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李坑導游詞(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5-06 21:32:05
婺源李坑導游詞(12篇)
時間:2023-05-06 21:32:05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一

我們現(xiàn)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zhèn)乘車前往一個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鐘?,F(xiàn)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10年,由一個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說:他們現(xiàn)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堯帝為部落首領(lǐng)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為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占得從田之簽”。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于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為“坑”,便俗稱為李坑。

各位游客,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里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子莊的標志。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鄉(xiāng),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shù)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里的構(gòu)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guī)康母羯乳T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nèi)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兩間稱后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并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jīng)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規(guī)軍根本沒有作戰(zhàn)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筑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chǔ)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tài)。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里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yǎng)一只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xiàn)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后代的關(guān)愛之情。屋內(nèi)的木構(gòu)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nèi)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能憑借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側(cè)的這間跨院當?shù)胤Q做“小姐繡樓”???,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筑,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于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里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群。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jié)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quán)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現(xiàn)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jīng)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jīng)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shè)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guī)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guī)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有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gòu)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里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zhèn)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后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并正對著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墻壁,又稱為蕭墻。,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蕭墻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墻建于大門口。蕭墻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著‘?!忠馕吨伴_門見?!?。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nèi)部后,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xiàn)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shù)胤Q‘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采用木柱礎(chǔ),不象后來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礎(chǔ);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飾。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后花園,園內(nèi)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nèi)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chǎn)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干胸徑有0.4米,經(jīng)一次雷擊后現(xiàn)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fā),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干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里充滿了靈氣。

7、蕉泉:各位游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干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zhí)鞄煹耐降?,天性聰悟卻心術(shù)不正。相傳張?zhí)鞄燄B(yǎng)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yǎng)在墨盒里。張?zhí)鞄熉動嵹s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么顏色,張?zhí)鞄熣f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里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zhí)鞄煙o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

龍養(yǎng)在墨盒里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里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yǎng)在池中,長大以后不斷興風作浪,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墻全鏟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墻。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于是把龍帶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yǎng)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這座宅子的內(nèi)部擺設(shè),在婺源屋內(nèi)的擺設(shè)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二

進到樓閣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畫,但是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們看一下就走了。

接著我們拐了一個彎來到村的街道上(剛才去參觀農(nóng)田),有非常多小橋,怪不得叫做“小橋、流水、人家”!

在一個“丁”字路口下邊有兩條小溪匯集在一起,成為一條溪流。在兩條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條堤壩,兩條堤壩的前面有一座拱橋,拱橋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形,兩條溪流的出水口像龍頭一樣。這里的人把它們叫做“雙龍戲珠”。

接著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一個商人的家里,這間房子很大,但大門不能對著街道上,因為在古代,如果沒有做官的話,家里的大門是不能對著街道的。那時商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個院子,大門就在院子里面,再從院子的側(cè)門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這些木雕上的人頭都沒有了,因為在以前的一個時候被挖掉的。

參觀完商人家后,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當官人家里,屋頂有一大塊長方形的天窗,長大約有4米,寬大約有2米,這種東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們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時我們看到很多農(nóng)作物:大冬瓜、茶葉、辣椒、黃瓜、絲瓜等。

下午我們又到了曉起村,這里主要以樟樹為主,到處都能聞到樟木味,這里的木雕沒有被破壞掉,因為這家的兄弟倆很聰明。

在返回黃山的途中,我們看見了農(nóng)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們一下子沖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進打禾機里面,很快,這些稻谷都脫了出來。這樣又能幫助別人,又能覺得開心。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三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們就乘車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首先我們?nèi)ダ羁哟澹且粋€旅游景點,車程大約一共3個小時,而且車是走山路的,所以導游在吃早餐的時候叫我們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會很容易暈車的。

剛上車后,大家的狀態(tài)都十分精神,但過了兩個小時多后,大家都像一條條死蛇爛鱔一樣了,害得司機要把車停了下來。

休息了一下后,我們就繼續(xù)前往李坑村,可這次車程幾分鐘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為這里原來是徽州的范圍,李坑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處于“環(huán)山擁抱、滿田翠綠”的中間。

我們首先進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來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這條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見水底下的“金荷包”魚在河里面游來游去。河水上面的鴨子在嬉戲,水面上倒映著天上的白云和河邊的綠樹。

然后我們就跟講解員走到一個樓閣外面,這個樓閣名叫 “星閣高隱”,據(jù)說這個村里的讀書人去當官前都要來這里。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四

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設(sh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攔截財氣,培植水口林,有的還建起水口橋以鎖住靈氣。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莊的標志,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鄉(xiāng),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引游客進村]

各位游客,有人說,步入李坑時,仿佛走進“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里,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這條穿村而過的小溪,由東向西緩緩而流。現(xiàn)李高村260多戶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這種建筑布局說明,李坑村過去很講究風水,因為堪輿術(shù)說:水向西流必富。古時候李坑人選擇在水由東向西流的溪畔構(gòu)筑房屋,這就把他們所希翼的美好愿望,從村落布局的形態(tài)中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了。

下面,讓我們來觀賞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從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樣。大多是粉墻、青瓦(時間一長變成黛色)。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樸素淡雅的美感,屋頂采用馬頭墻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兩側(cè)筑起風火山墻,高出于屋頂。同時為避免山墻檐距雙向坡頂?shù)奈菝娓卟钸^大。采用了隨屋面坡度層層跌落的形式,因為它形似馬頭,故俗稱為“馬頭墻”。馬頭墻檐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畫出民居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們?nèi)ミ甸_這幢古屋。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shù)畫廊。請看,要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期望多子多孫。

為進一步向外人顯示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shù)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F(xiàn)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里的構(gòu)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guī)康母羯乳T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nèi)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兩間稱后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稱為高堂。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五

今天,我們?nèi)サ穆糜吸c是李坑古村落。這里,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個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說:他們現(xiàn)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帝堯時為部落首領(lǐng)時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職為姓。同時因先祖唐未由北方遷江南時,曾“占地從田之簽”,李洞建村時數(shù)典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稱“坑”)兩岸,便俗稱李坑了。

李洞是個曾任從五品朝散大夫的隱士

他來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據(jù)村譜記載,李洞的兒子李仁曾遵父命創(chuàng)建“盤谷書院”。此后,自宋至清幾百年間,全村出了18名進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還出了一位狀元,叫李知誠,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達32人,并有1名飽讀詩書,能文善詩的文士留下傳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還是明清時外出經(jīng)營的商人,他們的木材、茶葉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蘇、上海、廣州等地,他們積攢了錢財回來,除了建造住宅處,也修宗祠、橋、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這個不傍大河通道,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為一個建筑類型很發(fā)達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廟宇觀閣17座,橋亭路亭17座,還有書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園林等,當年號稱“婺東第一村”。下面,請大家隨我進村參觀。

