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其中的話題作文,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yīng)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衡歸田賦讀后感【范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張衡歸田賦讀后感【范文8篇】一
蘇東坡為宋朝豪放派詞風(fēng)的一代大師,其作品風(fēng)格豪邁、視野廣闊、個性鮮明、意趣橫生,其賦一如其詞,力改堆陳鋪就之風(fēng),直抒胸臆、娓娓道來,看似隨手拈來,實則深思熟慮。其中《前赤壁賦》在托物詠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稱一絕。其中一段,反復(fù)誦讀,頗感包含著某種真理,初具辯證唯物主義的雛形。內(nèi)容如下,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呼!……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麗,對自然及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部規(guī)律亦感悟頗深,設(shè)使當(dāng)時,蘇東坡順其感悟,發(fā)展開來,說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纜線,逐漸延伸、發(fā)展、導(dǎo)引出一個系統(tǒng)的光明工程。當(dāng)時,作者并未意識到他的這種樸素的、朦朧的唯物史觀,就象當(dāng)年曹雪芹原創(chuàng)《紅樓夢》時,并未意識到他的作品對封建制度有所抨擊和鞭笞一樣,否則,我們這些后人一提哲學(xué)的源頭不該是西方的先哲先賢,豈不哀哉。
聯(lián)想到我們自身,經(jīng)過臨床的歷練,潛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獲、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時捕捉靈感的.蛛絲馬跡,那么,感悟和收獲如一縷青煙,隨風(fēng)而逝,你永遠站在你自己原來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噓、一些感慨、一聲嘆息。如,早在10年前,筆者就寫過一篇題為《解磷定胃內(nèi)給藥輔助治療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療效的觀察》發(fā)表于《護理學(xué)雜志》上,限于當(dāng)時條件,未作進一步的探討。20xx年,省護理專家來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這篇文章,建議設(shè)立科研課題,進行網(wǎng)上檢索時,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xx年在河北省鑒定。
與其明日無悔,不如今日無憾,每一個收獲都是一條綿延的蛛絲,你可能以此為契機,細細編織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為誘餌,使數(shù)不清的污垢和塵埃封存著你的靈魂,由此,印證了哲人們的箴言:真理和謬誤,只差一步。
張衡歸田賦讀后感【范文8篇】二
前赤壁賦蘇軾讀后感
初讀此文時,便覺有不凡之氣,熟讀后,細加品玩,更覺此文精美。
本文記敘的是蘇軾與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
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倍潭處拙湓挘瑓s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又長短結(jié)合,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蘇軾的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變化。細究蘇軾之前的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文章,無論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壞,他最終都會釋然,想方設(shè)法說服自己,讓自己暫時擺脫困苦,獲得歡樂!
