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九篇(通用)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1 13:20:35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九篇(通用)
時間:2023-04-01 13:20:35     小編:admin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篇一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shè)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shè)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shù)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jié)構(gòu)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nèi)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nèi),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構(gòu)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cè)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shè)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shù)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jié)構(gòu)。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shè)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jié)構(gòu)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shè)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睌硺枪┦勘茱L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zhuǎn)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chǔ)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gòu)筑城墻,挖掘城壕,設(shè)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拿嬲懈饔幸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nèi)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shè)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篇二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有3020_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gòu)筑城墻,挖掘城壕,設(shè)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_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篇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wù)。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chǔ)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shè)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shè)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shù)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zhàn)馬上下。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wèi)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gòu)筑城墻,挖掘城壕,設(shè)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危坑们啻u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剁姌怯洝肥嵌叫捱^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鐘鼓樓及城墻沿途講解的導游 鐘樓的鐘聲詮釋了西安古城的古樸和這座歷史古城的渾厚。那么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家會在欣賞鐘鼓樓城墻沿途風景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西安這座古城風韻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飲食文化,說起西安的飲食,大家能否說出西安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小吃嗎?

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著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嘗西安的風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nèi)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邊有兩幢仿明清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建筑上很醒目的一句話“千古風味餃子香,傳奇品質(zhì)德發(fā)長”,對,這就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中華老字號德發(fā)長,德發(fā)長是以餃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嘗的話可以在我們旅行完之后互相結(jié)伴去感受一下德發(fā)長的非同尋常之處,同時也告訴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沒品嘗過這里的餃子!不過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風味這一名號,想必一定實至名歸吧!說完了餃子那么有的人就要問了羊肉泡饃在哪個地方有賣的? 那么請大家隨我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德發(fā)長隔壁有個同樣建筑風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門口我們會不經(jīng)意留意到一個雕塑,那么大家能說出這個雕塑展示了陜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來)同盛祥主營牛羊肉泡饃、各種特色小吃,而且將傳統(tǒng)特色與現(xiàn)代時尚融為一體,所以來這個地方來就餐的話我想大家會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過鐘鼓樓廣場,我們現(xiàn)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優(yōu)美的鼓樓,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那么我想問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條街,來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機會來回民一條街的話都認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獨特的一面,那么為什么這么說?我想不光是因為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和飾品店 帶給我們無限的吸引,更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樓到北院門一線,南北走向的街道,不過有時也會把相連的化覺巷、西羊市還有大皮院一同算進去?;孛窠诸櫭剂x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區(qū)的一條街道,大約500米左右,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

成蔭,路的兩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兩邊的商鋪主要是以經(jīng)營餐飲和一些具有陜西特色的飾品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經(jīng)營的,具有濃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來游客的的喜愛。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街道兩旁的飯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飯店。其中有幾家比較有名的飯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賈三灌湯包、紅紅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孫家羊肉泡饃等等。其中關(guān)于西安的羊肉泡饃還有一段比較風趣的傳說,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在稱帝前受困于長安,終日過著忍飲挨餓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到他非常的可憐,所以就讓他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掌柜就澆了一勺滾熱肉湯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著趙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頓飯,當時他感到這頓飯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過長安時,仍忘不了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就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饃,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鮮美無比,所以就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從此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jīng)傳開,牛羊肉泡饃便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所以有機會大家可一定要品嘗一下當?shù)氐拿袼罪L味。

其實在回民小吃一條街上,還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飾品供大家選購,大家可以看到這些飾品可謂是琳瑯滿目,種類多樣,比如這里還擺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飾品,那么大家可以買上一兩個作為來西安的紀念。于此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里的有很多有賣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紅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紅代表吉祥與如意,所以我想大家還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選購一些紀念品的。

剛才我們說到回民小吃一條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那么大家誰知道它的來源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朝,回民街曾經(jīng)就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迎來了來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節(jié)、學生。那么這些人也就是后來的回民。據(jù)歷史記載,許多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后,在這一區(qū)域經(jīng)商、留學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這里成為6萬多回族穆斯林群眾的聚居區(qū)。作為伊斯蘭文化的傳承之地,這一區(qū)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門、明代西城門樓群、眾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廟、佛教西五臺、喇嘛教廣元寺等眾多文化遺跡。街區(qū)內(nèi)眾多街道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qū)相映成趣。

