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
師: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師:第二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從什么角度來論述?
生:“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
師: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上來。
(展示問題六: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生: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生: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yīng)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生: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師:對。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xiàn)實出發(fā)來思考,對這一段還有許多問題:
(展示問題七: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yīng)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生:我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yīng)現(xiàn)實,在現(xiàn)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yīng)現(xiàn)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生:在現(xiàn)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現(xiàn)在會少很多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眾鼓掌)。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xiàn)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tài)。
師:下面我們看最后一個問題:
(展示問題八:最后一段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ji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tài)度?)。
生:呼應(yīng)開頭,如“舟中”呼應(yīng)“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yīng)“月出東山”。結(jié)構(gòu)渾然一體。
生:最后寫“客喜而笑”,情感轉(zhuǎn)悲為喜。
師: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笑”說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師:那么后面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生: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nèi)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師:這位同學確實善于思考!誰來解決這個疑問?
生:這時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達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娛悅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覺醒來,“不知東方之既白”矣。而我們讀者好象也在清風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隨他進入一個酣甜如夢、忘憂驅(qū)愁的文學和哲學的境界中去了。
師:回答得真精彩。下面讓我們一起朗誦四、五兩段,著重體會景、情、理的交融。
生:全班齊讀。
師: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后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yīng),風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赤壁賦課教案篇二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里很矛盾,因為這一課很有內(nèi)容可講,但同時內(nèi)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通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找相關(guān)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fā)現(xiàn)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后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么教學內(nèi)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為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后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沖突,于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jié),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jié)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yīng)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赤壁賦課教案篇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蘇軾與客人在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lǐng)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jīng)·陳風·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卑衙髟卤扔鞒审w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yīng),“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保楦?、文氣一貫?!芭腔病倍?,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撸懈瓒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nèi)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diào)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zhuǎn),其悲咽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p>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zhuǎn)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偷幕卮鸨憩F(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意象連貫,結(jié)構(gòu)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luò),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zhuǎn)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
更多。
赤壁賦課教案篇四
課前準備:教師收集整理學生的問題,制成課件。
師:同學們,都說蘇軾是位少見的曠世奇才,你們能具體說說嗎?
生:蘇軾是豪放派詞風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詞豪放高曠,情濃意遠,我們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當時就有“蘇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譽。
生:他還稱得上是一位高級廚師。(大家笑)“東坡肉”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
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
部分學生:有,在我們課本的封面。
師:對!同學們可以翻到封面欣賞一下。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期間,每次游覽人們傳說的古戰(zhàn)場赤壁,都不免觸景生情,發(fā)出驚世浩嘆。由此,中國文學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兩篇精妙絕倫的散文。他寫成《前赤壁賦》時,展紙揮毫寫了一幅長卷,這幅長卷寫得尤為成功。傳到明代,董其昌拜觀了真跡,十分傾倒,說蘇軾的書法筆力欲透紙背,全用正筆中鋒,每波劃盡處,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董其昌作過一段著名的跋語:“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也;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边@是對蘇軾的《赤壁賦》及其書法最為深切而崇高的評價。
今天,讓我們伴隨著名播音員夏青的朗誦步入蘇軾為我們構(gòu)筑的文學和哲學的殿堂,領(lǐng)略蘇軾那卓絕的雄風。
[放錄音,學生聽]。
師:聽完朗誦,你對《赤壁賦》有什么感覺?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揚頓挫的聲韻之美。
生:自己讀不出的東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全班笑)。
師:很好!著名現(xiàn)當代作家巴金曾說《赤壁賦》給人瀟灑神奇、出塵絕俗的純凈的美感。我們同學在預習中也讀出了這一點,請看下列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展示問題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生: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
生:作者寫自己在遼闊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但我感覺卻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妙,長江的大氣、飲酒吟詩的快感,豁達的情境都使下文悲之情更加濃重和凄涼。
師:對,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lǐng)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xiàn)的。
生問:老師!“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
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我認為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
生:我想是側(cè)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chǎn)生愉悅之情。
師: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芭腔病币辉~真是一字千鈞,體現(xiàn)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
師:下面我們一邊聽朗誦一邊跟讀第一段。注意輕重緩急,讀出羽化登仙、飄然世外的歡快之情。
生:全班齊讀。
(展示問題二: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
生: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圓之夜,吟明月之詩為了召喚月亮出現(xiàn),而月亮也似乎聽到蘇子的呼喚聲:“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
生:《月出》詩寫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嬌好容貌和幽閑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愛慕和煩悶不安。這與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內(nèi)容是有聯(lián)系的,所以吟此詩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師: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里生發(fā)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么?“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么?“渺渺兮予懷”表現(xiàn)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么?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里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xiàn)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后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于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nèi)心的郁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師問: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么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生:我認為這里的“慕”是“思念”,“如慕”就是“又像在思念”。
師:有道理!語言就需要這樣細心揣摩、品味。
這種借音樂來抒寫一腔憂思哀緒的寫法,我們在哪篇課文里學過?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就是借琵琶寫愁情。
生:《紅樓夢》中“凸碧堂品笛凄清”也是類似意境。
師:經(jīng)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zhuǎn)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zhuǎn),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展示問題三:第三段先說英雄偉大,再說自己渺小,那么“月明星稀”,烏鵲南飛”一句對突出曹操“一世之雄”有何作用?這段如何通過對比寫出人生短暫?)。
生:“月明星稀”的詩是由眼前的明月聯(lián)想而起的,由身邊的赤壁又聯(lián)想到曹操橫槊賦詩和赤壁之戰(zhàn)的情景。
師:寫曹操的重點在哪里?
生:寫曹操不是為了說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這句上,為了突出像他這樣的又是詩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終同歸于“空虛”的憂思悲緒上;還有這一段的對比是為了寫“悲”,不是為了寫人生短暫,所以我認為這一組同學的問題沒問到點子上。
生:曹操和“吾與子”對比,說明像曹操稱雄一世,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更何況我們命運不濟,仕途坷坎,只有“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罷了,還談什么理想,談什么建功立業(yè)?這是令人悲嘆的啊。
生:吾生之須臾和長江之無窮對比,說明人生短暫,如匆匆過客。
生:“蜉蝣與天地,滄海與一粟”對比,說明人的渺小。
師:對人生渺小而短暫這是客人抒發(fā)的第二個悲嘆的原因。
生:還有是現(xiàn)實與理想的對比,說明想長生不老而不能,只有“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
師:同學們注意,這兒的“風”已不是徐來的“清風”,而變成了“悲風”,顯示了情緒的變化,將情融于景中去抒寫。
(展示問題四:第三段客的話是否也是蘇軾自己心境的表達?如果是,那么蘇軾一貫的豪放風格與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
生:文中客和“我”的對話是蘇軾讓從前的蘇子和現(xiàn)在的蘇子通過文章進行一場超時空的鏈接。
(全班哄然大笑)。
生:應(yīng)該是不矛盾,但我卻很難說明白這道理。(學生討論狀)。
師:一般的人,在憂患于人生短促和虛空時,他會怎么做?
生:喝酒,及時行樂。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何以解憂?(眾生齊念)唯有杜康!”
師: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后,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須愁春漏短,莫訴金杯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y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diào),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于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zhuǎn)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并不矛盾。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二、三段,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而今安在哉!”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要讀出蘇軾散文的舒卷自如,恣肆雄健的氣勢。
生:全班同學自由朗讀。
(展示問題五:第四段議論讓人難以理解。“哀吾生之須臾”與“水與月”有什么關(guān)系?“且夫”一句與解答客的問題又有什么本質(zhì)上聯(lián)系?)。
生:兩個層次,“且夫”表示進一步議論,屬本段第二層次。
師:第一層次扣住第三段哪一點來說理?
