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周易文化與人生哲學篇一
一、關于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 毛澤東哲學思想是以毛澤東的科學哲學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的哲學,它的形成大體上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初步形成;第二步是體系形成。前者應該以毛澤東1930年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作為標志;后者應該以毛澤東1937年寫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作為標志。
(一)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
范文網()
《反對本本主義》在毛澤東哲學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篇著作的發(fā)表應該看作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初步形成的標志。
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嚴肅批評了“本本主義”的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唯書”,即“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開口閉口‘拿本本來’”的傾向;一種是“唯上”,即“單純建立在‘上級’觀念上的形式主義的態(tài)度”。[6]針對這些錯誤的思想傾向,毛澤東大聲疾呼:反對本本主義,洗刷唯心精神!在以鄉(xiāng)村為中心的中國革命道路的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毛澤東的貢獻都是最突出、最重要的。他對中國革命規(guī)律的認識以及他對這些認識的哲學概括就處于全黨超群的地位。毛澤東在此之前雖然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重要著作,但是這幾篇著作畢竟只是滲透著哲學思想的政治論文。而《反對本本主義》卻是一篇以調查研究為由頭、專講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哲學專著,它的問世標志著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初步形成。
之所以叫“初步形成”,而沒有叫“形成”,這主要是考慮到《反對本本主義》對一些問題的闡述還是初步的、提綱式的,還沒有展開,還沒有形成體系。它有待于中國革命的深入發(fā)展,也有待于哲學研究工作的進一步深化。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反對本本主義》比起《調查工作》來有幾處修改:一是題目的改動;二是刪去了原先第五節(jié)中“我們的主要調查方法是‘橫斷法’而不是‘縱斷法’”一句。三是增寫了第三節(jié)中的一段話:“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7]這幾個情況在研究思想史的時候是應該加以區(qū)別的,雖然毛澤東在1930年就已經有了反對本本主義的思想,但是當時并沒有做出在1961年所增寫的那一段概括。
(二)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體系形成 為什么說《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體系形成的標志呢?
這是因為毛澤東在這兩篇著作中系統(tǒng)闡述了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特別是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結合著中國的歷史實際和現實實際,對中國革命的經驗進行了哲學角度和哲學層面的概括和總結,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實踐論》中,毛澤東系統(tǒng)地闡述了認識對社會實踐的依賴關系,即實踐是認識的源泉、認識的動力、認識的目的、認識真理性的標準的理論,具體分析了認識發(fā)展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辯證過程,精辟地概括了認識運動的總規(guī)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huán)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盵8]在此基礎上,毛澤東還深刻地揭露了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即它們“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
的”。正是基于這種認識,毛澤東提出:“我們的結論是主觀和客觀、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反對一切離開具體歷史的‘左’的或右的錯誤思想。”[9]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堅持并論證了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的觀點;提出了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精髓的新論斷,即:“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過程中,并貫串于一切過程的始終,矛盾即是運動,即是事物,即是過程,也即是思想。否認事物的矛盾就是否定了一切。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絕對性。然而這種共性,即包含于一切個性之中,無個性即無共性。假如除去一切個性,還有什么共性呢?因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個性。一切個性都是有條件地暫時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對的。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盵10]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詳細闡述了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統(tǒng)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原理,使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學說形成為一個科學體系。
《實踐論》和《矛盾論》是毛澤東哲學思想中兩篇最主要的代表作,它們的問世標志著毛澤東哲學思想在其自身的發(fā)展中達到了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為全黨解決思想路線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此之后,毛澤東的軍事哲學、政治哲學、藝術哲學以及黨的建設中的哲學、工作方法中的哲學等等,都是毛澤東哲學思想在不同領域中的具體運用和進一步展開。
需要指出的是,《實踐論》、《矛盾論》是毛澤東1937年講授哲學時撰寫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的兩個部分,要真正理解這兩篇著作的思想真諦,還需要完整地了解毛澤東1937年講授的哲學特別是他編寫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把兩篇著作放在整個教材之中去把握。
