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回憶總能讓人心生感慨,也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寫總結時,要結合實際情況,避免空泛的陳述。閱讀他人總結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間。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一
一、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二、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三、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仔細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張和生動的語言。
李白的詩歌以他想像的豐富奇特,風格的雄健奔放,色調的瑰瑋絢麗,語言的清新自然著稱于世?!把猿鎏斓赝?,思出鬼神表”(皮日休)是對李白詩歌最準確的概括。學習《蜀道難》這首詩要引導學生認真疏導文句、熟讀成誦,把握文章結構、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從而深刻體會李白詩歌的特點,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的認識。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疏通文句,為賞析詩歌打好基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在我國的盛唐時期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他是誰?(明確:李白)李白在文學上取得了后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詩圣”杜甫對他極為傾服,稱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難》。
二、解題。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tǒng)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表現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業(yè)經濟極為發(fā)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意識到這一地區(qū)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fā)生變亂的可能。詩中強調“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泵稀侗臼略?高逸》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往訪,見《蜀道難》:‘稱歡者數四,號為謫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另外,此詩曾收入殷璠所選《河岳英靈集》,其書據近人岑仲勉考證,編于天寶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難》是安史之亂前的作品,大約寫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
三、課文感知。
1.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名家朗讀,輔以豪放曲風的音樂,配以相應的雄奇壯麗的蜀中風光畫面),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審美情境。
2.學生自讀。
3.提問:根據課前預習和剛才對課文的誦讀感知,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學生思考,達到對課文的初步把握)明確:此詩奔放豪邁,充滿了慨嘆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鳧?猱?捫?膺?巉?嵬。
2.關鍵字詞:
噫吁:感嘆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跡,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著飛過去。巔,頂峰。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回、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志的最高峰。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嘆: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沖擊石壁發(fā)出的聲響。這里作動詞,沖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咨嗟:咨嗟,嘆息。
五、朗讀課文,深入體會。
六、布置作業(yè)。
1.積累詞語,歸納知識要點。
2.熟讀成誦,理清文章結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文章思路,領會其主旨、章法、基調。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上節(jié)課要點回顧。
二、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疏通了《蜀道難》的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在此基礎上來具體分析這篇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三、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詩人大體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的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四、朗讀第一段,精講分析。
1.開篇兩句“噫吁……難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統(tǒng)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的基調,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張本。
2.這一段其余的內容有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意思。
第一層:(蠶叢……天梯石棧相鉤連)寫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開山”的神話有何作用?
明確:引用此神話表現了人與自然的斗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了開山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讀者。
明確:作者充分運用了點面結合、以虛襯實以及夸張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詩人想像的豐富和奇特。
(1)點面結合:“上有”四句寫的是“面”,即蜀道的整體形象;“青泥”四句寫的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
(2)以虛襯實:“六龍回日”的傳說、黃鶴、猿猱都是虛寫,以此來襯托實寫——蜀道的高危。
(3)夸張:“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等。
五、熟讀第二段,精講分析。
1.第二段可分為幾層意思?
明確:分為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游……使人聽此凋朱顏)描寫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層:(連峰去天……胡為乎來哉!)描繪蜀道山水的險惡。
2.“問君西游何時還?”中的“君”指的是誰?
明確:“君”可能是虛擬的,借用“君”——一個虛擬的人——說話的方式可以層層深入地展開內容,突出地表明詩人的主要意圖。
3.這一段中哪句話起到了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起到了這一作用。這一句說明蜀道是“畏途”,無論是上文的凄涼,還是下文的險惡,都是游人難以承受的——“凋朱顏”。
4.這一段運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明確:“但見”四句運用細節(jié)描寫,借景抒情,渲染了蒼涼凄清的氣氛?!斑B峰”四句運用夸張的手法,由靜到動進行描寫,渲染了驚險的氣氛,營造出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藝術效果。是對蜀道之難的描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六、朗讀第三段,賞析第三段。
1.這一段說了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意思。
第一層:(劍閣崢嶸……化為狼與豺)寫劍閣的險惡。
第二層:(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寫戰(zhàn)禍的慘烈。
2.“不如早還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問君西游何時還?”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說的劍閣的險要和蜀中的戰(zhàn)禍之烈,又與開頭、句中相照應,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嘆,將“蜀道之難”的內容概括無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確: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復)形式,主旨句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每一次出現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見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巧妙至極。
同時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貫穿全篇,充分顯示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戰(zhàn)禍之烈。
八、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歸納知識要點。
2.結合課后練習,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探討詩歌的寓意、主旨,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品味李白詩風。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二、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分析,我們對這首詩歌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下面讓我們探討一下它的主題、寓意,鑒賞其藝術特色。
三、本詩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焙鸷唷独钤娡ā分姓f“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p>
言“險”即所以申“戒”,“險”、“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詩中要旨。
四、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對本文的主旨句進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本詩襲用樂府舊題,借助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之情,揭示出當時太平景象后潛在的危機,透露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五、藝術手法。
1.靈活的章法,宏偉的氣象,深刻的主題。
2.奔放的感情,豐富的夸張,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義手法。
3.打破傳統(tǒng),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奔放的語言風格,用韻極盡變化之能事?!捌嬷制妫则}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保ㄒ蟓[)。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深入領會李氏詩風。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二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比較準確地概括出蜀道的形象特點,初步理解和體驗詩人的復雜情感,然后通過朗誦來表達和鞏固這種理解與體驗。
2.在品讀涵泳詩歌的同時從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初步感受這首詩豪放中蘊含悲愴的詩風。
【教學重點】。
1.詩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種藝術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張、想象、比喻等。
【教學難點】。
1.通過反復誦讀,進一步領略李白詩歌的審美情趣。
2.在朗讀中,體會李白在詩歌中的復雜情感,揣摩“長咨嗟”的復雜內涵。
【教學方法】。
誦讀法、提問法、討論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
【課時安排】。
課1時。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激發(fā)聯想。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边@是初中我們學過李白的《行路難》(其一)中的名句,李白在這首樂府古體詩中表達了對“行路難”的感嘆,既有對現實人生的茫然,對仕途艱難的感嘆,更有對理想的堅定執(zhí)著,感情可謂跌宕起伏。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蜀道難》,看看他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
二、感知全詩,知人論世。
1.學生自讀、教師正音、師生齊讀。
2.知人解題,介紹相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游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為,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客死他鄉(xiāng),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唐朝,蜀中商業(yè)經濟極為發(fā)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意識到這一地區(qū)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fā)生變亂的可能。其書據近人考證,編于天寶四年或十二年,是安史之亂前的作品,大約寫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
三、把握脈絡,抓核心句。
縱觀全文,詩歌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第一部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寫蜀道的來歷。接著從“鳥道”寫蜀道之高險。(板書:高險)。
2.第二部分:借“悲鳥”和“子規(guī)”“猿猱”等景物,生發(fā)悲壯感慨;再寫山水之勢的驚險。(板書:驚險)。
3.第三部分:通過劍閣山的崢嶸之勢,寫蜀中戰(zhàn)禍之烈,表現蜀道上的兇險。(板書:兇險)。
4.抓住詠嘆.蜀道的抒情主旨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四、因氣求聲,誦讀品味。
(一)任務一:文章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讀第一段,找出具體描寫“難”的詩句,說說詩人怎樣把抽象的“難”展現出來的?(請學生結合詩句進行具體描述,誦讀)。
1.第一次詠嘆,突顯了蜀道的“高”,作者站在熟知者的角度告訴朋友蜀道“不可過”。(學生找關鍵句品讀,教師指導)。
2.第二次感嘆,著重突出了蜀道的“險”,作者站在實踐者的視角,告誡朋友蜀道“不可攀”。(學生找關鍵句品讀,教師指導)。
例如:“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崖轉石萬壑雷?!币龑W生體驗生活中“萬壑雷”的自然現象,讀出這四句由低到重、由慢到快的自然偉力。這不僅是“豪放”所能概括的,這簡直是驚悚、驚心動魄的人生體驗。這既是李白的聲音,也是盛唐的聲音,讀這樣的詩句可以拓展我們的胸襟,滌蕩我們的靈魂。
2.第三次嗟嘆,突顯了蜀道的“?!?詩人以送行者的角度,勸導友人“早還家”,關注友人此行的安危。(學生找關鍵句品讀,教師指導)。
例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四字句,凝練緊湊,而且視角轉換頻繁,可謂跳躍跌宕,大開大合,極力渲染蜀地的兇險,濫殺無辜,慘不忍睹,要讀出一種緊張、急迫的氣勢,讓人眼花繚亂,驚心動魄的語氣。
教師明確:三次詠嘆,三次詩意轉折,逐層加深了蜀道之難的印象,感情也隨之變化,不斷增強著對友人的擔心和關切之情。李白之所以要渲染蜀地的慘烈、驚心動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勸誡入蜀之人,因此詩人對友人提出了這樣的忠告——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指導學生讀出李白對入蜀友人忠告的口吻,要有對象感(對友人)和口氣感(竭力勸誡),這兩句語氣先松后緊。在充分感受李白詩歌語言特點及情感特點的基礎上,概括《蜀道難》的詩風——豪放中蘊含悲愴。
(二)任務二:詩人用了哪些表達技巧來描寫“蜀道難”,請同學們結合詩句分析詩歌藝術特色。
1.善用反復:文中三次反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每出現一次就給讀者帶拉新的啟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豐富而神奇的想象:文中所想象的蜀地與其山巒、山路的情形使人覺得怵目驚心,毛骨悚然,大有見蜀山而回轉之意。3.夸張到極至的技巧:“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夸飾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驚險的氣氛。
4.多樣的詩歌意境:為了表達主觀感受與目的的需要,詩歌中構織不同的意境:高峻、宏偉、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種意境均有描繪,而這些意境又統(tǒng)統(tǒng)表現一個“難”字。
5.神秘的傳說:“五丁開山”“太陽神回車”“子規(guī)哀啼”等傳說的出現,使全詩籠罩一種神秘氣氛,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出了一個“難”字。