如他的《水調(diào)歌頭》,開頭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句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表現(xiàn)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卻又“我欲乘風(fēng)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心情一下子墜入萬丈深淵;之后呢?他又開始寬慰自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終,他又豁然開朗,道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隨之釋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見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悅,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著唱著,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覺表現(xiàn)出一種傷感,一種壯志難酬的心情暗暗涌現(xiàn)在作者心中,隨后,客人洞簫之聲的“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更添憂傷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沒有一只頹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開始預(yù)科辯駁,不僅是說服客人,也是說服自己,使自己釋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最終還是解脫了,獲得了暫時快樂和自由。
當(dāng)然,這樣的情感,與蘇軾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聯(lián)系的。
蘇軾的仕途生涯并不順利,多次被貶謫,不被賞識,身世風(fēng)雨飄零,按理說這樣的一個人,應(yīng)該早就無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蘇是這樣游山水。而蘇軾卻忍下來了,因為他精通儒學(xué)、佛學(xué)、道學(xué),并將這三者恰當(dāng)?shù)娜跒橐惑w,相得益彰。
張衡歸田賦讀后感【范文8篇】三
之所以不寫影評是因為這部電影不能評,只能悟。如果在影評中探討劇情,用20個字就能夠劇透完畢;如果用影評去探討特效,商業(yè)化,音樂,拍攝手法等賣點和看點,能夠用零來評價,因為以上元素一切皆無;如果用影評去剖析那段歷史性帶有特殊背景的時期,也無從下手,連影片都不能展開來表現(xiàn),不能深刻的挖掘,否則也不會透過審核。因為影片中人物的遭遇和杯具的發(fā)生,歸根到底是由于那段特殊歷史時期而造就的,文革帶給那些經(jīng)歷過的人有太多的苦和痛,雖然我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但是透過電影和之前了解的歷史,真正能夠領(lǐng)悟到那時的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而張藝謀導(dǎo)演能夠直面那段歷史時期,還是很值得尊敬的。
說起張藝謀,除了以前那些經(jīng)典的影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而這部電影總體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北京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旋律簡單但好處深遠,曲調(diào)悠揚而記憶猶新。鞏俐和陳道明的表演很到位,對人物主角的把握準確,刻畫鮮明,觀眾的確被他們的表演打動了,對于兩位演員在本部電影中的表現(xiàn)我能夠打滿分。這也是我看完電影最大最深刻的感受,史冊型演員的搭配模式太強悍了,在當(dāng)下商業(yè)電影橫行的時代,這樣一部文藝電影,藝術(shù)電影還是能更多的去喚起觀眾內(nèi)心對過去的回憶和反省,那些有過共鳴的人自然就會被感動。對于觀影我有幾點提示:
1、本片適于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老年觀眾觀看,至于中青年觀眾想在觀影中到達終極滿足體驗的條件,務(wù)必是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觀眾時刻都要把自己想象成為那個年代中的男女主角,同時能夠理解張藝謀導(dǎo)演的用心和意圖才能有好的效果。
2、本片沒有商業(yè)廣告植入,甚至沒有映前廣告(可能是我看點映的緣故),沒有絢麗的畫面,沒有太多的對話,沒有復(fù)雜的劇情,不是3D片,給人以蒼涼、苦悶、悲傷的感覺,有可能造成觀后心里不舒服。
3、電影是根據(jù)小說改編,僅僅表現(xiàn)了一部分資料,而且劇情的開展相對緩慢,節(jié)奏也比較慢,對于追求快節(jié)奏電影的朋友能夠忽略。
4、從這部電影能夠看到導(dǎo)演的誠意,一部沒有商業(yè)化的電影如何來吸引觀眾呢?電影發(fā)人深思,挖掘人性,對人性的刻畫,對主角心理的刻畫相當(dāng)?shù)轿?。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感情片,感人至深的感情片,能讓我感動到哭的電影不多,但是看《歸來》,我哭了。
5、演員表演到位,100分。對于喜歡鞏俐,陳道明老師表演的觀眾能夠大飽眼福,雖然有劉佩琦、閆妮、陳小藝、張嘉澤、郭濤、丁嘉麗眾多前輩們的客串表演,但都是戲份很少。
總之這天是母親節(jié),陪父母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我和家人都十分滿足,我父母對這部電影有很高的評價,在此祝愿各位母親,節(jié)日快樂,身體健康!
