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實用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17 00:26:11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實用9篇)
時間:2023-10-17 00:26:11     小編:溫柔雨

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篇一

——對教育的幾種觀點的解讀

杜威對教育作為

什么

的幾種觀點在書中進行批判性的解釋,這幾種觀點有“教育作為預備”,“教育作為官能的訓練”,“教育作為展開”,“教育作為塑造”,“教育作為復演”。這幾種觀點既有哲學預設上的缺陷,也有對人的事實性存在的忽視。作者嘗試對其進行自己的淺層解析。

“教育作為預備”。教育作為預備,其哲學預設是說教育是指向美好的未來;現(xiàn)在是不理想的,現(xiàn)在是手段,是達到將來目的的途徑,這是目的與內容的割裂。這樣勢必忽視當下

生活

的內容,當下的環(huán)境,意義;忽視當下的個人存在。這樣也就犧牲了現(xiàn)在的生活內涵。可是未來是模糊的,是不確定的,遙遠的。這樣的未來可能會使人失去信心,失去當下的樂趣,今天是明天的階梯,但今天在他來說是空洞的,被忽視的,他是遠視的,但遠方僅僅是

想象

的樣子。何況即使“未來”有所顯現(xiàn),他還是不敢肯定這是未來的樣子嗎?他懷疑,猶豫,飄浮不定。

“教育作為官能的訓練”。官能的訓練首先是要相信有這些“官”(內在的),通過訓練使其形成這種相應的期待的“能”(外顯的)。這是一種二元的分-裂。這樣的官能是機械的,是有一定的指向,而不是多樣的指向。這種指向是說一定的刺激就是為了一定的反應來回應。這是預先設定好了的刺激-反應。這種刺激是沒有被人理解的,沒有意義的“物的外殼”。這樣這種官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只能做出曾經有過相應訓練的相似情境的機械反應,這個情境對他來說是沒有真正理解的,可以說是他的“假環(huán)境”。這樣的人是呆板的,僵化的。

“教育作為展開”。展開的是人已有的東西,但這些東西是隱藏著的,是需要“導”出來的.。但這種展開不是隨意的,而是已經有一個展開的“形式結果”的,這與“教育作為預備”有點相似。正是因為有所預備,還是有個遙遠的目標,但“展開說”把遙遠的未來進行切割,分成幾個小片段,這樣就有了近景的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一切是無意義的,只有這個結果的呈現(xiàn)才是目的。就像欣賞一朵盛開的花,我們要看的不是“含苞欲放”,漸漸展開的那個過程,而是完全展開的“大花”。但它承認了人本來有的東西,相信它們有“展”的可能,但是展開不僅僅是靠外力的“導”,還有自己的自我展開。如果沒有這個意愿,恐怕一切力量還是壓迫,強制。

“教育作為塑造”。塑造已經假設了可以對人進行“捏”,“造”。一切外界的影響都是可以的,而且是有力量的,可以轉變人的,是完全忽視人的內在的一切內涵的,除了低級(沒有價值判斷)的本能。塑造也是有可能成功的,但這種成功的評價標準是“塑造說”的,形成的可能是沒有自己的,自己意義的,自己的靈魂的物。

“教育作為復演”?!皬脱荨笨梢岳斫鉃橹噩F(xiàn)的話,那這個觀點就有點機械了。復演的是過去的材料,過去的生活。這樣也就會像“預備說”一樣失去當下的生活。但是在這里,似乎應該理解為這樣的復演是“材料”與當下不聯(lián)系,沒有關照當下的人、環(huán)境。其實環(huán)境會自然的留下過去的內容,包含過去的色彩,但是環(huán)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是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是未來的中介。即使要“復演”也應該是為了

尋找

走出當下生活中出現(xiàn)的困境而“追溯”。

“教育作為經驗的改造”。杜威很強調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是指社會環(huán)境,是人與人互動的環(huán)境,是對參與其中的每個人有自己的一定意義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教育的中介,那么經驗的改造也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經驗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環(huán)境,或者可以說完全是因為環(huán)境而發(fā)生的。一方面是增加了經驗的意義,是量的增加。因為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了新的意義被“我”內化了,形成了自己的意義;另一方面改造經驗,改造那些常規(guī)性的,習慣性的經驗。這其實是擴大經驗的視野,是廣度的開闊。這樣說來,經驗是否就是個體有意識的建構意義的結果?要是生活處處都追問意義的話,可能會失去生活的某些隨意的東西,輕松的東西。

