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能夠指導(dǎo)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教學(xué)活動,提高教學(xué)效果。教案中的教學(xué)方法應(yīng)該多樣化,包括講授、示范、探究等不同形式,以滿足學(xué)生的不同學(xué)習(xí)需求。教案范文中的教學(xué)活動和教學(xué)資源可以為你的教學(xu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創(chuàng)意。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一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1)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揣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二
店長不容易,努力還受氣。
即當(dāng)打火機,又當(dāng)滅火器。
又是打氣筒,又做出氣筒。
隨時要充電,還要把兵練。
店長是畫家,愿景天天夸。
開門七件事,日復(fù)又一日。
清潔打頭炮,整潔太必要。
晨會定基調(diào),拼搏趁年少。
每天兩分析,一定做筆記。
激勵分正負,陳列要規(guī)范。
七事都復(fù)核,工作才做完。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三
雖然虛詞這一試題形式出現(xiàn)較少,但是掌握虛詞的應(yīng)用對備考實詞、語句表達、閱讀理解的作用較大。因為考生可能通過題干中虛詞比如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出現(xiàn),來判斷片段的主旨,語句的連貫性等。
虛詞的數(shù)量很多,且用法靈活,無法一一掌握,最好是通過培養(yǎng)正確的語感來辨析。對虛詞的考查主要涉及關(guān)聯(lián)詞組、介詞、連詞、助詞等。辨析虛詞的使用,一要弄清虛詞的語法功能和搭配習(xí)慣,掌握某些易誤虛詞的常見用法;二要注意辨析易混易誤用虛詞的細微差別;三要注意關(guān)聯(lián)性詞語搭配使用的特點。虛詞在考試中的運用主要就是連詞和關(guān)聯(lián)詞的運用。
1.連詞的運用。
在虛詞的使用中“或”跟“和”容易混淆,“或”表示選擇,多項擇一?!昂汀北硎韭?lián)合,兩項或幾項兼有?!斑€是”和“或者”都表示選擇,用在“無論、不管”一類詞后,兩者可以互換。
【例1】趙明十分詫異地問:“難道他到現(xiàn)在還沒拿定主意考文科考理科?”
a.還是b.或者c.也是d.更是。
【答案】a。
【解析】“還是”和“或者”二者都可以表示選擇關(guān)系。但“還是”含有疑問的口氣,可以用在問句中,也可以用在非問句中;而“或者”只表示選擇,不表示疑問。該句中的“他”對考哪一科還存在疑問,拿不定主意,所以應(yīng)選用“還是”。
2.關(guān)聯(lián)詞語的選用。
選擇恰當(dāng)?shù)年P(guān)聯(lián)詞語將上下文貫通起來,常用的詞語有: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然而、可是、既然、只要、于是、因此等等。
【例2】無數(shù)的事實說明,()把全部身心投入進去,專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勞苦,百折不回,()有可能攀登科學(xué)高峰。
a.只有……才b.只要……就。
c.只有……更d.只要……才。
【答案】a。
【解析】選項都是連詞,表示條件關(guān)系。但“只有……才”表示必要條件,缺少了前句的條件,就不能產(chǎn)生后句的結(jié)果;而“只要……就”表示充分條件,具備了前句的條件,就一定能產(chǎn)生后句的結(jié)果。該句中“把全部身心……百折不回”與“攀登科學(xué)高峰”之間是必要條件關(guān)系,所以應(yīng)選用“只有……才”。
3.虛詞詞性的運用。
虛詞的詞性不同,其語法特點和語法功能也不同,我們只有把握準了詞性,才能做到準確使用。如:
人們在異國他鄉(xiāng)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棄自己原有的文明,首先放棄也最難放棄的就是母語。(必須/必需)。
“必須”是副詞,表示“一定要”;作狀語,后面跟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氨匦琛倍嘧鲃釉~使用,表示“一定要有”“不可缺少”,可作謂語或定語。這里句子后面有動詞“放棄”,填入的詞語是狀語成分,顯然應(yīng)當(dāng)用“必須”。
4.虛詞之間的搭配。