大家現(xiàn)在看到這座寺廟位于化覺巷內(nèi),始建于唐玄宗天寶元年,距今已經(jīng)有1200多年的歷史,之后經(jīng)過了宋、元、明、清的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具有明清風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的有機統(tǒng)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進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經(jīng)過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還新增了不少與寺院風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相信通過對這一地帶文化的有效保護,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將會成為一個能夠體現(xiàn)我們西安的文化特色、黃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區(qū)。

接下來呢,我們將趕往我們的下一站——西安古城墻。在去古城墻的路上我會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沿途的景區(qū),那么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化一條街,

從西安鐘樓南行,快到南門時然后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色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杰”的醒目對聯(lián),從這幅對聯(lián)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這條街的主題。顯而易見,書院門比我們剛才介紹的回民小吃一條街多了幾番詩韻在其中,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書院門游覽,或許大家會在這里有更多的收獲。

那么從鐘鼓樓到城墻沿途的講解就到此為止,如果大家還有什么不懂得地方盡管來問我,我會盡量為大家解答。同時衷心希望大家能夠在西安玩的愉快、開心!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篇五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wù)。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chǔ)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shè)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shè)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shù)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zhàn)馬上下。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wèi)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gòu)筑城墻,挖掘城壕,設(shè)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剁姌怯洝肥嵌叫捱^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篇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們將去參觀西安城墻、鐘樓和鼓樓。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wù)。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chǔ)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御設(shè)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城墻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歷時8年修筑完的城墻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好了,現(xiàn)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城墻最外圍是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跨過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shè)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shù)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以防止敵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用木材2.8立方米,門扇上下橫匝著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鐵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就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兼用來打更。敵人攻入閘樓城門,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可屯兵。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體建筑,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通向城頭的馬道,便于戰(zhàn)馬上下。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因此守衛(wèi)異常嚴格。

隨著歲月的變遷,現(xiàn)在我們可以看到西安城墻的長樂門、安定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gòu)筑城墻,挖掘城壕,設(shè)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時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危坑们啻u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剁姌歉琛肥钱斈晷藿ㄧ姌堑年兾餮矒猃忢t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剁姌怯洝肥嵌叫捱^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篇七

西安是明代的全國軍政重鎮(zhèn),西安鐘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鐘樓構(gòu)建于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shù)男问剑偢?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nèi)有樓梯可盤旋而上。

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nèi)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并分別與明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

鐘樓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

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關(guān)中一帶連連發(fā)生地震,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河里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長安在震動。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覺不踏實,于是想辦法要壓著它。道人術(shù)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鐘樓,鐘乃天地之音,可鎮(zhèn)住蛟龍。為此,朱元璋專門修了一個全國最大的鐘樓,并調(diào)來“天下第一名鐘”景云鐘前來助陣。

鐘樓修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兒子鎮(zhèn)守西安,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館正門口那兩個銅獅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東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并繪制陜西地圖進獻。但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遷都西安一事終未實現(xiàn)。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鐘鼓樓及城墻沿途講解的導游 鐘樓的鐘聲詮釋了西安古城的古樸和這座歷史古城的渾厚。那么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家會在欣賞鐘鼓樓城墻沿途風景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西安這座古城風韻的另一面,那就是西安的飲食文化,說起西安的飲食,大家能否說出西安有哪些比較有名的小吃嗎?

