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自傳的讀后感篇一
名利,多少人夢寐以求并且為其不惜一切代價??墒蔷永锓蛉瞬皇?。就連愛因斯坦都曾經(jīng)說過:“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一個不為盛名而顛倒是非的人?!?/p>
在小的時候,她便會用智慧蒙蔽愚蠢的考官,在那個可怕的時間里,俄國人侵略波蘭,俄國佬兒讓波蘭的學生用“謊言”來回復他們,而聰明的瑪麗總是被叫來回答,那一刻,她小小的心靈總是被屈辱和恐懼占領,作為一個愛國的學生,謊言帶給她的是無邊的屈辱和痛苦,可她堅持下去了,因為她明白,祖國的未來等著她去創(chuàng)新、建造。她是一個勇敢的少女。當祖國被外國侵犯時,她選擇離開自己心愛的祖國,孤身一人前往巴黎,在陌生的城市中求學,終于有所成就。
可是命運仍不給她喘息的機會,在一九零六年十九日,她失去了和她一同奮斗的丈夫——皮埃爾居里。她沒有想放棄什么,而是繼續(xù)努力,更專注的投入到鐳的研究中。她一次一次的獲獎,但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她對工作的半分注意力。
她雖然出身貧寒卻對金錢視如糞土,她雖然旅居國外卻有著強烈的'愛國心,她在中年時失去了自己事業(yè)和生活的最好伴侶,她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精神痛苦和疾病折磨卻從沒有減弱對科學的探索,她在永恒的奉獻中度過了自己的后半生。
我們雖做不到像居里夫人一樣偉大,但是我們要學習她的精神,為自己的信仰不懈努力奮斗!
自傳的讀后感篇二
早就聽哥哥說《菌兒自傳》十分好看,既有趣,又能豐富科學知識。我就迫不及待的把這本書給借來,用了十天,我就把這本書給看完了。
本書作者是高士其,它是我國科普事業(yè)的先驅(qū)和奠基人。雖然他從二十三歲直到八十三歲離開人世時,都坐在輪椅上??山z毫沒有影響他的智慧,而這本《菌兒自傳》就是其中的一段佳話。
《菌兒自傳》主要說了細菌從發(fā)現(xiàn)到研究等一系列的故事。它以鮮明,自述的故事。使我們能學到許多東西。例如細菌的不死精神、細菌的衣食住行、細菌的祖宗——生物三元論、人身三流等等。里面的介紹十分豐富。正是因為這樣,這本書才獲得第二屆國家圖書獎,第八屆金鑰匙獎等獎項。
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莫過于人們發(fā)現(xiàn)菌兒的故事了:其實在十七世紀,人們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菌兒們,但在當時,科學家只當它們是科學的小玩意,沒有認真研究。但到了十九世紀,人們發(fā)現(xiàn)了細菌的危險***,并把它們關到了玻璃小塔里來研究??杉毦谴笞匀坏那宓婪?,必需要給它東西吃。所以 ,聰明的科學家決定讓它在冰箱里冬眠。不久,科學家便拿菌兒們做起了實驗:燒它以烈火、洗它以辣酒、浸它以強酸、毒它以碘汁、灌它以色湯,讓我們透徹的了解了細菌的結構。
讀完這本書后,我知道了細菌的范圍十分廣泛,例如《大力宣傳戒煙》這一章,我還了解到每年至少有一百萬人死于吸煙,而香煙中的有害物質(zhì)里,攜帶有病菌,會讓你雪上加霜。而且即使加了過濾嘴,其實也沒有太多用。這在以前我都不知道。所以我馬上就讓爸爸戒煙。并把這個知識告訴爸爸叫他戒煙。爸爸見狀,只好答應我戒煙,看來,這本書還挺有用的。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科學省感興趣,以后一有機會,我就會找這類書看。
自傳的讀后感篇三
自從我看了他的《邊城》,我愛上了那個民風淳樸的小鎮(zhèn),也了解了我所在的`這個美麗的地方。
現(xiàn)在我有看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感觸挺深的。覺得他的文章,就像一口井取水一樣,清清的,甜甜的,沒有華麗的辭藻,自然流淌,卻沁人心脾。就像他的《邊城》,讓人沉浸在那悠長悠長的寧靜中,盡情的去領略和感受那里的景色和人情。
沈先生的孩童時代和一般頑劣孩子一樣,貪玩,逃學,好斗,說謊全占了。他的父母給他換到遠點的學校,去學校的路上他拐著彎走遠路,就是為了看路上的風景。
嘿嘿,這樣使我們想到我們自己的童年。我們一群小孩上學也是路上磨磨蹭蹭的,鉆下這里,看下這里,對什么事情都覺得很好奇,很好玩,所以每次都會遲到,被老師罰站。
他喜歡下雨天,因為可以不要穿鞋子,走路時專門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在撈東西,他也要停下來看好一會,逃課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總之,只要不學習,干什么都行。
我從來沒想過,沈先生的童年會是如此,總覺得他應該跟其他人一樣從小就是一個佼佼者,而不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孩子。
她們在路上摘人家果樹上的果實,挖黃泥地里的紅蘿卜。他們覺得這是在幫果樹減輕負擔,是為蘿卜們不再受委屈被埋在深土里。
“除此以外路上無處不是莓類同野生的櫻桃,大道旁邊無處不是甜滋滋的枇杷,無處不可得到充饑果腹的山果野莓??诳蕰r無處不是可以低頭下去喝的泉水。至于茶油樹上長的茶青,則一年四季都可以隨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諱。即或者任何東西都沒得吃,我們還是依然十分高興?!闭f真的,我很羨慕沈先生,因為他們過的很快樂,就算在別人看來是沒有出息的行為。
