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哲學通論論文(案例21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2 15:24:06
熱門哲學通論論文(案例21篇)
時間:2023-11-02 15:24:06     小編:碧墨

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得人們可以更加便捷地獲取信息,但也帶來了信息泛濫和碎片化的問題??梢允褂镁唧w例子和實際經驗來支撐總結的結論和觀點。這里有一些優(yōu)秀學子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相信會對寫總結有所幫助。

哲學通論論文篇一

中秋佳節(jié),圓月當空。仰望明月,思緒涌上心頭。

月有陰晴圓缺,很多人都為滿月贊嘆不已。他們喜歡滿月的美滿,卻忘了,沒有新月,又哪來的滿月呢?我不同,我喜歡殘月,尤其是上弦月之前下弦月之后的殘月。她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讓我沉醉,讓我著迷。

缺與全是對立的,從宇宙誕生的那天起,它們就對立至今。世上沒有完美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是殘缺不全的,正是因為沒有完美的事物,所以人們都在追求完美,都把完美作為一個目標。在追逐這個目標的同時,人們獲得了功名、獲得了利祿,獲得了所謂的成功,但獲得這些并不代表獲得了完美,此時的你仍然是“殘而不全”的。

“殘”也是相對于自己的完美。德國哲學家尼采曾作詩談“處世之道”:別在平野上停留,也別去爬得太高。打從半高處觀看,世界顯得最美好。“殘”再追求完美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使自己達到了人生的新境界,雖然還未曾完美,但獲得成功就是屬于自己的完美。所以“殘”其實并不殘,它是留有余地,是一種適度的放棄,是一種知足而長樂、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

把心態(tài)放平常,把心態(tài)放輕松,不要過度追求完美,這只會讓你的人生變得緊張無味。要以“殘”的心態(tài)去追求“全”的人生,你會發(fā)現,人生其實輕松美好,因為你在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人生的每一步都變得更坦然了。人生并不十全十美,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tài),“殘”也會變?yōu)椤叭薄?/p>

哲學通論論文篇二

馬克思哲學視域的文化自覺

一、文化自覺概念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和發(fā)展

(一)文化自覺概念的基本特征

1.文化自覺概念的內涵

在邏輯學上所謂外延就是指概念中所反映的客觀事物,亦即概念的適用范圍。

上面本文已經對“文化自覺”的內涵作了界定,因此“文化自覺”概念的外延應與其內涵相一致包括一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實踐活動。

費老先生用一句話將“文化自覺”的內涵歸納為16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這16字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要正確的認識和把握傳統(tǒng)文化,搞清楚它的來龍去脈。

然后去尊重傳統(tǒng)文化,繼而自覺的去傳承傳統(tǒng)文化。

第二,在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挖掘和開發(fā),明確其發(fā)展方向。

第三,推動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以上就是“文化自覺”這一概念的主要內容。

2.文化自覺概念的本質屬性

費老先生的16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對“文化自覺”概念內涵最精準的概括。

文化自覺中“各美其美”,是指每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質和美感。

文化沒有好壞之分,各個國家和民族都要學會欣賞自己的獨特文化,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

“美人之美”是在欣賞自己文化的同時,借鑒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化中的精華部分。

“美美與共”是指不同的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和借鑒,最后相互融合,和平共處,達到“天下大同”的終極目標。

可以看出“文化自覺”是充分認知本國傳統(tǒng)文化,在此基礎上充分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并且與外來文化交流,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豐富本國文化的內涵,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這是“文化自覺”的小目標,不管對本國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還是與外來文化的融合,終極目標是實現文化的和諧發(fā)展,實現“天下大同”這一偉大理想,這一理想是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理想相契合的。

2.文化自覺概念的發(fā)展

中國近代較完整意義上的文化自覺開始于中日甲午海戰(zhàn)之后。

甲午戰(zhàn)敗,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使得社會矛盾加深,同時也喚起了民族覺醒。

親身經歷這次事件的梁啟超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役始也?!?/p>

民族覺醒是文化自覺的重要表現,甲午海戰(zhàn)這次民族危機激發(fā)了民族覺醒,讓一些知識分子開始審視國內和世界形勢,導致了“公車上書”的出現,這是文化自覺的起點。

“公車上書”是知識分子們對祖國前途理性思考之后采取的重要舉措,這些知識分子正是在甲午戰(zhàn)敗的刺激之下,直接或間接的改變了人生觀和世界觀,開眼看世界,使得他們成長為文化自覺的主力。

從甲午海戰(zhàn)一直到八國聯軍侵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走在時代前列,主張“變法”,向西方學習。

他們一方面從文化上論述政治變革的必要性,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另一方面大力宣傳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和平等精神,具有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意義。

八國聯軍侵華之后,更多的有識之士以實際行動自覺承擔時代使命。

其中梁啟超的“新民”說則大力宣揚自由主義的民主自覺。

孫中山則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對西方社會與文化的弊端提出批評。

他們對于中國文化近代化過程中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辯證思考,是文化自覺的具體表現。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主要活動陣地,陳獨秀、李大釗和魯迅等知識分子結成新文化陣營,主動承擔起喚醒國民意識的使命,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主要目的在于改造國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推動國人尤其是知識青年的覺醒,促進了人的解放。

通過新文化運動的推動,國民意識得到極大的解放和覺醒,加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二、文化自覺的重要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

1.文化的基本特征

要想深刻認識文化的地位,必須對文化的本質屬性有深入的了解,要想了解文化的本質屬性必須要先知道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要討論的是文化三個基本特性:第一,超自然性和超個體性。

文化是與“自然”相對而言的概念。

從文化的內涵中就可以看出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它是與人類世界相關聯的,所謂文化其實就是人化的產物,具有屬人性和社會性,它不屬于自然界的范疇,所以文化具有超自然性。

同時文化是人化的產物,它不是單個人的實踐活動的成果,而是整個人類的實踐活動的成果,文化是相當于人這個類來說的,不是相對于其中的單個人而言。

文化以物質性的和精神性的品質附加在人類實踐活動的產物中,一代代被繼承和發(fā)展。

每一個個體要想在社會中生存,必須學習和繼承前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習得這種習慣,這就是人的“社會化”的過程,只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和發(fā)展,所以文化具有超個體的特征。

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階級性、時代性。

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現象。

不同的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不同文化,因此很顯然文化具有民族性。

同時,在存在階級對抗的階級社會里,文化不可避免的要打上階級的烙印。

文化是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不是僵化、靜止的存在狀態(tài),文化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因而必將隨著社會存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與社會存在的發(fā)展相契合,不同時代擁有屬于自己時代特色的`特定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時代性,文化的時代性則意味著文化依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可促使民族文化推陳出新,避免固步自封,停滯僵化。

2.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作用

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是由文化的本質屬性決定的。

從宏觀上來說文化在歷史進步中的作用主要有滿足需要的功能、認知的功能、規(guī)范的功能和凝聚的功能。

第一,滿足需要的作用。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將文化創(chuàng)造出來,文化的作用也就是直接或間接的滿足人類的需要。

正是由于社會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所以文化的創(chuàng)造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永無止境的。

第二,認知的功能。

文化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本質能力的固化,展示出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達到的水平。

通過對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人類文化得以薪火相傳,人類文化知識寶庫越來越豐富,使得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逐步提高。

特別是在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上,借助文化,人們日益加深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并在科學認識的指導下,人們采取正確的處理與自然關系的實踐活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推動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是人類生存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三,規(guī)范的功用。

文化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范的系統(tǒng)化。

它提供人們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規(guī)范著人們的思想行為,使社會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和發(fā)展,因此文化具有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習慣,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凝聚功能。

民族文化是一個地域中的人們,在日常的實踐活動中慢慢形成的共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些共同的價值取向凝聚沉積下來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這種民族文化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和發(fā)展,不斷激勵著民族內部成員奮勇前進,推動本民族的發(fā)展。

(一)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力求全面性....................25

1.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基本方面.............25

2.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聯系....................27

3.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源泉和中介........28

(二)從文化現象的發(fā)展變化中觀察文化現象....29

2.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29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指導................31

三、培養(yǎng)文化自覺的哲學方法

(一)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力求全面性

1.對文化現象的認識必須把握其基本方面

文化,是一個外延非常寬泛的詞,涉及的領域和層次十分豐富復雜,有關文化的定義多達上百種。

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文化”最早來源于《周易》中的賁卦:“文明以止,人文也。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意思是通過禮樂文明教育和感化民眾,使社會達到一種和諧有序的狀態(tài)。

中國古代的“文化”是與“武功”相對的概念,據漢代劉向說:“凡武之興,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說苑·指武》)可見,“文化”又是與“武功”相輔相成的統(tǒng)治方法和手段。

西方的“文化”一詞則來源于拉丁文cultura,本意是指對農作物的耕作和栽培以及居住、聯系,后來引申擴大為所有有意識的培養(yǎng)、教育、發(fā)展及其產物。

文化自19世紀以來就受到許多哲學家的關注,西方出現了許多文化哲學的學說,如柏格森的生命沖動的文化哲學,文德爾班、李凱爾特和韋伯的價值的文化哲學,尼采的強力意志的文化哲學,胡塞爾的本質的文化哲學,舍勒的情感的文化哲學,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的文化哲學等等。

這些不同的文化哲學流派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文化的產生、實質、結構和功能等等作了有意義的探索,深化了對人的本質和主體性的認識,但是這些文化哲學又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夸大人的主觀精神、夸大歷史偶然性、夸大文化相對主義的局限性,低估或者否認人類實踐活動在文化形成和發(fā)展中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類改造自然和自身的實踐活動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礎,沒有人的物質資料生產的實踐活動,不僅沒有文化,連人的生存都不可能。

結語

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各國紛紛采取措施提高本國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決定》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做出的,為發(fā)展我國先進文化創(chuàng)造了有力的政策條件,它勢必推動我國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提高文化軟實力對內必須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深度開發(fā)傳統(tǒng)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對外必須處理好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吸收、借鑒外來文化的精華為我所用,為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增添新的活力。

無論是發(fā)展本國傳統(tǒng)文化,還是借鑒、吸收外來文化,都離不開高度的文化自覺,只有在對文化充分的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才能實現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文化自覺”這一概念是費孝通老先生首先提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范疇,這一概念對于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它為我們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一個可行性的方法和路徑。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國家,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傳統(tǒng)文化支撐著中華民族不斷向前發(fā)展。

因此,如何更好的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對于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的作用。

哲學通論論文篇三

近段時間以來讀了博登海默的《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這本書,并寫下了這篇讀書筆記。這本書對每個學習法律的人很重要,要多重要,讀過才會知道?,F在看了這后有些收益,記錄如下。

首先我來介紹下此書作者。博登海默,1908年出生于德國柏林,在海德堡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1933年移民美國后在華盛頓大學研習美國法律并于1937年獲得ll.b學位。從1951年開始擔任猶他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法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法學榮譽教授,1992年去世。博氏是綜合法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律哲學。主要論著有:《法理學》、《法理學:法律哲學法律方法》、《論正義》、《權力、法律和社會》、《責任哲學》和《英癥狀法律體系導論》等。然后再介紹一下本書的主要內容。全書的內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歷史概論中介紹了自古希臘直至20世紀70年代的各派西方法律哲學的概述(包含作者對法律的哲學思考和作用的哲學思考)。第二部分法律的本質和作用以及第三部分法律的淵源和技術。20世紀的西方法律哲學,一般來說有三大派別:社會學法學、分析法學和新自然法學。作者傾向于所謂“統(tǒng)一法理學”(或“綜合法理學”)觀點,既主張不以任何單一的、絕對的因素來解釋法律;認為法律的制定和實施要受社會、經濟、心理、歷史、文化以及各種價值判斷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全書貫穿了這一思想。該書是作者對法律的基本性質以及法律制度所追求的基本目標和價值進行哲學上的分析。該書的價值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它能引起讀者認真而嚴肅的思考。因為時間關系我僅就本書第十一章節(jié)中正義部分的內容進行了比較細致的閱讀,故本讀書筆記也僅就此部分中正義的概念及正義與自然法的關系這兩個部分展開重點闡述。

本書第十一章第四十九節(jié)關于正義的概念部分作者分了四個小部分來進行論述,分別是分配正義、矯正正義、契約正義及個人的非正義觀。同時作者分別從主觀向度和制度的層面進行了分析。而第五十節(jié)分析了正義與自然法的聯系。以下就此兩節(jié)內容內容進行介紹。

一、正義的概念范圍

(一)歷史上典型的正義概念

第一種是烏爾庇安和西塞羅的觀點。這兩人的定義強調的是爭議的主觀向度?!罢x被認為是人類精神上的某種態(tài)度、一種公平的意愿和一種承認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據此,作者做出了如下發(fā)揮。正義概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給予每個人以其應得的東西的意愿。正義要求關注他人,而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上述定義都著重強調了正義的主觀向度。故正義被認為是人類精神上的某種態(tài)度、一種承認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第二種便是圣·托馬斯·阿奎拉和埃米爾·布倫納的觀點。作者進一步指出正義不應僅僅局限于精神層面,還要具體化為實際措施和制度性手段。圣·托馬斯·阿奎拉和埃米爾·布倫納這兩人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

(二)博登海默界定的正義之四重含義

第一種是分配正義。“分配正義所主要關注的是在社會成員或群體成員之間進行權利、權力、義務和責任配置的問題”、。然后,作者提出了一連串有關正義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是由享有立法權力的當局來處理的。博登海默還列舉了一些分配正義的表現形式,如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一家之長發(fā)布的令和規(guī)定的罰則、采邑的工時、評分制度的公平性和分配獎學金的確當性等等。第二種是矯正正義。習慣法、國際法則、工資水平和矯正正義是指當一條分配正義的規(guī)范被某個社會成員所違反時,該社會成員就應承擔賠償、返還不當得利、接受刑罰等責任。矯正正義通常是由法院或其他被賦予了司法或準司法權利的機關執(zhí)行的。它的主要適用范圍乃是合同、侵權和刑事犯罪等領域。

第三種便是契約正義。即在正常情形下,當事人處于自愿而訂立的合同是不存在不正義的情形的。但如果一方當事人隱瞞或故意錯誤表達相關信息,或一方當事人倚其優(yōu)越的實力地位而將條件強加給對方,或一代表人在毫不考慮他(她)所代表的那些人的利益的情形下就簽定集體協(xié)議,那么,雖然那些合同在形式上是自愿的,“但它卻仍具有不正義的污點”第四種便是個人的非正義觀。即“奉公守法的人和公平的人都是正義的”。最后,作者做了一個精辟的總結,認為上述所有有關正義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論式:“個人應得的歸于個人”。

二、正義與自然法的關系

(一)自然法的概念

在法理學思想史中正義觀念往往與自然法的概念聯系在一起。但自然法概念也并非唯一。主要有以下幾種:亞里士多德認為一條正義規(guī)則“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同樣的效力”,那么它就是自然的。按照圣·托馬斯·阿奎拉的觀點,自然法視為“人類普遍的和根深蒂固的品性”。而赫伯特·哈特認為自然法是“任何社會組織為了存在下去而必須擁有的”。這幾個人的觀點相似。與此對應的特里斯琴·沃爾夫持絕對論的觀點,認為自然理性永恒不變;魯道夫·斯塔姆勒與卡多佐法官都用相對論的方法,認為自然法是相對的、可變的。而第三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有約翰尼斯·梅斯納,艾爾弗雷德·維德羅斯。作者認為,以上這些自然法哲學家的觀點盡管有分歧與異議,但仍存在一致性的要素,即“自然法是由應當得到承認的原則和準則構成的,而不管它們在一個國家或其他共同體的實在法中是否得到了正式表達”。也就是說自然法是高于國家法令的一種更高的正義原則。

(二)自然法隨著正義觀念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把以上的正義要求描述完以后,作者指出,應當根據生物學和心理科學中所取得的進展對人們在立法方面的基本需要進行重新思考和修正。由于人的道德情感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自然法的寬容標準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在很久以前可能被認為是正當的,而在當代文明社會中則為法律所禁止;在過去,人們對輕微的罪行也適用死刑,但在今天,死刑只被限制適用于少數幾種極為重大的罪行;一個現代國家的成員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安全都比混亂社會所能期望的安全程度高得多。作者在這里再次贊同了自然法的大多數倡導者所提出的“惡法非法”的觀點。

(三)自然法是正義的最低層次

從書中不難看出正義制度由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是自然法,它是正義制

度的基礎;第二層次是“被一特定的政治和社會制度認為是正義的規(guī)范和原則”,這些規(guī)范和原則可能得到了明文法的承認,也可能沒得到其承認;第三層次是最高層次,“它是由一個更完美的和更理想的秩序的藍圖規(guī)劃構成的,而這一規(guī)劃則是一個國家的實在法所無力實現的”。據此,正義概念范圍極廣,不僅關注法律有序化的迫切的、即時的目的,而且關注它的遠大的、終極的目的。