這幾種觀點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有其缺陷,不能一概而論。能否可以看作是對遺傳,環(huán)境,人的不同理解的結果而產生的不同主張。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篇二

杜威認為,民主社會因為平等相待而榮辱與共就會擴大人的胸襟,就會保證自由思想,就會促使新觀念、新事物的不斷涌現(xiàn),就會推動歷史滾滾向前。

評:杜威先生認為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又不是社會的簡單照搬或移植。既然如此,杜威先生議論社會準則的這一段話也大致可以搬至學校范圍來解釋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缺乏的原因了。在學校里,提倡“師生平等”這個口號在某種程度上達成不了,至多實現(xiàn)“平等”的核心內涵“相互尊重”,這種尊重側重精神層面,因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處在一種被評價的位置,老師則是評價的主體,實際上,各類試卷,尤其是包含主觀題的試卷,主觀題答案設置死板,不容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哪怕能夠自圓其說。

這種實際上不夠開放的答案設置,使得孩子的思想整齊劃一?;蛘哂脗€比喻句來形容就是,答案是割草工人的割草機,有一些孩子的腦袋瓜里的新鮮想法就是跟其他小草長勢不同的草,不管草坪里的草怎么長,終究是要被割草機按統(tǒng)一規(guī)格割上一遍吧。思想喪失了表達了自由,久而久之,僵化就成了必然,因此,主觀題的命題與答案設置的問題,需要提高到一個重要維度去探討并建設。

杜威認為,教育的真諦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適應當前環(huán)境,還要養(yǎng)成他們繼續(xù)不停地適應那向著未來迅速發(fā)展的廣大世界和日新月異的民主社會。

評:杜威先生的這句話闡釋的是教育的歸宿或者目標的,它讓我想起中國一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不僅僅是要教給學生現(xiàn)在能應付考試的知識,這只是教育的功利目標或者短期目標;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走出校園之后能利用在學校習得的自我學習的能力和個人品質不斷完善的能力來應對不斷發(fā)展的社會的要求才應該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教育的短期目標實際上和終極目標是不相抵觸的,個人學習能力的增強自然有助于短期目標的實現(xiàn),按照杜威先生的理論,不管是哪種目標的實現(xiàn),都應該在生活實踐中得以完成。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篇三

杜威,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少數(shù)幾個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最集中,最系統(tǒng)的表述了杜威的教育理論.我認為,要真正的理解杜威的思想,就必須認識到他提出“教育無目的”的目的。其實,杜威并不是倡導教育無目的,他的教育其實是有目的的,杜威反對外在的,固定的,終極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長為教育目的,認為教育要促進兒童的發(fā)展.要促進社會的民主和諧.杜威非常注重兒童和青年獨立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的培養(yǎng)。他不僅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而且注重不同團體、不同國家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使平等、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

《民主主義與教育》初讀時覺得很難理解,但耐心讀完后卻有很多收獲與啟發(fā)。杜威在書中提出了許多與傳統(tǒng)不同,適用至今的教育觀念,他以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來解釋教育,創(chuàng)造了嶄新的教育理論,他利用“兒童中心論”和“做中學”沖鋒陷陣,使兒童真正從壓迫天性的傳統(tǒng)教育中獲得了解放,學校也大為改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所提出的理論直到現(xiàn)在還是那樣的鮮活而有價值,尤其是他關于教學論的闡述,使我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傳統(tǒng)觀念認為教學是傳授知識的工作??此普_的話杜威卻提出反駁說,猶如由工具箱中取出鋸子不是制造工具,從別人口中聽來也非真正獲得知識。杜威提出“從做中學”,就是說教學不應該直接了當?shù)刈⑷胫R,而應誘導兒童在活動中得到經驗和知識,教學要從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并且附著于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而有些教師卻脫離兒童生活向學生提出問題,或者有的老師把兒童視為容器而以高壓手段灌輸知識,其結果只能使兒童學而不思和記而不解,或招致學生的反感。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狀況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間斷的模擬考試、各級統(tǒng)考,迫使老師不得不給學生布置大量的作業(yè),擠占學生的體育、音樂、美術等其他課程的時間,學生真的要成為只會學習的機器了,哪里還有什么自由、興趣可言。

