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有時候需要總結一下我們的經驗和教訓。寫總結時要準確把握要點和重點,突出核心內容,避免以次要的事項影響文章的重要性??偨Y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寫一篇完美總結的關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最新熱門總結范文,歡迎參考借鑒。
政治說課稿篇一
本節(jié)課我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說。
一、教材分析。
內容標準:
交往講藝術,主要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如: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贊美他人等交往的基本技巧,積極營造和諧的人際空間。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交往技能,初步掌握人際交流與溝通的技巧。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人際交往的技能,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善于與人交往,交往中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贊美他人,努力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重點難點:
交往講藝術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交往是一門學問,本身很復雜,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要掌握基本的交往藝術。本項目引導學生重點掌握三種基本的交往技巧。
二、學生分析。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家庭或者社會,每個青少年都會遇到如何與人交往問題。在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會妨礙他們找到自信,會困擾他們的生活,而交往能力的高低又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生活和健康成長。針對青少年青春期特點,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青少年健康快樂的成長。
三、教學方法。
主要是運用多媒體的形式,采用啟發(fā)、引導、講解、討論,課堂活動等方法。
四、教學過程。
本節(jié)課材料的選取,情景的創(chuàng)設和活動的設計都力求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密切學習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探求知識,在生活中運用知識。
針對本節(jié)課是教學難點的情況入手,通過創(chuàng)設一系列的情境活動來實現本節(jié)課的教學。
導入:“小紅的煩惱”一位學生生活中遇到的交往問題,簡潔明了的引出交往講藝術。
引出傾聽的重要性,交往中要學會傾聽。(漫畫反映的是學生交往中的一些現象,讓學生通過思考,總結,獲取知識,明白傾聽的重要性,啟發(fā)學生交往中要學會傾聽。)。
情境活動二:“生活劇場”這一學生活動引出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通過活動讓學生親臨其境達成共識、加深認識。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情境活動三和四:“請客”和“宴子使楚”的故事。
這兩個很有趣味的故事既吸引學生,又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學生很明了,一下就體會到學會表達的重要性,從而啟發(fā)學生在交往中要學會表達。
情境活動五:“生活體驗”先由我列舉生活體驗讓學生評論,再啟發(fā)學生說自己的生活體驗,大家共同評論,總結出與人談話應注意的技巧。
政治說課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二政治《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
1、【教材結構】:《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是高二哲學常識第三課第一節(jié)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證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從第二課"普遍聯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著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個辨證法中起到一個基礎作用,為后面所要學習的知識作好鋪墊。
2、【教學重點及難點】: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義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是因為:矛盾概念是第三課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進一步理解和把握關于矛盾問題的一系列基本觀點,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學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對于剛剛接觸這一概念的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因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有著"奠基","啟蒙"的重要意義。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學生對矛盾的概念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過各種實例對矛盾的概念加以闡述;識記"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含義。
2、【能力目標】: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體——抽象——具體"的科學方法。
3、【德育目標】:學生能夠明確,沒有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是不會轉化的,從而認識到無論在個人成長或是在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等各方面,都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矛盾向著有利方向轉化。
4、【美育目標】:通過漫畫,經典古詩詞,了解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平衡美,提高審美趣味。
1、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思想,始終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首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在課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情境當中,在參與中發(fā)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結論。
2、哲學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這一點,矛盾的概念更為突出。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始終掌握教學直觀性原則,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從具體現象著手,慢慢引導學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學概念。
3、在教學手段上結合傳統(tǒng)教學和多媒體工具,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大量的材料,信息,輔助教學。
(一)導入:古詩詞對比。
【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一鳥不鳴山更幽"。
引導學生從語文角度對比,導入課題(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
(二)講授新課。
先由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從我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讓學生體會一分為二的思想,并讓學生按照書中所述的"地分為高山和平原,水分為淡水和咸水……氣候分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內容把這個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大量的具體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對立統(tǒng)一(這里需要選擇其中一個例子來突破)。
在同學們所舉的例子里選擇一個,比如:
高山和平原。
兩者既不同,又緊密聯系,這就是哲學中所說的矛盾,即對立統(tǒng)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關鍵就在于具體理解和把握這一概念,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用設疑法,漫畫討論法,古詩詞比較法等,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想象,思考,來突破一個一個的難點和重點。
首先來理解"對立",這一點相對比較簡單,通過一組反義詞來理解對立的含義,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這里還有一個注意點,即"斗爭性"的理解:
設疑:哲學上講的斗爭和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政治用語中的"對立","斗爭"是不是一回事。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這是"共性與個性的區(qū)別"。
其次來理解"統(tǒng)一",這一點應具體分兩個方面講(通過兩個情境)。
a。漫畫"你敢剪嗎"(適當在漫畫中添加有關信息:如顏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強漫畫的形象性,直觀性)。
設問多少人神態(tài),動作怎樣(添加畫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處位置和神態(tài)說明什么。
某甲敢剪嗎為什么說明什么。
得出結論: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適當地補充一些簡單的例子,如磁鐵的南北兩極)。
b。故事情境"盲人為什么會領路"(英國倫敦——"霧都")。
劣勢(一般情況)。
盲人。
優(yōu)勢(大霧)。
結合教材中的"議一議":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得出結論: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會相互轉化。
(這里聯系學生實際,加強德育教育)。
講到這里,矛盾的含義講得差不多了,為了加深理解和正確把握這一概念,還需指出幾個注意點:
1、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tǒng)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這是一個難點,教材只是通過舉例,沒具體分析,學生得出這一結論有點困難)。
——學生討論,發(fā)言,得出結論,對立和統(tǒng)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導入新課時所用的古詩詞"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對此句的修改:"一鳥不鳴山更幽",(讓學生自己來分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從兩句詩歌中體會辨證思想,運用辨證思想,這樣才能寫出千古絕唱來。
(體現對立統(tǒng)一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
2、矛盾雙方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既存在于事物內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簡要分析:事物內部與事物外部區(qū)分的相對性)。
(三)結尾:朗誦狄更斯的文章(多媒體顯示):狄更斯在描寫第一次產業(yè)革命時代的英國時寫到:"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冬天,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秋天。我們面前什么也沒有,我們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體會矛盾的思想,進一步鞏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識,同時,還可補充時政資料: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既有對立,又有統(tǒng)一)。
(四)板書設計。
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分離(斗爭性——絕對的)雙方始終不可分離。
關系。
矛盾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統(tǒng)一:(同一性——相對的)統(tǒng)一于任何事物中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政治說課稿篇三
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4單元第11課的第1框的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掌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以及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從社會存在出發(fā)理解社會意識,堅持思想領域的問題要到物質領域中去尋找根源,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并且讓學生能主動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去實踐,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和人類進步事業(yè)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如何使學生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和規(guī)律。對哲學上實踐的概念,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來的理論在理解上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并且正確理解以上知識點對下一階段的學習以及樹立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為本框的重點和難點。
四、說教法和學法。
我們知道,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創(chuàng)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jié)課采用“啟發(fā)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采用講授法的基礎上準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并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誘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chuàng)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節(jié)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這些方法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1、課題引入: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么?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并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講授新課:(35分鐘)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并不神秘總結并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fā)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后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chuàng)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準備。
4、板書設計我采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絡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了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布置作業(yè)我會留適當的自測題及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做課后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并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予以指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為我本人到現在仍沒有更多的教學經驗,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政治說課稿篇四
本課的知識目標是了解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內涵;能夠說出與教師交往與溝通的基本準則;了解、掌握與教師交往的幾種正確方法(技巧)。能力目標是能夠通過恰當的方法表達對教師的感情;能夠運用角色互換的方法理解師生交往中的矛盾沖突,能夠主動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是愿意與教師交往,積極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認同教師職業(yè)所蘊涵的價值傾向,例如奉獻、敬業(yè)、愛;主動增進與教師的感情,尊敬教師,理解教師,體諒教師;認同新型師生關系之民主、平等的基本價值取向,積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學重點難點是學會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創(chuàng)建和諧美好的師生關系。
通過教學使學生知道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內涵,能夠正確處理師生交往中的矛盾沖突,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引導學生樹立起師生交往的新觀念。
導入采用隨堂調查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通過學生采訪教師活動來引出傳統(tǒng)師生觀念使師生間交往存在困難。通過兩張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根據圖片說出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內涵。
通過學生小品表演展示案例,運用小組合作探究來分析案例,并使學生掌握一些教師交往的技巧,再結合自身的經歷,談談自己當時是怎么處理的?如果以后碰到會怎么處理?把所學的只是運用到生活實際,以此來突破教學重難點。最后,通過“教師,我想對你說”這個活動,讓學生把心里話寫出來交給老師,使知識得到升華。
第一目:師生交往新觀念。
導入新課:說說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有關傳統(tǒng)老師的形象。
(1)傳統(tǒng)師生關系的特點及負面影響。
特點:老師是權威,學生是遵從者。
負面影響:造成師生間的隔閡,影響師生間的交往。
(2)新型師生關系的特點。
基礎:新型的師生關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
表現:在這種關系中,師生之間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教學相長。老師是我們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是我們的朋友。
通過活動一,引導學生發(fā)現師生新角色之間的對應關系,明確新型師生觀的精神,引導學生發(fā)現觀念轉變對師生交往行為產生的積極效應,鼓勵學生主動改變師生關系。
第二目:共筑師生情感橋梁。
活動二:看圖說話p50。
(1)主動溝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
化解與老師的誤解、矛盾,增進與老師的感情,一切從主動溝通開始。溝通產生理解,理解產生信任。
活動三:情景再現,請幾組同學分別扮演老師和學生(情境教學法)。
老師是怎么想的?