西安的飲食文化洋溢著濃郁的西北風情,品嘗西安的風味小吃是游西安的一大樂事,無論是一直被西安人鐘愛的羊肉泡饃,還是名揚海內(nèi)外的“西安餃子宴”,都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在我的右手邊有兩幢仿明清的建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建筑上很醒目的一句話“千古風味餃子香,傳奇品質(zhì)德發(fā)長”,對,這就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中華老字號德發(fā)長,德發(fā)長是以餃子宴而著名的。大家如果想去品嘗的話可以在我們旅行完之后互相結(jié)伴去感受一下德發(fā)長的非同尋常之處,同時也告訴大家一件很不幸的事:我也沒品嘗過這里的餃子!不過我想它既然打出了千古風味這一名號,想必一定實至名歸吧!說完了餃子那么有的人就要問了羊肉泡饃在哪個地方有賣的? 那么請大家隨我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德發(fā)長隔壁有個同樣建筑風格的酒家——同盛祥。在同盛祥的門口我們會不經(jīng)意留意到一個雕塑,那么大家能說出這個雕塑展示了陜西八大怪中的哪一怪呢?(凳子不坐蹲起來)同盛祥主營牛羊肉泡饃、各種特色小吃,而且將傳統(tǒng)特色與現(xiàn)代時尚融為一體,所以來這個地方來就餐的話我想大家會感受到西安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穿過鐘鼓樓廣場,我們現(xiàn)在到了雄健宏大、古雅優(yōu)美的鼓樓,鼓樓的街道兩邊都是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各種知名的西安小吃應有盡有,那么我想問一下大家,西安最有名的小吃一條街是什么街?不言而喻,就是回民小吃一條街,來到西安的游客如果有機會來回民一條街的話都認為西安回民街有它很獨特的一面,那么為什么這么說?我想不光是因為街道兩旁大量的美食店鋪和飾品店 帶給我們無限的吸引,更是因為這條街道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吧。

回民街一般指的是鼓樓到北院門一線,南北走向的街道,不過有時也會把相連的化覺巷、西羊市還有大皮院一同算進去。回民街顧名思義就是回民聚居之地。西安回民街是回民區(qū)的一條街道,大約500米左右,特點是青石鋪路,綠樹

成蔭,路的兩旁是古色古香的仿明清建筑物,兩邊的商鋪主要是以經(jīng)營餐飲和一些具有陜西特色的飾品為主的,而且都是由回民經(jīng)營的,具有濃郁的清真特色,深受外來游客的的喜愛。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街道兩旁的飯店都是正宗的回民飯店。其中有幾家比較有名的飯店如清真平娃烤肉店、賈三灌湯包、紅紅酸菜炒米、大皮院的老孫家羊肉泡饃等等。其中關(guān)于西安的羊肉泡饃還有一段比較風趣的傳說,相傳大宋皇帝趙匡胤在稱帝前受困于長安,終日過著忍飲挨餓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到他非常的可憐,所以就讓他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掌柜就澆了一勺滾熱肉湯之后放在火上煮透。接著趙匡胤就大口大口的吃完了那頓飯,當時他感到這頓飯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趙匡胤做了皇帝。有一天,他路過長安時,仍忘不了當年在這里吃過的牛羊肉煮饃,就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一碗牛羊肉煮饃,吃完之后仍然感到鮮美無比,所以就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從此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jīng)傳開,牛羊肉泡饃便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贊美詩句。所以有機會大家可一定要品嘗一下當?shù)氐拿袼罪L味。

其實在回民小吃一條街上,還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飾品供大家選購,大家可以看到這些飾品可謂是琳瑯滿目,種類多樣,比如這里還擺放有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飾品,那么大家可以買上一兩個作為來西安的紀念。于此同時我們可以注意到這里的有很多有賣小孩穿的老虎鞋、大紅帽子等等,大家都知道紅代表吉祥與如意,所以我想大家還是有必要在回民街選購一些紀念品的。

剛才我們說到回民小吃一條街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那么大家誰知道它的來源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漢朝,回民街曾經(jīng)就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迎來了來自古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使節(jié)、學生。那么這些人也就是后來的回民。據(jù)歷史記載,許多人沿著絲綢之路來到繁華熱鬧的長安城后,在這一區(qū)域經(jīng)商、留學和做官,一代代繁衍生息。到了今天,這里成為6萬多回族穆斯林群眾的聚居區(qū)。作為伊斯蘭文化的傳承之地,這一區(qū)域今天仍然有唐代含光門、明代西城門樓群、眾多保存完好的清真寺和道教城隍廟、佛教西五臺、喇嘛教廣元寺等眾多文化遺跡。街區(qū)內(nèi)眾多街道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清真飲食城、民族購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區(qū)相映成趣。