1937年4月,毛澤東應抗日軍政大學的邀請去講授哲學課。為了講課的需要,毛澤東自己編寫了一本教材,題目叫《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這本教材一共分為三章:第一章是唯心論與唯物論。這一章分為4節(jié):一,哲學中的兩軍對戰(zhàn);二,唯心論與唯物論的區(qū)別;三,唯心論發(fā)生與發(fā)展的根源;四,唯物論發(fā)生與發(fā)展的根源。第二章是辯證法唯物論。這一章分為11節(jié):一,無產階級革命的武器——辯證法唯物論;二,過去哲學遺產同辯證法唯物論
的關系;三,在辯證法唯物論中宇宙觀和方法論的一致;四,哲學對象問題;五,物質論;六,運動論;七,時空論;八,意識論;九,反映論;十,真理論;十一,實踐論。第三章是唯物辯證法。按照原定計劃也應該寫11節(jié),其中包括三個根本法則和八對范疇:一,矛盾統(tǒng)一法則;二,質量互變法則;三,否定之否定法則;四,本質與現象;五,形式與內容;六,原因與結果;七,根據與條件;八,可能與現實;九,偶然與必然;十,必然與自由;十一,鏈與環(huán)。不過,因為“七七事變”爆發(fā),毛澤東不得不停止了原定的計劃,第三章只寫了第一節(jié),其他10節(jié)沒有完成,也沒有講。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在第一篇關于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多處摘編了毛澤東《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實踐論》、《矛盾論》之外的論述,反映了毛澤東1937年在很多重要觀點上的原創(chuàng)性闡述。我們在學習和研究《實踐論》、《矛盾論》時,應該結合這些內容。二、關于毛澤東哲學思想概念的由來
毛澤東哲學思想這個概念現在已經被人們普遍地接受和使用了。不過,歷史地看,這個概念的提出特別是對這個概念的涵義的科學規(guī)定卻是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粗分起來,這個過程大致有三個階段,即1957年以前是毛澤東哲學思想概念的醞釀階段;1957年到1977年是毛澤東哲學思想概念的開始使用并和毛澤東同志的哲學思想概念同等對待的階段;1978年以后是毛澤東哲學思想概念明確使用并逐步給予科學規(guī)定的階段。
(一)毛澤東哲學思想概念的醞釀
人們開始對毛澤東的哲學思想進行研究是在20世紀40年代的延安時期。
張如心最早使用了“毛澤東同志的思想”的概念,也是他最早在公開發(fā)表的文章中積極評價了毛澤東的哲學思想。1941年3月在一篇題為《論布爾什維克的教育家》的文章中,特別提到毛澤東在哲學方面的貢獻。他說:“我們黨的領袖——毛澤東同志,不僅關心全黨的培養(yǎng)干部的工作,經常提供許多天才的意見,而且還親自領導學校工作(如抗大),親自講授提綱(如戰(zhàn)略學、哲學等)?!薄懊珴蓶|同志的講演與著作便是馬列主義中國化最好的體現,它的內容和形式正是‘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底典型作品?!盵11]同年4月,張如心在《在毛澤東同志的旗幟下前進》一文中不僅介紹了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幾個顯著例證,而且強調指出:“這里還要特別指出,毛澤東同志所以能夠達到這種成功,除了其他的原因以外,最重要的是因為他能夠真正唯物地具體地理解我國的情況,真正掌握創(chuàng)造性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唯物辯證法。從毛澤東編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如何深刻地透徹地了解唯物辯證法的本質,如何善于把他長期的豐富的革命斗爭經驗以辯證法的方法科學地綜合起來。他在該提綱中,不僅通俗地簡明生動地敘述了馬、恩、列、斯的唯物辯證法,而且善于把辯證法主要的法則與次要的區(qū)分清楚,善于把辯證法與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活動與過去中國革命實踐經驗最密切地結合起來,這與過去中國出版界關于辯證法許多‘枯燥無味’、抽象的公式主義的敘述,比較起來,有很大的區(qū)別。應該承認,毛澤東同志在辯證法唯物論上是有了新的
發(fā)展,特別是在對立統(tǒng)一法則的具體應用上面,他的許多創(chuàng)作,特別是軍事理論與實踐,及整個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理論與實踐,都是唯物辯證法最精彩最生動的運用的結晶體?!盵12]艾思奇在《中國文化》第3卷第2、3期合刊上發(fā)表了《抗戰(zhàn)以來的幾種重要哲學思想述評》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抗戰(zhàn)以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用和中國化方面有著許多新的成果,“而在這中間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zhàn)》、《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論》,以及毛澤東及朱德同志的關于游擊戰(zhàn)爭問題的著作,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辯證法唯物論應用的最大的歷史收獲”[14]。
產黨運用馬列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創(chuàng)造,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思想方法。
王稼祥在1943年7月5日寫的《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毛澤東思想”這個概念。[16]
中共中央總學委于1943年7月11日發(fā)出了《關于在延安進行反對內戰(zhàn)保衛(wèi)邊區(qū)的群眾教育的通知》,其中提出,要“使全體干部和黨員認識和擁護毛澤東同志馬列主義的思想方法與他提出的‘既團結又斗爭’的正確路線”。
艾思奇1943年8月11日在《解放日報》上發(fā)表《〈中國之命運〉——極端唯心論的愚民哲學》一文,指出:“到了今天,鐵的事實,已經證明,只有毛澤東同志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發(fā)展了和具體化了的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才是能夠把中國命運引到光明前途去的科學的哲學,才是人民的革命哲學。”[17]
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劉少奇代表黨中央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其中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對毛澤東思想的內容作出系統(tǒng)的闡述,對毛澤東思想這一概念的涵義作出科學的規(guī)定。他特別提到:“從他的宇宙觀以至他的工作作風,乃是發(fā)展著與完善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乃是中國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國理論。”[18]
黨的七大后,人們對毛澤東在哲學方面的貢獻更為重視,他的《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被多次翻印,他的那些具有豐富的哲學思想的其他著作被爭相閱讀。周恩來1949年5月9日在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了“向毛澤東學習”的口號,指出毛澤東在哲學上有很多創(chuàng)造。
從上面的回顧來看,從延安時期開始,人們已經開始重視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已經把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作為我們黨的理論基礎來對待,已經把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典范來看待。但是,“毛澤東哲學思想”這個概念在建國之前還沒有提出,當時使用的概念多為“毛澤東同志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方法”、“毛澤東同志的宇宙觀”等等。
