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優(yōu)秀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14:06:1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優(yōu)秀17篇)
時間:2023-11-05 14:06:13     小編:雁落霞

總結是思考前進的必備步驟,是成長的支點??偨Y中可以結合具體的案例或事例,使總結更加生動有趣。范文是總結寫作的參考,但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一

《基礎教育》從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材開發(fā)與管理、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的培養(yǎng)和培訓、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九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對新課改加強認識,熱情投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師素質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

這是一個認識問題,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認識如果落后于新課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談。什么是新課程改革?對于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是滿頭霧水,到底什么是新課改誰也說不出一個頭道來,綜合各種對新課改的釋義也只能歸納出一個模糊的概念即:通過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使教育教學真正進入素質教育的軌道。它講究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功能。為什么要進行課程改革?眾所周知某種教育方式的確立是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因素制約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許適合當時的經濟發(fā)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短,面對這些新情況,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必然有其不適應的地方。過去的教學是有許多弊病的。如強調共性,忽視個性,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我們現(xiàn)在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自主地進行反思與總結,而不是被動的應試,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是要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印度哲學家奧修有一句名言:“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蔽覀兪欠窨梢赃@樣理解,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腳之所以能忘記,恰恰說明鞋之合腳;如果鞋不合腳,腳就會被時時記住。同樣,當學生在一種適合自己的教育環(huán)境中生長時,我們就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在課堂上。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就會意想不到地被激活。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的實際教育教學中并不鮮見。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當提供適合學生教育環(huán)境的角色。因此,我們必須用心記?。何覀円獎?chuàng)造的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我們要轉變角色,走進新角色。我們教師就要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變?yōu)閷W生自我發(fā)展的促進者和領路人,由教學活動中的主角變?yōu)閷W生自主性學習的指導者和拓荒人。在教學方式上,要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被知識牽著鼻子走。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不斷反思自我,營造維持他們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

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甚至制約課改的進行,今天的學生不再是幾年前的學生了,他們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對新事物的追求與敏感往往超越了我們成年人。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勤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基本素養(yǎng),以滿足新課標的課堂教學要求,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當中,要讓學生去想、去做,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去感悟知識。因此,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學生發(fā)展的潛能,維系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要有靈活的課堂應變能力,以保證雙方的協(xié)調發(fā)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二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修訂原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創(chuàng)新導向,主要在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兩個方向八個方面發(fā)生了變化。聚焦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適應未來發(fā)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推動基礎教育課程由學科立場向教育立場轉型。借此緣由,我通過對比學習新舊兩版課標(2011年版和2022年版),認為新課標在美術學科上的“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一是,核心素養(yǎng)內涵的“新”。新課標提出的藝術核心素養(yǎng)“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與高中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圖像識讀、美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審美判斷、文化理解”不同之處在于將“圖像識讀和審美判斷”合并,變成了“審美感知”,強調了課程的綜合性,學生的主體地位,將教學回歸到人本身,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提升審美情趣。

二是,課程內容結構的“新”。將以往的按學習領域的劃分方式轉變成按藝術實踐進行劃分,以學習任務為驅動,美術語言始終貫穿其中。從課程內容設置的順序可以看出,每一學段均以注重發(fā)展學生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yǎng)的“欣賞·評述”為起點,到以強調發(fā)展學生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意實踐素養(yǎng)的“造型·表現(xiàn)”和“設計·應用”,再到加強課程內容、社會生活與學生經驗之間聯(lián)系的“綜合·探索”。內容設定層層遞進,加強了學科間相互關聯(lián),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yǎng)。

三是,教學實施的“新”。由以往按四大學習領域劃分的單一的、獨立的授課方式,轉變?yōu)檎w的、系統(tǒng)的授課方式,強調以任務、主題或項目的形式開展教學,將知識、技能嵌入其中,通過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深度理解知識、技能,提升綜合能力。

雖然這里是以新課標體現(xiàn)在美術學科上的“新”為主要說明,但從該版課程標準名稱《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可以看出,美術學科已經與音樂、舞蹈、戲劇、影視融為一體,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學習理論或實踐的過程中,應該將自己視野擴寬,樹立整體意識,不僅要注重學科知識內的縱向銜接,更要注重知識間的橫向配合。堅持以素養(yǎng)為導向,重視將知識內化、實踐和運用的教學,加強對學生藝術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

李怡。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三

區(qū)域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報告

秋,武勝縣教育局提出了“以技術升級為抓手,實現(xiàn)城鄉(xiāng)教育均衡發(fā)展,以四課同創(chuàng)為載體,促進師生素質全面提升”的總體目標和“讓課程活起來、讓師生動起來”的行動目標,該縣以“點面結合、區(qū)域聯(lián)動、整體推進”為策略,分“實驗試點、總結推廣、全面鋪開”三個階段有序推進。通過三年多的實踐,課改理念已深入武勝縣師生心中,課改體系基本搭建完成,課改舉措全面實施。以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契機,武勝縣確立了“繼續(xù)全面推進課程改革,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的課改思路,11月29日,該縣召開了“四課同創(chuàng)”工作推進會,把課改工作向縱深推進、向深水區(qū)推進,引發(fā)了全縣學校追求教育質量提升的“蝴蝶效應”。

打造課改團隊主動引領示范

“如果再不轉變觀念,照老一套做事,恐怕真的要遭下崗了?!?1月9日,國培計劃遠程培訓專家送教活動結束后,一位老教師由衷地感慨。據統(tǒng)計,今年武勝縣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大力實施“萬名人才培訓”計劃,先后組織近300名領導干部、4300余名教師參加片區(qū)級以上培訓。各片區(qū)、學校圍繞構建高效課堂定期開展專題研討、經驗交流、專家講座等活動,切實提升了中小學教師的業(yè)務能力。

“趁我們年輕,多看一些,多學一點,將受用終身?!泵褡逍W的教師唐麗在聽完導師劉芳的示范課后說道。劉芳是武勝縣走出四川獻課的第一人,她帶領團隊,建立起“杏壇芳菲”名師工作室,以其飽滿昂揚的工作熱情,篤志研究,潛心摸索教學規(guī)律,深入推進課程改革,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名師工作室還充分發(fā)揮團隊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送教下鄉(xiāng)、結對幫扶活動,推動了全縣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目前,武勝縣已評選縣級教學名師300人,確定“專家型校長”培養(yǎng)對象16名,“專家型教師”培養(yǎng)對象19名。

為了深入推進課程改革,武勝縣狠抓課研,提升教師科研水平。今年,該縣65項課題被列為省閱讀課題子課題,104項課題獲批市級立項,57項成果獲市第六屆校本課題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該縣注重提升課堂教學實效,開展了16個科次的“同課異構”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大賽、新課程優(yōu)質課展評、誦讀比賽、口語比賽等,以實現(xiàn)以賽促教、以賽促研的目的。今年以來,該縣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獲全國二等獎1人,省一等獎1人、二等獎5人,市一等獎8人。三年來,武勝縣實現(xiàn)了新課程研究與培訓的全覆蓋,形成了參與課改、主動研究課改的良好局面,培養(yǎng)了一大批懂理念、明方法、樂實踐、善科研的教師,為該縣“四課同創(chuàng)”探索實踐凝心聚力、求真務實、夯實質量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

提升課堂內涵創(chuàng)新推廣模式

課堂上學生6人或8人圍坐一圈,有的圈點勾畫、有的低頭沉思、有的低聲討論,這是武勝縣烈面初中8年級1班語文課上的情景,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是《孤獨之旅》,老師組織學生探討“孤獨”的含義,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補充或評價,老師只在學生們說得偏頗或不到位的時侯,才進行點撥引導。

這樣的.自主課堂在武勝縣已經成為教學常態(tài)。武勝縣教研室主任湯繼光說:“各學校通過加強小組建設、開展合作探究、完善課堂模式等方式,讓小組合作探究式教學得以全面實施。”為實現(xiàn)課堂優(yōu)質高效的目的,該縣教育局計劃用一年半時間,在全縣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課堂教學分層達標晉級活動,努力實現(xiàn)課堂教學理念、教師行為、學生狀態(tài)、學習效果、教師教學常規(guī)、學校教學管理的達標。各學校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各種成熟的教學模式,逐漸形成了“既有模而不唯模”的新局面。

