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春季高考題語文匯總(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31 20:41:23
2023年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春季高考題語文匯總(五篇)
時間:2023-03-31 20:41:23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春季高考題語文篇一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yǎng)朗讀、背誦的能力。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shù)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會導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是明確本文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方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shù)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教學難點是文字較艱深。

解決以上重點、難點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大教師指導、講析的分量,以讀讀、講講、議議、背背的形式貫穿課堂始終。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讀、背課文。

2.學生自我理解課文內(nèi)容,疑難詞、句、意,課堂向老師、同學質(zhì)疑。

3.討論本文的立論與《過秦論》有何相似之處?它們的立論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jié)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jié)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xiàn)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蘭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盡態(tài)極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賀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橫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學生大聲地自讀。

3.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課上對照注解疏通全文,將疑點劃出,以備質(zhì)疑、釋疑。

4,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二)學習第一段

1.提問課后練習第一題答案,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注意讀出阿房宮的宏偉氣勢和賦鋪張揚的特點。

3.學生齊讀。

4.學生質(zhì)疑、教師指導、明確重點掌握的詞。

(1)需要掌握的重點實詞:

六王 完了、結(jié)束 北 而西折 動詞,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數(shù)→動 統(tǒng)一

構(gòu)而 折 “驪山” 名→狀 從驪山

“北”、“西” 名→狀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動 出現(xiàn)云彩

“龍” 名→動 出現(xiàn)龍

未霽何 名→動 出現(xiàn)虹

歌臺暖 動→名 歌聲

5.段意理解。

分四層。

第一層:開首十二字,交代時代背景,點出地理環(huán)境?!柏!薄俺觥彪m是粗筆勾勒,但已顯愛憎,揭示了秦始皇統(tǒng)一后驕縱享樂,幾十萬勞動者的辛勞與血淚才換得阿房宮“出”。

第二層:“覆壓……流入宮墻?!笨鋸埵址ǎ倢懓⒎繉m的宏偉規(guī)模?!案矇骸毖云鋸V,“隔離”言其高。驪山,起伏不斷;二川,滔滔不絕,這兩句將宮殿趨向、座落地勢、規(guī)模之大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

第三層:“五步……不知西東。”以大量的對偶、排比等駢句,極力描繪、渲染了阿房宮內(nèi)樓臺殿閣的宏偉、豪華,橋梁復道的奇麗、壯觀。“五步”“十步”,寫出樓閣之密;廊腰飛檐,指出宮室之美。廊腰縵回突出曲線美;鉤心斗角突出結(jié)構(gòu)美?!氨P盤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樣樓閣的形狀,像蜂房那樣邃密,如漩渦那樣紆回。“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擲筆長嘆,言非筆墨所能盡言。

第四層:本段最后部分。

從行文上看,這部分帶過渡性質(zhì),從建筑寫到宮殿中人物的活動,“歌臺暖響”等四句既寫宮中歌舞之盛,也寫出這歡歌狂舞背后隱藏著宮人的無限悲戚?!啊罩畠?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重在寫人之感受,親疏各別,冷暖不均。

6.小結(jié)“賦”的特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的特點是“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作者圍繞一個事物,就某一客觀對象反復描寫,多方渲染,極盡鋪陳之能事,以達曲傳其義,情盡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體現(xiàn)了上述特點。

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春季高考題語文篇二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讀懂文章大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辭官歸隱的情懷。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文中作者表現(xiàn)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喜悅以及遺世獨立、樂天安命的隱士精神,學習作者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重點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

三、教學方法

通讀感悟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對比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法。導入語:“源中一日,漁耕自得其樂,無論魏晉;世外千年,保暖皆為使然,何須有漢”同學們,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詩人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里有著桃之夭夭、山溪水滿、雞犬相聞、男女耕作的田園農(nóng)村美景,也有淳樸熱情的桃源民風,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你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就是陶淵明,我們曾經(jīng)在他的《飲酒》中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記》感受他的歸隱向往。今天,讓我們學習《歸去來兮辭》繼續(xù)感受他的隱士情懷吧!(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問1:學生圈畫出重點實詞和虛詞,比如實詞“來、胡、諫、觴、容膝、盤桓、遑遑、乘化”,虛詞“而、以、兮”,匯報課前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預習成果。

明確:胡:何,為什么。諫:止,挽救。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問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jié)合注釋,學生歸納文章大意?!罢埻瑢W們概括本文大意。試著從描寫的角度進行歸納”同桌自由交流,并舉手發(fā)言。其他學生補充回答。

