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幫助我們更好地規(guī)劃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在寫總結時,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不只關注個人的問題??纯醋钚碌目萍籍a品和創(chuàng)新理念,它們將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雨點兒說課稿篇一
雨點兒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以及雨點給大地上的植物帶來巨大變化。有了雨點兒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下面就談談張老師所執(zhí)教的《雨點兒》一課:
張老師把識字解詞、讀句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學習第一句:數(shù)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這句話中有很多的詞語:數(shù)不清、云彩、飄落等,張老師把這些詞語的學習放在句子教學中穿插進行,巧妙地連接,這樣既不會斷了文章情感學習的線,也使詞語教學不顯得枯燥乏味,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在課上注意滲透一些識字知識和識字方法,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來認識漢字,培養(yǎng)了學生識字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學習第一句時,緊緊圍繞“數(shù)不清”和“飄落”這兩個詞,進行說話練習,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詞語,而且還學會運用這些詞語,如:在理解數(shù)不清后,讓學生說說課文里說什么數(shù)不清?你們還知道什么東西也是數(shù)不清的?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不同的答案。有的說“落葉”,有的說“星星”,還有的說“頭發(fā)、羽毛”等。在理解“飄落”一詞后,能仿照文中的句子進行說話練習。如:“秋天到了,樹葉從樹上飄落下來?!薄岸斓搅?,雪花從天上飄落下來?!边@樣,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會靈活運用這些詞語,收到預期的效果。
朗讀是學生對課文理解認識的外化表現(xiàn),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個性化色彩的。張老師讓學生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自由地選擇朗讀方式,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有所創(chuàng)新,從中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此時,學生的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從而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雨點兒說課稿篇二
《雨點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六組中的一篇科學童話。文本第一次出現(xiàn)了對話,語言生動優(yōu)美、富有童趣,內容雖淺顯易懂,但內蘊豐富:雨點兒要去幫助花草體現(xiàn)了互助的精神,透視著萬事萬物離不開雨水滋潤的道理。由于童話淺顯易懂、生動形象,從兒童的情感世界出發(fā),所以學生特別喜歡。
本課教學需要兩課時,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彩、半”等10個生字和三撇、穴寶蓋、立刀旁3個偏旁,讀準多音字“數(shù)”的字音;會寫“問、有”等5個字。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好逗號和句號的停頓。在語言環(huán)境中恰當?shù)剡\用生字。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雨點兒給大地帶來的美好變化,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認識1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把課文讀通讀順。
教學難點: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好逗號和句號的停頓;在語言環(huán)境中恰當?shù)剡\用生字。
(一)說教法: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感受到雨點兒的可愛。
2、朗讀感悟法:采用齊讀、指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
3、情景教學法: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課文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學法:一年級的學生經過三個多月的學習,對帶拼音的課文基本能讀通,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識字方法。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好玩、好動,同時對于故事性的文章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特點投其所好,積極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指導學生采取多讀多想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
根據(jù)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及學生的特點,我將從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本課的教學: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三)、聯(lián)系生活,巧妙識字。
(四)、讀通句子,理解詞語。
(五)、指導書寫,教師總結。
(六)、布置作業(yè)。
雨點兒說課稿篇三
《雨點兒》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點,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情節(jié)性強,便于學生閱讀。
教學本課的重難點是識字、寫字,通過朗讀課文,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在教學時我合理利用農遠資源,通過有計劃地播放教學光盤,與電視老師互相合作,指導學生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隨著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豐富的教育資源在很大的程度上彌補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講授,學生聽的接受式、填鴨式教學的缺陷。特別是課改后的語文內容新穎,形式多樣,圖文并茂,遠程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也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實現(xiàn)以下幾個目標。
一、激發(fā)興趣,增強主動意識。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開始,我先播放光盤,出示謎語,學生立即就會融入電視情境之中,激發(fā)學習動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繼續(xù)播放光盤,采用多種學習方式,如做游戲、跟學習伙伴比賽學習等,學生不斷地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欲。運用遠程教育資源教學能夠使聲畫并存,生動直觀地將教學信息再現(xiàn)于學生的感官,通過聽覺、視覺的協(xié)調作用,打開學生的思路。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也使語文課充滿了情趣。
二、讀想說寫,實現(xiàn)自主學習。
教學本課時我放手讓學生在教學光盤的作用下,運用已學過的拼音知識,教師適時引導,鍛煉自學能力。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實現(xiàn)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白x”始終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而明確讀的要求,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提高讀書效率,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于是,在觀看光盤聽電視老師提出初讀要求后,我馬上讓學生交流重復電視老師提出的要求。這樣做既能養(yǎng)成學生愛傾聽的習慣,又避免了學生出現(xiàn)盲目讀書的現(xiàn)象。讀通全文后,我以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讀詞語,包括和電視上的學習伙伴認讀,出示卡片領讀、小組讀、開火車讀。反饋檢查時,讓學生做“戴帽子”游戲。在引導學生理解“飄落”一詞時,我讓學生和電視上的學習伙伴比一比,去發(fā)現(xiàn)句子,理解詞義。這樣做的目的是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為此,我在指導學生研讀課文當中,安排了學生挑選喜歡的自然段輪讀課文以及和學習伙伴賽讀、分角色朗讀等訓練,讓學生在讀中悟景,讀中悟情,產生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想象,抒發(fā)感受。教學時,我讓學生說說你喜歡雨點兒嗎?雨點兒讓大地變得如此美麗,你想對它說什么?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播放光盤再現(xiàn)美景。媒體創(chuàng)設了情境,而情境又助燃了感悟。學生讀出了意境,讀出了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教學重難點也迎刃而解。同時我還重視語言文字的練習,引導學生用“……從……”的句式說話。此時,學生的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從而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識字要和認識事物相結合,和寫字相結合,所以在最后環(huán)節(jié),我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本課的生字都是獨體字。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觀看光盤領悟寫法,然后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高低長短,把字寫勻稱。
三、轉變觀念,凸現(xiàn)教師角色。
在教學《雨點兒》時,我播放光盤十三分鐘,在不同環(huán)節(jié)有選擇地進行了暫停,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播放謎語先請學生猜,繼續(xù)播放聽電視老師明確讀書寫字的要求,看電視老師演示領悟“飄落”,觀察電視屏幕的圖畫理解文意,跟學習伙伴同步學習、比賽學習等,這一系列操作步驟都是教師對教學光盤這一載體的科學利用,是教師用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有效途徑。可見,利用光盤教學,并不等于說教師只是一個簡單的光盤播放員,帶著光盤直接去上課就可以了。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它需要教師做好更為細致的準備工作。播放光盤不是盲目的,教師要選擇看的方式、看的時機和看的次數(shù)。光盤中的哪些地方應該以看為主,哪些內容應與電視里的師生互動,哪些內容需要粗看或細看等,都需要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考慮清楚,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從而形成光盤、學生、老師三方互動的新課型。毋庸置疑,教師仍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與傳統(tǒng)教師角色所不同的是,現(xiàn)場教師與電視老師共同執(zhí)教,融合教學。
雨點兒說課稿篇四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是郭,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雨點兒》。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說教材。
《雨點兒》一文是人教版實驗版教材第五單元的一騙錢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點兒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本課內容淺顯,情節(jié)性強。文中第五小題給我們留下了研究空間,有利于學生在閱讀時根據(jù)自己的審美體驗加以探究。
二、說學生。
一年級學生通過兩個多月的拼音、識字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大多數(shù)學生識字速度較快,又喜歡朗讀。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是受他們的歡迎。所以我把識字教學滲透在課文朗讀理解中。避免了因識字而識字。鞏固生字我采用多媒體《送雨點兒回家》這種游戲。但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好動、好玩。因此我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讓看聽說想有機結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說目標。
(1)理解“數(shù)不清、飄落等詞語。正確的讀準”雨點兒、地方“。
(2)初步了解雨點兒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本課中的11個生字。
四、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認識11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關系。
五、說設計理念。
(2)讓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在自讀自悟中主動探究中識字。讀懂故事,初步了(9解雨點兒的作用。同時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秘產生興趣。
(3)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個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huán)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的學習提供美麗暢想的情感空間。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習興趣。在課文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等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好的想象空間。