有些虛詞需要與實詞或者其他虛詞搭配使用,搭配有一定規(guī)律,有的已形成固定格式,不能隨意更改,否則就違背了語言習(xí)慣,影響語意表達。如:
老百姓說得好,常年無災(zāi)情,不可一日不防備。(寧可/寧愿)。
此題要求在“寧可”“寧愿”兩個詞語中選擇,作為表示取舍關(guān)系的關(guān)聯(lián)搭配是“寧可……不可……”或“寧愿……不愿……”。后面的句子用的是“不可”,從關(guān)聯(lián)搭配的習(xí)慣來看,這里應(yīng)當(dāng)選擇“寧可”。
【例3】(1)我們在對某些教育現(xiàn)象進行分析后,()應(yīng)該思考教育的更深層次的問題。
(2)上千噸的輪船碰上這么大的風(fēng)浪也得上下顛簸,()這么一只小船。
(3)他的動作完成得簡直無可挑剔,()全體裁判員無一例外地對他亮出了滿分。
a.進而況且以至b.進而何況以至。
c.從而況且以致d.從而何況以致。
【答案】b。
從文中來看,“后”“更”等詞語都意味著這是一個遞進關(guān)系的復(fù)句,因此應(yīng)該選“進而”。
“況且”表示進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追加理由,如“路不算遠,況且還是快車,一定能準時趕到”?!斑€是快車”是對“路不算遠”所以能“準時趕到”的'一個追加的理由。“何況”則表示意義更進一層。一般來說,“何況”和“況且”連接兩個句子,表示遞進關(guān)系時往往可以互換,其區(qū)別主要是后面接名詞時表現(xiàn)不同,如“本國語文他都還沒有學(xué)好,何況外國語文!”“老人晴天出門都很困難,何況雨天!”這里的“何況”就不能用“況且”。因此(2)中應(yīng)該選擇的詞語是“何況”。
“以至”和“以致”主要涉及“至”和“致”的區(qū)分問題,“至”是“到”的意思,常常表示到達某個地方,到了某個時間或者達到某一程度;“致”是“引起、使達到”,常常表示“致使”等因果關(guān)系。一般來說“以致”所引起的結(jié)果常常是不好的。本文中的結(jié)果明顯是好的,所以不能用“以致”。因此最佳答案為b項。
【例4】(1)進入這個單位后,他勤奮工作,每次都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任務(wù),很快就得到領(lǐng)導(dǎo)及同事的()。
(2)由于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韓國人,比起其他同年齡的中學(xué)生來說,她很難自我()。
a.認同認可b.贊同認識。
c.認可認同d.贊同認同。
【答案】c。
【解析】認可,許可,承認。認同:(1)認為跟自己有共同之處而感到親切;(2)承認,認可。贊同:贊成,同意。由題意可知,c為正確選項。
三、典型性虛詞精錄。
并列關(guān)系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時候……有時候、
那么……那么、既……又、一邊……一邊、也、又、還、同時。
選擇關(guān)系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有:是……還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與其……不如、寧可……也(決)不。
轉(zhuǎn)折關(guān)系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有:可是、但是、雖然……但是、盡管……還、
條件關(guān)系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有: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總、除非……才、無論(不論、不管、任憑)……都(也、還)。
不但……還(也、又、更)、何況、而且、況且、尤其、甚至。
假設(shè)關(guān)系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
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么(就)、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縱使)……也(仍然、還是)。
取舍關(guān)系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有:寧可……也不、與其……不如。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四
文言虛詞是高考語文中的難點,也是重點。以下是百分網(wǎng)小編搜索整理的關(guān)于2017高考語文文言文虛詞用法梳理,供參考學(xué)習(xí),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guān)信息請持續(xù)關(guān)注我們應(yīng)屆畢業(yè)生考試網(wǎng)!