生:從“而又何羨乎”看是針對“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嘆來闡發(fā)的。
師:從什么角度說明不必羨慕宇宙的無窮?
生: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
師:分析得非常準確。作者用什么修辭方法闡述“不變”的觀點。
生:用水與月作比喻,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
師:以水和月為喻的一段議論,可以看出佛教禪宗對蘇軾的影響。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師:第二層還是圍繞同一個問題進一步說理,從什么角度來論述?
生:“取與不取”的角度,重點講“取”。
師: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托,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后又回到了“樂”上來。
(展示問題六: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
生:蘇軾這番話看起來很超脫,但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虛之感,所以所謂的聽任自然,只能是一種自我安慰。
生:我不這么認為。蘇軾的人生觀應(yīng)該是樂觀曠達的,因為當時他被流放到這偏遠的黃州,又幾乎喪失人身自由,但他不講喪氣話,不甘陷于苦悶而力求解脫,這很不簡單。
生: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qū)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xiāng)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zhì)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xiàn)在與曹操比,都是感嘆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
師:對。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說:“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p>
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xiàn)實出發(fā)來思考,對這一段還有許多問題:
(展示問題七: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xiàn)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yīng)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生:我認為聽任自然是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蘇軾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順乎自然積極去適應(yīng)現(xiàn)實,在現(xiàn)在競爭社會中,要立足于社會,我們同樣要積極地去適應(yīng)現(xiàn)實,投身到激烈的競爭中去。
生:在現(xiàn)代社會,“一毫而莫取”的觀點顯然行不通,你不去爭取,只有被別人“吃”掉。
生:你的理解是斷章取義了,他說這話有前提“茍非吾之所有”,如果用這種態(tài)度做官,那現(xiàn)在會少很多貪官,反腐倡廉的工作就好做多了。
(眾鼓掌)。
生笑而答:不能苛求。
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為成語現(xiàn)在還用,如果說是對大自然無節(jié)制地索取、破壞,顯然是不對的;而作者享受的只限于清風、明月,所以不至于破壞生態(tài)。
師:下面我們看最后一個問題:
(展示問題八:最后一段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結(ji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人生態(tài)度?)。
生:呼應(yīng)開頭,如“舟中”呼應(yīng)“泛舟”;“東方之既白”呼應(yīng)“月出東山”。結(jié)構(gòu)渾然一體。
生:最后寫“客喜而笑”,情感轉(zhuǎn)悲為喜。
師:此時已不是開頭那種單純的山水之樂了,“笑”說明什么?
生:是分外欣慰和輕松,蘇軾通過自我調(diào)節(jié)達到了精神上的滿足。
師:那么后面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生:反襯,用“杯盤狼籍”的雜亂形象來反襯內(nèi)心世界的舒坦、寧靜。
師:這位同學確實善于思考!誰來解決這個疑問?
生:這時候的喝酒已不是借酒消愁,而是精神達到“自由”和“解放”以后的輕松娛悅了。你看三杯下肚,放枕便睡,竟至一覺醒來,“不知東方之既白”矣。而我們讀者好象也在清風明月的照拂之下,跟隨他進入一個酣甜如夢、忘憂驅(qū)愁的文學和哲學的境界中去了。
師:回答得真精彩。下面讓我們一起朗誦四、五兩段,著重體會景、情、理的交融。
生:全班齊讀。
師:讀罷《前赤壁賦》,我們不由地將翻開同有“一洗萬古”之妙的《后赤壁賦》。古人認為:若無前篇,不見此篇之妙;若無此篇,不見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鳴谷應(yīng),風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開。同學們,去欣賞吧!
赤壁賦課教案篇五
師:上課!同學們好!
師:每當我們站在長江邊,看著浩瀚的江水時,我們會吟詠出蘇軾的名句——。
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每當年我們看著夜闌人靜,一輪圓月當空時,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吟誦出蘇軾的——。
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師:每當我們游覽廬山時,也會想起蘇子哲理性的名句——。
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師:確實是說不盡的蘇東坡??!
昨晚我和大家重溫了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學過的蘇軾的作品。說起蘇軾,大家應(yīng)該不會陌生吧。今天我們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再次走近一代文人蘇軾,更進一步地走近東坡的作品,了解東坡的內(nèi)心世界。
師:在講課之前,我們先一起來重溫初中階段學過的蘇軾的詩、詞、文中的名句。
(教師多媒體投影詩句。)。
師:第一句,是《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積水空明”——。
生:“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師、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師:接著是《浣溪沙》中的“誰道人生無再少”——。
生:“門前流水尚能西”
師、生:“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師:最后是我們十分熟悉的《水調(diào)歌頭》“我欲乘風歸去——”
生:“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生:豪邁。
師:在才學方面呢?
生:多才多藝。
師:在性格方面呢?
生:樂觀。
師:在人生、政治上遇到重大挫折時,他又是以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的呢?
生:豁達。
師:很好!同學們都各抒己見地談了一下印象中的蘇軾,確實我們從蘇軾的作品中可以感知他的積極樂觀、豪放、豁達,除此老師覺得我們還可以用“堅韌”來形容他。
(教師多媒體投影:樂觀、豁達、堅韌)。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篇千古美文,更全面地認識、理解黃州時期的蘇軾。
(教師多媒體投影:“千古絕唱說赤壁”)。
師:蘇軾在黃州寫下了“赤壁三文”,分別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后赤壁賦》,大家一起來想一想:蘇軾為何鐘情于赤壁呢?請結(jié)合“赤壁三文”,找出相關(guān)寫景的句子。
師:先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哪些句子是描寫赤壁美景的?
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師:非常好!我們再來瀏覽一下《后赤壁賦》,你能找出哪些是寫赤壁景色的句子嗎?
生:“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生:赤壁的風景很優(yōu)美!
師:對,除此以外,蘇軾游赤壁時還聯(lián)想到什么了?
生:三國時候的“赤壁之戰(zhàn)”。
生:聯(lián)想到周瑜和曹操。
師:是的,赤壁不僅風景優(yōu)美,而且還擁有久遠的人文景觀。而更重要的是,在黃州、在兩次的赤壁游覽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經(jīng)歷了一次精神洗禮。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后賦,看看他究竟經(jīng)歷了一種怎樣的精神洗禮。
(一)整體感知。
師:下面,我給大家3分鐘自由朗讀的時間,要求大家能夠讀準字音、質(zhì)疑字詞、在書本上把疑難的地方圈點勾劃出來。
(學生在座位上自由朗讀。)。
師:好了,不少同學都開聲、自由地誦讀了一遍。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示范朗誦一遍課文,要求大家能夠進一步明確朗誦的節(jié)奏,并結(jié)合課文下的注釋,初步感知文意,把握后賦中作者的情感變化。
(播放古樂《云水吟·赤壁懷古》,教師配樂朗誦課文。)。
(學生安靜聆聽,沉醉其中,朗誦結(jié)束,全班同學熱烈鼓掌。)。
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經(jīng)典美文《后赤壁賦》。
(二)理解課文。
生:前賦的景色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師:在后賦中的第一段寫到的景色是?
生:“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師:大家說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生:兩次游赤壁的時間不同。前賦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后賦是“是歲十月之望”。
生:開始是高興的。
生:可以用“樂”字來概括。
師:然后呢?