(4)力求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統(tǒng)一。語文學科有其工具性的作用。所以在體現(xiàn)人文性的同時,關注人文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同時注重朗讀感悟。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我也力求在教學設計中落實語言訓練點。如: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說話。小花從xxx。小草從xxx。xxx從xxx。
六、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即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審美情趣。
雨點兒說課稿篇五
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學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動蕩的現(xiàn)成的大廈,而是促使他們去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廈,教他建筑”。這精辟的論述,強調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入知識之門,上科學之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一輩子受用。
如何改革課堂教學,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呢?下在就《雨點兒》一課,談談我的粗淺見解。
我把說課內容分成六個部分:
一、說教材。
二、說目標。
三、說學情。
四、說教法、學法。
五、說教學程序。
六、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雨點兒》是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點,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
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情節(jié)性強,便于學生閱讀。
2、說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
難點是:通過讀課文,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3、課時建議:
根據(jù)教材內容,本課可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重點是識字、寫字,讀通讀順課文,粗知文章大意。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感悟,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二、說目標。
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關鍵,而合理的教學目標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緊扣教材特點,切合學生實際的。為此,我按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條線,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本課制定的知識和技能目標為:認識11個生字,會寫3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更強調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動腦、動口等實踐活動,達到對知識的內化,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使整個過程體現(xiàn)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達到學科間的綜合,并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段(即一至二年級)的孩子,在閱讀方面,要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由此,我確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為: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的世界因為有了水,而更美好。
三、說學情。
如今,班上的學生已入學三個多月,學習了漢話拼音,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但讀書時有唱讀、斷詞破句的現(xiàn)象,輕聲讀得較重,朗讀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年齡小,記憶力較強,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還較差,有意注意的時間還較短,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有效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說教法與學法。
葉圣陶先生指出,“老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課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在此,本課我采用情境法、發(fā)現(xiàn)法、質疑法、朗讀法,放手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拼音知識,指導學生自學、鍛煉其自學能力,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記憶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讓學生舉一反三,形成能力,同時,倡導從老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不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說教學程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如果發(fā)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欲。為充分激起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教學開始,我先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讓學生跟著音樂唱一唱、演一演,并說一說自己對這首歌的感受。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明確讀的要求,對一年級的學生一說,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提高讀書效率,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于是,在導入新課后,我馬上提了自讀要求:讀準了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
讀通全文后,我以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讀帶有拼音和去掉拼音的生字。反饋檢查時,讓學生自由選擇讀。樣做的目的是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該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它們,去獨立掌握他們”。教學識字最終是為了讓學生獨立識字,為實現(xiàn)這個目的,緊接下來,我就讓學生自主識字,先小組交流,再全班匯報。
(三)自主探究,朗讀感悟。
在第1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結合課件理解“數(shù)不清”和“飄落”,并依據(jù)課后作業(yè)的安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用“______從_______”的句式練習說話。
課文二至四自然段,是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在學生讀通讀順的基礎恥,我激發(fā)學生動腦筋提問題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學生質疑,用“為什么”提個問題,比如說,為什么小雨點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為什么大雨點要到沒花沒草的地方?等問題在學生反饋時相機出示有關的句子,指導朗讀。并通過學生交流、小組討論等方式解疑,學生明白了,干旱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點去了那兒,相信小雨點長大后,也會去幫大雨點的忙,使那兒長出更紅的花、更綠的草。讓學生感受到其中關心、友愛的情感。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進而取代了教師繁鎖的講解分析。之后,我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又一次得以張揚。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童年時期是培養(yǎng)、發(fā)展想象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為此,我積極挖掘教材,確立第五自然段,為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點段。
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變化?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用課件再現(xiàn)美景。媒體創(chuàng)設了情境,而情境又助燃了感悟。此時,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再讀:……。學生讀出了意境、讀出了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此時,不生的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從而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四)書寫生字。
識字要和認識事物相結合,和寫字相結合,學生才能扎扎實實地識好字,所以在最后環(huán)節(jié),我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本課的生字都是獨體字。教學時,我注意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高低長短,把字寫勻稱。
六、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即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學齡兒童的審美情趣。具體的板書如下:
花紅。
長更。
草綠。
雨點兒說課稿篇六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指出:“語文教學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的練習為主線,就是通過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边@句話既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又可以說是對朗讀重在感悟這一內涵的高度概括。我校周老師在教學《雨點兒》一文時,正是以讀代講,注重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悟,效果出人意料。
環(huán)節(jié)一:通讀全文后,出示課文第一小節(jié):“數(shù)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敝芾蠋煵恢v一字一詞,讓學生開火車讀,等學生一個比一個讀得好時,才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的。于是,有的學生說“數(shù)不清”是說雨點兒多,有的學生用手勢表示“飄落”,是說雨點兒落下來很輕。周老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后,小朋友就自覺地邊朗讀邊做動作,讀得入情入境。
環(huán)節(jié)二:出示課文第2-4小節(jié),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用筆劃出描寫大雨點和小雨點對話的句子。劃好再讀,校對后同桌互讀,提醒別人注意讀正確讀通順,然后自由找伙伴把對話內容表演出來。指名匯報表演時,小朋友讀得繪聲繪色,還加上了動作,表情。好幾對伙伴爭著上臺,演了還想演,讀了還想讀,老師都有些欲罷不能。
以上是這節(jié)課中朗讀教學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它把老師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顯性要求——非常投入地朗讀,以自己的情感理解,達到與別人產生共鳴——巧妙地內化成學生自身的需求;同時對學習的隱性要求——認真傾聽別人的見解,善于合作,對自己充滿學習的信心等——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孩子自身的感悟。
這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至少給我有以下兩點啟示: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敝芾蠋煹淖龇ǜ嬖V我們:書是學生讀懂的,而不是老師講懂的。新課標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周老師正是運用讀的手段,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朗讀方式,指導學生在讀中熟悉課文,理解課文,在讀中學會朗讀,學會合作。一句話,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明理,在讀中得法。當學生讀著讀著,就自然而然地用動作表演出課文的內容,不用老師示范,就把課文讀得美美的,我們著實感受到“文貴自得,熟讀自悟”所帶來的喜人效果。在課堂中注重強調“讀”和“悟”,能自然地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思維,使學生自始至終能有滋有味地活記樂背,卓有成效地吸收,內化,積累,在生動活潑的形式中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舉一反三。