說起課程改革,武勝縣教育局局長汪杰對此激情澎湃、信心滿懷,“常態(tài)課研,重在務實;自主課堂,重在高效;陽光課間,重在堅持;多彩課外,重在求精”?!八恼n”中課堂變革是課程改革最具革命性的環(huán)節(jié),課堂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因此,在全縣教育改革向內涵與質量提檔升級的新形勢下,該縣教育局要求各學校正視現(xiàn)實,居安思危,凝聚共識,一是如何將教與學融為一體,二是如何讓學生的興趣愛好得到激發(fā),三是怎樣完善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耙胝n程改革工作要走出倦怠期,必須繼續(xù)堅持以四課同創(chuàng)為載體,在課堂教學內涵發(fā)展上,細微著力,提升學校教育質量。”汪杰這樣說道。注重課外實踐增強課改實效開展陽光課間活動。把陽光課間活動納入課程序列管理,逐步形成春季、冬季、晴天、雨天四種模式,廣播操、課間操、趣味游戲、自由活動四大板塊。各學校結合實際自主開發(fā)出了國學操、交警操、花環(huán)舞、扇子舞、兔子舞、竹竿舞以及鉆山洞、疊羅漢、踩高蹺等30余種項目。開展“3+n”活動?!?”指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1項藝術特長,“n”指勞動、科學等方面的技能?!?+n”活動實施課程化組織、社團化管理,每周安排2至3節(jié)課集中進行,讓學生“三自四定”(自主參與、自主選擇、自主管理、定時間、定地點、定教師、定內容),擁有充分的自主空間。其間,涌現(xiàn)出沿口鎮(zhèn)小學的川劇、民族小學的器樂、城南小學的陽光課間、舊縣小學的剪紙藝術等素質教育的成果典范。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武勝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綜合實踐基地,占地500畝。白天,同學們在這里參與服裝設計、手工編制、推豆花等生產活動,體驗種植、養(yǎng)殖的勞動樂趣。晚上,基地為各類文娛晚會、篝火晚會、演講比賽搭建競技平臺,讓同學們的藝術活力盡情迸發(fā)。

打造辦學亮點提升課改成績武勝縣課改回歸課堂本真的同時,也提升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目前,該縣的自主課堂打造出了“三環(huán)五步”、“導啟自主”、“361”的“三活”高效課堂模式,確立了以“常態(tài)課研創(chuàng)優(yōu)質、自主課堂創(chuàng)高效、陽光課間創(chuàng)活力、多彩課外創(chuàng)特色”的課程改革核心載體,在被列為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12月2日至4日,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指導委員會武勝縣“四課同創(chuàng)”工作研討會在該縣召開,武勝課改模式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今年4月、5月,全市特色學校創(chuàng)建推進會、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暨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工作現(xiàn)場會召開?!敖陙砦鋭倩A教育質量穩(wěn)步提升,‘四課同創(chuàng)’已經成為全市課改的重點考核范疇,這是武勝縣實踐課改、享受課改、堅持課改的結果?!笔薪炭扑彼L任思惠在推進會上說道。

“我縣計劃再用兩年時間完成本輪課改,構建完備的課程體系和科學的教學模式,規(guī)范師生評價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機制,用信息化帶動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縣域教育均衡發(fā)展?!痹摽h主管教育的副縣長劉文濤如是說。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四

(一)改革的背景?

1.參與國際競爭的客觀需要?

2.提高國民素質的迫切要求?

(1)面向全體?

(2)全面發(fā)展?

(3)主動發(fā)展?

(二)改革的目標?

1.總目標?

(1)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

(2)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3)民主和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

(4)社會責任感。?

(5)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

(6)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7)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2.具體目標?

(三)改革的進展?

1.現(xiàn)行課程計劃和語文教學大綱的'修訂?

2.現(xiàn)行中學語文教材的修訂?

3.新課程方案的制訂與實驗?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教育部制訂)。

高中。

[1][2][3]下一頁。

語文課程標準正在研制之中,計劃于2002年正式出臺。?

初中語文有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語文出版社出版的三套實驗教材。?

2000至2004年:完成新課程體系的制訂、實驗和修訂;2004至2010年:逐步在全國推行新課程方案。

二、語文學科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一)歷史的回顧?

呂叔湘先生在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報》上發(fā)表《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他說:中小學語文教學是個老問題,也是當前不容忽視的一個嚴重問題。中小學語文教學效果很差,中學畢業(yè)生語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對于少、慢、差、費的嚴重程度,恐怕還認識不足。十年的時間,2700多個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

20多年來,我國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為我國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優(yōu)異成績。全國各地成立了許多語文教學研究的群眾性組織,出版了難以計數的研究論文和專著,涌現(xiàn)出一大批著名的語文教師和語文教育專家??梢哉f,語文教學研究日趨活躍,研究陣地日益擴大,研究隊伍不斷壯大,思想活躍,論者輩出,各有所見;研究內容廣泛,探索多向,呈現(xiàn)出多視角、多側面、多層次的特點。但總的說來,大多數研究還停留在教學經驗總結的層次上,語文教學的理論研究亟待深入。

(二)國外的觀照?

1.教學觀念:語言的實際運用與文學文化熏陶并重?

2.培養(yǎng)方向:智力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并重?

3.教材編寫模式:由分科逐漸趨向綜合?

4.訓練體系:以閱讀、寫作為中心?

從各國的語文教學實踐來看,聽、說教學很不系統(tǒng),閱讀和寫作教學仍然占據主體地位。閱讀和寫作在教材中的地位各國也不盡相同。有的以閱讀為中心,有的以寫作為中心,但多數國家都把閱讀訓練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日本是“閱讀中心”,閱讀占總課時的80%,寫作僅占20%。法國基本上是“寫作中心”,閱讀教材只是寫作訓練的素材。

5.閱讀教材:語文知識與語文能力密切結合。

6.寫作教材:文體訓練與能力訓練互相補充。

(三)這次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1.教材?

2.教學?

上一頁[1][2][3]下一頁。

3.考試?

(四)語文教育討論。

《北京文學》1997年第10期發(fā)表了一組“憂思中國語文教育”的文章。從此,社會上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大討論。這次討論的主要情況,反映在以下三本書里:一是王麗編的?《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二是孔慶東、摩羅、余杰主編的《審視中學語文教育》(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三是鐘曉雨主編的《問題與對策: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總的看來,盡管這次討論中有一些偏激甚至錯誤的言論,但多數同志都是出于對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關心、支持,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小學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不少富有建設性的建議。這些作為這次討論的積極成果,已經化為語文教育改革的新理念為人們普遍接受,并將對今后的語文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樹立新的語文教育理念。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遵循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

3.全新的語文學習方式?

4.語文課的開放性和時代性?

語文課必須立足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須具有開放的視野,注重綜合性學習和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仲哲明《應〖bfq〗用語言學研究的現(xiàn)狀和展望(上)》“中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見許嘉璐等主編《中國語言學現(xiàn)狀及展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

《呂叔湘論語文教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7。?

《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李嵐清《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加快素質教育步伐,為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團結出版社,2001。

雷實《國外母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語文建設》2001年增刊。

(顧之川。

上一頁[1][2][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五

我國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研究

新一輪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工作分三個階段:醞釀準備階段,試點實驗階段和全面推廣階段。在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第一階段,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部頒發(fā)了《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義務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階段18科課程標準的實驗稿;編寫審查了各科實驗教材,目前已有20個學科的(小學7科、中學13科)49種中小學新課程實驗教材將在今年9月首次在實驗區(qū)試用。同時關于課程管理政策、評價制度、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并將在實驗區(qū)逐步應用。根據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部的部署,實驗工作擬用三年時間。秋季,在對實驗區(qū)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課程改革工作將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到,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進入新課程。今年全面啟動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研制工作。開始組織新高中課程的實驗推廣工作。至此,在我國逐步形成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體系。

新一輪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在優(yōu)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管理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改革與發(fā)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對推動我國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領域素質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實施,為培養(yǎng)新一代創(chuàng)新人才發(fā)揮重大作用。

適應未來發(fā)展確定新時期培養(yǎng)目標

當人們回顧本世紀一百年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發(fā)展,思考把一個什么樣的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帶入21世紀的時候,發(fā)現(xiàn)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重心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知識是第一位的,發(fā)展到能力很重要,發(fā)展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更重要。而我們的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關注最多的是知識,中小學教師最關心的、談論最多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師(不到10%)意識到人的情感、價值觀、個性、創(chuàng)造性更重要。這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我們今天的課程、考試評價制度、社會的價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輪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決不是換一套教科書,也不是課程內容的調整,而是一場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師資培訓以及保障支撐系統(tǒng)等,是一個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的全面改革。

[1][2][3][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師的培訓、學習、提高,顯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如何建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是當前學校發(fā)展和教師成長的現(xiàn)實要求,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方向和重點。如何把學校建構成一個學習型、科研型的組織,是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市教育局“關于建立以校為本教學研究制度的意見”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確立“學校是教研基地、教室是教研室、教師是教研員”的新理念,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的辦學發(fā)展意識,確立“教師發(fā)展學?!钡挠^念,不斷引領教師向專業(yè)化、職業(yè)化方向發(fā)展,促進學校辦出典型、辦出特色、創(chuàng)出品牌。

面對新課程,我們碰到了原先估計不到或估計不足的困難和困惑。如課堂教學中,如何處理三維目標的關系?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如何開展有意義的探究活動?我們面對的大班教學,如何針對個體的差異進行教學?課堂教學中即時性評價如何進行等等,這些操作層面上的問題,向我們提出挑戰(zhàn),我們的教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面對困惑,西華中學的園丁們緊緊依靠“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和專業(yè)人員的專業(yè)引領”這三種力量。努力學習課程理念,刻苦鉆研課標教材,認真進行教學反思,積極開展集體備課,在課改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扎實的腳印,收到了一份份豐熟的碩果。

