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通過文字來表達自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思考和反思。寫讀后感時應該注重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使讀者能夠清晰地了解我們的觀點和見解。這些讀后感范文涉及到不同的文學作品和題材,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一
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zhàn)時科學研究與發(fā)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并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yōu)。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二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也許無法想象眼前這位鶴發(fā)童顏、樂觀開朗的老先生,就是年逾8旬的著名數(shù)學家:步履矯健,連小伙子有時都趕不上;思維敏捷,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他的思緒。
2001年2月19日,82歲的吳文俊從國家主席江澤民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這位平時十分低調的科學家頃刻間成為舉世矚目的新聞人物。
(一)
雖然是杰出的數(shù)學家,但吳文俊小時候卻喜歡看歷史書籍,對數(shù)學并沒有多大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還曾一度對數(shù)學失去興趣,甚至想輟學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師的精彩課程,改變了他對數(shù)學的看法。大學三四年級時的刻苦鉆研,更使他打下了現(xiàn)代數(shù)學的基礎。大學畢業(yè)后正值抗日戰(zhàn)爭,吳文俊在中學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的結識,使他走上了拓撲學研究之路,并以自己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一發(fā)不可收拾。半個世紀里,在拓撲學、數(shù)學機械化和中國數(shù)學史等方面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世界級貢獻。他的成就奇跡般地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數(shù)學與國際間的差距,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位于中關村腹地的吳文俊的家,樸實無華,五個居室里幾乎擺滿了書。古今中外的書包圍著一張陳舊的藤椅、一張斑剝的書桌和兩臺電腦,這就是吳文俊的工作間。吳文俊78歲的老伴陳丕和捧出了一疊獲獎證書:首屆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科學家獎、陳嘉庚數(shù)理科學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shù)學獎……“這次是他第8次獲大獎了”。
“梅花香自苦寒來?!睌y手走過近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陳丕和最了解吳文俊,淡淡數(shù)語,仿佛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解,“他是一個搞學問的人,一心只搞學問。”
劍蘭、龜背竹……盎然的綠色使房間里充滿了溫馨和暖意。五六十年代添置的紅木家具雖然顯得陳舊,但圖案依舊精美,見證著這個家庭的風霜雪雨,見證著吳先生的攀登科學之路:即使在六七十年代,受到沖擊的吳文俊仍然抓緊時間從事科研。科學的思維從未停止過,創(chuàng)新的腳步也從未停歇過。
(二)
在吳文俊的學生、中科院數(shù)學機械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小山的眼里,“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科學家,是創(chuàng)新的典范,他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我們尊重他不僅僅是因為他年長,更因為他的人品,因為他的學問。”
早在半個世紀前,吳先生就把世界范圍內基本上陷入困境的拓撲學研究繼續(xù)推進。45年前的1956年,37歲的吳文俊因其在拓撲學上的杰出成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當時的“最高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二年他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三
鄧稼先(1924—1986)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是安徽人,后來在北京大學當物理老師,1948年10月,鄧稼先去美國讀研究生,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在他取得學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國的輪船。回國后,鄧稼先在中國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工作。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fā)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被稱為“兩彈元勛”。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級科學進步特等獎,并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鄧稼先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都是安徽人,在同一個中學上學,從小兩人在一起彈玻璃球、打墻球、比賽爬樹,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鄧稼先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tài)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完成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并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驗成功后,鄧稼先又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領導并親自參與了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制和實驗工作。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鄧稼先就是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wèi)星?!皟蓮棥敝械囊粡検窃訌椇蜌鋸椀暮戏Q;另一彈是指導彈?!耙恍恰眲t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
