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地理電子教案全冊(4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3 10:21:08
最新初三地理電子教案全冊(4篇)
時間:2023-04-03 10:21:08     小編:zdfb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三地理電子教案全冊篇一

(一)知識教學點

1.知道天氣與氣候在s念上的區(qū)別。

2.記住影響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tǒng):鋒面、低壓(氣旋)系統(tǒng)、高壓(反氣旋)系統(tǒng)。

3.理解鋒面系統(tǒng)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4.理解低壓系統(tǒng)和高壓系統(tǒng)的區(qū)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二)能力訓練點

1.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識圖能力。

2.通過閱讀各類圖形,使學生學會綜合分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閱讀各類圖形,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

鋒面分類及對天氣的影響。

2.難點

鋒面氣旋的形成及對天氣的影響。

3.疑點

鋒面與氣旋如何相互聯系形成鋒面氣旋。

4.解決辦法

(1)在講“鋒面的分類”時,采用讀圖分析法,先讓同學讀圖分析出哪種氣團是主動移動的氣團,依此來判斷鋒面的類型?!颁h面對天氣的影響”是比較抽象的,主要可采用畫圖分析法,讓同學想象冷暖氣團相遇后出現的天氣變化。

(2)鋒面氣旋的形成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是綜合性較強的知識。它的形成書中并沒有寫出。因此,可采用畫圖設問法來尋找事物的內在聯系,逐漸深入問題內部了解其形成的原因,這樣可大大降低學習難度。鋒面氣旋對天氣的影響,可采用綜合分析法,通過抓住鋒面的概念、對天氣的影響、移動等知識來綜合分析問題。

三、課時安排

1.5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本節(jié)學生活動的重點放在畫圖讀圖分析問題。通過教師一系列設問,來指導學生讀圖,從圖中尋找各種事物的形成原因、發(fā)展過程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五、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冷鋒的定義,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出現的天氣現象和天氣變化。(2)知道在冷鋒影響下形成的災害性天氣。

(3)知道暖鋒的定義,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出現的天氣現象和天氣變化。(4)知道低壓系統(tǒng)的概念及分類。

(5)記住低壓系統(tǒng)對天氣的影響。

(6)知道高壓系統(tǒng)的概念。

(7)記住高壓系統(tǒng)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途“冷鋒與天氣”“暖鋒與天氣”圖,學會區(qū)分冷鋒和暖鋒。

(2)通過閱讀“冷鋒天氣、暖鋒天氣”圖,學會從圖中分析天氣現象。

(3)通過閱讀“鋒面氣旋”圖,學會區(qū)分冷鋒、暖鋒天氣系統(tǒng)和低壓、高壓天氣系統(tǒng)。

(4)通過閱讀“1996年1月6日8時地面天氣”圖,使學生學會區(qū)分冷鋒與暖鋒,研究其對天氣的影響,提高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5)通過閱讀“1996年1月31日4時地面天氣”圖,幫助學生區(qū)分高低氣壓天氣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3.德育目標

(1)通過閱讀各類形式的地圖,提高學生把圖形語言轉換為口語語言的能力。

(2)通過地圖教學,提高學生分析地理事物間因果關系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在講課之前,教師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鋒或暖鋒、高壓或低壓的天氣形勢預報錄像。實際的天氣狀況配有解說員的解說,可幫助學生建立天氣現象與天氣系統(tǒng)的聯系。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新課導入]:[問]:每天電視臺都播放“天氣預報”?!疤鞖忸A報”這個名詞,可以不可以改成“氣候預報”?

(學生討論后,教師播放一段天氣預報錄像。)

[問]:這個天氣預報是預報多長時間內的天氣形勢?

[教師]是預報24—48小時左右的天氣形勢,所以只能用“天氣”這個名詞來表示。

[板書]:一、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

[教師]:從天氣預報中可看出,在同一時間段內各地天氣有明顯的區(qū)別,這是因為各地受不同天氣系統(tǒng)的影響或處于天氣系統(tǒng)不同部位的緣故。

任何一個天氣系統(tǒng)都是大氣環(huán)流中相當獨立的系統(tǒng),其生存時間一般較短,它的形成、移動都會對某地的天氣有明顯的影響。

[板書]:二、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

1.鋒面系統(tǒng)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叫鋒面。

(2)分類:冷鋒、暖鋒。

(看課本第49頁“冷鋒、暖鋒與天氣”圖)

[教師]:由于冷空氣密度大,暖空氣密度小。當冷暖氣團相遇時,一般是冷氣團在鋒面下面,暖氣團在鋒面上面。所以在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在黑板上畫出閉合的等壓線,讓學生填出氣壓狀況并畫出兩條槽線,說出該地的氣流運動狀況。)