我小時候也很愛吵鬧,整天像一個假小子一樣??墒俏颐刻於歼^的很開心,很快樂。我可以自由自在的做我想做的事,我可以和我的伙伴一起玩一起去冒險,一起去觀察我們自己所好奇事物。夏天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河里洗澡,去翻螃蟹。
秋天的時候,我們?nèi)ド缴险肮煳覀冏献灾频幕遘嚮?,所以現(xiàn)在回憶起童年覺得幸福無比。
沈從文先生的童年是幸福的,而我們的童年也是幸福的??墒乾F(xiàn)在的孩子,幾乎是沒有你童年的,他們只有大堆的作業(yè),無數(shù)的輔導班。他們幾乎沒有伙伴,更不可能與伙伴們一起去親近自然,與自然有什么親密的接觸,也不可能了解自然中的事物。
我在現(xiàn)在的孩子將來回憶童年的時候,他們會記得些什么。
自傳的讀后感篇四
20xx年的一天,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聲,在20世紀末的嬰兒名單中又多了一個我。我就是那傳說中的跨世紀少年,也就人們口中的xx后。我叫任麗,出生在濟寧的一家醫(yī)院里。歲月飛逝,我已在人生的旅途中經(jīng)歷了xx個春夏秋冬了。
自出生以來我就沐浴在爸爸媽媽無私的愛河中。被爸爸媽媽無理由的溺愛著。在我的生活中沒有“不”這個字眼。我的字典里也沒有“挫折”倆字。但這并不意味著我養(yǎng)成了自私任性不懂事的性格。雖然在溺愛中成長,但我的性格卻沒有那些被溺愛著的孩子的一絲氣息。
我從小就是一個好脾氣的乖乖女。從不計較別人過錯,但因此容易受欺負。記得那時小學3年級的時候,因被嫉妒買了個漂亮的發(fā)卡,而平白無故的被班上的“母老虎”挖破了臉。“啊”隨著我一聲尖叫,臉上立刻出現(xiàn)了兩道被她劃傷的疤。我立刻哭了起來。過了一會,班主任氣沖沖的朝著我們走來了。經(jīng)過一番詢問老師搞清了來龍去脈,責罵了那個同學。然后很溫和地擦去我眼角的淚,說:“以后受欺負跟老師說”。我卻說:“老師,沒事,我比她大,我是她姐姐,應該讓著她。你不是說不讓妹妹的姐姐不是好孩子嗎?我還是好孩子嗎?”老師聽后,連忙點頭。
我雖然是個好脾氣的孩子,但不意味著我就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綿羊。對于那種原則的性的問題,我確實十分認真的。
那次期中考試,我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前面的兩位同學作弊。我當時很憤怒,但沒有魯莽的舉手告老師,我先寫了一個小字條給他提醒他。沒想到他不知好歹地會給我:“敢告老師,放學讓你難堪”。我氣壞了,還敢威脅我,怒火一下冒了三丈。于是氣勢洶洶地“拍桌而起”,當場向老師高發(fā)他們。
這就是我,一個好脾氣的我,同事又是一個嚴肅的一絲不茍的我。
時間飛快的流逝,xx個年頭從我手中飛走。在這15年里,世事變化很大,但我的性格沒變,依舊是當初的我,獨一無二的我。
自傳的讀后感篇五
國學現(xiàn)在是一個很虛的詞,尤其是現(xiàn)在的所謂各位國學大師,自新文化運動前后一干大師們紛紛逝去以后,國學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虛詞,大家都在霧里看花,處于這個目的,探究一下林語堂的相關。
看的電子版本,分為4個部分:從異教徒到徒/我的自傳/八十自敘(80高壽時編撰)/自傳拾遺,斷斷續(xù)續(xù)的看了大約半個月。前三部分其實都是比較完整的自傳,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覺就把林語堂自傳復習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點落墨的童年和游學階段。第四部分,從幾個角度,將一些散文歸集成冊。
看這本書意外的發(fā)現(xiàn):
2/勤于發(fā)明,熱衷中文打字機
文風樸素又不失風雅,果然是大師風范。對當前人的最大啟發(fā),文理兼修啊。
注:這本紙板圖書,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自傳的讀后感篇六
最近在讀《榮格自傳》,很久以前就已經(jīng)接觸到過這本書的書名,而且也已經(jīng)找來放在文件夾里,可是一直沒有打開來讀,一則是因為自己沒有準備好走進一個誠實的心理學家的內(nèi)心世界,再則也是沒有完整一些的時間。所以一直拖到現(xiàn)在。
坐在涼爽的圖書館里,或者是稍有些悶熱的辦公室里,看著這本書,經(jīng)常會忘了時間,真實情況是看得很辛苦,大腦時而會很累,甚至會出現(xiàn)很多幻覺——真擔心自己,能不能掌控自己,掌控這一切。
書,一直在讀下去,有一些我自己也是有過經(jīng)歷的,例如,兒時的一些不可思議的舉動、夢境,還有迷惑和好奇,夾雜著一些幻覺;有一些是令我驚奇的,例如,榮格對于自己夢境的解釋和對一些精神病人的治療方式;。最突出的印象是:我被這個心理學家的誠實而感動。他對自己、對一切都是那么的誠實,他說:我追求的不是權威,是真理。
所以,我一直認真地深入地讀下去。
自傳的讀后感篇七
榮格自傳讀后感,榮格是一位心理學家,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榮格自傳讀后感,歡迎閱讀!