大家現(xiàn)在看到這座寺廟位于化覺巷內(nèi),始建于唐玄宗天寶元年,距今已經(jīng)有1200多年的歷史,之后經(jīng)過了宋、元、明、清的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了規(guī)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具有明清風格的巨大古建筑群。其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shù)的有機統(tǒng)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中國式清真寺之一。全寺分5進院落,占地13000平方米。經(jīng)過政府和寺院前后30年的重修,不僅保持了寺院的原貌,而且還新增了不少與寺院風格相一致的明清建筑。

相信通過對這一地帶文化的有效保護,西安回民歷史街區(qū)將會成為一個能夠體現(xiàn)我們西安的文化特色、黃土文化、穆斯林文化特色的旅游景點區(qū)。

接下來呢,我們將趕往我們的下一站——西安古城墻。在去古城墻的路上我會簡單的為大家介紹一下沿途的景區(qū),那么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化一條街,

從西安鐘樓南行,快到南門時然后往東拐,便是書院門古文化街,街口有一座古韻十足的高大牌樓,牌樓上方是“書院門”三個金色顏體大字,兩旁是“碑林藏國寶,書院育人杰”的醒目對聯(lián),從這幅對聯(lián)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出這條街的主題。顯而易見,書院門比我們剛才介紹的回民小吃一條街多了幾番詩韻在其中,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書院門游覽,或許大家會在這里有更多的收獲。

那么從鐘鼓樓到城墻沿途的講解就到此為止,如果大家還有什么不懂得地方盡管來問我,我會盡量為大家解答。同時衷心希望大家能夠在西安玩的愉快、開心!

西安鐘鼓樓廣場導游詞篇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墻。明西安城墻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chǔ)上建筑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機后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同時,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shè)施。

城墻是中國冷兵器時代城市的傳統(tǒng)防御設(shè)施。我們在距今6020xx年前的半坡遺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圍挖掘深溝,以提防野獸和外部的襲擊。如果把半坡村落視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溝也就是當時相當于城墻的設(shè)施。待到人們發(fā)明筑墻技術(shù)后,城墻自然伴隨城市同時誕生,成為古代城市的顯著標志了。據(jù)史冊記載:“筑城以衛(wèi)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边@大約是在距今約4520xx年前的原始社會晚期。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筑城墻。它們多數(shù)被歷史的塵埃掩埋。但我們看到的這座城墻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龍首塬北麓修建了大興城。大興城規(guī)模龐大,結(jié)構(gòu)嚴密。除環(huán)繞城市的外郭城城墻外,城內(nèi)環(huán)繞宮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墻,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將隋代的大興城改名為長安城。唐長安城基本上沿襲了大興城的規(guī)模和布局,只是對大興城進行了擴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逃往洛陽,留守長安的佑國軍節(jié)度使韓建出于軍事防守需要,放棄外郭城和宮城,把長安城縮小到皇城之內(nèi),以皇城城墻作為長安城的城墻,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長安城規(guī)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陜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從此開始了明在西安的統(tǒng)治,也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墻的序幕。由于西安在歷史的政治、軍事地位極高,所以,明王朝在對全國廣筑城墻的過程中,對西安城墻的修筑更為重視。朱元璋任命長興侯耿柄文和都指揮使璞英主持修筑。從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歷時8年,西安城墻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墻修筑得高大堅固,西、南兩面城墻基本上和唐長安城皇城的范圍相同。東、北兩面城墻分別向外擴移了三分之一。這座城墻的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南城墻長4256米,北城墻長4262米,西城墻長2706米,東城墻長2886米,周長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墻采用黃土夯打而成。在城墻墻基和墻頂還分別有一層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層。這種三合土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獼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堅硬如石,用鎬都刨不動。