綜上,是我對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近乎皮毛的理解。博登海默對正義的闡述是理性而精彩的,整本書是深刻而又有創(chuàng)意的。博登海默的正義論值得學者們深究,就算僅僅細致閱讀了此書的一兩個小節(jié)我也不得不為他那抽象、發(fā)散而豐富的思想而感嘆。正義是法律制度的實質,正義也是法律永恒的主題,而博登海默對正義的這場探討給法學乃至整個人類文明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后人細細品味。

哲學通論論文篇四

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總結,同時也對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意識利用哲學思想指導生物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理由、解決理由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文理兼長的后備人才。

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是對自然科學的總結,同時也對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有意識利用學生們在政治課上學到的哲學思想指導生物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分析理由、解決理由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文理兼長的后備人才。

現將如何利用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的策略總結如下:

1.利用一般與特殊關系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講到:一般,指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指矛盾的特殊性。二者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

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注意一般與特殊關系的處理。引導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科中所講的規(guī)律一般都是一般規(guī)律,任何一般規(guī)律都是對事物的共性的總結,事物還存在其個性與特殊之處,共性和特性相互依存。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在介紹細胞統(tǒng)一性時講到:生物一般是由細胞組成的,但病毒是非細胞生物;一般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但原核生物藍藻光合作用是光合片層;一般情況下葉綠體是綠色植物應有的細胞器,但植物的根尖細胞、葉表皮細胞不含有葉綠體;一般的細胞都含有一個細胞核,但雙小核草履蟲,胚乳細胞含有兩個細胞核,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一般細菌的代謝類型為異養(yǎng)型,但硝化細菌為自養(yǎng)型:一般真核生物的體細胞增加的方式為有絲分裂,但蛙的紅細胞為無絲分裂;植物體一般組織的無氧呼吸的產物為酒精與二氧化碳,但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玉米胚細胞等無氧呼吸的產物為乳酸。高中生物必修2講到:生物的遺傳物質一般是dna,但有些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高中生物必修3講到:一般生產者是綠色植物,但能進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細菌也是生產者,原核生物藍藻也是生產者;一般消費者是動物,但豬籠草這樣的植物也可充當消費者,病毒、營寄生生活的細菌也是消費者。

2.利用整體與局部關系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個局部構成的有機聯系的整體。整體與局部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有部分功能。

在生物學教學中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yōu)目標;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fā)揮。這種學習策略在高三全面復習時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復習“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時,要引導學生認識個體層次生命系統(tǒng)的整體性,只有生物體各器官、系統(tǒng)之間的協(xié)調統(tǒng)一,才能使內環(huán)境維持穩(wěn)態(tài),換句話說只有神經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免疫調節(jié)共同配合使各器官、系統(tǒng)之間協(xié)調統(tǒng)一,保證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生物體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動;另外,從高中生物教學的整體教學來說: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注意各個章節(jié)各本書內容的連貫性、整體性。

教學過程中,我們如果只注重各個部分內容的講解,而不從整體角度出發(fā)就可能使學生的理解過于片面,那么很多理由很多知識就可能讓學生無法聯系,很難構成知識網絡,造成學生理解上的空缺和漏洞。高中生物課本的每一章節(jié)主要是對生物局部活動進行研究,如果教師能每節(jié)課的導課或小節(jié)時都站在整體角度對學生進行引導,也就是簡短的幾句話,就可以引導學生在生物學習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生物體的整體結構和功能(以及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生活規(guī)律等)的知識框架,如果建立的這個框架或網絡很致密,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那么以前的一些不解和疑惑,也會在整體框架構建之后融會貫通,迎刃而解。

3.利用宏觀與微觀關系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講到的宏觀是指從大的方面去觀察,微觀是指從小的方面去觀察。在自然科學中,微觀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層面的物質世界,而除微觀世界以外的物質世界被稱為宏觀世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生物的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中穿梭自如,“微”則進入細胞中了解原子與分子是如何完成細胞代謝的;“宏”則能跳出來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圈是如何維持穩(wěn)態(tài)的其實高中生物就是從微觀入手的,從組成生物的化學元素到組成生物的化合物,再到組成生物的細胞;到了必修3又從個體水平認識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水平認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這就要求學生不僅對生物微觀知識的認識,還必須注重宏觀角度的理解。

4.利用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的“對立”,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哲學中的“統(tǒng)一”,是指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它有兩種情形:其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其二,矛盾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

例如必修1講到的細胞代謝的方式涉及到的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同化是把消化后的營養(yǎng)重新組合,形成有機物和貯存能量的過程。異化是生物的分解代謝,生物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將體內的大分子轉化為小分子,自身的組成物質發(fā)生分解,同時放出能量。從細胞到生物體,包含了細胞的分裂、分化與生長等一系列生命活動,在這些生命活動中,需要不斷的進行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整個代謝過程始終發(fā)生著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一般認為,當同化作用大于異化作用時,有機物才能積累,生物才能表現出生長現象。

5.利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哲學思想指導高中生物教學

哲學中的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學生利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原理可以很好的理解酶催化作用一例。酶是催化生物化學反應的內在因素,但要使酶發(fā)揮其催化作用,外界環(huán)境條件比如說溫度、ph值顯得至關重要。生物的細胞發(fā)生癌變是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致癌因子等外因作用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內因而發(fā)生的變化。學生在分析光合作用時得意識到影響光合作用的內因有葉綠體色素的含量、酶的種類及含量,外因有光照、溫度和二氧化碳的濃度,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樣,學生做關于光合作用的題就顯得不那么難了。此外,高中生物學中的細胞核與細胞質的相互關系、生物進化的過程、群落的演替、生態(tài)平衡。

哲學通論論文篇五

摘要:湘南地區(qū)的古民居建筑,在村落布局和建筑規(guī)劃中,應充分考慮到道路交通系統(tǒng)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將人的社會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思想和生活習慣。

關鍵詞:湘南地區(qū)道路交通務實文化。

湘南古民居的道路交通系統(tǒng),是指包括村外交通系統(tǒng)和村內交通系統(tǒng)在內的人為建造的交通體系,本文主要對村落內部的交通系統(tǒng)進行研究。

湘南地處南嶺山脈北麓,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素有“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的說法,這里被認為是“農惰、工拙、商賈斷絕之地”,是歷朝遭貶文人士大夫流放之所。湘南先民崇尚自然務實的生活態(tài)度,“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崇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湘南地區(qū)的村落大多以姓氏和宗族為單位實行聚居,“父子兄弟多族居,或至百口,蓋其俗樸古然而也?!保ā豆痍栔彪`州志》)自然環(huán)境、人文內涵和經濟基礎決定了湘南民居古村落交通系統(tǒng)的特征,也促使村落的交通系統(tǒng)的建設日趨完善。

一、道路。

湘南地區(qū)進出村落有一條相對寬大的道路,稱之為官道,一般設在村落前方,是進出村落的必經之路,也是聯系外界的唯一紐帶。道路以碎石和泥土鋪設而成,亦有青石路面。官道是村落的“顏面”,官道的寬窄和好壞直接影響宗族的形象,因此這條道路由宗族內部共同維護和修繕。進入村落前一小段距離處,常設有涼亭,多為石柱框架,覆蓋青瓦或毛石。涼亭主要供途經路人歇息之用,也是對村落范圍的界定。此外,涼亭還有風水功能。

村落入口處一般設有朝門,是正式進入村落內部的標志。在朝門外設有拴馬石,外來人員在此下馬落轎,徒步進入朝門,以示尊重。朝門體量不大,但十分考究,多為磚木結構。防御性較強的村落朝門還采用青磚、青石構建,使其更為牢固。如果族中出了名人,還會在朝門外建立牌坊,或直接以牌坊代替朝門,以示旌表傳頌。朝門的另一個作用是確定村落的朝向。

二、橋梁。

一般湘南地區(qū)多山多水,大多村落有小溪、小河繞村而過,道路在跨越時就會架設橋梁。橋梁一般有梁式和拱式兩種形式。跨度不大的小橋,多以青石板或木板、樹干直接搭過,稍大石橋借助于橋墩,分成若干跨,比如,永興縣馬田鎮(zhèn)板梁村村口石板橋,橋身分成兩跨,每跨橋身由三塊寬大石板組成,每塊石板長四米有余,寬約70厘米,厚達30厘米。如果是較寬的河流和汛情較大的溪流,則以石拱橋構建,湘南地區(qū)的石拱橋多為圓拱,起拱較高,多在半圓以上,為行洪泄洪之便,這主要由該地區(qū)河面狹小、雨季水流量大的特點決定。拱橋有單拱和多拱之分,主要根據河面寬窄而定,如郴州市宜章縣的寡婆橋、汝城縣熱水鎮(zhèn)的仙人橋等。

三、街、巷。

街巷是村落內部的主要交通系統(tǒng)。單體建筑之間的地面間隙,正、背立面之間為街,側立面之間為巷。湘南地區(qū)的街巷都比較窄,寬約1—2米,一般街比巷寬,有“大街小巷”之說。巷道狹長筆直,主要功能是交通,而街還有建筑門前庭院的功能,可以堆放一些雜物,亦可作納涼歇息等一些簡單活動的場所,因此較為寬敞。街巷的分布盡可能規(guī)范、平直,平坦地區(qū)的村落街巷形成“井”字形,交通十分便捷。山區(qū)或者丘陵地區(qū)的村落,地勢較為復雜,街巷的分布受地勢的影響富于變化,街一般隨著建筑物的`前后錯落而彎彎曲曲。巷道則由于地勢的影響前低后高,有緩和的坡度,坡度較大處以臺階進行連接。由于建筑物外形十分相似,街巷也十分接近,較大的村落內部,街巷四通八達,蜿蜒曲折,像迷宮一樣,如果沒有村落內部的人引路,外來人員不敢擅自進入。

四、門、廊。

門是建筑物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或者建筑物內部不同空間之間的聯系。依據封建禮制,門分成若干個等級,大門的級別是最高的。在湘南民居中,大門的朝向就是建筑物的朝向,多朝正南方向開設,講究風水,并且與主人的生辰八字相符。進入室內要跨越門檻,大門門檻多為青石制成,一般較高,象征屋主地位。大門是建筑的主要交通要道,一般重要的活動必須由大門出入。大門外側部分設有廊道,內側部分設有過廳,均作交通停頓之用。如果是多進多天井建筑群,還會設有多重大門,當然,級別是逐漸降低的。

二進以上的較大體量建筑物設有腰門,腰門設在前后兩進的交接處。如是多進,則有多個腰門。腰門對稱出現,連接的是巷道。腰門的地位次于大門,在進深較大的房間中緩解了大門的交通壓力,使家人出入方便。

在建筑物的后方,設有后門,規(guī)模很小,多為單頁門,平時很少打開,只為方便之用。室內各房間的入口設有一扇簡易小門,門框、門頁、門檻均為木作,體量很小,便于開關,也少有裝飾。

屋檐下的過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稱之為廊。廊在湘南民居中也很普遍,主要出現在較大公共建筑物的正面,暗間墻體向內收縮形成廊道。廊道地面稍作抬高,以石階與街道相連,一般為三級,公共建筑級數更多,更顯威嚴。廊道上空多以柱頭支撐,形成一個半敞開式的庭院,廊道內沿墻角處設有石凳或木凳,供人歇息。另一種廊道體現在受客家建筑影響較大的封閉的村落或大型民居中,此類建筑對外十分封閉,內部渾然一體,各單體建筑之間四通八達,相互連接,在一些相互連接的街巷庭院上空設有屋頂,即是為廊。有的在單體建筑之間的二樓和三樓亦設有廊道,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建筑渾然一體,能更好地共同防御外敵入侵。

湘南古民居的交通系統(tǒng)是湘南先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利用環(huán)境,改造自然的智慧的結晶。它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為指導,利用科學的手段,結合具體的材料和工藝,將人的社會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思想。它在滿足生活需要、保護宗族利益、加強與外界溝通、促進鄰里關系以及建筑美觀等方面均起到了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

[2]湯國華.嶺南濕熱氣候與傳統(tǒng)建筑.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3]吳慶洲.建筑哲理、意匠與文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哲學通論論文篇六

心靈哲學中的命題態(tài)度研究

緒論

本文雖然在心靈哲學的視角下研究命題態(tài)度的相關問題,但從淵源上來說,對命題態(tài)度這一概念的研究來自于語言哲學,因此必須澄清本文的研究與語言哲學視角下的研究究竟有何不同。

將命題態(tài)度納入哲學中來,其源頭來自于著名的弗雷格疑難,即態(tài)度語境下同一性替換問題。

對弗雷格及羅素關于此問題解決方法的評析促進了情境語義學(situationsemantics)的產生。

情境語義學注重研究命題態(tài)度的關系,即個體對命題的態(tài)度,比如“相信”、“期待”等,這些具有意向性的狀態(tài)能夠表達一個個體的態(tài)度。

該研究將命題態(tài)度形式化,即一個邏輯系統(tǒng)如何表示命題態(tài)度的關系,以及這個系統(tǒng)是如何構造的。

總體來說,語言學或者邏輯學對于命題態(tài)度的研究更偏重于形式化,從命題態(tài)度的結構入手來探討有關語義的問題。

其結構要素包括命題態(tài)度主體(propositionalattitudesubject)、命題態(tài)度謂詞(propositionalattitudepredicate)及命題內容。

其中命題內容指的是命題態(tài)度謂詞指向(directat)或關于(about)的內容。

第1章命題態(tài)度的含義

1.1命題態(tài)度與心理意向性

也就是說,患有這種疾病的人雖然能夠感知一側事物,但并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即“無意識的心理狀態(tài)”。

除了上述情況,還有些無意識狀態(tài)比如慣性。

我們會發(fā)現,當一個人10年不變在同一個地方居住、并且在同一個區(qū)域上班,那么每當他上下班時,即使在路上不費力尋找路標甚至走神,他依然能到達期望的地點。

或者一個人慣用手寫,提起鋼筆就會自發(fā)地尋找紙張進行書寫,那么當有人手持文件等待其簽字,慣用手寫之人可能在找到鋼筆后由于走神而忘掉待簽字文件,進而繼續(xù)翻找紙張。

這些無意識的狀態(tài)是否具有意向性?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無論主體有沒有對當下狀況的意識,他都在心理意向的驅使下完成了某項工作。

例如某人順應心中對家的期待而在不故意的情況下抵達住所,或者能夠遵循對書寫的渴望而尋找紙張。

關于意識與意向性關系的進一步討論我們將在下一節(jié)完成。

而這種無意識的意向能否稱為命題態(tài)度?顯然不能。

這種無意識的心理意向并沒有指向一個命題表達出來的內容,換言之,潛在的心理意向性并非命題態(tài)度。

1.2意識與意向性

與上述分離主義不同,意向性基本論認為,意識與意向性是不可分離的,但是它們的聯系體現在,意向性在二者中更為重要、是基本的,意識可以用意向性來解釋。

表征主義是其中一種代表性理論。

表征主義認為,所有心理狀態(tài)都是意向狀態(tài),意向內容可以由心理狀態(tài)對事物或性質進行表征而得來,換言之,本應理解為由意識得來的內容,其實可以由意向(表征)得來。

其解釋有賴于德雷斯克的“移位感知”(displacedperception)理論。

人的經驗有一種透明性,“經驗的透明性指的是這樣一種現象,例如,當我們注視一棵樹,并且將注意力轉向自己的視覺經驗,我們能發(fā)現的性質只是所呈現出來的樹的性質。

這表明,經驗恰如眼鏡的鏡片一樣,可以讓我們投過它知覺到外部事物的性質。

在此意義上,我們說經驗是透明的。

3.1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命題態(tài)度如何解釋行為........17

3.2監(jiān)視機制理論——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21

結論.......................24

第3章命題態(tài)度的歸屬過程

3.1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命題態(tài)度如何解釋行為

也有例外。

比如當這個人害怕火焰,但假設他是一個冷血的人,在看到幾百米外的一座房子失火時,由于他同時相信這個火焰不會傷害到自己,那么他將不會感到害怕,也不會如前所述,驚叫甚至避開。

還有一種例外是,當一個人擁有兩種不同的信念,信念q的影響力遠大于信念p的影響力,那么他會呈現出與我們假設不同的行為傾向,也可能與其他相信p的人表現不同。

例如,一個人雖然害怕火,但是當他獨自迷失在森林中,此時如果不取火,他相信自己將被凍死;或者相信,他手邊的獵物如果不用火烤就無法食用,而他將被餓死,那么此時他會拋開對火的'害怕而選擇生存。

當然如果他相信只要點火他就會害怕到死掉,或者相信生肉也可食用、總比面對火好,結果將不相同。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一個危險的水邊,主體a相信靠近水可能會喪失生命,那么他將遠離水岸,而同樣一個擁有該信念的主體b,由于他尋求刺激,或者有輕生念頭,那么他反而會靠近水岸。