幾年前讀了《榮格自傳》,整理一下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
這本書是當初在圖書館借回來的,心里一陣喜悅,他的傳記里到底寫的什么玄妙的東西讓我久聞其大名,這些心理學大師的傳記到底寫些什么,我能從中有什么收獲。
當初當我懷著無比急切向往好奇求知求助的心情打開這本書的,希望能有些收獲。
可是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有點崩潰,心里有點抓,他對內(nèi)的探索程度讓我驚呆了,這些都是什么東西,為什么有人會這樣細致地去翻我們甚少愿意去留意的“思維碎片”,“夢境”,詳細描繪出來,并興致勃勃。
想不到這本書分析內(nèi)部世界分析得如此深入,想不到內(nèi)部世界可以這樣被分析,想不到世界上有一門學科是這樣的, 這門學科就叫做“心理學”嗎,它讓我們看到了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內(nèi)部歷程。
大部分內(nèi)容都是關于他的內(nèi)省,思考,回憶和夢,而少是記錄生活事件的。
他花了大部分篇幅來分析這些內(nèi)省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他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值得他饒有興致地花大篇幅來細致地記錄?當時看得我著實有點不耐煩,不過還是克服了我的煩躁,把這本書粗略地看完了,不是太懂。
不過現(xiàn)在想起來有點回味無窮,這些就是我們的內(nèi)在世界,原來這些東西是如此重要和富有魅力,并且很好玩。
我覺得讀這本《榮格自傳》,就像是一個急躁的人和一個超級耐心細心的人在對話,感覺他拼命地用很多文字,舉很多例子,就是想把他的觀念描述清楚,不過又總是描述不清楚的感覺,越說越復雜和糾結。
整本書給我的感覺,活像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老爺爺在向你訴說他的內(nèi)省經(jīng)歷,太細致了點,連一些小細節(jié)也不放過,像是要把他所有思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要記錄下來。
我的直覺是,他的記憶力可真好,連一些夢的細節(jié)都記得清清楚楚,包括一些景色的小細節(jié),他也描繪得非常的詳細。
我才明白,原來人對內(nèi)部世界的專研可以這么深入,而我們是根本不會去在意這些內(nèi)部歷程的。
換作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分析自己再深入一點,或許就走火入魔了,而且也無法如此細微地分析夢境,只有他們這樣權威的大師級的人物才能讓自己從“精神疾病”里擺脫出來,并有所發(fā)現(xiàn),鉆研出東西,成為心理學權威,破解心理密碼,并懂得使用這些密碼來幫助人們治愈精神問題。
我感覺他對內(nèi)部世界進得很深很深,就向是一個一頭扎進潛意識深水中的探險家,對非理性的東西非但不害怕,反而充滿了好奇心,興致勃勃,愿在里面愜意地游泳,觀賞里面神奇玄妙不可思議的景色,流連忘返。
書里充滿了夢,幻想,神話,和神秘,就像是把我們帶進了另一個世界里,一個由心靈,夢境,幻覺,神話,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構成的世界里。
從他對幼年時期的描述,描述他反復的思索教堂的塔尖那一節(jié),我有一種感覺他得了強迫癥,怎么看上去這么像強迫癥呢?我還覺得他在其他很多精神問題里掙扎擺脫了出來,感覺他自己不停地進入各種精神病里親身感受體驗,掙扎,然后自己找到原因,研究出破解方法。
這些大師可以做到身在“病”中不被“病”所左右。
他說他的一生是潛意識引導的結果,這是什么意思呢。
榮格是一個內(nèi)向的人,看了你會覺得,內(nèi)向性格是如此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深刻,內(nèi)省,這是“外向”所不及的。
原來內(nèi)部世界有如此巨大的值得探索的東西,該書讓我對原本沒覺得有啥特別的內(nèi)部世界重新產(chǎn)生一種耳目一新和好奇的感覺。
李子勛說:“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煩惱,害怕人際關系,膽怯,退縮,自認為是內(nèi)向的。
其實他正好缺少內(nèi)在的精神指向,內(nèi)心根本就沒有快樂,期待被別人喜歡,認同來快樂,這樣的人恰好是外向的,也恰好缺乏內(nèi)向的心理能力。
人的一生兩種個性力量是同時存在的,不夸張地說內(nèi)向的個性能力是獲得外向個性能力的前提。
其實人的個性是復雜的,不可能像文化標定那樣是單一的。
人只有發(fā)展好內(nèi)向的力量,讓心靈成為快樂的源泉,外向的個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能沉靜得下來,也能放得開去。
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你的靈魂會遠離你,終身漂泊。
一個只關注外界從不自省內(nèi)心的人也不可能獲得成功。
我們的文化對個性的描述一直存在著一種無意識的割裂,以為這兩種個性是恰好相反的,二者只能擇其一。
其實這可能是人類非此即彼的觀念得出的最荒謬的偏見。
內(nèi)向的力量是樹根與樹干,外向的力量是枝葉,花蕾與果實。
這兩種心理力量恰好是并存相依的?!?/p>
看了榮格的自傳,了解到他向內(nèi)扎的根有多深,再去看李子勛的這些話,我便更加贊成。
這樣看來,原來在某些點上,我恰恰是外向的,反而缺少內(nèi)在的精神指向,我要多發(fā)掘自己的內(nèi)在精神指向。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暫時與外界的喧囂隔開,給我們打開一扇進入內(nèi)部世界之門,讓我們有機會能發(fā)覺內(nèi)心尚未被發(fā)覺的領域,沉進去向內(nèi)探索。
所有的沖突都是內(nèi)在的,跟外在無關。
他讓我們知道人格面具,自己的潛意識的深邃玄妙,讓我們懂得從內(nèi)部尋找問題,而不是從外部。
不過,此書很深,我有很多很多不懂的地方,對于什么原型,曼荼羅什么的,我就不太懂,不過我知道都是歸于集體潛意識的東西。
書里描述的很多東西和概念讓我覺得有點神秘,有點玄。
讀這本書的最大收益:一是,學習榮格的一種細致思考分析問題,深入探索,尋找原因,不棄不舍,巨大的好奇心和耐心,刨根問底,靜心定性的精神。
二是,讓我對人類心靈心存敬畏,對非理性的東西心存敬畏,對神秘的東西心存敬畏,對自己心存敬畏。
除了我們的理性以外,原來還有這么多非理性的神秘的東西,直覺,幻想……種種種種,讓我驚嘆不已,覺得無比神奇,無從把握,而這些,我們不能對其藐視和忽視。
對于非理性的東西,我們不要害怕,我們要去接納,去覺知,去觀賞,去敬畏,因為它們是我們的一部分,對其保持覺知但又不完全被其左右。
內(nèi)外部世界各有一座宮殿,只是外部世界的更加整齊有章法,內(nèi)部世界的更加奇幻無章法。
而外部世界不過是內(nèi)部世界的反射,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世界呢?