這種忽視學生要求和實際的教學效果肯定是微小的。我們知道世界上有些國家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方式與我國的課堂教學方式截然不同:他們那里,六年級學生讀的功課才相當于我們四年級學生的水平;他們那里,課堂輕松、活潑、生動有趣,簡直像是在做游戲。但是,這一切并不妨礙他們和科技進步,得諾貝爾獎。這些現(xiàn)象曾讓我們疑惑不解。但是現(xiàn)在,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這是“在做中學”這一理念所起的作用在他們的課堂上,學生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那些他們在生活中已很熟悉或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相關的東西,所以,對學生來說,知識就不再只是抽象的、沒有意義的符號,而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生活畫面,這就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方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動手操作以及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杜威的理論是偉大的,他不僅提出教育理想,而且提出教育的起點和過程。他的教育思想在以后很長的時間內,仍然會給我們的教育實踐以無窮的指導和力量,讀了他的這本書還不能完全理解他的全部教育思想精髓,我還要不斷學習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教學。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篇四

杜威說到“學習的目的是繼續(xù)不斷生長的能力”但是這只有在民主的社會中才能實現(xiàn)?!拔覀冊谔剿鹘逃哪康臅r,并不要到教育過程以外去尋求”,但是這也只能在民主的社會中才可能做到。當社會關系還不是完全以對等為基礎時,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發(fā)生偏差。

首先,目的必須是從自身的經驗自由發(fā)展而來的,不能由外來的命令決定。這點我覺得在現(xiàn)在的教育中尤為重要,我們在談到學生學習的目的時經常毫不猶豫地會認為那應當是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考上好的大學。但在我看來這其實是教師自己的目的而已,當然教師的目的本應當與學生的目的相同或相近,但是這對學生來說畢竟是教師或外界強加給他的,不是從自身的經驗自由發(fā)展而來的。對于學生,他們只模糊的認識到考上大學應該是自己學習的目的所在。所以將教師的目的與學生的目的統(tǒng)一是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過多的去思考學習的目的,大多出于一種盲目的學習狀態(tài),這也導致了很多學生學習不努力,甚至厭學。有了目的,學生就會對現(xiàn)在活動的結局有了預見性,就會給予現(xiàn)在的學習活動以方向。

其次,如何確定良好的目的。“所確定的目的必須是既有情況的產物?!睂W習的目的是什么,好的目的絕對不會是高考。當然要想確定一個好的目的并非易事,這需要學生對未來生活有一個思考,對自己將來的生活有一個預見,這種預見決不是空想,而是應當建立在已有的生活上的。所以我覺得學生有必要了解現(xiàn)在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有必要知道人們在進行著什么樣的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個更直觀的認識,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確定一個好的切實可行的目的。

最后,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將學生看作一盆花,那么最后這盆花順利開花便是我們的目的。其實我們都知道如果想要這盆花開花的話,就要經常的給它澆水,曬曬太陽,如果下雨了就要搬到屋里,如果長蟲了就要除蟲等等??傊覀冊谕瓿赡康牡倪^程中所要做的要考慮很多其它的因素,要使花的活動與環(huán)境的力量共同協(xié)作,而不是互相對抗。如果我們不管天氣等因素,自己制定一個計劃來讓花順利開花,我想大多數(shù)是會失敗的。那么我們對待學生也應如此,每個學生都有其特點,如果我們不管這些,而制定一個自以為正確的教育目的,那么最終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教師如果想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那么就必須先使學生有自己的良好的目的,并不斷在教師的引導下改進目的,使學生最后都成為他們自己想成為的人。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篇五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創(chuàng)作的教育學著作,首版于19。

該著作全面地闡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實驗學校,以及當時教育改革理論研討中基本形成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建設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的和方法。杜威特別強調教育的實用價值和人本價值,重視教育對人對道德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使教育擺脫了孤立的知識傳授范圍,把教育看做是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使得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教育著述的代表作,曾被譯成多國文字,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英美學者把《民主主義與教育》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并稱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篇六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杜威最有影響力的著作,集中展現(xiàn)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西方學者將該書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并稱為不朽的教育瑰寶。

關于作者

作者約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畢業(yè)于佛蒙特大學,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后,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哲學,曾擔任過芝加哥大學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擔任過美國心理學聯(lián)合會、美國哲學協(xié)會、美國大學教授聯(lián)合會主席。1896-1903年創(chuàng)辦了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作為其教育理論的實驗基地,并擔任該校校長。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條》(1897)、《學校與社會》(1899)、《兒童和課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經驗與自然》(1925)、《教育與經驗》(1938)、《自由與文化》(1939)等,《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寫成的專著。