如此種種。

3.2監(jiān)視機制理論——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

在上一章提到的fp三種理論中,理論論和模仿論最為流行,但無論是理論論主張的人們對命題態(tài)度的歸屬能力由先天或學習得來,還是模仿論所說的人們虛擬他人視角來理解或預言他人心理狀態(tài),都將研究集中在命題態(tài)度歸屬能力的第三人稱方面,因此,對第一人稱問題進行考慮,mm理論就成了一個好的選擇。

此外,對于解釋自閉癥人群能否理解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該理論也提供了解答。

然而,盡管mm理論作為前兩種fp理論的補充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其中不乏值得考慮的問題。

例如,該理論的提出者并沒能明確解釋監(jiān)視機制在什么情況下完成表達任務,同時,該理論關于信念的上升程式中的問題也沒能給予良好的解答。

所謂信念的上升程式是指,當人們思考類似“是否相信p”的問題時,實際上在心中考慮的是“是否p”,這就將思考一種心理狀態(tài)轉化為思考一個事實。

對于這種現象,mm理論并沒給出合理的解釋。

結論

關于命題態(tài)度歸屬的過程,我們從兩方面進行了討論,一是研究命題態(tài)度在解釋行為時的表現,二是研究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即人如何認知命題態(tài)度對行為的影響。

這個部分的分析主要利用信念這一命題態(tài)度。

對于命題態(tài)度的解釋過程,我們除了沿用理論論及模仿論,即利用理論或者模仿他人的視角來進行解釋或預測行為以外,還參考了自然主義視角下的分析,在行為維度,我們知道命題態(tài)度對行為解釋的表現為,同一命題態(tài)度引發(fā)的行為不唯一,且受所持命題態(tài)度的程度及硬度的影響;通過對神經生理維度分析,我們得出結論:命題態(tài)度的解釋方式是對每一個行動方面的解釋而非行動整體;在社會歷史維度,命題態(tài)度對行為的解釋則受社會、歷史、語言的影響。

命題態(tài)度的自我歸屬則主要參考mm理論,即我們通過認知建構中的監(jiān)視模塊來完成自我認知,對于該理論不詳盡之處,我們也嘗試給出了解決方案。

哲學通論論文篇七

人的“生存”與“生活”的矛盾是人類存在的一對根本性矛盾,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類的“生活”方式同動物式的“生存”方式區(qū)別開來。文章將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涵,分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二者的相互關系以及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的轉變與出路。

生存;生活;馬克思主義;異化

哲學不是超乎于人類世界之外的遐想,它總是深切地關注著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們大都對人類社會生活表現出了極大的熱忱,他們苦苦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尋找著人們生活的意義及價值。人類作為萬物之靈長,是一種最為矛盾性的存在,人類既與其他物種一樣自然而然地生物性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又是能夠自我意識、自我改造、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有人類特殊性的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

一、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的基本內涵

“生存”,是指動物(包括人)本能地無意識地去適應環(huán)境來維持其生存的生命活動,是一種純粹性的自然反映。古希臘先哲柏拉圖曾對其門徒說:“人就是沒有羽毛的兩條腿動物?!睆娬{了人的動物性與自然屬性。近代法國哲學家拉美特里在其名著《人是機器》中提出:“人歸根結底卻是一些動物和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人的身體是一架鐘表,不過這是一架巨大的極其精細、極其巧妙的鐘表。心臟是什么?心臟是發(fā)條,神經是游絲,關節(jié)是齒輪,人的欲望、快樂、愛情、痛苦等等都是受到機械規(guī)律支配的;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多幾個齒輪,多幾根彈簧而已?!敝赋隽巳说膭游镄院蜋C械性。我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荀子也說道:“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表明了人與動物一樣也具有生理層面的自然反映。動物式的“生存”活動是沒有意識的生命適應行為,它們依據與生俱來的本能維持自己的生存,因此動物可以說是一種“自然性”、“自在性”的存在?!吧睢?,是指人類有意識地認識自我與世界、改造自我與世界以及能動地從事物質生產的生命活動,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超越本能的反映。“生活”是人類特有的生命存在方式,同動物的存在是相區(qū)別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qū)別開來?!痹缭诠畔ED時期,哲學家普羅泰戈拉就曾用神話的方式說明了人類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根本特征是在于人類擁有技術和智慧,他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痹撁}雖帶有主觀唯心主義的因素,但卻肯定了人的思維的能動性,有別于動物的本能式反映。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還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區(qū)別,即“人是理性的動物?!眲游锸菦]有理性的,它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出于本能的感性,人類自身雖并不完全排除了本能的感性,但卻可以能動地發(fā)揮著自己的理性,憑借自己的意識和意志去“生活”。人類特有的“生活”活動是有意識的生命創(chuàng)造行為,人類依據自己的意識與理性從事著社會實踐活動,認識與改造著自己和世界,因此人類可以說是一種“自覺性”、“自為性”的存在。人類的生命是“生存”與“生活”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存在方式,是自在自為的雙重存在。人類既服從著宇宙的規(guī)律、以大自然所賦予的本能去適應自然,又以后天發(fā)展起來的意識在實踐中去實現著理想、改造著世界、刷新著歷史。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視域下的“生存”與“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使哲學的主題從宇宙本體轉向了人類世界,它尋求著把握人類世界的根據,探索著人類的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創(chuàng)性地運用了實踐的觀點去把握人類世界,指出了人類的生命活動是用實踐的方式去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生活”活動,而不單純是動物式的無意義的“生存”活動。近代機械唯物主義代表霍布斯認為人是一種“自然物體”,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自然本性”而生活,這種本性不僅包括本能,也包括“自然情欲”(如自我保存、趨利避害等);以費爾巴哈為典型代表的人本唯物主義流派雖強調人的作用、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精神、人的理性,但強調的卻是抽象的人、非現實的人。馬克思批評這些舊唯物主義只是從純客觀的角度去把握世界,忽視了人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見物不見人”的、忽視人的主體地位的觀點。正如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開篇所說:“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瘪R克思主義哲學摒棄了前人觀點中的錯誤因子,開創(chuàng)性地創(chuàng)立了實踐唯物主義,認為人類和人類世界都需要從實踐活動中去理解和把握。實踐活動使人從自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成為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把自然對象成為客體,使之成為“屬人的自然”;另外,人類還通過實踐活動來改變世界以滿足自我發(fā)展的需要,突破本能的“生存”反映,創(chuàng)造有意識、有目的的“生活”方式。首先,“生存”與“生活”是相互聯系的,人類生命活動同樣具有“生存”的層面,“生存”是“生活”的基礎。我國春秋時期思想家管仲曾提出著名論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睆娬{了本能生存需求對高層次道德意識的基礎性作用。無獨有偶,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認為:“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其次,“生存”與“生活”又有著本質的區(qū)別,而實踐則使人類的生命活動從“生存”上升到了“生活”。動物只是本能地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命活動,而人類卻能按照雙重尺度去改變世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即“任何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固有的尺度”。因此,動物式的“生存”是適應自然的一代又一代的種族復制,是非歷史性的存在,而人類“生活”則是通過自我意識用實踐改變世界的歷史性的存在。

三、人的異化活動下的“生存”與“生活”

有意識的、能動的生命活動把動物單一化的“生存”模式與人類特有的“生活”方式區(qū)分開來,然而伴隨著私有制和社會分工的出現,人的能動性卻遭到了異己力量的的奴役,使人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甚至非人的狀態(tài)之中。馬克思認為,人的異化是人類通過勞動所得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以及其產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支配人的一種社會現象。而后的法蘭克福學派知名哲學家馬爾庫塞也曾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單向度的人”,認為在當代工業(yè)社會的極權下,人們喪失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在當代工業(yè)社會尤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分工和生存競爭下,人類不同程度的被“擴大了的生產力”所制約,喪失了其區(qū)別于動物的自由自覺性,人類的種種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機會激發(fā)或生成,其生命活動也逐漸淪為了同動物一般的單一機械式的“生存”。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了五個層次,提出人要在滿足了較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基本要素的基礎之上,才能去實現較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我國哲學家馮友蘭則把人的精神分為了四個境界,認為人在超越了本能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之后,才能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而今,在社會巨大競爭和強制分工的壓力下,人類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異己力量的控制,許多人的低層次需求和境界尚得不到滿足,其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無法被激發(fā)出來,陷入了只“生存”、不“生活”的僵局。因此,人類必須消除人的異化狀態(tài),擺脫異己力量的奴役,達到馬恩設想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最終脫離動物界的“|生存”世界,進入人類的“生活”世界。

[哲學的專題論文]

哲學通論論文篇八

外國文學教學是實現當代大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哲學意識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只有理順了外國文學教學與西方哲學思維方法培養(yǎng)之間的關聯性和統(tǒng)一關系,結合恰當地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哲學思維培養(yǎng)一定能成為外國文學教學內容的增長點,哲學思維培養(yǎng)也將成為外國文學教學的新視角。

文學教學;哲學思維;思辨方法

文學與哲學作為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前者是藝術的、審美的,因而是具體的形象化的;而后者是思辨的、邏輯的、推理的,因而具有抽象的理論色彩。二者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式來表現特殊與普遍的統(tǒng)一。在文學中,普遍是通過特殊而揭示出來的;相反,在哲學中,特殊是通過普遍而揭示出來的。我們亦承認,文學與哲學同處在社會文化大系統(tǒng)中,兩者關系是密切的。關于文學與哲學的關系,“關聯說”認為哲學是文學的思想背景,它所建立的完整的思考體系可滿足人類知識上的好奇心,同時又可使人與人之間,人與宇宙之間有所配合。因為人能知道何者為真,善,美,人就能安排自己的生活,亦就能適應人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人的內在自我。在這樣的情況下,文學家在致力于反映人生,描摹人生,提出人生的理想,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顯然會受到哲學的影響。第二,哲學可作為文學批判的工具。因為文學作品是訴諸語言的表達,而用語言表達的食物都有線索及理路可供探尋,有它的內在邏輯,而不是雜亂無章的東西。因此,哲學可用外在的觀點,來分析文學作品的涵義,價值(吳錫民,1994)。

(一)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在西方大部分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為一種綜合思維能力,甚至上升為一種較全方位的人文精神,要求一個理性的批判思維者具備諸多人格特質,如好奇性,開放性、系統(tǒng)性、分析性、探理性、批判性、自信性和成熟性。它培養(yǎng)的是一種富于創(chuàng)新意識的批判精神。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可聯系西方文化、文學的背景,結合探索型的文學形象的評析和歷代接受者對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批評,有意識的讓學生意識到:培養(yǎng)批判思維能力與提高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直接相關的。批判思維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質疑答問能力,更能成為一種解放力量,在不斷的批判中實現不斷的創(chuàng)新。

(二)哲學辯證思維培養(yǎng)。哲學辯證思維具有全面聯系和系統(tǒng)整體的特性。對外國文學中復雜的文學現象,如何摸準其發(fā)展脈絡。對前景做出準確判斷,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例如,我們只泛泛地講解表現主義、心理分析主義等等,而沒有對這些主義的出現做出分析,不能辯證地看這些主義產生的原因和結果,就會使這些知識單擺浮擱,不能上升到規(guī)律的層面上,也就不可能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外國文學教學中,必須注入辯證法,用辯證法來融會貫通,對其正反兩方面進行準確的剖析。

(三)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是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方面。善于進行發(fā)散思維,導致忽發(fā)奇想,超前想象等等,都能激發(fā)出靈感。當然,發(fā)散思維不是憑空想象而是站在堅實的基礎上的。任何一種想象,都是在某一個系統(tǒng)中進行的。以外國文學而言,與其他的學科一樣,是整個學科系統(tǒng)中的一個。因此,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就是站在外國文學這一層面,向周圍進行思索,或者說,向周圍進行發(fā)散,由內而外,由表及里,在深思中碰撞出火花。

(四)哲學理論思維意識培養(yǎng)。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把思維階段劃分為前運算思維,具體運算思維和形式運算思維。后兩個思維階段就是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階段。抽象邏輯思維又分為兩種形式,一為經驗思維,一為理論思維。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類型,前者是在觀念的基礎上通過對事物的.屬性和特點的比較而形成的,主要表現為形象記憶和機械記憶。后者是通過對事物的各種屬性或特性的關系的分析而進行的思維,大學生在熟記時能抓住主體、標出重點、編擬題綱即為理論思維的表現。

(五)求同求異思維的培養(yǎng)。求同思維是指在兩個或多于兩個的不同的事物之間尋求共同點。在外國文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事物共性和個性的把握。我們所要求學生的是能看出異中之同和同中之異。如對18世紀英、法、德三國文學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其共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分析判斷的過程中提升了哲學思維能力。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榜樣作用,增強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我們應該意識到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對人才素質的定義越來越取決于思維品質的高低,為了適應這樣的要求,作為主干課的外國文學在當前人才培養(yǎng)的格局中應該找到更加適合自身的位置。學生思維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首先離不開的是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就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僅傳知識更要傳思維方法。一方面,要能隨時把所教知識的最新成果以及學術界正在爭辯的論題溶進教學內容中去;另一方面,要身體力行地站在批判與創(chuàng)新的最前沿去啟發(fā)學生和開拓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具有懷疑、挑戰(zhàn)與開拓性,首先教師自己就要具有懷疑、挑戰(zhàn)與開拓氣質。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努力結合自己的科研,采取一些與課本、權威不同的角度、方法,或針對疑點、難點提出一些個人見解。外國文學課程本身充滿審美愉悅,通過教師帶有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的導讀,會更加充滿生氣。

(二)建立民主的寬松氛圍,樹立學生自信心,是培養(yǎng)哲學思維能力的前提。氛圍看似一種無形的元素,其實它蘊含在師生互動與活動之間,體現在課堂的物質存在與精神存在中,使完全可以被師生與觀察者感知的客觀存在,是一種可以影響課堂教學活動效能的關鍵因素。積極的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前提與保障。具體來說,可通過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組建有利的座次來增進教學效果。在理論上,薩特的“介入文學觀”主要批判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藝術觀。理論思維培養(yǎng)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對于外國文學作品的運用適當的西方文藝理論進行解讀是可行的,但久而久之容易忽視了東方文論乃至中國文論的存在。在外國文學的課堂上,重視學習中國文學、文化,東方文化積淀的養(yǎng)成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此外,布置學生寫讀書筆記或讀書摘要也不失為一種培養(yǎng)理論思維的好辦法。

(三)整合教學內容,建構哲學教學內容體系。知識傳授的有效性和知識體系本身的建構也是密切相關的,傳統(tǒng)的外國文學,教學內容比較純粹,以史為線索,階段性的介紹各個時期的文學思潮、著作、作家,這一模式較為固定,缺乏新鮮感。我們是否可以在外國文學的教學中適當并入比較文學的有關內容,尤其是滲入比較文學的思維方式。其次,除了按思潮進行教學外,是否可以按文學類型的劃分,進行戲劇、小說、詩歌專題的教學,并舉行戲劇表演,小說改編、詩歌朗誦等多種活動,開辟第二課堂,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

(四)梳理課程教法、考法。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談活法、討論法,準直觀教學法外,還應當重視單元教學法、發(fā)現教學法等。列如對戲劇的學習,可以形成專題,并聯系中國傳統(tǒng)戲曲展開探討。以此類推,還可以構建國別文學專題,如一定時間跨度的美國文學專題、英國文學專題。同時,完善文學哲學思維考核模塊方式。建立多層面的考核體系,包括記憶層面、理解層面、創(chuàng)新層面。其中創(chuàng)新層面主要考核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觀察、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通過這種改革,使學生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融合,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4]于春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哲學辯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2.

