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模板2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7 12:11:21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模板23篇)
時間:2023-11-07 12:11:21     小編:MJ筆神

教案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的重要依據(jù)和指導。教案的編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教案名字5]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一

過程與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表等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shù)據(jù)并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shù)據(jù)。

教師準備:兩個外觀一樣、內(nèi)放一些小物體,使質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綠豆、溫度計、秒表、冷水、熱水等。

學生準備:直尺、葉子、水杯。

1、提出問“只憑我們的感覺可靠嗎?”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揭示: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準確可靠。

3、出示準備好的紙盒,請學生掂一掂,能否判斷輕重。

學習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么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

1、認識量杯和量筒

2、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3、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1、秒表練習

2、測一測跑50米需要多少時間

1、認識教材中出現(xiàn)的測量儀器,請學生談談它們的用途。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測量儀器。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二

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已有的知識和“看”、“摸”、“聞”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種材料構成的。

2、能根據(jù)材料的特點,提出對物品分類的標準。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愿意把本組找到的材料告訴其他組。能舉例說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材料??茖W知識目標:能舉例說出一種物品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制成的。能區(qū)分常見的自然材料與人造材料。能舉例說明自然材料與人造材料的關系。

一、引進。

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動一:下面的物品分別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階段引導學生認真看書,木頭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頭制成的。

2、按金屬、塑料、紙、布。

3、還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課本第二頁圖中的物品分別是由幾種材料制成的?

三、活動二:熟悉人造材料與自然材料。

1、觀察畫面。

告訴學生:直接從大自然獲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導學生明白像玻璃這種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還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嗎?

小組合作,討論,全班交流。

四、活動三:找一趙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學生趙冬并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到的'最多,把小組找到的材料寫在書上。

五、拓展:調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體會材料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板書設計:\\。

身邊的材料。

熟悉材料。

材料的分類:自然材料。

人造材料。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三

教材簡析: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描寫了陽春三月,春水滋潤大地,催生萬物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春天的美麗。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豎琴、明鏡,揭示春水的可貴滋潤大地,催生萬物,春天已經(jīng)悄悄地向我們走來,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全文語言優(yōu)美,很適合朗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般技能:能結合上下文及生活實際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在閱讀中積累詞語與優(yōu)美的句子;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變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春天就在我們的身邊,需要我們仔細的觀察;

了解春天大自然的變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春天的美好情感。

教學用具:

投影,圖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導課:

這是什么?(板書:三月桃花水)。

二、聽錄音,讀課文:

1、放錄音。注意生字的讀音,標上自然段。

2、提問:讀了這篇文章,你知道三月桃花水是什么樣的?

3、學生交流,教師隨機板書:

(春天的豎琴春天的明鏡比金子還貴比銀子還亮)。

三、品讀課文。

2、小組討論:

指名說說。

集體交流。

3、重點學習3、4、5、6小節(jié)。

(1)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你聽到奏出了什么的樣的樂曲?

(2)聽音樂,想像這種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美讀3、4段落。

(5)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配樂讀讀5、6小結。

(6)說說明鏡中還映照了哪些景物?

仿照這樣的格式說一說我看見。

發(fā)現(xiàn)()。

4、聽音樂朗讀3、4、5、6小結。

5、說說你認為三月桃花水還像什么?

(1)集體交流。

(2)齊讀7、8、9自然段。

五、師生溝通:

板書設計:三月桃花水。

春天的豎琴春天的明鏡。

比金子還貴比銀子還亮。

課后札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復習課文內(nèi)容,學習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回顧課文內(nèi)容,說說三月桃花水是什么。

學生聯(lián)系課文各抒己見。

1、復習課文內(nèi)容:

2、作業(yè)交流:面對春水的力量,你想對大自然說些什么?

展示畫的三月桃花水的景象,做一句詩。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結合課文,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概括段意。

5、比較這篇課文與《春潮》有什么不同?

四、學寫生字:

學生自學生字。

交流重點字:裊弦。

作業(yè)設置:

摘抄表現(xiàn)三月桃花水的句子。

摘抄優(yōu)美的詞語:選擇一個造句。

板書設計:裊弦。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四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蠶的幼蟲生長過程中伴隨著眠和蛻皮現(xiàn)象。

2.知道蠶的生長發(fā)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氧氣和食物。

3.知道蠶的身體能夠感知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

4.知道蠶的幼蟲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身體有口、眼、足、氣門等結構,與取食、運動、呼吸等功能相適應。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查閱資料和積累經(jīng)驗,掌握正確的養(yǎng)蠶方法。

2.能用文字和圖畫描述幼蠶的形態(tài)特征。

3.會借助尺子、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幼蠶的生長變化。

4.能基于觀察到的現(xiàn)象,推測幼蠶身體變化及生命活動現(xiàn)象。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對養(yǎng)蠶活動及研究蠶的生長變化保持濃厚的興趣。

2.能夠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3.能夠理解堅持做好觀察記錄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1.能體會動物健康生活需要適宜的環(huán)境,人類行為影響動物生存。

2.知道蠶絲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到人類生活與動物息息相關。

重點:交流養(yǎng)蠶過程中的新發(fā)現(xiàn),觀察蠶幼蟲的生命活動。

難點:認識蠶幼蟲的身體結構及對應的功能。

為學生準備:4齡期的幼蠶、桑葉、棉簽、放大鏡、尺子、蠶的幼蟲生命活動觀察記錄表、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蠶吐絲結繭的視頻、給蠶結繭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提前通知學生把自己養(yǎng)的蠶連同蠶房及桑葉一起帶到學校。)同學們飼養(yǎng)的蠶寶寶現(xiàn)在長得怎么樣了?(預設:長大了;長得白白胖胖的。)