這種沖突會如何發(fā)展、如何解決呢?
他們解決問題的方式相同嗎?結果相同嗎?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
政治說課稿篇五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談了愛國情操的表現。這實際上是在一個重要方面闡述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努力的方向、追趕的目標。這一框為最后一框講述為什么“愛國情操一向備受推崇”以及為什么要“立志培養(yǎng)愛國情操”奠定了思想認識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知道愛國情操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愛國情操筑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2)能力目標:讓學生學會用愛國情操的多種表現來認識自己在愛國情操方面的狀況和存在的差距。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愛國情操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是本框的重點,這是因為講好這個問題,會使學生心理受到震撼,產生向愛國志士學習的強烈愿望,從而會使學生向培養(yǎng)愛國情操的目標不斷去追求。同時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有個較深刻的了解。再次為講述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民族情感奠定了基礎。
(2)難點是“愛國情操是一種世界性的情感”。因為這個問題,不但要從我國角度來理解,而且要從世界角度來理解,而初一學生對世界上其他國家了解較少,所以教學上有一定難度。
4、教材的處理:由于學生對全國的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而對待教學重點我采取理論和事實結合,做到講理論用事實、事例來說明,講事實、事例要從中引伸出所要說的理論。理論通俗,事實生動,而且詳略結合,對教學難點在理論上不一定多講,而是多舉些外國事例來說明。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把教材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愛國情操是一種世界性的情感;。
第二部分,愛國情操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第三部分,愛國情操的種種表現筑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教學是門藝術,既需要規(guī)范性,更需要創(chuàng)造和有所實踐,針對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教法:啟發(fā)式教學法、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法、當堂訓練法、演講法。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對事例、材料的分析,歸納出有關的觀點和原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綜合能力,同時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積極性,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針對本課特點,我指導學生用以下學法:分析歸納法、討論法、知識遷移法。這樣有利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框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1、導入新課:歌曲《祖國,慈樣的母親》,并提出問題:這首歌曲表達了什么情感?
2、講授新課:
(1)學生回答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指出這種愛國情操不僅中國人有,而且外國人也有,這是一種世界性的情感。引入第一部分知識。
(2)舉例說明:波蘭作曲家肖邦的例子,同時讓學生看投影一:“朝鮮半島曾被日本殖民奴役了30多年,朝鮮人甚至被剝奪了使用自己民族語言的權利,每年3月是日本侵朝的月份,8月是日本投降的月份,這兩月正是日本的假期,拒絕日本客人給韓國的客運旅游賓館業(yè)帶來很大的損失,但韓國人全然不顧。沒人號召,更沒人命令,無論國營私營,全國一致行動,這一點令人欽佩?!?/p>
政治說課稿篇六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談了愛國情操的表現。這實際上是在一個重要方面闡述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努力的方向、追趕的目標。這一框為最后一框講述為什么“愛國情操一向備受推崇”以及為什么要“立志培養(yǎng)愛國情操”奠定了思想認識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讓學生知道愛國情操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愛國情操筑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2)能力目標:
讓學生學會用愛國情操的多種表現來認識自己在愛國情操方面的狀況和存在的差距。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愛國情操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是本框的重點,這是因為講好這個問題,會使學生心理受到震撼,產生向愛國志士學習的.強烈愿望,從而會使學生向培養(yǎng)愛國情操的目標不斷去追求。同時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有個較深刻的了解。再次為講述中華民族的性格和民族情感奠定了基礎。
(2)難點是“愛國情操是一種世界性的情感”。因為這個問題,不但要從我國角度來理解,而且要從世界角度來理解,而初一學生對世界上其他國家了解較少,所以教學上有一定難度。
4、教材的處理:由于學生對全國的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因而對待教學重點我采取理論和事實結合,做到講理論用事實、事例來說明,講事實、事例要從中引伸出所要說的理論。理論通俗,事實生動,而且詳略結合,對教學難點在理論上不一定多講,而是多舉些外國事例來說明。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我把教材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愛國情操是一種世界性的情感;第二部分,愛國情操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第三部分,愛國情操的種種表現筑成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教學是門藝術,既需要規(guī)范性,更需要創(chuàng)造和有所實踐,針對本課內容,我設計了以下幾種教法:啟發(fā)式教學法、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法、當堂訓練法、演講法。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對事例、材料的分析,歸納出有關的觀點和原理,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綜合能力,同時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積極性,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針對本課特點,我指導學生用以下學法:分析歸納法、討論法、知識遷移法。這樣有利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框的教學程序安排如下:
1、導入新課:歌曲《祖國,慈樣的母親》,并提出問題:這首歌曲表達了什么情感?
2、講授新課:
(1)學生回答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指出這種愛國情操不僅中國人有,而且外國人也有,這是一種世界性的情感。引入第一部分知識。
(2)舉例說明:波蘭作曲家肖邦的例子,同時讓學生看投影一:“朝鮮半島曾被日本殖民奴役了30多年,朝鮮人甚至被剝奪了使用自己民族語言的權利,每年3月是日本侵朝的月份,8月是日本投降的月份,這兩月正是日本的假期,拒絕日本客人給韓國的客運旅游賓館業(yè)帶來很大的損失,但韓國人全然不顧。沒人號召,更沒人命令,無論國營私營,全國一致行動,這一點令人欽佩。”根據以上材料回答:
材料體現了韓國人怎樣的世界性情感?