哲學通論論文篇九

摘要:近年來,集鐵路、城際軌道、城市軌道、公交、出租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公共交通型鐵路客運樞紐快速形成,此類型的鐵路樞紐站前廣場區(qū)域規(guī)劃問題日益被大家所關注。本文力求通過對嘉興火車站區(qū)域概念規(guī)劃設計方案的研究與介紹,以及對樞紐內部交通組織的分析研究,為國內其他相同類型的鐵路客運站站前區(qū)域規(guī)劃設計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公共交通樞紐;火車站;站前區(qū)域;概念規(guī)劃。

1.規(guī)劃背景。

滬杭鐵路建成通車,嘉興火車站及周邊區(qū)域也隨之發(fā)展,歷經近百年的變遷,如今的嘉興火車站區(qū)域在功能、交通、景觀、形象等各方面均顯露出頹勢。作為城市門戶,越來越無法體現嘉興的城市建設水平和歷史人文風情。

隨著嘉興南站(高鐵車站)的建成,高鐵和主要的動車客流都分流到南站,使嘉興火車站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減低,但火車站的客流量仍在持續(xù)增長中,而且未來城市軌道交通以及可能的城際鐵路的設置,還將為火車站區(qū)域的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2.火車站區(qū)位及規(guī)模預測。

2.1區(qū)域條件。

嘉興火車站區(qū)域位于老城區(qū)以東,南湖的東北側?;嘏c老城區(qū)隔環(huán)城河相望,距離傳統(tǒng)的老城商業(yè)金融中心僅1公里,基地北側的中山東路是穿越老城區(qū)的十字形主干道之一,區(qū)位和交通條件優(yōu)越。同時,基地西南側隔甪里街即為南湖風景名勝區(qū),景觀條件也十分優(yōu)良。

2.2規(guī)模預測。

2.2.1客流規(guī)模預測。

2.2.2站房規(guī)模預測。

(1)長途客流站房。

預測嘉興站遠期平均日發(fā)送量約為1萬人次,最高聚集人數約為人。根據《鐵路旅客車站建筑設計規(guī)范》,站房主體部分面積不少于3000平方米。

(2)城際客流站房。

預測嘉興站遠期城際客流平均日發(fā)送量約為2萬人次高峰小時發(fā)送約為4000人。建議站房設施總面積不少于2000平方米,站臺需要向南擴建30米左右。

3.功能定位研究。

3.3.1功能定位。

嘉興主城重要的鐵路客站,重要的城市客廳和交通換乘樞紐;城市主中心的組成部分,具有旅游集散旅、旅游服務、特色商業(yè)、商務辦公等功能的復合功能的城市中心節(jié)點。

(1)嘉興主城重要的鐵路客站,重要的城市客廳和交通換乘樞紐。與嘉興鐵路南站即高鐵站有效分工,承擔時速在300公里內的長途鐵路客站和城際鐵路客站功能。

(2)城市主中心的組成部分,具有旅游集散、旅游服務、特色商業(yè)、商務辦公等功能的復合功能的城市中心節(jié)點。本區(qū)域作為城市的重要門戶,緊臨老城、城市主中心,以及作為紅色旅游重要基地的南湖風景區(qū),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

3.3.2適建項目與規(guī)模。

(1)交通項目:包括鐵路客站及其相應配套設施,各類停車和交通疏解設施;廣場等開敞空間;輕軌地下車站,公交樞紐、城鄉(xiāng)公交站等交通換乘設施等。

(2)其它項目:旅游集散、旅游服務(中檔,中低檔為主的酒店,餐飲等服務設施)、特色商業(yè)、商務辦公、酒店式公寓等。

(3)業(yè)態(tài):除為鐵路客站服務的商業(yè)服務設施以外,以中檔特色商業(yè)為主。初步考慮,可安排青少年流行商品、文化用品、服裝、餐飲服務、便捷服務等。

(2)適建規(guī)模。

借鑒國內外城市重點區(qū)域的各項功能設施所占開發(fā)量的比例,結合嘉興火車站區(qū)域的實際條件,建議商業(yè)服務設施部分占開發(fā)量的.比例在10%-20%之間,旅游集散和旅游服務設施部分占開發(fā)量的比例在10%-20%之間,商務辦公設施部分占開發(fā)量的比例在50%-60%之間。

4.站前區(qū)域規(guī)劃方案。

(1)功能布局。

采用線上候車式站房,地面層為公共開敞空間(站前集散廣場),兩側布置公交樞紐站、出租車候車等交通設施,實現“零距離”換乘,并通過地下通道與軌道交通站點形成便捷、安全的步行聯系,打造高效、便捷的鐵路公共交通樞紐。

站場北側安排商務辦公組團,南側安排酒店、旅游服務中心綜合體,東南側結合軌道交通站點設置復合商業(yè)、辦公、酒店式公寓等多種功能的大型建筑綜合體。

鐵路客站的公交車、出租車主要安排在站房兩側,流線相對獨立;社會車輛安排在地下停車場,車行出入口設置在公交樞紐站內部。

獨立開發(fā)商業(yè)地塊均獨立設置各自的地下停車庫和獨立的車行出入口。

通過站房正下方的公共地下步行通道,串聯南北廣場、鐵路站房、軌道交通站點,形成便捷、安全的步行系統(tǒng)。

(3)空間景觀營造。

以現代化商業(yè)中心景觀為南片的風貌特色。通過商業(yè)、辦公建筑圍合而成的廣場,完美展現現代化交通建筑的景觀,并形成強烈的空間秩序感,使行人對于他們所處的空間一目了然。

沿紡工路是現代化的商業(yè)、辦公、酒店建筑界面,塔式高層與多層裙房形成富有韻律的空間節(jié)奏;沿甪里街為酒店、大型商業(yè)建筑界面,跌落的裙房和形態(tài)優(yōu)美的酒店建筑與南湖遙相呼應。

(4)地下空間利用。

在軌道交通站點周邊設置地下商業(yè)空間,并通過地下步行廊道與出站大廳以及跨鐵路地下步行通道相連。此外,結合周邊商業(yè)功能布置一處下沉景觀廣場,豐富空間景觀,加強地下商業(yè)空間的可達性。

5.結語。

隨著國家鐵路建設的大發(fā)展,集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將會不斷涌現,如何實現樞紐內部各種交通設施的快捷、方便的換乘,站前區(qū)域為乘客出行提供多樣化選擇及人性化服務,將是規(guī)劃設計的重點和難點。嘉興火車站區(qū)域規(guī)劃設計方案有以下經驗可供參考與借鑒:

(1)首先應明確樞紐的功能定位,指導綜合交通樞紐的建設與實施,促進地區(qū)發(fā)展。

(2)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具有換乘量大、換乘方式多的特點,客流集散僅靠道路交通遠不能滿足需求,應結合客流預測充分考慮軌道交通引入樞紐的條件。

(3)鐵路客運站應從傳統(tǒng)的平面布局向立體化布局轉變,強調各類交通設施的“零換乘”和“無縫銜接”,成為公共交通樞紐型火車站,為乘客出行提供便利條件,同時可以實現城市土地集約利用。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

鐵路作為設備聯網、生產聯動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各個生產環(huán)節(jié)之間存在極強的關聯性,這就對鐵路各個系統(tǒng)管理、裝備與作業(yè)有更高的管理要求,安全管理工作是鐵路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尤其是鐵路實行提速戰(zhàn)略之后,面對市場競爭和鐵路內部組織運行方式要求,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尤為重要。對此,鐵路客運要給予安全管理足夠的重視和關注,分析現有安全管理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和缺失,提供有效的解決措施,完善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機制體系,進而達到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的最終目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背景下,探究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機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

1、系統(tǒng)化。

鐵路運輸安全管理工作并不是獨立的系統(tǒng),其安全問題涉及到鐵路運輸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同時滲透到鐵路技術系統(tǒng)中,覆蓋范圍廣,結構復雜。正是這一特性,賦予鐵路運輸安全管理工作極強的系統(tǒng)化,為了保證管理效率,必須建立系統(tǒng)化管理機制,囊括各個運輸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安全工作,進而保證鐵路交通運輸的高效運行。

2、動態(tài)化。

由于鐵路交通運輸大部分時間處于位移狀態(tài),時空的變換提高了鐵路交通運輸的安全風險發(fā)生幾率,并衍生出大量不可控因素,使得鐵路交通運輸中經常發(fā)生意外事件和非正常情況。對此,為了保證鐵路交通運輸安全,其安全管理也具備動態(tài)化特點,對鐵路交通運輸實行動態(tài)化監(jiān)測,最大化控制不穩(wěn)定的安全風險因素,進而最大化保證鐵路交通運輸安全。

3、復雜化。

從本質而言,鐵路交通運輸系統(tǒng)在日常運輸中屬于全天候、開放型作業(yè),影響運輸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不僅受到內部管理、人員以及設備等方面的的影響,同時也受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也具備一定的復雜化。除此之外,由于客運高速化和貨運重載化發(fā)展背景下,加大鐵路技術系統(tǒng)的復雜程度,則安全事故風險概率也隨之增加,使得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愈發(fā)艱巨。

二、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開展思路。

1、以人為本。

在進行鐵路客運安全管理工作中,人是影響安全管理的主要因素,為了降低安全風險發(fā)生概率,鐵路客運安全管理工作要以控制“人”這一安全因素為核心,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原則,健全激勵制度,提高管理人員工作效率,并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規(guī)范人性弱點,進而提高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的綜合質量水平。

2、全局發(fā)展。

在進行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中,鐵路系統(tǒng)內含多專業(yè)和多部門,在達到特定功能的基礎上,復雜程度相對較高。為了保證鐵路交通運輸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管理人員要以系統(tǒng)理論為核心,利用全局思維開展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構建全員安全、全面安全和全過程安全的管理體系,通過全局思維解決實際管理中出現的問題,防止以懲罰制的單向管理,深入安全核心因素,優(yōu)化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機制,進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事前預防。

在進行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中,其安全管理機制的建立目的是防止安全事故的出現,這就要求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要以事前預防為核心,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與技術手段,降低不安全現象的發(fā)生幾率,進而最大程度的消除安全事故。為了提高事前預防效果,一方面管理人員要從經驗入手,對未遂安全事故進行深入統(tǒng)計分析,構建數學模型,分析內在規(guī)律,形成管理依據;另一方面以科學分析為核心,借助安全分析技術判斷不安全因素,并加強控制和管理,進而防止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三、完善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機制體系的有效途徑。

1、合理分配管理人員,開展全過程安全控制。

在進行鐵路客運管理的過程中,管理人員要制定客運計劃,按執(zhí)行期限的不同,可分為長遠計劃、年度計劃和日常計劃三種形式。站在全局視角下,做好長短途旅客列車合理分工,根據客流變化,圖定列車數量、編組、運行區(qū)段變化情況進行局部調整,充分發(fā)揮旅客運輸能力的最佳效能,均衡地運送旅客。同時強化職工崗位作業(yè)的規(guī)范性和標準性,完善以作業(yè)標準為核心的安全管理機制,挖掘影響控制點安全因素,劃分控制重點,制定層次化控制方案,并通過監(jiān)控系統(tǒng)進行客運全過程控制,進而達到安全管理的最佳效果。除此之外,管理人員要重視過程管理,以提高班組自控能力為核心,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將被動管理轉換為自動管理,使得各個職工自覺規(guī)范自身的操作行為,將管理中心向下轉移,完善職工個體安全自控體系,將安全他控、職工自控和安全互動等管理措施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全過程控制體系。

2、建立安全責任機制,落實安全管理策略。

安全責任機制的建立要從機制落實和機制考核兩方面入手,一是責任到人,在進行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中,以逐級負責為核心,結合實際管理要求和管理情況,構建領導負責、專業(yè)負責、崗位負責的責任體系,明確各基層安全責任,避免責任泛化和責任虛化的情況出現,并加強領導負責、崗位負責和專業(yè)負責三者之間的關系,構建安全責任銜接途徑,在明確權責后賦予管理權力,提高責任與權力的匹配程度,進而落實相關安全措施。二是有責必問,在進行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中,明確相關權責后,要對權責執(zhí)行情況進行進一步考核、審查,明確各級管理人員的安全控制績效,綜合考核安全管理成績,明確安全管理的實效性,將考核結果和收入、職務、榮譽等聯系在一起,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進而實現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的最終目標。

3、完善思想政治機制,促進安全文化建設。

在進行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中,為了保證安全管理效果,管理人員要重視安全文化建設,以文虎育人,創(chuàng)設和諧輕松的安全文化氛圍,影響人的思想觀念和工作行為,進而達到對“人”安全因素的控制。首先,以尊重為手段,引入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給予“人”充分的關心和了解,管理人員要和基層職工拉近距離,維護職工的根本利益,并盡量滿足職工心理需求和物質需求,提供工作熱情和工作信心,進而形成和諧的.工作氛圍。其次,以教育為手段,強調責任教育,完善思想動態(tài)監(jiān)控機制,了解和掌握職工思想活動,糾正思想偏差,進而避免違規(guī)操作行為的出現。最后,以鼓舞為手段,對職工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疏導,構建友好型上下級關系,凸顯人文關懷,幫助職工樹立正確的工作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為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機制的完善和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機制的研究,得出:(1)受鐵路交通運輸系統(tǒng)的影響,賦予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工作系統(tǒng)化、動態(tài)化、復雜化特征,控制不穩(wěn)定安全因素,保證安全管理水平。(2)在進行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將工作重點落在以人為本、全局發(fā)展和事前預防等方面,分析安全因素和安全風險,制定對應措施,進而保證安全管理效果。(3)在進行安全管理工作中,以現場卡控機制、安全責任機制、思想政治機制等方面入手,完善鐵路交通運輸安全管理機制,進而達到安全管理目的。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一

本文對目前大學生的德育水平進行分析, 為了警示高校要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 并且說明提升大學生德育水平的重要性, 希望高校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鼓勵他們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得到質的飛躍。

馬克思主義哲學,高校,德育工作

大學生是當今社會的特殊群體, 是在高等學府接受教育還沒有進入社會的人, 接受社會最新的信息、技術、思想的教育, 但是由于大學生的年齡集中在20歲左右, 還沒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觀, 又面臨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學習 同時大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遠離親人, 不能及時得到關懷, 思想上的波動會比較大。此外, 大學是一個微型社會, 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聚集在同一所學校, 為了能讓學生在學校真正學習到今后在社會生存的本領, 需要提高對他們的德育水平。

在完善高校德育工作之前, 需要對大學生整體的德育水平進行調查研究, 在高校這樣的大家庭中, 學生的德育水平也是良莠不齊。大學生在公共場合的所有行為和舉動都是透明的、公開的, 現在已經是互聯網時代, 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網絡傳播的速度之快, 在網絡上也不難看到部分高校的學生在食堂用餐浪費極大卻不以為然, 并且就餐后的餐盤也不歸位;寢室關系不融洽、衛(wèi)生習慣不好等現象說明大學生對于環(huán)保、節(jié)約等方面的態(tài)度冷漠。不僅在校園里, 在社會中一個學生的舉動將會代表大學生這個整體, 例如, 自我約束能力比較弱的學生, 在公共場合吸煙、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主動為老弱病殘幼讓座等不符合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行為出現。

(一) 端正教學心態(tài)

(二) 看待學生運用發(fā)展的眼光

(三) 看待問題堅持用聯系的相關原理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 聯系的相關原理就是指聯系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聯系的客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 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性質, 目前在人們腦海中大學生的德育水平的看法其實就是對聯系的客觀性的反映, 若是反對聯系的客觀性, 就是唯心主義。在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時, 可以借鑒以往的教育經驗, 但是也要遵循聯系的客觀性。當然, 若沒有如今社會對于學生的成績和能力有高要求, 也不會出現這一類問題, 而且學校在德育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具有時代特色, 因此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完善??偠灾?, 世上不可能單一地存在一個事物, 必定是有聯系的, 德育工作應該推陳出新, 革故鼎新, 不能流于形式。

(四) 主觀能動性得以發(fā)揮

(五) 由量變到質變

綜上所述,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下的新時期高校德育工作, 需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 不斷總結經驗, 對學校的德育工作進行完善, 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通過學校與學生雙方共同努力, 提升學生的德育水平, 協(xié)助他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未來。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二

摘要:湘南地區(qū)的古民居建筑,在村落布局和建筑規(guī)劃中,應充分考慮到道路交通系統(tǒng)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將人的社會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思想和生活習慣。

關鍵詞:湘南地區(qū)道路交通務實文化。

湘南古民居的道路交通系統(tǒng),是指包括村外交通系統(tǒng)和村內交通系統(tǒng)在內的人為建造的交通體系,本文主要對村落內部的交通系統(tǒng)進行研究。

湘南地處南嶺山脈北麓,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素有“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的說法,這里被認為是“農惰、工拙、商賈斷絕之地”,是歷朝遭貶文人士大夫流放之所。湘南先民崇尚自然務實的生活態(tài)度,“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崇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湘南地區(qū)的村落大多以姓氏和宗族為單位實行聚居,“父子兄弟多族居,或至百口,蓋其俗樸古然而也?!保ā豆痍栔彪`州志》)自然環(huán)境、人文內涵和經濟基礎決定了湘南民居古村落交通系統(tǒng)的特征,也促使村落的交通系統(tǒng)的建設日趨完善。

一、道路。

湘南地區(qū)進出村落有一條相對寬大的道路,稱之為官道,一般設在村落前方,是進出村落的必經之路,也是聯系外界的唯一紐帶。道路以碎石和泥土鋪設而成,亦有青石路面。官道是村落的“顏面”,官道的寬窄和好壞直接影響宗族的形象,因此這條道路由宗族內部共同維護和修繕。進入村落前一小段距離處,常設有涼亭,多為石柱框架,覆蓋青瓦或毛石。涼亭主要供途經路人歇息之用,也是對村落范圍的界定。此外,涼亭還有風水功能。