[車至李坑路口]

游客們,請下車。步至中書橋]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中書橋”,它是婺源現(xiàn)存最古的橋之一,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單孔磚拱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磚拱上鋪青石板。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jù)史書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村人李侃中進士后,官至中書舍人。他在京城為官多年回鄉(xiāng)省親,一日漫步村邊,見這里行人挑擔來往于溪上的木橋時,有搖搖欲墜之感,孩童嬉戲奔走過橋時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資建造了這座穩(wěn)重大方的磚拱橋,橋落成后,村人為感謝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職定名為“中書橋”。

[步至李坑村口]

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設(sh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攔截財氣,培植水口林,有的還建起水口橋以鎖住靈氣。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莊的標志,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鄉(xiāng),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引游客進村]

各位游客,有人說,步入李坑時,仿佛走進“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里,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這條穿村而過的小溪,由東向西緩緩而流?,F(xiàn)李高村260多戶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這種建筑布局說明,李坑村過去很講究風水,因為堪輿術(shù)說:水向西流必富。古時候李坑人選擇在水由東向西流的溪畔構(gòu)筑房屋,這就把他們所希翼的美好愿望,從村落布局的形態(tài)中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了。

下面,讓我們來觀賞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從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樣。大多是粉墻、青瓦(時間一長變成黛色)。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樸素淡雅的美感,屋頂采用馬頭墻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兩側(cè)筑起風火山墻,高出于屋頂。同時為避免山墻檐距雙向坡頂?shù)奈菝娓卟钸^大。采用了隨屋面坡度層層跌落的形式,因為它形似馬頭,故俗稱為“馬頭墻”。馬頭墻檐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畫出民居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們?nèi)ミ甸_這幢古屋。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shù)畫廊。請看,要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期望多子多孫。

[步入大門后]

為進一步向外人顯示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shù)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里的構(gòu)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guī)康母羯乳T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nèi)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兩間稱后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并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jīng)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規(guī)軍根本沒有作戰(zhàn)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筑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chǔ)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tài)。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里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是在下水道里養(yǎng)一只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xiàn)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后代的關(guān)愛之情。屋內(nèi)的木構(gòu)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nèi)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能憑借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側(cè)的這間跨院當?shù)胤Q做“小姐繡樓”??矗瑯巧线@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筑,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于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里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群。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jié)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quán)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現(xiàn)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jīng)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jīng)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shè)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guī)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guī)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gòu)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里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zhèn)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后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銅綠坊:“銅綠坊”建于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蕪湖經(jīng)營銅綠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稱他的故居為“銅綠坊”。銅綠坊仿官廳建筑風格,在大門后另外設(shè)置了一座儀門,當?shù)胤Q“中堂門”,平時中堂門關(guān)閉不開,常人一般從兩側(cè)出入,如有達官貴人光臨,則打開中堂門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銅綠”?!般~綠”的化學名稱叫“緘式碳酸銅”,是一種有毒的綠色晶體,可做殺蟲劑。古代制取銅綠的方法很特別,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時間一長,飯霉爛,剝下來銅的表面上就生成銅綠,然后刮下來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著這座宅子的內(nèi)部擺設(shè),在婺源屋內(nèi)的擺設(shè)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6、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并正對著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墻壁,又稱為蕭墻。,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蕭墻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墻建于大門口。蕭墻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著‘?!忠馕吨伴_門見?!薄_@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nèi)部后,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xiàn)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shù)胤Q‘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采用木柱礎(chǔ),不象后來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礎(chǔ);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似。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后花園,園內(nèi)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nèi)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chǎn)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干胸徑有0、4米,經(jīng)一次雷擊后現(xiàn)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fā),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干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里充滿了靈氣。

8、蕉泉:各位游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干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zhí)鞄煹牡茏?,天性聰悟卻心術(shù)不正。相傳張?zhí)鞄燄B(yǎng)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yǎng)在墨盒里。張?zhí)鞄熉動嵹s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么顏色,張?zhí)鞄熣f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里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zhí)鞄煙o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yǎng)在墨盒里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里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yǎng)在池中,張大以后不斷興風作浪,騰云是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墻全鏟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墻。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于是把龍帶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yǎng)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六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們就乘車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首先我們?nèi)ダ羁哟?,是一個旅游景點,車程大約一共3個小時,而且車是走山路的,所以導游在吃早餐的時候叫我們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會很容易暈車的。

剛上車后,大家的狀態(tài)都十分精神,但過了兩個小時多后,大家都像一條條死蛇爛鱔一樣了,害得司機要把車停了下來。

休息了一下后,我們就繼續(xù)前往李坑村,可這次車程幾分鐘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為這里原來是徽州的范圍,李坑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處于“環(huán)山擁抱、滿田翠綠”的中間。

我們首先進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來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這條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見水底下的“金荷包”魚在河里面游來游去。河水上面的鴨子在嬉戲,水面上倒映著天上的白云和河邊的綠樹。

然后我們就跟講解員走到一個樓閣外面,這個樓閣名叫 “星閣高隱”,據(jù)說這個村里的讀書人去當官前都要來這里。

進到樓閣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畫,但是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們看一下就走了。

接著我們拐了一個彎來到村的街道上(剛才去參觀農(nóng)田),有非常多小橋,怪不得叫做“小橋、流水、人家”!

在一個“丁”字路口下邊有兩條小溪匯集在一起,成為一條溪流。在兩條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條堤壩,兩條堤壩的前面有一座拱橋,拱橋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形,兩條溪流的出水口像龍頭一樣。這里的人把它們叫做“雙龍戲珠”。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七

李坑,是一個以李姓為主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唐末皇帝唐宣宗的后裔孫李洞,自祁門浮溪新田遷居到此建村,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李坑村山環(huán)水繞景色秀麗、人杰地靈。自宋至清數(shù)百年間,先后走出了十八位進士和一個武狀元,出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達三十二人,并有十七位飽讀經(jīng)書、能文善詩的學士留下傳世著作二十九部,一大批徽商高賈卓有成就,堪輿大師、名醫(yī)名士更是享譽鄉(xiāng)里、遠近聞名。到清朝末年,李坑村發(fā)展達到鼎盛時期村里有總祠一座、支祠十二座、九百十七戶人家,人口達五千多人,被譽為“婺東第一村”。今天的李坑村仍是一個有著二百六十多戶,一千多人口的行政自然村。