2.布置任務:蠶寶寶就是蠶的幼蟲。請相鄰小組之間互相觀察對方養(yǎng)的蠶,看看哪一組的蠶長得好,并交流養(yǎng)蠶的成功經(jīng)驗,分析失敗的原因。

聚焦

3.提問:大家還記得剛出生的蠶的幼蟲是什么樣的嗎?(預設:黑色的,小小的,像螞蟻一樣,身上有很多細毛)

4.揭題:長大一些的蠶的幼蟲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長大的蠶。(板書:蠶長大了)

【設計意圖】

通過互相觀察養(yǎng)的蠶并交流養(yǎng)蠶經(jīng)驗,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養(yǎng)蠶方法。引入幼蟲的概念,使學生將生活詞匯轉換成科學詞匯。再引導學生回顧剛出生的蟻蠶的樣子,并提問“長大的蠶又是怎樣的”,激發(fā)學生探索長大的蠶的興趣,同時揭示本課主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xiàn)象

1.過渡:蠶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動呢?它們的“家”有什么變化呢?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觀察蠶和蠶生活的蠶房,并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觀察記錄表中。(教學提示:以學生帶來的蠶和蠶房作為觀察對象,若一組帶來多份蠶和蠶房,可選擇生長狀況最好、接近4齡期的'蠶進行觀察;若學生養(yǎng)的蠶不夠,教師需準備一些供觀察的蠶。)

3.提問:我們怎么知道蠶還活著呢?(預設:蠶在動;蠶在吃東西;蠶在排便;……)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樣?(預設:身體更大一些,顏色更白一些,周圍的絲更多一些。)

4.追問:為了讓蠶健康地生長,我們應該保證蠶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預設:及時更換新鮮、晾干的桑葉,定期清理殘葉和糞便,保持蠶房干凈衛(wèi)生。)

5.講解:蠶的生長需要進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蠶房以保持衛(wèi)生。蠶生長到一定階段,會長出新皮,換下舊皮,這個過程叫蛻皮。蠶蛻皮前不吃也不動,好像睡著了一樣,稱作“眠”。從蟻蠶到吐絲結繭,蠶共需蛻4次皮。蠶每蛻一次皮增加一齡,5齡蠶開始吐絲結繭。

探索二:觀察并描述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

1.過渡:我們剛才觀察了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xiàn)象,接下來,我們就來觀察它們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吧!

2.活動: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蠶的幼蟲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它的食物,并提醒學生蠶的幼蟲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觸摸。

3.提問:你們觀察到了什么?(預設:蠶的幼蟲是白色的,形狀是圓圓胖胖的,約5厘米長,它吃的桑葉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布置任務:蠶的幼蟲身體呈圓筒形,包括頭、胸、腹三部分。那么,蠶的各個部分具體是怎樣的呢?請大家用放大鏡繼續(xù)觀察,并將觀察結果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到學生活動手冊中。

5.提問:這次,你們又觀察到了什么?(預設:蠶的頭部有嘴巴,可以吃桑葉;蠶的身體有很多節(jié),有幾節(jié)上長了腳,可以幫助爬行;蠶的身體兩側有小黑點;……)

6.講解:(教學提示:出示蠶的身體結構圖。)蠶的頭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個體節(jié)組成,每節(jié)有一對胸足,主要用于協(xié)助蠶進食;腹部由10個體節(jié)組成,有4對腹足,主要作用是運動;身體兩側的小黑點叫氣門,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問:大家試著用棉簽輕輕觸碰蠶身體的各個部分,它有什么反應?(預設:蠶會躲避棉簽的刺激。)

8.講解:蠶的頭部還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膚等器官來感知環(huán)境的。

【設計意圖】

先從多個方面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xiàn)象,幫助學生構建對蠶的幼蟲的生活習性的認知。再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細節(jié)觀察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幫助學生了解蠶的幼蟲并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提升研究動物外部形態(tài)特征的能力。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過渡:蛻完皮的蠶下一階段會怎樣呢?(教學提示:播放蠶吐絲結繭的視頻。)

2.講解:蠶蛻皮4次后再經(jīng)過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就不再吃桑葉,身體變得發(fā)黃發(fā)亮,并開始尋找吐絲結繭的地方。如果熟蠶沒有合適的地方來結繭,就容易出現(xiàn)絲中毒而死亡的情況。

3.布置任務:為了讓蠶更好地吐絲結繭,請大家利用課后時間在蠶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紙做些小格子,為蠶結繭做準備。然后觀察蠶吐絲的過程,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學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制作方法,并提醒學生將具有即將結繭特征的蠶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設計意圖】

告知學生準備開始結繭的蠶的特征,并指導學生為蠶制作結繭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幫助學生提前做好準備,以便及時觀察和記錄。

學生在第1課就啟動了蠶的飼養(yǎng)活動。通過一段時間對蠶寶寶的照顧,以及觀察記錄活動,學生對自己飼養(yǎng)的蠶有了一定的感情,對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也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本課通過引導學生交流養(yǎng)蠶經(jīng)驗引入,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組織學生采用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觀察蠶的顏色、形狀、大小,認識蠶的頭、胸、腹三部分結構,然后用放大鏡重點觀察蠶吃東西用的口器、運動用的腹足和身體兩側的小黑點(氣門),從而建構對蠶的外部形態(tài)的認知。最后針對前面的觀察活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基于觀察記錄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形成對蠶的幼蟲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動現(xiàn)象及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chuàng)優(yōu)作業(yè)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五

科學概念

1、蝸牛的特點體現(xiàn)在它的運動、身體構造等多方面。

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chǎn)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躲進殼內(nèi)以躲避危險等。

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種物體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跡。

流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和體驗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流程,并學習使用放大鏡做更細致的觀察。

2、用簡圖畫出蝸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書介紹的方法飼養(yǎng)蝸牛,做好記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研究小動物的興趣,樹立起認真細致、實事求是地觀察態(tài)度,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