本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

《民主主義與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第1-6章內容分別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會作用”、“教育作為指導”、“教育即成長”、“準備、展現(xiàn)和形式訓練”、“教育即保守與進步”。這6章從非正規(guī)化的教育談到學校的興起,從普遍意義的角度對教育的社會作用及目前各種學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進行剖析,并指出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進步的教育邁進。第7-23章的主要內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發(fā)展和社會效能感作為教育目的”、“興趣與訓練”、“經驗與思維”、“教育中的思維”、“教學方法的性質”、“教育內容的性質”、“課程中的游戲和工作”、“地理和歷史的意義”、“學習課程中的科學”、“教育的價值”、“勞動和閑暇”、“知識性科目和實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會科目: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個人與世界”、“教育與職業(yè)”。這部分研究了民主主義社會所包含的思想及其運用到教育中所做的種種努力,闡明教育在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和經驗、培養(yǎng)其品格時的作用。第24-26章的內容是“教育哲學”、“知識論”和“道德論”,主要對前面各章涉及的哲學上的爭論進行回顧,探討了實用主義哲學的性質,從認識哲學和道德哲學兩方面進行總結。

本書的主要觀點有這樣幾個:一是關于教育是什么,有什么用。杜威認為就個人而言,教育是發(fā)展個人的能力、熏染個人意識、形成個人的習慣、鍛煉個人的思想并激發(fā)個人感情的過程,教育會通過增進和改造個人的經驗來使人獲得成長、發(fā)展;就人類整體而言,教育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xù)的需要;就社會而言,教育是社會進步的手段。在杜威看來,教育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需品,而學校是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是“從廣義的教育中區(qū)分出一種較為正規(guī)化的教育,即直接的教育或學校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的機構(即學校)和目的明確的內容(即課程),就被設計出來了,在此機構中講授這些內容的任務則由委派的專門人員(即教師)來完成?!倍顷P于民主主義社會的教育性質。杜威認為教育即是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并借助對過去各種教育理論的批判來反證民主教育的正確性和優(yōu)越性。三是用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可以理順長期存在的興趣與努力、經驗和思想、勞動和休閑、個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職業(yè)等矛盾,杜威還對課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釋。

評析和思考

杜威提出以“兒童為中心”和“從做中學”這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反對外在的、固定的、終極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長為教育目的,認為教育要促進兒童的發(fā)展、要促進社會的民主和諧。其實,與其說杜威是一個兒童中心論者,不如說他是一個社會中心論者更恰當。正如美國實用主義研究學者約翰·麥克德默特教授所指出的,如果對杜威畢生所從事的探究工作用比喻方式進行形容的話,杜威哲學就是一張苦心經營的、精心編織的蜘蛛網。杜威本人對這張網的接頭、支點、輪廓和面貌等也許了如指掌,他自己能在這張網上輕盈翻飛、進出自如。但如我一樣的讀者在閱讀、試圖繪制杜威教育思想體系的路線圖時,難免迷茫和困惑。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僅注重價值觀和哲學層面,也注重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等教育要素。他認為,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誘發(fā)”、“引出”兒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無論是在其教育思想還是后來所創(chuàng)立的學校里,他都堅定不移地推行其新型教材--“活動作業(yè)課程”。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對我國的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不無啟示。例如,如何處理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與品性的關系,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如何落實五育并舉的發(fā)展要求等,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對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地進行了探討。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篇七

經驗,何為經驗?杜威在這一部分開篇就提到經驗,并且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經驗”。經驗就是一個人打算做某件事,這件事的結果又反過來作用于這個人。他提出“只有生長積累的經驗才是有生命的”。

在理解“經驗”過程中遇到的幾個誤區(qū):身體和心靈的分離或者是行為活動和精神活動的分離,偏重身體或行為的訓練則會導致機械地活動,如果只用心而不結合行為,則會注重事物而不注意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反思即是思考,思考事物發(fā)生的偶然性與必然性,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不是僅僅想著是運氣或者偶然。

第一,學校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即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到思維并且使思維獲益。要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需要的是他們懂得經驗或經驗情境的意義,注重聯(lián)系實際而不是學院式的學習。對于判斷是否與實際相聯(lián)系的一個標準是“這是否是一個真正的問題”、“是否是與學生有關的問題”。

