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的一個交代,開始寫起來吧!如何面對失敗,化挫折為動力,邁向成功?為了提高效率,以下是一些高效學習方法供大家參考。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一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千米的認識》。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樣看得見、畫得出,所以學生對“千米”的感知相對較少,這就為學生認識“千米”帶來了困難。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靈活運用教材,是解決這一困難的有效途徑。
根據(jù)上述內(nèi)容的分析,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愉悅心情。
其中,使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體驗1千米的實際長度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這一內(nèi)容,我大膽走出教材的約束,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親身體會,加深對“千米”的理解。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以下教學過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發(fā)初識“千米”
同學們?nèi)ミ^北京嗎?你是怎樣去的?去北京,哪種出行方式最合適呢?
暑假里,我們?nèi)议_車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長時間?請大家猜一猜。有人說是兩小時,有人說三小時,這是我記錄的時間,請大家來算一算吧!
我們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時,看來呀,北京離我們這里真的很遠。我查了資料,大家請看:北京離我們這里大約是300——(千米)。
引出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并告訴學生:計量比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單位;千米用字母“km”來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設計意圖:去北京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是對學生生活積累的考查,探討路途上用了多長時間,對第一單元“時、分、秒”進行了復習,將時間的長短與路程的遠近聯(lián)系起來,加強了知識間的融合。
二、從操場跑道出發(fā)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長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圖:
運動場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幾圈是1000米呢?
結合跑道,同學們能夠有條理地分析出跑道兩圈半的長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是1千米。(板書:1000米=1千米)。
觀看動態(tài)視頻,感受1千米的產(chǎn)生。
第二幅情景圖就是一項實踐活動,我把這項活動安排在了課前。在我校操場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戲的形式組織學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記錄所用的時間、步數(shù)。
課堂上,我組織大家交流:
如果沿著百米跑道,走一個來回是多遠?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約要走200步,大約用了2分鐘,1千米呢?
通過推算1千米要用的時間和步數(shù),理解了(10)個100米就是1千米。
事實上,我校操場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圓形跑道,怎樣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結合學生熟悉的運動場跑道示意圖,說明1千米有多長;結合課前的實踐活動,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時間,是對“1千米”的感知,從而加深了對“千米”的理解。
三、從校外旅游出發(fā)體會千米。
有兩名同學想去校外尋找“1千米”的路程,他們來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們從海港一小出發(fā),都到過哪些地方呢?這就是他們的路線圖,這是他們記錄下來的數(shù)據(jù):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請同學們將各數(shù)按一定順序排序,然后將這些數(shù)據(jù)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這是在考查學生對長度的理解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jù)路線圖,請同學們說一說圖上哪兩個地方的距離是1千米?我們發(fā)現(xiàn)從學校到信達的距離是1千米,通過計算還能得知從信達到醫(yī)院的距離也是1千米。
這張路線圖中還藏著許多數(shù)學信息,小組內(nèi)互相交流并匯報。
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的意圖是讓學生感知“1千米”的實際距離,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觀,更加接近孩子們的生活,更能加深對“1千米”的理解。
四、學以致用。
我設計的練習如下:課件出示。
這些都以答題卡的形式發(fā)給大家,完成這些練習之后教師進行訂正。我認為一節(jié)數(shù)學課必須留給孩子安靜的時間,讓知識靜靜地融化、靜靜地沉淀。
最后,我給孩子們布置一道實踐題:和爸爸媽媽來一次小小的旅游,尋找“1千米”的路程。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二
二、教材及學情分析。
“認識周長”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在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先通過“森林運動會”——小螞蟻圍著樹葉作運動,初步感知小螞蟻的運動路線就是樹葉的周長;然后對游泳池池口和籃球場周圍邊線進行觀察,明確這條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這里沒有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這兩個具體事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著以已有的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jù)給定的圖形去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怎樣可以測量并計算出周長。此外,還要求組織相應的討論和交流,進一步加深對周長含義的認識。這樣安排,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周長的概念來自于生活實際,另一方面為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作了準備。
三、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結合學生年齡和已有知識經(jīng)驗,本課教學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的操作、實踐,感悟周長的含義,了解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一周邊線的長就是它們的周長。
2、經(jīng)歷觀察、測量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jīng)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數(shù)學思想;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3、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能力,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后獲得成功的快樂,樹立駕馭數(shù)學知識的自信。
由于三年級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再加之本課內(nèi)容是由面到邊線,學習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體會周長的含義,能正確計算周長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四、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
1、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長方形,正方形的觀察,操作和測量,引導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聯(lián)系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建立周長的概念,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并學會計算。
2、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究。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強加給學生,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探索獲得。這樣的安排,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和有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空間觀念的形成。
3、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和習題,激發(fā)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途徑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
五、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2、學生準備:直尺、線、軟尺,樹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標準五角星、圓形的卡片等。
六、教學過程:
《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xiàn)內(nèi)容。為了讓學生經(jīng)歷“數(shù)學化”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學過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受周長。
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jù)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課件展示小螞蟻作運動的場景,并讓學生舉起手來跟小螞蟻一起運動,然后抽象出小螞蟻的運動路線,提出問題:小螞蟻運動的這條紅色路線是樹葉的什么?你知道這條路線在數(shù)學上叫什么嗎?讓小螞蟻來告訴我們。(課件:我爬過的一周是樹葉的周長。)。
由此激發(fā)學生認識周長的欲望。
(二)感知周長,理解概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無處不在,又能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第二環(huán)節(jié):“感知周長,理解概念”中,分別設置了3個活動。
活動一:先是讓學生指一指圖上游泳池和籃球場的一周,感知這一周的長度,就是他們的周長;活動二:然后再找一找、摸一摸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本封面、課桌面、板凳面、鉛筆盒面等等,學生在這些具體的感知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周長的概念;緊接著,活動三:描一描,我又請學生從1號信封里拿出畫有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來,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形狀,描出它們的周長,通過短短幾分鐘描的過程,學生的體會卻在不斷的加深,這種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們老師用再多的語言都無法替代的。這樣,對“周長”這一概念的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過以上三個活動的操作,引導學生從“實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從“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學生把“周長”這一抽象概念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加深了對“周長”的理解。
在此基礎上,向?qū)W生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現(xiàn)在你能說說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嗎?