經(jīng)歷對蝸牛外形、運動、反應等方面的觀察活動。

學生觀察流程中對蝸牛的態(tài)度及對觀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1、分組:2-3只蝸牛、放大鏡、樹枝、繩子、玻璃、飼養(yǎng)槽。

2、與學生相同的但大一號的材料。

一、課前布置學生捉蝸牛

1、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蝸牛,捉到蝸牛的地方有什么環(huán)境上的特點。

2、關注:學生捉蝸牛是否傷害蝸牛和其他動植物。

3、設計意圖:使學生對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有一個初略的認識。

二、觀察蝸牛的身體。

1、組織討論觀察蝸牛的身體的順序,討論紀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身體。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的組織紀律性,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特點。

三、觀察蝸牛的運動和反應。

1、組織學生討論觀察蝸牛運動的方法和記錄的方法。在學生觀察流程中解答學生問題和給與指導。

2、學生觀察、記錄蝸牛的運動。并在觀察流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問題。

3、關注:學生在觀察流程中是否用到適度刺激的方法觀察蝸牛的反應,學生在觀察流程中交流和記錄情況。

4、設計意圖:認識蝸牛運動的特點:靠腹足運動,爬過的地方有粘液,能對刺激做出反應。(被注:觀察蝸牛的身體和觀察蝸牛的運動結合起來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完成)

四、飼養(yǎng)蝸牛

1、教師介紹飼養(yǎng)蝸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學生飼養(yǎng)、觀察蝸牛并記錄發(fā)現(xiàn)和產(chǎn)生的新問題。

3、關注:飼養(yǎng)流程中是否堅持觀察、記錄。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流程中了解更多有關蝸牛的信息。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六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fā)現(xiàn)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fā)現(xiàn)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jīng)看到過什么?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nèi)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nèi)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nèi)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nèi)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xù)觀察不同的樹。

板書設計:。

教學后記:。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七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chǎn)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八

1、通過寫自己過節(jié)的經(jīng)歷,讓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

2、能夠有序地介紹節(jié)日的場面,并能寫出自己的心情。

3、初步掌握點、面結合,交替描寫的場面描寫方法。

教學重難點。

有序地介紹場面,表達真情實感。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過節(jié)》。

一、激情導入,引出話題。

本單元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一些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么,想一想你都參加過哪些節(jié)日活動?今天我們就選擇你記憶最深的一個有意義的節(jié)日場景,有序地把它寫出來。(板書課題)。

二、閱讀教材,明確要求。

1、寫過節(jié)的場面。

(1)要求按一定的順序介紹節(jié)日場面。

(2)指導學生學習點面結合的描寫方法。

如,《賽龍舟》一文的第2自然段,抓住過節(jié)場面幾個最突出的“點”來描寫;《賽馬三月街》中的'第5、7自然段,有對“面”的描寫,也有對“點”的描寫。

2、寫自己的心情,表達出真情實感。

3、你知道你所準備介紹的節(jié)日來歷嗎?(指名介紹)。

4、題目自擬。可根據(jù)習作內(nèi)容進行個性化擬題,如,“春節(jié),我好開心”“你好,中秋節(jié)”等。

三、互相練說,共同評議。

1、說說自己擬的題目,確定主題。

2、指名概括說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師生評議。目的是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寫。

3、同桌討論哪一情景作為“點”具體寫,哪一場面作為“面”簡要、概括寫。

四、指導行文,完成習作。

1、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

2、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3、朗讀習作,交流評議。

4、自改作文,認真譽寫。

板書設計:

節(jié)日的場面。

過節(jié)節(jié)日的來歷。

表達感情。

教學反思。

本次習作是本單元主題的一個延續(xù),旨在讓學生敞開心扉,介紹自己所熟悉的一個民族節(jié)日活動的場面。

本次習作的要求:

1、想熟悉的民族節(jié)日活動,如,中秋節(jié)、春節(jié)、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等。

2、寫過節(jié)時的場面。

3、寫自己的心情,要表達真情實感。

4、能寫出節(jié)日的來歷更好。

5、題目自擬。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九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影子的“眼睛”

大班幼兒對影子這一趣味的光學現(xiàn)象異常感興趣,他們喜歡和影子做游戲,所以我們經(jīng)常會開展有關影子的科學活動,這些活動一般都是圍繞著影子產(chǎn)生的原理展開,幼兒較難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本次活動我們運用反證的方法,經(jīng)過為動物的影子找“眼睛”,讓幼兒自我對有關影子的錯誤或模糊的前概念進行驗證,從而進一步理解紙擋住光就會出現(xiàn)影子,而紙沒有擋住的地方光就能透過等粗淺的科學知識。

活動目標

1.探索為動物的影子找“眼睛”的方法,明白紙沒有擋住的地方光能透過,反之則產(chǎn)生影子。

2.能與同伴合作觀察和記錄,并對生活中的光和影的現(xiàn)象有繼續(xù)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剪紙動物的頭飾、手電筒、剪刀若干、背景板一塊、幼兒記錄紙若干。

2.教師演示材料:關于動物影子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頭、手電筒、團體記錄紙一份。

活動過程

1.師:這幾天我們都在玩影子游戲,你們發(fā)現(xiàn)影子有哪些趣味的現(xiàn)象

幼:影子有時會變得很長,有時又會變得很短,有時又會消失不見。

幼:我跑影子也跑,我停下來影子也會停下來。

幼:影子的顏色都是黑黑的,有的深,有的淺。

2.小結:影子真像一個魔術師,有時會出現(xiàn),有時又會躲起來;有時會變長,有時又會變短。

(分析:在本活動開始之前,我們首先對剛剛結束的影子游戲進行交流,教師在提問時特意突出“趣味”二字,這樣能有效地激發(fā)幼兒探索影子特性的興趣。經(jīng)過教師的小結,幫忙幼兒回顧關于影子的各種經(jīng)驗,為接下來的活動做好準備。)