明確:本文作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nèi)心感受,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chuàng)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讀

問1:默讀全文,圈畫關(guān)鍵詞句,找出作者歸隱的原因。問學生“陶淵明身上有著濃厚的隱士標簽,他為何要隱逸?請找出相關(guān)詞句進行賞析?!?/p>

明確:序中“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

問2:在作者歸隱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語文小組的分組形式談談你們對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鐘后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發(fā)言。教師點撥,提示學生結(jié)合作者其他作品《歸園田居》進行比較分析。

明確:“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為形役”為主要原因。聯(lián)系《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百|(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既自以心為形役”說明了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不愿被_

世俗之事勞神,喜歡躬耕于田園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園詩意生活?!吧罾⑵缴尽笔惆l(fā)生平志愿是達則兼濟天下,期待百姓遠離壓迫剝削的理想追求。但因_

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堅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歸隱田園。(板書:本_

自然、厭_

世俗、好田園之樂)

問3:從這些主要原因看,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自由讀文,并舉手發(fā)言。

明確:本_

自然,討厭_

世俗,喜歡歸隱田園,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也抒發(fā)了他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堅定自己高潔的人生追求。(板書:高尚的理想志趣,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感受了其中厭惡_

黑暗,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你能找出其他對于_

厭倦的詩人作品進行分享嗎?讓學生課下進行搜集整理。(比如劉禹錫《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也是表達了詩人厭惡_

,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教師總結(jié),深化情感。作業(yè):寫一篇讀后感,下節(jié)課進行分享交流。

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春季高考題語文篇三

篇一

一、自讀要求:

(一)了解莊子及其作品、思想。

(二)結(jié)合課文注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

(三)熟讀課文,背誦的一段。

二、學習側(cè)重點:

(一)對比手法的運用。

(二)超乎尋常的想象力。

(三)寓言體的特點。

(四)浪漫主義的奇麗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藝術(shù)風格。

(解說)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對比鮮明、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寓言體文章,因此重點研究學習這些方面,對于了解莊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礎上有所借鑒、發(fā)揮與創(chuàng)造極有幫助,有利于我們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

[自讀程序]

一、在教師簡要交代作者及其作品、思想的基礎上,學生獨立地借助工具書及課文注釋通讀全文。初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及藝術(shù)風格。

二、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分小組對自讀時存在的問題、疑難進行針對性研究。

三、在研究的基礎上分小組向教師質(zhì)疑,教師針對學生的提問有選擇地予以答疑。

四、強化性自讀檢測。

(解說)對于閱讀課文,教師必須對學生放開手腳,訓練和培養(yǎng)他們的自讀習慣,提高他們利用教材本身和工具自我學習的能力。為此,教師可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其合作精神和研究習慣。

[自讀點撥]

一、莊子及其作品

莊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戰(zhàn)國時宋國人。的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復雜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對現(xiàn)實不滿,不與統(tǒng)治階級合作。相傳楚王曾經(jīng)用千金聘禮請他為相,被他拒絕。

莊子的生平事跡流傳下來的不多,我們僅能從《史記》和《莊子》中了解一點零碎的東西。他對后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莊子》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文筆汪洋態(tài)肆,想象奇特豐富,氣勢波瀾壯闊?!肚f子》共33篇、內(nèi)篇7篇是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學術(shù)界認為是他人偽作?!肚f子》善于虛構(gòu),十有_是寓言作品。莊子的想象力十分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變化,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人勝。魯迅先生說: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莊子與魯迅》)也有人稱他的作品是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二、莊子的思想

莊子哲學是生命哲學。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huán)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終極意義。那些從某種意識形態(tài)立場出發(fā)的批評家們必然缺乏與他對話的基礎,更沒有無端攻擊他的權(quán)利。

人活著,這是第一個無可懷疑的存在論意義上的基本事實,沒有比它更優(yōu)先的。

人活著,是為了追求一個更幸福的生活,更歡樂的人生,這是目的,沒有比它更重要了。

以這樣一個事實為起點,以這樣一個目的為旨歸,莊子問:人,尤其是被拋在滔滔亂世中、作為個體的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