(二)“毛澤東哲學思想”概念的最初使用
新中國成立初期,伴隨著《毛澤東選集》的編輯出版,特別是《實踐論》和《矛盾論》的重新發(fā)表,在全國范圍,特別是哲學界、理論界、教育界興起了一場學習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熱潮。不過,這個時期使用
的概念主要是“毛澤東同志的哲學著作”、“毛澤東同志的哲學論文”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在這期間,“毛澤東哲學思想”這個概念已經在一些論著中開始使用,但是總的來說,使用得還不普遍,通常比較多的還是“毛澤東同志的哲學思想”或“毛主席的哲學思想”。而且,當時人們對這兩個概念含義的理解基本上是一樣的。就在發(fā)表了嚴北溟那篇文章的那一期《新建設》雜志上,同時還刊登了湯一介的題為《以毛主席的哲學思想為綱,改革中國哲學史的教學內容》一文,用的概念則是“毛主席的哲學思想”。就是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那本論文集中,也只是書名用的是“毛澤東哲學思想”這個概念,正文中使用的概念還是“毛澤東同志的哲學思想”?!缎陆ㄔO》雜志在1958年12月號上發(fā)表了李光燦寫的一篇文章,題目叫《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典范》,也是談學習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體會,其中使用的概念是“毛澤東同志的哲學思想”,他給這個概念下的定義是:“毛澤東同志的哲學思想”“就是結合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業(yè)經充實、豐富和發(fā)展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盵20]這個定義同嚴北溟給“毛澤東哲學思想”概念所下的定義差不多。孫叔平在那篇文章中也說:“毛澤東哲學思想是毛澤東同志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薄懊珴蓶|同志的哲學著作是中國革命經驗的最高的哲學概括,而毛澤東同志的其他著作則是和中國革命的實踐經驗結合起來的哲學。”[21]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學習和研究陷入混亂,走入了歧途,這期間使用的概念主要是“毛主席的哲學著作”或“毛主席的哲學思想”。
(三)對“
毛澤東哲學思想”概念內涵的科學界定嚴格說來,普遍使用“毛澤東哲學思想”這個概念并對這個概念的涵義作出科學界定,還是粉碎“四人幫”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事情。
1981年,在鄧小平的主持下,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給予了科學的評價,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學習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是在黨中央和鄧小平的號召下,在《決議》精神的鼓舞下,我國的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學習、研究和宣傳工作出現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好形勢。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很快形成一支以毛澤東哲學思想為研究方向的專業(yè)理論工作者隊伍;在高等院校、部隊院校、黨校干校中普遍開設了以毛澤東哲學思想為內容的課程;各地乃至全國范圍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以毛澤東哲學思想為專題的學術研討活動,發(fā)表和出版了一批以毛澤東哲學思想為研究課題的論文和專著。
也就是在這種新的學習熱潮中,很多理論工作者不僅使用了“毛澤東哲學思想”這個概念,而且提出了如何給這個概念的含義加以科學界定的問題。經過1981年10月在廣西桂林召開的全國毛澤東哲學思想第一次討論會的討論,比較多的學者接受了龔育之
提出的一個看法,即“毛澤東哲學思想是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經驗的哲學總結和概括”。[24]黨的十二大之后,學界普遍又在“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表述中加上了“和建設”三個字。這個定義比較好地說明了毛澤東哲學思想與馬列主義的關系、與毛澤東思想的關系、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的關系,也說明了毛澤東哲學思想與毛澤東的關系、與黨和群眾集體智慧的關系。這個定義比較準確地反映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本質特征。經過這樣一個過程,“毛澤東哲學思想”這個概念就與“毛澤東同志的哲學思想”這個概念區(qū)別使用了。毛澤東哲學思想實際上講的是以毛澤東的名字命名的中國共產黨的哲學,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以毛澤東那些科學的哲學思想為主要代表。毛澤東哲學思想是經過實踐反復檢驗證明為正確的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毛澤東早期那些不成熟的哲學思想和他晚年的錯誤認識當然不能屬于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內容。
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概念從醞釀到提出、再到明確使用和對其含義給予科學界定的歷史過程,反映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發(fā)展史的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毛澤東哲學思想的認識的不斷深入。
三、關于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歷史地位
關于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歷史地位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是看毛澤東哲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二是看毛澤東哲學思想對現代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貢獻,三是看毛澤東哲學思想對以往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意義,四是看毛澤東哲學思想對當代中國哲學思想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的影響作用。
(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史上的歷史地位
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首先,毛澤東哲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等幾個方面的原理作出了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這其中包括,毛澤東通過《實踐論》、《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等著作,將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觀點更加明確、更加充實,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認識與實際關系問題的科學理論系統(tǒng)。毛澤東通過《矛盾論》等著作,使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特別