在周老師的課上,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她像學生的朋友一樣,她已經把自己變成學生與學生,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梁。上課中,周老師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課文,掌握課文,調和學生間的學習行為的影響,把實踐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只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此時,她的作用是幫助,而不是代替。課堂上我們能見到的只是周老師忙碌穿梭的身影:撫摸一下學生的頭,輕拍一下學生的肩,或俯下身子傾聽,或偶爾與學生耳語……讓每個孩子都覺得老師在關注他。其間有關課文內容如何理解,如何朗讀等,周老師很少提及。孩子們指導別人的過程也即是他們自己練習,感悟,提高的過程。更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是一群剛入學三個月的一年級的小朋友,但學習活動卻進行地有章有法??磥恚侵芾蠋煹摹皩W中有導”,不落痕跡的“幫助”演繹出孩子們成功的學習場面。
雨點兒說課稿篇七
感動于顧老師對新課程的執(zhí)著。一位普普通通的村小教師,身兼三門課程(一、三兩個年級的語文教學和三年級的英語教學)的教學任務,能將新課程的理念領會得如此透徹,能把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演繹得如此精彩,值得大家學習。回顧精彩的四十分鐘,一個感受:顧老師正確處理好了“新”與“實”的關系。
新課程新理念,“創(chuàng)新”是課堂生命力的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體現(xiàn)創(chuàng)新意識,但這種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更應該體現(xiàn)在對教材的解讀上。
《雨點兒》一文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告訴學生雨點是從云彩飄落下來的,有了雨點兒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對于進入小學學習才三個月的孩子來說,如何引導他們盡早進入漢字閱讀階段,給他們打開一個建立在生活經驗基礎上的豐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雨點兒》正是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和閱讀很好的教材。文章篇目短小,但語言文字很有特點。課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兒的對話來呈現(xiàn)的。這篇課文生字量挺大,要認識12個,而這12個生字全都在第一課時教學內容中。認字和練習朗讀是教學的重點。
顧老師在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的基礎上,精心進行教學設計,采取有效教學方法。
根據(jù)文本的語言特點,根據(jù)孩子的識字規(guī)律,需反復認讀,強化記憶,故采取了字、詞、句整合起來的教學方法。把握教材,將教材功能凸現(xiàn)得最大化。如:“數(shù)、清、彩、飄、落、問、答、說”這些字都巧妙地穿插在了文本教學中,體現(xiàn)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教學思想。這符合文本特點和心理特點,通過調動學生的多種器官,詞語教學有效達成了預期目標。正應了“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p>
字、詞、句整合教學做到無痕。如“數(shù)、清”所在句子過渡到下一句“彩、飄、落”所在句子,教師問:“這么多的雨點從哪里來?”生答:“從云彩里來。”然后教“彩”。從“彩、飄、落”到“問、答、說”,師導入:“你們聽,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在說話呢,它們在說些什么?原來一個在問,一個在答。學“問、答”。詞語的每一次呈現(xiàn)強化了孩子對生字的記憶,呈現(xiàn)也非常的自然,又將文本內容用線串聯(lián)了起來。
教師的評價語言的設計是一種潛藏的巧妙的引導,特別是對于一年級的學生,除了達到激勵功能,更旨在使孩子從評價中找到讀書的技巧和方法。學會問話是本課的重點。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對學生有相當?shù)奈Γ谥笇У倪^程中為突出問話的色彩,顧老師評價:“問得多有禮貌呀!”“問得多親切呀!”在隨機評價中把問的語氣、問的態(tài)度都進行了引導。再如:讀課題的時候,老師這樣評價孩子的朗讀:“多有趣!”“多可愛!”評價中凸現(xiàn)了人文性。
重人文輕語言是現(xiàn)象是我們前一段時間的課堂現(xiàn)象。語文教學應當凸顯語文學科的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在今天的課堂上,追求形式的東西少了,老師有效的指導多了。教師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引導學生,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方法。整堂給人感覺上得很實,實實在在,扎扎實實。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豐富語言的積累。積累語言對于積累知識、培養(yǎng)語感、豐富情感等都有重要意義。如學“數(shù)不清”一詞時進行語言訓練:你還知道什么也數(shù)不清?(星星、頭發(fā)、小草等)雨點兒也很多,也數(shù)不清。這樣,“數(shù)不清”一詞就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師還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如“數(shù)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边@是一個非常美的句子,為使學生積累好句,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步:師問生答?!坝挈c兒,雨點兒,你從哪里飄落下來?”第二步:生問師答。“我也想做做雨點兒,誰來問問我?”第三步:邊表演邊朗讀。在三步曲中,一個很美的句子,留在了學生心中又如:整合文本時設計讓學生填寫“的雨點的地方”,也是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雨點兒說課稿篇八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
我是xx,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雨點兒》。我的說課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雨點兒》一文是人教版實驗版教材第五單元的一騙錢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點兒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本課內容淺顯,情節(jié)性強。文中第五小題給我們留下了研究空間,有利于學生在閱讀時根據(jù)自己的審美體驗加以探究。
一年級學生通過兩個多月的拼音、識字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大多數(shù)學生識字速度較快,又喜歡朗讀。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是受他們的歡迎。所以我把識字教學滲透在課文朗讀理解中。避免了因識字而識字。鞏固生字我采用多媒體《送雨點兒回家》這種游戲。但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好動、好玩。因此我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讓看聽說想有機結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理解“數(shù)不清、飄落等詞語。正確的讀準”雨點兒、地方“。
(2)初步了解雨點兒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本課中的11個生字。
認識11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關系。
(2)讓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在自讀自悟中主動探究中識字。讀懂故事,初步了(9解雨點兒的作用。同時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秘產生興趣。
(3)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個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huán)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的學習提供美麗暢想的情感空間。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習興趣。在課文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等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好的想象空間。
(4)力求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統(tǒng)一。語文學科有其工具性的作用。所以在體現(xiàn)人文性的同時,關注人文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同時注重朗讀感悟。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我也力求在教學設計中落實語言訓練點。如: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說話。小花從xxx。小草從xxx。xxx從xxx。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即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審美情趣。
雨點兒說課稿篇九
《雨點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與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它花更紅,草更綠。是雨水滋潤了萬物,萬物的生長都需要雨水。本文結構層次分明,情節(jié)性強,語言淺顯易懂,適于學生閱讀。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四個多月的學習,對帶拼音的課文基本能讀通,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識字方法。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好玩、好動,同時對于故事性的文章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特點投其所好,積極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我擬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11個生字,會寫“方、半、巴”3個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3、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4、教學重點:識字,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了解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
1、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識字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覺得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看,去發(fā)現(xiàn)字音,字形特點,在小組學習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之美,感受合作樂趣。真正做到新課程所提出的:反對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與協(xié)作主動地獲得知識的理念。
2、指導學生在境中讀,讀中悟。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暢想,在要求自主感受,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huán)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暢想的空間。教學中,我將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音畫結合的效果,積極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美好的意境,讓他們在境中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個性,讀出體驗,在讀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由讀到悟,理解課文,升華感情。
3、引導角色轉換,發(fā)揮想像,體驗情感。由于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的主人公是活潑可愛的大小雨點兒。因此,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就以童話為平臺,以我們和大小雨點兒一起旅行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故事中來,與故事中的主角建立起情感的結合點,想他們所想,言他們所言,摒棄傳統(tǒng)的為文學文的形式,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世界,卸去學語文的負擔,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愛學”,使整個教學變得輕松且愉悅。
下面我來說說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上課一開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把學生帶入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藍藍的天上住著云媽媽,她們每個人都有許多的雨點娃娃,這些雨點娃娃啊可喜歡旅行了。今天,就讓我們背著降落傘和雨點兒進行一次快樂之旅吧!”學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興致勃勃地進入課文,產生迫不及待想學習的興趣。課題“雨點兒”是一個兒化音,對于我們南方人來說,是一個較難讀的音節(jié)。因此,我將采取范讀及手勢形式來突破這個難點,并指導學生呼叫“大雨點兒、小雨點兒”的名字來多次練習,達到讀準、讀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年級正是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良好時期。在閱讀之前給他們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讓他們能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這不僅可以提高閱讀效率,而且有利于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我承接上面的情境,以“云媽媽”的形式給學生送出旅行前的溫馨提示:要求學會三讀。
1、一讀:讀通順,句子較長的多讀幾遍。
2、二讀: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生字,并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3、三讀:知道大小雨點兒分別去哪里?