第二,思維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而不是憑空捏造,思維的材料是各種行動、事實事件和事物的種種聯(lián)系。

第三,在思維中,掌握的資料只是一種觀念,由這些觀念引發(fā)一些暗示,而只有依靠行動才能檢驗這些暗示的正確性。

總之,教育要貼近生活,將生活中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材料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種觀念,激發(fā)出一些暗示,最終要回到行動上去檢驗,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用到思維,才能真正改變思維。

教材與方法的統(tǒng)一,方法是教材的有效處理,是how與what的區(qū)別。有目的的學習,而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一般方法與個人方法,一般方法只是一種參照,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方法,來發(fā)掘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

個人的思維與方法:信心與自信的區(qū)別,信心是一個人對所做事情一往無前的態(tài)度,而自信是自我意識的一種形式。虛心,保持一種孩子般天真的態(tài)度,專心。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篇八

朝陽區(qū)三里屯幼兒園張愛軍

面對教育家的著作,細細研讀,品味其中的教育真諦。讀書的價值不在于功利,也不為炫耀。讀書是一種修煉,人只有超脫了自我,才能修煉出真正的自我。在讀經典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汲取大師的教育智慧,從中不斷感悟教育的真諦。

《民主主義與教育》(王承緒譯)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堪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相提并論的巨著。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杜威全面闡述了他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把民主的思想引入教育,就教育的本質、目的、內容、方法、教材、價值、教育哲學、知識論、道德論等問題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研讀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杜威教育哲學體系中有三個方面影響重大,即民主教育、生活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理念。下面就從三個方面,來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01

幼兒園里的民主教育

民主的社會需要民主的教育,而學校的教育亦應該是一種個性化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杜威認為,“民主主義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lián)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比绻f民主是一種通過教育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一種生活方式,那么這種習慣或方式是怎么養(yǎng)成的?這就有賴于教育。

當下,民主成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實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思想理念,它需要通過學校教育等渠道在國人心靈之中生根發(fā)芽。中國是社會主義屬于民主法治社會,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平等自由的教育。這種教育體現(xiàn)在方方面面,我們教育現(xiàn)在的教育也正體現(xiàn)民主主義教育思想。

1.教師與幼兒人格的平等性――兒童觀

《綱要》、《指南》中指出,教師與幼兒在人格尊嚴上是平等的,賦予兒童以主體地位。這正是借鑒了杜威的“兒童中心論”,重視兒童求知好動的天性,避免傷害兒童的天性與興趣,讓兒童作為學習的主體自己主動地學習。看似,我們現(xiàn)在常掛在嘴邊的話,而在杜威那個時代卻是與“教材中心論”、“教師中心論”的激烈對決與革命。

2.教師角色的定位――支架幼兒的發(fā)展。

基于兒童學習的特點,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引導、支持、合作者。教師真正的價值是在幼兒感興趣、發(fā)生問題時,給予幼兒適宜的支架。正如杜威所倡導的“學習不是讓學生服從,也不是讓學生的自由愈少愈好,而應該尊重學生,以自由開放的方式去教育學生?!笨梢?,偉大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源遠流長,必有其理。

3.尊重、理解、接納是教育者的態(tài)度。

杜威倡導“教師無權剝奪學生自由摸索解決問題的權利,應盡量避免教條專制的”一言堂“現(xiàn)象。”與當今中國學前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兒園應該以游戲為主,正是在杜威教育理論的延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采取游戲活動的方式,不僅符合幼兒學習方式,而且真正的在活動中促進幼兒發(fā)展。

當今的老師不會像杜威那個時代以強制的方式教育學生,更不會靠暴力或權威相威脅,強制學生服從或被灌輸.尊重幼兒,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是至關重要的。但,教師的權威的意識似乎根深蒂固,在轉化觀念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掛念轉化為行為。

民主主義在學校,幼兒園中處處體現(xiàn)出杜威民主主義教育思想,運用杜威的教育理論,伴隨我們在幼兒園中,發(fā)現(xiàn)更多孩子們感興趣的問題,體會到教育的魅力所在。

02

幼兒園就是一個“微型社會”

1.社會環(huán)境就是一種教育?!吧鐣h(huán)境無意識地、不設任何目的地發(fā)揮著教育和塑造的影響?!痹诋敶袊覀兂珜鐣椭C,“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也正潛移默化滲透于幼兒園教育之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作為建園60年老園,更應找好傳承與創(chuàng)新融合點,彰顯園所的課程特色。