而且這本自傳是少有的著重分析當事人內(nèi)心經(jīng)歷的自傳,還是有很大的可讀性,很有意思,特別是在浮躁喧囂的當今世界,探索內(nèi)心的事情總是被認為多余和費事,其實不然,我覺得此書值得再讀幾遍,不過得在我輕松閑暇不焦慮的時候。
在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多次依賴人對自我、世界的探尋而被推進,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歐新教育運動,其中,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中,鼓勵充分尊重兒童的意志,讓孩子自由玩耍,托管員讓孩子停止某項游戲成為禁忌。
加之,多次采訪中,許多校長和老師都談及自己閱讀心理學書籍之后的專業(yè)成長,使我對心理學愈加好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睆哪谋拘睦韺W書籍開始讀起呢?我選擇了一本可以從中**得方法去了解自己的書——《榮格自傳》。
實證科學的不足
總體來講,榮格的這本書讓我看到西方實證科學的發(fā)展途徑:由假想開始,然后是推論,并用一個個案例來論證,然后生出經(jīng)驗和數(shù)據(jù),最后命名,形成流派。
這正是榮格發(fā)展出集體無意識的路數(shù)。
因為集體潛意識,榮格所畫的曼荼羅的畫里,有一次出現(xiàn)了具有中國風格的金色城堡,后來,他收到理查德·威爾海姆寄來的信,有一篇論述道教煉丹術的文章。
榮格認為,這種同步性,也正是集體潛意識。
這種實證研究方法與研究者本人的導向有極大關系,榮格與弗洛伊德觀點上的差異,多是源自兩人知識體系以及經(jīng)驗積累的不同。
比如:榮格認為,“對于有教養(yǎng)的和智力高的病人來說,精神病學家要有比專業(yè)知識更廣博的知識,除了所有的理論假設外,他還必須弄明白,促使病人發(fā)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然的話,醫(yī)生就只能引起病人的不必要的反感。說到底,重要的并不是一種理論是否得到了證實,而是病人是否領會到了自己是一個人?!倍鴺s格在心理研究生涯前期視之為導師的弗洛伊德,將任何反映都歸因于原始的本能。
但這個觀點出自《榮格自傳》一書中的一家之言,這里權當參看,接下來的觀點亦然。
弗洛伊德聲名顯赫時,心理學剛發(fā)端,處于草莽英雄的階段。
兩人的分道揚鑣,正是基于知識體系和經(jīng)驗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從這里,可以看出實證科學的一些不足。
也有人曾作出“心理學是偽科學”的論斷,不難理解他出此言時的立足點。
自我分析
榮格選擇自己終身的事業(yè)時,有一個極為掙扎的心理過程。
少年時代在父親的書櫥里,他讀過極為龐雜的書,對于生物學、地理學、歷史學都有過興趣,但有一段時間始終尋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科。
最終,由于精神病學發(fā)展尚不完全,屬于經(jīng)驗性的天地,與生物學和精神性的事實存在著共性,能探究大自然和人類精神的沖撞,他才選擇了精神病學。
榮格自言,“我所有的著作,我一切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都是來自始于1912年即差不多五十年前的這些最初的幻覺和各種夢?!痹诙啻谓o病人的談話治療中,他對自己的夢的分析,也是他**得更多治療策略的途徑。
比如:在對一個女病人的治療中,榮格經(jīng)由自己的夢境體驗,第二天給予她一些認可、引導性的圖景,女病人后被完全治愈。
對待另一個女病人,榮格則不順著她的思路來,站在反對的立場,極為堅決地與之爭吵,也被治愈。
這用的都是同一策略——彌補心理上的某種不足。
榮格的心理學著作,多來自于他自己的夢,以及聯(lián)想性分析。
受自己夢境啟發(fā),獲得思路的這個方式,讓我聯(lián)想到《神探夏洛克》中的場景,卷福飾演的夏洛克通過大量吸入毒品讓自己產(chǎn)生幻覺,在夢中進行一些演繹,獲得靈感,推進偵探。
孔子將人分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學”四個層次,這事兒只能發(fā)生在“生而知之”這類人身上,并非絕大多數(shù)平凡人所擁有的技能。
平凡人隨便討論催眠術等,都是極為狂妄的做法。
在黑澤明的電影《夢》里,有一些與榮格書中極為相近的場景描寫。
比如:幼時,會對大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充滿無力感,會質(zhì)疑大人講的傳說,想一探究竟;幼時,有很深的觸覺體驗,會對樹蔭里漏下的陽光及陽光的溫度有極為深刻的印象;長大之后,會恐懼環(huán)境的污染,恐懼人類的末日;對待戰(zhàn)爭,很難做出是否正義的評價,無法跳脫出時代,《夢》中那只狂吠的犬有極深的象征意義——內(nèi)心的焦灼程度的外顯,他的電影敘事技巧高明。
心理補償
電影《師父》和《箭士柳白猿》的導演徐皓峰有個觀點,“武俠電影是國力不足的心理補償,類型片反應了人類的恐慌感,所以大多數(shù)類型片的背景都是末世情調(diào),災難片是生態(tài)崩壞、黑幫片是都市次序崩壞、偵探片是社會制度崩壞、愛情片是階級對立或種族對立?!?/p>
心理補償,是我們尋找文學藝術培**神空間的不自覺原則之一。
正如宮崎駿的電影系列,當一個人處于成熟與未成熟的灰色地帶,正需要看他的電影,有一個溫和的緩沖。
心理補償,也是榮格進行談話治療時的重要策略之一。
生活中也極為常見,比如:戀愛中,互補的兩個人更容易長久。
乾坤是一種穩(wěn)定的相處狀態(tài),兩個人各守乾德和坤德,有時會相互轉(zhuǎn)化,沒有性別上的定勢。