五、合作探究,體味情感。
任務三:面對蜀道的高險、凄清、孤寂以及蜀地的兇險、慘象、驚心動魄,李白發(fā)出第三次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1.“長咨嗟”的意思,并結合“側身西望”想象“長咨嗟”的表情動作。
2.結合送別詩,探究“長咨嗟”的內涵。
教師明確:對蜀道山水的詠嘆、對友人入蜀安危的關切、對蜀地百姓安危的憂慮。教師可以結合李白其他詩中的自我形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難》)等詩句,探究“蜀道難”的含義,不僅是自然道路的高險,也指社會人事的兇險,還可以指人生仕途的坎坷。
(2)詩人為何“側身西望”?面對人生的艱難坎坷,詩人為何要選擇這種很不舒服的姿態(tài)呢?(學生討論)。
探究李白的人格氣質,即使面對自身仕途的坎坷,他也不會低頭消沉,而是高昂著高貴的頭顱,表現出一股凜然不可屈服的傲骨,這才是李白的人格特質,代表著盛唐氣象。因此《蜀道難》的特點不只是豪放,而是豪放中蘊含惆悵,悲愴之中有傲骨。
本文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表現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同學們一定要在反復閱讀中加以體會。
六、布置作業(yè),熟讀背誦。
2.以《李白,我想對你說》為話題,寫一段200字左右的小練筆。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三
《孔雀東南飛》(粵教版)..
小黛。
一、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背誦默寫詩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二、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fā)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復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教學目標b。
四、教學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由該課文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導人新課。
二、簡介有關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漢代樂府與南北朝樂府。
3.“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4.《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5.《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三、結合小序簡介本文故事情節(jié)。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fā)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
四、導讀全詩,把握情節(jié)和人物。
課文較長,重點引讀,理清情節(jié)線索,鑒賞人物對話。
故事梗概:
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善牌沤鼓敢蚍N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分械摹盎薄⑴@煽椗摹捌呦ο鄷保?。
五、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解通讀一遍。
解決下列問題:
1、基本解決翻譯問題;
2、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沖突的變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對話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第二課時。
一、結合課后練習一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托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fā)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fā)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fā)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對話。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自尊,果斷,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自尊。
“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舉身赴清池”-果斷。
“新婦起嚴妝,”-鎮(zhèn)定,莊重。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报D―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于愛情,忍辱負重,但比較懦弱,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極端蠻橫無理,一味獨斷專行。勢利。
“何乃太區(qū)區(qū)”
“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吾已失恩義,會不想從許”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臺。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四
1、知識與技能: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研讀,培養(yǎng)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重點: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
(一)、導入新課。
蜀道艱難險阻,無論是通行還是戰(zhàn)爭,自古這里就充滿著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墨客對此不乏感嘆之辭,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樣的傳奇和艱險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給你們做的介紹。(板書)。
(二)、布置、檢查預習作業(yè)。
1.檢查預習作業(yè)。
2.教師在檢查的基礎上歸納相關內容。
3.字詞的檢查,可采用讓個別學生上黑板默寫、上講臺講解等形式,內容以課下注釋為主。
4.《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介紹。
(三)、整體感知。
這部分教學內容實際上還是以檢查課前的預習為主。
教師: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本詩以驚人的藝術夸張,豐富的想像力量和雄偉磅礴的氣勢,描繪出蜀地山川奇險壯麗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對當時軍閥割據局面的深刻憂慮。
教師:全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或全文的行文脈絡是什么?)。
明確:全詩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為主線貫穿始終,是全詩詠嘆基調的重要體現。統(tǒng)觀全詩,詩人的感嘆思路是:先嘆蜀道之高,再嘆蜀道之險,最后感嘆蜀地戰(zhàn)禍之亂。這三嘆分別滲透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間。
(四)、鑒賞、研討重點語句。
1.布置討論題,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總結發(fā)言,教師訂正。
(1)開頭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確:“噫吁”三個字都是感嘆詞,是蜀地方言?!班嬗?危乎高哉!”這些感嘆詞的連接使用,是詩人在激情的沖動下隨口吐出的,它包含著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這一聲并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艱險,充分表現了詩人吐納山川的寬廣胸懷。
明確:這里詩人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悠久迷茫的歷史時間領域。一方面,從時間的悠遠上加強了詩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經過這番渲染,激發(fā)起讀者對蜀地情況的好奇心。有這樣一個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而又長久與內地隔絕,從沒有人去過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種什么景象呢?人們會從蜀地時間悠久的觀念中,感覺到這是一個奇險幽深、神秘莫測的地方,并產生一種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边@句詩該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確:秦蜀兩地間本來只有鳥道而無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們的雙手搬倒了險惡的高山,殺死了兇猛的大蛇,才給我們打開了一條通道,消除了秦蜀兩地長久隔絕的局面。詩人對于壯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壯烈犧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頌。這個神話故事的運用絲毫沒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頌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量。
明確: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極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極言蜀道的險。這些具體的描繪,形象、生動地畫出了山川的形態(tài)。但作者仍覺得不夠到位,又用“勸阻”、“質問”友人這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驚奇雄險。
明確:第一自然段作者盡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筆鋒一轉,勸朋友不要西游,因為這里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huán)境荒涼、凄清,“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月夜”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明確:詩人從蜀道的艱險想到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的可能發(fā)生的禍患。詩人對當時潛伏著的軍閥割據嚴重危機的擔心,表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政治遠見以及他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憂慮,從而給這個歌頌雄偉奇險山川的詩篇,增添了一種發(fā)人深思的嚴肅的思想內容。
(五)、分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自己的認識談這首詩有什么突出的藝術特色,由各小組負責同學歸納學生的發(fā)言分為幾條,然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師總結,明確:
1.大膽的夸張。
2.奇特的想像。
3.強烈的感情。
4.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
(六)、課堂小結。
《蜀道難》飽蘸著詩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運用了豐富的想象、極度的夸張和奇異的神話傳說刻畫了蜀道的高峻險要,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種種令人望而生畏、驚心動魄的畫面,形成雄放飄逸的藝術風格,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可謂“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布置作業(yè)。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五
一、理清思路,熟讀成誦,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
二、學習作品描寫蜀道雄奇險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三、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仔細品味李白作品中奔放的感情、豐富的想像、新奇的夸張和生動的語言。
李白的詩歌以他想像的豐富奇特,風格的雄健奔放,色調的瑰瑋絢麗,語言的清新自然著稱于世?!把猿鎏斓赝猓汲龉砩癖怼保ㄆと招荩┦菍畎自姼枳顪蚀_的概括。學習《蜀道難》這首詩要引導學生認真疏導文句、熟讀成誦,把握文章結構、章法,了解其主旨、寓意,從而深刻體會李白詩歌的特點,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以加深學生對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的認識。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疏通文句,為賞析詩歌打好基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在我國的盛唐時期上,曾經出現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人們尊稱為“詩仙”。他是誰?(明確:李白)李白在文學上取得了后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詩圣”杜甫對他極為傾服,稱他的詩“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難》。
二、解題。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tǒng)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夸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表現了詩人杰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像力。
唐朝,蜀中商業(yè)經濟極為發(fā)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意識到這一地區(qū)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fā)生變亂的可能。詩中強調“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孟《本事詩高逸》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往訪,見《蜀道難》:‘稱歡者數四,號為謫仙。’”《唐摭言》第七卷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另外,此詩曾收入殷璠所選《河岳英靈集》,其書據近人岑仲勉考證,編于天寶四年或十二年。由此故知,《蜀道難》是安史之亂前的作品,大約寫于唐玄宗天寶初詩人在長安之時。
三、課文感知。
1.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名家朗讀,輔以豪放曲風的音樂,配以相應的雄奇壯麗的蜀中風光畫面),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審美情境。
2.學生自讀。
3.提問:根據課前預習和剛才對課文的誦讀感知,你認為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學生思考,達到對課文的初步把握)明確:此詩奔放豪邁,充滿了慨嘆之意。
四、疏通文意。
1.正音:
噫吁鳧猱捫膺巉嵬。
2.關鍵字詞:
噫吁:感嘆詞,蜀地方言。
開國何茫然:茫然,渺遠貌。意謂遠古事跡,茫昧難詳。
爾來四萬八千歲:爾,那,指開國之初。
不與秦塞通人煙:塞,山川險要的地方。通人煙,相互往來。
可以橫絕峨眉巔:橫絕,橫著飛過去。巔,頂峰。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回,迂回、繞道。高標,可以做一方標志的最高峰。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鶴”通“鵠”。
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摸。參、井,皆星宿名。脅息,屏住呼吸。
以手撫膺坐長嘆:膺,胸口。
使人聞此凋朱顏: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里指憔悴。朱顏,紅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去,距、離。盈,滿、足。
砅崖轉石萬壑雷:砅,水沖擊石壁發(fā)出的聲響。這里作動詞,沖擊。
所守或匪親:或,倘若。匪,同“非”。狼與豺,比喻叛逆的人。
側身西望長咨嗟:咨嗟,嘆息。
五、朗讀課文,深入體會。
六、布置作業(yè)。
1.積累詞語,歸納知識要點。
2.熟讀成誦,理清文章結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文章思路,領會其主旨、章法、基調。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上節(jié)課要點回顧。
二、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疏通了《蜀道難》的文意,這節(jié)課我們在此基礎上來具體分析這篇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三、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明確:詩人大體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的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四、朗讀第一段,精講分析。
1.開篇兩句“噫吁……難于上青天”,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確:這兩句統(tǒng)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的基調,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張本。
2.這一段其余的內容有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意思。
第一層:(蠶叢……天梯石棧相鉤連)寫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
3.引用“五丁開山”的神話有何作用?