2.發(fā)揮環(huán)境的潛移默化作用。杜威強調“環(huán)境的無意識的影響”,是為了說明現(xiàn)實中生活的兒童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周圍環(huán)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常說環(huán)境是不會說話的老師,環(huán)境包括精神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在幼兒園課程建構中,強調隱形課程的價值的影響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環(huán)境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從一所幼兒園的公共物質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到人文環(huán)境的營造,應為幼兒的發(fā)展服務。

01

幼兒園教育是生活教育

杜威說,“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說:教育即是生活?!薄吧罹褪前l(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睋Q句話就是“從做中學”.如果把生活作為教育的目的,那么它與一個從外面強加給活動過程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從外面強加給活動過程的目的是固定不變的、機械呆板的,是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發(fā)智慧的。杜威認為,“努力使自己繼續(xù)不斷地生存,這是生活的本性。因為生活的延續(xù)只能通過經久的更新才能達到,所以生活便是一個自我更新的過程。教育和社會生活的關系,正如營養(yǎng)和生殖和生理的生活的關系一樣。”《指南》對幼兒的學習方式做出了清晰的表述“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為我們明確闡述了,我們的教育方式應與幼兒的學習方式高度吻合。

杜威堅信,“使們樂于從生活本身學習,并樂于把生活條件造成一種境界,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這就是學校教育的最好的產物。”他反對事先教會課本里的理論知識,然后再去在實踐中檢驗,進而用其去指導實踐。其理路恰恰相反,強調真實或者盡量仿真的生活情境教育,堅信主張在實踐中、從直接經驗中去追求帶有普遍性的知識,其中養(yǎng)成一種在生活實踐中主動解決問題、追求新知的正確思維方法。

當今,我們強調幼兒的主動學習,強調一日生活皆教育正是源于杜威、發(fā)展于杜威的教育理論。幼兒的學習特點是在直接操作中獲得的。我們?yōu)橛變旱挠螒蚧顒犹峁┻m宜的操作材料,使幼兒在感興趣的操作中獲取有意學習經驗;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交往習慣;在游戲活動中,形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這些內容,自然滲透于生活、游戲中,幼兒獲得的也是有益于身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驗。

感悟

1.教育的真諦---兒童的發(fā)展

杜威認為“教育并非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边@個原理,在理論上幾乎人人都承認,可是在實踐中卻又幾乎無人不違反。在倡導兒童主動發(fā)展的今日,發(fā)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促進幼兒自主建構經驗得到了大家的共識。但是,理念與現(xiàn)實行為落實還存在一定差距。只有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教師才能支架主動學習的兒童,通過哪些園本培訓方式?促進教師觀念的行為的轉變,還需要園所管理者不斷思考和深化。

2.教育的成功――促進主動發(fā)展

作為教育機構―幼兒園,促進人的發(fā)展是核心要務。具體說人的發(fā)展應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教師的發(fā)展;二是兒童的發(fā)展。杜威認為:“一個進步的社會會把個別差異視為珍寶,因為它會在個別差異中找到自己的發(fā)展手段。一個民主主義的社會必須與這種理想保持一致,在各種教育措施中,都要考慮到理智自由及各種不同的才能和興趣所起的作用?!倍潘纪慕逃枷雴l(fā)我們不斷思考,針對教師的個體差異,調動教師的內驅力,促進教師不斷獲得專業(yè)提升;針對幼兒的個體差異,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3.走出特色發(fā)展之路。

任何教育理論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越性,但是,任何一個教育理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繼承優(yōu)秀教育思想的同時,要審時度勢,客觀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優(yōu)秀教育思想為我所用,同時又要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走出自己的教育特色之路。近些年,來自新西蘭的“學習故事”、來自美國的高瞻課程一時間風靡中國,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我們要思考,我們的教育特色是什么?就像一陣陣風吹過,我們留下了什么呢?因此,作為管理者應該高瞻遠矚,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明確園所發(fā)展方向,這樣不管刮什么風,我們都有一根定海神針――園所特色發(fā)展。

讀書是一種修煉,人只有超脫了自我,才能修煉出真正的自我。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應時刻牢記教育的本源,且行且珍惜。