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chuàng)建的輝煌偉業(yè)。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這是中國人民在攀登現(xiàn)代科學高峰征途中創(chuàng)造的“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跡?!皟蓮椧恍恰钡膫I(yè),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壯舉。
核武器是利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規(guī)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鄧稼先等科學家研究的原子彈和氫彈就是非常厲害的核武器。
核武器爆炸的五大危害:
光輻射,又稱熱輻射。核武器在爆炸時,可產生幾億攝氏度甚至幾十億攝氏度的高溫,能快速融化一切。光輻射只要涉及到人的皮膚,皮膚就會立即變成焦黃或黑色,并致使人體死亡。
沖擊波,是一種機械波,通過介質震動傳播能量。核爆炸沖擊波與普通炸藥的震動波性質相同。一枚當量為100萬噸tnt的核彈在爆炸時會即刻摧毀5.6公里范圍內的全部建筑。沖擊波直接作用于人體可造成各種直接沖擊傷。
早期核輻射,又稱貫穿輻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幾秒內放出來的y輻射和中子流。它是核武器特有的一種殺傷破壞因素。人體在早期受到核輻射影響時,易出現(xiàn)休克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失調,造成器官損傷、內臟組織損傷和免疫系統(tǒng)功能退化等癥狀。
瞬間電磁波,核武器在爆炸時,可使空氣發(fā)生電離,產生巨大的電磁場,電壓為幾百千伏。瞬間電磁波可破壞各種武器裝備的電子設備,殺傷人員。
放射性沾染,這是核爆炸所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對地面、空氣、人員和武器裝備等各種物體的污染,主要釋放粒子的y輻射。這些放射性裂變的小微粒懸浮在空氣中,造成地面、人員和物體表面沾染,可引發(fā)人體引起造血障礙、眼睛白內障、白血病及其他惡性腫瘤、生育能力下降或胎兒畸變等癥狀。
既然核武器有這么多的危害,為什么我們國家還要研制它呢?以下是我國政府在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發(fā)表的聲明:中國發(fā)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萬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國發(fā)展核武器,是被迫而為的,是為了防御,為了打破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為了防止核戰(zhàn)爭,消滅核武器。此后,中國政府又多次鄭重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戰(zhàn)爭問題一再提出了建議。中國的這些主張已逐漸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贊同和支持。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四
2001年2月19日,82歲的吳文俊從江澤民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這位平時十分低調的科學家頃刻間成為舉世矚目的新聞人物。
雖然是杰出的數(shù)學家,但吳文俊小時候卻喜歡看歷史書籍,對數(shù)學并沒有多大興趣。在大學二年級時還曾一度對數(shù)學失去興趣,甚至想輟學不念,是一位姓武的教師的精彩課程,改變了他對數(shù)學的看法。
大學三四年級時的刻苦鉆研,更使他打下了現(xiàn)代數(shù)學的基礎。大學畢業(yè)后正值抗日戰(zhàn)爭,吳文俊在中學默默任教了5年。此后,和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的結識,使他走上了拓撲學研究之路,并以自我的天才和功力很快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一發(fā)不可收拾。半個世紀里,在拓撲學、數(shù)學機械化和中國數(shù)學史等方面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世界級貢獻。他的成就奇跡般地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數(shù)學與國際間的差距,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五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為“神童”。
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說:“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在小學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來他折疊的飛鏢有棱有角,特別規(guī)正,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投扔時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shù)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使同學們,而且使老師也驚嘆不已。
20多年后,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六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yōu)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shù)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非常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yè)時就注定要改變數(shù)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里討論時一個年紀非常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后成為數(shù)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shù)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鐘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chuàng)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shù)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shù)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鉆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云集了許多優(yōu)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并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后的人。