明確:引用此神話表現了人與自然的斗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了開山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讀者。
明確:作者充分運用了點面結合、以虛襯實以及夸張的藝術手法,表現了詩人想像的豐富和奇特。
(1)點面結合:“上有”四句寫的是“面”,即蜀道的整體形象;“青泥”四句寫的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
(2)以虛襯實:“六龍回日”的傳說、黃鶴、猿猱都是虛寫,以此來襯托實寫——蜀道的高危。
(3)夸張:“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等。
五、熟讀第二段,精講分析。
1.第二段可分為幾層意思?
明確:分為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游……使人聽此凋朱顏)描寫蜀道景物的凄清。
第二層:(連峰去天……胡為乎來哉?。┟枥L蜀道山水的險惡。
2.“問君西游何時還?”中的“君”指的是誰?
明確:“君”可能是虛擬的,借用“君”——一個虛擬的人——說話的方式可以層層深入地展開內容,突出地表明詩人的主要意圖。
3.這一段中哪句話起到了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起到了這一作用。這一句說明蜀道是“畏途”,無論是上文的凄涼,還是下文的險惡,都是游人難以承受的——“凋朱顏”。
4.這一段運用了哪些手法?渲染了怎樣的氣氛?
明確:“但見”四句運用細節(jié)描寫,借景抒情,渲染了蒼涼凄清的氣氛。“連峰”四句運用夸張的手法,由靜到動進行描寫,渲染了驚險的氣氛,營造出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藝術效果。是對蜀道之難的描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六、朗讀第三段,賞析第三段。
1.這一段說了幾層意思?
明確:兩層意思。
第一層:(劍閣崢嶸……化為狼與豺)寫劍閣的險惡。
第二層:(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寫戰(zhàn)禍的慘烈。
2.“不如早還家”和文章中哪一句相照應?
明確:“問君西游何時還?”
3.文章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說的劍閣的險要和蜀中的戰(zhàn)禍之烈,又與開頭、句中相照應,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收束全文,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嘆,將“蜀道之難”的內容概括無余。
七、全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作用是什么?
明確: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復)形式,主旨句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每一次出現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見前面分析),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不足而至于再,再嘆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巧妙至極。
同時主旨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貫穿全篇,充分顯示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戰(zhàn)禍之烈。
八、布置作業(yè)。
1.熟讀背誦,歸納知識要點。
2.結合課后練習,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探討詩歌的寓意、主旨,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品味李白詩風。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二、導入。
通過上節(jié)課的分析,我們對這首詩歌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下面讓我們探討一下它的主題、寓意,鑒賞其藝術特色。
三、本詩的寓意是什么?
明確: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焙鸷唷独钤娡ā分姓f“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p>
言“險”即所以申“戒”,“險”、“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詩中要旨。
四、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對本文的主旨句進行了研究,那么本文的主題是什么?
明確:本詩襲用樂府舊題,借助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強烈的熱愛之情,揭示出當時太平景象后潛在的危機,透露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
五、藝術手法。
1.靈活的章法,宏偉的氣象,深刻的主題。
2.奔放的感情,豐富的夸張,新奇的想像,杰出的浪漫主義手法。
3.打破傳統(tǒng),采用散文化的句式,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奔放的語言風格,用韻極盡變化之能事?!捌嬷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p>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深入領會李氏詩風。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六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
教學重點
1.了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
2.了解唐代詩歌發(fā)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一、關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fā)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三、關于《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fā)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qū)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保┲v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p>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guī)”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zhàn)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七
民間的愛往往最質樸。愛就是熱烈的愛,恨就是刻骨的恨,不摻雜什么功利色彩。她們直爽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愛?!渡闲啊分信魅斯О惆l(fā)誓表明自己對待愛情的堅決,《飲馬長城窟行》展示出女主人公的纏綿多情。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漢樂府詩的基本知識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體會漢樂府詩的.抒情方式。
二、教學重點。
1.掌握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抒情特點和方法。
2.詩歌中的想象。
深刻領會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言簡意豐的特點。
四、教學過程。
1.關于漢樂府(提前引發(fā)材料給同學,教師作適當點撥)。
1)提問:樂府、樂府詩、樂府民歌有什么不同?
樂府:古代音樂機構的名稱,漢武帝時規(guī)模盛大。一為文人的歌詞配樂,一是搜集民間歌謠。
樂府詩:樂府機關編制、搜集、保存起來的歌詩。后成為一種專門的歌體,特點是可以入樂。
樂府民歌:社會下層群眾的歌謠,后經過配樂。反映下層人民生活。
2)漢樂府的主要藝術成就有哪些?
濃厚的生活氣息。
奠定中國古代敘事詩的基礎。
表現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3)漢樂府的名篇著作有哪些?
《上邪》表現愛情的堅貞。
《上山采蘼蕪》、《白頭吟》、《孔雀東南飛》表現棄婦的痛苦。
《十五從軍征》表現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災難。
《陌上?!繁憩F女子的美麗和機智。
2.同學自讀,積累字詞。
1)讀音:
上邪ye2雨雪yu4飲yin4馬夙su4夕。
自媚mei4遺wei4烹peng1調。
2)通假字。
上邪,“邪”通“耶”,感嘆詞,相當于“啊”
展轉,“展”通“輾”
3)詞類活用。
夏雨雪“雨”名詞作動詞,降下,落下。
夙夕“夙夕”名詞作狀語,早晚。
4)語段積累。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3.請同學們迅速找出兩首詩中使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
比興:青青河邊草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頂真: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夙夕夢見之。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xiāng)。他鄉(xiāng)各異縣,展轉不可見。
對比: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借代:遺我雙鯉魚雙鯉魚指代書信。
比喻:烹鯉魚烹鯉魚比喻打開裝書信的木盒。
4.語篇分析。
1)上邪。
提問:使用了什么樣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討論:《上邪》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同《氓》、《孔雀東南飛》中的有何異同?