張衡歸田賦讀后感【范文8篇】四
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中有蘇軾所著《赤壁賦》一文。通讀全文,讓人感悟嗟嘆的除了其淡定的心境,還有他“屬酒天明”的愜意。細思之,其實該文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即“擁有無限何須羨”。
要想擁有必先付出。年輕時的蘇軾氣勢如虹,鋒芒盡露,仕途人生也是灑滿陽光,可正當(dāng)他信心盈滿之時,“烏臺詩案”事發(fā),他被貶黃州,遠離了中央政權(quán),融入到地方民情,游樂躬耕,從而擁有了一種超凡的心境,《赤壁賦》正是他度過人生陰霾,重新踏上人生征途的開端。
此時的蘇軾是滿足的。夜泛赤壁,陶醉于美景,“歌窈窕之章,誦明月之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神思渺渺,好不快哉!全然不似受貶謫客,活脫一個超凡神人。終不見半點憂傷于心底,唯只有滿滿歡悅溢行在。烏臺詩案的陰影化作一縷輕煙飛升九霄,恰留下一個豪放遷客立身赤壁的偉岸身影。
聰明的蘇子為了將自己此時對擁有的感想,巧妙的引入一個客?!翱汀睘楹握?詩人之友乎?詩人自己呢?稱人為客己為主,那詩人也就少了些許變遷之味。還是稱自己吧,畢竟是一“遷客”啊!唯有如此,蘇子才能完成對擁有的華麗轉(zhuǎn)身,敘寫千古絕唱。
千秋功業(yè),萬世流芳,古來男兒多此志;仕途坎坷,宦海浮沉,今生遷客抒奇情。蘇軾借客之口道出了對“一世之雄”曹操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去,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的威武的無比羨慕,而對自己“漁樵于江渚……舉匏樽相屬”的生存狀況的失意;既有“而今安在哉”的傷感,又有“羨長江之無窮”的欲求。說白了,“客”就是既想去“侶魚蝦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般渺小的人生而擁有如曹操那般供萬世歆羨的偉績,又有擺脫“須臾人生”達到“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的與仙者同游,與日月同壽的生命欲求。現(xiàn)實與欲求的巨大反差,超越客觀條件與自身能力的欲求,使得“客”進退維谷,深陷痛苦的漩渦而不脫。糊涂的活著是沒什么苦痛的,但偏偏“客”卻是如此的清醒:知不可驟得。最終心聲化作“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嘯聲,自顯得與蘇子此刻愉悅陶醉的心境抵牾不諧。
“客”之欲何其大,何其幻;“子”之求何其小,何其真。在蘇子看來,“帝鄉(xiāng)富貴”自是充滿誘惑的,但“漁樵屬酒”又何嘗不是一種詩意人生!“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諳熟佛道的蘇軾在看似消極的生命意識里卻有清醒的認識: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但若是對所擁有的呢,蘇子卻是安然享用的:江上之清風(fēng),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清醒的生命意識除了顯露在對自然之物的態(tài)度上,更隱喻在對待造化變化的認識中。在他看來,變與不變是相對的,經(jīng)歷了人生打擊的蘇軾,認識道月之盈虧仍為月,水之消長終是水,恰如人生道路上的榮恥與得失,相生相伴,彼消此長,變化中永恒。既如此,蘇子于是大聲宣言:我擁有美麗無限,又何須去羨慕虛名與神人。
擁有所擁有的,放棄莫須有的,卸下人生沉重的包袱,高歌一曲: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張衡歸田賦讀后感【范文8篇】五
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小英雄事跡:十三歲的小兵張嘎離開自己的親人,到白洋淀當(dāng)小八路。他用自己的智慧,智斗可惡的日本法西斯。他機靈勇敢、胸懷大志。有一顆善良的心。我非常敬佩他。別看他長得虎頭虎腦的,其實他是一個機靈勇敢的抗日小英雄。他本有一個幸??鞓返耐?,怎么去當(dāng)抗日英雄呢?這個問題使我深深陷入了沉思。
張嘎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是一樣的,大家的童年都是充滿了快樂與歡笑,張嘎的微笑是因為某次戰(zhàn)斗勝利,而我們的微笑并不是因為某次戰(zhàn)斗勝利?。√貏e是本書的第十八章,更清晰生動地表現(xiàn)出了張嘎的機靈勇敢。張嘎在“紅眼兒”面前裝瘋,說自己要抽煙,“紅眼兒”才不把他當(dāng)成回事,把一根抽過的煙頭給他,“紅眼兒”哪想到張嘎竟敢把煙頭放進“太君”的口袋里,弄得自己差點被肥田一郎吊梁燒死。你說張嘎可愛不?