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創(chuàng)造生命。

上一章講天道觀,天道作為大宗師,是人生追求的境界,也是全部思想的綱領。以下幾章皆由此延展開拓出去,反過來又深化了這一主旨。

莊子說有,但首先要認清人生的苦難和苦難的根源。

既然苦酒是自己釀成的,還是要先嘗一口。

這是個亂世。養(yǎng)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養(yǎng)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之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過,悲夫!世之人以為養(yǎng)形足以存生,而養(yǎng)形果不足以存生,則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莊子說,百年大木,被割開做成犧尊,加以青黃之色的文飾,而不用的部分被棄于溝中,犧尊與棄木相比,美丑雖有差別,但從喪失本性來說是一樣的。夏桀、盜跖與曾參、史魚相比,行為的好壞是有差別的,然而從喪失本性來說都是一樣的。(《天地》)

但這并不是說,善惡本身沒有差別,而是說,相對于天道和天人合一的本性來說,這種對立是沒有意義的,甚至在失性上是一致的。有人認為道家鼓吹無惡不作與居仁行義一樣自然,一樣合理,其實是莫大的誤解。

莊子接著說,喪失本性的表現(xiàn)有五種:一是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是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是五臭熏鼻,激擾嗅覺;四是五味濁口,敗壞味覺;五是好惡迷亂人心,使性情浮動。這五者,都是生命的禍害。(《天地》)

那么,是不是五味濁口人就不該吃飯?五色亂目人就該做睜眼睛?五聲亂耳就該掩耳盜鈴?當然不是。五色未必亂目,但若失去本性,被五色所炫惑,那么當然心神搖蕩,追逐美色去了。好惡未必亂心,但有好惡就必然有某種立場和先入之見,如果固執(zhí)地堅守這種立場和由此而來的善惡正邪分別,那么要是它們不合天道的話,則必然帶來惡果。

所以莊子批評主張縱欲的楊朱和主張禁欲的墨子,認為他們只是在_

數(shù)量的增減上做文章,卻沒有考慮到二者都是不合人性的,沒有考慮到還有實質(zhì)上的變化,即不追逐_

而又不扼殺_

的無無境界。換言之,假如有了良好的生活意識和合乎天道的本心,_

是不可能困擾人生的。因此,所謂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獸的名言,其實是把人_

為對立的兩個方面,永遠解決不了人生問題。莊子諷刺道,那些人好惡聲色充塞心中,冠冕服飾拘束著身體,柵欄塞住了內(nèi)心,繩索捆住了身體,眼看著在繩捆索縛中還自鳴得意。要是真有所得話,那么被反手縛綁的罪人、囚在獸欄中的虎豹,豈不是也可算作自得了?(《天地》)莊子既不是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昭昭;也不是一副世人皆醉我獨醒的派頭。他知道對于天道,無論誰都應該敬畏,都不該太狂妄太自負,都不該固執(zhí)于成見,師成心而自用,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否則,天道就被小的成就所遮蔽了,至言就被浮華之辭遮蔽了,儒家與墨家的爭論就屬此類,更何況一般人呢?

小夫之知,離不開應酬交際,勞弊精神于淺陋瑣事,卻想普渡眾生,引導萬物,以達到太一形虛的境界。像這樣,只是為宇宙形像所迷惑,勞累身體而無法認識太初之境?!蘸?你們的心智拘泥在毫末小事上,怎么會知道大寧的境界呢?(《列御寇》)

因此,人生并不必然痛苦,至樂、天樂也是可以獲得的,這就看你懷著一顆什么樣的心靈。

三、關(guān)于《逍遙游》

《逍遙游》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內(nèi)篇》之首。逍遙游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向,不可得也(《莊子·天地》)。一方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胠篋》)的_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現(xiàn)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沉濁,不可與莊語(《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游》。

全文若即若離,疏而難分。為分析方便,權(quán)且分為三段。第一段從篇首至圣人無名。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作順序,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說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著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并不得逍遙游,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然后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自不必說,就是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于風,算不上逍遙游。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游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后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guī)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游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游。什么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游了。

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境界,除了莊子又有誰創(chuàng)造得出呢?不僅如此,作者還通過姑射山神人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的美麗形象,將那種境界人格化、具體化,使人明知其假,寧信其真。

把自己的縹緲幻想寫得這樣實在,這樣美妙,除了莊子,恐怕也沒有第二個人了。莊子隨心所欲地想像出這些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誑人,而是其構(gòu)思匠心的必然體現(xiàn)。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

大鵬必須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難想見;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名還有什么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為、無己,在無何有之鄉(xiāng)去作逍遙游!