同:都是對愛情堅貞不渝。
異:《上邪》表現出女主人公對愛情的期待與承諾。
《氓》表現出女主人公對社會的控訴和對自身的傷感。
《孔雀東南飛》表現出劉蘭芝以死徇情的清醒和剛烈。
體會:《上邪》的詩風。
剛健、質樸、自然。
藝術特點:
想象:神奇。
直抒胸臆:熱烈大膽。
2)飲馬長城窟行。
提問:本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請同學分析本文的結構。
青草起興,引出對丈夫的思念。
渲染突出自己的孤獨和寂寞。
遠方客人帶來丈夫的書信使我欣喜。
分析寫作脈絡,幫助背誦。
枯桑海水dd各自媚相為言。
提問:女主人公為什么“長跪讀素書”?(非常恭敬,莊重和激動)。
本詩的藝術特點。
抒情詩中夾雜敘述。
寫感情的變化:相思-孤獨-欣喜。
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比興、對比、頂真。
作者郵箱:wjz02@。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八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難點: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1、朗讀法2、點撥法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4、多媒體影音。
【教學課時】1課時。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九
2、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探討詩歌的創(chuàng)作目的;。
3、通過朗讀和背誦,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反復手法與內容轉換;。
2、想象夸張。
1、如何把握課文的關鍵“難”?
2、如何賞析文章想象之“奇”?
1、大聲反復誦讀,把握情感;。
2、預先播放記錄片《唐之韻》第一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輔助手段】。
ppt、音頻、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詩的國度,李白則是照亮這詩國天空的一顆摧殘的太白金星,他的詩歌風格如若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的話,可以是浪漫雄奇。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fā)白帝城》。
這些詩篇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卻當屬《蜀道難》,杜甫因此詩稱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李白讀書山中后,游歷天下時。(書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回,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俱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p>
二、朗讀:
這首令李白譽滿長安的詩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呢?讓我們細聽朗讀帶,感受這首詩的韻律與節(jié)奏。(聽朗讀)。
這首詩與我們以往學過的唐代律詩、絕句有很大不同,因為它是一首樂府古詩,屬于古體詩的范疇,只不過是在舊的詩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創(chuàng)造,就像現在的命題作文一樣,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馳騁才華,翻出新意來。
李白的這首詩顯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讀來與近體詩整飭的韻味又有不同,因為句式不整齊,長短句參差錯落,讀來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卻又不顯得零碎,自有一根線在其中穿引,別有一番滋味。讀的時候尤其要把這種行云流水、一氣貫注的詩味給讀出來。(請學生自己放聲摹讀、感受)。
(請學生師范朗讀,糾正字音,劃分節(jié)奏,強調語氣)。
三、鑒賞:
讀的時候我們注意到,有哪句詩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復出現過?“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是全詩的主旨句。文章緊緊地圍繞著哪個字來寫呢?難。究竟蜀道之難,難于何處?讓我們結合具體的詩句來稍做分析。(請學生抓關鍵語句試加分析)。
板書:
來歷——開路難。
高?!新冯y(夸張、神話傳說、反襯、摹寫神態(tài)動作)。
險惡——行路難(由靜及動)。
戰(zhàn)烈——安居難。
(分段落限時速記)。
四、分析。
參考:奇特的想象、豐富的比喻、夸張的筆法、流轉的韻律,更重要的是融貫詩中的浪漫主義激情,可謂是“寄情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贊頌,所以景物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瑋的姿態(tài)。這對我們的創(chuàng)作當有所啟迪。(再次朗誦)。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有人說是擔憂入蜀的友人,有人說是擔憂國事,也有人說是“即事成篇,別無寓意”。請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五、拓展: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展示蜀道圖片),查閱資料,馳騁想象,發(fā)揮激情,試寫一篇白話版的《蜀道游記》,愈奇愈妙。寫在創(chuàng)作本上。
六、作業(yè):
抄寫課下注釋,完成《名師一號》。
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是本學期的第一篇課文,如若能講解得有聲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我在講授課文前做了充足的準備。因為準備充分,所以我的教態(tài)較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語言也清晰流暢。在講解詩歌單元時,我有意識地把它與文言文單元區(qū)別開來,注意到不拘于字詞的釋義,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問題也很明晰,難度適中。
但是還存在明顯的缺點。我在介紹李白詩句導出詩風時比較成功,讓學生暢所欲言,可是在講解主體部分時,我看似在引導他們得出結論,但實際上是在暗示他們得出我所想要的結論,只是為了形成一個規(guī)整的板書,這點應當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學中,我會用心隨堂,根據學生的講解來形成提綱,正確的答案雖然用詞不同也應寫入板書,增強他們的自信,而不正確的,讓學生們自己來談理解,來加以糾正。
在講解藝術手法的'時候,我只是枯燥地講解本詩運用了些什么手法,學生理解不到位。我應該給學生列出具體的詩句,讓他們根據詩文自然而然地推導而出,千萬不要脫離課文空講空授。
因此,我應當在上課之前,備課之時,先備學生學情。我應當先了學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夠接受什么。根據學生來準備適當難度的教學方案,而非想當然地脫離實際地閉門造車,這是我在教學上存在的誤區(qū)。另外,在上完一節(jié)課后,我應當多與學生交流,聽聽他們對課程的反饋意見,從而做出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更快。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范圍和主要的組成部分,了解日本的島國,多優(yōu)良港灣、多火山地震等地形特點。
2.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防災、避險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
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點。教學難點。
運用板塊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3月11日日本9級大地震導入。日本在我國的東部,是我們隔海相望的群島國家。對于這個國家,或許你比較熟悉,或許你相當陌生。說說你所知道的日本。
(生說)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日本的一些自然情況。
二、講授新課。
(一)東亞島國(位置、面積、人口、首都、民族、語言、港口)。
引導讀圖:課件展示,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以下問題,明確日本的相對位置。
1、地理位置(1)緯度位置:北緯25~46度之間(據此判斷日本是位于北溫帶)(。
2、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東海、朝鮮海峽、日本海。(日本是處于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個島國)。
3、大洲位置:日本屬于哪個大洲?在該洲的什么部位?(亞洲東部)師過渡:引導學生觀察——日本輪廓:看看日本海岸線有什么特點?4海岸線曲折、漫長(3萬千米),沿岸多島嶼、半島、海灣和天然良港,海上交通便利,對外貿易發(fā)達。
(二)日本地形特點。
么?(生答:日本是個群島國,主體部分主要為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四大島,其中本州島最大。)。
師小結(邊點擊課件):日本是一個典型的群島國家,國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國四大島和3900多個島嶼組成,通稱日本列島。國土面積共約37.8萬平方千米,引出人口,日本是1.27億人,平均每平方千米是336人;而我國是12.95億人,平均每平方千米是135人,日本的人口密度是我國的2.5倍,所以說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國家。其中以本州島最大,地位最突出,首都東京所在地。日本的主要居民是大和族,通用日語。
[讓學生在發(fā)下去的空白地形圖上填出日本的四大島名稱。](師板書:
2日本的地形特點)再叫學生觀察“日本地形”,發(fā)現日本平原狹窄,最大平原的是關東平原,最高的山是富士山(師小結:多山的日本島國,地表崎嶇,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3/4。著名的富士山高達3776米,是日本第一高峰。平原面積狹小,分布零散,最大的關東平原才1.68萬平方千米。日本面積雖小,但人口密集,工廠林立,城市毗連,是經濟發(fā)達國家。)。
3師補充資料:日本地震頻繁,有“地震國”之稱。近百年來,5級以上地震發(fā)生100余次。強烈地震約每3年1次,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主要分布在日本列島的太平洋沿岸。
1923年9月發(fā)生的關東大地震、東京大地震,東京房屋毀壞了73%,橫濱達96%,死亡人數達15萬。[課件播放有關日本火山爆發(fā)、地震發(fā)生時的錄像]小組討論:
1、火山對人類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方?
