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需要經(jīng)過認真評估和修訂,以適應不同教學環(huán)境和學生的需求。教師可以在編寫教案之前進行教學設計思考,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面規(guī)劃。在教案范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如何設計學生的作業(yè)和學習任務,并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和反饋。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一
課題三:
教學要求??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計算公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理解底面積。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2、填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觀察。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2.思考。
(1)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v?=?sh。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2.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把這根木料豎起來實際上就是什么?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七的第9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10、11、12題。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二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統(tǒng)一計算公式。
(2)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2)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理解底面積的含義,統(tǒng)一公式的推導。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2、填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觀察。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2.思考。
(1)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v?=?sh。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2.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把這根木料豎起來實際上就是什么?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七的第9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10、11、12題。
旁批:
后記: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四
教學內(nèi)容。
教材第33~34頁內(nèi)容及例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
(2)理解并掌握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3)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1)經(jīng)歷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的探究過程。
(2)通過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激發(fā)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
(2)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意義和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確定長方體每一個面的長與寬。
教學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展開的教具、視頻展示臺。學生準備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說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2、看圖回答。
(1)指出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2)哪些面的面積相等?
(3)填空:
上、下兩個面的長是???????寬是???????。
這個長方體???左、右兩個面的長是???????寬是???????。
前、后兩個面的長是???????寬是???????。
3、想一想。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幾個面?
二、實踐探索。
1.個別學習-------表面積的概念。
(1)老師和同學們都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并在上面分別用“上”、“下”、“左”、“右”、“前”、“后”標在6個面上。
(2)沿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棱剪開并展平。
(3)你知道長方體或者正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叫做它的什么嗎?
學生試著說一說。
2.小組合作學習-------計算塑料片的面積。
(1)想: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我們求什么?
使學生明確:就是計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2)學生分組研究計算的方法。
(3)找?guī)酌碚f一說所在小組的意見。
解法(一):(是分別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積之和,然后算總和。)。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解法(二):(是先算出上、前、左這三個面的面積之和,再乘以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4)比較上面兩種解法有什么不同?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三、課堂實踐。
做第26頁的“做一做”,學生獨立列式算出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你發(fā)現(xiàn)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了嗎?
結論:
=長×寬×2+長×高×2+寬×高×2。
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寬+長×高+寬×高)×2。
五、課堂練習。
做練習六的第1、2題,學生口答,學生講評。
六、課后實踐。
做練習六的第3、4題在作業(yè)本上。
旁批:
后記: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五
課題三:
教學要求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計算公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重點理解底面積。
教學用具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2、填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觀察。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2.思考。
(1)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v=sh。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2.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把這根木料豎起來實際上就是什么?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七的第9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10、11、12題。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六
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統(tǒng)一計算公式,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學及訓練。
重點。
理解底面積。
儀器。
教具。
投影儀。
教學內(nèi)容和過程。
教學札記。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2、填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觀察。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2.思考。
(1)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結論: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用字母表示:v=sh。
三、鞏固練習。
1.做第20頁的“練一練”。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三的第9、10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五、課后練習。
做練習三的第11、12、13題。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七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在理解底面積的基礎上,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統(tǒng)一計算公式。
(2)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
(2)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理解底面積的含義,統(tǒng)一公式的推導。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指出下圖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投影顯示)。
2、填空。
(1)長、正方體的體積大小是由確定的。
(2)長方體的體積=。
(3)正方體的體積=。
二、探索研究。
1.觀察。
(1)長方體體積公式中的“長×寬”和正方體體積公式中的“棱長×棱長”各表示什么?(將復習題中的圖用投影顯示出“底面積”)。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棱長。
2.思考。
(1)這條棱長實際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又可以寫成什么?
v=sh。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學生獨立做后,學生講評。
2.做第35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首先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橫截面;把這根木料豎起來實際上就是什么?再讓學生做后學生講評。
3.做練習七的第9題,學生獨立解答,老師個別輔導,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
學生小結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10、11、12題。
旁批:
后記: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九
課題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1、????????叫做物體的體積。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3、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那么怎樣計算任意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出示: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用刀將它切成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提問:請你數(shù)一數(shù),它的體積是多少?有許多物體不能切開,怎樣計算它的體積?