民主主義與教育讀后感篇九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杜威最有影響力的著作,集中展現(xiàn)了杜威的教育思想。西方學者將該書與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并稱為不朽的教育瑰寶。
關于作者
作者約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出生在佛蒙特州,1879年畢業(yè)于佛蒙特大學,1884年在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后,他先后在密歇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哲學,曾擔任過芝加哥大學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系主任、教育學院院長,擔任過美國心理學聯(lián)合會、美國哲學協(xié)會、美國大學教授聯(lián)合會主席。1896-1903年創(chuàng)辦了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作為其教育理論的實驗基地,并擔任該校校長。
杜威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條》(1897)、《學校與社會》(1899)、《兒童和課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經驗與自然》(1925)、《教育與經驗》(1938)、《自由與文化》(1939)等,《民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在1916年寫成的專著。
本書的主要內容和觀點
《民主主義與教育》共26章,可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1-6章、第7-23章和第24-26章。第1-6章內容分別為:“教育是生活的必需品”、“教育具有社會作用”、“教育作為指導”、“教育即成長”、“準備、展現(xiàn)和形式訓練”、“教育即保守與進步”。這6章從非正規(guī)化的教育談到學校的興起,從普遍意義的角度對教育的社會作用及目前各種學校教育目的存在的缺陷進行剖析,并指出學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向進步的教育邁進。第7-23章的主要內容是“教育中的民主概念”、“教育的目的”、“以自然發(fā)展和社會效能感作為教育目的”、“興趣與訓練”、“經驗與思維”、“教育中的思維”、“教學方法的性質”、“教育內容的性質”、“課程中的游戲和工作”、“地理和歷史的意義”、“學習課程中的科學”、“教育的價值”、“勞動和閑暇”、“知識性科目和實用性科目”、“自然科目和社會科目: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個人與世界”、“教育與職業(yè)”。這部分研究了民主主義社會所包含的思想及其運用到教育中所做的種種努力,闡明教育在向年輕一代傳授知識和經驗、培養(yǎng)其品格時的作用。第24-26章的內容是“教育哲學”、“知識論”和“道德論”,主要對前面各章涉及的哲學上的爭論進行回顧,探討了實用主義哲學的性質,從認識哲學和道德哲學兩方面進行總結。
本書的主要觀點有這樣幾個:一是關于教育是什么,有什么用。杜威認為就個人而言,教育是發(fā)展個人的能力、熏染個人意識、形成個人的習慣、鍛煉個人的思想并激發(fā)個人感情的過程,教育會通過增進和改造個人的經驗來使人獲得成長、發(fā)展;就人類整體而言,教育是人類社會得以延續(xù)的需要;就社會而言,教育是社會進步的手段。在杜威看來,教育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需品,而學校是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是“從廣義的教育中區(qū)分出一種較為正規(guī)化的教育,即直接的教育或學校教育”,因此,“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的機構(即學校)和目的明確的內容(即課程),就被設計出來了,在此機構中講授這些內容的任務則由委派的專門人員(即教師)來完成?!倍顷P于民主主義社會的教育性質。杜威認為教育即是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并借助對過去各種教育理論的批判來反證民主教育的正確性和優(yōu)越性。三是用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可以理順長期存在的興趣與努力、經驗和思想、勞動和休閑、個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職業(yè)等矛盾,杜威還對課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釋。
評析和思考
杜威提出以“兒童為中心”和“從做中學”這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反對外在的、固定的、終極的教育目的,他以生長為教育目的,認為教育要促進兒童的發(fā)展、要促進社會的民主和諧。其實,與其說杜威是一個兒童中心論者,不如說他是一個社會中心論者更恰當。正如美國實用主義研究學者約翰·麥克德默特教授所指出的,如果對杜威畢生所從事的探究工作用比喻方式進行形容的話,杜威哲學就是一張苦心經營的、精心編織的蜘蛛網。杜威本人對這張網的接頭、支點、輪廓和面貌等也許了如指掌,他自己能在這張網上輕盈翻飛、進出自如。但如我一樣的讀者在閱讀、試圖繪制杜威教育思想體系的路線圖時,難免迷茫和困惑。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僅注重價值觀和哲學層面,也注重課程、教材、教學方法等教育要素。他認為,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誘發(fā)”、“引出”兒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無論是在其教育思想還是后來所創(chuàng)立的學校里,他都堅定不移地推行其新型教材--“活動作業(yè)課程”。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對我國的教育現(xiàn)代化建設不無啟示。例如,如何處理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與品性的關系,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如何落實五育并舉的發(fā)展要求等,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對這些問題都或多或少地進行了探討。(魏修文)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7513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