生:聽到洞簫的聲音很悲涼,客人就悲嘆起來。
師:對,中間發(fā)生了變化,我們可以用一個“悲”字來總結(jié)。是否一直就“悲”了呢?
生:不是,之后蘇子安慰客人,客人就開懷了。最后還是以“樂”結(jié)束游歷。
師:從第一段中歸納一下,詩人與客的心情,可以用其中哪個字來概括呢?
生:可以用“顧而樂之”的“樂”字。
師:通過主、客、婦三者的對話說明了什么?
生沉思。
師引導:第一段并沒有直接寫赤壁,而是寫了游赤壁的準備,這里包括了什么呢?
生:有客,有酒,有肴。
師:對,重游赤壁之“樂”就在于“有客、有酒、有肴”,還有“如此良夜”,使蘇子與客再游赤壁的興趣就更加濃厚了。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賞讀第二段,我們班的同學向我推薦了一位朗誦不錯的同學,我們請她來朗讀第二段,其他同學思考一下,在這一段中,讓你感興趣,或者比較喜歡的句子有哪些?也可以找哪些讓你感到迷惑的句子,一會我們請一組同學開火車來談?wù)劇?/p>
(學生朗誦第二段。其他學生聽讀并勾畫文中的句子。)。
師:大家覺得xxx同學讀得怎樣?
生:很好?。▽W生鼓掌)。
師:謝謝xxx同學的精彩朗讀。她讀得很流暢,而且感情充沛,假如能夠適當放慢一下語速,把節(jié)奏把握得再準確一點就非常好了。下面我們請一組同學分別談?wù)勗谶@一段里,你找到了哪些句子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談?wù)勎冶容^欣賞的句子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師:你為什么欣賞這個句子呢?
生1:我覺得這個句子充分地表現(xiàn)了赤壁壯美的景色。
師:他運用了“壯美”這個詞來形容赤壁,非常好!
生2:我也談?wù)勎倚蕾p的句子是“山鳴谷應(yīng),風起水涌”。
師:你能談?wù)勀闶窃趺蠢斫膺@個句子的嗎?
生2:我覺得這個句子也同樣表現(xiàn)了赤壁的美景,山高通過回聲,風起而水動,表現(xiàn)了赤壁給予人一種“清新”之感。
師:這位同學用了“清新”一詞來形容登上赤壁給詩人的感覺,大家覺得呢?我們暫且放一放,先聽聽其他同學的看法。
生4:我也同意以上一位同學的看法,我也覺得讀到這里感到很疑惑。
生5:我也是覺得詩人在登上赤壁后,感情的變化讓我比較疑惑。
(學生看書,安靜思考,沒有同學發(fā)言。)。
學生:省略句。
學生:是賓語前置句。
生:狀語后置句。
師:對了!“復游于赤壁之下”與“游于赤壁之下”是相同的句式,請大家做好筆記,課后歸納。
師:在赤壁上,詩人看到什么景色,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呢?
生:詩人看見了“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發(fā)出了“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的感嘆。
師:我想請個同學來談?wù)劊麨槭裁磿l(fā)出這樣的感嘆呢?我們可以怎么理解這句話。
生:詩人從七月到十月隔了三個月,再游赤壁,這時赤壁的景色已經(jīng)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江山的景象也變得難以識別。
生:詩人登上了赤壁?!坝枘藬z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p>
生:不是,詩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巖石,撥開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頭上,登上形如虬龍似的古樹。攀上赤壁上鶻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生:不可能。這是虛寫。
師:那么大家覺得赤壁給人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險峻。
師:從哪可以看得出來呢?
生:“蓋二客不能從焉”。
師:詩人沒有因為赤壁的陡峭險峻而停止了前進的腳步,相反,在二客都放棄不再攀爬的時候,他還是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登上赤壁的險峰峭嶺,放聲吶喊,草木也隨之震動,山谷也為之應(yīng)和,風起水涌,確實是赤壁之顛的忘情抒懷。
生:應(yīng)該也會有。“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久留也”。
生1:因為詩人覺得孤獨,同游的客人都不能登上赤壁,所以由此轉(zhuǎn)悲。
生2:我覺得詩人登上赤壁那么險峭的地方,又那么陰森恐怖,還是自己一個人,站久了也不愿再留了。
生3:因為詩人覺得幾個月的變化,使赤壁的景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他由此也聯(lián)想到自己被貶黃州的辛酸,所以在此情此景,他更感悲恐。
師:同學們都說得很不錯!確實當我們結(jié)合蘇軾登赤壁的過程,看見的景象,結(jié)合他個人的坎坷經(jīng)歷,我們不難理解,從登山時的樂,到勇往直前,隨之而產(chǎn)生的悲從中來,恐怖的氛圍更讓他聯(lián)想到當時的政治環(huán)境險惡多變,所以不愿久留,不如回到船上,任意飄蕩,更自由愜意。
師:詩人行文至此,你們覺得赤壁之行結(jié)束了嗎?
生:沒有結(jié)束。
師:真的嗎?再想想。
生笑:結(jié)束了。
師:真的結(jié)束了?那你們覺得第三段寫得是什么呢?
(教師多媒體投影:這段主要講了什么內(nèi)容,有何深層的寓意呢?)。
生,默然,不回答。師提問個別學生。
師:你覺得呢?
生1:我覺得赤壁之行還沒有結(jié)束,第三段寫的是游完赤壁后,詩人夢見了一個道士化鶴。
生2:我覺得赤壁之行已經(jīng)結(jié)束了。第三段是寫游赤壁后,詩人在夢中遇見一個道士化成了鶴,與游赤壁不相關(guān)了。
師:好了,這里我們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意見。我們在看看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生默讀第二段最后一句,笑。)。
師:怎么樣?有答案了嗎?
生:結(jié)束了!因為詩人從登山到下山上船,然后離開了赤壁。
師:對了!但,怎么解釋他還要寫與赤壁之行無關(guān)的第三段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朗讀第三段,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教師與全班學生一起朗讀第三段。)。
師:誰來說說,這第三段是不是畫蛇添足的多余段呢?
生:不是。我覺得,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游赤壁之感,正是因為他與楊道士游了赤壁,才有遇見一個道士,詩人問他姓名,道士沒有回答并化作了鶴的夢境。
師:這位同學的理解相當高見??!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說詩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闌人靜之時,看見一孤鶴從他的船掠過,之后在夢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隨后化鶴等等,都和生活中的經(jīng)歷有點相似。
師:大家覺得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寓意嗎?
(學生沉默,看書,思考。)。
師引導:我們不妨從“鶴”和“道士”作為切入口來思考一下,這兩者的聯(lián)系。
師:大家想想,鶴在我國傳統(tǒng)意象里,是怎樣的?
生:鶴,是有仙氣的。
生:道士是練仙的!
師:“練仙”,實際上就是想……?可否結(jié)合《赤壁賦》中的一句來說說呢?