實驗:師生都拿出準備好的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塊,按第32頁的第(1)題擺好。
觀察結果:(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板書:長方體:長、寬、高(單位:厘米)。
4???3???1。
含體積單位數(shù):4×3×1=12(個)。
體積: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
同桌的同學可將你們的小正方體合起來,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擺2層,再看: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同上板書)。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應用: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解答。
2.小組學習--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結論: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3。
說明:a×a×a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
應用: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1)先讓學生標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再根據(jù)公式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
(3)集體訂正。
2、做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3、做練習七的第4、6題。
四、課堂小結。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5、7題。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
(二)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用具。
教具:投影片,長、正方體,1厘米3的立方體24塊,1分米3的立方體一塊,電腦動畫軟件(或活動投影片)。
學具:1厘米3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厘米3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所以它的體積是4厘米3。)。
教師:如果再拼上一個1厘米3的正方體呢?
教師: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具)今天我們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學習新課。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一
長方體的體積計算這一內(nèi)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概念,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立方米、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基礎上學習的。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今后的生產(chǎn)和生活中實際測量和計算一些物體的體積,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到知識來源于實踐、用于實踐的道理,學習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并且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聽了葉老師執(zhí)教的《長方體的體積》一課,深受啟發(fā)。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亮點:
一、重視引導學生經(jīng)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究竟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有什么定量關系呢?葉老師安排了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用小正方體擺4個不同的長方體,通過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長方體體積與長、寬、高的關系,逐步歸納得出計算方法。這一過程都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的過程,而不是教師的簡單說教。
二、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葉老師展示出6個大小不同的長方體,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葉老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長、寬、高與體積的關系,讓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長方體的體積正好是它們長、寬、高的乘積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過程。葉老師引導學生用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擺不同的長方體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老師引導學生練習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在這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發(fā)散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策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重視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脫離生活的數(shù)學,把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與學生身邊的事物割裂開來,既不利于學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數(shù)學知識,又無法讓學生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意義。在課后練習中“一個長方體木箱長5分米,寬和高都是0.4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在課程接近尾聲之時,葉老師始終沒有忘記讓學生再次感受我們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是解決我們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我們學習了它,就應該把它運用到生活中。通過聯(lián)系實際,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激發(fā)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shù)學問題的興趣。
四、重視反饋糾正。反饋糾正是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葉老師在教學中反饋形式多種多樣,隨堂提問、課堂交流、布置練習等反饋及時,糾正有力。反饋面較廣,反饋角度多方面,有效地防止了學生知識缺陷的積累,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每個長方體,要求學生記錄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體積等有關數(shù)據(jù),這樣更直觀。更便于學生發(fā)現(xiàn)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關系。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二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師準備:一大塊橡皮泥;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木塊24塊;投影儀。
學生準備: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12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填空:
1、叫做物體的體積。
2、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3、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
師:我們已經(jīng)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那么怎樣計算任意一個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實踐探索
1.小組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出示:一塊長4厘米、寬3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橡皮泥,用刀將它切成一些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
提問:請你數(shù)一數(shù),它的體積是多少?有許多物體不能切開,怎樣計算它的體積?
實驗:師生都拿出準備好的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塊,按第32頁的第(1)題擺好。
觀察結果: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板書:長方體:長、寬、高(單位:厘米)
431
含體積單位數(shù):4×3×1=12(個)
體積: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
同桌的同學可將你們的小正方體合起來,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擺2層,再看:
(1)擺成了一個什么?
(2)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個1立方厘米?
(4)它的體積是多少?(同上板書)
通過上面的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可讓學生分小組討論)
結論: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應用:出示例1,讓學生獨立解答。
2.小組學習:正方體體積的計算。
思考并回答: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正方體的體積該怎樣計算呢?