2、假如地震時你正好在下列地點,你將采取何種措施避險?a、家庭。
b、學校。
c、戶外。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咱們了解了日本的地位置、地形及火山、地震和海岸線曲折的島國的特點。知道了火山地震能4給人類帶來災害,但如果能做好預防工作,是可以減輕災害帶來的損失的。我國也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所以在防震減災的經驗和教訓方面,中日兩國應互相交流和借鑒。
四、板書設計。
一、東亞島國。
2、海岸線曲折漫長(3萬千米),多天然良港。
二、地形北海道。
1、領土本州多山的島國,平原狹小。
2、多火山地震。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一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及其原因;日本侵華戰(zhàn)略方針的改變;近衛(wèi)三原則;汪精衛(wèi)集團公開叛國投敵;日本侵略對論陷區(qū)的經濟掠奪、奴化教育和殘暴統(tǒng)治;中國共產黨領導淪陷區(qū)人民對日偽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
2.能力方面:
(1)通過對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的原因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戰(zhàn)略方針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史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歷史知識的能力。
3.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講述汪精衛(wèi)集團建立偽政權的過程及其賣國行徑,使學生認識汪偽政權是日本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汪偽集團是中華民族的敗類,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賣國賊的仇恨,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責任感和正義感。
(2)通過講述日本在淪陷區(qū)的野蠻經濟掠奪、推行奴化教育和殘暴統(tǒng)治,使學生體會到淪陷區(qū)人民過著水深火熱般的亡國奴生活,培養(yǎng)學生堅決反對法西斯、反對侵略戰(zhàn)爭的情感。
(3)通過講述淪陷區(qū)人民的抗日斗爭,激發(fā)學生對抗日志士的崇敬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4.學生指導方面:
(1)引導學生分析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的原因,讓學生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
(2)引導學生通過有關的史料,分析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zhàn)略方針的變化,幫助學生掌握處理、運用史料的方法。
(3)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進行經濟掠奪的表現,幫助學生掌握運用表格歸納繁瑣的歷史知識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
(1)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的原因是重點。1938年秋,日軍占領廣州、武漢以后,迫于戰(zhàn)線太長,兵力、財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據地的嚴重威脅,基本上停止對正面戰(zhàn)場大規(guī)模的進攻。就中國方面看,正面戰(zhàn)場連續(xù)敗退,人民抗日力量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才能打敗侵略者。這樣,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所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的原因是雙方面的。學生在分析這一問題時,容易出現片面性。教師在講解時,應引導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現象。
(2)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戰(zhàn)略方針是重點,抗戰(zhàn)相持階段到來后,日本帝國主義改變戰(zhàn)略方針,它集中主要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對國民政府則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的擊為輔。日本帝國主義徹底____的根本目的是始終未變的,改變的只是不同時期的戰(zhàn)略方針。
2.難點分析:
(1)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戰(zhàn)略方針是難點。日本帝國主義在戰(zhàn)爭相持階段的戰(zhàn)略方針以近衛(wèi)三原則為標志,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利用有關的史料,來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2)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的經濟掠奪是難點。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的經濟掠奪既野蠻又殘酷;方式和手段因經濟領域不同、地區(qū)不同而花招百出。因此這一部分內容頭緒多、知識點多。利用表格歸納解決這一難點,可幫助學生掌握、整理知識點的方法。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看一幅照片。(屏幕上顯示照片《日本在淪陷區(qū)推行奴化教育》的一部分:學生與黑板)這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的一所學?!裥W的一間教室,學生們正在上課。(屏幕顯示黑板上的內容)學習的卻是有關頌揚日本“天皇陛下萬歲”、“日支親善”的內容。是誰在授課呢?(屏幕顯示全照片)一名日本軍官。在學們的兩側還站滿了全副武裝的日本士兵,他們正虎視眈眈地監(jiān)視著這群孩子?,F在,我們全明白了,這不是一間正常的教室,這也不是一節(jié)正常的課,內容是虛偽的,方式是強制性的,氣氛是恐怖的。這就是中國淪陷區(qū)的小學生被迫接受奴化教育的寫照。這說明,武裝侵略、軍事進攻只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第一步,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完全占領中國,收服民心,徹底消滅中華民族,把中國變?yōu)槿毡镜囊徊糠帧?/p>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
(板書)一、日本侵華戰(zhàn)略方針的改變。
1.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請大家看《抗日戰(zhàn)爭形勢圖》。(屏幕顯示此圖)1938年秋,昌軍先后占領了廣州、武漢。(屏幕以紅色顯示)這樣,在完全占領了東三省之后,從七七事變到廣州、武漢失守的15個月里,日軍又占領了中國北方的河北、山西、察哈爾、綏遠、山東、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地區(qū),華中的京滬杭地區(qū)、武漢地區(qū),華南的廣州地區(qū)(屏幕逐一以黑色顯示所提到的地區(qū)),侵略氣焰極度囂張。但是,恰恰是從這時起,日軍基本上停止對正面戰(zhàn)場的大規(guī)模進攻,而且日軍政府還“重瓣檢討對華國策”,估計“要迅速取得成果,預料尚有困難”,要準備“對付長期作戰(zhàn)”。這是為什么?日本政府面臨的“困難”都是什么呢?請大家閱讀材料1至4后,思考并回答。
生:(按教師要求閱讀材料)。
材料一:中日開戰(zhàn)前,日軍陸軍有17個常備師團,共約38萬人,此處還有預備役和后備役戰(zhàn)斗兵力160多萬人。
材料二:到1938年,日軍傷亡已達44.7萬人。
材料三:1938年日軍在侵華戰(zhàn)爭中消耗的軍用物資有92%是從美國進口的。
材料四:1937年11月,八路軍的第115師的一部余人在聶榮臻率領下,建立了五臺山為中心的晉察冀根據地,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敵后抗日根據地。接著日軍組織二萬多人進行掃蕩,八路軍迎頭反擊,殲敵2000多人。以后隨著游擊戰(zhàn)爭的進行,晉察冀邊區(qū)進一步擴大,包括山西、察哈爾、熱河、遼寧五省之各一部,面積40萬平方公里,人口2500萬,縣治108個。由于地處華北敵人的心臟地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中,根據地軍民與日偽軍作戰(zhàn)3。2萬次,斃傷日偽軍35萬人。(以上四則材料均摘自《中國現現代史》下冊,王檜林主編)生:(回答老師的提問:日本政府面臨的“困難”都是什么?)。
師:(歸納總結)隨著日軍在中國占領區(qū)的擴大,戰(zhàn)線的延長和長期戰(zhàn)爭的消耗,日本的兵力、財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點已經暴露出來;日軍的全面進攻并沒有摧毀中國的抵抗力量,更沒有動搖中國人民的抗戰(zhàn)意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發(fā)展,大大牽制了日軍,對其后方構成嚴重的威脅。這一切使日本帝國主義的困難日益增加,已無力再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略進攻。那么,中國方面是否可以利用敵人的困難時期,反戈一擊,迅速打敗日軍呢?生:(討論后回答)。
師:中國雖然是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但是經過戰(zhàn)略防御階段,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zhàn)場節(jié)節(jié)敗退,傷亡慘重;人民抗日力量雖然有所發(fā)展,但仍沒有達到進行戰(zhàn)略反攻的程度。人民抗日力量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才能打敗侵略者。這樣,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戰(zhàn)略相持階段??箲?zhàn)相持階段的到來,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圖“速戰(zhàn)速決”____計劃的破產,日本因而改變了戰(zhàn)略方針。
2.日本侵華戰(zhàn)備方針的改變。
師:請同學們閱讀材料5至材料8。
材料五:《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政府聲明》。
材料六:《政府聲明——雖國民政府,亦不拒絕》。
材料七:《第三次近衛(wèi)聲明》。
材料八:《日本首相平沼的國會演說》(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國現代史參考資料》)。
生:(按教師的要求做)師:材料五反映了日本對國民政府的何種態(tài)度?
生:否認,不承認國民政府。師:對比材料五,材料六反映了日本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
生:國民政府放棄抗日,承認偽滿洲國。
生:生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力量。
生:由反蔣變?yōu)槔瓟n蔣介石。
師:蔣介石要獲得日本承認的條件是什么?