例句:兵者,危道也,須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也,而況(2)戰(zhàn)乎?故馮婉貞曰:“諸君而(3)有意,瞻予馬首可也?!蓖褙懀?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藍而(5)青于藍。婉貞博學(xué)而(6)日參省乎己,非特效書生終日而(5)思也。眾應(yīng)之。既而(8),婉貞率諸少年結(jié)束而(9)出,果大捷。眾皆嘆:婉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幗英杰而(11)。
詞義:(1)連詞,表并列。(2)復(fù)音詞,即“何況”,用反問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3)連詞,表假設(shè)。(4)代詞,通“爾”。你,你的。(5)連詞,表轉(zhuǎn)折。(6)連詞,表遞進。(7)連詞,表修飾。(8)復(fù)音詞,不久,一會兒。(9)連詞,表承接。(10)復(fù)音詞,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罷了”。(11)語氣助詞,表肯定語氣。
詞義:(1)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疑問,怎么。(2)疑問代詞,表原因,后面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相當(dāng)于“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詞,做賓語,什么。(4)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相當(dāng)于“多么”。(5)代詞,做定語,相當(dāng)于“什么”。(6)即“以何”,介賓短語,用在疑問句中作狀語,相當(dāng)于“拿什么”、“憑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dāng)于“怎么樣”、“怎么辦”。
詞義:(1)句末語氣助詞,表揣測,相當(dāng)于“吧”。(2)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3)(4)句末語氣助詞,表感嘆,相當(dāng)于“啊”“呀”。(5)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6)形容詞詞尾,相當(dāng)于“……的樣子”、“……地”。(7)介詞,表比較,相當(dāng)于“比”。(8)句末語氣 助詞,表疑問。
例句:嘗聞放翁志節(jié),畢現(xiàn)《示兒》,乃(1)讀之。至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2)翁”一句,大為感佩,乃(3)忠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齒,乃(4)曰:“此徒沽名耳?!北娙速|(zhì)之以理,其辭窮,乃(5)不得已而謝。原其言,炒作乃爾(6),無乃(7)自高耳。
詞義:(1)副詞,表承接,于是。(2)代詞,用作第二人稱,“你”、“你的”。(3)副詞,表判斷,相當(dāng)于“為”、“是”、“就是”。(4)副詞,表轉(zhuǎn)折,相當(dāng)于“竟然”、“卻”。(5)副詞,表條件,相當(dāng)于“才”。(6)復(fù)音虛詞,相當(dāng)于“樣子”。(7)復(fù)音虛詞,表猜測,相當(dāng)于“恐怕……吧”。
例句:狐謂狼曰:“羊肉其(1)鮮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飽其(4)口福?!崩窃唬骸捌?5)如猛犬何?”狐間于犬曰:“羊數(shù)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無所怒,其(7)無聞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為一雪其(10)恥。君其(11)許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無辭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遠矣,護羊愈謹。狐與狼遂去。
詞義:(1)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或許。(2),連詞,表假設(shè),如果。(3)指示代詞,其中的。(4)第一人稱代詞,自己的。(5)副詞,加強反問語氣,又。(6)第三人稱代詞,他的。(7)(8)連詞,連用,表選擇,是……還是……。(9)第三人稱代詞,它們。(10)指示代詞,那種。(11)副詞,加強祈使語氣,表希望、要求,相當(dāng)于“一定”、“還是”。(12)副詞,表反問語氣,難道、怎么。(13)音節(jié)助詞,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作用,不譯。
詞義:(1)副詞,暫且、姑且。(2)連詞,表遞進,而且、并且。(3)副詞,將要。(4)復(fù)音詞,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進一步議論,況且,再說。(5)復(fù)音詞,就像。(6)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又。(7)連詞,表讓步關(guān)系,尚且、還。
例句:“若(1)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xiāng)?!逼嬖?若(2)人之思,若(3)天驚石破,花開鐵樹,非若(4)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治彷叺盀槠漪~之一鱗,若(5)龍之一爪也。若夫(6)常人思鄉(xiāng),常望月懷遠,登高作賦,若(7)柳子厚則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難抑之情,絕矣。
詞義:(1)連詞,表假設(shè),如果。(2)指示代詞,此,這個。(3)副詞,表推測,好像。(4)第二人稱代詞,你。(5)連詞,相當(dāng)于“或”。(6)和“夫”連用,構(gòu)成復(fù)音虛詞。句首語氣詞,用在一段或一層意思開頭,表示轉(zhuǎn)換,有“在說”、“至于”的意思。(7)連詞,表示另提一件事,相當(dāng)于“至”、“至于”。