生:超脫塵世?。ㄈ嘁黄鸨痴b)“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師:同學們答得非常好!確實,此時的蘇軾處境窘困,心情苦悶,在現(xiàn)實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夢鶴仙境”尋求解脫,希望能夠像在《赤壁賦》中提到的超脫塵世,遁入仙境。
(三)感悟提升。
(教師多媒體投影,并小結(jié)。)。
師:后賦是蘇軾黃州時期最出色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最高境界。深刻的哲理思考,人生體驗,對生命本質(zhì)的探究,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闡釋,都蘊涵在形象的敘述描寫之中。他懂得生命的渺小,當處在高高的峰巔他知道悲哀和恐懼。黃州四年,蘇軾盡管與佛道多有來往,但并沒有遁入空門或皈依道教,而是以一種現(xiàn)世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去迎接生活給他的挑戰(zhàn)和磨礪。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間,回到人間堅韌而樂觀的活著——這就是蘇軾的人生態(tài)度。
五、最是風流蘇東坡。
師:相信同學們在學習完《后赤壁賦》一定會對處于黃州時期的蘇軾有進一步的了解,下面,我想請大家看看以下這首以《東坡》為題的詩歌,這首詩歌也正好能夠總結(jié)黃州時期蘇軾的真實想法。
(教師多媒體投影:《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歌,感受一下蘇軾的心聲吧。
(教師與全班同學朗讀詩歌。)。
生:這首詩歌反映了蘇軾的豁達與樂觀。
生:這首詩表現(xiàn)了身處黃州,身陷逆境的蘇軾依然悠然自得,樂觀瀟灑地生活。
師:同學們都概述得很好。有一位名人他是這樣概述黃州時期的蘇軾。我們一起來看看。
(教師多媒體投影:余秋雨《蘇東坡突圍》的選段——“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保?/p>
(教師朗讀這段話,學生靜聽,領(lǐng)悟。)。
師:確實,在黃州的蘇軾是成熟了的蘇軾,赤壁用它美好的山水風光,深遠的人文景觀讓蘇軾經(jīng)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讓他由建功立業(yè)的`報國之情,轉(zhuǎn)入了寄情山水的永恒之情,歸于物我兩忘的空無之中,完成了一次歷史永載的文化突圍。在這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中,也使他的藝術(shù)才情獲得了一次升華。讓我們穿越失控,認識、理解蘇軾,不僅記住他的詩文,更記住他的豁達、樂觀與堅韌吧!
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謝謝大家!下課!
赤壁賦課教案篇六
(板書“面對不幸”。)。
(生議論。片刻,教師指定一學生作答。)。
生1:我認為要樂觀地面對。既然不幸不可避免,我們?yōu)槭裁床蝗シe極面對呢?戰(zhàn)勝不幸,就能使我們意志上更加堅強。也能使我們更加成熟。
師:你遇到過什么不幸吧?
生1(思考):一時想不起來。
生2:不幸其實就是萬幸。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的時候,它就是我們?nèi)松呢敻弧N覀儾⒉灰欢ㄒァ皯?zhàn)勝”它,而只是冷靜地面對它,不急者把它趕走,等它自己消失,我們再去收獲不幸留下的財富。
師:非常欣賞你的“不幸即萬幸”的說法。你胸襟開闊,你視線長遠。正如柳宗元被貶后,沒有一味得怨天尤人,相反在那荒蕪的山林里尋找到自己的精神凈土,實現(xiàn)精神的再次超越,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理念,中華文學才多了一些挺拔、清俊、通達的品質(zhì)。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也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看看,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且基本失去人身自由的蘇軾是如何面對的。
(教師播放鮑國安朗誦錄音,學生聽讀,正音)。
師:說說朗誦得怎么樣。
生3:不錯,感情很深沉,配樂也不錯。
生4:他讀錯了幾個字。比如“溯”讀成“朔”了;“吾”應(yīng)該讀第二聲,他讀第三聲了;第四節(jié)兩個“夫”應(yīng)該讀第二聲。
師:為什么要讀第二聲?
生4:因為這兩個“夫”都解釋成“那”,不是“男子”的意思。
師:好,你的基礎(chǔ)知識很扎實。
生5:我覺得他的朗讀并不像我們平時那樣先把節(jié)奏劃得明顯,很多時候都是在停頓時間上長短不一樣,有點散。
師:你覺得他讀得亂?
生5:就是覺得不整齊。感情上還可以。
師:我再放第一自然段的錄音,只是以它為例,大家來聽聽,是不是覺得散亂。
(聽罷,學生發(fā)言)。
生6:我覺得他的對偶句讀得是整齊的,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都是清楚,只有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與前文對應(yīng)的“而不知其所止”比較,在“登仙”前停的時間長了一點,節(jié)奏上有些變化。但這樣的變化是可以的,因為是一個自然段結(jié)尾,可以慢慢收一下。
師:你聽得很認真,分析得也很好。我先前聽的時候,發(fā)現(xiàn)幾乎每段結(jié)尾都漸緩。剛才周智文說亂,大概是說語速、語調(diào)處理的問題。確實,我們在朗讀中應(yīng)該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徐疾、語氣的輕重緩急,(板書“詞語抑揚頓挫、文句舒緩徐疾、語氣輕重緩急”),才能更好地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下面,給大家5分鐘時間,自己揣摩文章怎么去讀。
(學生朗讀,甚至拿腔拿調(diào)。)。
師:剛才大家誦讀都很認真,經(jīng)過這樣的誦讀,我們感受到一些什么?
生7:文章寫的是蘇軾一次游覽,在赤壁的江面上,跟朋友一起喝酒唱歌,談?wù)撊松?,一直到第二天早晨?/p>
生8:我覺得蘇軾的心情很好,很閑適。
師:說說看,怎么感受到的?
生8:他們自在地喝酒,喝得很盡興,而且是一輪又一輪地喝。還有,看著美麗的景色,有明月,還有清風,他們的小船又在廣闊的江面上行駛,我猜想蘇軾心里很愉快的。
師:體會得好,主要是他想象得好,也可能他就是把自己換位成蘇軾了。大家繼續(xù)說。
生9:我覺得寫洞簫的那一處寫得好,四個“如”,寫出了音樂的性格,或者就說是心理吧,很豐富,不單調(diào)。
生10:我覺得第三段和第四段比較難理解,希望老師講一講。
師:好,我們已經(jīng)建立起一個大概印象??梢杂盟膫€字來概括這篇賦的內(nèi)容。那就是“事、景、情、理”(教師板書:“事、景、情、理”)大家說,寫了一件什么事?用課文中的話回答。
生(亂答):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師:不夠凝練。
生: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師:還不夠凝練。
生(大聲):游赤壁。
師(笑):也太凝練了吧?我們用以前學過的《核舟記》中一句話,也就是那枚核舟的主題來概括,想想是怎么說的。
(生茫然)。
生:“大蘇泛赤壁”云。
(師板書:“大蘇泛赤壁”)。
師:作者還描繪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現(xiàn)在我們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yīng)該叫什么?
生11:泛舟赤壁圖。
生12:月夜江水圖。
生13:秋江風月圖。
師:他們?nèi)齻€人的說法你們喜歡哪一個?
生:秋江風月圖。
生:清風、水波、月。
(教師板書“風、水、月)。
生:快樂、悲傷。
(師板書:樂、悲)。
師:具體看這五段的感情,文章一直在“樂”“與”之間轉(zhuǎn)換。在這里提醒大家看第二節(jié),應(yīng)該是先什么后什么?(生答“先樂后悲”)顯然這是感情轉(zhuǎn)變的一段。再看三五段,一悲,一樂,而第四節(jié)也是一個感情轉(zhuǎn)變的段落。(板書:兩個“轉(zhuǎn)”)。
師:“理”,在課文中體現(xiàn)的哲理,或者就算感悟吧,大家說說有什么?
生14:人應(yīng)該學會調(diào)劑心情。
師:為什么要“調(diào)劑”?