生:響應近衛(wèi)三原則。師:綜上所述,在戰(zhàn)爭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集中重要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對國民政府則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白儭钡氖遣煌瑫r期的具體策略,“不變”的是____之野心。在日本帝國主義的誘降攻勢之下,1938年12月,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wèi)為首的親日集團,公開叛國投敵。
3.汪偽政權的建立。
生:(按教師要求朗讀課文54頁第一段小字部分。)。
師:汪偽政權是日本帝國主義推行侵華政策的產物和工具,它大肆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幫助日本侵略者加強對淪陷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并且組織偽軍進攻人民抗日武裝力量。汪精衛(wèi)成為可恥的頭號賣國賊。(屏幕顯示漫畫《香檳》和汪精衛(wèi)的照片)在漫畫中,汪精衛(wèi)通過治理整頓日協(xié)定換取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刺刀上流淌的、酒杯中盛滿的是中華民族的鮮血。這幅畫向我們展示了汪精衛(wèi)在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之下的丑陋、卑鄙、兇殘的嘴臉。汪偽政權成立后,延安抗日軍民,國統(tǒng)區(qū)各界人民紛紛召開討汪大會;海外華僑致電國民政府“汪逆叛黨禍國……認賊作父,喪盡天良,辱盡華裔,乃抗戰(zhàn)當前之大敵。”在全國人民輿論的壓力下,蔣介石集團宣布開除汪精衛(wèi)的國民黨黨籍。這時候,英美帝國主義為了推動日本進攻蘇聯,力謀與日本妥協(xié),也極力對國民政府進行勸降活動。英國駐華大使以中日雙方的“調停人”自居,在重慶同蔣介石多次密談,勸蔣介石與日本“議和”。美國駐華大使也表示支持日本建立“東亞新秩序”。于是,蔣介石的抗日態(tài)度也有所動搖。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艱巨性。日本帝國主義的對華政策在政治上采取“以華制華”措施的同時,在經濟上推行“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掠奪政策。“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的實質是盡量使淪陷區(qū)的經濟殖民地化,成為日本經濟的附庸。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日本資源貧乏的問題日益顯露。1938年3月,日本國內一切金屬消費實行配給,幾乎完全停止了非軍用的金屬及橡膠的生產,實行非軍用的石油消費的配給,甚至允許學生赤腳上學,因為縮減了皮鞋、膠鞋生產。為了解決戰(zhàn)爭所需,日本加緊對中國淪陷區(qū)的經濟掠奪,妄圖把中國變?yōu)榍致詰?zhàn)爭的物資供應基地。
二、野蠻的經濟掠奪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55頁到58頁的第一段文字,按照屏幕上表格的要求(屏幕顯示空白表格),在書上畫出有關的內容,然后回答。
生:(按照要求做)。
師:(歸納總結,同時屏幕顯示完整的表格)。
三、推行奴化教育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征服中國,在進行軍事進攻的同時還通過偽政權對淪陷區(qū)的群眾推行奴化教育。所謂奴化教育,就是侵略者通過教育、宣傳等手段,企圖在思想、精神方面消磨、摧殘甚至泯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志,實現其同化政策,即達到使淪陷區(qū)人民心甘情愿做亡國奴的政治目的。奴化教育主要從兩個方向進行: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前者又是重點。在學校教育方面,日本帝國主義調整學制年限,加大初等教育階段的比得,出版以“中日親善”、“共存共榮”、“大東亞新秩序”為內容的教科書,日語被定為“國語”課,學校不得懸掛中國地圖,不得使用“中華”字樣,凡是易于激發(fā)學生愛國思想的東西都被剔除。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從小就向青少年灌輸奴化思想,泯滅學生幼小心靈中的民族意識。在社會教育方面,日偽利用一切信息媒介和宣傳工具,大肆宣傳舊的封建道德,進行____宣傳,企業(yè)以此來磨滅中國人民的反抗意識。這種奴化教育往往都是配以殘酷的鎮(zhèn)壓手段來推行。請一個同學朗讀59頁第一段大字和小字。
四、日偽的殘酷統(tǒng)治和淪陷區(qū)人民的反抗。
生:(朗讀課文)。
師:面對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維持的殖民統(tǒng)治,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淪陷區(qū)人民不甘心做亡國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采取“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待的斗爭方針,通過罷工、舉行_、掀起大規(guī)模的“消毒”運動、印發(fā)漫畫傳單等各種形式的斗爭,反對日偽殖民統(tǒng)治。(屏幕顯示《民先隊印發(fā)的_日本帝國主義漫畫傳單》)這幅漫畫是民先隊北京師范大學隊部印發(fā)的,畫中的文字說明是:看!這輛坦克車底下的12歲朱姓孩是日兵進朝陽門時,因聽見這小孩喊:“_日本帝國主義”,而將她放在車底下壓死了,這是多么令人傷心的一樁事。是的,小女孩的慘死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禽獸般的殘酷;而“_日本帝國主義”這一口號從一個12歲的小女孩口中響亮地喊出,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仇敵愾,抗戰(zhàn)到底的民族精神。這張傳單在充滿白色恐怖的淪陷區(qū)廣泛傳播,喚起了中華民族在野蠻強權面前不屈的反抗精神。小結1938年秋,日軍占領武漢、廣州后,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戰(zhàn)略方針,集中重要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對國民政府則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國民黨集團出現動搖、分裂,汪偽集團公開叛國投敵,建立南京偽政權。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集中體現為以下特點:政治上——以華制華;經濟上——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日本的當時目的就是鞏固占領區(qū),擴大既得利益,把淪陷區(qū)變?yōu)闇蕚溟L期戰(zhàn)爭和擴大戰(zhàn)爭的后方基地,從而最終徹底____。中國的抗戰(zhàn)進入漫長而艱巨的時期,但是中國人民沒有屈服,頑強抵抗。中華民族是一個因不死,打不散,壓不垮的偉大民族!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二
1、反復誦讀,感知詩的內容,體會詩的寓意。
2、品味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章法、意象、基調及其藝術風格。
3、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背誦全詩。
品味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章法、意象、基調及其藝術風格。
誦讀、賞讀、美讀。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唐之韻》中關于李白身世的片段,教師導入:
李白,中國詩壇上最為輝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他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著奇異的靈光。他眼里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他眼里的長江,是“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的筆下卻是“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未必真有那么險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根本談不上壯觀的廬山瀑布,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氣讓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游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游《蜀道難》。
二、美讀欣賞,入境。
在不朽名篇《蜀道難》中,他憑借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和超凡脫俗的生花妙筆,向世人詮釋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層次。讓我們先來聽一聽千年前的古人面對大自然發(fā)出的詠嘆。(播放配樂朗誦帶)
三、初讀感知,明意。
詩非讀不能明其意也,請同學們放松地、縱情地朗讀全詩,讀準音讀,理解內容。
1、學生就字詞質疑,教師釋疑。
2、師生共同探知文章內容及結構。
開篇:主旨句一見
一嘆高蜀道來歷
難行蜀道高峻
二嘆險景物凄清——以“何時還”起
可畏山水險惡主旨句二見
照應
三嘆戰(zhàn)禍之烈劍閣險要
申戒殺人慘景——以“早還家”結
結尾:主旨句三見
四、品讀鑒賞,悟情。
《蜀道難》氣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興寄遙深,“非高聲朗誦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趣”(曾國藩語)那就讓我們在誦讀中深入詩情,參悟畫意,。
1、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感知節(jié)奏及感情。
2、師生共同探討讀法,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誦讀提示:
(1)“噫吁唏……難于上青天?!?/p>
這兩句統(tǒng)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班嬗踹瘛笔求@異之辭。“?!薄案摺?,同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昂酢薄霸铡?,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2)“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靶Q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p>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凋誦讀?!吧嫌小倍鋸牟煌嵌日故臼竦赖母琶?,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包S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里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凄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嘆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5)“連峰去天不盈尺……胡為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為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后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游者深表嘆息——“胡為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6)“劍閣崢嶸而崔嵬……化為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耙环颉眱删鋺摰妙D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后兩句,這是告誡西游的人:劍閣既為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p>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jié)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后,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后兩句。
(8)“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p>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皞壬砦魍焙笊宰魍nD,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發(fā)人深思。
誦讀指導:朗讀時應于抑揚頓挫中突顯詩中詞語的情韻意味,于舒緩疾徐中突顯長短散整詩句自由奔放之氣韻風神,于輕重緩急中突顯情感語氣的起伏跌宕。具體而言,即:
(1)明語氣而悟其情,如“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如驟馬下坡,勢不可擋;“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似閑庭信步,舒緩平和;“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驚呼發(fā)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猶大堂驚木,聲驚語寒;“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闭佌伓?。
(2)明節(jié)奏而悟其韻,如“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p>
(3)明重音而悟其意,如“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名詞重讀;“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表嵞_重讀;“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聽此凋朱顏!”“砯崖轉石萬壑雷”“側身西望長咨嗟!”,活用詞重讀。
五、研讀探討
1、清人沈德潛評論它“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唐人殷璠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這主要是指回旋起伏的章法和雄偉奇麗的氣象,請結合詩文談談你的理解。
明確:
(1)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反復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虬飛蠖動”。
(2)詩人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來寫景抒情。
(3)詩人在描繪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時,融入浪漫主義的激情。
(4)詩人對樂府古題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齊,也突破了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學生自由發(fā)言,能自圓其說即可)
六、美讀整合
1、指名三學生伴隨音樂朗讀課文,整合對詩歌內容情感的感悟。
2、師生合作朗誦全詩,品味詩歌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詩歌的章法、意象、基調及其藝術風格。(老師讀主旨句及其副句,學生讀其它)
3、學生表演背誦,結束新課。
《蜀道難》膾炙人口,至今至今傳誦不衰。在這幅描繪蜀國古道的潑墨大寫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測的筆法,不僅寫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險峻和崢嶸,寫出了鬼斧神功的大自然對人心靈的震撼,還寄情山水,狀物抒情,把想象、夸張、神話和現實了無痕跡地融和在一起。從五丁開山寫到六龍回日,從黃鶴難飛寫到猿猴愁渡,又以猛虎長蛇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影射唐朝天寶初年所謂太平盛世一片歌舞升平背后潛伏的重重社會危機。讓我們再次縱情誦讀,感受詩人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情懷和他筆下高峻險要的蜀道。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三
2.了解唐代詩歌發(fā)展歷史。
3.品味詩人熱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雄奇險峻的寫法。
4.感悟寓于詩中的思想感情,體味其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共2課時。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fā)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李白與杜甫一向被視為唐詩世界中兩座并峙的高峰,同時,他們也構成了唐詩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響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詩歌情調,形成了豪放飄逸的風格;杜甫則于亂世中傾注了更多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將自己的詩歌風格定義為“沉郁頓挫”。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少年時就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才?!拔鍤q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睆亩鍤q起就長期在各地漫游,對社會生活多有體驗。其間曾因吳鈞等推薦,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排擠,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政治抱負未能實現,使他對當時政治腐敗,獲得較深認識。天寶三載,在洛陽與詩人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志愿,曾為永王幕僚,因兵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卒于當涂。李白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yè)。他糞土王侯,傲視權貴,同情人民,關心政局。有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的情緒。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詩風雄奇、飄逸、直率、自然,對當時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響。有《李太白全集》。
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系為房(王官)、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jié)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并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于唐人殷(王番)所編的《河岳英靈集》,該書編成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岳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fā)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王官)、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于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zhèn)蜀時,雖然盤剝欺壓百姓,卻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結朝中權貴,以求到長安去做京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后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于作品實際。
現在一般認為,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寶一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guī)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唐唐代蜀中商業(yè)經濟極為發(fā)達,入蜀的人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qū)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fā)生叛亂的可能。
這首詩大約是開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長安之作。《蜀道難》是樂府古題,古辭都以蜀道險阻為內容,寓有功業(yè)難成之意。正是這一點,觸動了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當友人入蜀時,他便用這一古題寫詩送別友人。詩中極力描繪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表達對蜀中軍閥割據作亂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擔憂,更借此抒發(fā)世道艱難,志士功業(yè)難成的悲憤。
《蜀道難》樂府古題,這首詩描寫蜀道的雄奇險峻,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詩中想象奇特、豐富,氣魄的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學習這首詩,要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夸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1、聽錄音2、請學生注音。
分析欣賞詩歌的內容。
1、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fā)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不是,意義上是有區(qū)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
3.賞析第一自然段:這一段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寫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寫蜀道的高峻。
第一層: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這幾句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八娜f八千歲”為夸張寫法;“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兩句敘述蜀道來由。引用了五丁開山的典故。
問: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有什么作用?
