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優(yōu)質(zhì)1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6 16:51:04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優(yōu)質(zhì)15篇)
時間:2023-11-06 16:51:04     小編:曼珠

讀后感是一種對閱讀過程的反思和思考,對我們的學(xué)習(xí)和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寫讀后感時,要注重語言的準確和表達的清晰,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述。接下來是一些經(jīng)典讀后感范文的分享,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地寫作和思考。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一

該篇開宗明義即寫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鼻鞍攵蔚谋韺右馑际?,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的海洋卻浩瀚無邊,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危險的。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會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而難以自拔。這實質(zhì)上是在告訴人們,不要過分積極地追求身外之物,它不僅是難以如愿以償,而且會摧殘身心健康。因此,人們應(yīng)當聽從莊子的告誡:“緣督以為經(jīng)?!币馑际钦f,人們必須順應(yīng)自然的“中道”以處理人與外物的關(guān)系,不要拼命追求外物。緊接著他所講的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也含有順應(yīng)自然之意,要求人們做任何事都要摸索事物的規(guī)律,以避開是非與矛盾的糾纏,因而“故事”的結(jié)尾說:“善哉!吾聞皰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敝灰藗兡茼槕?yīng)自然、“依乎天理”,就一定“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心,“可以盡年”。

二曰忘卻情感。

該篇在強調(diào)順應(yīng)自然的基礎(chǔ)上又進一步勸告人們要忘掉情感。對此,它是以人們“吊唁老聃之死”而展開議論的。老聃死,“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懸)解?!贝笠馐钦f,老聃死后,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聚在一起來哭喪呢?這是由于他們把生死看得太重,從而情不自禁地對死者哭訴起來。其實,生與死都是很自然的事,生是應(yīng)時,死是偶然,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呢?人們應(yīng)當認識到,喜生悲死是違反常理的,只要安于天理和常分,順應(yīng)自然和變化,解脫生老病死的苦樂,那么哀傷或歡樂就不會進入人們的心懷了。

三曰不為物累。

就是不要因貪圖外物而損害自己。這里的“物”所指范圍是廣泛的,可用名與利來加以概括。一個不為名利所羈絆的人,他就會獲得健康而永葆青春。前述順應(yīng)自然與忘卻情感兩條養(yǎng)生要領(lǐng),實質(zhì)上也含有不為物累的意思,且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應(yīng)當指出,莊子的上述三條養(yǎng)生要領(lǐng),對保持身心健康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由于它以老莊道家的“出世”哲學(xué)思想為指導(dǎo),因而具有明顯的消極性質(zhì)。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二

莊子在養(yǎng)生主中有言:“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莊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義地覺得,會不會是這樣的意思呢--為善嘛,千萬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獲得好的名聲的地步,而為惡嘛,也千萬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計后果以至于觸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為善與為惡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傾向于人的社會中對于自我個體利益的兩種態(tài)度,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為利他之舉,為惡嘛,似乎可以理解為利己之舉。那么,這兩句話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利他之舉,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為了追求獲得好的名聲的程度,因為那樣會很累很累,也不排除會因求名而失去許多本應(yīng)享受的人生樂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焕褐疄橐部梢孕?,但是不要做到面臨刑罰加身的程度,因為那樣你會得不償失地受到屈辱與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這兩句話,應(yīng)當還包含著主張個人對許多事情的自主選擇與判斷的因素,因為要做到‘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其標準顯然應(yīng)當為當事人自己去下結(jié)論,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為之。

做為我自己,在中學(xué)語文課本中學(xué)過《庖丁解?!罚鞘菑摹娥B(yǎng)生主》中節(jié)選出來的,那篇課文中是否有‘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兩句,是不記得了,但是現(xiàn)在因為復(fù)習(xí)《庖丁解?!芬韵D背誦之時,倒是見到了《養(yǎng)生主》之全文,覺得有必要全文誦讀之,也希望能從中汲取些營養(yǎng),讓生活過得更有意義一些,試著背誦之,也算做是進行記憶訓(xùn)練罷。

試試看吧。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三

遠在二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哲學(xué)家莊子,就認識到生老病死如同晝夜一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他以古人“不知悅生,不知惡死”的生死觀為訓(xùn),在生之年不尋歡作樂,空耗精力,也從不因為“老之將至”而畏懼死亡。莊子活到83歲,無疾而終,他的壽命比同時代的人平均壽命翻了一番多。

他的養(yǎng)生之術(shù)有四:

一是少私。他認為:“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根。一個人如果私心滿腹,遇事便會斤斤計較,患得患失,思想上終日不得其安,久之必致形勞精虧,積慮成疾,疲困不堪,必“殆而已矣”。只有剔除求名貪財之心,使精神寬慰,“可以保身,可以養(yǎng)身,可以盡年”。心底無私的人,才能胸懷博大浩遠,不計較功名利祿,生活物質(zhì)“取之有道”,才能夠知足常樂,心地坦蕩,必獲大壽?!吧偎蕉鄩邸?,是莊子總結(jié)的養(yǎng)生規(guī)律。

二是寡欲?!叭擞豢山^,亦不可縱”。縱欲必招禍染病。一個人如果抑情欲,就不會欺男霸女,損腎傷尊;節(jié)食欲,就不會謀財害命,貪吃傷身;寡權(quán)欲,就不會投機鉆營,逢迎傷神?!岸嘈胁涣x必折壽”。只有做到知其榮、守其辱、安其身、圖其志、創(chuàng)其業(yè)、潔身自好的人,才堪稱大丈夫,偉男人。“寡欲多壽”,是莊子推崇的養(yǎng)生要訣。