[至游覽入口] 請大家往前看:田野、古橋、石碣、牌坊、柳堤、樓閣、古樹誤....田園般的景致充滿了清新、自然的鄉(xiāng)村氣息,這就是我們李坑的水口。說到水口,我要告訴各位,在古徽州的每一一個村落,都有水口.水口是村落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落景觀和風水的重要體現(xiàn)。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道沿著這鄉(xiāng)間小道去探尋-下李坑水口的奧秘,感受一下李坑水口的文化魅力。

〔至中書橋]“不嫌慢步觀山景,何妨小坐聽溪聲”。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村中一座最古老的宋代廊橋一“中書橋”上,這座飽經(jīng)風雨的古橋建于北宋末年,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橋面青石板鋪就,為一座單孔磚拱橋,這座古老的橋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jù)《李坑宗譜》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李氏十ー世祖李侃考中進士后,官至中書舍人,在京城為官多年后,“逐欲上硫歸養(yǎng),適聞父喪棄歸,繼遭內(nèi)艱,志隱不出”?;剜l(xiāng)后,見這里行人挑擔來往于破舊不堪的木橋,有搖搖欲墜之感,遂決意捐資修建了這座橋,橋落成后,村人為感激他的恩德,便以李侃的官職稱之為“中書橋”。八百多年過去了,雖飽經(jīng)風雨有些破敗,卻依然屹立在村外的小溪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因此,也成為李坑唯一的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遠處的那道石壩,村里人叫它楊柳磁,傳說建造年代比“中書橋”更遠。李侃歸隱后,“當題理田八景”,其中“柳碣飛瓊”指的就是這道景。大家看,在堤柳的映村下彎碧水,由碣頂奔騰直下,嗶嘩的溪水,宛如一道飛瀉的白玉,真是美不勝收。

[至牌坊處]“美景不勝收,轉(zhuǎn)眼到牌坊”。牌坊,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建筑形式。牌坊文化源遠流長。一般牌坊有二類、一類是旌表類,還有一類是標志類,毫無疑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座三間四柱三樓的牌樓,就是李坑村的標志性建筑,額坊上題有“李坑"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村名為什么叫“李坑”?這個問題提得好!其實李洞來此定居后,取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據(jù)村里老人說,他們的遠祖在堯帝時,擔任大理(執(zhí)掌刑法的官)因公平正直深得堯帝信任,后歷經(jīng)五朝,世代擔任大理之職,故以大理官職命族,由贏姓改為理姓,后到商約王時,理氏商孫理徴,因直言約王的戲暴無道而被處死,其子利貞與一名叫契和氏的女子僥幸選。選難中,算吃“木子之果”(即李子)得以活命,為不忘李子救命之恩,利貞遂改理姓為今天的“木子”李,李洞取村名為“理田”,意在不忘祖姓,永思祖德。到了元朝末年,聚族而居的李姓人家,沿村中小溪兩岸居住,由于當?shù)厝肆晳T把小溪叫“坑”,故而人們把理田俗稱為“李坑”,從那時起“理田”村名漸漸被淡忘,代之的是“李坑”的叫法,清末民初,村里還留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叫“李坑五百年”。

[至文昌閣]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座八角樓閣,就是李坑的文昌閣,文昌閣屬于風水建筑。過去,在古徽州的每一個村子水口處,人們?yōu)榱私o村里培植“文運",以求村人科舉高中,出官入仕,往往建起諸如文筆、文峰塔、文昌閣之類的風水建筑。這座文昌閣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他是各路神仙中主管文運的。

大家看,這里是座門庭坊,號左春坊,對面那座號右春坊,兩座對稱而建的坊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有一點中國歷史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豎坊是為了紀念旌表有德行的人,這兩座坊旌表的是南宋末年潭州知府李坑人李芾和他的孫子。李芾和他的孫子都是翰林出生,過去祠堂里有塊,區(qū)題“祖孫翰林”指的就是他們祖孫倆,有句老話叫“翰林不開坊,開坊無抵擋”,李芾祖孫倆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李芾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撫使時,元軍已兵臨潭州城下,李帶誓死保衛(wèi)潭州,戰(zhàn)至最后,以身殉國,成為我們南宋時期與文天祥齊名的愛國名臣。李芾死后,被朝廷追贈為端明殿大學士,李氏族人感念李芾盡忠報國之舉,在李坑村頭建了一座忠觀閣,塑李芾像以祀之,其孫也不愧名臣后裔,登進士,人翰林,仕途春風,官至禮部侍郎。因禮部官員通稱“春官”故這兩座坊就有左春坊、右春坊的坊名。

“山村無塵神仙境,圣地有緣翰墨香"。清靜之地,并不清靜,過去常有莘莘學子來此燒香叩拜,禱求文昌帝君保佑科舉中榜,每年二月初五祭文昌,九月初九文人墨客在此賦詩作詞,文昌閣是村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李坑村的文昌閣始建于南宋初年,當年李侃歸隱后,在此建閣,整日讀書習文,邀友討究詩賦,歸隱生活,道遙自在,以至元代文學家、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尚書的婺源太白曹門人汪澤民站在文昌閣前,睹物思人,感嘆不已。“建閣區(qū)月,星閣高隱”。“高隱”是對侃公的尊稱,也寄托了他對歸隱生活的向往。文昌閣修建后,曾多次修葺重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由婺源大茶商、李坑人李鏡明出資三千兩規(guī)銀,對文昌圖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修葺重建,落成后,敬邀清末婺源四大進士,潘超、趙文元、李昭煒、江峰青來文昌閣助興捧場,并當場為文昌閣提對作詩,這些精美的“詩”、“對”可惜都已遺失,只留下李昭煒的這幅“樓宇喜登臨看兩澗流清雙峰峙秀;人文欣慰起愿五經(jīng)共讀六藝兼通”的對子,對子表達了李昭煒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與家鄉(xiāng)學子共勉的良好愿望。這次重建使李坑文昌閣名氣大振,遠近聞名,于是就有了“+畝祠堂、八田閣”的說法。村里人至今還津津樂道,以此為驕傲?,F(xiàn)在我們進文昌閣里看看。

[至文昌閣內(nèi)]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有關(guān)文昌閣歷史變遷的簡介,背面是我們李坑自宋至清擔任七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官宦榜和村人所著的29部傳世著作目錄,中堂上這幅清式魁星點斗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傳說天上的北斗七星,每顆星都主管著我們生活的某個方面,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魁星,他面似鬼容,右手高舉神筆,左手執(zhí)一方墨斗,只要他這輕輕一點(叫做“魁星點斗"),被他點中者就將迎來大運、金榜題名、功成名就,大家看他腳下鰥著的這條鯉魚經(jīng)他這么一點不就跳過“龍門”,成龍了嗎?