三個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為后面的讀中悟鋪設基礎。
(三)、自主識字,學會合作。
識字教學是低段的教學重點。《語文課程標準》在“識字、寫字”方面提出,要使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北菊n共有11個生字需要識記,相對來說識字量較大。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我設計了雨點兒闖關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即以大小雨點兒在旅行途中遇到的難關為點,出示生字。要求學習運用以往的拼音知識,分辨平翹舌音,前后鼻音;同時,啟發(fā)學生用上部件、熟字和偏旁來識記字形,在舊知的基礎上建立新知,并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往,體現(xiàn)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詞句結合,讀中理解。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作個不恰當?shù)奶子?,把它套用到語文上,就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把生字詞放入語言環(huán)境中去學習,學生更易于掌握。因此,緊接著“生字關”,引導學生闖“詞語關”。把“數(shù)不清、飄落、回答”以生字手拉手的詞語形式出現(xiàn),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數(shù)不清的?哪些東西是飄落下來的?通過他們的生活體驗明白“數(shù)不清”是指多,“飄落”是指輕柔,在生活與學語文間構架起橋梁。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帶有這兩個詞語的句子,通過重音、停頓的指導,采用同桌聽讀、個別讀、小組讀的形式。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同時,低年級的兒童有著極強的表現(xiàn)欲,喜愛表演,由“回答”一詞拓展開去,讓學生想想什么情況下我們需要回答,再用不同符號劃出大小雨點兒問與答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我設置分角色朗讀,找朋友賽讀,為動畫配音讀的方式,讓學生融入情境,興趣盎然地讀,讀出童真童趣。
(五)讀中理解,讀中升華。
古人曰:“學而不思則罔”,“為學貴有疑”。能針對課文質疑是開啟理解大門的鑰匙。經過上面的練讀,學生對大小雨點兒的行蹤已了解,借此我創(chuàng)設小記者訪問記的形式,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大小雨點兒的對話用“為什么”提幾個問題,如“為什么你們倆去的地方不一樣?”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交流,明白:小雨點兒可以滋潤花草,大雨點兒則可以幫助干旱地方的花草生長,理解了大小雨點兒的不同作用。接著,我用語言銜接情境:說著說著,大小雨點兒就到達了旅行的目的地,解下降落傘,讓我們看看有什么變化。在此,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顯示雨后美景,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表達內心的感受,如: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想說什么呢?如果你就是這里的一朵花,或一株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些什么?讓學生盡情地表達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謝、或欽佩、或歡迎之情。同時,啟發(fā)學生想像:雨點兒還會飄落在哪里?那里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森林里的樹啊、小動物們會怎樣想?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的,它概括了世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奔ぐl(fā)想像、發(fā)展創(chuàng)新,讓學生的思維因想像而開闊,越是聯(lián)想得豐富,對課文中雨水與植物生長關系的理解就越透徹,回到對課文的朗讀上就更能入情入境。
1、用生字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2、引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間架結構及筆順。
3、師范寫、生書空。
4、生描紅、臨寫,師巡視指導。
這三個字都是獨體字,重點是指導學生注意起筆及筆順規(guī)則,寫的端正、勻稱。
雨點兒說課稿篇十
《雨點兒》一文是人教版實驗版教材第五單元的一騙錢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點兒的滋潤,花更紅了,草更綠了。本課內容淺顯,情節(jié)性強。文中第五小題給我們留下了研究空間,有利于學生在閱讀時根據(jù)自己的審美體驗加以探究。
一年級學生通過兩個多月的拼音、識字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已掌握了一些識字方法。大多數(shù)學生識字速度較快,又喜歡朗讀。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是受他們的歡迎。所以我把識字教學滲透在課文朗讀理解中。避免了因識字而識字。鞏固生字我采用多媒體《送雨點兒回家》這種游戲。但他們的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好動、好玩。因此我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讓看聽說想有機結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1)理解“數(shù)不清、飄落等詞語。正確的讀準”雨點兒、地方“。
(2)初步了解雨點兒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認識本課中的11個生字。
認識11個生字,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關系。
(2)讓朗讀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在自讀自悟中主動探究中識字。讀懂故事,初步了(9解雨點兒的作用。同時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學奧秘產生興趣。
(3)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個美麗的暢想。在追求自主感悟、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huán)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的學習提供美麗暢想的情感空間。培養(yǎng)語感提高學習興趣。在課文教學中,我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等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好的想象空間。
(4)力求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統(tǒng)一。語文學科有其工具性的作用。所以在體現(xiàn)人文性的同時,關注人文性、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同時注重朗讀感悟。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注意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有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我也力求在教學設計中落實語言訓練點。如: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說話。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即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審美情趣。
雨點兒說課稿篇十一
1、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點,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情節(jié)性強,便于學生閱讀。
2、說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難點是:通過讀課文,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3、課時建議:根據(jù)教材內容,本課可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重點是識字、寫字,讀通讀順課文,粗知文章大意。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感悟,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關鍵,而合理的教學目標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緊扣教材特點,切合學生實際的。為此,我按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條線,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本課制定的知識和技能目標為:認識11個生字,會寫3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更強調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動腦、動口等實踐活動,達到對知識的內化,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使整個過程體現(xiàn)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達到學科間的綜合,并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段(即一至二年級)的孩子,在閱讀方面,要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由此,我確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為: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的世界因為有了水,而更美好。
如今,班上的學生已入學三個多月,學習了漢話拼音,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但讀書時有唱讀、斷詞破句的現(xiàn)象,輕聲讀得較重,朗讀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年齡小,記憶力較強,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還較差,有意注意的時間還較短,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有效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葉圣陶先生指出,“老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課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在此,本課我采用情境法、發(fā)現(xiàn)法、質疑法、朗讀法,放手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拼音知識,指導學生自學、鍛煉其自學能力,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記憶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讓學生舉一反三,形成能力,同時,倡導從老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不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如果發(fā)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欲。為充分激起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教學開始,我先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讓學生跟著音樂唱一唱、演一演,并說一說自己對這首歌的感受。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明確讀的要求,對一年級的學生一說,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提高讀書效率,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于是,在導入新課后,我馬上提了自讀要求:讀準了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讀通全文后,我以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讀帶有拼音和去掉拼音的生字。反饋檢查時,讓學生自由選擇讀。樣做的目的是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該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它們,去獨立掌握他們”。教學識字最終是為了讓學生獨立識字,為實現(xiàn)這個目的,緊接下來,我就讓學生自主識字,先小組交流,再全班。