學生在操作實踐的基礎上,積極發(fā)言,描述對周長的認識,然后教師總結并在黑板上板書:圍成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周長。
(三)引導探究,計算周長。
《數(shù)學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了“結合生活實際,經(jīng)歷用不同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還強調(diào)“引導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根據(jù)現(xiàn)實問題,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測量進行數(shù)學探究活動。”荷蘭學者弗賴蘭塔爾指出:“學習數(shù)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俗話說:聽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動手做一遍。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培養(yǎng)。在本課的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探究,計算周長”中,我準備這樣設計: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三
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西師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第一課時:認識周長。
2、教材簡析。
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同時也將為后面學習圓的周長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奠定基礎。理解周長的概念則是本單元的學習基礎。這里的周長概念不僅局限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也包含所有平面圖形的周長,既有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也有不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這樣編寫的目的一是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規(guī)則圖形,另一方面學生只局限于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認識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認識周長單列為一個教學內(nèi)容是西師版教材編寫的一個創(chuàng)新。教材通過讓學生摸、描等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建立周長的概念,幫助學生對周長的理解,組織學生測量圖形的周長,加深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力求讓學生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發(fā)展形象思維。我們應當明確教材編寫的意圖。
二、說學生。
周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一是在二年級學會了測量長度,二是在二年級(下)已對長、正方形進行了認識,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過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實踐操作活動,發(fā)現(xiàn)了長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條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有利于學生認識周長的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fā)的。
另外,呈現(xiàn)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則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挑戰(zhàn),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對此教師要注意啟發(fā)、指導學生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根據(jù)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應為:
1、結合實物或圖形認識周長的意義,并能指出和測量出具體圖形的周長。
2、經(jīng)歷觀察、操作等實踐活動,在獲得直觀經(jīng)驗的同時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體驗現(xiàn)實生活與周長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合作與探究能力。
以上教學目標是根據(jù)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空間與圖形”部分的要求擬定的具體目標。第一個是本課的認知目標,第二個則是體現(xiàn)數(shù)學思考的能力目標,第三個目標的確定主要是以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情感態(tài)度方面來思考的。如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能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對數(shù)學學習有好奇心與求知欲等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都應當注意培養(yǎng)。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理解周長的意義,會測量圖形的周長。因為不管是從教材改編的意圖,還是課程標準的具體目標來看,都是為了讓學生能真正理解周長的意義。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長后,學生才會理解計算圖形的價值。
教學難點是建立周長的觀念,因為空間與圖形領域?qū)W習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這節(jié)課的教學準備是:教具(多媒體課件、一些幾何圖形的圖片)。
學具:(圖片:長方形、三角形、圓、五角形、心型;一個籃子里面有毛線,軟尺,40厘米刻度尺)。
四、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聯(lián)系生活應用周長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趣揭題。
該環(huán)節(jié)設計動畫展示的兩只小螞蟻爭論誰爬得快,然后約定沿樹葉的邊沿爬行一周,看誰先到達終點,評出冠軍。學生十分喜歡看動畫,情景展現(xiàn)激發(fā)了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關注和興趣。接著讓學生來當裁判,你認為誰應該是冠軍?啟發(fā)學生分析理解,強調(diào)1、是沿樹葉的邊沿,2是要爬一周(雖然紅螞蟻先到終點,但它沒有沿樹葉的邊沿爬,黑螞蟻沿樹葉的邊沿爬了一周,所以冠軍應是黑螞蟻),讓學生初步認識周長,感知周長的意義。根據(jù)圖示教師激勵學生給這一周的長度取個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課題,認識周長。
(二)嘗試操作,理解周長。
1、首先讓學生從學具中選擇一個喜歡的圖形,摸一摸它的周長,讓學生感知一周的長度,安排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流,通過這項活動,讓學生感悟周長,理解周長的含義。
2、然后組織學生在白紙上用水彩筆把這個圖形的一周描下來。教師選取幾個學生的作品上臺展示,讓學生觀察描出來的圖形周長,并適時評價。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教師課件出示五個圖形(與學生學具中的圖形是一樣的),動畫再描出剛才展示過的圖形的周長,并啟發(fā)學生思考,剛才你們用水彩筆描出了圖形的一周,圍圖形的一周的長度是圖形的什么?設計讓學生在紙上描出圖形的周長,這里實際上是一個從物體平面抽象出圖形周長的過程,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周長的數(shù)學模型的過程。
3、當學生感知周長的意義后安排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幾個圖形周長的圖像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長,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長。本環(huán)節(jié)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4、因為數(shù)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所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指出實物或圖形的周長,有助于學生對周長的理解。教師啟發(fā)學生邊指邊說,并適時引導學生用規(guī)范的語言來描述生活中見到的實物面或平面圖形的周長。
5、引導學生概括出周長的意義。
接著學生的若干舉例后教師提問:你知道什么是周長?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對周長的理解,教師結合圖形引導學生概括出;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并板書出來。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長的意義。
1、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長后再組織學生具體測量一些圖形的周長(完成教材98頁第3體測量長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過實踐操作在測量中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并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學會測量圖形周長的不同方法,為后面學習周長的計算作一些過渡性準備,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可能有的同學每條邊都量,也可能長方形只量長、寬,正方形量一條邊)。
2、測量圓的周長。
教師用激勵的語言讓學生選擇恰當?shù)臏y量工具,想辦法測量出圓的周長。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有什么辦法?再同桌交流啟發(fā)思維,然后合作測量圓的周長。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意圖不是要求學生準確地測出圓的周長,而是學會思考用什么樣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這個圓的周長。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目的。接著組織學生匯報并展示,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反饋交流拓寬學生的思路,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學生可能用毛線圍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軟尺測量出周長,還有可能有學生采用把圓在直尺上滾動的方法(這應當是學生想到的最高級的方法,他反映了學生的智力水平)。
(四)聯(lián)系實際,應用周長。
1、先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用到周長的事例?(教師適時啟發(fā)引導:這塊黑板給它鑲邊……)。
2、學生舉例后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周長的應用,增長學生的見識,如用廣告牌的邊框、柵欄、裝修房屋、地圖的邊界等等,最后一個場景是商場里一個叔叔因買褲子,正在量腰圍。教師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去互相量出腰圍,并對學生量的情況進修反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學習的趣味性,感受數(shù)學在現(xiàn)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3、教師小結。
學生對腰圍的興趣正濃,教師隨機啟發(fā)學生回家去測量爸爸、媽媽的腰圍,去量一下家中書桌的周長等,把課內(nèi)學習引伸到課外,拓展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明白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本事。
教學重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
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2.出示教師制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zhèn)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適宜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五
教學內(nèi)容:
第73、74頁“千米的認識”,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第1―4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長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
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具準備:
一根米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復習前面學過的長度單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劃出1米有多長嗎?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長是多少米嗎?