村落入口處一般設有朝門,是正式進入村落內部的標志。在朝門外設有拴馬石,外來人員在此下馬落轎,徒步進入朝門,以示尊重。朝門體量不大,但十分考究,多為磚木結構。防御性較強的村落朝門還采用青磚、青石構建,使其更為牢固。如果族中出了名人,還會在朝門外建立牌坊,或直接以牌坊代替朝門,以示旌表傳頌。朝門的另一個作用是確定村落的朝向。

二、橋梁。

一般湘南地區(qū)多山多水,大多村落有小溪、小河繞村而過,道路在跨越時就會架設橋梁。橋梁一般有梁式和拱式兩種形式??缍炔淮蟮男?,多以青石板或木板、樹干直接搭過,稍大石橋借助于橋墩,分成若干跨,比如,永興縣馬田鎮(zhèn)板梁村村口石板橋,橋身分成兩跨,每跨橋身由三塊寬大石板組成,每塊石板長四米有余,寬約70厘米,厚達30厘米。如果是較寬的河流和汛情較大的溪流,則以石拱橋構建,湘南地區(qū)的石拱橋多為圓拱,起拱較高,多在半圓以上,為行洪泄洪之便,這主要由該地區(qū)河面狹小、雨季水流量大的特點決定。拱橋有單拱和多拱之分,主要根據河面寬窄而定,如郴州市宜章縣的寡婆橋、汝城縣熱水鎮(zhèn)的仙人橋等。

三、街、巷。

街巷是村落內部的主要交通系統(tǒng)。單體建筑之間的地面間隙,正、背立面之間為街,側立面之間為巷。湘南地區(qū)的街巷都比較窄,寬約1—2米,一般街比巷寬,有“大街小巷”之說。巷道狹長筆直,主要功能是交通,而街還有建筑門前庭院的功能,可以堆放一些雜物,亦可作納涼歇息等一些簡單活動的場所,因此較為寬敞。街巷的分布盡可能規(guī)范、平直,平坦地區(qū)的村落街巷形成“井”字形,交通十分便捷。山區(qū)或者丘陵地區(qū)的村落,地勢較為復雜,街巷的分布受地勢的影響富于變化,街一般隨著建筑物的`前后錯落而彎彎曲曲。巷道則由于地勢的影響前低后高,有緩和的坡度,坡度較大處以臺階進行連接。由于建筑物外形十分相似,街巷也十分接近,較大的村落內部,街巷四通八達,蜿蜒曲折,像迷宮一樣,如果沒有村落內部的人引路,外來人員不敢擅自進入。

四、門、廊。

門是建筑物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或者建筑物內部不同空間之間的聯系。依據封建禮制,門分成若干個等級,大門的級別是最高的。在湘南民居中,大門的朝向就是建筑物的朝向,多朝正南方向開設,講究風水,并且與主人的生辰八字相符。進入室內要跨越門檻,大門門檻多為青石制成,一般較高,象征屋主地位。大門是建筑的主要交通要道,一般重要的活動必須由大門出入。大門外側部分設有廊道,內側部分設有過廳,均作交通停頓之用。如果是多進多天井建筑群,還會設有多重大門,當然,級別是逐漸降低的。

二進以上的較大體量建筑物設有腰門,腰門設在前后兩進的交接處。如是多進,則有多個腰門。腰門對稱出現,連接的是巷道。腰門的地位次于大門,在進深較大的房間中緩解了大門的交通壓力,使家人出入方便。

在建筑物的后方,設有后門,規(guī)模很小,多為單頁門,平時很少打開,只為方便之用。室內各房間的入口設有一扇簡易小門,門框、門頁、門檻均為木作,體量很小,便于開關,也少有裝飾。

屋檐下的過道或獨立有頂的通道稱之為廊。廊在湘南民居中也很普遍,主要出現在較大公共建筑物的正面,暗間墻體向內收縮形成廊道。廊道地面稍作抬高,以石階與街道相連,一般為三級,公共建筑級數更多,更顯威嚴。廊道上空多以柱頭支撐,形成一個半敞開式的庭院,廊道內沿墻角處設有石凳或木凳,供人歇息。另一種廊道體現在受客家建筑影響較大的封閉的村落或大型民居中,此類建筑對外十分封閉,內部渾然一體,各單體建筑之間四通八達,相互連接,在一些相互連接的街巷庭院上空設有屋頂,即是為廊。有的在單體建筑之間的二樓和三樓亦設有廊道,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建筑渾然一體,能更好地共同防御外敵入侵。

湘南古民居的交通系統(tǒng)是湘南先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利用環(huán)境,改造自然的智慧的結晶。它以“天人合一”的思想為指導,利用科學的手段,結合具體的材料和工藝,將人的社會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思想。它在滿足生活需要、保護宗族利益、加強與外界溝通、促進鄰里關系以及建筑美觀等方面均起到了巨大作用。

參考文獻:

[1]丁俊清.中國居住文化.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湯國華.嶺南濕熱氣候與傳統(tǒng)建筑.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3]吳慶洲.建筑哲理、意匠與文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三

【摘要】現代企業(yè)管理中,只有不斷加強企業(yè)內部和外部的溝通,員工才能清楚地知曉、理解企業(yè)的決策、政策和形勢,才能與企業(yè)同舟共濟,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最終實現企業(yè)和員工的共贏。溝通在企業(yè)管理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主動從溝通策略入手,加強企業(yè)內外部溝通,以建立一支團結協(xié)作、凝心聚智、戰(zhàn)斗力強健的員工隊伍,增強企業(yè)的競爭力和凝聚力。

【關鍵詞】企業(yè)管理;溝通;傾聽

企業(yè)管理是通過發(fā)揮管理中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基本職能,盡最大可能調動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以達到企業(yè)目標順利實現的過程。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yè)管理者意識到,面對企業(yè)之間的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企業(yè)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只有不斷加強企業(yè)內部和外部的溝通,才能使員工清楚地知曉、理解、掌握企業(yè)的方針、政策和形勢,才能更多地獲得員工的共識,形成合作的凝聚力,才能最終實現企業(yè)和員工的共贏。可見,溝通在企業(yè)管理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說,有效、良好的溝通是企業(yè)成功的金鑰匙,它不僅有助于企業(yè)管理,還會使組織成員感受到尊重和信賴,而產生責任感、歸屬感和認同感,從而心甘情愿為企業(yè)效力。

1何謂溝通

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將一定的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傳遞與交流,并達到理解的過程,即為溝通。溝通時,發(fā)送者要根據溝通對象的不同,內容的不同,目標的不同等,選擇特定的、有效的渠道與方式傳遞信息、思想和情感,并達到相互理解。據相關調查表明,現代企業(yè)的領導者,工作中用于溝通所花費時間、精力占到了70%,而企業(yè)中約70%的問題也是由溝通直接間接造成的,如效率低下、落實不到位、與目標偏差等大多與溝通不足、溝通不良相關。日常工作中我們常用常見的溝通形式有很多,如開會、談判、談話、做報告、撰寫報告、拜訪、約見、約談等等。

2有效溝通應具備的要素

2.1內容傳遞清晰準確

信息、思想、情緒情感通過特定的渠道發(fā)送與接收時是否足夠的清晰與準確,會直接影響到溝通的效果。工作任務的目標、內容、成效一般都是通過特定的溝通渠道進行傳遞的,任何一位工作人員都希望得到簡單、直接、明確的指令、指示與指導,否則,員工就很難及時地知曉、把握要進行的工作任務、流程和要求,這不單會影響到溝通的效果,關鍵是會直接影響到員工的心情、行為積極性、工作主動性以及效率。

2.2傾聽意識強

問題的解決依賴于找到問題的根源,而在組織中管理者重視傾聽員工的意見和建議,能夠更多更準確更及時地發(fā)現組織中目前存在問題的根源以及有可能出現的問題的苗頭,有助于把握員工的情緒情感以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2.3溝通渠道暢通、全方位

企業(yè)中普遍存在這樣的現象:跟員工溝通花費精力和時間比較多,其中不乏解釋、說明、指示、指導,效率卻依然不高。其實在工作布置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安排布置、指示指導性溝通語言,無意中形成了單向溝通模式,而在此過程中員工到底準確接收到了多少信息,往往是不被關注的。企業(yè)內部暢通的全方位溝通渠道的建立,不只使得上下級、各部門的溝通與交流更加流暢,信息的清晰度、準確性提高了,也能及時得到員工意見、建議的反饋,增加了員工主人翁意識的同時有助于促進企業(yè)的有序、良好發(fā)展。

2.4溝通方式多樣化

隨著網絡與信息化手段的不斷進步,先進的信息化手段介入企業(yè)管理、流程監(jiān)控的比例越來越高,尤其是一些程序化、流程式的管理工作,管理層通過信息傳播媒介向員工發(fā)布企業(yè)的最新動態(tài),甚至進行當天、當月工作任務的下達并監(jiān)測任務的進展、進度、完成情況,同員工在網絡平臺進行信息互動,進行任務進行過程中困難與問題的交流與反饋,甚至可以進行工作事項的指導、指示,真正實現了溝通無處不在,溝通的效果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的制約,無形中實現了管理效率的提升。

3溝通如此重要

溝通在企業(yè)管理中主要從四個方面發(fā)揮作用:一是控制?,F代企業(yè)管理中,只有不斷加強企業(yè)內部和外部的溝通,才能使員工清楚地知道企業(yè)的方針、政策和企業(yè)目前面臨的形勢,才能對企業(yè)管理者的決策給予更多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執(zhí)行政策、更好地落實決策。企業(yè)中目標的制定、計劃的完成等都需要通過有效的溝通上傳下達,管理者注意到成員的行為有失偏頗時可以隨時通過各種溝通渠道、運用合適的溝通方式進行必要的溝通并進行控制,這樣才能最終實現企業(yè)和員工的共贏。二是激勵。管理者與成員充分而真誠地溝通能夠使得員工感覺到自己受到組織、管理者的關心關注,從而產生對企業(yè)的忠誠感,增強了為企業(yè)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管理層與成員在工作中,如果沒有進行充分的溝通,一般互相都不太清楚對方在做什么、想什么,所以溝通能夠幫助雙方互相了解信息、掌握必要的動態(tài),適時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激勵員工的效果。三是情感互動。工作過程中,員工之間、上下級之間出現意見相左、管理不到位的情況會時有發(fā)生,如果雙方都能抱著對事不對人,本著有利于問題解決的原則、本著有利于組織發(fā)展的原則主動溝通,勢必會達到相互理解,產生良性的情感互動,而這恰恰是員工更關注、更重視的感覺。四是信息交流。新老交替、工作交接、工作創(chuàng)新等都需要通過溝通交流傳遞信息,有實踐證明,充分、有效的溝通有助于信息的交流與傳遞,而信息的交流與傳遞又有助于企業(yè)效率的提升。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一個高效率、充滿生機的企業(yè)中,內部上通下達,部門之間互通有無,甘苦共知,共同為企業(yè)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其中,溝通起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4實現有效溝通的策略與技巧

溝通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面對不同的溝通對象、不同的溝通內容、不同的情境和背景,溝通語言、溝通方式的選擇可以適時變化,不必過于拘泥、過于刻板化。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實踐中還存在不重視溝通、單方面主觀臆斷,管理者憑個人感覺、喜好來決定是否進行溝通,出了問題、發(fā)現問題才倉促進行溝通的.現象,這樣的溝通無章可循、無規(guī)律可循、沒有規(guī)范和制度約束,結果往往會影響管理效率,甚至影響企業(yè)形象。提高溝通的有效性可以考慮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4.1塑造開放溝通的良性企業(yè)文化

企業(yè)文化是企業(yè)中長期以來潛移默化積淀、鞏固形成的傳統(tǒng)、價值、行為規(guī)范等的總和。企業(yè)文化對組織的溝通方式有極大的影響力,平等交流、開放溝通的企業(yè)文化,有利于信息在組織內部傳遞的暢通。平等、開放的文化根基,才可能造就高質量的溝通,才可能保證溝通的順利、有效進行。這就要求在企業(yè)中,首先領導者要有開放的思想,廣開言路,善于聽取和借鑒他人的意見、建議。還要考慮建立健全內部相關制度,倡導并鼓勵員工積極、主動、正向溝通,其中包括公平合理的用人制度、工資制度、獎懲制度、考評制度等,還包括正常有序、運行良好的正式溝通渠道。再次,在企業(yè)中要樹立平等溝通的榜樣,開拓多樣化的公開平等溝通渠道。

4.2加強對企業(yè)工作人員的溝通培訓

4.2.1做好前期工作

在溝通前期準備工作中,首先要有一個正確、良好的心態(tài),心態(tài)是保證溝通順利進行的基礎。沒有正確的心態(tài),有再多的溝通技巧也是徒勞,如寬容、空杯、換位的心態(tài)等都有助于溝通的完成,而戴著有色眼鏡、先入為主地看待溝通對象及溝通內容,則會在很大程度上產生溝通障礙。其次要事先議定好溝通目的及內容。還有,最好要注意和把握溝通的藝術。溝通時,要充分考慮到對方性格特征、年齡特征及其心理承受能力。有研究表明,“三明治”溝通方式———開始和結束肯定成績和好的方面,中間部分指出其不足,更容易被人接受。還有溝通環(huán)境的選擇,有些問題選擇非正式場合去談可能比較容易接受,而在會議室或辦公室去談,就容易造成如臨大敵的壓力。

4.2.2溝通方式不拘一格

因存在性別、年齡、原生家庭、教育背景、經驗、閱歷等方面的不同,面對同一個問題時,考慮問題、解決問題、承受力、出發(fā)點、立場不同以及出現理解偏差都是正?,F象。根據溝通對象變換語言方式、語氣、語調等有助于拉近心理距離,達到深入主動交流,實現溝通目標的目的。

4.2.3重視并有意識訓練“聽”的能力

這里所說的“聽”并不僅僅指具備聽的生理功能,而是指傾聽。傾聽是對信息進行主動積極搜尋的行為,是用耳朵聽,用眼睛觀察,用嘴巴提問,用大腦思考,用心靈感受的過程。傾聽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對方的真正意圖。而現實中人類的天性是在溝通時都想聊自己,所以傾聽在溝通中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個重視傾聽的管理者,會有意識地將自己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談話內容、面部表情、語氣語調上,且在交談中會盡可能不打斷對方的談話、不主觀過快地做決斷等。對于管理者來說,傾聽不只體現在聽懂聽清對方要傳遞的信息,還是一個情緒情感交流的過程。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者,首先應該是一位出色的傾聽者,現實中不難發(fā)現,任何一個下屬在表達意見時,如果自覺得到了對方的認真傾聽及極大的理解和認同,就會有被尊重的感覺。

4.2.4掌握說話技巧

說話是大多數的溝通中出現的主要方式,以至于一談到溝通大家就會不自覺地想到提升說話技巧、表達能力、演講能力上。以何種方式表達,如何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確實也是很重要的部分。管理者與員工講話時,要注意自己的語氣、語調、重音、表達的方式、態(tài)度,如果讓對方感覺到明顯的強勢、不耐煩,則會產生反感,不愿意接受你的觀點;盡可能運用簡練、簡單、直接的語言來表達;如果覺察到對方有不良情緒產生,要注意適時停止或轉移一下話題。談話時還要注意表達后作適當的停頓,讓對方表達意見。當然我們還要注意到在溝通中配合適合恰當的眼神、手勢等肢體語言也是相當重要的。

4.2.5尊重并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

很多管理者會在不同場合公開表達歡迎員工通過不同渠道和途徑提出意見和建議,但事實上,很多管理者并不喜歡接受與自己意見相左的員工,嚴重的甚至會產生不滿,長此以往,員工不敢也不愿再提出意見和建議,也就不再關心企業(yè)的問題。所以,管理者要有意識地改變這種想法和做法,要有敢于鼓勵員工的勇氣和對企業(yè)的責任感。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人的需要被分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等,而在企業(yè)管理中廣開言路,尊重并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恰恰能夠使員工感受到認可,繼而滿足了尊重的需要。所以,真正真誠真實地尊重并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反而會爭得員工的支持。

4.2.6善于尋找并創(chuàng)造適當的環(huán)境條件

影響溝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環(huán)境也是因素之一。適當的環(huán)境條件、時機場合都會影響溝通能否順利進行,能否實現溝通效果,所以溝通中要注意尋找并創(chuàng)設適合的環(huán)境,注意溝通方式的選擇、溝通地點的選擇等等。4.3成立專門的企業(yè)溝通部門企業(yè)溝通涉及組織內部及外部,因此必要時,也可以考慮設立負責管理企業(yè)內外溝通工作的部門,以確保溝通目標的實現。這一部門可以承擔發(fā)言人角色,負責企業(yè)內、外部溝通協(xié)調、發(fā)布政策法規(guī)、進行解釋等;進行溝通方面相關制度、規(guī)則的制定;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企業(yè)管理溝通;實時監(jiān)控企業(yè)內外部信息溝通的效果并及時反饋、反映;提出改進對策等。

4.4建立并不斷創(chuàng)新溝通機制

溝通效率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建立、運行與創(chuàng)新,而當下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不斷創(chuàng)新提供了條件和基礎。企業(yè)可以據此進行溝通機制的創(chuàng)新,可以利用qq、msn、手機微信、管理信息平臺等新型、快速、高效并能夠被人們接受和采用的渠道來加強各層級、各方面的溝通。當然在溝通方式、渠道不斷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要意識到傳統(tǒng)的溝通方式、渠道依然保有強大的力量和重要的作用,會議、商談、訪談等可以同時并用。約翰奈斯比特(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曾經這樣表達:“未來競爭必是管理的競爭,競爭的焦點在于每個社會組織內部成員之間及其外部組織的有效溝通上。”人,或者說是一支能夠團結協(xié)作、戰(zhàn)斗力強的工作團隊構成了企業(yè)的核心要素,而工作團隊的打造離不開真誠有效的溝通,它有助于打破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壁壘,繼而有助于增強企業(yè)的競爭力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張曉青.論企業(yè)的管理溝通[j].企業(yè)研究,20xx(04).