(三)自主探究,朗讀感悟。在第1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結合課件理解“數(shù)不清”和“飄落”,并依據(jù)課后作業(yè)的安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用“xxx從xxxx”的句式練習說話。課文二至四自然段,是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在學生讀通讀順的基礎恥,我激發(fā)學生動腦筋提問題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學生質疑,用“為什么”提個問題,比如說,為什么小雨點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為什么大雨點要到沒花沒草的地方?等問題在學生反饋時相機出示有關的句子,指導朗讀。并通過學生交流、小組討論等方式解疑,學生明白了,干旱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點去了那兒,相信小雨點長大后,也會去幫大雨點的忙,使那兒長出更紅的花、更綠的草。讓學生感受到其中關心、友愛的情感。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進而取代了教師繁鎖的講解分析。之后,我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又一次得以張揚。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童年時期是培養(yǎng)、發(fā)展想象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為此,我積極挖掘教材,確立第五自然段,為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點段。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變化?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用課件再現(xiàn)美景。媒體創(chuàng)設了情境,而情境又助燃了感悟。此時,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再讀:學生讀出了意境、讀出了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此時,不生的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從而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四)書寫生字識字要和認識事物相結合,和寫字相結合,學生才能扎扎實實地識好字,所以在最后環(huán)節(jié),我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本課的生字都是獨體字。教學時,我注意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高低長短,把字寫勻稱。
雨點兒說課稿篇十二
《雨點兒》是人教版第一冊中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情節(jié)性強,便于學生閱讀。
對于進入小學學習才三個月的孩子來說,如何引導他們盡早進入漢字閱讀階段,給他們打開一個建立在生活經驗基礎上的豐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雨點兒》正是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和閱讀很好的教材。
總的來看,這篇課文生字量挺大,但絕大部分都是常見字,認讀的問題應該不大。在朗讀方面,因為在前面的學習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詩歌、韻文,這樣的童話還是第一次涉及,朗讀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用較充裕的時間,進行多形式、多層次的訓練,讓學生在心中有所感悟,在讀中感受學習語文的快樂。
針對以上情況,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理解“數(shù)不清”,“飄落”,讀準“雨點兒、地方”等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中認寫生字、讀懂課文是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大小雨點兒的對話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教學難點。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寓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于是在上課伊始我采用了猜謎語導入法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小朋友,老師說一個謎語大家猜一猜好不好?千條線,萬條線,落到水里看不見。”(生:雨。師板書:雨邊寫邊說:你們瞧——這多像兩扇窗戶呀,下雨啦,雨點打在玻璃上,滴答、滴答、滴答、滴答)緊接著,我告訴學生:雨滋潤著花、滋潤著草、滋潤著莊稼,人們都很喜歡它。于是,大家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雨點兒。這個過渡語讓學生初步了解雨水對植物的作用。因為“雨點兒”這個兒化音是一個朗讀難點,我通過范讀、創(chuàng)設情景和雨點兒打招呼等來降低和突破這個難點。同時,我運用簡筆畫,使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在孩子們面前。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加強朗讀訓練,我遵循“讀通、讀熟、讀懂、會讀”的教學思路,以讀代教、以讀促教,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加深理解。我準備分三個階段進行教學:
1.初讀階段: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边@篇課文是他們遇到的第一篇較長的課文,朗讀有一定的難度。我讓學生課前預習,圈字標段,鼓勵學生自己試著初讀課文。初讀課文是識字的第一步,首先我讓學生借助拼音嘗試出聲自由地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同時滲透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如:圈出來的字看著拼音多讀幾遍,也可以請教老師、同桌。這樣一來,學生讀課文的過程,也成了復習拼音、自主識字的過程。
根據(jù)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我把識字、認詞、讀句、學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學習生字“數(shù)”、“清”、“彩”“飄”、“落”,到認讀詞語“數(shù)不清”“云彩”“飄落”,繼而整合成一整句話“數(shù)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睂訉舆f進,降低了朗讀的難度。
2.細讀階段:我準備采用“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突出重點;采用情境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突破難點。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當中,理解“數(shù)不清、飄落”等詞語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那么,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呢?“呀,這么多可愛的雨點兒,我真想一個一個地認識它們,快幫老師數(shù)一數(shù)到底有多少個雨點兒?”教室里,孩子們歡呼著:“一、二、三……”不一會兒,學生們嚷開了,“老師,我看得眼睛都花了,數(shù)不過來。”我不失時機地引導孩子們:“看來,雨點兒太多太多了,多得——數(shù)不清。”到此,我認為學生對“數(shù)不清”這個詞的理解是深刻的、立體的。緊接著,我又把語文學習和孩子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你知道生活中還有什么東西數(shù)不清嗎?”一下子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試著用“什么東西數(shù)不清?!钡木涫骄毩曊f話,并且要求學生盡量說完整的話,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以達到學語言、用語言的目的。這樣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謂水到渠成了。在理解“飄落”這個詞時,我沒有直白的告訴學生:飄落是輕輕的、慢慢地落下的意思。而是采取直觀地演示,幫助學生感悟和理解。緊接著我問:“孩子們,在生活中你們還見過哪些東西也會這樣飄落下來?”有人說,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你給他們多大的空間,他們就能帶給你多大的驚喜。當學生自己領悟了“數(shù)不清”、“飄落”等詞語的意思時,他們的朗讀一定是到位的,也會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不自覺地運用。
3.品讀階段:
低年級的兒童剛剛開始學習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對于他們來講,正確的朗讀是理解課文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因此,我選擇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采用了多種形式讓學生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蓖陼r期是培養(yǎng)、發(fā)展想象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為此,我積極挖掘教材,確立第五自然段為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點段。
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變化?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書中的圖畫。教師范讀,抓住時機,讓學生再讀課文,學生讀出了意境、讀出了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使凝固的語言文字變成了一幅幅鮮活的畫面。接下來,我又引導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沙沙沙,沙沙沙,雨點兒就要出發(fā)了,孩子們,現(xiàn)在就讓我們趕快變成小花、小草,共同感受雨點兒帶給我們的快樂吧!”“小花、小草們,雨點兒輕輕地落在你們的臉上、身上,你們感覺怎么樣呢?”“你想對雨點兒說些什么呢?”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濃厚,思維那么活躍,朗讀那么到位,想想那么豐富,表演那么逼真,朗讀訓練也就會扎實有效。而“讓學生懂得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了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我們的世界因為有了水,才會更加美好。”這一教學難點,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突破。
4、指導生字書寫:先讓學生觀察“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觀察所得,然后觀察教師范寫再學生臨寫,最后進行反饋,再次練寫。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板書時教師規(guī)范的書寫,認真的態(tài)度,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等將對學生將起到無聲的熏陶作用。
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審美情趣。
雨點兒說課稿篇十三
認識12個生字,會寫“方、巴、把”3個字,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動植物的生長與雨水有著密切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一、激趣導入,披文入境。
1、出示課件:雨點兒調皮地從天空降落,伴隨著沙沙的雨聲。
2、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看到這樣可愛的小雨點兒,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它?
4、揭示課題,指導讀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生看課文,聽課文配樂朗讀。
2、這么美的課文,想自己讀讀嗎?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
3、生自讀課文,在課文里圈出生字,不認識的字讀拼音或問同桌。
4、cai課件出示生字,老師已經把生字都找到了,黑字是我們要認識的繩子,紅色的是老師給它找的朋友組成的詞語,你會讀哪個就讀哪個。
5、去拼音,打亂順序讀。
6、去朋友,你還認識它嗎?