二、教學新課。
1、引入“千米”
既然“米”小了就必須要用一個新的比米要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比米要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
2、認識千米。
(1)平時我們也把千米說成公里。大家打開書,看第一幅圖,圖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問: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幾個100合起來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書: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單位就是()(板書:=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我們同學1分鐘大約可以走100米,你們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幾分鐘呢?
3。千米與米的簡單換算。
(1)教學例1。
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道題,
出示:4千米=()米。
教師指導學生想思考過程。
提問:1千米=()米,4千米就是()個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學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這道題是把小的長度單位變成大的,又因該怎樣想呢?
根據(jù)書上的提示2人小組討論,把討論結果填在書上。(指名回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2題。
學生先填在書上,指名回答,并說出思考過程。
2、完成“練一練”第3題。
引導學生理清題意。
提示:“1千米是多少米?”
“這條路要劃分成多少段?”就是要求什么?
把這道題目做在練習本上。
(指名學生回答)。
3、做練習十六第1題。
學生先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集體評講)。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千米。知道了千米要比米(),1千米=()米。同時還學會了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五、作業(yè)布置。
課作:
練習十六第3、4題。
家作:
1、練一練第1題。
2、練習十六第2題。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六
今天聽了宗老師的課我覺得這節(jié)課,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思路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墩J識分數(shù)》這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shù),是在整數(shù)認識的基礎上進行。
教學。
的。從整數(shù)到分數(shù)是數(shù)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分數(shù)意義上還是讀寫方法上,分數(shù)和整數(shù)都有很大的差別,學生初次學習分數(shù)會感到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宗老師這節(jié)課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學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起點,為學生營造探究的情境,并通過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同桌交流,讓學生經(jīng)歷認識幾分之一的學習全過程,感悟分數(shù)的含義,能直觀地比較分數(shù)的大小等。宗老師在本課的設計以及執(zhí)教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找準學生學習新知的起點,分數(shù)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創(chuàng)設了十分貼進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兩人郊游分食物,從分的過程中進行體驗和感悟:一方面,產(chǎn)生“平均分”的需要,強調(diào)“平均分”是分數(shù)的本質(zhì)特征,另一方面,體驗由于總量的變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個數(shù)從整數(shù)兩個或一個再到不能用整數(shù)的變化的過程,自然引出分數(shù)。學生的學習完全是從生活經(jīng)驗中得來,怎能不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產(chǎn)生了積極的探究情感。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突出兩個層次:第一個,引出并理解平均分。因為這是分數(shù)產(chǎn)生的一個必要條件。第二個層次:通過質(zhì)疑,學生發(fā)現(xiàn)一半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數(shù)字來表示,引出新的數(shù)學數(shù)字用分數(shù)1/2來表示,這樣分數(shù)出現(xiàn)的實際需要性能夠凸現(xiàn),學生自然產(chǎn)生了對新知識探索欲望。
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宗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探究環(huán)節(ji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并掌握分數(shù)。第一次操作教師首先組織學生用圓代替蛋糕折出它的一半在直觀的感受的基礎上,教師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數(shù)學化結果,在生活經(jīng)驗和數(shù)學知識之間架設了認知橋梁,初次感知到生活中的一半與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讓學生直觀感知1/2產(chǎn)生的過程;并讓多位學生說一說1/2所表示的具體含義。第二次操作折一張長方形紙并表示出它的1/2的,交流各種不同的折法。這個環(huán)節(jié)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鼓勵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體驗創(chuàng)造的快樂,同時,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狀也不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來表示呢?宗老師讓學生結合自己折的紙說一說。明白折法不同沒關系,只要折的是這個長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凸顯數(shù)學教學最本真追求。教師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直觀感知的基礎上,步步深入,層層遞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完成幾分之一概念的建構。第三次操作是全課教學的亮點,教師將教材進行調(diào)整利用同一種圖形,同桌合作折出1/4和1/8,張貼學生的涂色紙片(1/2、1/4、1/8)分別進行比較1/2與1/4,1/4與1/8,1/2與1/8的大小,同桌討論交流這三組分數(shù),誰大誰???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結合平均分的份數(shù)來理解體會到:把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shù)越多,每一份就越小這樣的規(guī)律,從而得出幾分之一與幾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較的方法,體會簡單分數(shù)大小比較的方法,發(fā)展數(shù)學思考。這充分體現(xiàn)出數(shù)學知識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的,而是在學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體悟中動態(tài)生成的,從而達到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的目的,這樣的設計極大的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整節(jié)課可以感受到宗老師設計中力求體現(xiàn)形式的多樣性,創(chuàng)設了讓學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說一說、寫一寫等情景。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表示出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分數(shù)。不僅讓學生用腦子去想,而且用語言表達,用手操作,用心去感悟、體驗,其中一個重要理念就為學生提供“做”數(shù)學的機會,在具體的操作交流活動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結合平均分,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寫一寫,充分認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從而認識幾分之一;使學生加深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七
各位專家,各位老師好,我今天說課的內(nèi)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青島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圖形的周長》的第一課時《周長的認識》。
一、說教材。
認識周長是本單元最基礎的知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在學生掌握了周長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我們本課講的周長不僅僅局限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圖形的周長,既有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也有不規(guī)則圖形的周長。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長概念。
二、說學生。