是關于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觀點更加明確、更加充實,尤其是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問題上形成了一個科學的理論系統(tǒng)。毛澤東通過《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將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特別是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理論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如今,毛澤東在這些著作中所闡述的觀點已經成了哲學原理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其次,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應用哲學的層面上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其中特別表現在毛澤東的軍事哲學、政治哲學、建設哲學等方面的著作中。如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論持久戰(zhàn)》等著作中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的戰(zhàn)爭觀;研究戰(zhàn)爭的方法論;戰(zhàn)爭中的客觀規(guī)律性與自覺能動性;人民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辯證法,以及兵民是勝利之本等思想。如他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目前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策略問題》、《論政策》等著作中所闡述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與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治策略;又統(tǒng)一又斗爭的方針;又聯(lián)合又斗爭的政策;“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策略原則等思想。如他在《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中所闡述的,中國社會的性質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前途;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辯證法;革命轉變論和革命階段論的統(tǒng)一;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等思想。如他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在七千人大會上的講話》等著作中所闡述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重點與非重點;統(tǒng)一性與獨立性;獨立自主與學習外國等思想。這些思想中所包含的、滲透的、體現的唯物論、辯證法思想,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運用和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再次,毛澤東哲學思想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民群眾中的廣泛傳播進行了重要探索。毛澤東多次講過,要使哲學從哲學家的書齋里和課堂上解放出來,使哲學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手里的銳利武器。這里特別應該提到,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同實際工作相結合,形成了一系列科學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我們現在從毛澤東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黨委會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工作方法十六條》等等中均能深刻感受到哲學的魅力。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的實
周易文化與人生哲學篇二
易學與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論程頤《周易程氏傳》中的辯證法思想
潘富恩?
(復旦大學 哲學系,上海200433)
摘要: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是對《周易》辯證法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地存在,在談到“一”與“二”關系時明確指出“蓋天下無不二者,一與二相對,生生之本也”。在討論事物運動時提出“動靜相因”、消長相因”提出“動之端乃天地之心”即以“動”是天地造化的根本原則,以運動是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皠印北取办o”更為根本?!半S時變易”是普通的原則。認為一切事物是“與時消息”,人們的行動當“隨時而進”,“隨時而宜”,“合宜適變”,企圖說明“時”對人行動的重大影響。
從事物運動變化的觀點出發(fā),程頤提出“物極必反”的命題,如“危極必安、亂極則治”,然程頤認識到由“?!鞭D“安”是必定要通過“剛陽之才”活動才行。
關鍵詞:周易程氏傳、無獨有對、合宜適變、物極必反
《周易程氏傳》共四卷,是程頤對《周易》的《經》部分的注釋,此書又名《伊川易傳》。程頤從少年學《易》,晚年在涪州編管期間,前后歷時十三年,寫成有獨特心得《周易程氏傳》,由于他宦途生活的曲折,觀察到時政的弊害,因而將他的變革思想寄寓在對《易經》的注釋中,程頤的辯證法思想的內容也就主要見諸于這部力作之中。
一、“萬物莫不有對”
程頤繼承了先秦以來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家“有對”論的觀點,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地存在著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又說“夫有始必有終,既終則必有—始,天之道也。”(《周易程氏傳》卷二《盅卦》)“以理言之,盛必有衰,始必有終,常道也?!保ㄍ?,離卦)還說:“質必有文,自然之理,理必有對待,生生之本也。有上則有下,有此則有彼,有質則有文,一不獨立,二則為文。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同上,賁卦)程頤認為陰陽、善惡,是非、始終、文質,上下、彼此,盛衰等等都是相對立而存在的,這是“天之道” ? 作者簡介:潘富恩(1933—)浙江溫州人,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教授、博士生導師。和“自然之理”,并非出于任何事先的人為安排。對立的雙方是同時存在的,沒有先后之分。