生14:因為在不幸面前,需要戰(zhàn)勝不幸,化悲痛為力量的。
師:是的,要尋求一種精神的超越,哪怕只是解脫,對吧?好。結(jié)合文章,找找蘇軾講理的句子。
生15:在第四節(jié),全是蘇軾的議論。
師:大概是說了什么意思?
生15:就是說不要羨慕江水的無窮……。
師:打斷一下,是江水還是別的什么?
生15:應(yīng)該是自然界吧,作者說人也是無盡,所以不要去羨慕。
師:很好。不去羨慕,那要怎么樣呢?
生16:我注意到第四接末尾,“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表達了作者的態(tài)度,就是要享受自然。
(板書:“何羨”“共適”)。
第二課時。
師:將書翻到154頁,我來請兩個同學朗讀第一段,大家認真聽,聽完后來評價。
(生1讀,聲音洪亮,斷句清楚,語調(diào)上缺少變化。生2讀,聲音輕柔,節(jié)奏明快,最后一句的感情沒能讀到位。)。
師:誰來說說?
生3:生1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讀快了,沒那么一種舒適的感覺?!翱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兩句銜接的不好,感情上不夠豪放,顯得不開闊。
生4:我覺得生2比生1讀得好,反正我眼前是有那種一種意境的。生1讀得就跟我們念書一樣,沒什么味道。(師微笑著看生1)生2最后的“羽化而登仙”,應(yīng)該舒緩一些,應(yīng)該讀成這樣“羽化——而——登——仙——”。
(教師朗誦)。
師:也請大家來批評。(無人舉手發(fā)表意見)大家不說話,到底是讀得好還是讀得不好???(生說好)那還不給點掌聲?(掌聲)。
師:其實啊,我想我們要讀好它,必須要先理解它,感受它。下面全體同學按照兩大組的形式,分別以第一人稱蘇軾的口吻和第三人稱的視角說說第一段的內(nèi)容。
(學生口頭“亂”說,三分鐘。)。
師:你來說——。
生5:在壬戌年七月十六這天,我和一位朋友到赤壁附近的江面上賞月。風打在我的臉上,很愜意。波平浪靜,只有月光在水面上像銀子一樣跳動。(有學生議論這不合理)我們喝著酒,吟誦古代有關(guān)月亮的詩歌,非常開心。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船輕快的前進,越過了茫茫的水面,好象是離開了人世,來到仙境一樣。
師:不錯。你來——。
生6:十六那天月亮最美,江上的月亮也格外明亮。蘇軾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在船上喝酒,喝得很盡興,觸景生情,唱起《明月》詩中的《窈窕》篇章。月亮逐漸升高,滿江都是月光,一直到天的盡頭。他們的船越行越快,好象要飛到天上。
師:兩個同學說完了,大家想想,以哪種人稱來寫這段好?
生7:我覺得第三人稱好,她說的太美了。
生8:其實都可以,不過用第三人稱就不能寫出“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了。
生8:第一人稱,直接抒情,很自然。
師:那怎么理解文中的“蘇子”呢?(學生答不上,師示意坐下)。
生9:一般姓后面加“子”表示對他人的敬稱,但是我感覺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稱來寫的,因為很少看到第三人稱的痕跡,不知道“蘇子”是不是自稱。
師:那么,按照你的假想,蘇軾為什么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策略?
生9:可能他是急著要敘述,或者說要訴說吧。
師:好,這觀點我同意。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飽受憂患的蘇軾回憶剛剛過去的不幸。他要排解,他要傾訴,他要超越,顯然,以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拔摇币嬀?,“我”要唱歌,我要追隨那茫茫江面閃動的月光,到達一個屬于自己的純凈的世界。這樣似乎更為合理一些。我們不妨在理解文中多注意那潛藏著的“我”。
生10:跳動好,有動感。假如江面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雖然明亮,但是沒什么生機。跳動就能表現(xiàn)輕松閑適的心情了。
(眾人表示同意)。
師:由此來看,“水波不興”,并不是風平浪靜,一點波浪都沒有,而是沒有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的雄渾豪壯罷了。
生11:“清風”是微風,吹得人很舒服,并且是慢慢吹來,恰到好處。可能老師喜歡這樣的感覺。
生12:清風不僅清涼,清爽,而且輕柔。
生13:“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霧氣彌漫在月光里,很朦朧,像做夢一樣。
生14:水光接天,讓我想起“秋水共長天一色”,意境已經(jīng)是開闊的,蘇軾的心胸也是開闊的。
師:大家說到我心里了。不過,“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這句,我并不是按照書本注釋上理解的,我認為這里的“白露”應(yīng)該指的是月光,而并不是水氣,理由是,前文寫月光先升起后移動,緊接著應(yīng)該華光豐盛,照徹江面。用白露這個比喻顯示出月光的晶瑩和充足。當然我也不能肯定的說說成“霧氣”就一定不對。根據(jù)我的生活經(jīng)驗,在不到深夜的江面上是沒有水氣的。這個先存疑吧,以后大家有生活體驗后再來解決?,F(xiàn)在我們要看“橫”與“接”這兩個詞,看它們用得好不好。
生15:“橫”好,“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橫也很好。“接”字感覺一般化。
師:“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橫好在何處?
生15:小木船隨便橫放在那里,表現(xiàn)閑適的情趣。
生16:這里的“橫”不是橫放的意思,而是彌漫,本來是水氣,哦,不,是月光,用橫字寫用動感,化靜為動。“接”字我也感覺不出來,大概是固定用法。
師:對“橫”分析得有道理。假如把“接”換為“通”呢?換為“連”呢?
(學生小聲比較換過的句子。)。
師:這個我不去解釋了。但是,有時極平常的一個詞,用在極平常的一個環(huán)境里,它可能就有不尋常的效果。好,大家還有哪些喜歡的句子,自己讀讀,說說喜歡的理由,就不在課堂上交流了。
(學生讀、劃、說)。
師:現(xiàn)在能不能背下來?試一下吧——。
(教師與學生齊背)。
生17:兩層。第一層到“天一方”后,是寫歌聲。第二層寫蕭聲。
師:大家同意吧?(生表示同意)都是從表現(xiàn)內(nèi)容上思考的?
生18:第一層主要寫“我”,第二層主要寫“客”。
生19:第一層還有點歡樂,第二層就很悲傷了。
生20:他們正劃著船,自然就唱到“桂棹兮蘭獎,擊空明兮溯流光”了。
師:那后兩句又怎么來看?
生21:“美人”在楚辭里指國君,這里大概是蘇軾還想回到朝廷為國效力的想法。畢竟他是被貶的。
生22??隙ㄊ桥笥选2蝗惶K軾怎么請他來喝酒,賞月?
師:你的意思,他們是酒肉朋友?
生22:不是。這個朋友和蘇軾很熟悉,從它的伴奏來看,他很了解蘇軾在想什么。并且把蘇軾的想法也表現(xiàn)出了出來。
師:何以見得?