其次是熾烈而隱蔽的情感。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臟,莊子耽溺于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

莊子醉心于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里,所以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天下》)的背后有深深的苦悶,虛幻的無何有之鄉(xiāng)產(chǎn)生于對人間世的絕望,他追求著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中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把那個不食五谷,吸風飲露的神人寫得那樣美麗絕倫,其中不正燃燒著他那熾烈的、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之火嗎?還有,他雖然提出應該無己,物我不分,卻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可見這個一心要飛離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會,而只是人生社會的黑暗和骯臟。這里還有必要提到大鵬這個形象。盡管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但是卻義正辭嚴地駁斥了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diào)指出有小大之辯,并且三次用濃墨重彩,不避重復地描繪了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么呢?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向往著逍遙卻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里,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我們不妨作這樣的比較想像:一只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xiāng)……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么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xiàn)的正是作者這種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四、簡論《莊子》寓言的藝術(shù)特色

善用寓言,這是《莊子》一書很重要的藝術(shù)特點。莊子在其《寓言》篇中自敘其著述特點時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馬遷在《史記.老莊

申韓列傳》中亦指出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子》全書大小寓言共計二百多個,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長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個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來傳達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個中國文學也是罕見的。

《莊子》的寓言又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韓非子等人亦可謂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間傳說故事來加強自己的論辯,韓非多利用歷史傳說與典故以佐證自己的說理。而《莊子》的寓言卻大多皆空語無事實(司馬遷語),為莊子本人所虛構(gòu)而成,正如劉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與語,寄辭于其人??梢哉f,莊子是第一個自覺地運用虛構(gòu)手法的作家。

《莊子》寓言的獨特性,還在于它的多義性。莊子在創(chuàng)造了如此大量、豐富多彩、變化多姿的藝術(shù)形式棗寓言之時,其寓意卻是比較隱蔽、模糊的。他在講故事時,并沒有明白、精確地點明他要說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異的形象思維,通過故事自然流露出來。這樣,其寓言的寓意就變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點。一個寓言,需要讀者再三體味,才能領悟其深層含義;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讀之會有不同的理解。這種含蓄的暗示手法的運用,正與莊子道之玄虛空靈的精神實質(zhì)相吻合。這種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無窮的萬象,不盡的意蘊,讓人能夠捕捉一二卻也難以全部領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內(nèi)涵的豐富和模糊的美??梢哉f,莊子在創(chuàng)造這些寓言時,本身所運用的,就是一種直覺的形象思維,因而也要靠讀者的智慧加上靈悟的直覺才能通徹明察。所以單憑直接的、明白的邏輯理性,是無法全部理解體會到那種神和道的境界。正因為如此,歷來對莊子寓言的解釋,眾說紛紜。

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春季高考題語文篇四

《游褒禪山記》教案(一)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認識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4.背誦全文,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設想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guān)系,力求講得透辟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yǎng)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復鞏固,溫故知新。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游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借記游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而表現(xiàn)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寫作背景。

1.關(guān)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xiàn)在江西省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后被封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2.關(guān)于本文寫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課內(nèi)預習。

對照注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四、講讀第1、2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作適當板書):

1.一詞多義:

(1)“卒”:①死?!白湓嶂薄"诮K于?!白湎嗯c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胺蛞云1种洹?《赤壁之戰(zhàn)》)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捌湮穆纭!雹谖淖?。“獨其為文”。、③華美、有彩飾?!吧崞湮能帯薄?《公輸》)

(3)“道”:①道路?!坝斜偷馈?。②說、講?!昂慰蓜俚酪苍铡?。③道理?!皞鞯朗軜I(yè)”(《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皹O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耙鄻O七八萬耳”。(《赤壁之戰(zhàn)》)

2.詞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笆忌嵊谄渲贰?。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名之曰褒禪”。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岸苊摺?。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糜握咭嗖荒芨F也”。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傲H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拔崴詾榇苏?,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jīng)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chǎn)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jù)。

4.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三)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五、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出現(xiàn)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2.預習3、4、5段,借助課文注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②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③人稱代詞,表領屬關(guān)系,作“它(他)的”講。④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⑤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課文第3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觀”:①觀察、看?!肮湃酥^于天地……”②景象?!胺浅V^”。③建筑物的一種,讀,“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2)“得”:①能夠?!安坏脴O夫游之樂”。②心得、收獲?!巴械谩?。③融洽?!芭c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澳车冒搜伞薄?③、④均《王忠肅公翱事》)

(3)“夷”:①平坦?!耙囊越薄"阽P平、削平?!敖癫俾拇箅y”(《赤壁之戰(zhàn)》)。③我國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澳蠐嵋脑健?。(《隆中對》)

(4)“相”:①幫助、輔佐,讀?!盁o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讀?!安匐m托名漢相”(《赤壁之戰(zhàn)》)③互相,讀?!白湎嗯c歡。“(《廉頗商相如列傳》)。

2.古今異義:

“非常”:本文義為“不尋?!?、“非同一般”,是兩個詞。如:“非常之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3.虛詞: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②用來、拿?!盁o物以相之”。作連詞用,相當于“而”:①表并列。“險以遠”。②表承接?!坝缮揭陨稀?。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diào)“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二)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本段著重寫什么?