讀完張嘎的故事,我再回頭想想自己,我與張嘎的距離實在拉得太大了。張嘎敢于做一些不太可能成功的事。而我卻恰恰相反,一天晚上,我做完作業(yè)已經(jīng)九點多了,可媽媽還要我做家務(wù)。我想:明天還要值日呢!于是我睡覺去了,現(xiàn)在我一想起這件事情,我就感到羞愧。
小兵張嘎的故事永遠值得我們懷念,他的性格和精神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
張衡歸田賦讀后感【范文8篇】六
這篇文章主要寫蘇軾在赤壁之下游玩,因當(dāng)時自己處境窘迫,而想到人生的短暫,生命的渺小。之后,又以辯證的思維說我們與萬物都是無窮的。
有人說,蘇軾的世界觀是放達而積極的;有人說,最后蘇軾想明白了,豁然開朗。我卻覺得那釋然與輕松是暫時的。
此篇文章中,蘇子化身為客,來闡述自己內(nèi)心的苦悶,后來文中蘇自用變與不變的角度解釋給客說:物與我皆無盡也。若說這句話是說給客聽的,倒不如說是蘇軾用來說服自己的,使自己釋懷,我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正在于此。與其說是解脫,到不如說是無奈與屈服。
不過,最后作者還是獲得了暫時的快樂與輕松。
張衡歸田賦讀后感【范文8篇】七
《核舟記》講,蘇軾此文中“赤壁”為赤鼻磯,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國“赤壁”為“武赤壁”。所以說這篇文章中“客”理論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chǔ)上。“客”與“蘇子”未曾發(fā)現(xiàn),而是誤認,但我們?nèi)缃裨谝獾氖俏恼卤旧淼膬r值,所以這一點可不必在意。
另一點。客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贝朕o頗有些古韻,不過我的關(guān)注點在“美人”。注釋說“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比袈?lián)系下文,感嘆“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以我淺薄的認識,可以理解為自己所追求的離自己尚遠,曹孟德那種梟雄都未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更何況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后面蘇軾的話令人有些費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該是“安貧樂道”,在自己的現(xiàn)狀允許的情況下,做一個優(yōu)雅的隱士,“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類的雞湯。一看蘇軾的回答,這才發(fā)覺客人是在感嘆生命短暫。不過生命短暫又與曹孟德何關(guān)。細想大概是感嘆如此梟雄也留不住常勝,保不住命。蘇軾的回答卻是又讓我懵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天地在變化,人亦變??商斓匾膊蛔兓?,人卻還在變化?。拷?,可大江仍在;月陰晴,月亮也還在。只是人在時時變化、變更罷了。蘇軾卻認為若從江月不變的角度看,人亦不變。他的觀點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卻是十分好的。聽之聲,看之景,取之不盡,共同享有,不亦樂乎?蘇子的境界,實在是吾輩不及的啊。
張衡歸田賦讀后感【范文8篇】八
《歸途列車》中的人情冷暖
第一次觀看《歸途列車》是在重慶,2014年大三的紀錄片課上。當(dāng)時看的是大陸網(wǎng)傳版本,沒有英文字幕,因為熟悉重慶話,所以紀錄片里的四川話對白都能直接聽懂。在觀影的時候,我喜歡把自我同電影當(dāng)中的人物進行主角對換,把自我放到電影發(fā)生的場景中,用心體會主角們當(dāng)時的心境與矛盾。因此,第二次觀看這部紀錄片時,我依舊很有觸動。但是比較前后觀看的兩個版本,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細微的不一樣之處,此刻的DVD版本中,字幕替代同期聲的地方明顯增多。導(dǎo)演為何在最后的版本中這樣處理呢?我?guī)е@個疑問,站在電影分析的角度,開始了一趟探索《歸途列車》中人情冷暖的心靈之旅。