周長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的認知基礎:一是在二年級學會了測量長度,二是在二年級下學期已對長、正方形進行了認識,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過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實踐操作活動,發(fā)現(xiàn)了長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條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相等。這些有利于學生認識周長的知識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們教學中應當利用和開發(fā)的。呈現(xiàn)給學生的所有圖形,學生直觀看到的是一個平面圖形。而要讓學生說到周長就會去想到“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則是一個較難的認知過程,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則是對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挑戰(zhàn)。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通過數(shù)學學習,學生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
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數(shù)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結合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心理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我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周長的含義,建立周長的概念。
2、能力目標:結合具體實物,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初步測量計算三角形、四邊形等圖形的周長。
3、情感目標:通過演示操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從而使學生達到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的目的。
4、創(chuàng)新目標:在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過程的基礎上,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多向思維,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測量與計算圖形的周長。
四、說教學重難點。
我把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放在周長概念的建立和周長測量上,特別是周長概念的建立。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更好地突出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教師創(chuàng)設有趣的故事情景,學生操作實踐,觀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聯(lián)系生活應用周長等措施,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堂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動手操作、組織交流、點撥釋疑、鞏固運用等程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在“做數(shù)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重構認知。
六、說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同形狀的圖形、不同形狀的物體、直尺、卷尺、軟尺、線等。
七、說教學過程。
為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揭題(預計用時3分鐘)。
(二)、借助實例,認識周長(預計用時14分鐘)。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預計用時16分鐘)。
(四)、鞏固練習,應用拓展(預計用時10分鐘)。
(五)、課堂總結,回歸生活(預計用時2分鐘)。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揭題。
講故事導入:(課件出示圖片)從前有一位老爺爺在自己家門前開墾了三塊地,種了一些農(nóng)作物,并且長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來搞破壞了,可把老爺爺急壞了。同學們,你們能幫老爺爺想想辦法嗎?(學生動腦筋想并發(fā)表見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塊地的周圍安上護欄)。
師:怎樣才能知道每塊地需要安多長的護欄呢?
字,然后自然揭示課題-----周長。
(二)、借助實例,認識周長。
1、描一描。
2、指一指。
多媒體出示游泳池的圖片。讓學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邊線在哪里呢?(指名學生上臺指)。
師小結:游泳池池口一周邊線的長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長。(多媒體進行動畫演示)。
師:樹葉一周邊線的長,你找到了嗎?(多媒體動畫演示)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是樹葉的周長?(學生說)。
3、找一找、摸一摸。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周長,下面我們來找一找周長,
好嗎?比如我們的黑板,這一周邊線的長就是黑板面的周長(師指黑板演示)。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像老師一樣也找出一些自己身邊一些物體的周長(學生活動,舉例說明)。
4、說一說。
師提出:結合以上的實例,你能說一說出什么是圖形的周長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師板書:封閉圖形一周的總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三)、引導探究,測量周長。
師指著圖形提問:我們怎樣得到這些圖形的周長呢?它們的周長有多長呢?(生:測量)。
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這個任務。合作之前,老師先提出要求(課件出示)。
小組派代表上臺選圖形及工具。
小組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八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叫..,來自......。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噸的認識》。
噸的認識是一節(jié)概念教學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質(zhì)量單位千克和克,對質(zhì)量單位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本課知識,應使學生認識質(zhì)量單位噸,初步建立一噸重的觀念,會進行質(zhì)量單位的簡單計算,為日后解答應用題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生產(chǎn)實踐中的數(shù)學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1、教學內(nèi)容: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數(shù)學第五冊第一單元測量的認識的第三課時“噸的認識”。
2、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本單元教學內(nèi)容是在學生學過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質(zhì)量單位千克和克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單元中繼續(xù)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zhì)量單位噸,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識。通過這一單元的教學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zhì)量單位就學全了,可以使學生對這兩種計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噸的認識”之所以安排后講,是按長度單位和質(zhì)量單位分別編排的。教材所展現(xiàn)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知識技能目標:通過不同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化的計算。過程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教學情景的創(chuàng)設,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立志建設家鄉(xiāng)的教育。
1.使學生建立對噸的認識,認識噸與其他重量單位間的關系,并能比較熟練到進行簡單的化的計算。2.培養(yǎng)學生利用遷移和對比來掌握知識的學習方法,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根據(jù)概念教學的特點,為了更好的突出本節(jié)的重點,突破難點,我根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及心理發(fā)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學法,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提取一些具體感性的材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知覺動腦、動手、動口,去感知和體驗知識。
2、運用新舊知識遷移法,啟發(fā)引導學生層層深入,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獲取新識。
3、開放式教學法,營造一個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問題,積極發(fā)言和敢于質(zhì)疑。
1、通過本節(jié)教學,使學生從生活實際的.體驗中學會觀察、推理和空間想象。2、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整理、反思的學習方法。
多媒體設備一套,課件,學生自帶實物若干。
學情分析:“噸”這個質(zhì)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觸,為了幫助學生對質(zhì)量單位“噸”有具體感性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踐進行學習;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同千米與米的換算推理過程相同,這部分知識主要由學生自己嘗試完成,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推理能力。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1:展示情境師:同學們,你們一定聽過“曹沖稱象”的故事吧?(媒體出示曹沖稱象的照片)曹沖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稱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卻遇到了一個新的問題:媒體播放曹沖的問題:同學們,我是曹沖,我稱出了大象的重量后,發(fā)現(xiàn)二年級學過的重量單位用起來很麻煩,你能幫幫我嗎?生討論應該使用什么來做單位。師:看來噸與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單位有所不同,它和我們以往學過的千克和克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噸。