程頤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他在談到“一”與“二”的關系時明確地指出:“蓋天下無不二者,一與二相對待生生之本也。”(《周易程氏傳》卷三《損卦》)這就是說天下沒有孤立存在的“一”,“一”與“二”總是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他曾以陰陽為例,論證了事物既對立而又統(tǒng)一的關系。他說:“仇,對也。陰陽,相對之物,謂之初也。”(同上,鼎卦)。他說:“動靜相因,動則有靜,靜則有動,物無常動之理?!保ㄍ希挢裕﹦雍挽o是相輔相成的,動中有靜,靜中也有動,雖然作為具體的事物總有靜止的時候,所謂“物無常動之理”,但是天地的運行是一刻也不停止的,即使在“天地閉”的冬天,日月星辰也還都在運動不息。在“動”和“靜”“一對矛盾”“動”比“靜”更為根本。他提出了“動之端乃天地之心”的觀點。認為:“先儒皆以靜為見天地之心,蓋不知動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周易程氏傳·復卦》)程頤認為先儒把“靜”作為“天地之心”是錯誤的,只有“動之端”才是“天地之心”即天地造化的根本原則。他不僅辯證地理解了“動”和“靜”的關系,而且認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則是相對的。糾正了周敦頤將動、靜割裂,而以“寂然不動”作為宇宙的最高境界的錯誤。
運動是事物存在的形成,程頤認為矛盾的運動產生了世界萬物。他說:“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而和,則萬物生成,故為通泰”(同上,泰卦)又說“女之歸男,乃生生相續(xù)之道,男女交而后有生息,有生息而后其終不窮。前者有終,而后者有始,相續(xù)不窮,是人之終始也?!保ㄍ?,歸妹)由于天與地、陰與陽相互交感(運動)萬物才得以生長,所以這叫“通泰”。同樣,由于男女的互相交感,才能繁衍后代,人類才能“生息而后其終不窮”。這就是說只有事物的矛盾運動(交感)才能產生生命,“不交”,事物的生命力也就停止了。程頤具體論述了事物的交感現象。他說:“天地之氣開散,交感而和暢,則成雷,雷雨作而萬物皆生發(fā)甲坼”(同上,解卦)又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未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以往來屈信明感應之理,屈則有信,信則有屈,所謂感應也?!保ā吨芤壮淌蟼鳌は特浴罚┻@是一幅多么絢爛多彩的自然界的運動畫面。陰陽摩軋,風氣激蕩,雷霆震動,風雨潤澤,日月運行寒暑相推,整個自然界都在運動不息,生機盎然。
程頤還用陰陽兩氣的交感作用來解釋自然界電雷和風雨等自然現象。何為電雷的成因?電是陰陽二氣相傾軋,這如同兩石相磨所以看到火光,而陰陽相碰撞則形成了雷。雷與電這二者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程頤關于雷的論述還見于多處。他說:“雷者,陽氣奮發(fā),陰陽相薄而成聲也。陽始潛閉地中,及其動,則出地奮震也。始閉郁,及奮發(fā)則通暢和豫?!保ㄍ希ヘ裕┯终f:“雷行于天下,陰陽交和,相薄而成聲,于是驚蟄藏,振萌芽,發(fā)生萬物,其所賦予,洪纖高下,各正其性命,無有差妄,物與無妄也?!保ㄍ?,無妄卦)雷能“成聲”是由于“陰陽交和相薄”的原因,所以,一聲春雷就可以“驚蟄藏,振萌芽,發(fā)生萬物”。程頤還常把雷和風雨聯(lián)系起來議論?!瓣庩柺冀?,則艱屯未能通暢;及其和洽,則成雷雨,滿盈于天地之間生物乃遂?!保ㄍ希拓裕袄子甓?,相益者也,風烈則雷迅,雷激則風怒,兩相助益?!保ㄍ希尕裕┰谶@里,程頤排除了對于電雷風雨兩成因的神秘主義的解釋,而把陰陽兩氣的交感作為發(fā)生雷電風雨等自然現象的依據。這種力圖以自然界本身來解釋自然現象,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事物是事物存在的形式還有第二層意義,即只有運動不息的事物才有生命力。顯然程頤也是指這種觀點的,他常常把“動”與“恒”聯(lián)系在一起。他說:“天下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恒者也。動則終而復始,所以恒而不窮,凡天地所生之物,雖山岳之堅厚,未有能不變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謂也,一定則不能恒矣,唯隨時變易乃常道也?!保ā吨芤壮淌蟼鳌ず阖浴罚┧J為“不動”就不能“恒”即永久地存在。這是因為在天地間唯有“動”是“恒而不窮”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在變動著,即使像山岳這樣的堅厚之物也不能不動,不能不變。因此所謂“恒”不是指“一定”不變的意思,凡是一定不變的事物沒有一個是能夠保持“恒”的。只有“隨時變易”才是普遍的原則。天地造化因為“動而恒久不已”所以才能“?!保赵滦浅揭驗檫\行“恒久不已”所以才能“明”暑寒相推,四時革而不已所有才能成歲,等等。應該承認程頤的這些觀點是很有價值的。
事物的運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決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其規(guī)律性的。程頤說:“乾道變化,生育萬物,洪纖高下,各以其類,各正性命也?!保ㄍ?,乾卦)何為性命,程頤介釋說:“天所賦為命、物所受為性。”(同上)即事物有著各自特有的性命即規(guī)律。天地之間的變化雖然無窮無盡,但是總有其“?!?規(guī)律),像陰陽日 月,寒暑、晝夜之間的變化就是“?!钡倪\動。順循這個“?!钡倪\動是永恒的,他還是以陰陽日月為例說:“日月,陰陽之精氣耳,唯其順天之道往來盈縮,故能久照而不已。得天,順天理也。四時,陰陽之氣耳,往來變化,生成萬物,亦以得天,故常久不已”(《周易程氏傳·恒卦》)“天地之運,以其順動,所以日月之變不過差四時之行不愆忒?!保ㄍ?,豫卦)程頤所指的“順動”是指順循“?!钡倪\動。如天地的運行,日月的照明,陰陽往來,精氣盈縮都是因為順“天之道’而“常久不已”的。程頤在討論事物矛盾運動時,很強調“順”。他說:“天地之道,萬物之理,唯至順而已”。還說:“天地造化。恒久不已者,順動而已。巽而動,常久之道也。動而不順,豈能常也?”(同上,恒卦)很明顯他在這里所說的“順”多少包含著按照客觀規(guī)律運動的因素,因而是有可取之處的。天之理與人之理是相同的?!叭耸隆睆娛?,“天”就不能對人造成災難,相反,“人事”衰弱“天”就能對人構成災難。“如祁寒暑雨”這是自然現象,如果人身體強壯,就不會生病,相反人的身體“羸弱”,就不免要生病。所謂“天人之理自有相合”是主張以積極的“人事”應付“天變”使“天不為災”。這種天人相合與漢儒所說有“天人感應”是有一定區(qū)別的。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程頤認為矛盾的對立雙方是互相滲透的,如動靜、有無等矛盾的兩個方面都是相互滲透的。他說:“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故曰動靜一源”,“消長相因天之理也”(同上,復卦)這些觀點表明程頤對矛盾對立統(tǒng)一法則的樸素理解,雖然這種理解尚屬膚淺,然而這在當時卻是非常可貴的。程頤不僅肯定了對立的普遍性,而且認為矛盾的雙方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總是在各自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他認為世界上的事物轉化的具體形式豐富多樣,難以統(tǒng)一于一定 的模式,但是矛盾轉化卻是普遍現象,任何事物概莫能外,但是程頤的轉化觀尚未能擺脫循環(huán)論的傾向。他說:“物理如循環(huán),在下者必升,居上者必降。泰久而必否,故于泰之盛與陽之將進,而為之戒曰:無常安平而不險陂者,謂無常泰也。無常往而不返者,謂陰當復也,平者陂,往者復,則為否矣?!保ㄍ希┴裕┯终f:“無往不復,言天地之交際也,陽降于下,必復于上,陰升于上,必復于下,屈伸往來之常理也?!保ㄍ希┏填U企圖用“物理如循環(huán)”來說明陰陽、升降,平陂、安險,泰否等矛盾轉化的現象是不很確切的,有相當明顯的循環(huán)論的傾向,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認其中所包含的辯證因素。
人活在世上活一日少一日,即使對于剛生的嬰兒來說也是如此。身體一天天長大,活的天數一天天減少,兩者是不矛盾的,死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他指出:“見攝生者而問長生,謂之大愚。見卜者而問之吉兇,謂之大惑。”(《二程遺書》卷二十五)進而他又批判了佛家的生死觀。他說:“佛學只是以生死恐動人,可怪二千年來,無一人覺此,是被他恐動也。圣賢以生死為本分事,無可懼,故不論死生。佛之學為怕死生,故只管說不休。”(《二程遺書》卷一)他認為佛學不明生死的道理,所以才以生死恐動人,”而圣賢則認為生死為本分事,沒有什么可恐懼的,所以不談生死的問題。他贊成對于生死采取“鼓缶而歌”的態(tài)度。所謂“人之終盡,達者則知其常理,樂天而已,遇常皆樂。如鼓缶而歌”(《周易程氏傳·離卦》)但是和首倡“鼓缶而歌”的莊周相比,程頤對于人生并不悲觀。他的人生觀是積極人世的,程頤之所以贊成“鼓缶”,才能對生死泰然處之。程頤用辯證法的觀點來解釋生命的現象,是對宗教唯心主義的批判,表現了他所持的無神論思想。