課改的實施是一個痛苦而漫長的過程。為了加強教師之間交往、互動、合作和專業(yè)切磋,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西華中學教科研》應運而生?!督炭蒲小妨⒆阌谒刭|教育,堅持“解讀課標、探討理論、交流經驗、指導實踐”的原則,致力于課改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服務于全校教師和學生,為我校教研教改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為大面積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新課程的啟動,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為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教研教改,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理念決定意識,理念決定行動?!敖淌菫榱瞬唤獭薄ⅰ皭凼亲詈玫慕逃?,《西華中學教科研》問世了,讓我們呵護她、培育她,讓她陪伴我們轉變觀念、更新理念、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去戰(zhàn)勝課改征途上一個又一個險阻,去奪取教育教學中一次又一次勝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七

第一次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聽張四保老師的課改專題報告,我覺得課改給人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它恰似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為什么要課改?首先,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學過程突出多樣性和選擇性,讓每位充滿個性的學生都得到充分的選擇自由,從而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即構建以人為本、百花齊放的新型教學體系;它變沉悶、閉塞的課堂為歡聲笑語,使課堂充滿自由、民主、和諧的氛圍;它更注重的是師生的交流、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體驗,它還注重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習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課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關系著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長。課改應是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的大事。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溝通”和“合作”的過程。我們常常說溝通從心開始,課改的對話就是一場社會性的、多重網狀式的對話。

第一,課改需要加強老師與學生的心靈對話。教學只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才能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創(chuàng)設民主和諧的對話氛圍,正是這種雙邊活動的有力體現(xiàn),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它能使學生置身于快樂之中。當然,教師在對話中要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學生的探索、研究、討論之中。與學生一起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交換自己的看法。教師用商量的、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展開討論。比如“我想這樣做,大家看行不行?”“這位同學是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學生向教師提問題。教師要熱情對待,積極回答。在對話中,要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把話說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八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從課程改革的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材開發(fā)與管理、課程評價、課程管理、教師的培養(yǎng)和培訓、課程改革的組織與實施九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對新課改加強認識,熱情投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教師素質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前提條件。

首先,加強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和觀念。這是一個認識問題,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認識如果落后于新課程改革思想理念,那么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一切都是空談。什么是新課程改革?對于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是滿頭霧水,到底什么是新課改誰也說不出一個頭道來,綜合各種對新課改的釋義也只能歸納出一個模糊的概念即:通過新課程改革促使教師的教育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使教育教學真正進入素質教育的軌道。它講究的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位一體的教育功能。

為什么要進行課程改革?眾所周知某種教育方式的確立是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因素制約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許適合當時的經濟發(fā)展,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體制的變化,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知識的更新越來越短,面對這些新情況,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必然有其不適應的地方。過去的教學是有許多弊病的。如強調共性,忽視個性,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我們現(xiàn)在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自主地進行反思與,而不是被動的應試,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是要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人的。因此,新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其次,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印度哲學家奧修有一句名言:“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腳之所以能忘記,恰恰說明鞋之合腳;如果鞋不合腳,腳就會被時時記住。同樣,當學生在一種適合自己的教育環(huán)境中生長時,我們就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在課堂上。這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效率就會意想不到地被激活。這樣的情形在我們的實際教育教學中并不鮮見。

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當提供適合學生教育環(huán)境的角色。因此,我們必須用心記住:我們要創(chuàng)造的是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我們要轉變角色,走進新角色。我們教師就要由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變?yōu)閷W生自我發(fā)展的促進者和領路人,由教學活動中的主角變?yōu)閷W生自主性學習的指導者和拓荒人。在教學方式上,要體現(xiàn)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被知識牽著鼻子走。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恰當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不斷反思自我,營造維持他們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

第三,努力提高教師的素質是關鍵。教師的水平,直接影響甚至制約課改的進行,今天的學生不再是幾年前的學生了,他們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對新事物的追求與敏感往往超越了我們成年人。這就要求我們廣大教師要勤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基本素養(yǎng),以滿足新課標的課堂教學要求,課程改革的教學模式突出的是“探究”,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當中,要讓學生去想、去做,從而在這個過程中去感悟知識。因此,這不僅要求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發(fā)現(xiàn)和挖掘學生發(fā)展的潛能,維系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還要有靈活的課堂應變能力,以保證雙方的協(xié)調發(fā)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九

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線教師,一個多月的實踐,我有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搞好師生關系,是做好實驗的良好開端

教師與學生建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yōu)閹熒W,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上課將不再會是無所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運動、專業(yè)成長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

二、以學生為發(fā)展中心

將知識、技能分解,并從部分到整體,有組織的加以呈現(xiàn)。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培養(yǎng)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真正的自主學習、研究學習。

如:教學聲母、韻母,絕大部分孩子都能看到便發(fā)準音。課堂上就先給他們幾分鐘的時間預習每課內容,然后再把每一項“搬”到黑板上,一一來考他們,孩子們積極性特別高,并能專心聽別人讀得是否正確,是否比自己好。

三、教師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當與孩子交往時,孩子回答問題表達不清楚、語句說不完整時,教師的一個點頭、微笑、一句話的點撥、一個示范動作等都能給孩子以啟示,使孩子受到感悟進而明確自己的行動目標。

四、利用一切有利時機,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當孩子有興趣、身心處于最佳狀態(tài)時,教學內容能夠用多種形式來呈現(xiàn)時,遭遇到理智的挑戰(zhàn)時,能自由參與創(chuàng)新時,被鼓舞和被信任作重要的事情時,學生對教師充滿信任和熱愛時,他們學的最好。所以抓好這些契機也便抓住了孩子。如:課堂上鼓勵他們當小老師,不時的給他們一句表揚的話和一個小禮物,課間穿插游戲緩和氣氛等效果極好。

五、教學、學習方式的改變有利于孩子身心的發(fā)展

座位的改變有利于孩子間的研究性學習,增加了孩子間的交往,學會了互相幫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對教師的教也起到了一個促進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十

今年秋季,西安市雁塔區(qū)啟動國家義務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試驗,這標志著陜西省以課程教材為核心的`中小學教學內容改革開始啟動。

針對現(xiàn)行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內容偏難、繁瑣、陳舊等弊病,陜西省決定啟動新的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新的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將積極開發(fā)適應陜西省情的地方課程,學??砷_發(fā)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小學加強綜合課程,初中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據悉,這項改革明年將在各地市所轄的區(qū)和楊凌示范區(qū)推開,到,全省全面推行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十一

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思考

鄧雙喜

(衡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湖南衡陽421008)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系統(tǒng)工程。只有以考試制度改革為導向,以教師培訓為基礎,以配套政策為保證,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現(xiàn)代化為依托,才能確?;A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并取得實效。

關鍵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導向;基礎;政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一項綜合性系統(tǒng)工程。它不僅包括課程架構的確立(課程類別劃分、科目設置),課程標準的制訂,教材、教學參考資料的編寫,教師培訓,教學過程、組織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以及課程管理、課程評價等主體方面,而且包括著考試制度、教師培訓、配套政策和教育手段現(xiàn)代化等方面的配套改革。這些配套改革不完善,將會嚴重制約課程改革的進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必須抓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考試制度改革為導向

考試是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對于教育實踐和課程實施具有深遠的導向作用??荚囍贫炔桓母?,課程改革就會步履維艱。一位重點高中的校長說:“現(xiàn)行考試制度不改,課程改革就沒有適宜的空間和環(huán)境?!?/p>

眾所周知,考試尤其是各級各類升學等選拔性考試是教育的指揮棒??荚嚨膬热荨⑿问胶头绞綐O大地影響著教育的價值標準,左右著學校、教師、學生努力的方向。近年來,我國對各級各類考試制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原來那種只重視知識檢測的狀況正在得到改變。如高考開始注重綜合知識、綜合能力的檢測,中考也逐步注重考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體育、藝術能力等。但是,總的來說,現(xiàn)行考試制度未能從根本上跳出傳統(tǒng)考試制度的窠臼,考試的內容仍然過分注重知識的重現(xiàn),忽視試題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對于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核,對于求異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的考核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社會對于教育的評價與素質教育的方向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認識偏差。在升學、就業(y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和評價基本上聚焦于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社會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單純以應試的成績評價教育的傾向。特別是少數政府、企業(yè)領導的教育觀存在嚴重的偏差,有的還在正式的場合片面地宣傳應試教育,在社會上產生了不良影響。因此,要順利推進課程改革,必須改革現(xiàn)行考試制度和評價制度。

首先,要加大考試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進程??荚囋u價的價值標準要從知識的掌握轉變?yōu)槿婧饬繉W生在知識、技能、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發(fā)展。

其次,應淡化考試的選拔功能,強化考試的診斷、矯正和反饋功能。要改革單純以考試來決定升學、錄取的做法,拓展教育評價的手段和方法。比如為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yè)成績、身體狀況、興趣特長各方面的發(fā)展建立檔案,長期記錄,長期跟蹤,將檔案材料作為升學、錄取的重要依據;重點學校的錄取采取公開招考、分配名額、保送錄取相結合的辦法等。可賦予課程改革地區(qū)、學校一定范圍的考試自主權,如中考可由課程改革地區(qū)自主組織,在高考上給這些地區(qū)和學校開辟一定的實驗特區(qū)。