1.教師演示關于動物影子的ppt,幼兒根據(jù)局部特征猜測分別是哪些動物的影子。

2.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圖片,請幼兒說說這個影子和前面看到的影子有什么不一樣。

3.猜猜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會有眼睛,幼兒結伴商量并記錄猜測結果。

4.交流各種猜測記錄。

猜測一:在兔子頭像上畫兩只眼睛;

猜測二:在兔子頭像上貼兩只眼睛;

猜測三:在兔子影子上畫兩只眼晴;

猜測四:在兔子頭像上剪兩只眼睛。

5.教師在團體記錄紙上記下幼兒的各種猜測,并提出要求。

師:請你們用商量好的辦法試一試,然后再用手電筒照一照,看看小動物的影子上能不能看到眼睛。

(分析:教師經(jīng)過演示動物影子的ppt,出示有眼睛的兔子影子的圖片,引發(fā)幼兒對兩種影子進行比較,從而自然地過渡到猜測、記錄階段。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大膽猜測“如何才能在動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并在教師的鼓勵下開始初步驗證自我的各種設想。)

1.幼兒運用猜測的方法進行驗證,并進行記錄。

師:請你們在做實驗的時候,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都記錄下實驗結果。試過自我的方法后,也能夠試試別人的方法。

2.幼兒根據(jù)實驗情景交流自我的發(fā)現(xiàn)。

光透過動物頭飾上的小洞后影子上就會有“眼睛”

小結:手電筒的光透過紙上的小洞后影子就會有眼睛,而畫眼睛或貼眼睛都會將光擋住,所以影子上就看不到眼睛。

洞的大小和“眼睛”大小之間的關系

師:小動物的眼睛都一樣大嗎為什么是不是洞剪得大眼睛就大,洞剪得小眼睛就小呢

小結:剪的洞越大透過的光就越多,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大。反之,剪的洞越小透過的光越少,影子上的眼睛就越小。

(分析:實驗驗證后,當幼兒開始交流實驗結果時,教師的開放式提問能有效引導幼兒進行細致觀察,并鼓勵幼兒用淺顯的語言來解釋較為復雜的光學原理。教師預設的一些關鍵提問,能夠幫忙幼兒對光和影子的一些錯誤或是模糊的前概念進行驗證,并經(jīng)過同伴間的引導、自我的操作,從而進一步理解“影子上如何才能出現(xiàn)眼睛”的光學現(xiàn)象。)

1.出示手影游戲的ppt,請幼兒說說看到了什么。

2.幼兒在區(qū)角中模仿手影動作進行游戲。

活動反思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的提問設計至關重要,有效提問不僅僅有利于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構成良好的多向互動和活躍的教學氛圍,并且在活動的猜測驗證階段,教師的有效提問還能幫忙幼兒正確理解科學現(xiàn)象,獲得初步的科學知識。

在團體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采用多種提問方式,如鼓勵式、開放式和啟發(fā)式提問等,多種提問方式也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工具”之一,它能激勵幼兒專注于探究活動。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預設的提問緊緊圍繞著活動目標,并隨著活動的開展不斷交替出現(xiàn),如“為什么兔子的影子上能看到它的眼睛”這一提問引導幼兒探索在影子上找“眼睛”的方法,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很多幼兒否定了自我原先的各種猜測,經(jīng)過不斷的嘗試,最終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明白“紙沒有擋住的地方光能透過,反之則產(chǎn)生影子”的原理,幼兒的探究欲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滿足。

“這兩個影子有什么不一樣”是一個比較性的提問,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兩個影子的不一樣之處,從而為后面的探究做好鋪墊。而教師在實驗驗證階段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不斷引導幼兒帶著問題與材料互動,進取探索并觀察影子上出現(xiàn)“眼睛”的原因。

提問的設計應當具有層次性,要從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入手,使幼兒逐步加深認識,建構概念,從而使整個活動過程結構嚴謹、層層遞進。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在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提問都旨在不斷推進幼兒對于“影子”的認識,如“什么方法能夠在小兔的影子上找到眼晴”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經(jīng)驗表達各自的猜測,而當幼兒在探索中找到正確的方法后,教師又進而提出“為什么畫和貼的方法都不行,而剪兩個小洞就能在影子上看見眼晴”,這樣的提問是教師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用幼兒能夠理解的表達方式,利用直觀的材料,從另一個角度引導他們思考光的穿透現(xiàn)象。

提問的層層深入,使幼兒在操作中自發(fā)地探究、理解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xiàn)象。具有層次性的提問使整個活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條不紊地向活動的最終目標邁進。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1、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

2、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3、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4、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2、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3、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引言。

2.就讓我們從身邊的熟悉植物——大樹開始觀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1.教師講解: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fā)現(xiàn)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你能發(fā)現(xiàn)幾點?)。

2.學生匯報:從圖上看大樹,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細傾聽,并大膽說出新的發(fā)現(xiàn),同時區(qū)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三、回憶中的大樹。

2.學生匯報:回憶我的大樹,我曾經(jīng)看到過什么?