三是清靜。莊子認為靜默祛病。如果一個人終日躁動不安,思想不能逸息,定會心力交瘁,百病叢生。他提倡,凡有志于養(yǎng)生者,都應(yīng)當磨煉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善于在紛亂的環(huán)境中保持自我放松,自我穩(wěn)定,做到輕松自如。為此,他首創(chuàng)了以“頭空、心靜、身松”為要領(lǐng)的“靜坐功”?!扒屐o多壽”,是莊子倡導(dǎo)的養(yǎng)生法則。

四是豁達。莊子認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莊子主張?zhí)幨酪獦酚^。他曾形象地比喻說,水澤里的野鶴,十步一啄,百步一飲,消遙自得,幽閑自如,因而得以保生;而籠中之烏雖然飲食充足,但有翅難飛,蹦跳不能,成天低頭不鳴,無精打采,因之難以全生。一個人長期錮于自己設(shè)置的精神枷鎖之中,必然會憂愁苦惱,“病由心起”?!盎磉_多壽”,是莊子養(yǎng)生和處世的切身經(jīng)驗。

從養(yǎng)生學(xué)看孔子。

孔子一生,幾乎就沒有中斷過讀書做學(xué)問?!拔崾形宥居趯W(xué)”,這是年輕的時候?!皩W(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已在魯定公六年,“陪臣執(zhí)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之后,那時孔子有四十七八歲了。他說“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差不多也在那個時候。周游列國十四年,被季康子派人請回魯國,然“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那時他已六十九歲,此后索性潛心做學(xué)問編“六經(jīng)”去了。在中國古代,年過半百便是“老漢”,七十已在“古稀之年”,孔子稱得上是“活到老,學(xué)到老”了。

一般人讀書只為敲開“幸福之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盅粟”,或許就是最直觀的表述。一旦敲開了不同標準的“幸福之門”,也就要與書籍“拜拜”了??追蜃訁s并不全然如此。“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學(xué)”的時候,有沒有這種想法不敢為他打保票,年近五十,“陪臣執(zhí)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既無關(guān)讀書做官,也就說不上是為“黃金屋”,為“顏如玉”,為“千盅粟”而讀書做學(xué)問了。至于“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之時,孔子辭去魯國的官職已有六年,即按年齡計,也算得上是“離退休干部”了,那時他正在周游列國,棲棲遑遑到處奔走,以求有人慧眼識珠。在那樣困境中,仍能“憤而忘食,樂而忘憂”,可見已經(jīng)習(xí)慣成自然。

但我以為,“魯終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之后,依然能靜得下心來做學(xué)問,修“六經(jīng)”,這是最不容易的。興致勃勃地返回魯國,很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復(fù)出”的希望終于落空,政治生涯由此終結(jié),對于熱心于政治的孔子,這幾乎就是滅頂之災(zāi)。而且,在此之后,致命的打擊又接踵而至:六十九歲時,他的兒子孔鯉去世,此為老年喪子,乃是人生三大不幸之一;七十歲時,他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英年早逝,使他連呼“天喪予”,其悲痛程度不亞于喪子。諸如此類,足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使人精神崩潰,陷于絕望??鬃訁s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沉下心來做學(xué)問編六經(jīng)的,其毅力確非尋常之人可以想象。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四

王夫之有語曰:“得志于時而謀天下,則好管、商;失志于時而謀其身,則好莊、列。”可見儒家入世之說與道家出世之學(xué)對后世影響之深遠。二者幾乎概括了社會人生的全部際遇與境界而平分秋色。儒學(xué)之舉足輕重不必綴述,相對而言,莊子哲學(xué)向來被視為失意者的良方,對更多的人可能較為陌生。初讀之時,“莊生夢蝶”、“道法自然”也并不顯得那么艱深,但再讀之時便會發(fā)現(xiàn),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辭之后,隱含了太多的玄妙,非用心探求不可得。本文試從其中《齊物論》一篇的部分內(nèi)容入手,淺談一二感想。

歷來對《齊物論》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在此僅選取其中個別角度觀之。

首先,莊子提出“我”與“成心”乃人世紛擾之源。在他生活的時代,諸侯混戰(zhàn)、百家爭鳴,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這讓莊子十分苦惱而專注于尋求解脫之道,其悲天憫人之心可見一斑。與當時眾家關(guān)注社會政治相異,他更關(guān)心個體的生命與幸福。正因為從小處著眼,他發(fā)現(xiàn)了“我”這一存在。依照相對論的觀點,萬物相對相生,互為彼此。每一個“我”在己方是此,在別方則為彼。但是人們往往只見其一,“自彼則不見”,即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卻不知應(yīng)當站在對立面來思考。由于過多地強調(diào)“我”的存在,便產(chǎn)生了各自的“成心”,對外物都存有偏見,時而以私心忖度他人,時而將外物主觀化;妄斷他人則會導(dǎo)致意見不合而無法相互理解,妄斷外物則會讓主觀映像掩蓋現(xiàn)實而難以得到正確的認識。于是由彼此之分產(chǎn)生是非之爭。而人們又往往固執(zhí)己見,妄圖用辯論來證明自己正確而別人錯誤。這在當時很可能是諷刺百家爭鳴卻置萬民于水深火熱的不合理現(xiàn)象;也可能只是嘲笑世人執(zhí)著于小是小非卻不見大道的淺薄。

莊子接下來闡述了他認為理想的解決途徑:“喪我”而達“天籟”之境。天籟是“道”的一種表現(xiàn),而“道”是解題的方法和目的所在。莊子認為萬物初生于道本是渾然一體的,即“道通為一”,是由于人的“成心”將事物割裂、對立起來。必須回到“道”的高度,使之“復(fù)通為一”。在這里,物與我“生”與“歸”的地方都是“道”,它是起點亦是終點。這種“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的存在,寄寓了莊子的全部希望。那么從迷失“道”到復(fù)歸的過程中又該如何做呢?莊子認為“莫若以明”,就是讓達到指引個體超脫煩惱:全面看待問題就可以突破“成心”的束縛;以“道”為立場,則所見既無彼此亦無是非;只有跳出局限,方知前之所知實為不知……就是具體的方法。