三、細讀課文。雨點兒說課稿_雨點兒評課稿
1、生字學得好,課文一定會學得更棒。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
2、同桌互讀,一人讀,一人聽,你認為他讀得好就拍拍手表揚他。
3、你覺得自己哪一句讀得好,讀給大家聽。
誰認為自己讀得更好,向他挑戰(zhàn)吧。
喜歡這一段的小朋友起立一起讀一讀。
(知道讀好問句,并相機理解“數(shù)不清、飄落”)
4、和自己的小伙伴分角色朗讀雨點兒的對話。
5、cai課件演示雨后萬物生機勃勃的動畫,看吧,雨停了,大地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6、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的心情怎么樣?帶著高興、喜愛、贊美的語氣讀讀第五自然段。
7、老師也找來了一張圖畫,仔細看看,還有什么也發(fā)生了變化?
美麗的露珠 從 樹葉上 從
8、假如老師是雨點兒,你們是小草、小花、小鳥、魚兒……你會對老師說什么?
創(chuàng)設情境,師生對演。感受動植物對雨點兒的感謝,并學會使用禮貌用語。
9、把自己想象成雨點兒,自由地配上動作,把課文讀給小伙伴聽。
四、指導書寫生字。雨點兒說課稿_雨點兒評課稿
五、作業(yè):仔細觀察雨后大地的變化,把它畫下來,并在旁邊寫上你最想說的話,好嗎?
雨點兒說課稿篇十四
《雨點兒》一文是繼《陽光》后的又一篇較長的散文形式的課文,是一篇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文本第一次出現(xiàn)了對話,語言生動優(yōu)美、富有童趣,內容雖淺顯易懂,但內蘊豐富:雨點兒要去幫助花草體現(xiàn)了互助的精神,透視著萬事萬物離不開雨水滋潤的道理。由于童話淺顯易懂、生動形象,從兒童的情感世界出發(fā),所以學生特別喜歡。
2,學情分析
本次上課面對的一年級學生比較特殊,他們剛剛進入拼音學習的最后階段,拼音的拼讀還沒有完全過關,對于文章的朗讀訓練更是沒有觸及。更別說讀出感情,讀好對話了。想讓孩子們在這堂課里學會什么,掌握什么樣的語文能力,我認為還是要降低目標。讓他們讀通文章,讀順文章,認識生字。這更重要。
3,教學目標
(1、初讀目標:通過謎語導入激趣,引導學生自己初讀課文,讀好“雨點兒”的兒化音,體會兒化音的親切感。
(2、細讀目標:通過引導讀好對話,讀好疑問句,讀通2、3、4段。了解雨點兒要去的地方。
(3、精讀目標:
a、隨文識字11個;
c、重點讀好第一段;
d、讀好2、3、4段讀好問句,理解“你呢?”的意思體會大小雨點的不同心理。
e、在讀好問句與答句的基礎上,理解“提問”與“回答”是反義詞。
4,重點難點
重點:讀好疑問句,讀通2、3、4段;隨文識字11個;理解“數(shù)不清”和“飄落”;讀好對話。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揭示課題
1、舞蹈導入。我教孩子們遍唱《小雨沙沙》的歌,邊跟著我一起跳一跳這支舞。
2、雨點兒也跳著舞,來到我們黑板上了(出示)“雨點”。
先教學生字“點”。朗讀。課題為什么加上一個“兒”?(親切等)再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教學第一部分
1、今天給大家?guī)硪粋€雨點兒的故事,小朋友們想聽嗎?(范讀,課件)
2、小朋友們聽得那么認真,你看,雨點兒來我們教室啦!(打開課件,雨點兒紛紛從天空落下來)
3、誰來數(shù)一數(shù)來了多少雨點兒朋友?——教學“數(shù)不清”的“數(shù)”和“清”。
4、這些數(shù)不清的雨點兒是從哪里來的?(云彩里)——(出示)第一節(jié)。指導朗讀。
教學生字“彩”。
5、數(shù)不清的雨點從云彩里怎么下來的?(飄落)——教學生字“飄、落”。
6、(紙片飄落表演)
師:誰能用一個詞描繪老師的表演?能用小手做做動作。
師:出示詞語“飄落”,為什么“飄”的邊上是個“風”字?
6、(出示)第一節(jié)。老師把剛才學習的生字送回課文中了,誰來讀?(指名讀,齊讀、評價)
7、雨點兒是從哪里飄落下來的?(“從……里”變紅)再讀句子。
(出示:我會讀)指名讀;齊讀?!?出示)說話訓練:從里。
(三)教學第二部分
1、半空中,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見面了。(看課件圖片)他們還聊起天來,猜猜他們都說什么了?(大雨點問小雨點要到哪兒?小雨點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小雨點兒也問大雨點,大雨點兒要到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
2、范讀第2自然段?!鞍肟铡笔鞘裁吹胤?教學“空”。
3、寫字指導:“半”要求會寫。教師范寫。學生描紅。
4、教學“對話”
(1)出示課文第2—4節(jié)。朗讀。
(2)誰問誰?——“大雨點問小雨點”怎么問?“小雨點問大雨點”怎么問?
(3)怎么回答?——小雨點怎么回答?你為什么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
——大雨點怎么回答?你為什么要到沒有花草的地方?
(4)教學生字:“問”“回答”。(注意:問得反義詞是答)
(5)再讀第2—4節(jié)。
(分角色朗讀,機動)老師第二節(jié);男生第三節(jié);女生第四節(jié)。
(四)復習鞏固
1、朗讀的時候,生字寶寶都藏在課文里了,現(xiàn)在他們又單獨跑出來了。你們還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嗎?(出示,檢查)
2、第二次指導寫字:方。
一、我的亮點:
1、教案的設計思路清晰
a、本教案設計了兩個重要板塊,第一大板塊是圍繞第一自然段:
數(shù)不清的雨點兒,從云彩里飄落下來。
在教學“數(shù)不清”的環(huán)節(jié),我出示課件下雨的動畫,讓孩子數(shù)綿延不斷的雨絲,結果孩子說:數(shù)不清,這樣引出數(shù)不清的詞語,我感覺是很順利的;在“云彩”識字的教學中,我問了數(shù)不清的雨點來自哪里?引出云彩,再看彩的三撇,引導孩子想象,這三撇就是三條彩帶;在飄落的教學中,我做了一個邊吹風,邊扔紙片的動作,讓孩子們觀察紙片是怎么從我手里下來的?這樣的設計是讓孩子們了解“飄落”下來的含義。我再讓孩子們把話說完整——紙片從手里飄落下來。這樣也是達到了對于詞語“飄落”的使用的效果。
(2)語言能力的訓練:……從……里……的教學說話訓練。
我舍棄了“數(shù)不清的……”“……從……飄落下來”這兩個詞語的訓練,而設計……從……里……的教學說話訓練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是有所考慮的,因為本文的后面練習題里有……從……里(上)……的教學說話訓練,事實證明這個設計是有用的,課堂上學生們能夠說出這類句子,如:蝸牛從蝸牛殼里伸出來。我首先肯定孩子的答案,并糾正:你肯定是想說,蝸牛的頭從蝸牛殼里伸出來,或者:蝸牛的頭從蝸牛殼里探出來,邊說我還邊做做伸出頭的樣子來。他表示同意,聽課老師和別的孩子都笑了。有的孩子說:小猴子從樹上掉下來。我覺得奇怪追問一句:猴子為什么會從樹上掉下來?他說:因為他的尾巴沒有勾住樹。我又讓他把話說完整:小猴子從樹上掉下來,因為他的尾巴沒有勾住樹。有的說:老師從門外走進來。等等這個換環(huán)節(jié)的回答還是挺有意思的。我認為我打開了孩子的思維空間,他們用我規(guī)定的句式,說出了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這樣的訓練我認為是可行的,也是到位的。
(3)整句的朗讀訓練。
b、第二大板塊是2——4段的朗讀訓練。
(1)在本段中,我圍繞:“問”和“答”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找出問的句子:你要到哪里去?你呢?在讓孩子讀好問句的時候,我使用了音樂“指揮”的方式,跟著我手臂的指揮,讀好問句向上揚的語調。在讓孩子學做雨點問問看,順便表揚孩子你問得真有禮貌,真親切,真好聽等等。
(2)再看是怎么回答的:讓孩子找出兩句答句。找出后,看兩幅不同的圖,我問:小雨點為什么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點兒為什么要去沒有花沒有草的地方?孩子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回答是精彩的,他們說有花有草的地方非常美麗,小雨點可能是小女孩子,她喜歡去美麗的地方和花蝴蝶等一起玩耍,有的說已經長了花草的地方需要的水比較少,所以小雨點才去哪。而大雨點要去的地方沒有花草,因為那里的種子都在地底下沉睡,假如大雨點唱著《小雨沙沙》去喚醒他們,他們就會醒來。而且喝道大雨點給他們澆的水,他們就能很快發(fā)芽從地下冒出來,長出紅的花,綠的草。從孩子的回答看出來,我的課前導入是對的。他們還記得《小雨沙沙》帶給他們的快樂,和雨水帶給種子的快樂。
雨點兒說課稿篇十五
《雨點兒》一文是繼《陽光》后的又一篇較長的散文形式的課文,是一篇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大雨點兒和小雨點兒的對話,告訴學生有了雨水的滋潤,才有草長花開的美麗景象。文本第一次出現(xiàn)了對話,語言生動優(yōu)美、富有童趣,內容雖淺顯易懂,但內蘊豐富:雨點兒要去幫助花草體現(xiàn)了互助的精神,透視著萬事萬物離不開雨水滋潤的道理。由于童話淺顯易懂、生動形象,從兒童的情感世界出發(fā),所以學生特別喜歡。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識字方法。用已有的識字方法,讓學生自主識字,繼續(xù)提高識字能力。通過前面漢語拼音部分的學習,學生以能正確的拼讀音節(jié),借助漢拼音,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三、學習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在識字過程中積累識字方法。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
3、有興趣地寫“方、半、巴”3個生字,進一步寫好漢字的基本筆畫。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感受雨點兒的可愛,感悟雨點兒給人類、給世界帶來了美麗。
四、教學重難點。
識字、寫字和練習朗讀是教學的重點。
通過讀課文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是教學的難點。
五、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范讀課文,學生思考:云媽媽的孩子是誰?
2、學生回答,板書課題。指導讀準“點”和兒化音。
(二)識字。
1、出示加拼音生字。指名讀。
2、同桌互認互查。
3、集體交流識字方法。
4、讀詞語。
5、讀句子。
(三)讀課文。
1、標出自然段。
2、說明讀課文的要求。
3、分段讀課文。糾正讀錯的字詞。
(四)指導寫“方、半、巴”三個字。
1、觀察“方”、“半”、“巴”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師范寫。學生跟寫。
3、學生書空。