這幅圖除講述了一個道教文化中的神話傳說外,還是一幅隱字圖,你們看!魁星右手高舉的神筆,象不象“魁”字的第一筆-左腳后勾象不象“魁”字中“鬼”的豎彎勾,左手拿著墨斗,不就是“鬼字左邊的“斗”字嗎?這幅魁星點斗”圖,真是設(shè)計巧妙、形態(tài)逼真,乃上乘之作。

下面請隨我上樓參觀[至二樓],這里供奉的是文昌帝君,過去讀書人常來此燒香叩拜,為的是祈求文昌帝保佑科舉中榜,一旦科舉及第,便會千里迢迢趕回還愿,誠心可鑒。這里還有我們李吭村18位進士中的8位進士畫像,大家可隨意看看。登高望遠,觀景怡情,請各位隨我一道上三樓觀光,從高處領(lǐng)略下我們李坑的水口風光。

[清石板路]漫步在鄉(xiāng)間小路上,青山作伴,溪水淺唱,田野在望,好一番清新、自然、寧靜的鄉(xiāng)村景象,而我們腳下的青石板路,雖說走著舒坦,卻總讓人有一種歲月月悠悠的感覺,總讓人想起當年那行色匆匆、外出經(jīng)商和進京趕考的身影。青石板路是婺源常見的鄉(xiāng)間道路。據(jù)說,徽州人都有一個愛家鄉(xiāng)、造福鄉(xiāng)里的習慣,一且他們做了官或經(jīng)商發(fā)了財,便會回鄉(xiāng)資助公益事業(yè),修橋、鋪路、造祠、建亭,善行義舉無不樂施。就這樣,婺源境內(nèi)幾乎所有的鄉(xiāng)間道路,都是青石鋪就,曾有人這樣形象的比喻“一路走到頭,石路跟到頭,出門腳無泥,來家鞋不洗”"。

[至路亭]“出門想歇息,不遠找路亭"對于當?shù)厝藖碚f,這樣的常識人人皆知,在婺源民間,各種路亭、橋亭、嶺亭隨處可見,三里一亭、五里一09.段路便有一亭,這些連串在道路上的亭子,是為過往行人提供歇息的場所,也為進山耕作、砍柴的農(nóng)夫提供避雨歇息方便,許多路亭里有干柴、簡易灶,可供路人熱飯取暖,烤衣之用,靠近村莊的路亭,還由村里祠堂拿出部分田租請人或輪流燒茶待客,這在民間叫“施茶",可惜今天我們已無法享受到這樣的服務(wù)了,據(jù)說這種做法已延續(xù)了好幾百年。

剛才我們走進路亭,亭子上方有“見田”二字,什么意思呢?說來話長,這是李坑這支李姓氏族,當年移居南方ト居所遵守的一句風水術(shù)語。相傳宣宗的孫子李京,在唐朝滅亡后隱居饒州昌水,為求子孫世代興旺,決定請人幫助選一塊風水寶地擇居,結(jié)果“得乾九二之占”即所謂的“見田吉”稱李氏子孫遷居有“田”字的地方,就能吉利興旺。因此李京后代篤信“九二在田”之占,三個兒子分別遷往祁門浮溪新田,婺源嚴田和浮梁界田,果不其然,三地李氏人丁興旺,被稱為“三田李”。這里順便說一下,李宗仁先生就是“三田李”的后代,李鴻章也曾與在京城坦任六部中五部侍郎的李坑人李昭煒過宗親,但無結(jié)果。當年李洞由新田遷居這里,取名“理田”,其中的“田”字,就是遵守“見田吉”擇居而取的村名

對面小溪旁那座旋轉(zhuǎn)的小水車,我想很多人在電影中都曾見過其實在當?shù)亟小八浴保^去村民們用它來春谷,把稻谷加工成米,他們利用小溪水流做動力,驅(qū)動水車轉(zhuǎn)動,從而帶動春杵在石白中春米,不難想象,過去的農(nóng)家就是利用這樣的原始加工方法解決吃飯問題的。聽村里老人說,以前這一帶小溪邊有五支水確,忙起來日夜不停,十分熱鬧。

[雙橋疊鎮(zhèn)]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古橋叫“彩虹橋”。因橋拱建得高如一道彩虹橫臥溪上,故名“彩虹橋",其實這座橋不是專供行人走路的,而是一座用來補風水的風水橋,早在明朝景泰年間,村里就有位德高望重的名士捐資修建了前面那座呈崗嶺橋,解決了村民過嶺進廟的問題。而為什么后來在這座橋的后面又建了一座橋呢?說起這事,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堪輿大師、李坑人李景溪。據(jù)《婺源縣志99方伎》篇記載,李景溪精通堪輿,曾著《陽宅秘訣》和《雷選心法》二書傳世,他依據(jù)風水學理論“水養(yǎng)財"之說,認為一村水口,為一村風水命脈所系,水口緊,則村安財旺,而李坑“地戶”不濟(緊),則需補風水以護衛(wèi)鄉(xiāng)里,于是便差人在這里筑碣建橋,攔財鎖氣、提“衛(wèi)鄉(xiāng)”于橋之上,以示建橋之用意。從此,村里又多了一道景觀,謂之“雙橋疊鎖"。

[至李坑村ロ]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李坑的內(nèi)水口,也就是李坑村口,古木森森,溪水潺潺,青石小路徑直村莊,透過樹梢,李坑村已依稀可見。村口,是村莊的象征,過去每當村里有人出門遠行,家人總是戀不舍地送至村口,干叮萬囑,依依惜別。出外多年的游子返鄉(xiāng)回家、只要見到村口,便會激動不已,格外親切。在村口種植樟樹,是徽州人的習慣,茂密的村口水口林,能保佑村民、美化村莊。因此村民們從和植樟樹、愛樟樹、敬樟樹到神化樟樹,把樟樹當作神來供奉。大家看!樹底下搭建的這莊神龕,就是村里人用來祭拜樟老爺?shù)恼辽駨R廟”,村里如果有小孩病難養(yǎng)家里人就會用紅紙寫小孩的生反八字貼在德樹上,說是將小孩過寄給樟樹老爺,可治病消災保平安。到今天,村民們依然還是這樣做的,由于對樟樹的過份崇拜和信率,民間衍生出一句這樣的順口溜叫“樟樹底下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樟樹底下摸一摸能活一百多”,各位游客朋友,不妨我們們也來試一試。

[進入李坑村]有人說,來到李坑,就仿佛走進了江南水鄉(xiāng)秀麗的畫畫卷,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中流過,小溪兩岸是一棟棟枕溪而建具有江南徽派特色的古老民居,一座座小橋凌架于溪上,古樸、靈秀而典雅,為我們展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精美畫面,不知大家注意到?jīng)]有,眼前的這條小溪是由東向西流的,古徽州有句老話叫“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當年李氏先祖選擇在這里筑屋建村,是不是也相信了這句風水術(shù)語,把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奇托在村址的選擇和布局上呢?