道的立場,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遙不可及,但也不妨作為一種信仰。我們也許很難真正達到形而上的高度來看問題,但至少可以學(xué)習(xí)那種超拔的態(tài)度。也許換個角度,我們可以將道與自身的高低差異轉(zhuǎn)化為大小、前后的不同來理解。從時代特點來說,我們應(yīng)當具備世界乃至宇宙眼光,即使生活中的小事也不必將自己圍困于小小一點——將問題放到一個更大的環(huán)境中加以考慮,情況就可能有很大轉(zhuǎn)變。比如遭遇挫折而沮喪時,睜開眼睛看看世界——個人是如此渺小,幸與不幸就如命運之神手中的色子一般反復(fù)無常。而太陽照常升起,實在沒有什么是過不去的。同樣地,當時間不同,感受也會改變。曾經(jīng)在悲喜在回首之時總已沉淀為寧靜的記憶,一切仿佛都帶了甜味的溫暖,又似乎都浸染了酸澀的凄涼。時間始終在流逝,人所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

最后,辯證地來看莊子的這些思想。首先他的探索精神與人道主義值得肯定。此外,他極具代表性的超然和逍遙也別有特色。

然而也應(yīng)當看到其思想中的缺陷。最主要是為追求精神解脫而陷入唯心主義的宿命論,采取過于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導(dǎo)致許多嚴重的弊病,如否認區(qū)分是非的重要以及知識本身的必要性。這種不求明白、寧可“忘言”的心態(tài),對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無疑都是有害的。個人認為像莊子所說的“成心”所造成的片面性問題,也可尋求其他解決之法,比如儒家倡導(dǎo)的仁愛,“推己及人”,未必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味強調(diào)超脫顯得太過不實。當然,結(jié)合當時特殊的亂世時代背景來理解,莊子的思想境界已經(jīng)十分可貴。而后人的解讀難免都是帶了各自的“成心”的,正如我們今天或多或少會懷著“有用”的目的去看前人的思想。這是一種無奈。但仍然希望在這個嚴重物化的年代能有更多的人學(xué)習(xí)并運用莊子的逍遙,至少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份心靈的逸樂與安寧。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五

莊子所著《養(yǎng)生主》和《達生》是論述養(yǎng)生的主要篇章。他提出了幾條養(yǎng)生原則: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這是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如果以有限去追求無限,那就很危險。即主張不要過分求知。

2.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據(jù)郭沫若解釋,這就是外象美不要貪名聲,外象丑不要拘形跡,守中以為常,那就可以安全壽考了(《莊子集釋序》)。

3.他用庖丁解牛的故事,說明人的養(yǎng)生必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要遵循養(yǎng)生的.自然規(guī)律。

4.莊子還以薪與火比作形與神,并說:脂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是主張形不如神,神不滅。莊子對動以養(yǎng)生持消極態(tài)度,他看不起導(dǎo)引養(yǎng)形的人士。

《莊子刻意》篇在論述養(yǎng)神時,曾以水作比喻,提出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yǎng)神之道也。這里談到的養(yǎng)神之道是動靜結(jié)合,這個主張比較全面,是值得重視的。

綜觀莊子的養(yǎng)生思想還是以靜為主的養(yǎng)生觀?!肚f子在宥》篇說: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nèi),閉汝外,多知為敗?!沂仄湟灰蕴幤浜?。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中國體育史,古世權(quán)等著)。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六

這是一個非常有道理的故事,講述了作者的表哥大學(xué)畢業(yè)后找工作,但都遭到拒絕,舅舅問他是不是目標太高了,他不服氣,舅舅讓他明天看打石。舅舅打了138下沒有碎,第139下是裂成兩半。隔天,表哥又去找工作,他從雜役到工人,從工人到主任,最后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悟出一個道理:許多的努力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到成功的,成功需要毅力和堅韌。只要愿意付出堅持的代價,就可以享受到成功的甘甜。就像打石一樣,第139下碎和以前138下的努力無關(guān)嗎?當你驚嘆水滴石穿的偉大時,要知道水滴為這一刻努力了無數(shù)個春秋;當你陶醉于曇花一現(xiàn)的芬芳時,要知道曇花為這一夜努力了四個季節(jié);當你欣賞著成功者的輝煌時,要知道他為這一天奮斗了多少個日夜!沒有人能夠一下子就成功的,所有人的成功都是通過年復(fù)一年的努力得來的。當上帝給你一個酸的.檸檬時,你要通過無數(shù)努力,千方百計把它變成甘甜的檸檬汁。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嗎?要克服苦難、空虛、寂寞就得用超凡的毅力和堅韌,這樣堅持努力不懈,也就會嘗到成功的喜悅。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七

《莊子》一書想象奇特而豐富,往往超越時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別,恢詭譎怪,奇幻異常,變化萬千。古今人物、骷髏幽魂、草蟲樹石、大鵬小雀,無奇不有,千匯萬狀,出人意表,迷離荒誕,使文章充滿了詭奇多變的色彩。既寫大之玄妙,又寫小之情狀,還有人物之間、物物之間、夢幻與現(xiàn)實之間的交錯。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魚

【釋讀】《逍遙游》出自《莊子》內(nèi)篇,其主旨,是說人當看破功名利祿,而是精神活動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就出自本篇,比如鯤鵬展翅、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等等。