(學生畫在圖中填注出:低氣壓,并指出是氣旋。見圖一)

(讓同學根據風向原理在圖中畫出a、b、c三點的風向。見圖二表示水平氣壓梯度力,表示風向。)

(a、b兩地吹偏北風——冷空氣,c地吹偏南風——暖空氣。)

[教師]:與低氣壓相伴的氣旋,其水平氣流在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由于在低氣壓不同的部位風向及性質均不同,因而出現冷暖氣流相互追趕相遇的現象。a、b兩地的風都是從北部吹來,所以氣溫比較低,屬于冷空氣;c地的風來自南部,所以氣溫比較高,屬于暖空氣。

假設c地吹南風,當它向北移動時會和a地的氣流相遇,冷暖空氣相遇就會形成鋒面。因為是暖空氣主動向冷空氣方向移動,所以叫暖鋒。

假設b地吹北風,當它向南移動時會和c地的氣流相遇,冷暖空氣相遇就會形成鋒面。因為是冷空氣主動向暖空氣方向移動,所以叫冷鋒。

(教師讓學生在圖中a、c之間和b、c之間畫出冷鋒和暖鋒鋒面符號。見圖三)

(看課本第49頁“冷鋒天氣、暖鋒天氣”剖面圖)

[問]:在冷鋒、暖鋒天氣圖中都有暖空氣沿鋒面爬升,但爬升的原因不相同,各是什么?

[教師]:冷氣團主動移動的鋒是冷鋒,暖氣團是被動爬升;暖氣團主動移動的鋒是暖鋒,暖氣團是主動地沿著鋒面爬升的。

(看課本第52頁“1996年1月6日8時地面天氣圖”)

[問]:圖中表示的冷鋒還是暖鋒天氣?

(學生回答:是冷鋒天氣。)

[問]:冷鋒過境時會出現什么樣的天氣狀況?

[教師]:當冷鋒過境時,隨著暖氣團的被動爬升而逐漸冷卻,其中水汽容易凝結成云、雨,常出現陰天、下雨、刮風、降溫等天氣現象。因為是暖氣團被動爬升,所以降水區(qū)域在鋒后。

(讓學生回答課本第51頁“活動”的第一題)

[問]:當冷鋒移動到我國東部地區(qū)后,內蒙古和青海一帶屬于冷鋒過境時還是過境后?會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教師]:屬于冷鋒過境后。這時內蒙古和青海被冷氣團控制,氣溫和濕度降低,氣壓升高,天氣晴朗。

[教師]:冷鋒對我國的天氣影響很大。比如:在夏季會形成狂風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問]:我國東部的江淮地區(qū)是被冷鋒還是暖鋒控制?過境時會出現什么天氣?

[教師]:是被暖鋒控制。過境時,暖空氣主動徐徐爬升,冷卻凝結產生云、雨,降水多發(fā)生在鋒前,多產生連續(xù)性降水。

暖鋒過境后,當地受暖空氣控制,氣溫會升高,氣壓降低,天氣轉晴。

[板書]:

[教師]: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tǒng)除鋒面外,還有一個氣壓系統(tǒng)。氣壓是影響天氣狀況的重要因素,風霜雨雪的形成與變化,都與氣壓系統(tǒng)及其變化狀況密切相關。

[板書]:2.氣壓系統(tǒng)

(1)分類:低壓系統(tǒng)、高壓系統(tǒng)。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讓同學指出高壓和低壓中心)

(看課本第50頁“低壓系統(tǒng)和高壓系統(tǒng)天氣圖”)

[問]:高壓中心區(qū)和低壓中心區(qū)的氣流如何運動?

在高壓和低壓系統(tǒng)的控制下,當地會出現什么天氣?

(學生回答:低氣壓中心區(qū)氣流輻散下沉,天氣晴好。高氣壓中心區(qū)氣流輻合上升,云雨較多。)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問]:蒙古和我國新疆東北部受高壓系統(tǒng)控制是什么天氣?

我國長江中游地區(qū)受低壓系統(tǒng)控制是什么天氣?

(學生回答:蒙古和我國新疆東北部是晴朗的天氣。長江中游地區(qū)會出現云雨天氣。)

(看課本第50頁“低壓槽和槽線”圖和第51頁“高壓脊和脊線”圖)

[問]:什么是低壓槽?低氣壓中心若從氣流運動狀態(tài)來看屬于氣旋還是反氣旋?