4、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糾正寫字姿勢。
雨點兒說課稿篇十六
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學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動蕩的現(xiàn)成的大廈,而是促使他們去做砌磚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廈,教他建筑”。這精辟的論述,強調了教師要引導學生入知識之門,上科學之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一輩子受用。
如何改革課堂教學,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呢?下在就《雨點兒》一課,談談我的粗淺見解。
我把說課內容分成六個部分:
一、說教材
二、說目標
三、說學情
四、說教法、學法
五、說教學程序
六、說板書設計
1、說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雨點兒》是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用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雨點,滋潤了萬物,花兒更紅了,草兒更綠了。
這篇童話內容淺顯,情節(jié)性強,便于學生閱讀。
2、說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
難點是:通過讀課文,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3、課時建議:
根據(jù)教材內容,本課可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重點是識字、寫字,讀通讀順課文,粗知文章大意。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感悟,使學生知道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系。
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和關鍵,而合理的教學目標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精神,緊扣教材特點,切合學生實際的。為此,我按知識和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條線,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本課制定的知識和技能目標為:認識11個生字,會寫3個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過程與方法目標是: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的同時,更強調通過學生自己的動手、動腦、動口等實踐活動,達到對知識的內化,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使整個過程體現(xiàn)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達到學科間的綜合,并留下足夠的空間為學生張揚個性。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段(即一至二年級)的孩子,在閱讀方面,要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由此,我確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為: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的世界因為有了水,而更美好。
如今,班上的學生已入學三個多月,學習了漢話拼音,能借助拼音讀通課文。但讀書時有唱讀、斷詞破句的現(xiàn)象,輕聲讀得較重,朗讀能力有利于提高。他們年齡小,記憶力較強,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力還較差,有意注意的時間還較短,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的有效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葉圣陶先生指出,“老師之 為教,不在于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苦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課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在此,本課我采用情境法、發(fā)現(xiàn)法、質 疑法、朗讀法,放手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拼音知識,指導學生自學、鍛煉其自學能力,學生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掌握一定的字形記憶方 法,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讓學生舉一反三,形成能力,同時,倡導從老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不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對學習的內容如果發(fā)生興趣,就會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強烈的求知欲。為充分激起學生閱讀、探究的興趣,教學開始,我先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讓學生跟著音樂唱一唱、演一演,并說一說自己對這首歌的感受。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明確讀的要求,對一年級的學生一說,十分必要。這樣可以提高讀書效率,有利于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于是,在導入新課后,我馬上提了自讀要求:讀準了音,讀通句子,標出自然段。
讀通全文后,我以多種形式讓學生認讀帶有拼音和去掉拼音的生字。反饋檢查時,讓學生自由選擇讀。樣做的目的是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對待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就感。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該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它們,去獨立掌握他們”。教學識字最終是為了讓學生獨立識字,為實現(xiàn)這個目的,緊接下來,我就讓學生自主識字,先小組交流,再全班匯報。
(三)自主探究,朗讀感悟。
在第1自然段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讀,結合課件理解“數(shù)不清”和“飄落”,并依據(jù)課后作業(yè)的安排,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導學生用“______從_______”的句式練習說話。
課文二至四自然段,是大雨點和小雨點的對話,在學生讀通讀順的基礎恥,我激發(fā)學生動腦筋提問題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學生質疑,用“為什 么”提個問題,比如說,為什么小雨點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為什么大雨點要到沒花沒草的地方?等問題在學生反饋時相機出示有關的句子,指導朗讀。并通過學生 交流、小組討論等方式解疑,學生明白了,干旱的地方需要更多的水分,所以大雨點去了那兒,相信小雨點長大后,也會去幫大雨點的忙,使那兒長出更紅的花、更 綠的草。讓學生感受到其中關心、友愛的情感。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進而取代了教師繁鎖的講解分析。之后,我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又一次得以張揚。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童年時期是培養(yǎng)、發(fā)展想象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為此,我積極挖掘教材,確立第五自然段,為發(fā)展學生想象力的重點段。
教學時,我讓學生想象,雨娃娃到了哪些地方,那些地方有了什么變化?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用課件再現(xiàn)美景。媒體創(chuàng)設了情境,而情境又助燃了感 悟。此時,我抓住時機,讓學生再讀:……。學生讀出了意境、讀出了韻味,將內心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激或佩服的情感自然而然地釋放于朗讀之中。此時,不生的 各種感官都沉浸在課文中,從而獲得了豐富、生動、獨特的感受。
(四)書寫生字
識字要和認識事物相結合,和寫字相結合,學生才能扎扎實實地識好字,所以在最后環(huán)節(jié),我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本課的生字都是獨體字。教學時,我注意指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筆畫高低長短,把字寫勻稱。
本課的板書設計,我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即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學齡兒童的審美情趣。具體的板書如下:
花 紅
長 更
草 綠
雨點兒說課稿篇十七
1、《雨點兒》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科學童話,課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與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它花更紅,草更綠。是雨水滋潤了萬物,萬物的生長都需要雨水。本文結構層次分明,情節(jié)性強,語言淺顯易懂,適于學生閱讀。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四個多月的學習,對帶拼音的課文基本能讀通,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識字方法。但他們有意注意的時間短、好玩、好動,同時對于故事性的文章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特點投其所好,積極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中完成對文本的學習。