表現人和自然間的斗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愿望,贊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點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讀者。
第二層: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曲折盤旋,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學習第二段: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p>
第一層:作者借“悲鳥”和“子規(guī)”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湍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人們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5、學習第三段: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zhàn)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6、小結: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xù)出現三次,用意不一樣:
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
7.詩人是怎樣來表現蜀道的雄奇險峻的?(創(chuàng)新p29)(表現手法)。
神話傳說:五丁開山、六龍回日——寫出歷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險阻。
虛寫映襯:黃鶴不得飛渡、猿猱愁于攀緣——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運用夸張:“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峰之高,絕壁之險,渲染了驚險的氣氛。
小結:李白正是以變幻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了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作者表面寫蜀道之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遭挫折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8.藝術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豪放飄逸。
(2)發(fā)展了樂府古題,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一。
(3)反復詠嘆,一唱三吧。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四
2、了解唐代詩歌發(fā)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一、關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fā)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fā)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qū)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保┲v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p>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guī)”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zhàn)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五
1、文本:通讀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這兩個文言虛詞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詞類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文章結構和問題解決的思維方法。
4、文化:學以致用,能夠引用荀子名言,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進行說理。
【教學重點】。
1、文本:通讀文章,掌握大意。
2、文言:掌握“于”、“而”這兩個文言虛詞的用法;掌握“日”、“水”、“一”等詞類活用。
3、文章:了解“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文章結構和問題解決的思維方法。
【教學難點】。
4、文化:學以致用,能夠引用荀子名言,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進行說理。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你們的父母在鼓勵你們學習時會說怎樣的話呢?
二、文本——梳理大意:
1、剛才這兩個同學說得真好,你們真懂事。謝謝你們!你們說得有道理,但好像沒有深入,也缺乏勸說藝術。今天我們來學習荀子的《勸學》,看一看荀子是怎樣“勸學”的。
2、我們來看一看,題目“勸學”。誰來說說,“勸”是什么意思呢?“勸”勉勵?!皩W”呢?“學習”。
3、知人論世:
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荀子。
教師補充: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名氣最大。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李斯。儒家代表人物有三個,孔子、孟子、荀子。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學大師。
代表著作《荀子》,作者是荀子和他的弟子。
一讀,讀準字音:(方法指導:通假字、易錯字、生僻字、多音字)。
請學生朗讀。
三、文言——整體感知:
二讀,讀準節(jié)奏,講解重點文言知識:(方法指導:以字為詞,理解詞義,準確譯句)。
找三個同學來讀,一個同學一段。讀完后,教師講解字詞。
請學生朗讀。
知明而行無過矣并列。
吾嘗終日而思矣修飾。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轉折。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順承。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名作狀)。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動)。
用心一也(專一,數詞作形容詞)。
三讀,讀出語勢:讀出語氣:循循善誘、諄諄勸勉(排比、對偶句,使句式整齊,節(jié)奏和諧、變化流暢)。
教師范讀。
四、文章——結構分析:
荀子的這篇文章,提出了什么問題,中心論點是什么:學不可以已。
2、分析問題,為什么:學習為什么不能停止?
五組比喻:
青——藍。
冰——水。
木——輪。
木——直。
金——利。
結論是,學習的意義:知明而行無過矣。
3、解決問題,怎么辦:怎么樣學習呢?
作者用了幾個比喻呢?
跂而望——登高博見。
登高而招——見者遠。
順風而呼——聞者彰。
假輿馬——致千里。
假舟楫——絕江河。
學習方法: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4、第四段用了哪些比喻句呢?
積土——風雨。
積水——蛟龍。
學習態(tài)度:積善成德。積累。
跬步——千里。
小流——江河。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結論: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同樣是一組比喻句)。
學習態(tài)度:鍥而不舍。堅持。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學習態(tài)度:用心一。專心。
五、文化——學以致用:
通過我們剛才的分析,能夠發(fā)現荀子在論述“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時,依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來展開,采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1、在語言特點上:多用對偶,夾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整齊對仗、節(jié)奏和諧,參差錯落,變化流暢。整個來看:氣勢充沛,議論透徹。
2、荀子說,“君子善辯”,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有較好的文化積淀、良好的思維能力的體現。下面回到開始那個問題,請你來勸勸我那個不愛學習的外甥,請你來幫幫老師吧!老師給大家示范,拋磚引玉:
“荀子說,‘學不可以已’,只要你堅持學習,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就會離不優(yōu)秀的自己越來越遠,而離優(yōu)秀的自己越來越近?!?/p>
同學們,誰來說說呀?
學生回答……。
齊讀文本。
六、文化——拓展提升:
1、觀看書上圖片:“荀子卷第一,勸學篇第一”
《勸學》是整個《荀子》這本書的第一篇,這與荀子的思想有什么聯系呢?
三字經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論”是孟子的觀點,孟子主張“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p>
“性惡論”是荀子的觀點。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huán)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
2、關于“(蟹)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周錦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荀況認為蟹性浮躁,心不專,自己不能挖洞,沒有蛇鱔的洞穴就不能安身,這是不符合蟹的生活規(guī)律的。據老農說,蟹是會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說,蟹會挖洞,蛇鱔也會挖洞。但蛇鱔是利用天然的縫隙,用頭鉆進去,轉動身子,產生動力,從而挖成洞穴的。蟹偶爾存身于蛇鱔之洞穴,并非自己不會挖洞,認為蟹不會挖洞,是觀察不全面造成的錯誤認識。(摘自《〈勸學篇〉正誤》,1963年12月7日《文匯報》)。
七、文化——作業(yè):
引用荀子的話,并采用比喻、對比論證,來寫一段話,論證學習的重要性,來勸勸你這個學弟吧!