這,并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xù)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并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shù)學需要勤奮,更加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shù)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shù)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于許多艱深的數(shù)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shù)學事業(yè)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yǎng)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加重要的是教會他們怎么領會數(shù)學的精辟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于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shù)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于丘成桐這樣的數(shù)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丘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數(shù)學家。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歡他的數(shù)學,他證明了許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假設學數(shù)學,讀到研究生的話你就會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無疑問是數(shù)學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論中應用之廣不可思議,我想當年丘教授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個性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著述等身,得獎無數(shù)。這些也帶給他許許多多的誤解。由于少年得志,20幾歲就功成名就,有人說他目中無人、傲慢至極。當然,有這樣的成就也讓他有傲慢的資本。我把他跟陳省身一比。陳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處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當,數(shù)學和為人是他衡量你的標準,他看你的話,你數(shù)學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談,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語,什么人他都可以非常平和地相處,但是這微笑中就蘊含著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覺出來。他們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偉大的數(shù)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數(shù)學家。我想這是他們真正可貴的地方。
30年來,丘先生不僅時刻把握著數(shù)學與物理跳動的脈搏,引導著世界數(shù)學發(fā)展的潮流,還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著中國數(shù)學的進步。他培養(yǎng)了眾多的華人數(shù)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后在國外各個重要的大學里都有。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七
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后,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yōu)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并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fā)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吁:“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xiāng);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p>
、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后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為止。后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yōu)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yè)立下卓越功勛。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八
“她真的愛它,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
屠呦呦的父親是一位開堂坐診的大夫。那時,每當父親去書房看書時,屠呦呦也會坐在他旁邊,裝模作樣擺本書看。雖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醫(yī)藥方面的書,大多配有插圖,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簡單而快樂的讀圖歲月,也就是在這段時期,屠呦呦愛上了醫(yī)學。
父親的診所曾接診過一位重癥病人,病人已經去過不少地方醫(yī)治,都不見好轉。父親很認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況,又問了家屬一連串的問題,都沒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親茶飯不思,早早地躲進了小閣樓里,翻閱那些厚厚的醫(yī)書。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現(xiàn)在診所里。這一次,父親不再像昨天那樣眉頭緊鎖,而是胸有成竹地給病人診治,很快確定了他的病因,并開出了藥方。沒過幾天,那位病人又來到診所,這一次,他不是來看病的,而是給父親送來一面大紅錦旗。
“我看著父親忙碌的身影,感覺特別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現(xiàn)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給別人醫(yī)治的模樣。我一定要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好醫(yī)生?!痹谝黄貞浳恼吕铮肋线线@樣寫道。