4.學生交流: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nèi)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教師總結:這樣帶著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

1.交流:教師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nèi)容、觀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動: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去觀察一棵真正的大樹,我們肯定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同時把觀察到的信息,用簡短的詞語記錄下來。(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帶學生按計劃開展真正的實地觀察活動。)。

3.評價:回教室后每小組互相欣賞各自的觀察內(nèi)容,說說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于科學活動專欄內(nèi)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閱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4.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么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觀察更多的樹呢?請在課外繼續(xù)觀察不同的樹。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一

1、知道氣候特征是一定地區(qū)的規(guī)律性天氣現(xiàn)象。

2、知道季節(jié)是根據(jù)特定氣候劃分的時間段。

教學重點。

了解四季的氣候特征。

教學難點。

了解一些動植物的季節(jié)性變化。

教學準備。

準備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圖片或錄象資料。

關于動植物的季節(jié)性生活規(guī)律變化的圖片,錄象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復習引入。

2、學生展示自己收集有關春季、夏季、冬季氣候特征的圖片。

二、自主學習。

1、引導學生觀看本課圖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區(qū),天氣現(xiàn)象總有一定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稱為該地區(qū)的氣候特征。

2、四人小組討論。

3、秋天氣候的特征。

4、其他季節(jié)的氣候特征。

5、小組匯報。

6、師生小結。

7、在不同季節(jié)里,動植物有什么變化?

8、小組討論后匯報。

9、教師小結。

三、課后作業(yè)。

1、觀察小動物。

2、觀察植物。

3、把自己觀察到的動物或植物,記下它在不同時期的變化。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二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利用統(tǒng)計表記錄并比較塑料與其他材料在性質上的區(qū)別。

2、對于有關塑料性質的題目,能夠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過實驗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

3、能從實驗結果中發(fā)現(xiàn)新題目。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能舉例說出人們?yōu)榱藵M足城樓而不斷地研究開發(fā)新材料

2、能分別舉出兩個實例說明塑料制品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引起的環(huán)境題目。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塑料的多種性質,并能用三個以上的實例說明塑料的用途。

2、能舉出兩種以上新材料的性質和用途。

3、能舉例說出物品的特點與組成該物品材料的性質有關。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熱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一、引進

塑料是一種用途廣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們身邊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動一: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在書中的表中記錄兩種尺子的特性。

討論用塑料代替木頭有什么優(yōu)點?有什么不足?

同組比較塑料尺子和木頭尺子

同學記錄

全班交流

三、活動二:塑料杯碰到熱水會怎樣?

提示:分別向塑料杯或礦泉水瓶內(nèi)裝進冷水和熱水,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自己猜測

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學生交流

四、活動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兩只手的感覺一樣嗎?

學生實驗

學生交流

五、學習科學在線――活動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書中先容的新材料

2、談談對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設計什么樣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學期我們曾經(jīng)做過埋垃圾的實驗,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沒有腐爛?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質

新材料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三

玩泥巴并觀察三類土壤的不同,針對沙和石頭提出問題和選擇問題進行觀察研究。

1、了解常見的土壤的分類,自主探究沙和石頭的特點。

2、強化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的訓練。

沙質土、黏質土、壤土、水、沙、各種石頭,錘子、放大鏡、鑰匙、刻刀、稀鹽酸。

第一課時玩泥巴

同學們,玩過泥巴嗎?

喜歡玩泥巴嗎?

今天我們就來玩一玩泥巴!不過今天這節(jié)課玩泥巴和以往可是有所不同,我們不但要玩,同時還要觀察我們玩的泥巴有什么特點,還要與同學們交流觀察到的不同現(xiàn)象。

下面就讓我們?nèi)ヒ恍┠喟?,開始動手玩一玩吧!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玩過泥巴之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發(fā)現(xiàn)這些泥巴(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的特點嗎?

學生交流匯報。

總結歸類,人們根據(jù)土壤中所含沙和粘土的多少,把土壤分為三類:含黏土多的土壤叫黏質土;含沙多的土壤叫沙質土;沙和黏土差不多的土壤叫壤土。

關于土壤我們還能怎樣玩?又有哪些新發(fā)現(xiàn)?把你的發(fā)現(xiàn)和想法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課下的時候,讓我們用自己的方法再去玩一玩泥巴!

第二課時奇石展覽會

一、沙和石頭

在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種各樣的土壤,還有沙和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

針對沙和石頭我們能提出哪些問題?小組之內(nèi)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并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大家有這么多問題呀!現(xiàn)在讓我們選出一個問題進行探究吧!

在研究之前先讓我們來制定一個研究計劃。

學生分組制定計劃進行研究,教師巡視。

匯報交流。

通過我們的研究,沙和石頭各有哪些特點?它們有什么作用?

在觀察活動中我們對沙和石頭又產(chǎn)生了哪些新的問題?

讓我們把它們記錄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不要忘了課下繼續(xù)研究哦!

二、奇石展覽會

課下老師讓大家收集一些自己喜歡的石頭,大家?guī)砹藛?

下面讓我們用我們收集的奇石開一個奇石展覽會吧!

三、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與活動,自己反思一下,你的發(fā)現(xiàn)與別人的發(fā)現(xiàn)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很多關于沙與石頭的特點,同時也產(chǎn)生了很多新的問題,課下的時候不要忘了繼續(xù)研究哦!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四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讓學生了解螞蟻的身體特點。

2、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引導學生愛護小動物,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不斷改進觀察的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

教學難點:

對觀察方法的探究。

教學準備:

放螞蟻的瓶子、白紙、放大鏡、水、水槽、三、四塊塑料泡沫、昆蟲觀察盒、毛筆、水彩筆、玻璃片(投影片)、沙、繩子、幾條硬紙條、記錄紙和筆。

教學活動過程:

一、揭示課題。

1、你們帶來了什么?

2、出示課題:螞蟻。

二、激發(fā)探究欲望。

1、說說你是怎樣捉到螞蟻的?

2、學生畫一只螞蟻。選幾幅展示。

3、比較。為什么有的會畫錯?