結論: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a3
說明:a×a×a可以寫成a3,讀作:a的立方。
應用:出示例2,讓學生獨立做后訂正。
三、課堂實踐
1.做第34頁的“做一做”的第1題。
(1)先讓學生標出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2)再根據(jù)公式算出它們各自的體積。
(3)集體訂正。
2、做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2題。
3、做練習七的第4、6題。
四、課堂小結
五、課后實踐
做練習七的第5、7題。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三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六年制五年級下冊第99~102頁。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掌握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初步學會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數(shù)學、用數(shù)學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在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探究過程中,理解長方體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等于長、寬、高的乘積,進而推導出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教學難點: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準備:1立方厘米小正方塊多媒體課件學具準備: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24個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
1、(課件出示)字典是我們學習的工具書,必須要常備身邊的,聰聰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每天都要帶一本字典,現(xiàn)在有兩本內(nèi)容同樣的字典,他要選擇其中的哪一本經(jīng)常帶在書包里比較方便呢?為什么?(小本的字典。體積?。?。
其實剛才我們在比較他們的什么?(比較它們的體積。)體積指的是什么?(體積是指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反饋交流,得出: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它的體積就是多少。
理念依據(jù):通過練習,使學生感知:體積是由體積單位組成的,要求長方體的體積可以用切一切、數(shù)一數(shù)小方塊的方法。這既是對上節(jié)課體積單位的復習,也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起點。
3、師:是不是我們都可以用切一切、數(shù)一數(shù)小方塊的方法來求一個物體的。
體積呢?
4、學生討論討論后使學生明確: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往往不能用切割的方法來求長方體的體積。如:字典、洗衣機的體積、電腦主機的體積等。理念依據(jù):從實際情況考慮,讓學生體會到,要求一個物體的體積,必須有一個新的方法才能解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圖(4)。
先利用多媒體將上環(huán)節(jié)使用的圖(1)動態(tài)變成圖(2)。
生:長方體的寬和高都不變。長變了,表面積變了,體積也變了。教師繼續(xù)把圖(2)動態(tài)變成圖(3)。
生:長方體的長不變,高和寬都變了,表面積和體積也變了。教師也不做評論,再把圖(3)變成圖(4)。
生:長方體的長、寬、高都變了,表面積和體積也變了。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認為長方體的體積大小和什么有關?(長方體的體積和長、寬、高有關)。
7、再次猜想。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想: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使學生體會到長方體的體積和長、寬、高都有關系,進而大膽的提出猜想)。
三、動手實踐、驗證猜想課件出示小組合作要求1、提出小組合作要求。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用你們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體拼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擺的時。
觀察每個長方體的“總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每層排數(shù)層。
數(shù)”分別與這個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有什么關系?然后把數(shù)字記錄在表格里面。
2、小組合作學習。
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開始操作、計算、記錄、思考、討論。(出示課件:
師:請各小組同學利用你手中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3種長方體,并把有關數(shù)據(jù)填到表格中,好嗎?生:好!
哪個小組愿意先匯報你們的研究過程和成果?
第一組:把12個正方體擺成3排,每排2個,擺2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2厘米,寬是3厘米,高是2厘米,體積是12立方厘米。
第二組:把15個正方體擺成1排,每排5個,擺3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厘米,寬是1厘米,高是3厘米,體積是18立方厘米。
第三組:把24個正方體擺成3排,每排4個,擺2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6厘米,寬是4厘米,高是1厘米,體積是24立方厘米。
師:你觀察得非常仔細,解說也非常到位!真是一位小老師!謝謝你!師:通過這幾個小組的拼擺再加上剛才xxx的講解,同學們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學生略感疑惑)。
師: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結合課件中出示的表格邊指邊說)擺每個長方體的“總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每層排數(shù)、層數(shù)”分別與這個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嗎?同學們可以先和身邊的同學討論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4、學生進行短暫的討論后進行了交流。
生1: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擺這個長方體的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
生2:我想補充一下。從我們填的表格中就可以看出,每排擺幾個,長方體的長就是多少,每層擺幾排,它的寬就是多少,一共擺幾層,高就是多少。
生4:只要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就能知道一排擺幾個,擺幾排,擺幾層,就知道體積了。
生5:如果是教室的體積你怎么擺?