程頤并沒有把對立轉化的觀點堅持下去,當一接觸封建等級制度之道時,他認為這是無對的,所謂“道無對”。尊卑貴賤的封建等級制度是不可變動的?!疤熳鸬乇埃鸨爸欢?,而乾坤之義明矣。高卑既別,貴賤之位分矣。陽動陰靜,各有其常,則剛柔判矣。事有理,物有形也,事則有類,物則有群,善惡分而吉兇生矣,象見于天,形成于地,變化之跡見矣?!保ā吨芤捉浾f》卷一《易說·系辭》)這里他所說的定、分、常、判、見都是既定的、不變的矛盾現象尊卑貴賤的社會等級制度是不可變動的。這不僅暴露了程頤封建主義衛(wèi)道土的立場,同時也窒息了他在論述自然現象時所閃爍的對立轉化的辯證法氣息,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泥坑。
一切事物的運動總是處于一定時空中的。對于“空”,程頤沒有更多的涉及,但是對于“時”,程頤卻是非常注重的。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與時消息”的?!叭罩惺O,則當昃映;月既盈滿,則有虧缺。天地之盈虛,尚與時消息,況人與鬼神乎?盈虛則盛衰,消息謂進退,天地之運,亦隨時進退也?!保ā吨芤壮淌蟼鳌じ镓浴罚┏填U認為日月天地的盈盛與昃缺是“與時消息”的。同樣,一切社會人事活動也是與時進退的?!疤煜轮虏贿M則退,無一定之理,濟之終,不進而止矣無常止也,衰亂至矣,蓋其道已窮極也,九五之才,非不善也,時極道窮,理當必變也,圣人至此奈何?”(同上,既濟卦)天下的事情沒有“一定”之理,不是進便是退,然而“進退”是與“時”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不能不受“時”的影響。時間變了,事物也就要隨之變化。
既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事物都要發(fā)生變化。因此要想取得事業(yè)的成功,人們的行動應該是“隨時而進”“隨時而止”、“隨時自用”。即使是圣人對于‘時’也只能“因時處宜而不能違,”所謂“時者,圣人所不能違”圣人和眾人所不同的是“因時而處宜隨事而順理”(同上,革卦)而眾人則不能掌握(識)時機罷了。因而獲程頤認為“隨時之義,是猶如“禹之治水”,這個觀點是可取的。程頤還對“隨時之宜”作了一個通俗的比喻。他說:“君子觀象以隨時而動。隨時之宜,萬物皆然,取其最明且近者言之。君子以向晦人宴息:君子晝則自強不息,及向昏晦,則入居于內,宴息以安其身,起居隨時,適其宜也。”(《周易程氏傳·隋卦》)正常情況下白天“自強不息”,晚上就要及時“宴息以安其身”。人的起居是有規(guī)律的,違反了這個規(guī)律就要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程頤以起居隨時企圖說明“時”對人的行動的重大影響,不僅是明智的,而且是含有辯證因素的。
二、“物極必反”與“革者,變其故也”
從事物運動變化的觀點出發(fā),程頤提出了“物極必反”的命題。事物發(fā)展到頂點(極)就要走向反面,這是規(guī)律(其理如此)概莫例外。生命達到頂點就要走向死亡,而死亡了的生命通過轉化分解又成為新生命所必需的成分,因而在新生命中得到反映。生死是如此,始終也是如此,對于其它一切事物都是如此。他說:“物理極而必反,以近明之,如人適東,東極矣,動則西矣。如升高,高極矣,動則下也,既極則動而必反也?!保ㄍ?,睽卦)又說:“物極則反,事極則變,困既極矣,理當變矣?!保ㄍ希ж裕拔飿O必反”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如一個人向東走,走到東方盡頭了只要再一走動必然要朝西,同樣,如升高升到高的極點了就要下降。事物到了極點,就要向反面轉化。“物極必反”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它同樣適用于社會的治亂安危?!拔锢順O而必反,故泰極則否,否極則泰”?!皹O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為安,易亂為治,必有剛陽之才而后能也”。(同上,否卦)程頤認為雖然泰極必否,否極必泰,危極必安,亂極必治這是“理之?!保怯晌^D為安,由亂轉為治,卻又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定要有“剛陽之才”的活動才行。他的這個說法使他關于對立轉化的觀點大大前進了一步。“物極必反”是他哲學思想中最為精彩的命題。
既然任何事物發(fā)展到極點就要走向反面,因此要想不走向反面,就要注意不過“極”,程頤說:“唯至明所以不居其有,不至于過極也。有極而不處,則無盈滿之災,”(同上,大畜卦)根據同一原則他提出了居安思危,居盛慮衰的觀點?!按舐适ト藶榻洌赜诜绞⒅畷r。方盛而慮衰,則可以防其滿極,而圖其永久。若既衰而后戒,亦無及矣。自古天下安治,未有久而不亂者,蓋不能戒之盛也。”(《周易程氏傳·臨卦》)“當知天理之必然,方泰之時,不敢安逸常艱危而思慮,正因其施為如是則可以無咎?!背填U認為要想使“盛”與“安”能“永久”存在,只有在“方盛”、“方泰”之時高度警惕力戒驕侈。經常思慮艱危之時,就可以“無咎”。程頤認為大幾天下久安終不免于亂者,不外乎這樣兩個原因,一是因循守舊,“憚于更變”,二是“狃安富”而“驕侈生”,導致“釁孽萌”、“亂之至”。他說:“自古泰治之世,必漸至于衰替,蓋由狃習安逸,因循而然”。(同上,泰卦)又說:“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而驕侈生樂舒肆則綱紀壞,忘禍亂則釁孽萌,是以浸淫不知亂之至也?!保ㄍ?,臨卦)他的這番議論是他“物極必反”在社會政治中的具體應用,說明事物向相反的方向的轉化是具有一定的條件和過程的。
誠然,程頤在當時政治變革運動中開始時曾贊成王安石變法而后由于政見的不同而轉為反對者,傾向保守,他的政治態(tài)度與張載基本相似。他們也有自己的變革理論。他偏重抽象道德的修養(yǎng)而輕視具體功利之學,表現了理學家的思想特點,他與張載一樣主張對當時的弊政作溫和的變革,因而在哲學理論上也有某些“變易”的思想。他說:“推革之道,極乎天地變易,時運終始也。天地陰陽推遷改易而成四時,萬物于是生長成終,各得其宜,革而后四時成也。時運既終,必有革而新之者”又說:“井之為物,存之則穢敗,易之則清潔,不可不革在也?!保ㄍ?,革卦)天地、陰陽一直在“變易”之中,所以才能使四時成歲,萬物各得其宜。井水一直不換,就容易穢敗,只有經常變易才能清潔,所以“不可不革”。同理,社會也只有變革才能有生氣?!巴跽咧d,受命于天,故易世謂之革命。湯武之王,上順天命下應人心,順乎天而應乎人也。天道變改,世故遷易,革之至大也。”又說:“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事,處而不行,是無救弊濟世之心,失時而有咎也?!保ā吨芤壮淌蟼鳌じ镓浴罚┧倪@些說法雖然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天命論影響,但是他承認革新時運與改朝換代是一種革命,是最大的變革。如果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而不變,就是“無救弊濟世之心”而會招致“咎”。但是究竟怎樣“革”?程頤過于小心以致流向保守。他說:“革者,變其故也。變其故,則人未能遽信,故必巳日,然后人心信從。??弊.壞而后革之,革之所以致其通也?!保ㄍ希笆轮兏?,人心豈能使信,必終日而后孚在上者于致為之際,當詳告申令,至于巳日,使人信之。人心不信,雖強之行,不能成也?!保ㄍ希┳兏铿F有的政治是件大事,一開始信從的人不多,因此必須反復“詳告申令”,“使人信之”才能成功,不能取信于人的“革”是“不能成”的。應該說他的這個見解是有合理的因素,但他過分夸大了革變的艱巨性,片面強調客觀具備的條件因而對政治變革抱消極的態(tài)度。
王安石認為“新故相除”為自然界和人事社會的規(guī)律,對于“變故”的改革充滿信心,在變革問題上程頤和王安石所持態(tài)度是不同的,他說:“變革,事之大也,必有其時,有其位,有其才,審慮而慎動,而后可以無悔?!保ㄍ希┧J為只有同時具備了“位”“時”“才”這些條件才可以討論變革,臣子不該首倡“變革”他說:“然臣道不當為革之先,又必待上下之信??所逢之時,足以革天下之弊,新天下之治,當進而上輔于君,以行其道,則吉而無咎也。不進則失可為之時,為有咎也?!保ā吨芤壮淌蟼鳌じ镓浴罚┮驗槌疾痪邆洹拔弧边@個條件,所以他不應當“為革之先”只能輔助皇帝以“行其道”,這也就是他反對王安石變法的理論依據。事實上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同時具備程頤所說的“變革”條件,這種理論發(fā)展下去勢必導致否定變革。程頤說:“天下之事,革之不得其道,則反到弊害,故革有悔之道”(同上)既“革有悔之道”豈不是不革為妙么!至此程頤就窒息了原有的變易思想而陷入形而上學。