這一段是《逍遙游》的開篇,起筆就描繪了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北海有一條魚叫鯤,鯤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幾千里大。鯤化成為鳥叫做鵬,鵬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廣。鵬飛起來,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云。大物必生于大處,鯤鵬如此之大,莊子筆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觀一二了。

當然,莊子的描述并沒有戛然而止。他寫道:當海動風起之時,鵬遷往南海。大鵬既然要去往南海,絕不可能決然而起,所以要舉起擊打翅膀。據(jù)《齊諧》說,當時水花激起達三千里,翼拍旋風而直上九萬里高空,鵬乘著六月大風而飛去。野馬般的游氣,飛揚的游塵,以及活動的生物都被風相吹而飄動。

我們在地面看到天色蒼茫,那是天的本色嗎?天的高遠是沒有窮極的嗎?而鵬往下看,也就是這樣的光景。可見天地遼闊了。

莊子借變了形的鯤鵬以突破物質(zhì)世界中種種形相的范限,將它們從經(jīng)驗世界中抽離出來,并運用文學(xué)的想象力,展開一個廣漠無窮的宇宙。

任公垂釣

【釋讀】《外物》出自《莊子》雜篇,取篇首二字為篇名。外物即外在事物。這篇的成語,有枯魚之肆、得魚忘筌等。

這一個故事,也是關(guān)于魚的。任國之公子垂釣,用巨大的釣鉤、粗黑的繩子,并且掛著五十頭犍牛作為餌。他蹲在會稽山上,投竿于東海,天天在那里釣魚??梢荒炅硕紱]能釣到一條魚。直到有一天,忽然大魚來吞餌,牽動大鉤沉下水去,大魚揚其頭尾、翻騰奮鰭,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蕩,聲如鬼神,震驚千里??梢姶篝~之大。等到任公子釣起這條魚,將它做成臘肉,浙江以東、蒼梧以北的人們一起吃,沒有不飽吃這條魚的。這也可以想見此魚之大了。

說這個故事,其實是為了說經(jīng)世者當志于大成。像后世的人聽說了任公子釣魚這件事,競走相告,舉著小竿去小水溝,守著鯢鮒之類的小魚,這樣想釣到大魚,是很難的。

二、小之情狀

蝸角蠻觸

【釋讀】《則陽》也出自《莊子》雜篇,也是取篇首二字為篇名。則陽是人名,游仕諸侯。

魏惠王和田侯牟約誓立盟,但田侯牟違背了約定,魏惠王很生氣,想要派人去刺殺他。但是公孫衍將軍、季子、華子都不認可這一做法,魏惠王不知如何是好,惠子就引見了梁之賢者戴晉人。戴晉人向魏惠王說了這樣一個故事:蝸牛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蝸牛的右角也有個國家,叫蠻氏。這兩個國家經(jīng)常相互爭地打仗,死亡無數(shù),追逐敗北的十五天才能回軍。

戴晉人用這個故事,其實是比喻當時的諸侯征伐。世界之大,無窮無極,期間的戰(zhàn)爭,不也是和蝸角中觸氏和蠻氏的戰(zhàn)爭一樣嗎?后世常以蝸角斗爭比喻因細事而引起爭斗。

三、萬物無界

莊周夢蝶

【釋讀】《齊物論》出自《莊子》內(nèi)篇,其主旨是肯定一切人與物的獨特意義內(nèi)容及其價值。這篇的成語,有槁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恢詭譎怪、沉魚落雁等。

莊周夢蝶是寫物化之旨。從前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一只翩翩飛舞的蝴蝶,遨游各處而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來是莊子。忽然醒過來,發(fā)現(xiàn)自己分明是莊子。于是他不知道是莊子做夢化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化成了莊子。

莊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別的,這種轉(zhuǎn)變就叫做物化。莊子所說的物化,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西晉郭象認為是指死生之變,唐代成玄英則認為是物理之變化。陳鼓應(yīng)先生解釋為物我界限之消解,萬物融化為一,其實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莊子借蝶化的寓言來破除自我執(zhí)迷,泯除物我的割離,使人與外在自然世界,融為一大和諧的存在體。而蝴蝶,其實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爛漫,無拘無束。

莊周夢蝶的故事,可以說是莊子筆下的詩化哲學(xué),既有豐富的哲學(xué)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托。因此更是引發(fā)了后世文人的共鳴,比如說李商隱的名句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錦瑟》)。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八

莊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xué)思想的繼承者和發(fā)展者,先秦莊子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相關(guān)莊子養(yǎng)生的內(nèi)容,一起來看看!

文章結(jié)構(gòu)。

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至“可以盡年”

是全篇的總綱,指出養(yǎng)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緣督以為經(jīng)”,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yīng)自然的變化與發(fā)展。

第二部分至“得養(yǎng)生焉”

以廚工分解牛體比喻人之養(yǎng)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游刃有余”,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

余下為第三部分。

進一步說明圣人不凝滯于事物,與世推移,以游其心,順應(yīng)自然,安時而處順,窮天理、盡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態(tài)度。這就是文惠君基本理解到的東西。但是,莊子想要表達的可不止這些。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不存認知的可能,一是順其自然的心境,本文字里行間表面雖是在談?wù)擆B(yǎng)生,實際上是在體現(xiàn)作者的哲學(xué)思想。

文章中心思想。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間雖是在談?wù)擆B(yǎng)生,實際上是在體現(xiàn)作者的哲學(xué)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砉然響然,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s,道大u,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l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f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p>

公文軒見右?guī)煻@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p>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薄叭粍t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q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p>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于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為順應(yīng)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wèi)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廚師給文惠君宰殺牛牲,分解牛體時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發(fā)出砉砉的聲響,快速進刀時刷刷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jié)奏,又合于經(jīng)首樂曲的樂律。