生6:老師,我覺得根本就不用擺了!只要量出長、寬、高就行了。
師:(疑惑狀)什么叫量出長、寬、高就行了?誰聽明白了?能結合表中的數(shù)據(jù)說一說嗎?生7:老師,我明白了!量出長寬高就相當于是知道了一排擺幾個,擺幾排,擺幾層。所以,用長乘寬再乘高就是教室的體積。
師:原來是這樣?。。嫦蛏?)xxx,你同意他的解釋嗎?大家同意嗎?生:同意!
5、發(fā)現(xiàn)總結長方體體積公式。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相機將表中“總個數(shù)、每排個數(shù)、每層排數(shù)、層數(shù)”下面顯示出“體積、長、寬、高及相對應的單位。”)。
(1):剛才老師把同學們的實驗數(shù)據(jù)匯總了這張表,我們一起來觀察。師問:每排的個數(shù)、每層的排數(shù)、層數(shù)與長、寬、高有什么關系。
匯報交流: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擺這個長方體的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每排擺幾個,長方體的長就是多少。每層擺幾排,它的寬就是多少。一共擺幾層,高就是多少。(2)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小正方體的總個數(shù)=每排的個數(shù)×每層的排數(shù)×層數(shù)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學生動筆算一算每一組的長、寬、高相乘的積,算后匯報。
(3)引導學生把計算結果與記錄表中的體積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長×寬×高的乘積就是長方體的體積。
(4)同學們真了不起,通過猜想、實驗、驗證總結出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今后在學習上同樣可以利用這種方法學習。
(5)字母表示:長方體體積用v表示,長用a表示,寬用b表示,高用h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是v=a×b×h=abh板書:v=a×b×h=abh學生齊讀公式。
6、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決課前猜想(算字典的體積)7、遷移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再次嘗試:一個長方體提問怎樣求它的體積。
課件出示:圖形變化成正方體提問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
學生小組討論。
教師說明:a3讀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表示3個a相乘。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四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4塊,1立方分米的立方體1塊.
學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20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立方厘米的立方體,把它們拼在一起,擺成一排.
教師提問:拼成了一個什么形體?(長方體)
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呢?(5立方厘米)
談話引入: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今天我們
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五
(1)長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特征,初步掌握長方體的概念,建立和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的能力。
3.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平面圖形,都有哪些圖形呢?
二、新授
1.導入
教師出示教具,導入新課。
2.學習長方體的特征。
(1)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2)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3)認識長方體的立體圖形。
3.教學例2
三、鞏固練習
1.下列圖中哪些是長方體,哪些不是長方體,是長方體的指出它的長、寬、高。
2.判斷題
(1)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2)長方體有可能相鄰的兩個面的面積相等。()
(3)長方體的每一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3.說出下面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業(yè):第23頁第1、2、3題。
(2)正方體的認識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正方體的特征,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長方體有()個面,()條棱,()個頂點。長方體的6個面一般都是()形,也有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形,()面積相等;()長度相等。
2.有一個長方體,長5分米,寬3分米,高2分米,它所有棱的棱長之和是()。
二、新授
教學正方體的特征
1.展示動畫圖像:
(1)將長方體的較長邊縮短,使長、寬、高都相等。
(2)將長方體的較短邊延長,使長、寬、高都相等。
2.觀察學具正方體。
3.繼續(xù)展示動畫圖像,進一步明確:
(1)正方體的六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2)正方體的12條棱長度相等;
(3)有8個頂點。
4.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說出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5.填表。
三、鞏固練習
1.判斷題。
(1)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2)相交于一點的三條棱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3)長方體是特殊的正方體。()
2.一個正方體每條棱長3分米,它的棱長之和是多少分米?
3.用一條長48厘米的鐵絲折成一個正方體的框架,這個正方體的棱長是多少厘米?