三、引導探究。

學生根據(jù)提供的材料分組自行探究。

教師不時穿插到每個小組的旁邊觀察學生的活動。密切注意學生在做什么?說什么?爭論什么?扯得太遠要幫助他們回到主題上來,鉆進“牛角尖”得要幫助他們跳出來。

四、開展研討、說螞蟻。

1、把材料從學生處拿開。

2、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fā)言,研討中發(fā)現(xiàn)的事實有另一個學生記錄下來。

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fā)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fā)言出現(xiàn)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教師要注意把握方向,對于怎樣更好地觀察螞蟻,螞蟻身體的特點這些問題一定要討論。

五、課外延伸。

1、剛才我們初步觀察了螞蟻,實際上還有許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你們想不想繼續(xù)研究?下課后,每個小組繼續(xù)研究螞蟻,下節(jié)課我們舉行一個螞蟻信息報告會。

2、看螞蟻的反應,猜測螞蟻的想法,送螞蟻回原來的地方。

教學設想:

《螞蟻》是科教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課,其目的在于通過學生對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嘗試讓學生解決觀察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能力。意識到動物與大自然的密切關系,珍愛生命。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力求體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

1、提供學生較多的探究研討和動手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2、以學生的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能夠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這節(jié)課不在于學生獲得多少螞蟻的知識,而在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獲得知識。因此,在引導探究階段要給學生自主權。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五

蝸牛有一些與生命活動相關的生活習性:運動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不同問題。

體會細致觀察對獲得信息的重要性。

經(jīng)歷觀察蝸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學生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與傾聽他人意見的沖突。

分組:2-3只餓了的蝸牛,菜葉、蘋果片、餅干、等食物,記錄表。

1、復習上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

2、交流飼養(yǎng)蝸牛流程中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板書學生匯報的內(nèi)容。

4、關注:匯報情況的真實性,要求匯報的是自己觀察到的而不是聽別人說的或叢書上看到的。

5、設計意圖:獲取更多的有關蝸牛的信息,初步體會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1、整理有關蝸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學生設計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實驗。

3、學生用實驗驗證蝸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師注意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5、關注:學生設計實驗的多樣性和可行性;學生觀察流程中新問題的提出。

6、設計意圖: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遇到的問題。

1、指導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學生觀察蝸牛排泄和呼吸。

3、關注:學生觀察的方法的正確性和學生獲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設計意圖:體會細節(jié)觀察對獲取信息的重要性。

1、學生課后繼續(xù)飼養(yǎng)蝸牛、并觀察和記錄獲取的信息。

2、教師注意在學生飼養(yǎng)流程中就學生提出的新問題提供信息。

3、關注:飼養(yǎng)中是否仔細認真的觀察,注意引起飼養(yǎng)和觀察的興趣。

4、設計意圖:在飼養(yǎng)中獲取更多的有關動物的信息。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六

本課是新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研究土壤》的第1課,本單元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類型的土壤以及保護土壤。本節(jié)課《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是挖土壤、觀察土壤并進行記錄、最后利用幾種方式深度觀察研究土壤。

在新教材中沒有提及腐殖質的概念,也沒有讓學生具體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層時那些物質到底是什么,但根據(jù)后一課的內(nèi)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學生要能觀察到土壤的分層情況并描述,且發(fā)現(xiàn)土壤中是有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節(jié)課雖然在這一單元中處于起始位置,但與后一課的聯(lián)系不可忽略。

三年級的學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還處于二年級的水平。但經(jīng)歷過兩年的科學學習,他們的觀察經(jīng)驗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豐富,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下來。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讓他們合作觀察一份材料的話,可能會引發(fā)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發(fā)學生觀察的欲望,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課堂節(jié)奏,邏輯也要梳理清晰。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氣、水和顆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觀察土壤,記錄并描述出它們包含的肉眼可見的成分。

2、能利用紙巾、水、放大鏡等工具來進一步觀察,證明一些不可直接觀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觀察的方法多種多樣。

科學態(tài)度目標

1、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方式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其中的樂趣。

2、能接納別人的觀點,樂于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了解土壤資源,了解人類的活動可能對土壤帶來的影響。

重點:利用多種方法觀察土壤,并能記錄和描述看到的物質。

難點:知道有些無法直接觀察到的物質,可以利用間接的辦法證明它們的存在。

教師準備:ppt、土壤等。

學生準備:土壤、水、燒杯、紙巾、放大鏡、記錄單等。

一、導入新課

1、師:老師買了花苗,這里還有個花盆,我還差些什么嗎?

圖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

生:土壤。

2、師:土壤是什么樣的呢?里面有什么?

3、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土壤的成分(板書課題)。

二、觀察土壤

1、師:老師這兒有張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東西寫在上面嗎?

生:每人寫一份,寫在橫線上(不交流)。

2、師:土壤里真的有這些嗎?你有辦法知道嗎?

生:挖點土來觀察。

3、師:老師今天帶了些剛挖的土壤,這里面真的有你們寫的這些物質嗎?

ppt出示觀察和記錄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生:邊觀察邊記錄、保持桌面整潔。

4、師:那如果觀察的時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們該怎么辦呢?

生:我們需要放大鏡來幫助我們觀察。

5、學生匯報。

三、土壤里的水、空氣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顆粒

1、師:你們在土壤里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物質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氣嗎?

(植物的生長還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嗎?)

師:可以摸一摸。

2、師:你能看到嗎?你有辦法借助其他物體證明它們的存在嗎?

生:學生在水和空氣的驗證實驗設計單上寫下自己的方法。

小組交流選出大家認為最滿意的方案進行匯報。

3、匯報預設。

師:用紙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現(xiàn)象才能說明土壤里有水?

生:紙巾變得潮濕了、皺了、破了……

師:那把土壤放進水里要觀察什么?

生:看有沒有氣泡,如果有氣泡,說明土壤里有空氣。

4、學生活動。

學生用紙巾包裹土壤,然后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將土壤放入水中觀察。

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

5、攪拌放入土壤的水。

師:看來土壤里確實有空氣,那過去了一段時間,那些小氣泡現(xiàn)在還有嗎?它們在哪兒呢?