例句:“吾所以(1)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藺相如此言,足使之為天下所(2)欽。以其所(3)居位,能如此,豈他人可及?察其言,觀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釣譽矣。與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5)過之時,前訪朱亥,其度豈常人哉?此二人皆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詞義:(1)助詞,與“以”構(gòu)成固定復(fù)音虛詞“所以”,表原因,相當(dāng)于“……的原因(緣故)”。(2)助詞,與“為”構(gòu)成固定結(jié)構(gòu)“為……所……”,表被動。(3)(5)助詞,“所+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的所字結(jié)構(gòu),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況)等”。(4)(6)助詞,與“以”構(gòu)成固定復(fù)音虛詞“所以”,可譯為用來……,……的方法(途徑、手段)。
詞義:(1)(2)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dāng)于“因為”。(3)非虛詞用法,動詞,是。(4)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相當(dāng)于“對”。(5)介詞,與“所”構(gòu)成固定結(jié)構(gòu)“為……所……”,表被動,相當(dāng)于“被”。(6)(7)動詞,作為,做。(8)介詞,表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dāng)于“為了”。(9)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相當(dāng)于“當(dāng)”、“等到”。(10)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相當(dāng)于“給”、“替”。(11)句末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dāng)于“呢”。
例句:秦軍過崤山間,見峭峭焉(1),狹狹焉(2),未料有伏焉(3),將士雖全力以搏,無奈進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盡,故致大敗。于是余有嘆焉(5),驕而輕敵若此,焉(6)能不敗?萬軍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則必?zé)o顏世上矣。
詞義:(1)(2)形容詞詞尾,約同于“然”,相當(dāng)于“……的樣子”。(3)兼詞,相當(dāng)于“于彼”,在那里。(4)句中語氣助詞,表示停頓。(5)語氣助詞,不譯。(6)疑問代詞,怎么,哪里。(7句末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呢”。(8)代詞,相當(dāng)于“之”,他們。
例句:“師道之不傳也(1)久矣,汝何以能復(fù)之也(2)?”“吾將勸勉督責(zé)以行之也(3)?!薄叭曛?,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輩何能及也哉(5)!”
例句:“秉燭夜游,良有以(1)也?!比粢?2)己美于潘安,則出無傷;否則,以(3)吾之容現(xiàn)于當(dāng)衢,則恐驚人。故自當(dāng)以(4)書卷為伴,棄險以(5)遠則不敢至之怯,慕“擁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暢游書海以(8)極夫天地之樂,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棄之也, 豈以(10)一冕之故而棄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長享逸樂。吾雖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師,然終未以(13)權(quán)貴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賢不見用,忠不見以(15)”之嘆。
詞義:(1)名詞,原因。(2)動詞,認為。(3)介詞,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依據(jù)的工具、方法及其他,憑借。(4)介詞,把。(5)連詞,相當(dāng)于“而”,表并列。(6)連詞,相當(dāng)于“而”,表承接關(guān)系。(7)連詞,相當(dāng)于“而”,表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8)連詞,表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來”。(9)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10)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11)連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12)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可譯為“在”。(13)介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跟”、“和”。(14)助詞,與“上”組合,表界限或范圍。(15)動詞,可譯為“用”。
于(與)焉何其若
因為所以則而且
乃之乎者也
諧音:
語嫣何其弱
因為所以則而且
乃之乎者也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五
裝修很重要,布置有格調(diào)。
員工有禮貌,見客開口笑。
衛(wèi)生常常搞,整潔無死角。
室內(nèi)空氣好,顧客光臨到。
照明很重要,叫亮才叫好。
海報不可少,展架要擺好。
促銷員代號,好記又好叫。
賣場很熱鬧,銷量嗷嗷叫。
氛圍要營造,記得要拍照。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六
例句:“師道之不傳也(1)久矣,汝何以能復(fù)之也(2)?”“吾將勸勉督責(zé)以行之也(3)?!薄叭曛?,金玉也(4)。汝之心胸,吾輩何能及也哉(5)!”