四“對祖國的尊嚴要時刻捍衛(wèi)”,是結合時事美軍用偵察機入侵我領空的事件來分析。表現五簡單分析。這一部分重點既有老師的分析、講,又有學生的思考、說,做到事實與理論的結合,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4)通過前面的分析,自然地過渡到第三部分,用歸納法。
3、目標檢測:出示投影二國慶前夕,應邀趙京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觀禮的旅荷福建同鄉(xiāng)會會長陳仕錦抽空回到福州,記者訪問他,他激動地說:“能與12億中國人民共同迎接新中國50華誕的神圣時刻,這份喜悅難以表達。我多盼望臺灣能早日回到祖國懷抱。記得小時候學唱的第一首歌就是《我愛北京**》。幾十年過去了,雖旅居海外,但對天安門的感情與日俱增?!睋私?,陳先生曾先后捐資200多萬在家鄉(xiāng)興辦學校,他還在荷蘭興辦當地惟一的中文學校,經常到學校向學生介紹改革開放建設的輝煌成就以及家鄉(xiāng)繁榮昌盛的景象,使華人兒童更加熱愛祖國。
根據材料回答:陳仕錦的言行說明了什么?表現在哪些方面?
4、本課小結(略)。
政治說課稿篇七
1.教材結構:《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是高二哲學常識第三課第一節(jié)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證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從第二課“普遍聯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著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個辨證法中起到一個基礎作用,為后面所要學習的知識作好鋪墊。
2.教學重點及難點:正確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義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是因為:矛盾概念是第三課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進一步理解和把握關于矛盾問題的一系列基本觀點,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學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對于剛剛接觸這一概念的中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很大難度。因此,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有著“奠基”,“啟蒙”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教學,學生對矛盾的概念有較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過各種實例對矛盾的概念加以闡述;識記“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含義。
2.能力目標: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體―抽象―具體”的科學方法。
3.德育目標:學生能夠明確,沒有一定的條件,矛盾雙方是不會轉化的,從而認識到無論在個人成長或是在社會進步,國家發(fā)展等各方面,都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矛盾向著有利方向轉化。
4.美育目標:通過漫畫,經典古詩詞,了解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平衡美,提高審美趣味。
三、教學思想和方法。
1.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思想,始終把學生的主體性放在首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在課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情境當中,在參與中發(fā)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出結論。
2.哲學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這一點,矛盾的概念更為突出。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始終掌握教學直觀性原則,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從具體現象著手,慢慢引導學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學概念。
3.在教學手段上結合傳統(tǒng)教學和多媒體工具,通過多媒體創(chuàng)設大量的材料,信息,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古詩詞對比。
【古詩】“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一鳥不鳴山更幽”
引導學生從語文角度對比,導入課題(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
(二)講授新課。
先由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從我國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讓學生體會一分為二的思想,并讓學生按照書中所述的“地分為高山和平原,水分為淡水和咸水……氣候分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他內容把這個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讓學生從大量的具體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對立統(tǒng)一(這里需要選擇其中一個例子來突破)。
在同學們所舉的例子里選擇一個,比如:高山和平原。
兩者既不同,又緊密聯系,這就是哲學中所說的矛盾,即對立統(tǒng)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關鍵就在于具體理解和把握這一概念,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教師用設疑法,漫畫討論法,古詩詞比較法等,讓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想象,思考,來突破一個一個的難點和重點。
首先來理解“對立”,這一點相對比較簡單,通過一組反義詞來理解對立的含義,學生比較容易掌握。這里還有一個注意點,即“斗爭性”的理解: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這是“共性與個性的區(qū)別”.
其次來理解“統(tǒng)一”,這一點應具體分兩個方面講(通過兩個情境)。
a.漫畫“你敢剪嗎”(適當在漫畫中添加有關信息:如顏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強漫畫的形象性,直觀性)。
設問:多少人?神態(tài)?動作怎樣?(添加畫外音)。
某甲和某乙所處位置和神態(tài)說明什么?
某甲敢剪嗎?為什么?說明什么?
得出結論: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適當地補充一些簡單的例子,如磁鐵的南北兩極)。
b.故事情境“盲人為什么會領路”(英國倫敦――“霧都”)。
結合教材中的“議一議”: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得出結論:一定條件下,矛盾雙方會相互轉化。
(這里聯系學生實際,加強德育教育)。
講到這里,矛盾的含義講得差不多了,為了加深理解和正確把握這一概念,還需指出幾個注意點:
1.矛盾雙方的對立和統(tǒng)一,始終是不可分割的(這是一個難點,教材只是通過舉例,沒具體分析,學生得出這一結論有點困難)。
學生討論,發(fā)言,得出結論,對立和統(tǒng)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b.再出示導入新課時所用的古詩詞“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及王安石對此句的修改:“一鳥不鳴山更幽”,(讓學生自己來分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引導,鼓勵學生從兩句詩歌中體會辨證思想,運用辨證思想,這樣才能寫出千古絕唱來。
(體現對立統(tǒng)一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
2.矛盾雙方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既存在于事物內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簡要分析:事物內部與事物外部區(qū)分的相對性)。
(三)結尾:朗誦狄更斯的文章(多媒體顯示):狄更斯在描寫第一次產業(yè)革命時代的英國時寫到:“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冬天,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秋天。我們面前什么也沒有,我們面前什么都有。”
再次體會矛盾的思想,進一步鞏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識,同時,還可補充時政資料:中美兩國之間的關系(既有對立,又有統(tǒng)一)。
政治說課稿篇八
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教材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框題“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1、本框題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題是哲學辯證法理論中一個重要觀點,既是世界觀又是上一框題《世界是普遍聯系的》的方法論,因此它是對上一框題的延續(xù),同時學好這個框題也為學好辯證法的其它觀點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它在整課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整體和部分的含義,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理解整體和部分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
能力目標:用具體事例分析我們做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yōu)目標;剖析生活實例,鍛煉綜合性思維,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全局意識和顧全大局觀念,培養(yǎng)合作精神,增強集體主義思想,樹立為集體做貢獻的價值觀。
3、教學重點:整體和部分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因為掌握了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對青年學生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思維方法。因為這個知識比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但學好這個知識,對于指導學生的認識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材料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討論法。
針對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一)復習鞏固。
1.聯系的含義。
2.說明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導入:情景導入。
(二)新課講授:講議結合。
第一部分是重點,我采用直觀演示法和討論法等突破重點。設計情景,事例導入,啟發(fā)思考,層層誘導,講議結合。
1、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tǒng)一。
從坐井觀天和盲人摸象的典故中,讓學生分析,整體和部分的區(qū)別,得出結論。
1.整體和部分相互區(qū)別。
(1)含義不同;
整體指事物的全局和發(fā)展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fā)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
讓學生了解張網捕雀典故。
古代有個人在林中見到一張捕雀的大網,捕到的麻雀都是雀頭鉆進一個個網眼里,于是他回家用一截截短繩結成許多互不關聯的像網眼一樣的小繩圈來捕雀,結果一個雀也沒有捕到。
學生探究活動:
單個網眼為什么捕不到雀而網能捕到呢?
師析:(1)因為他不懂得捕雀的網雖然由一個個網眼組成,但網中的網眼相互制約地聯系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因而使網在功能上具備了單個網眼所不具備的功能。這說明,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1)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整體由部分組成,整體功能的形成離不開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部分離開整體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
讓學生分析,“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睆亩贸鼋Y論:
(2)二者相互。
影響。
整體功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功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部分也影響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及其變化起決定作用。
再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講述“三個老師偷油”的故事,得出方法論的啟示,方法論的講解,是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和升華。
3、整體和部分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1)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尋求最優(yōu)目標。
讓學生再思考:我國為什么提出“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
(2)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整體的發(fā)展。
學習完整體和部分,讓學生列舉出整體和部分的例子,從而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二者的關系,老師再列舉一個“地球,由地核、地幔、地殼三大部分的相互聯系構成的系統(tǒng)”的例子,過渡到第二部分知識點,這是本課的難點,我采取學生探究,教師總結的方法,突破難點。
二、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tǒng)和要素的關系。由于之前已經講過整體和部分的含義,所以系統(tǒng)和要素的含義,可直接給出。
1、系統(tǒng)和要素的含義。
系統(tǒng)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
要素是組成一個整體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為突破難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給學生講述一個“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了一個“一舉而三役濟”的故事。宋真宗年間,一場大火把宮內樓臺宮室燒成廢墟。修復這些宮室樓臺有三個困難:一是取土困難,路途遙遠;二是運輸困難,要運土及大批建筑材料;三是處理大量垃圾困難。面對這些困難,負責該工程的丁謂經過周密思考,首先下令把宮前的大街挖成大溝,就地取土燒磚。第二步把宮外的汴水引入大溝中,運進竹木等建筑材料。第三步,重建宮室樓臺,工程完工后再把碎磚廢土填入溝內,修復原來的大街。
學生探究活動:用哲學道理分析一舉而三役濟的意義?