生:觀察自己的杯子,發(fā)現(xiàn)還有些小氣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

師:要是我們攪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氣泡會去哪兒?

生:猜測,浮上來……

生:輕輕攪拌、防止水灑出來、要仔細觀察……

ppt展示要求:攪拌棒使用1分鐘后收回;邊觀察邊記錄;注意衛(wèi)生;將發(fā)現(xiàn)用便簽紙貼在記錄單上。

學生實驗:教師及時收回攪拌棒,并引導每組學生觀察水的分層現(xiàn)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鏡觀察。

四、總結

師:土壤看起來很普通,里面卻含有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們通過哪些辦法發(fā)現(xiàn)土壤里有這些成分的呢?(固定句式:今天,我們用……發(fā)現(xiàn)土壤里有……)

生:紙巾、放大鏡、放進水里(攪拌)。

4、土壤的成分

我們用:

放大鏡

紙巾

放進水里(攪拌)

發(fā)現(xiàn)土壤里有:

枯樹枝

空氣

草根

小顆粒土壤

小石頭

大顆粒土壤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七

動物具有多樣性,動物的生存依賴于環(huán)境,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長著不同的動物。

流程與方法

會議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提出尋訪小動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發(fā)展親近和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的態(tài)度,形成愛護小動物,珍愛生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

在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的基礎上,去尋訪、親近、關注周圍環(huán)境中的小動物。

避免學生在尋訪流程中過分關注某一種小動物。

1、在校園里準備一塊可供學生尋訪小動物的場地(教師提前尋訪一遍)。

2、設計簡單的記錄表,供學生參考。

一、理解小動物

1、教師問:"聽到'動物'這個詞我們想到了那些動物?"

"'大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小動物'我們能想到那些動物?"

2、學生用舉例的方法來區(qū)分大動物和小動物。

3、關注:學生舉例的普遍性性,舉現(xiàn)實存在的動物的為俐。

4、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小動物所指范圍。

二、回憶和整理已有的對小動物的經(jīng)驗和知識

1、教師組織學生回憶、交流在一定范圍內(nèi)見過那些小動物。

2、流程中注意引起學生尋訪小動物的興趣。

3、關注:學生是否注意傾聽同學的經(jīng)歷;學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內(nèi)容。

4、設計意圖:初步認識動物的多樣性。

三、尋訪活動的準備

1、組織討論,明確尋訪的任務、尋訪的時間、地點和觀察與調查的方法。

2、學生分組討論,并明確組內(nèi)的分工。

3、交流尋訪流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注意事項。

4、教師做好明確要求:注意安全、關注和愛護小動物。

5、關注:學生任務和分工是否明確。

6、設計意圖:為順利尋訪做好準備。

四、到校園里尋訪小動物

1、學生分組尋訪。

2、教師適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3、關注:學生是否遵守紀律、是否愛護小動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記錄。

4、進一步增強對動物多樣性的認識,獲得更多的信息。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八

教學目標: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為什么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nèi)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fā)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fā)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十九

1、觀察動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狀與特征。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去比較,掌握對比的方法。

3、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意識到動物之間也有許多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準備:

1、教師提供兩種動物,供學生觀察。2、觀察記錄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與上一課涉及到的科學概念同為生物單元的二級概念。本課的觀察對象是可選擇的,螞蟻、蝸牛都是比較常見、容易捕捉、易于飼養(yǎng)的小動物,選取它們?yōu)橛^察對象,可以將學生頭腦中以往的經(jīng)驗充分調動出來,提高認知水平。課文中知道較多,呈現(xiàn)出“扶”的狀態(tài),讓學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證據(jù)并做出解釋,了解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從前兩課到本課,都注重記錄、描述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懂得在科學研究中要重視收集證據(jù),因為它們是得出結論的依據(jù)。

教學過程:

一、組織探究活動

1、觀察蝸牛。

(1)談話:我們先來觀察蝸牛(出示蝸牛)。

(2)提問:在觀察時應該主義什么?

師生討論后總結出:

a不要發(fā)出大的響動,以免它受到驚嚇;

b不要用手直接觸摸,以免它受到傷害;

c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特性(怎樣出殼、怎樣爬行);

d觀察時要把觀察到的記下來或畫下來。畫的時候不光要畫它的外形,還要標清它身體的各個部分,一定要畫的“像”,不要進行藝術加工。

(3)學生觀察、記錄、展示、交流。

(4)研究蝸牛的食性。

(5)研究蝸牛對刺激物的反應。

2、觀察螞蟻、觀察魚。

用同樣的方法觀察螞蟻或魚。

三、概括小動物的共同特征

1、談話:我們仔細觀察了蝸牛、螞蟻和魚,它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比較?

3、學生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

四、給常見的動物分類。

1、看教科書第21頁,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還認識哪些動物?2、談話:我們來給它們分類,說說你想怎樣分類。

3、學生活動。

4、學生匯報,交流分類依據(jù)。

五、總結

補充講解英國動物學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過讀科學家的故事,了解觀察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學家一樣繼續(xù)探索生命世界的奧秘。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二十

科學概念

1、魚類有適應水生環(huán)境的結構,具有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2、金魚用鰭游泳,用腮呼吸。

3、金魚和螞蟻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流程與方法

1、用實驗的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想。

2、繼續(xù)利用維恩圖比較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喜愛小動物的感情,培養(yǎng)用實驗證據(jù)證明猜想的態(tài)度。

通過觀察金魚的生活,了解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的相同和不同。

學生有想法時用實驗的方法進行驗證。

每組:2―3條金魚,裝載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許使用色素調制的紅水、少許魚食。

一、了解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1、教師介紹魚類的生活環(huán)境。

2、學生舉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關注:"魚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設計意圖:為進一步觀察與作鋪墊。