大家看!這些古老的徽派民居是不是很獨特?說到徽派民居,我想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徴州民居建筑形成于明朝中葉,由在蘇浙一帶經(jīng)營鹽業(yè)的徴商吸取杭州、場州一帶的建筑形式加之徴州本地的“古風”溶合而來,其主要特點是,外部特征:粉墻黛瓦馬頭墻;內(nèi)部特征三間五架加天井;精華部分是“三絕"(磚雕、木雕、石購)。你們看!風火培兩頭的裝飾部分各不相同,頭是“中斗”.俗稱“文頭",一頭翹首直刺蒼穹,形似雀尾,“叫鳴尾"(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鳥),俗稱“武頭"。一文一武,文武兼?zhèn)鋫溥@里給各位介紹一下徴派建建筑的一個小常識就是徴派民居的大門鼓是開在武頭方向的,因為人們相信,武能鎮(zhèn)妖避邪,保一家平安吉祥;而“文頭”其后,指望文振家聲,在古徽州由于深受理學文化思想影響,朱子格言,始終是每個家庭恪守的箴言“讀書起家之本,和順齊家之本,勤儉治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只有崇儒務(wù)本、讀書人仕,方可振家聲,知曉了這么ー個小小的常識,今后遇到這種徽式建筑,就能從風火墻上的裝飾判斷出大門的朝向。也許有些朋友要問,為什么在婺源的每個村莊,都能見到不少這樣樣建筑氣派、雕刻精美、風格獨特的明清古建筑呢?說到這一點,就不能不談到明清時期,雄居東南、稱中國商業(yè)舞臺三百年之久、十大商邦之首的徽商了,李坑是著名的徽商故里,歷史上曾涌現(xiàn)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商業(yè)俊オ,他們“商賈四方”,以自己的勤勞和才智,為李坑續(xù)寫了最輝煌的一頁。下面請隨我一道;去參觀一下清乾嘉年間木商李瑞材的故居。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八

各位游客,

我們現(xiàn)在由婺源縣城紫陽鎮(zhèn)乘車前往一個景點小橋流水人家——李坑。車程大概十來分鐘。現(xiàn)在我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單的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木子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個叫李洞的人建村,距今有千年的歷史。村子原名“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么叫理田呢?拒村子里的老人說:他們現(xiàn)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堯帝為部落首領(lǐng)是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大官),所以以官職為姓。同時,因遠祖唐末由北方遷到南方曾“占得從田之簽”。李洞建村是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于小溪兩岸。在婺源,溪流又被稱為“坑”,便俗稱為李坑。

各位游客,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里的村里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里流出村子。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子莊的標志。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到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鄉(xiāng),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shù)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里的構(gòu)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guī)康母羯乳T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nèi)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兩間稱后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并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jīng)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規(guī)軍根本沒有作戰(zhàn)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筑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chǔ)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tài)。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里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窃谙滤览镳B(yǎng)一只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xiàn)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后代的關(guān)愛之情。屋內(nèi)的木構(gòu)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nèi)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能憑借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側(cè)的這間跨院當?shù)胤Q做“小姐繡樓”。看,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筑,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于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里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群。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jié)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quán)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現(xiàn)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jīng)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jīng)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shè)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guī)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guī)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有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gòu)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里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zhèn)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后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并正對著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墻壁,又稱為蕭墻。,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蕭墻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墻建于大門口。蕭墻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著‘?!忠馕吨伴_門見?!?。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nèi)部后,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xiàn)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6、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shù)胤Q‘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采用木柱礎(chǔ),不象后來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礎(chǔ);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飾。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后花園,園內(nèi)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nèi)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chǎn)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干胸徑有0.4米,經(jīng)一次雷擊后現(xiàn)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fā),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干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里充滿了靈氣。

7、蕉泉:各位游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干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zhí)鞄煹耐降?,天性聰悟卻心術(shù)不正。相傳張?zhí)鞄燄B(yǎng)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yǎng)在墨盒里。張?zhí)鞄熉動嵹s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么顏色,張?zhí)鞄熣f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里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zhí)鞄煙o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

龍養(yǎng)在墨盒里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里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yǎng)在池中,長大以后不斷興風作浪,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墻全鏟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墻。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于是把龍帶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yǎng)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這座宅子的內(nèi)部擺設(shè),在婺源屋內(nèi)的擺設(shè)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九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們就乘車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首先我們?nèi)ダ羁哟澹且粋€旅游景點,車程大約一共3個小時,而且車是走山路的,所以導游在吃早餐的時候叫我們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會很容易暈車的。

剛上車后,大家的狀態(tài)都十分精神,但過了兩個小時多后,大家都像一條條死蛇爛鱔一樣了,害得司機要把車停了下來。

休息了一下后,我們就繼續(xù)前往李坑村,可這次車程幾分鐘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為這里原來是徽州的范圍,李坑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處于“環(huán)山擁抱、滿田翠綠”的中間。

我們首先進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來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這條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見水底下的“金荷包”魚在河里面游來游去。河水上面的鴨子在嬉戲,水面上倒映著天上的白云和河邊的綠樹。

然后我們就跟講解員走到一個樓閣外面,這個樓閣名叫 “星閣高隱”,據(jù)說這個村里的讀書人去當官前都要來這里。

進到樓閣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畫,但是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們看一下就走了。

接著我們拐了一個彎來到村的街道上(剛才去參觀農(nóng)田),有非常多小橋,怪不得叫做“小橋、流水、人家”!