多媒體顯示:《一舉而三役濟》(內容見注4)。
引導學生探究活動得出結論:
這個施工方案全面考慮了施工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及其相互聯系,結構合理、關系順暢,既節(jié)約了資源,又大大縮短了工期,實現了整體的最優(yōu)目標。古人尚能如此,我們更應該自覺地優(yōu)化結構、協調發(fā)展,爭取系統(tǒng)目標的最優(yōu)化。
2、系統(tǒng)的基本特征。
系統(tǒng)觀念為人們把握復雜事物提供了一系列科學方法和原則。
第一,整體性原則。
第二,有序性原則。
第三,優(yōu)化原則。
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可以再調起高潮,讓學生聽一首歌曲,三個和尚挑水,讓學生從愉快的歌聲中,明白一個道理:
“三個和尚沒水喝”,導致這一結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數雖然多了,但沒有形成合理的結構,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進,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結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內耗了,出現了1+1<2的效應。所以,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到:
3、掌握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的要求。
(1)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遵循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有序性;注重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優(yōu)化趨向。
(2)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
鞏固練習:以鞏固知識為基礎,培養(yǎng)能力為目標。
鞏固新知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過程,這一階段從時間上來看是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易疲勞的階段。進行練習可重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練習的形式和內容可以多樣化,但要以能提高學生技能、發(fā)展能力為目標。高中哲學常識的教學更要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各種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
最后依據本課知識結構,回顧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并布置課后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知道了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應當樹立全局觀念,統(tǒng)籌全局,實現整體的最優(yōu)目標,同時必須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fā)展推動整體的發(fā)展。明確了系統(tǒng)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要運用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處理問題。設計這課的意圖是通過通俗易懂的典故、成語和材料,把抽象的哲學思想簡單化,讓學生能很容易就接受知識的目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語文、歷史、等學科的知識,有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精心設置疑問,讓學生根據事例得出結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了思辨能力。
政治說課稿篇九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無形的財產》,下面我從教學理念、教材、教法學法、學情、教學過程,效果預設六個方面進行設計說明。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理念中,知識作為無形資產的理念是比較薄弱的。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
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尤其在世博會之后,這種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在設計本課時以世博為主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聯系學生實際進行學習。
(一)本課的地位及作用
本框由“智力成果受法律保護”“依法保護智力成果權”兩目構成,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智力成果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勇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依法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智力成果權??梢哉f:本課的教學內容在八年級思想品德教育乃至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二)本課的三維目標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鼓勵學生學會創(chuàng)新,積極創(chuàng)造智力成果,為祖國、社會做貢獻;同時
增強學生尊重權利與法律的意識,不僅學會積極維權,更懂得尊重他人的智力成果。
能力目標:增強學生依法維護自我智力成果的能力,并在智力成果權的問題上幫助學生
提高基本的首先判斷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等,能夠負責地做出選擇。
知識目標:了解智力成果的含義、表現及意義,了解智力成果權的內涵及屬地老嫗,知道未成年人依法享有智力成果權及依法維權的途徑。
(三)本課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智力成果的重要意義,及依法維護智力成果權。
教學難點:在智力成果權的問題上幫助學生提高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辨別是非能力
等,能夠負責地做出選擇。
教法:情境導學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等等。
學法:情境導入、分組討論、作品展示等。
知識和智慧是無形的財產。隨著社會的進步,智力成果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人們的智力
成果不能侵犯。未成年人對此了解有限,一些未成年人購買了盜版光盤、抄襲了他人的作品,卻理直氣壯。通過教育激發(fā)起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熱情,使其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學會依法維護自己的智力成果權。
我在本課設計了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葉圣陶先生說:“入境始于親”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更好地體現本學科---時代感強的特點,在新課導入中,我利用上海世博會通榆的闖關東年畫進行導入。
幻燈片放映通榆闖關東年畫
政治說課稿篇十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單元第個框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經濟常識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本框題前面承接本教材的這部分內容,后面是本教材的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框題為學好以后的經濟常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后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內容。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一門培養(yǎng)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采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yǎng)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fā)生在身邊的現象,發(fā)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yǎng)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系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并思考,并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jié)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政治說課稿篇十一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價格變動的影響》是高一年級思想政治(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二課第二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人教版高級中學課本思想政治高一上冊第二課第二框題《價格變動的影響》,學生經過第一框題的學習對價格作為被動者影響它的因素及價值規(guī)律的內容有了初步掌握,本框題以價格作為主動者的視角進一步探討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對于學生探討第三課《多彩的消費》做好了鋪墊,是上承第一課第一框下啟第三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以后《經濟生活》的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因此,本框題在《經濟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說目標)。
本課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自己動腦動手,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發(fā)現、體驗、總結生活,并在這個過程中認同書本知識,體會本學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
[知識目標]。
識記替代品、互補品等概念。
了解價格變動對生活、對生產的影響。
運用有關知識說明價格變動前后商品供應量和需求量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確進行消費選擇的能力,提高他們理解和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了解和利用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激發(fā)學習積極性,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我認為“價格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應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在經濟生活中,學生作為消費者,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情況下購買才是比較經濟合算的角度考慮,體會本學科的有用性、生活性。所以“價格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應是本課的重點.為什么價格影響生活從而影響生產,其中相關商品價格變動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是難點,同時學生作為準生產者,與“生產”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學生對“價格對生產的影響”的理解就自然而然成為本課難點。
三、(說教法)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一)教學方法。
(1)根據高一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心里健康狀況,結合本班學生的狀況,采取發(fā)現、體驗、總結生活法,情景創(chuàng)設法:在活動中,合作探究、認同“價格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的經濟原理。
(2)討論分析法、講授法:通過課堂分組討論,探究“價格對生產的影響”的經濟原理。
(二)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四、說學情。
高一學生具有一定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但還缺乏理性消費的能力。與社會生產還有一定的距離,理解本科的內容還有一定的難度。
五、教學過程設計流程:
情景導入:在上課前就多媒體顯示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和一幅明月當空照的畫面。并配以王菲的同名歌曲。(如此設計開頭,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即將來臨,這樣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強體驗。)。
上課鈴響后,教師直接引入:看著這樣的畫面,聽著這樣的音樂,我們大家也一定會想到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中秋即將來臨,到中秋中國人都有吃月餅的習俗。(學生自然而然就會一起講,在上課初情緒得到調動)。
展示下一張圖片(月餅集錦:顏色、價格888元-72元各不同)1:現在月餅的價格貴還是便宜?(貴)。
2:月餅的價格由哪些因素決定?(價值決定,供求影響,相對來說中秋人們對月餅的需求量比較大)。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價格由價值決定,并受供求關系的影響,那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商品價格的變動也會影響我們的消費,那么商品價格的變動還會帶來哪些影響?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價格變動的影響。
運用書上的小材料“人們能否在這些時節(jié)買毛衣、涼席、空調?為什么會選擇這些時節(jié)?”(價格)。
(一)、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在一般情況下,當某中商品的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
1.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
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映程度一樣嗎?多媒體展示:需求有彈性:大米(?。┖透邫n消費品(大)的需求彈性是不一樣的。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不同。
情景導入:如果雞肉的價格上漲,那么人們會怎么辦?(吃鴨肉)。
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將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轉而消費另一種商品,導致對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雞肉和鴨肉就是替代品。
那還有比如乒乓球和球拍,二者總是放到一起用,兩種商品共同滿足人們的一種需要,二者是互補品。他們之間,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該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一種商品價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引起另一種商品需求量隨之增加。
總結:
(一)、對生活的影響:
1.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不同。
3.相關商品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
(1)替代商品。
(2)互補商品。
探究新課:想一想,議一議:
若有一定經濟條件:
當油價上漲后,你會買車嗎?