二、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1、學生觀察金魚的外形和運動。

2、教師適時告知魚鱗、魚鰭等及其作用。

3、關注:學生對金魚形態(tài)的關注和對金魚運動方式的關注。

4、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在外形和運動方面的信息。

三、觀察金魚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關金魚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經(jīng)驗。

2、討論、設計觀察金魚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交流與討論作出提示:喂食觀察金魚的吃食;用紅水觀察金魚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紅水的方法)

4、學生觀察并記錄。

5、教師適時指導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氣。

6、關注:學生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看法時是否干擾金魚;是否觀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設計意圖:了解金魚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養(yǎng)"用實驗方法驗證看法"的意識。

四、比較金魚和螞蟻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顧維恩圖的用處。

2、學生把上節(jié)課學的蝸牛的特點寫在左邊圓圈里,把蚯蚓的特點寫在右邊的圓圈里,劃去各自相同的特點。

3、小結蚯蚓和蝸牛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4、關注:學生比較的信息的多寡。

5、設計意圖:初步體會動物具有相同的特點。

五、把觀察后的金魚養(yǎng)在各班教室,方便學生繼續(xù)觀察,獲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時的看護,保證金魚存活。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二十一

(2)學生分組實驗。

(5)師生共同小結得出結論:和固體在水里的沉浮一樣,有的液體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和固體在水里的溶解一樣,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

3、小結:我們用()的方法可以使牙膏皮、橡皮泥、鋁片、土豆這些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到水面上來。。

b、探究小船能裝載的重量與什么有關

1、講述:我們讓這些沉在水底的物體浮上來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造船的過程,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就是我們自己制作的小船,剛才每個同學都做了一回小小的造船工程師。

2、提問:船有什么作用?

3、開展用小船裝載螺帽的比賽。

(1)明確實驗要求

a、在自己制作的小船中任選一艘小船參賽

b、可以對船再進行改進

(2)、學生比賽,用自己制作的小船裝螺帽。

(3)、匯報比賽結果。

4、討論:小船裝的東西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

5、小結:小船裝的東西的多少與小船的材料、形狀等許多方面都有密切的關系。

三、課后延伸:

1、提出課后活動目標:根據(jù)今天所學的知識制作一艘船。

2、活動注意點:(1)安全(2)利用自己身邊的材料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二十二

】:

: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fā)過程;根據(jù)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nèi)容和方法;根據(jù)對種子萌發(fā)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yǎng)合作意識。

播種的方法。

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shù)1~10行內(nèi)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shù)1~10行內(nèi)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1、師:種植植物是一項長期研究的`觀察活動,要做好管理、觀察和記錄等工作。要隨時觀察記錄鳳仙花的生長變化情況。每周要測量一次鳳仙花的植株高度、觀察鳳仙花葉的形狀和數(shù)量。

2、師:把你測量和觀察的數(shù)據(jù)填寫在p5頁中表格中。

3、師:期末,每個學生要寫一篇“鳳仙花生長變化的日記”。

1、師:實地指導學生在花盆里種植鳳仙花;在玻璃杯里種植鳳仙花。

2、師:督促學生養(yǎng)成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的好習慣。期末,對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做得好的學生進行獎勵。

家庭作業(yè):在自己家的陽臺上,種植鳳仙花。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教案篇二十三

1、了解常見金屬的種類,了解不同金屬的性質。

2、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方法認識金屬,通過實驗研究不同金屬的性質。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3、各種類型的金屬段,實驗用的相關材料。

本課也是本單元的一個次級研究主題,主要引導學生探究金屬這一類物質的共同性質特征。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問題:為什么使用該種金屬的問題來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探究金屬的性質部分是本課最重要的活動內(nèi)容,要求學生逐一進行操作和觀察,以揭示金屬的共同性質。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先動腦再動手,知而后行,才是科學的研究。學習科學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中,所以在了解了金屬的性質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知識,啟發(fā)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

一、導入:

1、講述:在我們生活中的常見材料,除了我們前面認識和研究的紙和布外還有很多,今天我們就再來認識和研究一種材料:金屬。(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了解身邊的金屬制品。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匯報本組的討論結果。

4、講述:用金屬制作的物品有廚房用具、高壓電線、獎杯、常用工具等,因為它們比較耐用、可以導電、有光澤、銳利,所以用金屬制作這些東西。用金屬來制作是利用了金屬的一些特性,如堅固耐用、堅硬銳利等,那金屬的性質究竟有哪些呢,我們接下來研究研究。

(二)、研究金屬的性質。

1、研究金屬的光澤度。

(1)選擇鐵釘、粗鋁絲、粗銅絲等材料;

(2)用砂紙摩擦它們表面;

(3)比一比,摸一摸,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變光亮,有熱度)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摩擦變亮、摩擦生熱。

2、研究金屬的導熱性。

(1)把鋁勺、塑料棒、木筷放在熱水里,過3分鐘后摸一摸,有什么感覺?(塑料棒有一點熱,木筷沒有感覺,鋁勺很燙)。

(2)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3)總結:鋁勺導熱快。

3、研究金屬的延展性。

(1)裁剪一段5厘米長的粗鋁絲放在鋼板上;

(2)用鐵錘敲打它,把圓形敲成扁形的;

(3)用尺子量一量,有什么變化?(變寬、變長)

(4)學生分組實驗,匯報。

(5)總結:金屬在受到外界壓力時,形狀可以發(fā)生變化,具有向外擴散的延展性。

4、總結金屬的性質。

(1)提問:通過以上的實驗活動,我們知道金屬有哪些性質?

(2)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3)總結:輕重、硬度、延展性、導熱性。

(4)講述:金屬的性質還很多,我們在以后的學習探究中會逐步學習到。

三、拓展應用:

2、學生分組討論,匯報。

3、教師總結。

4、課后學生搜集有關金屬的的資料閱讀。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881916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