在一個“丁”字路口下邊有兩條小溪匯集在一起,成為一條溪流。在兩條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條堤壩,兩條堤壩的前面有一座拱橋,拱橋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形,兩條溪流的出水口像龍頭一樣。這里的人把它們叫做“雙龍戲珠”。

接著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一個商人的家里,這間房子很大,但大門不能對著街道上,因為在古代,如果沒有做官的話,家里的大門是不能對著街道的。那時商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個院子,大門就在院子里面,再從院子的側(cè)門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這些木雕上的人頭都沒有了,因為在以前的一個時候被挖掉的。

參觀完商人家后,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當官人家里,屋頂有一大塊長方形的天窗,長大約有4米,寬大約有2米,這種東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們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時我們看到很多農(nóng)作物:大冬瓜、茶葉、辣椒、黃瓜、絲瓜等。

下午我們又到了曉起村,這里主要以樟樹為主,到處都能聞到樟木味,這里的木雕沒有被破壞掉,因為這家的兄弟倆很聰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撲上,上面寫著“毛主席萬歲”五個字,這樣人們就不敢破壞這個雕刻了。

在返回黃山的途中,我們看見了農(nóng)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們一下子沖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進打禾機里面,很快,這些稻谷都脫了出來。這樣又能幫助別人,又能覺得開心。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十

今天,我們?nèi)サ穆糜吸c是李坑古村落。這里,我首先把李坑村落的形成,給大家作個簡要介紹。

李坑,是個李姓聚居的村落。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020xx年,由一個叫李洞的“理田”,道理的“理”,田地的“田”,為什么叫理田呢?村里的老人說:他們現(xiàn)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為遠祖在帝堯時為部落首領(lǐng)時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職為姓。同時因先祖唐未由北方遷江南時,曾“占地從田之簽”,李洞建村時數(shù)典不忘祖,取村名為“理田”。到了近代,人們漸漸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亦稱“坑”)兩岸,便俗稱李坑了。

李洞是個曾任從五品朝散大夫的隱士

他來此建村后注重教育,培育人才。據(jù)村譜記載,李洞的兒子李仁曾遵父命創(chuàng)建“盤谷書院”。此后,自宋至清幾百年間,全村出了18名進士,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還出了一位狀元,叫李知誠,出任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達32人,并有1名飽讀詩書,能文善詩的文士留下傳世佳著29部。除以上外,村民的主流還是明清時外出經(jīng)營的商人,他們的木材、茶葉生意做到了南京、姑蘇、上海、廣州等地,他們積攢了錢財回來,除了建造住宅處,也修宗祠、橋、路、亭、寺院等,使得李坑這個不傍大河通道,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較差的山村,慢慢以展成為一個建筑類型很發(fā)達的革子,有大小宗祠12座,廟宇觀閣17座,橋亭路亭17座,還有書院、私塾、文峰塔、公共園林等,當年號稱“婺東第一村”。下面,請大家隨我進村參觀。

[車至李坑路口]

游客們,請下車。步至中書橋]我們眼前的這座橋叫“中書橋”,它是婺源現(xiàn)存最古的橋之一,建于北宋未年,是座單孔磚拱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磚拱上鋪青石板。為何取名“中書橋”呢?據(jù)史書記載:宋大觀三年(公元1120xx年),村人李侃中進士后,官至中書舍人。他在京城為官多年回鄉(xiāng)省親,一日漫步村邊,見這里行人挑擔來往于溪上的木橋時,有搖搖欲墜之感,孩童嬉戲奔走過橋時更令人感到害怕,于是捐資建造了這座穩(wěn)重大方的磚拱橋,橋落成后,村人為感謝他的恩德,就以李侃的官職定名為“中書橋”。

[步至李坑村口]

這里就是李坑村的“水口”。婺源人把村口稱為“水口”,原因是這里的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從這里流出村子。水口是婺源村落建設(sh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于是修筑水口碣攔截財氣,培植水口林,有的還建起水口橋以鎖住靈氣。古時候,水口往往成為一個村莊的標志,村中有人出遠門,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萬囑,揮淚灑別;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鄉(xiāng),走著走著,一望見水口,便會激動不已,分外親切。

[引游客進村]

各位游客,有人說,步入李坑時,仿佛走進“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里,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這條穿村而過的小溪,由東向西緩緩而流?,F(xiàn)李高村260多戶1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溪的兩岸。這種建筑布局說明,李坑村過去很講究風水,因為堪輿術(shù)說:水向西流必富。古時候李坑人選擇在水由東向西流的溪畔構(gòu)筑房屋,這就把他們所希翼的美好愿望,從村落布局的形態(tài)中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了。

下面,讓我們來觀賞一下李坑的古民居吧。從表面上看,李坑的老房子和婺源其它村落的古民居一樣。大多是粉墻、青瓦(時間一長變成黛色)。整體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間,給人一種樸素淡雅的美感,屋頂采用馬頭墻的建筑造型,即房屋的左右兩側(cè)筑起風火山墻,高出于屋頂。同時為避免山墻檐距雙向坡頂?shù)奈菝娓卟钸^大。采用了隨屋面坡度層層跌落的形式,因為它形似馬頭,故俗稱為“馬頭墻”。馬頭墻檐角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畫出民居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走向李翼高故居],我們?nèi)ミ甸_這幢古屋。這幛古民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shù)畫廊。請看,要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湛,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期望多子多孫。

[步入大門后]

為進一步向外人顯示1、李翼高故居:這幢古名居建于清初,是一個名叫李翼高的木材商人的居所。因為有錢財,他著意配置了精美的三雕(磚雕、石雕和木雕)裝飾房屋,讓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進入雕刻的藝術(shù)畫廊。在房子翹角飛檐的門罩下,垂花柱式門枋上的磚雕十分精細,下枋上精雕細刻著古戲文圖幅、人物圖案各異,栩栩如生;垂花柱下端雕琢著荷花,象征純潔和吉祥,這邊的蓮蓬,則是期望多子多孫。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正門兩邊各有一個石墩?,F(xiàn)在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兩個石墩的作用是什么?——那是主人的下馬石。我們再來看看屋子里的構(gòu)造。由于主人的富裕,左右?guī)康母羯乳T窗上,木雕精致、完善。,充分體現(xiàn)了婺源古代勞動人民的智能和技藝。整幢宅子上、下兩層,每層分為三部分:前面的這間稱前堂,是小姐的房間。因為小姐是不能隨便出閨房的,所以門窗上是鏤空的雕刻圖案,方便小姐從屋內(nèi)往外看。正中間的這兩間稱正堂,是屋子的主人居住的。后面兩間稱后堂,那是兒子們的房間。當兒子長大成人后,娶妻生子就搬到正堂,父母則搬入后堂,所以后堂又稱為高堂。