[2]周小梅.企業(yè)管理的工作核心———有效溝通[j].經濟師,20xx(06).

[3]楊潔.淺析企業(yè)內部有效溝通[j].企業(yè)導報,20xx(05).

[5]呂書梅.管理溝通技能[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xx.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四

第一段:引入哲學通論的重要性和意義(200字)。

自古以來,哲學一直是人類思考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哲學通論作為哲學學科中的基礎課程,對于啟蒙學生的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學習哲學通論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了解人類思維的發(fā)展歷程,還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對世界的深入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第二段:對哲學通論課程的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探討(200字)。

哲學通論課程涵蓋了眾多的哲學分支,如形而上學、倫理學、邏輯學等。通過學習這些內容,我們能夠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而在學習方法方面,我們需要學會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帶著質疑和批判的態(tài)度去探索問題,而不是僅僅接受已有的觀點。此外,哲學通論課程還要求我們進行大量的閱讀和思考,這對于提高我們的語文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非常重要。

第三段:哲學通論對個人成長的影響(200字)。

通過學習哲學通論,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自己。我們可以通過思考哲學問題,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并且從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追求。哲學的思辨能力也能讓我們更加理性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提高我們的心理素質。此外,哲學通論還能夠培養(yǎng)我們的道德感和人文關懷,讓我們更加關注他人的利益和社會的公平。

哲學通論為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學習哲學通論,我們能夠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進而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此外,哲學通論研究的倫理學和社會思想給我們提供了更多關于道德和社會秩序的思考和指導,對于社會的和諧和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信息爆炸和多元化的社會中,哲學通論課程可以引導我們思考眾多復雜問題并提供更加全面的解決方案。

第五段:結論(200字)。

哲學通論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對于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學習哲學通論,我們能夠培養(yǎng)自己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幫助自己更好地認識自己和思考世界,從而邁向更高的學術和思想境界。同時,哲學通論也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可能性。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哲學通論課程的學習,并將其中的思維方法和價值觀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為自己和社會做出更好的貢獻。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五

本文概述了發(fā)展車輛檢測技術的必要性及車輛檢測器的分類,分析和比較了磁頻車輛檢測器中的感應線圈、磁性、磁成像及波頻車輛檢測器中的雷達微波、紅外線、超聲波等車輛檢測器的原理和特點,并對視頻檢測技術做了簡要論述,最后介紹了未來車輛檢測技術的三個發(fā)展方向。關鍵詞:智能交通車輛檢測器視頻檢測。

本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出現了智能交通系統(tǒng)(its-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許多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相繼提出各自的發(fā)展戰(zhàn)略,并試圖通過發(fā)展its帶動本國基于車輛、通訊、電子、計算機以及網絡等高新技術的經濟大發(fā)展。車輛檢測技術是智能交通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組成部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整體運行和管理水平。而車輛檢測技術的水平高低主要體現在車輛檢測器的先進程度上。車輛檢測器主要是通過數據采集和設備監(jiān)視等方式,向監(jiān)控系統(tǒng)中的信息處理和信息發(fā)布單元提供各種交通參數,作為監(jiān)控中心分析、判斷、發(fā)出信息和提出控制方案的主要依據。

1、車輛檢測器的分類。

近幾年來,隨著傳感器技術、微電子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的發(fā)展,車輛檢測器也有較大發(fā)展,出現的種類很多,工作原理各異,但可概括為兩大基本功能:一為檢測車輛的存在或出現,二為檢測車輛的運動或通過,任一車輛檢測器至少應具有上述兩個基本功能之一。為此車輛檢測器中分為存在型、通過型和兩者結合的復合型,對于存在型檢測器(presencedetector),只要在其監(jiān)視區(qū)域內出現被檢車輛,就能產生輸出信號;通過型檢測器(passagedetector)是根據車輛的到達或運動,產生持續(xù)時間很短的輸出信號來檢測;某些檢測器只能檢測靜態(tài)或動態(tài)中的一種,有些則既能檢測靜態(tài)的存在,又能檢測動態(tài)的通過,稱為復合型檢測器。若按照車輛檢測器的工作原理進行分類,可分為電接觸式、光電式、電磁感應式、超聲波式、紅外線式等多種類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按檢測器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時的電磁波波長范圍,將檢測器劃分為三大類:磁頻車輛檢測器、波頻車輛檢測器和視頻車輛檢測器。

2、磁頻車輛檢測器。

磁頻車輛檢測器是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車輛檢測器,它有感應線圈檢測器、磁性檢測器、地磁檢測器、微型線圈檢測器和磁成像檢測器等幾種類型。

2.1感應線圈檢測器(inductiveloopdetector)。

感應線圈車輛檢測器是目前國內外使用最為廣泛的車輛檢測裝置。這種檢測器是由埋設在路面下的線圈傳感器、信號檢測處理單元(包括檢測信號放大單元、數據處理單元和通信接口)及饋線。當電流通過線圈時在其周圍形成一個電磁場,當車輛行至線圈上方時,在金屬車體中感應出渦流電流,渦流電流又產生于環(huán)路相耦但方向相反,即互感,使線圈電感量隨之降低,引起電路諧振頻率的上升。只要檢測到此頻率隨時間變化的信號,就可檢測出是否有車輛通過。感應線圈檢測器具有成本低、安裝方便、靈敏度高、受氣候影響小的優(yōu)點,但在實際使用中,因道路施工、路面變形等因素使線圈的損壞率較高,更換安裝和維護時要進入公路主體,影響交通運輸,造成成本升高,維護的工作量也很大。

2.2磁性檢測器(magneticdetector)。

磁性檢測器也是在檢測磁場變化的基礎上進行工作的。這種檢測器由裝在護套內的小線圈和位于控制箱中的袋子放大器組成,使用時將具有高磁導率的線圈埋在路面下,當車輛靠近或者通過線圈時,穿過線圈的磁場發(fā)生變化,從而在線圈內產生感應電壓,使放大器發(fā)出車輛通過的信息。該類檢測器僅可檢測車輛的通過且對車速有一個低限,其主要優(yōu)點是設計簡單且不受路表問題的影響;主要缺點是無法檢測靜態(tài)車輛,所以在當今交叉口檢測方法的許多應用中受到限制。

2.3磁成像檢測器(vmidetector)。

由nu—metrics公司研制成功的車輛檢測器中的傳感器技術,稱為車輛磁成像(vmivehiclemagneticimaging)技術。它測量由于車輛的出現而引起的'電磁場擾動或變化,通過與已記錄的不同結構車輛的磁紋(magneticfootprint)相比較,不僅能將卡車和小車分離開來,而且可以測出車輛的構造、車型及速度。

3、波頻車輛檢測器。

波頻車輛檢測器是以微波、超聲波和紅外線等對車輛發(fā)射電磁波而產生感應的檢測器。

3.1雷達(微波)檢測器(radarmicrowaredetector)。

雷達檢測器按照多普勒效應(dopplereffect)原理工作,它由發(fā)射天線和發(fā)射接收器組成。微波檢測器的工作頻率通常是24ghz或10ghz。雷達檢測器具有多檢測區(qū)域的特點,可檢測交通量,車速,占有率等多項交通流信息,目前在交通檢測方面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與視頻檢測相比,它的缺點是無法提供視覺監(jiān)視能力,記錄通行車輛或交通路況的可視特征。3.2紅外線檢測器(infrareddetector)。

紅外線檢測器是很有前途的懸掛式或路側式車輛檢測器,有主動式和被動式兩種基本類型。主動式紅外檢測器使用半導體紅外線發(fā)生器作為傳感器,自帶指向測量車道的紅外線光源,駛進檢測區(qū)的車輛將紅外光反射回檢測器處,產生感應信號。被動式紅外檢測器其原理是利用無車輛的路面的紅外線能輻射強度與路上有汽車通過時的紅外線輻射強度的變化,由紅外線接受器檢測出來。它的典型使用是安裝在信號燈柱或其他柱子上檢測交叉口和行人過街區(qū)。這種檢測器具有快速準確、輪廓清晰的檢測能力,其缺點是工作現場的灰塵、冰霧會影響系統(tǒng)的正常工作。

3.3超聲波檢測器(ultrosonicdetector)。

超聲波檢測器利用反射回波的原理制成,它是通過接收由超聲波發(fā)生器發(fā)射的并經車輛反射的超聲回波檢測車輛的,如果超聲波檢測器的探頭所對應的檢測區(qū)域內有車輛通過或存在,探頭反射出來一束超聲波,就會反射回來被同一探頭所接收,通過判斷該信號與原反射回波信號在時間上的差異,做出檢測區(qū)域內有車輛通過或存在的判斷。它有脈沖型、諧振型和連續(xù)波型超聲檢測器三種類型。

4、視頻車輛檢測器。

視頻車輛檢測器系統(tǒng)是在傳統(tǒng)電視監(jiān)視系統(tǒng)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以車輛檢測技術、攝像機和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為基礎,大范圍地對車輛施行檢測和識別。視頻檢測,也被稱為圖片處理或人工視覺,是一種結合視頻圖像和電腦化模式識別的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在很短時間間隔內,攝像機連續(xù)攝得兩幅圖像,有差異說明有運動物體。當發(fā)現超速行駛的車輛時,攝像機拍攝到該車的圖像,上傳到視頻處理器處理后,就可以得到該車的車牌號,然后在前面的可變情報標志版上得到該車的牌照號和速度,并給該車超速警告。先進的視頻車輛檢測器在檢測區(qū)域內借助全天候攝像機,可以記錄該區(qū)域內的車輛數量、排隊規(guī)模和車速等,將以上信息反饋到控制中心進行處理以確定交通信號周期和控制方式,并利用可變情報版給上游車輛提供有關阻塞和事故的建議信息,以完成交通的自適應控制,車輛誘導等功能。

5、車輛檢測技術的發(fā)展方向。

隨著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傳感器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迅速發(fā)展,車輛檢測技術形成了三個發(fā)展方向:一是提高傳統(tǒng)車輛檢測器的各項性能。具體來說,對于以電磁場變化的原理,研究開發(fā)的車輛檢測器,重點提高該類檢測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對于以微波、超聲波和紅外線等對車輛發(fā)射電磁波而產生感應原理的檢測器,重點在于提高檢測器的精度和抗干擾能力。二是以車輛檢測器的發(fā)展為基礎,結合人工智能和先進的計算方法等,使車輛檢測器朝著系統(tǒng)化、智能化和光電一體化發(fā)展。如智能化遙感微波檢測器、感應線圈(ld)智能交通流量測試儀、高速公路時間自動探測系統(tǒng)等。三是完全拋開傳統(tǒng)的檢測原理和方法,開發(fā)新的技和方法。以攝像機和計算機為基礎的圖像識別系統(tǒng)的研究,其目標是完全替代傳統(tǒng)的車輛檢測器并提供傳統(tǒng)車輛檢測器所無法提供的更多的車輛和交通流狀態(tài)參數。該方向的重點是提高圖像識別的實時性和準確性。視頻車輛檢測技術的應用、以及光纖通信技術、計算機信息處理系統(tǒng)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必將使交通控制系統(tǒng)向大范圍、全方位、智能化和實時控制方向發(fā)展。

總結。

經過這幾周智能交通的學習,對智能交通建立了系統(tǒng)的概念,智能交通在如今交通擁堵、事故頻發(fā)、環(huán)境污染嚴重、能源短缺的情況下,可以為交通運輸節(jié)省金錢時間、提高交通運輸的效率。而在智能交通系統(tǒng)中車輛檢測技術可以掌握交通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為控制交通和做決策提供服務。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六

摘要:科學與哲學之爭歷來已久,對于二者之關系,牟宗三先生分別從中西方哲學家思想中去找尋。通過辨析,他將哲學與科學做了較為明確的區(qū)分,指出了自近現代以來,人們對哲學概念的錯誤理解。同時,也進一步闡釋了哲學對科學所產生的引導意義,開啟了當代哲學發(fā)展的新方向。

關鍵詞:心思哲學科學

一、“哲學底科學之誤”

1.科學的興盛與哲學的萎靡

用“底”這個助詞來表示所屬,已是一些哲學家的所愛。“哲學底科學”,即哲學是依附于科學而誕生、發(fā)展的。這種觀點對于我們學習哲學的人來說,真乃大謬。他們真不知哲學。那么,何為哲學?哲學與科學又有何關系?此間,又回到何為哲學該問題上來。牟宗三認為:“科學是為人之學,哲學是為己之學。己以外即為物,我以外之人也是物??茖W在忘己而取物?!贝颂帲m沒有很具體、明確的給哲學下定義。然而,卻以比較的方式,將哲學與科學做了細致、明白的劃分。這種區(qū)分就表現在“內外的劃分與物我的合離”。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科學多是與思(意識)有關,哲學則和“心”同在。依科學而言,對象是思維運行的前提條件,對象不現,思維便無法運行,目的就不可能達到,科學的意義也蕩然無存。但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看,思,無不是無時無刻都在運動的。畢竟,在現實生活中,與人們交往最密切的仍是無限量的物(外)或對象。因次,在急需物欲的社會之中,一些人“預言”哲學將會消失。然而,就事實來看,哲學并不因科學的繁華、壓制而退出歷史舞臺。

2.現當代的“玄學”

此處所言之“玄學”并非魏晉時期的玄學,而特指科學之后之對象之學。言科學之后,是指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推論出在目前已發(fā)現的最新之物(對象)之背后必然還“有”(隱藏)著一個“對象”。只是該“對象”在目前之科學的能力下尚不可破解。因此,將其懸起而稱之為“玄”。也即是該“對象”還看不見,摸不著。―――“存而不實有,內而不外現?!北热纾涸谖锢韺W中,已能通過數學方法推出“超旋”的表達公式。然而,就目前物理學的情況來看,其尚無能力憑借實驗、作用以將其找出。因此,超旋也暫時被賦予“至小”的概念。但若僅僅從理論上來推斷,那么,則又可分析出在超旋之下必也有更小之“對象”而將其構成,使其成為可能。由此,這些只可通過理論推出但仍無法科學驗證的“存在”――“科學之后之對象”便成為所謂的“玄學”或“哲學”領域的.分子。依此言說,那么,此處所謂之“哲學”實質與科學無異。這就好比是“已開花但尚未結果之大樹一般”;“開花之樹”為科學,“未結果”則為“哲學”。因此,牟宗三說:“但以為整個哲學即在依附,則不是好事。因為依附科學,從科學的根據上抽繹出道理,這無異于錦上添花,仍是錦耳,于錦之本質并無所增益。同樣,于科學根據上抽繹道理,亦仍是科學耳,于科學本身并無所增益?!?/p>