如果買你會買哪種汽車?說明理由。
部分說不買,大部分說買,買的是主要考慮價格(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還有節(jié)能(相關商品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汽油,互補品),(升華,鞏固了新的內容。)。
過渡:價格的變動不但影響人們生活,還會影響生產。(這是難點,所以我采取情景探討,貼近學生,來突破難點)。
情景探討:假設我們四組同學分別是四個生產月餅的廠家,中秋節(jié)將近,月餅的價格不斷上漲,你們應該怎么辦?請每組討論后拿出可行的方案。
第一組的主要方案:主要是擴大生產,側重包裝,還有要具體考慮到不同消費心理:有自己消費的,也有送親戚朋友的,生產的產品要有所區(qū)別。
第二組的主要方案:做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可以讓消費者自己來做月餅,在月餅第一組的質量和樣式上多做文章。還有,要把月餅和蛋糕結合起來,不要僅僅著眼與中秋,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結合開發(fā)新產品。
第三組的主要方案:對其他的企業(yè)兼并,不能兼并的就聯合,這樣在市場上比較有優(yōu)勢。賣月餅的時候配送刮刮卡(有獎勵)。
第四組的主要方案:派商業(yè)間諜到其他廠。
總體評價,第一組,細致,全面。
第二組,有特色。
第三組,比較大氣。
第四組,不正當競爭,依法打擊。
2.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
那還有個方面,就是。
3.提高勞動生產率。
我就提醒同學,你們還忽視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商品的價格由什么決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那跟你的個別勞動時間有沒有關系?有。個別勞動時間越低越有優(yōu)勢。因此,必須不斷縮短個別勞動時間。那就要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給自己的產品提供降價空間,使其在價格競爭乃至生存競爭中更具有優(yōu)勢。
最后,小結本課的知識點。課堂練習鞏固新課。
六、板書設計。
七、課后探究:如果買一臺電腦,你會考慮哪些因素?
政治說課稿篇十二
《學會與老師溝通》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三單元第二課第二課時內容。本單元是根據學生進入中學后,生活接觸面的逐漸拓寬,會越來越多地面臨與人相處的問題而設置的。本課是在同學們學完第一課《親子之間》,了解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和糾葛,學會了協調這類矛盾的方法之后,轉入處理師生交往中的各種隔膜。同時,為下一課時掌握與朋友友好相處的“金鑰匙”奠定基礎,使學生盡快學會處理中學里新的人際關系,減少不和諧產生的負面影響,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的基礎。因此,本課是七年級上冊教材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方面,現實意義十分重大。
本課的特點之一:活動“說一說”,是學生對他的一位老師一天工作情況的記錄??梢栽O計成學生課前準備活動,既可作為課堂教學資源,也是完成課堂教學情感目標的一個有效的方式。
特點之二:采用具體事例,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思考、,讓學生從中得到,體會老師的辛勞,從而能主動去關心老師,化解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程的,結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在這個人生的“第二起跑線”,能夠協調好與各位老師之間的關系,對于較快適應中學生活意義十分重大。重點確定為讓學生主動溝通,積極協商,配合老師的工作,并領會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難點是讓學生克服緊張、拘謹的心態(tài),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確應用與老師之間溝通的方法,真正達到師生的和諧。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師工作的的特點,認識到和諧的師生關系,對適應初中學習的重要性,主動與老師溝通,營造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與老師溝通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的與老師溝通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系列活動,讓同學感受到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克服閉鎖心理、意識的不良影響,積極、主動、與老師交往。通過記錄老師一天的活動,引導學生體會老師的辛勞,學會關心老師。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盡量消除師生間的隔膜,體會和諧的師生關系帶來的快樂,使生活充滿樂趣,學習更自信更輕松。培養(yǎng)學生關心老師,尊敬老師的良好情感。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本人嘗試實施式教學。課堂以活動為依托,采用調查采訪法,小組討論法,師生組成“學習共同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己討論解決疑難問題,自己內化實的情感,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chuàng)性的理解,從文本中走出,以人為本。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努力實現“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一新課程的最高旨和核心。
1、學情分析:中學階段,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隨著智力的發(fā)展和意識的增強,師生關系開始發(fā)生一些變化。在思想意識方面,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考,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他們要求擺脫對老師的依賴,有教強烈的“”心理。在行為方面,他們甚至容易產生抵觸情緒和行為,發(fā)生師生矛盾沖突,但又不知道如何較好地處理師生之間的矛盾。
在知識掌握上,七年級學生對于人際交往的具體方法比較難理解,同時獨生子女交往面較窄,人際交往經驗較缺乏,在新中的適應能力較差,因此,應注意采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幫助理解、掌握。
2、指導:根據學情分析和貫徹“一切為了每一位同學生的發(fā)展”的新課程,在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方面的指導:調查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培養(yǎng)同學的合作意識和團隊。
1、新課導入:由學生表演情景劇導入,該短劇輕松活潑,適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營造氣氛,同時此劇來源于日常學習生活中,反映了師生之間的隔閡,點明主題。
2、新課教學:
(1)根據目標期望理論,對課本活動“說一說”進行創(chuàng)新,布置學生課前準備,了解自己老師一天的工作情況。在課堂上要開展“你說我說”活動,談談對老師一天工作的全新認識,是否和平時的想象一致。
這樣設計的目的:由于教師、學生角色的差異、地位的不同、看問題的立場和視角的分歧等等,師生交往的過程中有時就會產生一些隔閡。師生矛盾產生的現實原因還有學生對教師的工作缺乏感性的認識。通過這個活動可以讓學生從熟悉教師的工作特點開始,體會教師日常工作的辛勞,讓學生了解老師,從而能主動去關心老師,為化解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形成和諧關系打下一個情感基礎。
(2)創(chuàng)設情境一:在英語測試時,我沒有把英語課本放在課桌里被英語老師發(fā)現,受到了英語老師的,對此我毫無怨言,這次提醒我以后做事時要周到。但班主任在我時,有一句話卻深深地刺痛了我“別人為什么都把課本放在桌洞里,你這樣做了,這就說明內心深處仍有作弊的念頭”。
試一試:針對上述情境,如果你是那位學生或老師,你應該怎樣做?
這樣設計讓學生學會在適當的場合,采取一些適當的方式,通過適當的語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讓學生了解到師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待。學生要主動與老師交流、溝通,老師也應該經常傾聽學生的,彼此加深了解,互通有無,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這種學習方式讓同學感到親切,自然,在相互的討論中掌握了處理師生矛盾的方法,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從以上所列舉的事例中通過自身的,認識到尊敬老師,最重要的的尊重老師的勞動;尊敬老師,要老師的;尊敬老師,要對老師有禮貌。避免了教師的空洞,挖掘了學生潛能,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有的放矢地進行了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懂得了處理好師生關系的前提是尊重老師,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認識。利于促進學生品德教育回歸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突破難點。
3、行為訓練:
想一想:當遇到下列情況時,你會怎么辦?