再次,完善督導評價制度,建立一支權威的政府督導機構,健全全面督導、評價學校工作的標準和制度,強化督導評估對于學校教育工作的導向作用。

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教師培訓為基礎

課程改革,教師是關鍵。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課程觀念必須由教師去付諸實踐;新課程的教學特點、原則、方法和手段也必須由教師去掌握。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往往習慣于原有的課程觀念、教學方法和模式,要適應新課程的特點和要求,必須參加培訓。如習慣于教分科課程的教師在教綜合課程時,要打破傳授系統(tǒng)學科知識的觀念,要開闊自己的視野,擁有多方面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特別是整合有關知識領域的能力、解決綜合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以及運用新的教學方法、手段,掌握全新的課程評價模式,等等。這就要求通過組織教師培訓,轉變教師的課程觀念,拓寬教師的知識面,培養(yǎng)所需的技能和能力,提升教師的素質。

課程改革中教師培訓的關鍵是保證所需的經費和時間。至于教師培訓的形式和渠道,可以靈活多樣??梢圆扇 罢堖M來,送出去”的形式,送教師參加各種專題培訓班、講座、觀摩學習、調研考察,請專家來校為教師舉行報告會等;也可以校內組織教師學習、研討,請本地、本校的專家舉辦報告、講座,開展本地培訓、校本培訓等。此外,組織教師上課程改革研究課,也是培訓、提高教師的好途徑。這種培訓如果能與學歷教育和教師繼續(xù)教育結合起來進行,則更能保證培訓的時間和培訓渠道的暢通。

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配套政策為保證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以一系列配套政策為保證;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就不能確保課程改革順利進行。在當前課程改革過程中,亟待解決的政策問題主要有:

1.增加教師編制,提高教師待遇,解決教師編制緊、負擔重的問題。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一直在扎實有效地推進素質教育,提倡為學生減輕負擔,提高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實際上意味著教師要比以前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鉆研業(yè)務,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這就等于說,學生的負擔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加重了。隨著中小學教育質量酌逐步提高,隨著人們對教育期望值的日漸高漲,中小學教師編制緊、負擔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而課程改革對教師素質和工作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學不斷提高的工作要求與教師有限的時間、精力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核定和增加教師編制,提高教師待遇,保護教師課程改革的'積極性。

2.改善基礎教育教學條件,解決班額普遍太大的問題。在一些地區(qū),教育的發(fā)展相對滯后于人口的增長及經濟的發(fā)展,致使校舍緊張,班級人數膨脹。當今,個性化教育、活動化教學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共同趨勢,小組教學、個別教學已成為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甚至靈活多樣的課桌椅擺放形式也成為了改革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班額太大,嚴重制約了教育改革的進程。這就需要逐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提供符合標準的班級授課條件。

3.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課程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一方面,課程理論工作者中,較少有人深入實踐研究、指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到基層和學校做課程改革的具體工作者并不多見。另一方面,地方、學校緊缺具有扎實的課程理論基礎又熟悉教育實踐的專業(yè)人員,由于沒有編制,即使想引進,也難以落實。因此,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解決課程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必由之路。

4.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新課程對廣大教師來說是一個新事物,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借鑒,因而在實施新課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目前參與課程改革的學校在評價教師工作量時,一般未能將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工作計人工作量,也未能提高課程改革科目在總體課程中的工作系數。同時,由于原有觀念、體制的慣性,一些地方仍然以分數、升學率等作為評價學校工作成績的主要指標;一些學校也仍然以分數、升學率、獲獎情況等作為評價教師工作成績的主要依據。課程改革的成效往往體現(xiàn)在學生的興趣、情感、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上,體現(xiàn)在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和個性的發(fā)展上,而這些東西是很難用常規(guī)的手段、辦法進行檢測和衡量的。這樣,即使課程改革取得了成效和成果,也難以從榮譽、工資、獎金上體現(xiàn)出來。因此,學校應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以保護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積極性。

5.設立課改專項經費投入。在課程改革過程中,需要開展教師學習培訓、進行觀摩調研、召開研討會、編印教學用書、聘請專家指導、鑒定成果等活動,要添置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改造教室等等,還要組織學生外出調查、考察、參觀、訪問,進行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這些都要求投入許多經費。因此,極有必要創(chuàng)造條件,設立專項經費用于課程改革。

四、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現(xiàn)代化為依托

現(xiàn)代化的課程好比是一座現(xiàn)代化的大廈,建造大廈時必須考慮通信系統(tǒng)的建設,這樣才能使大廈使用時能通過各種網絡迅速準確地與外界發(fā)生聯(lián)系。這里所說的與課程改革配套的通信工程就是指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現(xiàn)代化。運用信息技術于教育,可以提高教育過程中信息傳輸的數量、質量和速度,促進信息反饋,刺激多種感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可以提高教育教學的成效。從技術上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其主要內容是計算機多媒體的運用、局域網和因特網的建設和運用、教學軟件的開發(fā)利用以及教育信息資源庫的建設等。

近年來,許多參與課程改革的學校都十分重視教育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課程改革和教育環(huán)境、手段現(xiàn)代化的雙豐收。如深圳南山區(qū)將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現(xiàn)代化的兩翼,使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此外,課程改革還要求在運用信息技術的同時,充分運用其他現(xiàn)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手段的現(xiàn)代化。如錄音、錄像、vcd、投影、衛(wèi)星電視也是常用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上述教育技術雖然沒有信息技術那樣功能強大,但它們生動形象,性能穩(wěn)定,便于操作,在信息技術尚未普及的情況下,仍不失為優(yōu)良的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

參考文獻: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反思與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8).

[3]杜志強,等,新課程師資培訓的問題與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5).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十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總體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盀榱嗣课粚W生的發(fā)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價值追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是:要體現(xiàn)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體目標。

1.倡導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

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2.重建新的課程結構。

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qū)和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體現(xiàn)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體現(xiàn)課程內容的現(xiàn)代化。

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4.倡導建構的學習。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確的評價觀念。

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6.促進課程的民主化與適應性。

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十三

我市自9月啟動國家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以來,在宣傳發(fā)動、組織實施、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校本研訓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全省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的良好局面。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和《國家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加快我市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的進程,扎實推進素質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依據《應城實施基礎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方案》的要求,在前期實驗工作的基礎上,特制定本方案。

從9月起,全市小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四個年級的全學科同時啟動課改實驗工作。隨著我市課改實驗工作的深入以及孝感市各縣市區(qū)實驗區(qū)的相繼啟動,各部門各學校應進一步做好課改實驗的.各項工作,發(fā)揮省級實驗區(qū)的先行示范作用。

1、在前期實驗工作的基礎上,做好國家課程標準、課程計劃和教材的科學性、可行性驗證工作,并分別拿出驗證報告。

2、逐步形成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的工作機制,提高地方、學校課程建設與管理能力,探索課程發(fā)展機制;根據地域特點和辦學條件開發(fā)多樣的學校課程資源,將學校課程開發(fā)與學校特色建設相結合,研制學校課程標準,形成學校課程系列,高水平、高質量、有特色地編寫出《應城實驗區(qū)校本課程案例設計選編》。

3、積極開展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教學改革。做到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促進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各校要以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達標驗收活動為契機,探索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發(fā)展的關系,探討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形成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的關系,完善《應城市中小學“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達標驗收評價標準》。

根據新課程重視實踐與實驗教學的要求,各中小學要加強實驗室、微機室、圖書室及體育、藝術、勞動與技術等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教學設施的建設并提高其使用效率,促進學生活動場所的建設。

4、積極探索評價改革,逐步建立以促進學生、教師和學校發(fā)發(fā)展為目標的評價體系。對學生,要嘗試建立學業(yè)考試、綜合素質評定、成長記錄袋等多種形式并存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充分、和諧、主動發(fā)展。對教師,要嘗試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教師評價制度。對學校,要盡快建立新的評價制度,促進教育(-雪風網絡xfhttp教育網)均衡發(fā)展。

5、為引導新理念在實踐中能向縱深方向發(fā)展,要逐步建立新的培訓機制和培訓模式,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綜合素質,形成一支具有新的課程理念和研究能力的課程管理和教學研究隊伍,培養(yǎng)一批骨干教師和優(yōu)秀校長。

&nbs。

[1][2][3][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十四

摘要:文章就高師音樂教育改革成效性問題,提出現(xiàn)代教育理念在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實踐中指導性地位不明確,是導致高師音教改革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并對音教改革歷程與改革現(xiàn)狀進行分析,提出問題與建議。

關鍵詞:高師;音教改革;現(xiàn)代教育理念;指導性

20世紀90年代,我國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隨后國家頒布《新課程標準》,在基礎教育各學科中開始實施,并取得可喜的成績。與此同時,作為培養(yǎng)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的高師音樂教育也拉開了教育教學改革的帷幕。在基礎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師音樂教育在課程結構、教學手段與方法等方面做了許多新的嘗試。學術界關于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討論文章與科研課題也層出不窮。人們開始反思高師音樂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課程結構和教學目標與現(xiàn)代人才培養(yǎng)目標之間的差距等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與研究,取得了初步的進展與成績。然而,這離現(xiàn)代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在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歷程中,不難看出從理論指導到實踐探索都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現(xiàn)代教育理念在音樂教改實踐中的指導性地位不明確,是直接導致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發(fā)展進程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理念的轉變是教育改革的根本,關注和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念,并踐行于音樂教學實踐中,是每一位高師院校音樂工作者的職責。