就像我們的相聲里,一個捧,一個逗。
散漫談些一己之見,后續(xù)還在讀榮格的《自我與自性》,并對榮格提到的叔本華等人產(chǎn)生興趣,閱讀真是個無底洞呀。
只能這樣慢慢讀下去了,后續(xù)再發(fā)一些讀后感跟大家交流。
同事給我推薦了更多心理學和哲學方面的書,我望了一眼,前面的路挺長。
沒有手機沒有網(wǎng)的這段時間,帶著點戒斷反應讀《榮格自傳》。
書非借不能讀,這本書自然不是我的。
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下卷還放在那里沒看。
看完《榮格自傳》,我不知道這篇讀后感是不是應該寫上“第一次”三個字,很難說以后會不會讀第二次,畢竟戒斷反應中讀得不細,況且理智告訴我,這樣的書應該有重讀一次的價值,恰如榮格讀弗洛伊德的著作,也是隔了些年頭又拿來翻看的。
也許是下筆者的緣故或翻譯者的緣故,這本自傳的風格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以及《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差別很大,當然我更希望是榮格本身與弗洛伊德之間的差別。
這本自傳更散漫意識流,好多地方如同散文,一些描寫又近如小說。
充滿歷史感的幼年環(huán)境,宗教氛圍濃厚的家庭構成,很早就關注到自己個性有別于他人的榮格敏感的體味著成長的變化。
這種敏感的覺察終其一生,構筑著他靈魂棲息的塔樓。
他將這座塔樓以曼荼羅為標志,如同隔離世外的獨行宇宙,無所不包無所不有,但也預示著,塔樓之外無邊無際的是他人的城堡與部落。
精神分析的構建是源于自省的,即便有著大量案例經(jīng)驗的積累,它仍然是以自省為核心的一種思考方法。
榮格的宗教特征,弗洛伊德的性欲特征,霍妮的女權特征,阿德勒的超越特征……沒有一種精神分析的體系是脫離其創(chuàng)始者的內(nèi)省。
我們意識的世界是心靈的,沒有內(nèi)化的經(jīng)驗是不被察覺的。
在此基礎上面對疑問、阻礙、矛盾,精神分析流派的工作者們嘗試解讀世界,其實也就是在解讀自己的心靈,直到他們的世界能夠裝盛在理論的大碗里,才有片刻滿足于安寧。
其實我們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的在解讀這個世界與自我的關系呢?然而,外部世界無窮盡,內(nèi)心世界怎么會“無新鮮事”?理論的大碗總是不夠大。
榮格歸之于神秘,承認神秘的存在,亦即承認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承認掌控之外的事物,避免神經(jīng)癥的困擾。
幻覺、夢、預知,統(tǒng)統(tǒng)有了歸處,接受了這分裂的兩個世界也就接受了分裂的人格。
為什么精神分析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促進成長,而耗時甚長?精神分析不解決問題。
精神分析幫助來訪者認識自己所構建的世界,修葺自己的塔樓,同時引水入渠,添加靈動。
來訪者的問題在這里能夠被接受,重新被解讀,原有的大碗可能重鑄了,也可能在大碗之外有了可以失去理智與控制的歸墟。
心靈有了穩(wěn)固的塔樓,同時變得更加寬容,隨時可以增添新的建筑,這大概就是《榮格自傳》給我最淺顯的觸發(fā)。
自傳的讀后感篇八
林語堂那種對人生的哲思與幽默態(tài)度,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造就了他那輕快、浮華、流麗的特有文風?在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林先生是這樣評價童年和家庭生活對自己影響的--”我對于人生、文學與平民的觀念,皆在這一時期得到最深刻的感力“。林語堂是農(nóng)家的兒子,與自然的密切的接觸,令他的心思和嗜好十分簡樸。令他建樹一種立身處世的超然的觀點--”童年時這種與自然接近的經(jīng)驗,足為我一生知識的'和道德的至為強有力的后盾“。
由于他父親是一個教的牧師,林語堂學生時代受到了許多教傳教會的恩惠(中學教育是免費的,膳費也是免繳的),直至十七歲步入圣約翰大學--那時全中國最著名的英文大學。神學和西方文明對林語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廿歲之前我知道古猶太國約書亞將軍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歲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淚沖長城的傳說“。后來直到他畢業(yè),來到了清華,浸淫于故都的舊學空氣中,才重新執(zhí)毛筆,寫漢字,讀中文。甚至在萊比錫的中國圖書館,他也努力研究中國語言學,任清華教席之后,努力于中國文學--”今日之能用中文寫文章者皆得力于此時之用功也“。1938年,林語堂經(jīng)過五個月精心構思,用近一年的時間寫成了七十萬字的長篇小說《京華煙云》,生動描繪了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戰(zhàn)前后我國人民為保衛(wèi)祖國而同仇敵愾的英勇斗爭。該書是全美1939年的暢銷書之一,還被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作品??箲?zhàn)爆發(fā)后,林語堂在美國《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等刊物,揭露日本侵華罪惡,同時參加各種活動支持祖國的抗戰(zhàn)工作,期間曾兩次回國。對于英美所謂的”中立“政策進行毫不隱諱地指責。正如他對自己的評價--”自我反觀,我相信我的頭腦是西洋的產(chǎn)品,而我的心卻是中國的"。多么令人敬佩的愛國精神!