文惠君說:“嘻,妙呀!技術(shù)怎么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規(guī)律,比起一般的技術(shù)、技巧又進了一層。我開始分解牛體的時候,所看見的沒有不是一頭整牛的。幾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體的牛了?,F(xiàn)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來而精神世界還在不停地運行。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jié)構(gòu),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dǎo)向那些骨節(jié)間大的空處,順著牛體的天然結(jié)構(gòu)去解剖;從不曾碰撞過經(jīng)絡(luò)結(jié)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接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優(yōu)秀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jīng)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牛的骨節(jié)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么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和組合部位間,對于刀刃的運轉(zhuǎn)和回旋來說那是多么寬綽而有余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jié)聚結(jié)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于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于是提著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huán)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蔽幕菥f:“妙啊,我聽了廚師這一番話,從中得到養(yǎng)生的道理了?!?/p>

公文軒見到右?guī)煷蟪砸惑@,說:“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腳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一只腳呢?”右?guī)熣f:“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付形體讓我只有一只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與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p>

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畜養(yǎng)在籠子里。生活在樊籠里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弟子們又問:“那么吊唁朋友像這樣,行嗎?”秦失說:“行。原來我認為你們跟隨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現(xiàn)在看來并不是這樣的。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么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背棄真情的,他們都忘掉了人是稟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時候人們稱這種作法就叫做背離自然的過失。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他應(yīng)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他順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時候人們稱這樣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p>

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xù)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九

世間有這樣一種人,在一起的時候常常面紅耳赤地爭論,可是交情很篤厚。莊子和惠子的關(guān)系就是如此。

莊子過惠子墓的時候,他給隨從的人講了個奇怪而不可思議的故事:楚地有個人,鼻子給弄了點白色堊土。這是很平常的事情,擦掉就是。怪就怪在這人沒去擦,而是跑到一個木匠那去,叫那木匠給他拿砍掉那塊大小厚薄象蒼蠅翅膀的堊土。更奇怪的是那個木匠,沒象常人那樣叫他擦掉堊土,卻真的隨手拿起斧頭砍去,那斧頭虎虎生風,從那人的鼻尖擦過,堊土被砍掉了。他站在當?shù)貎?,臉不變色心不跳,鼻子完好無損。

這是怎樣的一種奇景?!這是怎樣的一種際遇啊!人世間難得有這么個膽子大的,難得有這么個技術(shù)高的。沒有那斧子當前不眨眼的氣度,誰敢砍?怕是斧子還沒砍下,人已戰(zhàn)栗觳觫了吧?沒有那高水平的技藝,誰敢站在那等著人家砍?只怕是你站得再穩(wěn),也會給那沒水平的家伙砍掉了鼻子吧?或許腦袋都岌岌可危了吧?可這倆人竟然就搭檔配合得這么高妙。所以,當郢人死后,宋元君叫匠石表演一下砍去鼻子上的堊土?xí)r,他再也發(fā)揮不出如此高的技藝了。

莊子為什么要講這么個故事呢?他自己給我們點破了其中的寓意,他說:“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意思是說,從惠子死后,自己沒有談話的對手了,沒有誰可以說話了。真的是沒有說話的人了嗎?他這不是正在給人家講故事么?其實,他是在哀嘆,自己失去了如此高妙的對手,心中萬分悲涼罷了。

雖然莊子和惠子對事物的看法大多截然不同,兩人在一起時喜歡互相批評和爭辯,但是這相爭卻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莊子的哲思常常由之激發(fā)。即使在論爭,那也爭得是不亦樂乎?。?/p>

站在濠水橋上的惠子和莊子,又開始爭辯了。莊子說:“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诱f:“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說:“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

能一起出游,非好友者何?那莊子出游從容,看魚兒從容歡快地在水里游來游去,心有所感,大發(fā)感慨?;葑邮莻€不可知論者,所以,他反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以惠子之矛攻惠子之盾,他說,你惠子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到此,我們覺得惠子該閉嘴了。可那惠子還是沒服氣,辯論水平是高高的,他繼續(xù)著自己的辯論事業(yè):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魚的快樂,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大家全都不知道了!這是何等的論辯才能??!叫我們怎么聽怎么覺得象繞口令了。這大約已到了論辯的高峰,可莊子仍能在這高峰上在拔高一籌,他告訴惠子,你先前問我怎么知道魚的快樂等等等等,就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還問我。我在濠水上知道魚的快樂了。

這次論爭,莊子和惠子各逞口舌之利,沒有惠子的高論,又哪來莊子的妙論??!難怪張之純在《評注諸子菁華錄》里說:“莊子、惠子意見雖不同,然惠子猶是解人也。寥寥數(shù)語,寫出低徊躑躅無限凄涼?!?/p>

另一次的論爭,更是叫莊子發(fā)了一通關(guān)于生死的妙論。

說來莊子可真是個奇人,老婆死了,他老人家大大咧咧坐地上,姿勢不雅觀也就罷了,他竟然敲著個盆兒唱了起來。這情景給前來吊唁的惠子看到了,就狠狠地批評他:“你跟人家過了這么久,她給你養(yǎng)大了孩子,現(xiàn)在老了,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敲著盆唱歌,這不是太過分了嗎?”這通責備有理有節(jié),卻沒難住莊子,正象明代陳深輯在《諸子品節(jié)》里說的那樣“莊子遇惠子,便出奇句,便有奇思奇筆,乃知奇文待人而見也。”

莊子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恍惚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噍噍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p>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十

人生在世,光怪陸離的東西實在太多,紛雜繁多的誘惑也實在太多,如何擺脫貪念,如何抵制誘惑,如何實現(xiàn)理想往往成為人們思索的問題。在筆者看來,我們也許可以通過理解《莊子》來回答這些問題。