西安城墻自明代初年建成后,歷代屢有修葺。明穆宗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8年,陜西都指揮使張祉為原來的城墻內(nèi)外包砌了青磚。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公元1781年,陜西巡府畢沅對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補修。沿舊城墻先圍基石后灌腳,再用黃土逐層夯打,至頂部鋪砌青磚,并對整個城墻外壁加厚磚面。城墻內(nèi)每隔40—60米,用青磚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墻頂面雨水,對西安城墻的長期保護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來,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對這座古城墻進行了大規(guī)模修繕,補建已被拆毀的東門、北門箭樓、南門閘樓、吊橋,并建成了環(huán)城公園,使這座古建筑重新煥發(fā)了昔日風采。

西安古城墻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墻、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shè)施,構(gòu)成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

護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墻的第一道防線。它可以阻滯敵人進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敵人趁機消滅。環(huán)繞西安城墻的護城河寬20米,深7米??邕^護城河就是城門,而連接護城河與城門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橋。吊橋的橋頭兩側(cè)有鐵環(huán),貫以粗大的鐵索與麻繩,系在閘樓上,用滑輪控制升降。平時,守城士兵聽從晨鐘暮鼓的指揮,早晨降下吊橋,開啟城門;晚上升起吊橋,斷絕交通。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吊橋升起,城門緊閉,城門就成為堅固封閉的戰(zhàn)斗堡壘。

城門是城防體系的重點,也是薄弱點。平時,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戰(zhàn)爭時,又是攻守雙方爭奪的首要目標。因此,明代十分重視完善城門防御設(shè)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術(shù)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門。明代以前,城門沿襲磚門的過梁式結(jié)構(gòu)。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城門的最大弱點是經(jīng)不起火攻。因此,城門上往往眼設(shè)置水池,以防敵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門失火,殃及魚池”的成語。券拱式城門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色青磚結(jié)構(gòu)不僅使得城門更加堅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雙方作戰(zhàn),當敵人跨過護城河時,城門卻又攔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幾個人扛著粗重的木樁前來撞門,要花費好長時間才能將城門撞開,而有時也可能撞不開。明西安城的城門非常堅固,門扇用厚達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門須用木材2.8立方米,重達3.19噸。門扇上下橫匝著9道寬15厘米,厚23厘米的鐵條加固,每兩道鐵條的間隔處,釘有180枚四棱攢頂?shù)蔫F蘑菇針。整個門扇上共有1800枚鐵蘑菇針。這樣密集的釘群,擠密了門扇的木材,增加了門扇剛度,使箭矢無法射入。有的城門還在門扇后的城門洞內(nèi),設(shè)置了拒馬樁、陷馬坑、鐵蒺藜等,進一步阻擋敵人進攻。

為了提高城門防御的保險系數(shù),城門實際上由三重組成,即:閘樓、箭樓和主樓。閘樓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橋,也叫“闕樓”、“樵樓”。象征門闕,兼用來打更。閘樓三面有城墻與主城墻相連,形成一個半月形的立體空間,叫“羊馬城”。敵人即使攻入閘樓城門,也好似進入甕內(nèi),會受到來自四面居高臨下的攻擊,因此樓下這一空間也叫“甕城”。箭樓在正中,正面和兩側(cè)都有窗戶,供射箭用。箭樓與箭樓之間用圍墻連接起來的也叫“甕城”,甕城內(nèi)可屯兵。無論敵人進入第一甕城還是第二甕城,箭樓均可發(fā)揮攻擊作用。正樓在最里,正樓上面的城樓是城門的主題建筑。城樓距地面高約32米,長43.2米,三重飛檐,四角高翹,回廊環(huán)繞,莊重穩(wěn)健,是主將鎮(zhèn)守指揮的所在。城墻外側(cè),每隔120米有一個突出于城墻主體之外,寬20米,長12米的敵臺,俗稱“馬面”。整個城墻上共有“馬面”98座,“馬面”上面的建筑叫敵樓,兩個敵臺之間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個立體交叉射擊區(qū)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遠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殺傷射程。而它的一面為60米,為“一箭之遙”。這樣的布局便于從側(cè)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因此,古人有評論說:“有城無臺,亦如無城,是城所以衛(wèi)人,臺又所以衛(wèi)城也?!睌硺枪┦勘茱L雨和儲備物資。城墻上外側(cè)有矮雉,又稱“垛墻”,整個城墻共有5984個矮雉。垛墻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內(nèi)側(cè)的矮墻稱為“女兒墻”,墻高1米,沒有垛口,它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行走時墜入墻下。在西安城墻四角各有一座城樓叫“角樓”。如果你繞城一周,就會發(fā)現(xiàn),城墻的四個角唯獨西南角是圓形的,其它三個角是直角,那么這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個角是保持了元代長安城蒙古式風格的轉(zhuǎn)角圓狀。明城墻在隋、唐、元代城墻遺址基礎(chǔ)上改建而成,范圍和唐長安城皇城范圍基本相同。