后來,屠呦呦在選擇大學專業(yè)的時候沒有選擇中醫(yī),而是選了當時絕大多數(shù)人毫無興趣的生藥學專業(yè)。這讓她的'父親頗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時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了更清晰的目標。她對父親說:“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認為只有生藥學專業(yè)才最可能系統(tǒng)地探索中醫(yī)藥領域。中醫(yī)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這樣的情懷,始終支撐著她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當時,在進行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出現(xiàn)過某些指標升高等現(xiàn)象。她的老伴李廷釗至今都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親自服藥試驗留下的味道,而這樣的以身試藥,最后甚至導致她肝中毒。
這兩天,面對來采訪的記者,她把兩本書擺在沙發(fā)上,推薦給他們,說:“你們想知道我的生平,這里面講得很詳細了?!?/p>
兩本書里,一本是化學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另一本是《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前者她學術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冊已被翻得起了毛邊;后者則剛剛從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質封面還蒙著薄薄的塵土。
“她真的愛它,一輩子只做了這一件事?!币幻浾吒袊@道。
“她在石家莊,她離職一個月了……這期間,沒幾個人知道,連爸媽都是瞞著的……你找到下家了嗎?沒有,那為什么這么快?因為不想干了……不上班的日子,她看自己喜歡的書,去不常去的街道,高峰期去坐公交……”這是名為“一位在石家莊打拼的姑娘”在網上發(fā)的一篇帖子中的一段話,大概有1000字。它以散文的形式,細膩的筆觸,講述了畢業(yè)三年的漂泊生活,工作的更替、生活的迷茫,還有夢想和對人生的思考。(燕趙晚報)
字里行間透露出一個年輕人的酸楚與無奈。畢業(yè)生就業(yè)難、頻繁辭職主觀上說是大學生好高騖遠、過于追求夢想,不能腳踏實地。但從客觀來看也與社會因素和教育結構不無關系。
顯而易見的是,我國當前的宏觀就業(yè)環(huán)境不容樂觀,高校擴招導致畢業(yè)生數(shù)量出現(xiàn)“井噴”,而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再加上全球經濟不景氣等因素,造成了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往具體了說,還有我國飽受詬病的大學教育模式,多數(shù)高校的專業(yè)設置及課程設置有很大的盲目性,拿工科為例,與所學專業(yè)關聯(lián)不大的高數(shù)、英語等課程幾乎占據(jù)了全部課程的“半壁江山”。而專業(yè)課往往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想而知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可能連一般圖紙都看不太懂。學校在對學生的就業(yè)指導上也缺乏專業(yè)性,導致許多學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對自己的職業(yè)根本沒有規(guī)劃,缺乏自我表達、自我推薦的技巧。
大學生就業(yè)是一項浩大的民生工程,需要做更多的仍是社會和政府,推進教育體制改革,規(guī)范招生規(guī)模,優(yōu)化專業(yè),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等等。解決好大學生就業(yè),才能為我國下一步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儲備高層次人才,才能為社會的發(fā)展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
剛十月,不少明年要畢業(yè)的大學生已投入到找工作之中。對七百萬數(shù)量之巨的大學畢業(yè)生群體來說,工作“試用期陷阱”值得關注。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工作試用期頻現(xiàn)程序違規(guī)、超期設置、待遇打折等諸多怪現(xiàn)象,更為某些用人單位獲取“廉價勞動力”提供了理由,大學生“試用期”變“白用期”。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九
錢學森,著名科學家。我國力學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被稱為導彈之父。
錢學森3歲時就有非凡的記憶力,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還能用心算加減乘除。大家稱他為“神童”。
5歲時,他已可讀懂《水滸》了。他對爸爸說:“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變的,那我也能夠做英雄了?!卑职终f:“你也能夠做英雄。可是,必須好好讀書,努力學習知識,貢獻社會”。
在小學低年級時期,男孩子最喜歡玩用廢紙折的飛鏢。每次比試,總是錢學森扔得最遠,投得最準。同學們不服氣,撿起他折的飛鏢仔細研究,原先他折疊的飛鏢有棱有角,異常規(guī)正,所以投起來空氣阻力很小;投扔時又會利用風向風力,難怪每回都數(shù)他投得最遠最準呢!小小年紀的錢學森居然領悟了某些空氣動力學的`常識,這不僅僅使同學們,并且使教師也驚嘆不已。
20多年后,錢學森果然成了國際知名的力學和空氣動力學家。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
今天是葉企孫先生以及中國早期大學建立過程故事的最后一部分。這里寫到的所有的科學家都早已乘鶴西去,老多還在嘮叨他們的故事,就是希望,現(xiàn)在的我們能接過他們留下的科學精神的接力棒,讓科學精神在我們手里繼續(xù)傳遞下去。中國要更加強大,中國人要更加文明,就像當年葉企孫先生含淚對王淦昌先生講的:“一個國家與一個人一樣,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法則,要想我們的國家不遭到外國人的凌辱,就只有靠科學!科學,只有科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族?!彼詻]有其他路可走,只有科學之路。
科學精神的接力棒不是背誦前人的名言,而是憑著我們的好奇心,站在前輩思考的肩膀上,用我們自己的思考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文明的一次次進步。就像葉企孫先生的學生們,他們不是背誦恩師的教誨,而是接過恩師手中科學精神的接力棒繼續(xù)前行,成為中國各個科學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兩彈一星的元勛。