自傳的讀后感篇九
聽蔣勛講沈從文,說他的自傳如何好,一時好奇,便找來讀。
小時候?qū)W《邊城》,只記得那爺爺喚“翠翠”,“翠翠”。名字好比一抹山的顏色,小姑娘個性單純得很。往后讀《湘行散記》,看那旅途艱險如何被他輕松帶過,反倒是人物和山水描寫得生動。
對有的作者我是一下子便喜歡,對沈從文的文字反倒是后知后覺。聽別人說他好,聽得多了,便好奇自己到底哪里錯過了,再回頭看,漸漸才發(fā)現(xiàn)他文字的獨特風格。
這本自傳從他幼年時講起,貫穿整個青年時期,以他到達北京并在小旅店的簿子上寫下“沈從文年二十歲學生湖南鳳凰縣人”為止,這也是他真正從文的始端。
作品篇幅不算長,然而字極精煉。在第一篇《我所生長的地方》里,有譬如這樣的句子:
“不過一切城市的存在,大部分皆在交通、物產(chǎn)、經(jīng)濟的情形下面,成為那個城市枯榮的因緣,這一個地方,卻以另外一個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吹猛笍?。
“兵皆純善如平民,與人無侮無擾。農(nóng)民皆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庇腥鐚懯?。
還有“地方東南四十里接近大河,一道河流肥沃了平衍的兩岸,多米,多橘柚?!狈路鹨还P勾勒就出神韻,好看得很。
蔣勛曾特意提及沈從文寫自己如何逃學,后者則自己解釋“當我學會了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時,學校對于我便毫無興味可言了?!彼J為智慧應當是從直接的生活上而得來的,而不是來自書本。他好奇新鮮的事物,幼時生活在水邊,自認一派清波對他“流動而不凝固”的感情有深刻影響。他形容自己的性格“不安于當前事務,卻傾心于現(xiàn)實光色,對于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
《自傳》里記錄了他童年如何頑劣,青年時期則從戎,見識不少。他記錄所歷經(jīng)的年代,殺戮是如何的尋常??此茖τ跀?shù)字不敏感,實則精細地記錄著,令人震驚。他描寫人物,寥寥幾筆便刻畫其特點。他也記錄自己的成長,在后來的年月里,逐漸接觸書本、報紙,學得新的知識。文字成了他的長處,他作書記,寫得一手好字。
沈從文寫作與別人的不同處在于不加道德判斷的描述。他忠實地觀看和記敘,不為主觀偏見而掣肘。人性的復雜在他的文字里顯現(xiàn)得多。他對于自己的態(tài)度也明了:
“接近人生時我永遠是個藝術家的感情”,我深為這一句話而感動。
總有人要磨掉棱角體悟人生,擁有天真方能擁有慈悲。
自傳的讀后感篇十
前言:讀《鄧肯自傳》來自作家作品里的推薦,筆者也想借閱讀此書提升一下個人藝術修養(yǎng),花了30多小時來閱讀摘錄,同時還觀看了鄧肯舞蹈的視頻、楊麗萍的雀之靈舞以及鄧肯批判的芭蕾舞。
舞蹈是通過身體來展示、表達美的藝術,致力于舞蹈事業(yè)的女子真的要付出很多代價,包括失去愛人、失去孩子。為了藝術她們獻出人生的幸福,她們連同自身的舞蹈藝術被代代相傳、成為經(jīng)典!她們不是普通的女子,她們是上帝賜給人間的美麗舞蹈精靈!作為一個舞者,她很美,她很成功,創(chuàng)立了“自然即美”的鄧肯現(xiàn)代舞;作為一個女子,她多情,她很可憐,擁有過偉大的愛情但最后一個個情人都離她而去;作為一個母親,她慈愛,她很可悲,擁有過3個兒女又不幸失去。
她的一生很傳奇,6歲開始開辦舞蹈培訓班,幫助母親賺錢養(yǎng)家;通過閱讀了解世界,并進而開始她研究舞蹈、創(chuàng)作舞蹈、傳播舞蹈美的闖蕩世界旅程;50歲意外車禍結束了自己不算老的生命,將這份美麗定格在50歲。她的天賦和勤奮:毫無疑問,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xiàn)出在舞蹈上的天分,她的音樂家媽媽充分尊重她,沒有按世俗的教育扼殺掉她的潛能,給她音樂、藝術的熏陶。當然這種天賦的種子是需要勤奮的汗水來澆灌才可能開花結果的。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她非常勤奮,她去參觀希臘教堂、神學院,欣賞唱詩班主美妙哀婉的歌聲,去博物館欣賞名畫和雕塑,有時面對一幅畫會連續(xù)幾個小時不離開,母親的音樂更是培養(yǎng)她藝術成就的營養(yǎng),“為了一個簡單的舞蹈動作,我常常需要用幾年的時間去研究和探索”。她專心致志地閱讀從久遠的古埃及到當代的一切關于舞蹈藝術的書籍,并且把讀書心得和摘要記在專門的筆記本里。 她的婚姻和愛情:由于受父母失敗婚姻的影響,她終身拒絕婚姻,同時形成了有悖常理的婚戀觀:與不公正的婚姻作斗爭,反對結婚,爭取婦女解放,爭取每一位婦女都有權按自己的意愿決定要幾個孩子,而不受社會的歧視和傷害,她一生有多次與偉大藝術家的愛情,還與兩個深愛的人生了一雙兒女:與德國畫家克雷格生了女兒(為了藝術后來主動離開了他),與英國百萬富翁洛享格林生了兒子,仍然拒絕他的求婚。她具有追求自由的天性,不管在藝術上,還是在愛情方面,她遵循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有了愛的感覺就會去體驗激情之愛,享受生命賦予的美好。但這種隨性的愛又與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的婚姻和愛情相違背,最后她必將品嘗苦果,也許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追求必然要付出巨大代價。她說:“我總是忠實于我的愛人的。而且說實話,如果他們忠實于我,我也許根本就不會離開他們中的無論哪一個人。因為只要我愛過他們,我便永遠愛他們,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如果說我已先后和很多個曾經(jīng)愛過的人分手,那也只能怪男人見異思遷,只能怪命運殘酷無情?!?/p>