參考文獻:
(1)程顥、程頤,二程集[m]中華書局,2004。
(2)潘富恩,《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3)潘富恩,《程顥、程頤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4)潘富恩,《二程遺書、導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周易文化與人生哲學篇三
周易與人生
第一講
單選題(共2道,60.0分)
第1題.以下關于《易經》六爻敘述正確的是:(30.0分)
? ? ? ? a.初爻、上爻代表地;二爻、三爻代表人;四爻、五爻代表天
b.二爻、三爻代表地;四爻、五爻代表人;初爻、上爻代表天
c.初爻、二爻代表地;三爻、四爻代表人;五爻、上爻代表天 d.二爻、三爻代表地;初爻、上爻代表人;四爻、五爻代表天
正確答案:c
第2題.在《周易》中,乾代表(),坤代表()。(30.0分)
? ? ? ? a.陰;陽 b.陽;陰
c.義;仁
d.仁;義
正確答案:b
判斷題(共1道,40.0分)
第1題.本節(jié)課程講了《周易》中關于“人”的來源的問題,提出“人”乃“天地姻缊”而生,是自然而然的生成,人不是因為天地有意志而產生的。(40.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二講
判斷題(共3道,100.0分)
第1題.楊慶中老師認為,“崇效天,卑法地”的核心是要認識自我。(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2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易經》中《坤》卦《大象傳》。(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3題.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來源于《周易》。(34.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三講
單選題(共1道,60.0分)
第1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背鲎裕海?0.0分)
? a.《孔子》 ? ? ? b.《莊子》
c.《老子》 d.《易經》
正確答案:c
判斷題(共2道,40.0分)
第1題.“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克服困難,應當在它還容易的時候著手:要想實現遠大的目的,應當從細微處做起。(20.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2題.本節(jié)課程主要是講:怎樣有一個好的開始,怎樣有一個好的結局,怎樣趨“吉”避“兇”的問題(這里的“吉”是指合理,“兇”是指不合理或會導致不合理)。(20.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四講
單選題(共2道,60.0分)
第1題.《周易》和《易傳》里“遷善改過”的思想可以用以下哪六個字概括:(30.0分)
? ? ? a.吝、厲、悔、善、兇、吉
b.吝、厲、善、咎、兇、吉
c.善、厲、悔、咎、兇、吉 ? d.吝、厲、悔、咎、兇、吉
正確答案:d
第2題.南宋朱熹認為“自吉而趨兇”與“自兇而趨吉”是對以下哪兩字的理解:(30.0分)
? ? ? ? a.吝、厲
b.兇、吉
c.吝、悔 d.吝、善
正確答案:c
判斷題(共1道,40.0分)
第1題.“會《易》者不占”的意思是:真正懂易學的人,會按合理的、合乎自然規(guī)律的原則辦事,不會靠占卜來找尋解決事情的方法。(40.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五講
作業(yè)試卷:共3道題,滿分100分
單選題(共1道,60.0分)
第1題.“所謂幾者,始動之微也,吉兇之端,可先見而未著者也?!边@句話的是誰說的?(60.0分)
? ? a.孔子
b.程頤 ? ? c.韓康伯
d.金景芳
正確答案:b
判斷題(共2道,40.0分)
第1題.《易傳》把《莊子》稱為“知幾”之書、“研幾”之書,即研究事物發(fā)展變化苗頭和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書。(20.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2題.《易經?系辭下傳》中講“幾者動之微也”,其中“動之微”是指:一件事情剛剛開始,要動未動之時,也就是指一件事的苗頭或兆頭。(20.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六講
判斷題(共3道,100.0分)
第1題.《周易》是一本變化之書,它強調讓人事事變,時時變。(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2題.“如何變”及“如何防止變”的關鍵是“知幾”,“知幾”的關鍵是變,通過“變”來防止變,通過“變”來促進變。(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3題.《易傳》中講“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按照楊慶中老師的觀點,其中“變”是指:一切事物都應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34.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七講
單選題(共1道,60.0分)
第1題.“《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強調()的重要性。(60.0分)
? ? ? ? a.計謀
b.德性 c.能屈
d.能伸
正確答案:b
判斷題(共2道,40.0分)
第1題.“大丈夫能屈能伸”中的“能屈”是指在客觀形勢對己不利的時候,能夠靜守待時,能夠遁世無悶,能夠奉道待時。(20.0分)
? a.對 ? b.錯
正確答案:a
第2題.“大丈夫能屈能伸”中的“屈”和“伸”強調的是一個人為人處世要圓滑而不需要有德性修養(yǎng)。(20.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八講
判斷題(共3道,100.0分)
第1題.“窮變通久”就是指“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其中“窮”為貧窮的意思。(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2題.“屈伸隨時”就是識時務的意思,“屈伸”的本質是求變通久。其中“屈”是為了求變,“伸”是為了通而久。(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3題.《易經》中“變”的條件是“時”,強調與時偕行,因時而變。(34.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九講
判斷題(共3道,100.0分)
第1題.“中正當位”中“中正”二字的意思是恰到好處的意思。(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2題.子曰“智而能愚,勇而能怯”,其中“勇”就是匹夫之勇,魯莽之勇。(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3題.二爻和六爻又叫“中爻”,在《周易》這本書中,二爻和六爻吉辭最多,兇辭最少,所以“中”帶來的是吉利,這也是古人尚中的原因。(34.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十講
判斷題(共3道,100.0分)