生22:四個“如”其實都是蘇軾的想法?!翱汀睉?yīng)該是蘇軾的知心朋友。
(生笑)。
師:看蘇軾這位知音,用音樂演繹蘇軾的悲傷,連那洞簫的余音,纏綿不去,悲惻動人。即使是潛藏在深谷的蛟龍也無法抵擋這么寂寞,連那如同《琵琶行》中歌女遭遇的孤舟“嫠婦”,也不停抽泣。
這樣看來,江面的色彩似乎暗淡了下來。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讀這一段。
師:作業(yè)?,回家自主默寫這兩段文字。下課。
赤壁賦課教案篇七
第四,將滲透古文化的精髓,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教學中,原本深奧的人生哲理,遙遠的古文常識和古人思想,通過研究學習的形式,通過互相間的探討,通過閱讀他人的解讀,化為簡單的切合學生實際生活的話題,得到了落實,符合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赤壁賦課教案篇八
讓同學們齊背《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入新課。
(二)回憶有關(guān)“賦”的知識。
因為高一學過杜牧的〈阿房宮賦〉。
(三)給同學們一起回憶蘇軾的一些情況,重點說蘇軾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俠思想影響后的表現(xiàn)。
(四)讓學生自讀課文,解決字詞問題。
(五)找學生朗誦這篇課文,糾正讀時出現(xiàn)的錯別字和不正確的斷句。
(六)讓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
(七)給學生五分鐘時間自己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八)老師點出重點詞語和句子。
1、望既望屬白露所如所知馮。
2、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前置句或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
3、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詩經(jīng)、陳風、月出第一章、
1、與學生一起學習、
2、讓學生體會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個別學生翻譯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業(yè)。
1、背頌第一段,預習二三段、
2、讓學生翻譯第一段,交作業(yè)、
(一)檢查第一段的背誦。
(二)讓學生讀第二段。
1、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2、教師點撥重點詞語和句子。
美人和裊裊縷嫠婦。
舞泣(使動用法)。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三)讓學生翻譯第二段,教師糾正錯誤。
(四)找學生讀第四段。
(五)學生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六)教師點撥重點詞語和句子。
愀然正襟危坐固匏樽屬須臾。
活用:
1、烏雀南飛(南)。
2、西望夏口(西)。
3、東望武昌(東)。
以上三個詞都是名詞做狀語,可譯成:向南(西,東)。
4、順流而東也。
東;名詞活用做動詞,可譯成:向東進軍。
5、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破:形容詞做動詞,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動詞,攻下。
6、侶魚蝦而友麋鹿。
侶,友:名詞的意動用法。
句子:
1、何為其然也?(介詞的賓語前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導的"被動句")。
3、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
(七)讓學生翻譯第三段。
(八)教師點評,指出翻譯中的不足、
(八)布置作業(yè)。
1、背誦三四兩段。
2、翻譯這兩段。
3、預習最后兩段。
播放"赤壁賦"的flash朗誦讓同學們和聽課老師和評委們?nèi)雸觥?/p>
授課地點:一中多媒體教室。
學生:高二18班全體學生。
聽眾:全校教師。
上課鈴響起,班長喊起立,教師回禮,開始上課、
教學過程:
生:大聲的背誦、
生:
1、學習文章最后兩自然段,積累重點詞語。
2、理清文章的感情線索。
3、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
師:好了、同學們已經(jīng)知道我們這一節(jié)的主要學習任務(wù)了,那么我處帶著這三個目標再一次的走進課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懷,一起聽課文朗誦、(flash演示)。
師:時間到、我們先看大屏幕,我找一個同學解釋這些重點詞語、
生:
1、盈虛:盈,滿;虛,缺。
2、消長:消減和增長。
3、蓋:表示假設(shè)語氣。
4、無盡藏:出于佛家語"無盡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羅萬物"、在本文中,可翻譯成"無盡的寶藏"。
5、適:享有。
6、肴核:菜肴和果品。
7、狼籍:凌亂、也作狼藉。
8、枕藉:互相枕著墊著。
生: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流去的水像這樣不斷的流去,時斷時缺的月亮像那樣的不斷的圓缺,卻終于沒有增減、如果從那變動的一面看,那么天地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從那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沒有盡頭,又何必羨慕它們呢!
師:這個同學翻譯的很正確,很好!請坐!老師強調(diào)一個地方,一是"蓋"字,剛才在重點詞語里說過的,用在這個句子的開頭,表示"假設(shè)語氣",整個句子是說"如果從那變動的一面看"。
生:再說,天地直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下兩句、"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不會翻譯了。
師:耳朵聽到了才能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好,你繼續(xù)翻譯。
生:在舟中。
師:對!同學們說得很對!除了這兩處外,這個同學很好的把握了這一段的內(nèi)容、希望這個同學在以后會做得更出色!
生:第一段主要是寫蘇子與客在一個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
師:非常好!時間,人物,事件歸結(jié)得很全面、出示幻燈片內(nèi)容:
1、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
師:同學們能說出文章中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
生: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生:有"月出于東山之上"。
生:有"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師:同學們用課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給我們刻畫出的"詩情畫意"的境界、
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變化呢?主要寫了什么?
生:寫有客吹簫,簫聲悲涼。
生: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生:飲酒樂甚。
師:這兩位同學說得很對,"飲酒樂甚",感情是"樂"、怎么就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呢?
生:因為一個客吹簫。
師:怎么一個客吹簫就讓作者的感情發(fā)生了變化呢?
生:因為"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生:還有兩句: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師:對!簫聲起,悲意生,六個比喻,渲染了簫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哀、大屏幕顯示:
2、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
師:同學們再看看第三段又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
生:寫客人解釋簫聲悲涼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
師:是采用什么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呢?
生:主客一問一答的形式。
師:文中提到了哪個歷史人物呢?
生:曹操。
師:文中提到了三國時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訴我們什么?
生:說他是一個英雄。
生:不對、重點落在了"而今安在哉"?
師:這句話是說什么的?
生:英雄豪杰,也和萬物一樣,不過是過眼煙云。
師:在我們以前學過的詩詞里有沒有這樣的句字?
生: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生:還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師:同學們記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過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英雄也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云散、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大屏幕顯示:
3、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
師:我們再一起來看第四段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
生:又提到了"水和月"、
師:提水和月是為了說什么?
生:談到了"變和不變"。
師:說得好!這是寫景,書抒情,還是說理?
生:說理。
師:還提到了哪一個方面呢?
生:取何不取。
師:對、這也是說理吧?
生:是的。
生:文張還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針對什么而談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
師:本段還提到了"逝者如斯",歷史上誰也說過這樣的話?
生:孔子、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師:大屏幕顯示:
4、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的豁達開朗的心情、
師:最后再來看第五段的大意,誰能說一下?
生:客人喜而笑,洗盞更酌。
師:歸結(jié)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簡潔、同學們看大屏幕:
5、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
生:先是"樂",由第二段開頭的"飲酒樂甚"可以看出來。
生:然后客有吹洞簫者,轉(zhuǎn)而為悲。
生:最后又轉(zhuǎn)悲為"喜",由"客喜而笑"。
情感線索:
樂: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賞玩之樂。
悲: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xiàn)實苦悶的"悲"。
喜: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
生:開頭一段寫了游赤壁時的情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是寫景。
生:第四段寫了"變與不變""取與不取"的道理、是說理。
生:全文有從樂到悲再到喜的感情變幻、是抒情。
師:再想、本文的題目是什么?
師:那說明本文的體裁是什么?
生:賦。
師:賦有什么特點?
生: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征是“鋪采漓文,體物寫志”,也就是要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抒寫情志。
師:對!它應(yīng)是屬于韻文的范疇、拿我們拿第一段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韻腳。
生:間,天,然,仙。
師:很正確!前面幾句有韻腳嗎?