一、現(xiàn)代教育理念

“所謂教育理念,是指關于教育未來發(fā)展的理想觀念,它是未來教育發(fā)展的一種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終極的范型”。[1]現(xiàn)代教育理念,是當代教育家在總結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礎上,以社會未來人才需求為前提,形成的對教育未來發(fā)展的認識理念。它作為社會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持著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前瞻性?,F(xiàn)代教育理念為我們呈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育人觀,學生發(fā)展的課程觀,多元、科學的評價觀,開拓創(chuàng)新的教學觀等等。這些嶄新教育觀念呼吁現(xiàn)代教育應培養(yǎng)人格完整、素質全面,具有開拓創(chuàng)新和適應社會能力的合格人才。這樣一個適應國家發(fā)展需要的高規(guī)格人才培養(yǎng)目標,需要一個良好的載體去完成與實現(xiàn),這個載體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作為承擔培養(yǎng)基礎音樂教育師資的高師音樂教育工作者,顯然應當認真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念,樹立現(xiàn)代教育、教學觀,并在具體的教育實施中將其滲入到我們的課程設置與教學過程中,這樣才能適應基礎音樂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然而,在高師音樂教育改革歷程中,現(xiàn)代教育理念作為指導改革的作用是弱位的。

二、高師音樂教育改革

20世紀80年代,高師音樂教育開始在改革中艱難前行。那時,學術界就師范音樂教育與專業(yè)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方式等不同特質進行爭論,提出高師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合格的基礎教育音樂師資,提倡音樂教育師范性,脫離專業(yè)音樂院校的教學模式。這一時期,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高師音樂教育改革在師范音樂教育與專業(yè)音樂教育不同特質的層面上的學術爭鳴,體現(xiàn)高師音樂教育在努力找準自己定位階段的不斷探索,明確了高師音樂教育服務于基礎音樂教育的辦學目標。但是,由于這些理念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學術爭鳴中,缺少國家、行政和教師的積極而有深度的參與,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院校和教師仍處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形成雷聲大雨點小的改革態(tài)勢。

90年代,國家出臺了高師音樂教育教學的修訂大綱,對課程結構進行了一些調整,加強了音樂教學法課程,增加了學科教育學和心理學,拓展了公共課和教育類課程,突出了高師音樂教育“如何教”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教育學科與音樂學科嚴重割裂的教學模式,使學生不能把所學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有機地運用在音樂課的教學中。在技能類課程教學改革中,各院校進行了大小課相結合的教學改革,體現(xiàn)著合作學習的教育理念。由于受高師音樂教師自身教育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缺乏現(xiàn)代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的學習與指導,不能把現(xiàn)代教育理念轉化為自覺的教學觀,很好地踐行在教學實踐中,故改革成效不盡人意,也未被推而廣之。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推行實施,把高師音樂教育又推向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的浪潮中。各高校從基礎教育改革中看到了此專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從而使過去不被看重的音樂教育專業(yè),立即成為教育學科的朝陽產業(yè),在各高校應運而生。接踵而來的問題是,高師音樂教育師資匱乏,場地與基礎設施不足,教學設備落后等。從此高師音樂教育的重心轉向解決擴招后所需的基本教學設施與師資等問題。對自身的教育改革與服務對象的教改態(tài)勢關注減弱,無暇顧及高師音樂教育深層次的改革與發(fā)展。在高校擴招的十年間,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已經進入到一個較深的層面,不管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評價機制、教材修訂等方面,都更加接近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基本理念。這期間,高師音樂教育培養(yǎng)的畢業(yè)生卻出現(xiàn)了因不適應基礎教育改革之需而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從高師畢業(yè)生的求職現(xiàn)狀,反映了高師音樂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學方式等諸多領域出現(xiàn)滯后與偏差,這一現(xiàn)象引起國家教育部的高度關注。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教師教育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國家頒布了《高師音樂教育課程指導方案》,提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音樂教育工作者”。[2]方案根據培養(yǎng)目標的定義,把專業(yè)課程分為四大板塊,必修課、選修課、地方和學校課程、實踐環(huán)節(jié)。必修課:強化了本學科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體現(xiàn)了課程學科化。選修課:分限選課與任選課。限選課突出了學科專業(yè)知識的延伸與應用;任選課涵蓋了音樂教育學、心理學類課程,音樂歷史文化類課程,現(xiàn)代音樂教育技術類課程,音樂表演類課程,音樂創(chuàng)作類課程,美育與其他藝術類課程等,極大地豐富了學科教學內容,為提升人文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地方和學校課程激發(fā)了學校開發(fā)地方與學校課程資源的積極性,為傳承本民族與本地區(qū)的音樂文化搭建了一個很好的教育平臺。實踐環(huán)節(jié)是我們培養(yǎng)合格師資的重要內容,每一類實踐都是我們培養(yǎng)目標的綜合展現(xiàn),也是我們修訂培養(yǎng)目標,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

三、改革實踐中的問題

從國家頒布的課程指導方案來看,它是在教育改革新形勢下,符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精神,具有現(xiàn)實指導意義的方案。盡管還有待完善,但是它為高師音樂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起到積極推進的作用。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yè)根據課程指導方案的意見,進行了新一輪的課程結構修訂。然而,在理解和實施過程中,各地區(qū)、各院校情況參差不齊,普遍存在對現(xiàn)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實踐中的指導性地位不明確的問題。例如有的院校雖然在課程結構上做了改進與修訂,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仍舊老一套。從表面上看對課程進行了整合,教學形式有所改變,但實質問題是,這些改變只是形式上的變化,而沒有從深層次去思考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是什么,高師音樂教育改革應關注的對象是什么,教改將達到怎樣的目標與要求。多數院校的改革內容主要是課程整合,教學形式的改變,拓展社會人文類課程等方面。有的地區(qū)甚至還處于一種簡單、初級的教育教學改革階段。因此,亟待深化教師教育改革?,F(xiàn)狀中存在的問題有幾點:

1、在課程整合中,多數學院較少考慮整合后的課程對學習者是否有實效性、創(chuàng)新性和可持續(xù)性。有的地區(qū)在課程整合上,不是簡單進行繁、難、偏的刪減,就是多門課程的簡單集成,而從破壞了學科的邏輯結構,使學習者更加困惑。

2、在教學形式的改革中,理論課教學,除了有的學校加入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外,多數教師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學格局仍然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單一教學模式,學習者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在專業(yè)技能教學中,多數教師仍把技能技術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較少強調和關注音樂作品的表現(xiàn)意義,以及較少對怎樣用技能技術去表現(xiàn)作品等問題進行探究。

3、在社會人文類課程拓展方面,各高校根據自己的課程資源,雖然做了增加,但課程種類和課時較少,選擇范圍較小和實效性課程較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課程開發(fā)更少。

4、教學實踐是師范教育學生走向職業(yè)生涯的必經階段。遺憾的是,目前這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存在著重形式、輕實質的問題。多數學校對教學與技能實踐組織甚少,實習、見習的次數非常有限,甚至有的學校是讓學生回家自主進行。這些流于形式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無法幫助學生較好地走進基礎教育的課堂。

四、改革實踐中的建議

從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歷程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教改成效不夠明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因素。教師是實現(xiàn)教改目標的重要載體,構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觀,是關乎中國教育改革成敗的重要之因。怎樣做好現(xiàn)代教師的職前學習與職后培訓顯得至關重要。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未來音樂教師。畢竟教師的教育觀念影響其教育態(tài)度、教育方式、教育策略,進而影響其教育行為,最終轉化為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因此,高師音樂教育改革一定要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充分學習和了解基礎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以及新課程標準,這樣才能更加切實、有效、深入地推進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的進程。

對高師音樂教育改革現(xiàn)狀談幾點建議:

1、課程整合需要教師重塑新的教育理念,構建現(xiàn)代教育教學觀,轉變自己的教育角色,從主講者變?yōu)橐I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培養(yǎng)合作與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現(xiàn)實與未來發(fā)展的需要,在掌握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以及求知的興趣。這些觀念的建立是實現(xiàn)課程整合教學目標的基本保障和原動力。

課程整合不是簡單的課程組合,它必須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考慮課程結構的合理性、綜合性、實效性。根據高師音樂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基礎音樂教育的課程標準,制定切實可行、針對性強、實用性高的課程整合內容。同時,也要注意高師音樂教育課改與基礎音樂教育課改的異同性?;A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普及教育,重在提高全體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在音樂體驗過程中了解音樂知識,感受音樂的美。高師音樂教育屬教師教育,它必定具有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培訓內容。因此,在課程整合中需要尊重各學科的邏輯關系,開創(chuàng)新的課程模式與教學方法。如:高師音樂基礎理論課就是學習音樂的必修課程,是否可以在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學習中,滲入綜合音樂文化類知識,輔以優(yōu)秀音樂作品音像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在音樂作品中的應用,感受理論與實踐的直接關系。改變原有枯燥、乏味、機械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在教學內容與學習程度上,要考慮基礎理論知識的實用性與有效性,能承載后續(xù)課程的基礎需要。