四、家庭作業(yè):第23頁4――10題。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六
一、填空:
1、叫體積。
2、長方體體積公式是:;用字母表示:
3、正方體體積公式是:;用字母表示:
4、一個正方體棱長5厘米,它的棱長和是,表面積是,體積是。
5、一個長方體木箱的長是6分米,寬是5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棱長和是占地面積是,表面積是,體積是。
6、一個長方體方鋼,橫截面是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長2分米,體積是立方厘米。
7、一個長方體水池占地24平方米,深3.5米,它能蓄水立方米。
8、一個長方體木料,長4米,如果把它截3段,表面積增加24平方分米,這根木料的.體積是。
9、用棱長3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大正方體,至少需這樣的小正方體塊。
10、將一個長2米,寬3分米,高2.6分米的長方體木料,將它平均截成兩段,表面積增加平方分米。
二、操作題:
右圖是長方體展開圖,測量所需數(shù)據(jù),并求長方體體積。(取整厘米)。
三、解決問題。
1、一個無蓋的長方體金魚缸,長8分米,寬6分米,高7分米。制作這個魚缸共需玻璃多少平方分米?這個魚缸能裝水多少升?(玻璃厚度忽略不計)。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七
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課本第29~31頁的內(nèi)容,課本第30頁的例1及第32頁練習七的第5~6題)。
1.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找出規(guī)律,總結出體積的公式。
3.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維品質(zhì)。
正方體木塊若干。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體積?計量物體的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哪些?
2.怎樣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呢?
二、新課講授。
1.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教師課件出示一塊長方體積木,一塊蓋房用的大型磚板。
(1)提問:它們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回答:長方體積木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去擺,有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對于大型磚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較麻煩。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較大物體的體積,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來計算。
(2)觀察操作,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24塊1cm3的小正方體木塊,任意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然后把數(shù)據(jù)填入下表。
學生拼擺,然后填表,集體匯報,老師把有代數(shù)性的數(shù)字寫在表中。
說明學生拼擺長方體的樣式非常多,這里只列舉幾個。觀察:從這張表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小結: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shù)量,所含體積單位的數(shù)量正好等于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講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bh。
(3)質(zhì)疑: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1)啟發(fā)。根據(jù)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lián)系長方體積公式,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明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長)(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3.運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30頁的例1。
(2)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3)說出題中所給信息,和所求問題。
(4)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5)指名學生上臺板演過程,其他同學判斷。
(6)老師訂正書寫。v=abh=7×4×3=84(cm3)。
(7)看圖,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課堂作業(yè)。
完成課本第31頁“做一做”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作業(yè)。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八
教學目標:
2、能運用長、正方體的體積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歸納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用具。
(一)復習準備。
1.提問:什么是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請每位同學拿出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
教師: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知道的?(因為這個長方體由4個1厘米3的正方體拼成,所以它的體積是4厘米3。)。
教師:如果再拼上一個1厘米3的正方體呢?
教師: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如果想知道我們這間教室的體積應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理解有的物體是不能切開的,能不能運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能不能通過測量、計算來求出教室的體積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板書課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引導探索。
師:“要想求長方體的體積,你們猜想可能與什么有關呢?”
(1)教師:請同學取出12個1厘米3的小正方體。問:它們的體積一共是多少?
教師:請同學們四人為一組,用這12個小正方體來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學生討論后回答:長方體的體積正好等于它的長、寬、高的乘積。
進一步驗證:同桌合作,用小正方體擺出自己喜歡的長方體,看看長方體的體積是否等于長、寬、高的乘積。
教師:用v表示體積,a表示長,b表示寬,h表示高,公式可以寫成:
板書:v=abh。
(2)練習:(學生口答。)出示老師的長方體教具,給出長、寬、高,求體積。
師:現(xiàn)在老師測量了教室的長是7、5米,寬是6米,高是3米,教室的體積是多少,你們知道嗎?學生快速計算。
學生口答,老師板書: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公式:用v表體積,a表示棱長,公式可寫成:v=a·a·a或者v=a3。
(2)教學例2。
學生試做,指名板演。
做一做:出示老師的正方體的教具,求體積。(學生口答)。
(三)鞏固反饋。
練習七5、6題。
(四)課堂總結。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十九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觀察、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抽象概括、歸納推理的能力。教學。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課前準備:
小正方體若干個教法學法合作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次備課動態(tài)修改。
一、復習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長方體的體積的計算。(小本的字典,體積小)。
(分割成若干個小正方體,再比較,求長方體的體積就是求長方體所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體積單位。)。
二、概括公式。
1、學生猜想。
一個物體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呢?