生:沒有。
師:是的課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韻腳也找出來,你會發(fā)現(xiàn),它們押韻是很自由的,中間還可以換韻的,很自由、這就是蘇軾此篇賦的另一個特點:以文為賦: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師:我們再一起回憶一下本課我們講的三個問題:
1、學習文章最后兩自然段,積累重點詞語。
2、理清文章的感情線索。
3、學習本文的寫作特色。
師:誰還有不理解的?
生:沒有了。
剩下了五分鐘的時間,學生做題,老師巡視。
下課鈴聲起,下課!
赤壁賦課教案篇九
隨蘇子游赤壁(臨趙孟頫赤壁賦)。
周末在家,很久都沒有寫長作品了,也因為工作很久沒有出去旅行了,翻翻手邊的字帖,決定隨蘇子游赤壁。赤壁賦里,我最愛的一句話是: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意思是: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若不是自己應(yīng)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人究...
暄和。
請不要被抑郁癥打敗自己。
下面是一個抑郁癥患者的自殺宣言:“生存和成功的意志已經(jīng)被壓垮和挫敗了······現(xiàn)在到了這樣一個時刻,所有的東西都停止了發(fā)光,希望的光線失落了?!睋?jù)媒體報道,世界衛(wèi)生組織不完全統(tǒng)計:全世界抑郁癥患者達3.4億人。抑郁癥已成為世界第五大疾病,預計到20xx年將躍居全球...
悅?cè)灰恍Α?/p>
靜看時光荏苒(一)。
還記得上學期和學委在圖書館學習時的一次聊天那是個關(guān)于后悔關(guān)于考研的話題,其實我每次正經(jīng)起來(當然很少正經(jīng)哈哈)談話都會像做演講一樣跟別人闡述我那些“大道理”觀點,記得那次我信誓旦旦滴和她說我從來都不后悔我也不會允許自己后悔就像對于我高中時候的狀態(tài)我從來不后悔因為那時候...
念雨朵。
marvacollinsway。
幸福課討論人是可以改變的這個命題時,推薦了這本書,我比較迷信,正好朋友那有一本,就借來看看,200多頁的小冊子,竟然花了我一個星期。整本書分為三個部分,collins成長過程,在公立學校當老師,觀念不和,自己艱苦創(chuàng)立學校,寫的很現(xiàn)實,教育在哪個國家都是一樣的,人也是一樣的...
赤壁賦課教案篇十
建安十三年,曹操自江陵追劉備,順流東下。備求救于孫權(quán),權(quán)將周瑜請兵三萬拒之。瑜部將黃蓋建議,以艨艟巨艦載以燥荻枯柴,先以書遺操,詐言欲降。時東南風正急,蓋以十船著前,余船繼進。進二里許,同時發(fā)火。火烈風猛,燒盡操船。曹兵大敗。石壁皆赤,故曰“赤壁”。東坡年四十七,謫居黃州。寓居臨皋亭,游赤壁而作是賦。曰“前”者,別于后也。江漢之間名赤壁者三焉:一在漢水側(cè)竟陵東,即復州;一在齊安郡城下,即黃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許,屬漢陽縣。破曹赤壁,乃江夏西南者。東坡赤壁則系黃州,與復州赤壁皆是天生赤石之壁,非猶江夏西南緣火攻而赤者也。東坡特借景以吊古耳。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笨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夸;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p>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客喜”句收前“悲樂”二層,“相與”二句結(jié)得悠然。]。
【總評】。
起首一段,就風月上寫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適之意。入后從渺渺予懷,引出客簫,復從客簫借吊古意,發(fā)出“物我皆無盡”的大道理。說到這個地位,自然可以共適,而平日一肚皮不合時宜都消歸烏有,那復有人世興衰成敗在其意中?尤妙在江上數(shù)語,回應(yīng)起首,始終總是一個意思。游覽一小事耳,發(fā)出這等大道理,遂堪不朽。若不是此篇妙賦,千載以下,誰知赤壁曾為蘇子游耶?篇中凡韻十三易。
赤壁賦課教案篇十一
上完課后,有一份釋然,多少明白了些傅雷“沒有經(jīng)過戰(zhàn)斗的舍棄是虛偽的,沒有經(jīng)過苦難的超脫是輕佻的”這句話的含義;亦有一份沉重,經(jīng)肖老師等專家的指點,發(fā)現(xiàn)自己課堂之淺薄。
“一堂好課應(yīng)該呈現(xiàn)從徘徊到突圍的精彩,有掙扎、有沖突、有交鋒,然后從縫隙間突圍,師生均能從文本和課堂獲得突圍的快感?!毙だ蠋煹?話語讓我感到很溫暖,也促醒了沉醉在自我設(shè)計中的潛意識里的我。是啊,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遙遠,距離讓我更堅定的成長。
“請大家再次默讀課文,劃出寫“月”的句子,并就你最有體會的一句闡述自己的理解?!碧釂栠^于機械和呆板,進而使整堂課略顯呆滯,缺少靈動,課堂缺少深化的容器,卻一直生成在教師的言語里。教師自己仿佛已沉醉于課中,卻無法引領(lǐng)學生入境,甚至局部都沒有,勉強確實是沒有幸福的。
我清晰地感覺到自己整堂課都在趕場,頻率快,節(jié)奏快,看似行云流水,實則走馬觀花。缺少“點”上的細化,徘徊一詞雖已讓學生感悟了,但聯(lián)系詩境不夠,矛盾場的渲染不夠,學生的生成就不夠,學生其實是成長在自己的思考之中。當然,師生的互動也只是停留在“接招就走”的形式層面,把課堂還給學生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教師自己也沒有隨文本情感的變化而變化,需改之。
“以文率言”的課堂模式顯然忽略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課堂上意識到了卻沒有很好的落實。沒有言的積累,何來文的感悟突破,“以言固文”也許才是文言文教學的主要方針。注重人文味的同時卻極大程度的削弱了文言文“雅”的書卷味,淡化了學生的文言感悟和文化熏陶,蘇軾的儒道佛思想只字未提。
反思,則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這堂課也多少讓我找到了一點自信,這也是對自己最大的寬慰。是命運把我們拋到了路上,且行且拾且習且思。
赤壁賦課教案篇十二
一、情境導入。
二、解題。
師:這是一篇賦。
ppt出示:劉勰《文心雕龍》“鋪采摛文”一段話。
師:賦還有另一個特點,不過我們稍后再分析。
(大家笑)。
三、出示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
2.體悟作者情感。
四、教學過程。
出示:字音正讀。
2生讀(錯誤比較多,預習效果較差)。
師:記住意思,字音就好記了。
生齊讀。
出示:理解詞語的意義。
美人、舞、侶、友。
生1解釋。
出示:理解語句的意思。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雖一毫而莫取。
生翻譯。
師強調(diào):翻譯的時候要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比如單獨一個“紅”,你敢翻譯嗎?
師強調(diào):“且夫”什么意思?況且。
4.師:請大家速讀文章,找出文中體現(xiàn)人物情感的語句。
ppt出示:整體感知速讀課文理清感情脈絡(luò)。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羽化而登仙”作者歡快得如神仙一般自由。
師板書:愉快。
師:這句是外在表現(xiàn)還是情感詞語的句子?
生沒回答(其他老師也一頭霧水,不知他問的是什么問題)。
師:其他同學的看法呢?
生2:“桂棹兮蘭槳……天一方”這句表現(xiàn)了作者被貶之后的失落。
師板書:悲涼。
生4:“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表明他心里比較失落。
生5:“肴核既盡……客喜而笑”表明作者最后又愉快了。
師板書:喜。
5.師:“愉快”在第一段中容易找到,大家把字用自己的情感讀出來?