2、大夫第: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是一個五品奉直大夫李文進的官邸。李文進的大夫官銜并不是通過科舉考試取得的,他本是個在廣東經(jīng)營茶葉的富商。太平軍起事后,清朝政府的正規(guī)軍根本沒有作戰(zhàn)能力,完全靠曾國藩的湘軍,國庫又沒有大量的錢財做軍餉,當時的徽州同知鼓勵商人捐錢作軍餉,捐得多就封官,李文進的官銜就是那時侯捐來的。從這幢房子的門面上來看,沿襲了婺源古民居的建造特點。大門為石庫門枋,水磨青磚門面,大門上方砌筑門罩。門罩上黛瓦鋪蓋,戧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能起美化的作用。飛檐下方,門枋上磚雕圖案細膩精美,極富裝飾趣味。石庫門柱礎(chǔ)上的石雕,是民間較為常見的“獅子滾繡球”圖案,表達了主人期望生活充滿歡樂的心態(tài)。我們再仔細看看這石雕上面有一個小小的橫著雕刻的繁體“書”字,它代表了主任的心聲: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屋子的上方有一個天井,這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風。同時它還有一層含義,既是把人和天銜接起來——“天人合一“,也就是說不管任何生物都不能脫離大自然而獨立存在。同時,在徽州人的眼里,水源就是財源,雨天,水不停地從天井向家里流,四水歸堂,蘊涵著“財源滾滾而來”的意思。再看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鑿成銅錢樣式,古時候人們疏通下水道用的是什么辦法呢?大家可以猜猜看?!窃谙滤览镳B(yǎng)一只千年烏龜。烏龜在下水道里爬來爬去,下水道就永遠暢通無阻。這座大夫第取名“春藹堂”,一則體現(xiàn)出家庭融樂的氣氛,二則飽含長輩對子孫后代的關(guān)愛之情。屋內(nèi)的木構(gòu)件上,同樣雕似著精美圖案,這些木雕有文武百官、八仙過海、琴棋書畫等內(nèi)容,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主人對功名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能憑借自己的真憑實學考取功名的美好心愿。

各位游客,房屋右側(cè)的這間跨院當?shù)胤Q做“小姐繡樓”???,樓上這座向河街挑出許多的亭閣式建筑,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原本用于觀景,但傳說也是小姐拋繡球的地方。這里有一扇古代百葉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小姐可以窺視樓底的過往人群。小姐拋繡球的故事,在小說和戲劇情節(jié)中常有記載,因為有些待字閨中的小姐,或者求婚者多,且又多有權(quán)貴,如何選擇左右為難,或者因小姐的擇婚主張與父母意見不合,愛女也許早有意中人,于是便出現(xiàn)了拋繡球選女婿這種戲劇性的做法。小姐的繡球拋給誰,,一般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小姐一般已經(jīng)選定了一個意中人,而不是隨隨便便亂拋的

3、申明亭:各位游客,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經(jīng)過的這個亭子,它是李坑村宗法制度的見證,取名“申明亭”,建于明朝末年。亭子的功能史書上記載得非常詳細:如果村中有人為非作歹,就把他的惡行書寫出來,張貼在亭子中,以達到懲戒的效果。古時候村中的建設(shè)和管理主要是宗祠負責,因李坑過去的村規(guī)民約頗多,村民一般都能自覺遵守,但地方大,人口多,難免有爭議,家庭有糾紛,遇到這種情況,宗祠就鳴鑼在申明亭聚眾,村人均可參加評議,對誰是誰非進行公斷,排解糾紛,批評和懲辦違反村規(guī)民約的人。

4、通濟橋:各位游客,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旁邊的這兩條溪流。這是李坑過去“十二景”之一的“兩澗流清”。其中一條溪流前方有兩個小石墩,這條就是公龍,石墩為龍角。這邊沒有石墩的是母龍,兩條龍在此橋處匯為一條溪流,構(gòu)成“雙龍戲珠”的美好寓意。按古時候風水村中兩水相激本來不利,但這里用通濟橋鎖住,用申明亭鎮(zhèn)住,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度約5米,始建的年代已難以查考,不過最后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5、銅綠坊:“銅綠坊”建于清代中葉,主人李聘如是在安徽蕪湖經(jīng)營銅綠生意起家的,因此村中人稱他的故居為“銅綠坊”。銅綠坊仿官廳建筑風格,在大門后另外設(shè)置了一座儀門,當?shù)胤Q“中堂門”,平時中堂門關(guān)閉不開,常人一般從兩側(cè)出入,如有達官貴人光臨,則打開中堂門迎接。下面,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銅綠”。“銅綠”的化學名稱叫“緘式碳酸銅”,是一種有毒的綠色晶體,可做殺蟲劑。古代制取銅綠的方法很特別,用糯米蒸成飯,裹在銅上,時間一長,飯霉爛,剝下來銅的表面上就生成銅綠,然后刮下來在加入一些其它的化學元素制成。

各位游客,我們再來看看著這座宅子的內(nèi)部擺設(shè),在婺源屋內(nèi)的擺設(shè)是很有講究的。我們看這中間是一個高高的馬頭座鐘,左右兩邊,一邊是花瓶,一邊是鏡子,它的寓意很深,即“左平右靜,終身平靜”

6、李書麟故居:這幢民居是“八字門”,別具一格,并正對著一面照壁。照壁就是大門前這扇墻壁,又稱為蕭墻。,一般是建在院子里的。但在婺源,蕭墻都建在門外,因為本地人以天為院子,以門前山水為院子,所以把蕭墻建于大門口。蕭墻的作用一般是辟邪、擋風及隔音,有的人家的照壁上書寫著‘?!忠馕吨伴_門見福”。這幢民居建于清朝同治年間,門樓上的雕刻也很精細,進入房子內(nèi)部后,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條案與眾不同,特別長,有4米多長,這在婺源現(xiàn)有的古建筑中可算是罕見的,此外,這幢房子原有三十六個戧角,四個天井,從這一點就可看出房子主人的富有

7、魚塘屋:這是一所不知名的書齋,村子里的人都叫它魚塘屋。從風格看是明朝建造的,一是前堂的地面用方磚鋪成,當?shù)胤Q‘金磚鋪地’,不象清朝一般用青石板鋪地;二是采用木柱礎(chǔ),不象后來的房屋一律采用石礎(chǔ);三是隔扇很樸素,格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似。連著它的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故居的后花園,園內(nèi)有一個石砌的魚池,用青石板將周圍圍住,繞池的小徑以塊石鋪墊。池內(nèi)的魚就是婺源的四大特產(chǎn)之一的荷包紅鯉魚,池水與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活水。這邊是花壇,花壇中的這棵紫薇樹,相傳是李知誠親手栽種,算起來樹齡已有800多年了,當年茂盛是樹干胸徑有0、4米,經(jīng)一次雷擊后現(xiàn)雖只殘存半邊,但每年都回新枝萌發(fā),紅花滿樹。旁邊那棵枯死的是桂花樹,樹干上長滿靈芝,使人覺得這里充滿了靈氣。