與老師意見不一致時;老師因不明錯怪你時;。
當老師當眾地你時;當老師嚴格要求你時。
通過對這些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討論和回答,可以檢驗課堂的教學效果,同時對學生處理師生關系時也有實際的指導意義。
4、:引導同學朗讀教材59頁《女老師的》,讀讀議議。
5、課后延伸:請你也試著當一天的班主任,并讓同學對你進行評價,最后,總結當過一天班主任之后的體會,以便更好地了解老師的苦與樂。
讓學生當一天的班主任是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堂課的教學實效,同時,繼續(xù)發(fā)現問題,為下一節(jié)課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總之,對本課時的設計,我始終貫徹新課程“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教學,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目標期望理論為指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和再創(chuàng)造。嘗試實施式教學,采用調查采訪法,小組討論法,以活動為依托,師生組成“學習共同體”,注重學生的合作探究的培養(yǎng),讓他們懂得分享,體驗課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努力實現“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這一新課程的最高旨和核心。
政治說課稿篇十三
本課是八年級第三單元第三課,這一單元是學習與人相處的品德與藝術,第三課又是學生學習“我與他人、集體”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內容。第一課時的作用是讓學生理解社會生活中競爭的必然性,學會正確面對競爭的壓力。
2、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生活中競爭是必不可少的,競爭是前進的動力。引導學生鍛煉頑強的毅力,樹立堅定的信心面對生活中的挑戰(zhàn)和競爭,善于把競爭的壓力轉化為動力,力爭上游,懂得以正當的方式參與競爭。
(2)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競爭意識,具備參與競爭、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和信心,鍛煉能夠面對競爭中的挫折與失敗的良好心理素質,形成正當參與競爭的品質。
3、說重點與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以及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思維特點,我確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競爭是前進的動力。
(2)難點:面對競爭的壓力。
確定依據:由于現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一個沒有競爭意識的人是很難適應社會生活的,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但是在競爭中,勢必分出高低,所以不可避免的有的同學要面對失敗與挫折,學生如果不能過正確對待競爭帶來的壓力,這對他們的成長將及為不利。
1、針對的問題:
(1)八年級學生競爭心理復雜。
一方面,他們渴望競爭,因為他們渴望超越別人,渴望感覺到自己是重要的,競爭正是證明自己的價值的機會,但這種競爭意識容易過度膨脹,學生容易走向極端,從而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影響他們正常的社會生活。
另一方面,他們又害怕競爭。八年級學生大多有較強的自尊心,不能忍受自己不如別人,不會面對競爭中的失敗,一旦遭受競爭中的失敗之后,也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如出現畏懼心理、焦慮過度等不良情緒。
(2)學生在校園內一直處于競爭的包圍中。有考試、打掃衛(wèi)生評比、紀律檢查、才藝表演、體育比賽等五花八門,而家長、老師又成為競爭的施壓者。
2、學生的需要:
在競爭中學生需要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不要背上過于沉重的負擔。學生應該保持健康競爭心理以及應對失敗的技巧。
(一)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本課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為了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習熱情,本著教學內容活動化和活動內容化的統(tǒng)一來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收獲,實現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學習的轉化,特別設計了一個小游戲《詞語接龍游戲》,這樣直接感知,能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和直觀性原則。最后運用歌曲欣賞創(chuàng)造情境進行情感升華。
2、活動探究法:
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采用了探究法,通過《尋找生活中的競爭》中的問題,讓學生自己一步步去參與去體驗去探究,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新的競爭觀。
(二)說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認為,教學中要盡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要有機滲透于教學過程中。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通過多種活動方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于學習。
(一)課前準備。
1、本校校運動會有關競爭的圖片及視頻。
2、事先備好學生寫著自己的競爭對手的小紙條。
3、歌曲《愛拼才會贏》。
(二)教學過程。
活動一:導入新課:認知競爭。
活動二:自主探究:感知競爭。
活動三:深入探究:尋找競爭。
活動四:學會運用:辨析競爭。
活動五:身體力行:學會競爭。
活動六:情感升華:歌曲欣賞。
首先:導入新課:認知競爭。
[活動1]游戲:詞語接龍游戲。
活動過程:首先提供4個詞語:競爭,合作,前進,動力。讓各組選派代表上來比賽,哪個小組先完成10個單詞就獲勝,各小組成員可幫忙。
活動目的:通過游戲讓學生意識到競爭的存在,競爭的同時也離不開各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從而導入新課(4一5分鐘)。
競爭與合作一一競爭篇。
采訪參賽選手獲勝的同學的收獲:是否有展示出自己的真實水平?是一一能力的展現。
沒有獲勝的同學:為什么沒能獲勝?是否想獲勝?如何做?一一了解自身的不足一一加強學習一一以后獲得好成績一一競爭的含義。
你是如何理解競爭的?激發(fā)人的能力;激發(fā)人的自我提高意識。
競爭的含義:競爭是激發(fā)人的自我提高意識和能力的活動。
活動二:感知競爭。
活動過程:通過展示有關競爭的圖片(政治、經濟、體育、就業(yè)等)。
活動目的: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而樹立競爭意識。
活動三:尋找校園中的競爭。
活動過程:讓學生尋找出校園中的競爭,同時展示本校校運會有關競爭的圖片及視頻。
活動目的:學生感悟到無論是在學習上、衛(wèi)生評比還是黑板報及體育比賽上皆存在競爭,學生無時無刻地在參與競爭,競爭成為個人前進的動力,成為集體前進的動力。
由小及大,展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權的獲得情況:
大家還記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奧時的情景嗎?那次申奧北京僅以二票之差輸給悉尼,雖然只有二票之差,但足以說明當時我國的經濟實力還不是很強,社會環(huán)境沒有人家好。淚灑蒙特卡洛路易二世體育場后,中國人民以頑強的意志,在黨的英明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經過幾年的努力,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嶄新的變化。中國的發(fā)展使世界矚目。終于,xxxx年7月13日北京如愿得到第29屆奧運會的舉辦權。
申奧國之間的角逐,說透了就是綜合國力的角逐。哪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更強、社會更穩(wěn)定,就能獲得奧運會舉辦權。奧運會花落北京,無疑向世界宣布,中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已進入世界經濟大國行列。
思考:中國為什么能獲得奧運會的舉辦權?
讓學生明白,競爭對于國家來說,也是國家前進的動力。
由此得出板書:
1、競爭是前進的動力。
(1)競爭是個人前進的動力。
(2)競爭是集體前進的動力。
(3)競爭是國家前進的動力。
2、面對競爭的壓力。
(1)競爭壓力的積極作用。
(2)競爭壓力的消極作用。
活動四:如此競爭。
思考:你是怎樣看待她的行為的?