《人間世》中有這樣一句話:“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币鉃椋喝藶榱饲竺粨袷侄危嗷A軋,而人類用于提升自我、改善生活的知識技巧在此時就成了斗爭的工具,人自身最終為名所困。古人說,普通的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常常為欲望吵架,欲望滿足了,就不吵了;知識分子則不單單是為欲望,欲望滿足了也要吵。但是在爭吵時,知識分子看似是在爭是非,爭對錯,實際上爭的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和名聲。在現(xiàn)實生活里,人們難免犯“德蕩乎名,知出乎爭”的毛病,這便是“名心”在作祟。人若想要從名利場中抽身出來,就應(yīng)該把“名心”抹平。

如何把“名心”抹平,這就要提到《大宗師》里的一句話:“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澤,謂之固也。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蹦蠎谚壬J為這里的“藏”可以理解為執(zhí)著,即抓得很牢。但是人生又不可能完全被掌控,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生命中總有些難以預(yù)料的事情,也總有些難以被抓牢的事物,因此有時不必太執(zhí)著。正如感情,感情是一捧細沙,握得越緊,越容易流失;也正如名利,名利是一根向上攀巖的繩索,握得越緊,越容易在原地停留,拽得越緊,越容易繩斷身落。誠如莊子所言,只有昧者才會自以為一切盡在掌握,一切藏得嚴嚴實實。其實,呱呱墜地時,我們渾身赤裸;撒手人寰時,我們兩手空空,既然如此,又何必偏執(zhí)于某一點,某一事,某一物呢?想要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到某種程度的突破,有時必須放下“執(zhí)著”。當把“執(zhí)著”放下,“名心”自然會離我們而去。

但是這里的“執(zhí)著”并非是指理想追求,而是指人們?nèi)菀棕澢蟮臇|西。舉個例子,錢固然不可缺少,但我們沒有必要去執(zhí)著于追求花不完的財富。量需而行,量力而行,切不可貪多求全。《大宗師》中“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本颓『弥赋隽诉@一點。古時的真人都是一切不貪求,一切不計謀,一切順其自然。雖然這樣的境界我們難以企及,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以下三點:第一,承擔起我們自身的'責任,不要麻煩任何人為我們代勞,也不要搶著為任何人代勞,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第二,看淡成敗得失,看淡他人評價,注重于“養(yǎng)中”即可。過分顧忌別人,把自己弄得像個四處賣笑的戲子,實在是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第三,正視自我,不自欺欺人;量力而行,不要制定高到令人望而生畏的目標。

放下不必要的“執(zhí)著”,有利于我們在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堅定前行,不迷失方向?!跺羞b游》中提到“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有志氣的青年往往像鯤鵬一樣擁有遠大的理想,但是理想的實現(xiàn)需要由一個又一個小目標的成功累積而成,因此我們要有遠大的計劃。有這樣一種說法,世界上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只會回憶過去,在回憶的過程中體驗感傷;第二種人只會空想未來,在空想的過程中不務(wù)正事;只有第三種人將現(xiàn)實與理想完美結(jié)合,高瞻遠矚,腳踏實地。只有將昨天、今天、明天的事情都打理妥當,才能走好漫漫人生路。但是生活中,常常有人被眼前利益的絢爛外貌蒙住了雙眼,寧愿一直低頭享受那片刻的短暫歡愉,也不肯抬起頭望望遠方,去尋找更大的空間。然而事實往往證明,只為眼前利益的人,會受人性所限,只會陷入庸人自擾的無邊煩惱;唯有立足長遠的人,才能突破人性的瓶頸,活出精彩人生,享受智慧人生。

簡而言之,我們要正視自我,踏踏實實做人,規(guī)規(guī)矩矩做事;要注重自身的內(nèi)心情感,重視“養(yǎng)中”;放下不必要的“執(zhí)著”,抹平“名心”,堅定前行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通過遠大的計劃將一個個小目標連接匯聚,使之最終化身為理想的實現(xiàn)。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十一

說起閱讀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莊子》,對于《莊子》中的思想,有許多都是對我們生活有所啟發(fā)的。莊子是東周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創(chuàng)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xué)學(xué)派莊學(xué),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xu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人們的生活方面,他同老子一樣提倡人們回到古樸的先民生活時代去,因此莊子的思想里對于“人為”的一切都持有否定的態(tài)度,而對于“天然”的事物,則是給予了最大的肯定與贊揚。與老子相類似,他也強調(diào)“天道自然無為”,“道”是不能以人為的力量去改變的自然規(guī)律。下面我想談一談我閱讀《莊子》的感受。

首先,我想談一談有關(guān)于莊子有關(guān)于崇尚自然與自由的思想。在結(jié)合莊子對于自由和自然的追求之后,我想到莊子在《逍遙游》中寫道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是說人如果能夠遵循自然的本性,把握“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等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變化,遨游于無窮無盡的境域,卻還是要有所依賴。因此說:道德修養(yǎng)最高的人能順應(yīng)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圣人”沒有名望心。莊子否認人可以掌握自然規(guī)律,能動地去改造自然,得出了人只能消極地順應(yīng)自然,完全無所作為的結(jié)論,也提出了“絕學(xué)”、“棄智”的主張。認為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會破壞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并且妨礙自己去認識“道”、掌握“道”,因此才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其次,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強調(diào)以自然為美的審美思想。在莊子《知北游》中這樣寫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這里強調(diào)真正的“大美”,是不使用語言、不發(fā)表談話、不附加解釋的。這個觀點表達了莊子認為人所表達的文字也好,音樂也好都不是天地之間的“大美”。莊子認為真正的美是一種不加以人工雕琢的,自然而然地體現(xiàn)出來的美?!按竺馈睂崬橹黧w以自然為宗,在自由關(guān)照中獲得一種美的體驗。所以莊子的“大美而不言”也是強調(diào)我們對于真正的美應(yīng)該如何把握,認為應(yīng)該否棄人力,追求自然。