一列車的背后
大家都說這是一部講春運的片子,但是我卻覺得這是一部講外出務(wù)工者生存、家庭、情感狀況的片子。導(dǎo)演范立欣采用劇情片的手法,拍攝一個紀實題材,有主人公,有鋪墊,有矛盾沖突,所以很能抓住觀影者的眼球。在影片當(dāng)中,導(dǎo)演把春運形容成為一場大規(guī)模的遷徙,每年約有1。3億的外出務(wù)工者,將在春節(jié)前,回到離工作地幾千公里之遠的家鄉(xiāng)。在這場浩大的遷徙過程中,火車是他們首選的交通工具,因此,買到一張回家的火車票成為他們這群人最關(guān)心的問題。但是往往會出現(xiàn)一票難求的狀況,他們需要排好幾天的隊買票,有時候甚至只能買到站票。但無論如何,能過年回家同親人團聚就是對他們一年辛苦工作最大的安慰。因此,春運大潮的主力軍就是這群外出務(wù)工者。
全片有兩次出現(xiàn)春運大軍的鏡頭,一段是在開頭2006年春運,一段是在中間部分2007年春運。導(dǎo)演透過春運作為切入點來講述春運背后的人和事。片子的主線是講述一戶外來務(wù)工者的家庭,透過這個家庭來表現(xiàn)這整批人群的特點。父母親一代在外打工賺錢,孩子留在老家上學(xué)由祖父母帶。能夠看到在這群人當(dāng)中,父母親與孩子的交流是微乎極微的,他們期望自我能多賺錢讓孩子繼續(xù)讀書有一個好的未來,但是在孩子們心中,始終認為父母是為了錢才離開他們,父母對自我的照料養(yǎng)育遠不及祖父母。因此,片中的小女孩張琴才會有各種叛逆的舉動,糾其根本就是一種向父母發(fā)泄不滿情緒的方式。女孩的叛逆全過程,攝像機完完全全地紀錄了下來。其叛逆情緒的高潮,也就是整個片子的高潮,在67分鐘的時候,女孩頂撞父親,父親出手打女孩。
所以,從整體來看,春運大潮只是一個現(xiàn)象,在這個現(xiàn)象背后的暴露出的各種問題才是這部片子想表達的東西。從大方面來看,有中國社會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農(nóng)民不能依靠自我的田地養(yǎng)活自我,務(wù)必出來找工養(yǎng)活家庭。教育差距使得這一部分人只能在車間流水線上工作,付出繁重的勞動力,卻只有很少的薪水。戶籍等問題使得孩子們不能在父母的工作地上學(xué),因此,這些外來務(wù)工者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由家里年邁的祖父母照顧,長期分離。從小方面來看,這種親人分離,就引發(fā)了留守問題。這群留守在偏遠鄉(xiāng)村的孩子,他們的成長沒有父母的陪伴,對父母充滿了不滿情緒,看著村里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獲得錢和自由,因此,也逐漸萌生了逃離這座山村的想法。他們不明白讀書受教育對自我的重要性,只能透過自我的叛逆行為,向父母發(fā)泄不滿情緒,殊不知,是對父母外出打工付出的心水的無情踐踏。
視覺傳達VS旁白講述
整部影片的畫面很富有張力。無論是描述群體的鏡頭,還是主人公家庭的鏡頭,導(dǎo)演都擅于捕捉人們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整部片子沒有旁白,只有交代時光地點的字幕以及主人公的同期聲。在第一次觀看影片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父母親兩人坐在船頭的那番對話,資料大致為每次收到家里的來信都會哭,會吃不下飯,務(wù)必要先吃飯才能看信。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想不明白為什么他們兩人突然坐在了船頭,不是在船艙里。此刻看來,也許是導(dǎo)演故意的安排,為了拍攝效果。但是緊之后又發(fā)現(xiàn),在之前版本中主人公說話的聲音是能聽見的,但是后面的這個版本卻只能聽見一句對白,其余都用英文字幕顯示,同期聲由環(huán)境音給遮蓋了。同樣的狀況還出此刻女孩張琴的自述,奶奶與孫子孫女的對話等處。所以,在這個版本中,對話講述的聲音也有必須比例地減少。導(dǎo)演的用意在何處呢?