什么是高壓脊?高氣壓中心若從氣流運動狀態(tài)來看屬于氣旋還是反氣旋?

[教師]:低壓槽是從低氣壓區(qū)向外延伸的狹長區(qū)域,低氣壓中心屬于氣旋。高壓脊是從高氣壓區(qū)向外延伸的狹長區(qū)域,高氣壓中心屬于反氣旋。

(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北半球氣旋圖)

[問]:在北半球氣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風?

(學生回答:東南部吹西南風,西南部西北風)

(看課本第50頁“低壓槽和槽線”圖)

[教師]:所以在低壓槽圖中,槽線的兩側分別刮偏北風和偏南風。這樣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在槽線附近相遇形成鋒面,形成鋒面氣旋。

(看前面的圖三)

[教師]:在氣旋槽部形成鋒面有暖鋒也有冷鋒。

(看課本第51頁“鋒面氣旋”圖)

[教師]:鋒面氣旋是具有鋒面的低壓系統(tǒng)。我國全年都受溫帶氣旋影響,主要活動在中高緯度。在此圖中有兩個鋒面氣旋,一個分布在內蒙古北部,另一個分別在長江中游地區(qū)。從兩個冷鋒的移動方向看,大體上是自西向東移動。從鋒面的影響地區(qū)來看,我國西部主要受冷鋒影響,東部主要受暖鋒影響。

以影響我國北部的鋒面氣旋為例,根據暖鋒和冷鋒分布地區(qū)可看出,華北和東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氣團的控制,如果暖氣團中的水汽充足而又不穩(wěn)定,這里可出現弱的降水天氣;若氣團干燥則為晴見多云天氣。若從西部來的冷空氣勢力很強,冷鋒便會追趕暖鋒,致使暖空氣被抬升,華北和東北的南部就會被冷空氣占據,氣溫明顯下降,天氣以冷、晴、干為主。

[板書]:(2)比較

[教師]:在實際的天氣狀況中,一個地區(qū)的天氣是受很多天氣系統(tǒng)綜合影響的,但最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是鋒面氣旋和氣壓系統(tǒng)。

(四)總結、擴展

初三地理電子教案全冊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2)了解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掌握沖積平原的三個組成部分及形成過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資料,能夠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蝕作用的差異。

(2)閱讀河流堆積地貌示意圖,能夠分析沖積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流水侵蝕作用的三種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2.流水堆積地貌的形成。

【教學難點】

1.流水侵蝕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變過程中凹岸侵蝕和凸岸堆積的分析及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洪(沖)積扇與三角洲的形成過程和區(qū)別。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

風水學在中國文化中是一門源遠流長的學問。其目的是教導民眾,在山河大地之間,挑選一處適合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并利用此環(huán)境,積極奮斗,努力不懈,進而使長居此地的人們健康、平安又興旺成功。雖然經過時間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卻包含著中國古代樸素地理學的思想。

比如,殷商時代的居住風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內灣環(huán)抱處,為凸岸)就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也體現了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

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一)河流侵蝕地

1.溯源侵蝕及其形成地貌

學生活動:識別圖中所顯示的河流的侵蝕方式并說出判斷依據。

教師活動:結合圖片講解溯源侵蝕。甲河源頭處受到流水侵蝕的作用,基巖坍塌,河流的長度被延長。經過長期發(fā)展,甲河的源頭不斷向乙河處移動,最后與之溝通??梢?,通過溯源侵蝕作用,河流向源頭部分延伸,河谷加長。

承轉:那么,圖中顯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態(tài)還有什么變化呢?圖中甲河谷不但變長了,還變寬了、變深了!引導學生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蝕、側蝕及其形成地貌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侵蝕地貌的類型及其侵蝕方式,同時結合幻燈片讓學生認識“v形谷”

過渡: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條河流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將來,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教材圖4.17“河谷的演變”,回答問題:

①描述圖中所示的河谷的演變過程。

②若我們觀察同一條河,a、b、c三種河谷形態(tài)可能出現在什么河段?