2.出示課題:噸的認識通過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共同認識重量單位“噸”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九
對于李老師的《分數(shù)的意義》的這堂課,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思路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這節(jié)課主要是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shù),知道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幾分之一來表示,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分數(shù)的含義,對分數(shù)有進一步的認識,也就是部分與整體之間的一種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單位1可以是一個物體,也可以是一些物體。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有兩個:。
1、整體方面:是在學生原有的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基礎上突破到由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
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來的一個突破到由幾個組成一份。
教學中李教師從平均分一個蘋果導入,復習把一個物體作為單位1進行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并讓學生說說這個分數(shù)的意義。此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切入點。在認識1/2基礎上,教師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放手讓學生借助學具自己去創(chuàng)造分數(shù)、研究分數(shù)。這就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我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fā)現(xiàn)、去再創(chuàng)造分數(shù),他們有各自獨特的發(fā)現(xiàn)。不僅順利地認識幾分之一,而且還創(chuàng)造出了幾分之幾的分數(shù),并且還能舉生活中的實例來驗證,說明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在這“做數(shù)學”的'過程中,學生創(chuàng)新火花不斷地迸發(fā)出來,不斷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愉悅和探索的樂趣。
本節(jié)課中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學習成果,提升活動的價值。如當學生利用學具充分操作后,及時組織小組討論:你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分數(shù)的?讓學生交流各自的學習成果,使認知結構得以擴充與放大。當學生提到“正方形的1/4”時,抓住契機,收集學生的不同的折法,展開對-本質(zhì)意義的探討。教師只提出:看到這些圖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問題:為什么陰影部分的形狀各不相同,卻都是這個圖形的1/4呢?經(jīng)過討論才發(fā)現(xiàn):分數(shù)與平均分的份數(shù)有關,而與具體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狀無關,從而剔除分數(shù)的非本質(zhì)屬性。在上述思維的相互碰撞中,明確本質(zhì),升華認識。又如:“奇妙的色塊圖”的問題解決,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再采用小組討論,合理反饋交流的活動形式,既總結了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又展示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形象思維,滲透極限思想。不僅滿足了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需要,同時為部分困難學生創(chuàng)造了“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達到共享成果的層面。
李老師很重視比較,一節(jié)課多次組織學生比較,是的,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運用比較的方法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高。比較教學的方法有求同性的比較和辯異性比較。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一些數(shù)學知識的差異性常常為它們的相似性、相近性和相關性所掩蓋,運用辯異性比較,不僅可以顯示知識間的差異,有利于學生區(qū)別知識間的各自內(nèi)涵,而且可以把握知識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此外,本節(jié)課老師以滿腔的熱忱、真誠的愛心,感染孩子們的情,粘住孩子們的心。老師以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導與孩子們同喜同憂。在這節(jié)課上,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知識信息的傳授、思維的碰撞,還有心與心、情與情真誠地交流。聽完這節(jié)課,我深切地體會到,我們的數(shù)學教學不僅應關注學生獲得怎樣的結果,更應關注他們是否經(jīng)歷了自主探索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數(shù)學的實踐、探究與交流的過程,才有可能懂得數(shù)學的價值和意義。也只有讓學生在“做中學”,才能獲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
新課的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序幕,它直接影響著學生參與的興趣。在導入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選取一些富有時代氣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學生熟悉的和感興趣的、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材料,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明確數(shù)學源于生活的本質(zhì),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課的導入通過我和學生比高矮這樣一個同學們感興趣的活動,幫助同學們回顧了以前學過的一些長度單位,通過讓學生說說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有關千米的知識,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找到了學生學習的起點,有效地開展下面的活動。利用這樣的活動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陌生感,對數(shù)學有一種親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概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著重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強調(diào)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動中,我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fā)展處加以復習強化,促成新舊知識的轉(zhuǎn)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說說15分鐘能從學校門口到哪兒?再出示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讓學生判斷從學校門口到哪兒是1千米?整個過程,我不斷啟發(fā)、引導學生用自己身邊的`事物、場景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把1千米與學生習以為常的生活很好地聯(lián)系了起來,讓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從模糊到精確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同時也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己的個性以及創(chuàng)新一面,讓學生切實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最后我留了10分鐘時間帶著學生切實體驗1千米的長度,讓孩子們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體驗走了20個來回,真實地去感知1千米的長度,加強對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們在實踐中收獲。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一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km)。
2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體驗1km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3知道1km=1000m,知道1公里=1千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多媒體課件,測量工具,調(diào)查在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里程標志,并作記錄;課前測一段距離,觀察長度,并記錄是多少米。
(多媒體出示訓練場景的錄像)。
教師:這星期我們學校就要舉行第16屆運動會了,瞧,這些同學正在加緊訓練,我們來看看他們在訓練什么項目。
(多媒體顯示100m賽跑錄像)。
教師:他們在訓練100m賽跑,一組有10個運動員,請你算一算,他們一共跑了多少米?請把它寫在作業(yè)本上,抽學生到黑板上寫。學生可能有兩種寫法:
學生1:1000米。
學生2:1千米。
多媒體課件顯示重慶340千米成都的公路圖,指導學生想象重慶到成都的公路有多長。
提問:計量重慶到成都的公路長為什么用千米作單位比較恰當?