在我認為,導(dǎo)演是在嘗試運用視覺傳達的方式,講述故事。視覺傳達,指得就是透過看畫面讓觀眾明白導(dǎo)演想要表達的意思。通常,在很多紀錄片開頭,會有旁白講述這部片子的背景,但是在這部片子當(dāng)中,導(dǎo)演直接放了一大批人在火車站外等候,涌入站臺,擠上車廂的鏡頭。他用畫面語言告訴觀眾,我要講一個和列車相關(guān)的故事。而后,鏡頭轉(zhuǎn)向廣州的工廠車間工人們在勞作以及四川回龍村老人和小孩在鄉(xiāng)村勞作。其中,有簡簡單單的字幕告訴觀眾時光和地點,以及一些必要的介紹。例如,這座村子只有老人和小孩,大多數(shù)的青壯年都出門務(wù)工了。很簡單地引出了這批外出務(wù)工者的現(xiàn)狀和家庭狀況。而后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都是基于畫面和對白。張家兩口子買了很久的票,最后買到了回家的火車票,從廣州到家,他們要坐火車,再坐船,再轉(zhuǎn)坐大巴,能夠說是跋山涉水。鏡頭記錄了他們在外工作的辛苦以及對家人的思念。其中,片中母親說了這樣一段話,大概意思是,在琴一歲的時候,她就把琴扔給了祖父母,看著幼小的琴,心里十分痛苦,大家都勸她等琴大一點再走,但是為了給琴一個好未來,沒有辦法,她務(wù)必走。觀眾能夠透過看到母親臉部痛苦的表情,聯(lián)想到那個骨肉分離的畫面,加上背景音樂的烘托,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導(dǎo)演同樣只
放了幾句對白,就把聲音調(diào)低,放上了背景音樂,用字幕告訴觀眾。當(dāng)時我留下了眼淚。這種透過看,理解情感的方式,增加了觀眾與影片的互動,導(dǎo)演透過鏡頭帶著觀眾體驗,而不是透過旁白講述告訴大家。因此,我想導(dǎo)演的這種處理,從很大層面上增強了片子的感染力。
是否為民族志電影(ethnographicfilm)
之所以會提出這個議題,是因為我覺得這部紀錄片同我最近看的許多民族志電影很像。《民族志電影概述》中對民族志電影是這樣描述的:“民族志電影通常指的是以田野考察為基礎(chǔ),借助于影視拍攝與制作技術(shù),以視聽形式對某一族群的社會、歷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動等給予描述與記錄,通常類似紀錄片,但是它更強調(diào)人類學(xué)知識的表現(xiàn)?!苯Y(jié)合我在視覺民族志課上學(xué)習(xí)到的JayRuby(1975)對民族志電影提出的四條標準,幾乎能夠給民族志電影列出三個特征:一是要有田野調(diào)查,深入調(diào)查對象;二是要描述紀錄一族群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三是要表現(xiàn)人類學(xué)知識。在我看來,具備這三個特征的就能夠稱之為民族志電影。
在拍攝《歸途列車》之前,導(dǎo)演就前往廣州的各個工廠做調(diào)查,并且挑選出了張昌華這一家做為代表。外出務(wù)工者,其實就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在他們身上有著相似的經(jīng)歷和處境,代表了社會一個階層的文化現(xiàn)象。導(dǎo)演挑選出的這一個家庭是這群外出務(wù)工者家庭中普通的一家,但十分具有典型性。在這家人身上表現(xiàn)出的矛盾,其實就是這整個群體的矛盾。他們身上表現(xiàn)出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就是這一群體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整個拍攝過程,當(dāng)然也是田野調(diào)查的一部分。導(dǎo)演和攝制組同外出務(wù)工者們一同搶春運火車票,一同擠火車,一同體驗這種生活的辛酸。因此,我認為《歸途列車》已經(jīng)具備了作為民族志電影的第一、二兩個特征。第三個特征,表現(xiàn)人類學(xué)知識。在那里,我不得不提及1986年由美國著名導(dǎo)演羅伯特。加德納拍攝的《極樂森林》。這部有著長達10年爭論的民族志電影,開啟了視覺民族志電影的先河。他首創(chuàng)了不用旁白講述只用畫面記錄來表現(xiàn)人類學(xué)知識,我認為,范立欣同樣采用了與其相似的方式,創(chuàng)作了《歸途列車》。
《歸途列車》表現(xiàn)的人類學(xué)知識能夠概括為如下這幅圖表:
由圖中紅色箭頭可見,最后,有一部分像琴一樣的孩子,選取了像他們父母一樣城里打工賺錢,踏上了新一代外出務(wù)工者之路。
以上三方面資料,就是我對《歸途列車》這部紀錄片的所有思考。之所以被其吸引,是因為無論站在社會、個人還是文化時代的角度,都能發(fā)現(xiàn)它是一部有血有肉情感飽滿的片子。全篇影評純屬個人觀點,如有異議,歡迎討論。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54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