從其他資料了解到她曾經(jīng)和小她10多歲的俄國詩人葉賽寧有過短暫的婚姻,她甚至出錢幫他出版詩集、助其實現(xiàn)夢想,筆者認為,這段婚姻除了愛情外,更多是她想在這個小男人身上付出她濃濃的母愛(一雙兒女去世后她難以自拔)。她對舞蹈的熱愛:毫無疑問,她的生命是為舞蹈藝術而生的。小時候就熱愛舞蹈,自己跳、還教人跳,漸漸長大后,研究舞蹈,創(chuàng)造舞蹈,辦舞蹈學校傳播藝術。為了舞蹈藝術她主動離開深愛的克雷格(她女兒的生父),她說:“同他生活在一起,就意味著我要放棄我的藝術、我的個性,甚至要放棄我的生命和我的理性?!睘榱俗屛璧笇W校能生存下去,她找到一個英國百萬富翁來支撐經(jīng)濟,后來他也成為她兒子的生父?!拔乙簧兄挥袃杉笫?---愛情和藝術----我的愛情常常會毀滅我的藝術,而我對藝術的渴望又常常給愛情帶來悲劇的結局。這兩者無法調(diào)和,總是不停地斗爭。”她的舞蹈藝術:“伊莎多拉為了要表現(xiàn)人類的情感,在希臘藝術中發(fā)現(xiàn)了最精彩的表達方式。她很欣賞那些美麗的浮雕,而且從中得到了靈感。然而她更富有創(chuàng)新的天賦和本能,帶著這些靈感,她又重歸自然,從中創(chuàng)造出她的一切優(yōu)美的舞姿。在模仿和復興希臘舞蹈的同時,她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她想到的是古希臘人,但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她自己的藝術。她的愿望便是忘卻時空、不懈地追求幸福。她把希臘藝術完整地呈現(xiàn)給我們,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在她為我們復活希臘藝術的同時,我們變得與她一樣年輕了,我們心目中又升起新的希望。當她的舞蹈表達命運的不可抗拒時,我們也只好同她一樣屈從。
伊莎多拉.鄧肯的舞蹈不再是一種余興節(jié)目,它是個性的張揚,是生命力的體現(xiàn)。作為藝術作品,它的內(nèi)涵無比豐富,激勵著我們?yōu)樽约旱乃囆g使命而努力去創(chuàng)造。她的母愛(孩子):鄧肯的一生里,除了舞蹈以外,她最愛的是她的兩個孩子。不幸的是,在她的孩子---女兒6歲、兒子3歲時,他們乘坐的汽車掉進巴黎的塞納河,同時被淹死。鄧肯悲痛欲絕:“沒有任何姿態(tài)或表情可以表達我的悲傷。這如同古希臘女王娜爾彼由于悲痛變成石膏,我只能坐下來盼望我能在死亡里消失?!眱号囊馔怆x世是她致命的打擊。她天真地以為再生一個孩子可以轉(zhuǎn)移掉痛苦,沒想到第三個孩子一出娘胎就只剩下一口氣。作為一個內(nèi)心充滿愛的女人,她是那么渴盼擁有自己的孩子,也曾經(jīng)得到過可愛美麗的兒女,可最后老天還是帶走了他們。失去子女之后的她再也難以恢復到以前的生命力?!拔覐街弊哌M大海,永遠地結束那無法忍受的悲痛,因為無論在藝術中,還是在再次生孩子或者愛情中,我都無法找到安慰。我盡一切努力來擺脫不幸,但得到的卻只有毀滅、痛苦、死亡。”她的意外死亡:50歲那年,有一天,她走進一個車庫,堅持要求一位年輕修車工帶她試開一輛跑車。車子啟動了,瞬間,她的圍巾纏在車輪中。僅僅幾秒鐘,她的脖子斷了,鄧肯就這樣告別了塵世,留給后人無數(shù)的唏噓。舞蹈是追求美藝術,也許鄧肯50歲離開人世就是為了將最后的美麗留給人間。她的文采:通讀她的傳記,可以看出她在文字方面的修養(yǎng)和造詣,當然同時要感謝高仰之的通俗流暢的翻譯和表達。鄧肯是個勤奮的姑娘,從小時候就開始寫日記,記錄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jīng)歷;同時在學習研究藝術時,讀書筆記也是她常用的手段,這些都幫助她錘煉文采。她無拘無束的筆觸,揮灑自如的文字,都充分展示了對藝術與感情無比坦率、忠誠的態(tài)度,并由此演繹出鄧肯充滿魅力和傳奇的一生,更奠定了該鄧肯自傳成為世界傳記文學史上當之無愧的經(jīng)典低位。
后記:筆者是個感性女子,常會被不幸女子的坎坷命運所感傷??赐辍多嚳系淖詡?我的自由我的愛》是在一個晚上,內(nèi)心很沉重很壓抑,大哭了一場,為她悲美集于一身的坎坷人生。女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擁有愛情、擁有孩子,鄧肯也一樣渴望,但她很不幸......
自傳的讀后感篇十一
這幾天,我一直在讀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書,叫做《菌兒自傳》,它是一本專門寫給青少年的書,作者是高士其爺爺。他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曾經(jīng)去過美國留學,精通四門外語,曾從師于陶行知。本書是他的代表作。
這本書以菌兒自述的方式寫成,在高士其爺爺?shù)墓P下,菌兒們時而在呼吸道里探險,時而在腸腔里開會,時而在空氣中漂泊,時而在水里游蕩。高士其爺爺以生動活潑的描寫形式,妙趣橫生的比喻向我們傳播醫(yī)學、科學和公共衛(wèi)生的知識。雖說這是一本科普書,但高士其爺爺?shù)奈墓P充滿了詩意。比如說這句:“靜靜的,平平的,明凈如鏡,樹影蹲在那兒,白天為太陽哥拂塵,晚上給月兒姐洗面,沒有船兒去攪它,沒有風而去動它,絕不起波紋。”在每一章的開頭,都會有一首或長或短的詩歌,例如這首:“人類的肚腸,是我的天堂那兒沒有干焦凍餓的恐慌,那兒有吃不盡的食糧?!备呤科錉敔敯言瓉碜屓擞X得惡心、懼怕的菌兒們描述得可愛又生動,讓我們有興致去閱讀。
通過對《菌兒自傳》這本書的深入閱讀,我還懂得了許多知識。比如,平時我們最愛喝的酸奶,我原以為是在牛奶中加入一些酸性液體,可是看了這本書后我得知,它是通過在牛奶中加入菌兒發(fā)酵而成,這些菌兒被稱為“益生菌”,特別有利于腸道的消化和身體的健康。這本書雖然寫于四、五十年前,但現(xiàn)在讀來還是一點兒也不過時。好書是經(jīng)典的、是永恒的!