學生:如果用米作長度單位來計量重慶到成都的公路長就是340000米,這個數(shù)字比較大,我們讀和寫都很不方便,因此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長,理解1000米=1千米。
學生:10個這樣的跑道連起來是1000米。教師:對,1000米=1千米,1km=1000m。
(2)回憶自己課前測的一段距離是多少米。
小組內(nèi)交流:幾個這樣的長度是1000米?學生匯報:
學生1:我們測量學校小操場長40米,25個小操場那么長是1000米。
學生2:學校的環(huán)形跑道長250米,4圈的長度是1000米。
學生3:我們測得跑道長50米,20個跑道的長是1000米。
(3)教師小結:1000米也就是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動感知,體驗想象1千米的長度。
(1)活動1:組織全班學生到學校的操場上(或教室里),任選8位同學排成一橫排。
教師指出:8個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來大約有10米長。
80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約有多少米長?
800個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約有多少米長?
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長,使學生感受到1千米好長?。≡诖嘶A上引出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動2:學生親自體驗1千米有多長。教師先將學生分組,每組確定一組長做記錄,分工合作,提出活動要求,學生分組體驗1千米的.長度。
估計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計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計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計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學生匯報。先組內(nèi)交流,再抽代表匯報。
學生1: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學生2: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計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學生3: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計走1千米大約用20分左右。
學生4: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計跑了1千米大約用8分。
學生5:我繞操場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學生6:我繞操場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長呀!
3?教師小結。
剛才同學們親自體驗了1千米的長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長,所以我們計量比較長的距離通常用千米作單位,1千米=1000米。
教師:想一想,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二
1、在現(xiàn)實情境中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的意義,掌握平方千米與公頃、平方米之間的換算關系。
2、能用平方千米計量較大面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現(xiàn)實情境中初步認識平方千米,了解它的作用。
2、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應用數(shù)學的能力。
3、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合作討論和小組交流認識并運用平方千米。
2、通過具體情景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感受到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運用。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現(xiàn)實情境中初步認識平方千米,了解它的作用。
2、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應用數(shù)學的能力。
3、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平方千米、公項與平方米之間的換算關系,并能準確地運算。
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觀察想象、驗證歸納等方法。
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習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頃這些面積單位。下面請同學們完成這些填空題。
1、(1)4公頃=()平方米。
(2)73000平方米=()公頃。
2、填一填。
(1)邊長為()的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厘米。
(2)邊長為()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3)邊長為()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4)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平方米,相當于()。
出示課件。
指名答。
設計意圖。
通過讓學生課前先收集資料的方式對土地面積有所了解,課上提出要解決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真實,真實而有意義的情景。讓學生聯(lián)系圖片初步感知平方千米是一個很大的面積單位,也為學習新知設置一個知識懸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來認識一位新朋友:認識平方千米(板書)。
二、新授:。
1、看到平方千米,你想到了哪個長度單位?(齊說)誰能說邊長多大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呢?(指名答并說理由,評價)。
出示課件2,邊長為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生讀)。
2、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的進率。
我們都知道1千米=1000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小組討論,并說明理由,看看哪個小組表現(xiàn)最棒。)指名答:你們同意嗎?表揚說得好的同學板書21000×1000=1000000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齊讀2遍出示課件3,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也就是1000000平方米。
3、算平方米與公頃的進率,剛才我們推算出來平方千米與平方米的進率,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1公頃=10000平方米。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公頃與平方千米的關系吧!出示課件4.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及時評價。
板書31平方千米=100公頃。
小結:
三、鞏固練習。
學了這么多,我們來運用一下,先思考,再舉手答,看哪些人答得又對又快。
四、看課件。
1、請同學們看一組圖片,想想表示什么面積用平方千米作單位。
2、小結:平方千米是比較大的面積單位,通常用來表示縣、省、城市的面積。
五、拓展練習。
六、全課小結。
談談收獲!這節(jié)課同學們表現(xiàn)很好,希望大家再接再厲。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三
談話:同學們,五一都去哪兒玩了?今天許老師要帶你們到更遠的地方,到我國的大江南北去欣賞祖國壯美的河山。
課件出示長城、介紹長城,再問: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嗎?提示:長城全長6700()填上合適的單位,說說你為什么這樣填。
出示答案:“千米”引出課題。
(1)看到答案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說說你對千米都有哪些了解?
(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學生千米和米的進率。
1千米等于多少米?1000米又等于多少千米?學會正確地讀法。
2、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1)你認為一千米實際到底有多么長,你能想得出來嗎?讓學生自由說一說。
(2)從學校大門出發(fā)到葉廷鵬鵬紀念館門前大約500米,來回約是一千米。閉眼想一想這一千米的長度。
讓學生根據(jù)已知的長度說一說1千米有多長。例如:學校的大門到最里層教學樓的距離大約是50米,20個這樣的長度就是1千米;旗桿高10米,100根旗桿頭尾相接的長度大約是1千米(課前準備:讓學生先了解學校內(nèi)各場所有長度。兩幢教學樓之間長約50米;旗桿高10米;籃球場的長約25米;多媒體教室長約15米等等;)。
(3)根據(jù)了解的一千米長度,同桌討論:從林步橋十字路囗沿鄉(xiāng)交車往平陽方向出發(fā),大約到什么地方大約是一千米(選擇:練川衛(wèi)生院;柳洋路囗;上橋路囗;)反饋時說說你的想法。
(4)小組討論: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從你家門口到什么地方大約是一千米?