(1)長、寬相等的時候,越高,體積越大。
(2)長、高相等的時候,越寬,體積越大。
(3)高、寬相等的時候,越長,體積越大。
與長、寬、高都有關系。
2、動手實踐操作。
這個猜想正確嗎?下面就請同學們通過實驗去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課件出示記錄表。(課本29頁)。
(1)提出小組合作要求。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用你們手中的1立方厘米小正方體拼成形狀不同的長方體,每拼成一種就記錄下它的長、寬、高和體積各是多少,然后計算出來驗證剛才的猜想是否正確。
(2)小組合作學習。
(3)小組派代表匯報。
生:把4個正方體擺成1排,每排4個,擺1層。這個長方體的長是4厘米,寬是1厘米,高是1厘米,體積是4立方厘米。
(2)引導學生把計算結果與記錄表中的體積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長×寬×高的乘積就是長方體的體積。
板書:v=a×b×h=abh,學生齊讀公式。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根據(jù)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在小組內(nèi)討論討論:正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學生小組討論。
教師追問:你們是怎么想的?
學生:因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當長方體的長、寬、高都相等時,長寬高也就是正方體的棱長。所以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教師說明用字母表示v=a×a×a=a3。
說明:a3讀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表示3個a相乘。
學生齊讀公式。
5、教學底面積。
三、練習。
1、出示課本30頁的例一:生獨自完成,集體訂正。
2、課本31頁做一做。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板書設計:
v=a×b×h=abhv=a×a×a=a3。
v=s×h=shv=s×h=sh。
例1.v=abhv=a3。
=7×3×4=6×6×6。
=84cm3=216dm3。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教案設計篇二十
本節(jié)課教學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
課始,我出示了一個用蘿卜做成的長方體(長3厘米、寬2厘米、高2厘米),引導學生討論:怎樣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學生受上節(jié)課的影響,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個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再數(shù)數(shù)。就得出了這個長方體的體積。
(一)首先創(chuàng)設無法在視覺上比較體積大小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學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采用一生的方法計算,在通過動手操作,擺擺、算算,讓學生自己探索,驗證方法的`正確性與可行性,把求長方體的體積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最后借助小組合作交流,經(jīng)過歸納、推理,揭示出長方體體積計算公式。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個人獨立思考的過程,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對公式的來源、理解特別深刻,真正賦予知識的個人意義。
(二)我又請學生介紹數(shù)的方法,先數(shù)第一層的個數(shù),再乘層數(shù)(相當于高),第一層也就是看看有幾行(相當于寬),每行有幾個(相當于長),這是全班學生的認可的最佳方法.緊接著讓學生擺,記錄.再討論交流發(fā)現(xiàn)出了體積公式。雖然這里花費了很多的時間,以至于后面學生鞏固公式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少,但我個人認為還是值得的。學生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維得到了訓練,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實踐運用,讓學生感到數(shù)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掌握了長方體體積公式后,出示魔方,讓學生嘗試解決它的體積,通過動手量、算,自然地遷移和轉化到正方體體積計算公式。
(四)從課堂教學實踐看,本節(jié)課教學效果較好,充分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教師為學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廣闊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學得自主,學得快樂,并學有所獲。不但能做到較好的掌握課本知識,還能做到靈活的運用遷移和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學習新知,既訓練了思維又培養(yǎng)了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905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