在箭樓與正樓形成的甕城中,有同向城頭的馬道。緩上沒有臺階,便于戰(zhàn)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馬道11處。登城馬道底部道口的門是朱漆的,俗稱“大紅門”。戰(zhàn)爭期間,這里是調(diào)兵遣將的咽喉要道,必須保證暢通無阻。為防敵人奸細混入城墻守衛(wèi)部隊中,登城馬道戒備嚴密,平時不允許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許閑雜人等靠近逗留。等到軍中禁夜炮響后,鐵門便緊鎖了。

西安城墻除明代在東、西、南、北有四個門:長樂門、安定門、永寧門、安遠門外,隨著歲月的變遷,城門也發(fā)生種種變化?,F(xiàn)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這四個門,還可以看到:勿幕門、朱雀門、含光門、玉祥門、中山門、尚德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等等,這些名稱的來歷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興。

明西安城墻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它以悠久的歷史,偉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墻就參觀到這里,我們將繼續(xù)帶大家去參觀鐘鼓樓。謝謝大家!

鐘樓和鼓樓是古代中國城市的特有建筑。鐘與鼓本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它的誕生至少有3020xx年以上的歷史。最初作為祭禮、朝儀、娛神中的禮器和樂器。大約自春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紀開始用于軍事指揮。古代中國城市兼有軍事城堡性質(zhì),除城市四周構(gòu)筑城墻,挖掘城壕,設(shè)置吊橋外,與之配套的還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鐘鼓樓作為指揮中樞。平時以晨鐘暮鼓報告時辰,定時啟閉吊橋,緊急狀態(tài)是用以報警戒嚴,指揮城防。這種嚴密的城市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發(fā)展到頂峰。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zhèn),它的鐘樓和鼓樓無論從建筑規(guī)模、歷史價值或藝術(shù)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筑之冠。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積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當時迎祥觀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鐘樓在建成220xx年后,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懋賢的主持下,將鐘樓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據(jù)鐘樓的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質(zhì)結(jié)構(gòu)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shù)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攢尖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钦叫危窟呴L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拿嬲懈饔幸粋€高和寬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樓身為正方形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邊長22米,高26米,四面五開間,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nèi)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nèi)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jié)構(gòu),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達5米,里面是木心,外貼銅皮,銅皮上再箔敷一層黃金,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這口鐘建造以明成化年間,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間。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F(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對于景云鐘不響的原因,有人認為它是“歷世久遠,神武有靈”,不愿被熱挪動;也有人說,鐘置于室內(nèi)正好像是“待甕以呼”,當時應該移到樓外。但無論如何,這給鐘樓的歷史又添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鐘樓內(nèi)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這些木刻浮雕故事,給鐘樓增添了不少歷史趣味。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鼓樓位于鐘樓的西北角。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鐘樓要早四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鼓樓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積1804平方米。樓體呈長方形,總高33米,基座高8米?;拈T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每塊匾重約3噸。南邊的匾額是:“文武盛地”,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北面的匾額為“聲聞于天”,是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樓的三樓有14根紅色顯柱,24根隱柱交叉立。里面掛有3只大宮燈,12盞中宮燈,16盞小宮燈。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1953年,國家撥款對鼓樓進行了大修,設(shè)立了文管所,精心保護,使鼓樓更加秀麗巍峨?,F(xiàn)在,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好了,鐘鼓樓的參觀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209121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