結(jié)合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們可以看出老子與莊子同樣的強調(diào)“虛靜”。莊子在老子的理論中,添加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心齋”與“坐忘”。莊子強調(diào)主體應(yīng)該由虛而明,達到無知無欲,不受外物干擾,空明寧靜的心靈狀態(tài)。而“心齋”和“坐忘”在我看來是一種達到“虛靜”的方法或者是過程,通過“心齋”和“坐忘”的方式來進行自我的心靈洗滌,讀后感m提升自己的心靈修養(yǎng),從而達到“虛靜”。而莊子在“虛靜”的狀態(tài)下提出了“物化”的理論。莊子曾在《齊物論》中說到:“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蔽遗c蝴蝶之間必定有所區(qū)別,而這個區(qū)別正是“物化”所在。莊子在認為“虛靜”正是為了達到“物化”,而“物化”之要害是使主體與客體完美地默契合一,不知是我還是物,亦不知是物還是我。同時提出“物化”是一種審美特征,是主體對對象生命情趣和本質(zhì)的感知,是“體通”的境界一種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主客關(guān)系。

以上的感受都是我通過閱讀《莊子》所體會到的,對我的生活有許多的啟發(fā)。因為愛上閱讀我才會閱讀《莊子》,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我會更加熱愛閱讀,將閱讀變成生活中的習(xí)慣,真正做到愛上閱讀,手不及卷。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十二

讀《莊子》,我懂得了許多。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始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xué)也變得流行起來。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等等??墒俏覀円膊灰浟?,莊子也是犬儒主義的創(chuàng)造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顯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國倡導(dǎo)莊子精神實在不是時候?!肚f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言論,體現(xiàn)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駝鳥智慧和烏龜哲學(xué)。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fù)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外”,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識時務(wù)者為俊杰”的現(xiàn)實主義策略。莊子的想像更多地體現(xiàn)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xiàn)實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實際的“神游”而已。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jié)合才是完整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人生態(tài)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guān)系。犬儒主義誕生于公元5世紀的希臘,它指一種對文化價值的對抗精神,一種深刻的懷疑,它認為世界是不值得嚴肅對待的,不妨游戲。到了現(xiàn)代,犬儒主義的含義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對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絕的態(tài)度沒有變,犬儒主義雖然對現(xiàn)實不滿,但是又拒絕參與社會世界,或遁入孤獨和內(nèi)閉,或轉(zhuǎn)向任誕的審美主義,而其骨子里則是虛無主義。他們對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離意識,但是卻不敢或不愿與之正面對抗,而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處理態(tài)度來曲折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妥協(xié)混合的矛盾立場。犬儒主義不僅僅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的黑暗,或者現(xiàn)實世界中道德的顛倒和價值的真空狀態(tài),更是人們對于這種顛倒和真空狀態(tài)的麻木,接受乃至積極認同,犬儒主義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堅持起碼的是非美丑觀念,不但對現(xiàn)實不抱希望,而且對未來也不抱希望。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十三

《養(yǎng)生主》通篇不過600言,是《莊子》內(nèi)篇中篇幅最為短小的,但細細讀來,仍然有頗多尚可深究之處。

在本片開端,有“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句,歷來廣受爭議。“上句尤易明,下句最難解,似有引人為惡之嫌?!苯跏遽合壬慕忉岊H具影響,他說:“所謂善、惡,乃就養(yǎng)生言之。‘為善’,謂‘善養(yǎng)生’。為‘惡’,謂‘不善養(yǎng)生’。‘為善無近名’,謂‘善養(yǎng)生無近乎虛浮’,益生、長壽之類,所謂虛浮也?!疄閻簾o近刑’,謂‘不善養(yǎng)生無近乎傷殘’,勞形、虧精之類,所謂傷殘也?!保ā肚f子校詮》)此句乃就養(yǎng)生而言,這自然沒錯,但莊子講養(yǎng)生,主旨在養(yǎng)心,而非養(yǎng)身。在本篇第三章,寫右?guī)熤槭恰疤熘鞘躬氁玻酥灿信c也”,右?guī)熞蛔?,并不必然是出生時就有的先天性生理缺陷,亦有可能是后天致殘,但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天與”,而非“人與”。因為“道與之貌,天與之形”,人的形骸都是受天賦與,人力不能改變。若按王叔岷先生的說法,將“刑”解釋為勞形、虧精一類的傷殘,則與養(yǎng)生的前提——破除形骸殘全的觀念背道而馳了。人之形骸取之于天而人力不可蓄養(yǎng),人只能養(yǎng)其所能養(yǎng),即是心。周縱策說:“至于‘不’傷生的善惡是否該為,本不是他在這里所要討論的范圍。他說的只是:假如你要去為惡,可切不可弄到受刑傷生;至于這假設(shè)的,不致受刑傷生的惡事,你該不該去做,他在這里并未表示意見。這正如‘不近名’的善,不‘已而為知’的知,你該不該去做,他在這里也沒有表示可否。我看莊子一定會要先看看那是什么知,什么善惡了。”(《莊子?養(yǎng)生主篇本義復(fù)原》)與成玄英一樣,將“刑”理解成了“刑戮”,此金木之刑仍然只是傷身而已,且后文曲說強通,未得莊旨。