教師結合圖片講解河谷的演變過程,指出三種河谷形態(tài)所在的河段。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結。

承轉:從圖上看,原本比較平直的河谷逐漸變得彎曲,學者們稱之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過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彎曲之美(課件圖片)。

從河岸角度來看,每個彎曲的河岸都可以分為凸和凹兩種形態(tài)。請同學們在教材插圖4.17中的b圖上找出兩種河岸,若你有疑問請參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態(tài)。

3.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那么,凸岸和凹岸處的主導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積物的不斷積累,而凹岸是物質逐漸減少的結果。結合侵蝕作用和堆積作用的定義,我們可以推斷:凸岸表現為流水的堆積作用,屬于堆積地貌;凹岸表現為流水的侵蝕作用,屬于侵蝕地貌。古代人曾有詩描述到這兩種河岸的差異。

學生活動:

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實景圖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閱讀古詩,找出詩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據詩歌推斷兩種河岸形態(tài)對人類活動的不同影響,并說明理由。

承轉: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為地轉偏向力導致河水流速有所差異,進而導致了河流的彎曲,那么這條河道的形態(tài)將怎么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積地貌

1.河漫灘平原

學生活動:推測圖中河道形態(tài)的演變趨勢。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河道形態(tài)的演變過程,自然得出河漫灘平原的成因,最后總結河漫灘平原的形成。

承轉:河漫灘平原是河流沖積平原的一類型,河流的堆積地貌還有其他的類型。

2.洪積──沖積平原

學生活動:根據課前預習成果,找出圖中沖積扇的位置,并說明理由。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采玉地點的地貌類型,指導學生分析沖積扇不同部位的顆粒大小。同時,教師要借助課件展示沖積扇的實景圖和素描圖,引導學生觀察其形態(tài)特征。

承轉:河流出山口形成了沖積扇,進而可能擴大為洪積──沖積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谟謺纬墒裁礃拥牡孛材?

3.三角洲平原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案例3,在幻燈片上指出黃河三角洲的位置,從而引領學生建立三角洲的實景概念。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根據教材描述總結三角洲的形成條件。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時對學生的總結加以整理、規(guī)范,進而形成簡練的語言。

師生共同總結河流堆積地貌的類型

承轉:學完河流地貌的知識,同學們能否解釋本節(jié)課之初提出的問題呢?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總結,說出墓葬區(qū)選址的科學原理與現代城市風水中“反弓水”的荒謬之處。同時,教師也要進行解釋,風水之目的是尋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學原理,摒棄其中迷信成分。

承轉:從上例我們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總結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具體影響。

二、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提取信息,完成課件上所提出的的問題。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同時,靠近河流方便對外聯系和運輸。農業(yè)社會,社會的發(fā)展主要依靠種植業(yè),河流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二)河流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河流地貌中的堆積地貌對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積作用顯著的地區(qū)地形較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區(qū):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線狀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帶來洪澇災害,平原上的聚落還要考慮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脅。

山區(qū)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沖積平原向山坡過渡的地帶。這樣,既能避開洪水的威脅,還能充分利用河流的優(yōu)勢條件。

初三地理電子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海水運動的主要形式,運用氣壓帶和風帶圖來說明風海流形成的原因運用世界洋流模式圖和世界表層洋流分布圖,解釋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提高學生歸納概括、化繁為簡、以簡馭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會運用地圖分析風海流的成因,歸納世界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并能畫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簡單模式圖。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規(guī)律,提高對地理要素之間相互滲透和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理解。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將所學的知識點能夠前后聯系,有效解決疑慮,分析問題的來龍去脈。綜合運用地理知識能力提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洋流模式圖的成因分析,描繪世界洋流分布圖,掌握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規(guī)律。

教學難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洋流模式圖的形成推理、分布規(guī)律及利用等溫線地圖判斷寒、暖流。

教學過程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類

1、洋流的概念: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出概念中的關鍵詞:常年、穩(wěn)定、大規(guī)模。

2、洋流的性質分類:介紹寒、暖流的概念,練習寒暖流的判斷

3、洋流的成因分類:介紹風海流、補償流、密度流

由此可知,洋流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形成的,有風向、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其中,盛行風是最主要的動力。

過渡洋流的在盛行風的作用下,一旦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等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F在我們一起結合剛才學習的洋流成因來概括世界洋流模式圖,看看它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4、洋流的分布:

設問1:促使洋流常年、穩(wěn)定的、沿一定方向運動的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學過的盛行風。

設問2: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和極地東風吹拂下的海域,洋流的運動方向如何?

引導學生看出低緯、中緯和高緯海區(qū)的洋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洋流流向與盛行風向不是完全一致的?