2、在專業(yè)技能的教學中,應考慮學習者在有效時間內需要達到的專業(yè)基本技能,有一個適應基礎教學工作需要的基本標準。根據要求組織該學科教師到基層學習、研討,以制定合理、適用、有效的教學目標。

教學方式上可以采用集體課與小組課相結合的教學形式。集體課組織學生對技能課中遇到的問題、難點進行討論和探究式學習。教師做好思考引導和問題解析的相關資料,學生做好提問資料和學習筆記。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職前培訓中感受到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意義與樂趣,而不是以單一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為教學目標的課堂形式。那些新型的教學模式會潛移默化地應用在未來基礎音樂教學的課堂中。小組課教學,在教授專業(yè)知識與訓練技能的同時,注意共性與個性問題的準確闡釋與良好示范。良好的示范會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和掌握技能,同時應貫穿對學生在音樂感受力、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與學生探討如何“奏”、“唱”好一首音樂作品或練習曲,而不是糾纏于技能問題,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阻礙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多樣的教學方法會給學生帶來多樣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在不同的教學過程中,既學到知識,又感受到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理念,為他們的職業(yè)生涯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3、高師音樂教育應成為傳承民族音樂文化與地方音樂文化的排頭兵,因為,它具有優(yōu)于基礎音樂教育開發(fā)此項課程的優(yōu)勢與基礎??膳c基層音樂教師共同探究和開發(fā)本民族與本地區(qū)音樂文化類課程,促進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提高基層教師開發(fā)新課程的能力與水平。其次,高師音樂教育培養(yǎng)的是面向基礎教育的音樂文化傳播者,其輻射性與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師音樂教師如能帶領學生進行本民族與本地區(qū)音樂文化課程的開發(fā),將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與本地區(qū)音樂文化的了解和傳承,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以及對課程研究與開發(fā)的能力。只有當學生在校有了這些學習經驗后,才會把這些知識和經驗運用到他們的教學工作中,從而形成新一輪的本地區(qū)音樂文化課程的開發(fā)。

4、教學實踐是學生走向準教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就是一種實踐的過程,沒有實踐的過程無從談論教學。同時,從體驗和經驗中學習,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習形式。因此,教學實踐應在有經驗教師的帶領或指導下進行。如:一年級需要設立見習期,讓學生提前了解自己所學專業(yè)的意義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yè)情況,明確今后的學習目標,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在每一次的見習中,他們將深切地了解到自己所學專業(yè)的知識結構、教育理念及教學方法,不斷激勵和促進他們的學習動機、學習方式以及職業(yè)所需的擴展性知識。在高年級的實習期,應在實習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公開課、討論課的教學實習及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性實踐體驗”[3],培養(yǎng)學生修正和解決理論與實踐中各類問題的能力,改進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

在教學技能實踐中,應重視組織講課比賽,教師基本功比賽,專業(yè)技能比賽等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表現(xiàn)激情。加大學校與社區(qū)的藝術實踐機會,重視培養(yǎng)學生與社會交往及組織社區(qū)文化活動的適應能力,使他們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與價值,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與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國運新衰,系于教育”[4],教育成敗,系與教師,教師成敗,系于理念。高師音樂教育改革,應當在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從政府重視、學校實施,有效推進教師職后培訓。只有在教師具有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形成現(xiàn)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實踐中的指導意義。此外,近十年高校的擴招、轉型、升級等原因,造成高師音樂教育對基礎音樂教育的服務意識減弱,對改革勢態(tài)的關注嚴重不足,促使高師音樂教育作為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引領者勢態(tài)被削弱。高師音樂教育只有重樹現(xiàn)代教育理念為基礎教育的服務理念,為國家發(fā)展的改革理念,才能真正全面地融入到與基礎教育改革相適應的層面上來,培養(yǎng)更多新型、合格的音樂教育師資,使高師音樂教育真正成為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動力。

參考文獻:

[1]劉濟良.論大學的教育理念[j].河南社會科學,(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課程指導方案[z].2004,1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z].2010,1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十五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分三個階段:醞釀準備階段,試點實驗階段和全面推廣階段。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第一階段,教育部頒發(fā)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義務教育階段18科課程標準的實驗稿;編寫審查了各科實驗教材,目前已有20個學科的(小學7科、中學13科)49種中小學新課程實驗教材將在今年9月首次在實驗區(qū)試用。同時關于課程管理政策、評價制度、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并將在實驗區(qū)逐步應用。根據教育部的部署,實驗工作擬用三年時間。20秋季,在對實驗區(qū)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和廣泛交流的基礎上,課程改革工作將進入全面推廣階段。到,中小學階段各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進入新課程。今年全面啟動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研制工作。開始組織新高中課程的實驗推廣工作。至此,在我國逐步形成適應21世紀需要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優(yōu)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門類、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課程管理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對推動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素質教育的實施,為培養(yǎng)新一代創(chuàng)新人才發(fā)揮重大作用。

適應未來發(fā)展確定新時期培養(yǎng)目標

當人們回顧本世紀一百年教育的發(fā)展,思考把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帶入21世紀的時候,發(fā)現(xiàn)教育的重心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由原來知識是第一位的,發(fā)展到能力很重要,發(fā)展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更重要。而我們的基礎教育,關注最多的是知識,中小學教師最關心的、談論最多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師(不到10%)意識到人的情感、價值觀、個性、創(chuàng)造性更重要。這不是教師的問題,而是我們今天的課程、考試評價制度、社會的價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決不是換一套教科書,也不是課程內容的調整,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變革。整個改革涉及到培養(yǎng)目標的變化,課程結構的改革、國家課程標準的制定、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師資培訓以及保障支撐系統(tǒng)等,是一個由課程改革所牽動的整個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首先確定了新時期的培養(yǎng)目標:即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強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確定這一培養(yǎng)目標,正是基礎教育貫徹落實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江澤民同志關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體現(xiàn),也是基礎教育承擔提高全民族素質、增強綜合國力歷史重任的具體落實。

體現(xiàn)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fā)展性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遵循著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構建課程內容的思路,即學科――課程――科目,中小學課程基本是若干個學科的濃縮。在編寫教學大綱和教材時,力求內容的完整性、系統(tǒng)性、科學性,注重的是所編內容是否符合學科知識體系,邏輯是否嚴密,某一個知識點在本學科中的位置怎樣,是否為下一個概念的學習打下基礎等等,而較少考慮學習內容對學生是否是基礎的、必須的、恰當的,對于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基礎知識的把握有著怎樣的意義等。究竟什么樣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是終身發(fā)展必備的,如何根據兒童的發(fā)展需要,從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各門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去設計和把握課程內容,應當依據怎樣的課程觀和知識觀構建學科教學內容,成為本次課程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在分析現(xiàn)行義務教育課程現(xiàn)狀時,一些專家指出,基礎教育肩負著雙重任務,即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人才、為社會輸送合格勞動者。但長期以來,人們較多關注的是怎樣才能更好地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而忽視了后一項培養(yǎng)目標。因此,課程目標的確定和內容的選擇,考慮更多的是選拔人才及少數人進一步深造的需要,而較少考慮大多數人在義務教育階段后,直接進入社會、從事各種工作的需要,當然也就無從談起適合每個受教育者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由此帶來了課程設置和內容編制上的一系列問題,如內容過多、量過大、程度過深、過難。這種對于課程目標認識上的誤區(qū),與另一種觀念是直接相關的,即以高難度和增加學習內容來保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保證基礎教育的質量。

為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義務教育課程的性質。課程專家通過反復討論達成以下共識,第一,義務教育是國家為每個適齡兒童提供的基礎教育,應提供均等的就學機會,課程應適應兒童發(fā)展的不同需要,保障兒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國家課程標準應當是一個基本的標準,是絕大多數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第二,義務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和從事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選拔教育,因此,它的課程內容和要求應該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fā)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擴大、拔高。第三,義務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不是終結性的教育,因而課程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fā)展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應有利于學生自主、多樣、持續(xù)地發(fā)展。

求知、開發(fā)智力無疑是教育的一項根本任務,但不是唯一任務。課程的功能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應當通過課程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使學生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達成的共識。

當前,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將課程功能的改變作為首要目標,力爭使新一代的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fā)展所必備的素質。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礎教育存在的弊端和問題,鮮明地提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一根本性的轉變,對于在基礎教育領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健全人格、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和環(huán)境意識等具有重要意義。此次課程改革,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整合,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每一門學科課程標準都是按照這三個方面構建的。各學科課程標準與教材的編寫,都力爭體現(xiàn)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課程結構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改變了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設置綜合課程,適應不同地區(qū)和學生發(fā)展的需求,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