【板書設計】。
勸學。
是什么?學不可以已。
為什么?學習作用——知明而行無過。
怎么辦?學習方法——善假于物、積累。
學習態(tài)度——堅持、專心。
論證方法:比喻對比。
語言特色:對偶排比。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六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一、關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fā)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三、關于《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fā)現有一句話重復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qū)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保┲v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p>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guī)”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zhàn)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七
教學目的:
教學要求:
能自己讀通課文、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
教學重點:
鼓勵、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
教學難點:
控制提問的方向性和針對性,探究浪漫主義特征在詩歌中的體現。
執(zhí)教教師:
李萬輝。
教學準備:
1、簡易課件;2、印發(fā)預習閱讀材料。
授課班級:
高二(4)班。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學生感悟情感把握要點。
三、學生閱讀課文。
教師指導怎樣讀。
四、學生講課文。
教師指導怎樣講。
五、指導學生質疑。
教師指導怎樣問。
教師提示學生質疑的角度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a、從文言知識的角度提問。
b、從文章內容的角度提問。
c、從詩歌鑒賞的角度提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結構方式)、
d、從讀懂一首詩的角度設置問題。
e、從課文結構方面提問。
六、教師提問、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七、指導學生答疑。
教師指導怎樣答。
八、教師總結。
問題設計:教師要提出的主要大的問題。
2、標題層出疊現有什么作用。
板書設計。
高奇壯風光。
蜀道難險勸阻友人。
要戒統(tǒng)治者。
一唱三嘆抒發(fā)情感強調主旨緊密呼應。
想象奇特神話渲染比喻新穎夸張獨特。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八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yǎng)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huán)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jié)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1、朗讀法、點撥法。
2、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1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往訪,看到了李白寫的《蜀道難》,他看完了之后,大嘆一聲:“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貶謫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們尊稱為“詩仙”,那么這首給李白帶來“詩仙”美譽的《蜀道難》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下。
二、誦讀感知風。
1[活動]下面先請大家聽一遍老師誦讀,聽的時候注意感受詩歌風格。
2[活動]學生誦讀。
3[提問]通過誦讀和聽讀感受這首詩歌又怎樣的風格?
[明確]雄渾、豪放。
4[活動]指導誦讀,感受詩風。
一、朗讀詩歌第一要注意節(jié)奏:劃分節(jié)奏,通常有兩種依據:或按音節(jié),或按語意。在朗讀時停頓的單位可以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音節(jié)或意義。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二、語速:表達憂郁、悲傷、痛苦的情緒時,語速應該比較緩慢。而快速的動作、緊張的場面,或者表達興奮、激動情緒時語速應快。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
(學生自己找出喜歡的詩句,誦讀品味)。
三、品讀詩歌情感(語言的節(jié)奏屬于詩歌的外在結構,詩歌還有內在結構,就是詩歌的情感,情感的變化才使詩歌讀來抑揚頓挫)。
1、找出這首詩中反復詠嘆的詩句,集體朗誦。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他反復詠嘆蜀道難,蜀道到底難在哪兒?
[明確]一嘆高(學生找出表現高的句子分析)。
[參考]: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龍回日”的神話故事,作者還用了上下對舉的方式說明蜀道難行寫出了山勢之高,綿延接天萬仞之深,極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寫得令人心驚肉跳;“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巧妙地化用“五丁開山”這個神話傳說故事,寫出了開蜀道的難寫出了古代人與自然的斗爭和改造自然的強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難這句話顯得很有氣勢,寫出古代勞動人民在劈山架路的過程中的悲壯的業(yè)績而且這句話還運用了傳說故事極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第二句寫出了蜀道山勢迂回,地勢極為復雜,是一種會讓人迷惑的山路,走進去就像迷宮一樣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盤旋曲折的特點;“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攀緣”——按理說黃鶴飛得很高,連黃鶴都飛不過去,可見蜀道山勢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緣技術比較好,這種山連猿猱都攀不過去,可見山勢的險峻通過黃鶴和猿猱都飛不過去或者攀不過去來側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峰以后的情形通過摹寫神情、動作側面: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困危之狀如在眼前——這也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么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小結]由此可知,第一小節(jié)里有大膽的夸張,有豐富的想象,還引用了神話傳說,意象十分的雄奇、壯闊,感情奔放,讀來確實有攝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
[活動]生再齊讀整個第一小節(jié)讀的時候注意體會李白浪漫主義的激情。
二嘆險(學生找出表現險的句子分析)。
[明確]“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游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凄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凄(悲鳥號古木,子規(guī)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huán)境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三嘆亂(學生找出表現亂的句子分析)。
[明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表現了蜀道易守難攻,地勢的險要。
所守或匪親,……殺人如麻蜀地兇險。
[活動]生讀這幾句話,感受蜀地的兇險讀出緊張的語氣。
[小結]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險阻,猛獸如此的兇惡。
如果讓你們進蜀山,走蜀道,你們會有什么感受?(生可能答害怕)。
四、探究:那么李白為什么要極寫蜀道難呢?(學生分組討論)。
極寫蜀道難,目的是為了勸有人不要去,哪些句子體現了他的意圖?
除了勸友人,品讀詩歌,探究作者深層的寫作意圖。
前兩嘆是自然環(huán)境,后一嘆是社會環(huán)境。
警告當時的統(tǒng)治者,謹防軍閥割據,表現對時局的隱憂。
狂傲的、用生命來追求自由與灑脫的詩仙,卻在詩歌的最后發(fā)出憂心社稷的沉重嘆息,盡顯偉大詩人的高尚靈魂和不朽的詩風。
讓我們再次朗誦詩歌,體會偉大詩仙的不朽之作。
粵教版蜀道難教學設計篇十九
《蜀道難》是中國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品。此詩襲用樂府舊題,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借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自然的感情。全詩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感情強烈,一唱三嘆。詩中諸多的畫面此隱彼現,無論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峰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氣象宏偉,境界闊大,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創(chuàng)作個性。清代詩評家沈德潛評此詩:“筆勢縱橫,如虬飛蠖動,起雷霆于指顧之間?!?/p>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章法、意境、聲韻等。
2.能力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鑒,體會想象、夸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huán)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jié)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借助于“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鑒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教學難點:
1、鑒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點撥法。
3、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以賀知章對李白《蜀道難》的評價——“子,謫仙人也!”引出教學文本。
(一)、《蜀道難》解題:
《蜀道難》屬魏晉早有的`于樂府舊題。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
《樂府解題》:“備言蜀山之阻?!?(ppt展示)
(二)、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學生集體朗讀,教師注意其讀音及停頓。
(三)、朗讀指導:
1、 教師指正個別易讀錯的字音。
2、 提問學生:朗讀應注意的要素。
朗讀要素:節(jié)奏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ppt展示)
3、 以首段為例,教師示范并指導朗讀。
“噫吁嚱……難于上青天“這兩句統(tǒng)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班嬗鯂健笔求@異之辭?!拔!薄案摺?,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笆竦乐y”,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后,再用升調讀“難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边@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為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后兩句為正意所在,應著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边@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嘆調誦讀?!吧嫌小倍鋸牟煌嵌日故臼竦赖母琶?,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沖波逆折”二語上?!包S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后可稍作停頓,為下文蓄勢。最后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并作較長停頓。
4、學生再讀。
(四)、問題研討:
2、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導。
(讓學生結合初高中以來所學過的樂府詩歌,進行比較分析。)
3.成果展示:
4、 教師總結:
第一處創(chuàng)新:句法的推陳出新。
樂府詩歌,尤其是初唐以來,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詩,但李白善于把3、4、5、7言等各種句法混合運用,成為一種雜言體。大量使用散文化詩句,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奔放的語言風格。這是繼承了楚辭和漢樂府的傳統(tǒng),加以推陳出新。句式的創(chuàng)新,有利于情感抒發(fā)的自由和變化,也附和了李白豪放不羈,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靈魂。(ppt展示:)
第二課時
(五)、學生聽名家范讀,再次朗讀。
(六)本詩內容主旨淺探。
詩人運用比喻和反復手法,直接抒發(fā):“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教師提問:蜀道之難的具體體現為哪兩個關鍵字?
高、險
3、學生小組合作,從高、險兩個方面分析本詩內容。
4、教師指導總結: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fā)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ppt展示:)
6、 學生討論,請個別學生談談看法。
7、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與學生“剝皮抽筋”讀法。
讓學生劃出文中抒情、議論的句子,并組成一詩。
8、 成果展示:(ppt展示:)
全詩的骨干句子集中起來: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問君西游何時還?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咨嗟!
詩歌主旨:贈別友人入蜀,對友人去蜀地的憂慮和惜別之情。
胡震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風人之義遠矣?!?/p>
9、教師總結:
第二處創(chuàng)新:主題的現實意義。
本詩雖是引用樂府舊題,詩的內容依照傳統(tǒng)的題意,但李白的文字表現著充沛的時代精神,有著針對現實的主題。
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注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煉字、修辭等,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
(此課后作業(yè)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
板書設計:
一 嘆蜀道之高險 蜀道來歷(一嘆驚訝突兀)
(難行) 蜀道高峻
二 嘆蜀道之驚險 景物凄清(二嘆畏懼、發(fā)愁)
(可畏) 山水險惡
三 嘆蜀道之兇險 劍閣險要
(申戒) 殺人慘景(三嘆無奈作罷)
教學反思: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4344589.html】