提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嘆”。

2.這一段可分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

提示: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⑤強調(diào)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guān)系,首先要有志,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diào)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diào)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guān)鍵作用,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xiàn)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這對于我們治學、處事、創(chuàng)業(yè)都有很大啟發(fā)。

三、講讀第4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悲”:①感嘆、嘆惜?!坝嘤谄捅?,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③哀憐?!坝啾?,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2)“勝”:①盡?!昂慰蓜俚酪苍铡?。②能承擔,禁得起,?!芭婀粍俦瓨?gòu)”(《鴻門宴》)。③優(yōu)美的,?!坝栌^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④勝利,?!敖K不能加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笫乐嚻鋫鳌?/p>

(2)“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后世之謬其傳……”

(二)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生發(fā)出來的?

提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該“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經(jīng)過自己頭腦的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lián)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lián)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思慎取”的結(jié)論,邏輯十分嚴密。

四、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xiàn)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jié)。

五、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的?(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③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極夫游之樂”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起全段,使文章前后銜接,過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應,意思貫通,起照應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和“其下平曠……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jù)。議論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六、全班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文后練習一、二、四題。

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春季高考題語文篇五

《蜀道難》高中教案經(jīng)典設計

一、說教材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幾篇文章都是唐朝詩歌?!妒竦离y》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擔憂,從藝術(shù)特點上看,詩歌想象奇特,筆法夸張,充分體現(xiàn)了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學習本詩對學生認識唐詩,鑒賞詩歌,培養(yǎng)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都有重大作用。

二、說學情

學生對古典詩歌并不陌生,但他們的認識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層,還沒用真正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因此在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去品味、感悟,幫助他們進入詩歌的情景,增強詩歌的鑒賞能力。

三、說目標

根據(jù)教材、學情及課標要求,我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作家及背景。2、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shù)特色。

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詩的意境美、聲韻美,激發(fā)他們對于中國古典文化的熱愛。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解讀詩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評析詩歌的雄奇瑰麗、富于浪漫色彩的藝術(shù)特色,體會作者寫作詩歌時的情感。

五、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1、誦讀法;2、問題引導法;3、交流討論法;4、點撥法。

學法:1、自主學習法——搜集資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

2、勾畫圈點法——勾出文中的重點句,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3、合作探究法——交流討論,共同研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詩人中,李白是被人們譽為既有俠肝義膽,又有仙風道骨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傳奇的一生,豪放飄逸的詩風,確實給人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蜀道難》,再次感受李白詩歌的風格。(板書)。

(二)作者簡介[學生演說]

(三)誦讀感知

1、第一遍,個別學生堂上朗讀,讀后師生議論不足之處。

2、第二遍,聽錄音或老師范讀,學生圈點矯正。

3、第三遍,全體學生齊讀。

4、第四遍,學生結(jié)合注釋默讀,疏通詩意,圈出難點,合作交流。

(四)問題探究:

1、《蜀道難》中貫穿全詩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詩起到什么作用?

明確:(1)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2)全詩的主旨句。貫穿全詩始終,有一唱三嘆之效!

2、蜀道“難”在哪里?

三難:第一段從歷史角度說開辟之難。

第二段從山勢高危的角度說攀越之難。

第三段從現(xiàn)實角度說安居之難。

3、詩人怎樣來表現(xiàn)蜀道的雄奇險峻?

明確: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的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五)延伸拓展:本文主旨歷來爭議不定,你是怎么看?

主旨探討之一:送別友人。

主旨探討之二:抒寫心志。

主旨探討之三:諷喻時政。

主旨探討之四:倦于仕途。

(六)堂上總結(jié)

這首詩想象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zhì)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誦這千古名篇。

(七)說作業(yè):背誦該詩。

(八)板書設計:板書方面,我力爭簡潔明了,采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20583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