我國現(xiàn)行中小學課程,由于門類過多,強調學科本位,課程內容缺乏整合,從而導致課程內容繁、難、多、舊,加重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而且,學科課程占絕對主導地位,忽略了其他類型的課程在學生發(fā)展方面所具有的價值,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均衡發(fā)展。課程缺乏彈性,難以適應不同地區(qū)發(fā)展的需求。針對這些問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現(xiàn)行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減少學科門類,對具體科目之間的比重進行了調整,在保持傳統(tǒng)學科的同時,加強了旨在養(yǎng)成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實用技能學科的地位,使科學、綜合實踐等學科的比重呈上升趨勢。并且將課程的設置與管理分為三級,從而形成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并行的課程結構。通過結構的調整體現(xiàn)出課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中的語文、數學等傳統(tǒng)科目占據了較大比重,與日本、韓國的課程計劃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語文、數學、社會等科目所占的比重高于日、韓國的課程計劃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語文、數學、社會等科目所占的比重高于日、韓兩國,而科學、體育與健康則低于這兩個國家,而且沒有綜合課程的科目。新課程計劃分別將語文所占的比重由原來的24%降至20%--22%,將數學由原來的16%降至13%--15%,并對其他傳統(tǒng)科目所占的比重進行了適當的下調。同時,將下調后積累下來的課時量分配給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課程,使綜合實踐活動有了6%-8%的課時,地方和學校課程有了10%―12%的課時。顯然,此次課程科目比重關系的調整,折射出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即重點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以及對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根據德智體美等方面發(fā)展的要求,保證學生和諧、全面發(fā)展。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變了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實現(xiàn)課程內容的現(xiàn)代化、生活化與適應性。

多年來,中小學課業(yè)負擔過重,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在學生有限的九年時間里,究竟學什么最有價值?成為本次課程改革關注的焦點。在制定新課程標準前,專家組成員首先達成共識,義務教育是為每個學生發(fā)展奠定基礎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質的教育。因而它的課程內容和要求應當是基礎的、有限的和具有發(fā)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拔高。而且,義務教育是為每一個學生終身學習打基礎的教育,不是終結性教育,因而課程要給學生全面豐富的發(fā)展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有利于學生自主、多樣、持續(xù)地發(fā)展。在此基礎上,根據義務教育的性質和時代的要求,重新確定了哪些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學生終身發(fā)展必備的,重新界定了新時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語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識與能力也應成為當代公民必備的素質等。

在每一門課程標準的制定與教材編寫上力爭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適當降低難度,刪除了原有課程內容中偏深、偏難的部分,使課程內容呈現(xiàn)出簡潔、明了、有條理和新穎的特征。其次,增加了與學生和社會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部分,使課程內容更加具體、更富有生活氣息。如在體育與健康中增加了保健和健美的內容;綜合實踐活動中安排了社會實踐和社區(qū)服務、勞動技術、探究性活動等內容。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國都把學生學會學習作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為如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為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變革,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此次課程改革首先通過課程結構的調整,使兒童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在課程中獲得合法地位。與此同時,新課程標準通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另外,設置新的課程,強化探究性和實踐性的教學目標,倡導新的課程形式,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面向實際的、主動探究的學習環(huán)境。

與此同時,新課程對學生如何掌握和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予以關注。以前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因此,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必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是用什么樣的方法獲得知識的,是死記硬背背會的,還是大量做題練會的,還是通過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在解決問題中學會的。無論是用哪種方法學會的,從試卷上看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由于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一樣,導致了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是不一樣的,而且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影響也是極不一樣的。

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1][2]下一頁

踐活動占總課時比例的6%--8%。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它不是其他課程的輔助和附庸,而是具有獨特功能和價值的相對獨立的課程形態(tài)。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獲得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形成開辟了渠道,為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空間。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xiàn)對知識綜合運用的新課程形態(tài),它既適應我國當前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又呼應世界課程改革發(fā)展的趨勢。

為什么要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yǎng)學生具有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yè)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

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結構上的重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確立,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課程形態(tài)的誕生,更重要的是標志著現(xiàn)代新課程觀念的形成。它表明,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那種把課堂看作唯一受教育的場所,把書本看作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把教師看作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和權威的觀念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視生活中、工作中和實踐中的學習。

綜合實踐活動是由國家設置、地方和學校根據實際開發(fā)的課程,國家著眼于宏觀指導,地方和學校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規(guī)劃具體活動方案。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進行――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

走課程綜合化的道路

未來的中小學課程將出現(xiàn)一種新課程――綜合課程,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鮮明特征。

根據新課程計劃,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低年級設置品德與生活、語文、數學、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小學高年級思想品德與社會、語文、數學、外語、綜合實踐活動、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語文、數學、外語、科學(或物理、化學、生物)、歷史與社會(或歷史、地理)、體育、藝術(或音樂、美術)以及綜合實踐活動;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走課程綜合化的道路,這是本次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方面的一個重要突破。

半個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一方面使學科內部的分化更加精細,另一方面,也使學科之間進一步交叉綜合。專家預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而以高度綜合為主的整體化趨勢是當代科技發(fā)展的基本特征之一??梢哉f,21世紀將是不同領域科技創(chuàng)造性融合的時代。課程要反映科技發(fā)展的新成果,并促進知識的再生產,就必須納入一些重要的綜合性知識,而只對原有分科課程做一些細節(jié)的調整是遠遠不夠的。為適應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人類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應重新整合學科知識,加強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如環(huán)境問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等,是學校教育亟待加強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在分科課程中難以綜合體現(xiàn),因此,課程的綜合化趨勢,是現(xiàn)代社會科技綜合性加強的必然體現(xiàn)。

設置綜合課程,不是增加一門新課程,而是通過綜合課程的開設,改變課程觀念,推動課程改革,改變單一的學科本位的模式,形成一個包括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在內的新課程體系。無論是綜合還是分科,最終目的是使每門學科獨特的有價值的東西得到最好的發(fā)揮。

從本次課程改革的b標來看,要改變過于往重教科書、機械訓練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倡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參與、探究發(fā)現(xiàn)、交流合作,就必須開發(fā)和利用校內外一切課程資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環(huán)境。

過去,對課程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價值認識不夠,一方面是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和社會資源未納入教育資源范疇,其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沒有被充分地認識和利用;另一方面是教師、學生和家長不知道從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對兒童進行有效的教育。由于學校教育體系的封閉性,資源擁有者缺乏為社會、為教育服務的意識,不了解學生需求和教育規(guī)律,造成各種校外教育資源閑置浪費現(xiàn)象十分突出。

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獨特的價值,與傳統(tǒng)教科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yǎng)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這是傳統(tǒng)教科書所無法代替的。為此,在每一學科的課程標準中,都開辟了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一節(jié),為學校教師利用課程資源提出具體建議,教師在執(zhí)行新課程中,應當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發(fā)揮課程資源的作用,使各種資源和學校課程融為一體,更好地為教育發(fā)展服務。

當今世界,縱觀各國課程管理制度可以發(fā)現(xiàn),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成鼎足之勢。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各地經濟文化發(fā)展存在著差異,完全用大一統(tǒng)的課程設計和一刀切的要求,顯然不能滿足不同地區(qū)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本次課程改革妥善處理了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建立了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既體現(xiàn)國家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又為各地發(fā)展留有時間和空間。在新課程計劃中,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開發(fā)被提到日程,逐步將一部分課程開發(fā)與管理的權力下放給地方和學校,讓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有更多的參與課程開發(fā)與管理的機會。這是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級課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國家制定課程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確定國家課程門類和課時,制定國家課程標準,宏觀指導課程實施。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國家對課程的總體設置,規(guī)劃符合不同地區(qū)需要的課程實施方案,包括地方課程的開發(fā)與選用;學校在執(zhí)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開發(fā)或選用適合本校特點的課程。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本次課程改革重新劃分了國家、地方、學校課程在整個課程計劃中所占的比重,收縮了國家硬性規(guī)定的成分,在課程內容和課時安排上,體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彈性,讓地方和學校真正擁有選擇的余地。按照新課程計劃,地方、學校課程占總課時數的10%--12%。這一決策的實施,將會改變“校校同課程、師師同教案、生生同書本”的局面,適合我國經濟文化發(fā)展不平衡的特點,有利于調動學校和教師的積極性,使學校辦學更有特色,學生發(fā)展更有特長。

改變評價過于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的功能

多年來,我國中小學教育評價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fā)展的功能;評價指標單一,基本以書本知識為核心,忽視對實際能力、學習態(tài)度的綜合考查;評價方法多采用紙筆考試,過于注重量化;評價技術落后,過于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等。教育評價的相對滯后,已經成為制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瓶頸。

此次課程改革響亮地提出,倡導發(fā)展性評價,突出評價促進發(fā)展的功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體現(xiàn)尊重與愛護,關注個體的處境與需要,注重發(fā)展和變化的過程。注重對學生素質的綜合考查,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改變單純通過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的情況,倡導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進步與變化。不僅要反映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態(tài)度,應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和評價工具,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比如,采用開放式的質性評價方法,如行為觀察評價、問題研討、研究性學習、情境測驗、成長記錄等。這次改革舉措意味著,為學生的評價多提供了幾把尺子,教育評價“一卷定高低”的局面將被打破。

新課程對學校、校長、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教研員和教師要認真學習領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精神實質,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樹立新的人才觀、質量觀、課程觀,盡快適應新課程。