給故事續(xù)寫個結尾……。
活動目的:通過對故事的感悟,讓學生了解如果沒有處理好競爭的壓力,競爭的壓力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消極影響,從而導致不正當的競爭。而通過對故事的續(xù)編,讓學生發(fā)揮想幻進行競爭,了解應如何競爭才是正確的。而要如何競爭,就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同時堅守人格,正當競爭。
(3)鍛煉適應競爭的心理素質。
(4)正當競爭,堅守人格。
(5)中學生應善于面對競爭的壓力。
活動五:尋找競爭對手。
活動目的:讓學生由看待別人競爭的行為,轉接到自己的競爭行為,從而樹立競爭意識,在行動中,去認知競爭,學會競爭。同時競爭又是相互的,被定為競爭對手的同學,在面對別人的競爭的時候,思考自己又應該如何把自己的競爭壓力變成動力,更好地去競爭。
活動六:歌曲欣賞。
《愛拼才會羸》。
(三)板書設計:
1、競爭是前進的動力。
(1)競爭是個人前進的動力。
(2)競爭是集體前進的動力。
(3)競爭是國家前進的動力。
2、面對競爭的壓力。
(1)競爭壓力的積極作用。
(2)競爭壓力的消極作用。
(3)鍛煉適應競爭的心理素質。
(4)正當競爭,堅守人格。
(5)中學生應善于面對競爭的壓力。
政治說課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教學內容是《共建和諧校園》。這部分內容是中職德育課程《經濟政治與社會》中《第五單元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屬于社會常識部分。本節(jié)課主要通過活動與探究的方式,引領學生正確認知和諧校園建設的意義,積極思考如何參與和諧校園建設,自覺抵制校園不和諧現象,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為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
本課選用的教材《經濟政治與社會》(20xx年7月第2版)是由沈越、張可君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是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該課程是20xx年我國實施第三次中等職業(yè)教育德育課程改革方案中,明確規(guī)定的中職生必修的四門德育課程之一,要求在中職第二學年第一學期開設。課程設置的任務是幫助學生認同我國的經濟、政治制度,了解所處的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積極投身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基本觀點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有關知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會現象、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
本教學設計內容是教材《第五單元共建社會主義和諧》中的內容,屬于社會常識部分,主要引領學生正確認知和諧校園建設的意義,積極思考如何參與和諧校園建設,自覺抵制校園不和諧現象,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為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發(fā)課程資源,借助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從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入手,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開展師生交流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1、學生特點:本課的授課對象是中職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初步具備了辨別是非的能力,但由于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和從眾的心理因素,少數學生容易做出不利于和諧校園建設的行為,自覺抵制不利于和諧校園建設的信心和勇氣不足。
2、學習態(tài)度:中職二年級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比較認真,但長期養(yǎng)成的學習習慣,比較依賴教師的講解、教師的答案,自我探究能力比較弱,自主學習意識有待增強。
因此,課堂教學中要通過轉變教學方式,設置課堂活動和學習討論環(huán)節(jié),加強信息技術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開展教師主導下的師生探究活動,讓學生逐步理解、認知和諧校園建設的現實意義,增強學習的自主性。
中職德育課程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突出職業(yè)教育特色,遵循職業(yè)教育規(guī)律,不斷增強德育課堂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實現德育課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促進學生的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幫助學生增長知識、培養(yǎng)情感、端正態(tài)度、樹立觀念,提高能力、學以致用。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和諧校園建設的內涵、意義,自覺參與和諧校園建設,主動抵制不和諧的校園現象,以實際行動化解校園建設的不和諧因素。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正確辨析身邊的校園現象,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積極參與和諧校園建設。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能認同和諧校園建設的現實意義,形成參與和諧校園建設的主人翁意識,增強投身和諧社會建設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和諧校園建設的內涵及正確辨析校園和諧與不和諧現象。
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影響和諧校園建設的現象與因素。
(三)教學方法。
教法:情境創(chuàng)設、任務驅動、問題探究。
學法: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四)信息技術應用。
環(huán)境資源:多媒體機房。
信息資源:ppt、視頻、動畫、圖片。
平臺資源:問卷網、qq平臺。
(五)教學流程圖。
(一)前置學習。
教師對學生分組,成員分工,引導學生利用任務導學單開始前置學習。指導學生利用手機收集圖片、視頻信息,并通過qq平臺上傳,讓學生自我感知。利用“問卷網”平臺設計問卷,調查全班學生對校園不和諧現象的認識,并利用“問卷網”進行自動統(tǒng)計分析,以便在課堂公布統(tǒng)計結果并進行課堂討論。學生回答網絡調查問卷時,可以登陸給定“問卷網”網址,或者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通過手機回答網絡問卷。
(二)情境導入(4分鐘)。
通過ppt展示校園內宿舍、食堂、教學區(qū)、實訓區(qū)及其他公共區(qū)域和諧與不和諧現象,并適當講解。讓學生通過觀看ppt展示的圖片、視頻信息,真正感知校園內和諧與不和諧現象,明確教學目標與教學任務。
(三)任務探究(37分鐘)。
任務一:分組交流,暢談感想(5分鐘)。
每組學生針對搜集到的校園內一些和諧與不和諧現象圖片、視頻內容談自己的感想,并指派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分享。
任務二:合作探討,思考對策(21分鐘)。
指導學生利用任務導學單,認真觀察網絡調查問卷調查結果,以小組為單位逐一分析宿舍、食堂、教室、實訓區(qū)及其他公共區(qū)域典型的不和諧現象,并合作探索解決的途徑、策略。教學中按照校園主要區(qū)域,分為五個活動內容逐一分析討論。本環(huán)節(jié)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自動、方便、快捷的統(tǒng)計網絡問卷的調查結果,還輔以播放在“優(yōu)酷”網絡搜索的對應相關視頻內容,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每個活動合作探討后,每組指派代表與全班同學交流分享小組合作探究結果。
任務三:感悟升華,正面引領(11分鐘)。
本任務利用信息技術,以視頻、動畫呈現和諧校園的美麗場景,深化學生認知,內化學生信念,滌蕩學生心靈,激發(fā)學生共鳴,增強學生情感,為學生做出正確行為的行為選擇奠定基礎。學生認真欣賞視頻、動畫資料,真切感悟,凈化心靈,增強情感,強化信念。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歸納提煉和諧校園的內涵。
教師指導每組學生互相評價小組交流、合作、探討積極的學生,教師面向全班評價課堂表現積極的學生,以定性評價、口頭評價為主。
(四)課堂小結(2分鐘)。
和諧校園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中職生要立足校園和諧校園建設,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自覺為和諧社會建設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五)布置作業(yè)(2分鐘)。
1、將拍攝到的校園和諧與不和諧圖片,以小組為單位制作一張電子宣傳海報,上傳至班級qq空間平臺,學生互相欣賞給予點贊。
2、以小組為單位撰寫“共建和諧校園”倡議書,上傳至班級qq空間平臺,學生互相欣賞給予點贊。
3、撰寫一篇“共建和諧校園你我有責”的演講稿(600—800字),比比誰寫得最好。將演講稿存放至班級qq空間平臺,學生互相欣賞給予點贊。
板書設計。
話題:共建和諧社會。
一、我感觸到什么。
二、我應該怎樣做。
亮點與反思:教學內容由枯燥變生動,課堂充分運用音視頻信息將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有效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學習方式由被動變主動,課堂充分調動學生進行組內合作探究,互學互進,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教學時空由封閉變開放,課堂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技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
缺點與不足:討論進度時間掌控難,學習任務是由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師合理掌控小組討論的時間與進度成為實際難題。
這是我說課稿的全部內容,歡迎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政治說課稿篇十五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是小到個人,大到社會發(fā)展的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對于殘疾人這個特殊的群體來說,生理的殘疾帶來了巨大的生理不便和心靈創(chuàng)傷,自強不息又有著特殊而重要的涵義。
《自強不息》是全日制聾校八年級實驗教材思想政治第一冊第二十課的內容,主要講了肢殘人洪仿毅在身體高度殘疾,累受生活磨難的情況下,頑強不屈,自立自強,創(chuàng)造出令人矚目的業(yè)績的事跡。
本課的主要編寫意圖是對學生進行自強不息的教育,使學生懂得,殘疾人雖然遭遇生命的挫折,但只要不甘沉淪,勇于拼搏,一樣可以成為生活的強者,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信念,戰(zhàn)勝各種艱難險阻,搏取生命的精彩。
由于聾校一直使用較為陳舊的人教版原編聾校實驗教材,不僅教材編寫理念落后,編寫的結構生硬,而且內容貧乏,缺乏立體感。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大膽地挖掘、取舍,進行師本開發(fā),以期在老教材的舊瓶中裝入新思想、新理念的酒。
教師的師本開發(fā)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舍棄。即去掉教材中不合時宜的教學內容;。
2、添加。即添加新的時代環(huán)境下有益教學的內容;。
3、改造。即對原來課本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和變化。
七年級的聾生在年齡上達到了初中學生的階段,已經具有了較好的認知能力,但認知的表面性、片面性也比較突出,情感、思維發(fā)展已較為豐富,但受認知局限影響,情感缺乏深度,抽象思維的發(fā)展也較為緩慢。而且,由于學生的殘疾狀況各不相同,殘疾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較之健全學生要更大、更復雜。
根據聾校思品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結合前面的教材和學生的學情分析,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知道“自強不息”字面和豐富的內在涵義。
2、懂得殘疾人只要自強不息,一樣可以成為生活的強者。
(二)情感目標:
1、欣賞、敬佩有自強不息精神的人。