12.以。
于(與)焉何其若。
因為所以則而且。
乃之乎者也。
諧音:
語嫣何其弱。
因為所以則而且。
乃之乎者也。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七
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閱讀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識。綜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從總體來說,著眼于應(yīng)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xué)教學(xué)實際,內(nèi)容都是課內(nèi)課外相結(jié)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根據(jù)新課標考綱的相關(guān)表述,常見的虛詞共有以下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其中“因、以、于、則、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題人青睞,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那么,除了掌握這18個虛詞的常見用法外,是否有輔助答題的技巧呢?來看梅老師為我們支的高招吧!
一、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zhì),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高考全國卷第12題的a項: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耙浴奔瓤勺鲗嵲~,又可作虛詞,考生要能分清虛實。第一句是李廣根據(jù)敵我雙方形勢,認為此時如果帶領(lǐng)百騎倉皇而逃的話,必致匈奴大軍追殺而全體覆沒,故第一句中的“以”為實詞,作“率領(lǐng)、帶領(lǐng)”講,而第二句中的“以”為介詞“把”。顯然,兩者詞性有別,一虛一實,題目要求選擇用法不同的一項,那么該項即為正確答案無疑。
二、語文代入法。
有時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來”語文中的解題方法,在語文答題中加以靈活應(yīng)用,往往會收到奇效。語文代入法即是一例。請看例子: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過于荊,至江上??琳陀诨⒁病?/p>
b、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為利矣。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答案:b。
a、項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與“虎”之間存在比較關(guān)系,“于”相當(dāng)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顯然講不通,事實上第一句中的“于”作“從”講,由此排除該項。d項中,第二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出自蘇洵《六國論》,“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為利矣”中顯然也講不通,可知該項也非正確答案。再看正確項b所涉及的兩句,第二句“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出自課文《屈原列傳》,“因”作“乘機”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剛好符合上下文語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語法切入法。
從語法結(jié)構(gòu)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實詞題常用的方法,其實該法對解答文言虛詞題也同樣適用。在解題過程中,當(dāng)你“苦思冥想無法選”時,不妨從語法角度切入,也許能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如:五千人因銜枚擊之/相如因持璧卻立??疾爝@兩句語法結(jié)構(gòu),第一句主語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語是“相如”,進一步考察“銜枚擊之”和“持璧卻立”,兩者都是連動結(jié)構(gòu),且都作謂語,由此可見,兩者基本語法結(jié)構(gòu)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應(yīng)相同,此處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遣使約降于燕/故內(nèi)惑于鄭袖。首先補出兩句的主語,一為田單,一為懷王。田單是施動者,“降”的對象是燕軍,故第一句中“于”譯為“向”;而第二句中施動者是鄭袖,受動者是懷王,懷王放在前面作主語,從語法結(jié)構(gòu)來看這是一個被動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講。進行這樣的語法分析后,可以看出,兩個“于”顯然不同。
四、語境推斷法。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虛詞上下文語境完整,語句的整體意義實際上限制了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來進行判斷。如高考遼寧卷第11題c項:此則京邑之人也/無以,則王乎。第一句上文的語境是“令賢兄子葬父于洛陽”,洛陽即當(dāng)時的京邑,意思是說“現(xiàn)在你的侄子把他父親葬在洛陽,這說明他是屬于京都人呀”。由此推斷該句中的“則”應(yīng)為副詞,判斷句子,起強調(diào)、確認作用,意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課文《齊桓晉文之事》。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情,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而齊桓公、晉文公是靠武力而非仁愛稱霸天下的,與儒家所倡導(dǎo)的“王道”相對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輕輕將話題岔開:“無以,則王乎”,“如果不得不說,那么還是說說王道的事吧”。此處,“則”為連詞,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那么”。綜上,兩個“則”字用法各異,不符合題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五、標志識別法。
有些虛詞是構(gòu)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如能記住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幫助你快速答題。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圖”)等。同時識記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意為“用來……的”:“其……,之謂也(乎)”也是一個固定格式,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如年高考全國卷第16題要求將“其李將軍之謂也”譯成現(xiàn)代漢語,如果能記住這個固定格式的翻譯模式,解答本題就會易如反掌,可譯為“大概是說李將軍的吧”或“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于俗也/宋何罪之有。兩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標志,一是古漢語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兩者顯然不同。
綜上所述,在解答虛詞辨析題時,如能輔之以技巧,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當(dāng)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還是要靠平時的日積月累。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八
1.依照,根據(jù)。
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2.依靠,憑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3.趁著,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5.因為,由于。
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夢溪筆談》)。
(二)副詞。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2.原因,緣由,機緣。
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jù)。
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九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1)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技蓋至此乎?(《庖丁解?!?。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dāng)于“嗎”“呢”。
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揣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二)介詞,相當(dāng)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2)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
(3)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三)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1)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