上一頁[1][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十六

【內容提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是一個揚長補短、不斷完善、穩(wěn)步推進的過程,不是又一場“教育革命”;要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學會學習和養(yǎng)成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但不能因此把知識放在“第二位”;要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變革單一化的學習方式,但書本知識(間接經驗)和接受學習仍然是中小學生主要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要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強和改善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認真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但提“中小學課程要與國際接軌”卻應當慎重。

以6月8日教育部印發(f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標志,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正式啟動。以政府行為來推進的本次課程改革,抓住了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為了適應時代要求,辦好我國基礎教育事業(yè),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一次重大行動。

在學習本次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指導文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時,結合讀到的一些有關本次課程改革的文章、專著和演講稿,筆者對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現(xiàn)將一些膚淺的想法寫出來,向大家請教。

一、這次建國以來課程與教學領域空前深刻的`變革,應是一個揚長補短、不斷完善、穩(wěn)步推進的過程,而不是又一場“教育革命”

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力度之大、動員之廣、內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國以來歷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未有的?!毒V要》規(guī)定的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鮮明地體現(xiàn)了時代的要求,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精神,既繼承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為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現(xiàn)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綱要》提出了改革的具體目標、原則要求、工作方針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層次的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與變化,表明了本次課程改革作為一項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F(xiàn)行課程體系的諸多問題和弊端,有的是長期以來試圖解決但一直沒有解決好的,有的是在社會和時代發(fā)展的新形勢下新凸現(xiàn)出來的。這些問題和弊端確實是非改不可的。

[1][2][3][4]。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心得篇十七

課程改革的春風已滋潤我市教育十幾年,我校也同其它兄弟學校一樣,課程改革實驗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一批又一批整改實驗教師勇于探索,不斷總結,為老師們提供了很多寶貴經驗。我們欣喜地看到課堂教學的可喜變化,嘗到了改革的甜頭。然而我們需要不斷反思﹑總結﹑超越﹑前行。

一、立足培訓,轉變傳統(tǒng)觀念。

傳統(tǒng)的教學重知識積累和技能培養(yǎng),我們在實驗啟動前后重點進行師資培訓,并以此作為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切入點,通過培訓,將新課程內容作為重點,在“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介紹”、“教學方法研究”三大塊內容學習研究中,學校采取專題講座、座談討論、撰寫論文、寫學習筆記,進行集體備課交流,加大力度、強化培訓,為推進新課程改革解除了后顧之憂。

新課程改革到底“新”在什么地方,我們單從教材上或憑教師的經驗是很難把握新課程的整體思路的?;谶@一點,學校注重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制定了教師培訓計劃,將課改理論列入每周必備的業(yè)務學習內容?!墩n改通識讀本》、《新課程通識專家講座精選》、《新課程通識培訓閱讀文選》、《新課程學科課堂教學案例》是業(yè)務學習研究的主要內容。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把對新課標的研究納入到教研活動中,不斷組織相關學科的教師進行研究、討論。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寫出了大量的筆記和心得體會。

為了引導教師更深刻地認識新課程的精髓,建立全新的教學思想,校長先后多次做了專題講座。在《新課程標準的幾點新意》中,提到了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之處,即“定位”新、“理念”新、“內容”新、“要求”新、“變化”新、“注意點”新。這些觀點理念直接融合到了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去,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了基礎。

二、立足課改課堂,引領創(chuàng)新之路。

1、在備課上下功夫:學校努力進行備課改革,使備課不再流于形式,我們要求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鉆研教材、了解學生、收集信息的過程中去。我校建立電子教案庫,教案庫建立后由任課教師根據教案庫的資源修改形成新的教學方案。教學任務完成之后,我們提倡教師寫課后反思。

1集體聽課——集中評課——主管領導向授課教師反饋意見的單向的、僅指向評價的做法,變成領導聽課——授課教師及相關教研組和領導一起評課——集體教研,提高了效益,強化了研究。教師也由被動接受評價變?yōu)橹鲃訁⑴c的研究者,大大激發(fā)了教師的積極性。

3、搭建課堂教學展學平臺,打造精品課堂。我們讓校本教研直面課堂教學實踐,從而促使課堂教學研究深入進行。我們非常重視同伴互助,關注教師的層次和差異發(fā)展,為教師的互動合作交流搭建平臺。因此,我們開展了“一人上多課”的活動,讓一位教師在同級多個班上同一教學內容,備課組集體聽課、評課,既幫助上課教師提高教學能力,又探索有效教學的具體方法與策略。我們還開展了“一課多人上”活動,讓平行班的老師上同一教學內容,相互比較,評析最優(yōu)的教學方法和設計,以改進教學,提高課堂的實效。這樣的教研課方式簡便、實用。通過這樣的教研課,新教師能快速成長。

4、立足課改課堂,走創(chuàng)新之路。我們通過組織公開課、研討課、展示課、示范課、匯報課、講評課、復習課等聽評課活動,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整體優(yōu)化。每學期教師抽簽上一節(jié)探討課已初步形成特色,它為廣大教師,它為教師們互相學習切磋提供良好的機會,也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展示教學技能技巧的舞臺,讓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在課堂實踐中得以體現(xiàn)。

三、立足教研,發(fā)揮導向作用。

1、面對課改,教師越來越多地自發(fā)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逐漸形成教學反思的習慣。幾年來,教師撰寫的教后隨筆、反思型的論文越來越多,其數量、質量較之實驗前有了極大的提高。教師自覺運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制作課件、既提高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又較好地促進了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

2、形成了濃厚的教研氛圍。教師及非實驗教師以課改為契機,主動充電,閱讀理論專著,互相探討教學。通過集體備課、聽評課和交互式的討論,我們看到的是教師的智慧一次次碰撞,感受到的是同伴的真誠互助,享受到的是成功的喜悅。教師的問題意識、主體意識在實驗中增強了,理論水平在實驗中得到了提高。新課程實驗提高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變原來的“要我上”為“我來上”,教研的氛圍更濃了。

究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fā)生變化。課堂上,教師上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

4、學?,F(xiàn)有自治區(qū)立項課題五個,結題三個,國家級課題《優(yōu)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及自治區(qū)課題《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習作興趣》正在實施階段。我們在加緊實驗的同時,從小學改革的背景、現(xiàn)存問題到三維目標的確立,緊密結合教學實踐,轉變教學方式,比如:語文教學中,從識字教學的多認少寫到閱讀教學的多朗讀少做題??教師們收獲大,縮短了盲目探究摸索的時間,盡快地進入實驗狀態(tài)。由于研究課題的不斷深入,實驗教師深刻地理解了新課程理念,進而積極地轉變教學方式,大膽實驗新學習方式,使“走下講臺,深入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互動解決,共同提高”的改革思路,逐漸清晰且逐漸變?yōu)楝F(xiàn)實。

四、立足實踐,營造書香校園。

為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閱讀空間,幾年來,我校從構建和提升教育品位入手,努力讓學生人人喜歡讀書,人人熱愛讀書,人人享受讀書。

1、為發(fā)展兒童啟蒙關鍵期的多元智能,陶冶兒童的情操,啟迪兒童的心智,讓兒童的學習充滿樂趣,我校把國學經典列入校本教材:學前背《三字經》、一年級背《弟子規(guī)》、二年級背《百家姓》、三年級背《小學必背古詩70首》四年級背《千字文》、五年級《倫語》、,并在每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時對兒童背誦的情況進行檢測評分,記入考試成績。

2、經典書籍閱讀。為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學校規(guī)定定每周五的最后一節(jié)為閱讀課,閱讀課時學校要進行檢查,只能閱讀不能上別的課。并不斷充實,更新圖書。為了保證圖書的質量和數量,我們采取學校訂購、郵購,教師本人自購、教師學生自愿捐獻等辦法解決書源不足的問題。幾年來,已為學生購買《十萬個為什么》、《中華上下五千年》、《西游記》等經典名著上萬本,并按不同類別分發(fā)到班級,同時向學生推薦閱讀必讀書目30冊,選讀書目30冊。同時我們還不斷加強完善學校圖書室建設管理,讓“沉淀”的圖書“流動”起來。學校圖書室及時為師生提供包含“生活智慧類”、“教育新理念類”在內的閱讀書目,由師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五、主要成績。

為一路耕耘,一路高歌;一路奉獻,一路收獲。第三小學的教學成果和社會聲譽與日俱增。學校先后被評為:

“中央電教館教學應用優(yōu)秀學校”。

自治區(qū)級“義務教育示范學?!薄ⅰ艾F(xiàn)代教育技術先進學?!薄ⅰ斑_標創(chuàng)優(yōu)先進少先大隊”、“紅領巾示范?!薄ⅰ坝⑻貭栁磥斫逃椖渴苣瓯碚眉皯贸晒故净顒咏虒W應用優(yōu)秀學?!?。

市級“文明單位”、“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年活動先進集體”、“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兒童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校園詩教先進單位”。

旗級“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全旗市容環(huán)境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十佳家庭教育先進單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課程改革曲折而艱難,任重而道遠,我們將繼續(xù)以滿腔的熱情,投身課改,讓課改之花在我們第三小學這塊樂土上結出碩果。

2011年5月。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7882791.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