第1題.“信發(fā)于中”是指從內心里發(fā)出來的才叫誠信,而不是表面的東西。(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2題.儒家認為“中庸”就是安于做平庸的事,安于做平庸的人。(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3題.《周易》從“天道”、“地道”、“鬼神之道”和“人道”四個層面論證了“信”能使人得到一個好的結果。(34.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十一講
判斷題(共3道,100.0分)
第1題.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其意思就是人在活著的時候都活不出人的樣子來,了解生前死后也沒有意義。(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2題.楊慶中老師本節(jié)講座的主題是“窮性理與合天人”,也就是講終極關懷,講人的歸宿的問題。(33.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3題.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其中孔子稱樊遲為“小人”,意思就是說樊遲缺乏德行。(34.0分)? ? a.對
b.錯
正確答案:b 第十二講
判斷題(共2道,100.0分)
第1題.《易傳》中提到的“天”,其最本質的特點就是“自然而然”,“自然”最大的特點就是“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50.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第2題.《周易》認為“人道”特點就是要有憂患意識,能夠進德修業(yè)、遷善改過,能夠與時偕行方能安身立命。(50.0分)
? ? a.對 b.錯
正確答案:a
周易文化與人生哲學篇四
論文無憂網
http:// 《周易》人生哲學思想研究
http:// 《易》本占筮之書,而其卦爻辭多源于社會歷史生活。朱伯崑在《易學哲學史》中說:“就筮法說,以取象和取義解說卦象和卦辭;就義理說,重視生活中的經驗教訓和道德修養(yǎng)以及事物變易的法則,不以吉兇為鬼神之所賜。”人生哲學是易道的一個部分。易道講究和諧:人與宇宙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群己的和諧,同時要彰顯個體。就是人要融入社會而致用,物我一心而無間隙,達到人格的完善。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保ā断缔o.下》)
一、安其身而后動
“安其身而后動”又可以說成“身安而后動”?!吧怼笔亲陨??!鞍病笔前踩?,安定,與傾危相對。君子在社會中生存發(fā)展,“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并不一定能夠保證自身不傾危。它只是一種處世的態(tài)度。不可否認這種態(tài)度在處世當中對人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這種態(tài)度容易導致人在人生當中畏首畏尾,從而束縛了人的手腳,禁錮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這是與時代精神不相符的。人總是在與生存環(huán)境的關系中,在社會生活與社會組織中成就自己,實現自我超越。而身安是理想目標實現的基礎。崔憬曰:“君子將有所為,必自揣安危之理在於己身,然后動也?!雹偃嗽趶碗s的多變的社會中生存發(fā)展,首先要懂得并掌握安危存亡的道理。柴氏曰:“身順道則安,悖道則危?!雹诖恕暗馈本褪翘斓厝巳胖乐械娜说?。天道剛健,地道柔順。人道在天道之下,地道之上,處于中間位置,向上效法天道剛健不息,向下效法地道厚德載物。世界時刻不息的運動,讓事物充滿了復雜性、不確定性、風險性。君子在社會中生存發(fā)展就要“順道”而擺正自己的位置,與時偕行,唯變所適。嚴格做到這三點,則可以安其身而保其存,然后才可以進一步有所為?!吧戆捕髣印辈艜玫奖姸嗟幕锇?。
擺正自己的位置是人在社會中發(fā)展生存“身安”的基礎。擺正位置在《易》當中就是要當位。“位置”就是身份地位。人是社會的人,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人生的位置是可以爭取的,所以人的位置也在不斷的變化當中。但是人無論處在什么階段都應該弄清楚自己在該階段當中的身份地位。只有端正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才能更好的融入現實社會,而腳踏實地的奮斗、拼搏。位置不端正會誤導人好高騖遠或者自慚形穢,這是人生發(fā)展當中的大忌。君子只有擺正社會位置,人的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吨芤住氛J為“位”在人生之中重要非常,“綜計《彖傳》、《象傳》言剛柔位當者三十二條,言位不當者二十四條,共四十七條。足見位當與位不當為《易傳》重要義意例之一。此義例反映作者重視人所處之地位與環(huán)境,并強調人在其位,任其職,宜稱其職,宜盡其職。蓋人之才德與其職位相當,既在其位稱其職之意。人之行事與其職位相當,既在其位盡其職之意?!雹倬釉谏鐣袛[正位置,然后坦然處之,積極的融入社會當中,行事為人與自己的身份地位相符合,不諂上也不懾下。不說與自己身份地位不符合的話,不做與自己身份地位不相符的事,這是符合于“道”的,“君子位正身安而后動,則動無不與”②君子擺正自己的位置,就為“身安”奠定了基礎。
與時偕行是人在社會中生存發(fā)展“身安”的原則?!疤煜码S時,隨時之意大矣哉?!保ā峨S.彖》)“時”指時間、時勢、時機。人審視、理解、對待世間一切都要以時間的角度出發(fā),確定社會中的主客觀環(huán)境條件?!芭c時偕行”指的是人行事要與“時間”、“時勢”相統(tǒng)一,并且把握時機。君子身處復雜的社會中對“時”必須把握?!皶r止論文無憂網
http://
”(《艮.彖》)止于所當止之時,行于可行之時,則可以順應時勢。順應時勢是主動順從客體,與客體相融,而不固執(zhí)于既成的態(tài)勢,不以主觀的設定強加和擾亂客體,讓對象發(fā)展到特定的時候自動顯露自身的原本,以便整體認識對象,把握對象自然演進的規(guī)律。所以,順應時勢不是消極的隨波逐流,而是與事物和諧,因時利導,趨吉避兇。“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保ā肚?文言》)君子在社會中處無論處在什么位置都能坦然處之,隨“時”而行,那么即使處在危險的環(huán)境當中也可以保全自身??梢婋S“時”可以“身安”。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乾.文言》)世界變化無常是正常的現象,君子應抓緊時間,把握時機“進德修業(yè)”以濟時勢。濟時勢之所需則必定有與自己相應和人。唯變所適是人生存發(fā)展中“身安”的法則。“變通者,趣時者也?!保ā断缔o下》)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原則。三者是隨“時”循環(huán)無終的一個環(huán)狀鏈接。然而三者中又可以兩兩相互轉化,相互統(tǒng)一的。人在社會中生存發(fā)展要把握變易、簡易、不易相互轉變的規(guī)律。通過應用這個規(guī)律,應變而達到和諧。人與世界和諧、與社會和諧,則可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保ā肚?文言》)如此則可以使人皆安其身生,皆得其養(yǎng);體會事物規(guī)律,明察事物如陽光普照;所行之事循序漸進,如天地四時的運動一般。在天時之前有所為而不違反其預見,在天時之后而依據實際行事,如此則像神明一樣,那么他在人生發(fā)展的過程中中就可以隨時而行,該變則變,自身當然不會傾危。擺正位置,與時偕行,唯變所適從三者是統(tǒng)一的。君子要在社會中有所作為,首先要保證自身不傾危。順應“道”的變化。擺正自己的位置,然后與時偕行,通過變化而適應世界的發(fā)展。三者和而為一就是和諧,則身安可保,然后才可以有所為。身安而動則必定有很多的人相應和而為伙伴,基于此而創(chuàng)建自己的團隊。團體的力量不是簡單的個體之和,其能量必定大于個人之和,要在社會中有一番作為就不再是孤軍奮戰(zhàn)。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087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