1.表示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
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宮賦》)。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一
1.表示并列關(guān)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勸學(xué)》)。
2.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
3.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譯為“就”“接著”。
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升斗之祿。(《祭十二郎文》)。
4.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可譯為“但是”“卻”。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5.表示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guān)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xué)》)。
7.表示因果關(guān)系。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8.表示目的關(guān)系。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可譯為“你”“你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三)通“如”,譯為“好像”“如同”。
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二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鴻門宴》)。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用在分句中,可譯為“就”,或不譯。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可譯為“可是”“卻”“雖然”“倒是”。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使用,可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二)副詞。
1.表示判斷,可譯為“是”“就是”。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示強調(diào),可譯為“已經(jīng)”“原來已經(jīng)”。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崤之戰(zhàn)》)。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三
1.指人、物、事、時、地等,譯為“……的”“……的(人、東西、事情)”。
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
(1)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2)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dāng)于“的”。
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四
2022高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釋義(附習(xí)題)
在各領(lǐng)域中,許多人都需要跟試題打交道,試題可以幫助參考者清楚地認識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你知道什么樣的試題才是好試題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18個文言虛詞用法釋義附習(xí)題試題,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4)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5)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7)劍閣崢嶸而崔嵬(《蜀道難》)()
(8)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勸學(xué)》)()
(9)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何”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是誠何心哉(《齊桓晉文之事》)()
(2)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4)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5)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蜀道難》)()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乎”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壯士!能復(fù)飲乎(《鴻門宴》)()
(2)郁乎蒼蒼(《赤壁賦》)()
(3)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阿房宮賦》)()
(4)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鴻門宴》)()
(5)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6)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
(7)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并序》)()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乃”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必以長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信陵君竊符救趙》)()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5)蒙沖斗艦?zāi)艘郧?shù)(《赤壁之戰(zhàn)》)()
(6)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7)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齊桓晉文之事》)()
(4)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屈原列傳》)()
(8)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9)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莊子》)()
(10)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11)其李將軍之謂也(《李將軍列傳》)()
(12)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且”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且庸人尚羞之,況于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列傳》)()
(2)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并序》)()
(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5)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燭之武退秦師》)()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若”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石鐘山記》)()
(2)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項脊軒志》)()
(3)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所”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后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漢書》)()
(2)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記》)()
(4)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5)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6)燕王,吾所立(《伶官傳序》)()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為”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齊桓晉文之事》)()
(2)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3)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4)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史記·貨殖列傳序》)()
(5)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焉”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阿房宮賦》)()
(2)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5)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6)世與我而相違,復(fù)駕言兮焉求(《歸去來兮辭并序》)()