這是一本神奇的書,作者讓我用如此可愛和有趣的心情來感受原來意識中認為厭惡和可怕的細菌,將我?guī)肷衩氐奈⑸锱c細胞的世界。
曾經(jīng)我以為我能接觸到的菌就是蘑菇和乳酸菌吧,還有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細菌,總之都是大壞蛋,會讓我們生病,會讓食物腐敗,“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內(nèi)有禾,十足地表現(xiàn)出植物中的植物。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原來,細菌是植物啊,曾經(jīng)我以為微生物就應該是動物呢。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傳到現(xiàn)在,在生物界中,混了這幾千萬年,沒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沒有看見過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這淺淺的一句帶過,即彰顯了作為生物的細菌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地球一共經(jīng)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最近一次發(fā)生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在那場曠世浩劫中,約75%--80%的物種滅絕,長達14000萬年之久的恐龍時代也在此終結,連海洋中的菊石類也一同消失,而菌兒卻如此悠悠閑閑的混了幾千萬年還沒被發(fā)現(xiàn)。
“無情的火”這一篇章,用生動幽默的語句,讓我們了解了人類對細菌研究,探索,發(fā)現(xiàn),認識的過程,“水國紀游”“清水和濁水”告訴了我們水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也嘲諷了人類自己惡化水源和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水可以活人,也可以殺人。清水包含細菌,便是包藏禍心的假清水,于人便是假君子,多么有哲理的話。
作者在他23歲時因為研究病菌而導致腦部被病毒入侵,最終導致全身癱瘓,卻以驚人的毅力創(chuàng)作了幾百萬字的科普作品,還用如此生動的語言描寫給他致病的細菌。這本書讓我對微生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時間的時候,我還要多去做些學習和了解。
自傳的讀后感篇十二
爸爸喜歡讀沈從文的書,旅行在外,還帶了本《沈從文文集》在身邊。我也搶來讀,讀到《從文自傳》的兩篇文章,我笑了。這個沈從文可真有意思。
這兩篇文章分別是:《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文章寫了沈從文小時候上學和逃學的故事。他把學校的教科書叫做小書,把課外那些亂七八糟的知識叫做大書,很形象。
沈從文是著名的大作家,通過讀他的自傳,可以了解到他的童年。他能夠成為大作家,一點都不奇怪,原來大作家的童年生活是這樣豐富多彩。
沈從文從小就很聰慧,上私塾前已學會了五六百字。讀書背書對于他來說,并不是很困難。讀書生活有點枯燥,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很精彩,于是他跟隨表哥開啟了第一次逃學之旅。
逃學途中,沈從文看到了家里和私塾里看不到的現(xiàn)象,聽到了家里和私塾里聽不到的事情,學到了家里和私塾里學不到的知識,讓他大開眼界。城里是個小世界,城外是個大世界,城外有廟,有會館,有祠堂,空地廣闊。那兒聚著小手工業(yè)工人,沈從文就走到那兒去,他們做什么,他就看什么:剃頭匠的大而黑的肚皮,苗婦人背著小苗人輕聲唱歌,殺人處的尸體被野狗拖走咬碎,鐵匠鋪里的小學徒拉著風箱,打著鐵器……他觀察著這一切,腦子里常常會冒出疑問,他也在觀察中尋找答案。逃學多次,每當被發(fā)現(xiàn)逃學,沈從文就會受到私塾或家里的處罰,挨一頓打,或罰跪一炷香的時間。但沈從文從不感到冤屈。他的腦子里回想著逃學途中所看到的種種有趣的事情。
沈從文真是個調(diào)皮的孩子。
后來進了新式學堂,沈從文更加放飛自我了。跑到山上認識樹木和草藥,到河里摸魚,用枯枝在河灘上燒來當點心,整天泡在水里洗澡……有時碰上苗鄉(xiāng)趕集,到賣牛處看他們討論價錢盟神發(fā)誓的樣子,又過賣豬處看那些大豬小豬,被人提起時的大呼小叫,又到賭場上看那些鄉(xiāng)下人一只手抖抖地下注……沈從文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長大,他廣聞博記,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的作品散發(fā)出獨特的魅力。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我在想,沈從文如果老老實實坐在教室,做一個乖學生,他能成為大作家嗎?恐怕有點難。如果沈從文不好好讀書,一心只想著到處瘋玩,他能成為大作家嗎?恐怕也有點難。所以我并不鼓勵現(xiàn)在的學生要逃學出去玩,那么,周末,寒暑假總是可以的,不能老窩在家里吧。認真讀書是必須的,認真讀書之外,走出教室,走出家門,去旅游,去參加社會實踐,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很重要。
暑假回湖南老家,碰到爸爸的一個學生,這個叔叔做美的家電懷化總代理。他說了這么一件事:他下面一個經(jīng)銷商的兒子清華大學畢業(yè),年紀不小了,還沒結婚,事業(yè)也無成,只能在自家門市站柜臺收銀。讓我很震驚。他能考上清華大學,書一定讀得很好;清華大學畢業(yè)卻一事無成,肯定讀書之外的知識太貧乏。
如果說我讀《從文自傳》有些收獲,有些感悟,那就是:我認識了課內(nèi)知識和課外知識的關系,認識了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的關系。書,要好好讀,但不能讀死。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382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