生6讀第一段。
他生評價。
ppt出示:文本探究讀第一段體味人物情感。
生7再讀第一段。
師評價:“飄”了嗎?讓它飄起來。
師范讀“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你看,飄起來了吧。
生8再讀喜歡的句子:我也喜歡“飄飄乎”(大家笑)。
生8再讀“飄飄乎”
師:你能不能再把第一段讀一下。
生8讀第一段(好幾處錯誤)。
生齊正音糾錯:興、斗牛。
生9讀“徘徊于斗牛之間”
師指導:應(yīng)該讀出高興,就像唱歌一樣音斷氣不斷,氣斷意不斷。
生9再讀“徘徊”句。
師范讀此句。
生10再讀“徘徊”句。
師強調(diào):誦讀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徘徊”一句讀了5分鐘)。
生自由小聲讀。
生12:想到曹操一世梟雄,而今安在哉?
ppt出示:賦形式上的特點主客問答主客一體。
ppt出示:文本探究研讀第四段體會作者的人生感悟。
7.生讀第四段短暫思考。
師:蘇子的內(nèi)心有悲涼,他如何將悲轉(zhuǎn)化為喜呢?大家自由朗讀一下,思考這個問題。
生自由朗讀思考。
3生回答。
師小結(jié):希望大家都能像蘇軾一樣,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多用達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
【評述】。
一、教師的指令比較模糊,導致有的問題學生難于回答。
二、誦讀環(huán)節(jié),一個“徘徊”就“徘徊”了5分鐘,感覺老師在指導誦讀上應(yīng)該再下點功夫。
三、ppt中出示“主客一體主客問答”是“賦”形式上的特點我覺得這個觀點值得商榷。
四、老師講的'過多,導致拖堂。
中語會闞老師評課。
導向性評價。
授課教師的優(yōu)點:
一、以學生為本。
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自己體悟文本。
二、重視誦讀。
重視誦讀,是古詩文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三、言文并重。
學生應(yīng)該接受的是對語言的學習,對文學的鑒賞和人文熏陶。
語言方面的學習,有注音、釋義、句式句子的理解,還有煉字、煉句等。
鑒賞方面的學習,要把握意象情感,注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
四、重視教學預設(shè)(對教學的整體設(shè)計)。
五、重視積累。
六、重視對基礎(chǔ)知識的學習。
作家、作品、文體特征方面的知識,應(yīng)該注意。
授課教師的缺點:
古詩文理解本來就有難度,學生一般對文本理解不夠,不應(yīng)擴展太多。
這個缺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正:
(1)對語句的學習要有充分的時間作保證。
(2)有相應(yīng)環(huán)節(jié)落實對語句的理解考查,這個環(huán)節(jié)不能省略每句話都應(yīng)該讓學生理解,當然不是指逐句釋義,有的用自己的話說就可以。
三、有的教師存在新型架空分析的傾向。
把古詩文當白話文講,問學生這,問學生那,不能讓其深入理解文本,應(yīng)該聯(lián)系語句找答案(從哪一句看出來的?)。
四、教學設(shè)計有待進一步完善。
每個老師都重視,但實現(xiàn)效果不盡如人意課堂設(shè)計應(yīng)該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從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升華中間環(huán)節(jié)應(yīng)該由易入深,由淺入深局部的設(shè)計也要好好考慮。
五、部分教師對學生回答評價用語不能恰如其分。
該對就對,該錯就錯,該極好就極好許多老師一律用夸張性評價:太好了,非常棒!——不夠平實。
六、對學生主體地位尊重不夠。
有些課堂,預設(shè)性太強,生成性不夠,老想把學生的思路拉到老師的思路上去比如,有的課堂學習目標出示太快,還沒看清楚什么內(nèi)容就過去了,讀一讀是不錯的辦法。
許多問題的提出沒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更符合老師、成人的思考角度,老師又不能恰當引導,生硬拉到老師的思路上。
七、老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
技巧的東西是雕蟲小技,老師應(yīng)該自己鉆研教材重點難點,調(diào)控課堂。
還有的老師教學語言欠準確、精煉(太隨意),教態(tài)隨意,存在知識性偏差。
八、拖堂的問題。
八個老師最長拖堂5分鐘,課堂倉促結(jié)束的約有10位老師。
幾點建議:
一、自己對課文深入鉆研最好,不要離不開教參。
二、分析課文的性質(zhì),哪些內(nèi)容是必須的,哪些內(nèi)容是可有可無的,課堂留余35分鐘用來誦讀、背誦,沒有時間,刪掉一些問題也要讀一讀。
三、學習目標應(yīng)該準確,不要太寬。
四、把課文資料提供給評委。
五、小組討論應(yīng)該有價值,不要太濫,動不動就討論,能自己解決的問題就不用討論了。
六、有激情不等于太煽情。
赤壁賦課教案篇十三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通過蘇子和客人的對話,表達了蘇軾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通過學習《前赤壁賦》,我覺得人不管在怎樣的環(huán)境里,都應(yīng)該樂觀的面對人生、充份地享受生活。像蘇軾那樣,既不用羨慕長江沒有窮盡,也不用哀嘆人生的短促。因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會經(jīng)歷的,所以我們就不用哀嘆這短促的人生;假如萬物和我們都是永恒的,那么長江那沒有窮盡也是沒有什么值得羨慕的了!既然人生是短暫的,那么我們就應(yīng)該珍惜這短促的人生。我們又應(yīng)該如何去珍惜這短促的人生呢?我認為,首先應(yīng)該學習好知識和本領(lǐng),為將來打好基礎(chǔ);其次,應(yīng)該正視挫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社會做出我們應(yīng)有的貢獻,不枉度這短暫的人生。而不應(yīng)該自私自利,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做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的事。否則,等待你的也將是像--那樣的遺臭萬年。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我們還可以干些什么呢?其實,要讓自己不浪費這短暫的人生,我們不僅僅可以要自己名垂青史,還可以讓自己活在廣大老百姓的心目之中;正如一個人所說:“有的人他活著,但他卻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卻活著?!蔽覀兊囊簧褪菫閺V大的老百姓做事,不論你是國家主席還是一個平凡的公民。一生中所做的事只要對百姓有利,那么,你的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你的一生也就是為人類進步和為百姓謀利的一生,為不愧對人生的一生。
生命不在長短,而在于永恒。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赤壁賦課教案篇十四
“知人論世”是讀懂文章的必要方法,所以讓學生掌握好這把鑰匙是尤為重要的。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對寫作背景作了充分介紹,所以學生在理解文章思想內(nèi)涵時顯得不是很困難。在課堂上可以用此法著重解決作品的思想意義甚至文化內(nèi)涵等較深層次的問題。前提是教師要根據(jù)課文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認知理解水平精心設(shè)計問題。
在語言的賞析上,有學生提出“徘徊”是來回走動的意思,而月亮一晚上只能走一次,如何“徘徊”?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這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有認為這里的“徘徊”是寫月亮移動緩慢的意思。有認為是側(cè)面寫了作者的心理,他覺得月亮對游人含情脈脈,不忍離去,因而對冰清玉潔的月亮產(chǎn)生愉悅之情。我對后一個回答評價道:這位同學的解答把景與情交融在一起了,很好?!芭腔病币辉~真是一字千鈞,體現(xiàn)了蘇軾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由此可見,只要學生積極思考,有時會給老師意外驚喜。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852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