(7)吳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記》)()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也”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
(3)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4)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記》)()
(3)險以遠,則至者少(《游褒禪山記》)()
(4)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
(5)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斧斤以時入山林(《寡人之于國也》)()
(7)以嚙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8)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9)木欣欣以向榮(《歸去來兮辭》)()
(10)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11)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12)傳之美人,以戲弄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因”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2)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3)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4)不如因善遇之(《鴻門宴》)()
(5)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張衡傳》)()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7)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鴻門宴》)()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于”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廉頗藺相如列傳》)()
(2)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3)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禪山記》)()
(4)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xué)解》)()
(5)不拘于時(《師說》)()
(6)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與”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2)可得聞與(《莊暴見孟子》)()
(3)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廉頗藺相如列傳》)()
(4)秦伯說,與鄭人盟(《燭之武退秦師》)()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則”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3)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4)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者”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鴻門宴》)()
(2)此三者,吾遺恨也(《伶官傳序》)()
(3)且勇者不必死節(jié),怯夫慕義,何處不勉焉(《報任安書》)()
(4)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5)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促織》)()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將上表中對應(yīng)的'序號填到括號內(nèi)。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漁父》)()
(2)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齊桓晉文之事》)()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賦》)()
(5)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戰(zhàn)》)()
(6)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7)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何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若答案(1)—③ (2)—② (3)—①
所答案(1)—⑥ (2)—⑤ (3)—② (4)—③ (5)—④ (6)—①
為答案(1)—⑤ (2)—③ (3)—④ (4)—② (5)—①
也答案(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于答案(1)—② (2)—③ (3)—① (4)—⑥ (5)—④ (6)—⑤
與答案(1)—⑤ (2)—④ (3)—② (4)—① (5)—③
則答案(1)—④ (2)—① (3)—② (4)—③
者答案(1)—② (2)—⑤ (3)—① (4)—③ (5)—④
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閱讀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識。綜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從總體來說,著眼于應(yīng)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為降低難度,同時也是為了貼近中學(xué)教學(xué)實際,內(nèi)容都是課內(nèi)課外相結(jié)合,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根據(jù)2007年新課標考綱的相關(guān)表述,常見的虛詞共有以下18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其中“因、以、于、則、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題人青睞,是歷年高考試卷中的“老面孔”。那么,除了掌握這18個虛詞的常見用法外,是否有輔助答題的技巧呢?來看梅老師為我們支的高招吧!
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zhì),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第12題的a項: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耙浴奔瓤勺鲗嵲~,又可作虛詞,考生要能分清虛實。第一句是李廣根據(jù)敵我雙方形勢,認為此時如果帶領(lǐng)百騎倉皇而逃的話,必致匈奴大軍追殺而全體覆沒,故第一句中的“以”為實詞,作“率領(lǐng)、帶領(lǐng)”講,而第二句中的“以”為介詞“把”。顯然,兩者詞性有別,一虛一實,題目要求選擇用法不同的一項,那么該項即為正確答案無疑。
有時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來”數(shù)學(xué)中的解題方法,在語文答題中加以靈活應(yīng)用,往往會收到奇效。數(shù)學(xué)代入法即是一例。請看例子: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過于荊,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币蛉鐓?。 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為利矣。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答案:b
a、項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與“虎”之間存在比較關(guān)系,“于”相當(dāng)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顯然講不通,事實上第一句中的“于”作“從”講,由此排除該項。d項中,第二句“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出自蘇洵《六國論》,“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為利矣”中顯然也講不通,可知該項也非正確答案。再看正確項b所涉及的兩句,第二句“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出自課文《屈原列傳》,“因”作“乘機”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剛好符合上下文語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從語法結(jié)構(gòu)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實詞題常用的方法,其實該法對解答文言虛詞題也同樣適用。在解題過程中,當(dāng)你“苦思冥想無法選”時,不妨從語法角度切入,也許能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如:五千人因銜枚擊之/相如因持璧卻立??疾爝@兩句語法結(jié)構(gòu),第一句主語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語是“相如”,進一步考察“銜枚擊之”和“持璧卻立”,兩者都是連動結(jié)構(gòu),且都作謂語,由此可見,兩者基本語法結(jié)構(gòu)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應(yīng)相同,此處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遣使約降于燕/故內(nèi)惑于鄭袖。首先補出兩句的主語,一為田單,一為懷王。田單是施動者,“降”的對象是燕軍,故第一句中“于”譯為“向”;而第二句中施動者是鄭袖,受動者是懷王,懷王放在前面作主語,從語法結(jié)構(gòu)來看這是一個被動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講。進行這樣的語法分析后,可以看出,兩個“于”顯然不同。