“為惡無近刑”句,最重要的概念有二,一是“惡”,一是“刑”?!皭骸睉?yīng)理解為世俗所認為的惡事,這個基本明朗,眾家的問題主要在后者。聯(lián)系《養(yǎng)生主》篇全文,我認為這個“刑”乃是后文秦失吊老聃中的“遁天之刑”。秦失的原話是:“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懸解。”由此,“無近刑”即是說“無近乎遁天之刑”,不可鄰近逃避自然地刑法。換言之,做(世俗標準中的)惡事,只要與自然天道相順應(yīng)即可。

《養(yǎng)生主》開篇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個“知”可解釋為知識,但顯然是廣義上的知識,它包含了人們心念中的一切造作,包含了世俗的一切是非善惡標準。又“以有涯隨無涯”,終生惶惶然求善避惡,這些人就好比庖丁解牛篇中的良庖與族庖,在解牛時強行“割”“折”牛骨,而這些一時一世之“標準”即如“歲更”“月更”之“刀”,不斷地在現(xiàn)實中挫敗又在心念中被追逐,儒家有儒家的標準,墨家有墨家的標準,百家相爭,終無所歸,這都是遁天之刑,都是未能“緣督以為經(jīng)”的下場啊。庖丁解牛篇的寓意,有人以為是以龐大的牛比喻“社會”,以解牛比喻“處事”,莊子遂然是在教導(dǎo)世人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處事技巧,實在是視莊子與汲汲然于世者無異了。顯然,要理解庖丁解牛的寓意,文惠君那句“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是唯一的鑰匙。養(yǎng)生即養(yǎng)心,此段以牛喻心,以解牛喻剝除心之藩籬,是言解除心之藩籬,當“依乎天理”“順其固然”,而不可“以有涯隨無涯”,徒生出許多是非善惡判斷標準來,這才真正是區(qū)別于道德優(yōu)先的生命優(yōu)先。養(yǎng)心為本,處世為末,以為庖丁解牛篇是在教人處世技巧的,實在是本末倒置,淆亂莊旨。

莊子講善惡,本意并不在于要另生一個善惡標準,如此又墮入細細密密的理思之網(wǎng)了。莊子講善惡,原本就是要取消這一虛妄命題,善惡俱譴,是非兩行,超越一切道德判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如此才能緣督以為經(jīng),獲帝之懸解,得養(yǎng)生之旨。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十四

心晴時,雨也晴;心雨時,晴也是雨。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的是,天才晉升的階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無底的深淵。

當我們沉迷于一片綠蔭的悲傷情緒時,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蔭,還有一片森林。

山上的仁慈不僅包含了天空中的古樹,而且還包含了野生的草,不僅孕育了豺狼的咆哮,而且還滋養(yǎng)了弱小的悲傷的咆哮?;蛘攮h(huán)抱你的手,把水變成湖,或者裂開你的身體,讓瀑布倒掛在前四川。山謙卑地站著忍受時間的痛苦和折磨,仍然保持沉默,山的仁慈,在于它安靜而冷漠的態(tài)度,有時山也可以成為人們的榜樣。

我們不是莊周的魚。我不知道魚在水里遭受了什么,它們是否真的快樂,但我們可以成為我們心情的舵手。創(chuàng)造一些意想不到的、合理的幸福。

像莊子一樣,做一個天上的泉水,做一只夜夜鳴叫的鳥,做一棵月光下寧靜超然的精神古樹。

"舉世名而不勸,舉世非而不抑。"當你冷靜下來讀莊子的.時候,問問自己,我們能否平靜地面對別人的各種評論;沒有別人,沒有我,當我讀莊子的時候,我不妨問問自己,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我們是否已經(jīng)失去了自己;在與莊子交談時,我問自己是否把一切都包括在胸前,默默地理解;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我知道無限是有限的,無限的,危險的。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是否敢如此真實地生活,如此誠實地面對學(xué)習(xí)。莊子活出了智者的風范?;钪囊饬x,活著的價值,活著的態(tài)度,精神的源泉不在于他。

活著,我們追求什么?我們可以區(qū)分事物和我之間的界限,知道榮譽和恥辱,區(qū)分是非?;钪?,我們想要什么?有追求,但沒有太多的要求,只有評論,但沒有爭議?;钪?,我們追求什么?看到黑暗,但仍然堅持追求光明。輕松地生活,輕松地生活在自己身上,生活在生活的色彩中。今生沒有遺憾。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歡的歌,一路唱歌,冷暖自知,只想走滿格?;ǎ癯サ男磐揭粯?,保持信仰。

至人無己,神無功,圣人無名。莊周做到了,所以他很高興。如果我們也想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應(yīng)該經(jīng)常思考自己的生活,經(jīng)常問自己是否能在寧靜的月光下站成一棵精神古樹。雖然充滿了斑駁的歲月痕跡,但它可以根深100米,不謙虛或傲慢,讓樹枝在風中,站起一個安靜的姿勢。

我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我們不必與世隔絕,忘記世界的溫暖和溫暖,不要看到凡人的世界,不要嘗到世界的痛苦。相反,它應(yīng)該是看到世界上的一切,品嘗世界的涼爽,在世界的滄桑之后,仍然可以閑置的云野鶴,微笑,保持安靜和超然。

莊子養(yǎng)生主讀后感篇十五

如果沒有學(xué)這篇文章之前,我也就知道俞伯牙與鐘子期是一對好朋友,或許還會以為只有興趣相投的朋友,但我的想法有點錯誤。

如果說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鐘子期是令我們所期望的,那么我們不如說莊子與惠子更是一對好朋友。老師說莊子經(jīng)常黑惠子,從網(wǎng)上查資料,我得知莊子與惠子其實本不是一對好朋友,因為他們倆愛辯論,從而以辯論展開話題,繼而越聊越熟了。

總體來說,知音之間過招有趣,朋友之間常常互懟也是挺有趣的。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8427121.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