二、上下合一,一體平鋪

此處言“上下”是指形而上與形而下?!吨芤住吩唬骸靶味险咧^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那么,將科學劃歸為形而下,而把哲學歸于形而上則未有不可。目前,人們對“道、器”的解釋不少,取任何一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結合本文,“形”可作為“兩境”之界線?!皟删场报D―即形上之世界與形下之世界,“形”暫定為具體事物。其,上可歸宗于其之所以存在之依據,保障(向內);下可探究為對其他存在所發(fā)揮之功用(向外)。馮友蘭講:“一物之存在是以整個宇宙作為其存在之依據、背景。每一事物之本身功用又反作用于整個宇宙。”正所謂:萬物一體,彼此聯系,互為因果。猶如亞馬遜“蝴蝶效應”――亞馬遜蝴蝶扇動翅膀,美國西海岸將產生颶風。若依此說法,那么將會陷入一個不可調和之境。先設一命題:你以非你作為你存在之保障;我以非我作為我存在的依據。那么,按照數學原理將“你”與“我”做一個交集,得出的結果即是獨立的“你”與“我”。因為,除你與我之外,其他均為一致。亦即是從“非你”之中抽出“我”之后所剩下的部分完全等同于從“非我”之中抽出“你”所剩余的那部分。這是從形式邏輯上來推的。畢竟“我”與“你”都是所屬于大全宇宙。正如熊十力所言:即體即用,體用不二,不可分而別論之。然,為了便于說明也只能依形式的方式展開。由此,所分離出來的“我’與“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性體”,而非生物之我(意識)之你。因為,他們(思)都是科學的產物,不是真我。故而,對真我的感悟則如牟先生所言,須:“主客不離,一體平鋪,物我雙忘,然而,我們不講認識則以,即講認識,則不能不抬高主體,即不能不特顯主體的特殊性能。而且若不顯主體的特殊性能,亦不能達到最后境界的一體平鋪,到處皆是?!?/p>

科學的任務是認識對象的構造以及其變化發(fā)展之規(guī)律。使人們明白,什么是什么。這主要強調的是自然科學的作用。而對于社會科學而言,則往往表現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之中。如:被就業(yè)、被買房等等。然而,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即是:客體的彰顯,主體的隱退。主體即是作為認識的我,客體就是被認識的“他”。目前,對客體的追溯與主體本身的遺忘,已成為當今人類的現狀,它占據了人們的整個思維空間。同時,也相對的屏蔽了人們本來所固有的“性體”“本心”。使得本來就難得被人們所顯之“主體”被埋藏的更深、更隱秘。因此,對主體的彰顯便成為了當今學科的任務,思想的革命。彰顯主體不僅可以填補空虛的精神世界,更可以調節(jié)、平衡已失衡的客體世界與主體境界的結合,使其回到和諧的狀態(tài)之中。以至人類與自然界能更好的、有序的、健康的發(fā)展。然而,受科學學科本身性質的影響,其在對主體的彰顯方面似乎“無能為力”。哪怕是所屬于其的心理學也只能是做向外的認識,而無法行“自我”的內顯。所以,只能由專注于向內的哲學來予以分解,參悟其中之根本,彰顯主體的自我,最終讓科學與哲學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牟宗三.《寂寞中的獨體》[m].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

[2]熊十力.《體用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七

2.知識、經驗水平的差距所導致的障礙。在信息溝通中,如果雙方經驗水平和知識水平差距過大,就會產生溝通障礙。

3.相互不信任所產生的障礙。有效的信息溝通要以相互信任為前提,這樣,才能使向上反映的情況得到重視,向下傳達的決策迅速實施。并且在進行信息溝通時,應該不帶成見的聽取,鼓勵他們充分闡明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做到思想和感情上的真正溝通,才能接收到全面可靠的反饋信息,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決策。

二、進行有效溝通的策略

(一)尊重

與學生平等相處是建立師生關系的基礎。中學生處于自我意識在不斷提高的階段,他們十分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學校的宗旨就是,蹲下身子,保持同學生一樣的“高度”,便能將自己擺上學生的位置,用他們的眼光去看世界,用他們的思想方式來思考問題,用他們的感情理解周圍的事物。這樣打破了“師道尊嚴”的舊觀念,變過去居高臨下的“俯視”學生,為抬頭“仰視”學生,用換位的方法來指導教育

教學

工作,樹立平等、尊重和為學生服務的意識。

(二)情感投入

教育講究教的藝術,其實,教育的藝術是愛的藝術,教育的魅力來自于愛的魅力,愛是連接師生關系的紐帶。在班級教學中,教師的一舉一動對會學生的心靈產生深刻的影響。教師的一絲微笑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會感到一種親近。教師親切的眼神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教師對學生表揚和鼓勵的言語,會使學生信心倍增,爭取做得更好。

三、有效溝通的方法

(一)課前課后的問候式交流

課前、課后與學生相遇,給予問候和關心。此時教師不必刻意去進行思想教育,寥寥數語,學生的學習情緒、生活情況、身體狀況都可以去關心一下,隨時使學生感到你把他放在心上,使學生時時因你的問候而感到溫暖和關懷。費時不多,三言兩語,而對于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融洽師生之間的感情很有效果。

(二)面對面談話式溝通

這是最直接、最傳統(tǒng)的溝通方式,師生直接面對,真誠而坦率地交談,溝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見影。

俗話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中許多帶有個性的思想認識問題,需要個別的、經常的交流溝通來解決問題。這種溝通與交流要像同學之間、好朋友之間那樣親切自然。交流的內容不一定是針對性的,而在交流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在聊天過程中解決問題。教師不必選擇特定地點、特定時間、特定環(huán)境。這樣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自然,相互沒有感情傷害,無戒心,完全是一種情感的交流。

(三)運用書信、電子郵件或qq交流

有些學生在面對時,總感到心理上存在壓力,有時他們會以書信的形式向教師訴求。這時候,教師也不妨以書信作答。一封經過字斟句酌、文情并茂、充滿人生哲理和賞識激勵的復信,可能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某些老師的親身體驗證明:交往越持久、越穩(wěn)定,對學生的影響就越大。

隨著當今互聯網的日益發(fā)展,上網也成了學生業(yè)余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做的是應該如何利用網絡為我們的生活、生產和學習提供幫助。其實我們大可以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來與學生進行溝通,學生不是喜歡上網聊天嗎?那好,我們就建一個聊天室,讓喜歡聊天的學生都進來,我們教師陪你們聊,當然我們教師也應取一個好聽一點的昵稱,這樣師生溝通是不是更自然一點呢?學生不是喜歡玩游戲嗎?那好,我們就規(guī)定一個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師生可以共同玩游戲,在游戲時師生的溝通還有沒有困難了呢?這個問題應該迎刃而解了吧。

四、結束語

相信師生有了良好的溝通,必將會很好地解決許多教學問題。做到有效溝通,就必然能促進教育教學的良好循環(huán),或者說,有效的教學,有利于有效的交往,在沒有心靈隔膜的交往過程中,我們獲得了共同的歡樂,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就能更加順利地駛入成功的港灣,教育教學的整體效益也一定能提高。當師生之間真正喊出“理解萬歲”時,師生溝通將不會成為難題,教學將更具有親和力,也將會成為學生的天堂!通過以上的方法,相信學師生之間的溝通將不會成為難題,學校也將會和學生一樣的開心,愉快的進入教學工作中。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八

管理學上將有效溝通定義為:在企業(yè)經營管理過程中,將準確性和可靠性高的信息進行交流并傳遞,直至信息受眾方完整理解的過程。因此,一項完整的有效溝通環(huán)節(jié),是由信息的發(fā)送者經過溝通渠道傳達給目標受眾一方,并將溝通目標進行展開充分交流,形成完整的信息反饋的過程。在有效溝通環(huán)節(jié)中,溝通信息必須具有準確性和時效性。因此,為了改善企業(yè)經營水平和提高生產效率,企業(yè)必須開展有效溝通。在構建企業(yè)管理有效溝通過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則:

1.系統(tǒng)性

2.多環(huán)節(jié)

一個完整的溝通包括溝通假設、溝通意圖、溝通方式、溝通受眾、溝通過程、溝通結果、溝通評價和溝通反饋等內容,構建有效溝通應考慮每個環(huán)節(jié),包括企業(yè)、個體和社會多層面過程。

3.多氛圍

現代企業(yè)管理溝通氛圍可分為閉塞性溝通和積極性溝通,其中,閉塞性溝通是指管理者與員工之間的溝通受到阻礙,影響了企業(yè)的經營效率;積極管理者和員工之間進行開放式、啟發(fā)式的溝通,加快實現企業(yè)發(fā)展愿景。

二、有效溝通技巧

1.意見反饋的接納

在現代企業(yè)經營活動中,很多管理人員由于不接受下屬員工的意見,長期發(fā)展后,員工也就不再關心企業(yè)的發(fā)展。一名優(yōu)秀的管理人員是應當虛心接受下屬員工的建議,鼓勵并且倡導員工持有“懷疑精神”,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F代企業(yè)經營中應在企業(yè)內部倡導一種機制,讓全體員工積極參與企業(yè)發(fā)展決策,激發(fā)員工的工作熱情,培養(yǎng)員工對企業(yè)的歸屬感。

2.有效傾聽與微笑溝通的培養(yǎng)

現代企業(yè)管理溝通中管理人員作為溝通主體之一,要善于傾聽,掌握溝通中“聽”的技巧。有效傾聽是一門藝術,在傾聽時要用心、用腦、用口。在與員工溝通時,當管理者要微笑示人時可以緩解員工溝通時的緊張心理,員工能夠更從容表達意見;當員工提出的好建議應及時予以鼓勵表揚,讓員工心中所想得以充分表達,實現了有效溝通。

3.平等與信任機制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在溝通過程中,無論是企業(yè)管理者還是員工,溝通雙方都是平等的。企業(yè)管理者在溝通環(huán)節(jié)中尊重員工,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并聽取員工的建議,從而取得員工的支持信任。信任是雙方開展有效溝通的基礎,建立平等與信任機制,實現現代企業(yè)管理有效溝通,對加快實現企業(yè)愿景有不可獲取的作用。

三、有效溝通的構建

1.組織溝通環(huán)境的營造

信息傳遞的效率隨著企業(yè)的層級增多而降低,因此企業(yè)要盡量采取扁平型組織結構。它是現代企業(yè)管理的發(fā)展趨勢,在信息的傳遞環(huán)節(jié)能夠縮短信息傳遞鏈,并且拓寬溝通渠道,有利于信息的有效溝通。

2.利于溝通的管理制度的建立

由于企業(yè)內各部門的工作缺乏明確的管理制度導致了企業(yè)內部溝通困難或者難以達到預期溝通效果。因此,企業(yè)必須建立良好的內部管理制度,明確權責分工,管理者約束自己的行為,秉公辦事,各司其職,充分調動每一個員工的工作熱情,實現有效溝通。

3.良性內部溝通機制的建立

良好的機制是實現有效溝通的關鍵,在企業(yè)經驗管理中,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溝通制度和內部溝通機制能夠讓信息傳遞更有效率,使得順暢管理者和員工攜手并進,各自發(fā)揮職能,提高工作熱情和工作效率,進一步接近企業(yè)愿景。市場經濟的持續(xù)深入,企業(yè)作為市場經濟的命脈,肩負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為了是企業(yè)更快更好的適應發(fā)展,應高度重視有效溝通,學會如何溝通并持續(xù)改進溝通。通過發(fā)揮有效溝通更大的激發(fā)各自資源的潛力,共同促進企業(yè)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哲學通論論文篇十九

哲學是人類思維最為深邃的領域之一,通過對世界和人類本質的探究,哲學致力于尋找人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習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哲學的奧妙和魅力,深刻理解到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哲學對于人類個體和社會的重要作用。本文將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從個人成長、社會和文化角度探討哲學通論的重要意義。

首先,哲學通論對于個人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哲學的世界中,人類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揮。通過學習哲學,我們可以學會獨立思考,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能力,并通過分析和論證的方式思考問題。在課堂上,我受益匪淺地學到了許多關于邏輯、辯證法、形而上學等基本概念和原理。這些知識不僅拓寬了我的視野,還提升了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學習哲學通論,我也更加理解了人類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培養(yǎng)寬容和包容的品質。

其次,哲學通論對于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學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人類生活的意義、倫理道德、社會政治和科學等問題,為人們在不同領域尋找規(guī)律和價值提供了指導。正是由于哲學的存在,人類社會才能建立起一套復雜的制度和法律體系,維護社會秩序和正義。哲學還為人類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研究哲學的歷史和不同文化中的哲學思想,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視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并推動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第三,哲學通論提醒我們思考生活的意義和目標。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忙于工作和追求物質的滿足,卻忽視了對生活本質的思考。哲學通論通過對人類存在的本質和價值的思考,喚醒了人們對生活的意義和目標的思考。通過思考存在的意義,我們可以更好地抵達并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擁有更加滿足和有意義的生活。哲學通論讓我明白,思考和追求真理是一種奇妙而充實的體驗,而不只是簡單地追逐功利和享受。

第四,哲學通論還關注人類的處境和命運。哲學提醒人們面對自己的有限性和不可預知的未來,以及人類生命的短暫和脆弱。通過對死亡和痛苦的思考,哲學教導我們珍惜生命、感恩現實,并幫助我們更加真實地面對自己和他人。哲學通論讓我認識到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和無力,同時也激勵我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更高的價值和境界。

最后,哲學通論激發(fā)了我對知識的熱情和探索的精神。通過學習哲學,我逐漸認識到知識的無限性和復雜性,以及人類對真理的不斷追求。哲學通論為我提供了一個探索知識和擴展思維的廣闊舞臺。我愿意在這個舞臺上不斷努力,探索人類思維和世界的奧秘,為人類的進步和幸福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之,哲學通論是一門關乎人類思維和生活本質的深邃學科。通過學習哲學通論,我不僅拓寬了自己的視野,提升了思維能力,也更好地認識到哲學對于個人、社會和文化的重要意義。哲學通論引導人們思考生活的意義和目標,關注人類的處境和命運,激發(fā)了對知識的熱情和探索的精神。我相信哲學通論的學習將對我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使我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和面對自己和這個世界。

哲學通論論文篇二十

[摘要]交通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累積才形成,當交通達到一定得數量就會引起交通擁擠,其中概括了引起交通擁擠的三種原因,原因一是車輛的快速發(fā)展;二是人們的工作流動;三是城市道路的布局。當交通擁擠出現后,各個國家都要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我國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大量修路;二是采取擁擠收費。

[關鍵詞]交通交通擁擠擁擠收費。

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展現著交通與社會發(fā)展的光輝歷史。秦修馳道,漢通西域,隋代趙州橋,晉代盧溝橋,唐宋時代的驛站,無不彰顯了交談發(fā)展的歷史功績。自從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的交通發(fā)展又回歸到快速道,交通發(fā)展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交通基礎設施從落后到強大,交通管理體制正在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下的制度安排全方位向市場經濟體制下制度轉化。交通技術水平也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提高。隨著交通的進一步發(fā)展,隨之給我們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交通擁擠。

一、交通擁擠產生的原因。

交通擁擠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行為與其需求的失衡,換句話說就是交通供給與交通需求出現矛盾。(1)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私人小汽車也跟著快速增長,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特別是在大城市,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輛小汽車,目前的交通基礎設施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交通量,這樣車輛的發(fā)展與道路的發(fā)展不協(xié)調,勢必出現交通擁擠的現象。(2)第二個原因是大部分居民的工作地點與居住地點相距較遠,如北京舊城區(qū)每天就有20多萬人出城工作。這樣勢必增加交通量,造成交通交通擁擠。交通擁擠不是一個突發(fā)的事件,需要慢慢積累而形成。(3)最后一個擁擠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城市道路喜歡規(guī)劃成環(huán)狀,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導致環(huán)心的交通壓力特別大。環(huán)心一般都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所在地,環(huán)外的人每天要去環(huán)心工作,這樣勢必造成嚴重的交通擁擠。我國城市道路網布局有幾種形式,如:棋盤形,布局嚴整、簡潔,有利于建筑布置,方向性好,網上交通分布均勻,交叉口交通組織容易,但直線系數大,通達性差,過境交通不易分流,對大城市進一步擴展不利;帶形,建筑物沿交通軸線兩側鋪開,公共交通布置在主要交通干道范圍內,橫向靠步行或非機動車,有利于公共交通布線和組織,但容易造成縱向主干道交通壓力過大,不易形成市中心;放射形,交通干線以市中心為形心向外輻射,城市沿對外交通干線兩側發(fā)展,形成“指狀”城市,這種布局具有帶形布局的有點,同時縮短了市中心的.距離。缺點是中心區(qū)交通壓力過大,邊緣區(qū)相互間交通聯系不便,過境交通無法分流;環(huán)形,這種布局通達性好、非直線系數小、有利于城市擴展和過境交通分流等優(yōu)點?;谏厦鎺追N道路網路的優(yōu)缺點分析,我國喜歡采用環(huán)形道路網絡,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環(huán)形布局更能體現中央集權。