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情況,我擬訂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11個生字,會寫“方、半、巴”3個字。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3、情感目標: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妙。
4、教學重點:識字,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了解雨水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對于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進行:
1、倡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識字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覺得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讀,去看,去發(fā)現(xiàn)字音,字形特點,在小組學習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之美,感受合作樂趣。真正做到新課程所提出的:反對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與協(xié)作主動地獲得知識的理念。
2、指導學生在境中讀,讀中悟。孩子們學習語文應該是一種美麗暢想,在要求自主感受,個性體驗,人文熏陶的新課標環(huán)境下,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給學生提供一個暢想的空間。教學中,我將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音畫結合的效果,積極地給學生創(chuàng)設美好的意境,讓他們在境中有感情地朗讀,讀出個性,讀出體驗,在讀中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由讀到悟,理解課文,升華感情。
3、引導角色轉換,發(fā)揮想像,體驗情感。由于本文是一篇童話,故事的主人公是活潑可愛的大小雨點兒。因此,設計整個教學過程時,我就以童話為平臺,以我們和大小雨點兒一起旅行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故事中來,與故事中的主角建立起情感的結合點,想他們所想,言他們所言,摒棄傳統(tǒng)的為文學文的形式,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世界,卸去學語文的負擔,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我愛學”,使整個教學變得輕松且愉悅。
下面我來說說本課的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上課一開始,我就以故事的形式導入,把學生帶入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藍藍的天上住著云媽媽,她們每個人都有許多的雨點娃娃,這些雨點娃娃啊可喜歡旅行了。今天,就讓我們背著降落傘和雨點兒進行一次快樂之旅吧!”學生在故事的情境中,興致勃勃地進入課文,產生迫不及待想學習的興趣。課題“雨點兒”是一個兒化音,對于我們南方人來說,是一個較難讀的音節(jié)。因此,我將采取范讀及手勢形式來突破這個難點,并指導學生呼叫“大雨點兒、小雨點兒”的名字來多次練習,達到讀準、讀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年級正是進行養(yǎng)成教育的良好時期。在閱讀之前給他們提出明確的閱讀要求,讓他們能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這不僅可以提高閱讀效率,而且有利于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因此,在教學中,我承接上面的情境,以“云媽媽”的形式給學生送出旅行前的溫馨提示:要求學會三讀。
1、一讀:讀通順,句子較長的多讀幾遍。
2、二讀:用自己喜歡的符號畫出生字,并給自然段標上序號。
3、三讀:知道大小雨點兒分別去哪里?
三個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為后面的讀中悟鋪設基礎。
(三)、自主識字,學會合作
關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即以大小雨點兒在旅行途中遇到的難關為點,出示生字。要求學習運用以往的拼音知識,分辨平翹舌音,前后鼻音;同時,啟發(fā)學生用上部件、熟字和偏旁來識記字形,在舊知的基礎上建立新知,并在小組中交流各自的識字方法,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往,體現(xiàn)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詞句結合,讀中理解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作個不恰當?shù)奶子?,把它套用到語文上,就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把生字詞放入語言環(huán)境中去學習,學生更易于掌握。因此,緊接著“生字關”,引導學生闖“詞語關”。把“數(shù)不清、飄落、回答”以生字手拉手的詞語形式出現(xiàn),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哪些東西是數(shù)不清的?哪些東西是飄落下來的?通過他們的生活體驗明白“數(shù)不清”是指多,“飄落”是指輕柔,在生活與學語文間構架起橋梁。再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帶有這兩個詞語的句子,通過重音、停頓的指導,采用同桌聽讀、個別讀、小組讀的形式。在讀中理解,讀中領悟。同時,低年級的兒童有著極強的表現(xiàn)欲,喜愛表演,由“回答”一詞拓展開去,讓學生想想什么情況下我們需要回答,再用不同符號劃出大小雨點兒問與答的句子。在此基礎上,我設置分角色朗讀,找朋友賽讀,為動畫配音讀的方式,讓學生融入情境,興趣盎然地讀,讀出童真童趣。
(五)讀中理解,讀中升華
古人曰:“學而不思則罔”,“為學貴有疑”。能針對課文質疑是開啟理解大門的鑰匙。經過上面的練讀,學生對大小雨點兒的行蹤已了解,借此我創(chuàng)設小記者訪問記的形式,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大小雨點兒的對話用“為什么”提幾個問題,如“為什么你們倆去的地方不一樣?”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交流,明白:小雨點兒可以滋潤花草,大雨點兒則可以幫助干旱地方的花草生長,理解了大小雨點兒的不同作用。接著,我用語言銜接情境:說著說著,大小雨點兒就到達了旅行的目的地,解下降落傘,讓我們看看有什么變化。在此,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顯示雨后美景,引導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表達內心的感受,如:看到這么美的景色,你想說什么呢?如果你就是這里的一朵花,或一株草你會對雨點兒說些什么?讓學生盡情地表達對雨點兒或喜愛、或感謝、或欽佩、或歡迎之情。同時,啟發(fā)學生想像:雨點兒還會飄落在哪里?那里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森林里的樹啊、小動物們會怎樣想?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的,它概括了世上的一切,并推動著進步?!奔ぐl(fā)想像、發(fā)展創(chuàng)新,讓學生的思維因想像而開闊,越是聯(lián)想得豐富,對課文中雨水與植物生長關系的理解就越透徹,回到對課文的朗讀上就更能入情入境。
1、用生字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2、引導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間架結構及筆順。
3、師范寫、生書空。
4、生描紅、臨寫,師巡視指導。
這三個字都是獨體字,重點是指導學生注意起筆及筆順規(guī)則,寫的端正、勻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我們要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學科間融合,校內外溝通的大語文觀。因此,在課文結束后,我給學生留下一個拓展的空間,設置了兩道課外延伸題:
1、今天的旅行可真快樂!不過,我要請你們幫我查一查:我是怎樣變成天上的雨點兒的?
2、了解我,請做一做:種一盆花或觀察種子的成長過程。
板書是課文內容的一個縮影。此課板書我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對課文進行一次提煉。同時,我將把黑板交給學生,讓學生上臺動手畫出雨后其它動植物的變化,把板書進行豐富,讓他們在畫中領悟有了雨水,世界變得更美的道理。
12、雨點兒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牢牢把握住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僅僅是一個場,學生才是場上的主角。讓他們自由想像,揮灑個性,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人文關懷;在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氛圍下識字,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我想只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我們的課堂才能呈現(xiàn)出鮮活的生命狀態(tài)。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28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