2、立志學習殘疾人典型事跡,做自強不息的人。
(三)行為目標:
做到從身邊小事做起,身殘志堅,奮發(fā)向上。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激發(fā)學生信念,引導學生立志學習殘疾人典型事跡,做自強不息的人。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充分理解生活中自強不息的豐富涵義并積極應對生活中的順境和逆境。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要說課的框題是《我知我家》。我打算從六個方面進行說課,它們分別是:說教學資源、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這六個方面。
第一:說教學資源首先是對于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級上冊思想政治第一單元第一課的第一個框題,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善于與父母溝通交往,在學生不斷擴展的社會生活中,家庭是他們最熟悉的生活領域,與家長的交往,更是他們學習與其他人交往的基礎,可以說,本框題的學習為下面內容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全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對于學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責任感不強的情況,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認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對于在家庭中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認識不足。因此我個人認為通過對《我知我家》這一框題的學習,不僅會讓學生加深對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還有更深一層次,那就是讓學生明白自己對于家庭對于父母的責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愛自己的家。
第二:說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了解家庭關系、家庭關系確立的情形和現代家庭結構的三個類型;了解家庭的相關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二.能力目標增強辨證看待家庭中父母與子女權利義務關系的能力;感受家庭親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發(fā)揚自己良好的家風和傳統(tǒng)的能力;三情感目標讓學生加深對于家庭的熱愛、對于父母的熱愛。
第三:說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學生對于“家”的.理解;對于家庭關系的確立的認識;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逐步的認識“自己與父母的關系是不可選擇的”并明確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四:說教學方法1:情景導入法:通過一個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設計的活動的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第五:說學法根據新課程的標準以及我所設計的教法,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選擇了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這三種學法。希望能讓學生真正做到從被動的學習轉變主動探索,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由學生自己來把握整個學習過程的節(jié)奏。在把握知識的基礎之上,培養(yǎng)應試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我要著重突出講解的就是我的教學過程。
第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5-6分鐘)我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約5-6分鐘的新課導入。首先我會為學生播放歌曲《大中國》,同時,在屏幕上顯示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各種照片,先通過歌曲與圖片為學生學習本課奠定情感基礎。而通過歌曲和圖片的展示,我意圖讓學生知道中國是我們共同的家,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是親人,彼此之間有親情。但是我們每個人除了這個大家之外還有自己的小家,家里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間就像一顆大樹上的枝與干相互牽連。接著我會設計小一個活動,讓每個學生繪制自己的親情樹,讓學生從自己的家人開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義。
政治說課稿篇十六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為大家說課的課題是《財產留給誰》。包括: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和教學反饋三部分。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財產留給誰》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二節(jié)的授課內容。財產繼承權是一種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為了使活著的公民能夠按著自己的意愿處分自己的財產,也為了使后人能夠有序的繼承財產,國家制定了財產繼承法律制度。青少年學生對于現實生活中存在的財產繼承問題知之甚少。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繼承遺產,既要遵循法律規(guī)定,又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2、課程依據。
本課依據課程標準的“我與他人的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部分,使學生知道未成年人的財產繼承權不受侵犯,學會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遺產的含義及其必備的條件,被繼承人、繼承人、繼承權的含義及法定繼承的順序、范圍、遺產分配原則;遺產繼承方式、遺贈。
(2)能力目標。
學會協商解決遺產繼承問題,受到侵害要依法維權。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目標。
讓學生培養(yǎng)注重情義、互諒互讓、相互尊重、相互寬容,協商解決遺產繼承問題的品德。
4、教學重難點。
(1)“遺產繼承權的實現方式”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重點,此部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遺產繼承法律制度,學會依法繼承遺產。
(2)“當繼承權發(fā)生爭議的時候”是本課的又一教學重點,此部分的主旨是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繼承問題,學會依法維護繼承權,同時又要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只有提高繼承人的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才能減少爭議,化解矛盾。
鑒于本課的法律性較強,名詞術語較多,我在設計本課時主要應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多媒體手段協助教學:由于本節(jié)的案例較多,知識點也多,我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手段協助教學,實現信息與技術的整合。在教學中發(fā)揮多媒體容量大、教學直觀、形象具體的優(yōu)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2、小品角色扮演法:以課本曉軍一家的遺產繼承案例的情節(jié)變化為主線,通過精心設計和改造,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得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學生樂于學習。
3、討論法:通過討論,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爭辯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相互合作,敢于質疑,鍛煉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4、問題式教學法:以“問題”為核心,將教材新知識設置于一系列問題情景之中,通過該情景設置條件的變化和一系列相關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不斷猜想、思考、討論、歸納以獲得問題的解決,逐步弄清本課所涉及的主要知識內容,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從而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1、導入。
以人的最終歸宿--死亡為線索,引出人死之后“財產留給誰”的課題。
2、教學過程。
(1)繼承人、被繼承人、遺產、繼承權、法定繼承人的概念。
讓學生閱讀課本,結合材料,找出材料中的繼承人、被繼承人、遺產等,再通過幻燈片的放映,加強學生對這些基本概念的了解,以便于為下面的案例做鋪墊。
(2)遺產具備的條件。
通過對材料一后面曉軍爺爺的話的討論,引出活著的人不產生財產繼承,什么樣的財產不能繼承,最后概括出合法遺產的條件。
(3)法定繼承的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和遺產分配的原則。
小品扮演,通過曉軍一家人對于誰能繼承,繼承多少這些問題上爭執(zhí),讓學生對爺爺和奶奶的說法、母親的說法進行討論,引出法定繼承的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和遺產分配的原則。
(4)遺產繼承。
通過設計律師到我家的情景小品,引出遺囑繼承,以及它的特點。
(5)遺贈、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和當我們對財產繼承發(fā)生糾紛時的解決辦法。
通過設計家庭糾紛,引導學生分析爺爺奶奶的遺囑是否有效,姑姑的做法是否正確,得出遺贈;討論曉軍的母親的做法,得出未成年人具有繼承權,當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受到侵犯時要怎么辦;學生討論對你的啟發(fā),得出當我們在財產繼承發(fā)生爭議時既要遵循法律,又要弘揚傳統(tǒng)美德。
3、教學反饋。
教學過程完成后通過幻燈片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檢驗教學效果。
4、課后練習:創(chuàng)新配套練習里的題目。
政治說課稿篇十七
請六位同學上講臺,分別扮演周王的嫡長子和次子、諸侯國君的嫡長子和次子、卿大夫的嫡長子和次子,然后一起表演一個歷史短劇,劇名是“周王室的嫡長子與次子的對話”。
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西周宗法制最大的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嫡長孫在本支內稱為大宗,而次子、庶子的后裔在本支內稱為小宗,大宗要保護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為了使同學們能更直觀地了解宗法制所構成的一個龐大宗族網,多媒體課件播放西周宗法制示意圖:
: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之間有密切的聯系,它與分封制是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在宗法制內部,等級森嚴、尊卑有序,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君臣關系為綱紀,保證了周朝姬姓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維護了西周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團結與穩(wěn)定。
本課學習了從漢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以及科舉制度的演變,其中交疊著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沖突,演變的趨勢和矛盾發(fā)展的結果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
選擇題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09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