二、交通擁擠原理。

1.唐斯定律。

目前每個國家針對交通擁擠的解決辦法各有不同,我國剛開始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修建道路,后來發(fā)現這樣一種情況:每一條新修建的道路很快就會出現交通擁擠,導致路越修越擁擠這樣一種局面產生。這是什么原因呢?針對這一現象,早在1962年,美國著名的交通管理工程師安東尼.唐斯就提出了著名的“唐斯定律”:新建道路最初固然降低了出行時耗,但同時也誘發(fā)交通需求和轉移交通需求,也就是說修路越多越會誘發(fā)發(fā)展交通的欲望,因此,增加道路實際上只會使交通擁擠現象變得更為嚴重。而與新修建道路的其他平行道路的交通量就會減少。這是因為它們的交通量被新建道路吸引過去了。其實在長遠的角度來看,在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這條新修建的道路的交通量會慢慢減少,達到不擁擠??赡軐τ谶@種情況很多人不明白,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不采取措施,道路會自動擁擠消散。接下來將給大家介紹另外一個理論原理,也是交通分配里有名的wardrop原理。

p原理。

在介紹wardrop原理之前,大家應該都知道每個駕駛員在道路上行駛時,都會消耗一定的時間和費用,且在每條道路上行駛時,它們的時間和費用是不同的。我們把時間和費用稱為道路的阻抗函數。每個駕駛員在行駛的過程中,一般都是要考慮時間和費用,它們一開始會選擇新修建的道路,因為新修建的道路路況好,設計車速高,行駛所需時間和費用較少,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駕駛員選擇新修建的道路,新修建的道理的供給和需求很快就會失去失衡,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唐斯定律,就會出現交通擁擠。隨著道路擁擠的加劇,時間和費用就會增加,從而會導致某些駕駛員改變其出行線路,選擇費用和時間較少的另外一條平行道路行駛,但是也有一些駕駛員不是這樣認為他們不計較時間和費用,會繼續(xù)在道路上行駛。最后導致新修建的道理和與之平行的老路的交通量趨于平衡,都達到它們的供給水平。這就是wardrop原理。為了更好的解釋這一現象,下面用一個經濟學例子驗證。

假設一個城鎮(zhèn)有兩條過城路徑:一條是穿越城區(qū)的道路,能力僅為1000輛/小時;另一條是繞城線路,能力為3000輛/小時,如圖1所示:。

假定早高峰有3500個駕駛員過城,每人均想用最短路過去,顯然,他們全部穿城而過是不可能的。即使用足全部能力亦太擁擠。許多人將選擇第二條繞城路徑以避免延誤。假定很多人經過反復試驗兩條線路后確定了一條較為穩(wěn)定的出行線路,且沒有人通過換線來改善出行時間,這就是通常的wardrop用戶平衡原理。不過,并非3500個駕駛員都會有同樣的想法。有人總是喜歡無干擾、景觀好的繞城路線。而其他人會喜歡其他方面好的穿城線路。這些客觀或感知上的差異導致路徑選擇的不同,其效果就是用戶在路徑選擇方面體現出來的隨機性如圖2所示:。

其中,cb、ct分別表示繞城和穿城的旅行費用,vb、vt表示對應的流量。

令cb=ct可以通過總流量函數vb+vt=v可求出wardrop平衡解:。

15+0.005vb=10+0.02vt。

即:vb=0.8v-200。

由于vb非負,故v應大于等于200/0.8=250。

若v250,ctcb,vb=0且vt=v。

即所有交通流選擇穿城方案。

v250時,兩條線路都將被使用。

三、解決方案。

最近幾年中國解決交通擁擠問題從交通管理出發(fā),借鑒國外的經驗,采取擁擠收費的方法緩和城市交通。

交通擁擠收費就是對行駛在擁擠路段上高峰時段的車輛征收額外費用。提高出行者的出行成本,使部分出行者調整出行路徑,利用經濟杠桿作用來調整出行車輛在城市路網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減少擁擠區(qū)域道路交通流量,可以達到緩解城市中心區(qū)或易擁堵路段交通擁擠的目的。本人認為在我國大城市很有必要采取擁擠收費,如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本來就是人多地少,當不實行擁擠收費,道路就變成了純公共物品,每個人都想占有,特別是有小汽車的家庭,在居住小區(qū)占有一個停車位,工作上班的地方也占用一個停車位,如果還要出行,在商業(yè)區(qū)也要占用一個停車位,這樣一輛小汽車就占用了3個泊位,嚴重的浪費了土地資源。另外沒有小汽車的家庭看到其他人占了便宜,也要想盡辦法買車,多占用公共資源,這樣惡性循環(huán),大城市就越來越擁擠了。這個時候就要對有車一族要收取一定的額外費用。因為人們對使用道路不會有成本上的考慮,每個車主出行時計算的只是個人的邊際費用,沒有考慮到由于加劇了道路擁擠而影響到其他用戶的行駛速度、燃料消耗和時間損失,還有環(huán)境污染和潛在的交通事故所產生的額外的社會成本,也就是擁擠費用。通過收取擁擠費用,保證用戶在作出出行決策時考慮自己出行強加給其他用戶的外部不經濟,從而在大到用戶平衡的同時達到了系統(tǒng)最優(yōu),因而提高了交通系統(tǒng)運行的有效性,大到緩解道路擁擠的目的。其本質而言,道路擁擠收費就是利用經濟杠桿實現交通的最優(yōu)化分配,通過道路擁擠收費改變道路需求曲線的位置,使得在相同的價格下人們的交通需求得到抑制。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解決交通擁擠主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措施和手段,爭取在未來幾年能把這個問題解決。

參考文獻:。

[1]王煒過秀成:交通工程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林高星:“唐斯定律”與燃油稅改革[j].研究與探索,

[3]張梅青馮燕:擁擠收費;緩解我國道路交通擁擠的有效途徑[j].交通管理,

[4]王慶云:中國交通發(fā)展的演進過程及問題思考[j].交通運輸系統(tǒng)與信息,2007(7)。

哲學通論論文篇二十一

城市交通擁堵愈來愈嚴重,大都市變成了“大堵市”,交通擁堵成為一種“城市病”。產生擁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解決的辦法?無論專家還是普通市民都在思考。本文以武漢市為例,對城市交通擁堵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一些新的思路和對策。

一、武漢市交通現狀。

2010年底,武漢市戶籍人口為837萬,主城區(qū)人口483萬,主城建成區(qū)總面積447平方公里;軌道交通通車里程28.5公里,城市道路長度約2724公里,道路面積7125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2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了國家規(guī)范要求(7—15平方米),位于中值區(qū)間。2010年底機動車保有量達到104.6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49萬輛。

武漢市道路交通流量主要集中在以過江通道為紐帶的主干道上,城區(qū)中心的交通擁堵表現為從中心向外圍迅速擴散的趨勢,其中高峰小時流量大于5000輛的路口從的68個增加到2010年的80個,年均增長6個;高峰小時流量大于1萬輛的路口從20的16個增加到2010年的22個。近五年來,武漢市道路運行車速呈下降趨勢。2010年三環(huán)線內平均車速為20.0公里/小時,較下降0.4公里/小時、2%,較2005年下降6.3公里/小時、24%。

從擁堵的節(jié)點分布來看,2010年武漢市交通易出現擁堵的80個節(jié)點中,主干路上有64個,占了總數的80%。主要為沿常青路—青年路—武勝路—武珞路一線,擁堵點達18個;解放大道沿線擁堵點14個;雄楚大街沿線擁堵點8個。表明車流、人流都集中于主干道及其交叉節(jié)點。

二、城市交通擁堵的一般原因。

對武漢市出現的交通擁堵進行分析,容易發(fā)現,武漢市具有導致城市交通擁堵的一些重要原因。

1、道路網密度偏低。

國家規(guī)范的道路網密度標準為5.4—7.1km/km2,武漢市2010年底主城區(qū)等級道路密度僅為3.2km/km2,只有國家規(guī)范最低值的60%。國際先進城市均非常重視構建高密度的城市路網,如東京、巴黎、紐約、柏林等城市的路網密度都超過10km/km2。

2、道路網等級結構不合理。

根據規(guī)范,路網合理的級配結構比例,即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比例應為1∶2∶3∶7。2010年底武漢市路網結構比例約為0.7∶2∶2.3∶3.7,主、次干路密度基本滿足規(guī)范,但快速路、支路相當欠缺,嚴重制約城市交通快速運行(不快),也影響路網整體效益發(fā)揮(不暢)。

3、公交出行比例不高。

大城市的日常出行應以公交為主,其出行比例需達30~50%,特別是軌道交通的出行比例要大。東京、巴黎、倫敦等大都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普遍在50%以上,香港的公交出行比例則達到了90%以上。目前,武漢市公交出行僅為23.8%,離建設部要求大中城市公交出行最低標準30%尚有較大差距。其中公交設施中最欠缺的是軌道交通,武漢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僅28.5公里,且不成網,與國內大陸地區(qū)2010年軌道通車里程上海420公里、北京336公里、廣州236公里等差距十分顯著。

4、停車位嚴重不足。

2010年武漢市機動車擁有量達104.6萬輛(其中私人小汽車49萬輛),而停車泊位僅有31.5萬個。按照國際通行的1∶1.2的泊位供需比例,僅私家車就需要停車泊位59萬個,即使現有停車泊位全部用于私家車,缺口就達50%。而香港現有59萬輛機動車,但有63.86萬個停車泊位,是武漢的2倍。

5、人、機、非沒有嚴格分離,過街設施缺乏。

武漢2010年三環(huán)線內人行立體過街設施126座,其中人行天橋85座,過街通道41座,與大城市的要求差距明顯。如香港現有1169條人行天橋及人行隧道,北京有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共620座,廣州現有人行立交規(guī)模也已超過270座。

6、管理措施還需加強。

管理措施對城市道路交通暢通影響極大,武漢存在交通組織不盡合理、占道經營、違章停車、車輛隨意變道、交通指示系統(tǒng)不完善、交通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交通組織還待進一步優(yōu)化,道路資源沒有充分利用,削減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7、城市規(guī)劃布局結構不合理。

就業(yè)崗位與居住的協(xié)調分布、完善的生活設施配套等均能給交通帶來好的結果。目前武漢部分區(qū)域現狀功能較單一,以居住功能為主,不能提供相對平衡的就業(yè)崗位,增加大量的交通往返于中心城區(qū)與周邊組團之間。如后湖、常青、金銀湖、南湖等地區(qū)與主城區(qū)之間的交通,不僅出行距離長,而且其中機動車出行比例高,高峰時段道路雙向流量分布不均勻,潮汐現象明顯,高峰時段易出現擁堵。

8、施工對交通的影響。

武漢市處于大建設、大發(fā)展時期,多個建設階段并存,既有大規(guī)模的軌道建設,也有大規(guī)模的道路建設;既有快速路網的建設,也有次支路的建設;既有道路的新建,也有道路的升級改造。武漢市現有各類工地近5000個,其中在建交通項目約300個。這些項目基本位于城市干道和交通的主流向上,施工將占用一定的道路資源,減少實際交通供給,將給原本擁擠的道路新增巨大的壓力。

三、城市交通擁堵的深層原因。

(1)青年路新華路片區(qū)。該片區(qū)指青年路(發(fā)展大道—解放大道)和新華路(發(fā)展大道—解放大道)所夾區(qū)域。長約4公里,寬約0.8公里,面積約3.3平方公里,公用路網密度5.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區(qū)內部路網),路網間距平均300米,最小間距180米,最大1000米,僅有2.5縱和10橫的道路網絡,路網分布極不均勻。是漢口地區(qū)典型的堵區(qū)。

其主要原因是該范圍內有中山公園、北湖、西湖等公園,又有多個大型居住小區(qū)。這些致使公用道路上一般長達300至1000米無連通道路,各小區(qū)都像一個口袋,各口袋的出口都連接到一條主次干道上,同時利用同一條道路出行,導致擁擠。各小區(qū)內部道路不對外,利用率極低,致使小區(qū)外部公用主次干道使用功能不明確,既當小區(qū)支路(短距離出行),又當干道使用(過境交通),同時又是步行道和非機動道。這導致公用道路功能混雜,斷面過寬,道路寬度往往是50米以上,含6條機動車道+兩邊5米左右的非機動車道+5米左右的人行道。另外,因為小區(qū)以居住功能為主,內部不可能將各種設施配套齊全,小區(qū)居民對外出行率高,且主要依靠私人交通工具(私家車、電動車、自行車),這樣又導致私人交通工具購置率高和使用率高。

(2)中南路、武珞路、卓刀泉北路和八一路圍合的片區(qū)。該片區(qū)長4公里,寬0.9公里,面積約3.8平方公里,路網最小間距880米,最大2200米,僅有2縱和4橫貫通的道路網絡,公用路網密度僅3.4公里/平方公里,路網分布極不均勻。該片區(qū)分布著武漢大學、武漢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洪山公園等,內部道路均不能對外使用,公用道路貫通性極差。是武昌地區(qū)典型的堵區(qū)。

2、武漢典型暢通片區(qū)分析。

(1)漢口老租界片區(qū)。該片長4.0公里,平均寬約1.0公里。該片區(qū)面積與常青路新華路片區(qū)相當,約4.2平方公里,公用路網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區(qū)內部路網),路網平均間距150米,最小路網間距100米,最大200米,有5縱18橫的道路網絡,路網分布均勻。

該片區(qū)除中山大道江漢路段擁堵外(為商業(yè)密集點),其余道路均全日不堵車,且道路斷面均很窄,大多2車道﹢兩邊2—3米人行道,該區(qū)域多采用單向交通組織,公交線路布置合理,交通順暢。

(2)青山區(qū)南干渠片區(qū)。該片區(qū)長3.3公里,寬1.2公里,面積約4.0平方公里。該片區(qū)道路分布均勻,平均間距200米,公用路網密度9.2公里/平方公里(不含小區(qū)內部路網),約為常青路新華路片區(qū)的2倍。該片區(qū)道路斷面均不是很寬,2車道居多,兩邊2—3米人行道,公交線路布置合理,整個片區(qū)交通暢通,流量分布均勻,市民出行便捷,步行也極方便舒適。

3、國際先進城市路網分析。

日本東京都總面積2186平方公里,人口1300萬,汽車保有量460萬輛,人均0.36輛;北京市域面積16807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1961萬,機動車保有量480萬輛,人均0.25輛。由于人口密集,交通堵塞也曾是東京市府面臨的難題。盡管現在也經常堵塞。東京都人均機動車比北京多,路比北京窄,其解決交通擁堵除了靠公共交通,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非常完善的路網格局,緩解了高峰期的交通擁堵狀況。

東京中心城(區(qū)部)621平方公里(與武漢主城區(qū)相當),道路總長約1.18萬公里,道路總面積9834萬平方米,道路面積率約16%,路網密度為19.03公里/平方公里,約為武漢主城區(qū)的6倍。東京路網主要由街道、小區(qū)內部道路(是貫通的)和高速路組成。中心城區(qū)路網分布均勻,道路平均間距為100米,很少有被大院分隔的情形,很多樓宇四周均有道路可通行,道路之間的間距為30—40米。

四、對策建議。

從以上各片區(qū)路網和交通運行的差異分析可知,武漢市部分片區(qū)內的居住區(qū)、學校、醫(yī)院、公園等大單位自成體系,嚴重分割道路,造成路網格局不合理,從而形成大尺度、低密度的城市路網,帶來長距離、跨區(qū)域的出行需求,而同時公交體系不完善又促使市民依賴私人交通工具出行,最后大量交通集中于主干道上,且主干道上交叉口主要依靠信號燈轉向,容易引發(fā)主干道交叉口的嚴重堵塞。構建小尺度、高密度的路網,減少長距離、跨區(qū)域的出行需求,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結構,這是改善交通擁堵的關鍵。為此建議:徹底打開各居住小區(qū)、各大單位。城市的交通不能由房地產開發(fā)商主導,城市開發(fā)需要統(tǒng)籌安排,打開各居住小區(qū)、各大單位,讓道路相互貫通起來,形成密集的`路網,路網間距應控制在200米之內,路網密度應在10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一方面能夠有可能充分組織單向交通,提高通行能力;另一方面還可提供大量的沿街商鋪,解決就業(yè)。減少甚至廢除主干道。封閉的小區(qū)、大單位是造成堵塞的原因,主干道+信號燈的通行方式則是形成堵塞的載體。建議將目前規(guī)范規(guī)定的“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城市路網體系逐步調整為“快速路+街區(qū)道路+街區(qū)內部道路”的體系,近中距離出行依靠街區(qū)道路,長距離出行依靠快速路、無信號燈。通過路網結構的調整和改變,改變市民的出行習慣和方式,建立高比例的公交出行結構。由當前的私人交通工具(大量小汽車、大量電動車、大量自行車)為主,公共交通為輔的模式,轉變?yōu)樗饺私煌üぞ?少量小汽車、少量或無電動車、少量自行車)為輔,公共交通為主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武漢市綜合交通規(guī)劃研究院:武漢交通發(fā)展年度報告(藍皮書)[r].2011。

[2]鄧毛穎:廣州市交通運行特征分析及改善途徑[j].城市問題,2010(11)。

[3]楊向前:民生視域下我國特大型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研究[j].城市規(guī)劃,(1)。

[4]高明華、張正河:關于大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解決途徑[j].城市問題,(10)。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678521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