對學生先前可能提出的1千米的路進行回顧。(剛才某同學說的距離是一千米嗎?課后,選擇同學們討論的一種方法去驗證。)。
3、千米的應用。
(1)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很廣,在表示路程、河流的長度或象長城這樣巨大的建筑工程時往往用到千米這個單位。
(2)課件出示:長江,黃河、我國南北、東西長。
(4)課件出示1小時的路程。
成人1小時約行5千米;
自行車1小時約行15千米;
公共汽車1小時約行60千米;
火車1小時約行90千米;
飛機1小時約行1200千米。
4、千米和米的化、聚(在欣賞景色同時展開教學)。
要求講法要準確,并說出你是怎樣想的。
5、剛才在領略我們祖國壯麗山河的同時你還收獲了什么?
(1)填寫單位。
(2)千米與米的化聚練習。
(3)大數(shù)字化聚。
(4)看書質(zhì)疑:書上給我們介紹了有關千米的一些知識,你們看看,有什么新收獲或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再與同桌或小組內(nèi)的同學相互探討探討。然后完成書上填空。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四
1、在具體生活情景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在豐富的操作活動中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
2、在課前課后的實踐活動中,學會積累和查找資料,繼續(xù)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獲得積極的數(shù)學學習情感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體驗、感悟千米的實際長度。建立1千米的概念。
教學資源:課件,實物投影。
1、提問: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哪些常用的長度單位?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厘米、1米。(學生用手勢,米尺或身邊物體的長度表示1厘米,1米)。
2、填空:給下面物體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橡皮長4()學校跑道一圈長250()安鎮(zhèn)到無錫的公路大約長14()。
師:我們安鎮(zhèn)到無錫的公路長度,為什么眼用千米做單位?
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3、講述:計算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介紹千米的符號。(板書:千米km)學習千米的讀法。
1、動態(tài)演示過程——初步體驗千米和米之間的進率。
(1)猜測:千米在生活中應用較廣泛,那么1千米究竟有多長呢?猜猜看!
(2)觀察:1千米到底有多長呢?請大家仔細觀測公路長度的過程,把你看到的記下來。
多媒體可見演示:每測量出100米,就放大分別顯示出“100米”“200米”“300米”……“900米”,最后隨著音樂聲響起,“1000米”變?yōu)椤?千米”。
(3)提問:你知道了什么?
(1千米=1000米,1000米里面有10個100米。)。
(4)小結:1000米=1千米指導學生讀這個式子是要注意前面的數(shù)和后面的單位之間需停頓一下。
2、回憶課前活動——進一步體驗“1千米”的概念。
(1)算一算:課前已經(jīng)量出我們的學校跑道一圈有多長,(250米)幾圈是1千米,明確250米一圈的跑道,4圈是1千米。
(3)說一說:你感覺1千米長嗎?自由交流。
(4)找一找:從學校到附近大約什么地方是1千米?你還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1、進一步認識“1千米”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獨立描出1千米的長度。
交流從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請其余學生參與評價。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引導學生說出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求什么。
獨立練習,組織交流。強調(diào)米與千米的換算方法。
2、進一步理解“1千米=1000米”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
組織交流,說一說是怎樣思考的。
3、進一步明確各種長度單位。
做“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討論用什么長度單位比較合適。
組織交流。
4、綜合應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做“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直接比較河流的長短。
說一說每一條河流大約有幾千米。
(2)做“想想做做”第6題。
第1小題讓學生直接算一算,第2、3小題組織學生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交流想法。
1、提問:今天你又學到了什么新知識,和以前學到的哪些知識有關?學了有什么用?
2、實踐作業(yè):
課后調(diào)查各種交通工具的一般時速,各路段的距離,記錄下調(diào)查結果。
車輛名稱。
轎車。
火車。
輪船。
飛機。
一般時速。
路段。
路程。
安鎮(zhèn)——無錫。
無錫——上海。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五
知識與技能:認識長度單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建立一千米的長度概念。并通過觀察、推究等方法明確1000米=1千米,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推理能力,并且通過教學內(nèi)容能夠喜歡體育,培養(yǎng)學生鍛煉身體、積極學習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長度單位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使學生親身體驗1000米長度,建立1千米的空間概念。
一、復習舊知,建立聯(lián)系。
1、在之前的學習中,咱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呢?能從小到大背出來嗎?并且用手表示每個小單位。
教師板書: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們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長度。
二、聯(lián)系實際,導入新課。
1、同學們,觀看過體育盛事——奧運會嗎,在奧運會中有些什么比賽?學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賽中有一些什么項目呢?學生列舉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賽中都是在規(guī)定的跑道內(nèi)完成,你們試跑過這些長度的鍛煉嗎?在跑步比賽中最長的運動是什么項目?——馬拉松(ppt展示)。
5、學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為1000g=1kg)通過孩子們已知的知識構架能夠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體驗,感受長度。
2、估想:1000米是多少個100米,那么在操場上會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學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計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總結出正確的圈數(shù):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時我們在操場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實長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繼續(xù)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讓同學們在小組內(nèi)交流一下,然后教師組織班上交流。
2、那么我們再次來從小到大把咱們學過的長度單位整理一遍。
教師板書: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總結:在計量比較遠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千米(公里)作為單位。
3、想一想:如果我們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們的操場上跑多少圈?學生思考后得出結論: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個1000米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得出結論:3個。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結:
整理板書: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書質(zhì)疑,鞏固練習。
1、看一看書,想一想還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問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2、我們一起把今天學過的知識再鞏固一下,看看今天我們班上誰最勤勞,回答的問題又多又正確,我們將給予獎勵哦!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六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例4。
“千米”是一個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在學生的生活中經(jīng)常會聽到、看到有關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構效果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個較大的長度單位,離學生“可視性”的體悟和感受經(jīng)驗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習過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較困難,是學習的難點。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學、乘車旅游、參加運動會等生活經(jīng)驗,這就使得本節(jié)課很容易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結合起來??紤]到錦江小學校園及學生的特殊情況,在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實際長度概念時選用學生熟悉的學校周圍的一些環(huán)境,這樣既能有效化解難點,又能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
1、認識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一)復習導入。
師:到目前為止,你知道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毫米、厘米、分米、米)。
(二)學習新知。
1、認識1千米。
師:你感覺1千米應該有多長?