5、投影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布”圖,引導學生從圖中得出洋流運動規(guī)律。

學生分別用紅筆和藍筆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暖流和寒流,歸納寒暖流分布規(guī)律。

盛行風是洋流運動的主體動力,在北印度洋海區(qū),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變化而改變,形成南亞季風。思考:南亞冬夏季風方向如何?學生在“世界海陸分布輪廓簡圖”中畫出南亞冬季風的方向,根據風向畫出北印度洋海區(qū)大洋環(huán)流。

(二)、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1、通過教材案例分析,探究洋流對氣候的影響。將全班分組,主要任務為:

閱讀“北大西洋暖流與西北歐氣候”?;卮?1)挪威卑爾根屬于什么氣候類型?與之同緯度的大洋西岸又是什么氣候類型?(2)大西洋東西兩岸的自然景觀有什么明顯的差異?為什么?(3)北極圈內氣候寒冷,為什么會出現終年不凍港?

閱讀“秘魯寒流與南美大陸西岸氣候”?;卮?5)秘魯伊基克最冷月、最熱月的平均氣溫各是多少?該地屬于什么氣候類型?(6)南美西海岸的熱帶沙漠為什么南北延伸很長?

對兩組同學的答案進行補充。

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2、結合相關圖片,探究洋流對漁場的影響。

(1)課件展示:“世界洋流和四大漁場分布圖”

(2)學生觀察、討論、分析:①四大漁場中,成因相似的漁場有哪幾個?

②為什么寒、暖流交匯處的海區(qū)往往能形成大規(guī)模的漁場呢?③秘魯漁場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3、用上述相同的方法,組織活動讓學生探究洋流對航海、海洋污染的影響。完成活動后,回答本節(jié)課所提問題:哥倫布兩次航行為什么會花費不同的時間呢?

4、課堂小結

5、課堂練習

初三地理電子教案全冊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

3.運用地理環(huán)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激發(fā)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guī)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性分異規(guī)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復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么?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出示景觀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什么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huán)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huán)境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只有相似的區(qū)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qū)域。

(出示圖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范圍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qū)和我們家鄉(xiāng)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huán)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guī)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guī)模小。

(提問)陸地上為什么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

生: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生討論,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干旱,根系發(fā)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并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guī)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區(qū),苔原分布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qū)。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guī)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布有什么規(guī)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qū),熱帶雨林帶分布在低緯度地區(qū)。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qū)的分布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生:在中緯度地區(qū)主要是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帶并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qū)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著怎樣的分異規(guī)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著什么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qū)別是什么?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fā)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征,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里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著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著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后小結

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guī)律的。我們這節(jié)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初三地理電子教案全冊篇四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qū)

過渡:人類是在土地上進行社會經濟活動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物質基礎,城市內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將城市用地分為商業(yè)用地、工業(yè)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機關用地等不同類型。

商業(yè)區(qū)的形成:商業(yè)活動要求接近消費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帶來大量的消費人口,因此,商業(yè)活動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業(yè)活動在某地發(fā)展起來后會帶來眾多的消費者,這,又會吸引飲食、交通、郵電、銀行等其他的服務,這些方便的服務設施又會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務,這就是集聚效應。通過集聚效應,商業(yè)區(qū)逐漸形成。

商業(yè)區(qū)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線的兩側或街角路口。

設問:西安市的商業(yè)區(qū)主要分布在哪里?引出中心商務區(qū):整個城市的商業(yè)核心地區(qū),商業(yè)、服務、金融、貿易、信息等活動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層為主,交通運輸便捷,零售商業(yè)發(fā)達。

住宅區(qū)的形成:住宅是一天中居民活動時間最長的場所,因此,住宅區(qū)是城市中最為廣泛的一種土地利用方式。在大多數城市中,住宅區(qū)占據城市空間的40%-60%。有的城市,隨著住宅區(qū)的分化還出現了中高級住宅區(qū)和低級住宅區(qū)。

此處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對比高級住宅區(qū)和低級住宅區(qū)。

工業(yè)區(qū)的形成:工業(yè)區(qū)是由城市內部工業(yè)相互聚集而形成的。這些工業(yè)專業(yè)化程度高,且有很強的協作性。由于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運輸要求,故工業(yè)區(qū)要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帶來布置廠房、倉庫等設施。

以上3個區(qū)是城市中常見的功能區(qū)。

2、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qū)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城市地域結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結構有以下3種。

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這3個模式的閱讀屬于擴展學生知識面的,故我讓學生自己閱讀即可。

3、影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因素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有:經濟因素、經濟收入、知名度、宗教種族、歷史原因等,其中經濟因素是主要因素。

由于城市里各種功能的活動都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而城市土地的供應是有限的,因此地價決定了每種土地用于哪一種活動。而地價取決于距離市中心遠近和交通便捷程度。此處ppt出示經濟因素對功能區(qū)的影響示意圖。學生看《新新學案》大冊子第25頁。分析功能區(qū)和距離市中心遠近、交通通達度之間的關系。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17527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