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虛詞上下文語境完整,語句的整體意義實際上限制了某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來進行判斷。如2006年高考遼寧卷第11題c項:此則京邑之人也/無以,則王乎。第一句上文的語境是“令賢兄子葬父于洛陽”,洛陽即當(dāng)時的京邑,意思是說“現(xiàn)在你的侄子把他父親葬在洛陽,這說明他是屬于京都人呀”。由此推斷該句中的“則”應(yīng)為副詞,判斷句子,起強調(diào)、確認作用,意為“是、就是”。再看第二句,出自人教課文《齊桓晉文之事》。齊宣王一見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情,說明他有稱霸的企圖。而齊桓公、晉文公是以武力而非仁愛稱霸天下的,與儒家所倡導(dǎo)的“王道”相對立。所以崇尚王道的孟子輕輕將話題岔開:“無以,則王乎”,“如果不得不說,那么還是說說王道的事吧”。此處,“則”為連詞,表假設(shè)關(guān)系,可譯為“那么”。綜上,兩個“則”字用法各異,不符合題干要求,可迅速排除。
有些虛詞是構(gòu)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詞,如能記住教材中出現(xiàn)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幫助你快速答題。如表被動的“見”“于”“為”“為所”等,表示賓語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唯利是圖”)等。同時識記一些含有虛詞的固定格式,如“是以”為“以是”的倒裝,譯為“因為這”:“無以”意為“用來……的”:“其……,之謂也(乎)”也是一個固定格式,根據(jù)情況可譯為“大概(恐怕、難道)說的是……吧(嗎)”,如2002年高考全國卷第16題要求將“其李將軍之謂也”譯成現(xiàn)代漢語,如果能記住這個固定格式的翻譯模式,解答本題就會易如反掌,可譯為“大概是說李將軍的吧”或“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再如: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于俗也/宋何罪之有。兩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標志,一是古漢語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賓語前置的標志,兩者顯然不同。
綜上所述,在解答虛詞辨析題時,如能輔之以技巧,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當(dāng)然,要想攻克文言堡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還是要平時的日積月累。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五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
(1)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論語》)。
(2)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勸學(xué)》)。
(3)五人者,蓋當(dāng)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到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詞。
1.相當(dāng)于“之”。
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
3.置于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六
所謂“用法”,包括弄清(1)虛詞的詞性,(2)語法作用,(3)與現(xiàn)代漢語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考綱中列出了18個虛詞,一定要個個落實,結(jié)合教材,認真歸納其各種義項和用法,從常用義和非常用義方面進行比較區(qū)別,掌握常用義,照顧特殊義。例如“之”字,作代詞、助詞(結(jié)構(gòu)助詞,語氣助詞,用于主謂之間,表前置賓語)是通常用法,而作動詞“到”、“用”(如“之其所短”中的“之”)講則是特殊義用法。
篩選文中的`信息。
近三年來,主要考查的是以寫人為主的史傳文,且題目一般是用6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的形式,要求考生選擇全部表現(xiàn)人物某一方面品質(zhì)的一組。解答這類試題的思路是,將6個句子逐句進行分析,篩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對照編組情況作出判斷。如果是寫事的文章,則要求從記述的時間、地點、人物及其關(guān)系、事件的發(fā)展及其走向、故事的梗概等要素把握閱讀對象。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七
1.和,跟,同。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2.給,替。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3.比,和……比較。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連詞。
1.和,跟,同。
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生二人,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2.結(jié)交,親附。
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3.對付。
龐煖易與耳。(《史記·燕世家》)。
4.參加,參與。
蹇叔之子與師。(《蹇叔哭師》)。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八
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強調(diào)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3.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zhàn)》)。
(二)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可譯為“若夫”“至于”“如果”等。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十九
1.表示工具,可譯為“拿”“用”“憑著”。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示憑借,可譯為“憑”“靠”。
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可譯為“把”。
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5.表示依據(jù),可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可不譯。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可譯為“來”“用來”“以致”等。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辭》)。
(三)助詞。
作語氣助詞,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
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2.用,任用。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
可譯為“緣由”“原因”。
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已”,止。
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七)連詞。
連接上、下、東、西、往、來等字,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等界限。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二十
1.在,從,到。
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xué)解》)。
4.向,對,對于。
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5.被。
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6.與,跟,同。
(1)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鄒忌諷齊王納諫》)。
(2)故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7.比。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xué)》)。
高考文言虛詞教案篇二十一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翻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二)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三)作語氣助詞,相當(dāng)于“啊”。
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通“呵”,可譯為喝斥。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喝斥他是誰。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649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