葉企孫這次重回清華園是受梅貽琦(1898-1962)的邀請。梅貽琦是天津人,比葉企孫大9歲,他是第一批庚款留美的學生之一,1914年從美國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yè)以后回到北京,1916年在清華任物理學教授,1931年任校長一直到1948年,后來他在臺灣創(chuàng)辦新竹清華,直到1962年去世,梅貽琦是一位典型的謙謙君子,他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事業(yè)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啟蒙者與奠基人,被稱為“清華永遠的校長”。他在清華當教授時,正是葉企孫再次考取清華,在清華讀書的時候,梅貽琦就成了他的數(shù)學和物理老師,這兩門課又是葉企孫最喜歡的。梅貽琦十分喜歡葉企孫的認真和勤奮好學,而葉企孫也對恩師的謙謙君子風度和深厚的學問非常敬佩,師生之間的友誼從此開始。
1925年清華作為一個留美預備學校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時間,此時梅貽琦開始醞釀清華改制的事情,他要把清華辦成一所真正意義的現(xiàn)代大學,這樣就必須把清華作為一個留美預備學校的物理科、化學科等改為和西方大學一樣的物理系、化學系。要想辦一所牛叉的大學,首先要有牛叉的教授,在為將來的物理系招聘人才時,梅貽琦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多年前的學生,那個能認真地從《九章算術》的“商功”里挑出“一語之誤”的毛病的葉企孫。葉企孫接到梅貽琦的邀請,恩師邀請自己,而且又是回到母校,葉企孫哪里能推辭,而且他不但自己去了清華,還把東南大學的兩個高徒趙忠堯、施汝為(他們兩位都是中國現(xiàn)代物理學的大師和奠基人)也一起帶到了清華。于是在1925年8月,小荷才露尖尖角,葉企孫再一次走進離別了7年的清華園,從此開始了他當老師的一生。他就像一個貪玩的孩子王,帶著一群群和他一樣貪玩的孩子們,用自己心中的好奇、智慧,以及他優(yōu)美的品格,開始了中國的讀書人從未玩過的游戲——物理科學。
葉企孫不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卻可以把各種精密的物理學實驗玩得非常牛,從外表上看葉企孫不茍言笑,說話還有點口吃,他卻是一個具有優(yōu)美品格的,真正的謙謙君子。不是心靈手巧、說話還帶點口吃的葉老師,能教出啥樣兒的學生呢?看看下面就知道了。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一
達爾文小的時候,一次跟媽媽到花園里為小樹培土。媽媽說:“泥土是個寶,小樹有了泥土才能生長。別小看這泥土,是它長出了青草,喂肥了牛羊,我們才有奶喝,才有肉吃;是它長出了小麥和棉花,我們才有飯吃,才有衣穿。泥土太寶貴了?!?/p>
達爾文問:“媽媽,那泥土能不能長出小狗來?”
“不能呀!”媽媽笑著說,“小狗是狗媽媽生的,不是泥土里長出來的?!?/p>
達爾文又問:“我是媽媽生的,媽媽是姥姥生的,對嗎?”
“對呀!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p>
“那最早的媽媽又是誰生的?”
“是上帝!”
“那上帝是誰生的呢?”
媽媽答不上來了。她對達爾文說:“孩子,世界上有好多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是個謎,你像小樹一樣快快長大吧,這些謎等待你們去解開呢!”
達爾文自幼喜歡花草樹木、鳥雀蟲魚。上學以后,他仍然保持著對大自然的濃厚興趣。他騎馬、打獵、釣魚、采集礦石、捕捉昆蟲、鉆進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對達爾文來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問號,要探索、思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他常常邊觀察邊沉思,甚至忘記了危險。有一次,達爾文在一個古代城堡上散步,像往常一樣陷入了沉思。他心不在焉地邁動著緩慢的腳步,突然一腳踩空,從城垛上跌了下來。這時候,達爾文的神智非常清醒,頭腦還在思考。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二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寧波。“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yī)學院(現(xiàn)為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選擇藥物學系生藥學專業(yè)為第一志愿。她認為生藥專業(yè)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y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在專業(yè)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yè),分配到衛(wèi)生部直屬的中醫(yī)研究院(現(xiàn)中國中醫(yī)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y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fā)任務,代號523,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屠呦呦加入了中醫(yī)藥協(xié)作組,與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同查閱歷代醫(yī)藥記載,挑選其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抗瘧疾藥方,并實驗這些藥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xié)作組”名義撰寫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發(fā)表于《科學通報》,引起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她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chuàng)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中國科學家的故事讀后感篇十三
我有許許多多敬佩的人,可我最敬佩的人還是“袁爺爺”。袁隆平爺爺曾多次公開表示“我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他做到了。
一九六零年,罕見的天災,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爺爺看到不知有多少人餓死在路邊。
上世紀七十年代,袁隆平爺爺成功研制出第一代可大規(guī)模推廣的雜交水稻,產量比普通水稻增產幾百斤。讓幾百萬人遠離了饑餓。
袁隆平爺爺一生鉆研水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三百多天都泡在田中,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一雜交水稻覆蓋全球,讓世人遠離饑餓?!昂滔鲁藳鰤簟笔浅夒s交稻,長得比高梁還高,n子有掃帚那么長,谷粒有花生米那樣大,他和同事,助手們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
袁爺爺一生甘做一粒種子,熱愛祖國,一心為民,造福人類的崇高品質,玫夢頤茄習。如今,他已經遠離了人世,但他的精神與世長存。我做為一名學生,首要任務是好好學習,長大后要為袁隆平爺爺未完成的兩個夢想做出貢獻。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420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