8、蕉泉:各位游客,我們眼前的這眼泉水叫“蕉泉”。這眼泉水雖然流量不大,卻一年四季不會干涸,泉水清澈涼洌,甘醇可口。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大旱,河水斷流,蕉泉供應了全村人的用水,所以在李坑村人的眼里這是他們的救命泉。這眼泉水是從石縫中流出來的,在這有帶還流傳一個神化故事。傳說,李坑村曾有一個叫李祈福的人,此人是張?zhí)鞄煹牡茏樱煨月斘騾s心術(shù)不正。相傳張?zhí)鞄燄B(yǎng)著幾條小龍,李祈福趁他不注意悄悄地偷走了一條,回家養(yǎng)在墨盒里。張?zhí)鞄熉動嵹s來索要,李祈福反問他龍是什么顏色,張?zhí)鞄熣f是黃色的,李祈福說:我這里有條黑龍,沒有你的黃龍。張?zhí)鞄煙o奈,就把這條龍送給了他。龍養(yǎng)在墨盒里越來越大,終不是辦法,李祈福就想為它找個好的生存之地。一日他來到這里見這石壁上有水滲出,便拔劍直插進去,頓時縫中流出清澈泉水,他一興奮一拳砸在水中,石壁上凹出一個洞,他趁勢往地上一坐,坐出一個大陷坑,水不斷流入坑中,形成這個水池。李祈福把龍養(yǎng)在池中,張大以后不斷興風作浪,騰云是尾巴一掃把附近的這些房子的馬頭墻全鏟平了。大家看,這一帶房子都沒有馬頭墻。李祈福聽到村民怨聲連連,于是把龍帶走了,最后把它放入浙江開化的一條江中,至今這條江仍叫烏龍江,而蕉泉也因為曾養(yǎng)過龍,成為古時候人們求雨必拜的地方。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十一

大家早上好,吃完早餐,我們就乘車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首先我們?nèi)ダ羁哟?,是一個旅游景點,車程大約一共3個小時,而且車是走山路的,所以導游在吃早餐的時候叫我們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會很容易暈車的。

剛上車后,大家的狀態(tài)都十分精神,但過了兩個小時多后,大家都像一條條死蛇爛鱔一樣了,害得司機要把車停了下來。

休息了一下后,我們就繼續(xù)前往李坑村,可這次車程幾分鐘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為這里原來是徽州的范圍,李坑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處于“環(huán)山擁抱、滿田翠綠”的中間。

我們首先進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來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這條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見水底下的“金荷包”魚在河里面游來游去。河水上面的鴨子在嬉戲,水面上倒映著天上的白云和河邊的綠樹。

然后我們就跟講解員走到一個樓閣外面,這個樓閣名叫 “星閣高隱”,據(jù)說這個村里的讀書人去當官前都要來這里。

進到樓閣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畫,但是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們看一下就走了。

接著我們拐了一個彎來到村的街道上(剛才去參觀農(nóng)田),有非常多小橋,怪不得叫做“小橋、流水、人家”!

在一個“丁”字路口下邊有兩條小溪匯集在一起,成為一條溪流。在兩條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條堤壩,兩條堤壩的前面有一座拱橋,拱橋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形,兩條溪流的出水口像龍頭一樣。這里的人把它們叫做“雙龍戲珠”。

接著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一個商人的家里,這間房子很大,但大門不能對著街道上,因為在古代,如果沒有做官的話,家里的大門是不能對著街道的。那時商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個院子,大門就在院子里面,再從院子的側(cè)門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這些木雕上的人頭都沒有了,因為在以前的一個時候被挖掉的。

參觀完商人家后,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當官人家里,屋頂有一大塊長方形的天窗,長大約有4米,寬大約有2米,這種東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們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時我們看到很多農(nóng)作物:大冬瓜、茶葉、辣椒、黃瓜、絲瓜等。

下午我們又到了曉起村,這里主要以樟樹為主,到處都能聞到樟木味,這里的木雕沒有被破壞掉,因為這家的兄弟倆很聰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撲上,上面寫著“毛主席萬歲”五個字,這樣人們就不敢破壞這個雕刻了。

在返回黃山的途中,我們看見了農(nóng)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們一下子沖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進打禾機里面,很快,這些稻谷都脫了出來。這樣又能幫助別人,又能覺得開心。

婺源李坑導游詞篇十二

每年的中秋節(jié)前后幾天.勤勞李坑人希望來年風調(diào)雨順 五谷豐登 安居樂業(yè) 平平安安的好兆頭 村里都要舉行中秋舞龍的活動。 中秋舞龍從村頭開始,帶頭的是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揮著一個圓圓的龍珠 后面由十幾名漢子舉著紙扎龍燈跟著龍珠舞動,時而高 時而低 時而盤旋 紙龍燈的里面有幾十支紅色蠟燭照亮著 從遠處看去就像傳說中的一條巨龍 一位老人帶著幾個后生在后面敲鑼打鼓。每到一家,主人就會燃放,煙花,據(jù)說你家的鞭炮 煙花能放多久,紙龍燈就在你家門口舞多久 就意昧著你家來年平安 幸福。整個舞龍過程要走遍全村的每一戶人家,一般會持續(xù)到凌晨的2點到3點結(jié)束。

李坑名品。這道菜采用黃山特產(chǎn)山珍花菇與石雞同蒸?;ü绞?菇中的上品,含有較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種維生素,并有降血壓、減少膽固醇及抗癌作用。此菜堪稱山珍之巧配,甚為名貴。[2]

具體做法:把石雞腿入開水鍋中略燙洗凈,用姜汁、精鹽、甜酒、味精拌和腌漬入味,水發(fā)花菇去蒂洗凈;把石雞腿排齊在碗中,花菇放在其上,加入熟豬油、雞湯,上籠旺火蒸15分鐘取出,扣入盤中即成。

此菜食之9鮮甜潤,酥嫩爽口,回味雋永。

創(chuàng)制于婺源縣李坑村,為著名風味菜肴,始于唐代。《朱子語類》載:“ 婺源俗,歲暮二十六日,烹豕一只祭家先。亦以炙肉及以魚佐之。”具體做法:取五花肉洗凈,切成厚半寸、寬約巴掌大小,用竹串之投放佐料(桂皮、茴香、胡椒粉末、白糖、醬油)中稍浸,然后放在剛?cè)歼^的糠灰上兩面翻動炙烤,烤至肉油滴入火灰即成??臼斓奈寤ㄈ?,形體收縮,焦黃略紅,外脆內(nèi)松,其味特香。

自宋至清,仕官富賈達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傳世著作達29部,南宋年間出了一位武狀元,名叫李知誠。村落群山環(huán)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墻黛瓦、參差錯落;村內(nèi)街巷溪水貫通、九曲十彎;青石板道縱橫交錯,石、木、磚各種溪橋數(shù)十座溝通兩岸,更有兩澗清流、柳碣飛瓊、雙橋疊鎖、焦泉浸月、道院鐘鳴、仙橋毓秀等景點在其中,構(gòu)筑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精品線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2825196.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