2、感受1千米。
師:1000個1米有多長?你來猜測一下。(400米一圈的操場,走兩圈半就是1千米)。
師:請每個人都在心里默默地想象一下1千米有多長,說給你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師:1千米究竟是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長,你想不想親自到室外去驗證一下?我們一會兒到外面去驗證一下1千米是不是你想象的那樣長。
去室外體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步要勻,路線要直。
(2)數(shù)步數(shù)時可以用手指幫助計數(shù)。
(3)靠路邊行走,注意安全。
(4)完成學習匯報單。
回到教室里,說一說走完1千米的感受。
3、估算1千米。
從我們學校門口出發(fā)到哪里大約是1千米。
4、單位間的換算。
(三)鞏固練習。
(四)總結階段。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寫一篇數(shù)學日記———《感受1千米》。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寫:
1、你眼中的1千米有多長。
2、走完1千米的路你有何感受。
3、你所熟悉的哪段路的長度大約是1千米。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七
《千米的認識》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千米的認識時,考慮到千米是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建立千米的長度觀念就比較困難。教學中,學生確實最不容易理解的是從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因此,我就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上課的前一天晚飯后隨家人實際走一千米的路,這樣從實踐中感知1千米有多長,就比較容易建立千米的觀念。這樣學生就能跟實際操場的情況聯(lián)系起來理解和掌握。這對于一部分學生有了很好的幫助。在課堂教學時我?guī)W生到操場上課,實際測量和感知一千米的長度,學生顯得特別興奮。大部分學生能在能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教學效果較為理想。有個別注意力比較容易分散的學生,對于在室外上數(shù)學課感覺很新鮮,對于該課的內(nèi)容的關注度就減少了,所以對于這一小部分學生來說,達到的效果就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如果要在課外進行實際方面的操作,我會事先講清目的和要求,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八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82頁例2。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平方千米的實際含義,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頃之間的進率,能進行單位換算。
2、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能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主動探索的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平方千米的含義,體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準備:小朋友們,你們好,我叫周登玉,你們可以叫我周老師,很高興來到你們班,這節(jié)課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完成,你們愿意嗎?(愿意)。
(讓學生簡單說一說:生,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通常用公頃作單位。公頃可用符號“ha”表示。師:1公頃有多大?生: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面積這么大,1公頃=10000平方米。非常好,我們來看一看這個題你能完成嗎?)。
2、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還要來學習另外一個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投影出示例2圖片)。
3、學生看圖,并讀一讀其中的數(shù)據(jù)和文字。
同學們,圖中計量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面積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積單位啊?
(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平方千米。
二、認識平方千米。
四川九寨溝,三峽水庫、杭州西湖的占地面積都非常大(可稍微介紹一下)。
我們在測量和計算大面積的土地時,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單位。
板書:平方千米可以用符號“km2”表示。你們知道我們國家的領土面積有多大嗎?介紹:大約是960萬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的公頃是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那請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邊長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
揭示: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長?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繞1個籃球場跑一圈是56米,大約跑18圈。)。
1平方千米是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頃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嗎?(學生計算)。
4、交流反饋。
指名說一說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邊長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頃,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頃。
5、試一試。
學生理解題意。這個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別是多少?單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積單位是什么?指出:和千米相對應的面積單位就是平方千米。學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結果。
三、練習鞏固。
1、練一練第1題。
學生計算,并交流如何把平方米化換算成平方千米。
2、練一練第2題。
學生讀一讀,并填一填,交流如何把公頃換算成平方千米,平方千米如何換算成公頃。
3、練一練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4、練習十四第5題學生理解題意,估計其他四個省的面積。學生討論并交流。
5、練習十四第6題學生討論,互相說一說。全班交流。
6、練習十四第7題。
想象物體的實際大小,選擇合適的單位。
四、全課總結板書設計:
公頃與平方千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1000000平方米。
千米的認識說課稿三年級篇十九
《認識千米》這一課的知識目標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義,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進行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能解決一些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體驗千米的應用價值。單位換算和有關千米的實際問題對學生而言并不困難,而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對于學生來說,1千米這一概念的建立難度較大,所以在教學時我著重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強調(diào)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從基本的長度單位米開始,在新舊知識的引申、發(fā)展處加以復習強化,促成新舊知識的轉(zhuǎn)化,盡量使學生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當然,光靠這些要使學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還是相當困難的。學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課間我先帶著學生觀察操場,帶著他們走一走、試一試,讓他們數(shù)一數(shù)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計花了多少時間。讓他們對2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學生認識1千米作一個鋪墊?;氐秸n堂匯報之后,讓他們通過計算知道圍著操場走5圈就是1千米。這樣,學生想象的1千米和實際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對比,學生對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在之后的練習中,也明顯的感到學生對1千米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
可見,學生知識的形成是來源于實際生活的,與自己的生活越接近學習起來就越輕松,也越感興趣,讓知識有根,知識的種子才能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8578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